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十篇

时间:2023-10-17 17:24:17

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 农民培训;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327-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当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因此,加快农民科技培训,促进农村发展已成为以农村为主体的行政区城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培训工作缺乏统一规划

当前农民培训的主体主要有教育部门的乡镇成教中心、各类职教学校开展的农民扫盲教育和特种技能培训;通过农业部门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科教、农技等开展创业农民培训、职业农民培训及结合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培训等。这些培训机构相对分散,对农民培训缺乏必要的宣传和发动,更谈不上进行积极引导,造成农民对培训缺乏认知和热情。上下级信息沟通不畅,缺少可接受的培训途径或农民缺乏有效地获得培训信息的途径,培训宣传和引导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培训积极性。

1.2 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及长期存在的体制障碍,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民培训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且年龄老化严重,尤其是缺乏真正了解农村基层情况、能传授给农民切实有用知识的授课教师。

1.3 农村劳动力缺乏

目前,大多数农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留守从事农业生产者多为老年人和妇女;农业行业从业者对参与培训以及获取新技术的意识薄弱,参与培训者对培训内容的接受能力不强[1-3]。这主要是因为农民自身的知识水平偏低,农村生活环境束缚,导致很少有农民迫切需要新的知识,积极参加农民培训,提高自己创业、就业能力。

1.4 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农民培训既没有相对固定的经费投入,也没有将农民培训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经费投入难以保障。

2 提高新型农民培训质量的对策

2.1 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

整合政府与社会办学资源,以县为单位,在地方党政部门统筹协调的前提下,统筹农村同类学校,形成终身教育的立体网络。整合农民教育培训的人、财、物培训基地,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各培训单位相互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完善长效的培训机制,联合社会资源开展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

2.2 增强师资力量

由政府组织牵头,地方积极配合,促使学校和科研所将科研与农业科技培训、推广相结合,有效提高农业科技培训的力量。利用职业培训机构和学校积极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利用学院和教科研单位提升师资力量。根据培训对象的变化及培训内容的实际需要,做到培训与生产相结合、课堂培训与基地示范相结合、教师面授与跟踪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等,确保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培训质量水平。

2.3 提高农民对培训的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分工日益细化,农民的思想意识和整体素质也出现了较大差异。农民培训工作呈现出培训对象分散、培训内容较为庞杂、培训需求千差万别、培训时间有较强的季节性等特点,因此要紧紧围绕农民不同生产群体和农时季节的需求,区别对待,因情施教[4-5]。

2.4 切实提高学员实践能力

通过和涉农企业合作,一方面可以为涉农企业输送优秀学员,另一方面让学员学到的技能在农业企业中有所实践和发挥,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本领。

3 结语

加快建立培训服务体系是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技术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环节,要依据农民的需要,拓宽服务领域,提高农民素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

4 参考文献

[1] 李岭梅,赵鹏程.以县农广校为基地构建创业培训新模式――基于武胜县农民创业培训调查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64-67.

[2] 张广花.优化农民培训模式的实践与对策―以徐州市农民创业培训重点班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09(3):188-189.

[3] 张丽君.新型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18(24):5-6.

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 “弱质产业”和农民 “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

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2.5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筹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投融资体系。一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二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培训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到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三要鼓励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四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培训项目。

3参考文献

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开发;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为1.2亿人左右,广义农民工的数量大约为2亿人。民工的主要作用和地位决定了农民工劳动素质的重要性。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和生存状况,也关系到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因此加强农民工的培训与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乎社会的稳定,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二、我国农民工培训与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二元经济结构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具有一些特点:处在城市的边缘,难以进入主流社会;流动性强犯罪率居高不下;组织化程度低;维权意识差。我国农民工培训与开发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认识不到位。

(二)经费严重不足。

(三)培训内容脱离市场实际需求。

(四)政府培训资源过于分散。

(五)就业服务不到位,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六)农民工流动性大,教育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三、加强农民工培训与开发管理的对策分析

农民培训与开发管理的问题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各国都非常重视加强对农民培训与开发的管理,充分认识到提高农民素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我国在结合自身实际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出适应我国特点的解决措施:

(一)建立健全农民工培训与开发管理的相关机制

包括: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农民工培训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工教育培训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农民工相关政策机制、严格培训考核制度与就业准入机制。

(二)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与教育培训体系

包括:构建适合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增加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三)做好培训与开发的基础性工作

包括:增强宣传力度、完善培训基地硬件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择优选用教材、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四)因地制宜,创新培训手段

农民工培训应全面提高农民工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在实践中,各地探索出了很多新的培训模式。

例如:“培训券”模式,政府向农民免费发放“培训券”,农民持“券”到政府指定的学校进行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凭收回的“培训券”向政府报账。

四、结束语

农民工培训与开发是个复杂而艰难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企业、农民工等。尽管政府投入了许多财力、物力,企业也多方努力,但实际操作中,仍遇到了不少困难。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培训意识薄弱,积极性不够;各级政府缺乏对培训的正确认识,培训多流于形式,经费投入不够;农民工培训收费高,培训缺乏实效性,培训师资队伍、教材缺乏等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农民工培训的发展。

其实,农民工培训需要全社会的真正关注,对他们的生存状态有更真实的了解。农民工表达的想法和要求己超出了培训内容,更多的是对平等的要求和对公正的渴望,希望全社会尤其是城市居民改变对他们的歧视。

本文通过对农民工培训存在的问题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一)打破城乡体制分割,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城乡壁垒,废除一些不公平政策,使广大农民工逐步在教育文化、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和条件;从宪法和法律层次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个人投入为主体、企业投入为辅助、民间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资金投入。

(三)要以政府宏观指导为基础,以劳动力市场调节为杠杆,以教育培训鉴定机构为依托,以社会性职业中介为桥梁。建立就业信息、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根据市场需求,保证农民工培训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人民教育,2003

[2]张竺鹏.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发展现状与实施对策.职教论坛,2005

[3]叶引娇.农民工培训的实然分析和应然分析闭.当代教育论坛,2006

[4]雷世平,姜群英.农民工培训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农业教育,2005

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农民科技;培训;问题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farmers' technology training market is not too mature, training supply is relatively weak in general, supply shortages, and even more serious problem of supply and demand misplaced. With the occupat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peasants, farmers occurrence of significant changes in content and level of the training needs of modern farmers.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in the Liaoning Province farmers Technology Training simple.

Key words: farmers Technology; training; problem

中图分类号:F30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农业技术的适用性不强

1、针对性不强

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农技推广的基础单位,在开展科技培训和支农活动中,没有选择当地经济发展急需的或切合农民自身利益的培训项目或培训内容,而是做足表面文章,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有的等真出了问题,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后,才举办“总结教训经验”的培训班。极个别的培训班还存在传播虚假信息,误导农民购买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一些新技术在培训前,没有充分的进行市场考查论证,先试验后推广。

2、时效性不强

每年的春冬季都会开展一些季节性的培训,然而时间短,培训的面也广,实际上培训的专业性并不强。培训的内容往往是一些政策性、方向性的东西,指导生产、推广技术、增强技能的实用性的东西并不多。有些培训机构在开展培训工作上,存在着任务式倾向,甚至以参训人数定奖惩考核,由此而造成培训质量的不确定性。加之培训机构的专业人员不多,有的也并不专业。在培训内容上,一个培训教案教材用若干年的现象不少见。教员的知识不更新,培训的内容又有什么新意。

二、科技培训的供需关系脱节

辽宁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发展对农业的影响仍然很大,部分地区在生产管理上还留有计划经济时期的影子,现代农民科技培训市场发育还不是太成熟,培训供给在总体上比较薄弱,供给短缺、甚至供求错位的问题比较严重。随着农民职业分化,农民对现代农民培训的需求内容与层次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培训需求不再是仅仅局限于种植养殖领域,非农中的建筑、农产品加工储运等成为了农民学习的热门选项,即使在种植养殖领域内传统的粮食作物的培训需求也有下降趋势,特种养殖、水产养殖等多种养殖方式的培训科目渐渐成为新宠,出现了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趋势。农民除了需要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之外,还对各种职业技术、营销管理知识、政策知识、法律知识、人际关系、文化娱乐等内容有着一定的需求。但目前对新型农民的培训内容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使得农民培训与农民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不对称性。

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及观念

1我省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通偏低

①农村基础教育中缺乏素质教育

农村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匮乏,致使大量农民子弟没有得到全面发展,教育投入不足、教学设施缺乏等原因,大部分地区、学校没有有效的开展素质教育。

②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目前各级领导普通认识到了提高农民素质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但对农民的素质教育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其实这个是误区,素质的提升涉及到人的方方面面,没有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方位提高,单单的只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效果上要大打折扣,有些地方甚至发生过学员前脚刚了解假农药假种子的制假过程和辨别方法后,后脚就参与到制假过程中去的反向例子。

2 我省农民的观念较为落后

在我省,相当数量的农民和现代农民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距离,一部分农民表现在学习意识淡薄,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尚显不足。许多农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那块十地上,习惯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经营模式,对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而另一部分农民又表现在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模糊、观念认识不清,跟风盲目种植养殖现像严重,对市场经济中的存在的风险估计不足。由于经济支付能力差、承担风险的能力差,大部分农民面对新技术、新措施往往是一等二看三才干。还有不少认为参加学习不仅花时间、花培训费,学完后是否管用还是一个未知数,因此主动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四、农民科技培训制度不健全,配套政策不完善

1农民科技培训制度不健全

①培训制度缺乏可持续性

辽宁现行的农民科技培训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而且大部分都是以项目、工程或示范基地建设的形式推进的,如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等,从些工程和项目本身的特点来看,都是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而开展的培训,带有明显的计划性和限制性,就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来说,其实原则上一般为2-3年,那么当这个培训项目在一个地区实施两年以后,如果继续任务下达则这个培训将继续下去,如果没有则可想而知了,还有很多项目或工程也是一样,只是时间长短不同,有3年的,也有5年的,这些都取决于国家及当地政府的中长远发展规划。

②缺乏规范的制度约束与长效发展机制

当前,我省一些地方市县农民培训工作时快时慢,缺乏详细规划,执行部门千差万别,部门联动机制尚没有完全发挥作用,资源尚未得到整合。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我省培训主体单位职责不清,部门之间协调不足,培训工作缺乏必要的管理体制约束。因为农民培训工程是各种资源的有机结合的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使农民培训工作与制度性建设相结合,建立长效的规范的发展机制。

2农民科技培训体制不健全

农民科技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很广,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培训的组织机构,加大协调力度才能形成培训合力。目前辽宁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省农委、人保厅、科技厅、农科院、科协、团省委、高中等农业院校等单位,由于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缺乏统筹规划,没有统一的管理协调,各个培训机构往往各自为政,造成了资金以及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使培训活动的组织难度增大,形成了:一方面乡镇不愿费时费资去组织;另一方面农民不愿接受培训。

五、农业科技培训师资力量不足

1基层培训单位数量锐减

乡镇职业(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是教育部门开展新型农民培训骨干和支撑,但近年来数量上逐渐减少。据统计,我省2008年有乡镇944个,有行政村11822个,乡村从业人员1164.7万人。而2008年我省还有乡镇职(成)学校909所,接近一个乡镇一所学校,而到2010年乡镇职(成)校只有576所,减少了333所。另外,2008年我省有564所村级职(成)校,2010年我省有行政村11764个(辽宁统计年鉴2011),仅有4.8%行政村有职(成)校。

2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与教学质量差

目前,辽宁省开展农民培训的主要师资力量来源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广播包视学校、乡镇农校等,这些机构一般直接承担培训任务,而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科学院也开展培训,但一般都是围绕课题或项目以基地为中心开展培训。据不完全统计,辽宁县乡两级从事农村科技服务的农业技术员有6万多人,仅占农业人口的不到0. 5%,而且这些人员中普通存在学历层次低、职称低的现象。农技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也致使一些新技术无法得到及时的推广和应用。同时一些技术人员存在知识老化、水平落后等问题。而且由于经费匾乏,待遇较差等因素,从事农业技术培训的教师队伍不稳定。这些现象都会导致培训质量的下滑,影响培训的效果。

六、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资金匮乏一直是制约农民培训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投入在农民培训中虽然有很大比例,然而财政预算内农民培训经费占整个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份额增长缓慢,国家对农业财政预算总额比例偏小,而用于农民培训的资金更是寥寥无几。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用于农民培训的经费基本上依赖政府拨款,地方政府和农民自身对农民培训投入十分有限,加之,国家对农民培训的政策不配套,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各种外援资金、民间资本无法有效投入农民培训,农民培训规模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篇5

当前农民工整体素质低下已成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转移,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对农民工、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中需要妥善处理的大事,日益受到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重视。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前农民工培训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须采取措施。

培训内容方面的问题

培训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与农民工就业实际需求不相吻合。一些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上与农民的需求有差距,既与实践相脱节,更不能让受训者立竿见影。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普遍感觉培训内容“用不上”,造成“不学白不学,学了也白学”。

培训内容单一、雷同,针对性不强,且多集中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上,缺少对现代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的培训。目前基本上很少开设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方面的培训。当前大多数培训都集中在裁剪缝纫工、电焊工、厨师、美容美发等专业。这些工种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都很低,对提高就业能力的作用有限。

培训内容多侧重技能培训。目前培训多是让农民工拥有一技之长,但注重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涉及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法律法规常识讲座和城市文明常识、心理健康知识辅导等培训很少。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本领虽然得到了加强,但就个人综合素质而言,仍然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培训资金方面的问题

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民工想培训和被培训的瓶颈问题。当前培训资金分配在各个部门,导致各自为政,使培训形不成合力。

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制约农民工培训工作。根据《20xx~20xx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政策措施,农民工的培训资金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共同负担。现实中农民工培训主要由政府埋单,农民工没有承担费用的能力,而企业则没有承担费用的意愿。要增加培训投入,由就业专项资金和相关专项资金中给予补贴,目前看来仍显不足。在一些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地,贫困县的财政收入50%要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县财政根本无力划拨资金用于补贴农民培训活动。培训内容“缩水”,造成培训形式走过场。

农民感觉培训费用太多,“不划算”。农民工要参加培训,除培训费外,书本费、考试费、生活费、职业技能鉴定费、职业介绍费诸项费用少则数百元,多则几千元,这就把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挡在了培训门槛之外。

培训资金分散,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目前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补助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同一培训科目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补贴额度,导致培训机构收取的培训费用难以确定,使农民工培训的效率很低。另外政府虽然明确提出以就业专项资金补贴农民工职业培训,由于使用范围狭窄,审批很严,往往是下半年财政拨款才到位,从而造成一方面失业者急需帮助,另一方面又有资金结余过多的现象。

职业教育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农业职业教育又是弱势中的弱势。农业职业院校难以投入大量的资金与师资来专司此项工作,影响培训效果。

培训时间方面的问题

农民工不能自主选择培训专业的培训时间。部分农民确实有参加培训的意愿和需求,但由于不能灵活自主选择培训时间错过培训机会,没能参加培训。目前,对农民工的免费短期培训时间在2~3个月,像厨师、缝纫、车工、焊工这类专业,两三个月的培训确实难以熟练掌握,导致部分农民工不愿参加培训。另一方面培训时间过长,参训人员难以保证学时,农民工又担心耽误找工作,从而影响到了培训效果。

培训观念方面的问题

有些地方仍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地方的领导和部门对农民工培训工作仅停留在口头上,具体问题落不到实处。

大多数农民工还没有意识到培训学习的重要性。农民工自主参加就业培训意识淡薄,对培训工作认识不够,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农民工大多数文化底子差,学起来很费力,很多人常常因为没有信心半途而废。

一些地方政府以为将农民工送进培训班就万事大吉了,认为“培训能让返乡农民工有一个地方呆着,不闹事”就行了。

培训体制方面的问题

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部门多,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的职责范围没有明确划分,自成体系,互不联通。纵向层面省、市、县、乡建立的科技素质培训资源未能相互有效地衔接。横向层面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业、科技、教育、劳动、财政、妇联、共青团等近20家,造成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重复培训等。

在培训中没有很好地调动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中的积极性。企业培训对农民工提高实用技能、增强操作本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缺位现象。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目前对农村劳动力培训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监督机制,多数地方政府只是把培训费往下拨付,没有跟踪检查培训效果、考核培训工作成效。由于监管不力,有的培训学 校(点)存在学时不足、学员流失、有少数冒名顶替现象等问题。更有甚者,一些不负责任的培训机构和人员钻政策的空子,挪用资金,搞假培训,编造名册,骗取国家的补助金。

对策措施

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就业的引导性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组织、多方参与、整体推进,重点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局面。

强化组织领导。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建立一个组织、法律、政策、投入、师资、资源“六到位”的、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民培训机制,将农民教育培训真正纳入“有领导、有机构、有场地、有内容、有特色、出实效”的正常运行的机制中,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

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农民教育;教育缺失;矫正措施

农民教育对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农民教育问题已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纳入了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议程,并开始着手研究解决。农民教育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在农民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还存在着许多缺失现象,分析和研究农民教育中的缺失现象并加以认真矫正,对进一步搞好农民教育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农民教育之缺失

缺失之一:在功能上,存在着重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轻政治功能和身心功能的现象。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般认为,农民教育是对农民实施的政治教育和文化科学教育,它是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为主要目的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农民教育应该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按教育目的培养人和塑造人。农民教育的功能可以归结为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和身心功能。当代农民作为农民教育的主要对象,不仅要获得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并将这些知识和技术物化成为经济成果和生产效益,而且还要提高政治思想修养,提高理解、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能力,提高理解和应用法律法规的能力。除此之外,农民要通过接受教育,克服自身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在各个方面都适应时代的要求。虽然经过多年的教育,我国农民思想观念和小农民意识有了一定的改变,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民仍然存在着一些糊涂的意识和落后的思想,如小富即安的思想、小农思想、因循守旧的思想、封建迷信思想等,其思想观念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更谈不上与时俱进。在我国当前的农民教育中,一方面,作为教育部门或主办单位,往往只注重对农民的文化知识和技术传授,忽视对农民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身心健康方面的培训与锻炼,不注重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从而使科学文化知识物化为经济成果的效果也受到了限制,不能使农民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应用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也就不能产生最佳的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另一方面,作为农民自身,由于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和自身的局限性,也往往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培训与学习,缺乏更新思想观念的意识,也限制了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作用的发挥。

缺失之二:在培训方式上,存在着重培训、轻教育,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

农民教育主要包括教育和培训两方面的内容,但许多农民学校和农村职业学校以及其他一些农民教育机构,在针对农民教育和培训这一问题上,往往以培训代替教育,通常以技能培训或技术指导来替代对农民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这种授之以“鱼”而不授之以“渔”的教育方式,使农民教育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使农民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难以提高。造成农民教育成效不大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主办单位在对农民教育与培训的过程中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了教育与培训内容,虽然采取了许多方式方法,例如,各种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各种科技赶集会,送科技下乡活动,个别与集体指导等,这些活动主要是以培训和科技推广为主要内容,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往往是形式上花的人力物力多,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计划和时间安排,加上对农民教育和培训内容针对性研究不够,重理论、轻技能,重培训、轻教育,在安排上也不合理,因而收效总是不尽如人意。例如,就农民科技推广过程中经常使用的科技赶集、科技下乡等科技传授方式来说,通过专家调查发现,许多农民认为没有什么收获,原因是“没遇到问题时记不住,等遇到了问题,想不起来了。”农民还开玩笑说,这样的农村科普活动像蒲公英,在农村只是开开花,最后飘到了哪里,谁都不知道。

缺失之三:在办学形式上,存在着重单一的正式教育机构、轻多渠道的非正式教育机构,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的现象。

目前我国农民教育的举办机构主要是农村职业学校、农民化学校、农村广播电视学校和其他有关培训机构。农村职业学校主要有农村初等职业学校、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村高等职业学校(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农民化学校主要有农民小学、农民中学、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农村中等专业学校、农民高等学校。在农民教育的各类举办机构中,以正式的教育机构如职业学校等为主,其他各类机构相比来说是少之又少。据统计,到2002年,我国有农民高等学校3所,学生人数为1000人;有农民中等专业学校221所,学生数为92 056人;有农民技术培训学校37.9万所,在校生数为5752.6万人;有农民中学2304所,学生数为36.5万人;有农民小学10.5万所,学生数为459.7万人。虽然我国农民学校从数量上看好像很多,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8亿,占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低下,而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相当艰巨,因此,这些机构相对于我国庞大的农民数量,其教育工作仍有相当大的难度。而且目前我国农民教育的机构太单一,主要122t式教育机构为主,缺少其他教育和培训机构。令人更加忧虑的是,由于我国许多县乡两级财政十分困难,再加上人员编制的限制,随着县乡机构改革的深入,几乎有一半的地方将农民学校和乡镇化技术学校撤销或合并到职业学校或其他部门,使农民教育的机构不仅在数量上减少,形式更加单一,而且许多农民化学校已名存实亡,农民教育形成了“网破、人散、功能不在”的格局。而国外如日本,除了正规的教育机构外,还有其他一些培训机构,1986年,日本有公共职业训练机构(如职业训练所、职业短期大学、技能开发中心、职业训练大学等)367所,还有大量的企业内职业训练机构和各省厅所属的职业训练大学。我国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单一是农民教育的一个十分突出问题。

农民学历教育是以农民为教育对象,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通过取得学历证书来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的一种教育形式。由于我国农民学历较低,用人单位又普遍存在着重学历和文凭的现象,再加上没有谁来为农民培训“买单”,导致目前的农民教育存在着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的倾向,他们不愿意开展农民培训活动,专门的培训机构由于培训经费补贴不能到位,对举办农民培训的热情也不高。相比较而言,学历教育的回报要比培训的回报高,许多职业学校、农民学校和培训机构将主要的精力都花在了对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民的学历教育上,使本该急需重点解决的技术培训成为一种形式。

二、农民教育缺失之矫正

措施之一:在功能上,坚持文化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身心功能并重,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毫无疑问,农民教育的重点和主要内容应该是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从业技能,促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农民教育的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但农民教育决不能忽视其政治功能和身心功能。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农民教育不能仅仅单纯进行技术传授,应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贡献。政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保障,政治素质是农民的重要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民的稳定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在当前农村政治生活淡化、对农民政治教育的主体缺失的情况下,农民教育应成为政治思想的载体,承担思想观念教育的功能,促进农民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促进农民的政治社会化。同时,农民教育还要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增强农民的知法守法意识,自觉维护自身的正当权利,学会运用法律法规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现代农民必须是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我国农民普遍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心理,如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等,农民教育就要注重对农民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消除农民存在的不健康心理,培养农民积极向上的心理思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

措施之二:在培训方式上,坚持形式与内容结合,注重农民教育的实际效果。

当前农民培训工作是农民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内容,必须抓好抓落实。耍坚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要收到实效。这就要求农民教育和培训机构在进行农民培训的过程中,在采取多种方式方法的基础上,认真调查分析农民的学习需求和培训需求,作好培训规划,丰富培训内容,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做到:培训方式是农民能接受的,如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普及性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培训内容是农民需要的,既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更新的培训,又有新兴产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既有当地主导产业的新技术培训,又有外出务工所必备知识技能的传授,培训适合农民的胃口;培训的时间对农民是合适的,做到农闲时多培训,农忙时少培训;培训的效果是农民能很快看得到的,培训的内容对农民的收入和经济效益有直接影响,让农民能体会到培训带来的实惠,不断吸引农民参加培训。农民教育的培训内容要紧跟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使培训内容具有新颖性、前瞻性。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逐步实现,大量的农民将要变成市民,必须对当代农民进行劳动知识和技能、现代文明思想和新的生活方式、沟通和人际交往以及先进生产经营思想、方式等方面的培训,培养农民的创业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适应能力、独立自主能力等。

措施之三;办学方式上,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着力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科技能力和劳动技能。

农民教育必须坚持开展对农民的学历教育,这是由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所决定的。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据统计,2002年,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7.59%,小学文化程度占30.63%,初中程度占49.33%,高中程度占9.81%,中专程度占2.09%,大专及以上的占0.56%。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6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水平,加之农村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90%以上的农村大学生成为城镇居民,留在农村的很少,致使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很难。因此,农民教育要多开展针对青年农民、基层干部及后备人员的学历教育,以培养农村基层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文化素质和学历水平。我国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占62%以上,现有4.8亿农村劳动力,其中3.2亿多为农业劳动力。从现有情况看,农业生产需要约1.7亿劳动力,大约有1.5亿为富余劳动力,而且每年新增劳动力为600多万。据农业部门2001年的统计显示,农村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农业劳动力的0.71%,而其他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占劳动力的比例为17.26%,比农业部门高出23倍。现在我国每7000亩土地只有1名农业技术人员,每7000头牲畜只有1名兽医人员,每万亩森林仅有0.53个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万分之一,而发达国家是万分之三十到四十。农业技术人员缺少的现实需要农民教育对农业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大量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也需要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这些艰巨的任务,决定了农民教育必须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增强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这也是农民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农民教育必须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一方面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学历水平,另一方面,增强农民的科技能力,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帮助实现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措施之四:构建农民教育网络,建立健全农民教育体系,引进市场机制,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农民教育。

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民族地区 农牧村干部 问题 对策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各级培训机构和主管部门,结合各民族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际,不断探索教育培训的新方法、新途径,有力地促进了农牧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对提高少数民族党员干部素质,维护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民族地区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民族地区农牧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的变化和发展,民族地区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农牧村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部分农牧村党员干部认为,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无关紧要,是为了完成上级党组织的培训任务不得而为之,没有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的重要性。二是对农牧村党员干部在培训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上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尤其是乡(镇)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的长远规划还不够完善,年度计划还不够具体,培训任务还不够细化,难以步入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三是在培训内容上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对农牧村党员干部的队伍现状、学习需求以及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缺乏全面了解和深刻认识,在教育培训工作中,还存在以会代训“一锅煮”的现象。四是在培训方式上缺乏创造性。课堂教学多、现场示范少,书本学习多、实践操作少,学员被动适应多、师生互动和学员主动参与少,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五是资源不足。在培训的师资力量、阵地建设上投入精力还不够。同时,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集体财力普遍减弱,维持正常运转尚且困难,要加大党员干部培训投入无疑是雪上加霜。因为经费的不足,一些好的设想和计划也只能成为空谈。

二、正确应对民族地区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科学确定规划,增强教育培训的前瞻性。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2009—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各级党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相应的制订出农牧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划。农牧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各主管部门和各级培训机构要围绕新农牧村建设的主题,从培训观念、培训资源、培训主体等方面进行整体性构建,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农牧村党员干部的培训规划。在培训规划的制订上要着眼于提高农牧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内容,真正取得“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成效。

2.整合资源,形成教育培训的合力。要按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围绕降低培训成本,增强培训效果的目的,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教育培训的合力。一是由组织部门牵头,协调宣传、人事、党校、职业技术学校和涉农部门,以及乡镇技术和信息部门,对基层党员干部进行培训或轮训,使他们在提高政治素质的同时,掌握一门以上的实用技术。二是挖掘培训潜力,内抓党校建设,外联各类高校,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解决基层党校师资、设施等相对不足的问题,建立自主开放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三是健全电化教育网络,延伸远程教育站点,把党校建成教学、科研和咨询三位一体的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四是创新载体,加强基层涉农部门和乡镇站所服务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支讲政治、懂业务、善组织的专兼结合的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的师资队伍,形成优势互补、开放互动的大培训格局。

3.合理设定内容,增强教育培训的系统性。建设新农牧村是党和国家“十一五”期间的工作重点,作为新农村建设主力军的广大农牧村党员干部需要在思路上先谋一筹、在建设上先迈一步。这就要求教育培训部门立足解放落后的思想观念、立足发展民族地区经济这个实际,精选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贴近新农牧村建设目标任务,贴近农牧村党员干部工作实际,贴近农牧民生产和生活,切实提高农牧村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和带头致富的本领。

4.创新方式,增强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广大农牧村党员干部对知识的需求日益强烈,对培训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育培训部门要不断创新方式,改变传统封闭的教学方式。在培训方式上要实现从单向传授向双向互动交流转变。要从传统的以教员讲授为主转向教员学员双向互动交流为主,从课堂讲授转向学员自主性学习,从以教员为中心转向以学员为中心,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信息互补,经验共享。结合民族地区地域广阔,人口稀少,不便集中培训的实际,大力普及农牧村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等培训形式,充分发挥牧区“流动党校”的特殊作用。同时,强化相关部门、行业之间、城乡之间的交流轮岗力度,增强农牧村党员干部的实践能力,让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在实践中接受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乡村振兴

1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科学技术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和推动更加关键,特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等重大任务,都急需农业科学技术加油助力。因此,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是大势所趋。同时,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也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迫切需求。近年来,我国对发展农业科学技术高度重视,广大农业科技人员不断研究,每年都有一大批科研成果问世,但由于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没有及时跟上,相当一部分科技成果没有转化为推动农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有着广袤丰富的农业生产资源,对于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抓好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巨大的潜力,一旦广大农民被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武装起来,农业生产将会迸发出极大的效能,农业生产管理能力和水平也将会大幅提升,这对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1]。

2当前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单位领导对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安排部署、检查督促和组织保障不到位,把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作为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来对待。

2.2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

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方面,我国基层还缺乏统一有力的组织实施体系,从县、乡层面看,有的教育培训机构培训体系不健全,或者根本就没有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且有的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站只有一两个人,平时日常工作就难以应付,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去抓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及推广工作。在村级,更是很少有人去抓这项工作。这使得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在组织体系上出现断层,使得广大农民群众无法接受到正常的教育培训。

2.3教育培训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当前,从事基层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不高。同时,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属于农业主管部门,为全额事业单位,逢进必考,由于受编制员额限制,每年招收的数量极少,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很难进入教育培训队伍,致使教育培训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难以承担起新时期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重任。

2.4教育培训形式和内容有待改进

部分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教育培训时不注重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不注重了解广大农民的所需、所急,培训内容空洞,形式机械枯燥,农民不愿听、不愿学。而农民迫切需要的各种适宜的农业技术却不能及时培训,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5教育培训物质保障不到位

有些地方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有些虽然纳入财政预算但不能及时足额拨付,有的甚至挪作他用,导致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办公设施陈旧,无法满足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3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对策

3.1加大领导重视力度

“工作好不好,关键在领导。”领导重视是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做好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决定因素。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农业主管部门要切实认识到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加大人力、财力、物力保障和支持力度,配齐配强专门教育培训人员,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教育培训。要明确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责任,包括领导责任和具体责任,加强检查监督,确保工作落到实处。要把农业科技教育培训融入各有关部门日常工作中,融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培训格局。

3.2健全教育培训工作体系

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要亲担任组长,亲自抓、负总责,分工领导担任副组长,由政治素质高和精通教育培训业务的干部具体负责。要重点加强县、乡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建设,切实把这一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的平台筑牢。要建立与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结机制,采取函授辅导、短期培训、现场授课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水平。要建立健全互联网+教育培训机制,通过网上授课、视频指导、“两微一端”等形式,对农民群众及时有效地进行教育培训。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推进现代农业科技教育培育体系构建,促使教育培训工作紧跟时展的步伐[2]。

3.3加强教育培训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的教育培训队伍对于做好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尤为重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舍得拿出精兵强将,配齐配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力量,抽调政治业务素质高的人员充实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岗位,切实做到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能干好。要对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人员政治上关心、工作上帮助、生活上照顾,鼓励支持他们通过自学、函授、培训等形式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水平。要采取从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聘任等形式,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专家库,协助做好教育培训工作。要健全完善考核制度,建立完善以教育培训实绩为主要内容、让教育培训对象评判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好的地方、单位和人员进行表彰奖励。要畅通出口,加大教育培训人员交流换岗力度,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活力。

3.4紧贴农业生产实际开展教育培训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要面向农业生产实际、面向农民和市场需求。在开展教育培训时,要深入了解农业生产需求和农民的接受能力,研究制定好教育培训计划,切实做到符合农业生产实际、符合农民文化水平、符合农业市场需求,避免漫无目的搞培训,确保教育培训起到应有的效果。要组织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人员深入村居田间,对农民群众开展“面对面、手把手”教育培训,切实通过培训解决一批实实在在的问题,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要积极对农业技术骨干进行培训,通过他们再教育培训其他农民群众。

3.5加强教育培训经费物质保障

各级政府要将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及时足额拨付。要采取大户赞助、有偿服务等形式,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向上级汇报争取,在经费物质保障上向教育培训机构大力倾斜,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配齐配强必要的工作设施,特别是各类信息化教育培训设施,确保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农民;培训;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178-0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亟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在农业领域广泛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创新管理发展模式,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产出,降低人力投入,稳定农业供给,多方增加农民收入。这一切都有赖于农村实用人才,他们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推广产业化经营、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通过大学生村官等多项措施,加大向农村引入人才的力度,但是要看到,对于广袤的农村,国家仅凭人才输入性政策是不能真正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满足农村需要的。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高当地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就是进行农民培训。我国目前的农民培训基本在各省市地区都有,但是存在着诸多问题,下文将就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如何提高培训工作水平提出意见与建议。

1 农民培训工作中的问题

1.1 培训基础薄弱

据农业普查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整体偏低。在56147.9万农村从业人口中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仅有3258.7万人,仅5.8%,小学23665.5万人,占42.15%,初中21356.3万人,占38.04%,平均受教育年限7.8年(城镇这一数值为11年),纯农业为6.23年。当前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状况也不容乐观。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初级职业技术培训的占3.40%,受过中等职业技术培训的只占0.13%,而无任何培训的占76.4%。面对这样的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却只有90万,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60%左右,平均万亩土地约0.8个技术人员。大多数农民仍然从事着简单的传统农业,新技术和新知识接受能力普遍较低,农村整体素质水平以及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已经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形势的需要,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1.2 培训效果不佳

近年来,农业部等部委先后推出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五大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业远程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从目前推广实施的情况来看,这些工程主要是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途径进行推广。农民参与培训的整体积极性相对较低,通过对一部分县、镇、乡组织培训情况的考察我们发现,认为培训不具有多大意义以及农务繁重无暇参与培训的人数占到了40%左右。这部分人参与培训往往是因为当地主管部门对培训给予了财政支持,或是将参与培训与某种利益相挂钩。因为这些原因参与培训的学员,积极主动性不高,在培训过程中抱有应付差事的心态,使得培训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3 培训内容不足

现有的农民培训,内容大部分集中在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大多只是简单的技能培训,并未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此同时,忽略了对农村留守劳动力的培训工作,而这部分群体在农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建设新农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中国农村地区差异明显,农村人口对于培训呈现多样化需求,内容既包括传统的家庭种植业与养殖业方面,也包括非农职业技术服务方面如农产品加工、建筑、运输、服装加工、家政等。但目前培训的情况据调查表明,有超过80%的农民认为现在的职业技术培训没有合适的内容,超过70%的农民认为职业技术培训的内容不切合实际。

1.4 培训重点单一

新农村建设对于农民的要求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即在重视实用技术的同时,也注重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而当前的农民培训不能体现农村的特点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教学内容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不大,和群众生活联系不密切,习惯于传统模式,忽视了对农民的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培养。这些培训治标不治本,未能从根本上培养农民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无疑影响了他们未来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无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进而使新农村建设进展缓慢。

2 提高农民培训工作水平的对策

2.1 结合地区特点制定培训计划

现在相当地区的农民培训工作缺乏长期的规划与安排,不确定性大,计划的实施效果也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农民培训工作具有系统性、长期性、有针对性,并应当配备完善的考察机制,反馈机制。这就需要以一定地区为范围(可以自然行政划分为单位,也可以地缘相近、情况相近的村镇相组合)制定系统的本地农民培训计划。计划应当将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地区应当有5年以上的长期培训计划,由于地区政策变化、官员调换等因素很容易影响计划的顺利持续开展,长期计划的制定就需要有极高的质量,并且有相关政策规定予以支持,不至因为非因计划本身和计划相对实际情况变化而影响计划实施。所以长期计划的制定应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参与制定,对地区实际情况展开专业的摸底调查,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明确长期负责部门,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作出参考性规定。其中培训的内容要结合农民及当地农业经济的实际需要,分层次分类型的制定。短期计划则需遵循长期计划的指导,将一定时期的具体培训工作进行安排,包括内容、时间、方式的具体安排。

此外计划的顺利长期实施还需要长效监督控制机制,要定期对培训工作的实际效果进行检查,对工作展开的实际状况进行评估。评估工作要客观,可以委托其他部门或者机构进行。为参与培训农民制定培训档案,以作为下一步培训安排的一项参考依据,并注意进行跟踪随访。

2.2 结合农民需要进行培训安排

农业生产具有很强时间性,加之农村家庭往往人口较多,家务事繁重,使得农民对于培训时间与地点都有自己特定的要求。此外,由于大多数人员基础较差,难以保持长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对针对农民进行培训安排的过程中,要注意考察农民的培训要求,进行科学的安排。通过对部分农民培训基地的调查,参与培训的主要人群为30-50岁之间的农民,作为主要劳动力其参与培训倾向于在农闲时节的较短时期内,一般为期为一周,能够接受两周以上周期的培训人员不足10%,所以培训时间长短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到以上问题,确定适中的培训周期。在培训的地点上,参与培训农民也倾向于将地点安排在距离住所较近的地方,针对农作物、畜禽种养殖培训,其倾向于培训教师入村进行培训。因此培训的地点安排要考虑到本地农民的实际要求。

对于培训的内容,农民也有自己的要求。总体而言,农民主动参与培训的主要动机为能够解决自己某方面的实际问题或者满足某方面的实际要求。通过调查,我们发现81%以上的农民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收入,具体而言又分为通过农业生产增加收入、通过其他途径增加收入。在知识技术的具体内容上,较深、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难以调动起农民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应当以增加收入为宗旨,具体项目的开设需具有多样性,满足不同需求。结合本地区农民的实际情况,开展农业种养殖技术、农产品(农资)营销、农产品经纪人、农村合作社建设、创业等培训。具体学习内容的安排上要遵循实用、易学的原则,紧密结合实际,以实际操作案例为依托,或者紧密结合本地区相关实际情况展开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培训。

2.3 针对培训对象进行区别对待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于取得良好培训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参与培训的对象要根据其培训需求、知识层次进行区分。按照农民不同需要划分不同的门类。依照前文所述,参与培训学员主要通过农业生产增加收入的,应注重针对粮食增产技术、集约化科学养殖技术、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等进行培训,以提高农业附加值为目的,并将培训作为推广发展生态农业的窗口。对于希望通过其他途径增加收入学员,要做好前期课程宣传与介绍,使学员在参加实际培训前,了解相应课程,明确自己的需求做出正确的课程选择,避免培训课程开始后,学员才了解学习的目的和运用的方向,产生不适合自己之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对学员程度进行区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采用不同进度、深度的培训。

2.4 依据实际需求灵活培训方式

农民培训,对象特殊,内容特殊,应当结合农村、农民的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综合运用多种培训手段。培训方式要务求实效。首先,在拟参加培训的农民中进行评价选择。短期培训由于时间有限,很难让参与培训的学员在知识能力方面有显著的进步,长期培训对于绝大部分参与培训农民来说又不现实,因此可以按农民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区分短期班与长期班。大部分群众性的学员参与短期班。但对于一部分负责人、带头人,有必要组织长期班,这部分人也可以通过在县乡政府、村民委员会等中进行挑选的方式,各部门、村委员会选派的方式参加。其次,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多方式结合。可以聘请相关专业行业专家、高校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或是进行现场展示,抑或是根据农民提出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实际问题组织专场或直接进驻现场教学。还可以通过下乡讲座、科技赶集等方式对广大难以专门参与培训的农民进行普及式的培训。再次,集中式培训与咨询相结合。在培训工作中,我们发现,随着课程的展开与主讲人的引导,很多农民在培训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实际问题,但是碍于有限的课堂及课下时间,有些问题主讲者无暇解决,予以回答的部分问题也回答的较为浅显。因此可以在培训的整体时间中安排集中的咨询时间,放置在集中授课结束之后,并对咨询效果进行跟踪反馈。这样既可以提高听课者的听课积极性,也能够借助培训的机会解决部分实际问题,还可以成为培训组织者了解农民目前主要面对实际问题的窗口。

在具体的培训手段上,需要借助现代教学技术,综合使用各种手段。这主要是针对参与脱产集中学习的农民。培训的手段多样化有利于学员对内容的接受消化,以及学习疲劳感的缓解。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将实际状况通过照片、视频展现给学员,增强培训的生动性;主要内容文字与讲解同步,便于学员记录。并可以通过远程技术,将其他地区的成果、经验加以展示,并请当地实际操作者进行介绍讲解。

2.5 针对培训要求提高教师素质

培训教师的素质是培训效果的重要保证。农民培训对于参与培训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它既要求培训教师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与过硬的技术能力,又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沟通传授能力。应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培训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农民培训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更新理念和知识构成,在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上适应时代的发展。其次,农民培训教师要理论与实战能力双提高。

涉农问题不仅涉及市场、经济问题还涉及政策制度问题,培训教师要扎实提高所任课程的理论深度与广度,深入了解农业发展动向、时政热点、国家地方重要文件、市场信息。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下乡实践或岗位实践,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夯实教学基本功。熟练掌握现代办公软件的操作与使用,提高教学语言能力、沟通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技巧,优化课程,提高培训质量。第四,建立参与培训教师的工作档案,包括专业农民培训教师以及参与培训的行业专家、高校教师。建立教学反馈制度,将教师教学效果反馈情况备案,以便对培训教师队伍进行考核筛选。

参考文献

[1]马超,张义兵.国外农民培训的三种模式及其对我国农民培训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8,(2).

[2]邵云,冒美娟.关于新形势下开展农民培训的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2008,(1).

[3]张鹏,郭建鑫.从新型农民的内涵浅谈农民培训的有效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8,(4).

[4]钱明,陈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视对农民的培训教育[J].农业职业教育,2007,(5).

[5]高翠岭,王德海.韩国农民培训的经验及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 甘肃省 农民教育培训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298-01

党的十对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明确的部署要求,为做好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十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论述,把学习成果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实践相结合。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化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战略认识,突出明确农民教育培训的紧迫性,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国家对农民教育培训重视程度提高,要求各个地区按照自身发展特色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1 农民教育培训存在问题分析

1.1 教育培训力度不足

在甘肃地区因为农业生产方式和日益扩大的城乡之间的差距,导致了农民教育培训出现疲软现象,并在一定程度导致了农民教育培训危机出现。以家庭生产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模式落后,而且难以大幅度提升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贫困和不断飙升的教育费用问题以及就业难等问题,极大的限制了农民对教育培训的参与热情,这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1.2 农村教育发展滞后

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转化速度较为缓慢。首先,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削弱了农民群众对新技术、新信息以及新科技成果的利用和吸收,很多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无法很好的推广,无法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在城乡务工的农民群众因为缺乏必要的职业教育培训,导致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安全事故,一些专业技能不高的农民工只能从事建筑、挖掘、环卫以及家政等劳动密集型工作,这就使得农民工受经济发展周期影响较大,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其次,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缺乏明显的规划性,整个评估体系十分不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仅限于农业种植,畜牧养殖技术教学,内容范围十分狭小,课程体系和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1.3 政府和企业不重视

政府和企业部门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不重视,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民群众人才培训体系。首先,各级劳动和教育部门缺乏对农村职业和成人教育的指导和帮助,未能发挥自身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等方面的作用。教育程度不足和缺乏技能指导导致了农民公共素质、技能和岗位需求不符;其次,企业职工培训工作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等问题。企业对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培训理念、培训方法、评价思路等认识模糊,从而制约了企业对这方面资金的投入。

2 做好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分析

2.1 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改革,突出对新型农民培养

要仅仅围绕主动适应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快农民教育培训改革,面向农业发展中的现代化问题、产业化问题、科技化问题,加速培养一批懂科技、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切实做好各种中期、短期教育培训,突出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只有讲求实际、实用、实效和可操作性,才能在职业教育的培训形式、内容、时间、效益和效率上获得农民群众的认可。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受教育者实施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培训。要针对甘肃省经济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农业教学结构,根据市场发展选择教学内容,不断推广全新的品种、技术、机械,针对农民群众的受教育层次,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

2.2 积极创造条件,推进统筹城乡就业

在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民群众更多的分享城乡经济发展的最新成果,要落实好农民群众在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待遇,要不断完善农民工工资晋升机制,强化劳动、劳务、工程合同管理,要强化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督管理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群体的各项合法权益。

2.3 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的资本投入

首先,要积极探索农民培训教育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思路,建立科学的员工培训评估体系,调动起职工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其次,建立农民培训教育长期的资金投入机制,在农村劳动力输入和流出地之间建立起有政府和企业单位以及培训机构共同参与培训机制和渠道,通过市场机制运作,支持农民培训机构向着市场化方向发展;再次,要尽快制定培训行业的行业规范,严格落实好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和准入制度,强化对企业用工的安全管理;第四,加强对农民工外出务工人员的动态监督和安全防护工作,降低农民职业病发生;最后,健全党群组织,强化工会组织对职工群众利益方面的维护功能。

参考文献

[1]李敏骞,马万锋,米海峰,徐鉴民. 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 农民科技培训. 2015(06)

[2]王震,唐欣. 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的机制与路径――基于农业龙头企业的视角[J]. 高等农业教育. 2014(01)

[3]岳奎,黄斌.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双重困境下的农民教育培训――基于对全国6000位农民的调查分析[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