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农业培训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4-01-11 17:40:54

高素质农业培训心得体会

高素质农业培训心得体会篇1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坚持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用于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各相关部门和乡镇也相应成立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把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近两年来,县委县政府安排资金300多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共培训52511人 ,其中农业技术培训21724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16608人,务工农民岗位技术培训7954人,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6225人;发放证书31448本,其中成人教育学历证书736本。县相关部门先后组织编写了《辣椒种植技术》、《__天麻栽培技术》、《竹笋两用林高产技术》、《怎样养好__麻鸭》、《食用菌生产技术》、《蚕桑实用技术及问答》等实用技术科普读物35000册发送给广大农户。县农函大分校和农广分校在全县各乡镇分别建立科技培训中心和农函大辅导站,累计组织各种科技培训班,培训人数达58175人次,其中面向乡(镇)村干部和农村60周岁以下党员的科技知识培训班92期,参训人数达10760人次,培训率达到93%,使一大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青年农民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全县共有13860人取得了农函大结业证书,12917人取得绿色证书,4344人取得农民技术职称。

虽然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村劳动力素质得到了一定提高,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文化水平较低。20__年,县农业局组织人员分别对隶属12个乡镇的12个行政村劳动力素质进行抽样调查,共抽查142户农户,农村劳动力398个。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8人,占12%;高中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215人,占54%;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35 人,占34%。

(二)科技素质不高。虽然近年来我县相关部门和乡镇组织了多期农民技术、劳动力转移等培训班,但是由于受财力等因素影响,农民接受专门培训的机会还不多。有些农民虽有培训机会,但参训积极性不高。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缺乏基本科学生产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仍属于“体力型”的劳动者。

(三)思想观念较落后。受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相当部分农民存在小富即安、故土难离和满足现状的传统观念;一些农民缺乏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等、靠、要”思想严重。这些传统观念牢牢束缚着农民的思想,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的成因分析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造成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的影响。从现实情况来看,教育的体制还没有从应试教育中分离出来,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没有改变,社会评价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还是没有离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应试教育的结果导致劳动力素质整体不高,使一些新增劳动力缺乏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基本技能。

(二)资金投入、政策扶持上还有待加强。虽然我县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劳动力素质培训,但和当前劳动力素质培训的实际需求相比,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投入上还不足;一些单位对培训工作思想认识上还不够到位,具体工作中存在着重布置、轻检查、轻落实等问题,导致培训效果不尽人意;政策扶持和舆论宣传引导还缺乏力度,没有形成人人重视、关心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教育培训资源不足。当前,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机构有乡镇的农业技术培训中心以及县相关单位组织的职业技能、农业技术等培训班。这些培训大多集中在县级或乡镇,直接延伸到村培训较少。有些乡镇虽然设立农业技术培训中心或远程教育培训,但设备落后,使用效率不高。

(四)农民自身原因。一些农民思想观念不够解放,主观上不求进取,存在多读书不划算或不读书照样能挣钱等错误认识,不愿意参与政府组织的各类培训。有些农民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认为培训没有必要,不愿意承担参加继续学习的费用。

三、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建议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

(一)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领导重视。县里要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列入有关单位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不定期对其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相关部门和乡镇要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落实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明确分管领导,指定专人负责。二是典型带动。及时挖掘一些正面典型,大力宣传一些通过劳动力素质培训后成功创业的人士,以现身说教等形式,调动农村劳动力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三是舆论引导。县、乡、村三级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及时宣

传劳动力素质培训的优惠政策,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宣传活动,使农民真正意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在农村营造一种“人人重视素质提升、人人积极参与培训”的良好氛围。(二)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资金上要加大投入力度。县里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年适度增加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专项资金;规范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特别是各相关部门的专项资金要加强整合,确保发挥最大的效益;加大对培训基地、培训中心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培训硬件建设,提高培训效果。二是政策上要出台优惠措施。在税收上给予政策倾斜,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促进农村素质培训办学主体和投资的多元化;积极扶持一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中心、基地的发展和壮大,为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提供条件;建立奖惩机制,对完成培训任务的部门和培训机构给予奖励,对没有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给予惩处。三是组织上要密切协调配合。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办公室作为专职机构,对培训工作要起主导作用,县农业局、人劳社保局、经贸局、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及各乡镇要上下联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努力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积极探索,完善培训体系。

一是健全培训网络。加强县党校、县就业培训中心、农村党员科技致富带头人基地等阵地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二是创新培训方式。大力推行“订单”、“定向”等模式,按就业要求,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着眼“面向农民、面向产业、面向市场”,科学设置培训专业和培训课题,提高培训质量;加强与大专院校联系,开展联合办学,增强培训效果。三是明确培训重点。结合我县农村劳动力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对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侧重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对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侧重转移就业技能、创业技能等培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高素质农业培训心得体会篇2

一、提高两个认识——培训的地位和作用

培训工作顺利与否,与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以及我们成人教育工作者对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对此工作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提高对农民培训工作地位、作用、意义的认识,将农民培训工作摆在社会发展稳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是开展农民培训的前提和基础。培训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加快培训农民,在很大限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新型农民的培训,培训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农业向现代化的转变,加快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逐步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农民的素质不高,缺乏职业技能,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培训新型农民是改变农民现状的迫切要求。由于受到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整体素质不高。农村基层文化生活相对单调,社会保障也有待完善。对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和职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民提高修养,崇尚科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应着力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科技文化素质,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尽快转变思想和观念,努力学习新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

二、紧贴两个需要——新农村建设和农民需要

新农村建设需要什么农民,新农民在致富奔小康中需要什么科技文化知识,都是我们成人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的问题。只有我们紧贴新农村和农民的需求,才能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这20个字的总体要求,讲到了经济的发展,讲到了农民收入、生活质量的提高,讲到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的管理、民主政治的推进。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农村的主人、农业的主体——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型农民当作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村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因此,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直接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成人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民文化知识、科技能力怎样,他们最需要学习培训什么,安宜镇成人教育中心校细致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民科技素质普遍偏低,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领会能力和掌握能力较差。许多农民没有或很少接受过职业培训,年龄偏大、妇女比例高、文化程度低、实践技能差。他们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接受速度慢,领会能力差,掌握能力弱。他们期盼学习现代文化知识,通过培训掌握一到两项科技致富本领,急需了解农村应用广泛的政策法规。因此,成人教育应着重开展学历提升教育,开展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政治思想教育,开展法律法规教育,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三、拓展两项服务——培训的广度和深度

对农民的教育培训,绝不应该做表面文章,停留在知识技能讲解,和满堂灌上。成人教育应该成为文化科技播种者。拓展教育服务的内容,就是要我们在培训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工夫、做文章。拓展服务的广度,就是要在培训的对象和培训的内容上尽可能地扩大。过去成人教育的培训对象,绝大多数是农村从业人员,男性为主,拓展服务对象,要求我们在培训对象上涵盖农村各类人员。在年龄上,小到回乡的初、高中毕业生,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在身份上,普通农民需要培训,党员干部也不应例外;在行业上,种植、养殖专业户需要接受技术指导,企业职工、老板、个体工商户同样需要定期培训,在性别上,农村男劳动者需要培训,农村家庭妇女也应该参加培训。拓展培训内容,需要我们涉及农村的所有领域。包括文化知识、政治形势、政策法律法规、思想道德、文明礼仪教育;农村种植、养殖知识;服务业的食品药品安全;家庭教育、休闲养生等等,凡是农村中农民需要的都应该纳入教育培训领域。拓展服务的深度,就是要在培训的对象和培训的内容上尽可能地向深层挖掘。对象上,要在培训好一般农民、一般工人、技术员的基础上,不断向特种行业的特种人群、从事高精尖技术的农民拓展,如当前我们可以根据生态旅游发展的趋势,对乡镇规模种植、养殖园的园主进行生态种植、养殖技术,向生态旅游、农家乐发展的引导和培训。内容上,我们不应该停留在简单的知识、技能的传授上,而应该不断向难、深、精的领域渗透。

四、实现两个突破——培训的质量和数量

高素质农业培训心得体会篇3

一、新阶段农民教育的战略地位

当前,应从战略高度认识农民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主要从四方面认识:

(一)提高亿万农民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跨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突出体现在农产品的供求、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关联程度等方面的变化。在农业和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保持数量增长,还要注意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不仅要开发和利用资源,还要重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仅要繁荣经济,还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农民是农村经济社会变化发展中的主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难点在农民。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有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小康。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理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

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教育、农民教育高度重视,*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并作出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决定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国务院《决定》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农村教育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明确了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目标与任务,提出了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中央关于农村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指导思想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符合农村实际,是新时期发展和改革农村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南。

(二)提高农民素质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打破多年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互动式发展,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仍未进入一体化良性循环的轨道。*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农民人均收入为2476元,为3.1∶1。如果考虑到社会福利等因素,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实际差距还要大。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是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仅为7.3年,与城市相差3年。大量农村劳动力由于素质不高,缺乏职业技能,既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也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影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而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三)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在新阶段,农民收入问题已成为“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当前要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优质高效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培训;围绕恢复粮食生产,开展四大作物增产增收的关键技术培训;围绕农村能源建设,开展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培训;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展农民工转岗技术培训等。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提高农民择业、就业的能力,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本领。近几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据调查,到*2年底,全国农村劳动力到乡以外就业的人数超过9400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近2/3。*2年农民外出务工总收入约为5278亿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打工收入达到438.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对当年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41.8%。说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保证

目前,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有1.6亿在当地从事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产业。按照目前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水平测算,种植业实际只需要约1.5亿,加上2000万专门从事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力,农业实际需要的劳动力约为1.7亿。目前,我国农村尚有1.5亿富余劳动力,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农村有巨大的人力资源,但由于素质不高,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因素。据统计,在2001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训练的只占18.6%。因此,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实现稳定转移的关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每年培训2000万人次以上,使他们初步掌握在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必须的技能,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农业部等6部门联合制定的《*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培训目标和培训任务都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开展农民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切实做好农民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二、新阶段农民教育的战略目标

农民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我们要肩负起农民教育的历史重任,要动员和利用各种科技教育资源,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敢创新、能致富的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到*5年使在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从事农业生产的骨干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在整体上有明显的提高;到2010年,使受训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总体上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我国逐步建立起一个适应需要、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逐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运行机制。

新阶段农民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等。农民教育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技术,要拓展到道德、法律、政策、经济、人文等方方面面。要使农民通过学习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技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在实现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实现精神文明。因此,农民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

以农民培训为重点开展农村成人教育,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普遍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民超过1亿人次。全国农民工培训*3—*5年,转移培训1000万农村劳动力;*6—2010年,转移培训5000万农村劳动力。每年转移培训1000万人。同时,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2亿多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

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变化,对农村劳动力素质与人力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阶段要抓好四支队伍的培养:

一是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乡村干部队伍。大量实践证明,一个好的村干部,就能带领一个村走向富裕、走向文明、走向现代化。对乡村农民干部必须积极开展高、中等学历教育,打通科技人才通向农村以及让农民接受高、中等教育的渠道。通过各类普通高中等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院校、农广校等渠道,到2010年,使村主要干部都能达到“持证(绿证)上岗”的要求,使村一般干部和农民技术员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村党政一把手和乡镇干部、科技人员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二是培养一支庞大的农民技术员队伍。农村劳动者面广量大,培养一支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技术骨干,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重点任务。通过“绿色证书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培训,使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成为农业技术骨干队伍,成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

三是培养一支优秀的农民企业家队伍。按照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选拔培养一批具有创业和创新精神、专业化生产与规模化经营技术和能力的新型农民,并通过政策引导、创业资金扶持和跟踪服务等,将其培养成掌握先进文化、技术和信息,能进行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先导农户和农民企业家。

四是培养一支新型农民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队伍。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专门人才,更需要亿万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大军。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

三、新阶段农民教育的战略选择

现代远程教育由于具有大规模、大容量、快捷便利、实时交互、成本低、不受时空限制以及开放性、公益性、先进性等特点,目前,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开发利用远程教育,并把远程教育作为教育技术的战略制高点。可以说,随着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现代远程教育。*9年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制订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现代远程教育被列为全国组织实施的六大跨世纪教育工程之一。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将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列入了议事日程。最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又明确提出要“加快开发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国家重点支持制作针对中西部农村地区需要的同步课堂、教学资源光盘和卫星数据广播资源”。

开展现代远程农业教育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农村实情。我们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以占世界1%多一点的教育经费,支撑着占世界20%的教育人口。全国农村每年约有400万小学毕业生、700万初、高中毕业生不能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直接回到农村,加入到农业和农村劳动力大军。每年解决这1100万年轻一代农业人口的后续教育和培训问题,是农村教育的一大热点和难点。同时,还要开展亿万农民的教育培训,压力非常大。针对农村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加之广大农民不富裕,经济收入有限的实际,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形式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是一个战略性的思考问题。应用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来发展农村教育、农民教育,是缩小我国东西部数字鸿沟,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最佳选择。以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为主体的现代远程农业教育是我国农村教育的重要宝贵资源。办学20多年来为我国农村培养了800万各类技术人才,开展了1.5亿人次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实践证明,农广校办学,农民学得起,用得上,费省效宏。采用现代远程教育适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符合农民需要,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是解决“大国办大教育”、“穷国办大教育”的战略选择。

四、农民教育的战略措施

(一)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整合教育培训资源

建设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重点是整合现有农业科技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建立并完善以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龙头,以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干,以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以企业和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以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的,从中央到省、地、县、乡相互衔接、上下贯通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农民科技培训体系是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重要载体。新阶段应立足现有条件,创新运行机制,加强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业职业学校、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当前,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重点是,提升基层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改善培训条件,完善培训功能,建立和完善一批适应需求、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民科技培训基地。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农科教结合”是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新生事物,通过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联合推动,在很多地区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后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认真总结和分析各地的经验,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科教结合”的具体措施,推动“农科教结合”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构建数字化公共平台,实现农民教育的新跨越

数字化、网络化是农业远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远程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其目的是要搭建一个伸向农村教育的公共平台,促进农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通过近些年的发展,农业部门也有了发展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和条件。

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可以大范围、多层次开展农民教育,方便、快捷地传播农业新知识、新科技和市场信息,搭建科技创新与应用、传播和示范、推广的桥梁,解决农民科技培训师资不足、素质不高和受训人员规模难以扩大、边远地区难以覆盖的问题。逐步建立一个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天网(卫星网)、地网(互联网)和人网(各类培训机构)三网合一的农业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做到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备,技术先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数字化、网络化农业远程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应该充分利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广播、电视和录音、录像、VCD、文字等手段和媒体,以数字化媒体资源制作与网络传播系统建设发展为核心,把信息、知识和技术及时转化为文字、声像和数字化的计算机课件、网络课程等多媒体教育资源,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实现快捷传播和广泛共享。实时地传播农业教育和农业技术音视频节目、多媒体课件等数字化资源,开展实时交互式农业现代远程教育。

(三)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

切实组织实施好各项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一是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按照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加大绿色证书培训力度,培养更多的农民技术骨干。到2010年,全国农村达到每8户农民中有1人参加绿色证书培训。二是组织实施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重点对农村优秀青年进行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到2010年,全国农村达到每个村民小组有1~2名优秀青年农民参加培训。三是组织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选拔能开展规模化生产和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学员,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培植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业大户和农民企业家。到2010年,全国农村达到每个乡镇有2~3人接受创业培植。四是组织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在目前试点的基础上,协同有关部门重点抓好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到2010年,全国新增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300万人。五是组织实施农业远程培训工程。主要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不断扩大传播覆盖面,快捷有效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使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走进千家万户。到2010年,远程培训将成为我国农民科技培训的一个主体部分,全国90%以上的县实现农技电波入户。

(三)强化政府行为,增加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投入

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把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放在农业工作的重要位置,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领导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政府行为,建立健全由农业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与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领导机构,统一组织,互相配合,通力协作。积极探索和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人事、劳动、财政等各项政策应该向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倾斜,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良好环境。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其经费应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渠道投资机制。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智力投资保障机制。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人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捐资助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氛围。

为了营造和形成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以自身的实力、信誉、质量、报价等优势参与公平竞争的局面,应积极创造条件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项目实行招投标制,不断引导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并真正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思想和观念。通过实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项目招投标制,规范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市场”,促进各级各类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检查评估机制,制定评估指标体系,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能卓有成效地得以开展。

(四)创新工作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和管理人员队伍

高素质农业培训心得体会篇4

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受启发。这几位同志介绍的经验都很好,值得借鉴和推广。蒋美兰同志的发言,反映了地方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和农广校事业的重视与支持;亓红延同志的发言,反映了基层同志对教育培训的需求,也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农广校工作的认可;吉林省双辽市和山东招远市农广校的做法和经验也值得大家借鉴。

这些年来,农广校的同志们,特别是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广大教师,辛勤工作,无私奉献,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农业部、代表杜青林部长,对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对工作在农民教育培训战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地慰问。下面,利用这个机会,我也作个发言,讲三点意见。

一、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准,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五中全会专门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农业部提出了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启动“九大行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内涵丰富,任务艰巨,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们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就要培养新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只有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让农民共享和使用农业科技成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才能提高农民务农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形成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农民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培养新型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抓手。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素质。农村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从长远看,关键还是要靠科技进步。在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中,劳动者是决定因素,只有把农民培养成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才能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三增”目标。所以,我们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抓住了新型农民培养,就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三)培养新型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说到底,“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我国农民基数大、素质相对偏低。据统计,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制约了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制约了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不提高农民素质,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四)培养新型农民是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要“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一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国务院近期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也明确要求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可以说,培养新型农民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农民教育培训是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根本途径。影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因素很多,我这里主要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发挥农业部门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首先,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发挥好统筹、协调、组织和服务的功能,要千方百计争取政策和资金,制定规划,加强指导与评估,搭建好工作平台。其次,要充分利用教育、科技、文化等各行业、各部门的现有资源,形成农民教育培训合力。第三,要充分调动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使隶属于不同行业和部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广泛参与。第四,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切实增强他们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远程教育培训手段的优势,采用发放技术明白纸、播放光盘、科技直通车下乡、开通科技大喇叭等等形式,开展普及性知识培训;要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的现场培训方式,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条件保障。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体系、强化手段、稳定队伍、调动农民自身积极性,建立起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效果,真正做到让农民满意。要引导教育培训机构根据农民的需要,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效果。要以培训内容农民是否需要、培训方式农民是否接受、培训结果农民是否满意,来作为衡量农民教育培训效果好不好、质量高不高的标准。要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基本情况,准确把握农民需求,根据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在组织实施上,要进村办班,利用集中讲解、现场指导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方便农民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确保取得实效,努力做到真正让农民满意。

三、农广校要充分发挥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作用

回良玉副总理在致中央农广校成立25周年贺信中指出,农广校“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重大使命”。成立25年来,农广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了大批农村实用人才,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广校要进一步按照“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紧紧围绕实施“三大战略”和“九大行动”,继续发挥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培养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文化水平。围绕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积极开展培训、咨询、示范和推广服务,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和新方法。结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举办绿色证书培训班,根据农民从事产业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系统培训,使农民具备从事农业技术工作要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大批骨干农民。

(二)以培养适应城镇化、工业化需要的产业工人为重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要发挥农广校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阳光工程,积极申请国家阳光工程培训任务,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转岗转业技能,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在培训中,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规范培训内容,保证培训时间,加强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三)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积极参与“百万中专生计划”,培养具有中专学历的实用人才,提高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围绕产业设置专业,采取远程教育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培养村组干部、专业能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农村经纪人和远程教育接收站点管理员等,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百万中专生计划”已被列入农业部2006年要办的15件实事之一。各级农广校要积极参与,主动承担任务,认真抓好招生、教学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确保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

此外,还要以满足农民需求为导向,加强教育培训媒体资源和手段建设,增强自身实力。在模式、手段等方面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效果和效益。

最后,我想再强调几个方面的工作。培养新型农民,农广校义不容辞,责任重大。要完成好这一历史重任,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加强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农广校经过25年的发展,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体系,为农村培养了大量实用人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一支宝贵力量。但目前总体来说,体系比较脆弱,基础条件差,严重制约了体系功能的发挥。今后要下大力气抓体系建设,从各方面争取政策和资金,健全机构,明确职能,改善条件;加强分类指导,对组织涣散、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学校建议地方进行整改,鼓励战斗力强、基础条件好的学校多承担各种农民教育培训项目。有为才有位,农广校要在新农村建设中主动发挥作用,争取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努力成为深受欢迎的农民教育培训的中坚力量。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水平。从目前情况看,农广校师资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与承担任务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培养既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特别要培养一支识大局、谋实事、讲实干的各级校长队伍。农广校由于自身拥有的专职教师队伍的力量有限,今后还要选聘农村各行各业的专家、基层科技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辅导学员学习和指导学员实践的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三)创新培训模式,工作落到实处。农广校要发挥体系健全、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的优势,发挥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技术推广、信息传播、政策宣传的综合功能,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下沉工作中心,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这次农广校提出培训教师、媒体资源和人才培养“三进村”,就是一个很好的农民培训模式,贴近和方便农民,可以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优质的媒体资源和教育培训服务,可以把培训工作做实,让农民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当前,特别要创新对在家务农人员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使其能成为新型农民,努力解决“会农的不务农、务农的不会农”的问题;要重视农民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将其列为重要培训内容。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大众媒体,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重要性和农广校作用的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关注和支持农广校的工作,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拉动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要及时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宣传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激励和鼓舞大家争优创先,争做贡献。

高素质农业培训心得体会篇5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农民的素质得到显著提高。本文阐述了培训在提高农民素质中的地位,分析了拓宽农民素质培训的渠道,并对提升培训实效提出了建议,以期对做好社会主要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民素质培训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

【关键词】新农村;农民素质;培训现状调查分析

在2016年视察小岗村时强调:“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这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需要。

一、高度重视培训在提高农民素质中的基础性作用

政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推动者,是搞好农民素质培训的决定性支撑。当前,我国农业、农民面临转型的迫切任务。据统计分析,2016年,我国50岁以上农业劳动力人口占到农村劳动力人口的50%以上,面临着老龄化的严峻挑战,“谁来种地”的问题将是我国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数据还显示,因为我国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80%以上。

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从2006年开始,农技部门就开始推广精量播种、中耕除草水稻牵绳定距调栽等农业新技术,但是大多数农民不愿意学习,也不想学习,致使农业新技术很难得到推广。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90%的农民没有经过现代农业培训,依然习惯于传统的耕作方式,投入大,产出小,我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在逐步丧失。

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关键是培养高素质的职业农民,让职业农民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二、农民素质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尽管对农民的培训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现实是,我国农民素质培训中却存在着农户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相较于种粮大户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性比较高之外,大多数农户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农户普遍认为,种地不需要啥技巧,施肥、浇水、除草都不需要啥技术,会种地就行,对农业新技术缺乏兴趣。还有一部分青年农民不愿意参加培训,是因为打工是他们唯一的收入来源,不愿意放弃打工而参加培训。而种粮大户由于种植面积大,有对技术和管理的需求,因此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比较高,统计显示,85%的职业农民希望得到系统性知识培训。

造成农民参加培训不高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有以下几点:

一是培训内容单调、不实用影响到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农民对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培训内容单调,缺乏实用性。目前对农民的培训中,普遍存在着重复培训、低水平培训、专业设置与农民需求脱节等方面的问题。参加培训的农业、扶贫、劳动等部门的老师,水平参差不齐,讲课能力差异很大,都影响到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二是搞形式主义。许多地方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农民培训指标,采取了硬性摊派的办法。有的地方通过发放肥皂、毛巾等小礼品的方式,吸引农民参加培训,有的搞虚假培训,只要在“培训登记表”上添上自己的名字,就算参加了培训。还有的地方照本宣科,撒胡椒面,什么都涉及,什么都讲不透,农民也听不懂,使得培训失去了其应有的严肃性和应有的价值。

三是培训时间间隔周期过长而且时间过短。由于对农民的培训政出多门,造成资金分散使用,一般实用技术培训一年只搞两次,每次只有一天的时间,留给农民消化知识的时间很短,使得培训很难达到培训效果。

三、拓宽渠道,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培训的效果

我国幅员广阔、各地自然条件、区域文化不同,农民对知识、文化的需求存在着巨大差异。必须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形式,发动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农民素质培训。

一是发挥各级职教中心的主渠道作用。把目前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农民培训资金统一起来,由县级职教中心统一实用,由职教中心根据季节的变化,统一聘用专业教师对农民进行常态性培训,缩短培训间隔周期,增加每期培训时间。培训内容不仅包括农业新技术,还包括文化素质培训,真正发挥好各级职教中心在提高农民素质中的主渠道作用。

二是发挥好各类文化馆(室)、图书馆(室)等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面向包括青年农民在内的广大农民,利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技术,建立县乡村三级网络,通过文化书屋、网上课堂、网上夜校、文化大篷车等多种形式,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传播先进文化理念,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开展移风易俗教育。

三是鼓励各种社会组织开展农民素质培训。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他们开展包括政策、技术、经营、教育、文化、电商、金融在内的专业培训。每个乡镇应根据利用元宵节、庙会、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村一级可以通过修史、修志、修家谱,举办集体婚礼等形式,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开展新风尚教育。

四是建立培训评价制度。对开展农民素质培训的机构和个人,在广泛征求受培训农民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考核评价,实行末位淘汰,对评价较高的,政府给予必要资金支持。同时,设立农民提高素质奖由政府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农民学技能、学文化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高素质农业培训心得体会篇6

一、*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非常重视“失土农民”的素质培训工程。“失土农民”是一个特殊群体。这部分人群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各种原因,重新就业十分困难,给社会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1)失土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较低,主要从事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体力劳动,收入微薄;(2)失土农民观念陈旧,部分农民仍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念,低素质的失土农民就业难度增大,即使一些劳动密集型、对文化水平要求不高的岗位,也受到廉价外来务工者的冲击;(3)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农民到手的少量资金,不足以用于重新创业,所以失土农民基本上都将钱用于日常开销维持生活上,有的甚至还用于、吸毒等不良消费;(4)缺乏完善可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失土农民还没有被纳入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的范围。于是部分失土农民没有技能重新择业、没有资金进行重新创业、又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到手的少量征地款花光以后,他们将成为

无技术、无土地、无资金、无生活保障的“四无农民”。而缺技术则己经成为失土农民再就业难的最大原因,开展系统的、长期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己经势在必行。

二、“失土农民”培训工程具体做法。

20*年7月份正式启动了*街道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目前各项培训项目均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具体工作如下:l、组织领导。街道办事处成立*街道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分管工业、农业的副主任担任副组长,党政综合办、财经办、妇联、团工委、工会、建设办等科室部门有关同志为成员。由农办负责日常工作。各村居要指定专人配合做好宣传、报名等工作。

2、调查摸底。*总耕地面积8922亩,被征地5889.7亩,尚余耕地面积3560亩,这些耕地绝大部分已成为高教园区的后备用地,因此在不久的将*农民将会失去所有土地。

3、政策宣传。我们多次召开会议,部署此次培训工作有关事项,要求各村居干部在木村居范围内加大宣传,争取让广大农民积极报名参加此次培训,努力做到让更多农民在此次培训工作中受益。

4、制订计划。这些失土农民由于缺乏应有的技术和资金,再就业难度很高,一下子难以从农业生产者的身份转变过来。街道办事处根据我街道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他们的需求,计划通过一系列学历技能培训来帮助失土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实际再就业的本领。我们认真做好科学定位,精心安排培训内容,以*街道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基地为依托,今年计划举办专业农民电脑培训班、农函大培训班。

5、落实经费。街道办事处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此次培训工程。将*街道化技术学校为*街道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基地。

6、开展培训。己经开展了专业农民电脑培训班,培训了152人转业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培训了197人,这些课程适合我街道的实际情况能够学以致用。

三、通过培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和作用。己经参加培训的失土农民对此次培训的反映相当好,对我们的做法和对上级政策的落实比较满意。“农民培训、政府买单”的培训I方式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街道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收到了初步效果。

1、广大农民对技术需求迫切,参加培训积极性很高。由于缺技术已经成为*农民劳动力再就业的最大门槛,广大农民对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培训的报名情况十分火爆。在举办专业技能培训和转业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各村报名十分踊跃,在开始培训后,学员到课率达到99%以上,显示了农民渴求技术的欲望。

2、培训内容选择恰当,农民受益匪浅。我们认真做好科学定位,精心安排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能够满足失土农民的迫切需要,使之能够贴近生活生产实际,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什么能致富就叫什么。针对*街道的实际情况,农民缺少杨梅种植技术,我们聘请市农科院、区农林渔业局等专家,对杨梅管理技术,瓯柑栽培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管理等内容进行授课,使农民群众受益匪浅。

高素质农业培训心得体会篇7

“十五”期间,我市共举办市、县、镇、村四级培训班6400多期,培训农村党员基层干部100多万人次,其中培训乡镇干部17.1万人次,培训行政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34.1万人次。举办种养加技术培训班3126期,培训30.2万人次;举办农村经纪人培训班494期,培训农村干部经纪人3.9万人次,党员经纪人11.3万人次;举办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班1266期,培训14.8万人次;举办电子、缝纫等劳动技能培训班1529期,培训16.3万人次。通过培训取得本科学历的有647人,取得大专学历的有2182人,取得高中学历的有7830人。掌握1-2门适用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有21.5万人。达到农民技术员、农民技师、农民经济师以上水平的有4.28万人,取得绿色证书的有6.43万人。通过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全市农村党员干部的科技素质,增强了他们带头创业致富和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的“双强”本领,为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步伐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提升培训工作的组织化程度

1、层层建立组织,加强组织领导。市成立了市委组织部、市科协总牵头,农林、科技、教育等17个部门参加的盐城市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工作协调小组,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俞军任组长,印发了《盐城市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培训考核评比细则》,进一步强化了对我市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工作的领导。各县(市、区)和乡镇都普遍建立了领导机构,分别成立了由组织、科协、农林、教育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工作协调小组,各地各部门都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处室专门抓。2006年,我市又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张九汉、市委副书记冯永农、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张炳贤为名誉校长、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俞军为校长的盐城市富民创业网络大学,网络大学校务工作委员会由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市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和其他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进一步整合了全市培训力量,加强了对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工作的领导。

2、认真制定计划,精心组织实施。我市在认真贯彻《2002-2006年江苏省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规划要点》的基础上,2002年,市委组织部、市科协联合下发了《2002-2006年盐城市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规划要点》。2004年11月市委组织部、市科协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的通知》。2005年4月,市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市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大规模培训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市今后5年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措施。2005年4月28日,市委组织部又牵头在阜宁县召开了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对全市未来几年科技素质培训工作作了全面部署。2006年又出台了《2006-2007年盐城市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培训行动计划》,对党员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

3、健全工作制度,强化考核推动。市协调小组坚持每半年活动一次,交流前一阶段的工作情况,研究决定培训工作的重大事项,协商解决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先后制定了《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制度》、《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考核评比制度》、《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建档制度》、《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信息报送制度》等规章制度,把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工作纳入各级党组织的综合目标管理。实行村级后备干部初任先培训后上岗,科技素质培训考试考核成绩存入个人档案,作为选拔、任用的依据之一。在每年年初对市、县、镇、村四级培训职责、目标、任务予以明确;年中通过定期不定期的检查、督导,大力推动培训工作的开展;年底严格考核,将最终培训效果与年度岗位目标考核、奖惩挂钩,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部门和个人予以表彰,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部门,予以通报批评。

4、加强阵地建设,完善培训网络。近年来,我市通过组织开展“党员活动阵地规范化建设年”活动,全市上下建立了一个覆盖比较全面、功能比较完善的市、县、镇、村四级培训网络,形成了层层落实、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基层党员活动阵地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06年我市又大力实施有线数字电视、电话和宽带“村村通”工程,全市138个乡镇,2216个行政村,184个社区,都建成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为实现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业化、网络化、数字化、规范化和高效化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5、整合培训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我市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工作协调小组的作用,与有关部门和团体通力合作,积极整合与培训工作相关的师资资源、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经费资源,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在培训工作的作用。借助广电部门技术和力量,采用数字电视技术,开设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七一”频道;与电信部门合作,建立盐城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红色盐阜”网,作为我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平台;整合农林、教育、科技、卫生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教学资源和设施条件,基本建立具有盐城特色的教学资源库。新成立的盐城市富民创业网络大学整合市33个部门和单位的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党校、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劳动培训中心等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党员干部构建了一个开放型、多功能、高水平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培训体系。

6、建立专项基金,保证资金来源。我们通过财政部门拔一点,组织部门从党费中出一点,承担培训任务的部门筹一点,建立了全市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工作专项基金,使全市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工作有了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十五”期间,我市投入培训资金累计达1300多万元。大丰市在实施“农村万名党员培训工程”中,采取“财政拔二分之一,党费解决四分之一,有关单位扶持四分之一”的办法,投入200多万元对2万多名农村党员进行了免费培训。省委李源潮书记对大丰农村万名党员免费培训举措作出批示:“万名党员培训工程很好,可作先进性教育中的一个典型抓”,极大地鼓舞了我市广大党员尤其农村党员提升自己素质的积极性。

二、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党员干部带头致富的本领

1、坚持普及型培训与提高型培训相结合。对于普通农村党员,我们主要采取大规模轮训的方式,重点普及农业基础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增强致富本领。日前已经普遍进行了二至三轮培训。对于“双强”型村干部开展提高型培训,主要是开阔他们的眼界,拓宽他们的发展思路。我市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县、镇党委、参训对象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行认真准备,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村党组织书记和村主任培训计划,紧紧抓住“双强”村干部这个重点,“十五”期间全市共组织3460名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5300名各村专业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编印了专题讲座材料汇编,通过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为培训班授课、让“双强”型村干部代表作经验介绍,增强广大村干部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双强”本领。我们还组织2100多名“双强”型村党组织书记赴韩国考察农产品加工企业、高效农业示范园、规模种养基地和现代农庄典型,“取经”强本领,“借脑”促发展,全面推进“小康村”建设。

2、坚持学历培训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在对农村党员普遍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同时,我们针对农村党员干部学历偏低、对如何发展本地经济研究不深的现状,积极开展对村干部的学历教育。重点加强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现代管理知识的培训。“十五”期间,全市共举办了农村经济管理大专班200多个,全市共有3000多名村干部参加了党校、电大大专学历函授教育,并有700多名村党组织书记参加了本科段函授学习。为全面提高村干部队伍素质,我市决定从今年开始,打算再利用3年时间,努力使村主要干部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达到80%以上,其他村干部大专以上学历达40%以上。通过对村干部的学历教育,进一步增强了村干部带头致富、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本领。

3、坚持常规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我们在认真做好农业生产基本理论和知识教育的同时,大力推进“一镇一品”、“一村一业”、“一组一产”,针对当地特色产业,进行重点培训,把专业技术学深搞透。全市共建有各类经济专业村438个。建湖县冈西镇的方圆禽业有限公司,发展草鸡规模化生产,将苗鸡防疫、饲料配方、饲养技术、经纪人队伍培养都纳入实用技术培训范围,使培训成果不断得到巩固和扩大,在冈西镇的示范辐射下,也带动了周边乡镇的草鸡养殖。阜宁县沟墩镇大唐村的养鸡协会还发展为禽蛋合作社,形成了“基地+农户+市场”的示范基地,并组织人员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组织销路,产品全部投放上海、南京等大市场,很受客户欢迎。

4、坚持种养加技术培训与劳动技能培训相结合。在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展粮棉油种植技术、畜禽水产品养殖技术、特经栽培技术的培训的同时,为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渠道,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开展电动缝纫、机电、化工、宾馆(餐饮)、服务、农产品加工、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射阳县临海镇六垛居委会党总支,组织妇女党员学习刺绣技术,带动1000多农户从事刺绣加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0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刺绣专业特色村。阜宁县出国劳务能手徐娟不仅在县内开讲座,还输送100多人到新加坡、毛里求斯等国参加培训并就业,出国务工人员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全市劳动力转移达150多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5%。其中,市外转移的120多万人,占80%,2006年全市新增劳动力转移7.22万人。

5、坚持农村经纪人培训与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相结合。为适应农产品市场流通要求,积极开展农村经纪人培训,讲授市场经济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他们适应市场的能力,促进我市农产品的销售,进一步提高农村党员经纪人的“双带”本领。阜宁县陈集镇苗猪经纪人使陈集苗猪畅销国内二十多个省、自治区,甚至远销到朝鲜、俄罗斯、日本、美国等国外市场,并全部实行网上销售。在培训经纪人的同时,我们为配合农业产业化、外向化,适应市场对农产品品质提出的高要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亭湖区便仓镇根据生态农业、绿色产品的市场化需求,大力实施大棚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让党员干部掌握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弄懂市场运作规律,带领农民种植无公害蔬菜,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党员经纪人的“双带”本领。响水县2006年发展300名条件成熟的农村经纪人和致富带头人入党,大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营销活动进一步活跃。目前我市农村从事农产品经纪营销活动的已达17万多人,其中持证的农村经纪人有18577人,党员经纪人达3800多人,经纪门类达500多种,2006年农村经纪人撮合成交额达到了84亿元。我们还针对我市农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农产品销路不畅等突出矛盾,结合我市农业十五发展纲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在全市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目前,我市共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33个。

三、创新培训形式,提高科技素质培训的实际效果

1、利用培训阵地,积极开展课堂培训。充分利用县、镇党校、成人中心校等阵地,邀请农业科技专家授课,邀请科技致富大户现身说法,组织学员交流学、用科学的经验体会等形式,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科技知识培训,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以专业党支部和分类党小组为主体,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纳入到“三会一课”,在过好正常组织生活外,还邀请农村致富典型传授经验,专家教授讲授技术,组织党员干部外出参观、拓宽视野。经常组织党员干部观看科技电教片,阅读科技报刊,倾听致富能手、专业大户传授致富经验,进行短期培训,不间断地开展培训工作。东台市梁垛镇的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既作为授课地点,又辅以可观性和可操作性的实习培训,让参训学员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快,每年接待学员参观学习不下万人。同时,以农民合作组织、农技协为载体,积极为农民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较好地解决了学员的后顾之忧。三仓农民经纪人协会、西瓜产销协会多年来在为本镇农民服务,带领群众致富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结合农时、形势所需,举办专题培训班、岗位培训班、长训班等,进行专题教育,使其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和技能。阜宁县委组织部用党费征订了近500份《江苏科技报》,赠送给全县各个村支部,为各村送上科技致富经,着力在全县形成学用科技的浓烈氛围。射阳县先后邀请了中央党校教授王坚红、中科院院士王颖、原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盐城市“双强”典型薛正红等一批专家、典型前来举办讲座、介绍经验,拓宽了农村党员干部发展思路。

2、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大力发展党员远程教育。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录像、互联网、电话等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形象直观的培训。各级党组织利用电教手段,送致富信息、送科技、送项目信息到基层,组织农村党员学习先进种植、养殖技术,加大对农村党员实用技术培训。“十五”期间,全市基层党组织共投资6923.6万元更新了电教设备,其中购置电视机3361台,VCD机3891台,音响等设备651套,购置和自制电教教材片25236部,农业科技片9617部,现场录制先进人物报告会3870分钟,自行摄制农业科技培训技术讲座216部,刻成光盘下发到基层播放网点进行播放,共下发电教片光盘69111张,农业科技光盘38144张,基本做到了运用电化手段对党员进行教育不断线,使党员在播放活动中真正受到教育,得到知识,提高素质,增强本领。阜宁县以县电视台、《今日阜宁》、《阜宁党建之窗》网站为载体,推出科技培训专题,组织部从党费中拿出120万元,专门用于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工作。滨海县在县电视台开办《科技金桥》栏目,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定期集中收看,以支部活动室为基地,定期组织党员干部观看实用技术培训录像带或VCD光盘。在滨海网站中开设《电教之窗》栏目,制作实用技术节目供广大党员干部随时观看。射阳、建湖、亭湖等县(区)每月在电视、广播中举办农技知识讲座,组织农村广大党员、基层干部以支部为单位集中收听,在有关党建网站上开设电教之窗栏目,定期一批基层急需的农业实用技术,供广大党员干部观看。

4、狠抓科技示范,强化典型引路。在培训过程中,我们积极开辟融学习、参观、示范于一体的培训基地、示范点等第二课堂,鼓励和支持乡镇干部、农技人员创办、领办科技示范服务基地。通过建立各类科技示范基地,经常组织党员到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家里现场观摩,进行技术指导和经验交流,党员做给农民看,农民跟着党员干,使培训工作常办常新,有力地增强了培训的示范带动效应。东台安丰镇五进村党总支书记陈孝刻苦钻研食用菌新品种,改良了4个野生品种,组建的食用菌联合体辐射5个省的40多个乡镇,1752户农户,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的灵芝破壁孢子粉获得了中国高新技术博览会金奖,成为远近闻名的食用菌大王。射阳县共培植各类示范基地500多个,参加党员达8000多名,带动了近3万农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南药、北蒜、东渔、西果、中蔬菜”的新型产业格局,大批群众在产业链上集聚,在产业链上致富。

5、利用党员活动阵地,加强现场教育培训。我们坚持把党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把组织活动开展在产业链上,把科技素质培训开展在产业链上,以专业党支部和分类党小组为主体,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纳入到“三会一课”。在过好正常组织生活外,各专业党支部利用支部活动组织农村致富能手、种养大户和科技致富带头人,介绍发家致富的经验,传授增收致富的技术,组织党员干部观看科技电教片,阅读科技报刊,学习科技致富知识,组织党员干部外出参观学习,拓宽视野。各县(市、区)组织部联合科协、农业局、劳动局等部门,加强党校、农干校、农广校、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劳动技校等培训基地建设,同时成立了农村党员干部电化教育学校,构筑县级培训阵地,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科技素质培训。全市各乡镇通过加强镇党校、成人中心校建设,发挥乡镇农科站、林业站、蚕桑站、兽医站等相关单位作用,通过加强村党员电教室、政治科技学校、村专业协会建设,构筑村级培训阵地。目前,全市各行政村的党员活动室日益成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的主阵地。

6、组织农业专家、农村致富能手巡回宣讲。每年,我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在新形势下急需掌握的信息、技能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列成培训菜单,邀请农业专家和农村致富能手组成了巡回宣讲团,到农村宣讲党和政府有关农村的政策、文件,举办农业技术讲座,深入农户家中或田间地头,现场指导、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意培养科技素质的典型,总结推广经验,利用正面典型引导,努力形成村干部致富共富的竞争态势。阜宁县在电视台、《今日阜宁》等新闻媒体上重点宣传“双强”党员示范户王珍等20多名党员依靠科技走上致富路的先进典型,并通过党员自荐、村党组织推荐、张榜公布、县镇考核审批、党员领导干部上门送牌、挂牌等程序,对全县1800个“双强党员示范户”进行表彰奖励,增强了党员示范户的光荣感和自豪感。盐都区先后树立起了“小康路上领跑人—--韩才高”、“矢志兴村富村的村支书徐荣春”、“为上海披绿装、给家乡探富路的村支书周跃露”等一大批典型人物,积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这些新时期优秀基层干部的事迹,并组成巡回报告团,让其介绍经验,树起了一面面旗帜,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导向作用。

四、注重培训实效,放大科技素质培训的示范带动功能

1、加大技术实践和扶持创业力度。我们在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科技素质和致富本领的同时,十分注意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实践和创业机会。滨海县选派64名党员干部到县内外先进村跟班学习,选派100名到企业挂职;筹集40万元存放信用社,建立创业扶持资金,对农村党员干部兴办项目进行贴息;为党员干部免费办理经纪人证书,开通“绿色通道”,发放小额贷款信用证,积极鼓励农村党员干部走向市场,带头致富。大丰市南阳镇吉兴村党员王苏平,是个养鸡大户,常年存养16000羽。镇、村干部把他送到了省市组织的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培训班后,他尝试“绿色养鸡”,一下子他的鸡蛋比普通鸡蛋贵了60%,有时甚至翻倍,尝到了学用科技的甜头。在他的带领下,周围群众都开始“绿色养鸡”,形成了饲料、种鸡、销售一条产业链。王苏平每隔三天将自己和周围农户的7吨蛋送往苏州家乐福、北京华联等大超市,致富了一方百姓。

2、放大示范基地品牌效应。我们根据实际,着眼于增强技术辐射和带动功能,瞄准“建一个基地,成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的工作目标,积极引导各地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使农村党员干部学习有榜样,实习有场所。通过抓基地,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使群众跟着学、照着做,不出家门就学到了致富经验。同时,围绕基地特色产业和主导产品,积极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村发展订单农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放大品牌效应。东台市梁垛镇的蚕业科普示范基地是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既作为授课地点,又辅以可观性和可操作性的实习培训,让参训学员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快,每年接待学员参观学习不下万人。盐都区根据实际,着眼于增强技术辐射和带动功能,先后建立起了大纵湖镇马沈村稻田养蟹示范基地,潘黄镇仰徐村生态园区和葛武镇农业示范园等23个示范基地,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3、建立健全农技协服务体系。我们积极适应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生产、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的内在要求,大力扶持农技协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互助合作和生产经营活动。重视和发挥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和农技协在推动农村商品生产、传播、推广技术、开展科技培训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依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构建联通千家万户的科技传播渠道,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使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最低的成本、最高效的途径传递到农民手中。阜宁县积极探索把协会建在产业链上,支部建在协会上的新模式,全县建立了153个支部+协会组织,会员已达2386名。阜宁县新沟镇按照“入会自愿、退会自由、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原则,组建了禽蛋加工行业协会,对全镇12个禽蛋加工厂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组织销售,并与南京农业大学签定了产、学、研一体化协议,不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到南农大接受科技培训。去年,他们联合研发的“宏翔”系列产品获得了中国农博会金奖,产品直接销往加拿大多伦多、日本大阪等地,带动了全镇2000多养殖户走上致富路。

4、不断创新活动载体。通过开展农村党员“产业双带”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党员通过搞活市场流通促动、创办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规模经营拉动、创建专业协会推动,膨化特色产业,催生新兴产业。通过争创“双强党员示范户”和“争星升级达双强”竞赛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党员争做发展经济的领头人,服务经济的热心人,带民共富的贴心人,争创带头富、带民富能力强的“双强党员示范户”。采取“党员+贫困户”、“党员+致富大户+贫困户”、“党员+公司+贫困户”、“入党积极分子致富能手+贫困户”、“专业支部党员+三峡移民”等模式,组织党员致富大户开展联户帮带送技能、致富信息送到户活动,带民致富。通过开展“人人为民做好事,努力为民办大事”竞赛活动,广大农村党员以帮助农村弱势群体增收为核心,以富带贫,以强带弱,以点带面,通过“教一门技术,上一个项目,助一点资金”,既“输血”又“造血”,使帮扶对象尽早走上致富之路。通过开展“亲情联动、情暧万家”活动,组织有技术专长的科技人员挂钩到经济薄弱村,帮扶到贫困户,进行科技对接服务,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党员大户+农户”、“党员股份合作制企业+农户”和“党员购销联合体+农户”等与经济组织融为一体的“双带”新模式,全市由农村党员干部领办联办的产加销联合体已发展到3000多个,带来了一人领出一群、一群带出一片的头雁效应。

5、加大对重大疫情的防范。2005年是我市水稻条纹叶枯病大流行的年份,2006年又将是水稻条纹叶枯病传毒媒介灰飞虱又一个特大暴发之年。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及早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工作要贯彻“预防为主、治虫防病”的策略,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和农户采用综合治理、压前控后的技术路线,以统防统治推动各项综防措施的全面落实,科学经济有效地控制病害的流行。采用应用抗(耐)病品种、完善耕作制度、改革育秧方式、科学开展化学防治,重点引导农户抓好狠治残虫、一代若虫、水稻秧苗期和大田前期灰飞虱三个时期化学防治工作,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2006年在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期间,培训大户5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万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06年10月份以来,国外疫情扩大蔓延,国内内蒙、安徽、湖南、辽宁等省份相继发生疫情,我市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向农村党员干部、科技大户积极宣传防治禽流感知识,先后发放有关科普宣传材料5万多份,增强公众的安全卫生意识。

通过各地各部门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市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的提高,涌现出一批带头创业致富、带民创业致富本领强的“双强”型村干部和“双强”党员示范户,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推动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的科技素质,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目前,重视科技素质培训已成为共识,学科技用科技已经成为大多数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为。随着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党员干部学用科技的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在农村经济中的贡献率在不断提高。

二是增强了农村党员的科技致富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全民创业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党员的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有所增强,培养出一批有本领、有能力的致富带头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市形成了党员争着富、群众跟着富的喜人局面。

三是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全面提升了农村基层组织整体执政水平。实用技术培训的有效开展,使更多的优秀党员成为带领一方群众发展经济和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一批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群众威望高的农村党员走上了村、组领导岗位,优化了班子结构,从而进一步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地位,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

高素质农业培训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素质提升 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053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攸关城镇化建设的成败,国务院连续10年出台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反应了党和政府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农民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的新型农民迫在眉睫。

200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的通知》开始全面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重点开展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2008年,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施意见》,对新型农民培养、农村经营能人培养、适应各行业发展的能工巧匠培养、乡村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提出了具体任务和目标。政府部门对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作的高度重视,有效地推进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1 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的现状

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政策文件要求,围绕服务“两创”总战略、“两区”建设和“两新”工程总要求和区域实际情况,平湖市出台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意见,每年年初,由市委办公室制定全年的工作计划并下发到各镇(街道),明确了各镇(街道)的目标任务。为了进一步推进工作深入开展,2010年市政府调整了市级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基地名单,全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基地共有18家,涉及到6个系统和部门,其中教育系统的有社区学院、各职业学校和化技术学校共13家;此外,还有农经局下属的平湖市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科协下属的平湖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人力社保局下属的平湖市就业培训中心、市总工会下属的平湖市总工会职工学校和市民进下属的平湖市协进职业技术学校5个培训点,基本囊括了我市所有涉农培训部门,为全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提供了很好的载体。2011年,全市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1667人,农业专业技能培训5374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3494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7485人,农村“两创”使用人才培训1996人,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450人。2012年全市共开展农业专业技能培训4602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4816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5636人,普通“两创”实用人才培训2300人,成人“双证制”培训1644人。整体来看,全市的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圆满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计划和任务,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

2 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劳动力对培训的认识有待提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调查中发现,目前农村劳动力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为了完成培训任务,一些培训单位甚至靠对参加培训者发放物质或经济补贴来调动其积极性。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是农村劳动力对培训的认识不足,对培训效果的功利性追求太强,认为参加不参加培训无所谓,仅仅靠参加一两次培训无法改变自己的现状;二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主要是开展简单的传统水稻、小麦等种植业,对农业新技术的接受愿望不强烈,对新技术推广和使用中存在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不愿尝试新技术;三是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主要从事简单的制造和加工行业,经过简单培训后就可以胜任工作,对技术能力要求不强,继续参加培训对工作的帮助作用不明显。这些认识都影响着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使得全市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规模和成效无法进一步提升。

2.2 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

目前,全市18家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单位属于6个部门和系统,在业务上各自独立且各具特点,中职学校的师资、硬件设施相对完善,但培训的利用率不高;社区学院的社会协调能力较强,更适合组织全市性大型项目、系列培训活动;其它各系统培训点在系统内部开展各类培训具备较大的优势。我们应整合各培训单位的特色资源,以培训项目为中心,建立全市性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师资库、实训基地和设备库,但各培训单位自身的优势未能充分地发挥,各自品牌培训项目没有确立;此外,各培训点之间缺乏一定的竞争,使得各培训点之间安于现状,对业务的提升能力欲望不强烈。

2.3 社会培训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目前,全市有民办教育培训机构12家,这些社会培训机构机制灵活,资源优秀,市场嗅觉灵敏,对培训项目的开发速度较快,对培训者的需求了解比较透彻,具备提供优质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服务能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市级财政补助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社会培训形机构往往很难争取到。

2.4 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项目和内容需要进一步开发

农村劳动力对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最主要的原因是培训的内容和项目与实际需求和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已经不是传统的从事简单种植业的农民,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对技能培训的种类需求更加广泛;此外,农村劳动力对非技能培训的项目需求也在加大,以平湖市开展的公民健康素养百场专家宣讲进社区活动为例,活动组织了医疗系统具备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去农村开展宣讲活动,并提供免费的现场咨询活动,取得的反响非常强烈。

2.5 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形式需要进一步改进

传统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主要是采用面对面讲课的方式,在形式上相对单调和枯燥,培训的效果不够直观。如何利用更加直观有效的培训手段,丰富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形式,需要进一步研究。

3 创新培训机制,推进农村劳动力素质进一步提升

3.1 加强统筹,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

建立全市性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管理机制,在业务管理上,以教育局、人力社保局牵头,主要负责对全市18家农村劳动力培训点的培训资源进行统筹,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需求调研,设计和开发符合农村劳动力实际需求的培训项目,对培训的数据进行汇总,以及对培训结果进行鉴定;在行政管理上,由市农办牵头,主要负责对全市各培训点培训任务的下达,培训经费的保障和年度工作的考核、评优等工作。通过行政和义务两个维度的分工,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发挥各自的培训优势,明确各培训单位的任务和职责,提升全市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综合水平。

3.2 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开放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市场

打破以往封闭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形态。目前农村劳动力培训主要由18家培训点来实施,这18家培训点之间各自有自己的业务范围,相互之前缺乏竞争,一些培训点主要完成系统和部门内部的培训任务,容易导致对培训质量的追求不高、对培训过程的管理忽视等情况发生。开放市场,对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的培训项目,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招标,公平竞争,吸引全社会的优质资源参与到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中来。

3.3 提升农村劳动力培训点的服务水平

各农村劳动力培训点,要紧跟社会培训需求,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和服务质量,具体可通过以下途径:一是深入企业,进一步开设“企业车间化”学校。二是学历教育送进基层。满足乡镇企业管理人员、村干部以及农村种养业特色户想通过高等教育长知识和教育辅导的需求;此外,积极探索在农村劳动力学历教育培训中使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丰富培训的技术手段。三是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教育培训和活动,满足农村劳动力多样化精神需求。

3.4 创新培训内容,积极开发各类农村劳动力迫切需求的培训项目

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吸引力强不强,培训项目的开发非常重要。在培训项目的开发上,要尽量选择贴近农村劳动力实际需求的项目,还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技能培训为主,其它综合素养培训为辅的观念,在具体项目的开发上,要紧跟社会需求。如近年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家庭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对家庭护理人员的需求加大,社会对家政类服务人才的需求增强,开发家政服务类培训项目,可以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切实的帮助。此外,平湖市作为港口城市,市委市政府对物流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大,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较大,开发物流培训项目、仓库管理员培训项目可以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好的就业帮助。

3.5 丰富培训形式,提升培训的吸引力

农村劳动力对培训的形式要求更加直观,在实际培训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可以采用“能人带动”的模式,邀请种养殖大户、农业示范户采用“现身说法”的方式,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直观感受;采用“基地课堂”的形式,把培训课堂放在农业基地,边讲解边操作;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开放微课程的形式,把健康保健知识、法律常识、家庭教育、农技信息等通过手机彩信的形式,不定期地发送到农村劳动力手中,方便农村劳动力随时随地学习。

参考文献:

[1]毛丽君.以浙江省为例论民工潮与民工荒并存下的农民工就业培训[J].教育与职业,2008,(15).

高素质农业培训心得体会篇9

一、__市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基本情况及初步成效

近年来,__市妇联根据不同层次妇女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培训“四有、四自”新女性为目标,以提高妇女素质和致富能力为重点,加大教育培训和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力度,全面提升了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一)把农村妇女教育培训提升到战略高度去认识

农村妇女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她们的迫切愿望是求知、求富、求发展,基于这一客观需求,我们着力于农村妇女素质的提高,把农村妇女培训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一是积极争取把农村妇女的培训工作纳入全市农民素质教育的培训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中;二是建立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妇联主席担任;三是每年由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妇女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并严格按照规划和计划实施;四是建立了一支责任心强,各方面素质较高的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市妇联副主席担任巾帼科技致富首席专家;五是采取积极的激励措施,每两年表彰一批女能人,鼓励农村妇女学文化、学技术。

(二)是以“双学双比”活动为依托,不断深化“女性素质工程”

我市是农业市,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市妇联把帮助农村妇女提高科技文化素质作为开展“双学双比”活动和女性素质工程的重头戏,从基础做起,努力提高农村妇女整体素质。

加强培训,促进了广大妇女的科技素质的提高和__优势特色产业带核心技术的推广。市妇联不断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涵,突出培训特色,提高培训质量,扩大培训效果。在农村,利用妇女学校、妇女流动课堂、农技推广站以及党员活动室等,重点加强了对农村女能人的示范性培训,对普通农民的普及性培训,对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同时,根据各县市、乡镇产业分布特征,划分了8个优质产业主推区域,按照各个特点产业主推区域,分别划出了新农村理念、转移就业技能、农村实用技术等三类27个课题作为培训菜单,供各个市县区、乡村选择。

注重将培训内容转化到农业生产的实践中。我们采取到现场指导、播放dvd光盘、请老师编制多媒体课件、让授课老师将课堂设到温室大棚和养殖小区等手段,把现代传媒手段与妇女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结合起来,将农业科技理论知识通俗易懂地传授给广大妇女群众,切实让妇女学到了不少新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方法,不但适应了妇女的认知特点,而且提高了妇女的学习兴趣,让培训真正成为妇女增收致富的“催化剂”。

(三)是抓能手培训,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推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__市市县区的女能手协会较为活跃,农村女能手协会在全市已成为响当当的品牌,广大会员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牢固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市各级协会会员已达到800多名,其中市“双学双比女能手”、“巾帼创业者”协会108名。各级妇联组织在教育培训工作中,注重发挥女能手的带动示范作用,并通过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和广泛开展“千万农家女,百项新技术”、“拉手结队”、“岗村联创”等活动,努力在全市培育一批“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的妇女营销能手、一批“技能强、收入多”的妇女就业典型,带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学习新知识、发展新产业,激励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

(四)是面向市场培训,促进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的转化。

以项目为依托,构建妇女教育培训的社会支持网络。项目带动教育培训,关键是要把教育培训的意识、内容、方法纳入项目运做的全过程。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坚持把扶贫和扶智相结合、培训与创业相结合,并促进妇女成为项目发展的主体。如我们市妇联和盐池县妇联在执行母亲水窖项目和母亲健康快车项目时,就根据不同内容和要求,把农业、水利、卫生等政府相关部门纳入到项目领导小组,发挥他们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母亲健康快车项目吸纳了医学专家和医护人员,定期和不定期的到农村讲课,发挥了他们在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延伸了妇联的工作手臂,增强了妇联的力量,也壮大了妇女培训教育的队伍。同时项目的持续发展更使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促进了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的转化,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以劳务输出为依托,培训就业并举。随着政府近年来对劳务输出工作的重视力度的加大和广大农民对增收致富的渴求,面向市场,以培训促就业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为此市妇联借台唱戏,联合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培训资源,面向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大力开展科学文化、实用技术、经营知识和就业技能培训,同时加强与有关用人单位的

联系,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有序、有效转移就业。 协调争取,整合资源,形成培训工作的合力。帮助农村妇女提高综合素质,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为此,我们确定了“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的工作原则,积极争取党委领导、依托政府支持,借助社会力量,整和优势资源,形成了合力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为农村妇女教育培训提供了有力支持。近年来我们依托农广校、妇女学校等现有培训场所和妇字号示范基地及妇女龙头项目,建立完善了妇联、组织、教育、劳动、农业、科技、扶贫等部门横向联合。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材(社区)纵向到底的立体培训网络。培训的内容涉及政策法规、农业新技术、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建立了市、县(区)乡妇女学校32所,创建家长学校136所,巾帼科技示范基地170个,宣传文化体育中心户879户。今年我市农广校又被市妇联授予妇女创业就业培训基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妇女求知识、求发展、求富裕、求健康的愿望,也使广大妇女中蕴藏的巨大潜能得到发掘和释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__市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是农村妇女综合素质与新形势下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不相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素质农民,但农村妇女普遍偏低的综合素质牵制着她们顺应时展的脚步。综合素质偏低一方面是文化水平偏低,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信息反应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妇女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是思想不够解放,自我发展意识弱化,小农意识仍有表现,容易安于现状,观念落后。特别是南部山区的一些妇女,即使培训是道免费的“午餐”,她们光顾的欲望也不是很强烈。

二是培训普及面仍不够广、培训质量仍不够高,特别是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近年来虽然各级妇联组织开展了许多农业先进的实际、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妇女39.8万人次,培训率达66%,但培训面任然不够广,有的妇女十次八次的接受培训,有的妇女一次都不愿意来,这仅仅是第一产业培训。二三产业培训,也就是技能培训受训率低、转移率更低。今年__市外出务工的农民达24万人,经过培训的农民工不到25%,妇女更是寥寥无几。加之由于受资金、师资、设备等因素影响,致使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短期行为多,跟踪式指导少,入门培训多,科技含量高的培训少,课堂灌输多,实际操练少,特别是接受正规性、系统性培训妇女比例较低,培训质量有待于提高。

三是培训机制仍不够健全。从培训组织看,现有的农村妇女教育培训资源总量不足,档次不高,难以组织开展技术要求较高的专业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特别是师资力量不够,培训设备、培训教材满足不了培训需求。各职能部门资源共享整合也不够,有时出现工作空位,出台的许多政策文件在人力、物资的投入上没有硬性的规定,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缺乏操作性。妇女培训工作任重道远,仅靠政府的职业培训学校、培训基地,显然不能满足当今持证上岗、打工的需求。

四是培训经费短缺,制约培训工作正常开展。培训经费欠缺已经成为开展农村妇女培训工作的瓶颈问题,特别是在基层妇联组织中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县(市、区)妇联尚无专项培训经费,(妇联财政盘子里没有)乡镇、村更是无法保障。不论是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还是职业技能培训;不论是“定单式”用工培训,还是短期培训,都需要一定的投入。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经费投入还存在严重不足,如20__年__市市委给市妇联订的培训任务是办培训班20期,不要说师资队伍从哪里来,就每期培训经费按20__元计算,合计经费是40000元,培训经费又从哪里来。财政预算里根本没有培训经费。单凭依赖整合社会力量来投入,难以弥补较大的资金缺口,制约着培训工作的纵深拓展。

三、加强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是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妇女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建设。一要完善教育培训条件,提高培训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农业、科技及技术推广、教育等培训资源,大规模、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定期开展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建立长效培训工作机制,构建大培训格局,把农村妇女的素质教育贯穿于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及技能培训等各个方面,凡有职业技术学校的应设立农村妇女培训中心,每年由政府买单定期系统培训农村妇女骨干。

二是必须突出重点,把妇女培训工作的主攻点放在提高致富本领上。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培训效果。在培训内容上,既要突出实用技术培训,又要抓好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知识培训,提高农村妇女市场经济意识。在培训方式上,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经验技术交流会、技能比武、学习参观和宣传典型等多种形式,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在培训对象上,要根据不同需要,实行分类施教,提高培训针对性。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妇女要推行科技项目进家庭活动,实现科技致富;对有创业基础的妇女,要重点培养她们创新开拓能力,实现创业致富;对女能人、女经纪人要进行营销知识培训,帮助她们掌握现代营销技能,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对年轻妇女要注重培养专业技能,同时按照妇女的年龄层次,素质差异设立培训项目和内容,重点开展美容美发、家政服务、计算机、烹饪知识等培训,引导她们走出家门,实现转移致富。

三是加大妇女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一方面,政府要根据当地财力增长情况,逐步加大对妇女教育培训资金投入,切实承担主渠道的作用;另一方面,鼓励用人企业拿出一定的资金,通过进行适当补贴进行培训。此外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努力解决教育培训的投入问题。

四是建议政府制定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接受过正规培训的妇女在创业贷款、就业等方面享受一定的优惠。

高素质农业培训心得体会篇10

【论文摘要】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受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劳动力转移的难易度,以及转移后的职业稳定性和收入的丰富性。因此劳动力有效转移对劳动力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教育培训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现代化的加速进程.在农业人口有9亿之众的中国农村.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现有耕地人均不足2亩,并且每年还在继续以几百万亩的速度锐减,致使农民生产和生活空间十分狭小.同时也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因此,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不仅仅是人口学的问题,同时属于经济学的范畴.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诸多制约因素中,劳动力素质低下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重视和加强对转移劳动力的再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成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中之重的基础工作,也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般来说,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市场竞争意识越强,他们能够多渠道收集社会信息,了解职业岗位的需求。自觉地接受各种职业岗前培训和专业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而我国农村农民平均接受教育水平偏低,这使得他们转移后无法参与高收入岗位的竞争。因此.这就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方面共同肩负起教育培训的重任,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模式,改善办学条件,实行大规模的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

一、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理论

最早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研究的阿瑟?刘易斯,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为以城市为主的现代工业部门和以农村为主的传统部门两部分。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要远低于工业部门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的关键在于资本家的投资。只有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二元经济转向一元经济,城乡达到同一,才能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现代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刘易斯理论”。

在“拉尼斯一费景汉理论”中.也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先决条件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农业技术的进步。这同样对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要求。

另一种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是“托达罗理论”。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不仅取决于城乡经济结构的差异,也取决于转移者对转移成本和效益的权衡。如果流入城市的预期收入高于农业收入,即使城市存在失业的可能,人口也会不断流向城市。

以上第一种理论可以理解为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表现为一种“拉力”;二是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对农村劳动力的排斥,表现为一种“推力”;三是经济发展使劳动者产生的一种转移的心理动机,即为主观能动性。这当中主观性的显现表现出对个体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个人素质是影响劳动力转移心理的重要因素。具有较高的教育文化素质才能客观估价自己。并有可能得到较高的预期收入和社会地位;相反,教育文化素质低的人则由于较少的就业机会或较低的收入而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因而不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前期教育和培训工作,盲目地、轻率地强迫转移,则不会实现有效的劳动力转移。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据相关资料统计,1999年我国农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是在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占896%,小学文化程度占3.65%,初中文化程度占6.05%.高中文化程度占9.38%,中专占1.57%,大专占0.4%。农村住户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66年.冈0刚超过小学毕业的水平。即便是目前,不少地区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也只能在9年左右。在职业技能教育方面,德国通过“双元制”教育.农业劳动力中有54%的人至少受过3年的职业培训.而我国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很少有机会经过岗前培训而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据国家农调总队调查.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70%,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7,8%,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13,6%。而美、德、法、日等国家不足全国人口10%的农业劳动者中,受过中等职业技术培训的超过90%。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更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的提高和就业的稳定性。

实践证明,美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能顺利完成产业结构转换的根本条件之一就是注重教育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全国就业人口的平均文化素质水平。对于发展中大国的中国而言。提高城镇化水平,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是大势所趋。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其素质的关系

新经济时代劳动力市场需求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对其转移具有显著影响。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择业范围和空间越广、收入越高、稳定性越强、社会问题也越少。

(一)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择业范围越宽。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容易接受新事物,容易适应新的环境.他们有较强的自信、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他们不甘农村生活的寂寞,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越小,面向第二三产业就业的比例则越大,更易于实现转移。不仅如此,转移后,他们会很快适应城市生活,与城市原居民能够较好地相处.减少了城市管理成本及一些社会问题。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证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转移越容易.择业的范围越宽。

(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择业空间越广。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影响着其转移距离,统计表明,向发达地区转移的劳动力文化水平高于向落后地区转移的劳动力。因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所以对收入的期望低,也不敢轻易远距离转移.而且他们思想意识保守,难以对城市产生认同感,故土难离,更愿意留在故乡,而不是转移到城市。他们的择业空间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三)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劳动力的教育文化程度与劳动生产率有较强的正相关性。教育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对生产率的提高起促进作用,他们为企业创造了较高收益,相对的,企业也会付给他们高的收入作为报酬。

(四)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会问题越少。劳动力转移的事实表明,劳动力素质对社会问题影响不小。素质低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只有靠出卖苦力谋生,由此引发城市相关治安问题。甚至这些现象突出.低素质的劳动力会产生厌世心理,做出一些违规、违法的行为,造成社会动荡。所以为避免劳动力转移后的社会问题。应做好转移前及过程中的教育培训工作。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工作已经得到了重视,在全国范围内诸如“阳光工程”、“春风行动”、“两后双百培训工程”等活动的开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长的需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工作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认识不统一,部门协调不得力。尽管国家至上而下成立了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领导部门和管理机构.但从现行的运行过程来看,教育培训管理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突出,政府统筹协调乏力。主要表现在各行业主管部门为了完成自己的务,为了各自的利益着想,开展自己的培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使专职培训部门的工作举步为艰。这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受教育培训的需求远得不到满足,很多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学不能致用,打击了学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为了经济利益,很多地方的教育培训工作没在真正地开展起来。

第二,用工法规不落实,用人单位对用工人员素质要求不高。由于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用工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不少企业为了应付生产发展,招聘工人“饥不择食”,不求高素质的生产操作人员,有时甚至只要有人想应聘,就能得到一个工作岗位.从而造成了不少企业使用的都是无证上岗人员这就使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第三,基础条件差.教育培训质量不高。由于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各地的教育培训情况极不平衡,由于部门所有、条块分割、财力分散,用于培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严重不足。不少地方出现了有牌子、无设施、无经费、无师资、无活动的现象,所谓的培训是以会代训、标语宣传、发“明白纸”.搞形式主义,其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五、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工作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解决好教育培训的问题,关键是思想上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政府要肩负起这一重任,在制度保障和资金设施上给予保障。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培训观念的创新、教育培训保障体制的创新和教育培训制度的创新。

首先是教育培训观念上的创新。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与其它教育有着一定的区别.我们要抛除传统的教育培训观念,以建设学习型社会,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树立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并举,以及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的观念。通过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为农村劳动力增长知识、技能,增强创业致富的竞争力。

第二是教育培训保障体制的创新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是一种高效、实惠的教育,通过教育培训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往往就是这种教育不为人们所重视,教育的经费呈严重短缺状态,当然,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的经费完全依靠政府是不可能的。同时,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完全由劳动者自费,难度也相当大。因而国家要从战略的高度.增加农村公共教育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部门要创新教育投资之路,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投资渠道.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一定的保障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