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4-01-05 17:43:26

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

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重庆市农民工新市民;素质提升;战略意义;问题;对策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我国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新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中央将“统筹城乡发展”写进了2010年一号文件的标题里。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和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任重而道远。去年,《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标志着重庆发展已进一步上升成为国家战略,重庆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统筹城乡改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产业优化升级战略。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工人队伍是关键。农民工作为重庆市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来源及组成部分。当前其工作重心正由注重转移规模向注重劳动力素质提高转变,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升农民工新市民素质刻不容缓。

一、重庆市农民工新市民素质提升的战略意义

(一)宏观层面:有助于“五大重庆”与和谐重庆的建设

重庆市农民工新市民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城市建设中其素质若能得到适应性提升。他们就能更好地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并积极投身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等“五大重庆”的建设。将有利于重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重庆的城市品质与竞争实力的提升,推进重庆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直接关系到重庆统筹城乡改革的成败与和谐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

(二)中观层面:有助于重庆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跟全国其他特大城市一样,重庆市各行业、各战线都有农民工新市民在辛勤劳作。他们已融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素质高低必然会直接影响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工新市民素质的提升,可将众多的普通体力劳动者转变成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人格相对完善的人力资源,成为重要的城乡建设力量,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促进作用。

(三)微观层面:有助于重庆市农民工新市民自身的生存发展

素质高低是影响农民工新市民在城镇求职、定居、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不管他们今后是融入城市生活,还是返乡创业、生活,只要素质得到了提升,当他们面临新生活选择时,就会增加选择广度、适应速度及融人程度。2008年的返乡农民工现象,更加凸显了素质提升对于农民工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论是对于重庆市原有农民工新市民的就业帮助,还是对于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扶持,素质提升都显得尤为重要。

二、重庆市农民工新市民素质提升存在主要问题

(一)政府对农民工新市民素质提升重视不够、工作力度不大

政府虽已看到农民工新市民在城市发展中的巨大力量,但对于农民工新市民素质提升的深入推进还不到位。主要表现在:第一,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尚未建立,未能形成工作合力;第二,农民工新市民素质提升的经费保障机制不够健全,资金分散、多头管理,财政性资金的工作力量非常薄弱;第三,农民工新市民素质提升的长效工作机制尚未形成,缺少长远规划,也没有重视和运用好民间教育力量。

(二)针对农民工新市民素质提升组织的培训工作实效性不强

重庆市当前的农民工新市民培训主要依靠政府推动,指令性培训多,实效性不强,表现在:第一,培训内容与就业岗位脱节,缺少针对性;第二,培训重技能指导,轻思想文化教育,缺少有效性;第三,办学路径和培训方式单一;第四,培训师资薄弱;第五。缺乏有效监控,培训质量无法保证。

(三)现行制度不合理使农民工新市民的素质提升积极性不高

重庆市长期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政策,使农民工难以在城市长期立足,极大地影响着农民工新市民的素质提升积极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户籍制度不科学,农民工新市民极易产生“城市过客”的心理;第二,社保体系不健全,农民工新市民在城市中生活缺乏“归属感”;第三,法律体系不完善,农民工新市民在城市中生活缺乏“安全感”。

(四)农民工新市民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导致素质提升进展不快

总的来说,农民工新市民的综合素质还不高。难以完全与城市社会环境相适应,导致了自身素质提升进展缓慢,主要表现在:第一,文化程度不高(见表1),自主学习习惯缺失;第二,职业技能不强,就业岗位层次低下;第三,法制观念淡薄,维权意识严重缺乏;第四,心理压力很大。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第五,思想觉悟不高,自我提升动力不足(见表2)。

(五)现有人文环境对农民工新市民素质提升工作的推进不利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环境的接纳与熏陶。当前,重庆市农民工新市民缺少宽松、平等的社会人文环境,对推进素质提升工作极为不利。

三、重庆市农民工新市民素质提升的“13543”对策构想

(一)完善“一个体系”,为农民工新市民素质提升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完善“一个体系”。就是不断完善农民工新市民素质提升的法律制度保障体系。在已颁布实施的

(二)创新“三个机制”,为农民工新市民素质提升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1 创新农民工新市民素质提升的培训管理运行机制。可以创建一个“市政府领导,市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依托社区组织管理,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具体实施教育培训”的四级管理运行新机制(如图1)。

首先,成立重庆市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委员会。该委员会为领导协调机构,也是指导、咨询和质量监控机构。接受市政府的直接领导,由主管财政工作的副市长担任主任,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农业、财政、教育、人力和社保等)一把手为副主任。各区县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形成立体运行网络。其次,依托社区组织,强化属地管理。把农民工纳入城市社区管理系统,以社区

为依托,搭建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平台,建立经常性工作机制。再次,明确政府职责,加强目标考核。

2 创新农民工新市民素质提升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首先,将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其次,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通过因地制宜地制定引导银行、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及社会力量等各方积极参与农民工培训的激励政策,逐步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再次。推广实行“教育培训券”。各培训对象可持券在市内自行选择定点培训机构免费参加培训,各培训机构凭培训券获取政府补贴。

3 创新农民工新市民素质提升的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第一,建立素质提升工作的检查和督导制度,对素质提升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和督导。第二,对农民工新市民素质提升的效果进行评估。第三,构建农民工新市民、培训者、专家、管理者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估模式。

(三)完善“五项内容”,全方位提升农民工新市民的综合素质

应以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为导向,以科技文化素质的提升为基础,以职业技能素质的提升为根本,以城市文明素质的提升为重点,同时关注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不断完善农民工新市民素质提升的内容。全方位提升农民工新市民的综合素质。

(四)创新“四个途径”,为农民工新市民素质提升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第一,要切实改善农民工新市民的居住等生活条件,以良好的环境熏陶人;第二,要精心设计适合农民工新市民参与的活动载体,以丰富的活动教导人;第三,要千方百计让农民工新市民同享文化资源。以优秀的文化引领人;第四,要大力宣传农民工新市民中的典型人物,以先进的事迹鼓舞人。

(五)实施“三大工程”,为农民工新市民素质提升换挡提速

1 实施“网络工程”,构建教育培训网络。第一,整合农村各类教育资源。形成中小学文化教育和成人职业教育并行的农村教育体系,逐步扩大农村职业高中的数量和规模,促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稳步有序发展。第二。培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管培分离”的方式,政府通过“购买培训服务”开展培训,广泛调动分布在农村、各区县和主城区的各类教育资源参与农民工教育培训。第三,加强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可以采取公开招投标的办法,认定一批农民工培训基地,进行重点建设和扶持,充分发挥它们的培训主力军和示范拉动作用。第四,适时开展农民工远程教育。重庆市现有的党校、中小学教师等远程继续教育网络都可以实现共享,广播电视大学的运营模式也值得借鉴,但质量监控须引起高度重视。

2 实施“互助工程”。加强劳务输入地与输出地合作。培训是提高农民工素质的必经之道。农民工培训,一方面要继续重视以劳动力输出地为主的转移培训;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强化输入地的培训责任,加快推进农民工新市民素质提升工作。因此,政府可选择若干农民工输出地试点区县,启动农民工培训输入输出地合作行动,引导和鼓励农民工教育培训机构与劳务输出(派遣)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培训与输出(派遣)互助共。

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杭州市;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改革;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004-02

杭州市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现状

从2008年开始,杭州市政府就以全面改善农村民生为重点,推出一系列惠农举措,大力推进农村经济新发展、农村环境新变化、农村民生新改善、农民素质新提高工作。据杭州市统计局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11月,杭州市有总人口870.04万人,常住在乡村的有232.77万人左右。目前,杭州市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参与的部门多,除杭州市各区(包括地级县市)的劳动保障局外,还有市农业局、林水局、教育局等部门统一负责农民素质培训的组织管理,由市经委、建委、旅委、市财政局、人事局、贸易局、科技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协助和配合农民素质教育工作。二是培训机构数量庞大,根据杭州市劳动保障网提供的信息,杭州市区目前有12所技校,有48所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或学校,有36个职业技能鉴定站,有153个包括职业学校在内的再就业定点机构,共同参与了职业技能培训。其中,杭州市工人业余大学于2009年5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会农民工技能培训示范基地”,这种称号在全国仅有12家。三是培训规模大。自2004年以来,杭州市各区(包括主城区、余杭区、萧山区)和地级县市(淳安、桐庐、建德、临安、富阳)政府,每年都会组织不同形式、层次和规模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活动,以推进农民素质教育工作。四是培训工种繁多,涉及种植业、养殖业、机械、运输、建筑、餐饮、汽修、家电维修、计算机、服装加工、家政、美容美发、财会、旅游、营销、文秘、农产品加工、绿化、医药等各个方面。五是培训形式多样化,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采用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免费培训、资助培训和个人出资培训相结合,学校集中培训与教师上门培训相结合,课堂实际教学与远程教学相结合,以及“订单式”培训、“定向型”培训和委托培训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六是培训层次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有区政府统一组织农民参加的素质教育工程,有社区牵头组织辖区农民参加的技能培训项目,有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活动,也有农民自行报名参加的各类技能培训活动。

杭州市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通过走访杭州市部分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城郊社区,并随机对部分城郊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再将多方面的调查所得资料进行汇总和归类,发现杭州市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中存在以下问题:

农民文化水平低,职业技能差 在调查中发现,相当数量的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人数仅占总调查人数的26%,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效果。另外,大部分农民劳动技能缺乏,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技能培训,虽然他们中大多数人有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和欲望,但只有少量农民接受过各类培训并拥有劳动部门颁发的就业技能资格证书,整体上无法适应当今科技化、机械化、电气化时代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培训质量不高 杭州市政府出台各项惠民政策,大力支持农民的素质教育工程,各有关部门也积极组织农民参与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活动,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获得了职业技能和相关证书。但不可否认的是,培训质量相对不高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是各类培训活动的针对性还不强,有时培训时间太短,部分农民由于工作和家庭原因到课率不高,再加上有些单位只是应付政府对农民素质教育的硬指标,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实质,重眼前就业、轻技能提高,导致部分已就业人员回流农村或根本无技能上岗现象。

培训工作开展困难 虽然近几年杭州市在农民素质教育工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农民取得培训机会和职业资格证书,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受培训经费、场地、资源、师资等因素的制约,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泛,农民接受培训的机会太少,培训时间太短,特别是技能性培训难以真正落实。抽样调查显示,5年来每年参加培训的农民只占10%左右,5年来从来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的占35%,培训时间在一周以上的只占参加培训人数的20%。

培训经费紧缺 尽管近年来农民素质教育工程得到了市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各区(县市)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政策,各区、县(市)财政分别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民培训,但相对于农民技能培训的巨大需求,每年拨付的培训经费有限,分摊到农民人头上的培训补助费用更是捉襟见肘。以余杭区为例,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创办你的企业”(SYB)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的,给予每人800元的补贴。

培训机构资源松散 以杭州市区为例,就有技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或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和再就业定点机构等职业技能培训机构249个。培训机构数量庞大,所提供的培训项目杂,大多没有形成特色,有许多培训机构开展的培训项目尽管是相同的,而软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却参差不齐。

政府对培训机构监管不力 国家针对农民素质教育工程出台了相关政策,杭州市各区(县市)政府部门在具体实施时,将培训工作主要交于培训机构来完成,但由于某种原因,对各培训机构缺乏有效、合理的监管,加上各培训机构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合作,导致培训资源浪费,培训质量无法保障。

影响农民职业技能

培训的心理与成本因素

心理健康因素 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时,还要考虑他们的心理健康因素,在培训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占农民群体总数量的60%,其中,有30%的农民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一方面,新生代农民习惯了都市生活,对当前的工资薪酬不太满意,又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水平,就业难或无法适应就业后新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人际关系紧张、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造成对再就业的恐惧感、对家庭的歉疚感等,给缺少生活保障的农民带来了不安和压力。

成本因素 农民参与培训,不仅要考虑未来的收益,还要考虑当前的成本因素。(1)直接成本。农民参加技能培训一般要经过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两个环节,只有通过鉴定考试才能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调查中发现,有65%的农民认为当前的职业技能培训费用过高,农民普遍可以接受的培训和鉴定费用在500元以下,而目前的职业技能培训费用一般都在1000元以上。虽然各地政府对农民技能培训有补贴政策,但很多地方都规定农民必须在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前提下,才能得到培训费用补助。如果农民没有顺利拿到技能证书,培训费用将由农民自己承担。相对于收入低、经济负担重的农民来说,职业培训鉴定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尤其是失地农民和刚从企业下岗的农民。许多农民虽然主观上有参加技能培训的愿望,但面对这笔额外的大费用,他们只能望而却步。(2)机会成本。调查结果显示,农民普遍愿意接受的技能培训时间一般在一周以上,只有少数人希望接受7天以内的短期培训。而农民参加技能培训肯定会占用平时的工作、生活时间,受访农民中有25%的人认为参加培训占用了他们很多时间,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由于参加培训而失去了其他一些利益,如无暇顾及家庭等。

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运行机制改革的建议

创新培训模式 (1)充分利用各类职业学校培训平台,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在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程上,各区(县市)的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要充分利用各高职院校、职教中心、成人学校、中职学校的培训平台,发挥其培训基地的作用,开创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新途径。(2)强化企业的培训主体地位,鼓励企业组织岗位技能培训。各区(县、市)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培训主体地位,对于企业为新进员工组织岗前技能培训,开展职工在岗、转岗技能培训,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按规定直接培养或输送至相应培训机构培养高技能人才等培训形式,政府给予企业培训鉴定费补贴和奖励。(3)将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工作相结合,把农民培训教育细分为综合素质培训、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成人学历教育,以满足不同层次、专业的培训需求,各负责小组可根据实际需求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4)要建立培训学校、企业、各级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更好地将远程教育、农民信箱、新农门网等网络资源应用到农民培训教育上,实现培训方式创新、资源共享的效果。(5)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满足不同农民的培训需求。如以培训机构常规培训为主,辅助开展校企合作培训,部门联合培训,在村里办培训班,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培训,发放培训资料给农民自学等多种培训方式。

拓展培训内容 根据杭州市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精神,在对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引导性培训和学历培训。引导性培训主要是给予农民(农民工)政策、信息、思路及理念的指导,如给予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城乡经济发展趋势、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农民基本权益保护常识等方面的解读,以及农产品销售信息、就业信息的提供等。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有序转移,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学历培训主要包括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双证制”教育,着重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出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时代农民,以适应现代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和用工企业需求。各区(县市)可根据各自的不同特点和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训内容。另外,参加培训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比较高,而文化基础又普遍较差。针对这种状况,培训学校应调整文化课内容,加大实践操作课比例,并将理论教学内容尽量通俗化、形象化。

加大培训经费投入 随着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以及培训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增加的培训经费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加大对重点培训机构或培训项目的财政支持,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特色明显、配套设施齐备的区域性重点培训机构或培训项目;二是加大对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企业的政策支持,对招用农村劳动力(含农民工)并签订一定期限合同的企业,按录用数量给予相应税收优惠,对企业组织的农民技能培训与竞赛进行相应的补助和奖励;三是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鼓励农民到城镇自主创业,对他们的创业工作不但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与支持,还要加强创业培训与指导,对成绩突出者要给予适当的奖励。

整合培训机构资源 面对数量庞大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无特色化的培训项目,为规范农民素质培训管理和提高培训质量,需要对培训机构资源进行整合和合理配置,以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首先,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择优评选出一批重点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让它们充分发挥品牌示范作用,引领其他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的发展。享受政府补贴的农民培训工作将优先安排给这些重点培训机构和拥有重点培训项目的培训机构。其次,为提高培训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将拥有相同培训项目的培训机构进行统筹安排,从管理队伍、师资队伍、场地设施设备条件、培训规模等方面进行考核与重新配置,按照区域形成培训机构圈,农民可以根据培训项目就近选择培训机构,以达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加强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 各有关部门及各区(县市)政府都要充分重视农民素质培训工作,不但要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保证培训经费的落实,还要对培训经费使用情况和培训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管。为促进培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证培训效果,各区(县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应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按要求对所有培训机构进行现场检查、服务、指导和监管,并可通过实名制电话抽查等方式,对培训过程和培训质量进行监控。

参考文献:

[1]刘平青,姜长云.我国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与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05(9).

[2]林添福.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述评[J].农业经济,2005(9).

[3]姜作培.农民市民化:制约因素及突破思路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3(6).

[4]袁铖.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1).

[5]廖小军.失地农民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农民教育;教育缺失;矫正措施

农民教育对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农民教育问题已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纳入了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议程,并开始着手研究解决。农民教育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在农民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还存在着许多缺失现象,分析和研究农民教育中的缺失现象并加以认真矫正,对进一步搞好农民教育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农民教育之缺失

缺失之一:在功能上,存在着重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轻政治功能和身心功能的现象。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般认为,农民教育是对农民实施的政治教育和文化科学教育,它是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为主要目的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农民教育应该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按教育目的培养人和塑造人。农民教育的功能可以归结为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和身心功能。当代农民作为农民教育的主要对象,不仅要获得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并将这些知识和技术物化成为经济成果和生产效益,而且还要提高政治思想修养,提高理解、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能力,提高理解和应用法律法规的能力。除此之外,农民要通过接受教育,克服自身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在各个方面都适应时代的要求。虽然经过多年的教育,我国农民思想观念和小农民意识有了一定的改变,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民仍然存在着一些糊涂的意识和落后的思想,如小富即安的思想、小农思想、因循守旧的思想、封建迷信思想等,其思想观念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更谈不上与时俱进。在我国当前的农民教育中,一方面,作为教育部门或主办单位,往往只注重对农民的文化知识和技术传授,忽视对农民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身心健康方面的培训与锻炼,不注重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从而使科学文化知识物化为经济成果的效果也受到了限制,不能使农民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应用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也就不能产生最佳的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另一方面,作为农民自身,由于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和自身的局限性,也往往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培训与学习,缺乏更新思想观念的意识,也限制了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作用的发挥。

缺失之二:在培训方式上,存在着重培训、轻教育,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

农民教育主要包括教育和培训两方面的内容,但许多农民学校和农村职业学校以及其他一些农民教育机构,在针对农民教育和培训这一问题上,往往以培训代替教育,通常以技能培训或技术指导来替代对农民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这种授之以“鱼”而不授之以“渔”的教育方式,使农民教育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使农民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难以提高。造成农民教育成效不大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主办单位在对农民教育与培训的过程中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了教育与培训内容,虽然采取了许多方式方法,例如,各种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各种科技赶集会,送科技下乡活动,个别与集体指导等,这些活动主要是以培训和科技推广为主要内容,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往往是形式上花的人力物力多,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计划和时间安排,加上对农民教育和培训内容针对性研究不够,重理论、轻技能,重培训、轻教育,在安排上也不合理,因而收效总是不尽如人意。例如,就农民科技推广过程中经常使用的科技赶集、科技下乡等科技传授方式来说,通过专家调查发现,许多农民认为没有什么收获,原因是“没遇到问题时记不住,等遇到了问题,想不起来了。”农民还开玩笑说,这样的农村科普活动像蒲公英,在农村只是开开花,最后飘到了哪里,谁都不知道。

缺失之三:在办学形式上,存在着重单一的正式教育机构、轻多渠道的非正式教育机构,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的现象。

目前我国农民教育的举办机构主要是农村职业学校、农民化学校、农村广播电视学校和其他有关培训机构。农村职业学校主要有农村初等职业学校、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村高等职业学校(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农民化学校主要有农民小学、农民中学、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农村中等专业学校、农民高等学校。在农民教育的各类举办机构中,以正式的教育机构如职业学校等为主,其他各类机构相比来说是少之又少。据统计,到2002年,我国有农民高等学校3所,学生人数为1000人;有农民中等专业学校221所,学生数为92 056人;有农民技术培训学校37.9万所,在校生数为5752.6万人;有农民中学2304所,学生数为36.5万人;有农民小学10.5万所,学生数为459.7万人。虽然我国农民学校从数量上看好像很多,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8亿,占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低下,而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相当艰巨,因此,这些机构相对于我国庞大的农民数量,其教育工作仍有相当大的难度。而且目前我国农民教育的机构太单一,主要122t式教育机构为主,缺少其他教育和培训机构。令人更加忧虑的是,由于我国许多县乡两级财政十分困难,再加上人员编制的限制,随着县乡机构改革的深入,几乎有一半的地方将农民学校和乡镇化技术学校撤销或合并到职业学校或其他部门,使农民教育的机构不仅在数量上减少,形式更加单一,而且许多农民化学校已名存实亡,农民教育形成了“网破、人散、功能不在”的格局。而国外如日本,除了正规的教育机构外,还有其他一些培训机构,1986年,日本有公共职业训练机构(如职业训练所、职业短期大学、技能开发中心、职业训练大学等)367所,还有大量的企业内职业训练机构和各省厅所属的职业训练大学。我国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单一是农民教育的一个十分突出问题。

农民学历教育是以农民为教育对象,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通过取得学历证书来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的一种教育形式。由于我国农民学历较低,用人单位又普遍存在着重学历和文凭的现象,再加上没有谁来为农民培训“买单”,导致目前的农民教育存在着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的倾向,他们不愿意开展农民培训活动,专门的培训机构由于培训经费补贴不能到位,对举办农民培训的热情也不高。相比较而言,学历教育的回报要比培训的回报高,许多职业学校、农民学校和培训机构将主要的精力都花在了对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民的学历教育上,使本该急需重点解决的技术培训成为一种形式。

二、农民教育缺失之矫正

措施之一:在功能上,坚持文化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身心功能并重,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毫无疑问,农民教育的重点和主要内容应该是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从业技能,促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农民教育的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但农民教育决不能忽视其政治功能和身心功能。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农民教育不能仅仅单纯进行技术传授,应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贡献。政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保障,政治素质是农民的重要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民的稳定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在当前农村政治生活淡化、对农民政治教育的主体缺失的情况下,农民教育应成为政治思想的载体,承担思想观念教育的功能,促进农民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促进农民的政治社会化。同时,农民教育还要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增强农民的知法守法意识,自觉维护自身的正当权利,学会运用法律法规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现代农民必须是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我国农民普遍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心理,如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等,农民教育就要注重对农民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消除农民存在的不健康心理,培养农民积极向上的心理思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

措施之二:在培训方式上,坚持形式与内容结合,注重农民教育的实际效果。

当前农民培训工作是农民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内容,必须抓好抓落实。耍坚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要收到实效。这就要求农民教育和培训机构在进行农民培训的过程中,在采取多种方式方法的基础上,认真调查分析农民的学习需求和培训需求,作好培训规划,丰富培训内容,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做到:培训方式是农民能接受的,如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普及性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培训内容是农民需要的,既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更新的培训,又有新兴产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既有当地主导产业的新技术培训,又有外出务工所必备知识技能的传授,培训适合农民的胃口;培训的时间对农民是合适的,做到农闲时多培训,农忙时少培训;培训的效果是农民能很快看得到的,培训的内容对农民的收入和经济效益有直接影响,让农民能体会到培训带来的实惠,不断吸引农民参加培训。农民教育的培训内容要紧跟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使培训内容具有新颖性、前瞻性。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逐步实现,大量的农民将要变成市民,必须对当代农民进行劳动知识和技能、现代文明思想和新的生活方式、沟通和人际交往以及先进生产经营思想、方式等方面的培训,培养农民的创业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适应能力、独立自主能力等。

措施之三;办学方式上,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着力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科技能力和劳动技能。

农民教育必须坚持开展对农民的学历教育,这是由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所决定的。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据统计,2002年,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7.59%,小学文化程度占30.63%,初中程度占49.33%,高中程度占9.81%,中专程度占2.09%,大专及以上的占0.56%。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6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水平,加之农村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90%以上的农村大学生成为城镇居民,留在农村的很少,致使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很难。因此,农民教育要多开展针对青年农民、基层干部及后备人员的学历教育,以培养农村基层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文化素质和学历水平。我国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占62%以上,现有4.8亿农村劳动力,其中3.2亿多为农业劳动力。从现有情况看,农业生产需要约1.7亿劳动力,大约有1.5亿为富余劳动力,而且每年新增劳动力为600多万。据农业部门2001年的统计显示,农村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农业劳动力的0.71%,而其他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占劳动力的比例为17.26%,比农业部门高出23倍。现在我国每7000亩土地只有1名农业技术人员,每7000头牲畜只有1名兽医人员,每万亩森林仅有0.53个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万分之一,而发达国家是万分之三十到四十。农业技术人员缺少的现实需要农民教育对农业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大量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也需要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这些艰巨的任务,决定了农民教育必须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增强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这也是农民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农民教育必须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一方面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学历水平,另一方面,增强农民的科技能力,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帮助实现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措施之四:构建农民教育网络,建立健全农民教育体系,引进市场机制,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农民教育。

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篇4

刚才,会议对*年度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3个单位作了很好的表态发言,县农办主任喻昌国同志对过去一年的农民素质培训工作情况作了简单回顾,并对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了具体部署,我表示完全同意。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要深刻认识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不仅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还专门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可以说党中央在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的同时,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予以了高度重视,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反映了亿万群众的呼声。而开展农民素质培训是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抓手。所以,我们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和各培训基地必须要将该项工作摆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来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更扎实、更有力、更有效的措施来推进新农村建设。

1、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更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可以说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培育新农民。从我县农村劳动力的具体情况来看,文化程度小学以下的劳动力仍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可以说我们的农村人口素质仍处于比较低的层次,这也直接导致了目前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要使我县新农村的建设实现新的突破,目前的关键就是要通过开展富有成效培训,培养出千千万万具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不断提高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形成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

2、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培养新型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抓手。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素质。随着我县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配套功能的不断完善,二三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将急剧增长,这也给农民的转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大力开展农民素质培训,积极培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的新型农民,不仅可以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而且还能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开发效益,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

3、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培养新型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不提高农民收入,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从我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高速增长,*年已达到7590元,但仍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只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6%,也低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同时,由于农民的自身因素,我县还有相当部分农民还在从事纯农业生产,他们增收的空间越来越小。要实现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桐庐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要牢牢抓住农民增收这个牛鼻子,始终把它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来抓,大力推进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现农民的转移就业,增加非农收入,从而为最终实现农民的致富打好基础。

二、要不断深化农民素质培训工作。

1、要突出培训重点。一是要围绕农民转移就业抓好培训工作。就我县实际情况来看,当前的重点仍然要主攻农民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要按照“学得会、用得上、转得出”的原则,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修订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专业,为我县各类企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二是要围绕加强队伍建设抓好培训工作。各培训基地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大力培养既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着力提高培训质量。同时,要结合我县各培训基地专职教师队伍力量有限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聘一批农村各行各业的专家、基层科技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辅导学员学习和指导学员实践的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三是要围绕农业产业做大做强抓好培训工作。要加强对种养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社员、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产品贩销大户、农村经纪人等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2、要注重培训实效。目前我县正在进行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由于培训时间、深度和广度的限制,一般只能使农民掌握一些普通的、基本的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的作用有限。因此,我县下一步的培训工作要着重围绕提高就业能力这一核心问题来开展培训工作,主要是要抓好“四个强化”。一是要强化因需施学。要以培训内容农民是否需要、培训方式农民是否接受、培训结果农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农民教育培训效果好不好、质量高不高的标准。要加强对劳动力需求市场的调研,摸清基本情况,准确把握农民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科目,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要强化改革创新。要树立错位竞争的培训理念,在继续搞好一般性技能培训的同时,瞄准对岗位技能要求较高的特殊工种开展战略型培训,培养大批掌握新技术、能操作最新设备的高技能劳动力,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三是要强化培训宣传。各乡镇(街道)要切实加强对农民素质培训的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渠道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的覆盖面,把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到村、到户,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四是要强化硬件建设。各培训机构要积极争取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资助、学校减让、农民分担”的思路,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完善素质培训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3、要健全培训体系。要加强培训体系建设,充实培训力量,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用制度办学,确保培训的规范化和实效性。要创新培训方式,着重在提高农民素质培训的绩效上下功夫,将参训率、合格率与就业率作为评价培训效果和施补施奖的依据,对培训机构实行公开招标,促使培训机构提高培训质量。

三、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的领导。

1、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是一项系统性的富民工程,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各乡镇(街道)、培训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的重要性,真正把农民素质培训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进一步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法和措施,紧紧围绕培训农民、转移农民、提高农民的培训理念,扎实开展各项培训工作。

2、要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农民素质培训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和培训单位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心协力抓好农民素质培训工作。

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篇5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和首要任务,其自身素质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只有改变农民素质的状况,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成功地处理好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才能达到中央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目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素质现状 教育培训 综合措施

新农村是界定落实在一个字“新”上,“新”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的因素,经济的发展一定要落实在人的发展基础之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和首要任务。广大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自身素质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农民素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找到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农村人口素质问题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尤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和解决小康社会“发展不稳定”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一、农村人口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国农村人口整体素质水平不高,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居多。仅从受教育情况来比较,受到较高教育水平的人群主要分布在城镇,特别是在城市,乡村比例很低,文盲人口主要集中于乡村。这对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尤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由于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不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要求,直接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尤其是缺乏产业意识。长而久之,低效的农业和已经完成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不能够同日而语,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根据抽样调查显示:目前留在农村务农的大多是35岁以上、文化素质较低、思想滞后的劳动力,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整体素质偏低:虽然农业科技部门在科技推广和农业技术培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效果并不明显,因为留守人员的素质实在不能够完全接受,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培训,把吃得饱、穿得暖游手好闲当小康。部分农村文化的单调、乏味和落后,与“乡风文明”的要求极不适应、格格不入。

部分外出务工人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科技含量不高。虽然不断地推出和改进了很多的便民措施,但有的地方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还存在不接轨的地方。由于农民工流动速度快,流动范围广,虽然身居城市,却不具有城市户口,处于城乡两种管理体系的夹缝边缘,管理难度很大。

二、解决新时期农村人口素质问题措施探究

在新农村建设中,着力解决农民增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老人妇女和留守儿童等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不断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

首先关键做好涉农培训工作。可以选择在村里办培训班,把培训班办到村头、地头、家里头,对农民来说好处很多,方便、省工、省时,可以就地取材,现场指导,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农民喜闻乐听,是工作重心下沉的关键,发挥专业培训机构、专业教师的优势,组织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科研院所和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培训教师进村入户,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展以农业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推行一体化模式、发挥科技服务车的流动培训功能、创建科技书屋、利用电台电视台等开辟农民教育培训节目,开设空中课堂等。以贴近农民、贴近实际、贴近市场、方便学习、降低成本、灵活高效为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结合项目实施,在村里举办多形式、多层次、多内容的教育培训班。

要改变工作方法,实行“互动性培训”和“引导性培训”相结合模式。“互动性培训”模式是指农民需要什么技术,培训机构就培训什么技术,这是传统培训方式。“引导性培训”就是针对那些有生产潜力但又不懂技术,思想保守的农民而进行的。引导他们结合市场需要发展现代农业,帮助他们引进新信息、新技术、新知识。培训机构主动介入,帮助他们调整产业结构,树立产业意识和品牌意识,解决生产技术问题。

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篇6

建国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农村的经济发展了,农民的生活也大大改善。但必须承认,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发展变化还很差,城乡差距在不断扩大。现在反思这一现象因素许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村的农民素质不够,缺乏人才。读《新农村新农民读本》(戴忠金编著)给人一个启示(感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求真务实地抓好提高农民的素质这个关键,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 把提高农民素质当作一项经济工作来抓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重点本来就应当包括教育,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各级领导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121)。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真正地认识教育在经济工作中的地位,在思想上要确立“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去发展农村经济,去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把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科技的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确保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科技的投入,使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和农村科技工作正常运行。

二.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目前我国还是九年义务教育,而在普通初中或高中的教育中,很少或根本没有涉及农业技术的相关知识,农民的素质特别是知识技能水平不够高,因此,必须建立完善农业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使初中毕业未上高中或高中毕业未上大学的学生及农村中青年,结合自己农村或家庭的实际,进行一定时间的脱产的农村实用种养,经营等技术,务工职业技术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从而为农民立足社会发展生产、发家致富打下智力基础,如“罗彩辉,廉江市木马村人,到农校学习后,更新荔枝的品种,培育出蜜糖荔,一年单卖果苗就稳赚8万元”(母发荣、林旭娜:《破解乡土人才的困局》,《南方月刊》20xx.7.p13)。教育培训费用采用低收费方法,让农民的子女们能上得起学,学得起。

三.抓好中年农民的技术培训

农村中年农民一般都是农村种植、养殖、经营的主要劳动力,他们不可能像青年人那样进行较长时间的脱产学习培训,所以农村中年农民的教育培育一定要求真务实。农村中年人教育培训采用免费形式;教育培训的内容应该是市场信息,先进经验及新产品的知识,以及对新技术运用;教育培训应以技术培训为主,培训的方式可以采取“学校+场园”,“课堂教育(现场宣讲)或发放技术资料+劳动实践操作的指导”相结合。总之,通过教育培训让农民了解到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使自己生产经营不违法;了解到市场信息,学习种养,经营等实用技能,使自己的产品能卖个好价钱。

四.发挥科技服务机构的作用

可以说,现在“没有科技种不好田”,可以说“农村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业,但往往缺乏科技力量的支持来帮助农民种好产好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张琳琳:《对话新农村建设》,《人民之声》20xx.2.p14),现实中农民是很渴望技术帮助的,“如问卷调查显示:73.72%认为需要政策培训,67.22%认为需要农业技术培训,43.85%认为需要管理技能培训”(母发荣、林旭娜:《破解乡土人才的困局》,《南方月刊》20xx.7.p13),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科技服务机构的作用,探索出一条以示范、推广、服务相结合,以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结合新路子。要按照市场需求,农民的意愿去进行教育培训,要以优质的服务,高超的技术赢得农民的信赖。从而充分发挥农村科技服务的传播市场信息,培训实用技术,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的功能。

五.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

提高农民的素质,这里的农民是包括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班子成员。必须通过组织建设,把那些 “带头致富、能力强、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不出事的党员选进村支部村委”(闫东:《永葆先进性建设新农村》,《学习时报》20xx.5.29.p13版),通过各种机构(如党校、电大、大学)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对村党支部、村委成员进行政治素质教育,科技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政治理论水平,民主公平公开处事意识,提高他们致富能力,发展经济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村党支部及村委成员,培养成引导、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带头人。

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篇7

摘要: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农民工转移进城已成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其就业及城市的融入问题。而职业培训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质的关键,但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存在培训投入不足、培训缺乏统筹协调、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等问题,为此,要加强政府主导,发挥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市民化;职业培训;常州市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青年专项课题“新型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现代职业农民的培养研究——基于江苏省若干区县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C-a/2013/01/011);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基于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新型职业农民研究”(项目编号:2013SJD880006);江苏理工学院社科基金项目“人力资本视域下的农民工培训研究”(项目编号:KYY13507)

作者简介:卞晶晶,女,东南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吕莉敏,女,江苏理工学院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所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马建富,男,江苏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处处长、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0-0052-04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农民工转移进城已成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初期两次大规模的进城热潮相比,目前,转移进城的农民工其主体以“80后”“90后”青年农民工为主。这些青年农民工大多在城镇或城市从事非农业生产,或者在省际边界登记居住。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处在身份丧失与重建及自我认知的转型期,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逐渐转型,成为脱离农业和土地、融入城市生活的新的阶层。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融入城市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更快更好地就业。而成功就业的关键在于其自身综合素质。职业培训是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对常州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情况的调查,分析当前职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一)择业条件“具体化”

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其生活水平和物质条件在不断的改善,为了生存而进城的时代已经渐渐远去。根据对新生代农民工关于择业考虑因素的调查结果表明,他们在职业选择中除了考虑工资福利以外,也把工作环境、离家距离以及交通等因素纳入了考虑范围中。这就意味着,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新生代农民工对生活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他们在择业条件方面表现出从单一的物质化向多样化和具体化转变的趋势。

(二)外出动机“多元化”

“讨生活”是绝大多数第一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主要动机。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动机也变得复杂化和多元化。调查数据表明,“打工挣钱”已经不是这一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唯一目标。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为创业打基础、获得职业发展等都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的重要动机。这是因为:(1)新生代农民工大多读过初中甚至高中,有的还上过职业技术学校,深受电视文化和信息文明的熏陶浸染,在谋生、赚钱的同时,更关注个人发展。(2)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其实远不是一个“农民工”的词所能概括。与其父辈相比,他们大都没有真正务过农,不愿意也不甘心再回到农村去,他们渴望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渴望融入城市,变成真正的城市人。

(三)生存心态“积极化”

新一代农民工虽然在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等条件上还有诸多不如意,但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却有着较强的信心。在参与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表示对未来有信心的人数占到了77.3%,对未来比较迷茫的占15%,而表示对生活缺乏信心的仅占7.7%。这充分说明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心态基本上是积极和自信的。因此,他们能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冲破制度的制约和重重困难的阻碍,走出相对落后的农村来到城市。而到了城市后,尽管工资低、工作环境差,他们仍积极参加职业培训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丰富自己文化生活。

(四)学习方式“多样化”

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除了学历更高,个性更张扬外,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他们的学习能力更强,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当代社会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新生代农民工善于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为自己的职业寻求帮助。以职业信息的获取为例,在我们的调查中,新生代农民工获取信息的渠道及占比分别是:电视(14.9%),报刊杂志(12.3%),户外广告(8.3%),社区公告栏(5.7%),政府组织机构(3.9%),朋友介绍(18.4%),互联网(11.8%),所在企业(18.9%),培训机构(5.7%)。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不仅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能更好地获取职业信息,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更快地准备多种职业能力,以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求。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作用及存在问题

(一)强化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必要性

1.职业培训可以助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不仅包括从农村到城市的地域转变、从农民到工人的职业转变等外部特征,还意味着新的城镇户籍人口将享有住房、教育等福利待遇及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的融合。但在众多影响市民化的因素中,农民工自身综合职业素质是关键,而职业培训在提高其职业素质和技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培训机构具备齐全的设备和专业的培训师,为职业培训的质量做了基本的保障;(2)培训师会根据就业市场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向农民工传授社会所需要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其职业素质;(3)职业培训可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职业文化传播给每一位农民工,提高其文化素质;(4)职业培训能够相对集中地对农民工开展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引导他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提高其道德素质(5)职业培训给农民工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帮助其增强社交能力,扩大人脉;(6)职业培训还可以通过对农民工进行心理测量与辅导,提高其心理素质。

2.职业培训有助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经济较好的时代,生活水平的提高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所以,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工资,还有生存的质量和生活幸福感。相关研究表明,影响农民工幸福感的因素包括:收入、社会人际关系、情感因素、自尊、年龄等。而职业培训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协调这些因素,提升其幸福指数。具体表现在:(1)职业培训可通过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使其胜任自己理想的工作,不仅帮助其获得满意的报酬,而且,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2)职业培训能给农民工提供互相认识与交流的机会,帮助其扩充人际关系,丰富情感;(3)职业培训通过对农民工的知识、技能、文化等各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和尊重。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效果不理想。调查显示,目前,已经有65.1%企业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培训,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现状。但是,职业培训的效果却不尽人意。调查表明,仅有18.2%的人认为培训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60.2%的人认为企业培训对自己工作的帮助微乎其微,而21.4%的人则认为,培训对自己的工作根本没有促进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具体表现为:(1)理论与实际脱节;(2)知识偏多,技能偏少;(3)培训模式整齐划一,缺乏个性化的培训。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1)企业虽有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的意愿,却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和体系,导致培训过于粗略和形式化;(2)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大多不愿花过多时间和金钱培训素质较低的员工,而宁愿花钱直接雇佣高素质员工,因此,大多企业对于农民工的培训只停留在表面;(3)国家缺乏对职业培训的完善的保障体系,缺乏对实施培训的机构或单位的鼓励政策,导致企业对开展培训缺乏热情。

2.职业培训投入不足,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职业培训投入不足主要是指经费投入不足和精力投入不足。(1)经费投入不足。表现在农民工个人、企业和政府三方面:①就农民工个人而言,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渴望接受培训,但又不愿承担或者承担不起培训费用。调查数据显示,62.6%的农民工表示希望参加职业培训。但是,数据同时表明,在培训投入不能立即回报的情况下,大多数农民工不愿承担培训费用。②就企业来讲,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讲求经济效益,因此,若职业培训无利可图,或者接受过培训的员工频繁跳槽,则企业就不愿投入培训费用。③政府方面,许多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不能足够重视职业培训,同时,因为财政贫困,对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财政投入较少。调查数据表明,只有6.2%的人参加过政府组织的免费培训。投入的严重不足,已经影响到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2)精力投入不足。以培训时间为例,在我们的调查中,培训持续1个月以下的占84.1%,1-2个月的占9.7%,2个月以上的仅占7.2%。可见,目前,对于农民工的培训仍然较为形式化,培训机构和农民工个人的培训意识仍需加强。同时,政府则应该加强对职业培训的督导,以保障职业培训有个实质性发展。

3.职业培训管理缺乏统筹协调,阻碍职业培训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有劳动、农业、教育、扶贫开发及其他各政府部门,都在以不同方式介入农民工培训,使得农民工培训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部门间职能交叉、重叠突出,缺乏有效协调和合理分工。与此同时,各个部门培训的具体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补贴标准也各不相同,缺少统筹管理与规划。由于培训项目繁多,资金过于分散,重复培训现象严重,培训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率偏低,培训效果不佳。另一方面,这也让农民工眼花缭乱,不知道到底该去哪个部门培训。这种现状严重阻碍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良性和持续性发展。

三、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劳动法》专门对用人单位的职业培训工作做了规定,强调指出,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是用人单位的一项基本义务,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应端正理念、承担主体责任。企业开展职业培训具有很多优势:(1)大多数企业有专门部门和专人负责职业培训工作,开展职工培训有充分的组织保障;(2)企业按规定提取并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可为职工培训提供基本的资金保障;(3)企业能够结合生产服务实际提出职工技能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提升培训效果。

企业开展职业培训,要着重强调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针对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就农民工本人而言,其文化程度不同,所掌握和使用各种技能的情况不同,因而,必须充分调研新生代农民工的现有文化、技能和教育基础,分层分类开展培训;②就企业而言,企业必须以实际生产情况以及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职业培训。另外,(2)实效性。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培训相应人才,而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职业培训也应跟着变化。所以,企业要广泛利用多种教育培训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开展培训,以增强职业培训的实效性,实现职业培训的最大效益。

(二)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培训过程,构建具有个性化的职业培训模式

新生代农民工既是受训者,也是培训的主体,没有受训者的参与或积极性不高,培训难以进行,也难以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培训中处于被动状态,培训的主动权大多掌握在用人单位手里,使得大部分农民工想要接受职业培训,却又无处可去,从而降低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应采取措施,让新生代农民工掌握参与职业培训的主动权。(1)让受训者参与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过程。职业培训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是为了让培训效果得到社会,尤其是受训者的肯定。因此,作为培训效果的重要评价者,受训者应该且有必要参与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受训者对培训效果的满意度,而且,有助于实现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创新。(2)政府可以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实际数量发放培训门票,持有培训门票的农民工可以在其就业的任何地方参加职业培训。[1]一些特定的培训机构或者为社会做服务的企业单位则不需要培训门票,应免费对农民工开展职业培训。农民工有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层次、培训内容等方面的权利。当然,一旦他们接受培训,就必须坚持完成培训内容,且需要在规定的培训期内完成相应的考核并取得结业证书。

(三)加强政府的主导力量,促进职业培训又好又快地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综合职业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农民工个人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但是,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最主要责任还在于政府。政府应当发挥好主导作用。

1.资金投入。(1)各级政府要结合考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以及农民工培训需求规模和层次的变化,不断增加国家和地方政府农民工培训的财政投入。一方面,建立农民工培训经费的转移支付制度标准,并进一步丰富各县财政资源;另一方面,要设置专项资金扶持经济落后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2](2)政府要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或私人投资者参与农民工培训。(3)积极鼓励和引导非政府公益性组织参与职业培训。非政府公益性组织在职业培训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如获取培训资源的自主性和多渠道性、更易贴近基层群众等。

2.制度保障。(1)要完善职业标准和就业准入制度,建立健全职业培训质量保障体系;(2)要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加快落实农民工户籍制度;(3)要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资金保障等相关制度。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素质的提高将有利于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3]

3.师资队伍建设。(1)要培养专业的培训师,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2)要建立教师权益保障体系,保障培训教师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教师平等地位;(3)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教师的特色评价体系,保证教师的积极性。[4]

(四)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职业的满意度

新生代农民工思维灵活,综合素质较高,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速度较快,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不断努力寻求更好的职业,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但与此同时,绝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对当前职业情况考虑较多,而对于就业市场和职业趋向则缺乏全面思考,这使得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常常存在盲目性,最终导致求职失败或是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为此,政府应连同企业、学校及社区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1)企业方面。企业在进行农民工职业培训之前,可以先对农民工的职业能力、职业倾向等方面做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展开培训,在获取培训效益的同时,提高农民工职业满意度。(2)学校方面。因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有着初中、中职甚至高职的文凭,所以,在学生还未踏入社会、成为农民工之前,学校就应该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避免学生盲目就业,减少因盲目就业给学生自己、用人单位和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3)社区方面。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农民工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Jiabing Tian, Linbo Zhou.The Research on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for Chines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s in the Context of Balancing Urban and Rual Development[C].International Academic Workshop on Social science,2013:1103-1106.

[2]陈维华.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2(5):158-160.

[3]皮江红.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内容——市民化角度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52-56.

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农村;成人教育培训;问题;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06-02

随着江苏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江苏新农村建设得到进一步推进,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保障之一的农村成人教育培训业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约,江苏农民的整体素质与新时代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按照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快江苏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全面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力度,提升教育服务“三农”水平和教育富民的能力,尽快造就一代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农业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民职业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江苏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对象的特点

目前,江苏农村总人口4965.2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有707.28万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江苏农村成人教育面临更多挑战。一是女性多,占64%;二是老年多,60岁以上占57.6%;三是文化水平偏低,小学文化以下者占44.7%;四是劳动技能不强。现代农民不仅要具有正确的认识、积极的态度,还要具备相关理念、知识和技术。目前,江苏未接受过正规培训的农民占89%,尤其缺少懂技术、会种田的能人型农民。五是经营能力不足。无论是农村的发展、农业的增效,还是农民致富步伐的加快,都需要广大农民具有经营现代农业的能力。目前,江苏农村大部分地区缺少懂科技、会管理的人才型农民,更缺少农业企业家和掌握高新技术的精英型农民。从地域分布上看,根据统计测算,苏北地区生产能手、经营能手占当地农村劳动力的比例最低,苏中其次,苏南最高。从产业分布上看,较多从事传统产业(种植、养殖),从事农产品流通的经营型、服务型实用人才偏少。这种状况与江苏全面建设新农村要求不能相称,与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江苏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顺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地方现代农业建设实际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求,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逐步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的力度,全力推进农民培训工程实施,农民的知识、技能、素养等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在江苏“两个率先”、农业现代化战略推行的新形势下,江苏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1.从农村成人教育培训主管部门看。首先,对农村成人教育重视不够。各地对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同,地域差异较大。部分地区政府主管部门观念落后,对农村成人教育重视程度仍不够,忽略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使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机制运行不畅。其次,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农村成人教育体制不够健全,教育机构不能真正发挥作用,管理人员素质及对工作的责任心有待提高,导致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停滞不前。再次,对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群众支持,教育培训投入状况已有一定改善。2012年江苏全省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0万人、职业农民培训1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5万人的培训任务。2013年江苏省计划投入省级财政1亿元,用于开展农业专项技术培训100万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5万人。但是面对庞大的农民培训群体及其多样化教育培训需求,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的财力支持还十分有限,财力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此外,地区间投入差异性也使得江苏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发展得不均衡。

2.从农村成人教育培训主体学校看。首先,农村成人教育学校设施不足。部分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条件还比较差,仅仅是挂着一块牌子,很少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甚至部分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机构没有教学场地,设施配备严重不足。其次,成人教育培训师资整体素质不高。由于从事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的教师待遇偏低,缺乏足够的岗位吸引力,不能吸引优秀人才,使得教师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这样也导致教学效果差。再次,课程设置狭窄,教学内容陈旧。大部分教育培训机构重视培养形式,轻视培养内容,工作重点还没有转移到大力发展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上来,没有将农村实用技术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这样导致农村成人教育不能贴近农民的实际需求。最后,教学方式单一。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机构沿袭基础教育的做法,没有紧密结合农村成人的具体情况和基本特点,无法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不能培养出新型的农民。

3.从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客体农民看。首先,教育培训对象面广。江苏仍是农业大省,江苏乡村总人口4965.2万人。随着农业现代化战略的实施,农村生产力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持续增加,需接受教育培训的基数庞大,而且受教育的地区分散,这就给农村成人教育带来了负担和不便。其次,教育培训对象量大,教育培训需求量大。根据“江苏省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到2020年,江苏省98%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能够接受科学素质教育培训,98%以上的乡村能够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学普及活动。最后,教育对象求学态度被动。由于农村生活环境、工作方式和农民基本素质等影响,农民对知识的渴望和继续教育的需求不强烈,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差,还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阶段。

三、江苏农村成人教育培训面临的新形势

1.农业现代战略对农民素质要求。未来江苏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投资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条件生产向依靠设施的可控生产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因此,江苏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实施,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化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现代化的新型农民,对推进江苏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要求。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养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具备与新农村建设总要求相适应的综合素质。没有新农民,也就没有新农村,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贵在以人为本,培养新农民,把新农民变成经济发展的主体、民主政治的主人、文化繁荣的主角、社会进步的主力。

3.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农民素质的要求。目前,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坚持以教育培训促转移,大力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推进农民分工分业,加快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能有效地推动江苏城乡经济统筹和一体化发展,也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4.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技能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工作对象从传统农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而且非农产业工作给他们提出了全方位的更高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迫切要求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提升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增强农民工的职业适应性,改善农民工的就业部门和工种岗位,增加农民工收入。在目前全球经济放缓、转型背景下,江苏经济结构也必将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加快转变和调整的步伐。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用工需求,准确把握这种需求,构建新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能够提高农民工市场竞争力。目前,江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整体素质低,就业能力弱,竞争力不强,必须建立健全各种培训机制,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作好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和专业技能,是促进江苏产业结构转型,保障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的重要途径。如果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农民工教育教育,不仅影响江苏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时期,这个群体将成为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拖累和城市化建设的不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马建富.江苏农村成人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0):33-36.

[2]宋新昕.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探讨[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6):119-121.

[3]胥仕元,汪远忠论农村成人教育培训中促使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因素[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14(2):52-56.

[4]耿斌,李苏伦.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策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35-37.

[5]蒋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EB/OL].

http://,2012-10-19.

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新农村;新农民;三农;培养

中图分类号:G9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024-03

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将为农村的建设、农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提供丰厚的人力资源,将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创造作用。几年来,各地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贯彻落实有关政策,采取切实措施,动员和组织有关培训机构对农民进行培训,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合格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但应清醒看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 只有紧密跟踪农民的实际状况,不断地研究和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案,点面结合、渐进扩大、稳步提升,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一、新农村新型农民培养是关乎国家发展的长久之计

1.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培养新型农民是难点和重点。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深入发展,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正在努力奋斗的发展目标。在攻破一个个艰难问题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培养新型农民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发展农业,建设农村,让农民安居乐业,是稳固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三农问题是中国发展中最基本的问题,这是人们的共识。解决这一问题,有许多事情要做,而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要害所在。培养新型农民,就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形成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力量源泉。只有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才能强化农村建设的能力,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才有雄厚的基础与保障,才有强大的动力和潜力。

2.全面认识新型农民的要求,为新农村建设打造丰富人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对新型农民作了明确的界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为我们培养新型农民提供了指导和明确了基本要求。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真正的主体。虽然有政府的大力扶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工商业的返哺和帮助,农村的建设工程最终仍是要靠农民自己来进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具有现代文明观念和较为先进的市场意识,物质收入多、精神风貌高、民主法制意识强等是新型农民应该具备的素质。广大农民只有在自身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后,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3.培养新型农民是一个系统和长期的工作。农民生活的一切方面都依赖于整个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对农民的培养工作需要基础教育、技能培训、医疗卫生、权益保障等多位一体的建设,是一个大范围、全方位的工程。对农民的培养不仅仅限于对农民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从基本素质抓起,要重视基础文化教育;不能仅看重农民经济收益的提高,还要注重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提高农民道德素养;新型农民的概念也不仅仅限于会耕作、会牧渔的劳动者,同时也是会管理、会投资、能预见和抵御风险、懂得持续发展的经营者,是有着现代市场经济意识的农业工作者。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基础建设落后、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等原因使得农村的工作进展较难,对于新型农民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就能见成效的。农民在很多方面处于弱势,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低,只有让他们看到有可靠的发展前途,他们才会有信心有决心去做事。所以,对于农村建设和农民培养的工作,应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和计划,需要稳定的政策和长期的投入,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持续连贯的关注和扎实的工作,不能搞成一场运动;也不能仅看成是一届政府的政绩工程,要抱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和真心实意为农民谋福利的理念,有步骤地渐进地推进,以保证实施的可持续性。

二、清醒认识培养新农村新型农民的艰巨性

1.农民受教育问题上的困扰。在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高达36.7%。农民受教育程度与其他群体相比是最低的。这是制约农民自身素质提高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由于受整个农村经济建设的局限,农村的基础教育设施落后,虽然大部分地方的乡镇小学和中学校舍近几年有很大改善,基本上都建起了新楼房,但设备不齐全,教学资源缺乏,难以适应作为教育基地的需要。在硬件设施落后的情况下,乡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一般地方的学校大部分教师为中专或大专学历,而一些边远山区缺少专业教师,有些是当地代课教师,师资的整体素质不高。自中国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对农村的教育也进行了相当大的投入,虽然总体建设水平不高,但基本保证了乡村人口受教育的覆盖率。不少农民在教育观念和习惯上较为保守,在完成基础教育后就考虑开始务工挣钱养家,比较重视近期利益,不愿为不确定的将来发展而付出,缺乏继续深造、接受更多教育的思想。在农村的教育中还存在一个愈益突出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后,留守的孩子则交由祖父母这一辈来监护,而隔代监护人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孩子的学习一般不能给予帮助;或者托付给亲戚照管,亲戚只是在生活方面帮助料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问题难以细心关照;或者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单亲要忙于田间地头的农活和家务劳动,也难以专心辅导孩子的学习。由于家庭人员的缺失,这些留守儿童在感情上、性情上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是农村下一代教育问题,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个挑战。

2.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匮乏。目前,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较好的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外流动,留守在家的只是老弱病残。培养新型农民是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和发展,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和严重缺乏,使得现今受培养的农民主体对象并不是真正的农业生力军,只是留守的弱势群体。这些留守的妇女和老人由于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都不高,其对新观念、新信息的接收和新技术的掌握都非常困难,难以达到新型农民的要求。搞好农村建设,吸引农村人力资源回归,是培养新型农民的现实前提。在一些建设新农村的典型地方,当整个村庄建设得环境美好,产业上规模,经济发展显著,教育和医疗设施完善,一些在外地务工的人员开始愿意回家务农,只需要经济效益与在外打工的收入基本持平,又能回避在外打工的辛苦和风险,他们更愿意在家或者在家门口工作,由此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回流的现象。但这种现象仅局限于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周围的乡村,而在整个农村还没有出现明显的趋势,甚至在很多已经像模像样地建立了新农村规划的地方,也没有达到预期的吸引劳动力回流的目标,因而在大部分的农村地区,仍然呈现劳动力不足的状态。

3.专业技能水平普遍偏低。广大农民都有发财致富的迫切欲望,但是很多人空有力气却找不到或找不准致富的门道,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科学技术。农业基本技能和新兴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是现代农村建设的一大重要任务。然而,如今留守在农村田间地里的不过是一些老弱病残,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他们对于新技术、新方法的接受能力较差,从学习到掌握,从理解到运用是一个较为艰难的过程,因而专业的农业技术通过他们的操作达不到明显的收益。一些人思想较为保守,只按照传统的方法耕种牧渔,不愿意去了解和使用新兴的技术;另一些人有较强的小农意识,小富即安,对专业技术不感兴趣,这些心理使得农业技能的推广大大受阻。另外,由于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取得和使用也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同时也存在适用操作的风险,还有市场的不确定变化,特别是一些先行试验的农民由于种种原因遭受的失败,造成农民顾虑重重,很多农民不愿意花钱,更不想承担风险,先进的科技难以在实践中运用。

4.先进观念和文明意识尚有较大欠缺。现在农民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他们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的农村文娱生活更为渴望。然而,当前农村的基层文化生活仍然比较单调和匮乏。受地域的限制,网络在农村尚未普及,农村的公益文化活动也较少,农民的业余生活除了看看电视,主要就是打麻将和,甚至有的农民的公共生活空间主要靠封建迷信来填补,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十分薄弱。不少农民缺乏积极上进的意识,对学习和深造的追求性差。由于外出人员的增加,很多农民接触了大城市先进文明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将一些现代的观念和行为习惯带回乡村,促进了乡村生活方式转变。但农村社会风气有令人忧虑的不可等闲视之的现象: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和求财、求富的心理导向下,部分农民过分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对于非法和不正当途径获取的钱财心安理得,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如一些外出打工的青年加入偷盗骗抢团伙,一些女孩子从事色情行业,只要能得到大量钱财,就会使人们艳羡和效仿。是非、美丑、善恶存在严重扭曲和颠倒,忽视国家和集体利益,没有大局和全局观念,公共道德观念淡漠。有的农民将自身的合理合法要求视为可以无理取闹,为所欲为;民主意识不强。部分农民环保理念欠缺,行为习惯不良,卫生意识较差,这些风气和习惯与乡风文明的要求相差甚远。

5.培训机制不健全,资金缺乏。在农民培训工作方面还没有制定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或其他的规范性文件,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挥,出现了重复培训或空白培训的现象,没有较好地整合培训资源。基础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成人教育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任务界限不明,存在一哄而上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由于一些地方领导对培训任务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以及整个地方的经费缺乏等原因而导致对新型农民专项培训的经费不足。一些技术性强的专业培训经费较高,而农民也缺乏对知识技术这一无形资产的投资意识,等待政府部门免费培训。很多地方培训经费有限,培训形式多采用集中讲授或看录像,缺乏实地操作,理论和实践脱节,农民们遇到实际问题仍难以得到解决,这样的技能培训对农民缺乏强有力的吸引,造成培训有难以为继之势。

三、培养新农村新型农民的几点建议

1.舍得投入,下大工夫推进农业建设发展。农民是农村和农业的生活和生产主体,培养新型农民首先必须要依靠整个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中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目前总体上仍然薄弱,需要加大对农村和农业扶助政策的倾斜力度,加大资金投入。通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让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经济,让工业经济促进农业经济,设立对农村和农业投入的专项资金,并逐步加大投入的力度,扩大新农村的范围,起到示范带头和辐射作用。各地区要注重对乡镇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做大做强,利用地方特色和优势吸引外来投资,巩固本地人力资源,立足于本地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社会事业,建立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权益保障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只有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农村环境,让农民在农村就可以享受改革开放和现代文明的成果,这才是留住农村劳动力、激发农民立足农业的最基本途径,也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基本前提。

2.进一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对于培养农民有着奠基的作用,农民的基本文化素质、思想观念和精神意识首先得益于其所受到的基础教育。发展和普及农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基本条件。

3.加强适应各种需求的技能培训。专业技能无疑是农民致富的有效手段,掌握农业科学技术和新兴技术是新型农民必备的要求。对新型农民的培训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机构众多环节的配合协调。切实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整合培训资源,结合当地和农民实际进行扎实工作,通过人才培训、技术服务、项目引进、生产示范和成果推广,达到引进一个项目,培训一批人才,推广一项技术,形成一个产业,才能达到致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4.把培养农村基层干部、致富带头人、致富能人作为教育培训的重点对象和重要任务。这是对农民进行培训的提纲挈领性的工作。农村基层干部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对一个乡镇、一个村的建设和发展负有重要责任,起着关键作用。农村致富带头人,起着外接广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桥梁、组织和带动作用。农村致富能人,包括种养大户、营销行家、个体业主,他们有一技之长,会经营善管理,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探索者和骨干力量,在推进农村的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中起着榜样和引导的作用。在开发农村资源的过程中,要围绕当地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以经营管理和农业科技知识的学习培训为重点,一方面把年纪轻、素质高、进取精神强的青年农民培养成农村的各种致富和带富能人;另一方面,又把其中政治能力强、管理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人才培养成农村基层干部,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领导和带头作用,从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农村的现代化程度。近年实行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为这方面的培训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智力支持,这是可以大做文章的事情。

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篇10

一、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一)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是实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追求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目标,是政府和全体国民的强烈愿望。我们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建立一支素质精良的知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力队伍。由此引发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需求尤其是高层次的教育培训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加。教育的追赶一定要优先于经济的赶超。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由产业工人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本支撑。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人正是农民工,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又占绝大多数,因此没有这个群体的发展,就没有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是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必然要求各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历史证明,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没有什么能挡得住城市化的步伐,没有城市化,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也很难实现。而城市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没有人口的城市化,显然称不上真正的城市化。因为,严格说来,只有市民才是城市社会的真正主体,城市化的一个最本质的表现就是市民社会的建构。与纯粹务农的农民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虽然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他们在整个城市社会中仍然处于最底层。如果新生代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无法真正实现市民化,这势必影响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要使农民工转化为非农民工,成为市民,就必须大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技术能力,让那些有条件、有意愿、有能力接受非正规教育和各种培训的人有机会接受再教育,只有进一步提高我国劳动力的素质,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才能彻底变农民工为市民,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

(三)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是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现实要求让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技工,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城市产业工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和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和发展环境,切实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弥补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相对不足的缺陷,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本。当前,全球产业竞争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我国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加快产业升级已是大势所趋,产业升级换代的需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需要,促使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的升级变化。传统体力型劳动力的需求量正逐步减少,技术型农民工的需求量则逐步增加,以至于出现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状况,我国很多地方出现了技能性“民工荒”。作为现代化建设主力军之一的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还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竞争力。因此,必须通过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能力,将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四)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是改善农民工生活状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从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环境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第一代农民工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的“城市梦”要比他们的父辈更执着。他们中间大多数人不愿意在结束了若干年的打工生涯后回乡务农,他们渴望成为市民,希望自己能留在城市里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因此,他们的市民化意愿和倾向是十分强烈的。正因为他们有梦,面对同样的社会境遇他们内心的困惑也就越大。面对他们的困惑,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要求他们回到农村,安心务农;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指责他们。我们应该关注农民工的利益,特别应该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愿望,因为他们是时展的生力军。只有不断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营造公平合理的社会环境,才能实现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社会和谐。

二、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面临的困难

(一)政府和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重要性认识不充分

1.政府层面。政府认识不到位是影响农民工培训工程进展和效率的最大因素。农民工培训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属基础建设范畴,国家须明确其在农民工培训中的主导地位与主要责任。近年来国家有关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方针由于缺乏制度保障,措施不力。地方政府未切实贯彻中央有关精神,农民工培训落实不力。从国家主管农民工培训的部门看,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缺乏集中统一领导;从国家教育方针来看,农民工培训未包含于教育发展战略之中;从投入来看,政府投入非常有限,全国众多具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难分其羹。因此,政府对农民工培训缺乏认识高度,则不利于农民工培训工程的实施。

2.企业层面。企业未认识到员工培训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所具有的长效性,缺乏参与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企业来说,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如果为农民工的培训费用买单,就意味着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利润;况且,在制度和运行环境具有高度不稳定的大背景下,企业和农民工之间往往缺乏长期稳定的合约关系,在农民工频繁流动和跳槽的情况下,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的投资容易发生收益外溢的现象,这使得企业对农民工的培训往往缺乏足够的动力,形成了企业对农民工重用轻养的现象。据《我国公共就业培训问题研究》的调查,在北京只有2%的农民工反映其所在的企业经常对他们开展培训,而71.7%的农民工从未接受过企业的任何培训。由此可知,企业缺乏参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是由制度和运行环境不稳定,企业和农民工之间没有长期稳定的合约关系造成的。

(二)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仍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从我国目前颁布的有关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文件来看,主要集中于农民工培训的措施和步骤,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教育培训的配套保障措施,而且也没有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教育培训政策,削弱了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城乡教育差距明显。人们能否享受某些教育资源往往是以户籍归属作为依据。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投入在城乡之间有着重大的差异。由于城乡两种教育资源的长期分离,导致两种教育背景难以衔接,新生代农民工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时面对两种不同知识背景的转换难以适应。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社会的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对于青年农民工个体而言,在城市的工作生活使他们慢慢发现自己的教育需求,但由于制度的影响,大多外来的新生代农民工难以平等享受当地的教育服务。

(三)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自1999年以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对该项目也大力支持,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如2005年,中央财政共投入专项补助资金6•5亿元,带动各省省级财政投入10亿元以上。但从总体上看,政府所提供的资金对农民工培训的支持仍显不足,缺乏稳定的经费供给制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财政支持水平明显偏低,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例如,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投入为2626亿元,其中直接安排的农民培训预算2•5亿元,不足1%。2004年至2006年,中央政府投入农民工培训工程12•5亿元;近两年,全国省区市级政府部门也为农民工培训投入约12亿元。在此条件下,平均每位农民工培训的政府投入大约100多元。对农民工培训的投资力度亟需加大。面对大规模的劳动力群体,我国目前拨付的财政资金仅仅是杯水车薪,从目前来看,农民工培训资金主要来自自筹和用人单位。有调查发现,农民工培训资金来源主要以自筹经费和用人单位出资为主,分别占调查人数的51%和42%,政府出资的占5%,三方共担的占3%。二是资金使用分散,政府有多个部门以不同方式介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项目,直接放大了对财政资金的需求。三是财政支持不规范,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吸引财政以外的其他资金的投入,这远远不能满足培训支出的需要。

(四)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机构和教育培训内容的缺陷

1.培训机构自身缺乏竞争性。目前,我国现有的农民工培训机构多数是以行政指令的方式指定的,缺乏竞争机制,这些培训机构的资质程度好坏不一,而且在培训过程中,政府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过程、培训质量、培训效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培训机构只要完成培训任务就行,根本就不必讲究培训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培训的有效性。

2.培训师资队伍不过硬。很多培训机构由于中标或在政府的授权下直接获取了政府各部门培训项目,培训任务繁重,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舍不得花钱聘请专业培训教师,造成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即使临时聘请专业教师,也很难聘请到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所以,既通业务理论又懂实践操作的教师在各大培训机构尤其缺乏。此外,很多培训机构的教学队伍在不同程度上引用了志愿者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队伍极不稳定,很难保证其培训质量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3.培训教育机构的教育培训内容脱节滞后现象严重。对某个群体实施的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将直接决定该群体的职业领域与就业层次,从而决定其社会经济价值的实现程度和向上自由、和谐发展的程度。农民工的教育需求大都是指向获得一份好的工作,对技能和一般技术的需求反而相对较弱。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政府或新生代农民工个体,都难以预计进城以后的情况,使得流动前的教育培训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暂时性。

(五)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的认识不到位且支付能力有限

农民工自我认识不到位,自我投入严重不足。农民工受教育时间短,文化水平不高,难以对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形势做出科学分析,对自身的职业与发展缺少合理的规划;同时,传统的自然经济思想和小农意识使得农民工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以及人力资本意识,因而缺少自我投资意识。农民工更关注眼下的工作与收益,不会投入经费和时间去接受培训。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是短期合同,甚至没有劳动合同,而且用人单位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这种就业的非正规性导致其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缺乏积极性。工资不仅微薄,而且往往被克扣,甚至被拖欠,除去日常的消费支出以外,能用于教育培训的非常有限。且工作时间也过长,居住城乡结合部等,这些都影响其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三、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方面的主导作用

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一项惠及农民、企业、地区乃至全社会的事业,因此,它既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都将处于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共同推进的阶段,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仅靠市场本身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建立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负责协调处理相关职能部门及各教育培训机构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关系,克服那种政出多门、分散重复、效率低下的管理格局,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二)充分发挥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作用

企业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的重要活动载体,应该承担起提高其综合素质的责任。企业坚持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并重的原则,做好统筹规划,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坚持按需培训,加强市场调查与预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坚持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坚持引导培训与职业技能、素质培训相结合,扩大培训覆盖面,全面提高参训者的综合素质;广泛利用多种教育培训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现有优质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根据自身需要和农民工现状,制订中长期培训规划,确定年度培训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落实培训经费。充分发挥企业地处培训一线的优势,降低培训费用,提高培训质量,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

(三)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管理的法制化

1.实现教育培训的法治化。农民教育培训的法治化是世界各国共同的经验。我国1996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这对于促进劳动者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专门的农民职业教育法,导致管理体制不顺、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和服务体系不完善。因此,借鉴国外经验,必须加速专项立法工作,以加快农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构建;同时,修改现有与农民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重新确立农民职业教育的目标、地位、实施和管理等,使其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还有,制定一系列新的法律,把农民就业制度、监测评估机制、激励机制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障;设立专门机构,监督各部门对法律的有效实施。

2.实现教育培训的制度化。必须将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制度化并一以贯之。2002年8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决定》提出:“十五”期间,我国将每年培训劳动力1•5亿人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形成“就业靠竞争,竞争靠技能,技能靠培训”的有效机制,这样既能增强教育工作者的社会服务意识,又有利于形成全社会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

尽管政府投入到农民工培训当中来的经费在逐年增长,每个参加培训的农民工都可以得到一定补贴,但由于农民工人数的不断扩大,每一个参训农民工所得到的补贴还是微乎其微,农民工个人还得分担培训费的大头,相对于农民工的实际收入或者预期收入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农民工个人分担培训费用比例过大,已成为限制农民工参加培训的一道门槛。这里有两个矛盾必须化解:一是农民工培训经费需求量不断增加和政府财力有限不能全部包揽培训经费之间的矛盾。政府作为农民工培训的主体和推动者,理当扩大经费的投入,但农民工培训队伍越来越庞大,培训的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指望政府包揽全部培训经费也是不现实的;二是培训费用过高与农民交费能力和交费意愿过低之间的矛盾。就培训学校尤其是民办培训学校而言,他们开办培训班,是有资金、设备投入并想获得一定收入的,在可能情况下是想收取更高培训费的。但大分农民工收入有限,无力承担过高的培训费用,即使有交费能力,在预期收入不明朗的情况下,不太愿意自己交费参加培训。化解这两个矛盾的办法:一是靠政府不断扩大经费投入,并使之制度化,形成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二是发挥社会办学力量,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民工培训中来,包括采取用人单位出资实行定单培训以及筹集资金建立农民工培训基金等方法,从而解决农民工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自己积极出资培训。鼓励他们根据自身工作需要,积攒资金用于教育培训费用的支付。可考虑让经济困难的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提前支取费用并逐步偿还。

(五)重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引导性培训和思想教育

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开展引导性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这样的培训教育可以大大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而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综合素质起主导作用。引导性培训可以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手段多形式、多途径灵活开展,也可以在各级政府和培训机构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时,将有关内容融入其中。一是法律知识、基本权益保护和信息技术、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语言社交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内容,这些知识可以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在城市生活和发展的能力;二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倡导集体主义精神,把中华传统美德不断注入新市民的头脑中去,使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准不断跟上现代城市发展的步伐;三是城市化适应教育。教给农民工城市生活常识,使之尽快和城市相融合,逐步引导他们破除封闭保守、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意识,逐步形成与现代城市生活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树立自立、竞争、规则意识,增强合作和开拓创新精神;四是热爱第二故乡的教育。向他们介绍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培养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使之与城市居民融洽相处。此外,还要将“创业教育”纳入到培训内容体系中以满足部分农民的创业需求,通过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培训,进一步增强农民工的自主发展能力,促进其向现代公民转变,尽快完成由农民工到新市民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