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资源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9:20:05

微课资源论文

微课资源论文范文篇1

“微课”最初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1]。微课程以其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短小精悍,集中说明并解决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具有快餐化、简单化、实用化、多样化、聚焦化、智能化、娱乐化等鲜明特点,更加适合网络平台的共享与传播,随着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学生智能手机的普及,微课程实现了对教师“教”的资源和学生“学”的资源的有效补充。因此,高校“微课”网站的建设一方面能够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促进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另一方面能够辅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微课”建设作为笔者所在高校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锚点,是校内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网站的建设不同于其他商业类网站,要把师生的教学需求放在第一位,避免形式主义,同时要区别于社会微课资源网站建设,体现财经类高校课程特色,立足本校教学,兼顾社会效益。因此,“微课”资源网站的设计,首先从师生需求出发,前期设计着重考虑教师的教学需求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一方面能够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另一封面也要能够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平台。在强调资源建设的同时,丰富网站各项教学功能,力图实现资源与教学平台的同步发展,打造成为校内教学资源中心与网络平台,进一步丰富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

二MOOC理念对微课资源网站设计的启示

1MOOC概述

MOOC,是英文AMassiveOpenOnlineCourse的首字母缩写,中文译为“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维基百科的解释为:MOOC是由大量参与者经互联网并免费开放的网络课程。除了提供传统课程材料,如视频,阅读,和问题集外,MOOC还帮助学生、教授和助教们搭建一个网络互动社区[2]。MOOC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其完全开放性、超大规模、用户自组织和社会建设性的特点造就了其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神话。所有的MOOC课程都是完全免费开放的,这些课程不是搜集,而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的方式方法。MOOC课程提倡共享资源,汇集大量用户思想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这种理念来自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与联通主义的基本观点相对应,Downes等人总结出MOOC课程的若干基本原则。(1)聚集。在传统课程中,学习内容是由教师提前准备好的。而在MOOC课程中,大部分内容是动态汇集的。课程为分布在互联网各处的海量内容提供了一个集合点,这些内容会通过网页或课程通讯(Newsletter)等形式聚合以提供给课程的使用者。这些内容是无止境的,学习者很可能不能读完所有的内容,他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要学习的内容。(2)混合。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将课程中的内容和课程外的内容相互混合,将学习者自己的资源和课程资源混合。通常的做法是撰写博客,通过社会性书签记录和分享新资源,参与论坛讨论,使用Twitter发表简短的意见等。(3)转用。根据学习者自己的目标转用聚合的课程资源以及混合后的资源。课程的目标不是让学习者重复课程的已有的内容,而是鼓励他们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学习者可以基于课程已有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编撰新的内容。(4)推动分享。学习者应该积极与课程的其他学习者以及课程外的所有人分享自己所创作、混合或转用的创意和内容,引起更多的回应和评论。分享的内容可以是新资源、新观点、新见解等。这些内容中有价值的部分也会被课程协调人聚合到课程通讯中[3]。

2MOOC课程的运行模式

根据李青等[4]对国际上流行的MOOC课程分析,MOOC的一般运行模式如图1。每门MOOC课程都会有一个中心平台(一般会采用Wiki或Blog等简单易用的社会化工具),由课程协调人管理和维护。通过该平台的课程信息包括课程概要、内容资源、每周话题、活动通知、组织教师介绍等等,以此组织整门课程的学习活动。学习者可自由选择论坛、微博、社交网站等个性化学习工具。在MOOC课程中,教师话题和活动,协调学习者的讨论,推动学习进程;学习者则通过各种平台和工具,浏览、讨论、完成作业,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这一流程对于微课资源网站设计的启发是,微课资源网站不应该只是一个资源的、下载站点,应该更加注重教学互动,为师生提供专属讨论区、自由的资源共享权限、灵活的资源分享方式,成为一个集资源分享、社区讨论为一体的教学平台。

三基于MOOC理念的“微课”网站设计分析

1“微课”网站总体规划

(1)页面风格设计。“微课”网站界面的设计应当以简洁、美观为主,色彩、文字、图片、视频的使用风格要同意,排列清晰有序。网站页面以浅色为主,营造轻松、舒适的页面感受。

(2)系统功能结构设计。网站功能模块主要包括:网站帮助系统、资源中心、论坛、检索系统、后台管理五大模块,具体功能结构如图2。网站的帮助系统主要包括网站使用说明、资源上传规范说明、留言板和论坛版块使用说明,同时提供系统留言板,支持匿名留言,解答用户使用中的疑难问题。帮助系统帮助用户有效操作“微课”资源网站。“微课”资源中心是“微课”资源网站建设的核心。对资源中心的资源分类依据校内学院系部课程进行划分,这样有助于校内用户迅速查找相关课程资源,同时,在论坛模块以同样的方式划分论坛版块,与资源中心相呼应,并将注册用户的操作信息同步,例如,在资源中心上传资源后,会在论坛相应版块自动一条带有超级链接的至该用户上传资源的帖子。资源中心支持所有用户的资源查询、浏览、下载,支持注册用户的资源上传、订阅、收藏、推荐与评价功能,同时通过设置注册用户的角色信息,实现对注册用户的个性化资源推送功能。资源订阅功能,通过XML语言实现资源库对不同注册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推送。一旦网络上传了用户订阅的偏好资源,系统即可以向用户以短信、邮件的形式直接向用户推送该资源。资源收藏功能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在线资源收藏功能。用户对自己上传、下载或喜爱的资源,可以直接分类保存在用户网络收藏夹中,以便于用户管理自己的学习资源。资源的检索功能分为分类检索和综合检索。分类检索是用户可以依据资源的专业、年级、学院属性直接进行检索;综合检索中,可以实现以标题、关键字、专业和作者等数据的核心资源属性进行检索。资源评价功能可以实现用户对“微课”资源的评分、评论,评分结果计入系统推荐功能模块,在首页实现对资源的评分排序推荐。论坛功能为用户提供交流的平台,论坛版块分类与资源中心的资源分类同步,当资源中心注册用户上传相关资源后,在论坛相应版块也会直接新建帖子,提供该上传资源的链接地址。同时,论坛可以实现与QQ账号绑定,个人发言信息可以在腾讯微博同步广播。注册教师用户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向管理员申请新建课程讨论版块,对版块内讨论内容,教师有权进行审查、删除。后台管理模块可以对网站的所有上传资源、论坛、网站注册用户进行管理,并且可以实现对注册用户网络学习行为的统计,包括注册用户在线时长,发帖频率,资源上传与下载频率等,并以报表的形式呈现给后台管理员。在网站管理模块中,管理人员的角色划分为网站管理员、教师、学生三个不同权限的组,每组的具体权限划分详见下文“用户角色权限”内容。

(3)用户角色权限根据“微课”网站的使用对象,将网站用户分为四类:教师、学生、匿名用户、网站管理员。各类用户的角色权限如图3所示。匿名用户权限包括检索、查询、获取资源,可以对访问的资源进行留言评价,还可以通过网站留言板获得支持。学生注册用户除了拥有匿名用户的权限外,还拥有以下权限:资源管理权限:资源的上传与下载、对自己上传的资源进行再编辑,包括查看、删除、修改;对喜爱资源进行收藏,订阅。论坛权限:用户基本信息维护,参与论坛讨论,申请加入特定教师课程讨论组,向论坛注册用户发送站内短消息,留言版块留言。教师注册用户除了拥有上述学生用户的所有权限之外,再资源与论坛权限方面还拥有以下特权:资源管理权限:教师可以对所属学院类目下的“微课”资源管理,包括该学院类目下所有资源进行查看、删除、修改、上传与评价。论坛权限:教师有权申请设立独立的课程讨论版块,并有权新建用户组,对该用户组学生用户进行管理。例如,教师能够为新建用户组的学生发放学习资料、发送群组消息、推荐资源、管理组内学生上传内容、查看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统计信息,包括学生上网时长、逗留版块、发言频次等。网站管理员对用户的管理包括添加、删除、修改学生和教师用户的信息与权限。对网站的资源的管理,包括对于资源入库的审核,资源的编辑、删除;对论坛的全面管理,包括帖子审核、屏蔽、删除、修改;同时也可以查看整个网站注册用户的网络行为统计信息(包括登录次数、在线时长、发言频次、登录板块分布等)。

(4)微课网站运行流程通过上述功能设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MOOC课程建设理念使用微课网站辅助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微课资源网站课程相关信息,包括使用论坛专属版块、教师个人微博、邮件推送等方式,向班级学生提供课程资料(包括微课视频、教学课件、讲稿等)、布置课程任务、提出讨论主题,学生及时参与互动,自由上传搜集来的各种课程相关资源,由教师审核后至网站,为课堂教学的展开打好基础。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依据自学的网络课程资源与讨论主题,在课堂与教师展开互动,依据网站平台的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统计信息,对已经参与网络学习讨论的学生,直接回答其学习疑惑;对未进行网络学习的学生,引入新课,讲解要点,布置任务,督促学习,有针对性地区别辅导。课后,再次通过微课资源网站,汇总讨论问题,上传新课任务(如图4)。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课资源网站与教师腾讯微博邮件等方式,自主学习教师布置的新课任务,收集学习各类课程相关资源,并将自己认为较好的资源上传至微课网站,提交教师审核,同时整理学习疑问,在课堂上集中与教师和同学讨论,课后再通过微课资源网站发帖或向教师发邮件解决遗留问题,接收教师新课内容,开始下一单元学习(如图5)。

四结语

微课资源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微课;资源开发;实施路径;初中物理

微课是一种脱胎于较为成熟的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模式,主要教学载体是针对某个科目中的重要知识点录制的微型视频,支持学习者通过互联网在不同的场所、时间自由学习。另外,在网络上我们也可以找到许多微课概念的解析,如维基百科将微课定义为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方式呈现的实际教学内容。由此可见,微课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授课方法,它为当下出现的教学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然而,并不是使用了多媒体或者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就叫微课,微课有许多不同于传统多媒体教学的特点。首先,从微课的“微”字点明了其最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微课本身是以短视频的方式来进行授课的,因此其涵盖的知识点比较少,基本是围绕着一两个知识点来展开讲解的,不会有过多的铺垫和承前启后,都是直接切入重点,因此授课时间也比较短。这种短小精悍的形式不仅帮助学生节省了时间,毫不拖沓的教学节奏还能让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除了“微”以外,微课还是一门“课”,因此微课绝不仅仅是用一个短视频就可以概括的,而是包含有教学课件、讲义及课后微作业等内容的完整课程体系,这也是确保学生能顺利完成整个学习环节的基本保障。除此之外,微课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优势,那就是微课的在线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的,因此学生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手边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远程学习、往期复习及课前预习。

一、微课资源对初中物理学习的意义

众所周知,进入初中后,学生首次接触物理这一学科,且物理知识的概念性很强,很多定理和概念比较抽象,虽然有的实验可以通过实验室操作来进行实操,但是仍有部分实验是在课堂上无法还原的。与此同时,若是每一环节都通过实验课来教授,肯定要花费许多时间,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来说是不利的,因此大部分教师会选择直接讲述的授课模式,这就导致学生在理解知识的时候比较困难[1]。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微课资源就变成了规避以上问题的方法之一。教师可利用小的教学视频为学生讲解知识点,不仅节约了课堂时间,而且视频中授课人员的简单演示、插入的图片和动画、生动形象的配乐等可以将抽象平面的知识、概念转换成立体的知识构架,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学习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另外,针对一些比较困难、复杂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中的内容,巩固学习效果。而且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自行设计微课,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投入感,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微课资源应用路径

(一)从新课导入角度切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查发现,许多初中学生无法学好物理的原因之一是对于这门抽象而枯燥的理科课程没有兴趣,有可能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的导入环节应用微课资源,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教学活动能顺利展开,学生的配合度也会大大增加,在课堂上的收获也会更多。例如,教学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的第三章“光现象”就可以利用微课来导入新课。首先,教师播放微视频,视频中可以展示五彩斑斓的彩虹、当光线遇到不同的面镜时会产生的可能结果,以及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产生的折射现象等,让学生通过实际现象演示和旁白解说相结合的方式逐步走进即将开始的新课。微视频播放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生活中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光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让你想到了什么?”这样的教学让新课不再陌生和枯燥,让原本冷冰冰的概念知识走入生活里、走到每个人的身边,变得生动鲜活了,学生自然而然就不会排斥物理学习。(二)应用于理论课堂,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在初中物理理论课上,教师主要为学生讲解知识点,但由于缺乏活跃而自由的学习氛围,课堂往往显得死气沉沉,导致学习效率极差,即使教师反复强调知识重点也无法取得好的效果[2]。在理论教学中应用微课资源后,课堂的学习氛围会和以前大不一样,微课能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将课堂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上。例如,教学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的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时,如果仅靠教师对物理属性进行解释是比较抽象的,然而使用了微课辅助教学后,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何谓物体的物理性质。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对测量物质的质量等方法进行分组讨论,再分组演示和解说各自的讨论结果,模仿微视频的拍摄过程,尝试自己设计专属的微课。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班级内的学习氛围被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起来,学生跃跃欲试,对新知识充满好奇与探究欲望,物理理论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改善。(三)点亮实验课堂,丰富教学内容。物理学科中有部分内容需要学生亲自观察实验过程才能理解,但受空间和器材等条件的限制,很多实验无法在课堂上开展,有些班级人数多,即使教师在班级内演示也无法保证每位学生都能看到演示过程。因此,教师可以使用微课资源开展实验教学。通过微视频的演示,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实验的整个过程,对于实验中的重要细节,教师也可以暂停并进行讲解,让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和学习知识点。有了生动形象的动态教学,学生就不会像从前一样,凭借书本上的文字介绍和自己的摸索来使用仪器和设备,有了好的实验基础,学生才会有更多探索和发展的空间。例如,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电路初探”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并且要学会基本的电路连接逻辑。首先,教师可以先通过微视频让学生观察测量的过程。在微视频播放时,教师可以在一旁进行解说,也可将仪器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边接触仪器边跟着微视频学习。之后,进入学生亲自操作环节时,教师可以将各班学生的操作流程也录制成微视频,在不同的班级内交换播放,让学生可以彼此评价、纠错,审视自己的实验流程是否有不规范的地方。这样,单一的实验课堂会变得丰富多彩、层次渐进,更有利于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

总之,新的教育要求、教育资源与技术呼唤教师及时更新自身教学理念,以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强化教学准备,精细教学设计,根据实际需要引入对应的微课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尝试先学,再通过相应的途径获取学生反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向,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反思中将自己尚存疑惑的内容通过微课加以巩固。

[参考文献]

[1]梁万华.初中物理微课的设计实践与教学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47):167-168.

微课资源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微课(Microlecture)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提出的,是指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目标明确,结构紧凑,突出关键知识点,满足现代碎片化的学习模式,呈现趣味化的视频教学内容[1]。国内最早提出和实践微课的是广东省的胡铁生,他在2013年对微课进行了重新定义,认为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将某个教学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设计成适合支持移动学习或自主学习的在线网络视频,并将其作为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微课一般5~8分钟,符合人们学习规律,可供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真正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

1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的可行性

微课(Microlecture)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提出的,是指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突出关键知识点,满足现代碎片化的学习模式,呈现趣味化的视频教学内容。国内最早提出和实践微课的是广东省的胡铁生,他在2013年对微课进行了重新定义[1],认为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将某个教学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设计成适合支持移动学习或自主学习的在线网络视频,并将其作为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两位高中老师—乔纳森·伯尔曼(Jo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最开始两位教师利用录屏软件将课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课件制作成视频,帮助缺课的学生课下学习,慢慢的这种教学方式被未缺课的学生接受。由此,教学方式从传统的“课上教学”,转变为课下预习—课上加深—课后巩固,国内外掀起翻转课堂的浪潮。翻转课堂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改变传统的教师占主导的角色定位,体现的是“先学后练”[2]。目前将微课和翻转课堂结合在一起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微课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资源,将二者结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于学生来说,改变学生对学习的畏难情绪和惰性,培养思维逻辑能力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于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对信息技术也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在疫情下,各门课程的微课都是必不可少的,将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为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2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

根据微课和翻转课堂的特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所遇到的情况,现将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过程进行一定的设计研究。

2.1课前学习

传统的微课多是概念性的内容,比较枯燥、乏味。新的微课形式应打破传统的模式,课前教师将课程知识点进行梳理,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经验进行疑难点的讲述。结合热门话题,加入一些讨论、练习并制作微课,与学生进行交流,提前设计教学计划。在制作微课时设计“关卡学习”,避免出现微课只放不看的现象[3]。

2.2课上讨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矛盾心理,既有接触新鲜事物的畏难的情绪,又有在大家面前表现的欲望,渴望得到同学们和老师的认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课前学习及反馈情况,提出一些知识延伸性的问题,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查阅文献、整合资料的能力。关于成果交流形式,可采用比赛、辩论、报告、演讲等形式,丰富课上教学内容。通过计分制,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不参与的学生,采取末位淘汰制,并计入本人期末成绩。

2.3课后巩固

微课最大的作用是可以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很多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反复观看微课回放,同样可以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课后针对本课程内容的特点,制定专属学结表,因为是计分制,计入期末成绩,既让学生有竞争感,又有危机感。下面是针对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详见表1)。表1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研究示意图

3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以高等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应用文写作》为例开展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首先,按照章节内容梳理知识点。《应用文写作》课程共五章,知识点比较固定,有条理性。关于概念性的知识比较少,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写作能力。所以,教师在设计微课时,在知识点方面更多侧重于举例说明,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说与写。结合学生特点,利用网络技术,将微课程与智能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根据章节内容完成微课建设。《应用文写作》课程内容涉及到绪论、党政机关公文、事务文书、信息传播文书、毕业论文等内容。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基础不同,将各章内容大致按照讲授型、举例型、任务型等方式进行微课设计。在制作方法上主要采用板书型、PPT型、动画型等方法,并将微课视频传至学校教学平台,供学生们学习。例如,事务文书中的一个文种求职信,在微课设计上除了设计基本知识点外,还要添加学生在实际面试时的注意事项、方法等,可以加入动画和视频等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设计课上教学内容。为了教师对课上教学内容有更好的设计,课前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学习情况。本课程的学习更侧重于说与写的练习,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在课上内容的设计是重中之重,着重锻炼学生的总结和探究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现力,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例如毕业论文文种的设计,首先每组派代表总结毕业论文文种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教师一一解答。其次,梳理完知识点,教师针对学生反馈情况,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教师向专业教师借鉴往届学生论文内容,布置学生讨论相关毕业论文题目和论文大纲写作的规律和规范性。最后,每组总结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成果交流,提高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在课后,学生可根据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将问题和观点反馈至平台,真正做到课前、课中、课后无缝衔接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4]。最后,对微课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评价。对《应用文写作》课程学习的学生分成两队,一队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一队是开展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随机抽取400名学生,并安排六名教师对所在班级进行问卷调查。根据结果分析,开展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明显好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从最开始的逆反心理逐渐接受此种教学模式,师生们对课上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后的互动交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支持。

4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要求

4.1对微课制作技术的支持

传统的微课技术比较简单,不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目前,要求微课的制作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同时,微课的设计要合理,例如,图像与解读的文本若距离过远或继时出现,会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而且解说的内容与屏幕文本应有不同,以免产生冗余效应导致学习效果下降。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每个班级可以派代表成立一个制作团队负责微课的制作,支持学校微课制作的工作强度。

4.2对教师专业能力的突破

“制作技术与教学设计”是制作好微课的两大基石,只有将教学设计与制作技巧深度融合起来,才能让微课真正成为吸引学生的法宝,,才能切实提高微课的效能。首先是微课的内容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引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这些直接影响之后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要在课前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这无疑是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最后,课后学生能否认真总结反馈,能否很好的进行收尾,这是非常重要且不容易组织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设计本课程内容的评价体系表来提高学生们的紧迫感,进而做到有序的学习。

5结语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并不是否定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教学元素。对于教师而言,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打破教师的惰性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新的方式、新的技术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微课的翻转课堂为网课提供一定的便利,为新的教学模式改革开辟一条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36-41.

[2]迈耶.多媒体学习[M].牛勇,邱香译.北京:商务图书馆,2006:105-171.

[3]张艳萍.微课教学要以“微”见长[J].教育与管理,2019,(26):21-23.

[4]周南.基于“android”地方高校微课平台的设计思路与资源建设研究[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0,4(08):162-163.

微课资源论文范文篇4

在国外,微课雏形见于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化学教授LeRoyA.McGrew提出的60s课程。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TerenceKee教授对学生提出的一分钟演讲。2008年,微课概念由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Penrose正式提出。他认为微课是一种以构建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通过音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六十秒课程。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解读:胡铁生,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焦建利,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方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在线教学视频。黎加厚,“微课程”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从以上各位专家对微课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微课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说法,但研究者都注重微课与课程标准、资源等内容的结合。

2物理实验中微课开发、应用现状

2.1以2015年“凤凰杯”江苏省职业学校微课大赛为例

参赛作品共986件,高职261件(其中物理2件作品),中职725件(9件物理作品),具体分布见表1:表12015年“凤凰杯”江苏省职业学校微课大赛作品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在微课作品大多集中在专业课中,中职组专业课作品接近文化课作品的2倍,高职组中专业课作品接近文化课作品的4倍。文化课中微课作品又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无论是中职组还是高职组,这三门课作品总比例都达到60%以上。其中物理微课作品所占比例非常小,中职组占比3.1%,高职组占比3.4%。11件物理微课作品中只有2件与物理实验相关,可见物理实验中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较少,进展相对滞后。

2.2以知网为例

在中国知网中以“微课”为篇名或关键字,对2011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的文献进行高级检索,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对微课的研究最早在2011~2012年,当时还未引起广泛关注。2013年开始关注人数上升,2014~2015年爆发式增长,对微课的研究也从最初的概念界定、理论探讨转变为微课的开发、设计、资源建设、应用等方面。以“微课”篇名模糊搜索为例,在2011~2015年,总篇数为4569篇,其中与物理相关的有95篇,与物理实验相关的20篇,占比图如下(见图1)。以该20篇文章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加以对比、分类,发现与物理实验相关的微课主要涉及两方面:①微课的理论研究,包括微课的来源、定义、特点、应用、注意事项等;②微课的实践应用研究,包括微课的开发、建设及应用等。统计分析发现与物理实验相关的微课研究主要特点如下(见图2)。①研究人员少,成果不佳,论文成果占所有微课论文比例为0.4%。②物理实验微课的实质性开发与应用研究的较少,而理论包括应用探究、可行性等研究的较多。20篇物理实验相关论文中2篇微课设计与制作类,比例为10%;5篇微课应用实例,比例为25%;其余13篇均为理论研究类,比例高达65%。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虽然微课研究的越来越多,覆盖了了各个学习阶段的各门课程,但发展的并不成熟,还处于征集评选阶段。就不同学科而言,发展并不同步,尤其是物理学科,物理实验类微课资源较少,应用于日常教学实践的更是极少,所以对物理实验微课的开发、应用方面的研究空间还很大。

3微课辅助物理实验教学展望

3.1物理实验微课资源

个人创意毕竟有限,如果互联网中有更多更好的优秀资源,教师们可以收集整理,参考加工形成自己的资源库。丰富课堂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建立个人微课课堂

除了课堂上观看微课,物理教师建立起微课课程,利用微博、蓝墨云班课等互联网手段,在课前、课后通过微课视频进行预习、复习及相关练习。让教师能够及时得到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对物理教师而言,微课将转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使物理实验更具直观性和趣味性。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物理实验的个性化学习,既能查漏补缺又能巩固旧识,成为物理实验课堂的重要补充[3]。微课和物理实验的结合,必能将物理实验课堂变得通俗易懂、直观生动,让学生变得乐于学习。

作者:杨凤琴 单位: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平,张学军.基于“微课导学”模式的初中物理实验课堂重构--以“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1(9):89,92.

微课资源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学习现状;信息化教学;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本科学校学生相比,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控力和积极性相对较差。尤其是当今智能手机的高普及率,使得手机成为每个学生的必备品,导致一部分学生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影响了学习生活和教师课堂的教学效果。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有责任,但老师也更应该反思自身教学方法是不是不够吸引学生,是不是过于传统。当今信息化教学已成为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热潮,“互联网+”模式已经渗入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促使课堂教学发生着变化。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学科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探究。

一、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教学模式区别

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师站在讲台上将书本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扮演的是讲授者的角色,学生在其中是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而且教师授业往往是单向的、学生存在被动接受学习的情况,所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教学中,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反思,以此实现知识内化的移动功能。信息化教学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意识、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下图展示了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教师、课前、课中、课后和评价这五方面的比较(见图1):图1 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模式对比图

二、信息化教学特点

“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学相比较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以下特点:(1)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随着移动网络和各种智能终端的兴起,教学迈入了混合阶段,线上、线下的O2O教学可以跨越课堂之上,教师可以采用互联网实现在线教学,将教学资源上传云平台,或者在线直播教学等。(2)教学手段变得多样。信息化教学手段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将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技术、网络技术等应用于教学过程,使整个教学过程易于理解,而且更加生动、形象。(3)教学资源变得丰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得到开发。例如微视频、虚拟仿真技术、动画及3D打印技术等各类资源进入课堂。此外还有诸多网络教育资源,比如MOOC网、腾讯课堂等等。(4)教学主体发生转变。信息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探究意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学习知识转变,教师从传统的站在课堂上教和讲向“导学”、“诊学”和“助学”转变。信息化教学过程一般由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组成。课前:布置任务,提前预习,准备相关材料,带着问题参与学习。课中:情境创设,视频等手段导入课题,教师辅助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并进行过程性评价。课后:布置任务,借助教学平台进行课后拓展、交流、反馈等活动。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方法探究

当今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是学生入职不可或缺的。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尤为重要,而计算机实践技能恰恰是学生职业生涯必备的,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程必须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教师要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适应“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再结合学生实况,灵活应用现代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一)借助于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工具。1.云班课。智能手机的普及吸引了很多学生们的目光和注意力,而杜绝学生不看手机,已经是不贴合实际情况的,那么我们可以有效利用手机,让手机为我们课堂服务,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云班课是一款移动端APP,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它充当了教师的教学助手的角色。云班课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课堂内外即时反馈的教学互动,帮助教师推送学习资源、反馈学生问题以及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尝试使用蓝墨云班课APP,课前将教学资源推送给学生,学生提前学习,教师可以监测学生学习情况,课中给学生下发任务,学生独立完成或分组完成,教师答疑,课后教师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反馈评价。2.微课。微视频以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短小精悍的形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探究制作教学微视频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而微课恰恰是以微视频为核心载体,它基于一个学科知识点或结合某个具体的教学要素和环节,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可视化微型(5-8分钟左右)优质学习资源。制作微课时可以运用一下几点:(1)引起注意:在微课开头可以设定一个知识点运用的工作场景,吸引人往下看;(2)告知目标:即告知这门微课主要讲什么内容,解决什么具体问题,给人以清晰的框架;(3)刺激回忆:可以是关联已有的知识点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新的知识,比如制作电子表格时,可以展示公司、学校应用的各种表格。(4)呈现教材:即呈现出主要的知识要点;(5)引导学习:通过归纳总结、步骤等让学习通俗易懂;(6)诱发行为:提供小测试或思考题等;(7)提供反馈:告知小练习的参考答案或思考路径;(8)评估行为:鼓励学生去做练习等;(9)加强保持:通过最后回顾总结、竞答游戏等加强知识点掌握。微课制作的工具有很多,例如CamtasiaStudio、Focusky动画演示大师、万彩动画大师等软件。教师可以将内化的知识、经验浓缩成一门微课,打造更快乐、有趣、交互性更强的学习生活。对于计算机基础这门功课,在设计微课时,可以采用技术演练型、任务驱动型、情境导入型等多种形式。例如Word中讲解论文排版操作,可以制作有关论文格式要求的微课,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带着论文格式要求学习论文排版操作。3.翻转课堂。“翻转课堂”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与传统课堂相对应。传统课堂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的是讲授者的角色,在课堂上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把相关课程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使学生掌握课堂中老师所讲授的知识。从传统课堂的模式我们了解到,其知识传授阶段发生在课中,知识内化阶段发生在课后。而“翻转课堂”这一新兴教学模式则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组织结构,它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课前的学习,提前学习教师利用微课等形式下发的教学资料,而课中的时间主要是实践和讨论,巩固学习效果,教师扮演的是组织和答疑的角色。由此可见,“翻转课堂”模式知识传授是在课前和课中的实践完成,知识内化是在课中的讨论、实践和课后的巩固完成。“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课堂,对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是一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模式。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不再是单纯地依赖于教师对知识的教授。老师的责任更多是去理解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在课外进行所学内容的学习,在课上将知识完全消化,翻转课堂在重构课堂教学流程的同时,提高了学习效率。成功翻转课堂的四大落脚点是资源准备、课前自学、课堂深化及课后拓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例如制作“自我介绍”演示文稿这节内容,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在网上搜集图片和文字资料,并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完成相关操作的学习,课中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直接完成“自我介绍”演示文稿制作,教师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完成作品上传、教师点评学生作品,课后学生完成在班级根据“自我介绍”演示文稿进行自我介绍活动的拓展。(二)教师借助在线教学资源,深化信息化教学思想1.慕课。慕课(MOOCs)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融合了大量的学习和教学资源,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慕课的学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途径,而且教师可以借鉴慕课中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名师教学方法,深化自身的教学功底,同时也为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探究打下基础。2.清华平台。清华平台是学校建立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是基于混合教育,在学校层面、课程层面、专业层面的改革,旨在帮助老师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清华信息化教学平台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学习内容、课程活动等模块。基本信息模块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等信息,通过基本信息模块向学生介绍课程的基本情况以及课程包括的主要知识点等;学习内容模块按照课程标准及课程设计方案建立对应课程的教学情境,针对每个教学情境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课程活动模块配合教学情境进行答疑讨论、在线测试等活动。3.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是应用广泛的辅助教学的工具,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将复杂的教学内容细化整理,并将逻辑性强、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缺乏研究制作具有吸引力,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的意识,总是“拿来主义”,亦或照课本制作PPT。当前要学会结合O2O模式,充分利用好线上优秀多媒体课件,转换成适合自己课堂的PPT。进而提升多媒体课件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4.教学软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教学软件也层出不群。教学软件在日常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选择合适的教学软件辅助课堂也至关重要。教师要学会利用教学软辅助课堂,并学习新型的教学软件。好的教学软件可以提升课堂效率,先进的教学软件有助于信息化教学。

四、结语

信息技术为未来教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和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和方法,积极探究适合本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曾明星,周清平,蔡国民.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102-108.

[2]王静婷,张敏,王振辉.“互联网+”背景下翻转课堂模式教学实践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17(9):15-17.

微课资源论文范文篇6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39所“985工程”大学名单,在微信公众号检索框中输入大学名称+图书馆的方式进行搜索,或在其图书馆网站主页扫描二维码,添加关注。对39所“985工程”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素养服务情况进行调研,调研时间范围为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

2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信息素养服务的优势

微信公众平台,简称公众号,曾用名为“官号平台”、“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于2012年正式上线,旨在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主要用订阅号、服务号、小程序等几种类型[1]。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信息素养服务具有以下优势。2.1微信覆盖面广,用户数量多微信的2018年数据报告显示每个月活跃用户有10.825亿,每天有450亿次信息发送出去[2],由此可见使用微信的人数之多。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基本上人人都有微信,都是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潜在关注用户。2.2快速获取信息移动4G网络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快速获取各种网络信息,大学生喜欢用微信交流,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向用户推送消息,学生在手机上收到消息后能够及时查看消息,并通过分享和转发,让更多的学生看到消息。2.3节约宣传成本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信息素养服务可以节约宣传成本,省去了现场宣传的诸多事宜,如制作宣传单、宣传海报等,也省去了人力成本,图书馆只需要提前推送信息,读者通过手机查看即可,提高了工作效率。

3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信息素养服务现状分析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针对不同层次的用户开展了个性化的信息素养服务,针对大一学生的新生培训,针对本科生的文献检索课,常规化举办的信息素养方面的专题讲座、数据库商专场讲座、微课、微视频、信息检索大赛等,为全校不同需求的师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素养服务。3.1新生培训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新生培训工作主要是设置新生培训二级菜单和推送消息来提供服务的,二级菜单名称有新生攻略、新生指南、新生专栏、新生培训、新生激活、图图欢迎你等。例如,南京大学图书馆在活动资讯菜单中设置了新生攻略二级菜单,介绍了图书馆的概况、数据库资源、借阅规则和特色馆藏使用指南,清晰地为读者解答疑惑;同济大学图书馆在二级菜单中推出了新生指南栏目,介绍图书馆的概况、资源与服务的利用等,并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图书馆利用指南下载;吉林大学图书馆设置了图图欢迎你二级菜单,针对新同学提供了多个有关图书馆的利用方法与规定,包括图书馆简介、借阅规则、认识一卡通、馆藏查询等,并提供了入馆教育视频;中南大学图书馆设置了新生入馆教育二级菜单,读者需要登录才能进入系统。推送消息主要是在9月新生入学季推送新生入馆各方面内容,例如吉林大学图书馆推送了萌新入馆系列攻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推送了新生相约、迎新报道和新生攻略等消息。3.2文献信息检索课高校图书馆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信息意识,掌握信息检索技巧和方法,有效地利用图书馆各类丰富的资源。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性质是公共选修课,有多所高校图书馆在课程开设之前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课程相关信息。例如,同济大学图书馆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了选课攻略;东北大学图书馆推送了课程相关信息,介绍课程性质与授课对象、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等;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推送了《计算机信息检索》选课信息,包括基本信息、主讲教师和课程内容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推送了《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课程选课通知。3.3信息素养专题讲座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开展信息素养方面的讲座培训,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号的二级菜单直接设置讲座培训服务,或者定期向读者推送此类消息,内容涉及范围广,主要围绕信息检索、科研素养等。有多所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设置了讲座二级菜单,例如南开大学图书馆设置了图书馆讲坛二级菜单,介绍每个学期的系列讲座时间和地点等信息,内容涉及数据库、论文、数据处理工具等方面;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设置了信息培训二级菜单,介绍春秋两季的信息资源利用专题培训计划;浙江大学图书馆的讲座信息二级菜单,呈现上周和本周的信息素养讲座信息;兰州大学图书馆设置了讲座培训二级菜单,读者可以获取一小时讲座的信息。在推送讲座培训类消息方面,部分高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栏目,例如,湖南大学图书馆的培训讲座、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一小时讲座、吉林大学图书馆的讲座预告、中山大学图书馆的杏林e学堂、厦门大学图书馆的i学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的每周一讲、东南大学图书馆的周三信息素养讲座预告等。还有一些高校图书馆使用微信公众号二级菜单提供了讲座预约功能,如四川大学图书馆设置了“讲座预约”二级菜单,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设置了“我的预约讲座”二级菜单。3.4数据库商专场讲座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数据库商会配合图书馆开展数据库专题讲座,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的讲座信息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数据库商举办的网络课程培训,另一种是图书馆邀请数据库商进校举办现场讲座。推送网络课程信息的有东南大学图书馆、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湖南大学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其中东北大学图书馆推送了多次信息,按月推送了9期ProQuest网络课程信息。推送现场讲座信息的有北京大学图书馆、重庆大学图书馆、湖南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等,其中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在电子资源培训周推送了21次数据库讲座通知。3.5微课&微视频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设置微课菜单和推送微课、微视频消息,内容包括文献查找技巧、考试资源、论文写作与投稿、电子资源使用和常用工具使用方法与技巧等。推送的微课内容图文并茂,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在二级菜单信息素养中设置小图微课,按照论文开题、考试资源、电子书、文献查找技巧、期刊投稿、学科/专题资源六个系列对微课进行了分类整理,并推送消息;东北大学图书馆的微学堂、天津大学图书馆的每周一讲、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的微讲座等。推送微视频消息的是兰州大学图书馆,名称为微知充电宝。3.6信息检索大赛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检索大赛可以让学生了解各类文献资源的利用途径、方法和技巧,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检索大赛是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消息推送的,大赛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图书馆举办的,图书馆作为主办方会得到出版社等机构的支持,如“Wiley杯”北京大学图书馆第四届搜索达人大赛是由Wiley出版社独家赞助支持的,同济大学图书馆举办的第三届“搜索吧,达人”大赛和山东大学图书馆举办的第五届文献检索知识大赛。另一类是由数据库商提供的,如IEEEXplore科技文献趣味检索达人挑战赛(东北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湖南大学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郑州大学图书馆等)、2018“知网杯”上海高校信息资源发现大赛(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天津高校知识伴我行———2018万方数据知识检索竞赛(南开大学图书馆)、河南首届“知网杯”高校知识发现有奖竞赛活动(郑州大学图书馆)等。3.7信息素养在线课程信息素养在线课程不受时间限制,用户可以随时进行在线学习,如北京大学图书馆、重庆大学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号向学生推送了信息素养在线课程信息。

4思考与建议

微课资源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日语;实训;微课;教学设计

开展高职日语综合实训时,有效地结合微课的形式,研究课程的宏观和微观层次的教学设计、与课程的关系等,是能够有效开展实训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深入开展实训课程的要求。

一、高职日语专业微课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在中国知网以“微课”和“教学设计”为关键字进行精确检索,主要研究成果覆盖初中高等教育的各个学科,研究时间集中在2016至2017年。就日语课程微课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的只有2篇文章。在微课的教学设计基础研究方面,陕西师范大学崔晓猛在2016年的硕士论文《微课教学设计模式研究》分析了微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情况,研究了支撑微课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调查了部分教师在微课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上海师范大学曹琳在2017年的硕士论文《基于微课的教学设计策略研究—以小学三年级数学为例》中,通过个案研究梳理当前小学教师设计与开发微课面临的问题,依据问题分析归因,尝试提出了可执行的微课教学设计策略。重庆师范大学范玲玲在2017年的硕士论文《初中英语微课的教学设计研究—以第二届中国微课大赛初中阶段获奖作品为例》中,以优化初中英语微课作品内部的教学设计为目的,在微型学习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第二届全国微课大赛初中英语的获奖作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几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初中英语获奖微课作品教学设计的现状、特点。2.国外研究。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学者McGrew所提出的的60秒课程。1960年,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1998年,新加坡教育部实施Micro-Lesson研究项目,主要培训多门课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力,能够构建30-60分钟的微型课程。2007年,美国人萨尔曼•可汗使用写字板、麦克风等硬件设施在10分钟之内讲解不同课程,之后上传到网上并答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非营利性的网站——可汗学院网站。综上所述,随着微课资源建设的蓬勃发展,暴露出了微课资源良莠不齐,数量多但是质量不高的问题。高职教育领域,集中在实训课程的微课教学设计方面还是空白,有待深入研究。

二、高职日语专业实训课程与微课结合的可能性

1.根据实训课程的特性。高职日语专业综合实训是体现职业能力的课程,先导课程有理论奠定基础,是由岗位能力要求、岗位技能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决定了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以及教学方法需要突出实用性和多元化,具备和微课结合的可能性。可以增加学生的身临其境进入职场的感觉,促进学生互相合作、互相探讨、互相协商而产出较好的学习效果。在高职日语专业校内实训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有亲临职场的实际感受,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尽管煞费苦心,但是效果不佳。在把握学生就业方向的基础上,将剖析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采集其中一个环节作为微课。明确指出该工作任务要具备的语言技能、技能要求、操作规范及职业素养要求等,在学生的实训中可以体现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统一。实训教学中融合微课教学方式,也是促进实训课程不断完善的措施之一。2.结合职业院校教师发展的需求。掌握微课制作技术,这也是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等技术变革,丰富开展课堂教学和学习活动的需要。2016年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指出:“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为广大师生、管理者深度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进一步深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生信息素养显著提升,形成一批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创新模式。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作用充分彰显。”从课堂教学的“教”转换到利用微课创新地翻转传统课堂的“教”,能够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引导教师用改革的眼光探索教学的道路,通过教学设计达到知识维度自我提升。推进教师到企业锻炼,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创造性地有效地开展实训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三、高职日语专业实训课程的微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以教育理论、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并根据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在分析学习者的需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条件以及教学的系统组成的特点基础上,计划和安排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与要素,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结构的安排、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资源的提炼等。1.微课教学设计的特点。微课,不是课堂教学的视频浓缩版。基于OBE(Outcome-BasedEducation)理念的微课设计,不是教师一手包办,而是着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了教学主体和行为,强调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做中学”、老师在“做中教”以此反馈教学效果的质量。因为是围绕学生的学习产出为目标,微课的教学设计和策略是实现产出的基础,可操作性强,有趣的微课设计,可以改善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限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实训课程和微课的关系,提现了系统理论的要求。要协调好实训课程中,微课部分的比重、微课的教学目标与课程总体教学目标等,即教学设计的系统性、主体性、目的性、操作性和灵活性等特性。从而,也会进一步促进加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只有把握了微课与课程系统整体的关系、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做好教学设计,开发合格的微课作品。2.微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基础,以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和水平为目的实施的微课教学设计,首先要分析学习者的需要,发现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方式,了解学生对实训内容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其次,确定教学目标。高职院校日语专业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和语言培养的有机结合。不断开拓校企合作的新形式、新渠道,根据教学大纲和企业需求制定本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和架构课程体系,坚持企业专家到校内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训的做法,坚持“工学结合、学训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第三,实训课微课中使用的内容要采集自企业,融入学校实训教学,具备时效性、长远性和可操作性。教学目标也要涵盖知识、能力、情感三要素之一或者全部。实训课本身是培养学生的“双核”素养的一环。“双核”素养即专业核心素养和职业核心素养。专业核心素养包括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等。职业核心素养包括职业社会能力和职业方法能力的培养。高职日语专业的综合实训主要突出在专业能力培养中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方法能力中的拓展能力培养。微课的教学整体内容要系统化、个体内容要脚本化。教学设计中建议可以包含典型案例,包含实际操作训练的任务。该任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可实现难易度、学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条件和花费的时间。第四,安排教学过程。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情安排、信息化教学条件安排教学过程。无论是哪一种,都要求教师对所授实训课程具备的行业企业标准、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内容等理解透彻,并能融会贯通、全面分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是培养教师“双师”素质的途径之一。最后,是构建教学评价。要尽量做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培养等多元化评价。3.微课教学设计的意义。微课教学设计作为课堂教学的创造性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微课教学设计,要有定位明确的教学目标、全面的教学方案设计、清晰的教学语言表达、贴切的教学内容呈现、多样的教学策略运用等;实训课程的微课教学设计,有助于完善教学的系统性,有助于促进教师职业素养的自我提升,有助于以灵活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

总之,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为微课的教学设计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但是,微课的教学设计在认知、创新和实践方面有着“贴近实际、服务应用”的特色。对于微课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一般程序、基本方法、基本模式、教学评价、形成和发展规律等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微课资源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毕业设计;多元混合;教学模式

毕业设计是理工科学生本科阶段最后一门实践性课程,是检验学生能否合格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考核环节。毕业设计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教学实践性环节,是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次综合训练,也是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知识的实际考察。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机专业与技术(简称计科)专业是一个重实践的应用型专业[1],要能综合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课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获得全面训练,包括资料的收集与消化、方案的选择与设计、结构设计与计算、性能分析指标的分析与论证、技术的研发设计等环节。毕业设计不单纯是学生所学各科知识的基本应用,而是各种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和提高,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较强的思维能力以及工程应用能力。

一、本校计科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和问题

我院毕业设计由毕业选题、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三个环节构成。在每年的10月份学院会收集老师的毕业选题,在通过学术委员会的研究讨论,最终确定下今年的毕业设计选题。然后把这些选题发给学生,在选题中采取双向选择,即学生可以挑选课题,挑选指导老师;指导老师也可以挑选学生。选题要求一人一题,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设计选题。选题工作确定后就进入了毕业设计环节,在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所承担的设计课题的全部内容,内容主要包括:①通过调查研究和毕业实习,收集和查询有关技术资料,完成选题任务书﹑开题报告等准备工作;②进行课题方案的选择、分析与设计;③根据课题的要求进行上机实验代码编写﹑调试及分析等工作;④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最后参加毕业答辩,演示系统。毕业设计选题在四年级上学期完成后,整个毕业设计过程都在大四下学期,迫于就业压力[2],大四下学期很多学生都忙于找工作,研究生和公务员面试准备,能放在毕业设计的时间就相对较少。并且很多用人单位还要求学生在单位实习,造成了学生在校时间的减少。这些都导致我们指导老师不能经常见到学生本人,就很难及时了解学生的设计进度,对一些严重进度滞后的学生督促不到位的话还会影响他们后面的毕业答辩和毕业时间。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指导老师一般都同时指导几个学生,而整个毕业环节有很多琐碎的事情,比如要求学生上交开题报告,要求学生交实习日记等一些事情,这些事情老师往往要重复交代。而且学生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会有一些共性的问题,论文撰写期间一些经常犯的共同错误,指导老师如果一个一个去给学生说的话,反而效果不好。所以我们迫切需要一个能把指导老师和学生集合在一起,突破时间和空间范围的平台,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毕业设计多元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1.基于微信平台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3]。由于其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并能免费快速地传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功能,已经成了每个人只能手机上必装软件之一。前文所述,毕设期间正是学生找工作面试的时间节点,很多学生缺乏经常与指导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所以存在一些学生拖到快答辩才主动联系指导教师的被动情况,大大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而微信的及时性和普及性能作为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技术支持。微信的功能中包括多人群聊、视频通讯、实时对讲三种形式[4]。毕业设计期间一个指导老师同时指导多名学生毕业设计,很多事情都是需要每个同学都通知到的,这个时候微信群聊就发挥作用了。指导教师只需要建一个群,把所有的学生拉进群聊中,有什么通知或注意事项都可以在群聊中,就不用一个一个的通知。并且一个指导教师的课题方向很多时候都是相似或相近的,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碰到的问题很多也存在共性问题,教师在群聊中回答某个同学的问题,对其他同学来讲可能也是正碰到的或将碰到的问题。这个时候就大大减少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不需要就一个问题反复解答。另外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很多时候都是设计系统或网页,如果学生在外面找工作或实习,那么教师很难掌握学生的进度。但是微信中的视频通讯则可以让指导教师查看学生的系统设计,并能发现相关问题,帮助解决。而实时对讲可以让群里的学生都参与到一个问题的讨论中,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增加设计经验,从别人的问题中汲取经验教训。这些都是微信平台对毕业设计期间的师生联系提供的高效便捷的帮助。2.基于QQ平台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微信虽然能提供师生之间的快速便捷的联系,但微信主要提供的是线上的交流互动。而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经常有文档往来的,这一点微信就缺乏这样的功能。所以除了微信群以外,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还应该建立QQ群,把所有的学生拉进QQ群。毕业设计开始之初,教师要向学生毕业设计任务书,并要求学生做出相应的开题报告。这些电子文档,都可以通过QQ群中的群发文件,每一个学生都可在群文件中下载相应的电子文档。并且每一个学生的开题报告也可以通过QQ邮箱发给指导老师。指导老师拿出一份作为样板,在文档中批注好每一处问题后,发送到群文件中。这样每个同学都能知道如何去修改自己的开题报告。包括后面的中期检查、毕业论文等,凡是这种电子文档,我们都可以通过QQ群文件的形式发送和指导完成。这样避免了指导教师的很多重复工作。3.基于校园网平台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微信和QQ平台只是在沟通和文档共享中提供了便利和快捷,解决了学生就业和毕业时间冲突不能长期在校的矛盾。但计科专业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在毕业设计期间需要查阅很多的参考资料。在校期间,课程安排上不可能给学生讲授所有开发语言工具和数据库工具,而计算机学科又是一个更新换代非常快的学科。学生需要了解当前行业中的领先技术,并能查阅相关参考资料。学校和院系虽然都有图书馆,但纸质图书出版周期比较长,很多新型的流行技术都不能在图书资料中找到。这时学生就要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网络上虽然资源丰富,但是很多都是需要收费查询的,这对于还处于求学期的大四学生来说,这还是一个比较大的负担。我校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图书150余万册,拥有电子图书300多万册,以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百链、超星学术视频、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中经专网、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银符考试题库、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Elsevier的SD数据库、SpringerLink外文数据库、EBSCOhost外文数据库、金图外文数字图书馆、EBM外文图书数据库、艺术博物馆影像图库、CAMIO艺术博物馆在线、DII与TI、EPS数据平台、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陶瓷行业特色专题专利信息服务平台、超星移动图书馆和微信图书馆等40多种中外文电子信息资源。在校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免费查阅这些库,搜索到有关行业新技术的文章和发展趋势。另外我校也为方便教职工和学生在校外能访问图书馆电子资源,也开放通过VPN设备访问图书馆电子资源的通道。这就解决了学生因在外实习或面试而不能查阅最新文献的问题。4.其他配套相关教学模式。毕业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每一届毕业生答辩的时候,我们都组织二、三年级学生前去观摩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这样的现场观摩,让学生知道毕业答辩应该怎么介绍自己所做的工作,如何向答辩老师展示自己的系统以及如何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的实战学习,比课堂上一板一眼的讲解,更加印象深刻,学习效果更好。并且每年我们都会评选出优秀毕业设计,把这些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整合成册校内打印分发。《优秀论文集》中有这些优秀学生的信息,毕业设计的思路以及论文的缩编稿。学生可以在图书馆借阅到历届的优秀论文集,也能学习到这些论文的写作技巧,以及论文中的一些有意义的设计方案和方法。学校也能利用这些优秀论文集,将其作为一个存档和宣传资料[5]。

三、总结

毕业设计是学生大学四年的最后一门课和最后一份考卷,是真正独立完成的一项设计工作,这也是帮助他们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性课程。所以如何合理有效的管理好毕业设计工作是每一个专业的重点工作。计科专业这种基于微信、QQ平台和校园网络资源的多元混合教学模式是在当前互联网环境下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改革,可以推广到其他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管理中去。

参考文献

[1]臧利萍,张亚培.基于就业导向的郑州航院计算机卓越人才毕业设计改革[J].劳动保障世界,2016.7.

[2]马华继,汪艳宁,张景丽,苑宏英,田素凤,焦秀梅,王栋.“互联网+”时代给排水科学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12).

[3]“微信”网络时代的变革者[J].中国存储,2016.8.

[4]王瑞珍.微信支持下的高职思政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研究[J].时代农机,2017.10.

[5]罗小涛.微信公众平台辅助下的视觉传达毕业设计教学实践探究[J].科教导刊,2017.10.

微课资源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远程教育;实践教学;共享实践资源库;团队建设

现代远程教育是指通过音频、视频(直播或录像)以及包括实时和非实时在内的计算机技术把课程传送到校园外的教育。国家开放大学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以“开放、责任、质量、多样化、国际化”为办学理念,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推进现代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其技术上依托高水平网络运营机构,借助虚拟专网、互联网、教育科研网、移动通信网和卫星网等,实现总部与分部安全、高速互联。该种教育方式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阻挠,解决了工学矛盾,使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了较好的教学衔接。

一、远程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是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与理论教学构成一个整体,二者相辅相成。开放远程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决定了实践教学需要不断创新,其内涵需不断改进,如何提高远程教育的实践教学水平逐步成为了远程教育探讨的热点。(一)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目前远程教育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有手工模拟实验、计算机模拟实验、顶岗实习、专题调研、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应用的手段也呈现多样化,但是纵观各远程教学点的教学活动,可以发现远程实践教学活动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面授的课程原本是对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问解惑的好时机,学生却常常来而无问题,甚至是常常不到校;需要在网上远程完成的实践内容,学生往往是复制粘贴,不求甚解,流于形式;有些软件操作如电算化会计是需要按步骤点击操作的,但是学生经常摸不着头脑,即使有指导老师的指导也无从下手;毕业论文(设计)本是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最好方式,却变成了网上抄袭拼凑[1]。久而久之,指导教师只对学生的论文格式进行审查而不关注论文的质量,有的学生在论文答辩时甚至不知道论文的内容是什么;考试时学生恨不得都是开卷考试,可在开卷考试的考场中学生往往带着资料找不到答案。种种迹象表明实践教学活动任重而道远。(二)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学科的发展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目前远程教育的教材更换过于缓慢,尤其是法律、会计等专业,其知识更新速度快,教学内容却无变化,相关课程的案例仍然是10年前甚至更早的内容,让学生难以产生认同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各门课程指导老师存在着“吃老本”的情形,其负责的教学内容经久不变,一次成型多次使用,无更新;要求的形成性测试题目年年相同,缺乏创新性,导致学生只会靠百度答题,离开了百度难以答题,比如电算化会计这门课在百度中搜索可发现只有xxxx年春/秋季这几个字有变化,各个任务的具体内容从未发生改变,应用的软件仍然以畅捷通T3为依托,落后于近几年会计软件的研发速度,使学生感觉学而无用。(三)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远程教育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理解能力存在着个体差异,而远程教育依托于网络、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逐步成熟,其教学内容逐步安排到国家开放大学网站上,可是各个专业的各门课程在网上呈现的形式不一样,无统一的模块操作,有的教学内容虽然都按章节安排,但是学生点击操作的方法不一,完成形成性考核的方式和步骤也不一样,有时分校的指导老师都没有熟悉透彻,何谈对学生进行指导呢?长此以往,学生对于课程的网上学习无所适从,降低了学生网上学习的兴趣,有的学生好不容易学会了一门课的网上学习方式,上另一门课时又面临着陌生的网上学习界面,又一次不知怎么下手,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降低,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四)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远程教育的特点是互联网,然而有的办学点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有些教学软件跟不上,本来应在网络上完成的教学内容,但面授教学时地点是教室,导致学生学习后依然对网上相关作业难以完成。教师是远程实践教学的关键,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远程实践教学的成败,但是目前对于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各个院校对于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无确定的培养方案,有的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欠缺,无弥补的途径,导致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参差不齐,影响了远程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有些教学点甚至对于教师的考核往往重结果,轻过程,使得实践教学有名无实。

二、提高远程教育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本质。任何形式的教育都应当遵循这个规律,开放与远程教育也不例外。(一)开放远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开放远程教育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该种学习模式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逐步形成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开放远程教育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在开放远程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逐步深入融合,开放大学教学实体的基本建设等都给实践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实践教学如何适应需求,如何培养社会留得住、用的上的人才,形成有针对性、目的性、有效性、适应性的远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开放远程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2]。(二)提高学习者技能的需要。远程教育的学习通过互联网与面授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了学生,而学生在年龄、工作背景、生活阅历、学习动机等方面相差甚多,如何让这些个体差异的学生在毕业时达到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呢?这需要我们了解受众的个体化差异,满足其个体化实践需求,即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其能够动起手来。专业知识在工作岗位中用得上是大多数学员选择远程教育继续深造的目标,因此,我们在授课中需要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不光要体现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课程(如毕业实践)中,还应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安排实践教学环节,以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互动教学机制,针对在职学员有一定实践基础的特点,我们实践教学的安排更应该因地制宜,培养其解决问题、创新知识的能力,增强学员在工作岗位中的竞争力。(三)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远程实践教学主要依托于网络实现,网络的产生一方面为远程教育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为实践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机会。首先,一个优秀的实践教学离不开案例的应用,网络的出现为搜集案例提供了可能,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其次,科技的发展催生了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为远程实践教学提供了契机;再次,实践教学离不开教学做一体化,网络的出现一方面使实践教育时间与空间相对自由,改变了实践教学面对面、手把手的场面,为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学生工学矛盾,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机会,还解除了面对面教学的尴尬,让学生对实践中的问题畅所欲言,展现真实自我,教师也能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三、提高远程教育实践教学的方法

师生在时空上的分离是开放与远程教育的本质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加强实践教学就需要转变观念,融入科技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调实践教学的实用性。(一)创新开放远程教育实践教学形式。1.增加实践教学种类。伴随着计算机、网络、APP等技术的发展成熟,远程教育实现了随时学习、随地学习、随身学习,实践教学作为远程教育的一部分也应该顺应科技的发展,除了最后一学期的毕业综合实践外,均可在每个单元教学中按照任务设计多个实践教学小案例,在给定的时间内,学生可单独或小组讨论,其实践成果的展示可以是上传到网上的PPT演示,也可以是案例分析报告,还可以是调查问卷分析;还可以由学生根据自身工作情况进行相关实践环节,将其工作成绩作为一项实践答卷。此外教师还可设计网上技能竞赛,打破时间、地域限制让学生在家就能完成,对于成绩优异的同学给予加分鼓励,增强学生实践教学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知识应用、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2.提高实践教学的技术含量。采用“岗位+手机移动终端”的方式,将学生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相连接,使实践教学接地气,解决部分学生专业实践难的问题,并设计专门的实践模块将“教、学、做、解”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虚拟”工作岗位中体验教师教学的内容,教师可针对问题随问随答,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检验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此外,学员也可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给教师提出相应的实践教学问题,教与学互相促进。采用“任务+微课”的模式,将实践教学划分为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由实践教师团队制作成统一的微课,存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实践教学微课不同于理论微课,其内容上多讲述具体的操作流程、操作步骤,更具有引导性,要求实践教学微课应符合微课的概念,不能只是教师坐在屏幕前讲课,应多些情形创造,多些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微课的出现,一方面解决了教师与学生教学时间不统一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部分学生一学就会,一做就忘的难题,遇到问题可回放加深记忆。采用“面授+网络”的方式改变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毕业论文是学生专业学习的综合实践阶段,该阶段决定着学生知识的积累程度。目前毕业论文的分配是本教学点的老师负责本教学点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由于网络的出现,实践教学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毕业论文的指导安排也应在同一学科范围内打破地域限制,可在同一省市范围内在网络上开展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资质的申报与审查工作,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针对论文选题,专业教学团队可将题目设计到网络上,由学生自由选择,采用排他性原则解决论文重题问题;针对论文质量,指导教师应强调写实性,与学生工作、生活的相关性,查看有无具体企业具体事例的应用,多多关注毕业论文的质量,不应只强调格式的重要性;针对论文答辩,可采用网络与面对面相结合的方式,由学生自由选择,选定后按照相应的时间、地点进行答辩,答辩的方式不应只局限于教师问学生答,还可通过答辩氛围的渲染,答辩手段的提升、师生探讨等增加些师生互动。(二)增强开放远程实践教学的实用性。网络实践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各门课程虽设置了责任教师,但教学点的教师与课程责任教师之间的沟通较少,难以通过一两次的面对面或者网络教研完成实践教学,因此各门课程分校指导老师应在责任教师的带动下积极提高实践教学的实用性。远程实践教学最大的特征是建立在网络上,那么要想使不同地域的学生都能得到同样的知识,能进行同样的实践操作,同时也便于分校指导教师学习指导,就必须将不同地域的同一学科的教学资源集中,建立共享的实践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是同一门学科所有指导老师实践经验的结晶,每位教师都应自觉更新维护教学资源库,遇到问题、重点难点及时进行商讨,共享的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可以是真实的企业案例资料,也可以是网络上搜集的资料,形式可以是文字、影像、照片、视频等,但必须是每个知识点理论联系实践的案例[3]。再由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以任务为导向在实践教学中深入浅出的引出,增加了知识点的现实感,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兴趣,使其在生活工作中能举一反三。(三)提高教师团队的实践教学水平。要建设一支质量过硬的教师团队,各教学点应在省市开放大学的领导下打破院校之间的壁垒,形成紧密团结的教学团队。明确团队实践教学的目标。一个优秀的实践教学团队,应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开学初应制订新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应明确每个教学单元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在教学计划中具体安排实践教学的地位、开展方式、开展时间。同时将教学计划分解到每个单元,细化成具体的任务,以任务为导向安排教学,具体指导教师实践教学的实施,保证实践教学目标的完成[4]。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由于实践教学团队成员纵向隶属于不同院校,横向属于同一学科,不同院校有不同的评价考核体系,为保证教学团队的稳健运行,应建立一套隶属于学科的激励考核体系,可单独向上级部门申请经费,实现成绩与经济挂钩,促进不同院校教师互相激励,互相学习,形成有序、高效的竞争模式,保持教学团队的正向流动性与稳定性并存,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质量。提供有效的实践教学培训平台。远程实践教学的基础应在实践上,因此教师实践教学水平需要提高,教学团队作为某一学科的集合点,应有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平台,方式可采取老带新、一帮一、企业实践推荐、模拟实训、挂职锻炼、参加专业学术会议、教师或学生实践技能大赛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5]。此外,一个团队要走的稳,走的远,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专业教学团队应有一个稳定、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多对学术知识进行探讨,多做本专业的学术课题,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才能各取所长,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总之,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远程教育的受众大多是在职学员的继续深造,其对实践教学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开展远程实践教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其发展还需要教师们的不断探索研发,不断努力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才能加快远程实践教学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刘莉.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教学一线的探索与反思———第三次“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2,(4):5-17.

[2]郑绍红.远程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与核心理念[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1-5.

[3]刘永福.远程教育环境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应用研究[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8):81-86.

[4]段庆华.远程教育管理案例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5-10.

微课资源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撰写小论文;创新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部分高校国际教育专业和新闻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此课程教学内容包含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浩若烟海的文学遗产,时间跨度极长,作品极为丰富,因而所需课时相对较多。此课程除了传授文学史知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外,还承担着提升学生文学鉴赏和写作等方面能力的任务。近年来,不少高校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率,开设了更具实用性的课程,大幅度压缩了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课时数,这使得原本就略显紧张的课时更是捉襟见肘。学生受公务员考试、考研(非古代文学专业)影响,在古代文学课程学习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明显减少,这非常不利于他们正常的学习。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学生学习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明显不高,原有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明显提高。可以说,当前的教学现状,难以满足教育部的相关要求。教高函〔2018〕8号文件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把“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打造成有难度和挑战度的“金课”,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学策略,丰富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其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育的主体。“课堂上教师的一个声音,一个手势,一个转身都有可能留给学生美好的记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对文学知识的掌握,对文学研究方法的研习,需要研读教师的科研论著,也需要课堂教育的体知”[1]。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都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每一个学生,尽可能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所有学生取得进步。(一)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设置问题,分类评价。学生个性千差万别,要想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进步,就必须因材施教。教师要针对不同性格和学习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类型的问题,对学生采取不同方式的评价策略,以期所有学生都获得最大程度的进步。对那些大胆、勇于表现自我的学生,应多提问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对其回答应在赞赏的同时客观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这种方式有利于这类学生进步。对内向、不善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的学生,教师最初提问应以较易回答的简单问题为主,对其回答应以鼓励为主,使其增强信心,更愿意主动去学习。当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并尽可能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会空前高涨。(二)挖掘传统文化精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内容包含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浩若烟海的文学、文化遗产。继承其精华,对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而且,因为“文学作品在描写、抒情、个性化等方面的优势,使得相关文化内涵能够得到更加丰富、细致、鲜活的显现”[2],所以“通过古代文学作品体认传统文化”[2],通过古代文学教学来进行文化传承,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继承传统文化精华,也是对在教学中加强思政教育重要指示的积极响应。作为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师,应该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尽力挖掘出课程中蕴藏的文化精华,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和强国志。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资源非常丰富。许多优秀作家,一生艰辛、坎坷,却始终具有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始终不忘对国家的忠诚、对民众的眷念。讲解相关内容时,教师除了围绕抒情性、表述方式、文体特征、个性化等概念进行文本阐释外,更应该突出表现其中的爱国主义元素。讲解屈原《离骚》诗篇时,就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爱国事迹,让学生深入理解屈原作品中的爱国情怀。讲解杜甫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中对杜甫的生平遭际做深入了解,让学生找出自己最欣赏的杜甫诗歌。课堂上,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这些诗句的理由,再进行补充、总结。由于学生课前已经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上课时的发言就比较生动、精彩。学习白居易诗歌时,强调了白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关怀;讲解苏轼章节时,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苏轼乐观旷达的精神。实践证明,通过积极主动地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个体品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三)用富有新意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随着信息交流日益变得迅捷、方便,大学生更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他们思维活跃,更喜欢新奇、生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教学时,应尽可能考虑到这一点。这样,教师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其学习主体地位的被尊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时,除了运用文字外,教师还要尽可能运用其他元素来刺激学生感官,提升其学习热情。实践证明:在课堂上使用的幻灯片中插入一定数量的精美图片、音频资料,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课堂上精选中国大学MOOC网或者超星视频上一些名师授课的精彩片段给学生播放,也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效率。在讲解《离骚》《长恨歌》时,播放了相关的诗歌朗诵视频,学生一下子就被优美的画面、悠扬而悲怆的音乐吸引,都情不自禁地盯着屏幕看,很自然地跟着吟诵。学生在感受深沉诗境的基础上,也记住了诗篇中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另外,为学生提供一些形象性的知识信息,例如用多媒体播放作家画像、作品的重要版本图片等,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重视古诗词吟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吟诵诗歌对于理解诗歌含义和思想情感具有重要意义。叶嘉莹先生曾言:吟诵诗歌“能将古人诗歌原有的韵律与自己读诗时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生命和诗人的生命结合起来,令诗歌的生命延续,生生不息”[3]。吟诵诗歌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在微课、教学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相关诗词的经典诵读视频,如乔榛和丁建华朗诵的《长恨歌》、方明朗诵的《蜀道难》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之美,更好地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当然,教师也必须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朗诵方法和技巧,如平声字要读得长一些、低沉一些,仄声字要读得相对短一些、响亮一些;五七言近体诗句子的节奏应该是“2-2-1”“2-1-2”“2-2-2-1”“2-2-1-2”;词的朗诵,也要注意格律和平仄要求。另外,诗词在吟诵前也要特别注意理解诗词内容,确定情感基调。(五)介绍学术新信息,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学术新信息、新动态,使教学始终贴近学术前沿,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证明,课堂上最能够吸引学生的,往往是教材之外的一些内容,特别是与课本内容同中有别的学术新动态。当然,给学生作相关介绍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尽量找权威期刊上的合理观点,这样才能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为学生日后进行更深入的学术研究做一些启蒙工作。

二、优化教学策略,解决课时不足问题

利用微课、慕课等技术形式进行课前预习。“微课、慕课等技术形式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限制,让教师与学生能够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与互动”[4]。在教学中适当使用微课、慕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常规教学模式的不足。传统文学史中关于作者的生平、作品的产生、作品基本思想等方面的知识,相对于具体作品而言,因为没有过多可以讨论的内容,所以对学生来说往往枯燥、缺乏吸引力,课堂上讲解也往往耗时多,效果却不佳。对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本相关内容,同时观看教师制作的微课或者指定给学生看的慕课。由于微课课时较短,且微课、慕课中往往有精美图片和优美、有趣的音频,观看形式自由,因此更能吸引学生兴趣。教师制作的微课中,一定要给学生留有问题。这些问题既可以是简单的知识性问题,如:“《屈原》的作品都有哪些?《长恨歌》的作者是白居易还是李商隐?”也可以是较为复杂的问题,如:“《诗经》中的诗,在当时有一个重要作用是以其独特的感染力来教化士民,试以一首诗为例来说说这个特点。后世哪些诗人的诗也特别注重教化?试举一二例。”这样的问题,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能使学生对古代诗歌所具有的文化功能有更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用微课等技术形式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不仅节省了大量课堂时间,也更利于课堂上重难点问题的解决。此种预习,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精心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为了加强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必须给学生设置一些具有引导性和延展性的问题,如:“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长恨歌》是怎样把抒情、写景和叙事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学生可能有爱情说、讽谕说、双重主题说等回答,只要是言之有理的回答,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有助于体现作家主要艺术特色和作品主旨的情节,教师也应该提醒学生留意,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深意。例如,在讲授《儒林外史》中周进贡院痛哭撞号板的可笑场面后,教师可提问:“周进在贡院里面为何要痛哭着用头去撞号板?周进的行为是否只是让读者感到可笑?你能否从中看到作者讽刺艺术的特色?”通过提问,让学生认识到:这瞬间的可笑也蕴含着深沉的悲哀,而这也是内在悲剧性最强烈的地方,能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作者敏锐地把人物的瞬间行为与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思巧妙结合在了一起,使讽刺具有巨大的文化容量和社会意义。通过设置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较好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课堂问题的设置,应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设置的问题要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问时要照顾到全体学生的感受。

四、通过课堂讨论和撰写小论文的方式,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迫切需要高校“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型”,而课堂讨论、表演情景剧、撰写小论文等活动,无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一)通过讨论和表演情景剧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讨论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5],有很好的效果。讨论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即将讨论话题做好充分准备,要求学生深入阅读相关材料,形成自己的基本观点,并把主要材料有条理地写出来。课堂上教师要要求学生在表述时语言要准确、流畅,有理有据。适当的讨论,有利于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相关文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了学生的学术兴趣。讨论的问题最好有一定开放性。例如,让学生探讨曹丕、曹植的文学成就,孰高孰低;让学生思考:白居易新乐府诗歌的价值到底如何,这类诗歌在当时是否产生了广泛影响等问题。关于这些问题,教师都可以让学生在做了充分准备后进行讨论。实践证明,安排一定的讨论课程,有利于学生阅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情景剧的表演,也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认识《史记》场面描写的精彩和人物刻画的精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表演《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等情节。让学生在熟读相关文字的基础上,绘声绘色地表演,教师用手机拍摄后,在课堂上选取精彩片段大家共同赏鉴。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学史相关内容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对学生以后考公务员和考研的面试都很有帮助,学生因此也更愿意学习此课程。(二)通过写小论文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论文和古典诗词的写作。1.小论文的写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具体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每学期写两三篇小论文。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文学现象或作家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让学生结合作家生平遭遇、所处时代背景、文化思潮、政治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论证。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初步认识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途径和规则,逐步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和学术规范。这也有助于学生接触和了解学术前沿状况。除了布置两三篇小论文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多写小论文,写精品小论文。对极少数佳作,教师在指导学生认真修改后,可以鼓励他们尝试投稿。刊发论文的期刊即使级别不高,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激励,对其日后走上学术道路会有帮助。2.古典诗词的尝试写作。古典诗词写作,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帮助。中国古典诗词承载了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雅正品格,具有音乐、语言、意境等多种美质,只有通过创作,才能对其精神、品格、美感有更深刻更精微的体会。现在国内不少高校,早已经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就专门为学生开设了“诗词格律与写作”课程。已经举办多年的山西省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其中就包括格律诗命题创作这一重要环节,评委会从格律、意境、风格等方面对选手作品进行点评。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时,也让学生严守格律要求,取法经典,让学生把诵读与习作相结合,循序渐进,最终写出内容与形式兼具的佳作。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领悟能力以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增强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教授此课程,必须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要想让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文化视野得到广泛开拓,获得更多进步,除了以上措施之外,还必须想尽办法吸收各种先进教学经验和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永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功力与性情[J].教育文化论坛,2019(3).

[2]过常宝.古代文学教学要维系文化传统[J].中国大学教学,2019(4).

[3]王群.中华朗诵(4)[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37.

[4]陈婵娟.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评《中国古代文学教程》[J].新闻爱好者,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