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的效益十篇

时间:2024-01-02 17:48:43

生态修复的效益

生态修复的效益篇1

关键词:华北平原 水资源短缺 南水北调 地下水修复

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北纬32°~40°,东经100°~200°之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其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1/5,粮食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1/7,人口密集,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0。华北平原地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带,由于受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水资源较为紧缺。年降水量从南部的800 mm向北部的500 mm过渡,且主要集中在夏季。华北平原人均水资源量只有450 m3,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受水资源制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华北平原水资源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地下水较为丰富,80%的降水入渗地下成为地下水,不论是农田灌溉或城市供水,地下水均占主要地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大力开发地下水,许多农田实现井、渠双保险,对抗旱保收、促进农业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地下水作为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对促进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强烈的超采地下水造成大面积的降落漏斗,导致水资源枯竭,诱发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实质是危机。

1 地下水资源量分布及其开发利用状况

华北平原总的地下水淡水可开采量为191.61×108 m3/a,(表1[1])。但据1990年统计,实际地下水开采量要大很多,表2是华北平原地下水主要开采区——北京、天津及河北平原的可开采资源量与实际开采量的对比结果。

华北平原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始于20世纪60年代。机电井的数目由20世纪60年代的1 800眼猛增至1997年的700 000眼。与此同时,浅层地下水年开采量由20世纪60年代的388.5万m3上升到20世纪70年代的791.3 万m3和1985年到1997年多年平均的1 057.9 万m3。持续的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了华北平原地下水位的下降。根据河北平原600眼浅层地下水观测井的资料分析,地下水位的平均埋深由1983年的7.23 m下降到1993年的11.52 m,年平均下降0.43 m[2,3]。

地下水灌溉是确保华北平原农业生产稳产、增产的关键所在。灌溉面积的扩大和城市化的迅速扩展导致了地下水资源的大量开采。在河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年平均开采量由20世纪60年代的388.5 万m2增加到70年代的791.3万m3,1980—1997年的平均值更是猛增到1 057.9 万m3。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河北平原的东部地区开始过量开采深层地下水,据统计,从1980到1998年,累计过量开采深层地下水29.8 万m3。这一现象在华北平原的其它地方同样存在。到1993年,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开采率已经接近150%,部分地区已经超过150%,这种情况还在日益加剧。根据华北平原主要地区(河北、山东、河南、内蒙古、北京、天津)近5年(1997—2001年)供水量变化分析,地下水占总供水的比重由1997年的53.9%提高到2001年的58.9%,以每年1%的速度递增。可以预见,如果气候持续干旱和地表水继续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占总供水的比重会持续增加,华北地下水危机将会面临更加严峻形势。

转贴于 2 超采地下水的负效应

由于超采引发的地下水环境的改变,导致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咸水及海水侵入淡水含水层以及地下水水质恶化等。以地面沉陷为例,河北平原中东部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深层淡水的大规模开采,已导致大面积的地面沉降。据1995年统计,沉降量大于0.2 m的面积为42 120 km2,沉降大于0.5 m的面积为6 340 km2, 沉降大于1.0 m的面积为755 km2[1]。北京东郊、天津、沧州、冀枣衡、德州等地漏斗已连成一片,造成了北京、天津、沧州等城市地面沉降。天津市尤为严重,累计沉降大于1.5 m的面积已达112 km2,市区漏斗中心沉降已达2.69 m。由此可见,地下水环境的负面演化对人类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长期持续的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了华北平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位的下降。过去30年间,华北地区山前平原的大部分农村地区甚至冲、洪积扇的平原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下降超过了15 m。在城市和井灌区,地下水位的下降幅度大于其他地区。华北平原地下水枯竭地区分布非常广泛。

地下水开采量的迅猛增加,不仅造成了地下水位的下降,也使地下水流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华北平原(河北)开采的是第Ⅰ、Ⅱ含水组的浅层淡水和第Ⅲ含水组的深层淡水。据华北平原(河北)长期观测资料分析,地下水流场已发生不利的变化。1975—1995年间,河北平原区域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其中浅层地下水位由平均5.88 m降至11.88 m,深层地下水位由平均7.37 m降至30.25 m。形成了石家庄漏斗、冀枣衡漏斗、沧州漏斗等十余个大小不等的浅、深层漏斗,或浅、深层叠置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漏斗面积占河北平原总面积的20%。

由于人类的过量超采地下水,加剧了地下水系统的水分循环,人为环境物质通过大气-土壤-地表水系统对地下水环境的输入,使地下水(特别是浅层地下水)容易遭受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同时,随着城市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及污水灌溉,造成了地下水水质污染。据最新统计,大约50%的地下水含水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华北平原的沿海地带,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的地下水位的下降,使得咸、淡水界面向陆地推进。20世纪7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胶东出现海水入侵,以后逐渐加剧,80年代达到高峰。

3 南水北调重大生态效益之一在于对地下水回灌的作用

从1970年开始,我国就已开始进行人工回补地下水的试验。华北平原古河道十分发育,有巨大的地下蓄水库容或场所。适用的地下水回补技术主要包括地面入渗、回补池、回补渠,泄洪和钻孔注水等,可用的回补水源包括河川径流、洪水径流。但是苦于华北平原的河川径流、洪水径流非常少,巨大的地下蓄水库容无水可装。按“有河则干”与“有水则污”的说法,即使有水也是污水,不可用于回灌。南水北调实施后,将为华北地区提供大量的水源,不仅为城市、工业供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还为地下水的回灌提供了条件。

根据南水北调规划设计[5]确定的调水规模,东线工程与中线工程分别从长江下游和长江中游汉江引水,它们的最终规模分别是148亿m3和130亿m3,共计278亿m3,相当于海河片现状供水量的40%左右,相对而言,新增供水的数量将不算少。考虑到南水北调工程完工以后,长期向华北输水的作用,干渠沿岸与沿渠的引水区,地下水将会得到渗水的回补。虽每年渗水数量不大,但年复一年地长期回补能使原来被超采的地下含水层逐渐恢复。这是一个自然而漫长的过程,其潜在效应不可忽视。应当计入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中。现行的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对象主要是城市与工业。但值得提出的是,城市生活与工业生产用水相对农业灌溉用水来说,对水量的消耗是非常低的。城市工业的废污水数量一般要占取(新)水量的70%左右。按东、中线最终调水的规模计算,将来废污水的排放量估计可以达到120亿m3左右。这一可观数量废污水必将要预处理回收,可作为再生水加以利用:一部分用作城市的杂用水和工业的回收重复利用;另一部分用于回灌地下水,恢复地下水位,增强地下水循环的可再生性。

借鉴美国加州的地下水回灌经验,调水与当地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调度管理,实行联合利用。从体制上发展了“水银行(Water Bank)”的方式。水银行是与调水有关的一种机制。水银行与金融中的银行类似,可以存贮与提取。建立起水的市场型转化,州政府向水的自愿出售者买水,并配给城市与农村用户的急需、鱼类与野生生物的需求。实行地下水人工回灌与地表水、地下水联合利用。例如洛杉矶大都市的西部流域城市水资源区(West Basin Municipal Water District)为恢复地下水,并防止海岸区海水向内陆的入侵,发展了人工地下水的回灌,回灌的水源包括引水与利用污水处理厂回收处理好的水。回灌方式是利用砂、砾石河道(开渠)引渗,同时利用入渗井把污水处理厂加收处理后的水进行灌注。在区内回灌注入井共布设25眼。由于选择了较清洁的水与向砂、砾层注水,入渗的效率可达到每天2 743.2 mm左右。效果很好,每年可回灌1 233万m3。注水的成本大约0.32美元1 m3。

4 结语

在华北平原地区地表水资源短缺,地下水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长期持续的地下水过量开采,已经导致了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地下水流场发生变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地面沉陷、海水入侵淡水含水层、地下水质污染等环境地质灾害。目前,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位仍以每年1 m的速度下降,地下水资源面临无以为继和枯竭的危险,为此,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遏制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实现地下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南水北调的实施将为华北地下水的修复创造条件。因此该文提到南水北调工程这一重要的潜在生态效益的发挥,似可作为今后工程的参考。此外还必须指出,调水工程应与大力推行节水相结合。通过节水减少井灌区地下水的开采,实际是节水与调水异曲同工。在河北省科技厅支持下,开展的该节水项目(49890330)已展示了节水的巨大潜力。在栾城的示范区,通过农艺节水,可望减少开采100 mm的地下水并获取高产1 000 kg的粮食,称其为“节100打1 000”。总之,笔者坚信:按照中央“三先三后”的调水方针,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效益,长期发展地下水的回灌,同时大力推行农艺节水,那么目前所面临的水危机问题将会得到最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张宗祜,沈照理,薛禹群,等.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演化[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2] 贾金生,刘昌明华北平原地下水动态及其对不同农业开采量响应的计算[J]地理学报, 2002,(2):201-209.

[3] Liu Changming,Yu Jingjie, Eloise Kendy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and Its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J] Water International, Vol. 26, (2), 265-272.

生态修复的效益篇2

论文摘要:生态修复是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破坏,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身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修补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l,at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通渭县鹿鹿山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项目于2004年被列入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试点项目,经过3a实施,项目区内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林草覆盖率从52.30%提高到60.29%,农户人均纯收入由1613.80元提高到1967.20元;生态、经济系统开始良性循环,该项目的实施为本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初步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基本情况

通渭县鹿鹿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是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生态修复试点项目。实施期为2004—2006年,项目区年均降水量500ram,年均气温3~5oC,适宜各类生物生长,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该地区为石质山地,项目区辖陇阳、北城、寺子3乡,12个行政村5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839人,人口密度84人/km,全部为农业人口,农业劳动力4706人。人均土地1.19hm,人均耕地0.26hm,总面积93.30kmz。完成封禁面积56.25km2.人工补植9Ohmz,人工种草277.5Ohm2,设立封禁工程围栏5km、标志碑5座、标语牌9O个、封育区“四至”边界标志界碑600个;新建管理房3间、示范养殖圈舍150座。布设植被监测点5个、气象观测点1个、径流泥沙监测点1个,选择监测典型农户60户。

2生态修复成效

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破坏,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身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修补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该项目实施后,项目区水清、山绿、水土流失减轻,群众的思想观念转变,实现了生物、产业趋于多样化,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蓄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测算,到项目实施年限末期,林草覆盖率从52.30%提高到60.29%;监测区年土壤侵蚀模数由1430t/km。·a降为964.40t/km项目区内农户人均纯收入自1613.80元提高到1967.20元;农、林、牧、副各业产值结构由基期的76.70:0.94:17.30:.5.06变为50.30:.1.07:29.50.:19.13;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为农地:林地:草地:荒地:其他=21.12:20.97:34.30:4.30:18.56。舍饲养殖数量6000多(只),实现牛、马、猪、兔、鸡、鸽等多元化养殖。各产值机构有了较大变化,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使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开始良性循环。该项目的实施为本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初步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几点启示

3.1科学规划,对位配套措施是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的前提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科学规划。在生态修复技术措施运用上,以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为核心,依据“源于自然,还于自然”的思想,为大自然恢复其自我修复能力创造条件,对位配置各类措施,以封为主,封禁、补造、抚育、管护并重,工程、生物、农艺措施相结合,生态修复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的原则。使项目区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隔离区,减少或禁止人、畜活动对生物群落的干扰和破坏,促使土壤质量正向发育,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向健康状况演化。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2加强组织、建章立制、加大宣传是生态修复工程顺利实施的基础

生态修复是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大战略调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生态修复的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专门成立项目执行领导小组,健全管理机构、配备工作人员,明确和落实各部门的责任权属。制定和颁布有关项目建设的法规及管理制度,对生态修复区林草及其设施的管护管理提出具体的操作要求。做到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利用集市、庙会等多场合、多形式、多渠道对农民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印发传单、公告、宣传画及日历和手册。为生态修复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证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3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整合项目,为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涉及农、林、水、环保、畜牧、财政、扶贫、科技等诸多方面,综合性很强,我们利用中央资金的主导作用和退耕还林草的机遇,深化投资管理机制改革,整合项目资金,统筹兼顾,合理规划,相互配套,镶嵌实施,达到资金技术、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有限的投入资金发挥最佳使用效益。在项目建设中,与相关部门在工程实施、科研和监测等方面密切配合,加强合作,全面提升生态修复的科技水平和效益,加快生态修复进度。在管理上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形成部门之间“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各投其资,各计其功”的工作机制。为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3.4立足实际,政策引导,狠抓落实是实施生态修复的关键

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开发必须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使其得到休养生息。必须按照“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科学,遵循市场规律”的原则,坚持川台河谷区发展全膜覆盖玉米、浅山区种植马铃薯、深山区发展畜草产业的种植结构调整思路,大胆探索,积极挖掘本地资源潜力,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大力发展玉米、洋芋、畜草、中药材等富民产业。通过政策引导,利益驱动,解决了许多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使支柱产业开发和扶贫攻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通过生态修复,既满足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条件,又确保了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生态修复能力的体现根本在于彻底控制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一切干扰因素和防止水土资源的污染,关键是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和封禁成果管护。为此,要采取以下强有力的措施:

①建立健全水保监督执法网络。县、乡、村、社四级执法网络组织机构健全,并逐级签订监督管护目标管理责任书,做到责、权、利绝对明晰。

②依法具体落实“三区”划分与“三权一案三同时”制度,严格管理,奖惩兑现。加强修复成果管护。

同时,对水保预防监督执法的检查情况纳入乡镇年终综合考核评比的内容,推行奖励机制,以管促封。使生态修复效益能够正常发挥。

3.6合理布设监测网络,为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工作所获取的基础数据,对于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的研究及评价意义重大,根据基础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评价体系要求,合理布设监测网络,采用实地定点、定时,多方位、多层次、多目标、多样点统计调查的方法进行。着重做好以下监测内容:

①蓄水效益监测。定点观测和统计径流、土壤侵蚀、泥沙变化、流域降水量等数据,分析评价项目实施后的蓄水保土效益。

②生态效益监测。林地监测:采用多样点抽样调查法。草地监测:选用不同草地类型,采用刈割测定生长量等,分析评价了项目实施后的生态效益。

③社会效益监测。通过布设网点社经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调查方法,以定点观测和典型农户调查结合,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评价项目实施后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根据监测结果与效益分析评价,为同类地区生态修复的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修复的效益篇3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措施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4-0049-02

1 水土流失问题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几乎每个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其分布之广,强度之大,危害之重,在全球屈指可数。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其中:水蚀面积165万km2,风蚀面积191万km2,在水蚀、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26万km2。在165万km2的水蚀面积中,轻度83万km2,中度55万km2,强18万km2,极强6万km2,剧烈3万km2。在191万km2风蚀面积中,轻度79万km2,中度25万km2,强度25万km2,极强27万km2,剧烈35万km2。冻融侵蚀面积125万km2。调查表明,全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不论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还是农村、城市、沿海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

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加之长期以来对水土资源的过度利用,我国防治水土流失的任务艰巨。同时,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新的水土流失不断产生,这给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黄土高原地区西起乌鞘岭,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长城,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7省(区)的50个地(盟、州、市)、317个县(旗、市、区),总面积64万km2,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极大地威胁着黄河下游的安全,成为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心头之患。

在黄土高原64万km2中,集中连片的水土流失面积有43万km2,其中丘陵沟壑区面积占该区总面积约40%,水蚀、风蚀、重力侵蚀都很严重,每年从黄土高原输入黄河的泥沙达16亿吨,实际产生侵蚀的土壤达20亿吨。

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梁、峁。丘陵沟壑区沟谷密度2.5~7.5km/km2,地面分割度为25%~45%,地势起伏很大,从分水岭顶部到沟谷底部的最大落差有200~300m。地面坡度可达35~55°,多出现直立的陡崖,易出现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平坦耕地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不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水土流失严重。

2 防止水土流失的水保对策

2.1 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通过生态的自我修复,可以促进植被恢复,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①是制定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明确生态修复的分区、目标、任务与措施,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通过人工造林、飞播造林、种植经济林果等措施,提高地表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②是抓好试点,总结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实施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和效果,探索生态修复的有效途径,为大范围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积累经验。③是搞好效益监测与评价,建立能科学反映生态修复效益的指标体系,为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④是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引导和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转变观念,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⑤是制定配套法规,出台相关政策,调动广大群众投入生态修复的积极性,为实现生态修复创造良好条件。

2.2 实施人工土石方工程

工程措施也就是通过人工实施土石方工程,对水土流失严重或预计因水力、重力侵蚀容易造成崩塌和泥石流的区域,用砌护坡、挡墙、钉木桩等方法进行加固。其特点是:见效快、效果明显,但投资、投劳大,一般工程措施均配以植物措施进行绿化。

2.3 加强水土保持政策法规建设

各级水利水保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研究,推进水土保持政策法规建设。当前,要重点抓好《水土保持法》的修订调研工作,通过水土保持法》的修订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强化行政监管职能。要围绕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以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开展。

3 处理好四方面关系、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3.1 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生态和经济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可能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没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妥善处理两者的关系,寻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点。在战略布局上,既要突出生态效益,使水土保持服务于国家生态建设的大局,又要注重经济效益,以水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热情,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3.2 处理好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关系

在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人工治理的同时,必须把生态修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水土流失严重、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十分突出的地区,要以人工治理为主,提高该地区的人口环境容量,促进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和改善。在水土流失程度较轻、降雨条件适宜、人口密度小的地区,要把生态修复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通过封育保护、轮牧禁牧、舍饲圈养等措施,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要把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有机结合起来,在点上开展重点治理的同时,在面上更多地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双管齐下,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3.3 处理好预防保护与治理开发的关系

必须把预防保护放在突出位置,以预防保护保治理开发,以治理开发促预防保护,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和经济的手段,加强对现有植被和治理成果的保护,特别是加大对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保护,抓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落实,避免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造成新的水土流失。3.4 处理好当前任务与长远目标的关系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务繁重,必须全面规划,从长计议,处理好当前任务与长远目标的关系,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当前要优先选择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对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区域进行治理。在建设内容上,重点放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蓄水保土、拦沙淤地的关键环节,如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淤地坝、坡面水系等工程。

参考文献:

[1] 田卫堂,胡维银,李军,等.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和防治对策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8(4).

生态修复的效益篇4

关键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修复

随着地球上人口的剧增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强度日益加大,有毒、有害废气物质不断的输入环境,远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这个重大问题,对于大气污染和地表水污染之力的研究已十分广泛,许多技术已相当成熟并被广泛应用。

对于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之力来说,由于其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以及难治理和修复周期长等区别与大气和地表水体污染的特点,其修复问题已成为环境科学研究日益活跃的领域,同时也是世界性难题。虽然人们已在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些实用技术,但这些修复方法往往会破坏场地结构、造成二次污染,对于污染面积巨大且污染程度较轻的土壤甚至难以应用。为此,近年来,人们在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甚至生物修复取得一定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生态修复的理念,并对其概念、内涵、原理、产业化途径等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应用的探索,试图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污染环境的修复和治理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

一、生物修复—生态修复的基础

生物修复是对污染环境实施修复、之力的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是正在发展中的技术,是生态修复的基础。

目前被广泛认同的生物修复定义,是指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修复被污染环境或消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过程,这是狭义的定义。

除了微生物修复外,植物修复、动物修复乃至酶学修复等方式的出现,赋予了生物修复更广泛的内涵,即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蚯蚓等动物以及水生藻类、陆生植物,甚至酶及分泌物等的代谢活性降解、减轻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改变重金属的活性或在环境中结合态,通过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或物理特性二影响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速率。

目前使用最广、最有效的生物修复技术仍是微生物修复。

二、物理与化学修复—生态修复的构成要素

从修复原理来看,物理修复与化学修复是指充分利用光、温、水、土、气、热等环境要素,根据污染物的理性性质,通过机械分离、蒸发、点解、磁化、冰冻、加热、凝固、氧化—还原、吸附—解吸、沉淀—溶解等物理怪和化学反应,使环境中污染物被清除或转化为无害物质。通常,为了节省环境治理的成本,物理修复或化学修复往作为生物修复的前处理阶段,近年来根式作为生态修复的构成要素。无论是环境要素或生态因子,还是工程措施,对于修复生物的生命活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影响要素。若将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环境条件和生态因子在有利于生物生活的同时,也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或转化,将极大地提高生物修复或植物修复的效率,这一点对于生态修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物理与化学修复措施与生物修复的结合,是生态修复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其利用的是否直接关系到生态修复的有效性和成败。在实际的修复过程中,把物理修复、化学修复措施更好地与生物修复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

三、植物修复—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

植物修复这一概念大约是1980年代前期提出来的,其最初的思想是利用超累积植物的的超量富集作用来去除污染环境中多余的重金属。

目前,植物修复这一技术已经涵盖了污染环境治理的各个方面,如城市树木、草坪乃至花卉植物对大气或室内空气的净化;池塘中水生植物通过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利用而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污染土壤及水体中无机污染物的去除及有机污染物的讲解等。

在污染环境治理中,从形式上来看,似乎主要是植物在起作用,但实际上植物修复过程中,往往是植物、根系分泌物、根际圈微生物、根际圈土壤物理和化学因素(这些因素可以部分人为调控)等在共同起作用。因而,总的来说,植物修复几乎包括了生态修复的所有机制,是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

摘要近年来,人们在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甚至生物修复取得一定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生态修复的理念,并对其概念、内涵、原理、产业化途径等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应用的探索,试图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污染环境的修复和治理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

生态修复的效益篇5

关键词:矿区;土地修复;生态恢复

中图分类号:X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6-0066-02

1 引言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能源和资源的供给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但必须看到,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同时很多矿产资源埋藏在地下非常深的位置,对这些矿产资源进行开采,如果保护措施不当,势必会破坏生态景观以及造成土地压损;另外,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也会形成各种有毒性的废弃物,长期堆放成为持续污染源。也就是说,矿产资源的开采会对当地土地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等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并影响到民众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矿区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合理与否,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可见,针对矿区的废弃地和生态破坏进行有效的生态治理,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恢复、促进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矿产资源开采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1 造成重金属污染及大面积扩散

矿山开采特别是重金属的开采过程比较繁琐,要经过选矿、采矿以及冶矿等一系列的活动,在这些过程中造成重金属污染的排放是不可避免的。在实际开采过程中,废弃物往往随意堆放,有些里面含有大量的硫化矿物和原生硫化物,在持久的雨水淋滤和自然氧化的作用下,会慢慢渗入到矿区的土壤之中。一般来说,硫化矿物氧化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其因素包括三方面:一是温度和时间;二是硫化物质的含量是必要条件;三是包括水、氧气、氧化铁杆菌等方面的外界环境因素,这是最重要的条件。相关研究表明,这3个条件同时具备了便会产生酸性废水。再加上围岩中往往都含有砷、铬、镉、铅等重金属,并且含量都较大,在矿物开采过程中酸性废水不可避免的要与这些重金属金属混在一起,在化学反应的作用下就会成为矿区的重要重金属污染源。

2.2 造成生态景观的破坏

矿产资源的开采活动会对地表的生态景观及土壤表层造成破坏,并可能引起其发生重大变化。在矿产资源的露天开采方面,要进行露天开采第一步工作是将矿区表层土壤剥离,在开采中要有专门的场地堆放数量巨大的废石、尾矿、矿渣等,这些都会对植被和地表景观造成破坏;在矿产资源地下开采方面,因大面积的地下开采会造成岩体内部受力不均、地质结构不稳、覆岩层支撑不足等问题,甚至会形成大面积的地下采空区,如果继续在矿区范围内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会有引起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危险,造成房屋、道路、电网、管道等基础设施的损毁,影响居民正常的生活。另外,各种采矿活动还会造成耕作土壤支离破碎,影响正常的耕作和地表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

2.3 影响水循环过程

矿产资源的露天开采,会对表层土壤造成损害,造成两方面的严重后果:一是破坏植被,削弱水分涵养方面的功能,二是降低地表径流的渗透性。对于矿山资源的地下开采,会因深度矿井的修建而改变地下水流动的方向,进而引起河溪断流问题。另外,在矿山开采中也会对地面河流及河流区域的生态功能造成直接的影响,一是将未处理的废水直接排入河流,这会对河流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二是将河床作为废石堆放场。

2.4 造成生物栖息生境破坏,降低生物多样性

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为了修建开采场地和废石堆放场,需要砍伐矿区的林木和草类,这会对矿区的生态环境造成颠覆性的破坏;开采中有毒废弃矿物的随意堆放或者处理不当会对矿山的生态环境造成毒害,形成严重的污染,造成动植物的死亡。总之,水土流失、地面沉降、土壤退化、水体污染以及扩散到大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3 我国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是综合利用生物技术、工程等技术将矿山资源开采中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到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景观相协调、接近原生生态环境、具有有益用途状态。我国在矿区土地修复和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本部分主要介绍我国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发展历程

我国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工作起步较晚,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的,如今已走过了60年的历程,根据发展特点可以将之分为4个阶段:一是20世纪50年代,由于受到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主要以矿山土地的可耕种恢复为目标,开展的实际工作和相关研究的规模非常小,整体发展较为缓慢。二是20世纪70年代,我国颁布了《土地复垦规定》,从此矿区土地修复和生态恢复工作步入有组织的修复治理和快速发展的阶段。此阶段主要以土地资源利用的持续稳定为主要目标。三是90年代以后,随着矿区土地修复和生态恢复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认识观念的转变,通过引入生态学理论来促进矿山废弃地基质改良。第四阶段是21世纪以来,此阶段生态恢复理念的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以矿区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安全为恢复目标。

3.2 我国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存在的问题

(1)在我国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理论和实践方面,普遍存在过度追求恢复目标和成本节约,不根据矿山实际进行恢复的状况。调查中发现,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追求短平快,为了在短期内达到矿山植被覆盖或覆绿目标,不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与矿山生态环境相应的物种,而是选择生长快速的树种和草皮,到最后在此政策导向的作用下形成单一的草地或纯林,相应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不强。

(2)虽然我国已经有矿山土地修复和生态恢复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并逐步完善,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了矿山土地修复和生态恢复的责任和基本准则。但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详细的相关标准,主要表现为没有矿山土地修复和生态恢复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二是没有具体规定相关主体在土地修复和生态恢复中的职责和义务,这就造成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矿山资源的开采混乱、相应的权利关系不明确、责任相互推脱等问题。这就造成了矿山土地修复和生态恢复工作往往流于表面形式,形成矿山资源管理中的难点和盲点。

(3)对矿山土地修复和生态恢复的监督主体和监督形式单一,不能形成有效监督。现阶段,我国矿山土地修复和生态恢复工作的监管体制的不健全,监督主体仅仅是政府部门,面对众多的监督对象,监督成本高和监管不力的现象非常明显,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

(4)矿山土地修复和生态恢复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不够协调。矿山土地修复和生态恢复是一项多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杂、庞大的工程,而在我国的实践中对矿山废弃地所进行的土地修复和生态恢复工作大多是迫于法律和国土管理部门的压力而开展的,并且是矿山业主自己组织实施。由于其专业性不够,相应的土地修复和生态恢复的意愿也不高,在具体操作中不能真正进行科学的土地修复和生态恢复。同时缺乏相应的研究机构、咨询机构、社会组织和专业技术人员。可见,我国的现实情况是研究机构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上不同步,应该加强。

(5)对矿山土地修复和生态恢复的前期工作重视不够。矿山土地修复和生态恢复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需要进行大量前期工作,否则会加大矿山土地修复和生态恢复的工作难度,相应的效果也不佳。目前,在实践中大部分矿山都没有开展矿山土地修复和生态恢复前的准备工作,比如进行矿区基本状况和资源调查和分析,对于采用何种恢复技术也没有相应的支撑,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矿山土地修复和生态恢复工作的难度,也会降低矿山生态恢复效果。

4 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的策略

当然,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策和技术的共同支撑。从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整体进程而言,未来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1 增强管理者的环境意识,加大公众参与程度

一般来说,有效进行矿山土地修复和生态恢复工作的关键因素包括切实可行的政策、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等方面。因此,应改变政绩考核方式,不再仅仅考察经济增长单一指标,可在实际操作中结合当地实际构建具有操作性的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另外,当地居民的参与和认识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矿山土地修复和生态恢复效果。因此,有效推进矿区土地修复和生态恢复不仅需要建立以绿色GDP政绩考核为核心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更需要各参与主体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并积极主动以各种有效形式参与到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之中。

4.2 建立矿区生态补偿机制

根据我国实际构建切实可行的矿区生态补偿机制,以促进污染者付费、受益者获得补偿、开发者自觉保护、破坏者恢复局面的形成。并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补偿机制的补偿方式、补偿主体和受体、补偿额度进行明确的规定,加强矿区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并设立专门的矿区生态补偿基金,专款专用,基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专项拨款和征收矿区生态补偿费。

4.3 从源头考虑,树立预复垦和清洁生产理念

长久以来,我国比较重视矿区破坏后的事后土地修复和生态恢复,而对于开采前(事前)和开采过程中(事中)的预防重视不够,影响矿山土地修复和生态恢复效果。因此,应建立全过程的治理和恢复模式,即从开采源头、生产过程和采后治理的一系列过程中,都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生产过程中解决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在开采方式上,加大矿产资源绿色开采技术的推广力度,最大限度减少矿山开采中的塌陷、矸石占地以及环境污染。抛弃传统的矿区“先破坏、后恢复”模式,在实践中推广动态预生态恢复技术,实现事前预防一事中清洁生产与治理结合一事后生态恢复的一体化模式。

生态修复的效益篇6

关键词:生态修复;词语;辨析

水土保持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高度综合性学科,与水文学、植物学、地质学、土壤学、气象学、环境学、农学、林学、信息学、社会学等各种专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主体,由于社会环境对水保工作要求的严肃性、复杂性、紧迫性,传统的水保治理摸式正受到冲击,新时期水保工作的重点逐步转移到以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的现代水土保持模式上来。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其根本目的是要达到人与自能和诣共处,实现传统水土保持向现代水土保持观念的转变。生态修复作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其内容十分广泛,有许多关于生态修复方面的新名词、术语、观念、思想、理论正在生态建设领域得到普及和应用,使生态建设科学体系日趋完善,了解一些生态修复方面的名词、术语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意义重大。

1生态修复、生态恢复、生态重建

生态修复是根据人与自然以及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辩证关系的原理,采用人工治理与大自然自我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对生态环境进行改造,恢复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态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的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生态修复涉及内容广泛,它需要生态水文学、植物地理学、资源生态学、森林园艺学、地质学、环保学、材料工程学、生物遗传学等相关学科共同参与、相互渗透。生态修复不仅是水土流失地区的重点工程,也是广大城市、农村河流、沙漠、森林、矿山、海洋等区域开展生态治理的重点,由于人们居住环境的空间性,其外延已扩展到对空气大气层污染的修复[1]。

生态恢复是指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和植物群落演替规律,以及生物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对某一生态区域采取简单的封禁措施,让该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的进程,一般仅指恢复其天然植被和自然生态,其外延较小[2]。因此,应将生态修复与生态恢复区别开。

生态重建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指对遭受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破坏的地区进行修复治理,使其恢复原貌和改善生态的生态活动。如对因战争、地震、洪涝、台风、滑坡、泥石流、海啸等天灾人祸而造成破坏的地区进行建设治理、环境改造和生态恢复。从某种程度而言,对一个地区进行生态移民和文化遗址的修复,也属于生态重建的范畴。

2生态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指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统一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组成,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才能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环境指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体,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物质环境构成。生态环境按是否经过人工改造来划分,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生态修复必须做到保护自然环境,创建良好的人工环境,又不能以损坏原有生态为代价[3]。

自然环境是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由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所组成。自然环境并不等同于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非生物因素构成的整体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不能叫做生态环境。因此,生态环境反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3生态移民、生存移民

生态移民是从保护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出发,既考虑移民能脱贫奔小康,又考虑保护迁入地近期和中长期生态环境,同时还要保护迁入地原居民利益不受损害,属多目标移民。生存移民则着考虑增加移民经济收入、解决温饱,不太关注对迁入地生态环境短期和长期的损害,属于单目标移民。生存移民迁入地多居于未开垦的处女地或荒漠地区。

从改善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来看,应实行生态移民。对于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的地区,可以根据需要实行单一的生存移民,以开辟新的“生态家园”。无论何种移民方式,都应保护好当地动、植物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4生物入侵、植物侵蚀

生物入侵指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引进外来生物品种和生物品种自然入类,对新生态系统物种及人在健康上带来威胁的生物侵害行为。它危胁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引起物种的消失和灭绝,破坏生态系统功能,造成生物污染,能压制和排挤本地种群,导致生物多样性消失。生物入侵已成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必须严加预防和控制。

植物侵蚀指引种不良植物和品种或不良物种自然传播,而造成某一地区土壤结构层次和肥力受到破坏,植被受到影响,生态环境受到侵害的过程。相对于生物入侵,它的影响较小,但也不能忽视。

我国有1/2以上的外来入侵有害物种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要防治生物入侵,必须加强执法监督,认真贯彻实施《植物检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做到防治结合,利用自然界植物“相生相克”的原理,充分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制止生物入侵,如充分种植皇竹草就能大大减轻紫茎泽兰的入侵。

5生物圈、生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

生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的整体,地球表面上到平流层、下到数十千米的地壳,形成一个有生物存在的包容层。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整体性,即任何一个地方的生命体都不是孤立的,都与自然界的其他部分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生物圈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即一个区域内生命形态的丰富程度,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3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生命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跟多种环境因素相作用的结果,是生态系统进化的体现,同时意味着生物种群在个体数量上的均衡分布。生态修复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增加生态多样性以达到生物多样性。

6水华、赤潮、富营养化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是水域荒漠化的体现。携带营养物质的泥沙进入水域或有机物附着在泥土中吸入水中,是形成赤潮的原因之一。赤潮是水域富营养化的特征之一。

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含氮、磷生物营养物质的污水不断排入湖泊、河道、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水体中藻类及浮游生物和绿色植物迅速繁殖,使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减少,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现象时,随着藻类及浮游生物数量的不同,水体出现不同种类的颜色,如红色、蓝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富营养化现象发生在江河湖泊叫做“水华”,发生在海洋则叫“赤潮”。

7绿色住区、绿色生态建筑

绿色住区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多样化建筑结合体,是一个被赋予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和充满想念空间的生态概念,它是按照住宅周围的自然、人文环境,综合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现代科技手段,合理安排,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与系统内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绿色住区不是单纯的“住宅小区+周边绿化”模式,关键是住区内综合素质的提高。

绿色生态建筑也称可持续性建筑,是根据人与自然和谐的原理,在合理布局、科学论证、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在某一区域开发、建设的具有生态示范园区保护特生的生态范围或设施。生态建筑讲求材料的严格筛选、资源的精确配置和环境的合理布局。并不是一切新疑的、天然的和绿色的建筑就是生态建筑,苏州园林式的建筑,可以称得上典型的生态建筑。

8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利用

循环经济是一个从德国引进的新的生态文化概念,是指由“资源—产品—废物”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新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它包含了人类发展观念的变革。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内地各省市身体力行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新发展观念的载体。利用循环经济理念,可以进行生态工程示范区试点,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利用循环经济模式,可以治理水域的荒漠化问题,改善和利用水体富营养化状况,有效降解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成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资源再生利用的各地“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等工程及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等,即是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

9生物堤、城市森林、水下森林

按照生态修复的原则,在河岸营造乔灌木混交林带,形成生物堤坝。生物堤可以约束河道摆动,缓洪落淤,避免洪水冲淘,省工效宏。对于新型河道两岸的混凝土堤坝,可以按照“技术本土化”的要求,建造“绿化混凝土”即多孔混凝土,使树木通过这些孔隙进入土壤层,达到枝繁叶茂、连成一片,形成特殊的混凝土生物堤。

城市森林是一个由美国、加拿大生态学家提出的新的生态术语,它不同于山区、高海拔区域的天然林、原始林,是直接服务于城市、服务于人群,具有生命力的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的建设理念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产物。城市森林建成后,可以维持大气圈的碳氧平衡,缓解城市尤其是象南京、武汉、重庆这类“火炉”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森林与郊区森林结合可形成完整的生态体系。

“水下森林”是一种新的生态修复手段,即在水面以下种树,以解决河道里黑臭问题。在水面下种植菹草等沉水植物能将河水变清50 cm,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除了沉水植物外,也可以栽培一些浮游植物和挺水植物,适当放养一些鱼、蚌、螺蛳类水生动物,达到动植物和谐共生、净化水质,从根本上消除黑臭的目的。

10效益监测、预防监督

生态修复效益监测是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4]。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试点区,通过科学监测,以“3s”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了解和掌握生态自我修复的规律和效果,为建立生态自我修复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基础。

在开展水土保持开发建设项目监督执法的同时,各部门在机构、管理制度等方面,必须把生态修复纳入水保监督执法的日常工作,要有专门队伍和人员负责生态修复区的监督管护工作,充分发挥乡村管护人员的作用,加强对试点工程区的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效益监测和预防监督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1结语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新兴学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飞跃发展,增强了人类知识更新、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随着生态修复工作在各地的迅速开展,将会有更多更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观念在实践中涌现。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学会掌握和接受更丰富、更实用的新名词、术语,以指导生态修复领域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12参考文献

[1] 吴文卫,杨逢乐,赵祥华.污染水体生态修复的理论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8(9):138-140.

[2] 何发钧,徐洁,杨永辉,等.宁夏彭阳县土石质山区生态修复技术与效益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217-219,251.

生态修复的效益篇7

关键词:生态治理 系统建设 问题

一、水土流失现状和生态修复

结合吉林省四平市地形地质特征,土壤侵蚀类型主要有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两种。例如:梨树新开成―公主岭杨大城子一线,中东部地区降水量较大,流水侵蚀作用明显。而西部地区多风少雨,气候干燥,属于风沙坨甸区,受风力侵蚀作用。我国处理生态修复问题一般都指在特定流域和地区内部,利用自然界自身控制和组织能力,使完全或部分生态破坏地区的生态系统得以尽快恢复。

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

(一)各部门相互协调力度和统一筹备规划不够

目前,生态修复是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性系统工程,在工程进行的过程中,必须形成财政、水利、林业、农业、土地等多部门的联动和协调。目前,四平市还未关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方面的完整规划,较多县域缺乏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统筹意识,一些政府部门从眼前利益着眼,规划实施和项目组织无法开展有效配合,导致在生态修复问题上有着相当的难度[1]。

(二)相关政策和有关措施跟不上

生态修复工程要想真正得到实施,百姓首先需要解决燃料、牲畜饲料等问题,但只以行政命令推行的政策无法维持长时间的工程效果。目前,很多地方出台了治理与致富相结合的行政性办法,如调整产业结构、建设沼气池、牲畜实施圈养和特色经济等,但目前仍缺乏与之相关配套的优惠政策和有效措施作保障。

(三)各地资金紧张

水土流失区的地方财政困难,群众收入较低,造成各地水土保持专项资金不足。资金是封禁治理区的看管、测量、宣传、植被补植、补造以及必需的工程施工等的前提和保障,而多数贫困地区的生态修复,资金不足,且封禁治理不是一封就万事大吉,各级财政应设法投入资金,并以相应的政策引导,确保生态修复工作长期有效维持。

(四)植被种类和管理方法单一

由乔木、灌木、草类构成的多层次、多种类的立体结构的生态系统才是比较稳固的生态系统。这已得到水土保持生态学的认同。现阶段,对生态进行修复,需要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的辅助,但是在现实实践中,往往还林或还草的品种单一,主要以乔木为主,很少有草、灌、乔等多种植物搭配种植的方式。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应采取的措施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具体要从两方面做起,首先,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关于水土保持的保护意识;其次,要明确保护的主体,优先保护重点对象,并要求政府在保护的同时给予监督。

(一)加大水土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认识

加大水土保护的宣传力度是对政府部门的要求,政府应当积极出台水土保护的相关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四平地区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水土方面的法制观念,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四平地区水土保护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政府要积极对民众进行宣传教育,增强其相关知识储备,用普及科学技术的方式支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使人们从根本上理解水土流失及生态修复的内在道理,积极加入到水土保护的行列中[2]。

水土流失是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应强化水土保持基本国策意识的宣传;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主体,应坚持面向各级领导、面向各个单位、面向民众,开展多层次的立体式宣传,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在治理生态和水土流失方面的报道作用。在城镇周边、主要交通干道、生态修复实验区等地长期树立水土保持宣传牌,提高民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政府整个宣传的过程中要增强民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帮助青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普及水土保持生态知识,使四平地区从儿童到老年都能够有保护水土的意识。

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我们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任何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的思想都是要不得的,也是不现实的。生态环境是个复杂系统,把一个受损的生态系统全面恢复到健康稳定的状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明确水土保护的主体,加强监管制度

水土保护的对象有主次之分,在水土保护的过程中要制定优先保护的方针,加强依法监督工作。相关部门要明确现阶段水土保护的首要工作,并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综合手段,保护现有植被和治理成果,坚持“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做法,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这样明确主体的做法可加快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的植被恢复。另外,在水土保护的过程中利用封禁等生态修复措施,能使水土流失和生态恢复短期内得到有效治理,这也是一项效果显著的保护途径。

破坏生态环境涉及农、林、牧、副、渔,道路及房产等方面的开发建设,同时,诸多行政行业主管部门间的合作尤为重要。要想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政策,坚持对各个建设项目的监管,就需要建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具有监测、预警、应付、决策和执行等功能的综合体系,使水土流失预防监督的执法力度加大。对毁林开荒、乱砍滥伐、非法取土挖沙及无规划建设等现象,要依照相关法规法律严格处罚。

(三)生态修复详细规划,保障措施切实可行

我国各个地域间自然条件与地理条件差别较大,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降水量、植被类型、地质类型等,只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措施才能真正实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这一目标。因此,根据各地水土流失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生态修复规划应该因地制宜。首先,生态修复规划要从实际出发,明确当地修复时限、修复面积、修复方式及保障措施等目标。其次,规划应结合生态恢复基础环境,依据生态学原理,按轻重进行分期分批整治,水土流失严重影响百姓生活的地区需要加大力度。为了治理水土流失和解决生态破坏的严重影响问题,应当根据水土流失产生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分类规划,科学指导,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3]。

(四)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首先,各地科研单位要积极学习、研究科学理论,发展出适合当地的实用科学技术。在此过程中,要依托各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发挥其积极性,建立系统、高效的科研应用体系。此外,在科研实践过程中,要发挥基层群众的创新精神,多方位开展实践活动,建立多元化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治理模式,形成长效机制。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和监测指标体系,在生态修复区实行长期定位观测,为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监测时要将传统监测手段和“3S”等先进的监测手段相结合,要和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及科研机构的生态监测网络相结合。

(五)创新政策,建立多层次投入机制

在生态治理领域,每年政府预算都会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推出补贴政策,但生态治理项目其实可以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不一定需要长期接受财政补贴。因此,政府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生态修复的工作中,适当予以政府补贴,激发其参与热情。可以将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加强政府与民间资本合作,获得双方共赢。

(六)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进行生态治理修复工作的大部分地区属于贫困山区,区域内人民的经济条件较差,且大部分收入为与土地生产相关的农业,而单纯生态修复措施会进一步对当地民众的生活造成压力。因此,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保护当地居民的长短期经济效益纳入考量,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推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与做法,为生态治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获取当地民众的鼎力相助,确保相关工作顺利进行。要实现既能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健康,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样双赢的局面,在制定治理生态保护手段的时候,要兼顾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这样才能兼顾各方,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水土保持原则,把种植植物作为主要措施,采取工程措施为辅助措施,结合其他相关措施形成综合治理措施。坚持“植被优先,乔灌草结合,慎用藤类”,合理搭配植物种类。合理搭配植物种类可以使各种植物的特点得以充分发挥,并形成层次繁多、立体的生态结构样式,最终取得最佳成果。

坚持可持续发展是保护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基本原则。封山,禁垦,加大监督力度;合理开发,禁止乱砍滥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型能源;做好宣传工作,使人们树立生态意识。以上这些措施可操作性强,并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使四平市的生态修复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我们也要看到,四平市仍需进一步加大生态修复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各个单位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修复。要尊重自然,使生态恢复本质,进一步在全民中宣传生态伦理,建立生态意识,培养人们的生态观念,使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得到更大促进。

参考文献:

[1] 黄松柏.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2(11).

生态修复的效益篇8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修复;环境指数

1 引言

随着地球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经济的持续增长,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受到传统工业发展方式的制约以及城市化进程、人口膨胀带来的生存压力,当前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无论是水源、土地还是大气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反噬现象。基于这一现状,人类要想继续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采取必要的生态修复措施,对现有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对于我国而言,为了发展经济而对资源进行的掠夺性开采,对生态环境已经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伤害。要想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要对目前的生态环境进行积极修复。

2 生态修复的概念和种类分析

广义上讲,环境是人以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如现代人居环境即为广义的环境概念;狭义上讲,环境是影响有机体生长、发展和生存的外界物理条件的总和。生态系统简称生态,是有生命的主体(包括人类)与无生命的客体的总和。研究有机生命体与无机环境关系的科学称为生态学,研究生命体以外的无机环境的科学称为环境学。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离不开环境学和生态学,而后者尤为重要。

对于当前的生态环境而言,所谓生态修复就是采取相应的干预手段,对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适度修复,尽可能地恢复生态环境本来的面貌和功能,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以缓解。目前生态修复主要集中在三个生态领域,首先,生态修复集中在水源生态领域,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最关键资源,因而水资源的修复是生态环境修复的头等大事。其次,生态修复集中在土地生态领域,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由于矿产开采和滥砍滥伐导致的土地污染必须得到整治。再次,生态修复集中在大气生态领域,大气环境的状态和变化,时时处处影响到人类的活动与生存,当前我国多地频繁爆发的雾霾天气就是大气污染的最鲜明的例子,这部分污染是关系城市居民身体健康的,因此生态修复的迫切性更加强烈。所以,我们应对生态修复有正确的认识,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积极推动生态修复工程的进行,努力提高生态修复的质量,保证生态环境维持在稳定状态。

3 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严重影响

通过长期的生态环境监测可以发现,在当前环境形势下开展生态修复已经刻不容缓,原因在于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恶化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3.1 水资源受到了严重污染

水资源的污染是目前我国环境污染的首要问题,目前不管是长江、黄河等主要流域,还是其他细小支流,都受到了污染的威胁。由于水域周边许多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水得不到有效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从而使我国多地的水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严重的已经影响到了居民饮水安全,甚至对城市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制约。

3.2 土地污染长期得不到解决

我国土地污染具体表现在矿产资源在长期开采中对地表植被破坏较大,滥砍滥伐使森林面积和数量锐减,许多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由此造成了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对当地的生产和经济造成较大影响。同时,矿产资源的开采多属于粗放式掠夺性开采,不但浪费了矿产资源,还对矿藏所在地的环境造成了永久性的伤害。

3.3 大气污染对城市造成致命的伤害

目前我国由于城市供暖、工矿企业生产、能源消耗、汽车尾气排放、城市道路扬尘等多种原因,使城市大气环境不断恶化,从而使臭氧层遭到破坏、酸雨频次增加,遇到冷热空气交汇时极易在城市上空产生雾霾天气,对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和危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大气污染对城市造成的伤害必须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4 当前环境下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目前环境下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要想维持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并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局面,就必须利用生态修复手段对当前环境进行积极修复,以保证生态环境得以好转。因此在当前环境下进行生态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4.1 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需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开始积极转型,已经从过去单纯追求效益向多方面利益兼顾的方向发展,不但要实现经济效益,同时还重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发展,在这种和谐发展的现实要求下,生态修复已经成为了必要选择,刻不容缓。

4.2 人与自然的严峻关系,需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从目前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远远未达到和谐共生的程度,人类粗放式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不计后果的掠夺和破坏已经使人类尝尽了自然带来的报复苦果。因此,基于人与自然严峻的关系,我们必须立即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使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对和谐,保证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4.3 我国绿色发展战略的推进,需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为了实现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并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利用,我国已制定了绿色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政策的影响下,我们应该对生态环境进行积极修复,使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实现和谐共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5 生态修复开展以来取得的积极效果

考虑到生态修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生态修复工作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开展,目前对水源、土地和大气的生态修复已经取得积极的进展和效果,保证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修复。具体的修复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源生态修复使得水源得到净化,保障了居民饮水安全。目前我国水源生态修复的开展,如近年来积极推进的太湖、滇池、淮河等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工程,卓有成效,使得我国江河湖泊的污染程度明显减轻,许多城市下大力气合理建设工业园区,将流域周边的严重污染企业迁走,对轻度污染企业实施限制排放,对城市中的河流、水域进行重点治理,保障了居民饮水安全的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的形象。

(2)土地生态修复使得土地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减少了次生灾害的发生。为了减少土地资源污染带来的次生灾害,我国对土地污染也进行了综合治理。不但规范了矿产开采和森林采伐业务,同时也优化了相关产业结构,从而使土地资源的重视程度得到了加强。从目前来看,土地生态修复有效减少了土地污染的发生,对减少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等次生灾害有重要作用。

(3)大气生态修复使得空气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减少了大气污染的危害。在大气生态修复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了措施,首先是合理建设工业园区,将重污染企业迁出城区,同时积极推进传统产业尽快转型升级;其次是北方地区实现集中供暖,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节约能源消耗,同时扩大清洁能源使用范围,减少污染排放;再次是优化城市交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全面开展机动车尾气治理、合理限行;以及推进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建设,扩大城市生态景观带、绿化带,减少城区地面,加强城市扬尘污染控制等。这几方面措施的采用,使得城市大气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减少了大气污染的危害。

6 结语

在目前的环境下我们要想保证生态环境维持现有局面,不再恶化,以免对经济和社会造成较大影响,就要明确进行生态修复的必要性,就要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努力推进生态修复工作,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从根本上保证生态环境质量,为打造绿色生态新型城市和绿色生态发展战略的推进提供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袁 雯,杨 凯,徐启新.城市化对上海河网结构和功能的发育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2).

[2] 刘晓涛.城市河流治理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1(3).

[3] 钟春欣,张 玮.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4(3).

[4] 何 冰,高辉巧,夏旭东.城市河流及其生态治理规划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6(12).

生态修复的效益篇9

    [关键词]  溃疡; 伤口愈合; 益气化瘀法

    Study on wound healing mechanism of replenishing qi and dissipating stagnation therapy for chronic skin ulcers

    KEY WORDS  ulcer; wound healing; replenishing qi and dissipating stagnation therapy

    慢性难愈性创面,如糖尿病、动脉供血不足、静脉回流不畅以及压迫、放射损伤、外伤等引起的溃疡创面,是中医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因其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形成顽固性难愈性溃疡,愈后又极易复发,少数尚有癌变可能,因此,慢性难愈性创面是临床创面修复的一大难题。西医学多集中在防止创面感染和对创面进行保护,如抗感染、外科清创术、植皮术、多种敷料和创面覆盖物、维生素类和锌制剂等治疗措施上,以期使难愈性创面获得自然愈合。随着对创面愈合认识的深化,人们已从被动等待状态转向主动调控,多采用外用生长因子以调控创面愈合,有一定效果,但仍缺乏安全有效的加速创面愈合的积极措施。我们在传统“祛腐生肌”、“祛瘀生新”治疗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慢性难愈性创面“虚、邪、瘀、腐”的致病学说,以及以“补虚生肌”、“化瘀生肌”为治疗大法的学术观点。在临床应用益气化瘀法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取得显着疗效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在大鼠或家兔背部体表成功复制出创伤、创伤加塑料环肉芽肿、创伤加氢化可的松、糖尿病加创伤、糖尿病加创伤及气虚血瘀证等五种符合临床发病因素和主要病理生理特征的皮肤难愈合性溃疡的动物模型,探讨了益气化瘀法促进慢性难愈性创面修复愈合的机制。

    1  益气化瘀法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中医理论基础

    慢性难愈性创面属中医学“溃疡”范畴。中医学对溃疡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疗效,历代医学文献对此都作过阐述,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了卓有疗效的大量方药和有关剂型,并且上升到了理论高度,确定了溃疡形成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方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理论体系。如总结出了“腐祛肌生、肌平皮长”的溃疡愈合规律;重视溃疡早期祛腐,后期煨脓长肉;并且认识到局部创面的气血盛衰、气血瘀滞对创面愈合至为重要。但对“腐”去“新肌”不生或难生及疤痕形成等难题尚不能得到解决。

    我们在长期临床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慢性难愈性创面多有疮口下陷,脓液稀少,肉芽灰白或黯淡,疮周皮肤色暗黑、板滞木硬等“虚”、“瘀”之象,认为“久病必虚”、“久病必瘀”、“虚多致瘀,瘀久必虚”。慢性难愈性创面病机演变的特点为“因虚感邪,邪气致瘀,瘀阻伤正,化腐致损”,形成了虚、邪、瘀、腐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变化。其中“虚”是受邪条件及血瘀伤正的结果,为发病的根本原因及决定因素;“邪”既可以是在“虚”的基础上的外因,又可以是血瘀后的病理产物,为发病的重要条件;“瘀”为虚、邪的病理产物及生腐之源,为发病的关键。治疗上我们主张“祛瘀生新”,提出“化瘀生肌”、“补虚生肌”理论,据此确立了“益气化瘀”的治疗大法[1]。唐汉钧教授以此为组方原则研制的复黄生肌愈创油膏及扶正化瘀方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可以明显促进与加速创面愈合,减少疤痕形成,提高愈合质量,取得了显着效果,解决了传统中医学“祛腐生肌”疗法“腐净而肌难生或不生”的临床难题,拓宽了慢性难愈性创面治疗的途径,完善和发展了传统中医学的“愈创理论”。

    2  益气化瘀法促进慢性难愈性创面修复愈合的机制

    2.1  调控生长因子的合成和分泌  创面修复愈合是一个连续的复杂过程,包括创面炎症反应期、细胞增殖分化及肉芽组织增生期、组织重塑期等主要过程。各种生长因子作用于创面修复不同过程,产生趋化作用、合成分泌作用、增殖分化作用、诱导凋亡、刺激新生血管形成等多种生物效应,从而明显促进创面修复。生长因子与创面愈合过程的量效关系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创面保持一定量的生长因子才对创面修复有促进作用,当创面内源性生长因子种类与含量正常平衡失调或其受体活性呈下调状态时可导致创面修复困难,最终形成难愈性创面[2]。应用益气化瘀法(复黄生肌愈创油膏)作用于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以及使用醋酸氢化可的松复制成的慢性难愈性创面模型,结果使局部创面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 IGFⅠ)mRNA、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 mRN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receptor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R)、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mRNA表达呈明显上调,优于模型组,提示益气化瘀法有促进局部创面组织细胞分泌多种内源性生长因子的作用,从而加速创面的愈合过程。

    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 TGFβ1)是一类对创面修复有重要调控作用的多功能的生长因子,能够趋化炎性细胞和组织修复细胞向创面聚合,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刺激肉芽组织生长以及修复后期的组织重建等,与创面愈合密切相关[3]。应用益气化瘀法(复黄生肌愈创油膏)作用于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结果使创面修复初中期TGFβ1 mRNA高表达,修复后期TGFβ1 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说明中药有良好的调控修复过程中TGFβ1 mRNA表达的作用,进而调控修复进程中的胶原合成,修复初中期促进胶原合成、修复后期抑制胶原的过度合成,从而发挥良好的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瘢痕形成的作用。

    2.2  促进细胞分裂增殖  创面愈合的关键之一是修复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增殖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已知因素为创面愈合过程中相关的生长因子。生长因子表达与创面细胞周期存在相互调控作用。研究表明,在Gl期中间存在一个细胞分裂的限制点,Gl期细胞停留在限制点内则处于休止状态,一旦越过限制点就进入增殖状态。生长因子主要影响细胞是否能越过G1期中的限制点,一旦超越限制点就进入分裂增殖状态,进行DNA的复制合成;在DNA复制的S期,生长因子的基因表达处于高峰期,以促进创面细胞的增殖;在细胞进入分裂相,复制的细胞分裂达到高峰,不再需要相关生长因子的促分裂作用,G2和M期细胞就可能反馈性下调其基因表达。研究

    表明bFGF促使细胞越过限制点而进入细胞周期,EGF则使越过限制点的细胞顺利完成而后的细胞周期,这两类因子具有相互协同作用,共同完成细胞周期[4]。临床研究证实,益气化瘀法(复黄生肌愈创油膏)能明显促进新生肉芽组织及上皮组织生长,应用它作用于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以及使用醋酸氢化可的松复制的慢性难愈性创面模型,结果使新生肉芽组织S期细胞数、G2和M期细胞数及DNA含量明显增高,同时EGF mRNA和bFGF mRNA表达亦呈上调状态,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提示中药作用于局部创面组织,通过对多种生长因子的协同作用,促进DNA合成,进而促进细胞增殖,加速创面愈合。

    2.3  刺激创面新生血管形成,改善创面的血液循环  局部组织的缺血可直接影响创伤愈合的程度及其预后,血管再生是创面修复愈合过程中的重要机制,为创面修复愈合的关键环节。临床研究发现,益气化瘀法(复黄生肌愈创油膏)对慢性难愈性创面局部颜色的改变(由紫暗至暗红至淡红至红润)有明显的影响,创面颜色转至红润的速度加快和病例数增加,肉芽组织温度与周围皮肤温度之差增大,均明显优于白玉膏组。应用益气化瘀法(复黄生肌愈创油膏)作用于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以及使用醋酸氢化可的松复制的慢性难愈性创面模型,结果使局部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及创面中点血流值明显提高,病理形态学发现新生毛细血管数量较多,结合中药能上调诱导血管生成的生长因子EGF mRNA、bFGF mRNA的表达,提示中药能刺激创面新生血管形成,改善创面血供及组织血液灌注量;同时应用益气化瘀法(复黄生肌愈创油膏)作用于小鼠耳廓,结果使耳廓细动脉、细静脉口径扩张,细静脉血流速度加快,毛细血管开放量明显增加,提示中药能改善小鼠耳廓微循环[5]。

生态修复的效益篇10

关键词 精益管理 复烤企业 设备精益管理 设备点检 备品备件管理

一、精益管理理论和精益管理思想的含义

精益管理的根源实际上是由精益生产引申出来的。精益生产(LP―Lean Production)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詹姆斯.P.沃麦克等专家通过“国际汽车计划(IMVP)”对全世界17个国家90多个汽车制造厂的调查和对比分析,总结认为,最适用于现代制造企业的一种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就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

根据企业的不断发展和需求,精益管理已不仅仅是一种生产过程管理中的生产实践方式,它已经逐步延伸到企业的各项管理业务中,成为企业内普遍认可推广的战略管理方式,也由最初的具体业务管理方法上升为战略管理理念。它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加快流程速度和改善资本投入,从而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精益思想就是根据用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使要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求拉动产品生产。它的核心就是用最小的资源投入来获取最大的价值,用以确保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产品生产是获取最大价值的前提,而生产设备的稳定运行则是产品生产的基础。生产设备的稳定运行必须建立在设备的良好管理之上。因此,企业要保证生产的稳定运行,就必须提出设备精益管理。

二、复烤企业设备管理的现状

复烤企业主要是对初烤烟叶进行复烤加工的纯加工企业,作为烟草行业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保障烟叶质量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复烤企业的起步较晚,设备陈旧,更新速度缓慢,带病运行状况普遍存在,加之设备管理水平滞后,使得复烤加工质量得不到有力保障。因此,在更新设备的同时,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成为复烤企业生产经营亟须解决的问题。以贵州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黔南复烤厂为例,分析设备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设备点检。贵州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黔南复烤厂设备点检,主要由生产部门的机修人员在生产期间对整线设备进行巡检后,将巡检情况记录在机修巡检记录中。由于机修人员的责任心和监督力度的不足,这项工作变成一项良心工作,基本流于形式。

第二,生产期g的预见性检修。贵州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黔南复烤厂生产期间的预见性检修是由机修人员根据设备巡检情况,对设备进行状态判断,制定生产期间的检修计划,在进行有计划的停机检修工作。这项工作中的设备状态主要依赖于机修人员的经验判断,且由于故障考核的因素,机修人员可能将部分小毛病拖延至下一班,从而严重影响生产效率。

第三,淡季检修计划由设备管理部门在淡季前制定下发到生产部门,组织生产部门在淡季期间进行检修。但由于我厂在设备管理过程中缺少大量的设备基础运行数据,这使得淡季检修计划基本是根据设备管理人员的经验和上年度的淡季检修计划综合进行的经验编制,既不能真实地反映设备情况,也不能对淡季检修起到指导性作用。

第四,备品备件管理。我厂备品备件管理方式是使用部门根据库房定额标准对低于定额标准的备品备件向设备管理部门进行申报,再由设备管理部门每月25日前向复烤公司设备管理部门上报,待公司批复后再进行采购入库出库。整个流程时间周期较长,且会由于备品备件的名称不对应而导致出入库出现不匹配现象。

三、精益管理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根据我厂的设备管理实际情况,结合精益管理理论,将精益管理理论应用到设备管理中,提出设备精益管理要求。设备精益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精确数据的建立

建立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逐步形成规范、完整的设备台账及设备维修、保养数据,形成设备基础管理数据库。建立设备档案,通过档案室查阅、厂家索取等方式全面整理设备档案,建立一套完善、齐全的设备技术档案,形成完整的设备技术档案库。建立设备故障数据库,完善故障统计信息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为设备预见性维修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根据设备管理的对标指标和追标指标,强化设备管理指标的统计分析工作,找出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关控制措施,促进设备管理绩效不断改进提升。建立备品备件标准件使用管理办法,对备品备件标准件使用情况进行基础数据的统计,形成使用寿命数据库,为有效控制成本和开展生产期间的预见性检修提供基础数据依据。

(二)设备运行状态的精准判断

建立完善的设备技术标准,为设备运行状态的精准判断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的操作规范。做实设备点检工作,通过在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中细化设备点检、、维修保养等设备基础管理要求,优化工作流程,完善检查考核制度,加强对设备点检质量进行考核及追溯,确保设备点检工作确实做到、做实,通过点检数据达到及时准确判断设备运行状态的目的。细化设备点检问题反馈处理流程,形成“设备维修申请单”,确保设备点检发现的问题落实到位、处理到位、预防控制措施到位、检查验证到位,充分发挥设备点检对提升设备运行状态的积极作用,实现设备故障闭环式管理。开展设备故障统计分析工作,为设备预防维修提供数据支撑。

(三)成本的精确控制

规范备品备件的基础信息,在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对备品备件建立一一对应的条码,出入库以条码进行识别,同时建立修旧利废管理制度,杜绝备品备件的浪费,通过奖惩激励机制,正确引导做好维修费用的管控。细化备品备件管理,在实行库存定额管理的同时严格备品备件的计划审核。

四、结语

面对当前巨大的控烟压力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复烤企业必须通过推进精益管理将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应用到各个环节中,特别是设备管理环节。设备精益管理是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必须全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使设备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真正地将精益管理理论融入企业、融入每一个员工的血液中。

(作者单位为贵州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黔南复烤厂)

[作者简介:杨坤勇(1985―),男,贵州贵定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设备管理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李博.山东DZ烟草公司精益服务模式构建[D].中国海洋大学,2012.

[3] 包菊芳.现代生产管理新方式与设备管理[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1(2).

[4] 耿望.精益管理在烟草商业企业的探索及应用[J].管理研究,2014(24).

[5] 谌晨.精益管理在烟草行业的应用研究[J].现代营销,2014(6).

[6] 薛丽.试论烟草企业精益管理的推进[J].管理纵横,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