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4 23:44:15

微课程论文

微课程论文篇1

《会计学原理》是财经类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启蒙性、指导性与纽带作用。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专业学习兴趣的培养、专业基础的坚实程度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接受能力。因此,《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不容忽视。一直以来,该课程教学沿袭“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模式,教师以口授加板书和课件的手段,面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样课堂教学在中国大的教育背景下自有其生存之道。

1.1基础教育模式的继承,学生乐于接受

根据该课程的基础地位,《会计学原理》通常开设在大学一年级讲授。我国高校学生在接受了十几年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之后继而获得高等教育的资格。长期以来,前期教育模式深入人心,很难变革。倘若在学生未经课堂模式变革的渐进过渡下突变传统教学模式,很可能引致学生的负面情绪、不适、厌学或者惧学,继而丧失对本专业甚至整个大学学习的信心。因此,对于基础性专业课程教学而言,不能被某一新型教学手段瞬间取代。

1.2教师言传身教,有利于师生交流

传统课堂的面对面交流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在进行讲授时,面对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和学生进行人性化交流,教师的一举一动,眼神抑或手势,都能起到暗示、启发学生的作用。在讲台上,教师可以就某一知识点的半讲半问,诱导学生紧跟教师思路,从思考中品味,比如针对某一交易的会计分录,教师提示借方账户,学生回答贷方账户。教师在讲授时会经常有意地将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观点、解决思路讲解出来,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1.3结合课堂反馈,相应调整教学进度

《会计学原理》课程主要学习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概念为基本组件,原理是在会计概念基础上衍生的规律性的专业知识单元,将基本原理具体应用到会计实务中需要掌握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因此,初学《会计学原理》不能从方法入学,而应该建立在概念与原理掌握的基础之上。在传统课堂上,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课堂接受知识情况来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并且,教师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班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便于因材施教。同时,教师的文化修养、学识品味、人格魅力都会对学生产生显著的影响。

2微课程引入《会计学原理》的切入点

2.1形式“微”、内容“精”、效果“妙”———盘活课堂气氛

教师如何教好学生?学生如何学好课程?这些都成为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的话题。通常,该课程的标准课时为64节,包含的内容涉及会计要素与会计恒等式、会计账户与科目、复试记账、账户与借贷记账法的应用、成本计算、账户分类、会计凭证、会计账薄、会计核算形式、会计报表、会计规范与工作组织等。其课时长,内容多,教学效果循序渐进。所以,无论是时间还是内容“微课程”都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课堂,而始终应该以传统的课堂为依托,做“嵌入式”的补充和调剂。因此,在时间上,《会计学原理》的“微课程”应该控制在一般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以内,即每次课程时间为10~15分钟比较合适,因为时间“微”,因而,在内容设计上要精准控制,把握重点和难点,使微课程的主体鲜明、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点;微课程还要形式多样、结构紧凑、主体鲜明,巧妙的构成某一章节的“主体单位资源包”,能用课堂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恰到好处的激发起来,做活课堂。

2.2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激活学生思维

“微课程”是“知识脉冲”,通过一节短小的音频、视频呈现某个单一的学习主题,可以产生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通过学生独立或合作开展学习,可以实时课堂或课外在线,教师创设学习情境,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例如在讲到借贷记账法时,可通过“会计科目扑克”设计相关的游戏情境,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复试记账类型创设“一借一贷”、“一借多贷”“多借一贷”游戏情形,在“游戏”规则的驱动下,学生将思考、提问与娱乐结合起来,达到共同学习、强化学习的效果,学习兴趣高、且事半功倍,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3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做活教学手段

教师从对微课程选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过程中做出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几分钟内将某一问题讲解清楚无疑是一大挑战,这里包含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根据“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的评价标准,好的微课程应具备以下标准:①主题突出,简明合理;②内容科学,逻辑清楚;③结构完整、技术规范④形式新颖,趣味性强,目标达成。因此,老师要掌握微课程的制作技术规范,深刻掌握该课程的知识点,形成不断拓展教学资源的意识,加强对知识讲解和总结的逻辑性程度。在微课程教学中,教师完全突破了传统课堂形式,可借助于多元化的形式活化教学手段,采用学生阅读、视听并用、教师演示、分组讨论、学生教学生的方式补充课堂执行模式。

3《会计学原理》二元教学模式的落实要点

3.1二元模式是结合,不是替代

二元模式是指将《会计学原理》的传统课程与微课程的优势相互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尽管微课程有助于增强课堂讨论效果,然而老师使用时必须能够灵活适应新情况,因为微课程以短为特色,导致它在广度、深度和复杂度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因此,微课程不能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微课程是传统课堂的延生和补充,将传统课堂定位在“传道授业”,微课程则定位在“解惑”。微课程的功能是经验的交流及对一些上课没听懂的学生进行课后的解惑辅导,而不是代替课堂教学。通常在《会计学原理》中,借贷记账法的运用是一个重难点,可将此部分内容细分成几次微课,配合图文并茂的音视频,设置任务单和评价方案,让学生在课后学习和反馈,任务时分数挂钩,学生必须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这样可以控制学生的随意性,且节省了教师的批改作业工作量。教师在线跟踪学生的作业情况,根据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设计下次课堂教学。

3.2培养教师开放教学的技能

微课程所要求的开放式授课方式,显然不是所有老师都能习惯的:在摄像机前面如往常一样挥洒自如地讲课,或者按照提前编好的脚本在电脑屏蔽上边讲边录音,这些都要求授课教师具有相当的表演才能方可胜任。尽管单播式微课的制作并不需要很多准备,也不需要很复杂的设备,通常教师自己基本就能应付。然而,对于交互式微课来说,其中所涉及的复杂的视觉效果或动画可能需要准备时间长,或者需要额外的技术资源。这些都构成对广大教师的挑战,因而,教学主管单位应加大教师培训,帮助转变观念,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观,可在教师主体结构上设计“二元”模式,让理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承担课堂教学内容,而青年教师富有创新和挑战能力,承担微课程任务,并且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相互学习,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3.3搭建平台,形成微课程资源联盟

微课程论文篇2

关键词:高中政治;微课程改革;教学理念;教学难点

引言:

自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课堂逐渐构建完成。尤其是近两年来出现的微课,更是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对于微课程的研究,不仅是国外学者,也包括国内学者和一线教师。尤其是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更需要探索实践中的微课程模式,构建微课程运用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微课程改革简述研究

微课程,需要从微课程的内涵与特点入手。

1.1微课程内涵:

微课程是“微型课程”的简称,是一种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做出的短小精悍、集中解决问题的在线视频课程。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进一步把微课程定义为: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1.2微课程特点:

微课程,顾名思义,是微型的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方面,还是教学时间方面,都是有一定限制的。(1)时间短:一般而言微课程是控制在10分钟之内,大多微课程在6、7分钟上下,相对于普通课程而言,是时间偏短的。(2)重难点突出:微课程都是为了解决某一个知识点而进行的课程片段,因此相对而言其重难点比较突出,更为对症下药,效果也更为鲜明。

2高中政治教学的微课程改革方法

针对高中政治教学而言,微课程改革应该坚持改革传统教学理念,加强教学重点突破。

2.1改革传统教学理念

(1)“以教为本”转向“以学为本”:

传统的教学都是以教为本,尤其是政治课程,更是主要运用“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讲台上讲述政治知识,很少跟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太了解,这样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很显然,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也与微课程相悖离。因此,高中政治微课程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传统的“以教为本”转向“以学为本”,侧重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探索精神。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将时间交给小组,让学生在看完视频之后就某个点进行讨论,并结合生活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合作,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同时又能够准确把握所学政治知识。如,在市场经济的相关教学单元,教师开展了“如何规范市场秩序”的微课,在微课中就市场秩序和市场竞争规则进行了探讨。在微课程视频播放完成之后,教师没有直接教学,传授知识点,而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就“如何规范市场秩序”这一问题展开自己的思考,进行讨论,并且进行互动。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小组内派出代表总结本组的意见,进行总结陈述。对于小组的总结内容,教师应该委婉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对于小组讨论的正确部分,教师应该予以肯定。

(2)“知识中心”转向“素质中心”:

微课程应该涵盖什么内容?是课本上固定的知识点、定义、法律条文呢,还是案例、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笔者以为,高中政治微课程应该抛开固定的知识点,寻求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方法。如何在微课程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发散思维,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一段时间的微课程学习之后能够提高相关的素质与能力。

2.2加强教学重点突破:

由于微课程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来进行的课程展示,而其所涵盖的知识点往往就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开展微课程时,教师需要从突出知识要点和进行重点讲解两个方面着手。

(1)突出知识要点:

微课时间较短,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效果呢?这就需要我们突出知识要点。例如,教学《神奇的货币》时,由于这节内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可以重点突出货币的意义、货币的兑换、汇率等内容,利用形式新颖、内容突出的微课程,达到突出知识要点的作用。

(2)进行重点讲解:

对于重点问题,教师还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例如,学习《神奇的货币》时,微课视频播放完之后,学生对于货币的本质和发行了解得并不是特别清晰。这个时候,教师便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两个问题:1.货币的本质是什么?2.国家能不能想发行多少纸币就发行多少纸币?要求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之后教师总结,重点讲解,突破重难点。

3高中政治教学中微课教学的难点

对于教学改革而言,微课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的尝试和革新,将有利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推进。但是由于产生时间并不长,微课教学也存在着一些经验方面的欠缺和资源方面的不合理。比如,很多教师并不擅长运用微课,也不擅长选取资源,就会导致微课处于尴尬境地。对于这些,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

4结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尤其是在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的推广更是功不可没。微课程教学作为信息时代的副产品,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辅助和补充。一切新事物的发展和成熟都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中间过程肯定伴随着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困难,微课程也是如此。但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我们还需要在坚定微课信念的同时,加强对微课的研究和对高中学生的研究,以及加强对高中政治学科的研究,最后进行综合与交融,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

[2]王晓芳,黄甫全,曾文婕.论新兴微型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4(06).

微课程论文篇3

微积分是一门科学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学起来往往会觉得枯燥、难懂,因此教师授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思维没有打开等问题。对此,我认为教师应注重课堂气氛的调节。

(一)通过课堂知识的延伸调节课堂气氛

高职微积分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将知识延伸,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索积极性,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课本知识的记忆,使他们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具体来说,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微积分知识的同时,可联系知识背后的故事,解说数学家、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与奋斗精神,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不断向科学巅峰进发的勇敢精神。实践证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教学效果自然好。

(二)通过电化教学手段调节课堂气氛

电化教学手段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高职微积分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依靠书本讲解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和实验器材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如通过幻灯片放映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微积分计算题的计算过程,这可以让学生清晰明了地看到计算方法的不断改进和运算方法的变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单纯的讲解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二、强调教学方式的创新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说法叫“破而后立”,在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敢于推陈出新,这也是辩证思维的一方面,这种思维在数学上也同样适用。高职微积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新,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寻求突破,敢于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之余时刻把握前沿科技的动向,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量,在先进的数学知识探索学习突破点,增强教育创新能力。具体来说,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加入情境教学,在课本中寻找情境设置切入点,用设置情境的方式为教育教学注入新鲜活力。如在讲解“微积分的定义”时以求解球体的表面积为原型,设置“科学家本着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及探索欲望,准备测量地球的表面积。他们把地球分成很多个区域,首先来测量分出区域的面积再求和,便可以算出地球的表面积”这一情境,使学生对“微积分”的概念产生一个初步浅显的概念性理解,并产生积极探索的热情,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进而提出“小区域相对地球来说面积非常小,因此在求普通球体表面积时如果将球面分为极其小、趋向于零的小区域,求这些区域部分面积然后求和,得到的便是球体的面积”,进一步引出“微积分”的概念,使学生对其有深刻的印象。除了情境教学方式外,教师还可在课堂中引入“头脑风暴”这一时下流行的学习方式,将班级学生分组,建立学习小组,并引导小组成员以相互探讨、讨论的方式进行思维碰撞,集思广益,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当然,创新教育方式的途径有很多种,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积极思考,从细节出发,打破传统思维方式,不断突破创新,为自身教育方式的创新而不懈努力。

三、注重以人为本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利益、关心学生的发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利益为本。”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其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不应该过度责骂、处罚,而应善于引导学生,帮助基础较为落后的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对于基础中等的学生,教师应培养他们善于钻研的学习精神,教育他们勇于挑战,主动去接触较难、较深的微积分相关习题,培养此类中等水平学生迎难而上的学习态度;对于学习成绩较优异的学生,教师可鼓励、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教导他们戒骄戒躁,从而为他们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总之,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应该向他们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心系学生,以生为本,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发展尽心尽力、无私奉献。

四、小结

微课程论文篇4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已经出现有关微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践,而且有一定的教学成果。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出现,使计算机技术与课程教学能够进一步的融合发展。我国现代不断对教学进行改革,不再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之中,本文首先对于在现行的远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了微课的特点与优势,最后对于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展开探讨。

1针对于远程教学的现行教学模式中的不足进行详细的分析

1.1用于远程教学的资源质量不佳,约束着远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教育资源质量与远程教育的质量有直接关联,它能够决定远程教育能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同时也涉及到社会对于网络远程教育教学的认可度。在当前社会中,尽管网络教学资源较为丰富,然而能够与教育教学相适应的资源却少之又少,教育内容较为老套,同时远程教育的视频制作不够精细,展现的教学内容多是对于教材的复制,而且课程的精讲部分与重点部分不过是教师面对面授课的情景再现,不具备创新性,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并没有依据具体的学习对象进行教学,较难做到因材施教,最终致使远程教育的效果不尽理想。1.2远程教育趋于模式化,致使教育资源被浪费。在现代社会中诸多高校已经开始展开远程教育,但是存在同样的专业领域涉及的教育教学内容较为相似,缺失个性化,高校为自身的经济效益增长,招生的门槛设置较低,致使生源的质量不佳。枯燥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而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有一部分主要是为获得学校文凭,这与远程教育的设置目标相悖,最终浪费了教育教学资源。

2浅析微课程的特点以及优势

2.1微课程的特点。首先,微课教学能够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教学内容广泛。微课程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展开教学,且教学内容较为广泛。微课教学的基本内容一般是针对于较为具体的内容。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手机电脑进行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学生需要重点学习的专业性知识,尽管视频较短,但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不会使学生对于学习感到枯燥。其次,微课程具有较明确的目标,且独立性较强。微课程主要的内容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知识专题,具有容量小,时间短,目标明确以及针对性强的特点。微课程能够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能力。2.2微课程教学的优势。首先,微课程教学重视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微课程教学能够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某知识内容为核心教学,做好组织设计,重视学习的主要情境与资源,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微课程教学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微课程教学能够把一个完成的课程或知识点区分为多个小的知识点,以便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最后,微课程的教学模式本身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与实用性。

3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主要运用在微课程视频的制作和设计方面。需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设计微课程教学方案,与对微课程的开发工作。主要包括运用计算机技术编辑微课程教学的图形文字,文本文字以及动画文字等等,运用多样化的计算机技术,结合微课程教学具体内容,目的进行视频的制作。而且微课程的整个流程均需要得到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因此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3.1重视人机交互,微课程的设计需要在细节上做好深度设计。微课程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将某一个课程切分成多个小的专题,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应该在教材内容的细节上,注重突出教学的重点,制作微视频,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重视教学的二次开发,使学生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在人机互动中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能够激励学生对于学习产生兴趣。3.2建设好微课程的交互反馈系统,有助于师生之间展开交流。若想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需要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次加强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监督,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济宁学习,利用微课程中的搜索功能,及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中的账户管理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疑惑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扩充学习的内容,在微课程的交互反馈系统展开师生交流,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3.3运用信息技术开发新型微课堂。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已经普及,每个学生手中都会有信息技术设备,促使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发生改变,学生可以利用移动通讯终端设备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将难点知识制作成微视频,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

4结束语

微课程论文篇5

关键词:微课;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一课多用;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H319

基金项目:1. 广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专业”(GD2013104);2. 广东省哲学与社会科学“十二. 五”规划项目“外语学科专项”(GD15WZ14)

一、引言

2010年,佛山教育局率先在国内组织开展了全市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资源征集与评审活动,首次正式给出微课概念 并开展了一系列微课建设实践与应用研究。由此可见,在我国,微课兴起于中小学教育领域。随着微课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的成功实践,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被广泛认可,在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教育领域中迅速传播,成为教育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热点。

在中国知网(http:///)的搜索器中,用检索关键词的方法,查找以微课为关键词的文献,截至目前,共有2334个条目。按发表年度查看,会发现2013(92条)至2015年(1552条)间,相关文献数量增长迅速,并且有望进一步增长。

2012年12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推动和促进了微课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建设和应用。2015年6月,外研社组织开展了第三届“教学之星”大赛 ,并将本届大赛的主题设定为“微课与翻转课堂”,探索微课的设计、制作及其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由此可见,微课在高校英语教育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已然备受关注与推崇。

随着微课在各教育领域中的建设与应用,对微课概念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现阶段普遍认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本文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这一宏观的逻辑框架中,以英语专业某一门具体课程的教与学活动为微观切入点,探讨微课在变革具体课程的教与学活动中的有效应用。具体来说,本文结合当前三本院校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学现状和该类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提出借助微课来转变该课程现行的教学与学习模式,将微课运用到课前预习、建构翻转课堂、导师研修和即时在线学习中。

在以下论述中,笔者结合入职以来的教学工作经验,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与学现状为例,探讨在本校现有条件下,具体课程的微课建设与应用,希望借此为同类学校提供有益参考。

二、三本院校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与学现状

根据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外语系2012级英语专业本科生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术论文写作课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于第七学期,共计16个学时。笔者以旁听和随机采访上课学生的形式,深入调查了该门课程的教与学现状。

从教学模式的层面上来说,该课程仍然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法,尽管课堂上也会有师生间的问答活动,但这类互动基本局限在概念性的问答。比如,教师提问摘要的内容应该由哪几部分组成,接着抽点学生回答。但学生光知道摘要的内容通常由六个部分组成(主题阐述、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研究结果和总结与启示[4]),是远远不够的,这充其量只能是在写作过程中起一个指引的作用。当学生实在无从下手时,能够以此为指В找到突破口。但如何才能写好摘要?什么样的摘要才算得上是一个好的摘要?关于这些问题,在课堂上缺乏分析、讨论。又比如教师在讲授“提纲 (outline)”这一小节时,给同学们举例说明提纲有三种写法,第一种是标准提纲,第二种是小数点提纲, 第三种是短语提纲,并要求同学们要掌握第一种和第二种提纲的写法,以及第一种和第二种提纲之间该如何转换。但是,实际上是不是每个同学都掌握了提纲的写法呢?他们在写提纲的时候出现了哪些细节的问题呢?这些问题仅凭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解决不了的。

从师资力量的层面上来说,大多数院校在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课时,都是采取一名教师包干整个年级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的做法。仍然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外语系为例,只有一名教师负责讲授该课程,然而2012级英语专业需要学习这门课程的本科毕业生却有384名。就该课程而言,师生比例为1:384,客观上说,光靠一名教师是无法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也无法统计归类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尽管通过课后练习的形式,可以摸到一些问题。但不得不考虑只有一名授课教师如何能在一周内批改384份作业且还得一边归类由此反映出的同学们在知识点掌握上存在的问题。即便该教师能在一周内完成上述工作,但也很难做到连续8周都如此,且不说该教师可能还得承担其他课程的教学或是学术科研任务。

从学习效果的层面上来说,经过8周16个课时的学习,同学们在面临毕业论文写作任务时,仍然觉得压力山大,无从下手。从认知负荷理论 的视角来分析,很显然,学术论文写作课的课堂属于教学单元内容艰涩、知识点繁多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当中,学习者的认知负荷过高,其知识建构活动将受到阻碍,导致教学进行十几分钟后学生注意力开始涣散。借旁听之机,笔者观察了2012级英语本科1班和2班的课堂学习情况,发现:(1)到课率并没有达到100%,可见少数学习者在学习该课程时建构的知识体系并不完整。第二,到课的学生无法将100%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90分钟的授课当中,有不少同学尤其是位置靠后靠边的同学时不时会摆弄手机,或是整堂课都在做与该课程无关的事情(比如,赶下一门课程的作业、考研复习、备考专八。)第三,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程学习上的同学也不能确保100%理解掌握授课内容。课堂的90分钟只能确保教师完成知识的传授,并不能确保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知识的内化需要通过学生课后完成作业或实际操作来实现。考虑到三本院校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普遍偏低这一客观事实,即便教师布置了课后作业,也无法确保所有学生会完成,更加无法确保他们能够认真完成。另外,鉴于该课程1:384的师生比例,即便所有学生都认真完成了课后作业,教师也很难做到逐一批改并进行总结。结合笔者指导毕业论文写作和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的经验来看,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选题缺乏新颖性、论文格式不规范、框架结构不严谨、理论基础薄弱、文献资料掌握不全面等。从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同学们普遍不知道该如何选题、如何搜集文献资料、如何围绕中心论点统筹各个章节的内容以及如何撰写开题报告等。甚至有同学不知道如何清除地表述论点、如何提炼关键词、摘要和正文当中的introduction部分该写些什么内容。

综上所述,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术论文写作课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层面还是学生的学习层面都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三本院校英语本科毕业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亟需转变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

三、以微课为依托的新型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

国内外微课建设与应用的成功案例表明,微课是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效突破口。与传统课件相比,微课既具备优化和辅助教学的功能,还具有自足性、易传播、一课多用的特点。为有效延长学习时间、弥补传统的90分钟课堂讲授的不足(例如,缺乏课堂讨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笔者提出建构一个以微课为依托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并使微课“一课多用”的特点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具体设想如下:

第一,依据教学重、难点制作若干个10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为确保准确把握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普遍遇到的难点问题,拟从三个渠道搜集数据确定视频内容:(1)抽样查阅上一届毕业生的论文,按成绩等级各抽十份,分别总结各个等级的论文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再进行交叉比较,确定若干典型问题;(2)随机采访10位有论文指导经验和参加过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的老师,请他们回顾各自在指导和评阅学生论文时发现的突出问题,并例举一些典型案例;(3)针对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学效果和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SPSS进行数据分析。

第二,将微课视频应用到学术论文写作课的课前预习当中,并逐渐建构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过程的颠覆。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学生是主动研究者,课堂内容以问题探究为主。 具体来说,要求学生在课下观看视频资料,完成视频末尾的思考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总结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疑点,在下一节课前汇总给教师。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回顾视频中的关键知识点,集中讲解学生们在预习中碰到的难点、疑点,带领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或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讨论。例如,教师可以制作一段介绍具体的选题方法的微课视频。对于本科生来说,比较易于领会和操作的选题方法是检索已经学过的课程、清点知识储备、确定大致的研究方向。在这堂微课当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专业课程并从中归类几个选题范围,再逐个例举大的选题范围内可供参考的论题。学生通过微课中提供的选题思路,确定好大致的选题范围,试探性地搜索相关资料。课堂上,教师将选题范围一样或类似的学生编成小组,要求学生就自己的研究兴趣、选题思路和搜集的资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依次进行指导。这样一来,有助于学生扩宽研究视野、进一步明确选题,还能有效避免重题现象。

第三,将微课视频应用到论文指导教师的研修中。学术论文写作课是为毕业生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服务的,但几百名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无法由该课程的任课老师一力承担。论文指导工作必须得由其他老师共同来完成,但是不是所有的指导老师都熟知学术论文写作理论呢?未必见得。根据以往经验,学生论文终稿的格式五花八门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此外,是不是所有的指导老师都足够重视论文指导这项工作呢?或者说他们有没有充分意识到毕业论文于毕业生而言的重要性呢?也未必见得。不少学生反映在写作过程中并没有从导师那得到足够的有效指导;导师也没有及时督促学生提交论文稿件,导致论文修改时间仓促。在交叉评阅论文时,仍然存在结构、格式、语法方面的重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借助第七W期毕业论文动员大会之机,以微课为依托对论文指导教师进行培训。第四,将微课视频应用到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中。论文撰写和修改工作主要集中在第八学期。作为应届毕业生,除了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还要忙着找工作,不停地参加笔试、面试,以及参加毕业实习。实际上,大多数同学的毕业论文都是在离校的状态下写成的。在这种状态下,导师很难实现即时的指导。但在移动终端设备和互联网的辅助下,学生可以通过再次学习微课视频寻求即时解答。甚至还可以通过微课平台和在线的同学进行讨论,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四、结语

将微课应用到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与学活动中,必将促成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微课的建设。在确定该微课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必须先系统地总结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同时也将有助于各导师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规避这些问题。将微课应用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形成翻转课堂,有利于改善该课程的教与学效果,有助于挖掘学生的独立学习潜力、培养协作意识,从而有效提升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将该微课应用于教师研修,除了能解决一些论文指导工作中的切实问题,还能启发教师革新所教课程的教学方式、学习微课制作策略与技术。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启示 [J]. 远程教育杂志. 2013(4):36-42

[2]. 胡铁生,周晓清. 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J]. 现代教育技术. 2014,(2):5-13

[3]. 杨满福,桑新民. 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 [J]. 教育发展研究. 2013(23):1-5

[4]. 周开鑫. 英语专业学生学术论文写作手册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5].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J]. 远程教育杂志. 2012,(4):46-51

[6]. 刘名卓,祝智庭. 视频微课的实用学分析 [J]. 开放教育研究. 2015,(2):89-96

微课程论文篇6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PBL教学模式 微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微媒体的迅速普及,大学生身边越来越多的新事物、新内容、新元素被日益“微”化,微博、微信、微视、微公益、微电影、微课程等“微”事物层出不穷,深受他们的追捧与喜爱,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微时代的来临。

一、微媒体对PBL教学优化及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实践,如果只运用传统教学载体,教学实效就会受到影响。

微媒体指的是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由此衍生的新型软件如微博、微信、QQ等。在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推进校园微信公众账号,运用微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下,微媒体以独特的开放性、虚拟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参与PBL教学模式的程度更高,关注度更强,优化和提升了PBL教学。

(一)微媒体提供多元化平台,形成更自由的PBL学习环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PBL学习环境应是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多媒体课件及因特网上的信息等)达到学习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按照这种理念,PBL学习环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当前,微媒体以数字杂志、微博、手机微信、4G网络、触摸媒体等多样化形式快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各种不同的学习平台与环境。学生在PC端的课程网站、手机APP或浏览器、微信公众号、微信等都可以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

(二)微媒体具有超时空优势,强化PBL教学模式的互动交流。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实践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辩证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并进行讨论。微媒体的超时空性使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与智慧传播的速度更快、更广。教师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程度,做好下一步的指导。微媒体平台在一定程度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密沟通。

(三)微媒体产品服务功能新颖多样,丰富PBL教学的各类资源。

在PBL教学模式中,为了支持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主动探索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微媒体,如开发手机版课程网站,各门课程的APP课件,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当前微媒体环境产生的网络服务产品逐渐增多,包括优酷视频、土豆视频、微视和美拍等新型服务产品都能够为PBL的教学提供丰富的技术资源。

(四)微媒体贴近生活,增强PBL教学实效。

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1]微媒体是当今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2013年全国大学生新媒体发展论坛上,有嘉宾坦言上网现已当代大学生除吃穿住行外的第五大件事[2]。微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局限于传统课堂,是很难取得实效的。强调:“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3]因此,PBL教学要与大学生热情追捧、喜爱的微媒体教学相结合,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效。

二、创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微动课堂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提出,“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4]。微媒体是“互联网+”的有力推手,如果将微媒体+PBL,就是把新的教学载体与新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就会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贴近学生,推动教学改革,增强教学实效。我们运用“PBL+微技术”,创建微动课堂,即利用微技术,设计研究性或探究性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动起来。

(一)体现的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本。

思想政治理论课PBL与微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依然强调“以学生为本”,重点围绕如何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而设计教学环节。

2.微媒体带动PBL教学的多维互动,成功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工夫。新媒体通过多样化的平台及软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PBL教学模式提供了多渠道的互联互动,有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材内容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互动、传统对话与现代媒体相结合互动、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相互动。微媒体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变得图文并茂、以传统媒介纸质课本为载体的教材体系由单一的文字、图表等冷冰冰的互动,转向了生动活泼、多样化教学体系的互动。

(二)实施的教学原则。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推行“PBL+微媒体”的新模式之前,必须按照以下三个原则做好相关工作。

1.整体性。

以传统课堂为主阵地、主渠道,依托微媒体,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课人文关怀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一起联动的整体性课堂。

2.教师主导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PBL+微媒体”的教学新模式一定要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一方面,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之前,要做到心中有数,即对本课程的重难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贴近大学生成长的问题了如指掌,确定恰当的题目。并且,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候,尊重学生,引导他们积极独立思考,即使“问”不对题,也以鼓励为主。另一方面,学生在课程网站或微信上出现漫无边际的“聊天”或过激、消极言论,教师要及时把这些“脱缰的野马”拉住,以问题意识为牵引,通过科学的理论剖析和具体案例的举证,“寓事于理、激浊扬清”,帮助学生在正确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辨明是非美丑、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目的。

3.团队协作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PBL+微媒体”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比其他教学方式付出更多,对他们参与的自发性、主动性要求更高。他们需要在课前课后查阅大量资料,需要借助微媒体自主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这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是一个难题,组建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PBL+微媒体”教学新模式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借助微媒体,组建研究团队。学生可以通过微信等途径发表观点,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以观点组成3―3人的研究小组,分工合作,探讨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各学习小组分工协作,自由讨论、互相启发,彼此激励,在强化学习效果的同时,能够自然而然地建立成员之间的良性的人际互动关系,强化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睿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设计的流程及思路(如图所示)。

图 微动课堂的流程

(四)实践的路径。

1.录制微课或者播放微视频,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在应试教育体系下培养的,要实施以问题为基础,学生自我学习探索的PBL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不知道该怎么提出问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PBL教学模式存在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怎样启发引导学生“问什么”、“怎么问”的难题。

微课是教师自选一门高校课程的一章一节里的某个知识点,精心设计,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设备,录制成时长在6~10分钟的视频。微课主要讲述一个教学知识点或解决一个问题,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或易错点,能有效帮助不同基础学生的自主学习。微课非常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和目的。

目前,全国各高校都不断录制高质量的微课,组织各种类型的微课比赛,旨在帮助大学生自主学习各门课程。但是,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微课录制处在起步阶段,还不能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全覆盖。因此,精心选择、剪辑微视频,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解决“问什么”、“怎么问”的难题。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4+1”的教学体系在基于PBL的教学模式设置问题环节当中,在“原理”课上播放卓别林所演的人变成劳动机器的经典滑稽视频的5分钟片段,让学生在欢笑当中,不自觉地发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为什么会变成劳动机器”的疑问;在“概论”课上播放华西村共同富裕道路的实践,学生很容易在艳羡华西村的高水平物质生活的时候,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在“纲要”课播放中国近代的视频,“西方侵略者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什么?”、“侵略是有功的吗?”等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呼之欲出;在“基础”课中播放马云针对网友要求他给2015年8月12日天津特大爆炸案进行捐款的演说视频,在引起学生强烈反响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什么?”等问题;在“形势与政策”课中播放以“我的滑板鞋”流行歌曲所演绎的对APEC蓝的视频,让学生在动感的音乐中了解了什么是APEC蓝,提出了“新经济常态下,大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绿色、环保?”等问题。

2.点击微信,随时随地进行PBL教学。

当今大学生喜爱玩的是微信,微信可以尽可能满足他们多样化通讯的要求,既可以通过微信号申请添加好友,进行聊天,又可以实时对讲,还可以通过朋友圈、漂流瓶、摇一摇、扫一扫等多种方式,进行语音短信、视频、图片、文字的传输。微信智能,节省资费,功能强大,传输信息快,用1M的流量,就可以播放约1分钟的视频,传送16分钟的语音信息,编发约1000条文字信息。“微信与移动终端结合,具有4A元素的特点,即Anytime(任何时间)、Anywhere(任何地点)、Anyone(任何人)、Anything(任何事),从而进一步打破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5]。传统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常局限于课堂。但微信的出现,便捷的沟通,灵活的信息传输,延长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时间空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PBL教学,使学生无论在课间、教室、餐厅、宿舍,还是乘车、行走在路上,都在浏览微信或使用微信中,对所选取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且随时发表观点,不断更新、跟进。

3.拍摄微电影,学生体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形成PBL教学成果。

微媒体时代,学生运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微媒体可以自编、自导、自拍,制作出一个人也精彩的微电影。积极利用微媒体,组织学生拍摄微电影,举行微电影大赛,这是成功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改革取得教学实效的重要举措,也是PBL系列教学流程设计的成果展示。

围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的理论热点问题、社会焦点问题、学生自身成长问题:什么是诚信?什么是爱国精神?什么是长征精神?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通过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以青春、进步、爱国、道德、文明为主题,拍摄作品。

例如,学生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观看了“西安事变逼蒋抗日”的微视频后,在任课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提出了“西安事变是一次偶发的事变吗?”,继而在此问题的基础上引发了“如果不是,推动这一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是不是与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领的爱国之心有关?”等一系列疑问。课后在班内微信圈发表看法,引发同学们参与讨论。在微信上与同学讨论后,可以在微信上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在互动中逐步形成了正是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领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以拳拳爱国之心发动西安事变,最终促进中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经过查阅资料,学生就可以在课余拍摄旨在弘扬爱国精神的《西安事变》微电影。学生在微电影中通过扮演张学良、杨虎城,领略两位将领的爱国情感,其中一些对话让他们感同身受,如,“日本人觊觎中国不是一天两天了,正加大对华侵略,照这样下去,家必破,国必亡,我等真甘愿做亡国奴吗?”、“为了中华民族,我们的也是逼不得已才走此路。”、“我张学良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抓蒋只为了逼蒋抗日。”等。学生以拍摄微电影的方式体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对“西安事变是一次偶发的事变吗?”问题做出了深刻的解答,教育了自我,提升了思想。

4.教师提升微技术运用能力,创造PBL教学新生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PBL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微媒体的优势,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微动课堂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师生可以多方式、多途径地共同探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平面”引向“立体”,由“单一”引向“多元”,由“灌输”引向“沟通”,创造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的新生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动课堂还处在探索阶段,将在实践当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真正转变教学方式,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实践解决问题的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65.

[2]高山,胡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以中南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3):116-119.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3.

[4]解读:政府报告中的“互联网+”是什么[EB/OL]财经网:http://.cn/20150305/3832729.shtml,2015-03-0518:20:00

微课程论文篇7

关键词: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49-03

社会的不断进步使高校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大数据时代给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带来无限机遇,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逐渐表现出某种不适应性,合理利用大数据,电子设备及网络资源会大大提高人才培养效率。近年来,国家和各大高校逐渐开始重视微课程建设。

“园艺植物病理学”为园艺及植物保护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整个学科的专业课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学科[1]。笔者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表现出诸多局限之处,亟须辅以新型教学工具,微课程的实施给此课程的建设和变革提供了有利的机会,因此,本文针对“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建设展开论述。

一、微课程的内涵及特点

(一) 微课程的内涵

目前,许多人认为“微课程”等同于“微课”,将二者的概念混淆[2],但笔者认为,“微课程”与“微课”有所交叉但又不完全相同,不可同日而语。“微课”是指依托媒体教学视频,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等内容而开展的趣味性强、针对性强且具有启发性时间较短的教学设计。“微课程”指针对某一学科或者某个专题而设计的微型课程,是一个涵盖微课的大的范

围。微课程以一系列密切相关,相互联系的微课为主体,主要应用数字化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微课程不仅仅包含微课,还包含教学设计、课件、习题检测等辅助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讨论、教师点评等教学活动[3]。

(二)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课程时间短、所含的内容量较小、表现形式多样;第二,利用电子教学设备及数字化媒体,例如PPT、正式学习微视频、Flash作为教学平台[4];第三,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第四,利用率高,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学习。总之,相较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微课程具有更普遍的适用性,更易于被知识接收者掌握和接受,可以说微课程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

二、“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课时压缩严重

“园艺植物病理学”是园艺植物保护专业的基础课程,但现在高校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课程课时比例加大,这就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专业课程的课时数量。近年来,“园艺植物病理学”相关的成果、观点不断更新,学生应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不断增加和丰富,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矛盾给“园艺植物病理学”专业教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5]。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成了该门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合理利用微课程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理论教学方式单一

“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为教师利用PPT结合板书“满堂灌”教学,有些教师的PPT以大篇幅的文字为主[6]。“园艺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包含许多抽象概念及无直观印象的名词,传统的学习方式往往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晦涩难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通过对所教授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普遍认可该门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传统教学模式使得许多学生缺乏对此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往往感觉学习难度较大,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探索出趣味性、实用性更强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更扎实地掌握该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

此外,传统“园艺植物病理学”每次的教学时间一般为两学时,每学时45分钟,有研究表明,学生高度集中精力的时间一般为10―20分钟,可见,传统45分钟甚至90分钟的教学并不一定能有效抓住学生精力最集中的时间段来讲解重难点知识。微课程的短时教学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将重难点知识利用10分钟展现出来,更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三)实验教学安排不合理

目前全国各大农业院校“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均已开设实验课程,但是根据实际调查发现,很多学校把理论教学安排在前半学期,实验课程安排在学期的期

末,导致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步,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现行的实验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目前“园艺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主要包括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各类病原真菌引起的主要病害症状、病原特点以及病原分离与鉴定,需要采集大量的活体实验材料,但是实验材料及所用试剂往往均由实验员或教师准备,学生只是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导致学生缺乏对实验材料的理解。另外,实验课程教学以教师讲解实验原理与目的以及主要操作流程为主,学生根据教师讲解进行操作,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互动,导致学生对实验原理及过程并不能完全深入理解,往往会不明所以,无法真正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此外,现行“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实验考核方式基本是以提交实验报告的形式为主,学生为了能够撰写出数据准确的实验报告往往会抄袭或编造数据,课程效果很难保证。实验过程及实验报告基本不涉及对实验的思考与讨论,无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以教师为主体,缺少学生参与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尤其是高校教育,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普遍较少。一般授课内容及重难点教学只是由教师确定和设计,缺乏学生的参与,教学过程往往也只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学评价采用统一标准,针对性不强,很难因材施教。实际上,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学习难点各不相同。微课程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往往只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可以针对自身特点自主选择“学什么”和“如何学”,随时复习重点知识并反复学习难点问题弥补自身的不足。

(五)教学时间、地点有限

“园艺植物病理学”为园艺植物保护方向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现在,对于该门课程我国各大高校普遍的授课方式为利用1―2学期时间,开设30―40学时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课程学习期结束后,学生继续学习的途径较少,且缺乏和教师交流的机会,遇到疑难问题往往无从下手,走出校园后,这种学习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当代的教育应该以“终身学习”为最终目标,微课程的教学依托于电子设备、数字化视频及网络资源,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微课程的这一特点随时随地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学的适用性更普遍。

(六)教师资源匮乏

“园艺植物病理学”涉及的课程内容较多、知识面较广,如园艺植物学、病原学、病理学、病害防治等,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仅有一名教师完成全部教学内容的讲解,但所谓“术业有专攻”,人毕竟精力有限,多数教师往往只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科和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因此,传统教学一个教师贯穿始终的授课模式很难实现教师资源最优化配置。微课程便可以摆脱这种限制,可以成立教学教研组,根据组内教师的研究领域及专长合理分配教师资源,如让专门研究细菌性病害的教师讲解细菌性病害,让专门研究真菌性病害的教师教授真菌性病害,让病害诊断方面有建树的教师讲解病害诊断等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各个教师的专长合理给其分配任务,实现教师资源最合理的利用。

三、“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建设原则

(一)微型性原则

顾名思义,既然称之为“微”,时间必然不能太长,但对于“园艺植物病理学”这一原理性较强的学科,时间过短又难以完全将知识点讲解清楚。因此对于该门课程需要在知识点表述清晰的前提下尽量控制讲解时间,经过笔者对该门微课程的实践教学认为,“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时间控制在8―15分钟为宜。

微课程的“微”不仅仅指时间,内容的容量也要把握好“微”原则,切忌贪多求大,应该只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表述宜简单易懂、重点突出[7]。

(二)规范性原则

首先,微课程时间要求短,只有短短十几分钟,因此教学内容甚至讲稿字数均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正常语速下,人可表达120字/分钟,参考“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授课时间,讲稿字数不宜超过1000字。

微课程不同于传统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主要依托于视频呈现,因此视频背景要符合视觉审美,宜简洁,不要过于花哨,如用文字表达重点内容时,其和背景的色彩对比度要强。PPT制作要和所表达的内容相符合,“园艺植物病理学”相关名词、概念及理论的表达应尽量避免采用纯文字的方式,应该充分结合图片,形象地展示,并注意构图的艺术性和美观性。

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表情和眼神交流,只能靠听觉来接受知识,这对教师的授课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这就要求授课教师的语言表达一定要清晰准确,应该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授课,语速不宜过快。此外,教师的语言应流畅、生动、易懂、趣味性强并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和启发性。

(三)完整性原则

上文提到,微课程不同于微课,不仅仅包含微课内容,微课程是一个完整的教学阶段。“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计要从确定教学目标开始,包含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布局、教学情境的创造。此外,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被纳入其中,而现行的“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大多缺乏教学效果评价这一环节,这也是其他学科微课程创设过程的一个共性问题。微课程讲授过程中往往无法涉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教师往往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及课后练习,学习效果检测等方面不够重视,而微课程是一个完整的学习体验,在进行“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融入各个学习环节,加强课后辅导、教学效果检测及师生交流互动、答疑解惑等环节的设计。

(四)多样性原则

在进行“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计时要充分合理利用各方资源。首先,要合理利用教科书及互联网资源,多吸取优秀微课程设计的经验。此外,微课程的制作也要综合利用各类媒介和资源,避免单一的文字资源,要根据微课程所要讲解的内容合理利用文字、图片、影像、Flash等资源。如在具体园艺植物病害讲解时可合理利用图片或感病植物标本进行直观展示;在讲解某一病害的治病过程时,可利用Flas模拟病原侵入及植物感病过程,生动形象地给学生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在讲解真菌性病原特点时,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属配合游动孢子囊及孢子梗等特点形象地进行展示等。

(五)系统性原则

微课是一个将整体知识碎片化的过程,每一个微课重点涉及一个知识点,但微课程不仅仅包括整体知识的碎片化,还应包括碎片化的知识整体化。微课程所包含的各个微课不应孤立存在,各个微课之间要存在逻辑联系,要相互承接,相互关联,各个微课设计的风格和标准要在统一中求变化,避免各行其是,互不联系。

(六)学生主体性原则

微课程是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优质的微课资源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解决学生的难题困惑为根本出发点。笔者认为,“园艺植物病理学”这门课程不应仅立足于园艺专业或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对有此方面学习需要的非专业人员也要予以考虑,在微课程设计前可分别对园艺或植保以及非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访谈,依据各类学生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重难点不同的微课程,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

四、“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建设策略

“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的实施应涵盖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展示、教学策略运用以及教学效果评价四个过程。

(一)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是“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首先,要明确该门课程的整体目标,一切教学任务均应服务于整体教学目标,“园艺植物病理学”的整体目标为通过对病理学总论及园艺植物病理各论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诊断植物病害,掌握发病规

律,及时预防并能够实现病害治理。此外,由于每个微课程仅涉及一个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明确整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要充分理解各个知识点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内容

“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需要教师区分课程的重难点及普通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如对园艺植物病害分类以及寄主、病原、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等易于理解的知识点和通俗易懂的概念可简单讲解,对如何区分病毒、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和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以及各种病害的防治措施等重难点教学内容要着重生动讲解。

(三)选择多样化教学策略

对于记忆型、概念型知识点,可以采用讲授性策略,这对于教师的语言功底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把晦涩难懂的概念、知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该知识要点,如讲解“黑霉病”、“白粉病”以及“垂直抗性”、“水平抗性”这一类的概念型知识点时,如果语言不够生动、易懂或缺乏引导性和启发性,只是照本宣科,对于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必然造成障碍。

对于园艺植物感病过程、病原侵染过程及具体病害的危害状况等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点则应运用实例教学策略,充分利用动画、植物标本及实践实验教学来拓宽学生对该类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

(四)注重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评价的实施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还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均会起到良好的指导和检测作用,对微课程标准化、正规化发展均极为有利,此方面前文已经提及,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本文主要针对“园艺植物病理学”的微课程较之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计的原则及教学实施要点进行了叙述。“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是适应素质化教学改革的优质教学资源和途径,但并不代表其可以替代“园艺植物病理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应该将其作为“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的辅助工具加以合理应用。由于水平所限,本文只是进行了浅显论述,尚存在一些不足,今后希望能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建设更加便捷、完善,应用范围更广的“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

参考文献:

[1]阮彩霞,王川.微课程的概念、特点和理论基础[J].课 程・教材・教法,2014,(11).

[2]张霞.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 学专业两门微课程为例[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4.

[3]廖颖.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上海:华中 师范大学,2015.

[4]谢复玉.基于微课程的“应用写作”教学设计[J].中国电 化教育,2014,(6).

[5]张茹琴.《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对策[J].科技信息,2011,(3).

微课程论文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概论;微课;教学设计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教学已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走进了技校课堂,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微课教学研究,能够揭示微课教学活动的内在发展规律,对于提升电商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效促进电商微课资源建设等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认识微课

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微型课程的特点可以描述为“短、小、精、悍”:微课教学活动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合理、教学内容精练、课程资源应用面广,适合通过互联网传播和使用。微课教学的应用,有利于形成优质高效的教学资源,促使课堂教学形式创新、有效提升专业教师的能力,有效促进职业教育与信息化技术的有效融合。

二、“电子商务概论”实施微课的可行性分析

1.传统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电子商务概论”是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理论学时为40学时。目前,技校电子商务概论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还停留在教师主讲的模式上,学生学习枯燥,学习兴趣不高,进而难以培养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以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学生。

2.微课模式的引入具有现实基础

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已成为师生校园生活的必备工具,微课也正是借助移动设备供学习者进行学习。针对这种情况,选取电子商务概论中有深度、内容相对独立的知识点设计了系列微课,同时包括与学习相配套的扩展性学习资源,支持学生使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由此建立起集趣味性、情景化为一体的数字化电子商务微课学习资源。

三、基于微课的电子商务概论教学设计流程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理论知识点多,教师大多数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枯燥,无心学习。而微课通过微视频的教学方式,将过去枯燥乏味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取得比传统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根据课程教材并结合电子商务考证理论鉴定考点,我从中选取第一章“电子商务概述”为例,开展微课的教学活动。

1.课前微课设计

对新课中概念性的电商知识点,通过网络先以微视频方式向学生展示相关知识,以便学生通过移动设备进行预习。当然,教师也可以将微视频在微信公众平台,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2.课堂微课教学

由于电子商务的定义较多且叙述较长,在讲述其概念时,教师就可以播放电子商务相关发展过程的视频,将冗长乏味的文字描述以动态的形式、生动化讲解,便于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案例:教学内容为电子商务概述

教学过程:

(1)教师导入新课:播放电子商务产生和发展现状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教师用视频方式给出下列问题: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电子商务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

(3)教师讲解:①电子商务的定义,②电子商务的技术内涵和经济内涵,③电子商务的特点和影响。

(4)学生分组讨论:全班同学分成6个人小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每个小组人数平均8人,允许同学自由搭配。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印象,共同提高,小组成员以协作式进行讨论,并把相关结论做好登记。

(5)教师巡视:教师认真关注各个小组的讨论过程,对各小组在学习中存在的相应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

(6)学生结果展示:小组组员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

(7)学生相互评价:每个小组对其他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且打分。

(8)教师评价:教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部分,进行分析、讨论和讲解,教师首先以视频的形式给出解题的参考过程,接着通过针对性强的项目来实施教学活动,这样会更加容易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最后进行综合评价,对各小组成果进行点评。

3.课后提升阶段

由于微课的视频时间有限,单纯依靠微视频学习,学生难以深入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需要课后继续学习,消化相关知识。此时,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等平台上传教学视频,便于学生进一步掌握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上传一些相关的拓展性视频。这些微视频可以是电子商务的应用介绍等,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提升应用能力。

四、微课教学的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对微课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我们找了电子商务专141与电子商务专142两个平行班级,电子商务专141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电子商务专142班则采用微课教学。经过半个学期后,我们对两个班进行了电子商务概论测试,考试成绩按照分数段人数统计,电子商务专142比电子商务专141平均分高2分,微课教学有一定的效果,除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外,也增强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及其竞争意识。

五、结束语

将微课引入电子商务概论教学中,肯定能促进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与教学内容的完美融合,促进学生掌握电子商务所需的专业课程知识。在以后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我们将继续探索、研究微课在电子商务课程的实践应用,进一步强化微课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功能。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化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陈姝,胡冰新,王娜,林莹.“电力电子技术基础”微课教学设计与实践[J].中国电子教育,2015.

[3]夏仲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4]邵华.微课理念引导的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成人教育,2014,(5).

微课程论文篇9

关键词:微课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TP311.13-4;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11-2

1 绪论

科技在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为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希望利用微课为辅助手段对《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淡化理论(课堂)与实践(上机)的界限,树立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进行探索,并讨论以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实践为主的方法,以掌握数据库应用技能为核心展开教学,培养学生数据库管理技能和创新精神。“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能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等很好的结合到一起,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都是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现代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应该偏向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才更能符合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微课程短小精悍,知识点重难点明确,学生在目前网络如此发达的微时代可以随时下载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每一个理论知识点,为进一步实践打好基础。

2 深入理解微课程的含义

笔者认为,微课程设计的初衷是因为学生课堂注意力时间不够长久,所以希望通过1分钟,5分钟的小课堂让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对“微课程”这一概念的定义繁多。但总结起来,微课程就是要把老师的课程,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数字化,这样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反复来看。微课程并不是将文字教材变成有声教材,而是教师个人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转化到帮助学生理解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微课程在辅助知识点讲解与巩固课后起到了重要作用。

3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和优势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穿行,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在教学实施中,其教学尺度难以把握,实践过多,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不扎实。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适时的穿插录象、投影、板书、讲述,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大且必须较为周密的计划与安排,否则教学尺度一旦把握不准,就难以达到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如果能很好的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基于微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必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高职学生在入学时分数普遍偏低,理论基础较差,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实际操作能力也比较强。如果从软件生产过程的角度来评价,这只是教会学生获得孤立的、静态的“死”知识,与高职教育所强调的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化工作流程中所必备的技能知识相差甚远。同时,这样的教授过程使得学生过多地倚重接受学习,却忽视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行动学习在其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价值,无利于学生对于软件行业社会经验的获得以及实践能力的形成。因此希望通过一些实际操作来更加形象化的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4 基于微课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

如何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运用好微课程,是信息化教学的一个新课题。老师们在平时教学中,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比较紧密的课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讲,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我们去探寻这些细小而真实的问题。当找到问题后,我们需要去寻找问题的真正原因,再去研究解决的策略。同时,将这些研究嵌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过这样的研究过程,再结合PPT,将自己研究的成果通过文字、画面、音频或者视频呈现给学生,这样对于某门课程中某一个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的形象讲解就出来了,一堂微课也就随之诞生了。

本文以《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为例,讲解基于微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探索。数据库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如果不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就很难理解抽象的理论,学生通过学习数据库这门课程,除了掌握基础的知识点、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的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设计规范化的数据库,进而能完成完整的数据库系统的建设。由于初学者对这门课程的知识点理解较抽象,因此我们设计微课程,尽可能使某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可视化,使学生对数据库的基础知识有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并使之系统化,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比如,在数据库的学习中要学习数据模型,我们可以引入地图飞机等具体的模型概念,让学生知道模型是现实世界特征的模拟与抽象。数据模型也是一种模型,它是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

这是一架飞机模型,在我们人脑的反应就是:名称:波音747,特征:重量10吨,长度:50米,产地:美国。但如果在计算机中表示,就如下所示:

[编号\&名称\&类型\&重量\&长度\&产地\&001\&波音747\&客机\&10吨\&50米\&美国\&]

理解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对后面学习数据库的设计打下很好的基础。因此,通过微课程将每一个难点讲解透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设计数据库。

目前在很多学生尽管都学了数据库这门课程,但却不知道数据库在真实的系统中是如何使用的,对数据库系统没有一个完整的直观的认识。为此,我们尝试在利用微课程简单的介绍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后,再布置一个数据库设计的任务,在完成数据库设计的过程中,再慢慢引入和讲解数据库的SQL语句以及数据库的规范化。

“微课程”设计的核心思想是情境式教学,首先要创设情境,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去了解和掌握知识的要点和难点,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而调整教学,先让学生设计数据库,是为了更好、更真实的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按照这种方式学习,学生才能够形成较清晰的知识体系架构。

5 结束语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对教学质量还是教学效果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这种教学模式更多的适合用在有一定操作要求的课程上,“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质就是借助一定的手段,通过教师的传授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过程。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从不知道到慢慢熟悉,从生疏到熟练到形成技能技巧。基于微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经过实践证明,可以改变数据库课程教学的较好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吴晓刚.基于项目驱动的数据库课程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2:81-87.

[2] Slavin,R.E.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into Praction, Englewood Cliffs,NJ:Printice-Hall,1991.

[3] F・劳耐尔.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YUAN Wentao, Qiao Ailing.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in the Basal Education Teaching [J].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7(11),89-92.

微课程论文篇10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目标;教学效果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最为核心的必修课之一,是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抱怨这门课程“难学”,而不少教师也常常感叹这门课程比较“难教”。在这个背景下,剖析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征,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标

现代经济学之所以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科学当中引人瞩目的一门学科,研究领域也不断超越“经济”,几乎涉及到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其原因就在于经济学提供了一套看待人类自身行为及人类社会运行的方式方法。因此,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首要目标应当是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而教材中诸多基本概念和分析工具的学习都是为了达到目标所必须进行的专业训练。否则,教师辛苦的讲授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甚至会迷失在微观经济学大量的图表和公式里而不能自拔;当尝试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解释社会现象时,学生们要么不知如何下手,要么机械套用教材上的结论而不知考虑约束条件的变化。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特征

微观经济学比较抽象、分析工具复杂、课程内容繁多,相对于一般专业课程,其教学难度较大。

1.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抽象。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如何解读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一门学问,需要较高的抽象思维。由于微观经济学一般在一年级下学期或二年级上学期开设,是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课之一,而学生在大学之前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对于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较少,思考问题时常常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部分偏文科的学生这种倾向会更严重些。另外,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虽然微观经济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分析体系和逻辑框架,但并不能达到自然科学那样的精确,相关分析需要在一系列与现实并不完全吻合的严格假设基础上展开。由于大一大二的学生社会阅历尚不丰富,不仅欠缺对现实的抽象和解读能力,良好的经济学直觉也有待慢慢形成,因此,在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时候,比较容易感到困惑。

2.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复杂。在目前流行的本科微观经济学教材当中,除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等个别章节涉及到规范分析外,其它所有章节均以实证分析为主,广泛运用文字、图形和数学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述经济理论和模型。对于各种分析工具的运用,学生在初接触的新鲜感消失后,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觉得这些分析工具过于复杂,难以掌握。

3.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繁多。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凝结了无数学者的智慧,容纳在一本教材里,难免会使得教材异常厚重。以不少高校采用的黄亚钧主编的《微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为例,全书内容包含3大篇,共计16章,其中不少章节内容,需要10个以上的课时才能讲清楚讲透彻。但现实是,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最近几年不少高校的不同专业的课时总量均在压缩,而这种压缩常常是通过减少具体课程的课时来实现的。因此,即使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繁多,也不太可能获得“足够”的教学课时。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改进

1.在深刻理解微观经济学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节奏。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让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并初步形成运用这些概念和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抽象思维,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呢?这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同时深研课程教材、精选讲授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节奏,并辅以必要的指定参考书目,让学生课外阅读。另外,对于关键知识点,务求讲清、讲透。虽然课堂时间宝贵,但微观经济学的关键概念和理论,以及相关重点、难点内容,却不能吝啬时间,必须详细讲授,直到学生真正掌握、理解,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止。例如,讲授消费理论时,让学生深刻理解经济学如何解读和诠释消费者行为是关键,可以通过多角度的讲解达到层层递进的目的:在结合文字和图形进行详细讲授后,再利用数学模型的推导进行重新表述,进而抛出现实案例让学生分析。对于不同章节的不同内容,需要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例如,在讲授生产理论时,就可以与先前学习的消费理论联系起来并相互印证,因为这两部分虽然涉及到的内容不同,但无论是分析生产者行为还是消费者行为,其基本逻辑和分析工具还是完全一致的。

2.灵活运用鲜活的现实案例。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灵活巧妙地运用来自鲜活现实的案例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抽象思维不足的缺陷,减缓学生的畏难厌学情绪。更重要的是,经济学是解释人类行为和社会运行的一门学问,必须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学会针对从现实中提炼出的典型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较为深入的专业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仅要重视选择经济学的经典案例,还需要重视不断吸纳新的案例;不仅要重视概念和理论讲授之前的案例引入、讲授之中的案例穿插,更需要重视讲授之后对于具体案例的讨论和分析。

3.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和工具可以非常方便地直观展示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尤其是对于某些背景资料、复杂图表的展示可以很好地节约课堂板书时间,使课堂信息含量增大。随着文化产业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相关视频资源的搜索、下载变得容易,这类资源值得好好挖掘。例如,对于“看不见的手”的课堂讲授,如果能够配以短短几分钟的斯密生平及其理论产生背景的视频,可能效果会很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工具都不是目的,不能因此而受到局限和约束,例如,某些关键的模型推导过程该板书还是应当板书,如果采用PPT展示,也许学生的印象并不会深刻。

4.配合适度的课内外习题训练。在课堂内外,给学生安排适度的习题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最优化、微积分等数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应用几乎充斥了每一个章节,通过习题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把握,廓清大脑里某些似是而非的感性认识,培养良好的经济学直觉和严谨的专业思维。在课堂内,对于重要知识点的传授,应当配合习题的讲解;在课堂外,每一章讲完之后,也应当布置适量的习题作业。

5.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对于微观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不宜完全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成绩作为最终结果,而应当结合平时的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课外作业等进行综合评价。期末试卷考题的设置不宜过于强调对书本知识点的记忆,而应当注重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的能力的考察。

参考文献:

[1] 蓝文妍.浅谈微观经济学教学经验[J].太原城市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2011,(7).

[2] 吕文慧.浅论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J].甘肃联

合大学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