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设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6 00:09:57

微课程设计论文

微课程设计论文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

将微课程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是以完备的教学设施为基础,针对知识点设计教学内容,借助互联网、手机电脑等多媒体以形成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欲望,从而有效的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微课程的含义与特点

微课程这一教学模式被发现是在2008年,当时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名高级教学设计师提出了这个概念。渐渐的流入了我国的教育发展中,随着科技与研究的改进和优化,对微课程这一教学新形式的理解也愈加深入。学术界很多教授也开始加入了对微课程概念的讨论。大多教授指出,其中“微”这一字对微课程的特点有很好的诠释,也就是课程的细小精致,以及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及教学内容向外拓展的资源活动结合体。综合各方的说法来看,微课程是一种借助网络科技,由教师本身自主研发的,少于十分钟却拥有整体结构的短小教学视频资源,可用于大多数一般课程,有助于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与按部就班的老固课程教育形式相比,微课程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短小高效,领域性广;其二,方便简洁,个性化强;其三,丰富多彩,趣味性高;其四,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二、微课程的作用

初中的语文学科是各学科的一个基础学科,包含了较多的知识层面。所以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课内课外知识的吸收与巩固是很关键的,培养学生将知识用在实际当中的能力,加强交流互作、创新思维能力。微课程的出现,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对知识的记忆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等问题都有所改善,为初中语文课程良好的完整性教学目标提供推动力。

1.建立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老固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思维的影响下,循规蹈矩、单一无味,生感到乏味无聊,渐渐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产生逆反抵抗的心理,也就是对语文教学目标实施的阻碍,影响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但微课程的引入,有效的化解了这类问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加入微课程,利用更多美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无聊的要点趣味化,将层面较宽的知识面进行综合整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纳。

2.对于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化性

在原有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完全依靠教师个人对知识进行传授,在讲解重点前还要进行适当的铺垫,也就占用了一定的课内时间,达不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微课程的引入,将即将进行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减少了铺垫所浪费的宝贵时间,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对提高他们思维创造力也有良好的作用。

三、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原则

1.规范性

微课程在时间长短上有相对明确的要求,需要控制在几分钟内并针对知识点做好相应主题的内容。与固有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是,不需要在讲课过程中停下来与同学进行互动,教学内容需要适应短小的微课程,进一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看”和“听”是微课程教学中的两大重要因素。在设计微课程时,所选的背景图片及整体结构的构建都要与所讲内容相适应,一些细微之处的差异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上都会有所影响。还有语言的标准性也很重要,作为贯穿整个微课程的要点,语言对整体构架起着支撑作用。微课程中所应用的语言需要达到流畅规范的普通话。优质的微课程,既对知识的传授有一定推动力,又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挖掘。

2.完整性

微课程同普通的语文课程一样,遵循“目标的设立、内容的编排、过程的建立、情景的设定、后期判定与评价”等等的设计流程。但由于微课程多借助网络科技,教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判定与评价方面相对难以实施。但学习后的测评系统,对于语文微课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反馈与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加强。

3.系统性

根据微课程的短小及针对性等特点,在对知识内容的特点和细节进行推敲时,相当于完整全面的把握过程。在对微课程进行设计时,不需要明确的划分出不同个体,而是互相逻辑相依有所联系的整体结构,在各个知识块之间的网状系统性。对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良好的接受大块知识,有条理的对知识进行系统性接纳有所帮助。目前在微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已经逐渐对完整系统化的见识加强了重视程度,也是对过去单调的微课程的新改良。

四、微课程的实际运用及注意事项

1.教学中的PPT

PPT作为一个全面应用性很强的软件,有助于复杂的语文知识教学。看起来杂乱的语文知识在经过PPT的整理排序后,更好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愉悦的课堂氛围内,完成知识点的传递,也使学生更加有热情的积极参与进来。在普通的教学内容中添加了相对应的图片与音乐,全新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2.视频音频的播放

在教学中提前对知识点进行录制整理与剪辑,在课堂中以微视频的模式将知识点体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反复播放,不但对知识点起到加深与巩固的作用,也能快速的使学生理解和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期望目标。

3.情景剧模式

对前两者而言,情景剧的完成难度较大,不但需要教师在编排过程中的合理科学易懂性,还要求了学生互相协作的能力。通过情景剧来学习知识点,既保证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也使知识能够融入实践中。通过对台词和角色的理解与体会,也是对所学知识认识与思考的过程。在实际运用微课程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把握好,时间不宜过长,内容要有明确针对性;教师要注意以学生为参与主体,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各知识点相互关联但不可多次反复,保持新鲜性;还有我们要知道的是,微课程在初中语文课程运用中,可利用的内容、入手角度类型多种多样,细致的观察与准备会为微课程的设计提供帮助。

五、结束语

文章结合微课程的内涵与特点与初中语文中的设计原则及运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使阅读者了解了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希望对提高学生思维与沟通能力和语文学习的质量有所帮助。

作者:吴艳红 单位:乌鲁木齐第66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新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论文集,2014.

微课程设计论文篇2

在MOOC环境中,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非常高的自由度,学习者在什么时间学习、学习什么、学习进度如何都是自己掌握的。因此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学习者的主体定位,在课程设计时注意设计讲授者与学习者的角色定位。尽量挖掘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使学习者能够有效的参与到学习中来。2.3重视交流的原则。在MOOC环境下的课程主要是学习者学习,课程设计者提供讲授。但是对于学习来说只有这两点是不充分的,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与设计者之间的交流,帮助学习者解答问题,让学习者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够强化知识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2、课程资源多元的原则

MOOC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自己喜欢的网络终端来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对于微课程设计来说,简单的提供视频是不足够的,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多元的教学资源,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2.5简单清晰原则。在MOOC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学习的课程非常多,学习者接收到的信息量也非常大,这时学习者可能会不知道如何选择而影响其自主学习。因此,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应该简单清晰,减少无关信息的出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3、MOOC环境中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

在MOOC环境中微课程的设计与传统的网络课程设计不同。传统的网络课程有明确的学习者,学习者的组成比较简单,MOOC是一个完全免费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任何人都可以在MOOC平台中注册学习,因此,在MOOC环境中进行课程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学习者的类型、需求,所处的环境等因素。在MOOC环境中,微课视频也不同于传统的网络教学,在传统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视频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在MOOC环境中,微课视频则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是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主要手段,因此在视频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学习内容、教学策略和媒体这几个方面。在MOOC环境中,学习者具有高度的主动性,知识被构建的基础是网络,学习者处于连通的网络之中,通过网络工具与其他学习者、课程设计者进行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协作。针对以上分析,MOOC环境中的微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分成:学习者的需求分析、教学资源设计、学习测评三个模块来进行。其中,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包括:学习需求分析、学习目标设定、课程内容分析;教学资源设计包括: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测评设计包括:学习测评、教学管理。其中学习者的需求分析是基础,教学资源设计是主体,学习测评是保障。

4、计算思维微课程设计应用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在MOOC环境下根据前面的分析进行计算思维课程的微课程设计。首先学习者需求分析,潜在的学习者主要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的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其学习的需求是为了提高教育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其学习的需求是为了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提高计算思维学习技能。通过需求分析来确定教学目标对计算思维的基本概念进行总体的了解掌握关键的概念;掌握计算思的维核心组成部分;在日常学习和教学中注意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割,分割后进行课程设计,搭建教学平台。我们选择Udemy课程平台作为计算思维微课程的课程平台。首先进行课程管理;创建课程提纲;添加资源模块;编辑测试模块,通过测试模块可以及时的将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进行反馈;Udemy中,每一节课的内容页面的右侧都有问答页面,支持URL、图片、嵌入HTML等,学习者可在这个区域进行提问或者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参与到问答中来;Udemy中还包含笔记模块、聊天模块,学习者可以通过笔记模块来记录笔记,通过聊天模块进行讨论;Udemy中还包含通知模块,可以话题、课程安排或者一些活动、要求等。

5、结论

微课程设计论文篇3

【关键词】微课 《护理学基础》 教学设计

一、前言

《护理学基础》是临床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与临床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具有知识面范围广、知识体系整体性强等特点。因此,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往《护理学基础》课程多以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为主,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学设备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模式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方法和信息传授量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有些老师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该门课程的临床实践性,或有些老师只是照着PPT讲。而《护理学基础》的临床实践性特点以及真实病人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上述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笔者通过对几届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学生普遍反映上述教学模式存在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和疑点不能重点详细讲解等问题,而学生课后又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源去吸收消化课堂没有掌握的知识点。

因此,《护理学基础》课程的老师如何组织一些主题明确,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难点能够重点详细讲解的教学资源用以辅助解决上述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形成一套课上课下关联教学的开放性教学平台,实现《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成为高职专业《护理学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设计逐渐发展并得以广泛利用起来。“微课”便是以某个特定的知识点讲解为教学目标,将讲解过程及临床实践操作等录制成5~10分钟的微视频,并结合相应的作业与讨论,主要目的就是为老师提供一个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课下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课下反复学习的视频资源。

二、《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的设计

(一)“微课”教学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1.课程分析

授课老师首先应对《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及知识体系进行分析,确定基于“微课”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明确课程教学中需要重点讲解或需配以临床实践操作录像的知识点,同时还应调查分析学生对《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辅助教学模式的需求程度,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进而确定“微课”的教学目标及所需录制微视频的关键知识点。

2.教学设计

授课老师首先应基于《护理学基础》的课程教学大纲及各个知识体系之间的关联关系、重要性等确立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及前后知识点的紧密联系。然后,授课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做到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全面性及临床实践性,尽可能多地收集临床实践图片、临床视频动画等辅助资源用于理论教学中,通过实实在在的临床实践图片提高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微课”教学的实施

“微课”应根据高职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以及《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特点,采用适宜的组合教学方法,如理论讲授、临床案例讲解、现场实际操作等使学生易于接受掌握有关的知识点、重点及难点等。

(二)《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教学案例设计的基本步骤

根据上述“微课”教学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实施的三个方面可知,“微课”教学案例的设计主要步骤如下:

1.确定“微课”的主题

根据《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特点及课程教学大纲的主要教学要求,确定课堂教学外需要重点补充讲解、详细讲解的重点及难点知识点,并将其独立出来作为“微课”的主题进行教学设计,例如:以“如何护理冠心病患者”为专题设计“微课”。

2.制作“微教案”

根据上述“微课”的主题设计详细的教学方案,形成“微教案”,主要包括:教学主题、重点、难点及临床示范、微习题等。

3.录制“微视频”

根据上述设置的相关“微课”教学内容,利用摄录机或常用的录屏软件如Screencast-O-Matic、Camtasia Studio等将老师的讲课过程及临床现场操作等录制下来,并经过后期剪辑形成“微视频”。

(三)《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案例

三、结论

本文基于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利用“微课”教学模式所具有的优点,提出了基于“微课”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并通过《护理学基础》课程某“微课”教学实际案例的设计,介绍了“微课”制作的基本步骤及要点。本文提出的基于“微课”的《护理学基础》教学设计,对于以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慧h,刘海燕,刘桂瑛,等.“微课”在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开发初探[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5,29(08):2893-2894.

微课程设计论文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级财务会计”;微课程设计

微课教学是现代社会发展形势下产生的新型教学形式,它主要依托互联网系统的建设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可以实现对知识内容的广泛传播,老师们可以利用微课设计出可以体验个人教学经验、各班学生学习短板的教学内容,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自主选择将要学习的微课内容。而鉴于多媒体硬件设施的快速完善,微课的设计有了更广阔的空间,老师们可以利用视频、音频、图像等多种资源,自主搭配、科学利用、合理取舍,制作出具有视觉美感、能准确传达老师的教学目标的微课课程内容。精彩的微课内容、便捷的学习渠道,使同学们有了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在高职“中级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领域,也要注意引入微课这种教学形式,发现微课的优势所在,加以充分运用。引导同学们加强微课学习,长期与同学们保持紧密沟通交流的状态。在师生共同努力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财务会计教学的质量。

一、财务会计课程的现状

(一)理论性较强,教学难度大

《财务会计》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理论知识点多,教学难度较大。一方面,教材中的理论介绍以及业务描述基本上都是文字描述,且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既抽象同时也枯燥,学生学习中很难理清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时主要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另外,由于要讲解的理论知识较多,教师忙于灌输式的授课,课堂互动较少,学生参与度极低,教学效果自然就差。由于知识点理论性太强,且没有更直观的方式与途径帮助了解,学生在学习会计课程过程中越发感到知识晦涩难懂,甚至是枯燥乏味,认为学习难度很大,渐渐地也就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二)课时安排不足,课程讲解受限

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二学期,通常设置72至126课时不等,每周4至7课时,周数是14至18周不等,甚至更少。《财务会计》课程作为财会类专业的核心课,本身内容较多,涉及的岗位典型任务也多,一般就有出纳岗位的货币资金业务、往来会计岗位的供销往来业务、投资业务岗位的投资业务、综合业务岗位的综合业务、负责财务成果核算的岗位业务以及负责财务报表编制的岗位业务等,要把这些典型工作任务以及相关知识点都介绍清楚,课时量明显不够。另外,按照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特点,课时中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实训课时,这样就挤压了理论知识讲解的空间。理论理解不到位,学生实训时也是一知半解,实训效果差,最终也无法真正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三)学生差异明显,学习两极分化

由于生源差异、招生方式差异、个体差异等原因,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学习的专注能力、学习态度等都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教师忙于知识讲授,且班级人数多,根本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长此下去,使得已有的差异形势越发严峻。(四)班级人数多,技能操作演示顾此失彼《财务会计》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且高职院校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中有很多技能操作要点要讲解,例如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试算平衡表的编制、报表的编制等等,这些实际工作中必须懂的业务技能,在本课程中一定要重点讲解并演示。但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在讲解演示过程中,很多学生要么听完就忘记了,要么就根本听不到看不到,由于课时的关系,教师也无法反复演示,且反复演示给教师带来极大的身心疲惫感。教学效果自然是不理想的。总的来说,高职院校的中级财会专业教学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方法和形式,而现在大部分院校内的硬件设施都得到了更新,对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传播具有很大的帮助,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融合,现在大部分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都会具备辅的实践训练。因此,在“规范、整顿、充实、提高”方针的引导下,需要牢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战略目的,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更多地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对应的主干课程《财务会计》等的微课程,促进理论指导和实践联系间的联系,改善传统的理论和实践二者分离的困局,提高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微课程”的特征

(一)微课的内容简单高效

微课作为一种多媒体展现形式,引用了视频、音频等多种资源,可以更生动直观地表达教学内容,这就达到了化繁为简的效果,同时微课的重点在于传播核心知识点,不学陪衬的内容,这就进一步避免了抽象枯燥繁复理论对同学们的干扰。微课每次都会介绍一些同学们最需要、最值得同学们记忆的知识点,每次接收少量内容,逐渐积累,就增强了学习的效果。和之前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而言,微课可以更好地满足教师和同学们的要求。

(二)微课的学习能随时随地

微课的学习对时间、地点的限制更少,传统教学模式离不开课堂和教室,同学们以课桌为支撑,以45分钟为一个时间单位,因此和以前的模式相比,“微课”能够被称为一种“课程片段”或“微课程”。

(三)微课占用的内存容量较少且形式多样

微课所包含的信息资料在存储空间数量上通常只有数十兆,并且格式是多样化的,这就方便老师和同学们随时在线学习或者下载视频文件,随地查阅教案、课件;在传播的外在表现方式上也是多元的,比如利用电脑网页、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交流等方式,不同的渠道可以实现和不同群体的互相讨论与学习。

(四)微课的展示趋于“情境化”

鉴于微课基本是把学视频片段作为主体的教学资源,它集中了多媒体的素材和课件、同时有利于引发老师的课后思考和同学们的知识巩固、意见反馈,可以集合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实现教学设计和过程展开的统一,从而打造仿真的微教学情境,老师们能够在微课教学阶段发现自己的缺陷,从而针对性的进行改正。

(五)微课是趣味无穷的创作

微课视频本身可以将图像、音频、故事等多样化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展现,提高学习的视觉化程度以及生动性,避免枯燥的说教,同时融合影视作品内包含的悬疑、意外、问题等思维,提高微课的趣味性,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与运用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必要性

目前的网络体系逐渐完善与先进,早已具有了承接线上教学模式基础前提。在高职院校的中级财务会计微课程中,可以科学地考虑财务会计知识点和资源。高职中级财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老师们需要用学生的学习思维去设计微课,抓住学生为本的核心教学点,更新观念,把打造高度创新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团队作为教学目标。在加强财务会计微课程的探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财务会计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技巧,能够提升教学的质量,加强同学们对财务会计工作的感性认知程度,有力地强化其专业实践能力。

四、财务会计“微课程”的设计模式

(一)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的完成需要从几个流程来达到,其一就是确定目标,也即是结合学生和社会的实际需要,选取并且组织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做好意见的反馈和探讨。该模式的目的性非常强烈,有助于达到有的放矢的良好效果。其优势就体现在可以在可执行的行为目标的指导下,形成正确的思路,以此进行科学操作。该模式的核心在于目标这个要素,它是课程设计的起步,也是最后的追求。

(二)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的诞生,有效地弥补了目标模式的缺陷。在过程模式中,最基本的类型就是Addie模型,这种经典类型将教学设计的整体拆分成了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由浅入深的部分和阶段。每一部分都对应着实际任务内容,层层递进,最终成为有机整体。另外一种类型就是所谓的Kolb体验式学习模型,它也被称为“经验学习圈理论”,其形式表现为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组成的环形结构形式,这四个阶段分别为具体实践、观察反思、形成抽象概念、再实践。

五、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财务会计微课程的方法

(一)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法指的是利用书面形式间接地收集资料,帮助完成调查工作的一种方法。在面向调查者递发精炼简洁的征询单或者相关表格的同时,请其对罗列的问题进行作答,或者提供建议,以此得到研究资料。对财务会计微课程而言,财务会计微课程知识是社会调查的中心内容,对高职院校及有关的行业会计工作者展开差异化的问卷调查,由此发掘并且研究不同的问题,结合教学经验,帮助同学们获得或者巩固财务会计内容,这就为财务会计微课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基础。

(二)讲授教学法

讲授教学法是一种“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其概念在于借助教师的系统讲解如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而使学生获得大量知识的教学模式,它偏重于教师的活动,学生比较被动,其功能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指的是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方法,案例分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从高职院校中抽取若干个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发现微课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六、加强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与运用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设计方案

根据现代远程教育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要求,结合财务教学课程的实际,可以在明确设计方案时,安排面授辅导课15次左右,内容以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为主,包括课程内容体系及特点介绍、学习方法及教学媒体使用指导、重难点问题讲解、作业讲评与实验指导等,形式可以多样,如教师讲解、课堂讨论、课堂答疑、课堂作业、课堂测验等等。由于本课程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学生如果仅仅完成形成性考核册规定的内容是不够的,辅导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做一些练习。

(二)规划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内容

首先确定好建设目标,设计好方案和进程,做好财务会计微课程内容的整体规划,进一步形成建设规范和体系,避免重复和无序开发。比如加大对目标模式的运用,但是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比如把目标一步步细化,会导致课程内容和同学们学习过程的脱节,不利于形成整体化的课程体验;而且,目标模式在课程设计上,往往是较为简明地陈述知识点,缺乏更严密的对知识形成和社会关系等要素的探究。

(三)依托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平台

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把院校内本身存在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场地和《中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等加以结合,借助目前会计行业的可喜态势,利用信息技术和“微课”热的条件,制作精致的财务会计微课程内容,从而达到教、学、做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建立会计电算化微课平台,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四)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应用和交流

微课程终归是要让学生来用,否则就成为了搁置的资源。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始开展微课程的应用,财务会计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课程,理应将微课程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运用科学的办法,把同学们在长期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作为关注的重点,同学们在实践阶段操作体验,检验理论知识,再通过实践操作巩固知识,以此提升同学们的成就感,不断强化同学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高职院校“中级财务会计”微课程设计与教学应用相关问题的探讨,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财务方面的优秀人才。相关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财务会计课程的现状,把握“微课程”的特征,比如微课的内容简单高效、微课的学习能随时随地、微课占用的内存容量较少且形式多样、微课的展示趋于“情境化”、微课是趣味无穷的创作等等;其次是明确加强财务会计“微课程”的设计与运用工作的必要性;再者是抓住基本的财务会计“微课程”的设计模式,包括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两种类型;然后掌握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财务会计微课程的方法,如调查问卷法、讲授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加强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与运用的主要措施,规划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内容,依托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平台,做好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应用和交流。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2]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3]林香山,曾文华,黄潮华.高职院校《企业财务会计》课程行动导向教学策略与方法应用研究[J].经济师,2016(7).

[4]郑军,王以宁,王凯玲,白昱.微型学习视频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4).

[5]方倩.基于“微课”资源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究———以广厦学院《财务软件应用》课程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5(18).

微课程设计论文篇5

关键词:微课程;数据结构;教学模式

DOIDOI:10.11907/rjdk.16193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1022303

0 引言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主要探讨在面对实际应用问题求解时数据的逻辑组织、计算机内的物理实现及相关操作的实现算法。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结构不仅是一般程序设计的基础,还是设计和实现编译程序、操作系统、数据系统及其它系统程序和大型应用程序的重要基础[1]。通过课程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实际问题求解过程中组织、存储及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对于即将从事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工作的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其对专业的兴趣及对后续课程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由于课程概念抽象、算法繁多,不少学生反映课程学习难度大, 不易理解和掌握。如何在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教学课时有限、课程教学难度大等约束条件下获取最优教学质量,并使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值得思考。本文从分析《数据结构》课程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教师多年的授课经验,通过以微课程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实践探索,总结出其适用于信息化教育环境的实施方案。

1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理论教学枯燥晦涩,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以教材为依据、教师为主体、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教师期望通过灌输将知识“塞”进学生脑袋,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接收消化知识的能力。此外,由于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按照预先编写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工作计划表组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仅仅通过简单的课堂问答和作业练习无法准确了解学生真实学习效果。随着学习进度的深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课堂听讲专注度下降,作业敷衍了事,教学效率低。

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方法稍有改变,PPT课件结合板书的教学使得教学效率得到提升,但部分算法仅靠教师讲解代码分析,缺乏动态变化的直观性效果,且多媒体授课存在信息量大、学生听课期间认知负荷重、理解困难等问题,阻碍了对知识的建构学习,严重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1.2 上机实验教学流于形式,效率较低

目前,《数据结构》课程上机实验教学流程为:①教师布置实验任务,课堂上利用少量时间进行介绍,学生动手编码调试,教师巡回进行答疑指导。实验任务设计一般以课本教材为主,与现实问题结合较少,难以吸引学生兴趣;②由于学生在先修的程序设计课程中所处理的问题较为简单,当面临数据结构多个功能函数调用的算法要求时,大部分学生缺乏分析问题并设计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实验课时有限,而部分的实验内容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需要花大量的课余时间来研究分析,学生没有做到这点,造成问题堆积。

同时,由于每次实验教师仅靠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和算法编码进行成绩评定,没有很好的监管机制,少数学生在自身无法完成程序设计及任务调试时,就复制或“借鉴”他人的报告或代码,企图蒙混过关;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态度认真,但因为细节原因调试程序失败,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自我放弃,程序设计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2 基于微课程的《数据结构》教学探索

2.1 微课程概念与特点

微课程又名迷你课程或微型课程,是将原有学科课程内容运用建构主义方法进行分化,结合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对应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微型系列化课程体系。微课程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 McGrew教授1993年所提出的60秒课程[2]。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提出了“MicroLecture”的概念[3],从而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微课程的全面系统化研究。李玉平教师组织的微课程培训、胡铁生教师倡导的微课理念、可汗学院的微教学视频等,促使微课程成为“微时代”网络化课程中崭新的一员。

目前对微课程的定义很多,不同学者有自己的解读。刘明卓等[4]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余胜泉等[5]研究者定义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无论何种定义都强调了微课程的几个特征:信息技术成为首要的载体选择,移动终端成为学习的主要平台;微型的碎片化学习内容设计;多种学习情境的灵活应用等。

2.2 微课程研究理论基础

研究微课程教学模式过程中,主要理论基础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具有的学习、发现、经验的潜能是能够释放出来的。学习者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去激发自身潜能,求得自身充分的发展[6]。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掘自身优势融入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7]。学生在自身原有的经验基础之上理解新信息,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开展教学时应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创设与学生契合的学习情境,并提供多元化的交流协作平台。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强调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下,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各项教学要素,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使相关教师和学习者消耗最少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 《数据结构》微课程设计基本思路

微课程设计包括4个阶段:选题、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拍摄录制及后期制作。

3.1 选题阶段

微课制作时需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因此在备课期间,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包括知识及技能起点、学习风格和态度等),从而合理设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微课的知识点。如《数据结构》课程绪论章的知识点分析如表1所示。

在进行选题时需遵循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的原则,教师要在众多知识点中进行分析筛选,如基本概念中的“数据”、“数据项”等知识点,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讲解清楚;而介绍数据结构的作用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鼓励学生采用猜想与验证、迁移与类比、交流与辨析的思想来完成,无须做成微课。

通过对数据结构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分析,绪论章适合制作成微课的内容总结如表2所示。

3.2 教学设计阶段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做到:教学对象分析深入细致;教学目标清晰可见;教学内容制作充实严谨,深入浅出;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安排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详尽和有趣地诠释知识,激发学习者兴趣和思考。

数据结构的理论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应与具体生活实例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问题引导等方式进行讲授,如队列的知识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的排队现象,图的遍历可以结合对当地的旅游路线设计等进行讲授,便于学生理解;而算法设计部分则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动态演示系统、Flas积件等方式,让学生有直观化的学习体验。

3.3 课件制作阶段

微课制作方法有多种,但大都需要有良好的课件支持。制作课件的常用工具是PowerPoint,制作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精选美观大方的设计模板进行制作;文字大小适宜,方便学习者辨认阅读;每张幻灯片突出一个主题,对关键字进行精炼标示,方便学生记忆;选用合适的图片,提供直观视觉感受和体验,丰富讲述事实和内容;通过自定义动画和幻灯片切换功能设置动画效果,动静结合,给予学习者动态感、空间感的美。

3.4 微课拍摄录制及后期制作阶段

在微课视频制作之前,需要进行慎重的媒体分析,选择最优化的媒体组合。微课视频可选用PPT演示加配音的形式来表现,设计时结合动画演示,教学效果较好。当然,拍摄时还要适度考虑艺术设计,如场景布置、教师的衣着打扮、镜头表现等。

脚本设计是制作微课程的重要环节。以“头插法创建单链表”这节微课为例,其脚本设计和教学过程分别如表3和表4所示。

经过上述过程的设计、录制、剪辑与包装后,微课已初具雏形,经过教师同行、学生观看评价后,在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修改后将资源组合后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供学习者课余时间学习使用。

4 《数据结构》微课程教学效果

教师利用学习博客及QQ群将学习材料(微课视频、课件、大纲、Flash积件等)共享给学生自学,通过作业、答疑、讨论等各种辅助学习活动启发学习者思维,加深理解,解决知识难点。微博、QQ群聊天及短信等交流平台的使用,使师生、生生关系日益融洽,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温馨和人性化。

经过两个学期的课堂实践,微课程既实现了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又开辟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场所。相对于传统教学,学生对于一些课堂理解不够深入的内容得到了重新学习的机会,上机实践也可以通过相关微课程提前学习,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程序设计,编程水平有所提高,学习效果有了较大改善。

5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而言,微课程的引入必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对于学生而言,微课程的应用实现了线上资源与线下活动的连续统一,是一种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结构,能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按需学习。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未来教育中,基于微课程的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将得到更好的普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厚群.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3] 李汾娟.基于微课程的“三维建模技术应用”教学设计[J].武汉职业学院学报,2016(3):6770

[4] 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5] 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1):100110.

微课程设计论文篇6

微课教学具有时间短、针对性强、覆盖面较广的特点,因而微课教学最近几年不断“升温发热”,并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理论性较强,且教学中思维跳跃性较大,因而学生在初期学习时把握不好,不能真正深入课程中探究知识。借助微课教学的方式,让微课与计算机课程两者有机结合,将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 微课概述

1.1 概念

“微课”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基于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的教与学的基本活动,将某一个精彩的教学环节和教学重点知识提炼出来,录制视频和动画片段,重点的呈现给学生。

1.2特点

第一,微课教学时间比较短,通常一个微课录制的时间都集中在5-8分钟,这就被人们称之为“教学片段”或者“微课堂”,该课程是将教学中较为经典的部分呈现出来,让课程教学时间逐步缩短,也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逐步加大。第二,课堂内容较少,由于微课的内容比较精简,并且教学的很多重点突出,微课教学主要是将某个知识点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呈现出来,让教师更体现出其特色化技能,并将教学中很多重要的环节凸显出来,让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更具有亮点。第三,课堂容量比较小,微课教学的总共容量集中在十几兆左右,支持的格式也是一般的网络化视频在线播放,通过视频博让让教师学生能通畅的观看需要的视频教学内容,并查阅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让课件和练习题等相关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第四,课堂随意性比较强,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将其下载的文件随意的保存到文件夹内,这不但能满足学生随意学习的目的,也让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随时随地查阅资料。

2 微课在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可行性分析

翻转课堂实践的前提与基础是微课广泛支持,并借助于翻转学习和混合学习模式的开展,将各类知识碎片整合在一起,进而为开通课程教学提供可行性支持。C语言教学中,微课教学的趣味性以及课程呈现形式,能够提升语言教学活动的特点。且借助微课教学活动中短小精悍、高效的教学优势,不断地融入实践教学,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探索微课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进行中,需要先分析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2.1 学生状况的分析

面向工业机器人技术等非计算机类专业开设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学生在初次接触该门课程的时候,普遍反映的问题是知识点繁杂,理解较为困难,很多知识点教师在讲解完成后学生理解也感觉有点力不从心。究其原因,出现这一问题的状况是高职学生普遍入校时文化基础较差,数学和英语水平差的问题尤其突出,而C语言程序设计要求有一定的数学和英语基础,因而学生在接受和理解方面能力略低。除此之外,由于C语言课程在设计时自身难度偏大,故而内容就显得晦涩难懂,这也是引发学生学习效率偏低的原因之一。但若能让微课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结合后,就会显现出不一样的火花,通过调查发现,通过运用微课开展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完成学习全过程后,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心态。与传统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相较,微课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学生整体参与度高,并且积极性也比较强,故而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2.2 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分析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内容上主要内容包含两方面:C语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由于这门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所以课程整体安排上也需由浅入深,并从语言语法基础、到C语言结构、类对象等方面进行细致研究,学习过程要本着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方式开展。受到传统教学模式主导,C语言程序设计课堂部分教师习惯运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安排的教学过程也较为简略,通常以理论知识为入手点,再过渡到操作实践中,并通过实践回归理论,进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安排的优势是能夯实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可以通过实践理解理论,通过理论指导实践,但教学时选用的教学方法需适应实际的课程情况。分析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就能清楚的获悉,这类课程教学比较枯燥,学生在学习初期对课程有一定的兴趣,但是随着枯燥的C语言知识融入,特别是符号语言的深入学习后,学生会对这类语言形式感觉厌烦,很多时候这类语言知识与英语知识有相似的部分,很枯燥,无规律可循,并且平时的生活中接触的较少。故而传统的实践理论教学法显然不适应C语言课程教学活动,学生经过短暂的学习后,就不能准确的理解相关知识,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进而大规模的知识点学习就成为学生的学习负荷。

3 微课翻转课堂教学理念融合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的要点

微课教学的要点即授课时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讲解,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另外微课能带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结合课题教学状况,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展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最终强化和巩固知识。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有以下两点需要注意。

3.1 重视基础教育

由于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多仅具备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相关知识,而C语言又需要学生具备数学算法、数据结构等相关基础内容。由于这些内容的缺失,使学生开始学习时会感觉很吃力,尤其在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故而教学活动开设初期,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原有知识储备状况,针对性地开展教?W活动,并在教学时充分准确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选择多样化教学方式点拨学生,让学生在非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下能够接受程序设计语言。

3.2 强化信息化教学手段

教学活动开设时,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通过课件直观的图片或者视频演示让学生先从理论着手,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容易。教师也可以利用校园学习平台、微信等方式向学生针对性的课前和课后作业,例如预习时教师运用微课教学模式,提出相关问题,并且通过巧妙的引导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或者其他相关课堂教学互动,最终目的是将相关的知识点通过课件这一轻松的教学方式传递给学生,有时学生感觉课堂教学很多内容没有充分吸收该课程就结束,故而学生可以运用课件课下重新梳理上课内容,并且将不理解的环节记录下来,然后有针对性的咨询教师。其实很多学生不是不问,是不知道如何问,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哪个环节没有听懂,如果运用微课教学模式,学生能够自己总结问题,不仅鼓励学生课下思考,更能促使学生突破学生难点,这将有助于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

4 微课在C语言程序设计专业课上创新教学实践应用模式

4.1 课前教学准备

微课教学模式开展前期,先要准备相应的教学内容,并需在准备中制作相应的视频内容,借助于直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理解知识。比如在前期教学中可以融合生活的场景,如过马路时红绿灯选择上进行场景导入,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何种程序在设计时应选择何种结构,进而可以用何种语言实现,并应如何实现,这就应在知识点讲解上面下足工夫。故而,本次微课教学的全部重点就应集中在课程设计以及应用上。由于学生计算机基础薄弱,而编程语言具体细节内容又较多,大量的知识点涌入,学生需要逐条的记忆知识内容,故此很多小的细节漏记,操作起来也会感觉困难重重。基于此,可结合该知识点的教学难点和学生的问题反馈状况,帮助学生制作一个视频教学,并结合应用在微课视频中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和掌握。通过重点讲解,学生能对知识有深入理解,直接将不清晰的知识内容反馈给教师,教师针对性的知识讲解,对提升学生知识能有较大提升,也便于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的知识。

4.2 微课的制作与实践

开展课前准备时,先要着手制作微课的教学视频,因为视频是教学主导,微课活动的开展都需借助于视频推进,且视频也是将重点内容融入进课程教学的最佳方式。微课教学中,课程教学一直充当微课的核心组织部分,包括的内容是:联系教学主体的设计、教学素材、教学反思等内容。作为教师完成一堂微课教学不难,关键是如果完成一门微课教学,将微课程做好是教学的难点。由于微课时间较短,要想在短时间内将重点清晰明了的表现出来有一定的难点。微课制作前期,需要将微课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内容有:理论知识教学、实际操作、课后拓展这三个重点方面。然后通过理解课程教学中的概念、数型和事件,充实知识点,力争将知识点变得更为“丰满”,这里可以借助于情境教材法、动画展示法,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迅速地将学生带入到课题学习中。如,教师就选择结构if语句为例开展微课教学,要求设计该知识点教学内容时,将if语句进行分支,包括单分支、双分支和多结构分支三类分支模式。然后再引出问题后,分析解题思路,可借助于动画分析,让学生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并由此引发if语句的语法格式,然后再进一步讲解相关的步骤。素材准备前期,要结合设计要求,分析素材中图片的具体使用形式,并将这些素材用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借用动画的形式直观呈现,学生在此就能较容易的理解if语言的概念。实践操作部分的视频内,可以通过录屏的方式进行,然后结合后期处理做剪辑,做好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的分类,就能重点的呈现出讲解的内容。最后课件、补拍等视频片段处理内容都应放到软件中进行后期的渲染处理,并导入到C语言程序设计中进行实际教学活动演练。

微课程设计论文篇7

关键词:微课程;内容分析;期刊论文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3-0197-03

0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已经逐渐步入“微”时代,微博客、微信逐渐融入大多数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2008年,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了“微课程”。自从“微课程”概念引入国内以来,已引起一线教育工作者和教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2012年11月21日正式启动了”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相关微课程应用研究的文章数量迅速增加,出现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文章的期刊来源分析、数量变化、区域分布、研究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近几年有关微课程的期刊论文进行分析,旨在考察当前微课程研究的现状,从中发现问题,并为微课程的后续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概述

1.1 样本来源

中国知网是我国规模最大、最权威的知识管理网站之一,本文所选样本均来自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期刊论文。以“微课程”检索词在”篇名”中对近五年(2008年8月-2013年8月)的文献内容进行检索,剔除重复、报道、通告新闻等不符合要求的非学术文章,最终确定了52篇(其中相关硕士论文有5篇)论文作为本研究的分析样本。

1.2 类目系统建立

本文主要结合前人对微课程的相关研究,围绕所要解决的研究问题,设计出相关的类目分析表格,向本方向专家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后确定本研究的类目系统。

1.3 内容评判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客观、系统、量化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结合本研究的目的,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样本论文的题目、摘要以及研究框架进行研究。

1.4 数据统计

本文数据统计及图表的生成是通过Excel 2003应用软件对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数量变化分析

微课程是2008年由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但对图1中分析可知,2008年8月-2010年底,我国对微课程的研究尚处于空白,国内对微课程的研究从2011年开始。自2012年起,微课程的研究数量急剧增加,2012年为12篇,2013年8月31日前已增至39篇。

从微课程研究数量随年份变化的趋势来看,微课程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所熟知,对其关注程度正日趋上升。

2.2 期刊来源分析

通过对52篇期刊论文的出处分析,发现共来自32种期刊,其中载文量大于2篇的有6种,如表1所示。《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育课程》等杂志为近几年微课程研究的主要期刊,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也是微课程研究的重要来源。

2.4 研究内容和方法分析

2.4.1 按主题分析

教育技术AECT94定义中提出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分为5个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依据教育技术的5个范畴分类,微课程的内容主题分类情况如表3所示,我国对于微课程的研究正处于发展阶段,从现有的研究内容上来看主要集中在综合、应用这两个方面,关于评价与管理的研究还非常少。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微课程的研究领域还可以更加广泛,具体的设计、开发、评价、管理都是今后有待进一步拓宽的领域。

3 研究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中国知网中的微课程论文进行内容分析发现,现有微课程研究在数量变化趋势、期刊来源、地区分布情况、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呈现出一些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研究数量上来看,从2008年戴维·彭罗斯提出“微课程”以来,我国学者并未及时对其进行关注和研究,而是从2011年起国内才开始了解”微课程”。近几年对微课程的关注度明显增加,并呈现上升趋势。

(2)从期刊论文来源上来看,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较少,文章的质量和深度还有待提高。

(3)从研究者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江苏、上海两地对微课程的关注度最高,浙江、福建、内蒙古、广东、河南等其它地区应加强对微课程的应用和推广,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均衡发展。

(4)从研究内容和方法上来看,首先,在微课程的研究中出现了不均衡现象,研究者侧重于设计、开发和应用3个层面,但由于微课程还处于不断发展和探索阶段,因此这3方面的研究需继续加强,同时还应考虑评价体系和管理方面的建设;其次,微课程在学科上的应用还比较少,应勇于尝试和探索,寻找适合微课程教学的学科,使其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最后,从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来看,国内一贯以重思辨、轻实证的传统为主流,包括量的研究、质的研究、混合研究等国际上较为前沿的研究方法尚未成为主导[7]。微课程论文中的研究方法符合这个规律,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以理论研究和应用方法为主,缺乏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研究。

微课程作为一个正处于发展中的新事物,其在探索和推广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希望通过对近几年微课程期刊论文的研究,能够对提高微课程论文质量,进一步明确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以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锐,黄浩.站在教育的云端——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启动暨”教育通”云平台会侧记[N].中国教师报,2012-11-28.

[2] 梁永平,张奎明.教育研究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3] 袁振国,郑金洲.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 梁永平,张奎明.教育研究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5] 赵新云.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微课程设计论文篇8

【关键词】移动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一、引言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移动学习,人们通过手机、PAD等移动设备查阅信息、观看视频、记忆单词,随时随地获取处理信息,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高级商务办公》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发设计移动微课程,来探索移动微课程与传统课程教学整合衔接。通过建设微信公众平台,再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手段,设计并开发出满足高职学生需要的《高级商务办公》移动微课程,利用微课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达到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有效结合。《高级商务办公》是高职院校经济贸易、文秘等文科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商务办公能力,掌握基本办公软件设备的使用,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场工作。目前,该课程教学大多数教学内容仍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为主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忽略了教学对象的差异,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不同水平学习者的需要,从而影响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影响教学目标的实施。学生课堂自主活动缺失,压制了学生质疑、批判、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翻转课堂是目前微课应用研究的热点之一,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传递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内。学生通过微课程平台,利用碎片化时间,在车站、机场或某一个特定等待的场合进行知识的传递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重复学习,非常有效地满足个性化需求。课内以答疑、讨论问题为主,能有效地带动课堂学习积极性。

二、基于移动微课程设计的翻转课堂教学

移动微课程设计的翻转课堂教学包括三步:课程微信公众号的建立,微课程设计,翻转课堂教学。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包括平台的开通、平台的关注以及平台优化三个方面内容。其中开通平台:填写关于平台信息与课程资料,引导学习者进行微型移动课程的学习。平台的关注:在学生中宣传微课程平台,通过查看公众账号或是扫二维码的方式关注,学生关注量要达到1,000以上。平台优化:包括平台菜单的导航设计、课程内容的排版修改、界面人性化设计等。移动微型课程的设计过程以传统教学设计为基础,遵循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区别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的差异性,移动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差异性。将《高级商务办公》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隔设计每一次的“短小精悍”、“碎片化”、“轻松愉悦”等特点的微课程教学内容。选材、组织材料、编辑制作、上传、推送形成每一次微课程教学内容。其内容包括视频、图像、文本等教学内容的制作。以ADDIE教学设计模式为基础,构建适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首先由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学生在家或课外观看视频讲解,然后再回到课堂中进行师生、生生间面对面的分享、交流学习成果与心得,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态,将移动微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作为课前学习,课堂内以解决学习问题为主。

三、翻转课堂的实施步骤

本文以《高级商务办公》课程中“颈肩乐按摩器使用说明书制作”一课为例,说明将翻转课堂应用于高级商务办公教学实践的具体操作。

(一)课前教学微视频的制作。教师通过文本推送布置“说明书制作”具体要求,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再根据说明书制作过程中所设计到的word2010知识点,根据微课程设计思路,分解课程内容,制作3段5~8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分别是word2010页面设计、字体特效、图片裁剪与定位。通过建立的移动微课程平台任务要求及相关视频的推送,并根据后天的数据统计学习效果分析。

(二)学生在课下通过微视频的自主学习后。学生如存在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和疑问,教师需及时追踪学生在线自测的反馈情况并收集学生的疑惑,在课堂上预先讲解难点疑惑。释疑解惑后,教师可采取“同济互助”的方式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位组长以带领组员讨论互动。通过学生在翻转课堂上频繁的练习,就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幅度提升,提高学生word综合运用能力的终极目标。

四、结语

基于移动微课程设计的翻转课堂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目标的分解小目标,每个视频实现一个小目标,视频要短至5~8分钟,但是要包含一个完整的知识点,要保证视频质量及吸引力;二是保证课前推送的课程任务及课程视频,学生认真自主学习了,这是翻转课堂教学的关键,通过学生在移动微课程上反馈信息告知教师;三是教师要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充分准备,这样可以有效地引导讨论课程的积极开展。

【参考文献】

[1]汪琼.翻转课堂教学法.

微课程设计论文篇9

关键词:微课;基础会计;教学改革;设计;运用

“基础会计”课程是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点包含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垫脚石”,能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完善,在高职学校教学过程中也引入了“微课”技术。本文主要研究微课在高职“基础会计”课程中的运用与设计。

一、基础会计课程运用微课的必要性分析

1.五年制高职学生状况分析从初中到高职学校生活学习,这个跨度使得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感到些许不适应。微课将现代教学手段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具有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等特点,符合高职学生的学情。微课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是课堂的延伸与补充,突破了课堂时间、空间的限制。2.基础会计课程分析近年来,为了提高“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对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会计》进行了一些改革:一是教材中引入了更多的案例,二是利用会计软件实训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操作工具,三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相应的考查。本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财经类16级学生为调查对象,统计数据显示:有2.85%的学生对基础会计重难点知识完全掌握,23.65%对基础会计重难点基本掌握,有40.36%的学生对基础会计重难点不够理解。统计调查显示,完全掌握和基本掌握的学生人数仅有26.5%,几乎有一半的学生对“基础会计”的重难点不够理解,基本不懂和完全不理解的学生有30.15%。通过对一部分学生进行交谈,了解到多数学生认为“基础会计”教学改革虽然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提高,但也不排除以下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基础会计”存在一些难以记忆与理解的专业术语。比如,会计六大要素的概念、会计科目的记忆、会计恒等式的利用、税的计算与缴纳,都是抽象的概念与内容。课堂上教师讲清楚了,学生听进去了,但是不代表学生可以灵活运用。遗忘曲线表明,没有经过反复的复习,学生往往学后忘前,难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另一方面,课后复习时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一堂课的时间难以让学生做到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如果不能及时复习和回忆,知识点很快就会被遗忘。统计调查显示,大部分课后复习做得不到位的学生是由于课堂没有对知识点做到基本理解的程度。

二、基础会计微课设计过程

1.课程内容的选取一堂出彩的、优秀的“微课”选题非常关键。“微课”的选题以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为宜,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教学内容都不适合作为“微课”的主题。例如,“错账更正法”是“基础会计”课程中的一个重难点,它能改正账簿登记时出现的错误,保证账簿的正确性。教师可以从该知识点出发,进行微课设计,原因在于错账更正法是“基础会计”课程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容易遗忘。所以,“微课”选择其为主题就比较合适。2.基础会计微课的设计与制作(1)切入主题迅速。微课时间较短,在十分钟左右,因此教师要迅速切入教学主题,运用一些能快速抓住学生兴趣所在的方法。如“错账更正法”的微课设计中,教师可采用展示错误账簿的方法作为导入,向学生展示企业错误的账页,将三种不同的错误账簿登记巧妙地设计在同一张账簿图上。一是账页图直观简单;二是通账页的展示,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三是利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迅速知晓“微课”所要解决的问题,目的明确。(2)精心设计。“微课”包含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是“微课”设计的主要要求。“微课”是一个精简的视频短片,因此尽量要突出该课程的特色。(3)教师语言要精练。说普通话、语言简洁、仪态大方,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在“微课”教学设计中,教师需提前准备课上讲稿,这样微课录制过程会比较流畅。3.微课的制作拍摄方法制作与摄制方法需根据“微课”的主题而定,可根据学校的软硬件配备情况及教师技术掌握和容易上手的要求,采用摄像机拍摄法、录屏软件+PPT制作法等。同时,根据一线教师和学校实际情况及“微课”的选题,宜采用适当的拍摄方法。

三、基础会计中微课的运用

利用“微课”进行辅助的环节有:课前预习、课堂知识讲授、课后复习、课外延伸。本文以“错账更正法”为例,讲述“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1.导入微课,引发兴趣学生在学习错账更正法之前,已掌握了账簿登记的技能,但如何掌握画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补充登记法,仅靠教师讲述他们很难有兴趣继续听下去,若在课程中穿插“微课”,则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在复习总账与明细账登记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账簿中出现的错误如何改正之后,引出更正方法,什么是画线更正,如何进行处理等。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很快就掌握更正方法。2.化解重点,突破难点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后,在提高他们兴趣的同时,教师可让他们分小组讨论老师所给的问题,一是红字更正及补充登记的含义,二是两种更正方法的使用条件。同时,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法,对学生回答情况采用结合微课进行点评。3.案例分析,实际演练学生理解掌握了错账更正的三种方法,紧接着进入实训练习部分。教师可给出一家公司一个月的经济业务,要求各小组根据案例资料指出账簿中存在的错误并更正。各小组成员要岗位明确,每人负责一个星期的业务量,小组讨论,完成错账更正。4.展示成果、拓展训练各小组完成账簿更正后,教师可先让各小组选派出代表,讲述账簿中存在的错误并说明更正方法及过程。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如何检验账簿登记是否规范、完整、正确,从而得出需要对账与结账的结论,继而为下节课做好准备。最后教师对各小组任务完成过程进行评价,并对完成任务最佳的小组给予表扬,给小组成员进行加分。为了巩固三种错账更正法,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完成与“基础会计”课程配套的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并按时上交,同时完成会计软件操作中关于错账更正的实务操作。

四、结束语

“微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课程的引导者,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符合,能把教师的基本素养与教学技巧展现出来。同时,微课是一种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利用好微课,才能有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和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之下,信息化教学设计、资源整合、教学模式转变是当代教师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应深入研究微课的设计及其与课堂教学的结合,联系本专业知识进行突破,努力促使本专业知识与“微课”的融合,为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贡献力量,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Shieh,David.Theselecturesaregonein60seconds[J].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2009(26).

[2]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

[3]李娇娇,汤才梅,陈倩.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及其发展趋势[J].资源建设,2014(03).

微课程设计论文篇10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微课程教学模式

现代远程教育的教育对象多为在职成人学习者,他们的学习时间少、学习精力有限,工学矛盾非常突出。成人的学习需求通常与个人的职业发展紧密相关,学习目的各不相同,个性化学习需求明显。现行远程教学模式由于无法有效解决工学矛盾、满足成人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已o法适应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不断融合,如何在创新现行教学模式的同时,构建出一种多元化、交互性、可移动的“微”教学模式来满足成人的学习需求,成为现代远程教育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一、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基于传统面授教育的教学论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的相对稳定、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教学范型。[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层次应用,教学模式的内涵已发生变化。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媒体、内容)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2]。教学模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一种范式,包括教的模式和学的模式以及有关教学策略[3],它包含了教学思想、教学目标、环境与条件、师生组合、教学评价、教学活动程序等要素。

目前,现代远程教育所采用的是将在线教学与离线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线教学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将教师现场授课的视频数据传送到远端的教室或学生的电脑,学生通过教学视频进行学习;离线教学指学习者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在线论坛等方式完成教师设置的学习任务、学习交互和学习活动,教师还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辅导资料,帮助和引导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二)现行远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无法有效解决工学矛盾

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最大的特点是工学矛盾突出。现行远程教学模式虽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教与学在时空上的限制,但是在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教学过程的实施上,依然遵循传统面授教学的规则和模式,没有充分考虑成人学习者学习时间的零散性,未能针对成人特殊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设计,对碎片化学习时间的利用率较低,无法有效解决工学矛盾。

2.无法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者多为在职成人,学习的目的旨在补充知识、提升工作能力。现行现代远程教育往往采用的是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没有针对不同起点、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习者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和教学活动,无法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未能充分调动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效率不高。

3.无法满足交互性学习需求

现行教学模式虽然通过在线留言、在线论坛等方式解决了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问题,但是,目前所采用的交互方式多具有非实时性,即时效性不强。学习过程的组织和实施没有充分融入交互性元素,学习过程未能得到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4.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单一

现行远程教学模式所采用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多为终结性考核评价,通过期末统一考试评价和判定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由于课程容量大、知识点多,期末考试无法详细考查学习者对各模块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容易导致学习者不重视学习过程。单一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容易使学习者养成平时不学习[4]、考试突击学的问题,不利于调动学习者日常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质量不高。

5.学习资源适用性差

现行远程教学模式所采用的学习资源大多以章节或单元为开发单位,资源容量大,资源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试内容缺乏有机的对应和统一[5],整堂课的学习需要投入较长的学习时间并保持长时间的精力集中。

二、微课程概述

(一)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概念是由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首次提出的,彭罗斯认为:利用连续的微课程进行网上教学,并辅以相应的讨论和任务,可以达到和传统课程一样的学习效果。[6]

微课程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学习方法生成、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7]。在微型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微课程将传统复杂的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将教学目标单一化、集中化,利用简短的时间讲解1~2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考点、疑点、易混淆点或易错点。

微课程的本质属性是“课”[8],不能将其等同于单纯的学习资源,而应视为内容、服务和互动的综合载体。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学结构,支持完整的教学流程,其核心是承载教学内容的微视频[9],还包括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学习任务、教学交互活动、学习效果评价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二)微课程的特征

1.即时性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成人的注意力保持时间一般为15分钟[10],相对于传统45分钟一节的面授课或者20分钟一节的网络视频课,微课程一般为5~10分钟,课时短、学习目标小而明确,更符合人类的视觉驻留规律和注意力规律。课程持续时间短,有助于成人在注意力保持时间内学完一课,更符合人类的认知学习特点,方便学习者有效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 2.交互性

相对于单向传输、单向接收的传统课程,微课程更强调学习的交互性。微课程与智能移动设备的融合使得“时时可学、处处可学”成为可能,学习者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观看学习微视频的同时,还能够随时登录在线学习平台参与教学交互,完成学习任务和教学活动,参与微测试和微反馈、进行即时讨论。

3.针对性

微课程基于教学大纲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进行组织、设计和制作[11],每节课仅针对2~3个知识点或关键概念进行讲解,教学目标更加单一集中。传统课堂教学需要达成多维度的教学目标、完成复杂的教学内容,微课程将传统教学一堂课的数个知识点拆分成短、小、精的多个微课程,教学目标、教学主题、教学活动的指向更加明确,精细化程度更高,针对性更强。

4.扩展性

微课程以承载教学内容的微视频为核心,同时包括教学活动、学习任务、学习效果评价和反馈等多种辅助性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共同构成一主题突出、模块化、结构化的微课程资源包。与传统课堂录制的教学视频相比,微课程模块化的结构具有开放性,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配置合适的微课程资源包,还可以根据需要对资源包进行变化和充实,有利于对微课程进行扩展、修改和完善。

三、构建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

由于现行远程教学模式已无法很好适应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转变现行教学模式,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微课程及其特征,提出将微课程“迁移”应用到现代远程教育中,构建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

(一)微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移动学习理论

移动学习通过融合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使学习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智能移动设备获取学习资源[12],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进行互动和交流,达到学习目的。

通过将微课程与移动学习理论进行融合,开发基于便携式移动设备的微课程和基于网络的在线移动学习平台,使教与学突破时空的限制,学习者能够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学习微课程,实现“移动学习”。通过“移动学习”,成人学习者能够根据周围的环境灵活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有效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有助于解决成人的工学矛盾,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微课程起源于认知心理学,其隐含的理论基础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这种理论非常重视知识的结构,强调好的结构使知识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由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可知,微课程教学模式在知识的设计和组织上,应该更加注重知识的结构,将知识进行模块化、结构化,将知识点组织成以模块划分的学习任务,使学习者通过完成不同模块的学习任务达到知识的学习。考虑到成人学习者的起点各异,各模块在知识点的部署安排上,应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针对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应该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模块,从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3.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认为需要耗费认知资源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和任务,从而造成认知负荷。根据认知负荷成因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13]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在微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中,应该根据认知负荷产生的不同原因,结合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使学习者将认知资源最大限度地应用于与教学目标相关的认知活动和学习活动上,有效利用各类认知资源以达到学习目的。

(二)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具有五个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

1.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每一种教学模式的背后总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做支撑,其包含的教学思想会渗透到教学模式的每个要素、每步程序之中[14]。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就是上文所指出的移动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决定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以及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应该根据成人学习者不同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基础进行设定,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3.操作程序

操作程序规定了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习者每个步骤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微课程教学模式中操作程序的设计和组织应该知识化、结构化,具有针对性,为每一步操作设定特定的教学目标,使之与特定的知识点相对应。操作程序还应该充分体现交互性,消除个体学习者的孤独感,充分调动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4.实施条件

教学实施条件是指能够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教师、学生、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工具、教学时间等条件因素。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包括教师、学习者、微视频、智能移动设备、各类移动网络和无线网络,以及确保教学活动和学习过程顺利实施的各类学习支持服务。

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教学模式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科学地判定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微课程教学模式应该注重过程性教学评价方法的应用,通过评价结果有效引导学习者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学能力。

(三)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框架

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力求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对课程教学时间安排进行重新规划,教师确定并细化知识点,围绕知识点设计制作微视频、学习任务和思考问题,引导学习者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通过设计交互性的学习活动使学习者完成一整套模块化的学习任务,通过设计有效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价。 根据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结合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本文将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流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课中和课后;每个阶段划分为两类角色:教师和学习者。不同角色完成不同的构建任务,最终形成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框架。(见图1)

1.课前

对于教师来讲,课前的构建要点有三项。第一,学习内容导读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确定、知识背景的铺垫和学习目标的设定。根据认知负荷理论,这部分的设计旨在通过学习内容导读的引导,使学习者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使学习者在学习之前,将认知资源集中到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上,从而在课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第二,学习任务设计,为了有效激发成人自主学习的动力,在构建微课程教学模式时,应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引导学习者的学习。为了满足不同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学习任务设计部分,设计基本、适中和较高三种层次的学习任务,使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水平进行灵活选择,基本层次的学习任务要确保大多数学习者能够完成。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进行模块化划分,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由不同数量的学习模块构成,为了保障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每类学习任务所含的模块数量不宜过多。第三,学习问题设计,在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中,每个微视频仅针对2~3个知识点或关键概念进行讲解,在学习问题设计部分,要针对微视频讲解的知识点设计与之匹配的启发性思考问题,使学习者带着问题开始学习,使学习能够“有的放矢”。

对于学习者来讲,课前首先需要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然后结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学习需求选取层次合适的学习任务,获取教师设置的思考问题,对问题进行初步思考,带着问题开始学习。

2.课中

对于教师来讲,课中的构建要点是微视频的设计、开发和制作,主要包括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知识点的模块化和结构化,知识点前铺后续的搭配和组织,并对每个微视频配以详细的学习说明。

根据移动学习理论,微视频的开发必须基于便携式移动设备,以提升资源的便捷性。因此,微视频的持续时间不宜过长,需要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结合人类的认知学习规律和特点,将学习内容微型化、碎片化,将每一个微视频严格控制在5~10分钟内,凸显针对性和“微”特点,每个微视频仅针对2~3个知识点或关键概念进行讲解,发挥片段式学习的优势,同时旨在降低资源容量,提高微视频学习资源的适用性。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好的结构使知识更容易被记忆和理解,考虑到不同成人学习者的基础和起点不同,微视频知识点的安排部署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同时提供难易度不同的学习活动,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灵活选择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切入点,无需将所有微视频从头学到尾,在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满足了成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对于学习者来讲,课中的主要任务是在课前学习内容导读、学习任务和思考问题三项活动的基础上,带着对思考问题的初步思考,根据教师设定的学习路径开展和实施学习活动,观看微视频。

3.课后

对于教师来讲,课后的构建要点有两项。第一是教学交互活动的设计,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包括设计模块形式的课后练习和应用案例;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包括设计自我检测和疑难问题反馈;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包括设计学习进度显示、学习任务完成榜单、学习者相互关注功能等。第二是学习效果评价方法设计,有效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可以使学习者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长处和不足,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教师准确全面地了解学习者,从而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15]。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在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应该根据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设计基本、适中和较高三种层次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每类方法包括课后微测试、知识应用、综合检测等,以满足不同学习者学习效果评价的需要。同时,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的设计应该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评价,将每次课后自测成绩作为最终考核成绩的组成部分,以调动学习者日常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者重视对知识本身的掌握。

对于学习者来讲,课后需要完成两项任务,即进行教学交互活动、完成学习效果评价。通过完成课后练习和应用案例,完成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巩固已学的知识,完成知识的内化和吸收;通过完成自我检测,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提出疑难问题,向教师反馈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成与教师的交互;通过查看其他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使自己不再处于孤立的学习状态,消除学习的孤独感,完成与其他学习者的交互。

四、结语

现代远程教育现行教学模式所采用的学习资源容量大、课时长、适用性较差;教学交互方式单一、时效性不强,无法满足成人的交互性学习需求;学习活动、学习任务和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单一,无法满足成人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已无法适应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需要。微课程的容量小、时间短、内容精,其即时性、交互性、针对性等特征能够很好地解决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将微课程“迁移”应用到现代远程教育中,探索构建适应现代远程教育发展需要的微课程教学模式,提出了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框架,明确了构建要点,促进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同时,为今后研究和设计微课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6.

[2]李克东,谢幼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M].北京: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31

[3]詹碧卿,林超文,等.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2002(2):43.

[4]钟琦.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4(2):28.

[5]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5.

[6]David Shieh.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9,55(26):A1,A13.

[7]关中客. 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8]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1) :101-102.

[9]李小刚.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 :32.

[10]赵毅.面向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高校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4.

[11]裴华艳,罗忠宁.微课程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7.

[12]李兴敏.移动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5(4):149.

[13]Moore,M.G.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989,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