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理念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7:30

微课理念论文

微课理念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学习现状;信息化教学;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本科学校学生相比,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控力和积极性相对较差。尤其是当今智能手机的高普及率,使得手机成为每个学生的必备品,导致一部分学生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影响了学习生活和教师课堂的教学效果。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有责任,但老师也更应该反思自身教学方法是不是不够吸引学生,是不是过于传统。当今信息化教学已成为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热潮,“互联网+”模式已经渗入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促使课堂教学发生着变化。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学科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探究。

一、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教学模式区别

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师站在讲台上将书本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扮演的是讲授者的角色,学生在其中是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而且教师授业往往是单向的、学生存在被动接受学习的情况,所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教学中,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反思,以此实现知识内化的移动功能。信息化教学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意识、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下图展示了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教师、课前、课中、课后和评价这五方面的比较(见图1):图1 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模式对比图

二、信息化教学特点

“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学相比较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以下特点:(1)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随着移动网络和各种智能终端的兴起,教学迈入了混合阶段,线上、线下的O2O教学可以跨越课堂之上,教师可以采用互联网实现在线教学,将教学资源上传云平台,或者在线直播教学等。(2)教学手段变得多样。信息化教学手段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将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技术、网络技术等应用于教学过程,使整个教学过程易于理解,而且更加生动、形象。(3)教学资源变得丰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得到开发。例如微视频、虚拟仿真技术、动画及3D打印技术等各类资源进入课堂。此外还有诸多网络教育资源,比如MOOC网、腾讯课堂等等。(4)教学主体发生转变。信息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探究意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学习知识转变,教师从传统的站在课堂上教和讲向“导学”、“诊学”和“助学”转变。信息化教学过程一般由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组成。课前:布置任务,提前预习,准备相关材料,带着问题参与学习。课中:情境创设,视频等手段导入课题,教师辅助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并进行过程性评价。课后:布置任务,借助教学平台进行课后拓展、交流、反馈等活动。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方法探究

当今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是学生入职不可或缺的。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尤为重要,而计算机实践技能恰恰是学生职业生涯必备的,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程必须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教师要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适应“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再结合学生实况,灵活应用现代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一)借助于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工具。1.云班课。智能手机的普及吸引了很多学生们的目光和注意力,而杜绝学生不看手机,已经是不贴合实际情况的,那么我们可以有效利用手机,让手机为我们课堂服务,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云班课是一款移动端APP,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它充当了教师的教学助手的角色。云班课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课堂内外即时反馈的教学互动,帮助教师推送学习资源、反馈学生问题以及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尝试使用蓝墨云班课APP,课前将教学资源推送给学生,学生提前学习,教师可以监测学生学习情况,课中给学生下发任务,学生独立完成或分组完成,教师答疑,课后教师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反馈评价。2.微课。微视频以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短小精悍的形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探究制作教学微视频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而微课恰恰是以微视频为核心载体,它基于一个学科知识点或结合某个具体的教学要素和环节,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可视化微型(5-8分钟左右)优质学习资源。制作微课时可以运用一下几点:(1)引起注意:在微课开头可以设定一个知识点运用的工作场景,吸引人往下看;(2)告知目标:即告知这门微课主要讲什么内容,解决什么具体问题,给人以清晰的框架;(3)刺激回忆:可以是关联已有的知识点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新的知识,比如制作电子表格时,可以展示公司、学校应用的各种表格。(4)呈现教材:即呈现出主要的知识要点;(5)引导学习:通过归纳总结、步骤等让学习通俗易懂;(6)诱发行为:提供小测试或思考题等;(7)提供反馈:告知小练习的参考答案或思考路径;(8)评估行为:鼓励学生去做练习等;(9)加强保持:通过最后回顾总结、竞答游戏等加强知识点掌握。微课制作的工具有很多,例如CamtasiaStudio、Focusky动画演示大师、万彩动画大师等软件。教师可以将内化的知识、经验浓缩成一门微课,打造更快乐、有趣、交互性更强的学习生活。对于计算机基础这门功课,在设计微课时,可以采用技术演练型、任务驱动型、情境导入型等多种形式。例如Word中讲解论文排版操作,可以制作有关论文格式要求的微课,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带着论文格式要求学习论文排版操作。3.翻转课堂。“翻转课堂”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与传统课堂相对应。传统课堂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的是讲授者的角色,在课堂上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把相关课程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使学生掌握课堂中老师所讲授的知识。从传统课堂的模式我们了解到,其知识传授阶段发生在课中,知识内化阶段发生在课后。而“翻转课堂”这一新兴教学模式则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组织结构,它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课前的学习,提前学习教师利用微课等形式下发的教学资料,而课中的时间主要是实践和讨论,巩固学习效果,教师扮演的是组织和答疑的角色。由此可见,“翻转课堂”模式知识传授是在课前和课中的实践完成,知识内化是在课中的讨论、实践和课后的巩固完成。“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课堂,对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是一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模式。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不再是单纯地依赖于教师对知识的教授。老师的责任更多是去理解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在课外进行所学内容的学习,在课上将知识完全消化,翻转课堂在重构课堂教学流程的同时,提高了学习效率。成功翻转课堂的四大落脚点是资源准备、课前自学、课堂深化及课后拓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例如制作“自我介绍”演示文稿这节内容,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在网上搜集图片和文字资料,并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完成相关操作的学习,课中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直接完成“自我介绍”演示文稿制作,教师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完成作品上传、教师点评学生作品,课后学生完成在班级根据“自我介绍”演示文稿进行自我介绍活动的拓展。(二)教师借助在线教学资源,深化信息化教学思想1.慕课。慕课(MOOCs)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融合了大量的学习和教学资源,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慕课的学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途径,而且教师可以借鉴慕课中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名师教学方法,深化自身的教学功底,同时也为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探究打下基础。2.清华平台。清华平台是学校建立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是基于混合教育,在学校层面、课程层面、专业层面的改革,旨在帮助老师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清华信息化教学平台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学习内容、课程活动等模块。基本信息模块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等信息,通过基本信息模块向学生介绍课程的基本情况以及课程包括的主要知识点等;学习内容模块按照课程标准及课程设计方案建立对应课程的教学情境,针对每个教学情境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课程活动模块配合教学情境进行答疑讨论、在线测试等活动。3.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是应用广泛的辅助教学的工具,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将复杂的教学内容细化整理,并将逻辑性强、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缺乏研究制作具有吸引力,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的意识,总是“拿来主义”,亦或照课本制作PPT。当前要学会结合O2O模式,充分利用好线上优秀多媒体课件,转换成适合自己课堂的PPT。进而提升多媒体课件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4.教学软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教学软件也层出不群。教学软件在日常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选择合适的教学软件辅助课堂也至关重要。教师要学会利用教学软辅助课堂,并学习新型的教学软件。好的教学软件可以提升课堂效率,先进的教学软件有助于信息化教学。

四、结语

信息技术为未来教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和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和方法,积极探究适合本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曾明星,周清平,蔡国民.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102-108.

[2]王静婷,张敏,王振辉.“互联网+”背景下翻转课堂模式教学实践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17(9):15-17.

微课理念论文范文篇2

一、构建微通讯软件学习平台

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从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其他移动设备终端在学生手中已经随处可见,移动终端已经能够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硬件要求,移动互联网进入课堂将成为一种趋势[1]。通过移动互联网,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针对学习中遇到的疑难得到实时解决,提高了学习效率。根据柴阳丽[2]的研究,拥有智能设备的学生中有89%的人使用微信,并且学生普遍比较愿意接受微信的方式接受英语学习资料。以班级为单位构建微信学习平台,教师运用微信客户端创建微信组,将课前准备的和教学相关的信息,利用客户端实现资料传送,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课前预习。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制作PPT的过程中加入“雨课堂”应用软件,学生只需要“扫一扫”二维码便可以加入老师的在线班级。老师通过设置一些单选题,填空题等随时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用手机提交答案后,软件能自动统计出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而根据学生的掌握知识点的程度灵活实施下一步的授课计划。同时,学生可下载英语翻译APP,辅助课堂的英语学习。在课后,师生可以通过微信实施远程教育,老师利用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学生亦可以下载各高校的微课视频等学习资源,利用课下零星时间学习,实现碎片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统计学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这门课程的实际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案例的选取应具备典型性和权威性,让学生能够了解该领域在国外专业发展动态,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和工作后再深造打下基础。所以,案例应该选取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统计学专业中具有比较典型分析方法的英文文献。分析案例让学生了解科技文的形式特点,文献的写作规范,英语单词的构词形式以及在进行翻译时如何做到准确规范,通俗易懂,简洁明了。通过案例分析能让学生在学专业英语的同时体会专业知识在国际上各领域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而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三、专业软件情景教学

我校统计学专业只在大四本科生中开设32个学时的专业英语课程,学生在短暂的学习之后很难做到熟练掌握专业英语的听、说、读、译、写。为此,应拓宽这种受时间限制的课程设置模式,推广专业英语的教学方式[3]。如在统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安装英文版的专业软件,SPSS,EVIEWS,SAS,R等。通过专业软件的情景教学,帮助学生熟悉一些英文命名规则,了解建模方法和基本步骤,掌握专业术语表达,为之后专业英语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翻译实践教学

翻译教学是统计学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主要分为英译汉和汉译英两部分。在英译汉的的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5人,协调合作找权威刊物收录的与统计相关外文文献进行翻译,并要求小组以报告形式展示汇报。小组成员依次用PPT讲解翻译的理论、方法、结论,且对教师或同学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表现给出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考核标准。通过精读、翻译外文,学生可以初步掌握撰写科技论文的一般步骤思路和方法。同时,在这种讨论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汇报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本校要求统计学专业大三本科生必须独立完成一篇学年论文,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翻译学年论文的中文摘要,增强学生中译英的能力,为毕业论文英文摘要打下良好基础。在这些日常教学和学习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结束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不断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有的教学环境,社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却在不断提高。本论文提出了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案例教学,专业软件情景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对翻译部分采用实践教学。当然,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探索研究,要取得良好的效果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为教育事业不断创新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作者:刘艳萍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郑玮.“互联网+”思维模式下高校英语教学探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2):130-132.

微课理念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下,信息技术已经对当前教育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也成为了当前社会非常重要的发展动力。在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本身为教学方式和方法带来了很多新的变革。我们在展开相关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扭转观念,主动适应信息时代下的新的需求和挑战,合理地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更换的辅助和支持,构建一套更加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学语文教育体系,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一、思想理念上“迈出第一步”

在当前信息时代下,大学语文要想实现有效地创新,引入信息化的教学策略和思路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教育思路和教育理念,积极地引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思路,给予教育信息化以充分的支持和配合,紧密跟随时代的脚步。高职院校的教育应该是具备较强前瞻性特点的教育,而不是“孤芳自赏”、“养尊处优”的教育。我们应该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对于当前的教育思路进行积极的扭转,要使知识“活起来”,让语文这门学科能够体现出更强的时代性特点。例如,《百家讲坛》是一档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的节目。之所以这个节目能够广受欢迎,就是由于其基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时代化的新元素,配合信息技术手段加以辅助,让历史知识具备了更强的视听感染力和传播效果,做到了雅俗共赏。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变化是十分惊人的,同时又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应该积极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不断地进行分析和改进,进而更好地提升当前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落实成效。

二、对当前的语文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

大学语文教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其教学活动的开展效果和成效,对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有着十分直接的影响。面对现阶段新的信息化时代背景,我们应该做好充分地改革与创新,引进信息化技术,让当前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整合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对当前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教学中所应用的一些教学素材、课件等资源进行共享,让学生可以在课外自主地选择相关材料,进而充分地对当前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利用和整合。教师也可以在备课阶段,通过互联网搜集一些和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文本资料等,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进行展示,启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信息技术与大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

三、合理改进当前的语文教学方式

在信息化技术辅助下,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做好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并且进一步丰富当前现有的教学方式。例如,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来说,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结合课文内容,汲取养分,对课文深度进行更好的理解和吸收,这是写作能力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内容,同时也应该是作文教学中所必须要考虑和重视的一方面内容。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积累和学习。在备课阶段,教师应该充分地进行准备,围绕学生的具体情况,科学选择写作教学活动的开展内容。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积累,让他们的语言能力素质方面能够得到有效发展。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上,我们应科学分析学生写作能力基本水平,引入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思路,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写作,并在写作的过程当中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学生自然也就能够在参与写作的过程当中形成良好的写作能力和素质,并且也能够更好地完成整个写作教学活动的开展目标。在信息化教学内容的准备上,我们应该考虑到学生们能否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发现和思考。教师可以利用更多不同的方式,展现课文的内容。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

四、微课教学思路的探索

微课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尤其是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关注。微课这种教学方式的出现和应用是基于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策略,其不仅改变了教学方法,同时也对课堂结构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在进行微课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确保微课资源制作的程序性和条理性,并且确保微课资源具备良好的质量和实用性,能够真正地为学生带来益处,并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微课平台是基于网络的共享平台,丰富的资源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因此,教师在建立微课平台资源库时要考虑到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用户需求等,有针对性地制作微课,充分发挥微课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主题突出、针对性强的特点。

五、通过信息化的应用来体现出因材施教的理念

因材施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理念,也是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核心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应用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根据学生具体需求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在对不同学生具体需求进行满足的基础上,对语文知识教与学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缓解,以此实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如果有学生在学习部分语文知识方面存在困难,则可以指导其选择相关知识点的专项课程学习。如果在其他方面存在困难,则可以选择相应的专项内容进行学习,这可以有针对性的获得自身相关能力的提升。根据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其在语文知识学习进度方面也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此,教师则可以指导学生对同一内容、处于不同进度的资料内容进行观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获得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水平

在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队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排头兵。我们应该积极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对当前的教师队伍的结构进行合理分析,通过优化调整,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我们应该在教师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能够发挥好示范作用。学校应该对当前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情况进行充分掌握,并构建一套科学的教师培养体系,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相关信息化技术的学习,并给予他们更多参与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增长教学经验的同时,让他们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为当前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实现打下良好的人员基础。

七、结束语

大学语文课程是公共基础课,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的重要课程。大学语文集文学知识、传承文化以及人文道德于一体,通过大学语文公共课程的学习,使得各个门类专业的大学生都能够达到大学文化水平,具有大学生应有的文化修养和素质。当前信息时代下的大学语文教育工作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我们应正视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诸多优势,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合理改进,充分地推进资源方面的整合,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出更多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雄.“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八届年会论文综述[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2]吕红.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教育[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3]李全祥.试论“大学语文”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1(2).

[4]吕瑞华.“大学语文”教学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

[5]鲁渊.略论大学语文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嘉应大学学报,2001(4).

微课理念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高职日语;实训;微课;教学设计

开展高职日语综合实训时,有效地结合微课的形式,研究课程的宏观和微观层次的教学设计、与课程的关系等,是能够有效开展实训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深入开展实训课程的要求。

一、高职日语专业微课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在中国知网以“微课”和“教学设计”为关键字进行精确检索,主要研究成果覆盖初中高等教育的各个学科,研究时间集中在2016至2017年。就日语课程微课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的只有2篇文章。在微课的教学设计基础研究方面,陕西师范大学崔晓猛在2016年的硕士论文《微课教学设计模式研究》分析了微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情况,研究了支撑微课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调查了部分教师在微课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上海师范大学曹琳在2017年的硕士论文《基于微课的教学设计策略研究—以小学三年级数学为例》中,通过个案研究梳理当前小学教师设计与开发微课面临的问题,依据问题分析归因,尝试提出了可执行的微课教学设计策略。重庆师范大学范玲玲在2017年的硕士论文《初中英语微课的教学设计研究—以第二届中国微课大赛初中阶段获奖作品为例》中,以优化初中英语微课作品内部的教学设计为目的,在微型学习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第二届全国微课大赛初中英语的获奖作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几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初中英语获奖微课作品教学设计的现状、特点。2.国外研究。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学者McGrew所提出的的60秒课程。1960年,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1998年,新加坡教育部实施Micro-Lesson研究项目,主要培训多门课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力,能够构建30-60分钟的微型课程。2007年,美国人萨尔曼•可汗使用写字板、麦克风等硬件设施在10分钟之内讲解不同课程,之后上传到网上并答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非营利性的网站——可汗学院网站。综上所述,随着微课资源建设的蓬勃发展,暴露出了微课资源良莠不齐,数量多但是质量不高的问题。高职教育领域,集中在实训课程的微课教学设计方面还是空白,有待深入研究。

二、高职日语专业实训课程与微课结合的可能性

1.根据实训课程的特性。高职日语专业综合实训是体现职业能力的课程,先导课程有理论奠定基础,是由岗位能力要求、岗位技能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决定了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以及教学方法需要突出实用性和多元化,具备和微课结合的可能性。可以增加学生的身临其境进入职场的感觉,促进学生互相合作、互相探讨、互相协商而产出较好的学习效果。在高职日语专业校内实训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有亲临职场的实际感受,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尽管煞费苦心,但是效果不佳。在把握学生就业方向的基础上,将剖析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采集其中一个环节作为微课。明确指出该工作任务要具备的语言技能、技能要求、操作规范及职业素养要求等,在学生的实训中可以体现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统一。实训教学中融合微课教学方式,也是促进实训课程不断完善的措施之一。2.结合职业院校教师发展的需求。掌握微课制作技术,这也是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等技术变革,丰富开展课堂教学和学习活动的需要。2016年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指出:“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为广大师生、管理者深度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进一步深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生信息素养显著提升,形成一批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创新模式。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作用充分彰显。”从课堂教学的“教”转换到利用微课创新地翻转传统课堂的“教”,能够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引导教师用改革的眼光探索教学的道路,通过教学设计达到知识维度自我提升。推进教师到企业锻炼,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创造性地有效地开展实训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三、高职日语专业实训课程的微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以教育理论、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并根据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在分析学习者的需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条件以及教学的系统组成的特点基础上,计划和安排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与要素,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结构的安排、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资源的提炼等。1.微课教学设计的特点。微课,不是课堂教学的视频浓缩版。基于OBE(Outcome-BasedEducation)理念的微课设计,不是教师一手包办,而是着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了教学主体和行为,强调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做中学”、老师在“做中教”以此反馈教学效果的质量。因为是围绕学生的学习产出为目标,微课的教学设计和策略是实现产出的基础,可操作性强,有趣的微课设计,可以改善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限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实训课程和微课的关系,提现了系统理论的要求。要协调好实训课程中,微课部分的比重、微课的教学目标与课程总体教学目标等,即教学设计的系统性、主体性、目的性、操作性和灵活性等特性。从而,也会进一步促进加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只有把握了微课与课程系统整体的关系、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做好教学设计,开发合格的微课作品。2.微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基础,以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和水平为目的实施的微课教学设计,首先要分析学习者的需要,发现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方式,了解学生对实训内容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其次,确定教学目标。高职院校日语专业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和语言培养的有机结合。不断开拓校企合作的新形式、新渠道,根据教学大纲和企业需求制定本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和架构课程体系,坚持企业专家到校内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训的做法,坚持“工学结合、学训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第三,实训课微课中使用的内容要采集自企业,融入学校实训教学,具备时效性、长远性和可操作性。教学目标也要涵盖知识、能力、情感三要素之一或者全部。实训课本身是培养学生的“双核”素养的一环。“双核”素养即专业核心素养和职业核心素养。专业核心素养包括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等。职业核心素养包括职业社会能力和职业方法能力的培养。高职日语专业的综合实训主要突出在专业能力培养中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方法能力中的拓展能力培养。微课的教学整体内容要系统化、个体内容要脚本化。教学设计中建议可以包含典型案例,包含实际操作训练的任务。该任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可实现难易度、学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条件和花费的时间。第四,安排教学过程。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情安排、信息化教学条件安排教学过程。无论是哪一种,都要求教师对所授实训课程具备的行业企业标准、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内容等理解透彻,并能融会贯通、全面分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是培养教师“双师”素质的途径之一。最后,是构建教学评价。要尽量做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培养等多元化评价。3.微课教学设计的意义。微课教学设计作为课堂教学的创造性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微课教学设计,要有定位明确的教学目标、全面的教学方案设计、清晰的教学语言表达、贴切的教学内容呈现、多样的教学策略运用等;实训课程的微课教学设计,有助于完善教学的系统性,有助于促进教师职业素养的自我提升,有助于以灵活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

总之,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为微课的教学设计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但是,微课的教学设计在认知、创新和实践方面有着“贴近实际、服务应用”的特色。对于微课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一般程序、基本方法、基本模式、教学评价、形成和发展规律等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微课理念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撰写小论文;创新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部分高校国际教育专业和新闻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此课程教学内容包含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浩若烟海的文学遗产,时间跨度极长,作品极为丰富,因而所需课时相对较多。此课程除了传授文学史知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外,还承担着提升学生文学鉴赏和写作等方面能力的任务。近年来,不少高校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率,开设了更具实用性的课程,大幅度压缩了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课时数,这使得原本就略显紧张的课时更是捉襟见肘。学生受公务员考试、考研(非古代文学专业)影响,在古代文学课程学习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明显减少,这非常不利于他们正常的学习。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学生学习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明显不高,原有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明显提高。可以说,当前的教学现状,难以满足教育部的相关要求。教高函〔2018〕8号文件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把“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打造成有难度和挑战度的“金课”,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学策略,丰富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其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育的主体。“课堂上教师的一个声音,一个手势,一个转身都有可能留给学生美好的记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对文学知识的掌握,对文学研究方法的研习,需要研读教师的科研论著,也需要课堂教育的体知”[1]。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都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每一个学生,尽可能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所有学生取得进步。(一)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设置问题,分类评价。学生个性千差万别,要想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进步,就必须因材施教。教师要针对不同性格和学习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类型的问题,对学生采取不同方式的评价策略,以期所有学生都获得最大程度的进步。对那些大胆、勇于表现自我的学生,应多提问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对其回答应在赞赏的同时客观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这种方式有利于这类学生进步。对内向、不善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的学生,教师最初提问应以较易回答的简单问题为主,对其回答应以鼓励为主,使其增强信心,更愿意主动去学习。当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并尽可能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会空前高涨。(二)挖掘传统文化精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内容包含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浩若烟海的文学、文化遗产。继承其精华,对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而且,因为“文学作品在描写、抒情、个性化等方面的优势,使得相关文化内涵能够得到更加丰富、细致、鲜活的显现”[2],所以“通过古代文学作品体认传统文化”[2],通过古代文学教学来进行文化传承,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继承传统文化精华,也是对在教学中加强思政教育重要指示的积极响应。作为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师,应该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尽力挖掘出课程中蕴藏的文化精华,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和强国志。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资源非常丰富。许多优秀作家,一生艰辛、坎坷,却始终具有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始终不忘对国家的忠诚、对民众的眷念。讲解相关内容时,教师除了围绕抒情性、表述方式、文体特征、个性化等概念进行文本阐释外,更应该突出表现其中的爱国主义元素。讲解屈原《离骚》诗篇时,就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爱国事迹,让学生深入理解屈原作品中的爱国情怀。讲解杜甫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中对杜甫的生平遭际做深入了解,让学生找出自己最欣赏的杜甫诗歌。课堂上,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这些诗句的理由,再进行补充、总结。由于学生课前已经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上课时的发言就比较生动、精彩。学习白居易诗歌时,强调了白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关怀;讲解苏轼章节时,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苏轼乐观旷达的精神。实践证明,通过积极主动地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个体品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三)用富有新意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随着信息交流日益变得迅捷、方便,大学生更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他们思维活跃,更喜欢新奇、生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教学时,应尽可能考虑到这一点。这样,教师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其学习主体地位的被尊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时,除了运用文字外,教师还要尽可能运用其他元素来刺激学生感官,提升其学习热情。实践证明:在课堂上使用的幻灯片中插入一定数量的精美图片、音频资料,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课堂上精选中国大学MOOC网或者超星视频上一些名师授课的精彩片段给学生播放,也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效率。在讲解《离骚》《长恨歌》时,播放了相关的诗歌朗诵视频,学生一下子就被优美的画面、悠扬而悲怆的音乐吸引,都情不自禁地盯着屏幕看,很自然地跟着吟诵。学生在感受深沉诗境的基础上,也记住了诗篇中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另外,为学生提供一些形象性的知识信息,例如用多媒体播放作家画像、作品的重要版本图片等,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重视古诗词吟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吟诵诗歌对于理解诗歌含义和思想情感具有重要意义。叶嘉莹先生曾言:吟诵诗歌“能将古人诗歌原有的韵律与自己读诗时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生命和诗人的生命结合起来,令诗歌的生命延续,生生不息”[3]。吟诵诗歌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在微课、教学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相关诗词的经典诵读视频,如乔榛和丁建华朗诵的《长恨歌》、方明朗诵的《蜀道难》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之美,更好地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当然,教师也必须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朗诵方法和技巧,如平声字要读得长一些、低沉一些,仄声字要读得相对短一些、响亮一些;五七言近体诗句子的节奏应该是“2-2-1”“2-1-2”“2-2-2-1”“2-2-1-2”;词的朗诵,也要注意格律和平仄要求。另外,诗词在吟诵前也要特别注意理解诗词内容,确定情感基调。(五)介绍学术新信息,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学术新信息、新动态,使教学始终贴近学术前沿,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证明,课堂上最能够吸引学生的,往往是教材之外的一些内容,特别是与课本内容同中有别的学术新动态。当然,给学生作相关介绍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尽量找权威期刊上的合理观点,这样才能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为学生日后进行更深入的学术研究做一些启蒙工作。

二、优化教学策略,解决课时不足问题

利用微课、慕课等技术形式进行课前预习。“微课、慕课等技术形式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限制,让教师与学生能够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与互动”[4]。在教学中适当使用微课、慕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常规教学模式的不足。传统文学史中关于作者的生平、作品的产生、作品基本思想等方面的知识,相对于具体作品而言,因为没有过多可以讨论的内容,所以对学生来说往往枯燥、缺乏吸引力,课堂上讲解也往往耗时多,效果却不佳。对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本相关内容,同时观看教师制作的微课或者指定给学生看的慕课。由于微课课时较短,且微课、慕课中往往有精美图片和优美、有趣的音频,观看形式自由,因此更能吸引学生兴趣。教师制作的微课中,一定要给学生留有问题。这些问题既可以是简单的知识性问题,如:“《屈原》的作品都有哪些?《长恨歌》的作者是白居易还是李商隐?”也可以是较为复杂的问题,如:“《诗经》中的诗,在当时有一个重要作用是以其独特的感染力来教化士民,试以一首诗为例来说说这个特点。后世哪些诗人的诗也特别注重教化?试举一二例。”这样的问题,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能使学生对古代诗歌所具有的文化功能有更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用微课等技术形式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不仅节省了大量课堂时间,也更利于课堂上重难点问题的解决。此种预习,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精心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为了加强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必须给学生设置一些具有引导性和延展性的问题,如:“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长恨歌》是怎样把抒情、写景和叙事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学生可能有爱情说、讽谕说、双重主题说等回答,只要是言之有理的回答,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有助于体现作家主要艺术特色和作品主旨的情节,教师也应该提醒学生留意,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深意。例如,在讲授《儒林外史》中周进贡院痛哭撞号板的可笑场面后,教师可提问:“周进在贡院里面为何要痛哭着用头去撞号板?周进的行为是否只是让读者感到可笑?你能否从中看到作者讽刺艺术的特色?”通过提问,让学生认识到:这瞬间的可笑也蕴含着深沉的悲哀,而这也是内在悲剧性最强烈的地方,能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作者敏锐地把人物的瞬间行为与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思巧妙结合在了一起,使讽刺具有巨大的文化容量和社会意义。通过设置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较好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课堂问题的设置,应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设置的问题要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问时要照顾到全体学生的感受。

四、通过课堂讨论和撰写小论文的方式,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迫切需要高校“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型”,而课堂讨论、表演情景剧、撰写小论文等活动,无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一)通过讨论和表演情景剧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讨论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5],有很好的效果。讨论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即将讨论话题做好充分准备,要求学生深入阅读相关材料,形成自己的基本观点,并把主要材料有条理地写出来。课堂上教师要要求学生在表述时语言要准确、流畅,有理有据。适当的讨论,有利于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相关文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了学生的学术兴趣。讨论的问题最好有一定开放性。例如,让学生探讨曹丕、曹植的文学成就,孰高孰低;让学生思考:白居易新乐府诗歌的价值到底如何,这类诗歌在当时是否产生了广泛影响等问题。关于这些问题,教师都可以让学生在做了充分准备后进行讨论。实践证明,安排一定的讨论课程,有利于学生阅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情景剧的表演,也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认识《史记》场面描写的精彩和人物刻画的精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表演《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等情节。让学生在熟读相关文字的基础上,绘声绘色地表演,教师用手机拍摄后,在课堂上选取精彩片段大家共同赏鉴。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学史相关内容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对学生以后考公务员和考研的面试都很有帮助,学生因此也更愿意学习此课程。(二)通过写小论文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论文和古典诗词的写作。1.小论文的写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具体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每学期写两三篇小论文。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文学现象或作家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让学生结合作家生平遭遇、所处时代背景、文化思潮、政治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论证。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初步认识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途径和规则,逐步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和学术规范。这也有助于学生接触和了解学术前沿状况。除了布置两三篇小论文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多写小论文,写精品小论文。对极少数佳作,教师在指导学生认真修改后,可以鼓励他们尝试投稿。刊发论文的期刊即使级别不高,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激励,对其日后走上学术道路会有帮助。2.古典诗词的尝试写作。古典诗词写作,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帮助。中国古典诗词承载了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雅正品格,具有音乐、语言、意境等多种美质,只有通过创作,才能对其精神、品格、美感有更深刻更精微的体会。现在国内不少高校,早已经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就专门为学生开设了“诗词格律与写作”课程。已经举办多年的山西省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其中就包括格律诗命题创作这一重要环节,评委会从格律、意境、风格等方面对选手作品进行点评。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时,也让学生严守格律要求,取法经典,让学生把诵读与习作相结合,循序渐进,最终写出内容与形式兼具的佳作。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领悟能力以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增强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教授此课程,必须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要想让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文化视野得到广泛开拓,获得更多进步,除了以上措施之外,还必须想尽办法吸收各种先进教学经验和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永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功力与性情[J].教育文化论坛,2019(3).

[2]过常宝.古代文学教学要维系文化传统[J].中国大学教学,2019(4).

[3]王群.中华朗诵(4)[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37.

[4]陈婵娟.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评《中国古代文学教程》[J].新闻爱好者,2019(9).

微课理念论文范文篇6

阅读能力是食品专业英语人才培养实践的重要基本能力之一,也是影响食品专业英语毕业生就业质量、职业发展规划的关键职业技能素养之一。在大数据、信息化、云计算等技术理论的推动下,新时期高校食品专业英语教学实现多重革新,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相关机制不断融入专业英语教学实践,其中,微课以其教学资源的便捷性、教学形式的灵活性迅速成为新时期高校食品英语教学中的热门教学模式。紧跟时代食品人才需求发展趋势,深入探讨、分析食品英语微课教学创新发展之路,对于高等教育发展、食品人才培养创新都具有显著价值和意义。

《实用食品英语阅读》内容选材紧扣高校食品英语教学发展和食品专业英语应用实际,选录许多具有实际参考价值、应用发展意义的食品英语专业理论知识,并辅以大量经典、具体的食品英语案例,强调理论阐述的有效性、适用性和实用性。该书内容丰富多元,涵盖食品安全、食品营养学、经济学、化学等多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食品专业英语知识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见闻;全书采用“单元+语篇”的编排方式,每单元下分三个难易程度不一的“语篇”,强调食品专业英语学习的循序渐进,同时进一步明朗化该书核心内容;为突出该书对食品专业英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该书还积极构建食品英语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教学的有效衔接机制,并在每个单元中附录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写作技巧指导模块,以“写”促“读”,强化读者对食品专业知识与英语专业体系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全书行文通俗易懂,作者将食品专业英语知识与时下流行的养生健体、减脂增肌等运动营养新理念有机融合,遵循新时期读者关注社会热点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提升读者阅读兴趣。随着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的广泛渗透和延伸,各地高校对微课教学形式的认识也正在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投入到多学科课程微课教学创新探索的热潮中去并取得一定成绩。但就目前而言,微课融合、应用教学的广度进一步拓宽,但是在单个学科领域的“深耕细作”则需要进一步探索。食品英语本身具有显著的应用性、发展性和学科交叉性,食品英语教学不可能一种沿袭传统课堂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引入、融合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不断调整、完善、优化,才能为食品行业现代化、规范化、高效化发展不断输送高素质人才。在食品英语教学中又难免涉及法律法规、生物、化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高校食品英语教学课时有限,学生的精力、时间也十分有限,留给教师为学生补充相关知识的空间十分狭窄。于是,如何充分、科学、高效利用食品英语有限的教学时长成为食品英语教师和高校管理者的核心“考题”。

结合《实用食品英语阅读》中对食品专业体系知识及应用需求、英语专业体系知识的细致解读和分析,借助微课教学优势,新时期高校食品英语微课教学“碎片化”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方面,深化食品英语教学体系改革虽然微课教学模式高效、灵活,但是它仍然要占用学生一定的课余或业余时间,如果数量设置不当或者视频制作粗糙,不仅会影响学生消化、吸收食品英语知识点的效率,还会进一步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多少数量、什么水平质量的微课教学视频才能真正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呢?这需要高校管理者充分考量食品专业应用发展、食品专业英语应用实际、学生群体多样化发展学习需求、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等多方面因素,科学规划设计食品英语微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实践教学及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考评体系,并根据实践数据不断调整、优化、创新,强调食品英语微课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互相浸润,有效降低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陌生感、疏离感和抗拒感,同时也提升高校食品英语教育教学体系的时代性、发展性,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能效性。

另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信息化素养建设,提升教师微课视频制作能力通常来说,微课讲解视频是将一个知识点内容趣味化“浓缩”,其时长大概在5~8分钟,可谓“短小精悍”。也正是由于微课视频短小,学生可以利用课余的碎片时间浏览、学习、复习、巩固,微课视频也可以在课堂教学和专向教学中使用,突出教学重难点。对于高校食品英语课程教学而言,微课教学模式不仅有效节省学生学习时间,还为学生预习、复习提供了更好地条件。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一次性大量信息轰炸”,这种灵活、有趣、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消化知识点。但是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食品英语教师的微课视频制作水平普遍低下,因而亟需切实加强教师队伍信息化素养建设,例如灵活开展微课视频制作素养、技巧学习讲座和专题培训会,或者将微课视频制作教学视频以微课视频的形式提供给教师在工作之余观看、练习,教师自己也成为微课视频的观看者,因而更能把握学生的需求。并及时构建与之相对应的鼓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提升教师参与学习、提升微课视频制作能力的主观能动性。此外,高校还可以举办食品英语微课视频制作竞赛,进一步提高教师“精练技艺”的热情。

作者:国宁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微课理念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文化自信;跨文化交际职责;培养策略;英汉委婉语

当前,随着主席在党的提出的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多次在多种场合对“文化自信”理念进行阐释、强调和倡导,这一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也与教学进行了深度的融合。在课题的前期研究和高职幼儿英语教师培养过程中,对幼儿英语教师多元文化身份进行了定位,这为幼儿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职责培养策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前高职幼儿英语教师专业学生学习情况不佳,主要表现为学习能力偏弱、学习习惯不良、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较低、英语基础不扎实等。但是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这一观点,越来越多教师意识到,高职英语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应注重文化养成,尤其是跨文化交际知识的传递和能力的提高。本文立足于适应社会需求的文化自信理念,以英汉委婉语为例,进行教学设计,致力于探索培养高职幼儿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职责的策略,并进行实践检验。

1跨文化交际职责

幼儿英语教师要履行跨文化交际职责,一方面必须深刻理解其理论内涵,另一方面也要弄懂跨文化交际职责的履行所带来的深远意义。外语教师的跨文化职责是教师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跨越不同国家与民族文化的界线,通过不同文化体系间的理解促进不同语言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它具体包括: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内容[1]。外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职责具体表现在维护本族语文化,传递目标语文化,促进跨文化理解。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念,保护民族文化精髓,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最基本的跨文化职责。幼儿英语教师进行外语教学,不能脱离外语文化的传递,因此架构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有辨别地融入外语文化,树立学生多元文化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跨文化交际职责内涵。在坚定本族文化自信和传递外语文化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理解特定的外语文化思维方式,促进准确交流,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跨文化交际职责的实际体现。如果跨文化交际职责无法成功履行,不仅会造成学生对汉语与外语的文化差异理解不当,还可能直接影响学生综合使用语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在现实情景交际中产生语言和行为方面的交际障碍。因此,跨文化交际职责的培养意义具有多重性:有利于幼儿英语教师接触异国文化,开拓文化视野,同时培养国际视野,超越原有思维的局限性,并加深对本族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有利于幼儿英语教师认同自己的多元文化身份,重新审视本族文化与外语文化的关系,加强自身专业的发展和成长;有利于幼儿英语教师以开放、包容、思辨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并进行本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差异的比较,适应文化多样性时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本族优秀文化“发声”,致力于本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教学设计背景

2.1课程背景信息。本课程为《语言与文化》,是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所选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王振亚主编的同名教材。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检验学生有关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理论知识以及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学完该课程后,学生应了解英汉语言文化的异同,增加对中西文化的理解,具有跨文化意识,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准确地理解对方,得体地表达自己,避免出现言语不当,甚至行为不得体而冒犯他人的行为,并能较好地传承并宣传中国文化。在考核上,本课程不仅要考核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考核学生的英汉语言与文化比较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因此,考核方式为形成性评价、任务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平时成绩占20%,包括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情境交际情况、作业等;小论文撰写任务占30%,要求学生按照论文的格式(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五要素)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的小论文;期末试卷笔试占50%,考核学生语言与文化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2.2教学设计背景信息。本设计教学对象为应用英语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对英语有一定掌握,但对英汉语言的理解停留在字面上,对深层的文化差异知之甚少。教学内容选取教材中第七章第三节“英汉委婉语”,主要讲授委婉语的定义、功能、用法及死亡委婉语。本设计的教学重点为委婉语的定义、功能和用法,常见的英汉死亡委婉语,委婉语相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后者则是需要突破的难点内容。根据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计为学生能理解委婉语的定义、功能和用法;掌握英汉常见死亡委婉语,并在日常交际中合理使用委婉语,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践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主要采用交际教学法、PPP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以及讲授、讨论、对比等多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3教学流程设计

本课践行翻转课堂,契合教学目标,设计为课前预学、课中教学和课后巩固三个环节。3.1课前预学。预学任务课前通过云平台给学生。第一项为自主学习委婉语微课,对委婉语形成粗略印象,并理顺学习内容和疑难问题;第二项为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思考委婉语,并记录下来。这两项预学任务的设计不仅提早将教学内容融入学生脑海,对教学内容有初步了解,并准备英语委婉语,为面授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训练学生获取知识、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等能力。3.2课中教学。课中流程是进行面授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主要进行委婉语相关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传授、训练和实践等,分为六个步骤。首先利用两句不同的问候语对学生进行关心和问候,初步渗透委婉表达的优点,然后采用小组竞争的方式呈现课前准备的委婉语内容进行热身,再采用通过询问数词(如520、2、38、250等)、职业称呼语(如教书匠、教师、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和汽车装饰语(如“爱护新手,人人有责”;“BABYincar”;“别追了,本人已婚”;“别吻我,我怕修”等)的表达方式和所表达的意义引入话题,为后续理论学习和交际任务做好准备。在新课呈现及练习阶段,首先利用微课、构词法和例句进行委婉语定义教学,并利用HughRawson的话语“委婉语如此深深地嵌入了我们的语言,以致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使是那些自诩言谈直截了当的人,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的”[2],强调委婉语的重要性。然后,解释委婉语的示礼功能、避俗功能、避忌功能、掩饰功能,并介绍委婉语的用法和使用领域,如死亡、老、教育、疾病、排泄、性等,同时要求学生分组快速准确进行相关委婉语举例。通过小组情境讨论“在春节等重要节日不能提及或者说的话语(话题)”,观看视频《趣说文化:禁忌语和委婉语》,有针对性讲解死亡委婉语,并分类对比分析英汉死亡委婉语的异同,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后,通过小组讨论进行自我学习和总结:英汉委婉语是否相同?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进而实现知识总结,并培养学生委婉语知识掌握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最后再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梳理。3.3课后巩固。学生观看电影ThePrincessDiary,并自主进行委婉语案例分析,寻找其中的委婉语,通过云平台提交。电影的趣味性和案例分析的创造性进一步要求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内容,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化和深化。

4教学效果及特色

本次教学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小组竞争的方式,利用常用的数字用语、职业称呼语、汽车装饰语等引入主题“委婉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理论教学时,利用情境、问答、对比、讨论等多重活动和手段,教师主导课堂,讲解委婉语的相关知识和死亡委婉语例子,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实践环节,融合教学内容,通过头脑风暴、任务驱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常用委婉语,实践跨文化交际情境,培养学生委婉表达的意识和习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课前利用云平台布置微课,辅助了解知识框架;课中利用微课、视频、PPT辅助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采用手绘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梳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辨能力;课后利用电影观赏及云平台完成作业,充分利用常用的信息平台进行教学。总之,教学设计具有实用性、实践性、多样化、信息化的特点,有效提升高职幼儿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跨文化交际职责的树立。

5培养策略

通过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不难看出,幼儿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职责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而可践行的跨文化交际职责培养策略主要可以从幼儿英语教师的文化身份、意识、敏感度和能力等方面进行。首先,明确文化身份定位。幼儿英语教师必须自我正确定位才能进行有所作为,从自我确定自己所承担的“传统文化启蒙者”“英语文化引入者”“多元文化融合者”“文化自信倡导者和践行者”等多元文化身份开始,为培养下一代的文化意识和信念、文化的传承责任和文化创新精神,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职责[3]。其次,树立“强元”意识。幼儿英语教师首先要弄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认清目的语文化的语用功能,维护本族语文化的主导地位,厘清本族语与目的语的关系、本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从而,在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环境下,要努力使中国文化这一元成为世界最“强元”,做到“文化自信”。再次,培养跨文化交际敏感度。跨文化敏感度是跨文化交际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人激发自身理解、欣赏并且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它的高低程度直接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跨文化敏感是连接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技巧的核心因素,只有对异国文化有正确的情感倾向,才能激发相应的文化意识,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运用正确的交际技巧,进行有效交际行为[4]。

幼儿英语教师保持高度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也就是敏锐的洞察力,就能快速准确地发掘语言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和能力提升,将本族文化渗透入英语教学中,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动态发展,实现本族文化和外语文化的平衡和协调。最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幼儿英语教师自身的英语知识和能力、英汉文化、英汉文化差异等知识汇聚成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幼儿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职责的基础和根本。只有通过提升幼儿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培养幼儿英语教师更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更好地传递的文化概念和文化地位,更好地引导教学对象建立文化自信理念,实践跨文化交际职责。

参考文献:

[1]周晓燕,朱美玲.外语教师的跨文化职责:内涵、表现及其实现策略[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7(6):37-40.

[2]冯安伟.在教育与培训中提高跨文化能力[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3]谢杰.“文化自信”理念下高职幼儿英语教师多元文化身份定位[J].校园英语,2019(36):120-121

微课理念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远程教育;实践教学;共享实践资源库;团队建设

现代远程教育是指通过音频、视频(直播或录像)以及包括实时和非实时在内的计算机技术把课程传送到校园外的教育。国家开放大学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以“开放、责任、质量、多样化、国际化”为办学理念,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推进现代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其技术上依托高水平网络运营机构,借助虚拟专网、互联网、教育科研网、移动通信网和卫星网等,实现总部与分部安全、高速互联。该种教育方式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阻挠,解决了工学矛盾,使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了较好的教学衔接。

一、远程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是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与理论教学构成一个整体,二者相辅相成。开放远程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决定了实践教学需要不断创新,其内涵需不断改进,如何提高远程教育的实践教学水平逐步成为了远程教育探讨的热点。(一)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目前远程教育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有手工模拟实验、计算机模拟实验、顶岗实习、专题调研、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应用的手段也呈现多样化,但是纵观各远程教学点的教学活动,可以发现远程实践教学活动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面授的课程原本是对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问解惑的好时机,学生却常常来而无问题,甚至是常常不到校;需要在网上远程完成的实践内容,学生往往是复制粘贴,不求甚解,流于形式;有些软件操作如电算化会计是需要按步骤点击操作的,但是学生经常摸不着头脑,即使有指导老师的指导也无从下手;毕业论文(设计)本是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最好方式,却变成了网上抄袭拼凑[1]。久而久之,指导教师只对学生的论文格式进行审查而不关注论文的质量,有的学生在论文答辩时甚至不知道论文的内容是什么;考试时学生恨不得都是开卷考试,可在开卷考试的考场中学生往往带着资料找不到答案。种种迹象表明实践教学活动任重而道远。(二)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学科的发展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目前远程教育的教材更换过于缓慢,尤其是法律、会计等专业,其知识更新速度快,教学内容却无变化,相关课程的案例仍然是10年前甚至更早的内容,让学生难以产生认同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各门课程指导老师存在着“吃老本”的情形,其负责的教学内容经久不变,一次成型多次使用,无更新;要求的形成性测试题目年年相同,缺乏创新性,导致学生只会靠百度答题,离开了百度难以答题,比如电算化会计这门课在百度中搜索可发现只有xxxx年春/秋季这几个字有变化,各个任务的具体内容从未发生改变,应用的软件仍然以畅捷通T3为依托,落后于近几年会计软件的研发速度,使学生感觉学而无用。(三)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远程教育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理解能力存在着个体差异,而远程教育依托于网络、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逐步成熟,其教学内容逐步安排到国家开放大学网站上,可是各个专业的各门课程在网上呈现的形式不一样,无统一的模块操作,有的教学内容虽然都按章节安排,但是学生点击操作的方法不一,完成形成性考核的方式和步骤也不一样,有时分校的指导老师都没有熟悉透彻,何谈对学生进行指导呢?长此以往,学生对于课程的网上学习无所适从,降低了学生网上学习的兴趣,有的学生好不容易学会了一门课的网上学习方式,上另一门课时又面临着陌生的网上学习界面,又一次不知怎么下手,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降低,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四)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远程教育的特点是互联网,然而有的办学点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有些教学软件跟不上,本来应在网络上完成的教学内容,但面授教学时地点是教室,导致学生学习后依然对网上相关作业难以完成。教师是远程实践教学的关键,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远程实践教学的成败,但是目前对于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各个院校对于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无确定的培养方案,有的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欠缺,无弥补的途径,导致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参差不齐,影响了远程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有些教学点甚至对于教师的考核往往重结果,轻过程,使得实践教学有名无实。

二、提高远程教育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本质。任何形式的教育都应当遵循这个规律,开放与远程教育也不例外。(一)开放远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开放远程教育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该种学习模式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逐步形成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开放远程教育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在开放远程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逐步深入融合,开放大学教学实体的基本建设等都给实践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实践教学如何适应需求,如何培养社会留得住、用的上的人才,形成有针对性、目的性、有效性、适应性的远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开放远程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2]。(二)提高学习者技能的需要。远程教育的学习通过互联网与面授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了学生,而学生在年龄、工作背景、生活阅历、学习动机等方面相差甚多,如何让这些个体差异的学生在毕业时达到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呢?这需要我们了解受众的个体化差异,满足其个体化实践需求,即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其能够动起手来。专业知识在工作岗位中用得上是大多数学员选择远程教育继续深造的目标,因此,我们在授课中需要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不光要体现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课程(如毕业实践)中,还应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安排实践教学环节,以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互动教学机制,针对在职学员有一定实践基础的特点,我们实践教学的安排更应该因地制宜,培养其解决问题、创新知识的能力,增强学员在工作岗位中的竞争力。(三)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远程实践教学主要依托于网络实现,网络的产生一方面为远程教育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为实践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机会。首先,一个优秀的实践教学离不开案例的应用,网络的出现为搜集案例提供了可能,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其次,科技的发展催生了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为远程实践教学提供了契机;再次,实践教学离不开教学做一体化,网络的出现一方面使实践教育时间与空间相对自由,改变了实践教学面对面、手把手的场面,为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学生工学矛盾,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机会,还解除了面对面教学的尴尬,让学生对实践中的问题畅所欲言,展现真实自我,教师也能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三、提高远程教育实践教学的方法

师生在时空上的分离是开放与远程教育的本质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加强实践教学就需要转变观念,融入科技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调实践教学的实用性。(一)创新开放远程教育实践教学形式。1.增加实践教学种类。伴随着计算机、网络、APP等技术的发展成熟,远程教育实现了随时学习、随地学习、随身学习,实践教学作为远程教育的一部分也应该顺应科技的发展,除了最后一学期的毕业综合实践外,均可在每个单元教学中按照任务设计多个实践教学小案例,在给定的时间内,学生可单独或小组讨论,其实践成果的展示可以是上传到网上的PPT演示,也可以是案例分析报告,还可以是调查问卷分析;还可以由学生根据自身工作情况进行相关实践环节,将其工作成绩作为一项实践答卷。此外教师还可设计网上技能竞赛,打破时间、地域限制让学生在家就能完成,对于成绩优异的同学给予加分鼓励,增强学生实践教学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知识应用、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2.提高实践教学的技术含量。采用“岗位+手机移动终端”的方式,将学生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相连接,使实践教学接地气,解决部分学生专业实践难的问题,并设计专门的实践模块将“教、学、做、解”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虚拟”工作岗位中体验教师教学的内容,教师可针对问题随问随答,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检验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此外,学员也可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给教师提出相应的实践教学问题,教与学互相促进。采用“任务+微课”的模式,将实践教学划分为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由实践教师团队制作成统一的微课,存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实践教学微课不同于理论微课,其内容上多讲述具体的操作流程、操作步骤,更具有引导性,要求实践教学微课应符合微课的概念,不能只是教师坐在屏幕前讲课,应多些情形创造,多些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微课的出现,一方面解决了教师与学生教学时间不统一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部分学生一学就会,一做就忘的难题,遇到问题可回放加深记忆。采用“面授+网络”的方式改变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毕业论文是学生专业学习的综合实践阶段,该阶段决定着学生知识的积累程度。目前毕业论文的分配是本教学点的老师负责本教学点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由于网络的出现,实践教学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毕业论文的指导安排也应在同一学科范围内打破地域限制,可在同一省市范围内在网络上开展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资质的申报与审查工作,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针对论文选题,专业教学团队可将题目设计到网络上,由学生自由选择,采用排他性原则解决论文重题问题;针对论文质量,指导教师应强调写实性,与学生工作、生活的相关性,查看有无具体企业具体事例的应用,多多关注毕业论文的质量,不应只强调格式的重要性;针对论文答辩,可采用网络与面对面相结合的方式,由学生自由选择,选定后按照相应的时间、地点进行答辩,答辩的方式不应只局限于教师问学生答,还可通过答辩氛围的渲染,答辩手段的提升、师生探讨等增加些师生互动。(二)增强开放远程实践教学的实用性。网络实践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各门课程虽设置了责任教师,但教学点的教师与课程责任教师之间的沟通较少,难以通过一两次的面对面或者网络教研完成实践教学,因此各门课程分校指导老师应在责任教师的带动下积极提高实践教学的实用性。远程实践教学最大的特征是建立在网络上,那么要想使不同地域的学生都能得到同样的知识,能进行同样的实践操作,同时也便于分校指导教师学习指导,就必须将不同地域的同一学科的教学资源集中,建立共享的实践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是同一门学科所有指导老师实践经验的结晶,每位教师都应自觉更新维护教学资源库,遇到问题、重点难点及时进行商讨,共享的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可以是真实的企业案例资料,也可以是网络上搜集的资料,形式可以是文字、影像、照片、视频等,但必须是每个知识点理论联系实践的案例[3]。再由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以任务为导向在实践教学中深入浅出的引出,增加了知识点的现实感,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兴趣,使其在生活工作中能举一反三。(三)提高教师团队的实践教学水平。要建设一支质量过硬的教师团队,各教学点应在省市开放大学的领导下打破院校之间的壁垒,形成紧密团结的教学团队。明确团队实践教学的目标。一个优秀的实践教学团队,应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开学初应制订新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应明确每个教学单元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在教学计划中具体安排实践教学的地位、开展方式、开展时间。同时将教学计划分解到每个单元,细化成具体的任务,以任务为导向安排教学,具体指导教师实践教学的实施,保证实践教学目标的完成[4]。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由于实践教学团队成员纵向隶属于不同院校,横向属于同一学科,不同院校有不同的评价考核体系,为保证教学团队的稳健运行,应建立一套隶属于学科的激励考核体系,可单独向上级部门申请经费,实现成绩与经济挂钩,促进不同院校教师互相激励,互相学习,形成有序、高效的竞争模式,保持教学团队的正向流动性与稳定性并存,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质量。提供有效的实践教学培训平台。远程实践教学的基础应在实践上,因此教师实践教学水平需要提高,教学团队作为某一学科的集合点,应有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平台,方式可采取老带新、一帮一、企业实践推荐、模拟实训、挂职锻炼、参加专业学术会议、教师或学生实践技能大赛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5]。此外,一个团队要走的稳,走的远,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专业教学团队应有一个稳定、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多对学术知识进行探讨,多做本专业的学术课题,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才能各取所长,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总之,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远程教育的受众大多是在职学员的继续深造,其对实践教学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开展远程实践教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其发展还需要教师们的不断探索研发,不断努力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才能加快远程实践教学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刘莉.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教学一线的探索与反思———第三次“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2,(4):5-17.

[2]郑绍红.远程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与核心理念[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1-5.

[3]刘永福.远程教育环境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应用研究[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8):81-86.

[4]段庆华.远程教育管理案例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5-10.

微课理念论文范文篇9

财经法规是我校本科会计学和高职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基础地位。财经法规课程主要讲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法的内容,主要涉及会计、支付结算、税收和财政法律制度条文;另一方面是德的内容,主要涉及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规定。总而言之,财经法规涵盖的内容较广,知识点较多,理论性较强,而学生学习的难度相对较大、颇感乏味,导致教学效果不大理想。此外,2017年财政部公布暂停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为此,本论文认为,教师有必要在上本课程第一节课时,明确指出学习本课程的作用,如:一是为初级职称考试打基础。如前所述,从业证取消后,取而代之的是初级会计师证。据财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初级会计师证的考生人数达到403万,较去年增长116%。而初级会计师证的考试科目之一《经济法基础》中,有将近50%的内容都来自于本课程,因此,学习本课程可以为将来初级会计师证做好铺垫。二是为将来会计工作做好准备。本课程的第二章结算法律制度,涵盖了支票、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卡等支付工具,第三章税收法律制度,主要学习我国现行税制中的四大税种: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学生具备上述知识才能更好地胜任财务会计和税务稽核等工作。这样,从考证和实战工作的角度出发,学生才会坚定学习本课程的决心。

2以信息化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如今是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教学需要改革,教学的方法也需要不断更新,财经法规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让学生颇感新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动性。信息化教学工具有以下几种:①“问卷星”:在第一节课时,利用“问卷星”调查平台对学生进行一次调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以及他们对这门课程的期待和学习目的。这样在一开始就与同学有互动与交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备课,把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想法融入教学工作中,更能体现教学的成果与价值。此外,课后也可以针对每章内容通过“问卷星”让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从而适当地调整课程进度和安排。②二维码技术。利用在线网站平台,把课件总难点、课前回顾和课堂小结、课堂小测验等教学资源生成二维码,学生只需要扫一扫就可以得到学习资源。另外,可以布置小作业让学生DIY上述资源并做成二维码,供其他学生参考与学习,这样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来促使学生认真复习和预习。把学生的想法和述求呈现于课堂上,意义更为深远。我的课堂安排中课前回顾及课堂小结是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形式展开的。学生扫了二维码把知识点展示出来后,由学生来演说。我的教学理念是把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做主,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语言概括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也可以换位思考,让学生理解老师,同时让老师发现学生的优势而培养其发光点。③电子抽签。本论文认为,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通过以提问为主,引入案例、模拟情景等方式为辅来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的财经法规课程每节课都有设置即兴提问环节,基于公平原则,我会利用小飞侠随机抽取器来点名让学生回答,回答正确作为课堂表现的加分项目,如回答超时或者回答错误则要接受小惩罚,这样学生会更集中精神认真听课。此外,每节课也可通过电子抽签来进行考勤签到。④慕课教学。财经法规第二章的票据结算这一节的内容,可以用慕课的形式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知识点、观看视频、电话咨询等方式提前对本节内容进行学习;然后,课堂提出对支票、汇票和本票的区别和用途、对票据票样的分析等问题,同时针对章节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解答,并增加讨论环节如研究企业如何选择票据进行支付结算。通过听取学生做题思路、答对率等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得到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慕课教育在当今的高校教学里,越来越受到欢迎,一来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方式提前学习预习知识点,让学生主导学习;二来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教师可以反过来向学生学习,吸收其中的优点,完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能力。⑤微课。在微课选题时,要考虑好把教学内容和实际案例相结合,如第五章“会计职业道德”,教师可以把学生的专业发展和以后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涵盖到微课里,其呈现形式可以是一个幻灯片或Word文档并配以音频、一段视频或动画(教师可以选择是否出现在画面里)[1]。通过微课视频,学生懂得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和精神,为将来工作的晋升做铺垫。又如,第四章“财政法律制度”,由于内容不涉及到初级会计师证的考点,而且学生对政府的工作体制了解不多,因此学习本章节难度较大,学生学习完后也容易忘记。针对上述问题,对第四章而言,选择微课教学,让同学反复看视频或者PPT,有助于巩固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⑥“互联网+”。通过互联网线上教学平台,学生不但可以领略名师的精彩讲解,而且也可以下载很多相关的教学资源。如果学生对课上知识点掌握不到位的,可以借助线上教学平台进行复习、预习和钻研,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2]。教师在线下课堂教学中,如对于最新的法规政策可通过互联网查询并与学生研讨,又如第三章税收征收管理可通过互联网实战演练对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申报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把高校和企业有机结合,引入更多优质的资源和更好的平台,这样既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使其变得生动形象,又开放了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只要有网络的地方,他们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找到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学习。

3以信息化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的建议

3.1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教师不但要努力提升教学能力,更要追求科研精神。本论文认为,财经法规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并学会实际运用,应积极地深入企业里学习和锻炼,从而了解企业的实务处理。同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鼓励并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校级、省级、甚至部级比赛,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增强沟通交际能力、实战决策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良好的心态,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此外,可组建教授团队,定期改进教学内容,分享交流教学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从而提升综合的教学能力。3.2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相联合。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如上述信息化教学工具。而在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时,要根据课程和专业实际情况,并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进度表的安排。如我校会计学专业本科的课时安排为39学时,时间相对紧凑,可以选择慕课和微课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会计专业高职的课时安排为64学时,时间较为宽松,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工具,灵活的运用到课堂上,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多样化、创新化的教学。3.3教学改革与考证相结合。如上所述,教学改革方向也要与职称考试相呼应。因此,在财经法规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涉及有初级会计师证考试内容的知识点,可以深入讲解并适当的拓展;对于课堂上的练习题目,可参考历年真题、模拟题来设计,以确保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提高考证通过率。

【参考文献】

【1】邢媛媛,方莹.微课教学在高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7(04):341.

微课理念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政课;教学模式

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已深刻地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日常生活,为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高校都根据本地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技术成果,广泛采用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授课模式,确保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实践为各高校在在今后更进一步探索将信息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宝贵经验。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普及并逐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已极大地改变师生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和过程。乘着技术进步的东风,越来越多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被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中,为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注入了不竭的动力。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通过将新技术、新媒体应用于思政课课堂,使学生们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传统的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仍坚持以教材规定的知识体系为主要载体,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以考试成绩作为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教材规定的知识点的标准,从长期来看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坚定远大理想信念是不利的。从学生层面来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固然可容许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把握相关知识点而获得高分,但这也易使学生把获得高分当成了修习思政课的主要目的,将思政课教材规定的知识点等同于专业课罗列的知识点,忽视了要进一步实现从思政课教材体系向自身信念体系的转化。从教师层面来说,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师当成信息传播的中心,把学生看成信息的单方面接受者,阻断了师生间的交流、辩论、相互启发,一方面造成教师难以及时得到课堂反馈,难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解惑,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造成课堂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无法发自内心地乐于接受这样的课堂氛围和通过传统话语体系所表达出来的课程相关知识。想要摆脱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困境,就需从转变观念入手,积极实现将互联网技术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活动,重构思政课教学模式,重新界定师生各自扮演的角色和师生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从接触信息的渠道和内容来说,微博、微信已成为学生们日常使用的交谈沟通工具,对经常在这些平台上出现的时事热点新闻,学生不会感觉陌生。思政课教师要顺利实现将思政课教材体系转变为学生的信念体系,就需在两个体系间找到过渡衔接点,让学生们能从自己感兴趣的时事热点新闻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中体会到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和方法所制订出来的政策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真真切切感受得到的,社会进步的脚步清晰可见,从而加深对教材体系的认识,坚定理想信念。新媒体上所使用的语言体系正在成为为数众多的大学生的生活用语,这一语言体系对传统自上而下的宣传语言体系形成强有力的冲击。社交网络上,舆论的形成往往取决于网民的“口味”,传统的话语体系在社交网络中往往“火”不起来。依靠传统话语体系作为传播载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无法在社交网络得到大规模的有效传播,无法让理论修养参差不齐的大学生们都能对之喜闻乐见,甚至过分强调对某些概念、原理的特殊界定和细致解读还会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变,只是一味强调加大理论灌输力度、一味要求概念的严格准确,而不是从大学生们的心理和情感状态、使用习惯入手,照顾到大学生们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做出适当改变,就会导致他们只是把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概念符号接受下来,只注重概念的记忆而忽视对概念的理解与思考;只会为了考试拿高分而把主流意识形态当作知识点来记忆,考试过后立刻淡忘,而不会从内心去认同和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所表述出来的各项主张。在这种情况下,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体系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即既照顾到准确表述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也要照顾到大学生们的兴趣、偏好,让大学生们易于接受、易于理解、易于传播,确保学生们愿意听、肯分享、爱讨论。

1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条件

想要实现将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堂教学,至少需以下必要条件。1.1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生和教师都拥有必要的便捷上网条件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堂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需在课前录制好教学视频并将教学视频发送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解决知识性问题之用。必要时,教师还需通过运用互联网软件,与学生进行课前的答疑互动。而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或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开展自主性学习,确定自己的研究选题并查阅相关研究资料、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案。1.2教师能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并拥有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动力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具有更高的专业技能,尤其需要教师在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整理提炼、专题化之后制作成相应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上传至共享网络,供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预习。在课堂上,教师需通过提问或讨论来检测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并主动组织学生间开展案例分析、课堂辩论等互动活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中,从而真正将理论知识内化,并促使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3丰富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具有开放、优质、共享的特点,只要拥有基本的上网设备,学生即可获得海量网络教学资源辅助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掌握程度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尽可能少地受到时间、空间等制约因素的影响,这就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思政课堂相结合的实施方案

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堂的教学模式要能落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就体现为教学方法的变革。培养复合型人才离不开改革与创新,以教育理念的创新,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技术的全面创新。教育理念的创新实现后,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成为制约学生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学方式必须实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向知识传授与创新、与实践相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并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转变。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堂的教学实施方案各步骤如图1所示:2.1教师优化精选研究性课题的教学内容,学生课前完成个人网络学习。教师应在课前根据思政理论课教学大纲和学生指导手册的要求,同时考虑分层次培养和个性化教学的要求,在课程资料库中精选研究性课堂的教学内容,筛选相关课件和视频资料。2.2在研究性课堂上,学生按教师提供的研究报告选题指南,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时间、精力、经济状况等因素,确定研究报告选题,并根据选题内容编入研究小组。2.3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小组指导。此阶段的核心要点在于将课堂还给学生,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化,即翻转课堂教学。教师有选择地讲解实验重点、难点和注意事项,更多地充当“旁观者”和“引导者”,根据不同小组的实验进度,不断与学生互动,回答学生的问题。2.4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或论文,并就论文相关内容使用课堂所能提供的相关设备拍摄简易视频、微课。2.5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内部汇报研究结果和论文,并回答教师和其他评委提问。除根据研究报告和论文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外,还可结合小组讨论、同伴互评等方式,形成课程的综述性报告。3.6课程结束之后,定期使用量表对班级成员就使用研究性课堂的课程、研究结果和自身理想信念的树立、养成之间的关系进行追踪调查,评价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教学效果。2.7根据量表追踪反馈的结果适当更新课程资料库和选题指南,以实现研究项目和研究性课堂的教学内容的更新。2.8实施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堂的教学模式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2.8.1充分利用互联网,增强课堂内容的开放性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先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微视频、课件等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学习课程的基础知识点,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若有疑问可随时在网络平台上提出,会有师生在线讨论、答疑。在课堂上,教师要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案例分析、演讲、答辩等互动活动,让学生能在教师引导和启发下,运用自身已有知识基础,发挥自身兴趣特长,在进行文献资源检索中发现和选择实验项目内容,自行拟定研究方案,主动进行研究的教学活动方式;2.8.2注重师生间互动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实验过程中鼓励采用教师指导、学生互动讨论的教学方法,并在形成学习成果评价过程中鼓励采用汇报交流、答辩式评分等方式,以达到调动学生自主性,培养自主式、合作式、开放式学习习惯的目的;2.8.3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强调学生在教师研究性教学的引导下,以问题为主线,探索和研究问题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了解研究工作的性质和一般流程,培养自身的学术研究兴趣。从教师角度而言,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学生的实验项目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教学推动教师寻找自己承担的研究课题和学生兴趣、爱好的结合点,在指导学生实验的同时促进课题研究成果向现实转化。

3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堂的制度层面保障

首先要改变课程考核方式。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思政课期末考核需改变原来以纸质考试测验为主的方式,转而将学生是否完成了网络平台上所布置的学习任务、是否积极参与研究性课堂的教学活动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样可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态度,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在课后教师可结合学生不同专业特点安排不同形式的作业,让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展示思政课的教学成果,例如可以布置小论文、实践报告、发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拍摄微视频等作为考核评分的重要参考;其次,结合思政课程目标规划,在现有思政课教材体系基础上,建设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丰富思政课内容供给。当前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内容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加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以生动的实践、丰富的形式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为此,高校可结合本地、本院校实际情况,努力提升本院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质量和制度化水平,鼓励思政课教师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民族风情的思政课教学资源以项目建设的形式转化为平台内容,以思政课专题教学指南、示范教案、优秀讲义、网络教学资源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和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包含的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促进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内容建设的项目化、系列化、制度化。实施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堂的教学模式,关键是配备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为此就需不断完善和创新思政课队伍的建设和激励保障体系,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师投身思政课教学改革、深入学习和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并将新技术与教学、科研活动相结合的原动力。思政课课堂教学活动是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活动;是教师阐释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答疑解惑澄清各种错误认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是学生在内心经历从理论思辨到理论理解再到自我体验的完整过程。过程里的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一支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经过规范学术训练、视野广阔、思维严谨、严格自律的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在思政课堂上兢兢业业奉献、勤勤恳恳付出。高校可通过制定相关激励措施,调动任思政课教师积极性,吸引高水平教师投入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开展、研究信息互联网技术融入思政课堂的路径、提升思政课教学活动网络化程度等学科建设的重要活动中,鼓励思政课教师通过参加各种专题研修、骨干研修、实践锻炼、考察调研、学术交流等活动扩展专业视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今后持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燕.新媒体下“互联网+”思政教学德育认同的三维向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11月.

[2]穆亮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究[N].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6月.

[3]沈崴.“第三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7月第7期.

[4]谢爱莲.高校思想政治课“微博课堂”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