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构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9:31:52

品牌构建

品牌构建范文篇1

【关键词】媒体;公信力;品牌

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加盟新闻传播后,全球范围的信息共享借助高科技,特别是通信、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实现了。新闻传播格局和媒体运作方式的变化,加速了新闻事业与信息产业联姻,推动着媒体朝着产业化方向前进。媒体经营意识大大增强,新闻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并且愈演愈烈。由此,公信媒体品牌的构建成为当前我国新闻事业面临的新课题。

一、媒体公信力与媒体品牌建设的内涵

(一)媒体公信力:所谓媒体公信力,是指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是否真实、客观、及时、准确,能否得到受众的普遍认可和信赖,是否在受众中享有较高的信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能力。

目前,我国新闻媒介既具有服从党和政府领导的事业单位性质,实行的又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企业化管理。具体来说,媒体公信力的内涵包括两方面:第一,所谓“公”,指的是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惟一宗旨,通过追求社会正义、彰显社会公平、弘扬人文法治观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来取得公众认可和市场接纳。第二,所谓“信”,就是恪守新闻道德,尊重新闻规律,追求新闻价值,理性、客观地判断和报道新闻事件,坚持政治家办报,有信誉、讲信用,让受众信任、信服,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有“公”有“信”,媒体才能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进而整合社会、影响社会。

(二)媒体品牌建设:品牌是市场营销学中的概念,是商品社会的一种生产者诚信的标志物,是形象的象征,也是承诺、保证和契约。鉴于新闻事业的上层建筑属性和信息产业属性,媒体品牌是将营销学中的“品牌”概念加以延伸而提出的新理念。

《洛杉矶时报》发行人马克·韦尔斯曾提出:“要像管理企业一样管理报纸,要建立品牌,要像推销消费品那样的效率和冲劲来推销报纸,增强与读者接触的频率。”从凤凰卫视借助媒体公关、主打媒体形象品牌而一跃成为海峡两岸知名媒体后,我国新闻媒体的品牌意识得到加强。为了应对巨大的竞争压力,赢得更多的注意力,一些媒体开始积极打造契合自身形象的品牌。

二、媒体公信力与媒体品牌建设的关系

(一)媒体公信力是媒体品牌的价值核心之一

媒介作为公共信息平台,其产品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特殊商品。新闻作品的导向是否正确,信息是否客观,格调是否高雅,报道是否迅速,记者是否诚信等问题日积月累,就会逐步形成社会公众对某一媒体的总体印象和公信力的程度。如果新闻媒介常常失信于民,导致公信力受损,那么结果是媒体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二)媒体品牌建设是提升媒体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具有强大的附加价值,既可代表性别符号、社会地位、国籍、文化等多重意义,也可以代表真实、纯洁、自然、忠诚、信任等多种概念。消费者一旦对品牌萌生认同和信任,而且这种认同和信任得以维系,那么品牌将长久地存在于消费者心中。

(三)媒体品牌建设和媒体公信力相辅相成,互为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传媒产业正处于“朝阳产业”的发展阶段。行业整体繁荣的背后,每个传媒集团乃至每家媒体都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都在更为艰难地进行着各自的维生之旅。

然而,媒体信息量由供给不足向相对过剩转移,媒体产品的同质化日益严重的现象,致使以报刊内容和广播电视节目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面前已不能完全胜任。于是,部分媒体为了尽快在竞争中抢得一席之地,忽视了长远的媒介品牌建设,一味追求轰动的短期效应,经常登载那些揭露隐私的、甚至是虚假的、庸俗的、低级的内容。还有一些失去正义的“集体失语”,失去了真实和道德的原则,严重腐蚀了媒体的形象,在公众心目中大打折扣。而这种公信力的逐渐丧失,严重伤害了受众的接受心理。即使新闻信息是真实可靠的,受众也会人为地觉得是不可信的,甚至朝着新闻报道所引导的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行动。由此可见,媒体品牌建设和媒体公信力相辅相成,互为影响。没有品牌,媒体就等于失去了受众;没有公信力,媒体就等于是失去了价值,结果都是浪费资源。

三、公信媒体品牌的构建

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汉斯预言:“15年前,各公司在价格上竞争,今天在质量上竞争,明天将在品牌上竞争。”现在,汉斯的预言正变成现实,市场经济历经以产品为中心的产品导向时代,以销售为中心的销售导向时代,已进入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消费者导向时代。

当前,打造公信媒体品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不但有利于推动新闻媒体的产业化进程,使其在激烈的新闻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而且可以帮助新闻媒体发挥舆论

导向作用,使其成为真正的一支强大的精神力量。笔者认为,公信媒体品牌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无法一蹴而就,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转变观念,树立公信媒体品牌意识

2003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下转第8页)(上接第6页)“新闻单位要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要求”。同年12月5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再次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针”。

构建公信媒体品牌,新闻媒体必须转变重经济效应,轻社会效应;重短期效益,轻长远发展的思想观念,在新闻实践中自觉践行“三贴近”方针,真正成为社会环境的守望者、社会舆论的代言者、社会公德的监督者和社会正义的维护者。

(二)以人为本,打造公信媒体品牌形象

公信媒体品牌形象,以媒体公信力为价值核心,以人为本,为核心读者量身定做,讲求信息的使用价值,注重突破注意力经济,形成影响力经济,做“时代的领跑者”。这一品牌形象的打造,需要根据所处地域特点和媒介情况,寻找媒体在市场中、受众心目中的最佳位置,发挥自身优势,走差异化道路,最大限度地争取市场份额。运用多种手段,如品牌logo的设计,形象宣传片的制作,频道风格的整体性和节目命名统一性等等,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受众心中建立完善的品牌识别系统和牢固的品牌意义,为以后的品牌形象推广铺平道路。勇于创新,勇于突破,不断赋予品牌形象新的内容,强化受众对媒体品牌和品牌意义的反应,并最终把这种反应转换成受众与媒体之间强烈的、活跃的忠诚关系。

(三)深化内涵,提升公信媒体品牌影响

品牌形象是一种长期的战略。要维护一个好的品牌形象,必须不断地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深化品牌的内涵,推动品牌形象的成长与丰满。

公信媒体品牌不是一种单纯的商业包装,它融入了特殊的文化品味和人文追求。所以公信媒体品牌的推广不是一种纯粹的商业活动,只有建立在和公众良好公共关系的基础上,注重媒介与文化的交融,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公信媒体品牌的内涵才会不断深化,更加立体,而不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概念,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总之,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公信媒体品牌的构建和内涵的深化必须依靠系统、科学的长远规划,否则只会偏离初衷。

【参考文献】

[1]连少英,张澜.问题性报道,构建媒体公信力的“利器”[OL].中国新闻学评论,2005.

[2]李佳.在新的定位中崛起——东方卫视的定位及发展[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

品牌构建范文篇2

关键词:品牌要素品牌创建模型

一、引言

创建强势品牌,企业首先需要构建清晰的品牌识别,使得消费者通过对品牌识别的感知而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而构建品牌识别,选择合理的品牌要素是关键,Keller认为,全套品牌要素构成了品牌识别,所有品牌要素都对品牌认知和品牌形象起着重要作用。创建强势品牌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取得高度的品牌认知,每个品牌要素,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传达或暗示有价值的品牌联想和品牌响应,但是品牌要素各有利弊,因此,营销者需要将它们“融合匹配”,整合运用这些要素来使品牌权益最大化,最终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形象。但是如何整合众多的品牌要素,学者们众说纷纭,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从理论上去探索这个问题。

二、文献回顾

Aaker(1996)建立的品牌识别模型认为众多的品牌要素共同构建了品牌精髓、品牌核心识别和延伸识别,品牌各要素围绕核心识别并丰富核心识别。Aaker认为品牌有作为产品、组织、个体和符号的层次之分,每个层次由不同的品牌要素构成;虽然品牌作为产品、组织、个体和符号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它们共同的目标是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品牌层面,使品牌识别更清晰、丰富和与众不同;强势、高效的品牌会拥有凝聚力强、可解释的和相互协调的品牌要素集合,这些要素集合不但陈述了品牌的功能性利益,也表达了品牌的情感性利益和自我表达利益,相反,弱小品牌通常建立在较少的、分散的甚至不协调的品牌要素上。

deChernatony(1993)构建的品牌原子模型认为品牌包括九个原子要素,分别是功能能力、象征特征、服务、独特的名称、所有者标识、缩写标志、法律保护、风险减少和战略方向。deChernatony和Dall’OlmoRiley(1998)在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品牌要素“双旋涡”模型,模型的左旋涡是企业内部的品牌,由品牌名称、功能能力、服务、风险减少、信息传播、公司文化传统、品牌愿景、使命、价值观等品牌要素构成,右旋涡是消费者心中的品牌,是通过消费者对品牌功能效用和情感意义的感知而形成的品牌形象。左右旋涡之间会通过旋涡中的粒子不断的旋转,使得品牌在企业内部和消费者心中达到一致的状态而形成一个整体的品牌,从而提高品牌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

企业创建品牌识别是为了消费者能够认同品牌,使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拥有良好的品牌形象。根据Biel的品牌形象定义,品牌形象是品牌要素在人们心目中的综合反应。因此,企业选择品牌要素创建强势品牌,必须要考虑消费者如何感知这些被企业选用的品牌要素。Dobin和Zinkhan(1990)在梳理了各类品牌形象的定以后认为,品牌形象主要强调品牌的象征效用和品牌的人格化特征,注重消费者对品牌的感知意义和价值,是消费者对品牌的综合感知。可见,“感知”是研究品牌形象的关键概念,消费者对品牌各个方面效用的感知是形成品牌形象的关键点所在。VazquezdelRio和Iglesias(2002)等人把消费者感知的品牌效用划分为六个维度,即产品功能效用、产品象征效用、品牌功能效用、品牌象征效用,其中品牌象征效用包括三个维度,即个人自尊、社会身份识别和自我表达的情感效用。

deChernatony和Dall’OlmoRiley认为,消费者是根据理性和情感两个方面来对品牌进行评价的,情感维度包括了心理和社会利益,理性维度描述了价格——质量特征,消费者在这两个维度之上产生对品牌的信任感。实际上,“感知效用”的六个维度和“理性与情感”两个维度是相对应的,产品的功能效用和品牌的功能效用可以用来反映消费者的理性维度,而产品和品牌的象征效用感知正好反映了消费者和品牌之间的情感匹配。

三、基于品牌要素的品牌权益创建动态模型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建立了基于品牌要素的品牌创建动态模型(如图1)。模型采用了“双旋涡”的格式,左旋涡是基于企业视角的品牌识别,以Aaker的品牌识别层次为主要内容,右旋涡是以消费者品牌感知效用维度为基础的品牌形象。模型反映了品牌创建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品牌创建是从选择品牌要素构建品牌识别系统开始的,品牌识别系统及其中的各品牌要素所表达的信息通过各种品牌传播手段传达给消费者;消费者将这些接收到的信息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处理,形成品牌联想、品牌知识,然后消费者对品牌会形成一定的态度进而做出可能的购买行为,并通过消费体验,在理性和情感上分别对品牌的产品、品牌的功能效用和象征效用有所认知,而进一步形成品牌形象;消费者对品牌的各种认知信息通过各种方式又反馈到企业,企业可以根据这些反馈信息修正品牌识别,调整其中品牌要素的搭配,从而更新品牌识别;在此基础上,品牌建设又可进入下一个循环,不断调整品牌识别与品牌形象之间的一致性。以上过程体现了品牌识别与品牌形象之间相互适应的一个循环,是模型的主体内涵。

图1:基于品牌要素的品牌创建动态模型

四、分析与讨论

其实,在整个品牌创建过程中,每个步骤都是动态变化的。首先是品牌识别的构建,从品牌要素的选择到确定品牌识别系统的设计方案,再到根据消费者的反馈信息进行修改原有的品牌识别设计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循环动态的变化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品牌识别构建过程。当然,在整个品牌识别设计的过程中,也不是毫无规律地进行变化,而是要以准备构建的品牌核心价值的为指导思想。在Aaker的品牌识别理论中,品牌识别包括品牌精髓、品牌核心识别和品牌延伸识别。品牌识别必须在品牌精髓的统帅下,也就是以品牌核心价值为指导思想,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塑造才能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停滞不前。品牌识别的创建是一个长期工程,要随着时间、环境系统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和发展。我们身边有很多品牌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但也留下了一批弥足珍贵的百年金字招牌,它们因厚重的历史沉淀彰显出持久的魅力,同时也因为始终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而永葆青春活力。这说明,品牌识别在保持品牌核心家价值持续稳定的前提下,应对品牌的核心识别,特别是延伸识别进行适度的调整,以适应生活方式、消费者需求、科技和市场的变化。简而言之,品牌识别必须与时俱进。

其次,品牌形象的形成也是一个逐步的、复杂的动态循环过程。从企业向消费者传达品牌信息开始,品牌形象就在消费者心中逐渐形成,在消费者长期的消费体验中,消费者接触到的有关品牌的信息会越来越多,品牌也因此在消费者心中呈现出越来越全面的形象。在品牌形象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企业可以运用品牌构成要素设计良好的品牌识别系统,按照企业的意图建立品牌形象,或者改造原有的品牌形象、增加品牌内涵的新特征,甚至于重新塑造品牌的形象,引导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并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会保持其稳定性,这就形成了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另一方面,即使企业保持原有品牌形象战略不变,消费者在长时间内也将不断地再认识企业传播出的品牌信息,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新的品牌形象。因此,在品牌形象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动态循环过程,一个由企业主导,一个则是消费者自发形成的。从总体上看,企业虽然在品牌形象的构建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由于品牌构成要素及其组合繁多,而且不同的消费者对各品牌构成要素会表现出不同的认知特点,这就导致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呈现出极其复杂图景。因此,品牌形象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程,是企业不断努力和消费者长期的记忆从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品牌识别和品牌形象是品牌的两个侧面,两者均为创建强势品牌必不可少的部分。企业要想在消费者心智中建构强大的品牌形象,首先必须设计一个清晰稳定的、受消费者接受认可的、结构完整的品牌识别系统。品牌识别以品牌构成要素及其组合内容(如:产品功能属性、利益价值、个性与象征意义、品牌愿景等)为基点,通过广告等传播形式向消费者传递品牌信息,以期在消费者心目中创建出企业所期望的品牌形象。因此,清晰、系统并具沟通性的品牌识别系统必不可少。而品牌形象是消费者视角的品牌要素的感知,是存在于消费者心智中的抽象概念。品牌识别所传递的品牌利益、品牌个性与象征意义等能否为消费者所认知、所认同,品牌识别传递出的信息能不能为消费者最终感知并形成有利的、稳定的、企业所期望的品牌形象,是创建强势品牌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在品牌识别和品牌形象两者之间取得“和谐共鸣”,才有可能创建出一个强势的品牌。

品牌识别和品牌形象之间的关系还反映着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关系,在识别和形象之间取得理想的一致性对企业和顾客都是具有价值的。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在品牌识别和品牌形象之间具有理想的一致性,就表明企业期望的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智中得以建立,企业的营销努力是成功的,消费者就会对品牌产生极大的信任,从而购买和重复购买该品牌产品,这必将带来企业销售收入的增长。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由于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有降低风险、减少复杂性和提高决策效率的渴望,对运用以前体验所积累的知识和记忆有极大的依赖和兴趣,并且具有维持认知一致性的愿望,如果消费者所感知到的品牌效用和企业传达的品牌信息是一致的,消费者的上述利益就会得到满足。因此,品牌识别与品牌形象之间取得“共鸣”,是建立良好的顾客关系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永强.品牌识别的动态管理.商业研究,2005(21):65-67.

[2]Aaker,D.A.TheValueofBrandEquity.JournalofBusinessStrategy,1992,13(4):27-32.

[3]Aaker,D.A.BuildingStrongBrands.NY:FreePress,1996.

品牌构建范文篇3

【关键词】媒体;公信力;品牌

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加盟新闻传播后,全球范围的信息共享借助高科技,特别是通信、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实现了。新闻传播格局和媒体运作方式的变化,加速了新闻事业与信息产业联姻,推动着媒体朝着产业化方向前进。媒体经营意识大大增强,新闻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并且愈演愈烈。由此,公信媒体品牌的构建成为当前我国新闻事业面临的新课题。

一、媒体公信力与媒体品牌建设的内涵

(一)媒体公信力:所谓媒体公信力,是指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是否真实、客观、及时、准确,能否得到受众的普遍认可和信赖,是否在受众中享有较高的信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能力。

目前,我国新闻媒介既具有服从党和政府领导的事业单位性质,实行的又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企业化管理。具体来说,媒体公信力的内涵包括两方面:第一,所谓“公”,指的是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惟一宗旨,通过追求社会正义、彰显社会公平、弘扬人文法治观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来取得公众认可和市场接纳。第二,所谓“信”,就是恪守新闻道德,尊重新闻规律,追求新闻价值,理性、客观地判断和报道新闻事件,坚持政治家办报,有信誉、讲信用,让受众信任、信服,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有“公”有“信”,媒体才能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进而整合社会、影响社会。

(二)媒体品牌建设:品牌是市场营销学中的概念,是商品社会的一种生产者诚信的标志物,是形象的象征,也是承诺、保证和契约。鉴于新闻事业的上层建筑属性和信息产业属性,媒体品牌是将营销学中的“品牌”概念加以延伸而提出的新理念。

《洛杉矶时报》发行人马克·韦尔斯曾提出:“要像管理企业一样管理报纸,要建立品牌,要像推销消费品那样的效率和冲劲来推销报纸,增强与读者接触的频率。”从凤凰卫视借助媒体公关、主打媒体形象品牌而一跃成为海峡两岸知名媒体后,我国新闻媒体的品牌意识得到加强。为了应对巨大的竞争压力,赢得更多的注意力,一些媒体开始积极打造契合自身形象的品牌。

二、媒体公信力与媒体品牌建设的关系

(一)媒体公信力是媒体品牌的价值核心之一

媒介作为公共信息平台,其产品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特殊商品。新闻作品的导向是否正确,信息是否客观,格调是否高雅,报道是否迅速,记者是否诚信等问题日积月累,就会逐步形成社会公众对某一媒体的总体印象和公信力的程度。如果新闻媒介常常失信于民,导致公信力受损,那么结果是媒体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二)媒体品牌建设是提升媒体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具有强大的附加价值,既可代表性别符号、社会地位、国籍、文化等多重意义,也可以代表真实、纯洁、自然、忠诚、信任等多种概念。消费者一旦对品牌萌生认同和信任,而且这种认同和信任得以维系,那么品牌将长久地存在于消费者心中。

(三)媒体品牌建设和媒体公信力相辅相成,互为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传媒产业正处于“朝阳产业”的发展阶段。行业整体繁荣的背后,每个传媒集团乃至每家媒体都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都在更为艰难地进行着各自的维生之旅。

然而,媒体信息量由供给不足向相对过剩转移,媒体产品的同质化日益严重的现象,致使以报刊内容和广播电视节目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面前已不能完全胜任。于是,部分媒体为了尽快在竞争中抢得一席之地,忽视了长远的媒介品牌建设,一味追求轰动的短期效应,经常登载那些揭露隐私的、甚至是虚假的、庸俗的、低级的内容。还有一些失去正义的“集体失语”,失去了真实和道德的原则,严重腐蚀了媒体的形象,在公众心目中大打折扣。而这种公信力的逐渐丧失,严重伤害了受众的接受心理。即使新闻信息是真实可靠的,受众也会人为地觉得是不可信的,甚至朝着新闻报道所引导的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行动。

由此可见,媒体品牌建设和媒体公信力相辅相成,互为影响。没有品牌,媒体就等于失去了受众;没有公信力,媒体就等于是失去了价值,结果都是浪费资源。

三、公信媒体品牌的构建

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汉斯预言:“15年前,各公司在价格上竞争,今天在质量上竞争,明天将在品牌上竞争。”现在,汉斯的预言正变成现实,市场经济历经以产品为中心的产品导向时代,以销售为中心的销售导向时代,已进入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消费者导向时代。

当前,打造公信媒体品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不但有利于推动新闻媒体的产业化进程,使其在激烈的新闻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而且可以帮助新闻媒体发挥舆论

导向作用,使其成为真正的一支强大的精神力量。笔者认为,公信媒体品牌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无法一蹴而就,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转变观念,树立公信媒体品牌意识

2003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下转第8页)(上接第6页)“新闻单位要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要求”。同年12月5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再次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针”。

构建公信媒体品牌,新闻媒体必须转变重经济效应,轻社会效应;重短期效益,轻长远发展的思想观念,在新闻实践中自觉践行“三贴近”方针,真正成为社会环境的守望者、社会舆论的代言者、社会公德的监督者和社会正义的维护者。

(二)以人为本,打造公信媒体品牌形象

公信媒体品牌形象,以媒体公信力为价值核心,以人为本,为核心读者量身定做,讲求信息的使用价值,注重突破注意力经济,形成影响力经济,做“时代的领跑者”。这一品牌形象的打造,需要根据所处地域特点和媒介情况,寻找媒体在市场中、受众心目中的最佳位置,发挥自身优势,走差异化道路,最大限度地争取市场份额。运用多种手段,如品牌logo的设计,形象宣传片的制作,频道风格的整体性和节目命名统一性等等,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受众心中建立完善的品牌识别系统和牢固的品牌意义,为以后的品牌形象推广铺平道路。勇于创新,勇于突破,不断赋予品牌形象新的内容,强化受众对媒体品牌和品牌意义的反应,并最终把这种反应转换成受众与媒体之间强烈的、活跃的忠诚关系。

(三)深化内涵,提升公信媒体品牌影响

品牌形象是一种长期的战略。要维护一个好的品牌形象,必须不断地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深化品牌的内涵,推动品牌形象的成长与丰满。

公信媒体品牌不是一种单纯的商业包装,它融入了特殊的文化品味和人文追求。所以公信媒体品牌的推广不是一种纯粹的商业活动,只有建立在和公众良好公共关系的基础上,注重媒介与文化的交融,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公信媒体品牌的内涵才会不断深化,更加立体,而不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概念,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总之,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公信媒体品牌的构建和内涵的深化必须依靠系统、科学的长远规划,否则只会偏离初衷。

【参考文献】

[1]连少英,张澜.问题性报道,构建媒体公信力的“利器”[OL].中国新闻学评论,2005.

[2]李佳.在新的定位中崛起——东方卫视的定位及发展[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

品牌构建范文篇4

【关键词】媒体;公信力;品牌

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加盟新闻传播后,全球范围的信息共享借助高科技,特别是通信、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实现了。新闻传播格局和媒体运作方式的变化,加速了新闻事业与信息产业联姻,推动着媒体朝着产业化方向前进。媒体经营意识大大增强,新闻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并且愈演愈烈。由此,公信媒体品牌的构建成为当前我国新闻事业面临的新课题。

一、媒体公信力与媒体品牌建设的内涵

(一)媒体公信力:所谓媒体公信力,是指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是否真实、客观、及时、准确,能否得到受众的普遍认可和信赖,是否在受众中享有较高的信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能力。

目前,我国新闻媒介既具有服从党和政府领导的事业单位性质,实行的又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企业化管理。具体来说,媒体公信力的内涵包括两方面:第一,所谓“公”,指的是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惟一宗旨,通过追求社会正义、彰显社会公平、弘扬人文法治观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来取得公众认可和市场接纳。第二,所谓“信”,就是恪守新闻道德,尊重新闻规律,追求新闻价值,理性、客观地判断和报道新闻事件,坚持政治家办报,有信誉、讲信用,让受众信任、信服,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有“公”有“信”,媒体才能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进而整合社会、影响社会。

(二)媒体品牌建设:品牌是市场营销学中的概念,是商品社会的一种生产者诚信的标志物,是形象的象征,也是承诺、保证和契约。鉴于新闻事业的上层建筑属性和信息产业属性,媒体品牌是将营销学中的“品牌”概念加以延伸而提出的新理念。

《洛杉矶时报》发行人马克·韦尔斯曾提出:“要像管理企业一样管理报纸,要建立品牌,要像推销消费品那样的效率和冲劲来推销报纸,增强与读者接触的频率。”从凤凰卫视借助媒体公关、主打媒体形象品牌而一跃成为海峡两岸知名媒体后,我国新闻媒体的品牌意识得到加强。为了应对巨大的竞争压力,赢得更多的注意力,一些媒体开始积极打造契合自身形象的品牌。

二、媒体公信力与媒体品牌建设的关系

(一)媒体公信力是媒体品牌的价值核心之一

媒介作为公共信息平台,其产品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特殊商品。新闻作品的导向是否正确,信息是否客观,格调是否高雅,报道是否迅速,记者是否诚信等问题日积月累,就会逐步形成社会公众对某一媒体的总体印象和公信力的程度。如果新闻媒介常常失信于民,导致公信力受损,那么结果是媒体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二)媒体品牌建设是提升媒体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具有强大的附加价值,既可代表性别符号、社会地位、国籍、文化等多重意义,也可以代表真实、纯洁、自然、忠诚、信任等多种概念。消费者一旦对品牌萌生认同和信任,而且这种认同和信任得以维系,那么品牌将长久地存在于消费者心中。

(三)媒体品牌建设和媒体公信力相辅相成,互为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传媒产业正处于“朝阳产业”的发展阶段。行业整体繁荣的背后,每个传媒集团乃至每家媒体都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都在更为艰难地进行着各自的维生之旅。

然而,媒体信息量由供给不足向相对过剩转移,媒体产品的同质化日益严重的现象,致使以报刊内容和广播电视节目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面前已不能完全胜任。于是,部分媒体为了尽快在竞争中抢得一席之地,忽视了长远的媒介品牌建设,一味追求轰动的短期效应,经常登载那些揭露隐私的、甚至是虚假的、庸俗的、低级的内容。还有一些失去正义的“集体失语”,失去了真实和道德的原则,严重腐蚀了媒体的形象,在公众心目中大打折扣。而这种公信力的逐渐丧失,严重伤害了受众的接受心理。即使新闻信息是真实可靠的,受众也会人为地觉得是不可信的,甚至朝着新闻报道所引导的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行动。

由此可见,媒体品牌建设和媒体公信力相辅相成,互为影响。没有品牌,媒体就等于失去了受众;没有公信力,媒体就等于是失去了价值,结果都是浪费资源。

三、公信媒体品牌的构建

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汉斯预言:“15年前,各公司在价格上竞争,今天在质量上竞争,明天将在品牌上竞争。”现在,汉斯的预言正变成现实,市场经济历经以产品为中心的产品导向时代,以销售为中心的销售导向时代,已进入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消费者导向时代。

当前,打造公信媒体品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不但有利于推动新闻媒体的产业化进程,使其在激烈的新闻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而且可以帮助新闻媒体发挥舆论

导向作用,使其成为真正的一支强大的精神力量。笔者认为,公信媒体品牌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无法一蹴而就,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转变观念,树立公信媒体品牌意识

2003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下转第8页)(上接第6页)“新闻单位要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要求”。同年12月5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再次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针”。

构建公信媒体品牌,新闻媒体必须转变重经济效应,轻社会效应;重短期效益,轻长远发展的思想观念,在新闻实践中自觉践行“三贴近”方针,真正成为社会环境的守望者、社会舆论的代言者、社会公德的监督者和社会正义的维护者。

(二)以人为本,打造公信媒体品牌形象

公信媒体品牌形象,以媒体公信力为价值核心,以人为本,为核心读者量身定做,讲求信息的使用价值,注重突破注意力经济,形成影响力经济,做“时代的领跑者”。这一品牌形象的打造,需要根据所处地域特点和媒介情况,寻找媒体在市场中、受众心目中的最佳位置,发挥自身优势,走差异化道路,最大限度地争取市场份额。运用多种手段,如品牌logo的设计,形象宣传片的制作,频道风格的整体性和节目命名统一性等等,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受众心中建立完善的品牌识别系统和牢固的品牌意义,为以后的品牌形象推广铺平道路。勇于创新,勇于突破,不断赋予品牌形象新的内容,强化受众对媒体品牌和品牌意义的反应,并最终把这种反应转换成受众与媒体之间强烈的、活跃的忠诚关系。

(三)深化内涵,提升公信媒体品牌影响

品牌形象是一种长期的战略。要维护一个好的品牌形象,必须不断地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深化品牌的内涵,推动品牌形象的成长与丰满。

公信媒体品牌不是一种单纯的商业包装,它融入了特殊的文化品味和人文追求。所以公信媒体品牌的推广不是一种纯粹的商业活动,只有建立在和公众良好公共关系的基础上,注重媒介与文化的交融,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公信媒体品牌的内涵才会不断深化,更加立体,而不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概念,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总之,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公信媒体品牌的构建和内涵的深化必须依靠系统、科学的长远规划,否则只会偏离初衷。

【参考文献】

[1]连少英,张澜.问题性报道,构建媒体公信力的“利器”[OL].中国新闻学评论,2005.

[2]李佳.在新的定位中崛起——东方卫视的定位及发展[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

品牌构建范文篇5

关键词:5G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品牌形象;品牌传播;可持续性

5G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为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创造了新的方式[1]。传统的品牌形象体系、传播体系及营销体系均发展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品牌运营环境的改变导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需要以5G移动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符合互联网营销的设计思维为指导,将虚拟的品牌形象价值转化成实际的市场经济价值,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品牌形象战略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设计进入到一个新的广阔领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15G时代下品牌形象新定义

品牌形象的定义与品牌理念的传达是乡村振兴品牌系统化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品牌传播前要先了解品牌的地域特色与资源特色,从而形成符合品牌形象的产品特色与服务特色,塑造出可持续性发展的乡村振兴品牌整体印象,与消费者群体进行有效沟通,将乡村振兴品牌形象与乡村内蕴的核心价值融为一体,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

1.1基于交互设计的品牌理念

5G时代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品牌形象,在设计时应该注重消费者的非物质性交互体验过程,因为非物质性的体验以当代消费者的心理感受为主,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持续发挥作用。由此,乡村振兴品牌形象定位关键词——交互体验应运而生。移动终端通过交互技术与消费者实现在线互动,并根据技术的革新使乡村振兴品牌形象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首先,移动终端的触屏功能,通过操作的便利性体验产品功能,增加消费者的互动体验乐趣。并通过语音功能与品牌信息实时交互,快速理解信息内涵;其次,移动终端的摄像功能结合相关技术设备,可实现增强现实的场景构建,通过虚拟空间与现实环境的叠加,让消费者理解品牌文化与产品内涵。同时,也可以采用虚拟现实艺术,实现360度全景体验;最后,移动终端的定位功能,利用大数据计算消费者使用习惯、消费者的购买需求,精准定位消费者群体,有针对性的推送品牌内容,使消费对品牌产生了解欲望。5G时代也是感性消费的时代,乡村振兴品牌形象的创建是基于消费者关于乡村的集体回忆和现代社会情境的心理定位。在乡村品牌形象的构建过程中,要了解乡村的历史文化情况与经济发展情况,从而确定目标消费群体对的乡村振兴品牌的认知情况,构建符合消费者预期的乡村振兴品牌形象。无论何时,设计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以人的情感需求为中心。因为消费者通常会选择体现个人个性,抒发个人情怀的品牌,所以可以进行乡村振兴品牌拟人化塑造,借此快速引起消费者情感上的共鸣。同时,结合5G时代下的传播特点,进行乡村振兴品牌形象数字化塑造,带给消费者更深层次的设计体验、服务体验与情感体验,通过各种媒介载体的营销推广,以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与市场占有率。

1.2基于可持续设计的品牌理念

乡村振兴战略在注重科学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而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品牌形象是一种革新,是在维护品牌个性的基础上实现品牌形象的现代化、信息化与数字化。可持续性的品牌设计理念,首先用创新的方式来解决乡村振兴的社会问题,创新性的将乡村振兴的可持续理念运用到品牌形象构建中。其次,在品牌形象的建设中融入乡村振兴的三位一体模式,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可持续经营的品牌形象塑造,使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可持续性发展。最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工业文明逐渐开始向生态文明转化,而品牌形象塑造也要在传统艺术美学的基础上,实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

25G时代下品牌传播战略模型

5G时代信息载体的多元化,可能会导致品牌信息传达时的不一致性,所以在品牌信息传播前就要先确定好品牌传播战略,使消费者接收到稳定、清晰一致的品牌信息,将品牌理论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构建符合消费者心需求的乡村振兴地域文化品牌,解析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乡村振兴发展目标顺利实施和完成提供依据。

2.15G时代下品牌认知战略

品牌构建了人、产品、市场三者之间关系,而市场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经济水平,所以乡村振兴品牌形象的有效传播,可以丰富乡村产业结构,增加居民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地方经济与文化价值,快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师作为品牌传播的构建者与视觉形象的研究者,拓宽了品牌传播在社会创新研究中的道路,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力量,探索出崭新的品牌形象体系与品牌传播战略。品牌形象在传播推广过程中应该注重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性和识别性。首先,品牌的核心识别。是品牌的根基所在,指品牌的价值导向,规定了品牌的发展计划和传播信息,是区别于同类品牌的核心所在,由质量、服务、清洁、价值四个部分所组成。乡村振兴品牌在确保产品系统化和标准化生产的过程中进行严格的品牌质量管理,以严谨的服务精神传达品牌和产品的功能价值和情感价值。其次,品牌的延伸识别。围绕品牌的核心识别进行延伸,丰富品牌的内涵,让品牌传达出的形象内涵与价值理念更加清晰,提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保持品牌的个性化和持久性。

2.25G时代下品牌市场定位

品牌定位要依托于品牌的核心识别,规定着品牌传播的主题,随着5G时代的来临,品牌传播应适应媒体的变化进行战略调整。品牌定位由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市场地位所构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阶段性过程。(1)市场细分,依据市场特征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可以按照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或者按照消费者购买动机和使用习惯细分市场,塑造独特的乡村振兴品牌形象和产品特征。(2)选择目标市场,市场细分出目标市场,目标市场确定乡村振兴品牌形象的传播范围,精准定位客户群体,这是乡村振兴品牌可以在同类市场中长期存在的关键。(3)市场定位,是品牌在市场进行推广的实质性阶段,选定目标市场后对竞品进行分析,塑造可以让消费者快速接受和认同的乡村振兴品牌形象。同时,品牌市场定位必须对目标消费群体有强烈的吸引力,才能快速占领消费市场。

2.35G时代下品牌人格塑造

品牌人格是品牌在进行市场差异化定位基础上产生的独特风格、特征及个性的总称。通过对品牌包装策略与传播策略的分析,品牌人格形成的四大因素:(1)用户形象,有两层含义,不仅是实际社会中的目标消费群体还指品牌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的虚拟用户画像,经过品牌长时间的运营,二者可以整合,得以保存,形成乡村振兴品牌特有用户群体特征。(2)品牌符号,泛指品牌视觉形象系统,由品牌标志、品牌标准色彩、品牌广告语等元素综合性格具有代表性的品牌符号识别系统符合市场定位和消费者的需求的品牌个性融入的乡村振兴品牌形象中。通过不同的渠道建立差异化品牌形象,从而提升乡村振兴品牌的市场占有率。(3)企业形象,指通过品牌印象、产品印象、员工印象、企业家印象等方面在社会上建立的总体印象。

35G时代下品牌营销策略创新

5G时代,营销环境发生变迁,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与实施,传统的品牌传播方式与营销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新的营销环境,这些变化使乡村振兴品牌不能再依赖传统的品牌营销模式,乡村振兴战略的品牌形象创新必须主动适应这些变化,针对5G的移动信息技术特点进行品牌营销策略创新。

3.15G时代下的品牌认知形象创新

5G时代,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品牌形象传播环境发生了改变。首先,改变了传统的无差别、大面积、全覆盖宣传模式;其次,消费者从信息的接受者变为信息的传播者,最后,传播载体结合信息技术进行多元化传播。因此,基于乡村振兴的品牌形象要进行数字化升级。将传播图形、文字、视频元素进行信息化、数字化处理,丰富了传统单一、二维的视觉品牌形象,在传播过程中进行交互体验,在消费过程中进行自主体验,构建消费者品牌认知新形象,注重消费者在品牌过程中的参与性。

3.25G时代下的品牌营销载体创新

传统品牌营销模式下,营销载体分为硬广和软广两种,营销内容也较为常见,以文章、图片、视频为主,都是单方面的输入信息,忽略消费者和品牌的实时互动体验过程,而5G时代下的营销载体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5G时代背景下,将新媒体时代的营销推广方式与社会化媒体的营销理念融入乡村振兴品牌营销策划中,提炼出5G时代品牌营销的基本规律与评价体系,创建符合5G移动互联网特性的乡村振兴品牌营销策略。例如:在乡村振兴品牌形象宣传时可采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沉浸式的交互体验去展现乡村振兴品牌个性,让消费者在潜移默化中体验了乡村的风光美景和文化特色。

3.35G时代下的产品销售模式创新

5G时代,快速、便捷的移动端支付系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由于网上购物全天候、多渠道的特点,使消费者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快速购买所需产品。乡村振兴品牌开始创建网络销售平台,利用新媒体互联网的优势与特点,像目标销售群体提供在预订与购买服务。一方面,消费者可以在线咨询产品问题,无地域限制的了解产品信息。另一方面,通过沟通,品牌可以快速调整营销策略,例如优惠力度、小礼品赠送等方式去保持用户粘性,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发展的长期、稳定客户资源。而线下策划与宣传中,要注意挖掘乡村本土优势,实施智慧农业产业布局,创建特色乡村旅游小镇,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45G时代下品牌形象构建趋势

5G时代下品牌的传播策略与营销策略发生了新的变化,创造能提升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品牌形象,利用数字化品牌形象与消费者实时交互,增加乡村振兴品牌强度,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发展。

4.1乡村振兴品牌数字化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品牌形象数字化建设对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是乡村振兴管理的关键环节,对乡村振兴地保持市场竞争力不可或缺。品牌形象数字化运营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才刚刚起步,它是一种符合互联网、新媒体特点系统的品牌运作策略。结合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数字化媒体应用平台,创造符合消费者认知的乡村振兴品牌形象。乡村振兴品牌形象不能脱离了乡村独有的地域与文化特色,要转移到情感和灵感上来,寻找消费者的潜在意识,挖掘品牌的深层价值。

4.2乡村振兴品牌全球化

乡村振兴品牌形象构建应该符合全球化特性。首先,设计的最终目标与人本主义中的全球性一致,均是为了解决全球问题,为人们的生活创造有利条件。其次,全球化可以提高品牌的价值创造能力,强化品牌的世界影响力,创造中国制造、中国乡村特色的品牌市场,进行全球产业链布局。最后,虽然互联网提倡自由共享精神,促进了文化的全球化,但乡村振兴的品牌形象还应在以中国作为前提的“世界的中国”背景下进行构建。

4.3乡村振兴品牌“互联网+”

5G网络环境下,终端的运行速度与反应速度更为迅速,通过大数据、云技术等计算机技术传输存储数据,自由创建产品网络链接,提升消费者浏览体验与付费体验,转变品牌商业运行模式,降低运营成体,提高品牌曝光率与产品推广度。同时,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以利用相关技术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建设人力消耗。例如在特色农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就可以采用大数据中心、全域信息图、无人机操作等方式助助力智慧农业。

5结语

5G时代为创新乡村社会新理念、新生活方式、新文化形态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解析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乡村振兴地域文化特色显得至关重要,可以把乡村振兴战略与品牌形象战略融合在一起,研究品牌形象的传播策略与营销模式,创建符合消费者认知需求的品牌形象,带动乡村整体经济发展,形成乡村特色产业链布局,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静.基于新媒体的现代农业营销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

[2]徐适.品牌设计法则[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

品牌构建范文篇6

2015年8月,在全国旅游工作研讨会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首次提出“全域旅游”概念并明确提出全面推动与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2016年1月,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中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转变的发展思路。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正式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遍布30多个省区262家。之后,发展“全域旅游”、开展“全域旅游”工作成为全国各省市旅游主管部门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任务。2017年3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域旅游”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标志着国家层面对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视,由此也拉开了全国各地发展“全域旅游”的大幕。“全域旅游”有人称为“全景域旅游”、“全空间旅游”或“全景区旅游”。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3]。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学锋认为,全域旅游是一种理念、一种发展模式,是融合发展、是全产品的开发、是全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认为全域旅游并不是一种学术概念,而是一种发展的哲学,或者是一种政策导向,其实际意义是无景区化的旅游目的地;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白长虹则认为,全域旅游是发展的新模式、新战略,是旅游目的地的新形态、新品牌,是新的综合改革平台和载体,也是新的复合型空间,更是新的发展趋势和方向[4]。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张辉教授指出,全域旅游核心不在“全”,而在“域”,通过全域旅游的实践,实现旅游的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及管理域四个方面的完备。综上所述,“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理念与发展战略,是一种新的旅游形态与旅游发展模式,它所追求的不仅是旅游数量的提升,而且是旅游品质的提升。当然,全域旅游并不是遍地开花,而是依据旅游优势产业,以“地域特色”为基础,通过政府转变思路、调整体制机制、优化旅游产业链等有效措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全域旅游将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

二、贵州构建体育旅游品牌的价值与意义

(一)贵州构建体育旅游品牌的价值。旅游产业要赢得市场,就需要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多数消费者认为只有品牌的东西才有质量保证,具有可信度。品牌与名称不同,品牌所体现的是一个事物的个性与品格,是被大众所认同的一种文化,具有附加值;而名称则是用来区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的个体的称呼。当然,一个品牌的价值与影响力大小,主要取决于品牌经营者对品牌机制的传播与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一个地域性的品牌,要想在众多市场品牌中脱颖而出、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与生命力的品牌,需要品牌自身既具有特色与个性,又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手段促进品牌的不断提升。这一系列的手段包括品牌营销、传播、推广及管理等。品牌可以说是一种社会资源与市场资源,善于运用品牌的社会资源与市场资源,对促进产业发展,树立、宣传与传播地域形象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发展贵州体育旅游产业,构建具有贵州地域特色与地域特色文化的体育旅游文化品牌,其核心在于实现地域特色文化与体育旅游品牌的融合,形成能凸显贵州地域特色或个性化的地域文化品牌。(二)贵州构建体育旅游品牌的意义。当前,随着CCTV1的“走遍大地神州,最美多彩贵州”的持续传播与营销,使“多彩贵州”这一文化品牌逐渐深入人心,并成为人们了解贵州、认识贵州的重要法宝,成为宣传贵州与传播贵州品牌形象的重要策略。在“十二五”时期,贵州就着手以统筹发展和差异化推进相结合,实施品牌引领战略,打造“多彩贵州”品牌。贵州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优化空间布局,构建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创新山地旅游业态,建设“多彩贵州风•山地公园省”[5]。可以看出,贵州在“十三五”时期把大力发展山地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全力打造世界知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作为目标,把山地旅游作为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定位。2016年2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调研贵阳市旅游业发展时强调,要牢固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在“坚守两条底线、推动脱贫攻坚”的战略选择基础上,不断推动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实现贵州旅游的“井喷式”增长。可以看出,发挥全域旅游资源优势,发展贵州全域旅游,塑造“多彩贵州”品牌,不断打造与提升“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这一文化旅游品牌成为贵州旅游产业与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并对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及体育旅游文化品牌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贵州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瓶颈

(一)贵州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目前贵州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并未形成大规模或集群化的体育旅游产业,但是贵州体育赛事旅游产业与山地户外运动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具有贵州特色的固定性体育赛事旅游产业、山地户外旅游产业或项目。1.贵州省体育赛事旅游产业的发展贵州省体育赛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带动了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2010至2018年贵州省体育局先后举办了多项国际性、全国性体育赛事,如安顺紫云格凸河国际攀岩节、毕节百里杜鹃全国山地自行车赛、黔西南万峰林徒步大会、晴隆24道拐汽车爬坡赛、黔东南超100km跑国际挑战赛、环梵净山公路自行车赛、六盘水山坡滑翔赛及贵阳、六盘水、镇宁国际马拉松赛等。尤其是全民健身性的贵阳国际马拉松赛和六盘水国际马拉松赛举办期间,仅其参赛人数就达到了上万名,其中来自国内外的观众也达到了上万名,这些赛事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性。2.贵州省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2011年,贵州省明确提出建设山地户外运动大省的目标,并制定了《中国贵州山地户外运动大省建设专项规划》。“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围绕念好“山字经”,书写“水文章”的原则,把发展山地户外旅游作为贵州体育旅游产业的重心,建设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又发挥山地优势的山地户外体育项目与户外体育旅游,如开阳南江大峡谷漂流、马岭河地缝漂流、兴义万峰林徒步与露营大会等一批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产业。目前贵州省已建成21个山地户外休闲基地,同时成立了贵州省山地户外运动俱乐部、体育漂流公司和体育协会,使得贵州的户外休闲运动全面展开,贵州各地州市均建立了自己独有的山地户外运动基地,户外运动旅游项目也在不断扩展。更值得一提的是,2015—2018年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落户贵州省黔西南自治州兴义市,连续四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的成功举办,更进一步推动了贵州省山地户外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具有贵州地域特色的山地户外运动旅游产业。3.贵州省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线路)的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以体育旅游项目与体育旅游线路作为支撑,体育旅游项目的规模与数量影响着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围绕山地旅游为主体,不断融入体育元素,在各地旅游景区和适合开展体育旅游的区域,广泛打造具有贵州地域性特征的体育旅游项目与精品线路。自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组委会开始组织举办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推进项目评选活动以来,贵州省先后有58项体育旅游赛事、景区与线路(基地)入选中国体育旅游推荐项目,其中12项获得“十佳精品项目”,精品项目数量与入选率均位居全国前列。另外,贵州省建立了一批生态体育公园项目库、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等项目。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完善了硬件和软件条件,将有力地促进山地特色体育和生态体育融合发展,助推贵州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4.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共分布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就多达17个。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总量排全国第4位。长期以来,贵州省多民族杂居所形成的具有贵州省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1000余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达400多个。经查阅资料发现,贵州省自2011年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召开以来,各地州市都在积极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借助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来带动当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目前贵州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地区和黔南地区,并形成了一批以民族传统为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及体育旅游节,如黔东南开发的凯里国际芦笙节、镇远龙舟节、台江独木龙舟节以及黔南水族赛马等传统体育旅游项目与民族体育文化旅游节。5.贵州省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与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随着贵州山地户外运动与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与推进,贵州省体育旅游市场逐步确立,并得到迅速发展。目前贵州省已建立生态体育公园项目库273个,拟建体育旅游精品线路100条,重点赛事活动120余个,成立各类体育协会、体育社会组织1022个,各类全民健身站(点)近2300个,建设了部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08个,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13个,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36个[6]。体育旅游产业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业,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其专业人才的培养关乎着贵州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然而,目前贵州省各高校在体育旅游或山地户外运动人才培养方面并未形成规模,只有贵州大学和贵阳医学院先后开设山地户外体育运动专业,培养山地户外体育人才。(二)贵州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十三五”时期,贵州省面对日益增长的国内旅游需求与全域旅游的不断深化,如何把贵州省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贵州发展旅游产业,以旅游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已使贵州旅游产业具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性。自2010年以来贵州省旅游产业总收入逐年升高,并且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18年贵州省共接待游客9.6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400多亿元,同比分别达到30.2%、33.1%,实现井喷式增长[7]。贵州“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确立了以“山地旅游”作为贵州旅游发展的基本定位,并明确了“构建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建设山地旅游大省”的旅游主要发展目标和“多彩贵州风•山地公园省”的文化品牌。由此可以看出,发展以“山地旅游”为主体的旅游产业成为贵州相关旅游产业(包括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通过对贵州旅游资源梳理及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分析,贵州省尽管拥有大量的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多个部级、省级风景名胜区,部级自然保护区,部级地质保护公园,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拥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风情、气候条件,还拥有已开发和尚未开发的体育旅游资源,这些资源的存在与开发对发展贵州省体育旅游产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但从总体来看,贵州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始终未能与拥有的资源优势相匹配,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并未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其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也未能有效地转化为产业竞争力,获得相应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贵州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发展瓶颈,如贵州省体育旅游产业规模整体较小、本体产业市场开发不够;体育旅游产业的结构不够合理、产业结构优化滞后;体育旅游产业开发与管理人才缺乏,主要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体育旅游开发与管理人才,以及体育旅游产业的市场机制不健全,部门之间协作开发、管理与监管不足等。为此,如何根据贵州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瓶颈,跳出问题看问题,找到问题的本质或发展的前景。基于以上思考,贵州体育旅游产业要想获得长久可持续性的发展,其关键在于要在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构建贵州体育旅游文化品牌,以品牌构建反哺或带动贵州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

四、全域旅游视域下贵州体育旅游品牌的构建策略

当前,发展贵州体育旅游产业,关键在于如何根据贵州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新环境,在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及完善规划的前提下,不断发挥政府职能,深化市场改革,培育与构建出新型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服务体系,并形成具有贵州地域特色且能展现贵州体育旅游的文化品牌。(一)分析市场,挖掘特色,构建品牌理念。市场需求决定市场供给,市场供给可以刺激市场需要。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关键的第一步是要分析市场需求,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开发体育旅游产业,体育旅游产业才能获得认同与认可,并持久发展。市场需求有了,如何占有市场,获得市场份额,关键在于差异化,以差异化发展产业,以差异化构建品牌。从战略的角度上来说,构建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关键在于品牌的理念。那么,如何寻找品牌的理念?品牌理念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如何才能找到真正核心理念呢?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关键在市场。市场需求决定市场发展,市场发展与市场前景需要分析,需要从品牌的市场环境出发,对整个市场环境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分析。当然,这种科学的分析不仅仅是停留在体育旅游产业与某一区域的层面上,而应该是在统筹全局与全产业上进行战略思考。具体而言,既要科学分析,在体育旅游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贵州地域特色,以地域特色开发贵州特色体育旅游项目,以体育旅游项目为实体开发构建体育旅游产业体系,又要构建品牌理念,在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与理念的指引下,构建出具有贵州地域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品牌的发展理念,并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品牌,以区别于其他地区。(二)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树立品牌形象。打造一个有吸引力与影响力的品牌,关键在市场定位与品牌定位。准确的市场定位,差异化及独特性的品牌定位是一个品牌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市场定位是品牌定位的基础,如果市场定位不准,就会造成产品无销路;如果品牌定位不清,就难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与认同。如果说准确的品牌定位是品牌经营成功的前提,那么良好的品牌形象则是一个品牌长期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品牌定位与品牌形象具有一致性。品牌定位促进品牌形象宣传,反之品牌形象的构建助推品牌定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那如何准确进行品牌定位与树立品牌形象呢?其关键在于挖掘地域特色,寻找差异化,准确定位,以地域的特色定位自己;科学规划,以科学的规划规范自己,从而树立品牌形象。打造贵州体育旅游产业品牌,需要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与供给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以贵州地域特色与体育旅游市场需求为品牌定位原则,改变传统的“有什么——开发什么——吸引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转变为“谁需要——需要什么——满足谁——开发什么”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准确定位与科学规划发展模式,真正地将市场需要、地域特色与品牌定位、品牌形象形成一个共同体。注重“面”上把握,即从整体上把握贵州体育旅游品牌形象;注重“点”上着眼,从局部上突出体育旅游品牌特色,将品牌形象与品牌特色相结合。(三)创新产品,丰富内涵,塑造品牌价值。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旅游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背景下,只有以旅游体验需求为着力点,打造出具有特色化、独特性的旅游体验产品,才能获得旅游消费者的认同,并从众多的旅游产品与品牌中脱颖而出。一个好的旅游品牌,要具有好的旅游产品,如果旅游产品不好,品牌就属于无本之木。某种程度上,旅游品牌实质是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认可,而这种认可源于旅游产品给旅游者带来的独特精神享受与独特体验。旅游品牌一般是建立在地域特色旅游资源或旅游地域独特性之上的、针对某个具体旅游产品或旅游产品群开发的。当然,开发旅游产品并不是要求什么产品都要有,什么产品都要好,关键是产品要有特色,要有强烈的体验感与享受感。打造好的旅游产品,关键是要把自身所具有的特色旅游产品做到最好,有差异,并不断创新。发展贵州体育旅游产业,构建体育旅游品牌,一方面需要了解贵州体育旅游产品特点,大力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做出品质,并依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与改变,推出内涵丰富、品位高且具有魅力的产品,为贵州体育旅游品牌的打造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需要通过体育旅游产品创新,引发品牌创新与技术创新,不断丰富产品内涵,塑造旅游品牌核心价值,即体育旅游产品能给贵州带来什么,能带给旅游者什么样的感觉、体验与享受。(四)整合资源,注重营销,提升品牌竞争力。提升品牌竞争力需要整合有效资源,注意营销策略。品牌营销是指以创建品牌为基点,将品牌转化成品牌目标,加强、巩固、提升品牌的竞争力为核心内容的市场营销活动和过程[8]。从品牌设计到营销,再到品牌构建与维持,都离不开营销。其中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营销,依靠什么营销?无论如何营销,都离不开资源,包括品牌构建资源与品牌营销资源。整个品牌营销过程需要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整合营销与差异化营销为手段,促进贵州体育旅游品牌的营销。差异化营销意在打造个性化贵州体育旅游产业,塑造贵州体育旅游品牌的个性化。当然,整合资源并不是资源的凑合、撮合、拼合,而是资源的优化与有机结合。为此,发展贵州体育旅游产业,提升体育旅游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一方面需要重视贵州体育旅游品牌关系的塑造,强化及维持品牌关系的永久性,采用整合营销的策略,把贵州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与品牌构建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品牌目标、战略、系统、价值以及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等方面,做到统筹规划、统筹营销,为树立同一品牌与形象的目的而有机整合内外部营销资源,不断提升贵州体育旅游品牌的整体形象与影响力;另一方面需要结合贵州不同地域特色与文化,采用差异化营销的手段,针对贵州体育旅游产品差异化、价值差异化与形象差异化等方面构建,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特,并实施同类品牌细分策略,立足于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走贵州个性化体育旅游产业,促进贵州体育旅游品牌的提升。(五)加强合作,系统把握,注重品牌传播与管理。品牌传播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传播是品牌化的必由之路,只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品牌[9]。在媒体信息时代,加大与媒体的合作有利于品牌的传播。媒体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与轰动力,构建与提升贵州体育旅游品牌,需要不断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媒介以及营销公关平台,通过品牌传播创立具有贵州地域特色、个性鲜明、影响力强大的体育旅游品牌,从而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与体育旅游品牌形象的提升。加强品牌管理,是通过科学的品牌管理,树立品牌管理的模式,从品牌的理念化到形象化,再到品牌的行动化,时刻注重管理的效应。科学系统的管理,不仅有利于培育出适合地域特征的品牌核心价值与核心竞争力,而且有利于品牌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为此,发展贵州体育旅游产业,不断提升体育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加强与媒体合作进行品牌传播,系统化地对贵州体育旅游品牌加以管理,一方面,要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分析不同媒体媒介的传播特征,善于利用各种媒体媒介,特别注重并有效运用互联网、微信等一批新媒体开展话题营销、体育营销等,做好贵州体育旅游产业品牌形象公关,加强传播媒体的品质与品牌,广泛传播贵州体育旅游品牌形象,传递其品牌价值及文化内涵,强调贵州体育旅游品牌传播的“同一个声音”,即贵州体育旅游品牌;另一方面,需要把贵州体育旅游品牌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管理,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建立符合贵州地域特色体育旅游品牌管理模式,以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和解决品牌构建与提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效减少品牌危机,延长贵州体育旅游品牌的生命力。

五、结语

品牌构建范文篇7

1.品牌整合设计的创建

在品牌整合设计过程中,要分析品牌运作前及运作过程中的各环节具体情况。了解企业对品牌风格、产品风格认识和理解;企业对产品的生产及研发能力;现有品牌发展情况和品牌进入市场的策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目前品牌竞争市场的发展趋势。在品牌整合设计之前,就要对上述几方面与企业进行沟通,针对品牌行业特征和实际价值进行考察,为品牌整合设计提供第一手资料。品牌整合设计创建过程包含品牌分析、品牌视觉语言凝合、品牌视觉语言介入、品牌设计系统管理四大部分。在品牌整合设计创建纲要中,首先要进行品牌分析。品牌整合设计开始就必须对品牌战略、品牌精神、品牌地位等诸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和深入解读。要明确整合设计的动机,并深入市场调查,分析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等相关情况,找到品牌机会。同时通过挖掘自身品牌价值内涵,找到科学的整合设计策略定位,撰写品牌整合设计项目计划。其次是品牌视觉语言凝合。品牌视觉语言并非单一的视觉呈现,也并非是由标志的单一视觉沟通和扩展,他必须与品牌主张、品牌个性特质、品牌情感等一起进行凝练。同时通过对品牌标志、标准字等核心元素开发和能诠释品牌内涵、特色与个性的图形、图案等扩展元素开发,共同建立品牌传播基因视觉数据库。他的呈现可以包含文字、图形、色彩、时间、空间、听觉、味觉、触觉等等所有能调动感官系统的一切手段。现代、精炼、独到、代表性、冲击力、可描述性是品牌视觉语言的最重要特征。再次是品牌视觉语言介入。品牌视觉语言介入要与市场为导向把握介入定位,强调接触与情感沟通。要把握主与次、简单与复杂、传统与现代、单一与重复等等相关联的问题,并通过及富心智的品牌整合设计达到最有效的市场沟通。具体表现在产品识别、包装识别、环境识别、媒体识别、推广活动识别、终端识别等。品牌整合设计的关键就是要让目标受众在产生消费行为之前感受产品或服务的优质,并能通过假想消费后可能得到的愉悦体验而产生消费信心。对于顾客来说,只有当消费后的所得与之前的期望相同或超越时,信心才会持续存在,并对其追捧,品牌的地位才会日益牢固。所以在产品品质保证的前提下,把握品牌视觉语言介入的方式、方法,把握具体介入项目的品牌个性、特色、情感等表达,把握品牌互动的介入十分重要。最后是对品牌设计系统的管理。在这个阶段,既要规范管理品牌视觉语言的传递,以满足品牌现实价值的收获,又要及时关注品牌生存环境的变化,给品牌适应环境变化时有可进行延伸的空间。发现品牌沟通出现问题,就要适应调整,甚至重新启动品牌形象再生过程,使品牌的传播和记忆保持长久的清晰、丰满、时尚,以保持品牌可持续发展。

2.品牌整合设计思想

品牌设计要把握设计与市场的关系,根据经济发展规律、信息有效传播规律和消费者需求等自然规律来进行综合研究,要有科学、先进、完整的品牌整合设计理论作支撑,才能有效推动品牌建设。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和消费观念等随着的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产品结构在不断调整,产品的更新与换代频繁,所以品牌形象不仅要适应时代,更要走在时代的前列来引领潮流,滞后将被淘汰。

(1)理性思考保持前瞻性如今品牌被识别和认知的方式已经从单一的标志识别迈入到整体识别的转变,整体识别的核心从一元转向多元。品牌整合设计应是一种前瞻性的、手段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考,使品牌的形态不断保持新鲜感和时代特征。识别元素不仅仅限于标志,其核心也并非是标志形态的研究,而是品牌以何种形态被确立。任何一个视觉属性如造型、色彩、图形、字体、组合形态等均可能成为识别核心。要善于挖掘某个最重要、最具特征、最具个性的记忆核心,并由此来连接目标受众,现实目标受众对品牌认知和记忆的进程。丰富性和可延展性是首要考虑的前提因素。品牌整合设计要把市场的认同和创造销售的成功作为重要目标,为此我们必需依靠市场及创造性思维来讨论、研究问题。要对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刻理解,要有操控形式美感及视觉张力的设计手段和设计意识,更需要有创新和创造意识,不能陷于对形式的模式化、规律化。品牌整合设计必需运用极具感召力和突破力的多元设计呈现品牌赋有的价值。品牌不是静止而是运动的,品牌整合设计必须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才能创设出有价值的品牌形象。

(2)注重目标消费群品牌整合设计需要对品牌的核心价值有一个清楚的理解与认识,并能同时挖掘出其潜在价值。设计者必须了解品牌同目标群体之间相关联的所有问题以及相互间的作用和影响。同时要善于把握消费者同品牌之间的互动关系,必须看到品牌的发展前景。要重视设计主体意识和个性创造,强调消费者的主观感情和艺术形式意识,并在品牌整合设计中不断坚持品牌诉求。成功的品牌整合设计关键在于根据目标市场需求,能营造一种具有专属性和针对性的品牌氛围和感觉,形成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粘合力。市场是瞬息万变的,消费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和差异化。对于市场而言,只关注品牌现有的核心消费群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其潜在的消费群体。要在深入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洞悉市场脉搏,掌握目标消费群需求动向和消费愿望,寻找产品与目标消费群有机结合的切入点。还要善于透过表象看联系,这样才能对品牌未来的市场走势做出正确的分析,品牌的个性和产品利益点才能更吻合,更能获取目标消费群体的信赖和其对品牌的忠诚度。在品牌整合设计过程中,要把产品和消费者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品牌物化与美善实现和谐共融。

品牌构建范文篇8

【关键词】媒体;公信力;品牌

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加盟新闻传播后,全球范围的信息共享借助高科技,特别是通信、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实现了。新闻传播格局和媒体运作方式的变化,加速了新闻事业与信息产业联姻,推动着媒体朝着产业化方向前进。媒体经营意识大大增强,新闻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并且愈演愈烈。由此,公信媒体品牌的构建成为当前我国新闻事业面临的新课题。

一、媒体公信力与媒体品牌建设的内涵

(一)媒体公信力:所谓媒体公信力,是指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是否真实、客观、及时、准确,能否得到受众的普遍认可和信赖,是否在受众中享有较高的信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能力。

目前,我国新闻媒介既具有服从党和政府领导的事业单位性质,实行的又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企业化管理。具体来说,媒体公信力的内涵包括两方面:第一,所谓“公”,指的是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惟一宗旨,通过追求社会正义、彰显社会公平、弘扬人文法治观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来取得公众认可和市场接纳。第二,所谓“信”,就是恪守新闻道德,尊重新闻规律,追求新闻价值,理性、客观地判断和报道新闻事件,坚持政治家办报,有信誉、讲信用,让受众信任、信服,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有“公”有“信”,媒体才能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进而整合社会、影响社会。

(二)媒体品牌建设:品牌是市场营销学中的概念,是商品社会的一种生产者诚信的标志物,是形象的象征,也是承诺、保证和契约。鉴于新闻事业的上层建筑属性和信息产业属性,媒体品牌是将营销学中的“品牌”概念加以延伸而提出的新理念。

《洛杉矶时报》发行人马克?韦尔斯曾提出:“要像管理企业一样管理报纸,要建立品牌,要像推销消费品那样的效率和冲劲来推销报纸,增强与读者接触的频率。”从凤凰卫视借助媒体公关、主打媒体形象品牌而一跃成为海峡两岸知名媒体后,我国新闻媒体的品牌意识得到加强。为了应对巨大的竞争压力,赢得更多的注意力,一些媒体开始积极打造契合自身形象的品牌。

二、媒体公信力与媒体品牌建设的关系

(一)媒体公信力是媒体品牌的价值核心之一

媒介作为公共信息平台,其产品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特殊商品。新闻作品的导向是否正确,信息是否客观,格调是否高雅,报道是否迅速,记者是否诚信等问题日积月累,就会逐步形成社会公众对某一媒体的总体印象和公信力的程度。如果新闻媒介常常失信于民,导致公信力受损,那么结果是媒体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二)媒体品牌建设是提升媒体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具有强大的附加价值,既可代表性别符号、社会地位、国籍、文化等多重意义,也可以代表真实、纯洁、自然、忠诚、信任等多种概念。消费者一旦对品牌萌生认同和信任,而且这种认同和信任得以维系,那么品牌将长久地存在于消费者心中。

(三)媒体品牌建设和媒体公信力相辅相成,互为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传媒产业正处于“朝阳产业”的发展阶段。行业整体繁荣的背后,每个传媒集团乃至每家媒体都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都在更为艰难地进行着各自的维生之旅。

然而,媒体信息量由供给不足向相对过剩转移,媒体产品的同质化日益严重的现象,致使以报刊内容和广播电视节目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面前已不能完全胜任。于是,部分媒体为了尽快在竞争中抢得一席之地,忽视了长远的媒介品牌建设,一味追求轰动的短期效应,经常登载那些揭露隐私的、甚至是虚假的、庸俗的、低级的内容。还有一些失去正义的“集体失语”,失去了真实和道德的原则,严重腐蚀了媒体的形象,在公众心目中大打折扣。而这种公信力的逐渐丧失,严重伤害了受众的接受心理。即使新闻信息是真实可靠的,受众也会人为地觉得是不可信的,甚至朝着新闻报道所引导的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行动。

由此可见,媒体品牌建设和媒体公信力相辅相成,互为影响。没有品牌,媒体就等于失去了受众;没有公信力,媒体就等于是失去了价值,结果都是浪费资源。

三、公信媒体品牌的构建

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汉斯预言:“15年前,各公司在价格上竞争,今天在质量上竞争,明天将在品牌上竞争。”现在,汉斯的预言正变成现实,市场经济历经以产品为中心的产品导向时代,以销售为中心的销售导向时代,已进入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消费者导向时代。

当前,打造公信媒体品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不但有利于推动新闻媒体的产业化进程,使其在激烈的新闻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而且可以帮助新闻媒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使其成为真正的一支强大的精神力量。笔者认为,公信媒体品牌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无法一蹴而就,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转变观念,树立公信媒体品牌意识

2003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下转第8页)(上接第6页)“新闻单位要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要求”。同年12月5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再次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针”。

构建公信媒体品牌,新闻媒体必须转变重经济效应,轻社会效应;重短期效益,轻长远发展的思想观念,在新闻实践中自觉践行“三贴近”方针,真正成为社会环境的守望者、社会舆论的代言者、社会公德的监督者和社会正义的维护者。

(二)以人为本,打造公信媒体品牌形象

公信媒体品牌形象,以媒体公信力为价值核心,以人为本,为核心读者量身定做,讲求信息的使用价值,注重突破注意力经济,形成影响力经济,做“时代的领跑者”。这一品牌形象的打造,需要根据所处地域特点和媒介情况,寻找媒体在市场中、受众心目中的最佳位置,发挥自身优势,走差异化道路,最大限度地争取市场份额。运用多种手段,如品牌logo的设计,形象宣传片的制作,频道风格的整体性和节目命名统一性等等,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受众心中建立完善的品牌识别系统和牢固的品牌意义,为以后的品牌形象推广铺平道路。勇于创新,勇于突破,不断赋予品牌形象新的内容,强化受众对媒体品牌和品牌意义的反应,并最终把这种反应转换成受众与媒体之间强烈的、活跃的忠诚关系。

(三)深化内涵,提升公信媒体品牌影响

品牌形象是一种长期的战略。要维护一个好的品牌形象,必须不断地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深化品牌的内涵,推动品牌形象的成长与丰满。

公信媒体品牌不是一种单纯的商业包装,它融入了特殊的文化品味和人文追求。所以公信媒体品牌的推广不是一种纯粹的商业活动,只有建立在和公众良好公共关系的基础上,注重媒介与文化的交融,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公信媒体品牌的内涵才会不断深化,更加立体,而不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概念,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总之,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公信媒体品牌的构建和内涵的深化必须依靠系统、科学的长远规划,否则只会偏离初衷。

【参考文献】

[1]连少英,张澜.问题性报道,构建媒体公信力的“利器”[OL].中国新闻学评论,2005.

[2]李佳.在新的定位中崛起——东方卫视的定位及发展[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

品牌构建范文篇9

和企业的品牌一样,媒介品牌也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文化与商业的契合。品牌媒介意味着一种超越时空的品味和文化。一个媒介能否成为品牌不是由单一因素所决定,它是媒介名称、属性、个性、风格、知名度、美誉度、价值等的组合,是媒介消费者的期待、需求、信任和投入的组合,是媒介不可替代的无形资产。所谓电视媒介品牌,是指品质、服务、市场被受众普遍认同的电视媒介产品或机构对其品质、个性和核心价值的承诺与保证。对受众而言,电视媒介品牌是广大观众通过持续观赏收听电视节目,对物化的栏目、频道和媒体机构的质量、形态、服务、信誉、市场的普遍认同,这种认同成为一种收看经验和选择节目标准,是一个媒体区别于另一媒体的重要标志。

二、当今电视媒介品牌构建现状

由于品牌理论引入中国媒介市场的时间太短,再加上从理论到实际操作层面并没有成熟的经验,仍处于摸索阶段。

1、相似品牌栏目过多,缺乏新意。品牌栏目对一个电视媒体的品牌塑造具有重要作用。但往往是一家媒体刚打造出一个新颖独特的栏目,吸引了受众的眼球,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便有更多媒体紧跟其后,用相同的理念打造出一些克隆栏目。以选秀节目为例,2004年湖南卫视首开内地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其平民化的视角,真实的现场感使观众倍感新鲜、亲切,曾一度成为大家关注与讨论的焦点,同时也为湖南卫视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润和品牌效应。但是,在这之后其他媒体选秀节目五花八门,造成观众对选秀节目产生审美疲劳。

2、缺乏清晰准确的品牌定位和长远规划。盲目追求收视率最高、最成功的电视栏目并非正确的媒介定位和长远规划,明智的做法是,在清楚现有资源条件下细分目标受众市场,要针对潜在受众的心理采取行动,使品牌在潜在受众的心目中有一个恰当的位置,并制定最符合本媒介品牌实际情况的长远规划,然后一步步落到实处。

3、只注重外部塑造,忽视提高内在素质。电视媒介品牌构建不应该只是注重媒介的外部形象塑造,能够引起受众的注意只是第一步,关键是依靠节目内容才能持续长久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保持自己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众就会失去对外部包装新鲜感的兴趣,而内容的欠缺使媒体最终不得不遭到受众的抛弃。因此,电视媒体在构建自己的品牌时一定不能忽视对自己内部的品牌塑造。

4、缺乏必要的品牌保护意识。近年来,媒介品牌被抢注为商标的事件频频发生: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被抢注在儿童服装、摄影、玩具上,电视台台标分别被抢注到服装、烟草类产品上,媒体的无形资产遭受了重大损失。这必然会导致该品牌商标显著性与吸引力的淡化和弱化,当媒介品牌被生产劣质产品、提供劣质服务的经营者抢注为商标时,这种淡化与弱化的程度更高,这对依靠注意力和影响力生存的电视媒介而言是致命的。

三、如何构建成功的电视媒介品牌

1、战略规划。作为媒介品牌构建的第一步,其核心作用是为电视媒介机构构建品牌制定一个蓝图。品牌构建是媒介机构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规划。它不只表现为营销、广告与传播,而是由内往外的综合力量的持续传递。一个媒介品牌需要把它可预见的未来,至少是五年的目标看清楚,并清晰地描绘出来。

2、调查研究,寻求“独特性”定位,突出品牌的核心价值。媒介的品牌定位是进行品牌设计、传播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品牌营销的关键之一。只有通过准确的品牌定位,明确了品牌的目标受众才能帮助媒体塑造出鲜明独特的品牌形象。电视媒介在定位品牌时,从自身资源优势、未来发展、受众意向入手,利用专业机构向覆盖地区的观众进行调查,根据市场竞争态势树立准确的媒介形象,从而形成独有的媒介风格。“把主流观众对主流节目的需求———电视剧作为频道主打无疑为安徽卫视的媒体经营独辟蹊径”。在实际操作上,安徽卫视把对电视剧需求的人群进行再细分,在全国最早尝试电视剧内容细分并实行分众化播出和观众营销,以“剧行天下,爱传万家”为宗旨,建立起“专业电视剧频道”的品牌形象,并且打造“中国热剧第一门户”的网络电视台。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的精髓与灵魂,是一个品牌区别于另外一个品牌最为显著的特征。媒介品牌有了清晰的核心价值才能对观众保持持续稳定的吸引力。沿袭和模仿不可能创造经典的电视媒介品牌,追求原创与创新是缔造媒介品牌帝国的钥匙。湖南卫视的品牌核心价值是“快乐中国”,它与以娱乐、电视剧、情感等为核心价值的其他卫视品牌区分开来;它的众多频道或栏目也是围绕着“快乐”二字做文章。在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压力增大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受众喜欢收看轻松的娱乐综艺节目,通过媒介寻求身心放松。因此,追求“快乐”是永恒的话题。

3、独特的电视媒介视觉识别系统。第一,识别标志是品牌整体内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品牌识别标志需要通过整体视觉系统,将媒介特征、媒介精神以及传播内容的主要范围等抽象的内蕴特征与具体可见的视觉形象融为一体。在电视媒体视觉识别系统的基本要素当中,台标的设计应该是主要着力点。一般说来,台标要有很强的象征性、艺术性和装饰性。凤凰卫视的台标———当空起舞的“金凤凰”形象可以说是深入人心。选用凤凰的形象作为台标的主体,正寓意了扎根中国,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的目标,而凤凰旋转飞舞的美态,也喻示了其不断奋进的精神。可以说,这个台标一下攫住了观众的目光,为凤凰卫视赢得了美好的第一印象。第二,用色彩彰显频道理念,体现频道定位也是电视媒介视觉识别系统的一种方式。色彩是人类生活的特殊语言,不同色彩可以引发人们不同的感觉和联想,带来不同的意义。“浙江卫视中国蓝”的口号已经深入人心,用蓝色作为背景色具有明快的地域特色。“春来江水绿如蓝”,蓝是江南文化品质的本色,象征着浙江卫视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更加凸显了品牌的个性化。第三,频道标识语,也就是指频道的广告口号、宣传口号,电视频道口号将媒介价值观演化而来的媒介精神,以口号形式稳定下来,将电视媒介信念、宗旨、特色、功能各要素融为一体。如旅游卫视的口号是“身未动,心已远”;阳光卫视的“有阳光就有力量”;电影频道的“打开电视看电影”等,都很好地体现了各自的特点。第四,独特的频道识别音乐。音乐在电视传播中起着非常突出的作用,体现了频道的特有风格。需要注意的是,主题曲一定要旋律辨识感强,要有较强的节奏感,让观众容易识别。

4、构建一个成功的电视媒介产品品牌,需要创造“精品体系”。精品体系是指“精品频道+精品节目”,即电视媒介的品牌塑造要注重频道、栏目、节目多个层次品牌意识的培养和运用。但好的频道品牌并不是品牌节目的简单相加,它需要的是一个整体的战略,以实现“1+1>2”的系统效应。有时候甚至是好的品牌节目带动整个频道的发展。《娱乐现场》是一档王牌娱乐资讯节目,也是中国第一档同时是目前最权威的全面报道中国内地娱乐界动态的大型娱乐资讯节目。《娱乐现场》已经在光线传媒公司衍生出《最佳现场》、《音乐风云榜》、《影视风云榜》、《金曲时刻》等一系列节目,共同构成对娱乐界、电视界的影响力和冲击力。现在的光线传媒已经成了中国最大的电视节目制作和发行商,是娱乐行业的龙头老大。当时的一个节目带来了现在的一个公司、一个频道的繁荣。频道的知名度反过来又推动了品牌栏目更广泛的传播。

5、主持人的培养和包装。媒介品牌具有明显的人格化特点,主持人是收视率的保证,是内容品牌的人格化符号。主持人的形象与特征代表其所在节目的风格,是电视媒介品牌的代言人。央视四套《中国新闻》节目的主播徐俐,口齿清晰,着装干练,体现新闻主播出大气端庄的气质;大智若愚的崔永元成为《实话实说》的代名词。另外,可根据每个主持人的个性、风格、特长等因素“度身定造”节目,一些节目干脆以主持人名字命名,比如《李敖有话说》、《可凡视听》、《小莉看世界》、《杨澜访谈录》、《小撒探会》等,由明星主持带动名品牌栏目,最终实现了品牌栏目拉动电视频道形象的最佳效果。

6、品牌价值的创新与继承结合。再优秀的品牌都有它自身的生命周期。大众的口味在不断发展,栏目的形式和内容就要跟着变化,长时间用一种面孔待人,难免会有审美疲劳,用经济学中的原理来解释就是边际效用递减。所以,在构建电视媒介品牌的时候,不能一劳永逸,高枕无忧。要及时地对频道以及栏目的现状和未来进行调研、评估,以跟上时展的潮流。如果一个品牌在前进中、成长中遇到挫折,创新就必须与继承品牌原有的价值结合起来,明确品牌价值所在,就像《百家讲坛》目前的状况,虽然遇到收视上的困境,但它仍是一档符合时代需求的节目,要用心为它注入新鲜血液来改进它,同时必须明确它的核心价值———教育、人文、通俗的经典。

品牌构建范文篇10

【关键词】媒体;公信力;品牌

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加盟新闻传播后,全球范围的信息共享借助高科技,特别是通信、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实现了。新闻传播格局和媒体运作方式的变化,加速了新闻事业与信息产业联姻,推动着媒体朝着产业化方向前进。媒体经营意识大大增强,新闻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并且愈演愈烈。由此,公信媒体品牌的构建成为当前我国新闻事业面临的新课题。

一、媒体公信力与媒体品牌建设的内涵

(一)媒体公信力:所谓媒体公信力,是指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是否真实、客观、及时、准确,能否得到受众的普遍认可和信赖,是否在受众中享有较高的信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能力。

目前,我国新闻媒介既具有服从党和政府领导的事业单位性质,实行的又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企业化管理。具体来说,媒体公信力的内涵包括两方面:第一,所谓“公”,指的是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惟一宗旨,通过追求社会正义、彰显社会公平、弘扬人文法治观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来取得公众认可和市场接纳。第二,所谓“信”,就是恪守新闻道德,尊重新闻规律,追求新闻价值,理性、客观地判断和报道新闻事件,坚持政治家办报,有信誉、讲信用,让受众信任、信服,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有“公”有“信”,媒体才能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进而整合社会、影响社会。

(二)媒体品牌建设:品牌是市场营销学中的概念,是商品社会的一种生产者诚信的标志物,是形象的象征,也是承诺、保证和契约。鉴于新闻事业的上层建筑属性和信息产业属性,媒体品牌是将营销学中的“品牌”概念加以延伸而提出的新理念。

《洛杉矶时报》发行人马克·韦尔斯曾提出:“要像管理企业一样管理报纸,要建立品牌,要像推销消费品那样的效率和冲劲来推销报纸,增强与读者接触的频率。”从凤凰卫视借助媒体公关、主打媒体形象品牌而一跃成为海峡两岸知名媒体后,我国新闻媒体的品牌意识得到加强。为了应对巨大的竞争压力,赢得更多的注意力,一些媒体开始积极打造契合自身形象的品牌。

二、媒体公信力与媒体品牌建设的关系

(一)媒体公信力是媒体品牌的价值核心之一

媒介作为公共信息平台,其产品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特殊商品。新闻作品的导向是否正确,信息是否客观,格调是否高雅,报道是否迅速,记者是否诚信等问题日积月累,就会逐步形成社会公众对某一媒体的总体印象和公信力的程度。如果新闻媒介常常失信于民,导致公信力受损,那么结果是媒体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二)媒体品牌建设是提升媒体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具有强大的附加价值,既可代表性别符号、社会地位、国籍、文化等多重意义,也可以代表真实、纯洁、自然、忠诚、信任等多种概念。消费者一旦对品牌萌生认同和信任,而且这种认同和信任得以维系,那么品牌将长久地存在于消费者心中。

(三)媒体品牌建设和媒体公信力相辅相成,互为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传媒产业正处于“朝阳产业”的发展阶段。行业整体繁荣的背后,每个传媒集团乃至每家媒体都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都在更为艰难地进行着各自的维生之旅。

然而,媒体信息量由供给不足向相对过剩转移,媒体产品的同质化日益严重的现象,致使以报刊内容和广播电视节目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面前已不能完全胜任。于是,部分媒体为了尽快在竞争中抢得一席之地,忽视了长远的媒介品牌建设,一味追求轰动的短期效应,经常登载那些揭露隐私的、甚至是虚假的、庸俗的、低级的内容。还有一些失去正义的“集体失语”,失去了真实和道德的原则,严重腐蚀了媒体的形象,在公众心目中大打折扣。而这种公信力的逐渐丧失,严重伤害了受众的接受心理。即使新闻信息是真实可靠的,受众也会人为地觉得是不可信的,甚至朝着新闻报道所引导的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行动。

由此可见,媒体品牌建设和媒体公信力相辅相成,互为影响。没有品牌,媒体就等于失去了受众;没有公信力,媒体就等于是失去了价值,结果都是浪费资源。

三、公信媒体品牌的构建

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汉斯预言:“15年前,各公司在价格上竞争,今天在质量上竞争,明天将在品牌上竞争。”现在,汉斯的预言正变成现实,市场经济历经以产品为中心的产品导向时代,以销售为中心的销售导向时代,已进入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消费者导向时代。

当前,打造公信媒体品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不但有利于推动新闻媒体的产业化进程,使其在激烈的新闻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而且可以帮助新闻媒体发挥舆论

导向作用,使其成为真正的一支强大的精神力量。笔者认为,公信媒体品牌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无法一蹴而就,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转变观念,树立公信媒体品牌意识

2003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下转第8页)(上接第6页)“新闻单位要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要求”。同年12月5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再次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针”。

构建公信媒体品牌,新闻媒体必须转变重经济效应,轻社会效应;重短期效益,轻长远发展的思想观念,在新闻实践中自觉践行“三贴近”方针,真正成为社会环境的守望者、社会舆论的代言者、社会公德的监督者和社会正义的维护者。

(二)以人为本,打造公信媒体品牌形象

公信媒体品牌形象,以媒体公信力为价值核心,以人为本,为核心读者量身定做,讲求信息的使用价值,注重突破注意力经济,形成影响力经济,做“时代的领跑者”。这一品牌形象的打造,需要根据所处地域特点和媒介情况,寻找媒体在市场中、受众心目中的最佳位置,发挥自身优势,走差异化道路,最大限度地争取市场份额。运用多种手段,如品牌logo的设计,形象宣传片的制作,频道风格的整体性和节目命名统一性等等,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受众心中建立完善的品牌识别系统和牢固的品牌意义,为以后的品牌形象推广铺平道路。勇于创新,勇于突破,不断赋予品牌形象新的内容,强化受众对媒体品牌和品牌意义的反应,并最终把这种反应转换成受众与媒体之间强烈的、活跃的忠诚关系。

(三)深化内涵,提升公信媒体品牌影响

品牌形象是一种长期的战略。要维护一个好的品牌形象,必须不断地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深化品牌的内涵,推动品牌形象的成长与丰满。

公信媒体品牌不是一种单纯的商业包装,它融入了特殊的文化品味和人文追求。所以公信媒体品牌的推广不是一种纯粹的商业活动,只有建立在和公众良好公共关系的基础上,注重媒介与文化的交融,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公信媒体品牌的内涵才会不断深化,更加立体,而不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概念,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总之,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公信媒体品牌的构建和内涵的深化必须依靠系统、科学的长远规划,否则只会偏离初衷。

【参考文献】

[1]连少英,张澜.问题性报道,构建媒体公信力的“利器”[OL].中国新闻学评论,2005.

[2]李佳.在新的定位中崛起——东方卫视的定位及发展[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