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教学十篇

时间:2023-04-09 10:37:40

高校武术教学

高校武术教学篇1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武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2(a)-0038-02

武术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体育形式,有着很强的观赏性,同时兼具健身、攻防和修身养性的功能,这是其他传统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因此武术并不能单纯视作一种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形式,还应该理解为一种体育艺术项目,在高校开设武术课程对锻炼学生体魄,强身健体有着很大的帮助。武术教学同样不能将武术局限为一种体育运动,而是应该在体育教学中弘扬武术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

1高校武术教育

武术进入学校最早是在1916年,至今已经有百年历史,现在国内已经有超过17个省市将武术纳入教育计划中,但是武术教育和传统体育项目教育有所不同,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采用常规体育项目的教学方法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导致在武术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

1.1教材编排不合理

教材是学生学习理解武术基础理论知识的主要依托,对学生兴趣培养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锻炼也有着一定的帮助。但是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着教材陈旧、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的问题,标准化程度不足,没有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拓展思考的空间。教材是武术教学的基本内容,做好教材的改编,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现阶段的武术教学教材往往过分关注技术动作,对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基本的介绍,学生对武术动作和发力技巧的名称尚且不能理解,更何况学习和理解掌握。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编者需要着重从知识结构、智力结构、文化思想和武德教育等方面入手,合理编排,形成和谐统一、循序渐进的课程结构。为了增强教材的趣味性,编者可以采用“武林秘籍”般的编排方法,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学生清晰地展示动作要领,教材本身要突出标准化和联系性的特点,将地方性的武术流派引入到高校中,如广东南拳、湖北洪拳和北方的“把式”,拉近学生和武术之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

1.2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

现阶段,一些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武术理论和实际练习之间脱节,一些教师只是对着教材向学生解释了武术的基本概念,但是并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练习,也有一些教师直接组织学生进行发力训练,缺乏基础的武术理论讲解,认为只有多练习才能够让学生慢慢领悟。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方式都是欠妥的,教师应该脱离传统武术师傅教徒弟的方式和传统体育教学教师教学生的方法,而是需要采用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使用各种多媒体技术手段来帮助学生掌握武术套路的发力技巧及其科学性,从而加深学生对武术的理解。

1.3师资力量薄弱

武术课程是一门比较新颖的课程,很多高校都没有丰富的开办经验,专业的武术教师十分稀缺,而且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有着很强的门派意识,不愿意将自己的武术本领轻易示人,导致武术课程缺少真正懂武术同时也懂教学的教师,给高校武术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武术界同仁应该积极开展跨门派交流,超越门派禁忌,组织大型经验沟通和理论知识交流会议,丰富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努力学习网络知识和教学知识,提高自身武术教学的科学性,高校之间也应该努力做到资源共享,加强沟通合作,培养更多懂武术的高知识水平人才。

2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开展武术文化教育

主要从武术教师队伍建设、在武术教材中增加武术文化内容、武术教学成果考察体系的优化和社团活动在武术文化宣传方面积极作用的发挥等方面入手,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开展策略进行了阐述,认为武术文化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爱武尚武的环境氛围,学生才能够自觉地接受武术文化,提升武术涵养。

2.1高武术文化涵养教师队伍建设

武术教师自身的武术水平、武术文化素养和教学经验直接影响武术教学质量,在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面临的最大的困境是能够胜任的专业武术教师比较稀缺,现任武术教师往往在教学方法、科研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除了体育院校,其他专业多以体育课的形式出现,很多学生都存在着身体素质不高,缺乏运动量,对武术缺乏了解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给武术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加有必要开展武术文化教育,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武艺高超、谙熟江湖规矩的“武林人士”以助教的形式参与到武术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武行中的基本规矩和礼仪,很多学生从小就喜欢武侠小说和电视剧,都有着自己的江湖梦,通过和真正的武术传人接触,学生能够激发出更高的学习兴趣。学校则要加强学校间武术教师的沟通交流,资源共享,培养优秀的武术教育者,组建一支高武术文化素养且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武术教师队伍。

2.2在武术教材中渗透武术文化

教材是武术理论基础的载体,更是武术文化教学的重要形式,很多时候一些武术文化知识无法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教师可以将这些武术文化内容编排进教材中,配合一些武术名家的优秀事迹增加教材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基础武术理论知识和发力技巧口诀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武术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深奥的阴阳哲学观。武术教材的编排要为教师多种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方便,在教材中增加传统武术文化知识的同时,采用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配合电子教材,方便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现阶段,普通高校武术教材以简化太极拳、长拳等简化武术套路为主,武术基础理论知识严重匮乏,编者需要多多请教武学名家,加强对武术基础理论的理解,并在教材中由浅入深地逐级渗透进去,为高质量的武术教学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持。

2.3武术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传统门派武术教学评价以切磋为主,以胜负分高下,这样的方式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是不可行的,高校武术教学结束后学生可能仅仅掌握了几套武术套路和基础的发力技巧,但是并没有形成实战能力,因此高校武术课的评价应该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武术技巧熟练情况、基础武术理论掌握程度和武术文化素养等方面入手,建立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更加客观、科学地评价武术教学质量。因此高校武术课考试内容中应该逐渐放宽对技击技术、发力技巧的考核和对武术套路熟练程度的考察,将武术理论知识、武术文化素养以及学习态度也纳入到评价标准中,形成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考核体系。

2.4武术社团作用的充分发挥

高校学生社团是以兴趣自发结成的小组,和武术课程不同的是武术社团的成员往往对武术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很多高校武术协会往往都是由武术爱好者组建的社团,但是武术社团存在着缺少武术教师专业指导的问题,组织管理松散。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武术社团在弘扬武术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为社团组织的各类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做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团联合武术课程组织表演、切磋等武术活动,培养武术骨干,在各种仪式性很强的武术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武术文化教育,让学生能够不自觉地形成武术文化意识,为武术文化的弘扬发挥自己的作用。

3结语

武术,止战之术。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独树一帜的一部分,是中国深厚哲学思辨、人文精神在搏击运动中的体现与结晶,反映了中国人爱好和平、修身内敛的人生境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武术文化教育,对弘扬国术和学生优秀人格的养成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尚玢.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13(1):64-65.

[2]杨嘉民.文化大发展背景下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3.

[3]杨啸原.高校对外武术教学文化传导问题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1):45-48.

[4]何艳强.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3.

[5]李美兰.成都市高校公体武术教学现状调查[D].成都体育学院,2014.

高校武术教学篇2

摘 要 近年来,课程改革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先进的教学理念日益普及,各大高校的教学方针与策略较从前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本文中,笔者结合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对武德培育的重要性进行探讨。针对目前武德培育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几点改良建议,以确保高校武术教学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学生均能享受到优质的武德教育。

关键词 武德教育 武术教学 教学理念

“习武先习德”是武术文化的精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武德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影响了世代华夏子孙。武德的本质,主要是通过正确的是非观,激发人性良知,以达到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目的。武德教育是武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具备弘扬传统道德的作用。如何采取有效手段,提高武德教育质量,提升武德教学影响,充分发挥武德教育的功能是目前每一位武术教育从业者均需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武德教育在无数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身为华夏子孙,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义不容辞。高校学生是我国未来武术的主力军,武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集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学生对民族的使命感,为弘扬中华武术事业贡献青春。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

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均为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下成长,因此意志薄弱现象十分普遍。这部分学生经不起挫折,遇到困难便会产生放弃的念头。武德要求习武之人要具备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勤学苦练等精神品质。在武德教育的熏陶下,有利于学生顽强意志的形成,使学生能够从容面对挫折与挑战,不会被困难轻易难倒。

(三)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

当代社会成分复杂,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思想道德观念。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日趋成熟,倘若缺乏良好的引导,很容易受到不良诱惑。武德内容中涵盖“武旨正”“武礼谦”的思想观念,要求习武之人在修炼武技的同时,注重对思想品德的磨练。在武德教育的引导下,学生更容易养成尊师重道、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有利于促进正确思想道德观的形成。

(四)满足了时代的发展需求

武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规范,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较从前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与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武德教育的影响下,学生懂得什么是自尊、自爱,学会如何与他人和平相处,有效维护了校园稳定,为文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石。

二、现阶段武德教育工作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内容单调乏味

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并未单独开设武德教育课程,所以相关教材严重匮乏,可供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十分有限。学生缺乏专门的武德教育课程,因此对学习武德的积极性不高,并不了解武德的重要性。教学内容单调乏味,导致武德教育活动无法顺利开展,严重制约了武德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缺乏对武德的正确认知

就高校学生年龄特点来看,这一时期的他们容易受到外界易怒说的干扰,养成许多恶习,人生观与价值取向也会朝着不利趋势发展。面对这一情况,武德教育很有必要。然而,现阶段武德教育工作落实得并不到位,学生并未充分认识到武德的真正内涵,因此重视度不高,受到武德教育的影响也十分小。

(三)未给予武德教育足够重视

武德教育是武术学习的重要前提,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进行武术教学时,并未给予武德教育足够的重视,一味注重武术技能的教学,忽视了武德教育;另一方面,可能课堂教学实践十分有限,教师出于对教学目标的考虑,只能进行武术技能的传授。

(四)教师自身武德修养不高

教师自身武德修养不高,同样是导致武德教育工作无法落实的主要原因。这些教师在开展武德教育过程中,虽然也会提到关于武德的内容,但在日常生活中,完全不重视自身礼仪与个人习惯,无法做到言传身教,还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提高教师道德素养是提升学生武德修养的重要前提。

三、完善武德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

(一)全方位渗透武德教育

其实,在进行武技传授的过程中,可同时开展武德教学。在进行基本功的训练时,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精神。在进行散打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勇敢无畏心理的培养。日常多开展集体活动,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团结友爱。

(二)创新武德教育方法

高校课程改革工作逐步落实,各类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技术获得广泛应用。笔者认为,武德教育应对教学思想进行革新,充分利用各类先进技术,对武德教学的模式进行创新。可通过举办武德知识竞赛、演讲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武德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体味武德,感悟武德。

(三)提高武术教师自身修养

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在无形中影响到学生,因此,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要格外注意。新时期下,教师应注重对自身武术道德的修炼,以武德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受到感染,进而优化武德教育的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武德教育是武术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认真落实高校学生武德教育很有必要。通过本文研究最终发现,利用各种渠道,全方位渗透武德教育,积极引进先进教学理念对武德教育进行革新,提高武术教师自身修养,均有利于提高武德教育质量,促进武术运动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晨涛.论新时期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1(05):51-52.

高校武术教学篇3

关键词:农村学校;武术;课堂教学

1、研究目的

农村学校的体育活动场地、器材严重不足。而武术教学对器材、场地要求不高并与学校设备情况相适应。武术的刀、剑、棍等器材构造简单,可带动学生自做,这样既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又可解决器材少无法上课的矛盾,何乐而不为呢?武术项目也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可以提高学生参加锻炼的兴趣。所以农村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开展武术教学,通过提高课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普遍喜欢上武术课,推进新课改在农村学校的实施。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在因特网上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的中国期刊数据库、维普资讯以及“中国教育网”等收集整理有关农村武术课开展与学校体育方面研究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参考。

2.2问卷调查法: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进行调查,于2008年4-6月分向市辖区的各中小学发放教师问卷100份,实际收回96份,回收率96%,发放学生问卷2000份,实际收回1990份,回收率99.5%。

3、结果与分析

3.1武术课在农村学校开展的现状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随着武术的不断推广发展,武术已成为了2008奥运会的表演项目。武术作为体育教学内容之一编入教材,但是很多学校的武术教学开课率并不高,特别是农村学校开展武术教学更不理想,几乎为零。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研究员康戈武公布了最新的一项调研报告。这项为期两年的调研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270所普通中小学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84.0%的中小学在教学计划中都安排有武术内容,但能完成武术教学任务的学校只有19.3%,另有50.6%的学校能部分完成;还有14.1%的学校在教学计划中虽有武术的内容,但却没有武术课堂教学;13.0%的学校在教学计划中根本没有武术内容。另外,79.6%的中小学课外活动中没有武术活动,51.3%的体育老师认为体育课中应增加武术内容,77.2%的学生认为没有在校外学习武术的途径,而学生了解武术的途径则主要通过武打影视片和武侠小说,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了87.4%和46.5%,通过学校体育课了解武术的仅占27.1%。以上数据表明目前武术课开展的现状并不乐观。如何通过提高武术课的教学质量来吸引学生是我们当务之急。

3.2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是提高课的质量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源。我们对农村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喜欢武术项目的学生占66.5%占的比例还是挺大的,仅次于篮球项目的70%和足球项目的68%。不过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农村学生大多数未经过系统的体育训练,协调性和柔韧性相对来说比较差,因此学习武术的动作非常吃力,学生普遍认为武术不好学,即使学会了忘得也快,因而往往缺乏兴趣。所以,要上好武术课,首先应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课堂教学要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教一些简单的手型、手法、步型,简单的动作组合,使学生一学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克服“不好学”“学不会”的心理。

可是在教学实施过程当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的兴趣并不能长久保持下去。这是跟武术项目的特点有关联的,比如在武术套路教学时,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只采用“边讲边示范,学生跟着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认为武术“难学”,教师也没有兴趣继续教,觉得“难教”,改变这样的现状,就必须考虑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比如采用分组教学的基本形式:首先要培养体育骨干,就是要有目的地挑选一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培养,以使他们提前学会教材,这样在课堂上就能有效地协助教师进行教学。还应该采用区别对待法:比如针对女生和弱质人群可以调整教材内容为太极拳或气功等,这样才有利以武术面向全体推广。还可以采用自主学习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和根据动作示意图进行模仿练习,同时也掌握了终身学习的方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采用信息教学法:利用VCD和录象带进行教学内容演示。将多媒体教学作为武术课的辅助手段,是改进武术教学、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除了采用以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方法,还要发扬教学民主,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一起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把学生的智慧和力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又可以使师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从而达到从而提高武术教学质量和学生练习武术的兴趣。

3.3通过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来促进课堂教学

课外活动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体育锻炼,而武术由于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不高,是农村学校在课外活动开展体育锻炼一项不错的选择。因此在课外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是学生在课外活动选择武术项目的关键。

利用早操或课间操的一部分时间进行武术项目的推广,是部分学校让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以外进行武术锻炼,采用比较多的办法,其主要选择简化太极拳或长拳套路这两项。早操或课间操的练习是每天都要进行的,这就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能使学生长期在武术氛围的熏陶中对武术产生兴趣。

我们还可以通过组建武术兴趣小组,将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结合起来,以利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促进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通过在学校的各项大型活动中进行武术表演展示,激发其他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使其加入到武术兴趣小组中来,促进武术项目在课外活动的推广。

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相比,它的活动内容不拘于教材,更具吸引力。在武术教学内容里,仍是以简单化的套路进行教学,如“简化太极拳、初级长拳、初级剑术”等。而课外活动时老师就可以介绍些防身术、擒拿术、拳击和散打等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武术的不同需求,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在课外活动选择武术项目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为课堂教学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4、结论与建议

我们作为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自身要有足够的认识,对于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于跆拳道和空手道等国外体育项目。作为国粹的中华武术,教材内容有待改进,教学模式过于老套,在中小学的开展很不乐观。为此我们身为体育工作者应共同努力 ,在借鉴跆拳道和空手道推广成功经验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推广模式。并且充分利用好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这两个关键环节,让学生普遍喜欢上武术。让我们共同努力在农村学校提高武术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3): 423-425.

高校武术教学篇4

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传统武术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近些年来,武术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已经逐渐进入了高校体育课程体系,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视与关注。然而,通过对目前我国所开展的高校武术教学进行观察和了解却发现,目前我国所开展的高校武术教学活动,却远远没有发挥其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很多高校都是将武术作为一项竞技体育项目或者是一种健身的手段来开展的,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将传统文化教育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充分发挥高校武术教学在民族文化弘扬和民族精神传承方面的作用与价值,在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工作中,就必须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武术教学理念的创新,鉴于此,本文就针对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概括来说,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是我国武术推广和武术文化传播的必然要求。由于在很多高校在开展武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仅仅将武术看作一项竞技体育项目或者是健身体育手段,教学的内容,也仅限于对武术套路的规范性掌握,从而使得高校武术教学出现了体育化、竞技化的问题,并逐渐出现了向竞技体育项目流向的趋势,却忽略了我国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发掘与传承,从长远的角度看来,这对于我国武术运动的推广与武术文化的传播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就成为了我国武术推广与传播的一个必然要求。

2.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是充分发挥高校武术教学德育功能的必然要求。由上文的分析可知,由于很多高校在开展武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仅仅将武术当做一项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一种拳艺技术、一种躯体体操或者是一种健身手段,因此,使得我国高校的武术教学正在不断地向着技术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而其所具备的德育功能却一再的被忽视。很多学校(院系)领导和任课教师并没有看到武术教学所具备的教化人的价值,只一味的强调学生对武术技能的掌握和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从而陷入了一种思维的盲从。针对这种现状,为了促进高校武术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就必须要在传统文化的导向下开展高校武术教学的改革工作。

3.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是高校武术教学科学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开展高校武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材的陈旧、课时安排的不足,场地设施的局限等等,这些都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而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武术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渗透,以至于无法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则是影响高校武术教学科学化发展的最大障碍,同时也是我国武术传播过程中一个实质性的危机。综观目前我国的高校武术教学,普遍存在重形不重意的情况,再加上,多数高校武术任课教师都是毕业于专业的体育院校的,相对于其自身的技术水平来说,文化水平却略显不足,因此,在开展高校武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很难将武术定位在较高的文化层面上进行诠释和教学,使得教学活动出现了不结合人文典故,仅仅停留于技术层面、片面强调基本功的学习与训练却不重视学生武术精神的培养等诸多的问题,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武术教学活动的科学化发展。由此可见,为了确保我国高校武术教学的科学化发展,就必须要重视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

二、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对策分析

(一)以改革教学理念为先导

要开展传统文化导向下的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工作,首先必须要以高校武术教学理念的改革为先导,具体来说,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理念的改革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1.应注意树立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展的根本,也是影响综合国力提升的关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说,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潮,要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文化,其中最为关键,也是最为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弘扬中华文化。而中国的传统武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因此,在开展高校武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树立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深入挖掘武术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使得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能够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来得以弘扬。

2.应注意树立弘扬与培养民族精神的理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以及凝聚力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传统武术文化中所蕴含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内容。高校作为社会注意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其担负着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的重任,因此,在开展高校武术教学的过程中,就应注意树立弘扬与培养民族精神的理念,通过教学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的培养,来促进我国民族精神培养与弘扬。

3.应注意树立武术文化传承与武术技能传授并重的理念。高校武术教学中以技能传习为中心的武术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应注意树立武术文化传承与武术技能传授并重的教学理念,摒弃单一,只关注武术技能教学与训练的教学指导思想,从武术课程目标的制定、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武术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武术教学评价活动的开展等多个环节入手,来渗透武术文化的内容,以此来发挥高校武术教学育人和树人的功能,更好的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将我国的武术文化传播与普及开来。

(二)以教学内容的改革为辅助

高校武术教学的教学内容,是教学理念的载体,也是教学改革的得以贯彻落实的媒介。传统文化导向下的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必须要以教学内容的改革为辅助才能够得以切实的贯彻和落实。因此,在开展传统文化导向下的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工作时,一定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于我国大多数高校来说,现行的武术教学内容已经延续了几十年之久,很多都是围绕武术教学的“老三样”来开展的,即:初级长拳第三路、初级剑以及二十四式太极拳,这些教学内容不但形式较为单一乏味,而且动作数量多,且难学、难记,很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如此,由于我国现行的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基本是延续竞技武术套路的思维模式来开展的,非常重视动作的外观美感,但是教学内容的技击性却不强,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而且还因为偏离了中国武术的根本:技击和文化,而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弘扬无从谈起。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在开展传统文化导向下的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工作时,就必须要注意组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且具有一定的文化承载能力的教学内容。例如:拳理知识的教学,拳理知识,如太极阴阳学说、天人合一思想等等,既是拳理同时又是文化,其所具备的文化承载能力是巨大的、不容置疑的,其对于高校武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促进作用是无疑的。除此之外,任课教师还要注意通过提高教学内容的技击性来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武术学习技击性。

高校武术教学篇5

关键字:高校;武术教学;问题对策

中国分类号:G852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也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重点。武术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对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有不言而喻的现实意义。现阶段,随着课改的实施,武术体育教学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其中存在的教学问题也层出不穷,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涨,缺乏对武术教学的正确认知。武术教学理论教材老化,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打破传统守旧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浅析我国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当前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专职武术教师数量不足

武术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业务水平,而且要具有良好的组织、讲解、示范能力和优秀的业务素质,不仅思想上要充分认识武术教学的重要性,而且能认真钻研武术课程的教材、教法。每年从体育学院培养出来的武术专业人才有限,能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的更是寥寥无几。目前高等院校绝大部分武术教师不是武术专业出身,教师本身对传统武术的理论和技能理解得不够深刻,学历普遍较低,且水平良莠不齐,远不能满足现行武术教学的需要。某些高校虽有武术专业教师,但兼职情况比较严重,责任心不强,上课流于形式,敷衍了事。

(2)教学内容陈旧、繁难,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武术教学内容一般以初级长拳第三路、初级剑和二十四式太极拳为主,套路、动作和运动方向变化多,由于大学生普遍没有练习武术的基础,加之年龄偏大,身体的柔韧性差,在学习动作复杂的武术套路时极易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很多学生对学习武术产生了畏难情绪。同时,教学内容单调、枯燥,这与现代体育课教学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客观要求不符,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再创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限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缺乏创新。

(3)武术教材滞后

目前高校武术课教材内容各异,存在着不平衡状况。有的高校采纳自编讲义,有的高校甚至没有体育教材。重技术轻理论和重动作轻技击的现象较为严重,有的甚至根本不上理论课。片面的认为体育教学就是锻炼身体素质,教会学生体育技能,其实这是很不合理的。武术是优秀的民族文化,它包含着许多丰富的文化内涵。几千年来,它对中华民族的整个思想文化,包括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都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影响。武术教学不同于一般体育课教学,学生学习武术不但是学习武术技术、技术理论,更重要的是学习、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由于一些高校教材滞后,理论传授匾乏,导致学生认为武术是花架子、不实用,学武术只是为了拿学分,导致学生只学一些简单的技术动作,而没有真正领会武术的真正含义,从而影响整个教学效果。

(4)教学方法呆板

当前高校中武术课程仍然采取“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方法,自始至终采用“复习--学习--复习”的单一方法,课堂教学死板单调,教法老化。与现代教学方法结合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录像、VCD、电脑多媒体演示的优势等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扩大知识面。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锻炼能力,学生觉得武术的动作有名无实,是“花架子”、“花拳绣腿”,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与接受。

(5)高校缺乏相应的武术氛围与环境

运动竞赛是推动体育工作的有力杠杆,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促进因素。但当前普通高校的武术氛围相当匾乏,经常有篮球、排球、足球等联赛,但武术比赛、武术交流活动很少,全国高校的武术竞赛也几乎没有。场地、器械的缺乏也是影响武术教学的一大因素。除了一些重点院校外,大多数一般院校的场地、器材都无法保证武术课的需要,直接影响武术课的进行。武术课的教学大部分是在室外进行,如遇雨天则难以保障教学计划的正常实施。由于扩招的原因,武术授课班级的人数较以前有大幅度增加,场地、器械设施影响武术教学的问题尤为突出。

二、高校武术教学对策研究

(1)加大武术教学内容的改革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体育高校开设武术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如初级长拳(第三路)、简化24式太极拳、初级刀、剑、棍和枪整套24--32个动作等。但毕竟这些套路是在50年代编排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学生并不再对这些传统套路产生兴趣。再加上这么短课时,让学生去吃透这些传统套路有很大难度,教师只有在固定的课时内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显然这种武术教学并没有多大意思。在校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突显个性、富于挑战。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更喜欢进行对抗性强的武术教学。但部分高校片面认为套路学习才是真正的武术教学,造成了武术内容过于单一,并没随时展而发展。因此,体育高校有必要进行武术教学内容的改革,而改革的内容应抓住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兴趣进行合理安排,在武术教学中适当增设散打、短兵等搏击、对抗技术的教学内容,通过体现武术的竞技性来激发学生习武的兴趣和动力。

(2)应用多媒体教学,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高校老师进行武术教学时仍采用教师示范讲解,即使有多媒体资源也未在武术教学中得到应用,这种教学效果并不好,教师和学生都会感觉疲惫。而多媒体教学方式则相反,鉴于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资源丰富、可重复性强,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相当轻松,尤其对学生来说,各种组合动作都可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动作全过程,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对武术技术要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武术教学的效果。因此,应加强对武术老师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培训,转变武术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高校武术教学的发展。

(3)领导高度重视,设备更新完善

高校的武术教学,领导的高度重视极其重要。中国教育体制,一直是重视文化学习,而武术显然不是这一范畴。在现阶段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领导也在不断改变观念。如果能重视武术教学,在资金不太充足的情况下,仍能对武术教学设施进行购买,武术场地加以广大,无疑会调动武术教师的积极性,会提高武术教学的质量武术场地的扩大,教学器械的更新。又能吸引更多学生投入到武术练习与活动,人数的增加,氛围的增强,学生课内课外便都愿意去进行武术训练,武术教学的效果自然便会上去了。

(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武术教学中有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尤其重要。这支队伍不仅要数量充足,而且要技术水平高强,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开足武术教学课程,充分发挥武术教学场地和教学器械的作用,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真正使学生学有所获。武术教师专业性强,高校应在聘请教师时既要注重高学历,更应要求专业水平能力强。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要组织现有教师到武术学校进修,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多组织教学教研活动,让教师们相互切磋、比武,以提高业务能力,搞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应该在用人上任人为贤,只能这样刁一能建设好一支强有力的武术教师队伍。

(5)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与技能并进

中国武术在于强身健体、防身御敌高校开设武术课程,一方面弘扬中华武术;另一方而增强学生体质。为弘扬中华武术,武术教学中就应让学生多读武术书籍,从理沦上感悟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在情感上热爱中国武术再在武术教学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中国武术的力量从而在内心深处想学习中华武术,并愿意将其发扬光大武术教学在基本功和基本套路教学和练习中,让学生身体力量得以提高,体质获得增强而如果武术教学中加入技击训练,同时再开展一些技击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得能力和技能。学生又能在其中自我检测、自我展示,也得以自我认可这样不仅体现了中华武术较高的强身健体价值,而且也体现它的防身御敌价值,同时还有艺术欣赏价值

参考文献:

[1]黄腊秀.高校体育教育创新问题的思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02).

[2]李太平.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魅力中国,2010(08).

[3]蒋海龙.中外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比较[J].中国学校体育,2008(09).

高校武术教学篇6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相关策略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影响。高校武术教学也由来已久,在高校开设武术课程对学生无论是身体发展还是精神塑造都有积极意义。但近年来高校武术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针对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望能促进武术教学的发展。

一、客观因素

从客观方面来说,主要存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师资条件差以及场地器材少等问题。

例如,以湖北省30所高校为调查对象进行分析,湖北省没有制定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具体教学活动得不到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另外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教师的个人能力与业务能力差距较大。场地与器材的短缺也制约着武术教学的发展,30所高校中几乎没有专门的场馆进行武术的相关教学和训练,没有学习武术的良好环境。

针对湖北省存在的问题,可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武术教学的顺利进行。师资力量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武术教师的整体能力,保证武术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关于场地器材方面,由于目前湖北省不少高校有室外的体育场,所以可以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建设室内场馆,同时也要高效地利用室外体育场,为武术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主观因素

从主观方面来说,主要存在教师教学思想偏差、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不重视等问题。

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求学生有强健的体魄,更要求学生有健全的人格,这样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还是以湖北省30所高校为例,老师在武术教学的认识方面有偏差,认为武术教学主要是锻炼学生的体格,对人格塑造方面没有太大作用。老师在思想认识上出现偏差就直接导致教学活动形式单一,以技术为主而忽略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老师没有新意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对武术教学没有兴趣,久而久之就忽视了武术教学,武术教学整体呈下降趋势。

针对湖北省的上述问题,首先就要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纠正教师认识上的偏差,只有教师认识正确才会改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要大胆放开思维,在教学方式上不断创新,不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教师思想观念发生转变才能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学生才会重视武术教学,新颖的教学方式也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主体因素

学生是武术教学的实施主体,但根据河南省31所高校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对武术认识不全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没有深刻认识到武术的价值。(2)学生了解武术的途径过于单一,主要是通过文学艺术了解,而文学艺术都是作者根据自己情感表达的需要对武术进行夸张、变形,最后呈现出来的.为了达到更好的舞台效果而借助武术这种形式展现出来,这种艺术的变形与武术的本质有一定的差别,不是武术的精髓。(3)对武术包含的内容不了解。

上述河南省存在的问题不是一个个例,而是各省市都存在的问题,在相关解决策略方面就要顾全所有高校。学生对武术价值认识不全面就要加强学生的认识,主要途径就是教师在课上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将学习内容局限在技术方面,从思想方面提高学生的认识。另外,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武术宣传,让学生认识到武术的本质和其中的精髓,分清文学艺术与武术本身之间的差别。学生要通过各种渠道多了解武术,不能将所有希望都寄托于课堂上,课上学习时间有限,难以满足武术教学要求。最后,要深入研究武术的精华,掌握武术所包含的内容。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各高校应该重视武术教学,将武术精神传承下去。当然,武术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无论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还是其他,都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在武术教学中要正视这些问题,积极面对,不断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将武术精神一直传承下去,同时也促进高校武术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高校武术教学篇7

关键词 民办高职院校 武术教学 建议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武术又称之为“国术”,武术在经历多次历朝历代的变革生命力仍然旺盛,除了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另外种类多分布广,以及与中国人的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其自身的文化特征,也得益于国家的尚武精神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弘扬。解放之后,虽然武术的历史地位较之以往有了些许变化,但是不能否认,武术仍然是国人心目中最推崇的传统技艺技术之一。当今社会虽然不需要武术发挥其本来的进攻,防护作用,但因具有良好的训练手段能够增强体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因此国家教育部将武术教育列入高职的体育教学学习当中。随着武术课程不断推广,在高职体育课程中广大学生练习人数不断增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高职的武术教学不能仅限于教授武术的理论和套路实战,更要注重的是将武术本身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传播推广,使学生对武术的历史文化有更深层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不要让武术成为空架子,假把式。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收集与本文章相关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前人研究成果,为撰写本文提供必要数据和理论支持。根据论文的要求和目的设计访谈内容,随机对合肥市典型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和上课的学生进行实地访谈,并对访谈问卷进行整理记录。对收集到的信息资料,在整理统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2民办高职开展武术教学的作用

2.1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民办高职学生普遍文化素养较差,大部分学生受高度信息化时代思潮的影响较大,学生对中国传统的文化了解较少,开展武术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通过武术教学,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的伟大。在历代王朝的变更中,武术被创造发明并流传至今,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点特征,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在中国近现代,有数不胜数习武之人也是著名的爱国主义人士,都为伟大中国的复兴和名族的昌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武术课程讲解就是诉说中国的历史,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甘愿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2.2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目前高职学生都是以“00后”为主体,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的特点,最缺乏的是遇到挫折坚强应对和吃苦耐劳精神。然而,这两种素质是很多企业最为看重的。高职教育主要是以培养一线操作技能员工为目的的,通过武术课程的学习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品质。武术练习中强调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尤其是在挫折面前,如何通过机智和无畏的处理问题。在武术的课程教学中,不断将这种思想对学生进行渗透,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

2.3培养终身体育运动意识

高职学生职业指向比较明显,每种职业对于身体的负荷也是不一的,所以在高职体育中要不断的专递通过武术的练习可以减少职业病的产生几率,从而起到传递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思想。“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句话真实地描述了武术锻炼的持续性和不间断性。武术除了段位比较高的和竞技对打较激烈以外,一般套路对人的身体素质要求不是很高,武术是种类繁多适合各个年龄段练习。通过武术锻炼身体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所以高职武术教学应教一些养生的拳术,以便将来年龄增加也能练习。成为真正的终身体育人口。

2.4提高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服务,才能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一句话说得好“家庭、事业、金钱全是个‘0’字而自己的身体才是个‘1’字,没有这个‘1’后面再多的‘0’只能是零”。因此,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传统武术“外练筋骨皮,内炼一口气”,通过武术特有的锻炼方式可以有效的训练身体的力量、速度、耐力、平衡、爆发力、柔韧性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武术教学目标偏差

目前合肥几所民办高职校都是根据本校的现有条件制定教学目标,通过武术课的教学和练习,进一步通过武术练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柔韧性、协调性和爆发力等身体素质。这样的教学目标过于陈旧,已经不能适应现代90后、00后的学习习惯。

3.2武术受到外来项目竞争

武术教学高职院校的体育工作中重视不够:学校每年只有团委武术协会举办极小规模的武术比赛,主要是散打。兄弟院校武术比赛没有开展,因此武术教学成果展示,对学校的名气没有增添光彩。我国逐步迈向信息化时代,各国体育文化也在交流也很充分,跆拳道、街舞、轮滑、攀岩等项目发展迅速,这对武术课程的开展是巨大的挑战。

3.3整体开设课时不够

高职学生在校时间一般的是两年或两年半,不可能像本科院校三年或三年半的学习周期。而民办院校的体育课时间更短,一搬只有一年半。想要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按照从基础到熟练掌握是很难做到的。

3.4学生自身问题

高职类的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各项能力方面明显比较欠缺,在武术练习上表现在不思进取、无心学习、自暴自弃等现象。主观能动性差,高职院校是培养一线人才的场所,是否具有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到武术的的价值,才能主动高效地去练习。普遍的高职类学生在学习武术时,都没有主观能动性,不能把自己真正的运动天赋激发出来。

3.5教师问题

教师的授课思路老套,普片都是“套路讲解―分解示范―分节训练―串联套路练习”四个环节。整个过程没有学生互动和发问环节,抹杀了学生积极性。民办高职教师流动性很大,所以造成体育教师大部分是毕业没几年的年轻教师,对武术的理解也不深。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武术的“精”“气”“神”体现出来。

4结论与建议

传统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所以它具有其所以具有强烈的魅力,还是因为中国传统武术是根植于有数千年历史的华夏文化的沃土之中,蕴涵着深刻的中国哲学思想。这正如著名武术名家门惠丰先生曾指出:“武德高尚、武风正派、武礼谦和、武技精湛,练拳先做人,信守仁、义、礼、智、信、勇”。因此,将中国传统武术更好的融入到高职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华武术;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得到更好的提高。但由于长期以来受陈旧教育思想影响,以及目前高职教育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精髓开发还不够深入,因此,要想使武术教学能彻底与高职的人才培养思路融合,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相信只要学校、学生和教师个人不断努力,有一天,中国传统武术将在高职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一重要地位。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武术教学质量,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4.1根据专业特点,设定教学目标

各民办高职院校应正视武术教学的重要性,教学目标要摆脱束缚以专业为落脚点,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专业和学生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以养生、练气的内容为主,以防身,格斗技巧为辅,达到坚持练习就能增加工作学习状态的目标。最终达到终身体育人口的目标。

4.2宣传武术文化,扩大影响

传统武术教学环境十分严峻,民办高职院校更讲究实用性,把武术教学延伸到课外、户外。组织学生观看本科类校际之间武术交流比赛、武术文化活动。把每一次宣传机会如:每年运动会开幕式上的武术表演、迎新生晚会、新年晚会等,利用网络信息扩大宣传。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学院组织的各种武术活动中来,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武术的魅力,在武术练习中获得成就感。

4.3增加学习时间

武术是基础性比较强的一门体育学科,能够起到健身效果是需要足够的学习时间。口传身教都需要大量时间,仅仅依靠课堂上45分钟远远不够的。能够利用课余时间是最好的补充方式。如每周三下午的课外活动,增开兴趣班,周五下午参加武术协会知道。开通武术兴趣微信群,上传一些较为复杂的武术动作视频和图解。增加与学生互动及时解决学生武术练习上的问题。

4.4正确引导学生,增设武术实践内容

武术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身心特点、身体素质情况、对身体动做变化的接受能力等综合考虑来编排的。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武术课程开发,把日常喜闻乐见的拳术,器械套路融进日常教学。另外还可将套路中使用的动作单独列出来和擒拿格斗动作一起编排,增加其实践性。这样不仅增加了教学内容,也满足了各类学生的需求。每节课留有10-15分钟体验拆解动作。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武术的健身、防身、表演等价值,促使学生认清武术的本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5强化教师素质,提高教师个人魅力

高职院校增加给武术课教师的培训的机会,来提高教师的武术理论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通过高校教学技能竞赛,来促进武术课教师的教学技能、语言表达能力、讲解示范能力的提高。稳定教师队伍,优化师资结构,充分发挥民办高职院校的优势。可以不受编制影响社会人才都可以为我所用,建设一支师资力量较强的武术教师队伍。同时相互指点,教师可以接触更多的拳术,器械种类。通过提高教学能力和武德风范,增加教师的人格魅力。武术教师在学生中魅力提高了,武术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会一步步增强的。

参考文献

[1] 刘劲松.高校公体武术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4).

[2] 温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3] 万卫东.关于高职武术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咨询,2012(14).

高校武术教学篇8

[关键词]武术 高校 内因 外因 对策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武术以其独特的运动方式、优美的技术动作、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学生的欢迎。这样一个优秀的项目在传承和发展中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高校武术教学陷入困境的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即内部的,自身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因素。外因即外部的,在事物发展中对事物的发展起增速和减缓的作用。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 造成高校武术教学陷入困境的外因问题

1.1域外搏击项目的冲击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国文化之间也形成了一定的交融。中国人走出中国到外国去发展,与此同时外国的一些项目也进入中国。目前跆拳道在国内发展较好,其对武术在国内的发展发起了强大的挑战。胡凯,杨汉等对湖北、北京、江苏、广东、湖南、上海、宁夏、等44所高等院校就武术及跆拳道开课情况、武术和跆拳道协会开展情况等进行调查。在被调查的学校中,既开设了跆拳道课又开设有武术课的28所学校中有18所学校跆拳道选课情况好于武术,有10所学校武术选课的情况和跆拳道选课情况相比差不多,且跆拳道协会比武术协会办得火的学校所占比例颇大,达到有协会学校数量的85%,说明学生更喜欢去练跆拳道。

1.2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较多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逐渐提高,可供大家娱乐和观赏的体育项目也随之增多,很多时尚项目被广大高校学生所接受。武术已经有些跟不上潮流,不能引起期少年的兴趣。在对陕西5所高校的50明男生体育运动选择情况的调查中,其中篮球和乒乓的小球项目比较受欢迎,表示对于武术有兴趣的26人占总数的52%练习武术的人数为2人仅占总人数的4%,其中主要原因是武术趣味性不足,而且比较难学。加之学校没有练习武术的氛围,等因素造成了学生喜欢武术确没人练习的现状。

1.3升学压力增大对于武术教学的影响

想解决高校武术发展的问题还要从根源做起,让孩子从小接接纳武术形成练习习惯。对陕陕西5所小学的50名小学生业余时间从事活动情况的调查表明,学生在业余时间除了写作业外还在上英语、数学等的辅导班,同时进行一些钢琴等艺术项目的学习,能从事体育活动的时间有限。88%的家长愿意学生从事体育活动,但是真能从事体育活动的只占32%。这说明体育运动在今天学生强大的社会压力和升学压力面前,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了。

2 造成高校武术教学陷入困境的内因问题

2.1高校以及学生自身对于武术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来看,武术课在各高校整个培养方案中的课时有限,内容比例在8%左右。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武术课,但项目很单调学生基本是不选择武术课程进行学习。高校学生在打篮球,以及踢足球的同时几乎意识不到武术是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高校以及学生自身对于武术的重视程度不够是其中的一条主要因素。加之以跆拳道等为代表的域外搏击项目的冲击,使得武术在高校的发展不尽如人意。

2.2武术项目自身特点以及考评制度的限制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主要运动形式,并注重内外兼修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是技术复杂方向变化较多。武术课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判多为学期末的“技术考试”为主。造成学生片面的重视技术的学习而忽略的文化的传承,而对于不影响成绩的理论课程视而不见。以至于学生学习了很久的武术,但是对于武术的基本理论、文化内涵等以及武术特有的健身原理和功能知之甚少。

2.3优秀武术师资缺乏以及教材的限制

武术项目不同于其他项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内外兼修,比较侧重于内修。高水平武术师资的匮乏,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果。从各个学校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开展武术课的内容为初级长拳第三路和24式简化太极拳,部分高校教授初级剑。部分学生反映渴求学到更多的武术项目以及知识,但由于学校的课程和教材安排,进而造成武术项目的选择面不宽缺乏吸引力,使得学生上课时学习情绪不高。对陕师大体育学院各专业2010年研究生导师师资调查情况,表明民族传统体育学(武术)师资还相对薄弱。

3 如何解决高校武术教学困境的建议

3.1加强武术的宣传包装,提高民众对于武术的认可度

想要解决武术在高校发展的整体问题,眼光必须放在整个社会。首先要提高武术在民众心中的认可度,人大多数人尤其是社会的高层先重视武术。只有这样,武术才能被更多的人多接纳,才能在社会上发展,以致影响到高校学生。解决高校武术教学问题关键不单纯在于高校,还在于整个社会的态度。只有解决好了社会对于武术的认可度和重视程度,才能解决好高校武术教学的问题。

3.2充分发挥高校武术社团的作用

高校当中形形的社团对于相应项目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很多同学对于武术的学习很有兴趣,只是没有人引导往往就荒废掉了。社团在高校中起到了一个团结这些有共同爱好的人,把喜欢武术的同学组合到一起互相进行学习和了解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3.3武术的推陈出新,让武术时尚起来

武术在中国发展了几千年,其中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解决当前的问题就是既要发扬又要继承。继承前人留下的经典的文化,和传统养生知识等。同时为了适合这个社会的需要又要做出一定的改变,开发出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项目。因此在武术服装的设计上应该做出一定的改革,设计出适用且时尚的武术服装。最后加强广告宣传,促进武术文化的培育。

3.4解决好武术发展的内因问题

首先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武术文化的引导和教学若是想学习好一门知识必须先了解其背后蕴藏的文化,武术作为传统项目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次武术课教学形式的改变现在的高校武术课程重技能轻文化,上课的强度和负荷较大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提高高校武术教学的科学性,不过分的强调基本功。武术动作的学习应该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学习。

武术想要在中国继续发展就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让自己在这个时代中处于优势地位。在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强势文化的同时又要迎合时代的潮流发展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凯,杨汉.应对域外搏击项目对中国武术的冲击.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邱丕相.文化争夺的时代:传统武术的无奈[J].西安体育学学报,2006,(5).

[3]邱丕相,马文国.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6):1-3.

[4]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5]王岗,邱丕相.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3):61-66.

[6]杨建营,邱丕相,杨建英.生态文明视域下武术培育民族精神的理论及实践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6):31-35.

高校武术教学篇9

一、高校武术教学现状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并进行专家访谈发现,目前高校的武术教学内容还是以国家规定的初级长拳、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等套路为主,还有一些学校将武术教学穿插在球类教学中,所教授的内容也是极其简单的武术套路,如五步拳等。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讲解示范法和模仿练习法。

对部分学校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选修课选择武术时的热情与选修课结束后的?M意度存在较大的落差。很多学生因为对武术感兴趣才选修这门课程,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会打消继续选修武术的念头,并且对武术的教学效果不满意。这些学生认为学习的武术套路动作复杂,缺乏实用性。虽说武术套路的练习也具有健身的效果,且对器材和场地的要求相对较低,但趣味性却是武术套路练习所欠缺的。由于武术套路对身体素质的力量性、灵敏度、柔韧性、协调性、爆发力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且成就感的培养不如其他运动方式来得快,因而使一些对武术有兴趣、但个人运动素质有所欠缺的学生裹足不前,无法做到长期坚持。

二、教学现状的成因分析

1.武术教学与学生学武动机相悖

很多学生都是通过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了解武术的,然后对武术开始产生兴趣,但他们了解的武术是宽泛的,是经过艺术化处理的。武术按其运动方式分为两大类: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喜欢搏斗运动,因为搏斗运动包含技击战术,在搏斗的攻防之中有着不同于套路练习的互动性。大学生对武术的崇尚源于对武术功夫及其内在武术精神的追求。但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受西方体育竞技武术的影响,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大多以20世纪中期为了适应国际化而创编的套路为主。这些套路侧重于技术动作的表现和一体成型的规范,与传统武术简单实用的动作截然相反。

2.武术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相悖

学习讲究循序渐进,武术学习更是如此,不论是套路的练习还是搏斗技术的训练都要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步骤逐步递进。当前的教学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动作学习上,而对于套路学习的基本功练习,由于课时或学生身体运动能力的限制,没能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一个好的基础。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套路的演练没有足够的精气神,一招一式缺少动作应有的张力和爆发力,同时对武术动作内涵的了解比较肤浅。武术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健身的同时,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解,以此培养学生的健身方法和健身意识。而现代教学思维把武术简单化和规范化,虽然易于武术的推广,但就实质而言,造成的结果却是学得多,掌握得少,学得累但效果差,造成学起来困难、练起来难看的现状,这与高校武术培养学生掌握技能、增强身体素质的教学目的相悖。

三、对策研究

1.提高重视度

在我国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开设有武术课程,旨在将这项历史悠久的运动进行传承和发展。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体育的发展冲击着传统体育,因此对于传统体育,要在实际教学中有所涉及。

高校武术教学篇10

关键词: 武术教学 质量评估 方法探讨

1.武术教学质量评估方法

体育教学通常包括三个环节:计划环节、教学实施环节、教学评价环节。据此可将武术教学质量评估分为:教学前期的准备评估,教学过程的动态评估,教学后的反馈评估。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有机整体。

1.1教学前期的准备评估

武术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教学过程,不仅要做好承前启后的工作,而且要做足教学准备,从教师自身到教材选择上都要全面。

1.1.1武术教学的师资评估。师资评估是教学准备的基础,在武术教学中,武术教师在工作中的师资能力对学校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大多数的武术教师具有良好的示范能力,能做出优美准确的技术动作,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真地投入课的学习之中。而对于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武术教学来说,教师专业知识的缺乏,必定会对教学有较大的影响。

1.1.2武术教学的教材评估。武术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武术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武术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它既包括以武术教科书为主的图书教材,又包括武术视听资料、电子教材等,是教师所要教的,学生所要学的文本。对于一名高校武术教师来说,武术教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映了武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因而,对作为武术课程的重要负载物的武术教材进行选择,也是武术教学前期准备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

1.2教学过程的动态评估

武术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师教态,都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的顺利完成。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中的随机评估也是必不可少的。

1.2.1武术教学的教态评估。在武术教学中,武术教师在工作中的自我形象对学校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教师的仪态,蕴涵道德品行、文化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及体育特征,是一种教书育人及体育健身最好的直观示范,对学生起到示范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效果。因此,在武术教学中,教师举止文雅、语言文明、态度和蔼、着装整洁得体、精神饱满、作风正派,就能在学生中树立较高的威信,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反之,则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印象,这势必会影响整个教学任务的完成。

1.2.2武术教学的课堂情景评估。课堂情景是师生共同营造的一种教学氛围,也是师生的一种总的心理状态。教学气氛的营造,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因为学生的心理状态主要靠教师去调节。为了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和谐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教师应注意: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科学运用“无错原则”;发扬民主、公开、公正的教学作风;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少指责,多鼓励;教法多样,富于情趣。

1.2.3武术教学的情绪评估。对一位专项教师来说,首先应该具备对武术教学工作的自豪感和敬业精神,用饱满的热情去教学,去影响学生的思想、生活方式以及保健和锻炼习惯的选择。不仅要向学生讲道理,而且要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情绪评估可以通过考察如下方面来达成:语气亲切,礼貌待人;积极肯定,分享成功;循序渐进,正确引导;声音洪亮,热情饱满。

1.2.4武术教学的随机评估。武术教学过程中总会有一些突发状况产生,作为武术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灵活变化,快速做出反应。通常,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随机评估可采用“五段式”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教师精讲、学生练习、课堂讨论及学生再练习。“五段式”教学方法以现代认识心理学为基础,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1.3武术教学后的反馈评估

反馈评估是武术教学后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不仅不同教学层次上存在反馈,而且同一层次内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反馈。有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微观调整的半周期小循环反馈,也有一个依据教学测试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做出宏观调整的全周期大循环反馈,因此,武术教学后的反馈评估优化措施如下:建立“反应―反馈―自反馈”的教学评估链;建立多方位、多渠道的教学信息反馈网及科学的、健全的教学决策系统。

2.武术教学质量评估的注意事项

武术教学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综合,而是一个系统的教学过程。武术教学评估不仅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讲授与互动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在武术教学的质量评估方式上,教师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两种关系:

2.1全面评估与重点评估的关系

在武术教学质量评估上,教师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过去的教学倡导的是全面评估,学生没有自。今天学生有了自我评估的权利,教师也就没有必要再大包大揽,但不等于说教师不需要全面评估,只是这种全面评估是反映在对宏观层面情况的全面把握上,如果教师在宏观上对学生没有比较全面的把握和评估,整个教学就有可能失控。但是在微观或探究学习的课堂上并不是非常关键,而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探究兴趣上才是评估的重点。

2.2刚性评估和柔性评估的关系

古人崇尚刚柔并济,对待学生也是一样,需要进行引导和沟通。一方面要用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他们,当他们犯了错误时要给予追究,另一方面要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并给予充分的情感关怀和心理帮助。在这方面每位体育教师都非常有必要接受良好而充分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训练,并发展健全的人文观和人本主义思想。

3.结论

总而言之,高校武术教学质量的评估,从目标确定、教学实施到教学评价,是一个信息循环往复的过程,其评估互为条件、相辅相成,以其各自最优及彼此的和谐统一达到整体评估的最优化。同时,这又是一个逐渐优化逐步实现的过程,其最终目标并非朝夕可至,只有在“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这一无穷循环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建立“超循环”反馈评估系统,才能使其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邓壁娟.我省部分高校女生武术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福建高校体育,1997.

[2]张念宏等.中国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