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的优势十篇

时间:2023-12-20 17:40:38

媒介融合的优势

媒介融合的优势篇1

一、发挥电视优势,做强电视新闻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电视媒体首先应认清对自己的认识而不是迷失。在“7·23”甬温特大铁路事故发生的最初6个小时,微博完胜电视,无论是时效性、更新速度、社会动员,还是各种功能,新媒体打败了传统媒体,自媒体打败了公众媒体。

这一例子可以看作是新媒体挑战传统媒体的典型案例,新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传播能量的“核裂变”、民意表达的自由度等在方面领先于传统媒体。

然而,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专业性、影响力也不是新媒体所能企及的。据复旦大学的一份“新传播形态下的中国受众”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电视的影响力仍不可撼动,公信力高居第一。

以苏州广电为例,新媒体的贡献份额远不及传统媒体,苏州广电总台五个电视频道黄金时段的收视份额稳定在60%左右,占据绝对强势和垄断的地位。据csm的调查显示,苏州电视观众的平均收看时间为每天18分钟,其中有15分钟看本地电视,有80%的观众看本地新闻节目。苏州广电总台通过做强电视,尤其是做强电视新闻,积极主动与新媒体融合,拓展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的时空,谋求共生共荣,为未来融媒体发展打下基础,赢得先机。

1.时政新闻升级,民生新闻转型

民生类节目在为电视荧屏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出现部分节目品位趋低的现象,苏州台也不例外。时政新闻或去新闻化,或过度软化,造成对理性精神的疏离,削弱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民生新闻的琐碎化、庸俗化引发受众收视心理的疲倦和排斥。城市台新闻创新的着眼点应是扎扎实实地提升内容质量,苏州台两个主频道通过增强时政新闻感染力,抢占民生新闻制高点,使节目达到转型升级的目标,努力以创新观念体现主流,以创新方式体现权威,以创新内容体现公信力。

苏州台在建国60周年之际制作的六集国庆长假特别节目《历程》,邀请20多位健在的苏州历届历任市委、市政府领导口述历史,节目拨动了观众的心弦,激发了收视欲望。这部蕴涵精神张力的作品,成为苏州媒体时政报道的里程碑,获得了江苏省电视社教特别节目一等奖。

在民生新闻的转型升级中,我们摈弃琐碎、庸俗,注重贴近性、服务性,围绕百姓关心的热点进行深度解读、分析、点评,特别增设了《新闻清晰度》和《新闻能见度》等子栏目,增加了评论的力度;将报道角度放低,用群众的视角、感受和语言来反映社会生活。

近年来,苏州台两档主干新闻节目《新闻夜班车》和《社会传真》保持较高收视,强势占据收视市场,将主频道的新闻节目打造成了王牌节目。2009年、2010年苏州台连续两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二等奖。

2.以策划为灵魂,创新新闻报道

(1)搞好主题宣传策划

今年,苏州新闻综合频道特别策划了一档大型月播电视时政访谈节目《对话苏州》,节目每期设置一个热点话题,邀请局以上领导为访谈嘉宾,选题紧紧抓住社会转型期的突出问题,如《直面“天下第一难”》(拆迁)、《打响食品安全保卫战》、《关注转型中的农民》、《传承历史文化》和《创新社会管理 “给力”平安苏州》,苏州市领导分别就拆迁安置、食品安全、就业、保障、收入、古城保护、社会管理等热点难点与市民真诚对话,零距离沟通。节目播出后,栏目组主动与苏州市委督察室对接,推进节目中相关问题的跟踪落实,并在《苏州新闻》中开设子栏目《马上办》,将落实情况告知市民。节目不仅收视表现好,更赢得了方方面面的好评。《对话苏州》为执政者与公众架设了沟通的桥梁,让施政纲要更契合民意,让公众更理解政策,对于更好地听取民意、集中民智、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对话苏州》的成功,给了我们两点启示:

抓住议题设置权。任何事情都可以从不同方面解读和分析,站在不同的立场,选择不同的议事角度,设置不同的议题。抓住议题设置权,就抓住了讨论的方向盘,大大提升了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影响力。

巧用新闻解释权。当下的新闻竞争,与其说是对新闻源的竞争,不如说是对新闻解释权的竞争。信息已不是传媒人的专利,更不是新闻媒体的专利,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变得多种多样。信息的和传播从专门化走向了大众化,对新闻源的垄断和竞争呈现弱化的趋势,媒体在新闻解释权方面的竞争态势明显增强,如何分析、解释、判断就成为媒体竞争的焦点。

(2)注重大型活动、大型新闻行动的策划

十年前,苏州台策划了一个在业内颇具影响力的大型新闻行动《生命20小时》,直播台湾同胞捐骨髓救治苏州姑娘陈霞。三年前,我们又策划直播了大陆首例跨海峡骨髓捐赠特别节目《生命的回程》。去年10月,我们克服重重困难,策划制作了难度更高的《生命相髓--两岸三地骨髓捐受者相见欢》大型新闻行动,来自两岸三地的12对骨髓捐受者激情相见。《生命相髓》为生命三部曲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该活动还成为全国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公益活动之一,引领了社会主流价值。如此大体量的、延续十年的新闻策划为苏州台赢得了影响和声誉。

3.增强现场意识,加强现场报道

“一刻不停,直奔新闻现场”、“近些,再近些”是电视人的追求,近年来,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等大型赛事,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上海世博会等国内大事,上海公寓大火、南京化工厂爆炸等重大突发事件等,苏州台都派记者前往报道。3g技术的连线直播目前已是常态化运作。

7月23日,甬温线特大铁路事故发生1个多小时后,苏州台就派出了10名记者,次日凌晨达到现场,面对层层封锁,他们想尽办法进入到了撞车最近的地方,以电话连线、微博图片、电视画面、现场报道等全媒体手段发回了鲜活可信的信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7月24日晚“甬温线特大铁路事故新闻会”上,苏州台特派记者方超在200多家媒体云集的现场,向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大声发问:“为什么凌晨4点你们宣布没有生命体征,救援已经结束,到下午5点却找到一个活着的小女孩?”王勇平的回答是:“这是一个生命的奇迹,事情就是这样发生了。”随即,这段采访在各大媒体广为传播。作为一家地方台,苏州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在众多同行面前提升了自己的形象,假如不去现场,就不会有这个机会。

二、积极主动与新媒体融合,取长补短

网络媒体每天要从传统媒体转载大量的新闻,而传统媒体没有广阔地域和传播速度的优势,两者正好取长补短、融合发展。

苏州广电总台在做强传统电视新闻的同时,主动介入网络新媒体,如名城苏州、中国苏州和新浪苏州等,建立网络电视台、主持人博客、微博、论坛等,让网民随时获取来自传统主流媒体的声音和观点。在电视频道上开设《网罗天下》子栏目,编辑整理网上各类信息,使之成为节目的内容,也主动与网站合作,相关人员走进网络直播室与网民互动,解读热点事件,受到网民好评。频道和栏目还与网站建立了日常联动机制,一些电视报道题材、项目提前在网站预热、宣传、征集话题。

近年来,苏州广电借助新媒体跨越地域和时空的优势,策划了不少舆论热点,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交叉传播,扩大了受众面,提升了影响力。比如《生命相髓》的传播在20多家传统媒体和凤凰网、搜狐网、网易、新浪、新华网等25家网站均了活动相关报道、图片和视频,百度搜索相关篇目35000条,使得节目以及苏州广电这个品牌在更大范围得以传播。

新媒体给电视新闻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机会,电视新闻的创新必须研究新媒体的特点,把具有丰富资源和深厚基础的传统广电品牌影响力延伸到新媒体领域,探索传统媒体新媒体化,把握融合的规律。未来电视新闻的创新必须考虑媒体融合的方向:受众要向用户转变,强调用户至上;传播向服务转变,强调服务意识;节目向产品转变,强调适销对路。

媒介融合的优势篇2

【关键词】媒介融合 网络媒介 传统媒介 合作

“媒介融合”的概念,其英文单词Convergence,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有两个意思[1]:(1)线条、运动物体会于一点,向一点会合、聚集;(2)(用于比喻义)两种事物相似或者相同。

因此,媒介融合就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会聚”“结合”,是将不同的媒介结合为一个共同体,是低层次的“融合”;第二层意思才是融合,是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为一种,是突破媒介形态的内在的统一,是融合发展的最高阶段。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那么媒介融合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从低层次融合到高层次融合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个媒介之间包括内容、技术、所有权、组织结构、文化等要素的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统一的过程。正如Andrew Nachison在“融合媒介”的定义中所强调的:“融合媒介”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2]。笔者认为,这才是“媒介融合”的核心部分,也是当前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必然的因果联系,媒介融合也不例外,它的产生,是技术进步、受众需求、传媒行业竞争和政府政策等这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数字、网络技术的推动

媒介发展的历史表明,技术的力量是媒介变革的根本动力。

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革命,使得传统的媒介边界走向消解,为媒介内容的共享提供了可能。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则是在实施这种共享,使得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接收到任何形态的信息内容。如在手机上看报纸、看电视、上网。可以说,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媒介间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是媒介融合的基础和前提。

二、受众需求的召唤

在媒介发展的进程中,受众的需求是支撑每一个创新和进步的最重要的内驱力量。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综合性的媒体内容的需求。网络媒体一出现就带有传播内容多媒体性、信息容量超限性和信息链接无限性的特质,这些特质使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带来了人类信息消费方式的改变――由传统媒介的对信息分割式消费向综合性消费模式转变。可以说,受众对于不同的媒体内容的综合性需求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而被逐步激发的。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主体性地位的需求。在以传统媒介为主导的传播活动中,种种的不便使得受众迫切地需要改变这种不利处境,变被动地位为主体地位。受众对主体性地位的需求,要求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更丰富,接收更自由、无地域性,具有互动功能,这些需求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任何一方都很难满足。网络具有多媒体性、传播范围无限性和互动性,而传统媒介拥有巨大的采编队伍和大量的信息资源,只有传统媒介与网络相结合,才能实现双赢。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需求。个性化、多样化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现代受众已不满足于信息同质化的大众传播,而倾向于适合小众口味的内容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网络媒介具有易检索的功能,这样,只需要将传统媒介丰富的信息内容进行整合和分类加工,受众就能在网上轻松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只有集中各自的优势,相互融合,对媒介内容加以整合和分类加工,再通过不同渠道传播到特定的人群,使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信息需求的受众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的传播内容和讯息,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需要。

三、传媒行业竞争的驱动

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作为两种不同的传媒,必然存在竞争。两者通过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调整组合,最终将形成新的、适应市场需要的经营模式。

1、传媒行业的竞争态势

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作为两大传媒,他们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实力的竞争,通过对媒介受众覆盖率、受众媒介接触时间和媒介经营收入等几个方面的比较,可以了解这两大媒介的竞争态势:

(1)传统媒介的受众覆盖率高于网络媒介。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传统媒介中,电视的受众覆盖率最高,占96.23%;广播居其次,达到95.04%[3];报纸没有专门的受众覆盖率统计数据,但按照一份报纸的实际阅读人数为3人统计,报纸媒介的覆盖率大约在24%上下。网络媒介的受众覆盖率相对较低,目前我国网络媒介的覆盖率为16%[4]。

但网络媒介是技术上最领先的媒介,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新媒介的逐渐熟悉,其受众覆盖率将会达到较高的水平。

(2)网络媒介正在挤占传统媒介的受众接触时间。

根据统计数据,报纸的受众日平均接触时间为39分钟[5],电视为176分钟[6],且呈下降趋势。而网民的周平均上网时间为16.2小时[7],日平均为2.3小时,即139分钟,已经趋近于电视的日平均收视时间,而且呈飞速上升形势。

――网络媒介正在挤占受众原先接触传统媒介的时间,而且呈不断上升趋势,而传统媒介正在流失受众接触的时间。

(3)网络媒介的经营收入赶超传统媒介。从2001年开始,虽然报纸、广播的广告经营额总量在不断增长,但是其广告经营额占全国广告总经营额的比重却变化不大。电视的广告经营额占全国广告经营额的比重虽然在不断增长,但2005年和2006年的增长率分别为21.87%和21.6%[8],可见电视媒介的广告经营额增长放缓。

而网络媒介虽然起步晚,但是它的经济增长点多,且正处于新兴阶段,发展潜力巨大,总体呈上升趋势。传统媒介不想继续走下坡路,网络媒介也想更加快速发展,那么他们只有合作,才能使双方受益。

2、传媒行业的合作趋势

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各有优劣势,在竞争中合作是他们进行优势互补、战略重组,占据新世纪主导地位的现实需要。

(1)传统媒介渴望与网络媒介共舞。1999年1月9日,在美国举行的“新闻业与互联网”专题研讨会上,美国在线董事长凯茨说:“如果你们观察一下美国在线,你们会发现,我们没有记者和消息来源。但是,每天从美国在线获得他们感兴趣新闻的人,比全美国11家顶尖报纸的读者总数还要多;在黄金时间,我们的读者和CNN或MTV的观众一样多。”[9]

有学者提出,在网络传播时代,要发展壮大,传统媒介必须具备:一流的新闻信息产品;一个影响面广、可靠的内容系统;一个迅猛增长的市场;与合适的网络媒体整合[10]。许多传统媒介已有品牌、资金和人力优势,但缺失因特网技术。网络传播时代的最大挑战是高成本的传统媒介产品的营销,因此,与网络媒介整合则是其致胜之道。从现实层面看,传统媒介利用自身资源与电信、ISP等有网络资源的单位整合,能快速实现优势互补和战略重组,降低成本,聚集足够的能量抗衡更强的竞争对手。

(2)网络媒介只有与传统媒介在竞争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才能实现双赢。网络媒介虽然具有很多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仍然有自己的缺陷。首先,正茁壮成长的网络媒介在不能自己采制新闻的情况下,需要汲取传统媒介的内容、人力资源等养分。原创内容在任何时候都是媒介的命根,网络事业飞速发展,却并不拥有能吸引大量眼球的内容。网络媒介从诞生起,就从传统媒介获得新闻源。其次,传统媒介长期形成的政治属性和政策优势、机构组织等方面的固有优势都是令网络媒介望尘莫及的,而这些因素对一个新闻媒介来说,是占主导地位的。因

此,一日千里的网络媒介看到传统媒介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与传统媒介的整合成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四、政策法规的支持

很多国家逐渐意识到分割管理对传媒发展的阻碍,便纷纷调整政策思路,开始为媒体松绑。

1、国际政策环境的变化

自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政府与联邦通信委员会先后制定了许多解除电信媒体管制的政策和法规。如1996年颁布的《电信法》,它放宽了对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制的限定,并打破对媒介种类的限制和隔绝,允许电话公司参与有线电视市场的节目竞争。1998年1月1日,在新的电信传播法案获得通过后,引发出一场电讯、电子、媒体和文化企业的跨国、跨行业交叉兼并和产业重组浪潮,电讯拍电影、芯片放卫星、微机打电话、软件播新闻,业务的不断交叉,使美国的电讯、电视、微机、软件、互联网、卫星服务和媒体企业厮杀混战成一团。2003年9月,美国又制订了新的有关放宽广播电台经营的法令,如放宽一个企业经营的电台户数规模从占全国户数的35%放宽到45%等等[11]。

欧盟于1997年《迈向信息社会之路》,规定不同的网络平台都能一同传送电话信息、电视信息和电脑信息和数据,认为网络融合不仅是不同技术的融合,而且是不同业务(包括电信、电视、广播和电脑图像及文本数据业务,以及交互型多媒体业务)的融合,这种融合可以让用户通过地面广播网、卫星网、电缆网和宽带电话线(如ADSL)享用各种宽带数字业务。

2004年4月,韩国国会通过了新修订的《广播法》,允许进行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电信公司韩国SK电讯通过开展卫星DMB业务进入广播领域。

2、国内政策的松动

受到国际政策环境的影响,媒介领域的融合化和全球化大潮也波及到中国,对中国广电媒介、电信及互联网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国在1998年曾提出过互联网、电信网、电视网合为一体的设想,但后来因中国电信拆分,导致该设想无疾而终。不过,三网融合始终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并被认为是行业不可阻挡的趋势。十六届五中全会公布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这在宏观政策层面点燃了新的希望火花。

目前看来,三网融合从技术上来讲不存在障碍,从现实必要性上来讲也不存在争议,在以IPTV和手机电视为代表的融合类业务的推动下,我国的三网融合在2006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行业之间建立了适当的合作模式,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从上世纪90年代的报刊杂志与网络的融合,到如今的电视、网络和电话三个产业的融合,媒介融合正在从理论向实践跨越,并成为当今媒介发展的主流趋势和重要表现。虽然“融合媒介”在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目前都还处于初始阶段,但今天媒介的融合趋势,其深度和广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从长远看,媒介融合的洪流是无法阻挡的,不止于内容的融合,更应是从媒介形态、结构、技术、功能、乃至传播方式的融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也许会出现更加奇特,功能更加全面的新型媒介,但是他们始终是由媒介融合发展而来,传承着各种媒介的优势,同时又会具有某些新的特征。■

参考文献

[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2]陈浩文.再论“媒介融合”。

[10]崔保国,李希光.新媒体老媒体:谁主沉浮[J].新闻传播,2005-5

媒介融合的优势篇3

[关键词]危机传播 媒介融合 媒介分化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同上一年相比增长了9.2%,经济成果显著。但是,统计局仅仅公布了农村基尼系数,依旧没有公布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理由是高收入阶层的收入不透明,导致调查出来的基尼系数偏低。然而,根据世界银行的调查,中国的基尼系数在2009年达到0.47。九三学社在2010年的一份报告中认为,中国的基尼系数当年达到了0.46,已经越过了0.4的警戒线,收入差距极大。[1]随着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之后,中国也越来越需要思考如何应对可能存在着的中等收入危机。这样的经济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在的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到了危机社会的模式之中。自2008年以来,社会危机的爆发呈现上升的趋势。如3.14事件、贵州瓮安、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事件、2011年的动车追尾事故。美国学者、危机管理专家罗森塔尔认为,危机事件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决策的事件。”[2]危机的处理与化解,成为现今中国所面对的紧迫问题。

我们自身可以体会到,实际上媒介在危机处理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充分调用自己所拥有的技术手段关注各种社会危机。于是,“技术更像是危机发展的加速器和扩大器,不仅可以成为化解危机的有力工具,又可能成为流言泛滥的助推手。”[3]尽管现在对于媒介是融合还是分化仍无定论,但若将其置入危机传播这一前提下,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命题。

一、融合下的危机传播

媒介融合在近几年成为一个时髦的新概念,但所代表的媒介发展趋势却一直含混不清。媒介融合的最早提出者、麻省理工学院的普尔教授指出,一种物理形态的网络将能够承载所有类型的媒介服务,而一种媒介服务也可以于任何物理形态的网络。[4]这个表述强调了媒介服务在全类型媒介平台上的通用性以及一种可所有类型媒介服务平台的出现。国内学界亦在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做出阐释,如高钢认为媒介融合是“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的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5]

以2011年的7.23甬温线动车事故为例来考察危机传播过程。首先,网民通过微博最先向社会了动车出现事故的消息。事故发生前7分钟,温州当地居民@Smm—苗发出动车行驶缓慢的消息。事故发生4分钟后,车厢内的乘客@袁小芫微博发出第一条消息,称动车紧急停车并停电,有两次强烈的撞击。事故发生13分钟后,乘客@羊圈圈羊发出第一条求助微博。这条微博转发突破十万。两小时后该名网友获救。

在传统的危机事件中,信息的权往往掌握在政府手中,民众的知情权无法得到保证。因为信息的需求无法被满足,各种未经证实的消息往往甚嚣尘上,会使得处理危机的情况更复杂、棘手。而新媒体,如微博、手机等所具有的草根性,让普通人也拥有了信息的权。动车事故中,大量相关的寻人启事通过电视台、报纸、广播和微博不间断地向社会播发。浙江血液中心和浙江省卫生厅也在微博上不断实时消息,证明了微博确实是继电视、报纸和广播之后,一种更为广泛和有效的传播媒介。

同时,事件中的传统媒体也在积极融入,参与事件的发展。许多媒体除了传统新闻方式之外,还通过微博实时更新着事件的进展,弥补了时效性的不足,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传统媒体在内容深度上的优势。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其一,因为民众是大量微博信息的信息源,让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者从中能收集到大量的信息,进行把关和二次传播。其二,传统媒体的记者和编辑是微博上活跃的“意见领袖”。鉴于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惯性,他们在微博上原创和转发的信息,往往具有很大的新闻价值,可以获得很高的关注度。这一特征让职业新闻人的微博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舆论引导和议程设置的功能。

在这起突发事件中,危机的潜伏期特征和媒体对危机潜伏的预警都不明显。在危机的突发期,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将各自的内容制作应用于对方的平台之上,大量传播信息,将不同的受众聚合在一起。这符合媒介融合的根本动因——“通过‘一次创作,跨平台’的方式,降低成本,扩大影响,最终聚合受众注意力实现效益最大化。”随后,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持续地对事件予以关注,对危机的最终解决和民众的心理重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渠道。

在对媒介融合的英文词源Convergence的溯源中,有学者将媒介融合阐释为六种不同的融合模式:媒体科技融合、媒体所有权合并、媒体战术性联合、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新闻采访技能融合和新闻叙事形式融合。动车事故中微博与报纸电视的互动,新闻记者在微博上发表言论等媒体活动,即实现了媒体科技融合、战术性联合、新闻采访技能融合和叙事形式融合,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等有了较大的提升,传播效果良好。

这样的媒介融合尽管层次较低,却也是一个媒介融合的成功案例,让人觉得这预示了未来媒介发展的美妙图景。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体形式,因为技术的不断进步,融合互利。传统媒体收获了部分已经流失的受众,看到了依靠技术实现报业复兴的希望;新媒体则展现了在时效上的强大优势,受众越来越多地聚集到新媒体的羽翼之下。

二、必然的分化

现阶段的实践似乎证明了融合是未来媒介发展的一个必经途径和方向,因为融合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是,它到底是不是媒介发展的终极形态?我们反过来思考,媒介融合的表象下是不是存在着媒介分化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在技术不断发展和受众注意力不断分化的前景与预测下,至少针对危机传播,媒介分化的几率将会大于媒介融合。

如今的受众,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注意力也愈发分散。受众有限的时间与注意力,注定了不能接受所有的信息,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那么,为了受众,媒介必须有所对策。融合固然可以吸引受众,却无法发挥出不同媒介的优势和特点。若一味进行融合,反而会失去自身的天然优势和特点。

在非典疫情之前,媒介往往不允许介入事件之中,仅仅是在危机结束之后进行总结与回顾。这样的传播策略和管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媒介发挥自己应有的积极作用,不利于危机传播。非典疫情和孙志刚事件之后,政府逐渐允许媒介介入危机,针对危机的评论和新闻增多。新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及时迅速,时效性极强。尽管多数报道显得业余,不精致,却有极大的新闻价值和冲击力,对过去信息被封锁的情况有极大的改观。而传统纸媒的优势在于其文字的力量,对危机的深度报道和评论鞭辟入里。这样的优势,是强调速度的新媒体无法企及的。

但融合论却让媒体产生了错觉——“只有融合才能生存下去”。传统媒体便将报纸做成PDF上传到互联网,广播电台网上进行直播。这使得受众开始不断转移到网络这块免费的阵地。这样的融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竞争之下,媒体必须将自己的优势做大做强。对新媒体来说,它的特点总结为一个字,就是“快”。这是传统媒体不可能超越的优势。它让危机信息得以迅速地与受众见面,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饥渴。那么,新媒体就应该在“快”字下足功夫。有限的文本容量不可能包含所有的信息,却可以传递最具价值的信息。这是信息传播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信息满足人们的需求后,才有继续传播的可能。信息的及时公布,是危机传播中的关键点。公众对危机的恐惧情绪,会因为信息的披露而逐渐消退,社会的正常秩序不致遭到破坏。反之,公众对危机会滋生出共同的行为与态度,继而形成一种负面的恐惧心理。这时,一部分公众可能成为流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不正确的信息占领了传播渠道,公共服务部门则可能丧失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

对于传统媒体,局限于报道危机事件的5个w已然不能完全满足受众的需要了,而应该延伸内容,分析危机发生的动因、处理的方法和进展。融合只是途径,是为了媒介进行更好的分化。“从目前看来,媒介融合将带来的是载体的‘先合后分’的局面”。[6]尽管报纸的内容可以部分移植到新媒体之上,但是二者本质不同,导致内容生产的融合不可能完美。内容与媒介必须相互匹配,不能乱了章法。即便在内容上有所融合,各个媒体也应该进行修改与加工,使之符合自身的特点。如果我们将媒介发展的中间阶段认为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可能会对媒介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在技术不断进步的推动之下,媒介的融合仍在继续,这一过程必然漫长。其中鱼龙混杂,滥竽充数者有之。技术本身是中立的,不偏不倚的,而不是媒介发展的根本动力。最大的动力是人的需求,是摆在媒介发展这个课题前首要考虑的要素。人的需求日趋细致与分化,那么,媒介也应该思考自身发展的目标与方式,做出调整以适应变化。“分化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适应了则生存、发展,不适应就消亡,或者由它的某个分支继续发展。”[7]在媒介应对危机的时候,我们应该鼓励和允许一切有益的尝试,让媒介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最终,媒介会分化出最优应对危机的模式与形态。

注释:

[1]南方周末:九三学社提案称中国基尼指数达0.46,远超警戒线,10%家庭占有45%城镇居民财产省略/content/42319

[2]赵志立:《从汶川大地震看中国的危机传播》,《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年1月

[3]吴菁:《媒介融合下的危机传播》,《网络传播》2011年第8期

[4]邓建国:《媒介融合:受众注意力分化的解决之道——兼与“反媒介融合论"”商榷》,《新闻记者》2010年第9期

[5]高钢:《媒介融合:追求信息传播理想境界的过程》,《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3期

[6]彭兰:《媒介融合时代的合与分》,《中国记者》2007年第2期

媒介融合的优势篇4

媒介受众层面融合。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的技术优势显示得十分明显,传统媒体介质中所体现出来的信息单向传播,传受之间互动性差,受众参与性弱等等更为突出,而相比较之下的新媒体,极强的互动性,突破时间、地点限制,表达自由,使用门槛低,很容易吸引那些在传统媒体下无法自主选择的受众。以往高高的传统传媒的使用门槛,在新媒体面前都不是问题,人人皆可以使用,皆可以发表言论,自由传达情感,互相交流,突破原有的时空限制,自主传播。这种技术上的优势,带来的后果是越来越多的人读报纸、看电视、看戏剧,但通过互联网发表看法,甚至于直接通过互联网使用传统媒体的内容,通过手机读报纸、看视频、看舞台剧,通过互联网交流心得,发现信息,表达意见。以往的传统媒体的受众和新媒体使用者融合在一起,使用者根据自身的信息层面需求,自主选择使用者感兴趣的个性化内容,转变被动消极接受的心态为各取所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受众融合的趋势下,变成了媒介使用者个性化信息需求的新的角色归属。媒介使用习惯融合。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了原有阅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看舞台剧的传统受众的使用习惯。新媒体的强互动、时效性、方便易携、个性化等特征使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新媒体使用中。新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媒介素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媒体的内容生产方式区别于传统媒体,使用者本身已经突破原有的传统媒体下的受众特征,受众转为使用者,使用者参与内容创造,是内容生产者之一。使用者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将其使用习惯、使用方式进行了迁移,使用习惯的惯性促使对传统媒体的使用方式提出了要求。这在传统媒体网络化的过程中体现明显,传统媒体为了能够留住以往的受众,将自己的内容搁置在网络平台上,试图通过这种平台转换的方式扩大自己的内容使用范围,但却忽略了媒介使用者的使用习惯发生的变化。新媒体使用者可以通过个性化搜索、原创内容上传等方式实现对内容的使用和生产,传统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在空前使用自由、选择自由的新媒体面前,媒介内容创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使用者最大限度发挥了自由创作的想像力。同时,使用者的媒介使用习惯、媒介使用方式、态度在新媒体环境中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而再无法适应传统媒体以往一成不变的单项维度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内容生产样态。

受众信息需求融合。在信息传播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传统媒体服务对象的受众自身所呈现出来的信息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的快速、信源的广泛都是传媒媒体所不具备,而新媒体可以轻易获得的优势。居于信息中心的受众,受到自身的信息环境变化影响,对于提供信息的媒介也相应地确定了不同角色定位。通过不同媒介使用感受,将不同的媒介角色置于自己的生活中实现最大化利用。这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但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受众信息需求层面对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了等级、层次上的划分,这种信息需求层面的融合是针对于受众个体而言的,受众在使用媒介过程中,需要对众多信息进行处理、消化,发现其中对自己有价值的。每个个体都需要对环境信息了解,以确定环境的安全程度,明确社会生活态度和方向。而媒介间的融合,使用习惯的融合,使受众对不同媒介提出不同信息需求要求,而这个信息需求的整体是一个个体对周围环境的预判对环境信息本身需求是整体,相互融合,相互关联的,但对单个的媒体而言,面对融合的受众信息需求,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确定自己的角色,十分关键,尤其是传统媒体,在互动性弱的情况下,如何找到受众对自身的信息要求,以什么样的姿态生产相应的内容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变化,在受众所处的信息环境中,是信息补充的角色,还是舆论引导的角色,是受众信息环境的主角还是配角,明确自己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

二、传统媒体适应媒介融合环境存在的问题

媒介融合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媒介间的产品异质,融合趋势下,多样化的生产便提升了日程,融而不同是立足之本,融合,淹没了自身,找不到自身安身立命的内容,陷入同质化竞争,是很容易被市场淘汰,被新的媒介产品替代。融合能够带来新的内容整合视野,可以促使传统媒体从单一角色中解放出来,将自身搁置在一个更大的信息坐标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宏观视野,做大信息、大整合的系统思维来制作自己的内容,服务受众。信息传播技巧老旧。面对新的信息环境,还是用以往的至上而下的传播思维来制作内容明显不符合现在受众使用媒介的习惯,结果只能陷入自说自话,传播效果微弱的尴尬境地。以往传统媒体可以在时效性、信息深度等多个方面一定程度上满足受众的需求。但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受众差异化的信息需求被新媒体互动性激发出来。对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能力和技巧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传统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需要考量到受众自身发生的需求变化,以及在新媒体使用过程中有哪些信息是缺失,或者没有被很好满足的,找到信息的需求缺口,同时找到制作该信息最好的方式,以良好的传播形式、传播技巧满足受众,确立自身在受众信息环境中的角色。所以在新的信息环境中,信息的传播技巧,提上了日程。信息传播技巧的提高首先是要在传播观念上要转变,改变以往的传统媒体高高在上的传播套路,传播模式,低下腰来,切实看到新媒体与受众间的互动,以及如何互动,受众对于媒体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发生了哪些变化。当然,传统大众媒体有其自身的表达方式,有其自身的媒介特征,充分认识到各个媒体间的不同,考虑到受众出现的新需求,发挥既有优势,也突出与时俱进的态度,是其真正能够独立于融合的信息环境中的法宝。信息来源单一。传统媒体以往的信息来源单一,通过专业工作人员采写或者群众举报线索形成新闻信息,这样相对而言保证了信息的质量,但是相对于信息的时效性则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传统媒体所形成的垄断性信息平台,更多的普通媒介使用者运用手机、互联网信息,成为传播者,亦是信息源。传统媒体单纯依靠信息资源的垄断形成的市场优势,被新媒体冲击,形成了挑战。很多的信息是通过互联网传播,而形成新的舆论关注点。新媒体中的信息源头和使用者人数成正比,多少人使用新媒体就有多少人成为潜在的信息源,这对于传统媒体依靠专业人士,需要采、写、编、演、播等环节才能形成信息产品等无疑是一种挑战。当然信息源头多,也有很多弊端,比如信息的真假难以判断,被众多人传播,可能最后确认信息是假的。但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信息来源单一,信息产品因为信源的问题而传播滞后也是不争事实。

信息渠道缺乏整合。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介间融合,传统媒体也试图在融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优势。很多传统媒体开设了新媒体信息渠道,比如设立电视台、剧院的网站、微博、社区,参与新媒体的内容生产,和新媒体的使用者发生互动,建立联系,试图在新媒体的发展中谋得一席之地。从现在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展的情况看,成功的案例较少。更多的传统媒体将新媒体视为另一个信息渠道,将其在传统媒体上制作的内容直接放在新媒体渠道上,展开传播。无视新媒体自身的渠道特征,互动性强的媒介特性,顾自地传播自己的内容。从渠道上看,信息的确达成了传播行为,但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归根究底,是传统媒体制作人,没有转变自己的媒介意识,观念老旧,没能将新媒体的特征转化为自身信息传播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而加以重视,从而形成了新媒体平台沦为传统媒体内容展放区,缺乏对新媒体平台的尊重,以及充分运用的意识。信息产品制作思维滞后。信息类别不同,信息编码、解码方式也不同。媒介融合情况下,什么样的信息内容适合什么样的编码方式是需要内容制作者统一协调,宏观考虑的,将信息资源最大化使用,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是其目标。传统媒体长期在一种制作思维指引下,由单一思维方式向多种编码形式进行转化难度很大。新媒体形式的出现,使媒介生产形态更加多样化,新媒体形式带来了信息的快速生产,同时改变了信息制作流程和制作方式及理念。信息资源可以多次利用,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受众,同时受众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改变信息编码方式,按照自己个性需求进行解读、修改,甚至误读,通过新媒体平台,形成新的信息,进行多次传播。当然,信息形成之初,信息制作者可能是专业型的也可能是业余型的,通过各种方式将信息进行整合、编码、解码,形成新的信息表达,是新媒体平台介质特征之一。而这对于信息的使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具备良好的对信息的解读能力和判断能力。新媒体无论是如何地编码、解码都对传统媒体提出了很大挑战,适应多种编码、解码形式的新媒体使用者如何能满足于传统媒体信息产品制作大一统的现状。

三、媒介融合环境下传统媒体信息整合策略

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信息生活方式。以往传统媒体大多以传播信息、传播知识、教育、娱乐的功能出现在人们视野。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人们更多将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出去,同时对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媒介使用者自己设置议题,影响大众舆论。当然,新媒体发展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自身媒介角色特征。比如信息海量,但不能保证质量,对信息的深层次思考、专业解读更是少,高质量的信息产品不能满足新媒体使用者的要求。这也就为传统媒体面向新媒体快、广、互动性强等优势下,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整合海量信息,挖掘信息深度,进行专业化解读,提高信息供应品质。将新媒体使用者纳入视野,差异化竞争,形成信息有效补偿。在媒介融合环境中,新媒体使用者在海量信息中找不到方向,或者新媒体所形成的舆论方向缺乏专业性解读,不能给予使用者以良好的使用体验。这就是传统媒体的用武之地。传统媒体需要有良好的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和信息的整合能力,为媒体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息解读。既能找到信息有效满足使用者需求的点,价值属性,同时又具备海量信息的整合能力,进而形成和新媒体的差异化竞争格局。不是被动地跟随着受众跑到新媒体,继而就要在新媒体上开门立户,要变被动为主动。利用自身的专业资源优势,将新媒体使用者纳入到自己的信息视野中来,考虑他们的喜好、表达方式,找到新媒体不具备的而自己又拥有的专业优势,发挥极致,形成对媒体使用者的信息有效补偿。

媒介融合消除了异质媒体间的差异,同时也将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消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一个起跑线上,为媒体使用者提供服务,能不能为使用者所满意,竞争过程中是否有自己的特色,更多地取决于信息制作者的信息整合能力和服务姿态。传统媒体有各自的传播优势和忠诚使用者,将新媒体使用者纳入到自己内容供应对象中来,建立起多元信息产品体系,鉴于不同使用习惯,使用方式,形成差异化信息供应。一方面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多次利用,节约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传统媒体内容制作优势的最大化。共享新媒体资源,扩大自身优势。传统媒体如今多有新媒体平台,通过自身的官方网站、微博等建立起与新媒体使用者的互动联系。将新媒体使用者的态度、意见以文字、声音、视频等形式引入内容生产中来,力图打造一个意见和观点的平台,扩大自身优势。这种优势的建立需要传统媒体具备强大的在海量信息中挖掘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及时发现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利用专业技能对信息进行整合、共享,能够从海量信息中提炼出新的有价值的内容来。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多种渠道,在新媒体平台上挖掘信息资源,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为己所用。发挥新媒体多信源、信息快速的优势,融合传统媒体专业制作、高质量的信息产品优势,形成互补。当然正是看到了这种趋势,很多传统媒体采取媒介融合方式,改变单独作战的媒体信息生产格局。将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和制作资源优势发挥极致,力图突破传播渠道单一弱势。而现在利用新媒体共享资源,实现扩大自身优势,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双赢的态势是明显的,但其效果确是有待提升的。信息内容生产过程中,面向多介质实现内容的多元化表达,解决一个内容在多种介质间转换,同时有效表达,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是现在很多传统媒体面对的共同课题。这一方面考查的是传统媒体制作的信息整合能力,还有就是运用不同介质过程中编码解码转换的能力。

信息过滤,聚焦效应。新媒体时代,内容信息空前海量,生产主体急剧增多,受众在信息海洋中难免会迷失方向,甚至被误导。在这种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需要明确角色,找到位置,为受众提供服务,重视受众群的差异性,形成具有媒介特性的信息服务体系。和新媒体相比追求快速、广博信息量明显不是传统媒体的优势,回避劣势,发挥优势,在海量信息中为受众提供方向指引。为在新媒体海量信息中遨游的使用者找到过滤器,成为使用者的一个门户,形成对信息的个性化定制,开设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统媒体成为海量信息的门户网站,对一些信息进行整理,同时结合传统媒体资源优势展开信息整合,进行内容多次生产,利用。一方面强化了新媒体的互动优势,同时又发挥了传统媒体对内容深度加工的资源优势。提供给媒体使用者一套全新的信息链条。满足一些使用新媒体产生良好体验的用户对于信息个性化使用的要求,同时又兼具传统媒体能够将信息深度解读,对信息进行整合的优势,显示出对信息的聚焦能力。将使用者从信息中解救出来,提供一个解读信息的全新视角。同时,利用新媒体互动性的优势,形成和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互动,新媒体使用者暴露在传统媒体视野中,有针对性地使其回到传统媒体中来,形成规模使用,将信息再由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门户反馈回来,形成新的内容生产,如此循环,形成良性互动。专注信息深度,提供意见平台。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对信息的深度解读、专业制作占有优势。但结合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媒体使用习惯的变化,按照传统思维将意见单方面传播出去,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利用新媒体互动特征形成对传统媒体意见平台的打造,形成新的表达样式,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戏剧通过对各种意见的表达,力图打造一个意见表达平台。同时通过新媒体央视网站,形成互动,话题讨论等等,展开新一轮的内容生产循环。

媒介融合的优势篇5

一、新旧传媒融合的必要性

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优势不言而喻:新媒体的出现,使传播渠道得到了更新和飞跃,传播状态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受众从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传播信息。在网络时代,每一个人都是“记者”,信息传播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彻底冲破了传统媒体一向自守的介质壁垒,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大融合的趋势正在呈现。

所谓媒体融合,即是在新技术环境下,传统的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与网络等新媒体通过合作的方式,密切互动,促进双方的资源整合、产业共融,形成集约化、集团式的管理运营模式,从而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面对新媒体不可遏止的扩张与发展,传统媒体纷纷利用这个契机因势利导,借助网络等新媒体的力量扩张自己,更大限度地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参与,积极优化整合自有资源,进行跨平台、跨媒体、跨地域的市场化、规模化运作,实现利益最大化。当下,媒介融合成就了多种媒体借力共赢的格局,而最多的还要数报、台与网的融合。众多的报刊杂志纷纷开辟了网络版,门户网站的新闻版面则加进了音频和视频,广播和电视融入了网络传输,手机兼具上网的功能,媒介已经形成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格局。

近几年来,广播电视、报纸等与各门户网站的深度合作、项目互动屡见不鲜。央视国际等国内49家电视台与搜狐网形成了战略合作联盟,除了在网络平台建立推广专区之外,还开展了短信互动增值业务、流媒体电视、博客播客、大型活动的共同策划推广等一系列深度合作,有效地实现了电视信号之外的二次传播,极大地拓展了电视节目资源。湖南卫视近两年来举办了“超级女声 、“快乐男声”等极具影响力的活动并大获成功,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市场接轨,利用网络新媒体、移动通讯等科技手段,全方位宣传、包装活动品牌形象。他们在与新媒体的竞合中锻炼了自己,壮大了自己,开辟了新的市场和空间。在一定区域内,对传播资源进行跨媒体融合,实现广播、电视、报纸和新媒介的网上融合的这一模式,兼具报纸的强大新闻采编能力、广播电视先进的制作传播手段,加上网络双向传播的亲和力,可谓是强强联手,优势互补。跨媒介网上融合可提供网上多媒介信息服务,解决目前单一媒介融合信源不足、服务单一化等问题,使得这一信息平台的信息量倍增。跨媒介网上融合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传统媒体的特征。比如广播电视是即时传播、顺时播放的,受众不能像翻阅报纸般随意选择,也不能随时欣赏自己喜爱的内容。而现在,广播和电视纷纷登陆网络,不仅可以随时点播,而且可以重复播放,弥补了广播电视稍纵即逝的“缺憾”。

尽管传统媒体已经很难与新媒体完全割裂开来,但传统媒体专业、权威、便捷的新闻传播则是新媒体不能替代的。“伦敦大爆炸”中,虽然当天新闻摄影的第一张图片像被手机一组抢了风头,但传统媒体后来居上,报道深度与规模的长项发挥使得“伦敦大爆炸”的报道更权威、更深入。在新媒体传播技术日益增强之时,传统媒体如何借力助力,彰显和突出传统媒体优势,放大传播效果?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策略

应该说,跨媒介网上融合仅仅只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冰山一角。对传统媒体来说,在传媒的冲击下,把握和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实施“全媒体运作”,整合媒体资源,借助和利用新媒体资源放大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是媒体融合中传统媒体必须追求的目标。

作为传统媒体开发媒介固有资源实施全媒体运作,可以借助自身信息资源、资本资源、品牌资源,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等不同介质及数字新媒体传播资源的新空间,向全媒体延伸,以弥补和拓展传统媒体自身的传播覆盖率和信息影响力。在美国,几乎所有的报业集团都进行了数字化转型,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增加多媒体报道记者和视频信息内容。在英国,BBC已将电台、电视台以及网站的编辑部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新闻编辑部,开始探索全平台的360度采编;国内有好多传媒也已经开始走全媒体之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在拥有9个广播频率基础上,又开辟了北京广播网、DAB手机电视、数字多媒体机、数字电视动感音乐频道、IPTV网络电视、《新广播报》、《音乐周刊》杂志,将现有的广播资源整合融入新媒体。《宁波日报》全力打造综合传播平台,探索重大主题报道互动联动滚动机制,在提升媒体趋势下的全媒体内容生产能力方面走出一条新路。从创办中国宁波网,到推出宁波手机报、互动多媒体报、户外电子屏保、电子纸报、宁波动码新媒体,再到目前加强视频内容信息的建设,逐步确立了报业作为新媒体内容供应商的市场定位,平面媒体逐步向新媒体靠拢。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整合集团所有媒体记者,组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开始了从传统报业到全媒体运作方式、生产流程以及各种运营平台的探索。在许多重大或突发事件报道中实现了新闻一次生产、多形态展示、多渠道发行、多介质阅读的采编流程再造,整合了新闻资源,提高了集团整体作战水平。

纵观已经进行全媒体运行的传媒,其更加突出传统媒体“内容为王”的优势,通过内容生产流程再造,延 伸新的价值链,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既能保持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得不可替代的受众认可,又能形成集约化的运作模式和宣传优势,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包括进行新媒体实验项目,搭建以媒体资源为平台的网站等;搞好全媒体新闻部门的组建,建设高素质的全能媒体记者队伍;打造集新闻采编、经营管理于一体的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从传统媒体独立作战向全媒体整合运营转变等等。在全媒体运作这一过程中,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全媒体记者必须与时俱进,具备多媒体生产的能力,熟悉不同媒体的生产要旨,使新闻作品能够适用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种媒体。这是全媒体运作的关键,也是根本。

参考文献:

媒介融合的优势篇6

关键词 媒体融合 电视媒体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一、媒体的整合在全球信息化大的产业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和终端等环节加速融合。在内容生产领域,新旧媒体互为补充、相互借力,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形式不断涌现,令人应接不暇。“全媒体”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命题在生产领域萌发,并迅速扩散到传媒运营的各个环节。以全媒体生产为路径探索的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其价值不仅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带来传播变革,更是为日显困顿的传统媒体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也为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实施注入新的活力。

在我国三网融合新的产业政策和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高速发展的强大驱动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生产融合显得合理而必要。在媒介现实的生产中,传统媒体基于媒体之间传播特性的互补优势、受众和市场的现实需求、全媒体整合营销策略的优势、品牌延伸利益的最大化、价值链的优化等角度考量,日趋加速与新媒体在生产上融合渗透的步伐。在全球信息化大的产业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和终端等环节加速融合。在内容生产领域,新旧媒体互为补充、相互借力,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形式不断涌现,令人应接不暇。“全媒体”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命题在生产领域萌发,并迅速扩散到传媒运营的各个环节。以全媒体生产为路径探索的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其价值不仅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带来传播变革,更是为日显困顿的传统媒体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也为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实施注入新的活力。

在我国三网融合新的产业政策和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高速发展的强大驱动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生产融合显得合理而必要。在媒介现实的生产中,传统媒体基于媒体之间传播特性的互补优势、受众和市场的现实需求、全媒体整合营销策略的优势、品牌延伸利益的最大化、价值链的优化等角度考量,日趋加速与新媒体在生产上融合渗透的步伐。

二、我国媒体融合的现状

在国内外媒介生产融合的发展现状研究中,鉴于各国传媒的发展背景不同,各个国家的媒介在生产领域的融合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

我国现阶段媒介生产融合的主要特点为:空间区域上的多样性和差异化融合;时间上的渐进式动态发展、螺旋上升式融合;形态上的有限融合。在传统媒体实践的微观层面,我国的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生产融合先后经历了传统媒体网络版、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生产互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目前正处在两者之间生产深度融合的品牌建立阶段。充分了解中国传统媒体生产现状,掌握传媒集团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方面的具体生产情况,在中国大框架下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宏观视野和战略发展路径分析。

由于我国传媒旧有体制的存在和监管机制不完善、传统媒体固有成见及新媒体自身生产不成熟,带来了中国媒介生产融合中的诸多问题和传媒从业人员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传统媒体转型要观念先行,转变生产思路与理念比转换生产方式更重要;体制机制改革是传媒转型的关键因素;新媒体生产能力的提高是决定融合力强弱的重要一环。

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其影响力、资金、技术、资源储备因素不同,“全媒体生产”路径也不尽相同,但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决定了“全媒体”生产实践必定要在一个全国性的大框架下发展。全媒体实践诸多环节的实现,在传媒内部是一个想象力、思考力、决策力、执行力、凝聚力五力合力变奏的过程,这种合力构成了媒介的融合力,是传媒生产力能否提高的关键。

三、媒体融合的机遇

传媒行业进入了多种媒体并存及逐渐相互融合的阶段,尤其是网络与数字化科技的不断深入和普及,出现了网络、媒体、通信三者的“大融合”,使受众呈现“碎片化”趋向,媒介消费变得多元,消费心理和行为越来越难以捕捉。这些都标志着人类已经进入了分众传播时代。毫无疑问,其必然给与媒介紧密结合的广告业带来影响。在任何单一的媒体刊播广告就能打响一个产品或品牌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传统的广告运作已日渐显露出它的弊端。如何以有限的预算“网罗”受众,打动他们的心,使其主动参与进来,不知不觉接受广告信息,成了广告人冥冥苦思的问题。

四、电视媒体的转变

作为大众传播中的强势媒体,电视的娱乐功能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电视娱乐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也日益丰富。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电视娱乐节目经历了形态上的各种变化,仍然在不断发展演绎出新的节目样式和娱乐创意。然而,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崛起,电视娱乐节目生存发展情况堪忧。目前对电视产生直接影响的新媒体,包括IPTV、手机电视、网络视频等。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异军突起,催生新的娱乐形式和娱乐浪潮,强势吸引受众有限注意力资源,分割受众休闲娱乐时间,改变人们娱乐习惯,塑造出新的娱乐文化形态,同时它们也对电视媒体以及电视娱乐节目产生直接与间接影响。

媒介融合需要技术,社会需求和产业政策这三个条件才能支持它的发展。其实媒介融合这种现象早就有了,只是在互联网出现后,各种媒介相互渗透融合的现象越演越烈,而且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不仅衍生出很多新媒体,还挑战了传统媒介的运作,引起了传媒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广播电视这个传统媒介迎接挑战,开发、整合各种资源,积极与各种新媒体合作,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在2010年3月22日中国广播影视科技发展主题报告会上,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说,“三网融合对广电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广电要加快市场转型、网络转型和业务转型,走出一条新业态之路。”虽然业界对业态这个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但是从国家政策和广播电视变革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广播电视业态整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业务整合,即传统视音频服务的升级;跨屏融合,即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产业整合,即跨行业整合产业链和多元化盈利模式。

媒介融合的优势篇7

关键词:媒介融合;融合动力;融合效应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及其现状分析

随着“博客”、“微博”等新兴媒体的迅速涌现和日益成熟,媒介间的融合在新兴媒介环境中的作用也变得日益重要。目前学术界关于媒介融合现象最为普遍的看法是:媒介融合即是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总体联盟。

媒介间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①不同媒介形态的媒介通力合作完成整合和并购以形成大型的传媒集团,提高实力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②新旧媒介技术手段进行融合形成新的传媒形态,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全球性的媒体世界中,以《纽约时报》、《今日美国》、BBC等为代表的大型传媒集团已经开始了打破隔阂、实现媒介融合的实践。九十年代中后期,以凤凰卫视为代表的国内大型传媒集团就已经开始竭力拓展传媒报道新领域,竭力加强传统电视媒体、纸质媒体与新兴互联网媒体的互动,以推进媒介间的融合。中央电视合全国各省级电视台相继推出了各自媒介的网络电子版,操作模式也日渐成熟。中国的传统媒体已经逐步开始了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合作,共享资源,各自发挥所长的新时代。

二、媒介融合的现实条件分析

媒介间的相互融合综合了多方面的客观现实因素。

首先,媒介自身局限性的要求。纸质媒体对受众的文化程度要求较高,电视媒体声容并茂,直观强势。广播媒体专业、小众。网络媒体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短时间内难以撼动传统媒体的强势地位。因此,各媒体间优势互补、彼此融合、互利共赢显然是大势所趋。

其次,政府良好政策氛围的促进作用。政府多项媒介改革措施的有利实施,深刻拓展了媒介的纵深发展空间。

再次,信息传播渐趋小众化,要求各媒体形态必须就其信息来源、传播方式等做出调整以适应其新形势和新变化。

最后,传媒科学技术手段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新的传媒形态,正面引导着媒介融合的发展方向及其融合进程。

三、媒介融合的动力分析

首先,适应不断变化的受众的需要。媒介间的融合满足了不同受众对于各类信息的消费偏爱及其自由选择,使得受众综合性的消费各种不同的媒介内容成为可能。现代传播技术手段下的受众更加倾向于使用单一的网络方式来获取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所覆盖的一切信息,这就客观上推动了媒介间的融合。

另外,传统受众地位的改变加速了媒介融合。受众的需求日趋小众化和个性化,客观上要求媒介间的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渐趋规模化,媒介形态日益成熟。尤其是,网络媒介及时、迅速及其海量的信息传播,为媒介间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平台。

再次,政策法规的支持。媒介融合需要统合产业内外来平衡其所涉及的多方面利益因素,因此,来自国际、国家甚至地区的法规政策以及市场竞争规则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政策上的支持,既包含了经济上管制的解除,又包含了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的促进。近年来,中西方国家纷纷调整传媒政策,改换思路,刺激三网融合,鼓励新的传媒发展模式的确立和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三,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要。企业意在于发展中领先市场竞争,这就要求企业可以十分敏锐的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及时做出改进来满足这种需求。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使用使得不同媒介间的交叉业务日益增多,受众对于信息的迫切需要刺激了媒介企业的融合,形成了大型跨媒体集团。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媒产业分立的格局并成为了企业应对竞争的首要选择。媒介融合降低了传媒运营的风险,满足了其最大化追求商业利益的需求,掀起了我国媒介发展的新浪潮。

四、媒介融合的效应分析

首先,刺激了媒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高科技含量客观上赢得了受众,合理化媒介运营推动了媒介规制的改革,最大程度的刺激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其次,拓宽了传媒的盈利渠道。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多渠道盈利模式变单一广告盈利为多支点盈利格局,逐渐改变着传统依赖“卖广告”来支撑运营的格局,增强了集团的抗风险能力。

第四,形成新的传媒经营理念。媒介融合所提倡的互动式服务,更新了受众传统的服务理念,减少了受众媒介接触的盲目性,增强了互动性和主体性。

在媒介产业格局快速发展和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这种融合必将带给媒介市场以新的变化和挑战。我们应扬长避短,在最大限度发挥媒介融合积极效应的基础上促进传媒产业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漱蔚.媒介融合―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J].当代传播.2009年,第2期

媒介融合的优势篇8

关键词:媒介融合;融合新闻;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10-0016-0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也得到了相应发展,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介行业也发生了彼此相互融合的局面。因为媒介的融合,数字技术的加入,导致了信息处理、传播等技术和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人们对新闻传播的形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所以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出现了融合新闻的现象。在本文中,会针对媒介融合,融合新闻以及融合新闻的传播进行简单的分析。

1媒介融合的相关内容

1.1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的相关定义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都是一些学者对其进行相关的论述,一般存在两种说法,即广义说和狭义说。从广义方面来说,媒介融合就是将所有相关的媒介进行融合,并且将相关的运行要素也一并进行融合。从狭义方面来说,媒介融合就是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媒介彼此结合在一块,呈现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无论是广义中的概念还是狭义中的概念,媒介融合都指出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合作,彼此渗透的特点,这种结合,不仅仅是指传播技术,传播形式,传播工具的相互融合,更是指彼此之间的运行机制,信息生产理念等相关的规定也要进行相应的融合。

1.2媒介融合呈现出的特点

首先,媒介融合后的媒介内容呈多媒体化。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以及广播技术等相关技术的相互融合,为信息的生产提供了高科技的保障,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相互融合下,信息的内容就呈现了新的姿态,在对信息生产的过程中,利用技术对信息进行图片,声音,文字,视频等多种呈现和传播方式进行创造。然后,经过上一条的简单分析,就会很容易的发现,媒介融合后无论是生产信息还是传播信息,都利用了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这就说明媒介融合后呈现出了技术化的特点。最后,媒介融合后的媒介世界呈现出更加系统化的特点。因为各种媒介进行相互融合,融合后的结果肯定是彼此之间取长补短,进行优势互补,所以说融合后的媒体会更加的具有系统性。

2融合新闻的相关内容

2.1融合新闻的概念

融合新闻与媒介一样也没有具体的概念或者定义,只是存在形象化的概念。对于融合新闻,有时候也会被人们称为多样化新闻,它主要是指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从事新闻职业的工作者,他们利用多媒体进行相关新闻信息的传播活动。它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相互融合的产物,它是由各种不同的媒体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点针对新闻的搜集,生成,传播等程序进行操作的结果。

2.2融合新闻具有的特点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信息的相关工作都是利用多种特色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且在此基础上,观众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对自己所关心的新闻信息内容进行相关的设定。综上所述,融合新闻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融合新闻是一份具有多样化特点的产品;其次,因为多种媒介的参与,所以融合新闻会进行全介质的传播;最后,因为个人可以进行新闻内容的相关设置,所以它又具有私人化需求的特点。

3融合新闻的传播效应

3.1融合新闻内容的传播效应

在融合新闻内容方面的传播效应具有两个:一是,长尾效应,它是指融合新闻的内容涉及的方面或者领域比较的全面或者多,所以它容易为新闻行业带来可观的效益;二是,叠加效应,它是指融合新闻内容由于各种媒介的相互融合,导致融合新闻所传播出的新闻内容具有更加功效的特点,绝对是大于各个媒介独自产出的效果的简单的相加。

3.2融合新闻报道方式的相关传播效应

首先,面对着多种媒介的传播,融合新闻的报道方式也就变得各式各样,由于新闻都是由某个窗口弹出来的,所以说融合新闻报道方式具有“窗口效应”。其次,因为媒介融合后,新闻的内容也将是相互参考的内容所以,只要某一个媒介生产出某个信息,其他的媒介也将会得到相应的相关内容,根据物理现象中的水波能产生共振的特点,所以就将融合新闻的这种现象称为“波纹效应”。

4促进融合新闻传播的相关策略

由于各个媒介都会存在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以要想将融合新闻的内容进行完美地生产,就要进行以下的策略。首先,利用各个媒介的特点进行分工合作,将不同的工作分给不同的媒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也就是要将单一化的内容生产模式演变成利用全媒体进行生产的模式。其次,融合新闻相关的内容制作工作和工作等,也都要利用彼此合作的方式进行。

5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各个媒介就在时代背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进行了相互融合,同时又促进了新闻行业的发展,推出了融合新闻这一新产物,为了能够保证融合新闻的健康发展,对融合新闻进行详细的了解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杜琳.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闻传播效应与策略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4.

媒介融合的优势篇9

新媒介的诞生使得传统媒介纷纷向数字媒体和跨媒体的方向靠拢,融媒显然已经成为媒介发展的主导方向,即融媒是当今新闻传播业界最新最重要的发展趋势。而在该形势下,新闻传播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兴信息接收和传递的方式。融媒的产生使得媒体在组织形式和工作流程上做了很大的调整,因此对融媒发展的研究可以作为传媒业界整合调整资源规模的有效实现路径,使得媒介经济效力得到更大空间的发展,同时相应资源在媒介集团内部也可以得到高效的整合利用,优化新闻业务的拓展方式,使之产生巨大优势,进一步提升媒介集团的综合竞争力与影响力。融媒的产生发展进一步加快了传统新闻媒介传播方式方法格局的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融合新闻的产生,同时这对从事融合新闻的业界人员所具备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新闻传播方式途径的认知教学也提出了新的导向与思路。期许可以提出有创新性和针对性的观点和建议以及具体实施办法,使新闻传播在应对融媒的冲击时可以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进而可以更好地适应融媒发展的大趋势。

二、融媒简介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物质的分与合。物质的组织构成,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变化,同样相同或不同物质之间的融合反应,也会给它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带来巨大的变革。今天我们的媒介传播正处于大数据的变革时代,手机、电脑、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纷纷向传统媒体发起挑战,而且势头较大,传统媒体为了在竞争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必定会不断寻找各种对策来应对新媒体的挑战,进而产生媒介融合的现象。媒介融合简称“融媒”,目前学术界对其定义众说纷纭,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有人认为媒介融合在新闻学上是一个假设,其核心是在新型媒介传输承载数字技术在不断更新变革的基础上,将各类新闻媒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侧重点在于媒体的合作关系。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融合系主任MikeMckean教授关于媒介融合提出了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媒介融合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新型运营方式,通过一种媒体的融合汇通可以拥有多种不同的媒介传播形式。二是媒体与信息接收者的作用关系发生了改变,即接受者由以往被动接受媒体传播信息的形式转变成有主动的选择与判断,这样就使得一切信息的接收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去,同时由于观众的信息来源是一个多元化的渠道,就会使观众会对媒体产生一种不信任的可能。三是媒介融合使得信息的传播变成了讲故事的形式,即图文并茂,相关人员依托科技手段,利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来传输信息。融合媒体整个过程的完成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狭义上的媒介融合是指将不同形态的媒介在物理层面上进行重新组合,新的媒介形式正是在这种组合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顺势产生的。而广义上的媒介融合就将一切与媒介有关的要素包含在了其中。

三、融媒背景下新闻传播的改变

融媒的发展必然会催生融合新闻的出现,新闻传播自从融媒出现以后就开始以融合新闻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这就导致了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以往的新闻传播方式被重新组合,进而形成了多元化新闻传播模式。新闻传播方式的改革大体如下:

(1)新闻媒介的组织管理体制和工作流程的改变。融合媒介时代的新闻传播方式的形成使得媒介内部的组织管理机制也必须发生相应的改变,其改变的导向是服务于融合新闻不断向前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是依托于独立单一的媒介,不同形态下的媒介有着不同传播模式,进而形成各自的传播方式。与此相反的是,融合新闻需要将不同的媒介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组织结构。因此,这就不允许各种媒体各自为政了,需要有着统一的标准对其进行管理约束,通过新闻采编,在同一平台上加工传输,最后实现多元化融合的渠道信息。媒体产业中的各大媒体需要通过组织之间的兼并和重组实现资源的相互利用以及共享,进而共同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2)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化。由于融合新闻的涉及面广、传播性强的特点,这就对传播者提出更高的实际操作要求。融合新闻的产生传输,都需要传播者及时掌握各类新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从一位普通记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记者,其操作过程为在完成采访任务后形成新闻稿件,后通过电视节目发到电视台,最后交付网站成为专稿,整个过程对一名记者来说实际是不小的挑战。另外由于网络的普及,一大批草根记者也蜂拥而出,很多新闻报道往往出之于普通民众,这样就使草根记者成了历史的见证者。

(3)新闻传播内容的整合。融合新闻所提供的内容都是重组和整合以后的产品,但是整合需要创造性的重组。相同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新闻产品,进而吸引新的受众群体。另外,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草根记者也成了信息的有效源泉。

(4)新闻传播载体功能增强。基于数字和网络技术的电脑和3G智能手机的出现,将会使信息承载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媒介融合能够实现某一载体承载新闻信息的全部内容,但新闻产品的输出内容是根据不同的自身需要而呈现出多样化。这样既可以保证新闻信息的完整性,也可以增加新闻的多样性,同时使新的新闻传播载体功能更加强大。

(5)新闻传播对象的细分和角色的转变。融合新闻可以根据特定的受众群体而制作成不同形态的媒介产品。因为在数字时代,受众从被动的接受者反向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受众除了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接受外,还可以在信息接收过程中能主动参与其中,对其发表的信息内容提出和表达一些看法建议,最终由单方面的别动形成双方面的主动互动。

(6)新闻传播反馈时效性增强,途径增多。利用当前的新媒体,使新闻传播的反馈时间大幅度地减少了。反馈的途径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增加,如除了通过手机短信平台进行反馈以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互动评论,而且这些平台上的反馈信息可以即刻更新。由此可知,媒介融合的产生对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新闻传播不再依赖原有的传统模式新闻报道,通过走融媒时代下的融合新闻发展之路,才能产生经济上新的增长点。

四、结束语

媒介融合的优势篇10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不得不加快自己前进的步伐,开始与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相互融合,这种多元化媒介相融合是目前媒介发展的整体趋势。这种媒介相融合的优势是多功能、一体化。在信息量强大的今天,受众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来自不同媒介的讯息,而不再受传统媒介单一性的制约。此外,人们接收讯息不仅有即时性,还具有选择性。传统媒介的可看性较为单一,媒介相融合后,视频、图片、音频、文本等多元化的信息方式可供受众选择,并且增添了接收讯息的趣味性。此外,受众也可参与到节目中去,这种互动性也是传统媒体没有的。媒介的相互融合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单一性格局,并且也增强了传播的时效性和可看性,使传播效能更加优化。媒介融合的趋势不仅对人们的生活有了新的改变和影响,同时给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是和中国电视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的,也可以说它是伴随着中国电视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媒介融合的趋势,不仅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也给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对于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我们应以全新的视角来考量怎样去迎合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并重新思考本专业的发展、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和新的定位。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时代逐步取代传统的思维方式,它让人们在思想观念上也在逐步发生变化,从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转变。媒介融合的发展一方面为媒体的发展形成了外部条件,另一方面也为培养新型的媒体人提供了无限鲜活丰富的内容。这些条件的变化促进了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需要不断的优化。当然这种优化的实现,最终还要在播音主持的人才培养上起作用。具体来说,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传统媒介的制式,传统的更新,使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传播更具即时性,传播媒介更多,从而呈现出传播人员职业化、受众需求多元化、传播技术数字化、媒体运作市场化、沟通方式更加平民化和具有时效性等等。这一切又使得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实践教学等都要进行重新思考。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信息来源更加地丰富,信息的数量也越来越大,传播的速度也在加快,节目多元化呈现,播放方式也在增多,与受众的交流更加敏捷,这也就导致媒体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伴随着大的环境和条件,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以及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都在媒介融合这一趋势下发生着变化。

二、媒介融合趋势下对播音主持人才的新要求

媒介融合的趋势使传播过程中信息受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更加频繁了,因此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被动变得更为主动,也让受众有了更多可以表达自己的权力。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络的普遍,这些新媒体盛行,使得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单一性日益显著,目前许多传统媒体的节目开始改变以往的节目形态,与新媒体结合,增加了节目的可看元素和受众的互动性,创新模式,从而保证收视或收听率。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对于主持人的能力及素质的要求则更加严苛,播音主持的人才应不断加强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及素养,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发展。首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在媒介相融合的趋势下,信息的公开性和即时性是传统媒介无法企及的,因此作为播音员或主持人,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素养。因此不可随意传播不好的言论和不好的行为举止。手机媒体的盛行,使得自媒体成为一种趋势,而这也就成就了普通受众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参与者,因此在信息公开化的今天,作为一名播音员、主持人,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有着喉舌作用的播音员和主持人是要能够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准确传播给受众,并让受众感受到和谐社会的正能量和美好。而这些都是以播音员、主持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基础的。同时播音员、主持人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还应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及面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适应不同类型舞台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其次,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播音员和主持人必须增强专业素养才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媒体,主持人、播音员在节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对整个节目的掌控和引导,因此,这就要求主持人不但要有专业化的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知识面和舞台经验。比如著名节目主持人汪涵,他在主持《我是歌手3》节目时,当中出现了一个突发性状况,主持人凭借稳定的心态和台风,用具有朴实且理性的语言化解了尴尬的局面,这代表着主持人不仅要有良好的主持经验,更重要的是稳定的心态、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主持人是以通俗的语言为广大受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以及对节目本身的感同身受,才能体现出主持人的专业性以及驾驭节目的能力。在信息高速化的现在,节目、受众对于主持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也给主持人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播音员、主持人专业化的程度也代表了其是否职业化的体现。在当今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传播技术越先进,规范化要求就越高;产业化的媒体管理方式以及媒体的市场化,也同样要求规范化。因此,规范化就决定了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化。规范化要求越高,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化要求也就越高。只有在保证专业水平的基础上达到职业化,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传媒领域中取得一席之地。当然,规范性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作为一个新闻媒体的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语言的规范化等等。最后,播音主持人才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个性素质。媒介融合使得节目的可看性增强,受众的参与和互动性也增强,因此,这也就需要主持人不能墨守陈规,要创新主持模式。这也就要求播音主持人才要有个性化的主持和播报的风格。只有提升自身的个性魅力,才能更好地为节目服务并被受众接受和认可。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主持人的个性素质也要不断地加强。

三、媒介融合趋势下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新策略

在媒体融合趋势下,节目的风格和形式也在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就对播音主持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要求也有了新的思考。首先,可借助新媒体,将新媒体融入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中去。媒介相互融合后,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信息的元素更加丰富了,能够以新媒体为平台有效地实施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自成媒体,也做信息的主动创造者。现如今,已经有一些广播、电视节目开始借助新媒体平台来增加节目的可看性和互动性。比如借助网络、手机客户端等和受众进行即时的互动交流。其次,加强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实践性。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这种实践要与时俱进,打破传统实践教学的单一性,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媒介融合后节目的丰富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在不断发展的媒介中节目的创新更需要主持人的能力的不断提升。播音主持专业要尽可能健全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和环境,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对自身能力以及专业得到锻炼。因此,加强实践训练,是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有效方式。最后,作为一名合格的播音员或主持人,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水准,也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所以这就要求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不同学科间的融合,根据不同的教学资源进行课程间的教学融合。比如将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写作、文化创意等相关专业的课程与播音主持专业融合在一起,加大新闻采访、摄影摄像、新闻写作等与新媒体息息相关的课程学习。让学生不仅掌握本专业的相关课程,也学习到更加多元化的知识,并锻炼其实践技能。不仅做到“采、编、播”一体化,更要做到有丰富的知识面和底蕴,从而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后能够适应竞争激烈的媒体行业。使其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来应对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对于人才的需求。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