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十篇

时间:2023-09-20 16:59:14

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

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篇1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年轻劳动力严重流失,农村面临谁来种田的难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规划第二十六条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中提到“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国家对乡村人才振兴愈来愈重视,相关培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一、基本情况自2014年以来,我县连续7年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0人次。按照“分层、分类、分块”的培训要求,参加省级培训人数280人,市级培训培训360人,县级培训2360人;开展了香米、柑桔、茶叶、葡萄、稻虾、生猪、家禽、特色水果等农业产业培训,以及农业农业职业经理人、现代青年农场主、现代创业创新青年、产业精准扶贫带头人、乡村兽医、统防统治人员、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师资人员等专业型人才培训。

(一)主要做法

一是围绕大局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布局。按照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结合我县优势特色产业,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在产业培训方面,重点围绕香米、柑桔、茶叶、稻虾产业,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在能力提升方面,重点围绕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培育一批专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和乡村兽医。在扶贫攻坚方面,重点围绕脱贫致富,培育一批致富带头人和致富能人。

二是围绕热点重点,为绿色健康发展打基础。为进一步提升我县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农机从业者的能力素质,我县组织开展了农技合作社带头人、农机手等培训,培育专业技术服务型人才300人次,为永修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同时,结合国内非洲猪瘟防控,以及生猪价格飞涨等严峻形势,开展了乡村兽医培训班,培训官方兽医、村级防疫员、养殖企业技术人员和养殖大户81人,帮助提高其能力知识水平,为全县生猪复产、生猪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依托香米、柑桔、茶叶、稻虾四大产业协会,围绕“永修香米”、“永修蜜桔”、“庐山云雾”区域公共品牌创建,开展了香米产业、柑桔产业、茶叶产业、稻虾产业培训班,做到香米、柑桔、茶叶、稻虾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三年轮训一遍。其中,加大了农产品品牌、营销等课程,帮助他们转变农业生产观念,树立品牌意识,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增收增效。

四是围绕精准扶贫工作,打好永修脱贫攻坚战。根据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要求,以及农业产业扶贫工作部署,将培训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效结合,开展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带头人和贫困户脱贫致富培训班,培育“村两委”干部、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700余人次,培训有劳动能力、有产业、能自我造血的贫困户600余人次。

(二)主要成效

一是开拓了思路。在课程设置上,邀请到本县杰出企业代表罗建明、郑根水、吴卫明、朱忠军、戴宣共、徐自勇等人,课堂分享--我的创业故事,将他们创业故事和成功经验和大家分享,实地讲解产业生产技术要点,现场参观产业发展情况,开拓了大家眼界,拓宽了思路。特别是在现场培训阶段,均会精心安排相应的实训基地,如在宏康现代农业示范园开展香米产业实训,在宏泰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柑桔产业实训,在江西燕山青茶企开展茶叶产业实训,在卫民蜂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带头人实训,在永修淘净乡里农产品电商公司开展电商实训。通过边走边看、边看边学,手把手、面对面的教学,学员看得更直观、学的更具体,学员听得有味、有趣、有思路。

二是学到了知识。通过系统培训,学员进一步熟悉了如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发展成为现代农民应具有的综合素质,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学到了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技能,为今后从事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经营提供了智力支撑,对今后农民增收致富乃至人生成长都有很大帮助。

三是提高了认识。在每期培训期间,专门设置了互动讨论环节,邀请了省市部门领导专家、江西农大教授等省内权威人士来我县授课,课余时间与学员开展互动,老百姓提技术问题,专家一一解答,老百姓提问政策问题,部门领导一一讲解,一问一答,氛围相当融洽。这种喜闻乐见、贴近群众的教学模式,学员在轻松的环境氛围中掌握了技术知识,同时也增进了干部与群众的鱼水之情。

四是涌现了实干人才。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涌现了一大批乡村人才,得到了“江西农业”融媒体的大篇幅报道。如“带动一方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柑桔种植带头人--郑根水、“践行初心造福乡梓”的跨界新农人--徐自勇、“共享发展理念 绿色生态养殖”的返乡创业农民工--陈溅、“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算富”的致富带头人--熊利庚、“献身农机维修事业 造福一方农机手”的农机维修手--余平。同时,借助江西五套“稻花香里”栏目,专栏报道了虬津鄱雁基地“领头雁”--朱忠军、燕坊兴宇养殖基地--丁文霞、白槎缅甸红提“励志姐”--胡锦云、新云海养殖联盟带头人--陈溅、马口猕猴桃基地技术员--邓晨礼,等等。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对象参差不齐。有的学员年龄偏大,有的学历太低,有的无相关产业技术基础。

(二)培训课时太长。整个培训时间为期15天,其中理论课7天,理论课程偏长,培训模式仍基本是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大部分农民难以静下心来学习理论课。

(三)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的内容不接地气,内容吸引力不够,大部分是水稻、油菜、棉花等传统农作物种植技术培育,农民对传统农业种植已经比较在行,有自己的一套种植方式方法,对参加此类培训不感兴趣。

三、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创新工作思路,掌握培训需求。开展对产业和农业从业人员等的摸底调研,重点掌握农业生产资源禀赋、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农业规模化和组织化发展情况、农业从业人员结构数量和素质等,分析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合理估算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农业从业人员数量。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村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相互支撑的耦合系统。将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和具有强烈发展愿望与发展潜力的骨干农民作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将农业企业关键技术岗位人员作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将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操作员等作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分类分产业(工种、岗位)建档入库,为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奠定基础。

(二)创新培育结构,缩短课程时间。采取“理论+实践+跟踪服务”的培育模式,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购买后期跟踪服务,采取“2+5+365”的培育模式,争取做到“理论+实践+提升”,帮助农民提高务农技术,提升自身素质,掌握从业本领。条件允许的可以全部安排在田间学校田间地头开展学习培育,做到学在田间,问到地头,全部问题在田间地头解决。

(三)创新培育方式,丰富课程内容。水稻、油菜、棉花是传统农业,举办水稻、油菜、棉花等培训班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也不能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农业。可以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开展如机防手上岗培育等培训,通过补助或购买服务方式,帮助机防手拿证上岗;如开展柑桔培训班,可以针对柑桔嫁接、开花挂果等关键时期开展现场教学,片段化开展实训,帮助农民掌握真正的关键要领。

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篇2

正确认识加强城市

农民工教育培训作用

加强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有助于增强在浙农民工就业能力。在当下浙江,城市农民工作为新浙江人,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就业环境及其自身文化素质低下等种种原因,在就业领域,城市农民工可以算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收入微薄,择业能力弱,工作环境不佳。加强对城市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择业能力和就业水平,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继而提升他们的生存质量,是浙江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

加强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有助于提升浙江产业层次。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就浙江而言,迫切的任务是要改变粗放增长方式,加快提升产业层次。而要解决这问题,重点是提高人的素质。即既要大力培养高素质尖端的创新型人才,又要努力提高产业工人的整体素质。浙江是农民工的主要流入地。城市农民工是浙江产业工人的主力军。因此,切实加强对城市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加快提高城市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及早适应产业升级对产业工人的岗位要求,成为浙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产业层次的迫切需要。

加强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有助于破解“民工荒”难题。“民工荒”主要指农民工短缺现象。近年来,我省等沿海发达省份的一些城市普遍出现了“民工荒”。我省的杭州、宁波、温州等主要城市招农民工难现象已经显现,部分企业农民工缺口非常大。出现“民工荒”现象,从外因看,主要是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西部部分城市就业环境明显改善;从内因看,主要是东部地区企业对职工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农民工难以胜任企业岗位。因此,加强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一方面,可以吸引部分省外农民工来浙就业:另一方面,也能有效解决企业招工中的结构性短缺问题,可谓一箭双雕。

加强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城市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如何对待城市农民工,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加强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有助于城市农民工基本实现“安居乐业”,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浙江开展城市农民工教育

培训的实践、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浙江全省约有农民工1780多万人,其中本省农民工约为1260万人,外来农民工520万左右,分别占70.8%和29.2%。在全省农民工中,杭州、宁波、温州等三市农民工总数约为925万人,占了全省农民工总量的52%,其中杭州约有农民212295万,宁波约有310万,温州约有320万。浙江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起步较早,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主要实践。浙江对城市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主要是通过市场订单和定向教育培训、企业内部岗位教育培训、政府组织素质教育培训等三种类型来展开的。一是市场订单和定向培训。这类培训主要是通过政府定点培训机构和各类商业培训机构进行。其中政府定点培训机构一般由各类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学校构成,主要承接部分政府订单和企业定向农民工培训。商业培训机构一般面向个人提供各种教育服务,所设科目集中在农民工从事比较多的岗位技能,用以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二是企业内部岗位教育培训。这类教训培训大多集中在规模较大的制造业企业,如万向、横店、奥康等大集团企业,它们内部建立培训基地,重点为企业内部职工提供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三是政府组织素质教育培训。我省从2004年初开始就在全省范围推出“千万农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提出用6年时间,培训农村劳动力1000万人,其中培训转移农民400万人,培训务工农民500万人。在政府组织素质教育培训方面,杭州投入大、措施实。近年来,杭州市专门为在杭居住半年以上、学历在高中以下的城市农民工,免费发放每人1700元的教育培训消费券,专门用于技能培训补助和学历教育培训。

取得的初步成效。为真实反映浙江农民工教育培训情况,课题组曾在杭州、宁波、温州三市,对1200名农民工进行了专题调查,结果共收到有效调查资料961份,其中涉及城市农民工的有效调查资料为537份。课题组认为,对杭州、宁波、温州三市537份城市农民工有效调查资料的数据分析,虽不能完全说明我省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面上情况,但也基本反映出我省开展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情况。通过对杭州、宁波、温州三市537份城市农民工有效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我省开展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受训意愿有所增强。在调查中,多数城市农民工反映,在参加各类教育培训前,他们对职业教育培训的热情不高,普遍认为学一门技术或掌握职业技能,主要还是通过自学或者依靠师傅帮带。而通过参加各类教育培训,目前有73.5%的城市农民工愿意通过接受教育培训来提高自身职业技能,仅有26.5%人还没有参加教育培训打算或对教育培训抱无所谓态度。二是参训人员有所增加。通过全省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和扎实工作,目前在浙城市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的人数不断增加,受益面扩大。调查显示,有62.7%的农民工参加过所在单位的职业岗位教育培训,其中有21.6%人进入农民工学校参加专门的教育培训。三是就业能力有所增强。通过专门的教育培训,城市农民工自身素质相对有所提高,选择职业和岗位的能力有所增强。调查中,有40.2%的城市农民工在参加过教育培训后一年内,从事了新的工作。其中有22.5%的农民工开始从事技术性工作,8%的人开始从事管理工作。四是劳动效率有所提高。通过专门的教育培训,城市农民工对企业生产工艺要求的认知度有所加深,对岗位实际操作手法的熟练度有所增加。68%的城市农民工反映,通过教育培训再上岗后,产品一次性合格率有了提高,返工现象有所减少。

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浙江在加强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调查中部分农民工也反映了教育培训方面存在的不足。一是教育培训形式单一。调查中,有64.3%的人参加了理论授课

的传统教育培训方式,面对面、手把手的实际操作培训方式较为缺少。二是教育培训质量不高。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把教育培训作为完成年度任务或应付上级要求来对待,不能真情投入,也缺乏跟踪教育培训措施。三是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够。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最直接的反映,是目前参加教育培训的大多数农民工,需要承担相关的教育培训费用。调查显示,在接受过教育培训的城市农民工中。只有不足25%的人参加过免费的教育培训,而61.7%人是需要自己为主承担教育培训费用的。

加强浙江城市农民工

教育培训的对策建议

做好在浙城市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城市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既是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内在责任,更是包括城市农民工在内的广大在浙农民工的迫切愿望。针对目前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浙江应通过加强规划、加大投入,强化教育培训能力建设,切实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着力提升农民工整体素质,为促进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劳动力支撑。

及早规划,明确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重点。对农民工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将农民工教育培训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早做好加强农民工尤其是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及早编制农民工尤其是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城市农民工的培训规模和重点,科学规划培训机构的类型、数量和布局,并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规划要求各负其责,形成相互配合、有序运行的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实效。

加大投入,强化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保障。经费是开展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根本保障。浙江是经济较为发达省份,在开展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中,应尽可能地增加政府投入。逐步加大对城市农民工职业培育培训的财政投入,并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财政投入刚性。按照城市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的难易程度、时间长短和培训成本,合理制定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补贴标准。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消费券”制度,不断扩大教育培训消费券发放范围,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教育培训消费券发放标准。积极探索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调动用人单位、行业机构、社团组织积极性,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强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各类资金的使用管理,切实提高各类资金的使用效率。

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篇3

关键词:农村;成人教育培训;问题;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06-02

随着江苏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江苏新农村建设得到进一步推进,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保障之一的农村成人教育培训业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约,江苏农民的整体素质与新时代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按照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快江苏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全面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力度,提升教育服务“三农”水平和教育富民的能力,尽快造就一代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农业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民职业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江苏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对象的特点

目前,江苏农村总人口4965.2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有707.28万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江苏农村成人教育面临更多挑战。一是女性多,占64%;二是老年多,60岁以上占57.6%;三是文化水平偏低,小学文化以下者占44.7%;四是劳动技能不强。现代农民不仅要具有正确的认识、积极的态度,还要具备相关理念、知识和技术。目前,江苏未接受过正规培训的农民占89%,尤其缺少懂技术、会种田的能人型农民。五是经营能力不足。无论是农村的发展、农业的增效,还是农民致富步伐的加快,都需要广大农民具有经营现代农业的能力。目前,江苏农村大部分地区缺少懂科技、会管理的人才型农民,更缺少农业企业家和掌握高新技术的精英型农民。从地域分布上看,根据统计测算,苏北地区生产能手、经营能手占当地农村劳动力的比例最低,苏中其次,苏南最高。从产业分布上看,较多从事传统产业(种植、养殖),从事农产品流通的经营型、服务型实用人才偏少。这种状况与江苏全面建设新农村要求不能相称,与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江苏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顺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地方现代农业建设实际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求,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逐步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的力度,全力推进农民培训工程实施,农民的知识、技能、素养等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在江苏“两个率先”、农业现代化战略推行的新形势下,江苏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1.从农村成人教育培训主管部门看。首先,对农村成人教育重视不够。各地对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同,地域差异较大。部分地区政府主管部门观念落后,对农村成人教育重视程度仍不够,忽略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使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机制运行不畅。其次,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农村成人教育体制不够健全,教育机构不能真正发挥作用,管理人员素质及对工作的责任心有待提高,导致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停滞不前。再次,对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群众支持,教育培训投入状况已有一定改善。2012年江苏全省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0万人、职业农民培训1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5万人的培训任务。2013年江苏省计划投入省级财政1亿元,用于开展农业专项技术培训100万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5万人。但是面对庞大的农民培训群体及其多样化教育培训需求,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的财力支持还十分有限,财力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此外,地区间投入差异性也使得江苏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发展得不均衡。

2.从农村成人教育培训主体学校看。首先,农村成人教育学校设施不足。部分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条件还比较差,仅仅是挂着一块牌子,很少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甚至部分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机构没有教学场地,设施配备严重不足。其次,成人教育培训师资整体素质不高。由于从事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的教师待遇偏低,缺乏足够的岗位吸引力,不能吸引优秀人才,使得教师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这样也导致教学效果差。再次,课程设置狭窄,教学内容陈旧。大部分教育培训机构重视培养形式,轻视培养内容,工作重点还没有转移到大力发展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上来,没有将农村实用技术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这样导致农村成人教育不能贴近农民的实际需求。最后,教学方式单一。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机构沿袭基础教育的做法,没有紧密结合农村成人的具体情况和基本特点,无法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不能培养出新型的农民。

3.从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客体农民看。首先,教育培训对象面广。江苏仍是农业大省,江苏乡村总人口4965.2万人。随着农业现代化战略的实施,农村生产力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持续增加,需接受教育培训的基数庞大,而且受教育的地区分散,这就给农村成人教育带来了负担和不便。其次,教育培训对象量大,教育培训需求量大。根据“江苏省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到2020年,江苏省98%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能够接受科学素质教育培训,98%以上的乡村能够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学普及活动。最后,教育对象求学态度被动。由于农村生活环境、工作方式和农民基本素质等影响,农民对知识的渴望和继续教育的需求不强烈,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差,还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阶段。

三、江苏农村成人教育培训面临的新形势

1.农业现代战略对农民素质要求。未来江苏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投资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条件生产向依靠设施的可控生产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因此,江苏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实施,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化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现代化的新型农民,对推进江苏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要求。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养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具备与新农村建设总要求相适应的综合素质。没有新农民,也就没有新农村,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贵在以人为本,培养新农民,把新农民变成经济发展的主体、民主政治的主人、文化繁荣的主角、社会进步的主力。

3.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农民素质的要求。目前,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坚持以教育培训促转移,大力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推进农民分工分业,加快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能有效地推动江苏城乡经济统筹和一体化发展,也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4.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技能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工作对象从传统农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而且非农产业工作给他们提出了全方位的更高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迫切要求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提升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增强农民工的职业适应性,改善农民工的就业部门和工种岗位,增加农民工收入。在目前全球经济放缓、转型背景下,江苏经济结构也必将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加快转变和调整的步伐。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用工需求,准确把握这种需求,构建新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能够提高农民工市场竞争力。目前,江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整体素质低,就业能力弱,竞争力不强,必须建立健全各种培训机制,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作好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和专业技能,是促进江苏产业结构转型,保障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的重要途径。如果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农民工教育教育,不仅影响江苏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时期,这个群体将成为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拖累和城市化建设的不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马建富.江苏农村成人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0):33-36.

[2]宋新昕.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探讨[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6):119-121.

[3]胥仕元,汪远忠论农村成人教育培训中促使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因素[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14(2):52-56.

[4]耿斌,李苏伦.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策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35-37.

[5]蒋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EB/OL].

http://,2012-10-19.

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篇4

一、临洮县农民素质现状分析

截至2008年底,甘肃省临洮县共有48万农村人口,其中劳动力25.07万人。据抽样调查分析,当前临洮县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政策、法制观念淡薄,思想道德素质落后。

1.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民文化程度是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从抽样调查结果来看,六个乡镇十二个村的204个样本中,小学文化及以下程度的占8.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9%,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8.2%,大中专文化的仅占4.8%。由此可见,农村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以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为主,整体素质偏低。

2.政策、法制观念淡薄。政策掌握方面,在与村民的访问与座谈中,发现村民对“一号文件”的了解仅止于农业税费减免和粮食补贴,对农民如何增收、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方法措施则不甚了解;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政策更是知之甚少,只知道是“一个好政策”,至于究竟好在哪里、有什么内容、如何建设、建设成什么样子,特别是要求农民自身如何参与、配合和努力,村民们一片茫然;对于“农机具购置补贴”、“村村通工程”、“阳光工程”等这样可带来间接效益的政策更是一无所知。法制意识方面,有些农民遇到伤害时,要么懦弱忍让,要么威言恐吓,要么暴力相向,大多首选私了,不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由此带来的更大伤害时有发生。

3.思想道德素质落后。当前,封建意识在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仍比较浓厚,不少人相信天命,相信迷信,导致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地区比较常见。同时,农户之间缺乏团结互助精神,小偷小摸时有发生,农闲时节农村聚众现象屡见不鲜。

二、造成农民素质低的原因分析

据调查分析,造成农民素质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民自身的原因,也有农村素质教育方面的原因。

1.农民自身原因。三方面因素造成农民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影响其自身素质的提高。一是目光短浅,存在短期行为。大多数农民包括部分基层干部缺乏忧患意识,只注重眼前利益,轻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二是小农意识浓厚,缺乏创新精神。只会沿袭传统种植办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既想致富,又怕担风险,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等、要、靠”思想,把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提高、市场风险的规避都寄托在政府身上,缺乏发现市场的敏锐性和捕捉机遇的能力;三是自我封闭。部分农民不愿意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信息,视野狭窄,既不主动了解政策、学习政策、研究政策、运用政策来引导农业生产,也不愿学习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2.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方面的原因。多年来,为提高农民素质,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等相关单位做了大量服务性工作,为农民提供了多渠道的农技推广和教育培训服务,但由于农民教育工作机制的滞后和投入不足,使得农民素质未能获得尽快、有效地提高。

(1)培训工作缺乏总体部署。目前,临洮县承担农民培训任务的有农民科技培训中心、科技局、教育局、扶贫办、党校、团委、妇联等单位,各单位的上级业务部门都安排了培训任务。由于缺乏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办班培训时都是各自为政,培训内容、对象往往出现重复交叉,既增加了组织难度,也浪费了教育资源,使培训难以取得实效。

(2)培训链有断点,培训方式有待改进。一个完整的培训链是由县农业科技部门办班培训村组干部、科技大户、农业骨干,然后发挥他们的组织带动作用,把学到的知识再传授给农民。但由于有一部分接受过培训的村组干部、科技大户、农业骨干回去后并未将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培训、传授,从而导致培训链中断,造成同一个村同一个人参加多次培训,而其他一般群众从未直接参加过培训。同时,当前培训内容单一,手段落后,方式缺乏灵活性,在集镇上集中培训的多,在村社和田间地头直接辅导的少,这种远距离的培训,直接影响了农民自觉自愿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职业教育滞后。职业教育是农民接受二次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技能教学设施普遍陈旧,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致使农民接受二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目前,临洮县职业教育部门仅有职业中专、玉井农职业技术学校、洮河机电工程学校3家,且招收的几乎都是“两后生”(即初中毕业后未考上高中、高中毕业未考上大学的学生),受体制机制的制约,农民接受正规再教育的机会很少,实际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很低。

(4)文化事业发展不够。目前,临洮县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滞后,至今没有一处上规模上档次的乡镇农村综合性文化设施,使得开展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缺乏载体,一定程度上滋长了、酗酒等农村不良行为。全县目前只有50个村建立了“农家书屋”,仅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13%,要实现科技文化在农村一线的日常普及难度还很大。农村和农民题材的电视广播节目十分有限,有线电视和广播在农村的普及率低下,农民接受新知识的途径狭窄。

三、提升农民素质的对策

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基础。当前,提高农民素质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科学制订总体目标规划。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庞大的工程,涉及教育、农业、科技、劳动、财政、司法、人事等多部门的共同参与,来科学制定总体目标规划。当前,应结合新农村建设,制订农民素质教育的任务目标,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提高农民素质,服务新农村建设。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县一半以上的农户户均有一个科技明白人,村村有10~20名大学生、50名以上中专生,具备条件的16~45岁农民每年参加15次以上培训。用8年的时间,使农民的文化素质由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转向以高中专文化水平为主,使受训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相适应,90%以上的青壮年农民科技、政策、法律水平有较大提高,掌握2~3项农业实用新技术,具备搜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学习使用新技术的能力。

2.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如前所述,临洮县承担农民培训任务的单位有8家之多,在培训时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导致教育培训零散无序,成本高、成效差。因此,应对农民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集中优势和骨干攻坚。在每年年初,有培训任务的单位可将培训计划上报给县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办公室根据各单位培训计划,综合全县情况,科学安排全年培训工作计划,明确培训对象、培训任务、培训目标和方式,避免重复交叉。在培训时,可将教育对象分为留守农民、转移农民、农民骨干、农村党员干部等几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教育,确保各个层面的农民既接受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公共科目教育,又接受党员先进性教育、科技知识教育、市场营销知识、就业技能培训等专业科目教育。

3.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学科技的主动性。目前,广播、电视已在农村十分普及,成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一条重要渠道。因此,应充分发挥县广播电台、电视台、乡镇电视转播台的作用,大力宣传科技致富的好典型,增加农业知识节目播放时间,尝试把农业知识节目办得生动有趣,更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吸引农民收看。同时,深入调查农民对生产技术的需求,按需施教,使农民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4.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只有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加大经费投入,才能保障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建立健全农民教育、科技培训专项基金,并通过逐步制度化,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民教育科技培训工作份额,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教育科技培训投入体制,解决农民科技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减轻农民接受科技培训的经济负担,为农民接受科技教育培训创造条件。

5.强化师资力量。师资队伍实行兼职教师聘用制,按不同的培训内容,聘请相关方面的优秀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单项技术与系统培训相结合,并给予兼职教师一定的报酬,切实提高农民教育与科技培训的质量、效益和水平。

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篇5

关键词:农民增收人力资本投资技能培训

我国的“三农”问题其核心是如何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而农民的增收与农民个人的素质是分不开的,改进我国农村的教育体制和农村医疗合作制度、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素质已成为现阶段稳定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措施。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的素质改善(经由正规教育、成人教育、在职培训、健康及营养的增进)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罗默、贝克尔等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并提出了“干中学”是提高人力资本素质的一种方法。

目前,我国农村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7.4%,小学文化程度占31.1%,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5%,受过专门技能训练的仅占13.6%。农村形成了人力资源丰富而人力资本却严重短缺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只有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素质,才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源泉。

实证论据

(一)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增收的实证论据

潘海红(2002)研究了农民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关系,指出初、高中文化水平劳动力的人均收入高于平均收入水平,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水平劳动力的人均收入低于平均收入水平;农村高文化从业者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较大,主要作用有: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高文化程度从业者具有更强的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他们能够发现机会并抓住机会,从而拓展经营领域;对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人力资本附着、沉淀于人身,人力资本拥有主体流动能力的高低和流动空间的大小,决定了人力资本与产业资本形成合理、高效匹配机会的多少;对改进经营、就业观念的作用。

周逸先(2000)就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及农村家庭户主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收入的关系进行了数据对比分析,指出农民的人力资本素质提高对促进劳动力就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家庭生活水平等方面成效显著;农民户主的教育程度对家庭生活的影响明显,对家庭经济收入和家庭人口计划生育的影响比对子女受教育的影响更大、更直接一些。

钱雪亚(2003)根据人力资本的各因素及人力资本投资带来的宏观和个人收益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及其收益特征。

总之,他们的分析都验证了农民人力资本的提高与农民收入的增长有极大的相关性,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源泉。

(二)技能培训对农民人力资本提高的实证论据

陈玉宇(2004)、侯风云(2004)在考虑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收益率时,考虑了构成农民人力资本的因素,如受教育的年限、经验、工龄、外出前培训、外出时间、健康状况、外出前培训费用等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指出农村外出劳动力的教育收益率低于城市职工收益率,教育收益率偏低;外出劳动力的教育收益率低于接受培训的收益率,培训对于收入的影响高于教育对收入的影响;教育对收益的影响远远低于外出对收入的影响,外出就业相对于其它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有更高的收益;专业技能培训对于收入的影响高于其它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身体健康状况是决定外出劳动力收入的关键因素;技能培训对农民人力资本提高显著,且对农民增收和劳动力转移起关键作用。

胡德龙(2005)在研究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家庭收入的关系时,指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收入呈正相关,并指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培训的等效年限平均每提高一年,可使农民年收入增加180元左右,并增加近19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高层次产业转移。

白菊红(2003)在分析农民收入水平与农村人力资本关系时指出:接受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劳动力平均收入高于未接受者;家庭中接受培训的劳动力数量越多,家庭平均收入越高;高教育水平劳动力的教育投资收入弹性大于低教育水平;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农户其家庭平均纯收入明显高于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农户。分析显示:2001年,劳动力受过技术培训的农户其平均家庭纯收入比未接受过培训的农户绝对收入高1135.01元,是未接受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农户收入的1.44倍;而且,家庭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劳动力越多,家庭平均纯收入水平越高。

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过于单一,主要是基础教育形式,职业培训、成人教育、保健投资等形式缺乏,相关建议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展农村经济。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低的状况,应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减少农村失学率,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优化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环境,形成以财政支持为主的多形式教育支持体系。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培训,要立足现实,面向市场,有针对性地发展职业技术培训。这就要培育农村自有人才,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职业技术培训可采取农村自办职业技术培训班或学校,通过请专家、学者来讲学进行专业指导或与大专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合约等方式提高农民专业水平,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增强农民的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通过举办流动培训班,将办班设备运到乡村,降低学习成本,另外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和农民的意愿开设培训工种,采取订单培训的方式,做好培训后的就业服务,提高农民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篇6

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式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

农业现代化一是物质装备的现代化,可以彻底改变农业“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局面,大大减轻体力劳动强度。借助先进的生产机械,不但可以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更大范围的生产,而且可以有效地改变露天作业的局面,降低自然灾害的风险。二是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完全改变了刀耕火种和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使较小的农业生产单元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高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农业的产量和质量更加可靠,从而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三是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用现代的经营理念和手段管理农业、经营农业。改变了传统的小规模经营模式,使规模化、工业化生产成为可能,而规模效益的实现和先进管理理念的运用,又可以更好地提升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四是资源环境的生态化,实行区域化布局,可持续发展。按照生态学原理,安排农业生产,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和生产要素。既可以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又不致过度开发,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既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使农业生产驶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现代化的农业需要现代化的农民,这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农业现代化需要有文化的农民,接受过较好的文化教育,有思想见解,能及时掌握新知识,思想观念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能正确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善于认识和接受新事物。农业现代化需要懂技术的农民,对科技的认识程度,将直接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效果。现代化农业细分工、高集约,需要从事各生产环节的人都能熟练地掌握相应的生产技能,从而适应产业化进程。现代化农业需要善于经营的农民,农产品的商品化,要求农业生产的高效率和规模经营,现代化生产设施的应用将使农业生产变得可控,这种工厂化的生产方式能有效抵御风险,现代农业又是市场化的农业,应对市场风险,必须具备较强的经营能力。

二、当前农民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是以世界上35%的农民,为世界上10%的非农民提供食物。我国13亿人口中,近80%是农民。农村至今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低文化、低技能的劳动力,相当大比例的农民除了简单的农技外,基本没有其它的劳动技能。农村人才缺乏,我国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的0.6%。农民队伍素质的缺陷,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目前,欧美国家的农业科技贡献率普遍已达80%以上,而我国的农业科技贡献率还不到50%。造成这方面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素质先天不足

城乡体制的人为分割,城乡差别的明显存在,使农村的人才逆向流动情况突出。因为农业比较效益低、生产单元小、劳动强度大,对农民尤其是年轻农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小。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有较强就业技能的人基本上都向城市流动,留在农村的以老弱病残者居多。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失衡,使农民素质长期停滞不前。重城市、轻农村,优秀的师资多向城市流,资金投入向城市倾斜,农村学校的师资结构、教育设施与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相比很不协调,相当大比例的农民子女读完九年制义务教育就基本上完成了终生的教育。在我国现有的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下的占70%,其中文盲约占20%。

2、没有完善的制度,使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缺乏有效的保障

较长一段时间,农民素质培训工作几乎无人问津。制度的缺失使农民素质培训工作没有了严肃性,工作的进展状况全凭领导者的重视与否。不少地方与农民素质培训有关的工作基本没有开展,没有办事机构、工作规划、经费、场地,没有把培训农民当作一项严肃的工作来对待。或者是把应该由政府牵头倡导的这项工作,完全推向社会,任其自生自灭,使正常性的培训工作无法保障。近几年农民素质培训虽然纳入了各级党政组织工作目标考核范畴,但指令性任务多,针对性少,收效不大。

3、落后的手段与单调的内容,使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的效率不高

尽管前几年,各地开展了一些名目不一的农民素质培训活动。但有的地方培训内容脱离实际,培训方式仍像教中、小学生读书一样,没有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形势相结合,没有和农民自身的劳动实践相结合,使农民感到枯燥,缺乏学习兴趣。还有的地方培训工作简单化,想个题目,以会代训,讲一些传统的农技知识就算了事,没有实用价值,造成培训后的农村实用人才结构不合理。目前近六成农村人才集中在农业生产领域,能带领农民获得农业以外的技能型、经营型人才比重却很小。

三、对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的几点建议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民队伍。

1、要完善农民教育体系,从制度上确保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的开展

(1)要逐步完善农民素质培训体系。农民素质培训工作是一项大而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组织体系来保证。各级党委政府都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建立高效率的具有综合协调能力的工作机构。在年度预算中,专门安排一块资金,集中用于农民素质培训。根据“分级负责、分层管理、明确责任”的原则,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功能齐全、相互协调、适应需求,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素质教育体系。

(2)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当地已有教育资源优势,做到统筹兼顾、资源共享、集中投入、紧密配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农民素质培训工作服务。以义务教育为基础,积极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办好农函大、农广校以及其他成人学校,建立综合性的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中心,由政府解决场地和师资,逐步完善农民教育体系。

(3)研究、制定农民素质教育的制度和规划。推进农民素质教育事业需要有一系列的制度作为保证,明确应该做什么工作,如何做好工作,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而相关部门也要明确职责密切合作,协调整合教育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指导、督查和评估。

2、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做到系统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

(1)重视基础教育。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鼓励多元投入,强化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网络。在师资的配备上,要考虑当地农民的实情,努力提高农民子女的入学率,提高教育质量,为农村后备人才的素质打下基础。

(2)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必须开展广泛的职业技术教育。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是一项针对性强的工作,可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安排不同的内容进行培训,利用农广校及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进行系统培训。在那些生产企业较为集中的乡镇,要突出产业工人的技术培训,提高工人的生产技能,加速农民向工人的转变,达到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提高农民的目的。

(3)积极开展多形式的短期科技培训。农业现代化不仅需要培训大批种植业、养殖业方面的人才,还需要培训大批从事加工、流通等行业的人才;不但需要生产技术方面的人才,而且需要大批经营管理人才。人才需要的多样化,决定着教育培训内容的多元化。短期培训要因时而定,选择有效的载体。既要举办理论知识的培训,又要做好现场实践指导等工作,使农民能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学以致用,让农民能通过短期培训学到真正实用的技术。

3、要注重实际,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要重视实用性和广泛性。既要重视产中的技术培训,又要向产前新品种、新农机、新农资和产后的贮藏、加工、流通等知识培训扩展延伸。不仅要对他们进行常规技术的普及,还要注意高新技术的推广。在培训范围上要树立大农业、大科技、大市场的观点,拓宽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域。对农民的教育要结合文化活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巩固农村现有的文化教育阵地。

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培训工作要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教育培训的强大后劲和根本出路,也是教育培训的生命力所在。要注重与农业科研、开发、推广项目相结合,把项目的资金、人才优势用于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吸引高素质的农民参与技术的推广与开发。要切实做到培训重心下移,不拘形式。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可与当地的特色产业结合,到乡镇到村办班。积极实施农业种子工程、绿色行动等项目,走农科教结合之路,向农民传授农业产业化、市场营销、农产品加工等新知识和农业实用新技术,开展应用型科研和科技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让农民在学到技术的同时得到真正的实惠。

4、要鼓励和引导科技型人才投身农业,在结构上改善农民的整体素质

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篇7

一、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一)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是实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追求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目标,是政府和全体国民的强烈愿望。我们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建立一支素质精良的知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力队伍。由此引发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需求尤其是高层次的教育培训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加。教育的追赶一定要优先于经济的赶超。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由产业工人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本支撑。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人正是农民工,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又占绝大多数,因此没有这个群体的发展,就没有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是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必然要求各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历史证明,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没有什么能挡得住城市化的步伐,没有城市化,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也很难实现。而城市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没有人口的城市化,显然称不上真正的城市化。因为,严格说来,只有市民才是城市社会的真正主体,城市化的一个最本质的表现就是市民社会的建构。与纯粹务农的农民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虽然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他们在整个城市社会中仍然处于最底层。如果新生代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无法真正实现市民化,这势必影响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要使农民工转化为非农民工,成为市民,就必须大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技术能力,让那些有条件、有意愿、有能力接受非正规教育和各种培训的人有机会接受再教育,只有进一步提高我国劳动力的素质,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才能彻底变农民工为市民,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

(三)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是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现实要求让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技工,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城市产业工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和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和发展环境,切实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弥补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相对不足的缺陷,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本。当前,全球产业竞争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我国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加快产业升级已是大势所趋,产业升级换代的需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需要,促使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的升级变化。传统体力型劳动力的需求量正逐步减少,技术型农民工的需求量则逐步增加,以至于出现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状况,我国很多地方出现了技能性“民工荒”。作为现代化建设主力军之一的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还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竞争力。因此,必须通过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能力,将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四)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是改善农民工生活状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从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环境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第一代农民工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的“城市梦”要比他们的父辈更执着。他们中间大多数人不愿意在结束了若干年的打工生涯后回乡务农,他们渴望成为市民,希望自己能留在城市里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因此,他们的市民化意愿和倾向是十分强烈的。正因为他们有梦,面对同样的社会境遇他们内心的困惑也就越大。面对他们的困惑,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要求他们回到农村,安心务农;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指责他们。我们应该关注农民工的利益,特别应该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愿望,因为他们是时展的生力军。只有不断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营造公平合理的社会环境,才能实现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社会和谐。

二、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面临的困难

(一)政府和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重要性认识不充分

1.政府层面。政府认识不到位是影响农民工培训工程进展和效率的最大因素。农民工培训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属基础建设范畴,国家须明确其在农民工培训中的主导地位与主要责任。近年来国家有关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方针由于缺乏制度保障,措施不力。地方政府未切实贯彻中央有关精神,农民工培训落实不力。从国家主管农民工培训的部门看,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缺乏集中统一领导;从国家教育方针来看,农民工培训未包含于教育发展战略之中;从投入来看,政府投入非常有限,全国众多具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难分其羹。因此,政府对农民工培训缺乏认识高度,则不利于农民工培训工程的实施。

2.企业层面。企业未认识到员工培训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所具有的长效性,缺乏参与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企业来说,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如果为农民工的培训费用买单,就意味着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利润;况且,在制度和运行环境具有高度不稳定的大背景下,企业和农民工之间往往缺乏长期稳定的合约关系,在农民工频繁流动和跳槽的情况下,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的投资容易发生收益外溢的现象,这使得企业对农民工的培训往往缺乏足够的动力,形成了企业对农民工重用轻养的现象。据《我国公共就业培训问题研究》的调查,在北京只有2%的农民工反映其所在的企业经常对他们开展培训,而71.7%的农民工从未接受过企业的任何培训。由此可知,企业缺乏参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是由制度和运行环境不稳定,企业和农民工之间没有长期稳定的合约关系造成的。

(二)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仍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从我国目前颁布的有关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文件来看,主要集中于农民工培训的措施和步骤,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教育培训的配套保障措施,而且也没有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教育培训政策,削弱了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城乡教育差距明显。人们能否享受某些教育资源往往是以户籍归属作为依据。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投入在城乡之间有着重大的差异。由于城乡两种教育资源的长期分离,导致两种教育背景难以衔接,新生代农民工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时面对两种不同知识背景的转换难以适应。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社会的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对于青年农民工个体而言,在城市的工作生活使他们慢慢发现自己的教育需求,但由于制度的影响,大多外来的新生代农民工难以平等享受当地的教育服务。

(三)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自1999年以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对该项目也大力支持,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如2005年,中央财政共投入专项补助资金6•5亿元,带动各省省级财政投入10亿元以上。但从总体上看,政府所提供的资金对农民工培训的支持仍显不足,缺乏稳定的经费供给制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财政支持水平明显偏低,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例如,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投入为2626亿元,其中直接安排的农民培训预算2•5亿元,不足1%。2004年至2006年,中央政府投入农民工培训工程12•5亿元;近两年,全国省区市级政府部门也为农民工培训投入约12亿元。在此条件下,平均每位农民工培训的政府投入大约100多元。对农民工培训的投资力度亟需加大。面对大规模的劳动力群体,我国目前拨付的财政资金仅仅是杯水车薪,从目前来看,农民工培训资金主要来自自筹和用人单位。有调查发现,农民工培训资金来源主要以自筹经费和用人单位出资为主,分别占调查人数的51%和42%,政府出资的占5%,三方共担的占3%。二是资金使用分散,政府有多个部门以不同方式介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项目,直接放大了对财政资金的需求。三是财政支持不规范,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吸引财政以外的其他资金的投入,这远远不能满足培训支出的需要。

(四)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机构和教育培训内容的缺陷

1.培训机构自身缺乏竞争性。目前,我国现有的农民工培训机构多数是以行政指令的方式指定的,缺乏竞争机制,这些培训机构的资质程度好坏不一,而且在培训过程中,政府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过程、培训质量、培训效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培训机构只要完成培训任务就行,根本就不必讲究培训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培训的有效性。

2.培训师资队伍不过硬。很多培训机构由于中标或在政府的授权下直接获取了政府各部门培训项目,培训任务繁重,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舍不得花钱聘请专业培训教师,造成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即使临时聘请专业教师,也很难聘请到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所以,既通业务理论又懂实践操作的教师在各大培训机构尤其缺乏。此外,很多培训机构的教学队伍在不同程度上引用了志愿者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队伍极不稳定,很难保证其培训质量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3.培训教育机构的教育培训内容脱节滞后现象严重。对某个群体实施的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将直接决定该群体的职业领域与就业层次,从而决定其社会经济价值的实现程度和向上自由、和谐发展的程度。农民工的教育需求大都是指向获得一份好的工作,对技能和一般技术的需求反而相对较弱。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政府或新生代农民工个体,都难以预计进城以后的情况,使得流动前的教育培训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暂时性。

(五)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的认识不到位且支付能力有限

农民工自我认识不到位,自我投入严重不足。农民工受教育时间短,文化水平不高,难以对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形势做出科学分析,对自身的职业与发展缺少合理的规划;同时,传统的自然经济思想和小农意识使得农民工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以及人力资本意识,因而缺少自我投资意识。农民工更关注眼下的工作与收益,不会投入经费和时间去接受培训。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是短期合同,甚至没有劳动合同,而且用人单位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这种就业的非正规性导致其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缺乏积极性。工资不仅微薄,而且往往被克扣,甚至被拖欠,除去日常的消费支出以外,能用于教育培训的非常有限。且工作时间也过长,居住城乡结合部等,这些都影响其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三、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方面的主导作用

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一项惠及农民、企业、地区乃至全社会的事业,因此,它既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都将处于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共同推进的阶段,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仅靠市场本身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建立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负责协调处理相关职能部门及各教育培训机构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关系,克服那种政出多门、分散重复、效率低下的管理格局,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二)充分发挥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作用

企业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的重要活动载体,应该承担起提高其综合素质的责任。企业坚持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并重的原则,做好统筹规划,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坚持按需培训,加强市场调查与预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坚持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坚持引导培训与职业技能、素质培训相结合,扩大培训覆盖面,全面提高参训者的综合素质;广泛利用多种教育培训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现有优质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根据自身需要和农民工现状,制订中长期培训规划,确定年度培训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落实培训经费。充分发挥企业地处培训一线的优势,降低培训费用,提高培训质量,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

(三)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管理的法制化

1.实现教育培训的法治化。农民教育培训的法治化是世界各国共同的经验。我国1996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这对于促进劳动者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专门的农民职业教育法,导致管理体制不顺、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和服务体系不完善。因此,借鉴国外经验,必须加速专项立法工作,以加快农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构建;同时,修改现有与农民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重新确立农民职业教育的目标、地位、实施和管理等,使其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还有,制定一系列新的法律,把农民就业制度、监测评估机制、激励机制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障;设立专门机构,监督各部门对法律的有效实施。

2.实现教育培训的制度化。必须将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制度化并一以贯之。2002年8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决定》提出:“十五”期间,我国将每年培训劳动力1•5亿人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形成“就业靠竞争,竞争靠技能,技能靠培训”的有效机制,这样既能增强教育工作者的社会服务意识,又有利于形成全社会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

尽管政府投入到农民工培训当中来的经费在逐年增长,每个参加培训的农民工都可以得到一定补贴,但由于农民工人数的不断扩大,每一个参训农民工所得到的补贴还是微乎其微,农民工个人还得分担培训费的大头,相对于农民工的实际收入或者预期收入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农民工个人分担培训费用比例过大,已成为限制农民工参加培训的一道门槛。这里有两个矛盾必须化解:一是农民工培训经费需求量不断增加和政府财力有限不能全部包揽培训经费之间的矛盾。政府作为农民工培训的主体和推动者,理当扩大经费的投入,但农民工培训队伍越来越庞大,培训的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指望政府包揽全部培训经费也是不现实的;二是培训费用过高与农民交费能力和交费意愿过低之间的矛盾。就培训学校尤其是民办培训学校而言,他们开办培训班,是有资金、设备投入并想获得一定收入的,在可能情况下是想收取更高培训费的。但大分农民工收入有限,无力承担过高的培训费用,即使有交费能力,在预期收入不明朗的情况下,不太愿意自己交费参加培训。化解这两个矛盾的办法:一是靠政府不断扩大经费投入,并使之制度化,形成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二是发挥社会办学力量,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民工培训中来,包括采取用人单位出资实行定单培训以及筹集资金建立农民工培训基金等方法,从而解决农民工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自己积极出资培训。鼓励他们根据自身工作需要,积攒资金用于教育培训费用的支付。可考虑让经济困难的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提前支取费用并逐步偿还。

(五)重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引导性培训和思想教育

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开展引导性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这样的培训教育可以大大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而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综合素质起主导作用。引导性培训可以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手段多形式、多途径灵活开展,也可以在各级政府和培训机构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时,将有关内容融入其中。一是法律知识、基本权益保护和信息技术、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语言社交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内容,这些知识可以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在城市生活和发展的能力;二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倡导集体主义精神,把中华传统美德不断注入新市民的头脑中去,使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准不断跟上现代城市发展的步伐;三是城市化适应教育。教给农民工城市生活常识,使之尽快和城市相融合,逐步引导他们破除封闭保守、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意识,逐步形成与现代城市生活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树立自立、竞争、规则意识,增强合作和开拓创新精神;四是热爱第二故乡的教育。向他们介绍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培养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使之与城市居民融洽相处。此外,还要将“创业教育”纳入到培训内容体系中以满足部分农民的创业需求,通过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培训,进一步增强农民工的自主发展能力,促进其向现代公民转变,尽快完成由农民工到新市民的转化。

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篇8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世纪,国家连续出台强有力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农产品供给紧平衡的基本态势还没有根本缓解,在“八连增”新的高起点上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业发展效益、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粮食需求刚性增长,农业生产成本刚性上升,土地、水等农业生产资源刚性约束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发展农业不能脱离客观的资源条件,但又必须突破资源的束缚。这就要求我们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切实将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先进适用成果,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与之相比,农业劳动者素质问题日益突出。一是数量萎缩。据统计,农民工数量已达到2.5亿,而且还在以每年900万~1000万的速度递增,务农农民,尤其是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急剧减少。二是结构失衡。留守农村农民以老年、妇女居多,浙江、江苏务农农民平均年龄已达到57岁。三是素质堪忧。务农农民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四是后继乏人。农村新生代劳动力绝大部分在结束求学后选择“跳农门”、进城务工,务农农民成了国民素质的“低洼地带”,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难以利用、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突出瓶颈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培育新型农民就是培育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未来,就是培育农业现代化的未来,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未来,这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位、定性、定向问题。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承接者和使用主体。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源泉,农民教育培训应定位于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定性为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事业,定向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二、培育职业农民是世界各国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普遍做法

许多发达国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走过从发展到衰退再到恢复的弯路。发达国家由于国情和资源禀赋不同,选择农业现展道路也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将培育职业农民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都将教育培训作为培育职业农民的重要手段,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第一,普遍重视保证农业后继有人。通过立法保障,保证农业后继有人。美国通过《莫雷尔法》、《哈奇法》、《史密斯―利费法》等农业法律,保证每个州都有专门教育培训机构和农业技术合作推广站,实行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韩国《农渔民后继者育成基金法》,规定对农渔民后继者提供援助资金,提供精神教育和技术教育;《农渔村发展特别措施法》,为培养农业后继者和专业农户提供法律保证。荷兰将农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紧密结合,小学高年级阶段就开展预备农业职业教育。

第二,普遍重视农民教育培训。都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渠道,保证农民教育培训需求。法国实现农民按需培训,农民可以自选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不仅免费还发给补贴。建立了层次分明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对农民实施不同层次的各类培训。日本、韩国农协在农业教育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美国农民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德国所有农民即使受过高等教育也必须再经过不少于3年的农业职业教育。

第三,普遍重视农业经营资格准入。实行农民资格考试,确保宝贵的农业资源让高素质的农民来使用和经营。英国的农民职业资格证书分为农业职业培训证书和技术教育证书两大系列。法国农民培训的职业资格证书有4种,德国有“合格证书”和“农场师傅证书”两种。加拿大推行“绿色证书”制度,不获得绿色证书不能成为农民,不能继承或购买农场。

第四,普遍重视持证农民的权益保护。给予持证农民政策优惠,保证农民的务农积极性。如有权购地租地,有权申请建立企业和经营农场,可以得到政府提供的低息贷款,创办农场第一年可以得到政府资助和补贴,初始几年减免税收,受过农业教育的子女在继承农场上享有优先权等等。

在我国,耕地是稀缺资源,更应该交给素质较高的人来经营使用。我们又是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农业始终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因此,我们要积极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在资金投入、项目承担、技术服务、农业保险、银行贷款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系统配套支持,激励农业生产经营能人愿意留下来,大中专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兴业创业成为职业农民;必须要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大幅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让更多高素质农民成长为职业农民。

三、我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有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首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环境日益趋好。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农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业农村兴业创业的吸引力显著增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有了一定的社会环境。这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重要的大前提。

第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目标指向明确。随着农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农业产业化升级,产生了大批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头人、农业产业工人和诸如信息员、植保员、防疫员、沼气工等大批技术服务性岗位;随着规模化生产经营快速发展,出现了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机大户、家庭农场及农村经纪人等新型市场经营主体。他们有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力量,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与传统农民相比具有鲜明的特征。

第三,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具有较坚实基础。“十一五”期间,全国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一是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中央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历次中央一号文件,国家科技发展纲要、教育发展纲要和人才纲要都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重要内容,对重大教育培训计划实施提出明确要求。农业部、财政部、教育部、发改委等部门围绕重大计划实施,建立了农民教育培训有关项目的工作协调小组,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二是经费投入进一步增加。中央财政通过农业部门,共计安排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项目资金5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6.5倍。此外,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科技部门、扶贫部门等也通过相应计划渠道,安排了大量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有力地支撑了各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各地农民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在“十一五”期间也大幅增加。三是工作机制进一步创新。初步形成了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要依托,广泛吸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民间组织参加,从中央到省、地、县、乡相互衔接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形成了产学研、农科教结合的大协作农民教育培训运行机制,探索形成了“三进村”、田间学校、送教下乡等一批行之有效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尽管如此,当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仍存在规模小、投入不足、制度和法律保障滞后的困难和问题。据测算,我国农业劳动力2.46亿人,目前每年能够接受系统培训的只有1000万人左右,现有阳光工程每年只能培训300万人,覆盖面还不到5%。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谓是任重道远,要有长期努力的思想准备。

四、加快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和措施体系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伴随我们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基础性战略任务。我们一定要系统谋划、有序推进,特别要尽快进行顶层设计,探索制度安排和政策跟进的有效途径。

一是要强化政策扶持,在增大农业农村创业兴业吸引力上取得新突破。积极推进建立完善创业兴业、风险支持、信息服务、劳动保障等内容的综合扶持政策体系。鼓励职业农民承担农业项目,并在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税费减免、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新增农业补贴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倾斜。稳定现有职业农民队伍,同时吸引农村“两后生”(即初中、高中毕业后不再升学的学生)学农务农,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生产一线就业创业,不断壮大职业农民队伍。

二是要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在为农民提供长效性教育培训服务上取得新突破。加大资金投入,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提高农业院校、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人均经费标准,大幅度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加大农民培训专项,扩大项目规模、提高补贴标准。加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强县乡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保证教学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学习有场所、实习有基地。加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民教育信息化步伐,构建农民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三是要切实将教育优惠政策向农民倾斜,在解决农民半农半读、享受国家助学和免学费政策上取得新突破。要加快解决农民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尤其是对种田农民接受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享受国家助学和免学费政策,鼓励他们以半农半读形式,在家门口就地就近接收职业教育。积极推进农业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对农业大户及子女免试推荐入学,定向招生、定向培养。

四是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取得新突破。农业高校要打破以学科研究型为主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要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要围绕农业生产实际,完善专业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农业职业院校、农民教育培训专业机构要以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送教下乡”、“工学结合”、“半农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直接面向农业农村生产一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五是要探索建立农业资格准入制度,实现规模化经营领域持证经营上取得新突破。按照国家发展农业产业化要求,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率先在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领域,研究制定农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确保宝贵的农业资源由高素质农民经营。以此为切入点,逐步健全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研究实行新型绿色证书制度,使目前的“绿色证书”由技术认证恢复原本应有的职业认证属性。

六是加快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立法,在依法保障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上取得新突破。借鉴天津、甘肃等地方出台农民教育培训条例的经验和做法,认真研究农民教育立法问题,制定专门、系统的农民教育培训法规以及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健全农民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以法律形式对农民教育的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教育机构、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等加以规范,为农民教育培训事业较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农广校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专业机构,是我国农业科技广谱性培训的主渠道,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的主阵地。多年来,农广校广大教职工讲大局、讲奉献,在相对艰苦的条件下,恪尽职守,默默耕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速农业科技知识传播和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各级政府的肯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认真领会中央精神和农业部党组的要求,切实增强做好农民教育培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发挥优势,承担起大规模高质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使命。

二是要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和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坚持送教下乡,要把教育培训办到农民家门口,将教育培训与农时季节、生产环节、关键技术紧密结合,让农民就地就近“干中学、学中干”,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

三是要精心谋划,抓实作细农业科技冬春大培训,兼顾广谱性培训、技能培训和农民职业教育,对不同领域、不同需求的农民分类开展培训,切实提高培训针对性。

四是要积极争取支持,加强基础条件和内涵建设。要抓住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机遇,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各部门支持,加强基础条件建设,完善教学手段;要强化共建、共享、共用的理念,加强与企业、合作社、科研院所开展联合办学,充分利用社会和企业的培训资源,借力发力提升农民教育培训能力;要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各级农广校校长和教师要坚持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的宗旨,努力钻研业务,强化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要进一步发扬农广精神,塑造农广校品牌,提升农广校社会影响力。

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篇9

关键词 金融危机;农民素质;培训;新型农民

作者简介 陈小青(1978-),男,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吴洁(1984-),女,江西省建筑工业学校教师。(江西南昌 330000)

要实现不断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倡导土地规模化、农业产业化、农居城镇化、环境生态化、生活优质化的发展新模式,构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民工培训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一、大力发展返乡农民工培训的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共有两亿多农村劳动力通过农村职业培训和成人教育网络等多种途径实现了非农就业,1.25亿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就业,6000万劳动力在小城镇就业,约7000万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城市就业。数字表明:农村职业培训和农村成人教育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加大农民工培训是提高农民工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当前世界经济危机没有明显好转情况下,沿海及不少城市经济萧条,大量裁员,农民工无法返回,滞留原籍,直接导致工作无着落,生活无保障,引发新的不和谐、不安定因素,已引起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层的高度关注。笔者认为广泛发动社会各种教育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各种形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开展农民工就业培训,努力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扎扎实实地为农民工再就业做好各种技能准备,是确保农民工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农村职业培训和农村成人教育网络的优势和力量,把农民工就业培训融入其中,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以农村职业培训教育为平台,努力把返乡农民工培养造就为新型农民。“新型农民”是指主要居住在农村,愿意并且能够将自己的智慧融入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去的农民,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并能利用自身的优势为自身获得一定的收益等。因此,培养新型农民是农村职业培训和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使命。农村职业培训和农村成人教育应以提高农民的素质为核心,根据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要求,明确培养目标,转变办学模式,拓展培训功能,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培训效益。应突出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教育地位,增加农民工接受教育的欲望和信心,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工就业本领,提高农民工法律素质,以实现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的目标,尤其是现阶段应注重加强农民工致富带头人、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农村经纪人等四个方面的人才培养。总之,从战略高度看,农民工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重视农民工的教育与培养,增强农民工的自我发展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把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落到实处。

3 培养新型农民是促进新农业发展的基石。新农业是一种体现现代化、产业化和科技化于一体的农业。新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来说,有五个显著变化,即:(1)增长方式由依靠劳动密集与资源密集向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转变;(2)发展目标由追求数量向追求效益转变;(3)发展途径由依靠农产品增产和提高价格向非农产业转变;(4)劳动者由体力劳动为主向知识型、技能型劳动为主转变;(5)新农业与相关产业由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在这个变化中,农村职业培训和农村成人教育发挥着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促进农业科技化。“建设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农村职业培训和农村成人教育采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使新型农民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推进农业现代化。二是带动农业产业化。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产前、产中、产后是一个整体的产业链,需要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形成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农产品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服务、企业化管理的新模式,实行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相结合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农村职业培训和农村成人教育通过对返乡农民工的培养,发现和培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应用型人才,从而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三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表现为:新型农民对耕作、运输、收割、排灌等机械设备的采用;对优质化肥、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除草剂和全价配合饲料等的使用;对企业化的饲养和栽培等的经营管理,促使新的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二、建立健全农民工职业培训长效机制

1 以农村社区为办学单位,以返乡农民工为主要培训对象。以社区开展农村职业培训和农村成人教育有利于政府的参与,加强领导。对社区内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协调,建立以县、乡、村三级农村社区农村职业培训和农村成人教育网络,把服务对象锁定为农民工以及其他愿意参加学习的农民群众。以乡、村两级社区为主要办学单位,由政府协调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学场所、经费、师资等,承担教育培训的管理任务,县、乡、村三级社区农村职业培训和农村成人教育网络进行资源共享。同时,充分利用县市教学资源,以及高等院校的师资和设备等资源为乡、村社区的教育服务。在社区农村职业培训和农村成人教育的组织中,台湾地区的社会教育馆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台湾地区的社会教育馆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发展,以非学历教育提高社区群众的素质和生活情趣为目的,社会教育馆下属的社教工作站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社区及机构中,有的设在中学,有的设在工业园区,有的设在乡村,有的设在山上原住民部落,有的设在海边的渔村。社教工作站成为台湾民众最方便、最普及的学习场所。

2 建立以实用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职业培训模式。农村职业培训和农村成人教育深入农村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业第一线的农民群众,我国幅员辽阔,农村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根据这些特点,农村职业培训和农村成人教育必须调整原有的办学模式和教学的方式方法,以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取代规范的学历教育模式。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工种的农民工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学专题。农民工学员可以边学边用,学用结合,以取得实际的学习效果,促进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受培训教育的目的。

培训内容应做到职业技能培训和文化素养培训结合。目前,在农民工群体中真正接受正规培训的比例是很低的。即使有一些打工者接受了培训,也多是一些简单的技能培训。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中生活不仅仅面临经济上的困难,更多的是无法真正融入这个城市中繁华文明的现代生活,而这些多是因为广大外来农民工文化水平低、对现代文明了解不够造成的。许多农民工不了解城市的社会交际,去医院就医不知该怎么办,有困难也不知道具体该向谁求助。这些问题则应该通过对农民工进行文化素养方面的培训来解决。因此,同时开展文化素养方面的培训,如文明意识,培养依法维权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现代城市环境的文明意识、培养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培养互相帮助的团队意识、培养安全生产的平安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政治意识等是十分必要的。

3 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创新农民工培训方式。据调查,目前教育、农业、劳动、建设、科技等部门都有一定的培训资源。对于这种培训资源分散、培训效率不高的状况,需要政府劳动力转移培训组织进行统筹协调,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合并相同教育培训项目,统一制定教育培训计划,以此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民工培训成本。在我国,存在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但真正用于农民工培训的资源却是相对有限的,一方面,农民工培训资源不足,另一方面,教育培训学校和机构闲置,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在培训方式上,要将基本素质培训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将订单培训、定向培训与普遍性的劳动技能培训相结合,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开办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合理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培训机构还应根据地方情况,实行送培训上门,使那些不便参加的农民工在家门口也能参加培训学习。

4 完善农村职业培训教育体系,扎实推进农村“三教统筹”建设,促进返乡农民工素质提高。农村职业培训和农村成人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近年来,农村职业培训和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较为迅速,但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村职业培训教育仍然是农村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要努力实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行动计划》规定的教育发展目标,通过大力发展和不断完善农村职业培训和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在农村社会中形成一种人人爱学习、人人能学习的社会氛围,努力使广大农村成为“学习型社会”,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进入新世纪,“三农”问题变得日益深刻和复杂,农村职业培训和农村成人教育并没有随着城市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而得到同步发展。由于人们长期固有“重普教,轻职教,成人教育是可要可不要”的观念日趋严重,更加制约了农村职业培训和农村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在新形势下,我们要重新审视和协调好农村普通教育、农村职业培训教育和成人教育三者之间关系,将“三教统筹”的办学机制落到实处,并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实现“三教”的共同发展,促进农村职业培训得到长足的发展。

5 建立农民工就业及培训信息服务平台。农民工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合作,合理配置资源,积极为农民工培训工作提供服务。为减少农民工求职和转职的成本,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劳动力输出地政府在对用人单位进行信用审查的基础上,及时与相关部门、用人单位联系,建立农民工就业及培训信息平台,动态地掌握用人单位空岗情况及按照需求及时向企业输送劳动力,及时有效地向农民工公布各个城市、地区需求的数量、工种、技能等信息,搭建起劳动力市场需求与用工单位顺利对接的沟通平台。

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篇10

【关键词】农民 教育培训 发展对策

1引言

我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更是把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放在重要位置。三农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农民素质的提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技术保障。提高农民运用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是新时期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

2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培育新型农民的必要性

第一,加强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现代思想观念引导农业,现代物质条件改造农业,现代经营方式发展农业以及现代产业结构推动农业。所有这些改革和发展都需要农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掌握先进技术和思想的基础上才能实施。毫无疑问,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是最好的方法。

第二,加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归根到底离不开农民素质的提高,只有农民的素质提高了,他们才有消化吸收新技术新观念的能力,只有将新技术新观念消化吸收才能应用到实践的生产中,提高农村的生产效率。第三,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第四,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快速融入到现代社会文明的需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社会对农民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3我国现行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3.1资金来源比较单一,资金投入过少,师资力量落后

由于职业教育有别于基础教育和主要依靠国家支持的高等教育,因此,国家对职业教育培训投入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另外,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制不健全不完善,导致农村职业技术培训的投资渠道单一,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资金不足与较高的培训成本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导致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无法顺利展开。

3.2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不强,教育内容落后单一

很多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缺乏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在培训之前也没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对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作必要的研究和探讨,在这种条件之下,学校的培训往往与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形存在出入,也不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也不能及时反映最新农业技术发展成果以及农业生产管理方法。

3.3教育结构不合理,办学模式单一

受计划经济时代体制遗留因素以及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农村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单一、僵化,缺乏必要的生机和活力。无法适应农村经济以及农民自身发展需求,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不能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转变培训观念、提升培训质量、优化培训模式,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函需的专业和技术人才。

4农民教育培训体制发展思路和对策

4.1农民教育培训体制发展思路

4.1.1建立政府主导的农民教育培训体制教育是百年大计,同时教育也是投入大、周期长的产业,单纯依靠私人或者社会团体的投入很难保证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为了保证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展开,排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以及运用新技术新科技的能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在社会各界的监督管理下实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农民教育培训。

4.1.2建立符合农村情况的职业教育培训体制建立与农村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培训体制,是保证培训效果,保障农民利益,培育出有知识、有技术、会经营、会应用的新型农民的需要。

4.1.3构建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教育体系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要多层次、多样化覆盖全体农民,满足农民以及农村发展需求,例如,对于养殖户、种植户、牧业以及林业采取有计划、有重点、分批次的培训。

4.2农民教育培训对策

第一,改进教育方法,加强农业职业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

重视农业知识研究、完善农业知识体系、改革教育方法,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培训农业知识同时还要重视实际应用。第二,拓展教育途径实现多方面教育。与高校合作,进行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完善农村教育培训基地,给农民提供更多的教育空间。建立网络教育平台,让农民能随时随地接受教育,拓宽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平台。第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强化农村教育师资力量,改变原来农民教育培训不合理的局面。第四,分层次进行农民教育培训,这样既能减轻当地政府的财政压力,也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职业培训工作。例如,由于西部和中部,北方和南方气候,地形等差异性,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培训计划

5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是农业、农村、农民以及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应该以农村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努力寻求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定位点,充分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进一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伍均锋.现代媒体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黄学军、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及策略一一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作用[J.中国科技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