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的意义和优势十篇

时间:2023-12-20 17:40:14

医养结合的意义和优势

医养结合的意义和优势篇1

【关键词】组织文化;医院文化;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5625.2016.01.029Denison

组织文化模型是组织文化诊断的有利工具。通过文化测评,能帮助组织有效地了解自身的文化状况,找出当前文化建设的薄弱点,科学地确定组织文化发展的目标,确定实施计划与步骤,提高文化建设的能力[1]。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研究在广州地区的三甲医院中,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A、B、C1、C2、C3等广州地区7家医院员工作为调查对象,从中抽取各医院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管理人员与后勤保障人员开展调查。本调查中每所医院发放问卷101份,共发放问卷707份,回收有效问卷685份,回收率为96.9%。

1.2调查内容

运用Denison组织文化模型及量表,从适应性、使命、一致性和参与性4个方面的文化特征开展问卷调查,因Denison组织文化调查问卷原是应用于企业文化调查,所以笔者在此基础上对组织文化问卷的2个问题作了修改,将第48题“企业确立了明确的使命,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指导和方针”改为“医院确立了明确的使命,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指导和方针”;将第50题“我不了解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改为“我不了解医院的战略发展方向”。通过对问卷统计,分析研究医院的组织文化特征,每个文化特性用3个指标衡量,每个指标对应5个题项,总共有60个题项[2]。见图1.

1.3调查方法

将调查数据录入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ronbach’sAlpha信度检验作信度分析,评价问卷中各问题是否测量同一个概念;采用KMO检验与Bartlett’s检验作效度分析,评价问卷的结构效度;运用均数分析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以检验各组间均数有无差异。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被认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信度与效度分析

2.1.1信度检验信度检验采用同质性信度检验,A医院的α信度系数为0.968,B医院的α信度系数为0.960,C1医院的α信度系数为0.918,C2医院的α信度系数为0.938,C3医院的α信度系数为0.958,D1医院的α信度系数为0.958,D2医院的α信度系数为0.917。检验结果显示,各所医院每个特质的总体α信度系数均大于07.,说明该量表的信度良好。2.1.2效度分析效度分析运用KMO检验和Bart-lett’s检验,A医院的KMO值为0.522,B医院的KMO值为0.645,C1医院的KMO值为0.652,C2医院的KMO值为0.618,C3医院的KMO值为0.667,D1医院的KMO值为0.709。因D2医院至少有一个变量具有0方差,说明没有区分度,无统计学意义。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除D2医院外,其余医院的KMO值均大于0.5。经Bartlett’s检验,除D2医院外,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均是0.000,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

2.2现状分析

因D2医院在效度分析中显示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以下的现状分析只针对6家医院进行。2.2.1医院文化建设的各维度情况各医院文化建设的各维度情况,在参与性方面,6所医院在团队导向、能力发展2个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SNK两两比较分析,D1医院在团队导向维度有明显的弱势文化,A医院和C3医院在能力发展维度具有明显的优势文化。在一致性方面,6所医院在核心价值观、配合、协调与整合3个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SNK两两比较分析,A医院和C3医院在核心价值观、配合、协调与整合维度具有明显的优势文化,C1医院、C2医院与D1医院在核心价值观、配合、协调与整合维度有一定的弱势文化。在适应性方面,6所医院在创造变革、客户至上两个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SNK两两比较分析,A医院和C3医院在在创造变革和客户至上维度具有明显的优势文化,C1医院与D1医院在创造变革维度具有弱势文化,B医院、C1医院与C2医院在客户至上维度具有弱势文化。在使命方面,6所医院在战略导向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SNK两两比较分析,A医院和C3医院在在战略导向维度具有明显的优势文化,B医院、C1医院、C2医院与D1医院在战略导向维度具有一定的弱势文化。2.2.2医院文化建设的各特质情况不同的医院具有各自的组织文化特征,从表2可以看出所调查医院文化建设的各特质情况。A医院与C3医院在参与性、一致性、适应性与使命4个特质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文化,C1医院则在参与性、一致性、适应性与使命4个特质上具有明显的弱势文化,C2医院在适应性与使命两个特质上具有明显的弱势文化,D1医院在参与性与一致性两个特质上具有明显的弱势文化,B医院没有明显的优势文化和弱势文化。

3讨论

Denison组织文化模型对医院文化建设的测量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与参考,根据医院自身的文化特点,利用各项组织文化策略能发挥优势文化的作用,可规避或减轻弱势文化对医院的影响。

3.1推进人文素养培训,提升参与性

参与性反映医院对员工培养、沟通等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于促进医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调查结果显示,D1医院对员工相互合作的重视不够,但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参与性:一是建议崇尚集权的医院要适当放权,使员工真正获得授权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二是医院可通过团队管理或激励措施,促进医院各科室之间及科室内部成员各种技能的合作,营造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三是通过开展人文医学培训,提升医院各类人员的人文医学素养。据了解,A医院和C3医院至今一直开展人文医学培训,收效良好。而D1医院则没有开展过人文医学培训,C1医院曾在2008年前开展过人文医学培训,但2008年后则没有再开展。因此,要抓住人文医学培训的主题与重点,对不同岗位人员的特点授予相应的培训内容。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倡导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文风尚,以人文技能培训为抓手,结合讲座、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丰富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员工的人文素养。

3.2实施品牌文化策略,提高一致性

提高一致性,要求医院要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内部文化。主要在于:一是要形成员工和社会公众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团结医院员工的纽带,而且是促进医院发展的动力。一套被医院员工和社会公众认同的核心价值观,使员工对医院的未来抱有明确的期望,社会公众对医院形象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A医院和C3医院具有明确的核心价值观,并成为员工的精神信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二是赋予该医院品牌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升品牌形象。通过品牌文化强化医院品牌,形成具有强凝聚力的医院精神,体现医院的社会效益;依靠医院的技术力量、环境设施和服务流程,把握自身的优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以及自身文化状况与其他医院之间存在的差别,建立鲜明的品牌定位;实现品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各种内外传播途径,形成医院员工、患者、家属及社会公众对该品牌的高度认同。三是在关键问题上医院领导或科室领导要注重调和不同的意见,特别是C1医院、C2医院与D1医院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以提升竞争优势。可通过召开协调会、联席会等形式来调和不同的意见,也可通过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后,运用矩阵的方式挑选出最佳的工作方法。

3.3开展医学伦理查房,提高适应性

调查结果显示,A医院和C3医院注重革新,适时预测患者及家属的需求,追求患者满意的结果。由此看出,要提高医院对外部环境迅速反应的能力,一是要适当运用激励措施鼓励员工创新。据了解,A医院是是军队转制的医院,具有鲜明独特的军队文化个性和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他们鼓励员工善于运用研究和创新的思维对待每一项工作,促进员工把创新的意识和方法渗透到业务工作中去,进一步通过思路创新和方法创新,巩固和发展医院各项工作成果,优化服务环境,树立医院的良好形象。二是通过医学伦理查房和患者满意度第三方调查,提升患方满意度,实现客户至上,这是C3医院的做法。一方面,通过“看”是否符合诊疗规范、维护病人利益;“听”医务人员与患者的交流;“查”医疗文书、病案等是否规范;指“导”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改进,从而使伦理思想贯穿到临床实际工作中,切实保障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隐私保护权等权利,实现患者利益至上。另一方面,开展患者满意度第三方调查工作,通过了解患者、家属的需求,预测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通过满意度调查结果,促进医院各科室有针对性地改进,使服务满意度不断得到提升。三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组织学习培训,进一步推动医院文化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3.4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增强使命感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A医院和C3医院的战略意图明确,并能通过各种措施得到员工的理解与认同。结合医院的实际状况,对于战略导向较弱的医院,可能与其战略方针无法有效传递有关。应重视制度文化建设,从建章立制上严格监督,强化管理,用制度督促员工规范服务行为,增强员工的使命感[3]。一方面,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的修订工作,使制度规范化、工作流程化。通过制度、流程规范员工的各项行为,使每一位员工能根据制度与流程指引知道如何操作与执行。同时,把制度执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的范围,作为对员工工作完成情况的重要考评依据,并能及时处置或纠正违反医院制度或规程的各项行为。另一方面,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充分发挥中层干部的作用,并通过会议、网络、组织学习等方式将医院的战略方针传递给每位员工,层层落实责任,增强每位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贺景锋,凌秋英,王丽芝,等.丹尼森组织文化理论及对医院文化测量举例[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5)5:56-58.

[2]沈辉.组织文化四因素理论在医院文化研究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管理,2012(2):72-75.

医养结合的意义和优势篇2

山西省运城市的中医药资源(特别是药材、医疗服务和组织体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2004年以来,国家科技部所属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对山西省运城市的中医药工作进行了持续跟踪调研。2008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课题组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有关专家对运城市进行了集中调研。通过调研和实地考察,结合运城市卫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需要和国家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笔者提出了将运城市设立为国家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设想,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1 落实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有必要建设相应的主体功能区

最近几年,中医药事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成为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战略选择。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未来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战略相适应,“制定和实施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措施”被列入2008年国务院的主要工作,其具体措施已在国务院文件《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中向社会,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措施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考虑到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紧迫性、复杂性和系统性,国务院于2007年成立了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研究和协调中医药工作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鉴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广东、河南、吉林等省也分别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大省的目标。结合在运城地区和其他省份城市所进行的各类调研,专家组认识到:①要全面、切实地推动中医药工作的深入开展,不仅需要国家有关部委之间的部际联动,同时也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各类行政管理机构之间积极的纵向与横向的协调和配合,才能够真正有利于挖掘、释放中医药的原始创新潜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建设性作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软

实力。②要解决当前我国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应该从政策、体制、人才、临床、教育、科研、产业、标准、涉外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因素的个别性分析和设计思路转变到综合配套改革、协调发展的整体性分析和总体方案设计方向上来,并且只有坚持从实际状况和工作实践出发,才能真正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才能探索出重点突出、措施得力、群众受益的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经验,使“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

当前,围绕建设国家主体功能区的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在积极推动我国区域综合协调发展试验区的工作;与此同时,结合我国卫生事业综合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卫生部正在逐步开展新一轮的医疗改革。为了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部领导下的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以上部委正在进行的工作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中医药事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有鉴于此,结合当前我国中医药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任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专家组认为,在基本不改变现有政府主管部门职能分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建设中医药工作主体功能区即“国家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形式,在密切结合实际、坚持实践先行的原则统领下,创造性地解决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良性发展探索可行路径。目前,运城市设立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基础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建议国家首先在山西省运城市开展建设中医药工作主体功能区的试验,并及时总结经验,适时向全国推广。

2 运城市具备设立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条件

2.1 运城市正在开展建设中部崛起示范试点城市工作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金三角”,全市人口约500万,城镇人口占31%,属于传统的农业地区。由于运城市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社会文化具有我国中部地区典型特征,目前该市正在按照要求启动综合协调发展试验工作。该市利用当地历史悠久、质量道地的中药材种植和以中药材为原料的兽药加工制造业,可以极大地丰富和充实高效生态农业,以技术优势推动普及应用、带动经济优势,使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成为当地群众的自身利益和自觉要求;而认真贯彻“以舒为先、以疏为重、疏堵并举”的方针,广泛调动各类积极因素,使遍布运城城乡的以特色专科为主的中医药服务资源在运城医疗体系中更加普遍,在疾病治疗和预防方面发挥着有效作用,对于提高运城人民的身体健康乃至文化素质、建设和谐社会都极具现实意义。从更广的视野看,运城市中医药资源优势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的充分利用和发挥,对于培育运城市地方经济核心竞争力、实现3个产业结构的演进优化,进而实现地区经济总体的可持续性跨越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一试验将使运城在中部崛起方面的示范意义内涵更加丰富,实现自主创新条件下具有典型意义的“运城模式”,带动和促进我国中西部的综合发展,甚至可能开创出新的时代条件下中西部地区反哺东部地区医药卫生事业的新局面。

2.2 运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创造出许多先进和典型经验

运城市辖临猗、万荣、稷山、新绛、闻喜、垣曲、绛县、夏县、平陆、芮城10县,永济、河津两市和盐湖区,共计13个县(市、区),下辖77个镇、56个乡、13个街道办事处、3338个村委会、7873个自然村,较之中西部其他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而言,运城市公立和私立卫生机构众多是一个明显特点,这对保障当地人民身体健康起到了较好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在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中,稷山县太阳村成为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一面旗帜,总结出了抓卫生促保健、以保健促生产的先进经验,创立了全国开展农村卫生工作的新模式,总理亲自为太阳村签发了奖状。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口腔卫生规划管理研究会”在运城召开现场会,推广该市口腔专家牛东平创立的“教学-临床-社区”三位一体口腔疾病防治工作新模式。1997年,山西省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现场会在运城召开。目前,一个集医疗、预防、保健、科技为一体的,国有、集体、个人、公办、私营多种形式并存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已形成规模,广覆城乡,“农民健康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率先为300多万农村居民进行了健康体检并建立了健康档案,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1.7%,卫生主管部门正在积极探索推进卫生事业综合改革和发展的新措施。

2.3 运城市中医药工作创新性强,独具特色

20世纪70年代,运城市卫生工作者大力开展“四自”(自种、自采、自制、自用)和推行新医疗法,以头针专家焦顺发、痔瘘专家任全保、骨髓炎专家杨文水等为代表的优秀医学专家脱颖而出。1987年,卫生部在运城召开“全国中医专科医院工作会议”,推广运城小型专科医院建设的经验,运城市曾一度在全省率先落实了“县县有中医院,乡乡有中医科,村村有中医人”。2004年,该市成为山西省农村中医药工作试点市。2008年初,运城市人民政府率先在全国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的决定”,争取尽快发挥中医药服务在整个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造福运城500万人民。目前,该市根据国家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的文件精神,通过考核颁发“地方粮票”,为民间中医及中医一技之长人员行医提供了准入资格。特别是在运城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该市正在积极准备申报国家卫生部系统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试点市”,力求按照中医药的自身发展规律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在服务全市人民群众的基础上,为我国中医药立法探索经验。

2.4 运城市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天然条件

运城市人文荟萃,儒、释、道文化各擅其胜,全市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旅游景点达1600余处,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根祖文化旅游已经产生广泛影响,运城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10项)已经颁布。运城人自古以来就崇教重学,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人才支撑。由于中医药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运城市的文化基础为中医药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天然适宜的环境。特别是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代,积极借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的成功经验,能够使运城市的生态农业、旅游业、加工制造业、中医药服务业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链,既可以有选择性地承接产业扩散,更能够通过农业和中医药产业的创意结合,在提升终端服务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附加价值,为未来创新型载体空间的开发探索宏观重大产业政策的经验。

3 运城市建设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基本做法

3.1 将大卫生、大文化、大产业的中医药发展战略编入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大卫生”理念要求把卫生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既要看到“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也要看到卫生事业发展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使卫生事业既成为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大文化”理念要求既看到医疗技术在治病救人方面的作用,更要看到“人文化成”在增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中的基础性作用。“大产业”理念要求既看到经济增长的手段性,更要看到经济发展的目的性,以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衡量、约束和引领经济发展。同时,不仅要看到不同产业内部的运行和绩效,更要看到经济总体的运行和绩效,关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为了有效解决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中社会群体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与社会性卫生事业滞后的突出矛盾,不能只靠医疗“小处方”,还要靠社会“大处方”,通过统筹兼顾,提高国家综合治理能力。

运城市中医药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可以被认为是运城市中长期总体发展战略中的一个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它首先是服务于地区的总体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它又可以被单独视为一个总体性发展战略(发展规划)。通过大卫生、大文化与大产业的互动发展,构建以中医药为主体的联结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完整产业链,相关行业包括中药材采集和种植、中药加工制造、中药材与药品流通、中医药保健与医疗服务、中医药人才教育与培养、中医药文化宣传(平面与多媒体)与推广(旅游)等。从运城市中医药事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出发,根据实现总体战略目标的需要,在有关各个行业制定具体的业务战略目标,并进一步从组织结构、制度建设、功能机制组合和协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综合配套的改革和创新(也就是职能战略部分的制定和实施),就构成了运城市中医药大产业的总体发展规划。

运城市中医药大产业发展规划,必须突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既包括突出中医药的普遍特色和优势,更强调突出运城地方性的特色和优势),充分考虑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把整体配套、协调发展作为目标,以安全的业务运作和成功的品牌建树为标志,使中医药大产业成为运城振兴地区优势传统产业、发展和创新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建设一方和谐社会的支柱性产业。力争产生大区域(如中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性的成功示范效应。

从第一产业而言,要从种植业的经济效益(现实和潜在)比较入手,结合技术因素方面考虑,发挥比较优势。首先鼓励当地传统优势药材的采集与种植,其次鼓励当地中医医疗服务具备优势的领域(养生和治疗疾病种类)所需药材的采集和种植。提高政府和商业机构在药材采集和种植方面的自身业务能力和对种植农户的扶持能力,全力实行对“品种、产地、机构(生产组织)”的品牌(名牌)优惠政策,从源头保证药材质量;同时,编修地方中药志的工作应尽快纳入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以利早日创建本地道地药材知名品牌,改变当地道地药材被邻近省份“贴牌”流转全国、本地医疗机构反要使用“出口转内销”中药材的利益流失局面,提高种植农户和合作机构的赢利能力。

在第二产业中,以优势产品为基本点而非以所有制属性为基本点,发掘、壮大中药加工制造业中的优势厂家;按照符合当前国家药品管理规则的品种、运城当地普遍应用的历史传统品种和运城当地疗效显著可靠并已被患者广泛认可的典型品种(主体应是制度许可的,如专科医院内的某些制剂)的顺序和结构加以规划和支持。除人体用药外,对已在全国渔业养殖业认可的运城市鱼药制造和服务应予以政策支持,鼓励相关企业进行持续自主创新,尽快向禽类、畜类中药制造和服务业扩展,使之成为运城市加工制造业的特色和亮点,成为现有以高耗材(资源消耗)、高耗能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开展结构优化的生力军。

在第三产业中,中药材与药品流通领域关键的工作首先是要加强政府监管和扶持,确保药材、药品安全。中医养生和疾病治疗服务要继续坚持运城市已经先行一步的改革方向,本着“以舒为先、以疏为重、疏堵并举”的精神,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中医药入手寻找解决公共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和发展地区特色产业结合的路径,其中重要的是要把运城中医药事业的特色从以“最后一站”著称的运城中医专科医院为主转向以培育从“最先一站”(中医药文化普及和养生保健)到“最后一站”的全过程优势(“人生健康路上站站都有中医药”)为目标,设法解决和持续改进中医药服务进“保险门”(公费医疗、大病统筹、新农村合作医疗甚至商业健康保险的报销)的问题,使运城的中医药具有足够的肥沃土壤滋润、成长、壮大;此外,在服务对象方面,可考虑以收入水平的两头人群(贫穷人口和富裕人口)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前者可以在政府基本卫生医疗服务中安排,作为“事业”来进行,而后者应在商业化服务领域开拓、解决,作为“产业”、“商业”来开展;在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域,一方面是中医药人才教育和培养(从事业开始动作,走向事业和产业并重),从培训、进修逐步向正规教育发展,以适应教育管理体制现状的要求,促进运城市文化教育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此外,在中药材采集与种植业、传统中药加工制造业、中医药养生与疾病治疗服务业等各行业发掘和培养一定数量的、有相当质量的、具备典型或特色意义的人物、机构、小地域(小群落)的前提下,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在这个产业内既可以充分发掘、增殖运城地区中医药历史、传统的文化价值,还可以通过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建设知识社会。

3.2 以基础设施和内容服务有机结合率先建设全民健康高速公路

运城市中医药发展规划,应该首先立足于本地区历史传承和现实具备的资源和要素优势,立足于服务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中长期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寻求完善、创新和扩张。完善以确保现有优势得以正常发挥,创新以寻求新生优势的培育与成长,扩张则是以质量为保障的优势外延。

运城市人民政府在“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的决定”中首先明确了指导思想,即以保障全市人民健康为宗旨,以开辟“河东特色”的中医药发展道路为旨归,通过建立长效财政投入机制和扶持中医药政策,完善管理体系,健全服务网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大力促进医疗服务与养生服务协调发展,深入基层,面向农村,服务百姓,充分发挥运城市中医药资源、人才、文化、科技和市场优势。在上述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铺设信息高速公路,服务网络要体现快捷和面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增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升群众主动利用服务资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中医药养殖业,保障食品安全,使群众的基础饮食结构达到绿色有机标准,从根本上杜绝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4 建设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未来长时期坚持实行的改革和发展方针,建立与发挥中医药的主体功能相适应的中医药工作主体功能区,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更与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发展道路相联系。我们认为,其现实和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通过中医药工作的综合改革和发展,能够从产业层面为发展我国最具优势的主导产业全面铺垫社会基础,通过农业、养殖业、流通、中医药深加工、中医药医疗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优势产业的拉动,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培育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其区域龙头地位,更快地促进中部崛起。

其次,通过中医药的普及应用和发展,特别是通过全民健康高速公路建设,使中医药的健康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在模式创新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动下,从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层面开拓新路,在产业发展和全面医疗保障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基础上的社会福利,突破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点,推进我国卫生事业的综合改革和发展,对我国医疗改革和中医药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第三,通过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能够使我国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发展出能够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意志的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根本改变文化贸易的逆差现状,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创造我国保护传统知识产权的典范。通过以上3个层面的综合协调发展,能够让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建立在自身需要的基础上,寻找到自己的主体产业,从整体上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加快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5 建议

医养结合的意义和优势篇3

1.入学教育。医德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过程,从学生刚进入大学开始,就应该为这个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将医德教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中,使同学们对自己的医学生角色有一个初步认识。每年新生入学,就要进行入学教育,要求学生将专业学习同医德的培养结合起来。“医者无德,不堪为医”,列举大量的医德典范和医德先进人物事迹作为事实依据,使学生认识到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建立正确医德观的重要性,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所肩负的使命,树立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医德取向,为下一阶段的医德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校开设相关医德教育课程。课堂教育是学生接受医德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医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和加强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育,改革落后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医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和思想建设,还应加强它与医学课程的渗透结合,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使这门课程在对学生塑造人格和医德培养发挥应有作用;构建人文课程和医学专业特点相结合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此外,还应结合当今时展的特点,借鉴国外医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经验,将医保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保健、医院与社会、医生职业道德修养等内容加入到医学人文课程中,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调动医学生学习人文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从而促进对医学生系统医德教育的开展。

3.强调教师的育人作用。教师是人类工程的灵魂师,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要实施者,对医学生进行医德的培养和塑造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辅导员和“两课”教师的工作,而且也是医学专业课教师的责任。专业课教师应该将医德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不仅要将医学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更应将正确医德观和职业道德传授给学生。因此,专业课教师自身应具备高尚的人文素养和医德观,并将自己的政治态度、敬业精神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等能直接影响学生医德情感的自身因素贯穿于师生交流和课堂教学等教育情境中;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进一步强化时期,作为集医师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医院带教老师,其医德修养、治学态度、精湛医术对学生有身临其境的影响和感召力,这种影响来源于医学教师在临床工作中的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带教老师还要加强对实习学生的考核制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开展医德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学生对自身医德修养的提高形成自觉,从而使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将医德的培养与医术的提高同等看待,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二、通过学校的环境建设促进医德教育

1.班级建设推动医德教育。班级是团结同学、增强学生凝聚力和集体认同感、归属感的最直接途径。良好的班级文化能有效发挥集体影响的作用,促进医学生医德素养的提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可以选取《医学生誓言》《希波克拉底誓词》及国内外医学名家、医德楷模的名言、事迹制成板墙报悬挂在教室墙壁上,通过清晰生动的文字语言感染学生,牢记自己作为一名医学生的使命;在教室中设立报刊架和书架,利用班费订阅和购买相关报纸和医德教育的书籍,拓宽和补充课堂教学内容;班级团支部通过制作医德宣传海报来开展医德教育活动,加强同学们对医德的理解;学生以宿舍为单位成立医德学习小组,定期写学习心得,使学生能够重视在生活中对医德的培养。这样将医德教育融入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可以增强医学生自我培养医德素质的意识。通过主题班会集体学习和讨论医德问题,利用教室多媒体放映医德教育视频资料,如播放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的医学大家系列和电视纪录片《名医大家》等,这些医学大家不仅有很高的医学水平,更有着崇高的人格和医德修养,是将医术和医德提高放在同等重要地位的典范。学生通过观看这些资料,能进一步认识医生的使命和责任,这对医德观正在形成中的医学生来说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提供了医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和范本,激发学生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的意识。良好的班风不仅能加强学生提高医德素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能通过班级发挥集体影响效应,形成一个良好的医德舆论环境,使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2.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医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医德教育融入校园 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功能,优化育人环境,拓展学生医德教育的空间和渠道,营造有利于医学生医德培养的良好氛围。学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学校应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实际情况,培育能体现医学精神、激人奋进的校风、校训精神,构建积极进取、恪守医德的校园人文氛围;在校园内设置校史墙、宣传窗、报刊栏以及一些内涵丰富、能展现医学人文的景点和标志;图书馆大厅中悬挂医学名家的照片和事迹介绍;教学楼和教室里张贴励志题名和医家名言等。通过以上这些无形教育促进学生医德修养的提高。校团委及其领导的学生会、学生社团要经常举办以医德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榜样典型教育,邀请医疗战线的楷模来校为学生做先进事迹报告,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医生担负着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重要责任;利用每年的护士节、艾滋病日、世界环境日等举办相关的宣传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围绕医德主题组织各种学生活动,如校园艺术节,将医德教育融入各种竞赛和表演形式中。通过校园文化,使学生时刻受到医德气息的熏陶,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共识点,激发医德修养提高的积极性。

3.利用网络开展医德教育。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检索途径。网络的及时性、广泛性、开放性、交互性使我们开阔视野,及时获取信息和新的知识;但是网络的无序性又使一些不良信息任意传播,这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时期的大学生来说,在道德修养、人格品质等方面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医学院校应该重视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把握教育主动性,开辟医德教育的网络课堂。在校园网上开设专门的医德教育专栏,介绍最新医学医疗动态、国家医疗法规政策、医德规范、古代医德典范、现代医德楷模、校内名师、视频资料、在线书库等内容;留言版块让同学们留下自己的医德感想,同时链接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素质建设的网站,使学生方便浏览这方面的网站;利用班级QQ群、辅导员博客、校园BBS等网络平台开展网络在线互动交流讨论和交互式学习,邀请德育教师进行在线教学和案例讨论,解决学生的道德困惑。以上措施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而且可加强医德教育的效果,提高学生医德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医德教育通过网络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觉行为。通过学校的社会环境构建隐性课程,拓展医德教育的途径,使隐性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学生。

三、学校相关机构参与到医德教育中来

1.发挥党群和职能部门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和院系党总支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要重视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和学生党组织建设,吸纳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进入党的队伍中来,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医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校团委、院系分团委应发挥教育、联系和团结学生方面的优势,将学生的医德教育融入日常工作中,为提高学生的医德素养服务。如校团委在暑假组织“三下乡”医疗志愿者服务队深入到社区和农村开展义务体检、医疗咨询、卫生知识宣传等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为群众排忧解难;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附近社区、养老院、孤儿院开展义诊和帮扶工作,为贫困家庭、孤寡老人定期体检,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服务。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奉献社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而且使医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坚定的医德信念和职业理想。宣传部门制定以学生医德教育为主题的宣传方案,发挥自身喉舌作用,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报等校园媒体进行医德宣传,促进学校医德教育的开展。教务部门将医德纳入正常教学中来,除了“两课”和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外,应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特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课程改革和创新,使医德教育更贴近实际;建立学生医德学习档案和医德考核评价制度,记录学生的医德学习情况和道德素质表现,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并对医德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增强医德教育的时效性,巩固医德教育成果。学生处和资助中心将学生的医德学习情况和医德考核结果与各类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等评比结合起来,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完善医德教育的激励机制,强化学生的医德品质。学生毕业推荐工作时,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同医德考核结果结合起来择优推荐,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医学毕业生。学校各部门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医德教育中来,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院系紧密协调配合,共同促进医德教育的开展。

医养结合的意义和优势篇4

【关键词】 中医学; 特色; 优势; 方法论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愈来愈受到医学界特别是中医药界的重视和关注,但至目前为止,始终没有一个较完整的说法和较一致的意见。笔者试对此再做探讨,供读者参考。

1 中医学的特点

所谓特点,是指异于一般者。特点、特征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有征象的表述。一门科学的特点,是由其本质特征,即它的科学对象和特有的科学定义、概念体系以及为之服务的科学方法所决定的。中医学的特点,是强调有别于西方医学的地方。特点,并不意味着优劣,而只侧重于“异”。

1.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有哪些基本特点?过去和目前,比较一致的结论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确为中医学所独有的,而整体观则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是在医学层次上的一种观点,对于中医学并没有特殊标志的意义,可以说,只是一种笼统的概括。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去分析中医学的特点,如理论上的特点、实践上的特点以及方法论上的特点。这样则比较全面。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另一个特点为中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整体系统的医学模式上,中医学理论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正是基于这一理论。中医学把人看成为一个整体,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人的正常心理状态,有赖于人体阴阳平衡和“天人相应”协调一致,这种有序的状态就是“健康”的标志。一旦平衡遭到破坏,就会产生病理变化而出现疾病。中医的治疗正是从调整人体整体阴阳平衡而确立原则的。因此,中医学理论揭示的生命和疾病的宏观整体系统规律是有别于西方医学理论的。这也是中医发展的一大方向,如果脱离这一特点,刻意从微观局部去解释中医学理论,就违背了中医学的合理内核,导致错误的结论。

1.2 中医学临床实践的特点

中医学临床实践的特点也有许多不同于西方医学的地方,如从体表推知内部病理变化;对症状体征进行综合辨证分析,“四诊合参”;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强调治“人”,随症施治以及多种多样的独特的治疗手段,如采用天然动植物、针灸、按摩、气功、心理治疗等。

1.3 中医学方法论的特点

中医学方法论主要特点如下:

(1)实践论的方法:中医学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经过概括与归纳,上升为理论。中医学中数千种药物的性味归经,纵横全身的经络路线和遍布人体的数百个穴位,以及数以万计的临床方剂都是经过反复实践总结出来的。从事临床实践的医生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则形成各自独具特点的诊疗经验。如清代岭南医家何梦瑶[1]强调南方“凡病多火”、“多湿”,运用脏腑经络学说对火热进行辨证论治,对湿病以理脾祛湿法治之;另一岭南医家潘兰坪[1]认为湿病与一般外感证的区别在于“里热盛”,“阴津伤”,故立“先养胃汁法”和“甘淡护津气法”。

(2)整体论的方法:整体方法是指在不干扰正常生命活动情况下,对人体进行研究,探索人体生命和疾病规律的一种方法。整体方法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脏腑、器官与整体息息相关,因而诊病、辨证、处方用药也要整体考虑;二是认为人体与自然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天人相应”。这种整体方法与高度精密的西医分析方法比较,固然有“笼统”和“粗糙”的不足一面,但它却具备西医分析方法不可及的视野,它所造就的中医学的生命观和疾病观能全面地、整体地、客观地反映生命和周围环境复杂的适应关系。

(3)辨证论的方法:将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使阴阳五行的哲理概念和医学的具体内容相结合,并使其成为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脏腑、经络、运气和辨证施治等理论。辨证方法既兼顾了人体生理病理矛盾的普遍性、复杂性,又重视了矛盾的特殊性和它的转化规律,运用于辨证施治的实践中,易把握疾病的本质。

(4)系统论的方法:中医学蕴藏了原始的系统工程的方法和原则。中医学的五脏六腑生理功能显示了脏腑的整体性、等级性和有序联系。中医学揭示了机体内存在着多系统、多层次的联系,如脏腑气血、表里、三焦以及经脉、经别、经筋、孙络等不同层次的经络系统,其气血“周流不息”,濡养全身。

以上4种方法是中医方法论的特点,也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中医学的实践者们运用以上4种方法,在辨证施治中,根据脏腑传变规律,提出先后施治方案,说明人体生命活动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在方剂组成上,有君臣佐使等级不同药味的系列组合,有完整的系统效应和等级原则。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以“气”一元论和阴阳学说为核心的东方哲学理论基础上的。中医学又同时确立了以临床为实践,以取类比象和抽象思辨为核心的一整套独特的方法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的主体是以脏象学说为核心的多学科医学理论系统。因此,不少学者认为中医学是一门以脏象学说为医学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基本实践形式的东方自然哲学式的医学。

2 中医学的特色

“按照中医特色发展中医事业”的方针,是1982年4月在湖南衡阳市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高等中医教育会议上提出的。该方针是在沉寂多年的中医论坛开始活跃时,有鉴于十年动乱期间中医药事业的惨痛损失而提出的。当时,老一辈的中医学者对此感到尤为迫切,唯恐中医药界的接班人抛弃了中医学传统特色的东西,或受西方医学的影响而“西化”,丢掉了国粹,会上明确指出“中医机构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是发展中医事业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何谓中医特色?一般来说,是指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论治、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去指导中医的医疗、教学和科研的特有的理论和方法。也有学者认为,中医特色主要指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脏象、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理论,中药和中医的传统技法以及数千年来的治病经验。亦有学者认为,中医特色应包括如下内容:(1)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坚持整体、恒动、天人相应的观点,有它自身的生命观、疾病观、预防观、整体观、自然观、治疗观和辨证观等。(2)辨证论治的原则:具有一整套理、法、方、药的规律,充分体现了辨证思维。(3)有效的传统综合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气功、正骨、汤药、食疗、熏洗、心理等治疗。(4)基础理论以阴阳五行为指导思想,以脏象经络为核心,包括运气学说等内容的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特色、特点、特长都是针对“特有”而言,强调其“异”,表述不同,没有质的区别,学术界只是从不同角度去加以阐发,争论不大。当然“特长”的“长”是指特点中的长处,后来发展为“优势”提出。

在明确了什么是中医特色之后,中医药界对中医特色有了不同看法,这反映中医药界迈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认识。特色是比较而言的,有人就认为特色的观点多偏重于回顾性比较。当然,这种回顾性比较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因为注意了历史的延续性,注意了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对保持我国中医学科学的特点,起到很大作用。然而,从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强调发扬中医特色也不是无懈可击的。对于同样以人体作为研究对象的中西医学来说,过分强调两者的异,忽视两者之间的同,这本身就是不够全面的,更何况医学本身为应用科学。因此,中医事业在已具发展规模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如果只单纯强调保持中医特色,而忽视吸取现代医学及科学的营养素,这是否会成为中医学术发展的一种束缚,是引人深思的。发扬中医特色做得较好的佛山市中医院,以骨伤科为龙头带动全院业务发展,该院把传统的“正骨八法”发展为“正骨十四法”,手法治疗时选用单个手法或多个手法复合使用,在治疗中把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中药内外用药四大原则有机地结合运用,从而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2]。该院中医特色十分明显,但并不满足于一般特色的发挥,近十多年来又积极引进现代化医疗设备与手段,吸取国内外新技术、新疗法,开展三维导航系统的脊柱微创骨科手术和微创关节置换等先进术式,收治了大量骨伤危重、疑难病症,成为饮誉国内外的名中医院[3]。

当然,最恰当的提法应是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只有“保持”才可能发扬。问题是保持些什么?摒弃些什么?如何保持?发扬些什么?如何发扬?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几代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完成,这也正是振兴中医需要长期奋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医的继承和发扬的问题在完成它历史使命之后,中医和西医在现代科学的武装下携手并进,逐渐融为一体,那就是人类未来的新的医学。

3 中医学的优势

所谓“优势”是指优于一般,长于众者,且其势盛。优势对于某一事物来说,并不一定是永久的。这一时期的劣势到彼一时期可能会成为优势,而这一时期优势,到彼一时期也可能就成为劣势。在同一时期,发挥其时代的优势自然对事物本身是一大促进和发展。

中医学的优势既不能由中医学本身来衡量,也不应单靠西医或其他医学学派来衡量。客观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和时代性,应该从医学科学整体、从科学技术整体以及从现今的发展水平和趋势来衡量。中医的优势应指那些经临床实践证明有效、经现代科学技术证明符合科学,且优于其他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当代医学科学发展的战略图景中,它代表了可能比其他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更加符合医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一定的指导意义。“发挥中医优势”的提法对于医学科学的未来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推动作用和开拓作用。

近十多年来,“发挥中医优势”的提法被广大中医药界接受,认为比“发扬中医特色”的提法更富于时代的色彩。提出优势观点的目的是研究如何发展扬长避短的理论和方法。能否发挥自己的优势,是一切具有社会属性的实体生存发展的前提。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曾指出,新技术革命,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有人说中医的优势越来越少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出血热,过去中医学中没有这些病名,但如今用中医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对皮炎、红斑狼疮全世界都以激素为主治疗,而中医治疗不用激素,有些还能根治。从中医对急慢性肝炎、急性胰腺炎、麻痹性肠梗阻以及其他非手术治疗急腹症的实例中,都可以看到中医的优势[4]。当抗生素的毒副反应及细菌抗药性越来越大的时候,中医药将再度显示其优势[4]。

当前,中医药面临着西方医学、国防医学、新技术革命的三大挑战,中医药学能否保持并发扬其特色,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确立并保持它在整个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地位,关键在于能否发挥它的优势。当然,一门科学的优势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今天的优势,明天可能成为劣势;反之,劣势也可向优势逆转。发挥中医优势,就要解决如何逆转阻碍中医优势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医药学。

“发挥中医优势”的提法可以认为是“发扬中医特色”提法的发展和进步。这种提法注意了变化的因素、未来的因素,更多地考虑到中医学的社会性,因而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性和指导性意义。

中医优势是指优于西方医学而言,是指中医长于一般、优于众的特点和优点,故应指中医最本质的东西,是中医学的精髓与灵魂。中医学理论和方法有哪些优势呢?从理论方面看,中医学在理论上的优势为:以整体恒动观为指导,把“人”、“病”、“症”统一起来;把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统一起来,认为大宇宙(大自然)和小宇宙(生命)恒动不息,把整体与恒动观统一起来,形成朴素的系统观,这一思想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近些年来,多学科研究中的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揭示出中医整体恒动观的科学实质,认为中医学含有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等原则。从方法学上看,中医学方法的优势是: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提出整体性病理概念 “证”,运用对立统一思想的矛盾分析方法对“证”进行辨识。如中医学中的邪正斗争、阴阳学说、八纲辨证、治则八法、正治反治等都贯穿了矛盾对立和统一的思想。中医学还采用了系统分析方法,如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对疾病进行多水平、多因素、多变量的立体网络式分析。中医方药的使用,也是中医学的优势所在。方药使用以系统调节为背景,强调“食药同源”,因而组方配伍,强调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与归经,强调扶正祛邪,调动人体的正气,调动自我修复的能力。

以现代亚健康研究为例,许多专家学者就认为中医在预防与调摄亚健康中颇有优势[5]。在理论指导方面,“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为调摄亚健康状态提供了理论依据。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引下,中医学非常注重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养生、防病等过程中的作用,在调治亚健康状态方面发挥着自己的优势;中医“治未病”思想又为亚健康的调摄指明了方向;四诊合参的诊察手段,有利于对亚健康状态的早期诊断;三因制宜的思想为亚健康的个体化诊疗提供了基本原则;辨证理论的运用,有利于对亚健康状态的辨识;中医体质学说又有助于从体质角度认识亚健康;中医丰富多彩的疗法如食疗、针灸、推拿、气功、导引、内外药物治疗等等有利于亚健康的调摄;科学的养生理论和保健手段更有利于亚健康的预防和改善,这些都是中医学的优势所在,这些优势均存在于中医系统论的思想中。

纵上所述,中医学最本质的内容,当推其系统论思想。当医学科学向“系统时代”过渡时,中医的这些宝贵精华必然会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正是中医总体优势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彭胜权.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4.

[2]钟广玲,陈志维.陈渭良骨伤科临床精要[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

[3]佛山市中医院.发挥中医中药优势,建设现代化中医院[C]//中医药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广州:2006.

医养结合的意义和优势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院建设;以人为本

2006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12 年 11 月,党的十报告中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提出了三个倡导的明确表述,即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和升华,是从宏旨要义到微观具体的发展,从到内核的深入。“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这样的表述方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和旺盛生命力,这一开放式表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形成指明了方向。

对于医院而言,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随之,出现了医患关系紧张,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要在顺利完成医改的同时又要缓解这些问题,为人民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是医院每一位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医院党组织在新形势的重大任务和使命。那么,医院党组织如何适应新形势进行调整和发展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领域的具体化,是我们党对各个行业、各种职业的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疗卫生行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医院文化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共同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的高度提炼,但是它必须与医疗行业的广大干部员工的思想观念有机统一才能对准人们思想的共鸣点、群众利益的交汇点,从而成为人们价值愿望,成为广大医疗行业职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医院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原则,结合医院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创造性的丰富医疗系统特色文化内涵。不仅要吸收大医精诚、大爱无疆的文化精髓,做到文化建设的与时俱进,同时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医疗系统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运用好文化载体,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心灵、陶冶情操,使医院文化建设功效发挥到最大;而且要将理想信念与具体现实结合起来,结合时代特征,创新传播方式,将高度抽象的价值理念用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达出来,采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生动形象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生活、融进人们的心灵。

同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院管理制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医院规范化管理理念的价值目标,实现激励约束与价值导向优势互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导向的医院文化融入现代医院的管理之中,健全规范体系,使现代医院的运营管理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更具时代特色和人文精神,让公益性、人文性等行为规范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自觉追求、文化习俗和文明风尚。建立完善相应的决策评估和纠偏机制,还要建立完善相应的决策评估和纠偏机制,防止出现具体目标决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

二、确定以人为本的导向

以人为本在医院建设中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这也是所有医务人员应有的核心价值取向。医院所从事的工作归根结底是救死扶伤,解决疾病带给人们的痛苦,做人民健康的使者。医务工作者必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医疗水平,在改善医疗环境的同时更应该加大力度改善服务质量,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方便尽最大的努力满足病人的需求,解决病人的烦恼。医院也应完善各种软件、硬件建设,营造以为患者服务为中心的就医环境。高科技的诊疗设备会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率,但也可能导致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距离感增加的情况,使医生更加重视病情而忽视了病人,在医院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将患者作为管理的根本,医务人员人员应该将患者作为尊重和关爱的重点对象,医学技术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由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取代,良好的医患沟通是改善医患关系和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合理的沟通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可以很好地了解患者病情,患者也可以在与医生的交流中很好地了解自身的病情,更好与医务人员进行交流。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一旦形成,有助于帮助医务人员采取及时有效措施来控制患者病情、全力配合医生的治疗。在医患沟通的时候,医务人员要亲切友善的态度,理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改善医疗服务态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另一方面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医务人员的岗位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关心人才,捕捉医务人员的闪光点,激发工作热情和活力,增强医务人员的归属感,让广大医务工作者从内心深处觉得受到信任和尊重,这些良好工作环境的营造,都将切实提高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使其智慧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通过职代会等方法,鼓励医务人员参与讨论,认真听取医务人员的意见与建议,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参与医院管理改革和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主人翁精神,医院应根据医院的短、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合理制订人才发展计划,提供人才发展机会,让不同的医院人员都能在医院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通过各种激励措施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引导他们不断的学习和创造,伴随着医院的发展实现医务人员的自我成长。

在医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树立正确的医疗行业的价值观不仅是建设良好医院文化的基础,更是净化我们整个医疗行业的道德标准,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实践,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实现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参考文献

[1] 胡宇南.三个定位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解读[J].社科纵横,2014(09).

[2] 曾狄,李忠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6).

[3] 张永芝.核心价值秩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教学与研究,2013(06).

[4] 和新颖,李恩昌,刘庆,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2).

医养结合的意义和优势篇6

关键词: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人才培养;西医教学;目的

中医学为我国医学中的一块瑰宝,是祖国医学的精华,在过去、现在及未来的医疗事业中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治方式,为使更多人认识中医,接受中医,则需要后人对其的继承和创新,要振兴中医则需要从中医的教学开始。我国目前以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作为医疗方针和政策,西医院校中医专业教育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教育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提升教学质量,充分发挥科学优势,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笔者结合自身体会将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阐述如下。

一、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现状

迄今为止,我国开设中医教学的西医院校已超过20所,一直以中医院校的培养方式作为教学模式,使用统一的教学计划、统编教材、教学大纲等,以期培养中医人才。但是与中医教学相比,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教学存在以下几个不利因素:①与中医院校相比,西医教学开设中医教学其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专业素质相对不高;②与中医院校相比,西医院校更注重对西医人才的培养,中医教学经费投入不足,设备、书籍等相对缺乏;③缺乏中医临床实践基底,授课教师自身临床知识不足,多是照本宣科,课时安排不足,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受很多影响;④受学习氛围的影响,西医院校多缺乏中医院校的传统文化氛围,故影响其学习中医的兴趣和稳定性。

二、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意义及目标思考

西医院校主要侧重于对西医人才的培养,因此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教学不应该把培养中医人才作为主要目的,其意义在于将学生培养成为中医的推广者,让其认识中医,了解中医,认同中医,而不要成为中医的反对者,中医无用论的支持者,而应带领社会接受中医,增加对中医的了解,让社会、患者树立中医治疗的信心,以达到振兴中医的目的。因此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教学应将培养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好感作为目标,让其认同中医,意识到中医与西医在疗效方面各具优势,让这种意识延续到将来的医疗工作中,甚至让其自觉产生研究中医的动力。

三、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人才培养的重点

(一)将培养学生中医学的兴趣作为重点

西医院校学生多以西医为主,受中医课时少、师资力量薄弱、设备书籍缺乏、学习氛围、中医理论多抽象等影响,学生对中医学多提不起兴趣,故教师应先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促进学习的动力。在教课时教师可将中医学中抽象的知识、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增加学生的了解;教师自身提高专业知识,通过举例、组织讨论、提问等方式活跃课程气氛,提高学生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帮助学生建立中西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研究问题的观点、立场、方法的一种整体思想体系,其决定着研究问题的性质、角度及研究方向等,并对研究方法的应用起着支配作用。中医、西医均赋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即使其研究对象相同,但受文化、背景、社会等影响,其对疾病的认识、治疗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应把中西医结合起来,互相对比,以建立中医思维方式,提高中医学习兴趣。治疗方面西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中医则强调辩证论治,因人制宜,从整体出发,注重协调统一。因此在教课时应强调中医与西医的差异,在进行中医理论知识的学习时,应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新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将西医思维应用于中医,不然可影响对中医的学习和对其的理解,由此可见西医与中医在理论上存在的差异,建立中医思维方式才能对中医学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认同中医,消除对中医的误解,拓宽其思维领域,开拓其眼界和思路。

(三)强调特色,注重中西医结合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辩证论治,具有科学性与先进性,是符合现代潮流发展的。在西医院校中,要使中西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那么教师在授课时不单只教授课本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临床实践能力,提高其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向学生介绍目前中医在癌症防治方面取得的成绩,如理论知识,研制出并已在临床使用的药物。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再向其详细讲解中西医在癌症方面的不同认识及各种在治疗方面存在的优势,并可根据临床情况,向学生讲解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癌症防治方面取得的效果、优势等,让其意识到中西医可协调作用,取长补短,了解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已成为趋势,从而引起学生对中西医结合的兴趣。

四、结语

中医注重机体变化,强调整体观念,西医是证据医学,尽管两者在思维方式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但西医院校开设中医教学需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的及实际情况,通过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帮助其培养中医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临床实践能力,提高其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促使中西医有机结合,使其协调作用,为我国医学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勇进,徐晶钰.论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目的[J].中国医药科学,2013,3(4):143-144.

[2]张亚兵,张莹雯.关于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之思考[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5):80-81.

[3]赵颖.试论西医院校学生教学《中医学基础》目的所在[J].西北医学教育,2014,14(2):240-241.

医养结合的意义和优势篇7

关键词:新医改护士长素质培养与提高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85-02

2010年,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以来,给医疗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公立医院改革是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事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相互配套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护理工作是医院临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在专业技术、服务范畴和人员比例上都在医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患者的就医就诊过程中,护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护士与病人接触最密切、服务时间最长。因此,护理服务是医院的无形资产,体现了医院的价值和信誉,是医院赢得人民群众信赖的基础之一。在护理工作中,护士长是护理人员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护理工作的动态运行中起到领导、决策、指挥、监督等作用,护士长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院服务质量的优劣和护理服务水平的高低。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竞争机制的导入,医学模式的转变等,都给护理工作以及护理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和提高护理管理者的素质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护士长的素质要求

1.1优良的职业道德修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作为一名护理管理者的基本素质要求,是实施护理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护士长自身的品质、威信、影响力与护理人员的工作作风密不可分。因此,护士长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热爱本职工作、勇于奉献、体贴同情、关爱患者,有集体荣誉感和事业心,能为护士做出表率作用,为护理事业的发展无私奉献。

1.2丰富的专业知识结构。护士长是护理工作的领导者和实践者,专业知识是护士长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护士长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底蕴、较高的文化修养。不但要精通护理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基础医学、心理学、伦理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和法律法规等多元知识。同时还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含量,掌握护理及相关知识领域的新进展、新动态。

1.3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护士长是临床护理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协调、处理各方面关系时,就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在领导、同事、患者之间,在科室、院内、院外之间,起到承上启下、沟通交流的作用。及时传达各方面的信息,协调处理有关事务,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与问题,从而保证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正常运行。

1.4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护理管理是一门科学,护士长作为护理管理这门学问的实践者,既要讲究民主,也要明确行为准则、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在工作中要讲究管理艺术,坦诚相待,尊重对方,还要善于处理与上级领导、医师、医技、后勤等部门和患者、陪护等的人际关系,最大程度的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保证临床护理工作的顺利完成。

1.5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医院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环境,充斥着来自各方面的问题和矛盾,同时也是一个心理、社会、科学、生物相结合的复杂体系。护士长作为基层的管理者,每天要处理许多繁杂的工作与事务,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日常事务及突发事件。护士长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健康的身体状况,处变不惊,遇事沉着冷静,妥善处理各种问题,果断正确的解决矛盾。

2培养护士长素质的重要性

医院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社会环境,医院除了要完成“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天职外,每天都可能出现和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护理工作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管理更是一门艺术,护士长作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管理者,肩上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护士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护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影响到医院服务质量的优劣,影响到患者疾病的转归及对医院的反响。特别是在新时期医改形势下,全社会对医疗护理质量的需求有了新的标准,医院的定位也发生着变化,如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作为基层管理者的护士长的素质,有着直接的影响,培养护士长的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深远意义。

3如何培养护士长的综合素质

3.1要培养求知意识。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新的知识领域不断出现,对护理知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护理工作在医院的范围不断扩大,新的护理理论不断拓展,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也不断变化,对护理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护理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长要有着强烈的求知愿望,不断学习和掌握前沿的护理专业知识,丰富人文、科学、生理、伦理的知识,不断探究行而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充分调动每个护士的积极性,发挥护理团队的合力和智慧,为患者提高最行之有效和较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3.2要树立创新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护士长要有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敢于打破常规,把握最新信息,结合临床实践,在工作中总结和发现新的护理方法,应用现代的护理理念,指导临床实践。

3.3要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护士长要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人格魅力,一个成功的护理管理者,要善于运用领导的非权力性影响,即自身的良好形象,在群体中潜移默化地起到激励作用。一个能够得到下属尊重的护士长必须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置身表率的楷模,这样才能有感召力,做到以德示人、以才示人、以理服人。同时,注重在品格因素、知识才能因素、感情因素、用人艺术等方面的修养,有积极应对能力,采取有效的对策与措施,体现自身的管理才能和价值。

4小结

为适应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探讨护士长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尤为重要。在新形势下的护理管理中,护士长必须通过多种途径的教育培训、竞争择优的选拔任用、设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并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等,培养提高护士长自身综合素质,提升有效的护理管理水平,适应新医改形势下医院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丁岗,李颖.谈整体护理中护士情商的培养.实用医用杂志,2003,20(4):295

[2]李继平.护理管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医养结合的意义和优势篇8

[关键词] 中医护理;治未病;优势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R2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b)-072-02

中医护理在祖国医学整体观、辨证观的理论指导下,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在临床护理中,强调人是一个以脏腑、经络、气血为内在联系的整体,强调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进行辨证施护[1]。中医护理有其独特的优势,在治未病中则更具优势。“上工治未病”的理念在中医护理工作中日益受到重视,这种理念在中医理论奠基之作的《黄帝内经》中最早形成,对中医及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护理影响深远。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防”即预防,一是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当疾病已发生,如何控制处理不使之严重[2],而护理工作恰好把这些工作细化并发扬广大。

1运用整体观念施护达到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中心、经络为联系的有机整体,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互相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人的生理随天时、地势的不同而变化,人的疾病与气候、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有密切联系。中医护理正是根据这一观点,从患者的生理、心理、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出发,综合评估患者潜在的健康问题,通过调养身心、情志,锻炼机体来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1.1调养身体,提高正气,增加抗邪能力

要提高正气,关键要增强体质。《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必须加强精神调摄、身体锻炼、饮食起居、劳逸、药物预防等身心方面的护理。

1.1.1 调摄精神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如过喜伤心、暴怒伤肝、过思伤脾、恐惧伤肾等。在疾病过程中,情绪波动或突然的精神刺激,均可导致疾病恶化。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使气机通畅,气血和平,有利于疾病康复。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的:“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做好情志护理,保持精神上安定清静愉快,对提高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1.2 加强身体锻炼指导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说明经常进行身体锻炼,增强体质,能预防疾病的发生。这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保健知识才能胜任。

1.1.3 进行饮食起居指导《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就是说想要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实现延年益寿,就要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合理安排饮食起居、适当劳逸等。

1.1.4 进行科学的药食预防中医认为“食药同源”,其温热寒凉之性,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食物的酸、苦、甘、辛、咸为五脏所属,对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有重要影响。中医饮食护理强调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施护。如:虚寒体质和有寒性病症的人(畏寒、腹痛、腹泻,易感冒),应多进食一些羊肉、鲫鱼、桂圆等温补类食物。而对于热性患者(发热、急性化脓性疾病),则宜选用清淡之品。

1.2 防止病邪的侵害要做好未病先防

要做到讲究卫生,防止水源、食物和环境的污染;同时指导患者对“虚邪贼风”,应“避之有时”,对“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应“避其毒气”;可以教授其用贯众、板蓝根、大青叶之类预防流感等防止病邪侵害的有效方法。

2辨证施护,既病防变

所谓“辨证施护”,就是运用中医四诊收集的资料,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证候定性,然后根据证侯定性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当疾病已经发生,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处理各种证候,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异病同护或同病异护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如:同一肾病,若见发热、畏寒、浮肿、小便不利,诊为“风水证”,当选用宣肺发汗利尿的方法进行治疗与护理;若肿已消退,仅有腰酸、面白、肢冷、畏寒等主证时,证属肾阳虚衰,当以温补肾阳的方法进行治疗和护理。

2.1 疾病尚未明确诊断

护理人员要加强观察,通过患者出现的症状、体征及其有关情况综合分析,为医生早诊断、及时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防止疾病的发展。

2.2 捕捉并发症的先兆,防止疾病传变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可出现病情突变或并发症发生。如高热患者出现热极动风或邪热内陷心包的抽风或昏迷等。若护理人员能及早发现,并采取适当措施,可挽回逆势,使患者转危为安。

2.3掌握疾病的转变规律和途径,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医学源流论》中说:“……是故传经之邪,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明对传经的病变,要掌握其规律和途径,在治疗和护理上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未受邪之地被病邪侵害。

护理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有人类以来就有护理,护理是人们谋求生存的本能和需要,也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发展。中医治病强调“三分治,七分养”,治未病具有临床预防学意义和临床康复学意义[3]。医护一体就是古代护理的特点之一,它包括改善患者的休养环境和心态,加强营养调理,注重动、静结合的体质锻炼等,这些都是中医辨证施护的精华。中医早有“导引”与“吐纳”的锻炼方法。所谓“导引”,是指“摇筋骨,动肢节”。通过有规律的呼吸和全身肢体的适量运动,以疏利关节、调和气血,提高抗病能力。例如名医华佗创制的“五禽戏”以及后来的太极拳就是在导引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吐纳”是一种内养功,通过静心思念、集中精神与特殊的呼吸方式相配合,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我国古代医家护理锻炼与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所做出的实践。在今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医护理应发挥其特色优势,结合现代科技,才能在治未病中发挥更大优势。

[参考文献]

[1]李善兰.浅析祖国医学的整体护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4(9):142.

[2]何任.治未病初探[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3):286.

医养结合的意义和优势篇9

关键词:医学生;医德教育;德才兼备

医德,作为一种崇高的职业道德,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老百姓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对医务工作者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作为未来医疗卫生事业主力军的医学生,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大学期间是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塑造良好医德的重要时期,把握这一关键时期对医学新生进行良好的医德教育,对培养高尚医德、精湛医技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必要性

医学院校要抓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要对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 任务和教育对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首先,德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德育的基本内容之一。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专门医学人才的重任,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 使学生懂得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更好地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实现救死扶伤的医学目的, 这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道德水平,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赋予我们的重要历史任务, 对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医学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医技精湛的医学生,更要培养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医德,“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等至理名言,表明了中国几千年的医学文化,在漫长的进化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从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到缪希雍的“医乃仁术、济人为本”,再到现代外科学之父裘法祖“忠诚祖国、俯首为民”的大爱精神,都要求为医者有高尚的医德。而时代的发展要求医学毕业生大部分从事基层医疗,故更需要有崇高的医德修养。然而,近年来的学生选择医学专业除热爱医学事业外,也增加了实用成分和功利色彩,从医不是因其崇高而是为其实惠,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是为谋私利,由此就很难避免未来的白衣天使误入歧途。当今医学院校重医技轻医德教育已成为普遍现象,殊不知如果行医者没有崇高的医德,那么就有可能损害患者的利益,走向犯罪以至危害社会,如:器官移植沦为器官盗窃、器官买卖,安乐死成为亵渎生命,人工生殖走向克隆人类等;个别义务工作者不严于律己,医德修养淡薄,崇尚拜金主义,以致出现了用假药、滥检查、收回扣、要红包现象;还有甚者不以患者生命为重,导致医疗事故,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身心伤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医学教育中的医德教育应得到加强,在起点上给未来的白衣天使正确的引导,以防受不正之风影响,使医学新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献身医学,恪守医德,精益求精的精神。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内医疗资源进入国际优化总渠道,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资金、科技、管理经验、知识、人才等要素的优势互补,这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引进和学习世界优秀文化的最新成果、先进的医疗管理经验包括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经验,从而推动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也有利于扩大人们的知识范围,促进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带来更加丰富的教育内容,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各级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将走上国际大市场, 市场的参与各方不仅需要借助于现代经营管理和现代技术,而且还需要借助于人才的主动性、创造性及职业道德自觉性,否则,难以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这必然要求医疗行业更加重视医学职业道德教育。

二、大学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实践途径

2.1 加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一个人的成才具有重要作用。就医学新生而言,应以热爱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教育主题,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使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人生观,树立人民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并作为终身的奋斗目标付诸行动,实践于整个的大学生活和学习中。

2.2 加强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教育。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开学伊始,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医学生誓言教育,要使医学生意识到,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是医学永恒的主题,自己不单单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同时还应该是一个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道主义者,只有在这一宗旨的指导下,才能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才能在面临危险、情感等问题时,做出正确的抉择,如在抗洪救灾中,在SARS肆虐中华大地时,在抗雪救灾里以及无情的5.12汶川大地震中,都有医务工作者无私的付出,有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通过医德教育,使医学新生们意识到医学在和谐社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挑战,在民族大难面前和人民需要时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广大人民服务。

2.3 加强在实践中医德教育。对医学生来说,暑期社会实践就是进行医德教育很好的实践课。在实践中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素质。医务工作者是需要合作精神的,如一个手术的实施需要几个人的参与,一项新技术的开展需要许多人的团结合作,而当前大学生独生子女渐多,往往欠缺团结合作意识,所以社会实践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在社会实践中要严格要求,正确诱导,切忌走过场,敷衍塞责。

2.4 加强医学教学中的医德教育 在医学教学内容中渗透医德教育,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学生易于接受。由于每门课均有其特点,可以依此为据,进行不同形式的医德教育。如在人体解剖课的实验课上,除讲授内容外,还可以结合外科手术中由于大夫责任心淡薄造成的器官错切、多切引发医疗事故;在组织学教学中,可以结合由于临床医生的疏忽造成病理切片漏诊、错诊等问题,对医学生进行为医者要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教育,既体现了学好医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严谨求实的品德品质。如此将医德教育融于专业课教学中,既做到了教学又做到了育人。#p#分页标题#e#

2.5 加强校园文化中的医德教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医德形成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海报、条幅,特别是校园网等有效手段,大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宣传医德高尚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或直接邀请他们给学生作报告,使新生亲身接触到榜样,感受榜样的高尚医德和崇高人格,加深对医德的理解。再者邀请医院主管人员讲述医务人员医德低下的实例作为反面教材,使同学们对医德有比较具体的认识和看法,增强是非分辨能力,自觉抵御不正之风。

2.6 开展以医德教育为主题的素质教育周活动,弘扬高尚医德教育。定期组织班级学习讨论,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发挥优秀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并把崇高的思想品德作为大学生入党的先决条件;开展素质教育周,组织以医德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知识竞赛、文艺晚会等,以不同的形式使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感悟医德,既锻炼了自己,又在参与中使自己的道德情操得到了洗礼,并营造了良好的崇尚高尚医德的校园氛围。

2.7 加强临床实习期间医德实践道德教育。建立学校与医院联手教育的模式加强临床实习期间医德实践,即学校侧重抓医德理论教育,医院侧重抓医德实践教育。这种教学模式既有益于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对医院的医德医风也是一种促进,获得双赢;要组织力量制定医德实习计划,使临床实习期间医德实践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当前我们的医德教育之所以效果欠佳,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对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很大关系,多数院校在医学生实习阶段只注重提高医学实习生医疗技能,忽视了医德教育的开展,而这一阶段的医德教育往往更为有效。

三、医学生德育教育的长期性

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永恒主题,良好的医德医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医疗卫生系统的重要体现。医学生是未来医疗事业的主力军,他们的医德医技如何,将影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因此,医德教育必须从基础抓起,从医学生抓起。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使他们继承中华医德的优良传统,突出表现社会主义医德的新时代特点,提高未来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以适应医疗卫生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对医疗服务的新要求,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良好医德修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个人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学生工作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在现代市场经济对医疗卫生战线产生巨大冲击的环境下,发扬中华医学的优良传统,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医德,使大学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尚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正确的引导,使医学生健康成长为21世纪优秀的医学人才,同时医学院校也应积极探索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新途径、新思维,借鉴“大医精诚”思想,吸取我国传统医学“杏林文化”之精华,理论结合实践,做好大学医学生的医德教育。

参考文献:

1. 徐红梅,金卫东.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德育递进教育的培养途径研究[J].中医教育,2002,21(4):11-12.

2. 马 博,孔婷婷,桥爱国.浅谈医学生的德育教育【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7,28,(3):92-93.

医养结合的意义和优势篇10

关键词: 学科极;基础医学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235-02

1“学科极”概念的提出

随着社会科技的全面进步,高校的学科设置呈现滞后的局面。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本学科的基础上,对学科结构进行的调整。综合而言,出现如下趋势:第一,科学发展与社会需要促进了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要保持学科优势,就必须对有限的学术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最优组合;第二,打破了过往的学科壁垒;第三,交叉学科、优势学科群在各国应运而生,而原有的学科概念已逐渐模糊化。因此,如何对待现有学科研究方向、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力度、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整合相应学科资源,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特色突出、分工合理、相互配套的优势“学科极”,成为基础医学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

1.1 我国基础医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所大学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主要是看其优势学科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1],而基础医学作为重要基础学科,是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军事医学、乃至整个卫生事业培养卫生人才的重要载体,其学科地位至关重要。从现状来看,“国内专业性医科院校所设的基础医学学科存在规模散,结构、布局不合理,人员、仪器设备零乱分散,且重复设置,有限的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等问题”。[2]某些学科研究缺乏创新,研究内容脱离社会需求;一些学科研究虽适应社会需求,但缺乏竞争力,不能发展壮大。这些学科往往缺乏合理有效的研究梯队,实验仪器设备陈旧残缺,无法胜任重大科研项目,从而影响学科建设。

1.2 “学科极”概念应运而生“学科极”是打破学科界限,将若干具有相同级次的学科进行有机整合,以形成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多学科综合体。“学科极”并非简单的学科组合或者罗列,而是个相关学科的高度综合,是学科之间交错纵横渗透,围绕某一共同领域有机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综合集成的结果。

1.3 “学科极”概念对于高校学科建设的普遍意义“学科极”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使师资、仪器设备、科研场所、科技资料等教育科研资源实现自由共享,实现多学科有机的整合,建立起多学科合作平台。这种整合使原有的学科特色更加显著。同时又能带动学科群内一些比较薄弱的学科的发展,形成新兴的优势学科。这样的良性循环使学校能拥有众多的前沿技术和一批有活力的优势“学科极”,从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用“学科极”思想指导基础医学学科建设

当前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难以揭示物质运动的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必须借助于多学科知识的参与和聚焦才能够透视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我国医学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与在向高度综合、共生发展、交叉渗透、优势互补的方向发展,用“学科极”思想指导基础医学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发展的新趋势,对高校学科结构优化人才培养资源共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打破传统院系设置,构建“学科极”发展框架我院12个主干学科按传统的学科科目设置分类(见表1),分为4个基础医学学科和8个生物学科,这样的传统建制有助于学科的纵向深化但是,在高校承担产学研多样职能的今天,对于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研究来讲,体制性的障碍严重阻滞了学科建设的发展。

按照“学科极”思想,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打破以专业为核心的传统学科设置结构,在原有学科交叉渗透的基础上,按照大学科观、大人才观、大协作观、大资源观和大成果观的指导思想,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多次学科论证,逐步形成了以重大科学问题为纽带,以现有教学、科研平台为依托的“学科极”框架(见表2)。

2.2 “学科极”思想在基础医学学科建设中的初步运用为打造优势“学科极”,扩大学科交流领域,近年来我们以 “学科极”为单位,不断发挥人才集中、学科综合的优势,在学术研讨、攻关研究、课题、成果申报、研究生培养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深入开展协作和合作,不仅实现了特色优势学科的提级升位,还不断提升了基础学科的整体实力。

2.2.1 科研产出情况课题申报的成功已成为体现一个单位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自“学科极”思想提出以来,我们在各级各类课题申报过程中均实行由科室论证、“学科极”论证、管理单位论证组成的“三级论证体系”,使我院课题申报的数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期间,我院共获立项课题316项,经费1.2亿余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前期研究计划、国际合作研究等课题取得了突破。自主发表国外SCI论文207篇,影响因子5分以上14篇,单篇最高9.38(PNAS)。获中华医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军队、省部级二等奖9项,申请、授权国家专利72项。以“学科极”模式成功申报“重庆市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军队“530”重点建设学科等一批创新平台、重点学科的建设任务。

2.2.2 学术交流情况为了浓厚学术氛围,扩大我院学术影响力,给科技人员提供一个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我们以“学科极”为单位组织开展各类学术活动,通过学术活动的开展,不仅促进了广大科技人员之间的交流,形成思路碰撞,起到活跃学术思想的作用,同时也开阔了广大科技人员的视野,扩大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学术圈。2006―2010年间,我院成功举办8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和知名专家共计259人次交流合作;与法国法兰西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等知名学府开展长期合作研究,部分海外学者定期来我院做学术交流和科研指导,其中在双方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共同建成了“中-加神经科学联合实验室”,形成了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为一体的联合开放实验室。

2.2.3 人才培养情况为了进一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从2009年开始,我院一直以“学科极”的方式组织研究生毕业答辩工作和研究生定期学术报告会,期间,113人顺利毕业,1000余人次参加了研究生定期学术报告会。通过“学科极”联合答辩和研究生定期学术报告会为各学科间提供了学术交流、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我院范围内逐步形成了鼓励创新、争先创新、勇于创新的理念和氛围,对培养综合性人才、发展新兴学科有着重要深远意义。不仅研究生培养如此,我们还将“学科极”培养模式运用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十一五”以来,我们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及院士后备人选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2人,总后“科技金星”、“科技新星”5人,先后有15人入选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3人次获得军队优秀人才岗位津贴。

“学科极”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改变以往单兵作战的方式,注重对学科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已成为当今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其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科间的相互交叉、融合与渗透,还有利于优化学术队伍,建设创新团队,对基础医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继续以“学科极”理论为指导,以构建有特色、有重点的优势学科为目标,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求精拓新,着眼未来,为建设创新型一流基础医学院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赵坤,王振维.大学重点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