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12-05 17:32:31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总结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总结篇1

一、 领导高度重视,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制度。

1、 为了把__市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落到实处,且有强力的组织保障,__市农业局成立了“农民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小组”,时任局长邓英华任组长,副局长刘勇、安跃斌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任领导小组成员,“农民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__市农广校,负责日常工作的安排和组织协调。

2、 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工作制度和措施,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使得工作得以有序有效进行。

二、 动员宣传,深入调研,切实了解农村农民农业的需求。

3、 在行动初期,主要工作就是全面展开动员宣传,并深入到各镇、村、社进行细致的访问、调查和研究。切实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了解农村、农业发展工程中的具体问题。

4、 在深入细致全面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了《__市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在十一五期间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三、 积极组织行动的落实和实施。

在《__市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实施方案》的具体指导下,以实现 “搭建科技服务平台,注重技术创新,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农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农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为基本目标,全面组织落实,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牵头下,各部门通力合作,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内容,合理安排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实施。

在十一五期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1、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紧紧围绕__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项目建设,以重点发展优质粮油、晒烟、食用菌、蔬菜、中药材、茶叶、猕猴桃七大优势种植业为主导,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

具体培训内容主要有: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培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包括食用菌、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 ;沃土工程、秸秆还田腐熟技术培训基本口粮田建设培训;粮油高产创建培训;优质水果栽培技术培训;优质茶叶栽培技术培训;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杂交水稻、杂交油菜种子生产人员和制种农户培训;优质水稻、优质小麦及优质油菜的品种选择、种植技术、田间管理以及贮藏、加工、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要领培训,优质水稻、优质油菜的制种及引种技术培训;晒烟栽培技术培训。

2、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包括返乡农民工培训。如:农村能源建设人员培训等。

3、专业农民培训。如,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员、基本口粮田建设施工员、农业标准化建设技术员、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员、农村基层专业会计和农村经营管理人员、农村经纪人等的培训。

4、绿色证书培训。农业“绿色证书”教育和致富新技术培训主要是针对有一定规摸的,以种、养殖为主业的农村养殖专业户(专业农民)而开展的旨在普及推广种养殖新技术的应用水平和进行从业资格认证的教育培训。

5、大中专学历教育(涉农专业)培训。在国家新形势、新政策的指引下,进一步加强涉农专业的学历教育培训工作。以及培养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热爱农村农业工作的>!

6、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各类教育

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全市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乡风文明。比如,积极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培养。对“386199人员”更多一些关注,进一步为构建和谐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好务。

文化培训和文明教育则根据农村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整体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开展各类文化进修、科普讲座、普法宣传、道德实践活动、农村家庭教育指导培训等。全面提升农民的思想修养,道德规范,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 四、 搞好后期总结和未来规划。

“十一五”农民科学素质行动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将在全面总结过去成果的基础上,更好的谋划未来,为科学的制定“十二五”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总体来说,值得肯定的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培训模式,保证了农民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

不断创新农民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采取农业专家-技术指导员-技术示范户-带动户一条线的培训服务形式和“一场专家讲座、一张明白纸、一本技术手册”的培训模式,组织广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进村入户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培训指导。充分发挥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作用,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教育培训手段和巡回课堂、农业科技热线12316、科技赶场、科技直通车等形式,开展面广量大的实用技术培训,把科技送到千家万户。要鼓励农村中的各类科技户、示范户和经营大户积极参加培训,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就地、就近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要坚持培训与市场挂钩,鼓励和支持“定单”培养,根据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和劳务市场反馈的信息,开展有针对性的定向培训。

2、培训工作人员深入农村社区,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根据社区需要,适时实地开展培训,并对培训内容和形式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改。做到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3、切合实际的、强有力的工措施也是行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⑴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全局农民培训工作。由农广校牵头负责培训的日常工作,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统筹规划培训工作。

⑵各联镇人员充分发挥技术纽带作用,搞好调研,对所联系的镇、街道办农民对培训各阶段的要求和希望,及时汇总反馈。

⑶农民素质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收集农民培训的具体材料,协调安排培训计划,上报培训结果,制定相应激励机制,年末由局领导小组进行检查评估。

⑷行动办提出培训教师建议名单,具体授课教师由联镇人员负责联系。

⑸由培训相关部门和培训教师负责培训教材、资料的编写,加强教材的实效性、时效性,增加乡土教材比重。培训教材经农业局专家小组审定后,由培训办统一编辑发行。

⑹加强农民需求调查,制定培训计划后,还要加强和农民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反复征求意见并随时修改完善。

⑺农民培训工作纳入部门及个人季度和年度考核。

4、紧紧围绕“三农”这个核心,密切关注“三农”问题发展的新形势,新动向,新现象,切实搞好调查研究,及时制定新措施新方案,调整策略。总之,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不断更新我们的行动内容,加快我们的行动步伐。比如,对新出现的留守儿童及家庭的关注、对现代农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形势的关注等。

(二)、关于“十二五”期间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计划如下:

1、中专学历招生1000人(涉农专业)

2、农民实用技术短期培训300000人次。

3、培训骨干农民20__人。

4、培养新型农民3000人。

5、绿色证书培训1000人。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总结篇2

为深入贯彻区委《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和区政府《关于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的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我镇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程,确保完成今年全镇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任务,切实起到减少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作用。根据余杭区人民政府《关于*年余杭区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经镇政府决定,现将《*镇*年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下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一、培训任务

*年区政府下达给我镇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任务为1021人,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340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培训300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350人、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31人。根据区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各镇乡作为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程的责任单位。我镇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承担相应责任。镇化技术学校要根据办学实际和师资力量开展相应培训工作。各村、社区和有关企事业单位要积极配合镇化技术学校完成各项培训任务。重点要加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训、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训,突出“精兵”农业和“薪金”农民,全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道德的新型农民。

1、农业专业技能培训

今年计划培训340人。主要是根据我镇优势农产品特色,农民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种植和养殖技术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经营一产的技能水平或能成为合格的农业产业工人。本类培训由各村组织发动人员,镇农办和镇成校开展培训。此类培训将通过理论授课、现场指导和实地操作的方式进行。培训结束后,经考核,发给绿色证书或农函大证书。

2、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

今年计划培训300人,其中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培训100人。主要是根据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各自不同的就业需求,结合本镇就业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展非农岗位就业技能培训,有序向非农岗位转移,成为二、三产业的合格劳动者。此项培训主要包括电脑、电工、电焊、缝纫车工、餐饮服务、冲压工、家政管理、车辆驾驶、机动车修理、农村经纪人、个人创业等专业。各村和有关部门要结合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人员参加技能培训,使我镇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培训,成为二、三产业的合格劳动者。本类培训由各村组织人员,镇经发办、镇妇联、镇总工会、镇团委等负责牵头,镇成校等实施。培训后,按国家有关工种考核要求进行考核,并发放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

今年计划培训350人,主要培训对象是目前已转移到二、三产业,但因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和文化学历,工作稳定性差而可能重新回流到农村的农民。同时,通过培训也可进一步提高我镇企业在岗职工的素质和企业形象。本类培训由各村和有关企业(单位)组织发动人员,镇经发办、镇总工会、镇妇联和镇成校负责实施,培训后,按国家有关工种考核要求进行考核并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4、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

今年计划培训31人。培训对象是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不含各类职高、中专、技校)未能继续上学的人员和各类高中的流生,年龄在16至20周岁,步入社会前应参加不少于6个月的相关就业技能培训。本类培训由镇教办牵头,联系各村和有关学校负责落实人员,镇成校负责实施。

二.培训经费安排

根据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对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程给予资金保障,为广大适龄农民至少提供一次免费或部分免费的培训机会。因此,镇财政也将安排专项配套资金,保证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的顺利实施。

三、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精心组织。区委、区政府把“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与转移就业”列为新农村建设的“十大工程”之一。为此,各村、社区、镇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事业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统筹谋划*年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与转移就业工作,结合各自职责,专人分管,强化工作责任;要正确认识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的意义和重要性。镇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要做到培训信息的及时沟通和交流,不定期地召开有关会议。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总结篇3

在传统体制影响依然显著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自身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且面临着制度抑制、政策排斥、认识偏见等多重障碍。

(一)整体文化、教育程度偏低人力资本是劳动力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农民工由农民转变为市民,自身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是保证其融入城市社会的前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教育发展很快,农民工的文化教育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与城市居民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2012年,在农民工中文盲占1.5%,小学文化程度占14.3%,初中文化程度占60.5%,高中文化程度占13.3%,中专文化程度占4.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7%(见表1)。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文化程度仍以初中文化为主,整体文化教育程度偏低,这制约着农民工市民化的能力和水平。

(二)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根据平均受教育年限及文化程度,可将人力资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初中及以下学历,称为普通人力资本;二是高中、中专学历,称为技能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分为一般技能型和特殊技能型,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所掌握技能的熟悉程度和技术含量大小;三是大专及以上学历,称为创新型人力资本。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参与生产的方式和投入的生产要素均有所不同,其所获得的收入也有很大差别(见表2)。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农民工人力资本结构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普通人力资本比重过大,超过76%;技能型人力资本短缺,占18%;创新型人力资本过低,所占比例不到6%,我国农民工中高层次人才极其匮乏。这一状况导致了其工资收入水平低,难以在城市立足等问题。2012 年末,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为2290元,其中在直辖市务工的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 2561元;在省会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月收入水平2277元;在地级市和县级市务工的农民工月收入水平分别为2240元和2204元。工资收入水平低,面对许多城市居高不下的房价以及连带的房屋租金,寻找稳定住所已成为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最大难题之一。

(三)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推进,社会对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城镇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其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受过专门职业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专、职高和技校水平的劳动力,这部分占总需求的56.6%。但是,与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相比,我国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偏低。2012年,我国农民工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10.7%,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25.6%,既没有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也没有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69.2%,这样的职业技能水平难以满足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此外,就业稳定性差也是面临的又一突出问题。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高低对其就业机会和就业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由于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偏低,致使其就业竞争力弱,就业空间狭小,其职业状态显示出“高流动性”和“高脆弱性”。2011年农民工从事现职累计不满1年的占22.7%,1-2年的占43.1%,二者合计高达65.8%。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突出问题

教育和培训是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推进农民工人力资本开发的主要途径。在政策方面,自2003年国家六部委《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以来,十多项直接与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培训相关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在实践上,2003年启动的“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2004年实施的“阳光工程”、2007年开展的“雨露计划”,构成了当前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培训的主体架构,引领农村扶贫开发进入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并举的新阶段。政策与项目的出台与推进,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铺就了道路,但并未看到有效解决供需匹配难题的端倪。一方面,农民工主要从事的行业依然集中在附加值不高的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领域,且收入普遍偏低,2012年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为2290元(国家统计局,2013);另一方面,“招工难”、“技工荒”现象大范围存在,人口红利逐年消失,人力资本开发尚未跟上,完成中央提出的2020年收入“倍增”计划难度极大。这表明转移劳动力培训的速度、效果,短期内与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不相适应,农民工人力资本开发工作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培训作用整体发挥有限鉴于农民工群体之庞大,任何一个研究者试图完全依靠获取一手数据进行分析,几乎是不可能的。本研究主要利用国家统计局和各专业机构历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对最近几年的农民工培训状况做了梳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调查样本选取差异,每年农村转移劳动力总量统计状况呈现不规则变动。2004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1亿多人,掌握了一定专业技能、接受了培训的仅占28.2%;2005年的调查显示,未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76.4%(国务院研究室,2006);2009的监测数据表明,51.1%的外出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国家统计局,2010);而2012年在农民工中,既没有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也没有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69.2%(国家统计局,2013);2013年的监测数据发现,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2.7%,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各年龄段农民工接受培训比重均有提高(国家统计局,2014)。尽管近年来这一数据总体上呈现提升趋势,但幅度并不大。多年来的“技工荒”表明,农民工通过获得技能提升整体上较为有限。

(二)培训主体供需双向不足一方面,培训总体供给不足,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尽管农民工主观上渴求培训,但在实际参与培训的过程中动力不足,导致培训投入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具体来看,面对市场竞争和强烈求富欲望的双重压力,农民工逐渐意识到“竞争主要依靠知识、技术和智力,这远比体力劳动力价值昂贵”(长子中,2009),因而他们具有很强的学习培训愿望。但是,与较强的学习培训愿望相比,农民工用于学习培训的实际投入少,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缺乏人力资本投资的战略眼光,培训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直接影响着农民工的培训效果。《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虽然规定了用人单位开展农民工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职工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1.5%比例提取,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但实际上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比例,而用于农民工培训的经费基本上没有。这一状况使得农民工整体上陷入“低技能素质低工资收入低培训投入低技能素质”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其市民化的进程。

(三)培训内容有效供给缺乏总体上,目前培训模块结构性过剩,培训往往集中于区域性热门课程,对市场紧缺的劳动技能培训不足;并且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较为适合有学历的农民工及市民,面向低文化程度农民工的学习内容不多。从内容设计上看,仍偏重于技能培训,缺少引导性培训、素质提升培训、创业培训。从农民工总体的就业构成上可以看出(见表4),尽管农村工教育培训已持续多年,但农民工所在就业行业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仍集中在一般制造业、建筑业等低端行业,这也成为当前我国从劳动力大国到劳动力强国转变的重大制约因素。(四)培训管理定位不准尽管农民工培训是一项具有较强正外部性的行为,应该由政府提供,但由于农民工培训工作的职业导向和市场导向,必须将具体实施和操作交给市场,交给专业的能够对接市场、连接农民工群体的中介组织。而政府应该作为培训的推动者而不是实施者,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给企业和中介结构执行。政府可实行公益性强、收益面广或政府有比较优势,能帮助企业或中介机构降低风险的培训,把农民工培训和就业服务有机结合,使就业信息、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职业介绍成为有机整体。

三、对策建议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必须坚持以党的十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有效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为目标,提升农民工市民化的人力资本,加快其市民化进程。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农村教育又是基础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农村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全面认识农村教育的性质与功能,树立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的新理念,切实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把对农村教育的投资看成是生产性投资;要正确认识农村教育的内在价值取向,它不仅仅是升学教育,更是对进入城市的劳动力进行培训和服务,还是为改善农村现状的教育;要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执行力度,使农村学生获取人力资本的基础素质,从整体上改变没有转移人口的文化素质结构,保证他们具备基本的学习与实践能力。

(二)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农民工市民化人力资本开发,构建政府、企业、农民工个人等担负责任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是增加对农民工的培训投入。政府应把农民工培训纳入社会公益性培训范围,增加对农民工培训的财政投资,设立专门的教育培训基金,用于建立面向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机构。二是企业应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企业作为直接受益者,应该承担起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主要责任,要改变培训是消费的观念,树立培训是投资的理念,强化人力资本培养意识,增加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引导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术性和智能型转变。三是农民工应适当增加培训投入。农民工要充分认识继续学习的重要性,适当增加培训投入,积极主动参加培训,创造性地进行自我开发和自我发展,以获取市民化所需的知识技能,同时要自觉地经营自己的人力资本,培养创业精神、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使自己的人力资本得到增值。

(三)开发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提升农民工市民化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加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升其市民化的就业竞争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一是构建“模块式”教学体系。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必须以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速度,列出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培训菜单,然后依据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设计课程菜单,构建“模块式”的教学体系。二是“以人为本”设置培训课程。农民工接受培训的直接目的是就业。因此,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课程开发与课程设置必须充分体现农民工的就业需求,以培养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术为核心,传授就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拓展就业空间,使农民工由“体力型”劳动者向“技能型”劳动者的转变。三是以融入城市为目标充实培训内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应该置于核心地位,帮助农民工尽快掌握就业所需职业技能;增加必要的法律法规、公共政策、文化礼貌、城市生活知识等方面内容,帮助他们理解并认同城市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强化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农民工弄清楚“我在哪里、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等问题,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逐渐形成对于自身发展的远景设计;开设创业培训课程,结合城镇第三产业发展走向,根据农民工的个体需要和发展定位确定创业培训内容,提供创业跟踪指导,增强他们在城市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四是采用“短、平、快、灵”培训模式。这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劳动力素质结构,传授相应的岗位技能,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短”主要是指每一次培训的时间短,总体上以1-3个月的短期培训为主,兼顾3个月以上的长期培训;“平”是指要考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民工的接受水平,做到二者的协调平衡;“快”是指对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技术信息、就业岗位信息的捕捉要快,对市场反应快,把所学技术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的速度快;“灵”是指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按照农民工居住、工作、学习的特点,采用“半工半读制与全日制结合”、“日校与夜校结合”、“参与式”、“干中学”、“玩中学”等形式,使他们“学”了就会做,做了就见效。“短、平、快、灵”培训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在短时间内,教给人们最迫切需要的劳动技能及从事社会实践的能力,它是把特定的人更有效地融进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手段。

(四)搭建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农民工市民化的人力资本,加快其市民化进程,应搭建一个由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一是政府应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政府在对农民工进行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同时,要通过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城市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应向农民工平等开放;鼓励有文艺才能的农民工进行文艺创作,帮助他们组建文艺团队,并提供展示其才能的演出舞台,逐步建立起对城市社会的认同,增强其共同意识和“家园观念”。二是强化企业职工文化服务。城市企业特别是农民工比较集中的企业,应经常组织开展针对农民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集体文化服务活动,确保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常态化,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管理,不断增强企业全体职工的内在凝聚力。三是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各社会团体与民间公益性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应积极搭建农民工与其他群体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以文化活动消除隔阂,增进相互了解和关爱。社区要从观念上把农民工等同于本地市民,积极组织适合农民工特点的文化活动,促进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的交往,让他们尽快地融入所住社区,增强其社会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总结篇4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5号),切实提高农民工特别是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等高危行业农民工自我安全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有效保障农民工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现就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我国农村发展、城市繁荣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当前农民工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安全意识淡漠,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自我防范能力,给安全生产带来很大压力。据统计,近几年发生的生产安全伤亡事故,90%以上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80%以上发生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小企业;每年职业伤害、职业病新发病例和死亡人员中,半数以上是农民工。因此,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已经成为当前解决农民工问题、保护农民工根本利益和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一项紧迫任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出实效。

二、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坚持“安全发展”指导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以全面提高农民工安全素质为目标,以预防和减少各类伤亡事故、保护农民工职业安全健康权益为目的,落实责任,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加大农民工特别是高危行业农民工的安全生产培训力度,为促进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提供可靠保障。

工作目标:到2010年,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企业自主负责的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机制初步形成;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师资、教材建设进一步加强,培训质量显著提高;广大农民工自我安全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依法培训;统一规划,分级(或分工)实施;政府监管,企业落实;全员培训,突出重点;按需施教,注重实效。

三、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培训责任

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部门(以下简称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要把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纳入安全生产和安全生产培训的总体规划中,明确目标,制定措施,加强监督检查,重点做好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农民工的安全生产培训工作。

各级教育部门要全面落实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中开展安全知识教育;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相关专业中增加安全生产方面的内容,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增设安全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在农民工特别是高危行业农民工集中的地方,确定一批职业院校开展农民工的安全生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在职业院校、成人学校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增加安全生产知识的内容。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把安全生产常识作为重要培训内容,编入职业技能培训大纲和培训教材、教案中,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将高危行业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列入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督促用人单位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各级建设部门要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建设、劳动合同规范、建筑工人教育培训等工作中,把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作为重要内容,统筹考虑,同步落实,协调推进。

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作为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促进安全致富的重要措施,在实施阳光工程、蓝色证书工程、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增加安全生产相关知识。

各级工会组织要结合贯彻《工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监督、协助用人单位做好农民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督促企业落实厂(矿)、车间、班组三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结合“安康杯”竞赛,在农民工中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安全文化活动,普及安全生产基本知识。

企业是安全生产培训的责任主体。要加强对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的组织管理,按照《安全生产法》及《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培训规定》(安全监管总局令第3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培训制度,把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纳入企业年度工作计划,积极组织或选送农民工参加有关培训,并保证本企业安全生产培训所需资金。

四、完善法规制度,推进依法培训

加强培训法规建设。各地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根据《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制定和完善农民工特别是高危行业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的相关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本地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

制定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安全监管总局要抓紧制定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建设部要结合实际,制定建筑行业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

建立培训考核制度。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建设部门要按照考核标准,根据行业特点、岗位要求和农民工文化水平,建立考试题库。各企业和培训机构要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进行严格考核,对考核合格者,颁发安全生产培训合格证书。对获得安全生产培训合格证书的农民工,企业应优先聘用;对高危企业农民工,未经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上岗作业。

建立培训档案制度。各企业要建立经本企业、培训机构和农民工签名的培训档案,真实记录培训、考核等情况。各地有关部门要及时对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情况进行登记,并将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情况纳入本地区农民工信息统计范围。

五、严格培训要求,确保培训效果

明确培训内容。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基本常识;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的权利和义务;事故案例分析;工作环境及危险因素分析;危险源和隐患辨识;个人防险、避灾、自救方法;事故现场紧急疏散和应急处置;安全设施和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职业病防治等。

确保培训时间。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的农民工首次岗前安全生产培训时间不得少于72学时,建筑行业的农民工首次岗前安全生产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2学时,每年接受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其他行业农民工首次岗前安全生产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每年接受再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8学时。对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培训前应根据工作需要进行文化课补习。

落实培训载体。具备培训条件的企业,对农民工的安全生产培训以企业为主体进行。不具备培训条件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要及时组织农民工到附近有条件、具备资质的培训机构或职业院校进行培训。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要积极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创造条件,对不具备培训条件的企业,可统一组织进行培训。

丰富培训形式。各企业和培训机构要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统筹安排,采取集中培训、半工半培、送教上门等形式开展教学。要针对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特点,抓好日常安全教育,开设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宣传栏,编制通俗易懂、便于消化的文字和音像资料,利用多媒体、电视、漫画等图文并茂的直观方法进行教育培训,坚持文化补习与安全生产培训相结合、针对性教育与系统知识讲解相结合、形象化培训与老工人“传、帮、带”相结合。

六、加强基础建设,强化培训保障

加强培训机构建设。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要加大安全生产培训机构质量评估考核力度,对农民工培训不规范、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培训机构,及时淘汰或降级;支持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和职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申报安全生产培训资质。劳动保障部门对要求承担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任务的安全生产培训机构,符合相关条件的,应当认定为职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培训机构要加强内部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注意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地研究和完善各高危行业农民工培训模型,增强培训效果。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按照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动态管理的原则,培养和优化师资队伍。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开展集中培训。重视从企业和安全生产一线选聘教师,充实教学力量。

开发适用培训教材。本着少而精、管用的原则,组织编写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培训教材。注重多媒体教材的研制和开发。教育部、安全监管总局和全国总工会抓紧完成《煤矿工人安全生产培训音像教材》的联合拍摄工作;安全监管总局、劳动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尽快组织编写适用于农民工的《职工安全生产知识读本》系列教材;安全监管总局抓紧开发《全国中小煤矿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多媒体教材》;建设部编写适合建筑业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的相应教材;农业部编制农民工培训读本,增加安全生产知识内容,免费发放。

七、拓宽经费渠道,加大培训投入

各地有关部门在统筹安排使用中央财政用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专项资金时,要兼顾好农民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对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的资金支持,广泛吸纳社会赞助资金,积极筹集培训经费。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16号),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要保证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严禁挪作他用。

八、加强组织协调,严格监督检查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职业农民 现状 对策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民是最大的人口群体,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演变,新型职业农民的涌现,农民教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

1.科技文化素质低下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培育新型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求,说到底“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我国农民基数大、素质相对偏低。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7%,接受过系统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49%。根据栾川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系统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全县农业人口约为28万人,农村劳动力11万人。其中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者占41.2%,比全国平均数据高4.5%,初中文化程度者占49.2%,高中文化程度者占8.6%,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0.08%。从以上数据显示我县劳动力文化水平远低于全国水平。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示范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制约了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制约了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绊脚石。

2. 基层人才流失严重

栾川县属山区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主要表现为:“数量较大、素质较低、分布较广、技能较差”。据统计全县农村劳动力男性8.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6.3%,女性10.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3.7%。形成女多男少的劳动力现状的原因主要是男劳动力中外出务工造成的。当前农村大量的优秀“农村人”通过升学、参军、打工、经商等脱离农村。从上述劳动力组成结构看,农村生产要靠妇女和老人,以及农村许多“留守儿童”的现象不只是一个地方的问题,而是全县乃至全国农村的一个共性问题,也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受机构改革及其它因素制约,农村基层科技人员年龄偏高,加之退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懂技术人员和农民的拥有比例严重下降。

3. 农民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

栾川属典型的深山区县,基本地貌素有“四河三山两道川,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制约,出现了“民工荒”与“民工潮“的不对接状态。由于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农业效益低,使农民主动接受培训提高素质的内在需求动力不足。农民培训能力不足,接受培训内容单一,数量少,覆盖面小,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缺乏职业技能。这不仅成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严重制约。近年来,各级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农业部实施的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对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每年直接获益培训的农民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4.3%,除各类涉农部门外,直接承担农民培训服务的机构不多,培训形式单一,培训能力薄弱。

二、当前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对策

1. 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完善培训体系。我国参与农民培训的机构很多,但始终没有形成协调统一完善的培训体系。近年来虽然政府加大了对新型农民培训的宏观管理,但是受机构改革影响,目前培训机构人员偏少,专业教师偏少,在培训中往往力不从心、顾此失彼。因此,采取政府主导,部门联合,多方参与的形式实施农民培训很有必要。首先要建立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的培训机构的管理考核与认定,建立统一的农民培训师资队伍。二是建立以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为一体的新型农民培训服务体系。对现有的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等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合力,形成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基础的农民科技教育网络。同时还要广泛发动和依靠农业产业协会、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更好推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开展。

2.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筹措农民培训经费实现培训资金共享。要想提高农村整体文化素质,除了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以外,更需要农村农民提出自我发展思路想法。近几年国家虽然加大了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投入水平相对低下,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和制约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因此加大新型农民教育培训,需要各方筹措经费,地方政府除中央财政投入,受培训主体、社会应共同分担,各种机制并存,多渠道筹措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的新机制,不断增强新型农民培训投入,实现培训资金共享。

3. 新型农民培训要与当地农村发展实际相结合,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新型农民与传统上的农民有很大不同,新型农民是综合各种要素的新生产者。农业的发展,农民和农村稳定除了需要进行一系列重要的制度改革和政策扶持外,还需要综合素质良好,能够全面了解,掌控农业生产及其相关政策动态的职业农民。因此,在提高新型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同时更要重视培训的实效性。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十分重要。如“项目式”培训模式、“示范基地式”培训模式、“创业式”培训模式、农业教育培训模式、具有栾川特色的“专业社+基地+社员+农户”经营模式等等。通过技术培训,每年可带动274个农户,实施种植猪苓、天麻、冬花、金银花等名贵中药材,每667平方米年产值可达到1.5万元;食用菌、药用菌高产种植技术,规模发展,每年可创利润在10万元以上的农户不计其数。这些实践探索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缺乏对新型农民培训的实际需求研究,在培训中农民往往缺乏积极能动性。所以在新的背景下,不断优化新型农民培育模式,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大力推广新模式的实际成果。加快推进培训新型农民的步伐,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市场决定新型职业化培训的规模和方向,背离了市场规律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必然使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效率低,效果差,缺乏快速集成培训供给的能力和协调整合培训资源的机制,所以培训的实体必须遵循市场的客观规律,才能使培训产生最大的效益。

(作者单位分别为:栾川县农广校 栾川县新农办 栾川县植保站 )

参考文献

〔1〕王泰群农民教育激励机制初〔j〕农业科学.2011(06)

〔2〕钱淼 元伟 农民职业化培训的市场化研究

〔3〕梁艳萍《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培养;广东农民教育;发展方略;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 许喜文(1967-),男,华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讲师;李文清(1981-),女,华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研究实习员;陈锦梅(1970-),女,华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副研究员;贾兵强(1976-),男,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河南郑州 450052)易钢(1958-),男,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书记。(广东广州 510642)

本文是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新农村建设与广东新型农民培养研究》(项目编号062D84003)的阶段性成果;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研究项目《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村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7SJY024)的相关成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农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必须包含建设主体――“农民”自身的建设。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本精神必须体现为农民的教育权与教育程度,农民教育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

在新型农民培养的大背景下,我们针对目前广东农民教育的不足,基于发展广东农民教育的紧迫性,根据广东农民教育的需求特点,特制定以下广东农民教育的发展方略,供学术界和决策者参考。

一、强化农村基础教育,夯实农民教育根基

基础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有着基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意义,它能为受教育者提供生活于现代文明社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识与文化,并为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奠定必要的基础。其他各种形式的教育必须以基础教育为基点,没有较好的基础教育,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一定素质的劳动者,更不可能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也难以实施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广东省农村基础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仍然还很薄弱,在相当一些地区的农村里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青壮年文盲仍然存在。目前,我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而我们调查表明,广东省农民受教育年限偏低,甚至还低于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在488名被调查人中,没有受过教育的14人,占调查对象的2.9%,接受教育1~5年的87人,占调查对象的17.8%,6~8年的127人,占调查对象的26%,9~11年的158人,占调查对象的32.4%,12年以上的102人,占调查对象的20.9%。这种情况与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必须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教育基金,不断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农村基础教育对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重要意义,发展农村教育首先必须加强和改革农村基础教育,其目标是普遍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并以此推动农民职业技术等一系列继续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就是要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合理使用教育经费,坚决杜绝挤占、挪用、拖欠农村教育经费的现象发生。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CW保障机制和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加强收费管理,坚决制止中小学乱收费现象,大力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保证每一位学龄儿童都能完成基础文化的学习。政府还应关注成年农民的基础文化学习,对于费用、设施、师资方面要给予支持。

二、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将农民教育列为职教重点

职业技术教育是在不同水平的基础教育的基点上,对劳动者进行不同水平的专门职能和专业技能训练,使他们获得某种专门知识技能并成为某一层次劳动力的教育。它对提高劳动力的专业技术素质意义重大。[7’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取得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其中2500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相比之下,美国是80%~85%,英、法、德等国是50%~60%。一项先进农业技术在发达国家全面推广平均只需2年左右,而我国需要6年左右。我国农业科技对生产的贡献率为45%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低20~30个百分点。同时,据有关专家估算,当前我国农民的培训率仅为20%~30%,大部分农民尚未得到培训。2005年广东省受过专业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15.1%,未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仍占84.9%,因此,农业教育、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民教育必须列为广东省职业教育的重点。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具体来说,农村职业教育应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把农村的文化教育与科普教育结合起来,将扫除文盲与扫除科盲同步进行,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放宽招生条件和入学年龄限制,方便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定向招收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农村青年,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改革创新理念的农村和乡镇企业管理人才,形成开放式、多层次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适当设置相应的农村经济、市场经济、乡镇企业等专业及课程,造就和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要逐步增加对农民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政府在安排使用农村科技开发经费、技术推广经费和扶贫资金时,要安排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珠海的农民培训有一条好经验,即采取政府补贴的政策,鼓励农民参加培训。在2004年初,珠海市政府把“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列入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市

劳动保障、财政部门联手制定了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培训的补贴政策,其中规定: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补贴培训费用的50%,并且实行“订单式培训”,将培训岗位与培训内容相结合,深受农民欢迎。2005年,广州市农业部门安排支农资金1977.5万元专项用于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共组织近5万名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按照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要求,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全年开设电工、汽车维修、美容美发、酒店服务、物业管理、园林绿化等近如多个专业(工种),经培训后的农民大部分顺利实现转移就业。

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提倡“订单”培训,切实做到为发展农业服务,为乡镇企业服务,为推广科技成果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服务,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近些年来,国家在农民教育培训方面实施不少项目工程,诸如“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农业远程培训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等,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三、拓展高等职业教育功能,全方位多形式进行农民教育

以国家为主,合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满足国家重点产业和发达地区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专门技术革新、创新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摇篮。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市场需求合理布局,促进学校和大中型企业结合,建立学产研结合新机制。具备条件的经过初、中级职业训练的农民都可以进入高职,经过训练和提高,使他们成长为具特殊技能的专业技术创新人才,最终将有力提升中国关键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努力拓展高等学校的职业教育功能,让高等学校在职业教育中发挥出自己的人力资源、知识和技术资源优势。以联合办学、外出办班、自学考试、函授、远程教育等形式开展对农民全方位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要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要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专业,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高等学校在职业教育中,要根据目前农民中老人、妇女、低学历成员多的特点,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培训班。如实用技术培训与系统培训相结合、面向农村基层与面向社会培训相结合和短期班与中期班相结合,在培训过程中采取农场、学校、基地结合,传授、帮助、带动一体的形式开展讲课,可实行点与面相结合,重点指导与全面培训相结合,理论讲授与现场操作相结合,不断提高培训效果。

四、完善农民教育体系,逐步建立保障农民工及子女受教育权利的长效机制

抽样调查显示,教育培训能够显著地增加流动人口的收入。与小学和小学以下程度的进城民工相比,初中文化的民工收入没有多大差别,可是具有高中文化的民工平均收入高9%,中专或以上的高8%。另外,同样人群中,拥有专门技术的民工的收入比没有技术的高16.5%,而受过技术培训的民工比没有受过培训的收入要高17.5%,即平均每月多收入40元。研究表明:2005年,全国104城市劳动力市场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达49.5%。同时,农村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成为市场需求的热点。目前,高级技能人才在各行业、企业中不足4%,农业企业还仅2%。某些行业需求更为突出:如上海机械冷加工工种达到44:1,电子组件制造为27:1,在重庆高级鞋帽制作工为10:1,在南京高级裁剪缝纫工为9:1等。据统计,我国现有3.53亿劳动力就业于农业,占劳动力总数的46.9%,按照基本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标准,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在10%以下来估算,我国农业劳动力只需要7500人,即有2.8亿农村劳动力需要通过培训教育后转移出农村。广东省是全国使用农民工最多的省份。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末,在广东就业半年以上的农民工达200万以上。所以说,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广东省对农民工及其子女教育尤显重要。

因此,在发展农民教育与培养新型农民的过程中,广东省应该重建农民教育体系,完善农民工培训工作,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逐步形成政府扶持、用人单位出资、农民适当分担的培训投入机制。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村劳动力和转岗人员都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培训证书。要针对国际劳务市场的需要开展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各地要开办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班、“阳光工程”学校,开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使这些人学有所长,有一定的就业技能,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继续推行“绿色证书”工程,促进农民科学教育的规范化。要重视和发展后继农民教育,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逐步建立起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的长效机制。在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流入地政府应将农民工子女就学纳入当地基础教育发展规划,进一步放开对农民工子弟小学、初中的就学范围限制,相应的给予就读农民工子女的学校一定的财政补贴,减免对农民工子女入学征收额外费用,对困难农民工子女实施救助,特困生实行“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和补助生活费,建立优秀农民工子弟享受重点高中教育资源渠道;鼓励并扶持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立,降低农民工子弟学校创建门槛和收费标准,实行同规划、同指导、同评估、同发展,保证落实,保证进城农民工子女公平受教育的权利。

五、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大规模大范围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发展远程教育作为新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内容之一。由于现代远程教育技术送教育下乡,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弥补了农民教育培训资源的不足,农民可以不离岗、不离乡随时参加学习,解决农民生产与学习的矛盾;农业远程教育成本低、容量大、覆盖广,政府办得起,农民学得起,大大缓解了农民教育培训的供需矛盾,体现了“农业大国办大教育”的特点,可以极大地解决农民教育问题。从我们调查的培训方式看,61.5%的农民喜欢面对面授课,58%的农民喜欢现场实习,6.4%的农民喜欢的电视广播,4.9%的农民喜欢VCD学习,26%的农民选择了多方式结合,0.8%的农民喜欢其它方式学习。可见,除了面对面授课和现场实习外,远程教育与现代学习手段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农民培养的过程中,广东省要依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网络资源优势,完善县级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发展广播电视中等专业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优秀教育资源送到教育欠发达地区,坚持就地招生、就地培养、就地使用的原则,积极面向农村,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办学,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促

进农村地区的农民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发展远程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施,通过播放科教片、广播、电视专栏、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收集或电子信息,开展现代科技和远程教育,并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信息网络资源,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同时,还要利用科技培训直通车、科技书屋、手机短信服务、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及时将技术和信息等送进农村千家万户,构建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大规模、大范围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六、深化“农科教”结合,实现整体功能最优化

1992年2月,国务院发出的《关于积极实行农科教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中指出:“农科教结合,对于形成以教治愚、以科致富、以富兴科教的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对于加强农村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农村社会主义阵地,都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农科教的运行主要由农业部门围绕“三高农业”的发展制定农业“丰收计划”;科技部门围绕农村科技开发,制定推广“星火计划”;教育部门围绕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制定培训实用人才的“燎原计划”。将三个计划相互衔接、相互沟通、相互促进、配套实施,以取得振兴农村经济的最佳效益。农科教结合的实质是把农业、科研、教育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整体功能最优化。我们所说的农科教中的“农”不是单纯的小农的主管部门,是指大农业的概念,是指农业的综合部门、主管部门;“科”也是指大科技的概念,科技的主管部门,农业的科研院所、科研单位;“教”主要是指大教育的概念指教育的“三教统筹”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另外还有高校的参与。

2006年,广州市加快构建农业科技成果库、实用技术库、专家库和人才库,稳步推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平台的建设。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作,全市建立100个农业科技示范村和20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全年各级农业科技部门向示范村和示范户推荐和赠送新优种子、种苗2万多份,新型肥料500多份,编写发放农业技术科普系列丛书57500本,有力促进新优品种、农资和新技术在示范村的应用推广。大力推进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培养专业化、高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据统计,2006年在广州各地农村广泛开展技术讲座和科教电影活动156期,采用进乡入村式的农业技术培训和科教电影宣传活动相结合形式,培训农民技术骨干17126人次,派发农技培训资料36540份,放映科教片127次,组织农民19000多人次观看科教片,累计服务农民人数36000多人次。全年举办大型农业科技下乡咨询活动3次,中小型的技术咨询服务13次,参加咨询农民33400多人次,派发农业技术资料和优良新品种8万多份,组织农业技术人员800多人次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有效促进农业科技新成果和优质农资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2006年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贡献率、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72%、53%和90%,重点推广的良种和技术普及率达90%以上。同时,落实国家购机补贴政策,投入专项资金近千万元扶持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鼓励农民和农业经营企业购买各类适用先进农机具,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提高农机装备和应用水平。全市农村劳动力平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2千瓦。这是“农科教”有机结合的典型事例,为广州新农村建设夯实了基础,也为广东省新农村建设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7 加强村民素质教育,快速提升农民群体素质

当前,农民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旧的思想和习惯,农村中还有一些愚昧落后的现象,农民在思想和科学文化方面还存在着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民教育体系不合理,忽视农民素质教育。因此,发展农民教育,构建农民教育体系,以人为本,既重技能教育,也重素质教育,尤其是农民素质的教育。农民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等。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总结篇7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我国农村发展、城市繁荣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当前农民工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安全意识淡漠,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自我防范能力,给安全生产带来很大压力。据统计,近几年发生的生产安全伤亡事故,90%以上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80%以上发生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小企业;每年职业伤害、职业病新发病例和死亡人员中,半数以上是农民工。因此,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已经成为当前解决农民工问题、保护农民工根本利益和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一项紧迫任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出实效。

二、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坚持“安全发展”指导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以全面提高农民工安全素质为目标,以预防和减少各类伤亡事故、保护农民工职业安全健康权益为目的,落实责任,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加大农民工特别是高危行业农民工的安全生产培训力度,为促进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提供可靠保障。

工作目标:到2010年,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企业自主负责的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机制初步形成;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师资、教材建设进一步加强,培训质量显著提高;广大农民工自我安全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依法培训;统一规划,分级(或分工)实施;政府监管,企业落实;全员培训,突出重点;按需施教,注重实效。

三、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培训责任

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部门(以下简称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要把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纳入安全生产和安全生产培训的总体规划中,明确目标,制定措施,加强监督检查,重点做好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农民工的安全生产培训工作。

各级教育部门要全面落实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中开展安全知识教育;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相关专业中增加安全生产方面的内容,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增设安全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在农民工特别是高危行业农民工集中的地方,确定一批职业院校开展农民工的安全生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在职业院校、成人学校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增加安全生产知识的内容。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把安全生产常识作为重要培训内容,编入职业技能培训大纲和培训教材、教案中,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将高危行业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列入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督促用人单位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各级建设部门要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建设、劳动合同规范、建筑工人教育培训等工作中,把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作为重要内容,统筹考虑,同步落实,协调推进。

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作为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促进安全致富的重要措施,在实施阳光工程、蓝色证书工程、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增加安全生产相关知识。

各级工会组织要结合贯彻《工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监督、协助用人单位做好农民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督促企业落实厂(矿)、车间、班组三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结合“安康杯”竞赛,在农民工中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安全文化活动,普及安全生产基本知识。

企业是安全生产培训的责任主体。要加强对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的组织管理,按照《安全生产法》及《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培训规定》(安全监管总局令第3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培训制度,把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纳入企业年度工作计划,积极组织或选送农民工参加有关培训,并保证本企业安全生产培训所需资金。

四、完善法规制度,推进依法培训

加强培训法规建设。各地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根据《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制定和完善农民工特别是高危行业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的相关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本地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

制定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安全监管总局要抓紧制定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建设部要结合实际,制定建筑行业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

建立培训考核制度。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建设部门要按照考核标准,根据行业特点、岗位要求和农民工文化水平,建立考试题库。各企业和培训机构要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进行严格考核,对考核合格者,颁发安全生产培训合格证书。对获得安全生产培训合格证书的农民工,企业应优先聘用;对高危企业农民工,未经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上岗作业。

建立培训档案制度。各企业要建立经本企业、培训机构和农民工签名的培训档案,真实记录培训、考核等情况。各地有关部门要及时对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情况进行登记,并将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情况纳入本地区农民工信息统计范围。

五、严格培训要求,确保培训效果

明确培训内容。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基本常识;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的权利和义务;事故案例分析;工作环境及危险因素分析;危险源和隐患辨识;个人防险、避灾、自救方法;事故现场紧急疏散和应急处置;安全设施和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职业病防治等。

确保培训时间。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的农民工首次岗前安全生产培训时间不得少于72学时,建筑行业的农民工首次岗前安全生产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2学时,每年接受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其他行业农民工首次岗前安全生产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每年接受再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8学时。对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培训前应根据工作需要进行文化课补习。

落实培训载体。具备培训条件的企业,对农民工的安全生产培训以企业为主体进行。不具备培训条件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要及时组织农民工到附近有条件、具备资质的培训机构或职业院校进行培训。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要积极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创造条件,对不具备培训条件的企业,可统一组织进行培训。

丰富培训形式。各企业和培训机构要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统筹安排,采取集中培训、半工半培、送教上门等形式开展教学。要针对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特点,抓好日常安全教育,开设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宣传栏,编制通俗易懂、便于消化的文字和音像资料,利用多媒体、电视、漫画等图文并茂的直观方法进行教育培训,坚持文化补习与安全生产培训相结合、针对性教育与系统知识讲解相结合、形象化培训与老工人“传、帮、带”相结合。

六、加强基础建设,强化培训保障

加强培训机构建设。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要加大安全生产培训机构质量评估考核力度,对农民工培训不规范、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培训机构,及时淘汰或降级;支持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和职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申报安全生产培训资质。劳动保障部门对要求承担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任务的安全生产培训机构,符合相关条件的,应当认定为职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培训机构要加强内部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注意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地研究和完善各高危行业农民工培训模型,增强培训效果。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按照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动态管理的原则,培养和优化师资队伍。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开展集中培训。重视从企业和安全生产一线选聘教师,充实教学力量。

开发适用培训教材。本着少而精、管用的原则,组织编写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培训教材。注重多媒体教材的研制和开发。教育部、安全监管总局和全国总工会抓紧完成《煤矿工人安全生产培训音像教材》的联合拍摄工作;安全监管总局、劳动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尽快组织编写适用于农民工的《职工安全生产知识读本》系列教材;安全监管总局抓紧开发《全国中小煤矿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多媒体教材》;建设部编写适合建筑业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的相应教材;农业部编制农民工培训读本,增加安全生产知识内容,免费发放。

七、拓宽经费渠道,加大培训投入

各地有关部门在统筹安排使用中央财政用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专项资金时,要兼顾好农民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对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的资金支持,广泛吸纳社会赞助资金,积极筹集培训经费。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要保证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严禁挪作他用。

八、加强组织协调,严格监督检查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总结篇8

建国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农村的经济发展了,农民的生活也大大改善。但必须承认,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发展变化还很差,城乡差距在不断扩大。现在反思这一现象因素许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村的农民素质不够,缺乏人才。读《新农村新农民读本》(戴忠金编著)给人一个启示(感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求真务实地抓好提高农民的素质这个关键,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 把提高农民素质当作一项经济工作来抓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重点本来就应当包括教育,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各级领导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121)。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真正地认识教育在经济工作中的地位,在思想上要确立“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去发展农村经济,去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把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科技的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确保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科技的投入,使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和农村科技工作正常运行。

二.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目前我国还是九年义务教育,而在普通初中或高中的教育中,很少或根本没有涉及农业技术的相关知识,农民的素质特别是知识技能水平不够高,因此,必须建立完善农业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使初中毕业未上高中或高中毕业未上大学的学生及农村中青年,结合自己农村或家庭的实际,进行一定时间的脱产的农村实用种养,经营等技术,务工职业技术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从而为农民立足社会发展生产、发家致富打下智力基础,如“罗彩辉,廉江市木马村人,到农校学习后,更新荔枝的品种,培育出蜜糖荔,一年单卖果苗就稳赚8万元”(母发荣、林旭娜:《破解乡土人才的困局》,《南方月刊》20xx.7.p13)。教育培训费用采用低收费方法,让农民的子女们能上得起学,学得起。

三.抓好中年农民的技术培训

农村中年农民一般都是农村种植、养殖、经营的主要劳动力,他们不可能像青年人那样进行较长时间的脱产学习培训,所以农村中年农民的教育培育一定要求真务实。农村中年人教育培训采用免费形式;教育培训的内容应该是市场信息,先进经验及新产品的知识,以及对新技术运用;教育培训应以技术培训为主,培训的方式可以采取“学校+场园”,“课堂教育(现场宣讲)或发放技术资料+劳动实践操作的指导”相结合。总之,通过教育培训让农民了解到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使自己生产经营不违法;了解到市场信息,学习种养,经营等实用技能,使自己的产品能卖个好价钱。

四.发挥科技服务机构的作用

可以说,现在“没有科技种不好田”,可以说“农村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业,但往往缺乏科技力量的支持来帮助农民种好产好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张琳琳:《对话新农村建设》,《人民之声》20xx.2.p14),现实中农民是很渴望技术帮助的,“如问卷调查显示:73.72%认为需要政策培训,67.22%认为需要农业技术培训,43.85%认为需要管理技能培训”(母发荣、林旭娜:《破解乡土人才的困局》,《南方月刊》20xx.7.p13),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科技服务机构的作用,探索出一条以示范、推广、服务相结合,以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结合新路子。要按照市场需求,农民的意愿去进行教育培训,要以优质的服务,高超的技术赢得农民的信赖。从而充分发挥农村科技服务的传播市场信息,培训实用技术,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的功能。

五.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

提高农民的素质,这里的农民是包括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班子成员。必须通过组织建设,把那些 “带头致富、能力强、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不出事的党员选进村支部村委”(闫东:《永葆先进性建设新农村》,《学习时报》20xx.5.29.p13版),通过各种机构(如党校、电大、大学)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对村党支部、村委成员进行政治素质教育,科技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政治理论水平,民主公平公开处事意识,提高他们致富能力,发展经济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村党支部及村委成员,培养成引导、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带头人。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总结篇9

一、背景新解:为什么说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新型农民现代农业是全面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全面实行现代管理手段、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资料、努力打造良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达农业。发展这样的现代农业,必须以新型农民为人才支撑。

(一)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素质决定能力,素质决定水平,素质决定发展。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根本的区别就在于素质。只有具备较高素质的农民,才能用现展理念引领现代农业,用现代管理方式管理现代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现代农业,用现代生产资料打造现代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现代农业。没有农民的高素质,就没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的更新,就没有现代农业管理手段的变革,就没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就没有现代产业体系的完善,发展现代农业当然也就无从谈起。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说,现代农业是一种“素质农业”,需要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二)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农业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我们必须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为发展现代农业注入强劲动力。农民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科学技术的主要掌握者和运用者。拥有较高科技素质的新型农民,能运用新的农业技术,实现科学技术更好地向生产成果转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可以说,农民的科技素质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现代农业能否实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说,现代农业是一种“科技农业”,需要高科技素质的新型农民。

(三)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农民具有经营管理素质。现代农业,不再是单打独斗、小打小闹的小农经济,而是大规模的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农产品也不再仅仅满足于自给自足,而是彻底地由产品转化为商品,要占领国内和国际两大市场。只有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才能驾驭千变万化的市场,才能冲破世界市场的“绿色壁垒”,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说,现代农业是一种“经营农业”,是一种“管理农业”,需要具有较高经营管理素质的新型农民。

二、特征描述: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什么样的农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对新型农民的准确定位,放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视野下来思考,“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就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具备新理念。思想指导行动,理念推动创新。发展现代农业要求新型农民必须具有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新理念。这些新理念包括具有团结合作的理念,现代农业集约化生产、富于组织性、生产经营及生活方式趋于组织化,这要求新型农民要克服单打独斗、一盘散沙的状态,融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产业链之中,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具有开放包容的理念,现代农业是一种开放的农业,这要求新型农民要克服封闭自守、安于现状的状态,敞开胸怀,打开视野,借鉴国际社会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大市场,既要吸收国际先进农业的合理因素,又要打造我国现代农业的特色元素。具有敢于创业的理念,现代农业是一种创新的农业,这要求新型农民要克服小富即满、小富即安、恐惧风险的状态,要敢于创造和追求新的生活,具有鲜明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新的就业观念,勤而致富,富而思进,进而文明。

(二)成为新主体。这种主体性强调,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农民应该有这样一种主体意识、一种责任意识。是否拥有真正的主体性,是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根本区别。改革开放之前的传统农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处于依附和依赖的地位,一切经济活动由国家和集体来组织,农民缺乏必要的自主性、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判断和创造性思维,也缺乏竞争压力和利益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现代农业中,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农民从事商品生产、扶持农民兴办乡镇企业、鼓励农民搞多种经营和基层民主管理活动,农民的主体性逐渐增强,在勤劳致富愿望的驱动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主体性力量。他们不仅意识到了自己就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而且通过树立现代管理理念、掌握现代管理手段、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大显身手,发挥了主体作用,为从整体上向当代新型农民过渡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三)掌握新知识。现代农业是知识密集型农业、是科技支撑型农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表现出越来越高的知识化、智能化。这就要求新型农民必须掌握新知识,包括基础性知识,比如最基本的农业相关知识,这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人才专业知识和技术更新的前提;包括跨专业知识,包括市场经济知识,管理知识,种、养、加技术知识等,现代农业是生产领域广阔的农业,只有具备跨专业知识,尤其是相近专业的知识,才能在生产中较好地开展工作;包括前沿性知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现代农业大大缩短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时间,新型农民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具有一定的现代农业生产、劳务经济等方面的一技之长,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与产业创业开发能力,成为农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带头人。

(四)学习新科技。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先进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知识日新月异。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变的背景下,培育新型农民必须以“具有较高科技素质”、“具有优化的知识结构”为特征。这样的新型农民必须有科学的理念,用国际国内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武装头脑,转变思维方式,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农村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必须掌握高效实用的农业新技术,如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生态及植保技术、以自然养猪法为代表的先进畜禽养殖技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目的的沼气技术等。

三、路径选择:怎样培养这样的新型农民培育新型农民是一个系统工程,强化政府责任是根本,加强教育是基础,创新培养模式是重点,营造环境是关键。

(一)统一认识,强化政府责任。统一认识,强化政府责任是培育新型农民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培养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问题。发展现代农业,归根结底,要由千千万万个具体的新型农民来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的素质决定着最终的成效。因此,新型农民的培育,就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问题。尊重新型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新型农民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主体作用,政府责无旁贷。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培育新型农民将贯穿于整个过程。这也决定了新型农民的培育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有长远规划,有大量投入。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扶助和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把培育新型农民纳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育新型农民。

(二)加强教育,提升综合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其综合素质,必然要加强教育。一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农民队伍的素质。从长远看,提高农民素质,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要把农村义务教育摆到整个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二是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把农村文化教育和科普教育结合起来,适当设置相应的农村经济、市场经济、乡镇企业等专业及课程,造就和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三是实施专项技能培训工程。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要提供对农民开放的农业科技培训项目,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改善传统的务农方式,从而提高农产品产量和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增强劳动力就业能力。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总结篇10

2010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正式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随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就在这一年,全国总工会在《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现阶段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占我国2.3亿职工队伍将近一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以人群的社会属性“代”为划分依据,相关学者曾从务工年龄、教育背景、外出动机、身份认同、职业期望、群体文化、群体行为等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界定,大多认可新生代农民工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90年代中后期开始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亚群体。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具有务工年龄“年轻化”、外出动机“多元化”、身份认同“非农化”、生活方式“城市化”、职业期望“高移化”、职业转换“高频化”的典型特征。与此同时,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也日渐广泛,已经从社会学扩展到人口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多学科力量的交叉联合必将推动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

由于职业教育培训在规导新生代农民工合理有序的流动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也是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要求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素质现状矛盾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关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问题理应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但初步研究发现,相对于大量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关于其职业教育培训的研究还是较少的。如从中国学术期刊网搜索,以题名为“新生代农民工”、时间从“1979年~2010年”、匹配为“精确”、查询范围为全部(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搜索,发现相关记录有“468”条,而以相同的检索条件,题名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只有10条;题名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只有5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研究只有3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只有1条,以上4类相加总数为21条,占新生代农民工研究(468条)不足4?5%,可见现阶段我国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因此,对现有的研究探索进行归纳总结,深化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探索的新认识,有助于推动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健康发展。从研究内容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作用与意义、现状与问题、对策与建议三个方面。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作用与意义

剖析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作用与意义,学者们的研究立足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联系,从经济社会发展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发展的角度,探讨其作用和意义。

1.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表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的战略关键期。在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优化、技术的革新,必然促使人才提档升级。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现代产业工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引发的职业教育培训需求尤其是高层次的教育培训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加。而这一时期劳动力资源配置的非均衡状态的“青工荒”,其背后实质为青年民工群体的“教育荒”。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层面看,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和城市、农村的推拉对迁移选择性的影响,广大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尤其是青年剩余劳动力迫切需要向非农产业实现有效转移。最近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农民教育水平每增加1年,农业GDP就增加0?76%,农民到工业部门工作的机会就增加1?5%~3?2%。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层面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是一个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具有强烈的上向流动愿望,但有限的上向流动机会和狭窄的上向流动空间构成了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因此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职业教育培训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目标的实现,实现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社会和谐。

2.个体自身发展的需求表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研究表明,从需求现状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对技能培训的需求表现为以职业准备性需求为主,具有多层次、多样化、功利性、盲目性等特征。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偏低,造成就业难、发展受限、职业形态不稳定、无长期职业规划等。加强岗前岗后培训,提高技能素质,加强法律知识、职业道德、文明素养等方面的基本教育培训成为解决职业枯竭的有效途径。从群体特征的角度看,由于社会心理、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等外部阻力而难以融入现代城市,出现了梦想与现实的强烈冲突,而社会现实力量推使这一群体在人际交往、社会认同、情感支持三个方面出现“内卷化”趋势。解决办法就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充分发掘各方面潜质,给他们实现自己梦想的机遇和条件。

三、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现状与问题

有学者概述目前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现实境况:教育实践漂移;政策缺失,体制缺位;社会流动机制规陈弊积;农民工自身教育上的“先天不足”与“后天残缺”;农民工群体弱势化导致自身话语权缺失。

1.现行组织机制及机构问题

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机构,缺乏有效的配套保障机制与措施。就行政管理而言,涉及的多个行业和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配合力差,还没建立起管理、培训、指导、服务等功能协调的专门机构,导致对农民工的培训各自为政,盲目性、无序性突出;就培训资金管理而言,多个部门以不同方式介入放大了对财政资金的需求,由此带来资金分散,且各部门培训资金使用标准和方式不同;就农民工培训的运行机制而言,不少地方缺乏科学的运行机制,采用垄断手段,下指标、搞摊派,很少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形成合理的、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吸引财政以外的其他资金的投入;与此同时,对教育培训机构也缺乏相应的激励和监管制度,导致教育培训机构的短期化利益倾向严重,只是为了完成培训任务而培训,只注重培训的数量和规模,而不顾培训的质量、特色和效果。

2.职业教育培训教学状况手段落后

在内容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政府或新生代农民工个体都难以预计进城以后的情况,提供的培训内容狭隘片面,较为单一、低层次,与就业脱节的情况比较严重,落后于市场需求,忽视相应的文化及思想观念的培训。在方式方法上,依然延续了讲理论,灌输式讲课的习惯,缺少现场指导、观摩,还未开发出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培训,相比帮助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储备角色转换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补偿性学历教育明显不足。在师资上,由于不同程度上引进了志愿者模式,构成上以专兼职结合为突出特点,存在着非职业化倾向和不稳定性的因素。在培训基地建设上,目前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力量是各类职业中学、技校、社会培训机构和市、县(区)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但总体规模偏小,培训工作主要依靠项目的支撑,由于政府经费投入不足,加上培训机构自身实力较弱,导致大部分培训机构校舍简陋,教学设施落后,同时实训基地也不能适应大量农民工跨地区就业的培训需要,难以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培训基地。

3.职业教育培训成效不平衡

整体上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教育培训的比例与较高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相比,比率极低,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前教育培训工作进展不平衡。企业方面,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企业用于就业人员的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有学者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职培训参与率远低于城镇职工在职培训参与率,企业农民工获得的在职培训机会较少。有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培训的意见,除了培训费用较高等问题外,主要集中在:培训内容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地方性特点不突出;重文化知识教学,轻职业技能传授;重课堂系统理论讲解;轻实际操作演练;职业资格证书偏重书面考试,轻技能考核,资格证书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技能;培训时间集中且较长,不够合理;培训地点由培训机构根据自己的实际、方便来安排,忽视了农民工的需求,给他们学习造成一定的不便。

4.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层面问题

一是由于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对学习的认识存在偏差,有的人对学习知识没有兴趣,对掌握新知识丧失信心,不能正确认识培训后的潜在价值;二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工资较低,少有剩余支付学习;三是大多从事生产性操作工作,工作强度大,时间长,需要加班加点,在忙累了一整天之后再去学习的动力不足。

四、推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1.统筹兼顾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

理顺和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机制。首先,应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各级管理机构、教学机构和研究机构,充实和配备相应人员。其次,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要安排好用于农民技能培训的资金同时设立新生代农民工专项基金,做到专款专用;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在方法上政府可以采用发放教育培训券等形式,还可通过对职业培训机构补助或免税费,来降低培训学费。再次,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加大对教育培训课程的开发力度,政府部门在安排农业发展项目,资金投入时应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另外,建立完善农民工职业资格评定体系,研究制定符合城市发展情况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鉴定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教育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意识。统筹和优化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各项教学要素。在教学形式上,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殊性,以浅显易懂,即学即用、活学活用为原则,采取厂内培训与厂外培训相结合,课堂讲授与互动学习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在教育内容上,要以新生代农民工的现有知识与技能水平为起点,充分考虑个人职业倾向,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就业能力,加大对他们开展城市生活常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加强法制观念教育和融入性教育,同时对有创业能力与创业愿望且经济条件较好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培训。在师资建设上,实现“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师资的来源渠道、规模数量、质量规格、专业结构、培养培训、专兼职队伍等方面建立保障措施,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在培训基地建设上,整合各类职业学校、农机学校、就业训练中心等教育培训资源,改善教学设备,改革运行经营,建设若干品牌示范训练基地。

2.循序渐进推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