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与影视文学的跨媒介传播

时间:2022-11-02 09:12:57

网络文学与影视文学的跨媒介传播

摘要:自1998年中国网络文学元年,网络文学发展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可谓蓬勃生长,蔚为大观。网络新媒介的变革给予网文创作更多的自由空间和多元化发展路线,从网络文学到影视文本的跨媒介传播已然常态。任何艺术文本都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体,从网络文学中汲取养分,丰富影视作品内容,是多元文化碰撞的一种结果。本文将立足于网剧《陈情令》,探究我国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的跨媒介传播现象。

关键词:网络文学;影视文学;改编;《陈情令》;跨媒介传播

当下网络文学发展尤为迅速,甚至呈现出一种野蛮生长的态势。网络文学本身存在网络性的超文本性,承载着一种媒介维度的多层次化需求,媒介维度的变化必然导致文学的相应变化。从网络文学艺术文本来看,对其文学文本和影视文本进行探究,使得跨媒介传播进入了一个狭小具体的空间转向范围。文学文本向影视文本进行审美转换,实现跨媒介传播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各方面的改动,故此文学艺术和新媒体传播技术产生融合。根据墨香铜臭小说《魔道祖师》改编而来的《陈情令》在开播前期面临着资金收拢困难、拍摄难度巨大、影视题材亚元化等一系列问题和质疑,从不被看好到好评如潮,取得了网络文学走向影视文本的巨大成功。网络文学正在获得主流文化的关注与接纳,并且在资本的运作之下不断迎合主流市场。在跨媒介传播的道路上,网络文学和影视文学的传播构建上需将数字技术、文学性、艺术性、娱乐性以及商业性等因素综合考虑,让受众在文学文本与影视文本的交互之中满足需求。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实现跨界运营,突破文学文本内容及形式的发展,科学地运用数字传媒技术手段拓展传播空间。

一、跨媒介视域下网络文学的转化

(一)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的内在动因

在媒介艺术形态多元化的背景下,从文学文本走向影视文本,形成了完整的泛娱乐化传播链条。相比较于美国、日本等国家,我国影视行业发展较为落后,但是基于近年来新媒体技术革命的影响,影视行业一定程度上开始重新审视媒介运转、影视生产、传播逻辑与策略,与此同时在网络文学的发展助力之下,呈现出一种“遍地开花快发展”的现象级传播模式。网络文学为什么能够走向文本的延展?[1]媒介融合背景下,文学传播从文学文本走向数字化的多元时代。传播媒介呈现出多种形态,以往的文学传播借助传统的文本媒介,从一开始的口头言语传输,走向语言收录传播,通常都以符号、报纸、收音机等实体形态开展传播行为。面对“数字化”挑战,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储存开始走向虚拟应用,不限于固定的媒介载体,即通过数字化媒介进行信息传播,这为文学文本的影视化改编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技术动力。此外,“网生代”的积极参与推进了影视文本改编的生产方向,而影视行业本质上对优质内容资源的缺乏是网络文学走向电影改变跨媒介传播备受推崇的内在动因。[2]据相关研究表明,网络文学自身携带的网络性和商业性恰到好处地切合了资本追求利益的市场需求,故而网络文学的影视化改编蓬勃发展。从文字媒介走向数字媒介的跨媒介传播的实践,实现了文字载体的跨界延伸,滋生了更为广泛的泛娱乐化产业链条。在链条效应下,网络小说的影视化改编大大刺激了我国IP的多媒介开发和火热。在“互联网+”的时代语境下,人们愿意做出这种新的媒介改编尝试,并且这种尝试不负众望,以充分的市场优势和发展潜力吸引着更多的参与者投入,吸引着更多的受众接受新媒介形式。多元化的优质文学文本在不同的媒介之间转化,无论是文字还是数字化载体,都在找寻着各自的呈现方式,以更加合适的方式出现,给受众带来更丰富消费和娱乐体验。网络小说《魔道祖师》常年占据晋江金榜前三,在各网络文学排行榜上也是数一数二的存在。在影视IP改编前,《魔道祖师》的原著叙事故事情节、角色设定、主题思想、情感内容等在贴吧、微博、论坛等各大交流平台就存在着较大的讨论量。故而受到网络文学商业性的引导,资本走进文学市场。[3]由于原著属于玄幻类网络文学,实现从文字文本走向数字文本的跨越,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内容在质上的飞跃,仅从视听感官便能满足大多数观众心中的需求。故此尽管面对巨大的拍摄难度,陈情令制作团队也顶住风口浪尖的压力,全身心地投入,甚至超负荷地运作,在影片内容、拍摄制作、营销宣传等各方面打造了这个极具难度的IP影视改编之作,造就了现象级的跨媒介传播典型。

(二)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的优势解读

1.内容优势:通俗性与娱乐性无论是以痞子蔡为代表的一类作家,通过业余创作创造属于自己自由与解放的网络作品,或者是安妮宝贝为代表的一类网络,以文学为题,网络为用,仅仅以网络为宣传媒介,提高个人影响力,都不能算作是纯粹的网络文学。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的出现,是以唐家三少为代表的作家在网络上进行文学创作,拓展了网络文学的边界,衍生了网络文学的产业化,于此大神频出,于此资本在运作,呈现出资本对文学的双利剑作用。[4]资本运作下的网络文学真实受众来源于普通百姓,通过通俗化的审美追求对传统文学的文学性加以削减,文本模式及文学价值脱离于民众的人文视线。故此,文学通过新的传播平台和价值模式以网络文学的形态出现在大众文化的社会之中。植根于泛娱乐化的社会基础,网络文学更多源自于草根阶层的自由写作,接近社会民众的泛娱乐化生活,明显区别于传统文学,更具有开放性、包容性,不一味地追求文化审美、文化价值等,往往以市场为导向,将内容极大可能的娱乐化处理从而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受众,达到一种感官刺激,实现从创作到接收的媒介传播过程。作为一部网络小说,《魔道祖师》的创作无疑是成功的。小说的大背景设定虽然是架空的玄幻剧情,拉开了与当下社会真实生活的距离,但是小说内容极大可能地加入了对社会生活现实性的写照,恰到好处地让受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小说的创作难度、剧情发展和作者对于某些社会现象的认知与态度。[5]玄幻背景的小说之中依旧存在着现实选择、困境等,这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广泛存在。正因为此,读者才能与小说产生现实共鸣,得到读者认可。与此同时,在剧情的发展之中,对现实性的问题予以表露时通过艺术手段脱离于现实,沉溺于梦幻,又迎合了受众泛娱乐化的偏好。[6]故于此,《魔道祖师》在内容上以通俗性和娱乐化优势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也多次从文学文本走向影视文本的突破,广播剧、动漫、影视剧层出不穷。2.市场优势:主题契合受众主体需求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人们奔波忙碌,不过为了听得一首浅薄小曲,引得一杯醉人红酒。沉重的生活压力下心理释放的自我需求逐步膨胀,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在内容上具有通俗化和娱乐化的优势,一定程度上切合了社会大众的社会心理需求。再通过视觉媒介接收时,能较大程度地予以感官享受,缓解心理压力,满足心理需求。与此同时,对于媒介接受者即受众,改编时对受众的心理以及审美需求进行了市场调研,往往呈现的题材更加符合大众审美,改编的媒介传播效果更能够引起大众共鸣。[7]《魔道祖师》到《陈情令》,选取了当下市场热点之一的耽美文学,以双男主为路线,加强情感交流的内容创作,在玄幻题材之下以现实性创作展开剧情发展,则更激起了受众的心理共鸣。

二、文学依托下影视剧《陈情令》的艺术特质

(一)东方美学呈现

从文字文本走向影视文本的过程之中发生传播媒介的变化,影视媒介的娱乐性、观赏性为网络文学衍生满足了大众对视觉及感官所需的享受与愉悦。以《陈情令》中的服装美学为例,在服装的搭配与选取上运用得当,古典文化的符号运用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带来了美的视觉享受。剧中五大家族服装各有特色,承载着各自的家风。服装之上的纹饰正是古代传统纹样,传统纹样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视为装饰图案中的经典。中国传统纹样不仅在造型、色彩、工艺、装饰形式上完美精致,而且本身具有更重要的内在意义。姑苏蓝氏子弟的卷云纹象征着家族自我约束的特点,承载着儒家文化克己复礼的精神内涵,同时迎合了家族隐忍,一脉相承的价值体系。[8]一切艺术创作最终目的不是功能性,而是意境体现,是一种灵魂的享受与精神的升华。正是通过影视改编媒介的传播,带来了文学文本视觉意义上的冲击,从而通过欣赏东方美学带来灵魂的享受与精神的升华。

(二)多元文化融合

《陈情令》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剧,以大众传媒的形式出现在荧幕之上,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必须切合时代需求;原创网络小说《魔道祖师》以魔道同人的形式展开文学创作,在影视化跨平台,跨类型传播时,要注重同人聚众传播的影响,双男主剧情发展在对友情与爱情的思想传播过程中,不能存在价值导向错误。《陈情令》在资本的运作之下,引导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兼容,将传统文化美学在跨媒介传播之中逐步显露。儒家文化一脉相承的影子多处可见。一方面,在这个仙侠世界,各宗各派权力交织,有着明显的等级秩序,充分显露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子。另一方面各个家族文化底蕴丰厚,以姑苏蓝氏家族为例,其以“雅正”治家,以“克己”为礼,彰显着儒家文化色彩。与此同时,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在一脉相承的儒家文化的浸润背后,少年出行便带了几分侠义精神。他们渴望能够救死扶伤,渴望能够锄强扶弱,渴望能够主持人间的道义,以主人公魏无羡为例,在大义面前能够坚持自我,面对敌我也能够多次放下嫌隙,拯救各世家子弟于水火之中。由上分析可知,潜移默化地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文本的影视化改编之中,一定程度上助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与此同时,观众也领略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魅力,对影视改编剧产生激情,从而达到热捧的行为表现。[9]

三、网络耽美文学影视化改编兴盛原因

(一)主流价值引导,剧本改编适度

耽美亚文化的传播,使得耽改剧从无到有走向影视荧幕,并取得了超高的市场转化效果,吸收了大量的潜在耽美受众,快速赢得了文学产业优势。亚文化中的感官刺激主义等契合青春自由、狂放不羁的思想,转型期的社会压力使得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自我的价值和意义,自我认识能力在慢慢衰退,越来越难以意识自己的根本出发点,实现和发展自我的方向迷失。一些青年人对虚幻事物迷恋有加,对虚拟网络、伪精神世界产生依赖,这都是伪亚文化将人们推向了非理性的深渊。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价值冲突揭示了当下社会普遍的文化难题,有利于我们认识到如何去正确化解当今社会矛盾。亚文化的种种表现,尤其是其自身独有的文化特性,未来在某种条件下也可能会成为一种发展前景,或许是消极,也或许是积极的,又或者带着“新生命”的荣光给社会注入一剂生长素,对社会主流文化加以“反哺”。《魔道祖师》走的是一条耽美道路,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无法直接搬上荧幕的。亚文化是社会一股不稳定的潜流,如果放纵,那么文化传承会逆水行舟,最后触礁而亡;如果善以引导,那么文化传承会顺水推舟,成为社会的理性智慧。《陈情令》的播出从“道侣”到“知己”,耽美亚文化在主流文化的引导之下,走出了文学改编的第一步。[10]电视剧作为一个更为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抛弃了耽美情节,找到了亚文化与主流话语中的平衡。双男主同人系列的发展,从原始的同人爱情,在影视化改变过程之中恰到好处地走向了相互成长的友情。而且电视剧并没有拘泥于小情小爱,更多地展现胸怀天下的思想,树立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二)内容制作精良,审美追求进步

网络文学《魔道祖师》走向电视剧《陈情令》并不是对网络文学做出简单的复制、选材、改编,艺术创作时做出了较大程度的差异性改变。随着《陈情令》的播出,剧情的艺术创作以网络文学原著为前提,以主流文化为引导,对于原著之中内容进行高真实度还原,例如魏无羡剖丹,血洗不夜天等。此外,借鉴电视媒介传播的特色,重新整合原文内容,排列原文章节,保留原著的同时切合了观众的视听习惯。此外,影片创作者在结合创作者的主观感受与真情实感的前提之下,通过对色彩或是以浓烈或是以淡雅等多元化的形式使得画面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观众带来视觉上画面上的冲击力,从而给观众以心灵上的牵引。电影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是创作者的传播策略,与有声语言进行互补,促进影片更好传播。非语言符号是影视作品的重要内容和组成成分,影片的创作通过将视觉符号的艺术化处理最大程度地进行信息传递,我们可以将视角剖析到《黑天鹅》中女主人公服饰变化下的破茧而出,同样可以将视野拉到《末代皇帝》以强烈的不同色彩的变化,从溥仪的视角出发回忆往事,凸显他跌宕起伏,悲惨相加的人生。回到《陈情令》电影本身,“从纹饰,服装到道具,展示中国元素传递文化自信。陈情令:书写国风之美。”《人民日报》的点评流露出了对非语言符号运用改编的高度评价。此外,在玄幻场景的设计、特效技术的探索、故事细节的处理等多方面都体现了主创团队的制作精神,在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上尝试突破新标准,尝试走向新高度。

(三)跨媒介转移,粉丝效益明显

随着经济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明星活跃在荧幕和社交媒体,有明星便有粉丝,粉丝群体也随之膨胀。粉丝文化是依附于大众文化滋生的一种文化形式,指一个体或群体,由于对自己内心虚拟的对象或者是现实存在的对象的崇拜和追捧的心理而产生的文化消费,并由此生发的为了自己喜爱的对象过度消费和付出无偿劳动时间的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传媒以及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魔道祖师》拥有大量原著受众群体,粉丝即流量,《陈情令》的跨界传播要实现粉丝群体从文学到影视的媒介转化,故此剧情必须以原著贴合,实现原著粉的群体链接。此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营销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手段。影视团队依托于抖音、微博、知乎、贴吧等平台,打造#陈情令101#等话题模式,在较短时间内实现《陈情令》在大众群体中的曝光度和浏览量,在辅之以网络文学本身的品牌赋能效果,激发消费者群体对于《陈情令》的新鲜感与尝试感。事实上无论何种结果,当粉丝对于网络文学、影视作品的关注时,就是在为跨媒介创造更多的传播价值。

(四)注重营销宣发及拓展产业链

结合现今媒体传播的大众审美角度和网红热点源,整合相关信息,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深圳、新疆等直辖市或旅游热门省会城市,着力打造数个不同风格的《陈情令》影视会,采取明暗两线方案联合宣传,进而成功达到《陈情令》在大众视野里的第一波病毒式的曝光传播。在第一阶段病毒式疯狂传播热度达到最高点并开始趋于平缓后,开始启动广告、宣传栏、海报、地铁等较为平缓有长期影响的传统营销模式,持续传播造势,如联合爱奇艺、优酷、腾讯等网络平台,植入宣传广告和VR宣传标识。在上述两阶段的营销传播均平稳进行后,在大众的审美疲劳期过后,寻找合适的时机,通过创新式的营销传播方式,开启第二次的热议和关注制高点,不同于第一阶段的去追短期内的病毒式爆炸传播,该阶段更加注重对于大众进行一种有深度的营销传播。例如演员表情包的文化衍生,剪辑花絮的转发,演员演唱会活动的举办等。新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媒介的营销模式,实现了传播的创新化,多元化。

四、网络耽美文学影视化改编发展对策

(一)忠于文学:文化为基,市场为引

文学是一种审美艺术形态的表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都是其表现的一种。网络文学走过“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歪路。以耽美圈内一条某明星的同人文为导火索,因同人文中某明星人物设定不符合其粉丝的胃口(一定程度损害了某明星名誉权),引起强烈不满,某明星饭圈内战拉开序幕,以微博、贴吧、B站等为平台迅速拉开战线,涉及人数多,圈层范围广,抨击破坏影响力度大。饭圈继蔡周打榜事件后又一次的群体围攻,触手不断延长到各大圈层。“文学创作和道德伦理,究竟哪个更重要?”这一文学史经典问题搬上“战场”,唇枪舌战一轮又一轮后,该同人文作者的作品被下架,Lofter和AO3被举报,部分平台同性内容被撤回,这触碰了各圈粉丝利益,某明星部分粉丝团体被炮轰。又是一次次“博弈”后,某明星代言的产品均受到打击、同人文网站彻底被封,两败俱伤,甚至在外网某明星已经被搞得“社会性死亡”,可谓“家丑外扬”,事件影响极其恶劣。如果在影视化改编的过程之中,一味地依赖和迎合市场需求,必将走向人物的伦理边界,传播不正当的非主流文化思想,这是令人后怕的。[11]网络文学应当与传统文学一样尽可能地面对其文学本位,回归现实。创作者的文学创作要切实地进行现实转向,从人物受众的最基础生活出发,以网络小说内容为王,创新艺术创作形态与模式,从而为影视剧的改变提供优质题材,为文学文本走向影视文本的成熟发展之路能够顺畅通达。而影视文本的改编符合大时代的背景,不仅仅追求的是作品题材上的标新立异,更重要的是承担着文化价值的影视传播作用,这样网络文学的改编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二)变于媒介:品牌再新,传播再变

网络文学带来的影视作品改编热充分显示了互联网文化的优势,在新时期的受众需求的娱乐属性的赋能下,快速融合产生产业协作。中国传统影视行业发展较弱,上个世纪90年代韩剧潮流进入我国影视市场,对我国影视行业的文化产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通过对韩国影视剧的探索,不难发现,其影视创作具有品牌效应,通过良性竞争不断探索播出形式,力求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传播模式的多样性,从而实现了影视作品从国家走出去,影视文化从国家输送到全球,实现一种文化输出。我国影视剧应以此为借鉴,拓展文化产业链的附加价值,打造影视品牌化。影视行业从来不是一个封闭、独立的世界,网络文学拥有庞大的用户市场,在商业资本的投入下,《陈情令》成功完成了网络IP的跨媒介传播,实现了网络IP的深层次价值挖掘,值得今后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借鉴。为了突破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体之间的壁垒,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各媒体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寻求媒介之间的合作与整合,以数字化信息技术支撑影视产业链的拓展,培育创新型高素质的专业营销团队,实现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的精品化道理,打造出具有中国影响力的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品牌的中国文化产业。

五、结语

从网络文学向影视文学,《陈情令》的热播成为一种现象级的文化现象,跨媒介传播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切忌让网络文学跨媒介传播成为一时的商业模式,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剧要在实践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坚持内容为基,以主流文化为价值导向,在粉丝经济的助力之下深挖文学价值,实现文学与影视爆款的跨媒介传播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张遥.当代中国网络影视评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吉喆.中国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研究[D].吉林大学,2019.

3.RasulevaNigina.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D].上海大学,2019.

4.齐永光.媒介融合视域下的文学数字化传播[D].吉林大学,2020.

5.黄小青.跨媒介叙事情境中IP改编的互动研究[D].暨南大学,2020.

6.卜嘉敏,张伟博.平台媒体环境下的“网红营销”刍议[J].东南传播,2020(09):139-141.

7.尤旖芸.浅析融媒体时代下国产访谈节目形态的变迁[J].汉字文化,2020(18):88-89+114.

8.刘春雨,刘楠.充满概率的大众传播[J].东南传播,2019(07):61-63.

作者:王志鹏 胡玮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