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存在问题及对策十篇

时间:2023-12-20 17:40:38

医养结合存在问题及对策

医养结合存在问题及对策篇1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和医疗康复护理逐渐成为他们最为迫切的需求。然而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分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机构,互不衔接,老年人患病就需要在家庭、养老院和医院三者之间来回奔波,费时费力。在我国“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特殊国情下,《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应打破养老服务系统和医疗服务系统各自孤立的现状,以实现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社区和家庭等多部门相关资源整合的效用最大化。

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政府应该积极倡导各部门发挥自身特色,而不应当蜂拥而上,不然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违反了整合资源的初衷――节约资源。我国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集中于当前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资源整合、解决对策等。社会工作以其在社区和家庭养老服务中的专业优势介入,能够互补医养结合的缺陷和不足,在政府购买养老、医疗服务的同时,链接、整合养老和医疗服务资源,提供专业的、稳定的、高效的综合服务,降低医养结合在人力资源匮乏的短板,促进我国养老医疗服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我国医养结合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的医养结合现状

我国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独立运行,隶属系统不一,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真正需要就医的人住不了院,而不需要住院的人却霸占着病床,造成了医和养的资源系统紊乱,缺乏有效地部门沟通和协调,导致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社会资源不合理分配,这不仅增加了老年人养老和就医的成本,更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负担。已经有不少养老机构开始以发展“医养结合”为核心的服务模式。

另外主管部门交叉重叠,责任边界不清晰,因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自成系统,相互独立,在部门沟通和协作上效率低下,存在着多头管理、岗位重叠等问题,导致权责不清晰、无人问责的混乱局面,经常会出现互相推诿的踢皮球等问题。养老机构服务定位存在偏误,阻碍自身发展,我国的养老服务主要界定为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三部分。由于我国老龄化不断加剧,家庭的小型化4-2-1模式,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在家庭安享晚年,接受一系列养老和日间照料等个性化服务,养老机构的服务定位严重偏离了我国的养老服务老年人选择的主流模式,严重阻碍了医养结合的健康发展。

(二)问题分析

“看病的地方不养老,养老的地方看病难”,这是目前我国养老和医疗的现状,而近年提出的医养结合实质上是对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的优势整合,不是简单的“养老院+医院”。

1.医养结合的长效动力不足。首先表现在“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上,我国的起步较晚,存在制度、政策等层面的欠缺,医养结合的机构数量还较少,国家层面对此没有具体的指导文件,也没有相应的专项资金规划和特定项目扶持文件。其次,国家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养老服务难以满足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专业化、多元化需求,没有充分利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各种资源,发挥社会工作者在为老服务和长期医疗照护方面的专业优势,还存在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2.社会团体、组织参与程度较低。我国医养结合是以政府为主导推行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有机结合,市场参与明显不足,社会企业或组织对于医养结合大多持观望态度。一方面是因为医养结合在我国起步晚,根基浅,没有形成规模体系的新型模式,存在对医养结合的认知偏差;另一方面是医养结合门槛比较高,一般组织难以达到其构建的标准,不仅对养老方面、医疗方面都有其严格的要求,包括软硬件设施、专业人员配置、医疗卫生执业师、相应的行业牌照等等。这些都制约着社会组织人力、物力的资本投入和参与度。

3.自我定位不清,边界不清晰。不少机构盲目拓展“养+医”业务,加速不同机构之间的级别分化,致使资源过分集中呈现区域性,不利于医养服务实现均等化,盲目定位高端市场、高端人群,没有很好的契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和人口结构等。从业务范围来看,医疗保障业务涉及的主管部门除了主管养老保障业务的民政厅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外,还有各级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在管理机构、管辖内容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混淆。部门的交叉管理直接导致“医养结合”处于多头领导,不仅效率低下,沟通比较困难;部门之间权责不清晰,容易出现争权夺利、互相推诿的情况。

三、社会工作介入医养结合的路径

(一)加强政策层面扶持力度

我国的“医养结合”模式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面临着政策、结构、资金、机制以及人才等多方面的困境。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完善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开展立法工作,提供制度层面的保障。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府兴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一方面,政府可直接通过财政拨款兴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基础医疗服务设施、场地、医养服务的各种资源,在整合养老和医疗机构资源上起到关键性的引导作用,不仅在生活方面,还涉及在医疗复健、日常照护服务、康复训练、以及陪伴和生活照料等方面的需求。购买医养服务的资金可以来源于:一是政府可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统一为老年人购买服务;二是政府发放医养服务补助津贴。政府直接向符合“医养结合”服务标准的老年人发放医养服务补助津贴,由老年人向非营利组织购买医养服务,从而获得专业性、针对性的服务。

2.加大政府购买医养服务的力度。政府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减免等政策或者其他激励性政策,即政府通过资助社会团体或者非营利组织兴办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养服务,三方共同承担老年人的医养服务的各种费用、资源等。政府应当秉持“大市场、小政府”的宏观调控者的角色定位,简政放权,让社会组织代替政府去做这些普惠性的医养服务,政府以招投标项目模式向机构购买养老服务、日间照料服务、医疗照护等医养服务,机构再向社区老年人提供社区医养、家庭医养服务等。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只是充当监管人、大管家的角色,社会组织满足社区老年人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3.加大对弱势医养机构的扶持力度。建议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入手:一是依据相关政策,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对其进行提质改造,充实和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所具备的条件,允许社会资本获取合理的投资回报,明确界定它的服务范围;二是适当降低民营、小型社区养老机构申办医疗机构的门槛。在申办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支持养老机构就近与公立或民营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或引导和支持公立、民营医疗机构对就近的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

(二)积聚社会各界的支持力量

1.提升社会认知度及公众的保健意识。首先,应当加大对社会工作理念、价值、服务模式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社会工作,认同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首先想到向社会工作者寻求专业的帮助服务。其次,在社会工作介入医养结合的服务中,争取老年人对社会工作者及其机构的信任和支持,愿意接受和配合社会工作提供的医养照护服务。最后,老年人自身也应当加强健康及储蓄意识的学习和培养,在观念上认同,在行动上践行,经常参加健康保健知识讲座和健康知识展览等,积极参与社区和机构举办的活动。

2.鼓励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参与支持。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市场化运作机制中,不同程度要涉及到“产业化”的问题。产业化是集规模体系的品牌化运营模式,与福利性互不冲突。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鼓励性政策,大力引导社会各界资源和民营资本共同参与到医养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同时整合社会潜在的资源投入到医养结合模式的创建中,吸纳更多的社会非营利组织参与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充当参与者和服务者角色,共同创建新型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3.建立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的工作机制。正面引导、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加快完善医养结合机构的规划布局;制定出台有利于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的配套政策;支持企业围绕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食频药品、康复辅具、日常照护、文化娱乐等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为老年人的日常娱乐生活提供设施健全的硬件设施和器具。

(三)服务机构的定位与协作

1.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有很强的针对性,机构应当合理定位、改革机构设置。首先要不断提高服务机构的软硬件设施,一是软件方面,要具备大量优质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和护工,明确各级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在老年人服务体系中的权利和义务;二是硬件方面,要有足够的空间、基础器具设施和水平先进的医疗器械、复健训练、康复室等。其次,要拓宽服务供给渠道,倡导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准确定位,充分整合多维度的医养资源,并提供专业化的个性化服务。在建立健全医养服务机构时,政府部门要严格制定出准入标准和准入资质,不允许不符合资格者进入,严格把控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准入流程,严格考核,并做好对医养服务的全程监管。

2.健全医养结合协作模式。应当加强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在严格规范管理的前提下,改进“医养结合”机构资质审批管理方式,加快行政许可和审批速度,提高审批效率,简政放权,明确权责划分,厘清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权利和义务责任。政府部门应当给予适当监督,权力下放,合理充当大管家的角色,对“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进行政策规划及支持,顶层设计与宏观布局,关注“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相互衔接,不断调整其规模、数量和功能定位等方面的相互匹配度,从而提高老年人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3.加强多部门合作,建立联手共推及监管机制。一是消除部门之间存在的泾渭分明,互不交叉的机制性障碍,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构建多部门联手共推及监管工作机制,建立由相关部门共推组成的医养结合?I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对医养结合工作进行实质性的指导和监管;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并协调解决有关重要问题,建立各部门良好沟通的调节机制,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确保部门之间明确权利和责任,在制度上保障医养结合体系的健全发展。

医养结合存在问题及对策篇2

关键词:医学检验;质量控制;问题;对策

现代医学中,临床检验为重要内容,可为疾病诊治、监测、预后评估提供准确参考依据,随着医疗科技取得的卓越发展成就,医学检验技术随之也不断发展,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是保障疾病有效诊断和控制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故重视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医患关系意义重大[1]。本次调查选取临床检验患者,随机分组,就加强质量控制管理与常规管理成效展开对比,现总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临床检验患者200例,男104例,女96例,分别行化学检验、微生物检验、免疫学检验、血液学检验等。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间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在检验过程中应用常规管理方案,观察组重视针对存在问题,制定针对性解决对策并实施,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质量控制问题:(1)标本采集问题:受检者饮食、运动、所用药物均可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同时,患者地理位置、年龄、性别、民族也可影响检测结果。采集标本时,需嘱患者将正在使用的药物停用,在安静或正常活动下对标本采集。但若操作不当,如完成静脉血采集后,将血液直接在试管内注入,而针头不拔掉,会出现标本溶血。从正输液的手臂血管行采血操作,会稀释血液标本。(2)试验和检验设备问题:仪器保养不妥、仪器老化,均可使检测的灵敏度受到影响,在准确性上出现问题;因检验人员水平有限,或未掌握仪器的功能,标准操作,注意事项,引发检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如试剂更换时,相关仪器参数未改变,规范保存样品的意识不强,诱导操作失误,促使检测结果出现较大的误差。所应用的试剂,未按规范要求设定,有误差事件发生。(3)人为问题:医疗科技在近年发展迅猛,检验仪器渐趋高端,有越来越高的自动化程度,但仍需人来对各项操作完成。故检测试验中,检验人员操作误差是引发结果误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员操作误差主要包括:样品暴露时间过长、操作习惯不标准、样品检测峰面积积分存在习惯上的差异及对检测结果的重视度不足等,均可引发不良事件发生。(4)室间质评和室内质控:室内质控即室内质量控制,重视室内质控的开展是监测仪器设备、检验方法、操作环境、过程、试剂等稳定性检测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获取正确检验结果的风向标。实验室间质量评价为室间质评,加强室间质评,可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评价,确保结果与其他单位一致或具可比性。(5)检验分析后问题:医学检验中,结果的复查和审核为最后一道保障质量的防线,检验人员通常对先进仪器设备过分依赖,易有出错报告的情况,如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出异常结果,未按人工规则复查,出具错误报告等。

1.2.2应对措施分析:(1)检验前质量控制:①保证标本质量:采集样本前,重视应用人文关怀理念,与患者及家属积极沟通和解释,对病情、情绪、生理变化了解,将所需检查项目的目的、意义、采样和自留样本注意事项、影响检查因素告知,以提高配合依从,在平静、安静状态下完成采集,保障了样本的真实、合格,避免了由此引发的误差事件。②样品合格: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采集,确认和核查患者信息,标本采集时,对时间、部位、、取样方式、数量严格要求。如采集血样,通常在空腹16h内,早上9:00前,患者保持平静、安静正常状态进行。尿标本采集时,患者需饮食规律,避免性生活、体育运动、饮酒,女性月经后采集,需注意清洁尿道口、外生殖器及周围皮肤清洁,以避免被经血、阴道分泌物污染。样品一经采集,即具实效应,需及时送检,若不具备及时送检条件,需正确存放,以防变质或变性,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2]。(2)检验中质量控制:①仪器维护:仪器正常运行在检验过程中意义重大,检验人员需做好保养和维护,定期性能评价和校准,确保性能稳定和正常运行,一旦有问题出现,需向供应商及时通知,更换或修理。同时培训检验科医技人员,防止人为操作失误。②需保证检验试剂合格,对试剂保存环境、时效严格管理,启用前需注意防保质期和生产日期,避免因试剂失效或变质诱导结果错误。建立保管和使用试剂制度,确保有效性和安全性,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③提高检验人员综合素养:现代仪器均为精细化操作,检验人员需具备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故需加强技术操作培训和业务学习,娴熟掌握仪器操作规程、检测原理、干扰因素、检测结果的图形、数据,报警的含义及如何维护,保养调试,掌握性能评价和校准标准,防范操作失误。同时,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与自身技术水平结合,针对患者疑问,合理做出解释,主动与其他科室交流,对患者病情进行了解,并与临床症状结合,对结果是否准确做出评估,以使自身检验能力提高。(4)积极开展室内质控、室间质评管理:检测标本前,校准仪器,行室内质控,对仪器设备各项检验参数和性能检测,正常状态下,才可对标本检测。如失控,需记录,并分析原因,积极纠正,再行检测。注意质控品精密度。重视室间质评,确保检测结果与其他单位具有一致性、可比性。

1.3统计学分析

文中涉及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选取的标本检验患者准确率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检验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医学检验在现代医学中作用显著,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质量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体医疗水平[3]。引发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问题较多,需行综合分析,针对问题积极防控,以降低标本检验不合格率。本次调查中,观察组针对检验前标本采集、检测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人员、仪器设备、试剂等因素引发问题的原因展开探讨,并制定针对性防控对策,如重视采集标本前与患者沟通,加强仪器、设备保养和检测,重视针对检验人员综合素养加以培养,积极开展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对降低检验失败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意义重大[4]。本次结果证实观察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综上,针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对策,包括标本采集、检验仪器设备和试剂、检验人员等多方面管理,可提高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1]郝莉丽.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0):2672-2673.

[2]毛颖华.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管理与控制〔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0(1):50-51.

[3]董大光.浅谈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7):1143-1144.

医养结合存在问题及对策篇3

关键词:煤炭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策略

伴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全新改革,我国政府和煤炭企业也越来越重视职工参与医疗保险。现今国内已经出台了医疗保险制度,目的是为了保障企业员工效益和推动医疗保险改革的发展,国内很多企业为了保证职工基本权益和促进企业发展,积极给予职工购买医疗保险,从而有效解决了职工医疗问题,但是当前我国煤炭企业医疗保险制度仍然存在着较大问题,比如国内煤炭企业职工医疗保险报销制度仍然不够完善,职工参保问题日益凸显,企业职工医疗存在着各种潜在风险,限制着煤炭企业的快速发展,对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有着消极影响。

一、分析煤炭企业医疗保险管理中主要问题

1.医疗机构不规范服务行为与日增多。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机构更加重视经济效益,而医生薪资和绩效与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关联,部分不良医疗机构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自身利益擅自用药和开方,在给病人检查时随便开具药物,并且还存在着小病大养、虚抬药价以及回扣促销等现象。正因为是医疗机构中存在着各种不规范行为,所以导致个人医疗费用增加,并使得医疗资源浪费,更会加剧患者和医疗部门矛盾,使得医疗保险管理难度增加。

2.参保患者存在着各种不规范行为。传统职工医疗制度影响着参保职工的医疗观念,使得参保职工以旧观念来解读革新的医疗保险制度,没有树立起正确医疗观念。当医疗费用比起付线大时,参保职工便会入院消费。再加上参保职工缺少专业性医疗知识以及求治心理急切,那么就会向医院提出各种不合理需求,极大浪费了医疗治疗费用和资源,而恶意骗取医疗保证金现象屡见不鲜,譬如上班住院、冒名住院等,浪费医疗资源和费用。

3.我国医疗保险建设工作存在滞后性。当前我国改革的医疗保险制度施行时间相对较短,在计划经济与国有体制影响下,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和经验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譬如医疗保险采用的是企业内封闭运行方法展开工作,直接将企业内部医院作为定点医疗机构,使得医疗保险服务水平跟不上医疗消费的基本需求,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监督管理无法跟上医疗机构的变化等。

二、针对于煤炭企业医疗保险管理中的问题提出应对性策略

结合当前煤炭企业医疗保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汲取发达地区医疗保险改革的丰富经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1.提高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由于医疗机构主要经济来源于经济效益因此为了有效避免滥用药、滥检查等现象的发生应当提高医疗组织机构的监管力度。一是医疗机构应当对临床病人住院费用展开分析,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医疗行业状况制定出合适的医疗费用标准,从而减少医疗保险病人费用支出。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应当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并根据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收取医疗费用,消除医疗人员经济意识,以免出现医疗人员为了达到经济效益而滥收费等现象,让医疗人员树立正确的诊疗意识和计划,严格按照医疗费用指标来收取住院费用,同时也能让医保患者得到合理检查和治疗。二是加强对参保患者身份认证,避免冒名顶替等现象的发生,医疗保险管理部门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查,消除参保人员不规范行为,从而使得医疗机构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避免浪费。三是培养医疗人员的职业素养,医疗机构需要加强对医务人员专业素养培养,提供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推动着医保工作的迅速发展。同时还可以建立奖惩制度,对于医疗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违法犯纪行为都应当给予严惩。

2.提升企业职工医疗保险意识和观念。为了保证职工身体健康煤炭企业应当注重培养职工的卫生保护意识和观念,减少细菌滋生和传播,从而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煤炭企业可以让医疗机构定期给煤矿工人检查身体,若是发现职工身体存在着潜在问题应立即采取防护措施,同时还可以加强讲座宣传,让企业员工真正意识到卫生防护的重要性。加大医疗保险制度和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得企业参保人员树立起正确的医保观念。严惩任何违规医院和违规行为,从而不断规范义务人员和参保人员的行为。

3.增强对企业医疗保险监督和管理。一是加大医保宣传力度。医疗保险机构应提高医疗保险宣传力度,引起煤炭企业对职工参保的重视,让企业了解到组织员工参加医疗保险的好处,医疗保险机构还可以在煤炭企业定期开展医疗保险培训会,让更多的企业员工认识医疗保险政策和制度。二是政府部门加强对企业参保状况监督和管理。为了提高煤炭企业职工参保意识,医疗保险机构应和税务部门保持好良好关系,让税务部门监督煤炭企业职工参保状况,企业申报税务时可以直接扣除职工医疗费用。同时医疗保险机构也应和工商部门保持密切来往,将管理不规范的小型或者私有企业纳入管医疗保险管理范围。及时处理煤炭企业职工问题和投诉,保障企业员工的基本权益,加强监督煤炭企业运营,严格惩罚不给予员工缴纳医疗保险的企业。三是结合当前企业发展状况和社会人民现状,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以及民工特点的医保制度,由于农民工医保在缴纳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应当注重医保制度的灵活性,提升企业职工参保以及农民工参保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有效保障员工的基本权益。

三、结语

当前来说煤炭企业职工医疗保险问题是社会热切关注的话题之一,我国新的医疗保险制度有效保障了煤炭企业员工基本权利,极大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对企业职工健康发展和推动企业快速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曹丽济.煤炭行业职工医疗保险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浅析[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08):24-26.

医养结合存在问题及对策篇4

关键词:医药市场营销学;市场需求;教学改革

伴随着医药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医药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综合能力强的医药市场营销人才成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新挑战,同时也是对医药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挑战。本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医药市场营销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探析医药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出综合能力强、高素质、适应医药市场需求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1医药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医药市场营销学是市场营销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到药学、药事法规、经济学、管理学、消费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医药市场营销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其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是学生今后从事医药市场营销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然而我国医药市场营销学科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一些医药院校才开始逐步探索开设医药市场营销学课程,随着课程研究不断深入,课程建设也是不断进步,但与市场需求还是存在一定差距,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学生对该课程重视度不够

相比药剂学、药物化学等其他药学专业课,学生对医药市场营销学课程普遍重视度不高,一些学生不感兴趣,对这门课程表现出排斥和反感;还有一些认为课程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拿到学分、考试过关足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

1.2教学环节比较单调

医药市场营销学开设课时较少,致使课程教学偏重于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主要以教师课堂“灌输式”的讲授方式为主,缺少教学实践,内容针对性不强,再加上营销案例老化,使学生会觉得理论脱离实际,被动地接受知识,对知识点难以透彻、深入地理解,无法促进学生形成营销职业能力。

1.3考试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多数高校采取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考核,然而这种方式偏重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在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存在一定缺陷。同时,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4师资力量仍有待加强

医药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对师资要求较高,要求任课教师要有医学知识背景,熟悉医药行业的特点,能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还要有将这些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后综合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目前医药市场营销学的师资水平来看,同时具备这些能力很难,基本达不到这种理想水平。

2教学改革探索

2.1结合政策更新优化教学内容

医药行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国家对医药行业是严格法制化管理,因此医药市场营销的很多环节均受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约。比如,近年来,新出台了《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医保配套措施的意见》(医保发〔2019〕18号)《关于印发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化药及生物制品)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558号)、新修订的《进口药材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这些政策会给医药市场营销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课堂教学需结合相关政策变革及时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串联相关知识点,分析政策变革对医药市场需求、医药市场营销以及学生培养带来的影响。

2.2构建双向介入式教学运行机制

积极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双向介入式教学运行模式,通过双向介入的方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一方面,邀请医药企业管理人员及专家参与医药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根据市场需求为课程改革、见习实践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意见;邀请医药企业销售经理、医药代表和杰出校友来学校开办讲座、沙龙,与师生分享成功经验,同时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另一方面,带领学生进入医药企业、药店及医疗机构,增加见习机会,使学生对医药营销人才市场需求、职业特点、医药企业运行管理模式等有更加深刻、更加感性的认知。通过这种校企双向介入式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医药营销实践经验,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营销理念。此外,通过校企双向介入的方式,还能够加强学生与企业交流的机会,使一些学生脱颖而出,成为企业今后用人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机会。

2.3改革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导向、案例教学、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在讲解重点内容时,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入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参与讨论,再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要点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课后可以布置一些作业,比如结合专业知识撰写相关论文,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习查阅文献资料,还能培养他们调研、分析和撰写论文的能力。此外,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给学生提供指导,着重培养学生营销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目的。

2.4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

当前,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医药市场营销学线上教学资源,网络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教师、学生教与学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信息平台设计课前预习、课后在线测试等板块,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深知识印象和理解的同时,还能在线上课堂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而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提升教学效果。

2.5改革考核方式

对医药市场营销学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综合成绩分为理论考试和形成性评价两部分,理论考试主要是检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形成性评价侧重与平时表现,包括小组讨论、课堂问答、撰写论课后实践等方面,引导学生更加重视平时的积累,吸收医药市场营销相关领域的综合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6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逐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医药市场营销相关专业的高层次人才,支持教师外出进修,参加培训以及到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的一线单位去挂职锻炼,拓展相关实践经验;同吸纳一些懂理论、有实践的药品经营商以及医疗机构的药学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

医养结合存在问题及对策篇5

【摘要】目前医养分离的养老现状难以满足空巢老人对医疗护理和健康养老日益增长的需求,严重制约着养老水平的提高及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提升。社区医养融合是一种将社区内养老服务和医护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文章从理论基础、发展必要性、实践探索等方面对空巢老人社区医养融合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推进该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空巢老人;医养融合;实践探索;对策建议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养老质量的农村空巢老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构建研究”(14YJCZH002)。

【作者简介】张化楠,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实务;方金,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经济伦理;毕红霞,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公共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空巢”现象日趋突出,已成为“健康老龄化”实现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现实问题。截至2014年末,我国60 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1 亿,占总人口的15.5%,其中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以上。有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空巢老人由于缺乏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子女的照顾陪伴,逐步催生了对养老和医疗的双重需求。但目前我国养老机构还普遍面临“养老院看不了病,医院养不了老”的现实问题,“医”“养”分离的现状难以满足空巢老人对医疗护理和健康养老日益增长的需求。

社区医养融合反映了“整合照料”的养老概念,它并非单纯地将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进行整合,而是医疗资源对养老的介入与融合。不仅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体活动,还包括健康检查、疾病诊治、医护康复甚至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2014年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卫计委公布《关于组织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探索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机制,有效推动了养老领域内医保接轨,提高了医养融合模式的可行性。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机构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通过资源整合进行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医养融合养老模式。这种新的养老模式为空巢老人搭建了一个集养老、保健、医疗于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养老服务平台,对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奋斗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理论探究

(一) 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内涵

社区医养融合指对社区内的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进行结合,实现社区内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护理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及文体活动服务。它有别于单纯提供生活照料服务的传统养老服务模式,是一种将社区内养老服务和医护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这种模式既能满足失能、高龄、不能自理空巢老人在养老机构治疗及康复护理的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医院住院难、住院贵的现状,并逐渐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选择。

(二) 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理论基础

社区医养融合为空巢老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社会支持网,为其生活质量的提升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发展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包括积极老龄化理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如何在健康老龄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升空巢老人的保障水平和生活质量,满足其在经济物质、医疗服务和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发挥其在德智体等方面的潜能,“积极老龄化”目标的实现为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社区医养融合模式由社区养老服务、医疗服务和长期照护服务等多种基本公共服务相融合构成,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确保社会成员享有基本的、与公民基本权利相关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当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后,就会追求较高层次的需求。空巢老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变化同样符合需求层次理论。政府需要完善养老服务模式和丰富养老服务内容,以满足老年人高质量、多层次的养老需求,真正实现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三、发展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一) 家庭养老、机构养老服务模式面临诸多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迁,面对越来越高的现代生活化成本,年轻一代不堪重负,老人一旦生病,昂贵的医疗费用和照护成本摆在子女和老人面前,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同时一对夫妇要同时供养四位老人,还要抚养一个孩子的“四二一”家庭结构的现实,受经济压力、心理压力和体能压力的影响,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减弱,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目前,我国选择机构养老服务模式的空巢老人仅占1%左右,在养老机构中专业护理人员和诊疗设施匮乏的前提下,资源利用率较低,有一些养老机构仅达五到六成的入住率。此外,选择机构养老的空巢老人,需要重新适应环境、重建人际关系;养老费用较高,需要额外支付生活护理费用;缺乏精神慰藉,孤独感、寂寞感倍增。这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机构养老服务模式的长足发展。

(二) 老年人口“空巢化”形势险峻,迫切需要新的养老模式

据统计,截至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达2.2 亿,空巢老人占一半以上。2050 年老年人口数量将达4.87亿,占总人口的37%,其中空巢老人将占9成。我国至少有100 万个失独家庭,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其中高龄、失能老人总人口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预计截止到2015年底将达到7500万人。我国老年人口“空巢化”形势的严峻现状和发展趋势给社会养老服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导致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逐步提高,对养老服务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空巢老人的庞大数量构成了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人口基础,其不断提高的物质、精神需求将成为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发展和创新的强大推力。

(三)“医”“养”分离养老现状难以满足医养需求

据全国老龄办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养老机构中有不到六成的养老机构配备医疗卫生部门和专业医疗服务人员,经过专业系统培训和取得护理资格证书的医护人员不超过三成,大多数养老机构不愿接受失能、无法自理的空巢老人。以上现状表明,我国目前养老机构服务模式难以提供专业化的医护服务,并且由于养老机构的风险规避行为,空巢老人中失能、高龄、不能自理等特殊群体很难从养老机构获得医护服务。尽管医疗卫生体制取得较快发展,但无论是大型综合医院,还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是缓解患者看病就医问题,但还不能满足他们对长期照护和康复服务的需求。因此,建立健全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既能满足失能、高龄、不能自理等特殊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和医疗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四、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 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实践范例

目前,我国还未建立统一标准的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但该模式已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部分地区已经率先出台相关政策,进行了具体实践探索。北京、天津、武汉、长沙等地通过政府设立试点、机构探索实践、社会协作创新等方式,摸索出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医养融合养老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长沙天心区坡子街社区,该社区依托天心区人民医院的专业医疗设备、专业医疗技术和专业医护人员队伍的资源优势,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医疗机构融合起来,建立了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服务和临终关怀为一体的馨园老年人关爱中心。通过打造“居家式”温馨环境,开展“专业化”的医护服务,营造“邻里般”的和谐关系,为55~95 岁的自理、半自理和全护理以及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提供一个集用餐、住宿、娱乐、看病为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二) 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社区医养融合模式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已有试点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发展。

1.资金缺乏,专业医护人员短缺。目前针对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专项财政支出还较少,社区内基础设施缺乏,以收取入住空巢老人的养老费用来维持其日常运营,其参加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意愿并不强烈,导致资源利用率低。同时资金多少直接影响社区工作人员的招募和积极性,现阶段社区内医护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大、工资待遇偏低,导致人员数量不足且大多没有通过规范培训,专职照护人员比例偏低,导致服务质量下降。专业照护人员短缺不但影响高质量服务的有效供给,而且会制约医养融合服务机构的长远发展。

2.审批、运行过程主管部门权责交叉。日常运行过程中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机构受到民政、卫生、社会保障和社区主管等部门的多重管理,虽然这些部门存在职能分工,但权责交叉现象仍然存在。并且由于诸多管理部门不属于统一的管理体系,不能有效统筹管理,导致优惠政策无法真正及时落实,最终给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发展带来巨大阻力。

3.医保结算尚未实行,入住率低。养老和医疗是两大独立的运行体系,具有完全不同的运作模式。养老机构归属于民政部门审批和管理,医疗服务机构归属于卫生部门审核和管理,医保报销准入和报销标准归属于人社部门审核和管理。换句话说,医疗保险的结算只能在医院中进行,而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机构中还未纳入医保定点范围。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需要住院的空巢老人为减轻医疗费用负担而选择医院就诊,从而导致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入住率低。

4.缺乏政策支持,区域发展不协调。目前国家尚未出台明确相关法律对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机构的发展缺乏明确的指导和方向。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各地区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存在明显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开展比较顺利,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想把空巢老人纳入到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中进行集中养老还比较困难。

五、推进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服务人员队伍建设

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强社区内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允许并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机构建设,推进政府、社会组织、民营企业跨界合作,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提高养老医护服务人员的工资水平,完善对社区内工作人员的薪酬管理,确保服务人员收入的稳定性与增长性,对优秀照护人员实行奖励政策。同时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严格监管照护人员的从业资格,提高照护人员专业化水准和增强行业的吸引力。

(二) 构建主管部门协调机制,制定行业标准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构建社区医养融合协调机制。打破卫生、民政、社保部门之间行政分权、多头管理现象,协调地方政府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围绕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制定照护人员在资质、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及管理制度的相关标准。通过构建主管部门协调机制获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为社区医养融合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制定空巢老人健康评估标准,建立社区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在申办、运营和管理等环节的规范评估体系,完善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促使养老机构运营向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三) 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定点结算范围,完善监管制度

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定点的结算范围,打破医疗保险结算只能在医院中进行的政策限制,放宽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纳入医疗保险定点范围的准入机制,为选择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空巢老人提供更为方便的政策支持。建立政府、社区和个人多方参与的医疗融合财政监管机制,并建立考核评估体系,收回不达标社区养老机构的医保定点结算权限,确保社区内有限的服务资源得到合理高效利用。

(四)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民政、卫生和社区等部门要加强政策创新、机制创新与理念创新,充分调动各方主体的积极性,按照“卫生准入、民政扶持、医保定点”的原则,整合医疗和养老等资源,打造一站式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形成双轮驱动、两翼齐飞的互助共赢格局,满足空巢老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真正提升亿万老人的养老水平。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平衡各地区间的差异,发挥多种力量的作用,切实满足入住空巢老人吃、穿、住、行、医等方面的医养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9).

[2]黄佳豪.关于“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几点思考[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4, (1).

[3]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6).

[4]吴宏洛.论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对失能老人的救助功能[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5]刘华.关于上海推进“医养融合”的思考与建议[J].科学发展,2014,(5).

[6]戴卫东.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分析、评价及启示[J].人口与发展,2011,(5).

[7]雷玉明,李静.公共服务型政府视野中城市社区养老合作共治模式[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4).

医养结合存在问题及对策篇6

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我国农村需要着重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医疗卫生保健水平较低,个别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更是困难重重。同时,吉林省乡村医生的学历层次与专业素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与新农村建设乃至整个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成为吉林省卫生事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省有12314个村卫生所(室),乡村医生共19774名[1]。针对我省农村医务人员的学历情况,吉林省卫生厅与吉林省人才办、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方案,方案决定从2006年起,依托吉林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医药学院、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白城医学高等专科等高校,采取脱产与半脱产两种方式,对在岗乡村医生和优秀农村青年进行医疗卫生专业培训,力争通过7年努力,使全省每个行政村都有1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每年计划培养不少于2000名,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不少于15%,全脱产定向专科班招生不少于15%[2]。截至2010年,全省已累计培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学生5000多名,有力地推动了吉林省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自身的环境和条件所限,我省乡村医生培训机制仍然存在培训重数量轻质量、重理论轻技能、专业结构不合理、培训机制不够完善以及城乡联系制度不够健全等诸多弊端,要想较好地解决农村医疗存在的问题,必须以医药院校的培养目标、方向入手进行改革,政府有关部门给予长期的政策和物质条件等方面的支持,并将医药院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层次和专业结构等进行一定的调整,以提高医药院校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更好地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药院校服务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优势分析

地域性优势:医药院校虽然身处市区,但距离所辖范围内的农村相对较近,在医疗培训、医疗服务方面,具有距离近、可及性强的优势。不但可以就近招募生源,而且可以为乡村医生的培训提供便利条件。从培养人才和提供培训的各方面成本效益考虑,本地区医药院校无疑是培养本地农村医疗服务人才的最好选择。人才科技优势:高等医学院校是医疗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医学科学的前沿阵地,医药院校是医学科学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医药院校不但明确当今医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和重点,而且肩负着培养地区医疗人才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医药院校的人才、科技和信息等优势,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服务,也是医药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医药院校所拥有的医学科研人员和科研条件,都能为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提供技术和硬件支持。医疗资源优势:众所周知,医药院校拥有相对集中的医疗资源,其所拥有的直属及附属医院等,是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不但具备良好的设备等硬件条件,而且拥有技术过硬的医师和专家等软件条件,是培养医学人才和乡村医师培训的良好平台,具有其他机构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

吉林医药学院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成果

作为我省“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方案的重点依托单位,我校在近年来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并在人才培养与乡村医师的继续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制定适合乡村医生特点的培养方案:针对农村医疗卫生的特点,结合基层医疗工作的实际,学院将重点放在乡村医生的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培训上,要求学生毕业后应明确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人类疾病的病因、病理分类鉴别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以及预防医学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构建适合于乡村医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学院制定了吉林省乡村医生脱产培训学计划,共开设必修课程20门,总学时620学时。①专业基础课程276学时,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人体寄生虫学、诊断学基础等。②专业课程344学时,主要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五官科学、急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基础、常见医疗技术操作、卫生法学(讲座)、英语及拉丁语药物名称(讲座)、合理用药(讲座)、医学伦理学(讲座)等。③选修课程包括: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皮肤性病学、医学统计学、医学心理学等。④毕业实习26周。选用或编写适合乡村医生使用的专业教材:针对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缺乏系统性的特点,为适应教学需要,学院编写了《实用基础医学》和《临床技能学》两部专业教材。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乡村医生的特殊性,制定统一的实习计划和实习内容,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本着“以人为本、优先自选”的原则,鼓励学生到工作单位附近的符合条件的县级医院实习,对于那些没有联系到合适的实习医院的学生,学院将为其安排省内具备临床教学条件的县级医院进行实习,确保临床实习工作顺利完成。建立乡村卫生医学网络教学资源网,方便乡村医生学习:为方便乡村医疗、在校学生及其他医务工作者工作学习需要,我院建立了乡村卫生医学网络教学资源网。卫生资源应用系统以乡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诊断治疗为重点内容,充分体现乡村医疗卫生特色。本系统划分22个子系统,涵盖了医学各个领域,集普及性、实时性、前瞻性、科学性于一体,具有方便快捷、易学易用、互动性较强等特点,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为乡村医务工作者的学历后教育提供科学、丰富的医学网络资源。

医药院校为农村医疗服务的对策研究

明确办学定位:办学定位问题,实质上是要解决“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的问题。根据目前我省农村医疗服务的现状,结合我省提出的相关政策,医药院校必须以实际情况为切入点,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办学定位。①办学目标定位:我国很多高校在培养目标定位上缺乏清晰界定,在培养规格、层次和类型上区分度不高,缺乏特色[3]。我校正处于各方面提升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办学与科研实力与国内一流大学仍有一定差距,应着眼于生存和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奋斗目标,按照“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提高水平、创建名校”总体办学思路和“依法治院、质量立院、特色建院、科技强院”的办学理念,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②办学类型定位:作为吉林省惟一一所独立的医药综合类本科院校,我校在培养医学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医药院校类型的定位有利于高校找准落脚点,以更好的作出发展规划。作为国家高教系统的基础部分,我校类型应定位于以培养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实用型人才为主的一般地方院校。③人才层次定位: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及当前所面临的实际任务,培养层次应定位为以本科生培养为主,兼顾专科生和成人教育,培养人才方向应是实用性技术人才。④服务对象定位:面向地级市和所辖区域农村地区办学。医药院校的最直接目的是培养医疗人才以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不但要服务城市,更要面向广大农村。⑤办学特色定位:办学特色是指某一学校与其他学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办学内涵。医药院校以兴办特色专业为主,增强服务针对性,如我校开办的药学市场营销及英语护理专业等,同时定向临床医学本科班开办很好地解决了招生和就业的问题,使之能够取之于农村,服务于农村,有利于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养结合存在问题及对策篇7

【声音】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保部)副部长王晓初表示,随着人口结构特别是劳动力结构变化,再加上中国人口预期寿命越来越长,延长劳动时间、延迟退休年龄肯定是趋势。不过,还要综合考虑人口结构、就业形势、老龄化预期等多种因素,因此,什么时候启动、用什么办法,还暂未确定。他同时强调,一定要找到一种适应国情、能够平稳过渡的方式。目前还需更多试点,再慎重研究。

延迟退休其实在之前已经有多次媒体报道或提及的声音,此次通过全国人大代表、人保部副部长王晓初明确表达,说明将来的延迟退休趋势已经不可逆,只是在于何时何地适时推出具体的实施意见和策略,而其实早在2011年,上海就已经有相关的弹性退休政策试点推出,但社会上关于延迟退休的反对声依然不断,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双轨制”养老保险政策引发不公,延迟退休加重普通工薪阶层的负担。“双轨制”的不公平直接表现为:在企业,退休金按照其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以及当年的社会平均工资等因素计发;机关和事业单位,依据其工龄和退休前一月的工资计发。如今在社会保险金负担日益沉重、每年递增的情况下,延迟退休等于是延长普通工薪阶级履行义务的期限,但却缩短其享受权利的时间,而且表面上给人一种劫贫济富之感,因此也就引起了普通民众的反对。

2.劳动力人口红利式微,社保基金入不敷出。因为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需要填补之前的社保基金空白;另一方面,适龄劳动力人口红利又逐渐消失。这两个因素交织起来,都大大增加了现在社保养老金的负担和压力,加之如今货币流通量陡增,扩大了通货膨胀,更加剧了购买力下降的主观感受,而延迟退休的说辞必然给人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感觉,所以也就有了众多民众说“NO”的结果。

近几年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及政策趋向可以说还是有目共睹的,先是推行社保制度的全面覆盖,虽然现行的养老保障体系是公职人员养老保险、职工养老保险、农民养老保险三轨并存,但是初步目标应是覆盖所有人群;其次,应在全面覆盖的基础上,不断缩小差距,最终走向全国统一的国民养老保险制度。

延迟退休本身其实没有对错。反对的声音只是源于现有养老保障机制的不公平。应当用更多的社会数据,比如物价水平、通货膨胀、人口寿命等制定完整的调查报告,公开透明地进行养老基金的运作及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打消公众疑虑,有效推进社会保障政策、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

笔者认为,延迟退休终究会被推上政策的前台,但是如果罔顾事实和缺乏调查,政策实施起来可能只会适得其反。

养老医保――异地医保报销有序推进

【声音】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召开新闻会上,在提到关于大家普遍关心的异地就医问题时,国务院医改办副主任

胡晓义表示,目前全国统筹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信息的统一联网,他表示今年全国统一的社保卡发行量将达到4.8亿张,接下来重点解决异地居住退休人员的就医报销问题。

如果说养老保险的现实状态是部分人群的利益焦点,是大部分人群将来可期待性的关注热点,那么异地就医费用结算,则是最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大部分的医疗支出其实是在药品上,甚至可以说是在专利药品上,这就导致了医生的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一些成本低、实用性好的药品没有利润和市场空间,纵横交错的医与药的利益网导致普通民众有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切身感受。

1.我国劳动人口流动量大,异地就医现象比较普遍。打破户籍限制流动的格局后,我国主要劳动力人口流动频繁而且自由,自然导致劳动者异地就医的现象普遍存在,而现行的异地医疗结算手续繁琐、壁垒较多,也就更加加剧了民众对异地就医报销的诉求。

2.地域隔阂壁垒过多,阻碍异地结算。其实在技术上,异地报销不应该存在障碍,但是由于涉及地方财政利益,产生这种地方部门不愿异地结算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就现在的就医情况来看,不同地区在医保用药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政策,让医保的异地报销增加了更多难度。

现在,山东、广东等省份已经先后实现了省内异地医保实时结算。山东省内17个市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符合转诊及异地安置条件的职工、退休人员和城镇居民,到指定联网医院住院,可享受即时结报,只需支付个人负担部分,其余部分由参保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医院直接结算。

但是,我国医保目前尚未实现全国统筹。所以,未来的政策,应先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采集和管理的平台,然后推出群众希望尽快实现的“一卡通”,并逐步推向全国,实现实时结算个人付费的部分,不用个人垫付,也不用因报销问题而两地奔波,方便快捷地享受医保带来的实惠。

同时,今年卫生部印发的《2012年卫生工作要点》中也同样表示,实现部级新农合信息平台与部分省级平台之间、医疗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方便参合农民异地就医、即时结报,可见,这一方面的政策在操作层面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细化。

收入分配――一块难分的“大蛋糕”

【声音】今年2月,国务院批转《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从2004年起草算起,这个历时9年、两次上报国务院但均未获通过的方案,终于在今年两会前夕经国务院批准。而在两会召开期间,其中涉及收入分配的提案多达241件,在网络评论上,收入分配也成为紧随社会保障之后的第二大热门关注问题。

今年年初,国家统计局10年来第一次公布基尼系数,据学者统计,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连续10年均超过联合国贫富差距警戒线,这能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而缩小收入差距、维护和壮大中产阶层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因此收入分配的改革呼声也越来越高,但从收入分配的改革方案出台的艰辛就可以看出,收入分配的改革虽然势在必行,但其中也有很多阻力和困惑:

1.占据市场垄断地位和利润的垄断企业在现有的模式下,以能源、行政权力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利益群体。会是形成收入分配改革的巨大阻力,试想谁又愿意把自己赚来的利益分给他人一杯羹?

2.拿什么调节收入平衡?一味地劫取富人财富,让低收入者为此欢呼并非是有效的收入分配改革方式。关键还是减轻收入相对低者的税负及生活成本负担。同时,适当要求富人们多履行一些社会责任,我们也看到了近年来政府提高个税起征点、部分垄断行业国企降薪等消息,都显示出政府在此方面不断尝试破题的努力。

医养结合存在问题及对策篇8

关键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循证医学;实验课程

临床医学作为一个应用学科,对学生要求很高,不仅需要掌握“医学基础”、临床各科以及“医学辅助诊断”的课程,还需要掌握“预防医学”的课程,包括“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和“职业卫生”等课程。预防医学的课程旨在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树立疾病三级预防观念,且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面的知识为学生们在大学和以后工作中从事科研设计和数据分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与这些预防医学课程配套的实验课也非常重要,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及实验课程体系存在把重点放在具体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的获得上,而忽视了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利用,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会导致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积极性差[1-2]。循证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通过总结他人的成果,发现问题,同时也为制订科学的预防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循证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对临床医学学生通过预防医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开展科学研究以及数据处理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3]。

1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在以往的“医学统计学实验”课中,教师都是重理论轻实践,找一些课后习题让学生计算,巩固理论知识。学生按照教师规定好的实验步骤,计算好数据,不关心自己做的结果有何意义,更没有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去总结数据、发现问题。这样的大学生缺乏总结能力,做事只看结果,对结果怎样,以后需要如何改进并不清楚。临床医学系学生最终要走向临床工作岗位,会遇到很多病人,而这些病人中有很多症状相似,重复看病,不会总结数据,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会增加医生的负担,浪费医疗资源。国内外医学上很多著名的发现,都是基于医院的医生会总结,总结后再加工。医学上前人实践累积的数据和经验很重要,因此重复记忆是必需的,但是一味强调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的缺陷也显而易见。要学会适时总结,及时发现不足,进行自身改进。“医学统计学实验”课就是教大家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应用循证医学可以将数据进行再加工,从中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用循证医学的方法看问题。循证医学的统计软件REVIEWMANAGER也应该在“医学统计学实验”课程中进行介绍,让学生懂得如何进行循证医学分析,使方法学和实际运用相结合。

2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临床流行病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在临床流行病的实验课上存在着给学生讲解一个案例,让学生计算相关的指标,掌握一些指标的计算方法。至于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利用所得的实验数据怎样系统的论证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等问题,很多大学生都缺乏思考。因此,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潜在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影响其学习兴趣。尤其是循证医学的思想并没有融会贯通到各种流行病学方法中,造成学生看问题单一片面,不会总结,无法通过已有的证据总结新的问题。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当某一项结果用各种流行病学方法得出很多的结果,那么就提出了新的问题,如:同一个因素与疾病的关系;采用的流行病学方法不同,为何结果不同;这些方法间有何差异;在临床工作中到底如何取舍这些结果。传统的医学模式由于缺乏总结这些结果,比较这些结果的差异性,不能科学合理地解答这些结果是否适用当前的病人,教师只能根据经验和书本来讲授,其结论往往缺乏科学性。

3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验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能根据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生产、生活实践,利用掌握的知识来进行指导合理营养,预防营养相关疾病,并且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然而,在目前的实验课中存在简单教学生配餐的原理和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基本不让学生发问。这样学生只会被动接受,但是营养和食品问题是存在争议的,标准也是时刻在改变的,应该用循证医学的观点看问题,及时总结更新自己知识。循证营养被定义为:“系统收集来的现有最佳证据,在制定营养政策和营养实践中的应用”。循证营养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其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框架,在这一框架下,所有可获得的证据都被收集和评价,从而帮助制定营养政策与建议,并且有可能为那些存在争议的营养问题提供决定性的证据。在“营养和食品卫生学”的实验课上,食谱编制和各类食物卫生检测是重点实验课内容,但是既往的食谱编制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调整,有没有证据去证明确实需要改进。如:三鹿奶粉事件以及阜阳奶粉事件对于奶制品卫生问题的检测,现有的三聚氰胺检测的证据到底准确性如何?奶企业是否已经不添加三聚氰胺,而去添加目前人们忽略的二聚氰胺。由于方法的缺陷,检测不出,及时总结可以发现目前检测方法的不足,并为新的检测方法提供依据。将循证医学应用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验课上,可以让临床专业的学生树立起时刻更新知识理念,改进一成不变的思想。

4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环境卫生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现有的“环境卫生学实验”课程内容在设置过程中,很多实验都是一些在实验室内进行的模拟实验、验证分析或形成物质检测等;对实际存在的现场实验内容设置很少,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在实验检测对象现场的环境基本资料等方面的获取能力培养受限[4-5]。在以往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主要以单一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导致学生所学的实验内容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实际工作脱节,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够,造成临床专业学生对环境卫生学实验课极不重视。循证医学在“预防医学实验”课中的运用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在环境卫生学实验课大气采样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去不同地点采样,将每个地点采样的结果作为一个证据,收集整理证据,最后总结比较不同地点空气污染状况的差别,发现问题,为具有争议的相关问题提供依据。例如在“水中溶解氧的测定”和“漂白粉中有效氯含量、水中余氯量和需氯量的测定”两个实验中都用到了碘量法,滴定操作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二者使用碘量法差别在哪里,作用是什么?让学生总结发问,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对复杂多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针对性、实效性。

5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职业卫生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的研究对象,非常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医学专业。其主要以职业人群及其作业环境为研究对象。在以往的“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实验”教学中,重结果、重演示,轻设计、轻培养,仅仅在实验室内对传统检测项且按已有的方法开展验证性实验,得到预想的实验数据,无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这种教学方法越来越满足不了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专业的发展要求。如:开展劳动现场空气质量检测、按国际标准进行气象条件测定、大气中SO2浓度测定、空气中铅浓度测定、空气中粉尘浓度测定、粉尘分散度测定等项目,并且强调一定要走出校门,选择合适的现场,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化学性、物理性及生物性有害因素,劳动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紧张因素及工效学因素,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等,开展实验。运用循证医学的观点就可以很好让临床专业学生去发现和收集很多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实验课上的数据与其他数据的区别,分析整合这些数据发现相同厂房可能由于暴露地点不一样,不同地区职业有害因素的差别,从而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循证医学的方法在“临床专业预防医学实验”课程的各个部分都可以很好的应用。通过循证医学思想在学生中的广泛普及,学生可以掌握提出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寻找科研证据、解决问题和进行证据评价的必要技能学生不仅掌握了学习内容,又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循证医学的理念真正得到了灌输,并且能够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应用于解决临床问题,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6]。

作者:穆敏 刘国礼 佟媛 白明杰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殷朝阳,钟才高,易露芮.预防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29-230.

[2]韩知峡,甘仲霖,熊炜,等.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09(10):1868-1872.

[3]李幼平.循证医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李万伟,李晓红,贺圣文,等.《环境卫生学》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5):120-123.

医养结合存在问题及对策篇9

社会保险待遇支付基金,其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五项内容,它们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最基本内容。而社会保险支付结算方式的迥异,会直接影响各项社会保险费用的支出,各种资源配置以及参保人员得到保障的质量。

一、社会保险待遇支付基金结算存在的问题

(一)保费上涨,社保资金账户压力凸显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3年数据显示,当年累计中断缴纳社保的人有3800万,占城镇职工参保的一成还多,外来务工人员中断社保的问题非常明显。个人一旦中断社保,根据各地的不同政策,买房买车都将受到很大影响。表面上来看,中断社保属于个人行为,但影响的却是整个社保体系。2015年年初,福建、天津、重庆等地都制定新的标准,上浮社保缴费基数,这和2014年相比较之下,职工与用人单位所需要缴纳的社保费用都有不同程度的上调。此举从侧面也印证了社保资金账户的压力凸显。

(二)抛保导致个人账户空账压力加大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初期以项目为开端,然而当以企业为单位的公费医疗制度逐渐成为企业的一项负担时,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了对医疗保险改革的尝试。目前为止,我国基本建立起了以城镇职工为保障对象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主要项目涉及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制度相结合的医疗社会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然而目前反映出个人抛保加大了个人账户的空账压力。制度的缺位,即指对农民的保障制度存在缺位,福利早熟,即指在城市中一些项目福利水平过高。由此可见,在我国,社会保险最显著的现象就是缺位与福利早熟并存。

(三)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问题尤为突出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延迟退休年龄;同时,呼声很高的养老金并轨方案也随之落实,即指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和企业职工一样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此之前,企业养老金和事业养老金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现在的事业养老金比企业养老金高出3倍左右)。我国企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在当时的环境中,养老制度运行的确实不错,其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当时员工年龄结构年轻化,没有大量退休职工,养老、医疗负担也不重;再者,在各企事业单位内部,赡养率虽然各有差异,但在当时,各个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都由国家财力作支撑,企业的盈利,亏损的负担无关痛痒,所以人们对保险制度并无太敏感的反应。而在推进市场经济的今天,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它们自身发展的盈亏对企业员工的养老保障的影响是直接的,效益不好的企业有时候基本工资的发放都会受影响,那给企业员工缴纳社保费用的困难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虽然国家有强制性规定,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欠缴少缴的事情还是会发生的。近年来养老基金呈现出来这样一种不利局面,即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状况不尽如人意:2015年三月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曾透露,2014年职工养老征缴收入增长明显低于支出增长,养老基金收支缺口愈加明显,一些省份当期已经收不抵支,很多省份是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勉强维持基金的正常运转。全国层面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已经连续三年收入增速低于支出,养老保障水平继续提高的潜能正在下降。

(四)医疗保险待遇支付改革举步维艰

“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社会热议的民生热点议题,与之对应的便是社会保险中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基本医疗保险。科学合理的医疗费用支付模式能够有效地遏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化解“以药养医”的难题等。医疗费用的支出水平与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疾病几乎是每个人无法完全避免的健康风险,风险的一旦发生,可能会给个人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医改一直在持续,有了一些进步,但问题任然是存在的。这也是当前社会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现在主要有三种支付模式: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按病种收费、按疾病诊断相关组收费,三者都有各自相对应的优势,但都存在着各自的问题:医院利用信息优势,导致过度检查,过度用药过度治疗,还有社会反映的“大处方”的问题,治疗不彻底,前期准备量巨大等。

二、社会保险待遇支付基金结算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

社保基金待遇支付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由相对应的法律法规不配套不健全所引起的。201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对我国社会保险保障体系极具里程碑意义,但在实践操作中还是会遇到一些细节技术上的难题。基金管理,操作没有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去限制社保基金的运营范围,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社保基金案件,金额大,社会影响广泛,法律法规不健全是重要原因[1]。

(二)制度设计缺陷

社保基金中的基本养老金“双轨制”是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其不合理的结构引起的弊端也是越来越明显,它的不合理性,不合法性问题突出。显而易见的是,退休金双轨制是对做出同等贡献的严重不公。社保基金另一重要内容医疗结算支付方式,其本身就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医、患、保三方内在制约机制存在脱节;医疗保险本身制度的不完善带来的不合理的医疗行为以及人们对医改的质疑也促使一些参加医疗保险的人员产生放弃缴纳医保的动力。

(三)基金管理不完善

从资金管理方面来讲: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加重了基本养老基金的负担,每年增长的养老缴费跟不上日益增长的养老金需求:基本养老基金账养老金户管理的不完善;从企业、单位个人和执行力方面来讲;对劳动保障征缴政策认识不到位,少数单位恶意逃缴、拒缴;企业生产经营效益不好会影响征缴;执法力度不够、影响征缴成效;个人对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的抵触也会加剧人们弃保。

(四)保费上涨,社保基金对应的服务不到位

近年来随着社保基金正交费用的上涨,而保费上涨对应的相应服务却没有提升,以医疗保险为例,从2004年以来,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改革就一直在成败的争论中徘徊前进,其而当前改革中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各地相继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支出增加过快,导致收支不平衡,可以看出,医疗保险收不抵支是医疗保险制度中最根的原因;再者,医院方面处于利益考虑和自我保护,往往会对患者开出超支的医疗费用,进而导致医患双方关系紧张[2]。

三、社会保险待遇支付基金问题的措施与对策

社会保险基金待遇支付中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共性的,比如社会经济环境、企业执行力、单位个人参保意识等,而有些问题则是特有的,例如养老保险的“双轨制”是经济发展的特殊产物,“以药养医”则是医疗保险制度设计缺陷造成的。新一届政府执政伊始便提出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医改仍然在强力推进,养老金“并轨”改革方案也正式出炉。基于本文探讨分析目前社会保险保险待遇支付存在的风险问题,提出以下几项应对措施。

(一)加强立法,完善现有法律制度

加快社会保险待遇各项方面的立法,确保和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的强制性,并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的立法层次,明确政府责任;完善公共财政政策,消除隐性债务;

(二)建立健全各项具体规章制度,化解风险

规范养老保险待遇各项行政规章,支付结算办法,合理控制养老保险基金收付支出和结算;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体制,拓宽基金保值增值途径;强化养老保险基金稳定功能,逐步建立具有公平兼顾效率的,良性运行的养老金调节机制;同时,应建立起社保基金收支管理风险评估制度,形成基金支付风险预测预警机制,风险评估和风险评测制度的建立对社保基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障是至关重要的;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真正实现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累计制的转变。

(三)完善医保支付标准的制定机制

应对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风险的对策,增强支付标准的科学合理性;发挥支付方式的正向引导作用,建立完善有利于医疗机构提升医疗质量的激励机制;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的分工协作,提高支付方式促进基本医疗服务的效用;进一步拓宽医疗保险的覆盖保险;加强对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以创新结算办法为突破口,保障医疗保险基金的利益[3]。

(四)普及社保参保意识

医养结合存在问题及对策篇10

--雅安市农村保障现状调研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宣传小分队社会实践报告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概念和目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是党和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相关发展背景:

在2006年9月12日上午10点,卫生部召开新闻会,介绍了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指出,农村卫生工作始终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卫生工作,特别是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并召开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以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健全机制,完善政策,农村卫生工作整体稳步推进,我国农村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农民的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自2003年启动以来,进展较为顺利。截至2006年6月30日,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县(市、区)达到1399个,比2005年底的678个增加了一倍多,已占全国总县(市、区)数的48.9%,实现了国务院第101次常务会议提出的2006年试点县(市、区)达到全国总县(市、区)数40%的目标;覆盖农业人口4.95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55.8%;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3.96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44.7%,参合率达到80.1%。其中,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5省(市)合作医疗已经覆盖所有的县(市、区)。

在新闻会上毛群安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提到加强对农民的政策宣传,积极引导农民自愿参加合作医疗。同时,认真总结试点经验,调整和完善补偿方案,不断提高农民的受益水平和扩大受益面。

在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制度的目标。

三、活动背景:

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三农”问题倍受人们关注,而农民问题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部分。人生的两大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而农民在2003年以前没有什么保障,解决农村居民的生活保障也是三农问题的重啊点。

而今,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我国目前60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1.3亿多,占中国总人口的10%。而有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60岁以上人口还将继续以年均约3.2%的较快速度增长。养老保险作为一种保障人民进入老年后正常生活的险种。在城镇,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相比城镇养老保险来说,起步较晚。虽然养老保险事业在农村地区有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处于婴儿阶段。

而“看病难,看病贵”却是一直是困扰农民就医的两大问题,且广大农民群众没有什么医疗保障,这严重的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自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72.6%。

在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制度的目标。现今,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已在农村地区广为人知,全国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在四川雅安农村地区的实行情况到底如何?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了解多少?以及广大农民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看法等,成为我们组社会实践调查的主要方面。

四、农村商业保险发展情况:

为进一步了解农村地区保障情况,我们于7月10日去某商业保险公司了解一些关于商业医疗和养老保险在雅安农村地区销售的相关情况。

在雅安市某人寿保险公司,我们见到了该公司某经理。他热情的接见了我们,首先对于我们的调查给予了全面的肯定积极的评价,然后就该公司的医疗和养老保险在农村销售大体情况,以及导致这样的情况一的原因作出了简要分析。他谈到商业保险在农村地区销售情况并不乐观,尤其是养老保险在农村地区的销售更是糟糕,其市场的占有率几乎为零,他们的销售对象主要还是城镇居民,农村地区购买商业保险的人只有少数。就这种情况的产生他做了简要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大部分农村居民还没有意识到保险在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即保险意识低下)。

二、还有一部分农村居民的收入不高,除家庭正常开资外,他们没有多余的资金去购买商业保险,尽管他们有这方面的想法。

三、很多农村居民任然保留着“把钱存银行是最安全”的落后观念。投资理财观念落后。

四、“新农合”的推出,部分农村居民便片面的认为自己有了充足的医疗保障,没有看到商业保险对“新农合”的补充作用。

五、还有一小部分的农村居民对保险还持不相信的态度。

五、社会各界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看法:

1、某人寿保险公司经理对“新农合”的看法:

7月10日,我们在某人寿保险公司对该公司的某经理进行了访问。当我们问到对“新农合”的看法时,他对我们说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这

对于广大农民群众来说是得到切身的利益。它的实施,不仅为农村居民解决了部分医疗保障问题,也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做到的事实。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它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由于它的投保比例很高,其收费也较商业医疗保险便宜得多,再加上国家和地方财政的补贴,使得没人只需交10元便能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以它具有的优势之一是:缴费便宜。是广大农村居民买得起,用得着的实用保险。

虽然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每人只需交纳10元,但其报销比例也是相对比较高的,故其第二个优势便是:报销比例较高,能满足部分医疗保障。

它还有很多的优势。但它并不是完美的,任然有很多的缺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重大疾病面前,是发挥不了多大作用的。它虽然缴费低,报销比例较高,但这也决定了它的保险金额小。在面对重大疾病或需要大量金钱医治的疾病时,它便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保险需求,在这时,昂贵的医疗费用还是让普通的农村家庭吃不消。而商业医疗保险,却能补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这一缺点。所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仅仅只能解决农村居民一部分的医疗保障,不能全面解决农村医疗保障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它是国家在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起点,它让农民没医疗保障的时代成为了历史。它虽然不能全面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在不远的将来,它会不断完善,它会在农民医疗保障问题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2、某农村政府书记对“新农合”的看法:

7月11日,我们小分队来到了雅安姚桥镇。在这里我们见到了该镇“新农合”负责人张主任。我们就“新农合”,对他进行了询问采访。在我们问起他对“新农合”的认识和看法时,他给出了如下答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是国家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一项国家政策。是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所实施的一项“实际、实效、实用”的重要决策。它解决了农村

居民长期没有医疗保障的重大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从本质上说,对解决一直困扰着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的实施让农村居民在医疗问题上有了保障。在面对昂贵的医疗费用时,不必在有自己一人承担,有“新农合”为农村居民承担一部分的医疗费用。它从实质上减轻了农村居民的医疗负担,它从实质上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一定的医疗保障。

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在解决农村居民解决医疗保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它现在却处于起步阶段,它还需要完善。我们相信不久,它将在解决农村居民医疗保障问题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农民对“新农合”的看法:

在我们小分队下乡进行调查的时候,也想被调查的农村居民进行了询问,我们对他们问到了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看法时,几乎百分之九十五的农村居民表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赞扬,他们说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国家对他们的关心,是国家为解决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所作出的一项有效的政策。虽然它的确从根本上对我们农村居民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给于我们了一定的帮助,它能为我们在医疗一些花费不是太多的疾病上提够相当一部分的补助,但当我们在遇到重大疾病时,它却不能发挥较大的作用。在此,我们希望国家能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农村居民也能有较好的医疗保障,能解决一直困扰着我们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我们正真的看得起病,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报销的效率上也很让人不满意,通常我们要半个月以上才能得到医疗补助金,所以希望国家能提高报销的速度。

六、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在7月11日,我们小分队开始了我们的下乡调查工作,经过几天的调查,我们共对雅安市姚桥镇、多营镇、中里镇三地的两百名农村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接受我们调查的居民有一百六十二名,其比例为百分之八十一。通过问卷,我们深入农户,我们通过问卷了解他们参与农村医保的实际情况在问卷调查的同时,为农民解决他们不明白的相关问题

针对每一个问题分析如下:

问题一:你是否了解保险,了解它的作用吗?

针对这道问题,其回答较了解的有四十名,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回答一般了解的有四十二名,越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六,而回答不了解的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九之多。

问题二:你家去年在医疗上的开销是多少?

在这道问题上,大多数人的答案是在500以下,但也有些个别的开销较大,如几千元到上万元。

问题三:你家是否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若没有其原因是什么?

在我们调查的一百六十二名居民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问题四:你觉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制度对减轻家庭医疗负担有明显作用吗?

这道问题回答明显的有二十四人,占总数的百分之十五。回答一般的有四十五人,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七。而回答不明显的却有九十三人,占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八。

问题五: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你的医疗保障是否得到满足?

针对这道问题有,有三十八个人回答了满足,而表示不满足的却有一百二十四人,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六点五。

问题六:你是否了解“新农合”?是否觉得“新农合”的报销程序复杂?

在这到问题上我们得到了这样的数据,只有二十八个表示了解。且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表示不了解报销程序。

问题七:你是否考虑过以后的养老问题?

在我们调查的那一百六十二人中,仅仅有十六人回答考虑过,有三十四人回答偶尔考虑过,还有一百一十二人没有考虑。

问题八:你是否购买了养老保险?

在我们调查的这一百六十二人中,有六十八个人表示买了,但其中有五十二个都是打工单位为其购买的。而剩下的九十四个人表示没有购买任何养老保险险。

问题九:你对买保险的看法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各有个的看法,各有各的不同认识。但也有几点是得到大家的看法较一致。第一,买保险和储蓄差不多。第二,买保险可以使被保险人获得一定的保障,减少后顾之忧。第三,买保险是一种从众心理。

问题十:你参加了“新农合”或购买了其它医疗保险,在发生保险事故后,若索费不成,你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吗?

在这个问题上,有一百四十八人回答不知道,回答知道的仅十四人,占总数的千分之八十六。

七、在乡镇府调查结果:

在7月11日至7月13日,我们小分队分别来到了雅安市姚桥镇、多营镇、中里镇三地,并且去了当地镇政府了解了些有关“新农合”在镇上的参加比例和实施情况。

通过我们对三地政府的访问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一、参加情况:我们小分队在三地政府处了解到三地农村居民参加“新农合”的概率分别为95.3%、95.4%、93.5%。而据我们向各镇负责人那了解到,各镇虽有一小部分人没有参加,但那一部分人几乎都属于长期在外打工、部队服役和一些已经买了足够的商业保险的居民。

二、报销制度:据我们了解到在这三地“新农合“的报销对象为:住院医疗费用。各地采取的报销方式为:就医后到新农办直接报销。而报销比例为:在乡镇医院治疗按60%报销,在区级医院治疗按40%报销,在市级医院治疗按30%报销。其最高限额为:20000元整。

三、反映情况:我小分队在镇政府了解到各镇70%-80%的农村居民对“新农合”表示赞同,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但也有一小部分居民对此表示怀疑,他们心中怀有“‘新农合’虽然是为了解决农民的医疗问题,但实质是‘政府出资,医院获利’的政策。”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仍需加强“新农合”的宣传力度,让农民真正的了解“新农合”,认识“新农合”,消除他们心中的疑惑。

八、调查分析及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看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雅安地区的实施状况以及所调查的地区的居民保障基本状况,也通过调查反映出了农村居民对“新农合”的不同看法以及其他社会各方对“新农合”的不同态度。也通过调查反映出了“新农合”的一些不足。

1、雅安地区“新农合”事实基本情况及所调查地区居民生活保障基本情况:

在我们调查的姚桥镇、多营镇、中里镇三地“新农合”参加率分别为95.3%、95.4%、93.5%。并且我们在雅安市新农办了解到雅安整个地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参加率为92.2%。就此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新农合”在雅安地区的实施情况是相当不错的,它具有很高的参加比例。而据我们在镇上负责“新农合”的主任那了解到,没有参加“新农合”的大多数是在外地打工。同时,我们通过调查三镇的一百六十二民居民了解到该村虽基本都参加了“新农合”,但却很少人购买的有其它商业保险。而在养老问题上,据调查可以看出在农村很少有人仔细考虑过自己将来的养老问题。在农村地区养老意识地下。虽然有人也购买的有一点养老保险,但那几乎是在外打工,公司给购买的,很少有人自己去购买一些养老保险。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虽“新农合”的实施给广大农村居民带来了很多的切身利益。但农村地区居民的保障问题仍然没能得到全面的解决。

2、对“新农合”的看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在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实施的一项重要决策。

它的实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它从本质上对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给予了一定的帮助。它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切身利益。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但事事无完美,它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还需继续完善,不断的提高质量,为广大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

3、“新农合”的不足:

⑴、报销比例较低,报销限额较低。

⑵、报销程序很复杂,常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补偿。

⑶、在异地打工的农村居民不能享受这项优惠政策(在外打工人员,在外医疗不能得到报销)

⑷、宣传不到位,很多居民虽然参加了“新农合”,但很多却不能很了解它。

⑸、体制不完善,需进一步完善体制,减少资源浪费。

4、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们从中看到了对“新农合”的各种各样的看法。总的来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的确从实际出发,立足中国国情,在解决一直困扰着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给予了一些帮助。

这项政策的出台受到了广大农村居民的欢迎,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通过我们在雅安部分地区的调查数据显示,在雅安地区在2008年已基本实现“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制度”。

从另一方面来看,虽然农村居民几乎都参加了“新农合”,它也能为农民解决一些医疗问题,但其并不能为农民提供充足的医疗保障,以及其自身本不完善。所以,“新农合”仍需不断完善。农村的保障问题依然严峻,我们还需不断摸索,不断的出台好政策,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保障。对此,我们提出几点我们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1)观点(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肯定国家实施农村医保这一政策的利好出发点:让所有农民都看!老奶奶那么认真的对待我们的问卷,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好这是参加商保的居民在我们队员询问下回答我们问卷的问题

得到实惠,获得保障.但区域的差异使之存在必然有局限性.它不可能实现贫富差距大的区域优惠措施不同,优惠比列不同.另一方面,对报销地点,报销方式的限制,使目标群体少之又少,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失去了该政策存在的本质意义.

二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政策在上传下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只剩下了简单的传达,关心的只是有多少人参与到了这项政策,而未关心到参与这项政策的百姓有几人得到了实惠,因此说他们忽视了最关键的步骤:向参与者宣传政策的意义以及如何行使他们的这一权利.这样一来,农民只是听说了一项政策,然后参与了,而当真正需要时却不知该如何行使.

三是农民自身的问题.

许多农民平时很少去关心政府的政策,只是跟风般的参与,然后弃之一边,或者等待优惠自己来到家里,更有甚者觉得自己家里根本用不上,所以不必关心.然而当突发事件,突发疾病出现时才慌了手脚,只够抱怨医疗费用高昂,而不知道政府的政策可以减轻他的负担.

(2)解决意见

一.国家政策的提出要尽可能能够实现因地而宜.根据区域不同,贫富差距,百姓意识等方面提出对应的实施政策.针对医保这一问题,政府应该使可报销地点小化,譬如:加强对乡村诊所的管理,然后赋予乡村诊所农村医保的报销权利.同时使可报销范围更广泛,例如:感冒,头疼发烧等小疾病.

二.在上传下达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牢抓宣传关,确保每一位民众都了解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政策,确保每一位民众在需要时都能有条不紊的行使自己的权利.

三.农民意识有得提高.这个方面可由本地政府才取措施改善.

如:1.加强宣传.

2.召开农民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