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制度研究十篇

时间:2023-04-06 18:48:23

企业制度研究

企业制度研究篇1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长春130000)

摘 要:本文根据现有的金融制度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了解读,并且发现了症结所在,即中小企业同银行等金融机构存在三个结构性矛盾,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贷款数量和贷款效率,所以,要想实现中小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针对实际的漏洞实施改革。

关键词 :中小企业;金融制度;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094-01

收稿日期:2014-07-20

作者简介:周颖(1963-),女,吉林通化人,经济师。研究方向: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制度性错位的原因

造成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制度性错位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方面就是金融机构的信贷决策机制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综合最近几年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来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不外乎企业信用等级低、风险大这两个问题,并且,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达不到信贷银行的要求。一般情况下,资金需求时间紧、期限短这两个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往往同银行信贷审批权限集中的特点产生偏差;第二个方面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影响了银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参照对各个中小企业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他们普遍坦言是自身的非国有企业导致了银行信贷难、融资难的局面。但是,真实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绝大多数的商业银行在投放贷款时最关心、最先考虑的因素是该企业是否有能力在期限内将贷款如数还回,将贷款投放到中小企业会存在多大的风险。这种情况就是,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信息偏差,严重限制了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对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需要加大信息宣传,让中小企业充分了解小额贷款、短期贷款等机制,加强同中小企业的合作。在现实中,一些中小企业并不公开自身的财务状况,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并不能真实完整的掌握中小企业的信息,两者出现沟通屏障,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不能顺利及时的获得投资贷款。这种状况的出现使得很多中小企业只能采取自筹、占用客户资金、民间借贷等方式,此种做法,虽然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但是,这种做法不够规范,为中小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纠纷,还干扰正常的信用秩序。

二、现行金融制度的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

导致现行金融制度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分别是中介手续繁、费率高、效率低;担保机构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现在,与中小企业相关的金融服务体系并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而且,连接中小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中介服务质量和效率低,与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相差甚远。根据对中小企业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的时候,几乎没有可抵押物品,而且,贷款需要中小企业进行资产评估登记,资产评估登记不但手续繁,而且费率高,同中小企业时间紧、期限短的贷款需求产生冲突,同时也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快捷高效发放贷款。导致现行金融制度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的第二个因素就是担保机构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根据对中小企业融资情况调查结果,中小企业普遍反映担保公司没有完全履行其职责,发挥其效用。担保机构存在的最终目的便是协调中小企业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关系,但是,随着担保机构自身的发展,往往改变了其根本职能,因此,也不能够为中小企业带来便利。

三、建议

(一)不断加强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进程,提高银行间接融资的资金配置效率

要想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但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各金融机构及时调整信贷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如此,便需要各个地区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发挥自身作用,扮演好中小企业社区银行的角色,并且,针对本地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等问题提供信贷支持,改变以往信贷手续耗时长的弊端,充分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与此同时,还要将服务范围进行横向扩展,力求最大程度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帮助。中小企业种类繁多,融资需求也是各种各样的,所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拓展服务范围,为不断适应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创新业务品种,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高度。

(二)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日益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同时,也要关注中小企业生存的环境,并且要有支持其发展的相关政策相伴随。首先,政府可以在严格的监管下,适当的放低中小企业的市场准人门槛。其次,政府可以适当改革国民收人分配流程,尽量增加中小企业的利润收入,适当降低财政收入,使得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使其在发展过程中有足够的资金可用,并促进其长远发展。

(三)作好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融资效率建立功能完备的担保体系

担保公司可以说是中小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媒介,所以,担保公司服务功能的增加,可以充分的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等资金问题。而且,为了使担保公司可以快速健康运行,当地政府应当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学习成功经验,协助担保公司建立健康完善的担保体系。而且,政府、银行等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中小企业必须要逐步统一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便利和保证。同时,政府也要帮助简化信贷手续,让中小企业可以在短期内获得资金帮助。政府要加强对担保机构的管理与监督,为银行提供高效快捷的信贷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元泽.中国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评估研究[J].金融论坛.2009(03).

企业制度研究篇2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 制度设置

《孙子兵法》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企业作为一个系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运行的。企业之间的激烈地竞争让我们无论是制定战略还是实施内部控制都不得不深入研究,并随时对内、外部环境进行认真审视,了解自身所处的内部环境。由于外部环境存在企业不可控因素较多,并对企业的的发展起着影响和约束的作用,更需要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下功夫,制定合理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本企业的内部控制来特色,使经营管理合法化、资产管理安全化,让企业遵纪守法地开展经营活动,确保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合理规避风险。

一、现阶段企业因内部控制缺失,而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组织结构不健全,内部决策过程没有监督机制,利益相关者无法行使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不能合协调公司内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不利,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没有适当的激励机制,不注重企业形象的树立,没有好的企业文化,无法保证信息通畅流动等组织结构方面问题,不利于提升企业管理效能,同时也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第二,缺少进行风险评估,不能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控制目标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无法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第三,缺少合理的控制活动,使企业不能根据风险应对策略,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无法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第四,没有正规的信息沟通的方法和渠道,无法让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和传递信息,影响进行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第五,缺少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监督检查,不能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无法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及时加以改进,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分析

就现阶段企业内部控制方面主要存在的以上问题,我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分析,希望企业能够通过建立正规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内部控制,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正常、快速地发展到行业的前列,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内部控制必须在优质的内部环境下建立和实施

企业首先应该优化内部环境,具体内容包括:严格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按组织审批程序的要求,应提交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核批准的事项,一定要按程序进行,不得随意减少相关程序;对企业的机构设置和分工进行调整,不相容岗位、职务进行分离,起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作用;根据本单位人力资源的配置及管理情况,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将奖优罚劣贯彻到人力资源管理办法的始终,同时也经建立工会等相关组织,对职工的就业和权益保护进行保护,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精神力量倡导全体员工要有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特别是企业的董事及相关管理层更要在企业文化及企业形象的建立中树立好榜样的作用。

(二)正确、及时的风险评估是企业成败的关键所在

企业要求有专业的的风险评估机构和风险评估人员,根据内部控制的相关目标,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对内部环境和业务流程等进行全面的评估,使管理层能根据高速公路结果准确识别公司面临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并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样磁影响程度进行合理排序,在分析相关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基础上,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同时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

(三)控制活动是指企业根据风险应对策略,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的具体方式

企业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控制措施:一是实施预算管理,将日常业务的相关事项纳入预算控制;二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预算日常控制现代化,将控制与信息自动联系起来;三是根据企业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合同管理办法,对外发生的重要经济业务和涉及金额比较大的业务与对方单位签订书面合同。

(四)信息和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和传递同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正常渠道反馈回来的信息能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企业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沟通相关机制。建立能及时收集整理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系统,促进信息在企业内部上传下达,各层级之间,企业与外部有关方面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反馈;同时也要建立相关的反舞弊机制,对相关的举报人和投诉人进行保护,将信息反馈制度及时传达至全体员工。让举报、投诉成为公司有效的反馈重要信息的渠道。

(五)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改进的重要保证

企业应当强化内部监督制度,一方面聘请外部审计机构(非原内部控制制度定立的相关机构)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进行审计,进行监督,随时发现与内外部环境不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进行修正,建立适合于本企业的并随本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页变化的内控制度。

企业制度研究篇3

关键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意义;风险;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2

一、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进行研究,就需要明确对其进行研究的意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开展相应的研究行为。具体来说,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对于企业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加强国家的宏观控制。企业是市场经济的血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而为了使其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就需要对其进行宏观控制,为此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行业准则等,以对企业进行更好地控制。而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不但可以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还能更好地配合国家的宏观控制,将企业的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这样对于国家政策的制定、调控手段的选择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逐渐发展并且完善,这不但使得企业的职能分工更加明确,在分工、考核等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合理,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得到很好地保障。此外,通过会计内部制度的完善,使得企业的目标得以很好地执行、分解,这样就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使企业的经营效率得到提升。

3.保障物资的完整。以往在对财产物资进行管理的时候比较粗犷,不但造成了大量的损耗和损失,也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效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能够使企业的财产物资得到很好地保管和控制,这样就避免了贪腐、挪用等状态的放生,从而使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物资的完整度得到了提高。

4.完善会计资源管理。企业的会计数据并不仅仅为了对过去的情况进行了解,而是为了以当前的会计信息为基础,对当前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控制,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状况进行必要的决策,而会计内部控制在这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样就能更好地完善企业业务处理的程序,使企业的职责分工更加完善,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内部控制的风险分析

在分析了会计内部控制的意义之后,就需要对当前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进行深入地分析,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出具体的措施,使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得到更好地提升。具体来说,当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1.会计环境存在风险。在市场经济环境,企业的发展环境更加优越,在这样的环境下,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现在网络化是当前会计软件的一个趋势,不论是远程报表、远程审计,还是网上采购、网上银行等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当前ERP理念与系统逐渐得到了很好地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不再是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唯一的要素,企业的资金、物流等也都逐渐纳入到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范围之内,企业从现在的趋势来看,其控制的范围还将逐渐扩大,并且呈现出日益复杂化的特征。计算机是以往会计系统工作所必需的工具,相应应用程序的完善固然对会计系统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若是应用呈现出现错误且计算机不能进行识别的话,就会产生新的会计内部控制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保证会计环境的安全性是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职能,为此不但需要对权限进行合理的划分,还需要加强密码登录保护等相关的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高效。

2.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为企业提供决策,若是其存在失真情况的话,企业就难以做出科学的决策,这样就难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财务管理的重要依据就是信息数据,正是因为如此,企业应该对会计信息的掌握渠道给予保证,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资金流、物流等相关的运转情况。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等是我国企业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其往往不愿对准确的信息进行公布,或是处于个人的目标,制定信息孤岛现象,这样使得相应的财务信息不能及时被企业的高层掌握,使企业的决策存在着很大差误。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的一个现象就是信息的截留,企业的各部门都有可能存在这种状况,还有的部门制定虚假信息,这也使得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难以保证,这将直接导致企业的会计核算存在很大的问题,使得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不能被相关的政府部门、社会、企业等全面地了解。在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上,我国的财政部曾经做过相应的调查,结果现实,存在信息失真情况的企业的比例占到了80%,财务信息的失真,将直接对企业的决策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将对社会监督、政府调控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

3.会计监督不到位。纵观现在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事后控制仍旧是其主要的方式,这就使得控制的效果不系统、不理想,难以降低损失、规避风险,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会计内部控制具有全过程性,在控制的事前、事中、事后等三个阶段都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这样才能达到更好地监管效果,更好地保证企业的财务安全,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得到更好地保证。然而,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相关的监督者缺乏必要的了解途径和手段,这使其很难得到很好地发展。且现在很多企业都将精力敬重在时候控制上,这就使得监督工作的开展存在很大的滞后性,一旦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将其解决,使企业面临着严重的损失,这样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一个情况就是,对于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很多企业管理者也并不能说清道明,而了解相关会计信息的会计工作人员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的认识又不是很清晰,这样就使得财务管理存在着很大的疏失,会计核算对于财务管理起着主导作用,正是这种监督上的疏漏,使得企业的资金流等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从而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三、预防会计内部控制风险的措施

在分析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之后,就需要找到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种状况,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和管理效果,使企业获得更好地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如下方面来采取措施:

1.完善计算机系统。为了更好地建立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应该从计算机软硬件入手,使系统的授权修改程度能够得以规范,并在系统中增设接触控制程度,使得会计人员只能进入自己职权内的分系统,系统的源程序、技术资料等保密信息不能被其介入,这样系统的安全性就能得到更好的保障。此外,企业还应配置专门人员对相应的电子信息数据进行定期检查,并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备份以及保存操作,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系统的安全。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计算机病毒也对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为此,企业的计算机管理员应该及时对系统进行杀毒,并设置防火墙,做好定期的检查,这样才能使会计网络得到更好地保障。只有采用如上的措施,才能更好地防范会计内部控制系统的安全危险。

2.完善会计信息管理。为决策提供数据和参考是会计内部控制重要的作用,然而信息的失真以及传递的不及时是企业会计信息处理存在的典型的问题,这就对企业的决策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在业绩评价、安全性保证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安全威胁。为此,企业应该完善对会计信息的管理,不仅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还应该在信息的及时性、保密性等方面下功夫,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企业信息分析、决策、共享的效用,使其跟好的转化为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有利的资源,提高企业的会计工作效率,更好地从中分析出企业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除此之外,在信息系统的分析、评价上面,企业应该进行定期的检测,使信息沟通的渠道畅通,从而更好地保证企业管理的要求。在进行信息管理的时候,应该采用信息授权制度,且需要以保密协议的方式来明确员工的工作职责和义务,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信息的安全。

3.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为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更好地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风险,需要及时对企业的财务报告等涉及企业信息数据的资源进行分析,并找出企业存在的生产、经营风险,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在企业风险环节的治理上,若是企业在这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疏失的话,则其很难获得相应的发展,从而使其市场竞争力以及市场份额都会逐渐下降。至于企业主要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才能更好地制定相应的规避的措施,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并积极进行风险评估。

四、总结

市场经济是瞬息万变的,只有不断完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不但可以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还能更好地配合国家的宏观控制,其对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保障物资的完整、完善会计资源管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希望能够促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钱旭峰.基于信息化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以奥克斯集团为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0).

[2]王波,卞志静.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1).

[3]苏桐.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02).

[4]杨世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综述[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2).

企业制度研究篇4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公司治理结构风险

我国2006年新修订的《会计法》,明确要求各单位加强内部会计监督,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2008年6月28日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制定并了我国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尤其在我国现阶段,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着许多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行与发展。因此,目前有必要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1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其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但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都不尽人意,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原则》中对公司治理给出了一个有代表性的定义:“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工商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指导意义,责、权、利的划分形同虚设。董事会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高度重叠。监事会不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只是由董事会控制的一个议事机构而已,不能真正发挥其监督的作用,形同虚设。经营者与企业所有者目标相背离,各自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经营者所追求的高报酬、低风险,所有者的追求的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1.2 缺乏完善的制度建设 目前大部分企业虽有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管理者缺乏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失去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最终使内部控制制度失效;而有的部分企业根本就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或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造成无章可循的现象;还有些企业,虽有内部控制制度,也较为健全,但由于企业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致使其执行仅仅停留在纸上,没有落实到实处,未能充分发挥有效作用;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企业的领导不能以身作则遵守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甚至有的企业领导超越内部控制制度行使职权,导致内部控制制度难于落实。

1.3 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目前有很多企业主要依靠内部审计进行监督评审工作,但内部审计却得不到企业的重视,有些企业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其只是财务部门的一个分支机构,与财务部同属于一人领导。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机构在行使审计职权的过程中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导致其审计结果缺乏客观性、权威性及公正性。另外,在内部审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账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1.4 缺乏防范风险的意识 现代社会,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风险处处存在,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对风险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着每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以及在市场上的声誉和形象。但目前,有很多企业由于缺乏充分对市场风险的认识,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经济决策只依靠主观经验,缺乏防范风险的意识,致使决策结果没有考虑风险的因素,最终造成决策的失败。

2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

针对以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有效实施的坚实基础。要想内部控制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要理顺公司治理结构。首先要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其次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自的职权,《公司法》规定,“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是公司的决策机构;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是公司的经营机构;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要强化董事会的主导地位,突出董事会的核心作用,同时赋予监事会独立行使监督的权力。再次,建立严格的考评制度和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2.2 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加强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尤其是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只有单位负责人不断提高自己遵守财经法纪的自觉性,才能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其次要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只要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地自觉遵守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再次,加强考核与监督机制。只有严格的考核与监督机制,才能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发挥有效的作用。

2.3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 加强企业内部监督,首先要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并由专门人员从事审计工作,同时要赋予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充分的权利,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保障内部审计的顺利进行,从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其次,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要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充分有效地贯彻执行,就必须要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其制定并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及《职责说明》(2001年)中认定:“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由此可见,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为重要。最后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与考核,看企业内控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和问题,然后据此进行鲜明的奖励与惩罚,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2.4 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因此企业要想发展和壮大就必须具有风险管理的能力。那么企业如何来进行风险管理呢。首先要企业树立风险意识,只有企业意识到风险无处不在,才会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其次是针对不同的风险,建立不同的防范风险的应急措施,把风险的危害降低到最低,从而确保企业经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最后是设置专门管理风险的机构,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增强,经营风险降低,最终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从而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3 结束语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要求,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保障企业依法经营和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也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防范风险的一种有效机制,同时也是使管理层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举措。而内部控制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领导者的控制意识和行为,所以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内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问题,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严格约束各企业内部人员,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有效施行。

参考文献:

[1]王灵蕙.刍议企业内部会计控制[J].财会研究,2006(9).

[2]翟利艳.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J].会计之友,2006(4).

[3]戴彦,汪艳.内部控制本原的经济思考[J].财会通讯,2005(12).

[4]李连华.企业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连接与互动[J].会计研究,2005(2).

企业制度研究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创新

对于企业来说,财务管理对于其自身的健康运营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这一背景下,很多中小企业从自身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围绕财务管理的流程、环节等相关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完善。但是,从具体的制度科学性、创新性等方面来看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本文基于中小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现状,对其今后的创新发展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对于促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借鉴意义。

1中小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涵

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内涵与概念,在学术领域还没有达成较为一致的认识。一般来说,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企业在日常的管理体系中,所制定地相关制度、体系的统称。中小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为了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性、效果性以及系统性,所采取的诸多制度的统称。从宏观上来看,中小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制度的规范性。任何制度需要建立在必要的、科学的原则基础上,否则,不仅达不到预定的目标,还会对企业的其它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制度的科学性方面需要借助必要的原则性来进行必要的强化。其次,制度的可操作性。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对企业的综合管理系统进行必要的强化与补充,在这一背景下,任何一项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内容都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只有建立在一定的执行基础上,内部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所具有的价值才会得到逐步的发挥。最后,制度的发展性。随着整个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企业自身,尤其是,对于大量的中小企业来说,更需要在企业管理,包括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进行完善。只有在不断的与时俱进,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才会更好的助力企业的健康成长。总之,在企业践行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当中,需要按照相关的要求来进行补充与完善。只有建立在科学性、发展性以及规范性基础上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才会在助力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获得更大的效应价值。

2中小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现状

面对不断上升的市场发展压力,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逐渐认识到管理所具有的价值与作用。但是,从具体的实施效果来看,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地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等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大的提升与发展空间,具体如下:首先,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在中小企业自身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的财务管理的实现效果。从目前来看,我国的诸多中小企业在相关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够健全的问题,需要在之后的运营与实践过程当中进行必要的强化。其次,制度的执行效果有待提出。制度的制定是提升企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基础,但是,如果内部控制制度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的完整,在具体的执行过程当中却存在着各类的折扣现象,制度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也就不复存在。所以,积极的进行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效果的提升应该是今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后,企业文化的作用有待发挥。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与作用的发挥还处在一个缓慢的起步阶段。企业文化对财务管理以及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并没人得到积极并且富有创新的发挥。所以,对于今后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来说,积极强化企业自身的文化发展,价值巨大。总之,当下我国很多的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执行以及相关的人效果与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还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也是中小企业今后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3中小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在上文中,主要对当下一些中小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进行了梳理,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尝试从主观、客观等两个维度来进行原因的梳理。一方面,从主观的角度上来看,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很对中小企业都将大部分的发展重心放在了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营运业绩的提升。这就直接导致了企业在财务管理的具体制度,尤其是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中小企业今后的发展提升过程当中,需要在主观方面进行必要的强化,尤其是转变发展的观念,将运营与发展的重心逐步的向企业的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进行改进与强化。另一方面,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企业自身在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过程当中,面临着缺乏必要的理论以及经验的支持。尤其是,对于应对周遭市场发展的意识里,很多的中小企业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力不从心的问题。所以,外部竞争压力的加大以及企业自身应对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等方面的经验不足问题都极大的了其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方面效果的实现。总之,当前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过程当中,无论是主观层面的原因,还是客观层面的原因,都影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效果,这些主客观层面的原因也是今后优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方向。

4创新发展中小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建议

在上文中简要分析了一些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诸多方面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为了有效的促进中小企业在今后的运营与发展的过程当中能够获得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发展,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的上,尝试从以下几个维度提出几点建设性的建议。首先,重视内部控制制度观念的创新。任何层面的创新都需要建立在观念创新的基础上,因此,在今后的诸多的中小企业运营与提升的过程当中,应该切实从观念的角度入手,进行系统的优化与提升。在创新观念的优化过程当中,中小企业自身应该积极的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的运营模式,借助集约式的发展理念来促进中小企业自身在内控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方面获得更加长足地进步。观念创新才会逐步的带动制度创新。其次,构建内部控制创新机制。为了在今后的运营过程当中有效的避免由于制度创新不足而影响企业的长足发展,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应该下更大的力度。一方面,切实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与发展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发展目标。在必要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方面加大必要的投入力度。通过这种基本保障机制的健全来助力企业在创新驱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方面获得系统的改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要树立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在应对市场对财务管理挑战与压力的过程当中可以逐步的推进。只有建立动态的内部响应机制,中小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才会得到全面的发展。再次,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在今天的企业运营与管理的过程当中,数字化、智能化以及信息化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些都为中小企业今后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发展搭建了有效的平台与条件因此,在整个的中小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改进与提升的过程当中,中小企业应该切实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借助先进的内部控制硬件及软件的升级来助力企业内控体系的完善以及效果的发挥。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相关的新技术应用的过程当中,中小企业自身应该强化对新技术的吸收与利用,提升整体的新技术的转化效果。最后,重视企业内控文化的创新发展。在企业财务管理的优化与升级的过程当中,财务管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需要在形式上进行制度层面的优化与健全,也需要企业在响应的文化建设方面进行必要的匹配与优化。一方面,中小企业要扭转当下在企业文化发展与建设过程当中所存在的诸多不足,从体系上进行企业文化的健全。通过有力的外部支持体系来助力企业在相关的文化建设方面获得很大的支持;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还应该在文化建设与内控制度的执行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跟进与调整。通过践行企业文化以及内部控制的岗位责任制来提升企业的内控发展水平。总之,中小企业在财务内控的创新发展方面需要在制度、理念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的发展。只有逐步的推进才能够更好的助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领域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提升。

企业制度研究篇6

关键词:并购税制;制度变迁;课税分析;税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4)03-0038-06

一、税制与制度变迁

税制是税收的保障,以税法为核心内容,具体体现为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等具有上下位层级的用以调整征纳双方之间征纳税关系的行为准则体系。“税收是政府为满足执行职能的物质需要,对经济活动主体的收入,依据执行职能产生的一般利益,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和标准进行的强制征收”[1]。根据税收的这一定义,税收是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一种交易,政府用和平的环境、安定的社会秩序、便利的公共设施等一般利益与纳税人的私人收益相交换。税制不仅内在地影响着征纳双方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向纳税人供给进行经济活动的秩序和规则,是纳税人经济活动的外在影响因素。

任何秩序和规则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人们互动的结果,“只有当某一领域的交易多次发生和重复后,才会出现对秩序和规则的需求”[2]。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法律制度不同,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则不同,不同的权利义务关系影响交易双方的成本和收益,因此,法律制度的选择关乎利益的选择,法律法规对交易双方权利义务的界定会影响到经济效率。换言之,任何法律条文都必须服从人们对效率的追求,而不应是由政府任意制定并强制人们执行的条条框框。在现有税制的改革过渡当中,我们应如何进行更高效的税制选择呢?依照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包括两种类型,其一是由基层主导的自下而上的诱导性制度变迁,属于需求主导型,走的是渐进式改革路径,具有边际革命性和增量调整性,诱导性制度变迁可以解释有效的制度的演变[3];另一种是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属于供给主导型,属于激进式改革,对制度存量具有革命性。既然税收法律制度是征纳双方互动的结果,在税收法律条文的制定中,政府既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照搬国外,可取的做法是:立足于本国的税收实践,向发达国家请教并不断汲取他国的成功经验。由此,才能形成有效的具有全球观的税收法律条文。税制变迁即是税收法律制度的优化完善过程,其变迁路径依赖于税制结构、税种、税率、税基、税收优惠政策及税收征管办法等的选择。

税制结构的优化选择通常取决于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税收政策目标。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对效率和公平政策目标的侧重会有所不同。发达国家经济由于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以,面对的突出问题不再是经济发展问题,而是如何公平分配问题、如何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显然,发达国家侧重的更多是社会公平的税收政策目标,并通过社会公平保证宏观经济效率。由政策目标出发,发达国家必然会选择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而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发展建设期,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协调,结构失衡等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的主要问题[4]。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可靠、及时、稳定的财政资金作保障。较之所得税,商品税对于实现收入目标更具有直接性,正好能满足这一需求。基于政府的效率目标以及征管环境的约束,以商品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就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必然选择[5]。总体而言,税制结构的演变,不仅经历了从古老的直接税为主体到间接税为主体,再到现代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转型,更进一步发展为现代所得税和现代货物与劳务税并重的现代税制体系。在这一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经济发达国家大多建立的是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而经济不发达国家大多构建的是以货物与劳务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二、企业并购与并购税制①

现代产权经济学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和重要组织形式,交易费用是企业和市场分界的唯一变量,要确定配置资源的最佳方式,就必须考虑到交易费用。企业并购在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主要表现为:通过将市场交易内部化,节约市场流通费用,使知识的市场价值在较低成本下得以实现;通过创新组织制度提高组织协调效率,节约管理费用;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的合理布局减少经营不确定性,降低风险成本。

企业并购实质上是产权的交易,通过产权交易不仅能够实现对存量资源的优化重组,而且有利于促进优秀企业的外部快速成长。一般而言,该类交易成交的前提是在不使任何一方的福利或利益减少的条件下,使双方或至少一方的等量资本能够为双方或至少一方带来更大的收益,也就是说,其中包含着“帕累托改进”的效率实现过程。在投资方式的选择(将在下文展开分析)中,只要购买现存企业所带来的收益比直接新建一个企业带来的收益更大,投资者就会选择并购现存企业的方式进行投资。从产权所有者来看,在产权去与留的选择中,只要能够通过整体产权转让获取更高的收益,实现所有权最大化收益,或者能够以另一种财产形式实现产权收益率最大化,就会选择产权的整体出售转让,这通常具有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意义;只要通过产权转让能够规避原有的财产形式或产权在继续保留情形下可能会存在的不断放大风险,产权所有者就会借助资本市场所提供的风险分散或转移途径,选择资产的剥离转让。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购交易常常是在买卖双方的效率选择中得以实现。

企业并购交易在促进经济运行效率的同时,也促进了资本的集中,而资本的过度集中会导致垄断。针对并购效率和垄断的问题,根据美国经济学家、企业并购效率研究专家哈罗德・德姆塞茨的观点,优秀企业的良好绩效是因为效率而并非源于市场垄断。在竞争的市场机制下,企业没有进入与退出的障碍,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当其生产的产品相同,产品市场价格则相同。此时,成本差异就是各个企业不同利润的决定因素,有能力获取超额利润的优秀企业只能仰仗其成本优势,这一方面要求该企业能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产品,同时应具有规模经济的优势,在生产过剩时代,并购是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最佳途径。也就是说,通过将外部市场交易内部化的并购活动,企业可以实现高效率。高效率的企业可以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同时提高产业集中度,自然也能从高效率、较高的资本集中度中获得高额利润。由此看来,如果公共政策从防止资本过度集中角度控制企业并购,该政策或许可能减少市场垄断,但更可能是对高效率企业的惩罚。

作为公共政策的组成部分,政府课税不应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否则,政府课税就会扭曲市场经济活动中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或者改变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生产者的生产行为,就会影响私人部门应有的资源配置效率,这就是所谓的“税收中性”。虽然依据税收中性原则,对企业并购交易产生的所得予以课税,理论上看似乎毫无疑义(这也是几乎所有国家的税收政策理论出发点),但在并购实践中,多样性的并购交易方式尤其是交易对价的支付方式使课税具有现实意义。企业并购交易对价的支付方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权益性支付方式,其中包括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货币形式如现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具有固定货币金额的资产;非货币形式如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不准备持有到期的债券投资等不具有固定货币金额的资产。另一类是权益性证券支付方式,其中不只限于并购方企业自己发行的股份,往往也包括并购方企业所持有的母公司股份乃至其他企业股份。如果企业并购选择的是货币易,其交易损益的确定性意味着转让方企业及其股东从原有的经营中退出,其交易目的是实现即期财产收益,而不是继续参与原有经营的进一步优化调整。此时,对并购交易所得课税并不会影响纳税人的决策;但如果企业并购选择的是非货币易尤其是以股份作为支付对价的交易,此种情形下,税收的最佳策略选择就是对并购实施免税政策。这不只是因为在当期无法确认交易损益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会导致征税的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该类并购交易是以被收购方企业原有经营和原有股东经济利益得以维继的方式对存量资产进行优化配置,其效率选择符合社会经济运行的需要,如果此时予以课税,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决策,从而会影响企业的效率最大化选择。现实中,多数国家都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通过规定免税适用条件等形式对非货币性并购交易(主要是以权益性证券作为支付对价的情形)予以免税对待。

三、课税对企业并购影响的经济分析

税制附属于国家,以贯彻公共政策为出发点,同时也是与纳税人进行利润分配的制度。因此,税制安排不仅宏观上是影响企业投资并购的外部环境因素,也内在地影响着企业的并购行为。

(一)课税对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

企业投资决策服从于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按其实施的领域可划分内部管理型和外部交易型两种基本战略类型。前者属于基于企业内部经营的产品扩张型战略,以投资建厂方式进行增量投资是其核心模式;后者属于基于资本运作的资本扩张型战略,对外实施企业并购是其核心内容。那么,从发展战略出发,企业是选择以新建企业方式进行投资,还是通过并购现存企业方式进行投资,其中不乏税收因素的指向作用。

假设股东个人获得的股息分配面临经济性重复征税及较资本利得更高的课税率(这正是大多数国家的现实做法),在此情形下,作为企业所有者,股东的理性选择应是将股息所得留存于企业使之实现资本化,待出售股权时按资本利得确认并适用较低税率计税,即所谓的将“权益”困在企业中(Equipty becomes“trapped” inside the firm)。关于被困“权益”的实现方式,根据最初的托宾q值②理论,当q比率大于1时,可以发行新股以扩大权益资本比重,这有利于进一步增加企业价值;当q比率小于1时,溢价回购本企业股票更为有利,这不仅可以使部分股东的权益得以变现,而且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股票市值,提高q比率。但是为避免出现因股份回购而导致股权过于集中所产生的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问题以及借回购逃避股息税的问题,世界各国大多对股份回购行为施加了严格限制或禁止性规定,譬如为限制“选择”性回购,防范回购后导致股权过于集中的问题,美国税法规定:回购之后,现存股东所持股份的最大比例不得高于其回购前所持股份的80%。

如果股份回购遭致法律的禁止,从税收角度考虑,企业所有者的理性选择应是将利润留存在企业或者用于对外投资。假定股息适用税率为te,资本利得适用税率为tg,te大于tg,则当每一美元的企业所得税后利润用于分配产生的个人所得税后所得(1-te)等同于留存企业产生的资本利得税后所得q(1-tg)时,q=(1-te)/(1-tg)。由此,q值包括三种情况:q大于1;q介于1与(1-te)/(1-tg)之间;q小于(1-te)/(1-tg)。相应地,根据托宾q理论的进一步解释,均衡状态的值决定了企业资金的三方面去向:增资扩股及扩大投资;增加企业内部积累或用于利润再投资;不再计较股息分配适用税率的高低而发放股息或者转让企业。因此,托宾q理论不仅可以用来解释通过内部扩张所实现的存续企业增长,也可以用来解释企业诞生与消亡的原因。

据上所述,当q大于(1-te)/(1-tg)时,将对企业产生减少股息分配、扩大投资的激励。那么企业在进行投资时是选择并购现存企业还是选择新建一家企业?King通过实践观察,发现q值小于1企业的消亡主要缘于被另一企业收购[6]。King在模型中假定并购现存企业存在观念转换成本如成本、经理层执行成本等,该类成本的临界值设为c*。与并购现存企业相比,由于新建一家企业将涉及注册税等额外的税收成本,而且新企业所包含的权益价值只是投资企业利润q的一部分,其利润水平低于并购现存企业的利润水平,因此,观念转换成本在临界值c*之下,投资企业就会选择并购现存企业,而不会选择新建一家企业。此时的临界值可记为q*,即(1-c*)。

根据上述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所得税是影响企业投资的重要因素,不仅会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扩张的规模和速度也有较大的影响。

当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假定Fk代表资本的边际收益,cA代表并购交易的边际成本;cl代表新建一家企业的边际成本,则其投资决策所满足的均衡条件是:

Fk=cA=c1(1)

由于对股息所得的经济性重复征税,企业的一美元实际值要低于名义值(面值),假定为临界值q*。当企业选择新建一家企业时,新建投资的机会成本为所放弃的股息收益q*×[1+(1-tc)×cl],应等于边际投资项目利润q,即q=q*×[1+(1-tc)×cl],其中,tc为企业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1+(1-tc)×cl]为每一美元新建投资的付现成本;当企业选择并购投资(比如采取股权收购方式)时,每一美元并购投资的付现成本为[q+(1-tc)×cA],其中包括因纳税扣除而产生的调整成本。当两类投资的付现成本一致时,则可推导出:

cl=■■(2)

cA=■■(3)

只要当购买企业所带来的收益比直接新建一个企业所带来的收益更大,企业就会选择并购的方式。现实中,企业并购投资往往因较低的税收支付以及较高的利润水平而优于创建投资。

根据King的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企业可依据3式进行并购决策。如果企业在并购中产生的边际成本小于cA,则该企业应该选择通过并购交易实现规模扩张,直到并购交易产生的边际成本接近cA为止。所得税税率对企业并购决策而言至关重要,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越高,并购的成本越大,对并购交易的约束也就越大;较低的所得税率有利于刺激企业并购市场的发展。

上述分析将税收作为影响企业经营决策的一个关键因素来考量,其结论也可以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进行解释:通过并购交易,企业得以实现外部交易内部化,这一过程通常被认为是企业替代市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不仅可以节省包括税收在内的交易费用,而且由于通过企业并购促进了资本一体化的实现,这为企业充分利用差异性的税收制度及税收政策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税收规划创造良好的机会,从而有利于企业降低税收负担,有助于促进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二)课税对并购交易量的影响

企业并购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其投资规模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税收因素。那么,税收是如何影响并购交易量的?我们可从税收对一般投资的影响入手进行分析。

假定政府的纯策略选择是采用高税率th或采用低税率tl,投资者的纯策略选择是投资或不投资,r代表税前投资收益率,c代表单位税收的征税成本。由“理性经济人”假设出发,政府对投资行为课税的高低必将在政府与投资主体之间引发征税与避开征税的博弈。不同纯策略组合相对应的盈利矩阵见表1[7]。

设政府对投资实施高税率的概率为y,则实施低税率的概率为(1-y);设投资者选择投资的概率为x,则投资者选择不投资的概率为(1-x)。根据上述模型中的基本假设条件,对政府和企业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求解如下:

(1)政府的期望收益最大值

G(?啄1,?啄2)=y{(th-c)x-c(1-x)}+(1-y){(tl-c)x-c(1-x)}(4)

对y求导,并令导数为0,则整理可得:

x*=■(5)

(2)投资者的期望收益最大值

I(?啄1,?啄2)=x{(r-th)y+(r-tl)(1-y)}+(1-x){-(r-th)y-(r-tl)(1-y)}(6)

对x求导,并令导数为0,则整理可得:

y*=■(7)

则征纳双方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为(x*,y*),即如果政府对投资实施高税率的概率为x*,投资者选择投资的概率为y*。

由于高税率th或低税率tl均小于1,且th>tl,因此■>1。在th给定情况下,政府对投资实施的税率越低,th与tl之差就越大,则投资者税后收益率就越高,投资者投资的概率就越大,即低税率对吸引投资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政府的税收收入。反之,随着投资者税后收益率的降低,投资者将显著减少投资量,同时会减少政府的税收总量。

由上述关于税收对投资行为影响的分析,我们显然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低税率对并购活动具有吸引力,有利于促进并购交易的活跃和并购交易量的扩大;高税率则会抑制并购活动,约束企业并购的活跃程度和减少企业并购交易量。一般而言,鼓励企业并购活动可以采取免税和低税率两类措施,相比之下,由于免税的实质是税收递延,对目标企业及其股东而言只是减少了现金支付压力并没有真正豁免纳税义务,因此,目标企业及其股东可能依然会选择在低税率实施的时候实现资本利得,西方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为资本利得的“锁定”效应(Locked-in Effect)。这一方面与政府鼓励长期投资的政策导向相吻合,同时也说明了具有实质降低税负作用的低税率对投资者更具吸引力。

四、企业并购税制安排所涉及的基本问题

(一)企业并购税制安排集中表现在所得课税方面

企业并购的实质是相关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即通过出售或交换资本项目③而使目标企业控制权实现转移的过程。这一交易过程往往会引发来自并购方企业、目标企业、目标企业股东及政府等各方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利益表现为税收。虽然企业并购交易会涉及税收体系中所得税、货物与劳务税和财产行为税等各个税类④,但并购交易过程中的主要税收问题集中体现在对所得课税的处理上。这是因为在对企业并购交易进行税务处理上,所得税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从产业演进和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当企业并购作为产业演进、效率配置,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大规模展开的时候,就迫切需要相关的法律制度予以保障,与企业并购相关的具有导向和调节作用的税收制度应运而生,而且随着人们对企业并购活动认识的不断加深,并购税收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之中。问题是如何运用税收杠杆对企业并购发挥引导和调节作用,也即是对企业并购是否该征税、该征什么税、对并购当事双方哪一方征税、采用什么税率征税、如何确定税基等等?由于企业并购交易的实质是产权交易,产权不同于货物与劳务,往往集货物、债权、债务及劳动力于一体,通过交易实现的是财产收益或所得,由此,所得税的作用凸显。通过对企业并购交易所得的征免税设定就可以有效发挥税收的引导和调节作用,充分体现效率与公平两大税收基本原则。可资佐证的是,以所得课税为主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大多都拥有较为完备、详尽的并购税制,而以商品课税为主的国家(包括我国),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国家,由于以商品课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对企业并购交易课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类国家的税收制度对企业并购的规定及处理大多较为简单。

(二)免税并购及免税并购适用条件的设定

由于企业并购有着多种多样的交易形式,因此,西欧、美国、加拿大、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大多数OECD国家,也包括我国,都从税收的角度对并购交易进行分类区分,将企业并购划分为应税并购与免税并购。从根本上说,该划分更多地是出于税收效率与税收公平的考虑。基于税收效率的基本考虑是:对并购交易相关各方的经济地位或者投资者利益的持续性没有发生变化的企业并购交易,没有理由征税,这首先需要从并购交易的支付形式上进行区分,如果不考虑并购交易形式而对企业并购交易课税将违背经济效率原则。从经济实质上说,对并购交易免税的目的在于矫正税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就交易者整体而言,只是税款的递延缴纳,并非是彻头彻尾的免税。对应税并购与免税并购进行划分的关键在于对免税并购适用条件的设定,如何设定合理有效的免税并购适用条件事关交易各方的税收待遇和国家的税收利益以及并购税制的价值取向。世界各国通常都从鼓励并购、防范避税、保证公平、便于操作的角度对免税并购适用条件进行设定,其基本考虑是:适用条件不仅应有利于从法制上对复杂的企业并购活动进行规范,而且在实践中应易于执行运用,能够成为征税机关和并购交易当事各方处理并购交易业务的税收准则。

(三)完善并购税制的时机选择

企业并购的实质是产权的交易,从税收角度上看,必然涉及所得税问题。在并购所得税制建设方面,大多发达国家都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法律制度[8]。相比较而言,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在设立税法时,却常常忽略对企业并购制定针对性的专门规定。究其原因,并非是这些国家缺乏并购交易活动,实际上,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民营化及随后的企业所有权结构的改变,以及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债券市场的不断完善,这些国家的并购重组活动将日益活跃,使现存企业能够正常运营已不是最优化任务,最优化任务是推动现存企业进行强强联合以及强弱联合的并购重组,这是使现存企业更具活力、不断壮大的重要途径。虽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的企业并购交易在金额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无法相比,但从并购交易数量上看,可能并不比发达国家少,对相关税收政策的需求其实已经非常迫切。这些国家缺乏关于企业并购的税收政策规定可能是因为这些国家以商品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对企业并购交易的不适应性,以及所得税制不成熟尤其是缺少对资本利得征税的系统规定。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断提升以及所得税地位的不断提升,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轨国家应如何制定有利于至少不阻碍企业并购重组的税收政策就显得十分迫切而且重要,由此,应及时完善税收政策供给以满足国内发展需要和适应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格局。对跨国并购投资者而言,当投资者发现本国的税收制度与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税制并无二致时,不仅有助于提高其对投资效果的预见性,同时能够增强其对跨国投资的信心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注释:

①企业并购税制并不是某种单一税制,而是指系统的企业并购相关税务处理规则及其具体实施办法,其中应以专门性税务处理规则为主,辅之以一般性税务处理规则。

②托宾值由经济学家托宾于1969年提出,也称为托宾比率。该比率等于企业股票市值(即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股票所代表的资产重置成本的比值,该比值相当于企业的边际投资项目利润,其边际均衡值等于1。

③所谓资本项目既可以是债券、股票之类的金融性资产,也可以是机器设备、房地产之类的实物性资产。

④根据我国税法规定,所涉及的主要税种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和印花税等。

参考文献:

[1]马国强.中国税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2]盛洪.最新中国企业并购经典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3]汪丁丁,韦森,姚洋.制度经济学三人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李志远.我国税制结构优化探讨[J].税务研究,2008,(9):39.

[5]禄晓龙,张荐华.中国分税制改革成效研究:1994―2011年[J].商业研究,2013,(12):131-137.

[6]Modén,Karl-Markus.Tax Incentives of Corporate Merger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D].The Industrial Institut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1993.

企业制度研究篇7

【关键词】 企业年金;治理结构;年金计划;税收优惠

企业年金是我国所确立的建立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目标中的第二支柱,是对国家法定基本养老保险的一种有效补充,原称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它是在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的特点是国家政策扶持、企业自主建立、市场运营管理、政府行政监督,既可以体现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效益的差异,又可以体现不同劳动者之间贡献的大小,更好地发挥激励作用,调动职工为企业发展多作贡献的积极性,是一项长期有效的制度安排。2011年颁布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补充规定的公告》从政策方面进行了完善。

一、我国企业年金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的企业年金制度研究侧重于实务运行领域,研究的大致脉络:一是结合目前企业年金发展的问题和现状,分析企业年金制度的性质和定位;二是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动因及效用评价;三是企业年金的发展趋势以及预测。企业年金制度的研究国内的学术专著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首先是来自国内学者,他们在长期从事社会保障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年金制度作了全面的梳理。如邓大松教授和刘昌平博士所著《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系统研究了企业年金的治理结构、计划预期替代率和基金投资、监督管理问题,为完善我国企业年金政策和制度提供了较好的思考和思路。

2.其次是来自政策面对于国内企业年金发展方向的指引性专著。如孙建勇主编的《企业年金运营与监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等,对于理解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定位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

3.最后是来自金融机构的“助推器”式研究。企业年金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广阔,商业银行、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对企业年金的商业化运作进行深入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如中国工商银行郭琳著的《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变迁中的企业年金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等。

二、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针对企业年金制度的监管法律和监管规定尚处在研究制定过程中,经办主体对企业年金计划的运营管理业务缺乏经验和技巧,因此,在企业年金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年金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立法层次较低、法律效力较差。我国出台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是企业年金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式的法律文件,也是目前企业年金运营管理的主要依据。但是,这两个办法仅仅是部门规章,而且许多事项尚待进一步细化。

(二)管理手段简单,评价指标缺乏标准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是企业年金制度的制定者和监管者,但是目前受各种资源的限制,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企业年金市场的监管手段简单化,还处于信息统计的初级阶段;对各管理机构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各种评价指标缺乏标准、统一的口径,纯手工统计,很难避免统计人员的道德风险,导致数据质量可比性差、可信度低。

(三)市场运营主体不规范

我国的企业年金基金受托人将其职责分解,分别委托给不同专业机构管理,委托企业年金账户管理人从事企业年金计划的日常行政事务、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的管理业务;委托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人从事安全保管年金基金资产的业务;委托企业年金投资管理公司从事企业年金投资运作业务;委托包括投资顾问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精算事务所等在内的中介机构为企业年金运行提供咨询、资信评估、精算、会计或法律等专业。由于我国企业年金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管理机构急于跑马圈地,低收费甚至不收费、中介机构不尽职等问题时有发生,年金市场规范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年金税收优惠政策不到位

如《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为全体雇员按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或标准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可以税前扣除,而《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中规定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以从成本中列支,《财政部关于企业为职工购买保险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中又规定试点地区企业才可以按4%的比例税前列支,对于同一事物有如此多不同版本的规定,难免让人无所适从。

(五)治理机构不完善,受托人的空壳化和分散化严重

通过受托人制度来发展企业年金,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确保企业年金制度的安全性、专业化,同时有利于发展出竞争性的金融市场。但是目前,受托人的空壳化和分散化使受托人的职责难以担当起来,它的责任、义务和收益不太对称,责任太大,收益太小。企业年金市场各个角色竞相压低收费标准,进入恶性竞争时代。在理论上,信托型企业年金制度下的受托人居于十分重要的市场地位,但目前的形势是,外部受托人既面临着自我生存的考验,又面临着市场的严重挤压;外部受托人既是中小企业举办企业年金的必由之路,又是目前的一个瓶颈;外部受托型集合企业年金是推动中国广大中小企业建立年金计划的重要路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年金的发展方向。

(六)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集合企业年金计划迟迟未出台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了全国55%的GDP、60%的出口总额、40%的利润、45%的税收,提供了75%的就业机会,但其企业年金还不到企业年金基金总额的1%。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量小、管理成本高,单独设立企业年金计划比较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一种标准化、能够形成规模、便于中小企业参加的集合企业年金计划,满足中小企业建立年金制度的需求,拓宽企业年金市场。

三、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完善对策

借鉴国外发展企业年金制度经验,发挥政府职能,引导和规范企业年金健康发展,只有建立起完善的企业年金制度,明晰各方利益主体的权责,我国企业年金才能真正成为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具体对策建议及措施:

(一)加强市场监管,确保企业年金基金安全

鉴于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是在税收优惠政策还不足以成为推动企业年金发展主要动力的情况下,主要以企业自身经济利益和发展为基本目标的自愿发展模式。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监管原则应当是适度监管原则,以鼓励企业年金发展为目的,减少企业年金的发展障碍;有效监管,确保企业年金的安全运行,防止欺诈和违规行为;低成本监管,完善监管体系,降低监管成本,减少企业年金运行成本。

(二)优化会计核算制度,推动企业年金规范发展

美国是企业年金计划的发源地,又有着世界上最成熟的资本市场,这无疑推动美国企业年金计划走在世界前列。美国企业年金会计准则也自然成为国际企业年金会计的准则。美国会计准则(FAS87)《雇主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和国际会计准则(ISA26)《退休福利计划的会计和报告》主要内容是对确定收益计划下企业年金会计处理和报告的规范。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是把企业年金基金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建议随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精算人员队伍的增强、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企业年金会计准则不断出台和修订,应增加确定收益型和混合型企业年金计划的会计处理,以满足企业多样化的需求,否则该两类计划处理将无法可依。

(三)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年金快速发展

国家应在税法中加入有关企业年金税收优惠待遇及处理方法的条款,或者直接制定专门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法律法规,以较高的法律层次来统一各地千差万别的企业年金税收政策。我国也可借鉴,以提高企业年金基金的增长率和回报率;与基本养老保险的EEE模式基本一致,让企业和员工真正体会到企业年金的巨大优点。同时适当提高税收优惠比例,税收优惠幅度偏低,难以给企业和个人积极参加年金足够的吸引力;再次,在一些地区即使这种优惠幅度偏低的政策还不能真正实施。

(四)强化投资管理,确保企业年金安全运行

严格执行《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等法规的有关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投资规定,谨慎选择投资工具。合理进行资产配置,做到资产与负债相匹配。对企业年金的各项投资比例和投资一家公司的资产加以限制,尤其是对海外投资的限制。

(五)加大产品创新,丰富服务内容,推动年金业务发展

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多,业务流程长,运营效率低;受托人空壳化,其责任、义务和收益不太对称,责任太大,收益太小,积极性非常有限;应该有的法律地位、市场地位、经济地位都没有树立起来,导致市场上其他管理机构无序竞争,大打价格战,价格收费很低,也有个别的是零收费的情况。特别是随着企业年金管理机构的增多和资格数量的增加,企业年金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应充分利用管理人角色之间的回避制度,通过市场资源互换与各机构加强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将是未来年金市场的主旋律。

(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分工合作、相互制衡的运营机制

我国目前的企业年金营运模式是信托型模式,委托人与受托人间的信托关系,受托人和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间的委托关系并存,只有通过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和严格的隔离制度,确保各管理人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保证在一个法人体系内受托职能与其他管理职能的共存,才可以有效控制企业年金基金投资风险,防范关联交易和内部人控制,使企业年金通过市场专业化管理安全增值。

(七)建立健全信息披露体系,避免暗箱操作

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构成企业年金计划的重要内容,包括资产估价的原则、资产估值的频率、机构资本量、计划参与者与大众之间的信息分配等。只有将会计报表、报表附注、补充报表、精算报告、审计报告、财务状况说明书等所有内容以及要素充分考虑,统一规则、统一口径、统一接口,使企业年金计划信息披露涵盖运作的主要环节,避免“暗箱操作”,通过市场监管有关当事人,有效防范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通过加大信息披露的力度,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使企业年金基金信息能满足企业年金计划委托人、受益人、受托人和监管机构的需要,并与市场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 祁新娥.中国企业年金财务问题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 郑功成.企业年金不应是富人俱乐部[DB/OL].省略,2009-

02-10.

[3] 黄黎.企业年金税收优惠问题初探[A]//中国养老金网.企业年金规范与发展[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

企业制度研究篇8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制度 文献 综述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67-03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小企业的数量呈不断增长趋势,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何规范小企业的会计工作、提高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基于建立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一步健全我国法规体系的需要,财政部于2004年4月27日以财会[2004]2号文件正式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并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该制度对进一步贯彻落实《会计法》和《企业财务报告条例》,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提高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促进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加速与国际会计的接轨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该制度的颁布是对我国会计制度体系的重要补充,标志着以《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为基础的会计制度体系的基本形成。但毕竟该制度刚开始实施,其利弊尚需要实践的检验,不足还需要进一步弥补。因此,近年来围绕着《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丰,这对于进一步完善小企业会计制度,促进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目前我国《小企业会计制度》有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小企业会计制度》与现有相关制度的比较

(一)《小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

《小企业会计制度》是在遵循一般会计核算原则的条件下,借鉴国际惯例,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以《企业会计制度》为基础制定的。《小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核算大体一致,但二者也存在一些差异。刘宇(2007)从会计科目、要素核算、核算方法及财务处理、期末计价和财务报告的编制五个方面探讨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差异。王睿(2005)在其硕士论文《对我国《小企业会计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中重点将二者加以比较,说明异同之处。他认为,二者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制定依据、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要求、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会计核算方法等五个方面。而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适用范围、会计制度总体设计、会计核算、财务报告具体内容等四个方面。李姣姣(2006)对采用《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会计报表与采用《企业会计制度》的会计报表产生差异的必要性和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中小企业应该怎样调整两种制度下会计报表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在会计报表格式、资产负债表报送内容、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会计报表附注方面。丁金平(2007)探讨研究了小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异同。比较《小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有以下几方面相同:(1)制定依据相同;(2)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要求相同;(3)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相同;(4)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相同(5)会计核算方法基本相同。不同方面主要包括:(1)适用范围不同;(2)会计科目设置不同;(3)账务处理不同;(4))财务报告要求不同。

石银平和黄国良(2006)对《小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在固定资产核算上的差异进行研究,认为在固定资产核算上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购建固定资产借款费用核算、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核算、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核算、固定资产清查、固定资产期末计价等方面上,并用实例进行了详细阐述。

(二)《小企业会计制度》与《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

2010年11月1日,财政部了《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这是我国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推进我国会计国际趋同,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又一重要举措。董永峰和刘金芹(2010)在分析总结《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对制定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几点建议。

王国生(2011)对《小企业会计制度》与《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进行了比较与研究,分析了两者在总则、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特点进行了总结,认为《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具有精简通俗与规范化相结合、借鉴、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注重会计处理的可操作性,做到与税法要求相互协调等特点。

(三)《小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所得税法规

企业会计制度主要维护所有者(股东)利益,而税收制度主要维护国家的税收权益,二者出发点不一样,势必在对企业(纳税人)的经济事项处理上有所差别。周德峰(2007)就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所得税法规进行比较,认为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相比较,《小企业会计制度》与我国所得税相关法规更加协调,但仍然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1)资产的计价和摊销方面的差异;(2)在收入(收益)的确认和计量方面的差异;(3)在成本费用的确认和扣除方面的差异。

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特征及优越性

张凤玲(2006)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内容及结构上方面,探讨了其特征与优越性。第一,通俗易懂,简便易行。这也是《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最为重要的特征;第二,因地制宜,机动灵活。这是《小企业会计制度》显著的优越性之一;第三,统筹兼顾,解释详尽。这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小企业发生的非货币易、债务重组等特殊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作了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全面指导。二是以附录的形式,分别对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应收股息、存货、待摊费用、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利润、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预提费用、待转资产价值等小企业经常发生的经济交易事项,如何编制会计分录进行了逐一举例,详细介绍,为小企业的会计人员做了具体的指导。三是为便于小企业会计人员正确理解账面余额及账面价值,《小企业会计制度》明确了两者的定义;第四,注重实效,切合实际。在遵循会计核算原则的前提下,充分结合小企业自身特点及其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提出了相应的会计核算要求。

沈路(2006)主要对《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小企业会计制度》特点主要体现在:(1)确定了会计主体。《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本制度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不包括以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这就明确了《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主体。(2)明确了会计目标。小企业的会计目标应当以满足其主管税务部门、内部管理者以及作为债权人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信息需求为主,以纳税为导向,更多地考虑税务管理的需要,注意会计与税收的协调,适当减少纳税调整。例如,《小企业会计制度》取消了确认预计负债,由此减少了其带来的纳税差异调整。(3)简化了会计处理、减少了对职业判断的要求。考虑到小企业会计人员数量少,人员素质比较低的特点,《小企业会计制度》力求核算简便,便于操作。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或小企业较少发生的交易事项作了适当的简化和合并。(4)会计制度可以选择和转换。《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符合本制度规定的小企业,可以接照本制度核算,也可以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在执行会计制度的过程中也不是“从一而终”,当企业发展变化符合该制度有关规定时,可以进行相应的制度转换。这不仅体现了灵活性,而且从一定程度上鼓励企业加强内部管理,不断建立、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三、《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现状、问题及原因

专为小企业量身打造的《小企业会计制度》是在《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小企业的特点,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其特点是简单、适用。无论从核算成本还是经济后果来看,小企业会计制度更针对小企业的自身情况,但是在实践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却没有有效地普及执行。

叶映红(2006)通过问卷调查及与部分会计人员交流对该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制度转换率低。侯翠萍和韩云素(2009)在对忻州市属小企业的调查中发现63%的小企业没有进行制度转换,仍沿用分行业会计制度,对《小企业会计制度》不了解的占56.8%;吴敏艳和周英(2008)在对常熟地区的调查结果表明,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不足40%。从财政部会计司掌握的数据来看,《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执行效果不是十分理想,由于种种原因,《小企业会计制度》没有得到普及。

曹红梅(2009)认为《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诸方面:许多小企业经营者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一味降低管理成本,致使会计机构不健全;会计人员配备不到位,职责分工不明确,没有足够的精力学习和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规模小,涉及的行业比较繁杂,所有制形式多样化,且大多为家族式管理,业主基本上支配了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缺乏完善的内部牵制机制,会计核算与监督的职能严重弱化;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文化层次普遍较低,知识老化(社会上一些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大多被工作条件好、薪金待遇水平高的大企业吸引),人员来源一是下岗再就业的老会计人员或改行从事会计工作的中年人,这些人员经过一定时间的工作锻炼,基本能从事一般性的常规业务处理,但在学习能力、对新制度消化等方面均较差,尤其是刚离开学校走向会计岗位的年轻人,虽然他们比较系统地学习会计专业知识,但没有实际经验,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弱,加之书本知识不能涵盖企业实际经济业务的方方面面,导致他们在实践中常常无所适从。

于梅(2007)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特点和进步入手,重点分析《小企业会计制度》本身存在的不足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她认为,《小企业会计制度》本身所具有的不足之处在于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反映企业未来业绩、会计政策变更调整工作量增加、与税收法规的差异仍然比较大等方面,而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会计相关人员素质不高、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环境差、小企业对新会计制度的认识不足等方面。

张银芳(2009)认为《小企业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主要是:第一,政府的制度宣传不到位,部分小企业负责人不理解该制度;第二,制度执行的不完全确定性, 部分小企业懒于执行该制度;第三,政府相关部门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 导致该制度形同虚设。而内部原因主要在于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普遍不健全,难以实施《小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小企业的专职会计人员水平较低,实施《小企业会计制度》有困难等。

林鸿彬(2010)重点分析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如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问题、购买商品的采购费用的问题、现金清查出现短缺的问题、销售退回业务的问题等,显然《小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四、完善《小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实施中的若干建议与对策

完善有效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设是保证现代小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而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规范基本会计核算制度、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鼓励推动小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会计所需的信息等措施是完善有效的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的关键。赵琳(2011)认为除了实施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规范基本会计核算制度、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鼓励推动小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会计所需的信息、设置合理的会计岗位等措施之外,还要不断探索、寻求完善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新方法、新对策,从而真正建立起符小企业特点的小企业会计制度。

薛静(2005)针对《小企业会计制度》颁布实施后小企业有效执行途径进行研究,认为小企业对自己的准确定位是有效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前提;正确理解《小企业会计制度》是小企业有效执行制度的关键;了解《小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相关规定的区别是小企业正确核算涉税业务的保证;建立上传下达,易于沟通的信息平台是小企业有效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是小企业有效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根本。

五、《小企业会计制度》对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小企业会计制度》自2005年起在全国小企业范围内实施以来,对促进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其中的一些潜在阻碍因素也日益暴露出来。赖盛中(2009)对《小企业会计制度》对小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认为:(1)部分会计处理方法欠妥、脱离企业实际,不利于小企业获得融资的支持。例如,关于从事商品流通的小企业采购费用的规定脱离小企业实际。关于债务重组收益的规定不符合小企业的实际。资产盘点盈亏和毁损的会计处理问题,可能导致企业账实不符。(2)管理费用范围与所得税法不一致,增加企业负担。(3)应付税款法加重小企业的所得税负担,不利于小企业的发展。(4)简化会计处理后,不能正确反映企业业绩,影响小企业的正确决策。(5)现金流量表的选择编制加剧小企业融资的难度。

六、国际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研究

国外的会计制度也是从最初不成熟到不断的完善过程中,“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负责制定和颁布财务会计准则,以指导和规范各类企业会计行为。其他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也制定和颁布了适应本国实际情况的会计准则(如英国的《会计准则推荐书》、德国的《体系化薄记的各种原则》、日本的《企业会计准则》等),以及与此相配合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以指导和规范本国的企业的会计行为。21世纪初连续发生的安然会计事件等引发了人们对目前实施的会计法规体系的重新思考,人们认为复杂的以规范为基础的会计准则为造假行为留下了较多的漏洞和条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首席会计师罗伯特.赫得曼指出,复杂的规则可能会鼓励诈骗而非制止诈骗,因为太复杂反而易找漏洞。据说,美国国会已责成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即只设定公司必须遵守的大原则而非细则。

目前,世界各国所采用的会计制度针对的主要是大中型企业。而对于小企业的信息使用者来说,他们需要的信息与大中型企业是不一样。为此,国际上许多国家已达成共识,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先后制定了专门适用于小企业的会计制度或财务报告准则。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AICPA)1996年专门了《关于小企业根据公认会计原则提供的报表》。1994年,新西兰的特许会计师研究会了不同财务报表的框架,包括在确认、计量及信息披露方面针对小企业所做的特别规定。1996年,FASB了第126号公告“非公众公司在金融工具方面的例外规定”。1997年,英国会计标准委员会首先了“小企业的财务报告标准”,通常指小企业财务报告准则(FRSSE),FRSSE主要介绍了根据现在的公告而做的一种简化方法,主要包括对披露资产和负债以及简化计量的一些例外性规定。1999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了《小型企业的财务报告》,在2001年7月,加拿大会计标准委员会又了在六个方面关于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例外性会计处理。2000年7月,英国政府专家工作组召开会议,专门讨论了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和报告,提出了在报告方面渐进发展的思路。在该会议上,讨论后规定了提出的框架中应该有以下特征:简单,容易理解,使用者易于接受;能提供对管理有用的信息;尽可能的标准化;有灵活性,可以随着商业的发展以及中小企业的潜在增长而调整,以适应国际会计标准的变化;根据征税的要求,易于调整;应该是适宜中小企业操作的环境。

七、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关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研究集中在以上六个方面。《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执行对于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意义。我们有必要从理论的高度去分析《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特征、优越性,并深入实地,调查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加以修正,从而更好地引导小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本文是天津市财政局、天津市会计学会2011-2012年重点会计科研课题(项目编号:kjkyxm1109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曹红梅.浅议《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2.丁金平.对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7(4)

3.董永峰,刘金芹.《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现状对我国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启示[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3)

4.侯翠平,韩云素.《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业会计,2009(3)

5.赖盛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对小企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完善[J].财会通讯,2009(9)

6.李姣姣.《小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会计报表差异的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7.林鸿彬.关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0(8)

8.刘宇.略论小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差异[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3)

9.沈路.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重大举措[J].国际商务研究,2006(3)

10.石银平,黄国良.浅谈《小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在固定资产核算上的差异[J].时代金融,2006(11)

11.王国生.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与会计制度的比较[J].财会月刊,2011(3)

12.王睿.对我国《小企业会计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D].2005年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薛静.《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有效途径[J].财会通讯,2005(12)

14.于梅.《小企业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8)

15.张银芳.《小企业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23)

16.赵琳.当前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1(5)

17.周德峰.关于小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所得税法规差异的比较[J].商场现代化,2007(10)

企业制度研究篇9

摘 要: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必须不断改进成本制度,适应现代市场生存规则,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利益最大化。当前,由于种内部和外部原因,很多企业在内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致命的疏漏,严重制约了企业内部的正常运营和进一步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企业制度与成本管理等概念的阐述,分析当今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以及影响成本管理的各项因素,最后,针对相关问题从提高员工素质、优化内部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成本管理;问题;策略

成本作为企业整体生产运营价值链中的直接价值来源,是企业获得利益的最强大的驱动力,与企业经营发展存在直接联系,成本管理的成败直接关系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它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企业的整改管理体系中,成本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强对企业的成本管理也是帮助建立企业内部制度的一个重要举措,成本管理制度的成熟是实现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升级的必经阶段,是帮助企业走向未来、走向成功的融合剂。

一、现代企业制度与成本管理的理论概述

根据《公司法》相关规定建立起来的科学有序的组织管理体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整体构架,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包括四点,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所谓产权清晰,《公司法》通过股东代表制度、董事会、监事会等制度将公司产权做了明确规定,产权清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核心;同时,建立现代企业最重要的制度之一便是权责明确,企对于相关的责任和制度企业的管理部门必须对其进行具体划分,企业以全部法人财产为限,对债务承担有限的责任;政企分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条件,政府只有赋予企业足够的权利和空间,企业才能积极主动地以市场导向的原则经营发展下去;科学的管理能够帮助现代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组织保证,科学的内部管理体系将企业产供销和日常事务纳入良好发展的轨道,在资产稳定并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利用企业规模和利润的扩张,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和市场竞争力。

所谓成本管理就是企业在自身的经营过程中,将相关的成本管理法律作为范本,根据相关规定进行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经营利益的最大化。成本管理包含了许多内容,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成本管理的得失直接关系到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科学与否。在利润这一直接驱动力面前,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各个企业都在认真探索如何建立正确的成本管理模式,如何通过成本管理调节生产经营过程中不相适应的部分,如何进一步挖掘企业的潜力。企业经营机制和方针的优化将推动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这何尝不是降低企业成本、改善盈利状况的方式之一。

二、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成本竞争意识淡薄,缺乏成本理念

市场竞争中,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价格上的竞争。通过价值理论我们知道成本在价格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当前我国多数企业在生产运营中缺乏成本理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其中,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一历史事实就是重要因素之一。计划经济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忽略了企业价值链中潜在价值的进一步挖掘,即没有重视对成本的控制,这种缺乏成本竞争意识的做法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企业规模无意义的扩大和产品销量的增加都无法弥补成本管理不当所带来的影响。当今一些企业延续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弊病,仍然没有将加强成本竞争意识摆在重要战略地位,这样就会使得企业的经营陷入尴尬境地。

2.企业成本管理结构存在问题

传统企业成本管理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为“事后诸葛亮”,因为企业成本管理没有具体落实到生产经营过程中,成本控制目标没有被企业各部门深刻领会,只是仅仅依靠财务部门的事后数据分析,而数据的审核与分析完全不能从根本上对成本进行系统管理,不能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监督与制约。企业员工成本管理意识的淡薄也严重影响成本管理的反馈,这种停滞的成本管理结构完全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3.企业成本管理手段落后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成本管理环节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即成本的前期预算、产品生产过程、中期的成本控制和后期成本审核,并在各个环节中尽可能地丰富成本管理手段,通过提高技术水平、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标。而传统的成本管理手段远远落后于此,产品生产过程的监管是其唯一成本管理重心,无法拓展企业成本管理的深度和广度,一些缺乏生产信誉的企业甚至会出现偷工少料的现象,效益没达到,反而影响了产品质量。

4.成本管理信息不真实,成本核算浮于形式

近年来,由于企业财务人员的个人过失和企业对成本核算的不重视导致成本管理信息失真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具体表现为:对成本划分的界限不明确致使成本支出与实际不符;企业领导的现象导致成本信息与实际不符;会计人员专业素养不过硬,导致成本核算出现乱挤乱摊、不计少计等现象。流于形式的成本核算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衍生物,理论与实际不相符,一方面使得企业成本管理失去参考价值,一方面失真的成本信息影响了各单位的业绩考核。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本管理

由于历史原因,西方国家对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历史更为久远,研究成果较为显著。我国企业在建立自身成本管理体系时需要认真学习国外先进理论和案例,借鉴吸收科学的管理经验,同时,不忘结合本国实际社会经济状况,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对国外相关资料文献的研究,笔者发现战略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和成本企划是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1.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Management)这种概念最先出现在欧洲,当时英国较为知名的学者西蒙兹提出了战略成本的概念,随后得到了其他相关学者的普遍支持。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关于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得到印证,日本以及欧美的相关学者都在讨论战略成本对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战战略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管理至关重要,甚至决定着企业管理的走向和成果。企业必须对价值链进行控制和管理,不断提高企业,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之后才能够提升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加企业利润。企业的战略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加强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要求之一。

2.成本企划

成本企划(Targetcosting)最早萌芽于六十年代的日本,因此又被称为日式成本管理模式,它是成本管理的核心和精华。从一开始就把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结合在一起,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均衡和优化成本在产品开发和设计阶段的配置。

四、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策略

1.提高部门和员工的成本节约意识

培养企业部门和员工的成本节约意识是做好成本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对于部门来说,企业可以制定严格的成本监督和监察体系,并定期对各部门的成本节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或者排名,而重要标准就是按照部门投入产出比来衡量成本管理效果,对成本管理良好或进步较大的部门应给予表扬,而屡次落后的部门则要进行批评监督,灵活奖惩制度,给各部门较大的提升空间。对于员工个人来说,为加强成本节约和成本竞争意识,可将成本管理作业效果与员工奖金挂钩,给予成本管理效果显著者一定期限的假期或者物质奖励。

这种绩效考评的方式是对努力成果的肯定,从实际工作中培养部门和员工的成本节约意识,使整个企业处于积极向上的氛围之中,这种激励作用的长期实践必将形成一个企业的文化,深刻影响每一位员工。

2.有效控制影响成本管理的因素

对企业成本管理因素的分析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一个环节。影响成本的驱动因素分别出现在前期成本预测、中期成本控制和后期成本评估中。结合企业相关部门给出的数据信息可以对成本管控做出基本的判断和分析。上面提到的作业成本管理的理念就体现了这一思想。作业成本管理利用流程再造以及流程管理的思想对作业及作业成本进行确认和核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

3.利用标杆管理,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管理学中的标杆管理是指以企业所处行业中的“佼佼者”为研究对象,深入学习和借鉴领先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对于适应自身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大可“照搬”,当然,要考虑企业实际情况灵活吸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对先进企业的研究学习,可以找到与之的发展差距以及造成这种差距的因素,可以提前了解优秀企业所要遵循的标准,形成良好的激励效应。总之,正确的标杆管理将有效提高企业成本管理能力,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4.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上面的文章中已经谈过,战略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企业领导者必须站在战略高度对企业实行成本管理。企业资源可以包括资金、生产设备、员工,这些资源都是有限的,在进行资源配置时,应该首先对成本进行预测、计划、控制和评价。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利用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利润,因此,资源的优化组合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十分明显。

5.建立合理的成本管理体系

成熟的成本管理机构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开展的成本管理工作中,相关管理者必须不断建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来进行管理工作,同时,企业内部也要建立成熟的管理体质,形成较为完整和科学的权利体系,在体系中形成权利、执行、监督三者制衡,只有建立了这种科学完整的管理组织体系才能够帮助企业建立成熟的成本管理体系。通过企业的成本管理组织建立,能够为企业开展成本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发挥成本管理的作用,也要对相关机构进行定期的检查,形成定时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企业的成本管理中达到明显效果。

五、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当前我国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在竞争意识方面还有些落后,对于成本管理结构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对于成本管理信息的掌握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这些都是影响着成本管理的重要问题,在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大发展的环境下,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不是单一的,而是要针对问题、各项击破,从国外战略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以及成本企划三方面找寻经验,结合企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和我国企业发展的现实环境,向具有我国特色的、科学的成本管理模式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何春香.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模式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9).

[2]王岩,隋丽华.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技术新产品,2015(3).

[3]王宁.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本管理探讨[J].财会研究,2014(5).

企业制度研究篇10

一、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制度建设可以使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使企业管理从杂乱无序走向井然有序,从随意管理走向规范管理,从粗放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最终实现企业科学、有序、规范运转。制度建设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是科学管理的起步,是企业兴衰成败的根本,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科学实用的制度,可以为企业降低“风险”、减少“成本”、提高“效益”。那么企业如何加强和防范制度建设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下面结合本人工作实践,简单的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二、企业制度建设中存在主要问题与对策

1、制度的策划

一个管理制度的制定,首先需要进行策划。而大多数企业则是在工作中发现有管理真空现象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一个管理制度进行约束和管理。没有对本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掌握,新制定的管理制度和以前使用的管理制度往往存在管理重叠、管理交叉现象。这种随心所欲地制定管理制度,会使企业的管理制度越来越繁锁,这种多头文件化的管理模式往往出现一个管理事项,有多个管理制度进行管理的弊端,让人无所适从,不利于企业管理。对策研究:需要企业建立一个管理体系,把本企业所管辖的制度全部纳入管理体系内,把管理体系按类别划分几个管理模块,当发现管理有真空,需要新制定管理制度时,首先要对本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盘点,看是否和新建的管理制度有相近的管理事项,如有就要在原来的管理制度上进行修改,不必重新制定管理制度,也就避免多头制度的弊端了,比如想制定《油库管理办法》,而企业的管理体系中就有《重大危险源管理办法》,那么《重大危险源管理办法》里面就包涵了有关油库的管理规定,这时就不需要重新制定《油库管理办法》,在《重大危险源管理办法》上关于对油库管理的章节进行修改补充就可以了,这样就避免了一个管理事项多个文件管理的弊端了。另外,策划每个管理制度时,一定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要求,而且要形成闭环管理。

2、制度的制定

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程序复杂。在许多企业里,有这样一种现象,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不相干,企业在制定制度时生硬套用上级部门的相关文件要求,或者根据自已的凭空臆想,没有对当前的管理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就制定出所谓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在表面来看,完美无瑕,天衣无缝,但是,当管理制度与实际管理工作相结合的时候,问题就会出现,许多条款都是空头规定,在本企业内部根本无法实施,与企业实际情况完全不符,使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实际管理出现“两层皮”现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对策研究:制定制度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做到内容清晰,含义明确。可操作性强。最好让管理责任人参与编写制度,同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不能照抄照搬上级或相关单位的制度,同时编写制度必须合规、合法、合程序。要使制度流程简捷、科学,不要有冗余的过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程序设计既不要使工作复杂化,又不要使工作失控,要使每一个制度接口明确,输入、输出关系清楚,形成企业闭环管理。另外制度实施前还要经相关专业的相关人员进行评审,评审的内容包括:合法性、公平性、可操作性。然后再试行,让全体员工提意见。向归口部门进行反馈。如确实有不科学的地方经过再次评审研讨后纳入企业管理体系当中。

3、制度的执行

一个企业制定再多、再好的制度,如果执行力不强,就行同虚设,有的企业一把手工程,凡事领导说了算,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比比皆是。对策研究: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必要条件,在制度建设中必须坚持这样的要求:“有制度,就要坚决执行制度;制度不合理要先执行再完善;没有制度就要建立制度再执行。”而且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领导不能享有特权。执行制度必须坚持刚性原则,不能有弹性。执行制度时领导要起表率作用,正人先正已。在企业内部营造规章制度必须执行的文化氛围,决不允许以任何借口和理由不执行制度,或者变相变通执行制度,决不允许将企业制度变成摆设。对执行不好的制度一定要分析和查找原因,通过修订和完善制度来确保制度执行有效。如何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呢?首先,建立制度要着眼于执行。好的制度应当是可执行、可操作的制度。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务实、管用上下功夫,把制度“笼子”扎紧、扎密,切实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其次,制度一旦形成就要不折不扣地去执行。企业员工要把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牢固树立按制度办事的观念,高度重视制度,严格遵守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将制度要求转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时刻不忘按制度行事。再次,违反制度就要严格追责。对于那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弹性执行,拿制度不当回事的单位和个人,要照章办事、严肃查处。“制度是块钢,谁碰谁受伤”。执行制度无例外。只有令行禁止,才能让人们对制度心存敬畏,制度也才真正有生命力。古人讲:“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坚决消除“人治”思想、特权思想,带头恪守制度,用制度约束自己、规范行为,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对违反制度的倾向和行为,要注意防范、敢抓敢管,坚持原则、碰硬较真,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确保制度落实到位,不让制度形同虚设、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