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急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1-08 17:13:59

高校应急管理

高校应急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高等学校;后勤管理;应急防控

一、背景

长期以来,学校将工作重点放在教学、科研与创新上,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建设与研究尚有不足[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高等学校应急防控是国家联防联控机制中的重要一环,防控效果关乎校园安全和社会稳定。高等学校学生来源于全国各地,学校学生人群密度大、流动性强、人群组成复杂,学生的安全社会关注度极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预防对维护社会发展及师生员工健康安全有极大的意义。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后勤管理系统作为学校三大子系统之一(教学科研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和后勤管理系统)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到技术后勤管理、资产财务管理、生活膳食管理以及校园基本建设管理等内容,涉及的领域广泛,内容也较为复杂,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基础。正是后勤管理工作的丰富触角决定了其在应急处置工作中必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本文从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后勤管理及防控应急工作进行分析,探索高校后勤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的高效机制。

二、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即为重大传染病疫情,对于高校来说,其严重威胁着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高校人员密集,集体活动较多,学生思想活跃,高校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以下特点:1.突发性:突发性是突发事件的根本属性。尽管突发事件存在发生征兆和预警的可能,但很难事先知道其发生的时间、地点,难以做出准确预测和识别;此外,突发事件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难以预测其蔓延的范围、速度和结局。高校突发事件往往让人措手不及。2.表现形式多样性:引起公共卫生事件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生物因素、自然灾害、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传染病流行等,表现形式多样。3.后果的严重性:突发事件可以造成人群的中毒、发病或对健康的长期影响,严重者甚至会造成大量死亡、公众不安并扰乱社会稳定和安全。高校人群密集,集体上课、集体就餐、宿舍居住等方式为突发事件尤其是传染病的快速蔓延提供了相对有利的条件,大大提高了传染病的暴发概率,严重干扰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4.可控性:通过建立健全高校应急管理机制、提高高校应急管理能力可以提前做好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准备。

三、后勤管理工作在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服务于全校师生,涵盖餐饮、物业、绿化、宿舍管理、维修、水电运行和医疗等众多领域[3],涉及校园各个场所,旨在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服务。21世纪以来,高校后勤管理系统社会化改革不断推进,绝大多数不再是封闭式的管理模式,餐饮、物业、维修等相关领域逐渐向社会开放[4],市场化带来的社会服务信息化、专业化水平提升是现阶段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显著特点:1.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种领域。在教学体系上,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在后勤管理工作中,信息化建设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信息、电子登记等,高校正逐步搭建后勤管理和服务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平台。2.后勤管理工作队伍组成更加复杂:在高校后勤管理系统社会化改革推进下,后勤管理工作队伍组成涵盖事业编制、劳务派遣、临时工以及参与后勤管理工作的企业人员等,人员构成更为多样,成分更为复杂,外聘和社会企业人员已逐渐成为后勤管理工作的主体成员。3.后勤管理工作专业技能要求不断提高:后勤管理工作涉及餐饮、物业、绿化、宿舍管理、维修、水电运行和医疗等众多领域,对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极高要求。后勤管理系统社会化改革使得高校可以通过市场化机制,选择更具有经验和专业技术的人才或团队,以保证后勤管理工作的质量。后勤管理工作是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校人数越多、密集程度越高,防控任务越艰巨。面对突发事件,后勤部门全面肩负着食堂、公寓、浴室、校园等场所的消杀、安全保障等工作:1.面对突发传染病疫情,隔离观察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一环,是控制传染源的最直接有效的措施,隔离观察区的选择与搭建需要防疫相关部门联合后勤管理部门共同完成。2.面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食品来源、餐饮工作人员操作情况及健康状况、用餐环境调查等需要后勤管理部门配合进行。3.校园环境清洁、消毒工作需要后勤管理部门部署开展。4.相关疫情处置物资储备需要后勤管理部门提前规划。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绝不仅限于上述几点。现阶段,高校疫情防控工作已经逐步转向常态化工作。后勤管理工作面临着师生用餐、住宿等刚性需求。此外,教职员工、学生和服务高校的社会人员之间在校园内的接触机会逐渐恢复;校园设施维修、水电系统维护、学生住宿调整和校园环境绿化等后勤管理的系统性工作也逐步恢复。如何在保证后勤业务开展的同时,完善应急处置体系,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发生及扩散风险,是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5]。

四、后勤管理工作在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的难点

(一)后勤应急保障队伍不健全

随着高校后勤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化服务团队是完善高校后勤保障系统有力保证高校正常运转的需求。现如今,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推进,高校后勤涉及水电、绿化、医疗、卫生保洁和餐饮等业务,后勤从业相关人员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该类人员构成较为复杂、文化素质水平偏低、人员流动性较大,教育管理难度较大,对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了解较少。高校后勤人员的工作与高校师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作为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一线的后勤人员,其相关知识储备及技能储备将直接影响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成效,如何教育、引导和监督社会企业人员,将学校的疫情防控制度真正落实到工作中,使他们成为疫情防控体系中的稳定因素,是一项具挑战性的工作[6]。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只有熟悉相关处置流程,掌握必要的处置技术,才能更好地为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后勤应急处置机制不够健全

自2003年的SARS暴发以来的各类传染性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高校科教研的正常秩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直十分重视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条例的实施,我国高校已基本形成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防控处置预案[7],但是后勤保障体系内仍然缺乏相对完善的应急防控机制。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压缩高校应急处置机制的相应时间,导致高校无法迅速进入疫情应急防控状态,给高校应急处置带来压力,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校园传播的风险,影响了高校的稳定运行。高校后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缺乏专业的公共卫生与医疗人员的参与,应对和预防措施不够科学完善,加之缺乏相关经验的指导,因而疫情应急防控处置机制的科学性和完备性还存在一定问题[8]。

(三)后勤应急联防联控机制不够完善

疫情防控工作不是光靠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工作,需要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在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中,部分高校在联防联控方面暴露了短板。从小的方面来说,学校各部门间应紧密协作,不少高校学校、学院、班级三级防控体系运作顺畅,但后勤部门与教育管理部门工作存在脱节,例如未能及时掌握在校学生的发病情况,未能利用后勤管理工作特性加强对在校住宿学生的管理等。从大的层面来讲,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医疗机构、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应该保持紧密沟通,确保信息交流及时、准确、顺畅。部分高校前期由于缺乏对相关传染病的准确了解,未能及时识别并与卫生防疫部门联系,以致采取相关防控措施不及时,造成疫情进一步扩散,导致事件升级。事件发生后,由于对接多个部门,可能出现信息沟通不及时、交流混乱等多种问题,使得相关防疫部门不能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不利于及时制定或调整防控策略。在疫情严重时期,全社会物资紧张,后勤部在采购高校需要储备的各种学习、生活、医疗物资时,资源整合不够及时有效,较为被动地处在寻求社会、政府等各界支援的位置[9]。

(四)后勤应急管理中心理疏导不够重视

就大学生群体而言,这是一个有文化、有活力、热情而又敏捷的群体,但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行为自制力较弱[10]。一部分学生刚开始集体生活,独立生活能力并不强,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尚未成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新媒体使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也给谣言传播提供了便利。各种虚假、负面消息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难免造成学生焦虑不安和情绪失调。对部分高校而言,少数民族同学集中,对不同类型信息来源的信任程度有所不同,对于突发事件的态度有所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心理疏导并不仅仅是班级辅导员需要关注、解决的问题,同样也是后勤应急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后勤工作由于涵盖了就餐、住宿、学习等多个领域,与学生接触的反而更加直接、紧密。且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不少学生需要情绪的宣泄,对食堂菜品不合口味、宿舍设备故障得不到及时维修等问题容易出现不满情绪,后勤部门接到相关的投诉可能也会更多。在此情况下,后勤管理人员应该理解到这些不满可能是与疫情防控期间学生的焦虑情绪有关,应当耐心地予以疏导与处理,如果处理方式不当,可能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思考

回顾和总结我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的经验,拟在此基础上探索学校后勤管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管理机制变革,精细化管理,守护全校安全与健康。

(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为提高防控工作质量,统一组织领导是基础保障[11]。高校要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责任制,确保学校各部门防治措施落实到位[12]。在学校防控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设置各工作组,明确分工、落实任务、职责分明,落实主体防控责任,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力做好防控工作。

(二)预测风险,保障物资

要做好前期预防准备及风险预测,准备好各类防范物资储备。建立健全应急防控体制、机制,落实经费、人员、物资等各项保障。安排应急防控专项资金,提前储备必要的消毒液、体温计、口罩等防控物资,准备医学观察隔离场所保证应急防控所需。按照规定规范有序开展应急防控工作。

(三)精准施测,全面防控

在传染病高发季来临前,全面开展宣传教育、心理疏导、摸排筛查、健康监测、环境治理、清洁消毒、隔离防护等措施,群防群控。1.组织开展师生员工每日晨(午)检。联合学生管理部门,做好体温测量及其他可疑症状排查,动态掌握师生员工的健康状况并建立档案;加强请销假管理,做好晨(午)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等各项工作,并及时汇总报告。2.规范开展校园公共区域和重点部位进行清洁消毒。每日开展校园环境清洁工作,并用含氯消毒液对教室、宿舍、食堂、水房、图书馆、实验室、礼堂等重点公共区域进行清洁消毒;对教室、实验室等公共区域进行开窗通风,每次不少于30分钟,为广大师生创造整洁、卫生、健康的校园生活环境。3.强化食品卫生安全和用餐管理。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监督和传染病防控工作。食堂从业人员实行健康体检及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严格采购管理,严禁采购来源不明或来自疫情严重地区的食品食材。严格执行加工、售卖、存储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保持餐厅空气流通,每餐结束后进行全面清洁消毒。采用餐盒分餐、错峰就餐,不安排聚餐活动,减少同时就餐人数,使就餐人员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4.严抓后勤员工管理内控。高校后勤员工人数多,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通过微信公众号、后勤网站等多种新媒体手段推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习材料,强化后勤每一位员工知识储备与技能储备。组织开展应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知识培训,开展应急处置演练,按照要求迅速反应,熟练掌握应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技术,按照处置要求坚持规范操作和提供服务,并且能做到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确保信息传递通畅,实现及时、全面、有效地应对。不断加强对引入的社会企业的人员的管理,确保后勤员工自身安全,是守住学校安全的第一道防线。5.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和情绪安抚。青少年学生容易出现焦虑情绪和情绪失调的情况,作为后勤人员要高度重视,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各类事件,通过与专业导师、辅导员及心理健康辅导人员联系,对学生尤其是入学新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同时,后勤相关管理部门要组织校园讲座、实践活动等帮助学生克服不安情绪。

(四)快速反应,信息畅通

高校应急管理范文篇2

1.高校对应急预案认识不足

由于高校长期的相对稳定性,部分高校党政领导人抱有侥幸心理,轻安全的思想根深蒂固。一些高校的管理者更愿意采用“事后动员”的危机应对模式,一旦危机事件发生,这种临时应对的策略不仅会加大危机应对成本,甚至会给学校造成重大损失。

2.预案的内容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高校应急预案多是依靠管理者零散有限的个人经验而进行编制和管理的,内容简单、层次不清、体系尚不系统完整。大多数高校的应急预案从总体上而言是属于“纲领性”和“宣言性”文件,可操作性不强,导致高校虽有应急预案却很难对空降而来的突发事件个案应对自如。

3.预案执行机制不完善

许多高校预案管理执行机构的应急指挥和管理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不高,人员较少,级别较低导致缺乏协调指挥权力,因此在编制预案后很少组织有针对性的预案演练,也无法根据实际演练情况,及时补充完善应急预案。

二、危机视角下完善高校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应尊重科学,依靠科学,做到科学管理。制定处置事件所依据的预案应以科学为指导,以领导与专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后,对数据资料进行准确的科学分析和论证,最终制定出标准化的应急预案。

2.预见性原则

高校制定应急预案虽然不可能预见到危机事件发生的确切时间、地点、规模等具体情况,但是预案必须尽可能地体现预见性,特别是重特大事件和经常性的事件上。

3.以人为本原则

在编制应急预案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有效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同时充分发动师生参与到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工作中来,逐步形成人人参与的学校应急管理的工作格局。

4.可修正性原则

预案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标准变动的情况,应急预案草案演练的反馈信息情况等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来及时反复地检查、评估与修正其预案。

三、危机视角下高校应急预案管理工作良性运行的建议

1.给予应急预案法律支持,使高校危机管理有法可依

以法律手段来处理与突发性紧急状态有关的公共紧急事务,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措施和对策。用法律法规来引起高校领导对应急预案认同的同时还能规范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急预案的制定程序。

2.加强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做到有备无患

高校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几乎涉及学校的各个方面,其关注的对象包括高校以及全校师生员工。因此预案的要素应是较为完整系统的,应该包括:总则;危险性分析组织机构及其职责;预防与预警;应急响应;信息;后期处理;保障措施;监督管理。

3.着力构建强有力的应急管理体制,为应急预案运行提供保障

有效的组织体制是危机管理是否能成功完成的重要环节和必要保证。我国高校应该强化应急管理体制的建设,当发生突发事件,该组织体制迅速行动,遵照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分析事件现场的情况,各负其责,妥善做好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尽可能减轻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和恶性影响。

4.注意协调沟通好应急预案执行中的合作问题

高校的应急能力和可用资源总是有局限的,对于超过高校能力的突发事件可能要执行上一级应急预案,这就需要协调处理好预案运行中的合作问题:既需要沟通好校内各部门,又要沟通好校内外的关系。唯有落实好预案运作中的合作问题,才能充分调动多方力量,更好地解决各类突发事件。

四、结论

高校应急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突发事件;高校;危机管理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复旦大学投毒案,清华大学朱令案,一时之间成为大家讨论,网友热议的话题。高校突发事件,顾名思义指在高校校园内部突然发生的,危机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财产、生命安全,甚至会对社会秩序带来重大影响的恶性事件。能否做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效果,也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1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

通过归纳总结,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行为的过激性,大学生群体都是年轻人,遇事很难看清事物的本质,热血青年容易冲动;其次,不良影响持续的时间较长,大学时代是一个转型期,恶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很容易在其心里留下深刻的记忆或阴影,从而影响以后的生活,改变原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最后,难以预测的隐蔽性,高校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家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较为熟悉,很多的突发事件都是由一定的诱因引起的,而诱因的产生却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生的,很难被人察觉。

2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

正所谓有因才有果,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空穴来风,只有了解了事件的起因,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纷繁复杂,大到国际国内关系,小到学校周边的环境都可以成为高校突发事件的“激发源”。人和人的性格存在差异,彼此的关注点也不同,遇到问题很容易引起矛盾,发生争执,矛盾一旦恶化,便有可能出现不可挽回的事故。

2.2学校管理的缺失

从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看,扩大招生、同校分区的现象较多,造成管理的难度加大,教学资源相对扩散。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同时近几年一直呼吁素质教育,但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大部分家长和老师更注重孩子分数的提高,而不是人格的培养,这也是素质教育不完善的结果。

2.3大学生自身与家庭环境的影响

大学时期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若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扭曲。另外大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弱也是发生突发事件的原因之一。

3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面对高校的突发事件给社会和大学生带来的恶性影响,必须想办法把危害降到最低,伤害降到最小。教育部对全国教育系统突发事件的处理,规定了以下五项原则:以人为本,积极防御;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联动,依法处置;把握主动,正确引导。高校突发事件必须有所防范,无论是否已经发生,都要在一定的范围内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患于未然,避免在出现问题时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最后造成更加恶劣的影响与损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忌相互推卸责任,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彼此协作,相互支持和配合,抓住主要矛盾,积极妥善处理。高校也应该积极协助相关部门做好调查取证工作,正视问题。在现代网络如此发达的环境下,一旦高校有突发事件发生,会立刻引起社会和媒体的高度关注,甚至会成为舆论的焦点。在此情况下,校方领导也应该加强沟通,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切忌封锁消息,一旦拒绝媒体,便会有很多小道消息风起云涌,引起更加恶劣的影响,得不偿失。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时,要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与媒体沟通,引导舆论方向,切断谣言的广泛传播。

4高校针对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策略与方法

高校面对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不能等事情发生了再去开始采取补救措施,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只有未雨绸缪,及时做好准备才能预防危机并控制危机,保障学校生活的正常运转。

4.1培养危机管理意识

高效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最初的矛盾起点没有得到校方的重视才会发展到最后不可收拾的地步。因此要加强学校管理人员的危机管理传播知识教育,定期对可能引发严重危机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可疑的事件苗头或存在的事故隐患,及时跟踪、调整并积极处理,把一切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4.2建立健全组织体系

在高校内部专门成立应对突发事件小组,与法律、卫生、心理等部门协调合作,积极开展防范教育工作,定期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学习与就业的压力,使得很多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遇事不知如何处理,对未来感到恐惧和迷茫。内心的极度敏感和行为的过激很容易产生严重后果。高校体系健全,既可预防危机,也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成长,一举两得。

4.3公开坦诚,积极应对

问题发生能够积极主动向上级相关部门汇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面对大众的质疑,能够保证公开透明,给公众留下一个负责任的态度,同时也可以增加公众对学校的信任。不规避质疑的声音,能够挺身面对各方面的压力,直至问题的顺利解决。良好的态度不仅为社会减少危害,还可以为将来学校的形象恢复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4事后总结,学会吸取教训

突发事件解决以后,学校领导必须注重分析出现危机的原因,预防同类事件的发生,并做好善后工作。另外,在事件中必须吸取教训,学会总结经验,找到学校管理上的漏洞和缺失,及时修正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无论是校方还是家庭,亦或是学生自身,都有无法摆脱的责任。高校作为享誉盛名的社会组织,更应该在各个方面加强管理,避免事件的发生给社会造成危害。

参考文献:

[1]周丽娟.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与对策[D].苏州大学,2013.

[2]崔朝晖.浅析社会人员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J].青年与社会,2014,(12).

[3]康丽珍.浅谈预防和处置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策略[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高校应急管理范文篇4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1]。高校突发事件依性质划分,可分为政治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和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当前,社会转型和高校改革带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使得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例如“非典”、“马加爵事件”、甲型H1N1流感、北大登山队事件、食物中毒、“刘海洋”硫酸泼熊、学术剽窃、宿舍火灾等,诸如此类的突发事件,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损坏学校的形象和声誉,给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并对学校、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因此,在依法治国和依法治校的前提下,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有利于提高学校突发事件的防御能力,从而构建和谐校园,实现高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的内涵与特征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法律机制所谓机制,是指规范人类偏好及选择行为的各种制度的有序运行,是人们所应遵循的各种行为方式的有机整体[2]。法律机制是法的内在功能的外部实现,以其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公正性、秩序性等特征对人的行为及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产生相应的影响[3]。2.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中国人民大学的韩大元教授和莫于川教授主编的《应急法制论———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一书指出:“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针对突发事件及其引起的紧急情况制定或认可的处理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力之间、公民权力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它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在非常规状态下实行法治的基础。

(二)现行突发事件应急法律制度

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并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我国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以制度的形式建立了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方面的机制,促进了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的进一步落实。同时也规定了社会、公民参与突发事件应对活动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公众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基本格局。《突发事件应对法》本着重在预防、防患未然的原则,把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及时消除突发事件风险隐患作为立法的重要目的和出发点。同时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后其负责处置的人民政府及其相关主管部门,应当针对突发事件发生情况,按照有关法规、法规、规章的规定,及时、快捷地作出相应的反应,采取相应应急处置措施,抑制突发事件的蔓延,积极消解突发事件的强度,快速消除突发事件的影响,及时处理善后工作,恢复安全稳定。

(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的内涵与特征

1.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的内涵基于高校教育组织的特点与高校突发事件的特性,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可定义为:法律的规范机理、运行模式与具体实效在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中的具体表现,通过法律的具体运作和功能实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时消除风险隐患、快速消除影响、保障广大师生权益,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2.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的特征(1)高校领域是法律机制作用的基本立足点。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主体的特殊性、内外的互动性、参与的群体性、后果的危害性及影响的持久性等特点。因此,法律机制的实现要充分考虑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要考虑高校中学生、教师等群体的特点,要考虑法律实施的对象差异性和灵活变通性。(2)维护师生的根本利益是法律机制作用的首要目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强调,要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因此,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的设置、运作和检验必须坚持正确的利益导向,以人为本,要把维护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置成效的最高标准。(3)法律运作是法律机制实现的基本形态。法律只有实现,才能起到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法的意义既在于它的象征性,更在于它的实践性。因此,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的构建不仅要完善现有各项关于高校突发事件的法律制度,而且要通过更新理念、完善立法、建立健全法制化管理等三个方面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其中理念是先导,立法完善是依据,法制化管理是关键,力图为高等学校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提出详细对策。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法规与规章主要散见于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公安部门等行政部门出台的一些行政法规规章中,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刑法》、《民法通则》、《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内部保卫工作条例》、《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注重事后处置,忽视事先预防

《刑法》、《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主要对高校大学生的犯罪行为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作出界定、处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仅仅解决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如何处理等问题,这些法律法规都起不到前期预防管理的作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都规定了突发事件重在预防,但都是原则性规定,不具体,不能适应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要求。

(二)校园安全法律缺位,部委规章难担重任

现行法律法规中针对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规定既不具体,又存在着一定的法律空白,尤其是在校园安全管理的全局问题,如安全管理的责任、管理机构的设置和权力等方面,仍无明确规定。高校安全管理面对的往往是以侵害教师、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治安、民事与刑事违法事件或突发的危机和事故,安全管理机关必须由法律授权的组织实施行政管理,因为安全管理必然会限制作为公民的师生群体的基本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各种管理中适用的强制性措施也必须由法律加以授权,这是我国《立法法》中的法律绝对保留原则的适用和行政法治原则的必然要求。鉴于我国校园安全法的缺位,高校行政管理权的主体、职权、内容与程序都必然欠缺合法要件。在法律缺位情况下,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显然也于法无据,无论从立法层级、立法权限、适用范围等方面都难堪此任。

(三)现行规定过于粗陋,部委法规间体系性与配套性不强

我国实行多层次的立法体系,不同的立法机关根据其不同的立法权限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调整的范围和效力是有明显区别的。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事项千头万绪,面临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而部委的政策法规多是一事一立,针对具体问题而制定,相互之间的协调性、统一性较差,没有发挥出整体的效用。此外,部委规定都只是零星地散见一些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内容,没有明确界定出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职权主体、权限范围与相应责任等事项。(四)高校内部安全管理规范混乱,规范重心偏失许多高校把安全管理纳入高校自治权范围之内,内部出台相应的安全防范的规定。但是在基本法律缺位的情况下,缺少上位法的授权,高校内部安全规定存在着许多弊端。有人概括为实体性与程序性两方面的问题。实体性问题主要体现为越俎代庖、罚款成风;滥施惩罚、名目繁多;义务本位、法律虚置、不合时宜等方面。程序性问题表现为民主性、公示性与救济性缺失等方面[4]。

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之构建

无论高校建立起何种模式的突发事件处理机制,都应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并且运用该机制处理突发事件,达到相当的严重程度都将进入法律法规所管辖的视野内[5]。因此,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的构建,要坚持立法、执法、监督与救济各个法治运行环节的统一结合,才能真正发挥法律机制的功效。

(一)更新观念,树立法律意识

由于突发事件在客观上难以避免,高校必须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忧患意识,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时刻做好预防突发事件的心理和物质准备;牢固树立多管齐下、综合预防的观念,高校师生要积极参加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查到隐患积极整改,设法消除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保护师生安全,切实维护师生的根本利益;学校要加强对全体师生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磨难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定期组织师生参加突发事件模拟实战演练,掌握避险、逃生、自救方法的主要途径;强化管理者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地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在管理工作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二)呼吁立法,实现有法可依

立法是法律机制启动的前提,只有法律规范的合理设置,管理活动才于法有据、依法而行。鉴于校园安全立法体系尚未建立,安全管理亟待规范的现状,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进一步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最大限度地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出台《校园安全法》已迫在眉睫。早在1999年“两会”期间,354位人大代表提交议案11份,呼吁尽快制定《校园安全法》。此后的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四次会议近700位代表提交制定《校园安全法》的议案,共同呼吁要切实保护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人身安全。为了防止学校事故的发生,教育部于2002年出台《学生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1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主持召开的“全国综治维稳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将校园安全由社会问题上升至政治问题的层面。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联合起来向立法部门建议,以宪法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为基础,制定出台《校园安全法》,可以使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和补救做到有法可依,实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制化。

高校应急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突发疫情;应急防控

1.高校突发传染病疫情的特点

1.1紧迫性和危害性。高校疫情的发生,紧急性是其主要特征。当疫情发须第一时间处理,是否处理及时直接影响疫情的发展趋势。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阻止,很可使疫情发生升级,造成更严重的损失和人身危害。此外,危害性是重大疫情的本质特征。重大疫情的发展迅速,如肺炎疫情,仅在一日之内,一个城市的的感染人数和疑似病例就增加上千人,潜在的危害性令人震惊,如果疫情发生在人员高度密集的高校,其后果难以想象,将对学校和本地区造成破坏性的影响,社会秩序的难以正常运行。1.2突发性和公共性。传染病疫情具突发性特征,疫情一般前期无明显征兆,或是隐蔽性较强,不易觉察。重大疫情的发生都存在量的不断的累积,最后导致发生质变的过程,如果没有在量增加的前期扑捉到信息,很有可能发生质变,演变成重大疫情难以处理。公共性体现在疫情一旦发生,可以在公共场迅速传播,可能涉及到公共场所的所有人员,各类人员。突发性和公共性容易造成高校和地方政府陷入被动和恐慌。实际中,在处理应对高校重大疫情时候,应该因地制宜,快速反应,精准实策。1.3扩散性和衍生性。高校一旦发生疫情,由于其人员密集的特点,其疾病的传播性会比其它场所更强大,传播性会随时间、处置能力而迅速发展,可能在一夜之间波及的学生人数之多,可能造成局势失控的局面。此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重大疫情的新闻舆情传播性也随之加快,高校疫情会通过不同渠道被广泛传播,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高校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好疫情,就很可能使事态断续扩大,发生不可逆性,衍生为新的社会不稳定事件,可能引发其它方面的社会矛盾,从而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

2.高校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防控的原则

2.1以生为本,预防为要。学生的人身安全是高校的头等大事,重大疫情的防控重中之重是要具有较强的防范意识,在重大疫情中一定要做好前期预防准备工作。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令行禁止,服务指挥,统一行动。其次,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要做好学生的信息收集。对于是否与疫区人员有过密切触,近期有无发热情况,密切接触的亲属的身体状况都要有详细的掌握。再次,要做好风险预测,准备好各类防范物资储备。确保疫情一旦发生,要第一时间响应,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理。最后,在处理过程事,要做到以生为本,既要做好发生疫情学生的处置工作,还要考虑到对其它学生的安全,进行必要的防护隔离或寻求医疗救助。2.2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处理好高校突发重大疫情,必须要依靠科学防治开展工作,高校要主动与本地区疾病防控相关部门进行密切联系,进行适当的科学防控知识的普及,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做到熟练掌握科学防控知识。此外,高校相关工作人员还要具备专业应急知识的能力,实现及时、全面、有效应对。在疫情发生时,也要结合科学防治的知识,进行精准策。如湖北疫情严重时期,果断采取“封城”和“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策略,改造酒店、高校宿舍为医护床位,这就是结合疫情实际进行的精准施策,从而实现全面控制、有效处置的应急策略,确保疫情不扩散、不蔓延。2.3信息通畅,及时回应。在网络高度发达的新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高校疫情一旦发生,疫情信息会在微信、微博、快手等信息平台快速扩散,对于高校的挑战是巨大的。高校掌握疫情变化发展,在公众平台上进行及时回应,回应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如果回应速度缓慢,谣言、小道消息就会占据网络主体,影响学生对疫情的认知,极容易产生校园不稳定问题,学生产生恐慌心理,导致校园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不利于疫情防控处置。如冠状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家及各省均在第一时间召开新闻会,及时主动公布疫情信息,解决公众关心的问题,疫情防控措施等,正确引导舆论,减少公众恐慌情绪。

3.高校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防控措施--以肺炎疫情为例

3.1做好疫情防控准备工作。做好应急预案是突发应急防控工作的重点之一,首要是贯彻落实对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重要指示,结合《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的通知》(教电〔2020〕35号)相关要求,及时制定相关应急预案,重点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高校要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由高校党政负责人担任组长,统筹负责高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责任制,确保学校各部门防治措施落实到位。广泛深入地开展防控宣传教育活动,普及防控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预防能力。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尤其重点掌握未返校的疫区学生的生活状况,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学校预防病毒感染肺炎的发生情况。二是建立分工负责的组织管理体系。首先,成立综合协调组,协调校内各单位及时汇总汇报防控工作动态,密切关注疫情发展、传播等情况。其次,成立宣传动员组,严格监控舆情动态,及时准确核实处理不良信息;加强卫生防控知识新闻报道、普及防控知识。再次,成立师生防控组,加强师生防控指导和教育管理,及时掌控动态,建立全体师生信息及时反馈机制,建立防控信息“日报告、零报告”制度。成立教学工作组,对学校教学安排工作进行适度调整。最后,成立安全保卫组,做好校园周边安全保卫工作,加强所有进出校园人员的管控;配合做好校内师生重点人员隔离工作,承担疫情突发时师生留验观察区的医学观察等保卫工作。成立综合保障组,设置重点人员隔离观察区,承担疫情突发时师生留验观察等工作,校园及人员集中处的消毒工作,做好防控所需物资的储备,交通运输等相关资金支持。三是加大宣传强化师生思想教育。按照应急预案内容,强化师生对疫情的正确认识,开展科学防控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应急专业技能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实战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尤为重要,此外,还要加强保障队伍专业化培训,如校医院、后勤保障队伍等,要掌握疫情监测、报告、处置的程序和规范。高校还要在准备好设施的前提下,开展应急演练工作,通过模拟疫情发生的情形,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3.2做好疫情应急处置工作。高校一旦发生疫情,相关工作人员应第一时间上报学校领导小组的同时按预案要求进行现场应急处置,进行有效隔离治疗,并迅速掌握其密切接触者,按科学防治要求进行必要的隔离观察。同时,了解事态发展现状,及时通报家长,做好其它学生的思想工作,防止疫情扩大升级。学校将掌握的疫情最新信息向上级相关组织逐级汇报。流行病学调查。如肺炎疫情中,某高校辅导员接到学生电话,称自己发烧、咳嗽,辅导员立即响应学校应预案要求,上报学校领导小组,校医在三级防护下将学生送至定点医院就诊,立即掌握了其密切接触者,将密切接接触者进行有效隔离。该生如果确诊,第一时间进行逐级上报,整个应急处置速度之快,有效的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为患者赢得了治疗时间。3.3做好救治和疫情趋势预判工作。高校疫情发生后,高校要配合医疗救治机构做好学生的救治工作,要派专人与当地医疗救治机构人员进行联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和救治过程中的心理疏导工作,与此同时,高校要对在校生进行疫情数据监测,对疫情发生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要分析疫情潜在的危害性和潜在的苗头性问题,加强对高校其它学生的排查和预警,将传播的危险性降到最低,结合分析的结论,要有针对性的提出下一步防范措施和发展趋势预判,提高监测力度。3.4做好信息和舆情引导工作。高校疫情一旦发生后,一定要做好相关信息和舆情的正面引导工作,对维护高校校园稳定、疏导学生恐慌情绪具有重要作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规定:“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监测结果、预警信息、应对情况及监督检查情况应重点予以公开”;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相关信息的工作,要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知情权。高校宣传部门要传递权威信息,还要密切关注网上的不实信息和不实舆论,牢牢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牢牢占领网络阵地,加强对学生科学认识疫情的宣传,避免学生因缺乏对疫情正确的认知而引起不安和恐慌,构建同舟共济,战胜疫情的信心。3.5做好疫情结束后的分析和总结工作。高校疫情战役结束后,要进行必要的事后分析和评估总结工作,通过事后分析与评估,来检查高校应对重大疫情过程中暴露出的各类问题和工作中的不足,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更进一步改进应急管理相关工作,高校各相关负责部门应该按照分工负责,密切合作的原则进行自我剖析,通过召开疫情事后总结会,认真分析各个部门在处置过程中的预案执行情况和各项责任的落实情况,同时要提出下一步的改进建议,进一步提高高校应急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J].天津中医药.2020(01)

[2]蔡聪勃.泉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D].华侨大学,2017.

[3]坚持以依法科学有序为防控工作支点[N].本报评论员.经济日报.2020-02-12(001)

[4]依法防控治理严控疫情蔓延[N].本报评论员.大同日报.2020-02-12(002)

高校应急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高等学校教育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高校实验室作为高校进行专业实验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当前高校重点建设的对象高校实验室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对高校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创新发展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由于实验室开放程度加大,实验室流动人员数量增加,而造成的实验室安全管理隐患也突显出来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对学校、家庭、个人都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因此,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不仅是对学校声誉、资产的维护,为高校教师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为学生实验实践提供安全的操作环境,也是高校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典范、培育和传播安全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实验室普遍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1.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由于校级多部门参与管理而带来的工作交叉重叠、职责划分不清、管理工作分配不明、互相推脱、重复执行等问题,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直以来高校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缺乏专门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科学合理地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整个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主要任务和责任,从而无法实现高效有序的贯彻执行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部署实验室安全管理也存在制度内容不完善,落实不到位的现象一方面,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相对落后,通常是在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制度落后,存在长期不更新完善的情况,缺乏与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特色相适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是部分高校存在的共同问题,即制度张贴上墙,但执行情况不乐观,存在只做表面功夫的现象,并没有落实到人和具体操作上,造成实验室内危险品管理混乱,实验人员操作不规范等问题,这都有可能直接增高实验事故的发生概率2.安全意识薄弱,教育重视不够随着高校实验室建设力度加大,实验室规模增大,实验室开放程度大大提高,实验室流动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给实验室管理带来困难,随之而产生的安全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近年来发生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绝大部分是由于实验人员操作不当造成事故,后因应急处置不当,引发严重后果,主要表现在实验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缺乏系统完善的安全知识以及掌握处置危险因素的应急技能除此之外,高校在大力开展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忽视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完善的安全教育体系和落实办法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培训的形式比较单一,组织次数少,内容不够灵活,针对性不强,缺乏吸引力,师生参加培训只是在完成一项任务,并没有从主观上提升安全意识,完全按照安全规范进行实验操作,也并未从行动上提升安全操作应急处置能力,这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作用3.安全防范投入不足,应急处理能力有限高校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通常放在仪器设备采购,项目投入上,而忽视了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因此目前高校实验室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实验室空间紧张、架构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不配套、电压超负荷、缺少通风设备,排水不畅,排污系统、废液回收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这些不仅是影响构建良好的实验教学科研环境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影响实验室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用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经费投入更是十分有限,安全管理经费主要是用于安全知识培训和消防安全配套设施的配备、维修和更换等方面,如果由于经费投入不足造成实验室安全管理某个环节出现漏洞而引发安全事故,得不偿失实验室应急配备不够完善,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基本的应急处理设施,如应急处理手册和急救箱等,没有安全疏散标志和疏散图或安全通道被占用等现象,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无法及时疏散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的对策

1.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组织全面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学校、院系和实验室三级管理体系,成立校级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和主管安全工作校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科学技术研究院、国资处、保卫处、校医院、教务处、财务处、研究生院、后勤工作处以及设有实验室的理工类各院系并由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各单位成立安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单位安全管理各项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基层实验室作为安全重点管理对象,除了指派专门安全责任人负责日常管理外,可以建立以系主任为核心、课题组负责人为组员的基层监督小组,每日轮岗巡视督查实验室安全生产情况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各类规章制度是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制度保证,学校根据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关文件,结合自身实验室发展情况,制定合理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且在此基础上由院系各实验室结合自身实际运行情况,制定详细的日常安全管理细则,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设置合理,覆盖全面为了保证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对相关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整理成册,分发下去,要在师生中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宣传学习2.加强安全知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是提升安全意识,掌握安全规章制度,充实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增强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应该大力探索安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以期获得更高的安全教育成效例如,定期进行安全知识讲座,除了每年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外,为了强化学生安全意识,可以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循环开课,结合每年发生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对学生进行更直观有效地安全知识讲座,并设立实验人员准入制度,对在校学生进行在线安全知识考核,考核合格方可进入实验室;学校要定期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对实验人员进行安全管理技能和素质考核,增强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时刻保持安全防范意识针对重点实验室内开放使用的大型仪器设备,在使用前,应由专门的实验人员讲解仪器主要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充分掌握该仪器使用方法后方可单独操作;还要对进入大型仪器实验室后的安全规章制度进行说明,进一步强化学生安全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除了安全理论知识培训外,要定期开展实际演练培训,如设立消防安全演练日,邀请消防人员为师生讲解灭火器、灭火毯、防毒面具等使用方法,讲解演示事故发生后的应急逃生办法参与实训的人员现场进行灭火和逃生演练通过这种方法,提高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3.加大安全经费投入,加强安全监管高校实验室每年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实验室建设,应从实验室建设经费中独立划分专门用于实验室安全建设的经费,并且增加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经费的投入,专门用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部署实施,一部分用于实验室基础安全设施建设,包括实验室电路改造,通风系统改造,防火装置安装,危险品储存设施购置、维修、更换,实验室急救箱配备等,急救箱内应备有常用的消毒、止血、包扎用品、烫伤膏等药品,以便实验人员不小心烫伤或划伤可以及时处理等一部分用于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支出,印发安全教育手册,手册上应包含实验室安全责任人、保卫处、校医院、消防中心等单位的联系方式,以及实验室安全疏散平面图和常见事故应急预案,张贴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维护线上安全教育平台,开展安全教育实习实训,另外可以邀请消防人员和应急处理专业人员到学校开展讲座和实训教学实验室安全检查监督也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建立具有长效性,经常性,多部门协同参与的检查监督机制将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融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到经常检查实验室安全管理情况,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落实到责任单位,及时解决问题,降低安全隐患发生的概率,消除安全隐患另外,建立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针对实验室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制定迅速、全面、细致、方法得当的应急处理方案,做到事故一旦发生,各职能部门能够及时做出反应,条理清晰,制定方案,做好应对措施,以期最大限度降低实验室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

三、结束语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效性、系统性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学校、院系、实验室以及各校级主管机构各司其职,协调合作,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常抓不懈,也需要实验室基层管理人员和实验室使用人员的重视和积极配合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建设的迅猛发展,为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实验室开放带来的安全问题,值得实验室管理者思考和研究只有不断创新和改进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落实实验室安全运行的各个环节,强化安全意识,加大安全教育力度,才能有效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确保高校实验教学和科研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廖庆敏.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

[2]黄凯.构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

[3]尹立苹,孟少英.构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探索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7

[4]王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

[5]陈玲.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

[6]杜骁,张青青.新的安全形势下“五位一体”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

[7]赵旎.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

[8]张文俊.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

[9]张树众,翟春红.大型科学仪器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

高校应急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公共安全危机;应对

高校图书馆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如果不能及时处理,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会对高校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而作为一个公共开放场所,高校图书馆采取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阐述公共安全危机的定义及类别,分析当代图书馆进行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并从高校师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安全岗位责任制的确立以及公共安全事件预防机制的设立等方面,为当代高校图书馆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管理建言献策。

公共安全危机的内涵及类别

1.公共安全危机的内涵

公共安全事故主要包含自然灾害和重大责任事故等。高校图书馆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主要受潜在因素以及个人过失行为的影响,会间接地破坏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危害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以及图书馆中的财产安全。

2.高校图书馆公共安全危机的类别

(1)网络安全。信息资源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在给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容易造成运行风险。受到系统漏洞的影响,黑客可能非法入侵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网络,导致高校数字图书馆数据丢失、系统瘫痪等问题。(2)书籍失窃。如今,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已经采用自动化管理系统,读者能够自由使用文献资源,书籍使用效率大大提高。但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也带来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一些学生在借阅图书时,会在书上乱涂乱画,甚至拆页,导致文献书记被毁损,甚至丢失,影响了图书馆正常工作的开展。(3)突发性火灾。杜绝图书馆火灾事故,是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现代高校图书馆电气设备以及计算机网络设备等使用频率非常高,为火灾事故留下安全隐患。违规电器的使用、图书馆线路的老化以及室内吸烟等都是引发火灾事故的可能因素。

开展图书馆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1.是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

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比较久,再加上来往的师生及工作人员非常的密集,所以图书馆管理比较困难。而且,一些图书馆管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淡薄了,所以很多图书馆的公共安全做得并不理想。其实,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具备的服务技能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所以图书馆管理人员应树立公共危机管理意识,不断提升服务技能。

2.是保护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

高校图书馆除了要为师生提供舒适的阅读和学习环境外,还应对师生在图书馆中的人身安全负责。因此,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应不断提高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以便在遇到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时能第一时间启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急预案,控制事件发展态势,减少事件带来的损失。

高校图书馆的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策略

1.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工作

首先,高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教育平台,为师生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包括图书馆公共安全危机应对办法等。如以“高校图书馆的公共安全危机应对措施”为主题,开展微视频宣传短片竞赛,让师生通过参与比赛或观看比赛视频来了解图书馆逃生通道、消防设施等设施位置,丰富师生安全逃生知识,提高师生的危机防范意识。对此,我们必须吸取已有教训并高度重视、严格防范。2018年6月,成都武侯区某小区的一位老人未完全熄灭火种导致起火,又在火势很小的时候锁门下楼呼救,而不是及时用水和灭火器灭火,导致错过了最佳灭火时机,火势蔓延,给自己以及楼上楼下的住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高校不但要提高师生危机意识,还要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救能力,确保师生能够在危急时刻做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措施。如,与消防、卫生防疫等机构合作,邀请专业人士到校开展相关讲座,帮助师生掌握更多有效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确保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急方案有效、可操作。在高校图书馆,相关管理人员应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优化演练,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危机事件的蔓延态势,使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所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高校还要定期开展公共安全危机事件逃生演练,请专业人员对师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方式和逃生技能进行培训,使广大师生在面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能够首先确保自身安全。

2.建立安全岗位责任制

高校图书馆的公共安全管理应当根据图书馆和学校的实际运作情况,建立安全岗位责任制度,将图书馆的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一位巡查人员的身上,明确每一位责任人的具体责任,防止责任扯皮的情况发生;针对图书馆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设立安全管理工作类别,做好相应的公共安全危机应对措施。如,定期检查消防器材是否按照规定放在合适的地方,火灾报警系统是否正常工作,消防逃生通道是否堆积物品等;定期检查图书馆监控设备,及时更新图书馆头像认证系统,杜绝外来隐患;制定定期安全检查计划,重点排查容易起火的地方,及时发现并解决安全隐患问题,严禁违禁物品进馆;不断更新安检设备,设立人工安检门等。2014年4月,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图书馆突然发生火灾,由于学校迅速组织疏散馆内学生并报警,消防车很快就赶到了现场迅速扑灭了火灾,火灾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图书馆馆藏也没有受到损害。高校应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提高相关人员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对技能,使图书馆相关人员在遇到突发安全事件时,能明确处理流程并按流程办理,确保图书馆人员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在网络安全防护方面,高校图书馆应及时更新网络设备,并定期进行维护,尤其是图书馆机房,必须具备防尘、防静电的功能,要做好电气设备的定期检测,一旦故障应及时维修或更换;做好相应的消防措施,有效消除火灾隐患;做好数据备份工作,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师生也能正常使用图书馆。

3.建立公共安全事件预防机制

高校图书馆应建立图书馆公共安全事件预防机制,针对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建立有效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急方案。针对不同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要制定不同的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急预案。另外,针对可能发生的人为事故,也应做好预防工作:其一,建立师生准入机制,设立安全检查,避免危险人员将危险物品带入图书馆;其二,利用监控设备实现对图书馆内公共区域的全面覆盖,帮助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全面确保馆内师生的人身安全;其三,和辖区内的公安部门建立联系,保证一旦发生重大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时,能够及时得到公安部门的帮助;其四,定期检查和维护馆内地板、楼梯、栏杆以及电梯等服务设备,避免因为设备问题给师生的人身安全造成损害。

4.正确引导舆论,重视善后工作

在自媒体盛行的今日,高校图书馆一旦发生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相关管理人员应引导正确引导舆论走向,避免不实消息的散播给高校造成负面影响。为此,高校应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平台向外界传达正确的信息,不断跟进并及时反馈事件处理情况,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发生后,相关人员应第一时间做好善后工作,为高校图书馆树立良好的形象;及时总结危机事件的应对经验,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完善各类规章制度,进一步确保各类设施的安全有效;在有序处理危机事件的善后工作时,还应依法依规针对事件的爆发点进行处理,避免二次危机事件的产生。此外,图书馆甚至学校还要针对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召开危机事件分析回忆,对危机事件的处理工作进行评价,包括危机事件的处理计划、工作程序以及危机决策等,从而建立更加有针对性的高校图书馆公共安全危机应对机制。

结语

高校图书馆应当不断完善图书馆的危机应急管理体系,推动图书馆的稳定发展。为了促使高校图书馆的公共卫生安全危机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高校图书馆还应加强馆内设施、场所的管理,消除安全隐患,为师生营造一个安全且舒适的学习交流环境,保障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可持续性发展。(作者单位:吕梁学院离石师范分校)

参考文献

[1]许鹤平,孟良荣,储开稳.高校图书馆公共安全危机防控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20(04).

[2]龙晓红.高校图书馆公共安全和危机应急管理保障体系的构建[J].知识窗(教师版),2019(08).

高校应急管理范文篇8

“十二五”期间,随着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全面深入推进,各校的“平安校园”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然而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高校“平安校园”的信息化依然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各高校往往存在着各安防系统之间缺少信息共享与联动,各职能部门缺少顺畅的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和突发事件统一指挥能力,应急演练与应急指挥工作上缺少足够的管理手段和信息技术支撑等安全技术防范方面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之际,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高校综合安全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技术的升级改造和校园安全防范管理软件的深入应用已是未来高校维护安全稳定工作的努力方向。

2高校“平安校园”信息化建设探究

当前针对国内外形势,结合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特点,需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统筹、规划“平安校园”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发相关信息系统,如基于GIS的综合监测平台、网络数字视频监控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消防一体化系统、校园网格化管理系统等,并将各系统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挖掘各类技术数据信息,统一管理,形成“六位一体”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打造“平安校园”“智慧校园”。

2.1视频监控系统

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社会热点问题频现,高校安全管理已涵盖多项内容,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预防和打击校园违法犯罪已成为当前高校维护安全稳定工作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视频监控系统作为维护校园整体秩序的技防手段,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已发展成为系统配置更全面、软件操作更便捷、界面更友好、稳定性更强、集成度更高、扩展兼容性更好的网络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结合高校安全工作经验,指定重点区域的巡更点,制订智能巡更计划,维护校园日常秩序,形成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快速反应机制,有效预防校园各类型案件的发生。

2.2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当今,机动车数量日益增加,校园交通问题日益凸显,为满足当前和未来交通管理发展需求,建设校园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在学校出入口安装专业的车牌识别摄像机,将校内、外车辆信息全部存储到系统后台,在校内重点区域加装车辆违章停车抓拍模块和违章超速抓拍模块,从而将校内的各类交通信息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最终建设成为集停车管理、违章管理、停车位预警、车流量统计等功能于一身的校园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2.3消防一体化系统

消防能力建设是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科技全面提升消防管理能力,有效预防火灾的发生,保障在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逐步建立健全学校消防设施,建设消防一体化系统,提高消防事件处置效率,进一步消除校园消防隐患,创建和谐、舒适的校园环境。将校内各个建筑楼宇内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通过消防专用局域网汇集到监控中心,将各个独立的主机(系统)组成一个整体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最终实现对全校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统一监管。监控中心集中监测所有建筑楼宇内消防控制器的运行状态和报警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实时报警、存储、联动;并提供报警分类、报警数据统计分析、设备管理、巡检管理等功能。实现报警数据快速上传、处理,从而整体提高学校消防管理的科技管理水平及发生火警时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保障消防安全。

2.4移动平安校园

高校广大师生作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用户群体,高校应紧随时代潮流,从重视师生的用户体验和提高管理效率的角度出发,定制开发移动“平安校园”平台。在移动平台中定制开发线上服务模块,通过将身份证号和校内一卡通编号将个人微信号与移动平台进行绑定,学生可通过移动平台的户籍系统办理借用常住卡、申请补办身份证、申请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申请办理暂住证、申请户口迁移等户籍业务。此外,移动平台还将安全教育课堂、通知公告推送、人工业务咨询服务、安全隐患随手拍、失物招领、一键报警等功能纳入其中,创新工作模式,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质量。

2.5网格管理与应急处置

在GIS系统的基础上,将学校视频监控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消防一体化系统等各类技防设备的模拟信息纳入GIS系统,根据学校校园网格化安全管理方案,开发网格化管理系统,按照“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夯实基础、落实责任,整合联动、有效防控”的原则,建立起“精细化管理、多元化参与、科学化配置、规范化运行”的校园网格化安全管理工作格局,结合实际科学划分校园网格,明确网格职责任务与工作标准,实现对人、地、物、事、组织等不同对象的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水平。此外,高校应结合具体情况及多年处置应急突发事件经验,按照“平战结合,快速响应”的原则,建立起“事前预警、事中处置、事后评估”的校园安全管理模式,加强事件快速有效处置和科学管理能力,在历史事件的基础上结合校园网格实现四色预警及趋势研判,为校园安防力量的有效部署提供依据,力图将校园风险关口前移;建立应急处置系统,包括对应急组织结构和物资的管理、应急处置流程设置、应急预案制定、法律援助等功能,为应急处置提供有力的支撑。按照高校重大事件风险评估细致的要求,利用事后评估系统模块,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同时能够回顾整个事件从发生、发展、结束的全过程,逐步优化和完善各环节的处置流程,为以后科学有效地开展处突工作起到指导性作用。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工作要求,定制开发户籍管理系统、呼叫中心系统、接处警管理系统、在线安全教育系统、通讯录系统、舆情观测平台、门禁访客系统、值班管理系统等功能模块,并统一纳入管理平台,真正实现系统联动,预防和打击校园犯罪,保障校园安全。

3结语

就当前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而言,高校通过进一步加强“平安校园”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平台,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安全防范能力,提高维护安全稳定工作和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及时消除校园安全隐患,有效预防和打击校内各类违法犯罪事件,为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技术基础。

作者:马嘉林 袁利新 刘洁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高校应急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管理能力

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水平是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环节。新时代,高等学校实验室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8月,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共有实验室36953个,其中教学实验室30539个。实验室总面积达3778.76万m2,仪器设备总值达3781.83亿元,工作人员总数为24.33万人,年实验人时数为40亿人次。教学实验室作为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的主要阵地,是支撑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场所,具有覆盖学科范围广、参与学生人数多、实验教学任务量大、仪器设备和材料种类多等特点,潜在安全隐患与风险情况复杂。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在建设和完善高校管理体制机制过程中要高度重视。

1建立健全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政策体系

教育部制定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17]2号),旨在建立健全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体系。(1)确立工作方针底线。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方针。通过系统梳理,第一次提出了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部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目录,为高校建立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明确红线、底线。(2)健全责任体系。提出高校要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在学校统一领导下,构建由学校、二级单位、教学实验室组成的三级联动的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明确了各相关主体的职责。(3)完善运行机制。为实现对教学实验室安全的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和高效管理,提出要建立教学实验室全生命周期安全运行机制。从教学实验室批准建立、改建、扩建出发,对立项、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的安全责任提出要求。对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的物品,提出要建立采购、运输、存储、使用、处置等全流程安全监控制度。针对“闭环管理”,提出要建立教学实验室安全定期评估制度和事故隐患排查、登记、报告、整改等制度。(4)推进宣传教育。按照“全员、全程、全面”的要求,提出要建立传统媒体、新媒体方式等融合进行宣传教育的要求。进行宣传教育的要求。为明确教育的约束性要求,提出要建立教学实验室的安全准入制度和安全责任事故倒查安全教育培训责任制度。(5)规范专项检查。针对危险化学品、辐射、生物、机械、特种设备等重大危险源的规范管理,提出要对涉及的采购、运输、储存、使用和处置等环节的安全风险进行重点摸排和全过程管控,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分布档案和相应数据库,明确检查的主要内容。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试点建立施行重大危险源分级分类管理制度。(6)提高应急能力。将应急能力建设作为重要基础性工作,提出要建立预案管理、应急演练、指挥协调、遇险处理、事故救援、整改督查等相关制度,包括落实应急预案逐级报备制度,建立健全应急演练制度等。(7)加强制度保障。要求高校将安全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着力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建立学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年度报告制度等。

2建立健全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常态化管理机制

教育部制定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提交2017年度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年度报告的通知》(教高厅函[2017]73号),标志着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开始施行。(1)建立定期报告机制。在2017年印发相关通知基础上,2018年再次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提交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年度报告的通知》(教高厅函[2018]82号),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应按年度向教育部报送所属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情况,教育部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等学校按年度直接报送。(2)提高年度报告效率。在2017年进行纸质材料报送的基础上,提高年度报告分析信息化水平,建设了“高校教学实验安全工作年度报告管理系统”,从2018年改进为网络报送形式,提高了报送效率和分析能力。(3)规范年度报告内容。年度报告既包含定性描述,包括教学实验室发展和安全工作基本状况、安全责任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情况、安全宣传教育情况、安全专项检查情况、安全应急能力建设情况、安全工作信息化建设情况、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安全工作典型经验等八个方面内容;又包含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情况统计表所涵盖的量化统计数据,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区域与高校相结合。

3建立健全教学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机制

为深刻汲取相关高校实验室爆炸事故教训,有效防范类似事故发生,教育部制定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19]1号),建立教学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机制。(1)明确检查范围。一是严查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与运行,对照安全检查结果完善安全管理体制,确保安全责任逐级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贯穿全部环节;二是严查教学实验室师生安全教育,对照安全检查结果积极查漏补缺,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方式方法,严格教学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以本科生的规范动作预防后续学习、工作中的常规性错误;三是严查教学实验室危险源监管体系建设与运行,对照安全检查结果,制定危险源分级分类处置方案,通过挂牌、整改、销号的闭环管理,实现对安全隐患的逐项消除;四是严查教学实验室安全设施配置与保障体系建设,对照安全检查结果,及时更新或升级安全设施,及时补充安全工作编制和人员,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安全工作水平;五是严查教学实验室安全应急能力建设,对照安全检查结果充分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确保能应急、有实效。(2)明确检查要点。第一次制定了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检查要点,也就是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检查要点(2019版),希望通过不断完善、持续迭代,建立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检查体系。检查要点由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74个关注要点组成。

4建立教学实验室安全研究制度

高校应急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高校后勤;服务外包;风险控制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后勤改革成为必然。1999年11月,我国启动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学校的后勤服务经营活动与教学科研分开,后勤服务部门从学校事业体系中分离,按市场运行方式参与社会竞争,同时将优秀社会企业引入校内后勤服务市场,高校逐步从自己办后勤转为管后勤[1]。各高校根据自身校情开放市场,引入竞争,推进后勤业务外包或部分外包,通过外包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质量、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构建新型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实现服务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双赢。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后勤服务采用了外包的方式,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在运行中也面临了不少的问题和困难,尤其是外包的风险控制,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需要重点予以思考和研究。

一、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风险分析

供应商的选择风险高校后勤服务工作也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服务企业必须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所以高校对供应商的选择非常重视。供应商的资质和信誉如何,有无同类管理经验,供应商的专业服务水平和平台支撑能力如何,供应商的管理理念或目标是否适应学校的办学等,都将直接影响供应商所提供的高校后勤服务质量。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开放后,许多社会企业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进入了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但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尤其高校对供应商信息了解的缺失),其中一些供应商以盈利为第一目标,对高等教育及师生的特殊性不是非常了解,甚至没有同类管理经验,导致过分追逐商业利益,与学校校园文化相冲突。低水平的服务质量,影响学校办学的竞争力,给学校的管理和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选择适合自己的优质优价的供应商是各高校能否做好后勤服务工作的源头问题。(一)低价竞争的市场风险。后勤服务企业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竞争进入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受限于资信及类似业绩等评分标准的不利条件,个别供应商只能另辟蹊径,通过低价、甚至隐性低于成本价的手段进行投标,而现实中往往也是竞标价格最低者胜出。在服务成本近乎透明的后勤和物业服务行业,低价意味着低服务质量的输出。低价中标的供应商难以兑现服务质量的承诺,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也没有合适的途径进行制约,低价服务的弊端纷纷出现,严重违背了高校引进优质的社会资源的初衷。(二)合同约定风险。高校后勤服务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业态,不仅每个高校的外包模式和范围不同,在每具体服务模块的标准和要求也千差万别。这些细致的个性化因素,并不能为目前政府采购的格式化招标文件或格式合同所区分和覆盖。高度统一和类似的条款约定,导致诸多责权利不明确或不对等之处;双方理解的出入和争议,触发了履约矛盾,影响服务质量,严重者或直接导致服务中止或终止。(三)监管风险。后勤管理也是一门学问,高校后勤必须拥有一定监管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人员,对供应商提供的后勤服务进行有效监管。目前由于后勤业务复杂多样,现行的法律制度体系缺少外包监管的统一标准、高校监管人员专业性不足等原因,监管质量难以保障,甚至有的高校监管流于形式。采用减少人员配置,降低服务质量等手段没有进行过程监控和考核,运作中一些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监管,出现违约情况得不到及时处罚,安全隐患等问题没有得到预防和及时整改,监管缺失将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服务质量下降及违约等风险。有效监管的缺失,使外包服务质量失去了又一道重要保障。(四)外包业务的规划风险。高校后勤服务外包受诸多软硬件约束,需统筹考虑学校内外部环境、方案步骤、发展规划等因素,合理制定外包的策略。在外包实践中,有的高校未全面。审视自身所处的后勤环境和发展形势,或市场开放太快太急,或外包业务规划不完整,或外包边界和需求模糊等,最终导致后勤管理混乱,后勤服务质量开倒车。(五)意外事件带来的风险随着高校后勤服务外包业务扩大,外包管理模式趋于成熟,高校后勤服务将越来越依赖服务供应商。自身保存的力量及资源过弱,加之平时对风险识别和管控不到位,一旦出现如供应商经营及财务危机、现场意外事件、群体性应急事件等问题时,后勤服务抵御风险能力差,难以为继,势必将影响到高校的正常运行。意外事件成为引发高校正常教学和后勤保障事故的导火索。

二、高校后勤服务外包风险控制对策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外包策略。后勤服务外包是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但外包的实施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及学校发展规划有序推进,统筹考虑外包服务的项目范围,确定自身需求,有序开放后勤市场,慎重对待核心业务的外包如后勤信息系统管理,必要时先易后难,分步实施[2]。(二)选择优质的服务供应商。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是为了引入优质的社会资源,摆脱“人”的负担,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为高校提升办学水平添砖加瓦[2]。高校选择好“管家”,是做好外包服务工作的基础,外包供应商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服务环境、高校形象、稳定乃至办学竞争力。供应商选择首先要界定供应商的从业资质、商誉、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注册资本与投标金额比例、企业性质等。其次,要考核同类项目的现场管理状况和同类业绩服务经验,判断其服务质量的真实性和可复制性。第三,根据需求,借助招投标平台及专家意见,综合、科学评价供应商的技术服务方案及报价因素,选择最匹配的供应商。第四,充分评估报价因素,分析报价的合理性,避免无序、唯低价干扰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正常运行。目前,政府部门、后勤行业提出了新的评标规则意见,最低价中标的现象正在逐步改善。最后,由于高校后勤服务的特殊性,还需要评估供应商的服务理念和意识导向,供应商的管理服务必须与学校的办学目标及校园文化相适应,兼顾社会效益,配合学校做好后勤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相应工作,真正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支撑,实现合作共赢。(三)构建有效的后勤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后勤服务供应商作为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是其本性,供应商会千方百计降低运行成本,从而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因此,高校必须要组织力量对供应商进行服务质量的监督和考核,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对服务质量的全程监管;注重收集后勤服务质量信息,定期对后勤服务质量和后勤服务满意度进行考评;将考评结果纳入奖惩措施中,与物业服务运行费用相挂钩,并作为合同是否继续续签的依据[3]。从行业及市场角度,需完善市场监管,推行高校后勤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建立后勤服务各业务模块的服务标准,加强行业监管和行业自律。从后勤服务标准建立及监控角度,后勤管理部门要参照行业服务标准、自身招标需求和合同要求,听取相关意见,定期修订后勤服务质量考核体系,运用PDCA等方法真正持续改进后勤服务质量。从后勤管理专业力量和资源整合角度,高校必须加强自身的监管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后勤管理水平;引进第三方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客观体现供应商提供的服务与合同、招标文件要求之间的适配度;建立政府行业、高校、供应商自身多维度的监管体系,确保高校后勤的正确方向和服务保障水平。(四)完善合同管理。后勤服务招标结束,高校和中标供应商的权责利关系以合同形式进一步确定。合同与招投标文件作为后期履约及解决争议的依据和来源,是双方关系的重要纽带。对自主开展招投标的高校,有条件的应提交法律顾问审核,将可能的情况尽量考虑周全,对未尽事项约定处理原则,避免引发争端,导致信任危机或合作失败。对政府统一采购的项目,虽有标准合同版本,但因各高校的需求内容及具体要求不同,需要以补充协议的方式予以约定,细化条款内容,明确服务要求,以保护双方的正当权益。(五)建立相应的应急处理机制。后勤服务关系到师生正常的生活和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如外包供应商不能履约或瑕疵履约,高校必须建立相应的应急响应网络和运行机制,制定应急处理流程,对风险因素予以识别和预警[4]。当关键因素达到相应风险等级时,需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快速处理应急事件,将损失或风险降低到最低状态。对一些风险高、影响面大的应急事件(如消防事件),日常管理中需定期进行演练,防范于未然。后勤部门也需要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引进优秀人才,加强现有人员的技能培训,确保能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六)加强与供应商的关系建设。高校与供应商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一个利益共同体。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应始终与供应商保持有效沟通,缩短磨合期,增强双方间的了解和信任,维持长久的紧密的伙伴关系,使外包服务顺利、高质完成。建立良好的双方关系,首先需要界定责任,奠定双方合作的基础;其次相互尊重,体现平等的法律主体地位,实现合作共赢;再次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如允许供应商参加学校的相关例会,开放校内OA办公网,查询相关信息,定期召开甲乙方会议,以充分沟通维系后勤服务在正常的轨道中良性运行;最后实现文化协同,使供应商主动融入学校,将自身文化与学校文化相融合,为学校提供与学校文化、学校需求相匹配的专业化后勤服务。在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日趋成熟的阶段,高校后勤改革的步子也会越迈越大,越迈越坚定。只有充分重视服务外包的问题,细致分析问题来源,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附表1高校后勤服务外包风险来源及控制措施),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成果才会稳固,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方开学.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2]朱永松等.医院物业外包管理的服务、成本与风险控制[J].医院后勤,2015,19(1):64-65.

[3]张丽等.高校后勤业务外包探析[J].重庆与世界,2014,31(7):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