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十篇

时间:2023-12-05 17:33:20

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篇1

>> 建构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内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二问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关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向中国学生学习 中国学生的通病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 中国学生何时才能告别“中国式结伴体系”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之“人文底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现 中国学生体质测试指标体系演进与发展研究 中国学生美国交流记(五) 中国学生你是准备出国吗? 中国学生留美一百五十年 史蒂夫:“淘金”中国学生老板 中国学生“留新”之路机遇多 澳大利亚增设中国学生奖学金 中国学生入境签证 澳教育参赞:没想限制中国学生 荷兰RSM重奖中国学生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 中共中央、国务院.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 [2017-06-10]. http:///health/

2016-10/25/c_1119786029.htm.

[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2017-06-10]. http:///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篇2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基地;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032-04

【作者简介】佟柠,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74)教师发展处主任,高级教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的出炉,使“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的年度“热词”。籍由对我国界定的“核心素养”的广泛深入讨论,世界教育改革的时展潮流被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意义也被再度挖掘,对“未来人才形象”和“新时代学习”的科学描绘,更让我国实施30年的素质教育有了一条明确路径,尤为重要的是,由此催生并凝聚出了一股课程改革“热望”,那就是如何让“核心素养”在学校落地、生发,并推动我国学校课程发展进入新阶段。

当然,任何一个教育改革“构念”的落地与成长都要有一片适合的“土壤”。江苏省教育厅自2011年开始实施的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激发活力的政策空间。作为百年名校的江苏省锡山高中,有着数十年“努力让国家课程方案成为学校一级生动实践”的课程改革价值追求和实践经验。近年来,锡山高中课程体系整体构建的总设计师――唐江澎校长带领团队,以省课程基地为助力,时刻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努力创造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发展新样态。

但是,毋庸置疑,鉴于“核心素养”的“新鲜出炉”以及支持核心素养的“学科素养”还没有正式出台,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注定会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艰辛路程,好在这个探索之路的开端有省课程基地这一重要的支持,因此,无论对于锡山高中,还是省内已经拥有或即将申报课程基地的学校来说,如何让省课程基地助力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构建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实践逻辑

1.“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带领研究团队首度界定的“核心素养”(keycompetencies)概念。

钟启泉教授认为,从课程发展的角度看,核心素养勾勒了新时代新型人才的样貌,是学校课程的DNA,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方向、内容与方法。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需要更明晰的概念框架,我国“核心素养”及其形成的概念框架获取可以设想为四层构成的同心圆结构:以价值形成(含信仰、责任、诚实、协作等价值观)为核心层,其外是以关键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反省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为内层,再外以学习领域(如语言学科群、数理学科群、人文科学、艺术和跨学科领域)为中层,最外以支持系统(体制内外的政策性、技术性支持系统)为外层。

崔允t教授认为,作为课程与评价概念的核心素养,是“从学习结果界定未来人才形象”的类概念,是教育目的和学习结果的重要中介,只有将核心素养建立成从教育目的到学科目标再到教学目标的目标金字塔或目标树才能实现其意义。

2.“核心素养”的实践逻辑与现实困境。

作为既是目的又是证据的“核心素养”是学校课程的灵魂,发挥着凝聚利益各方协同实现育人目标的作用。当前,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凝练学科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纲,选择、构建课程内容,以此落实核心素养是当下得到认同的课程逻辑。但是,这一以学科实践为主线的课程逻辑如操作不当则会带来不可避免的风险,比如,虽然“学科素养”是支撑“核心素养”实现的“构件”,但是,在长期分科教学的“学科教学”本位情况下,核心素养怎样真正得到学科课程的合力滋养?如果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不转变,那么学科课程是不是有足够的效能来支持“核心素养”培育?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柯政教授所指出的,普通高中课程及其实施方式不足以支撑“核心素养”的形成。

由此可见,只有从整体上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才能让“核心素养”在学校层面落地,具体而言,就是将核心素养融入学校教育哲学,以学校教育哲学来统摄学校课程,紧紧围绕“人”来构建课程体系;树立大教育观,从“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转向,明晰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学科学习能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获得提供什么“养料”,并形成逐级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建立大课程观,从“学科课程”向“素养课程”转向,凝练学科本质素养,打破课程僵化边界,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实施“素养为本”学习,共同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形成。

从“核心素养”的内涵框架和实践逻辑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在实践层面上都必须具备整体性,不能仅仅靠某个局部的突破来实现,但是,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学校层面又确实难以一下子实现整体变革,往往需要借助某个着力点、突破口或学习领域来率先以“核心素养”凝聚各方力量,推动整体变革,而省课程基地建设就能够发挥这样的效能,成为学校探索“核心素养”培育的“试验田”或“特区”。

二、“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的课程基地内涵及其功能

课程基地是江苏省基础教育改革的原创。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马斌处长提出,“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师生做中学、学中做方式,巩固、演示、验证、探究和拓展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

从“核心素养”培育的视角来审视课程基地的内涵及其作用,我们不难发现,课程基地从“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构成了“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支持系统。

首先,课程基地的“有形”“规定动作”,为“核心素养”培育奠定了规约基础。课程基地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与“核心素养”相一致;提出的学习环境创新为有助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学习方式变革提供了有力支持;倡导的学科教学,既支持单学科挖掘学科本质之美,聚焦学科关键能力来培育学科素养,也支持学科边界的软化和学科之间的融通,形成“学科群”或“跨学科”勾连的综合课程。

其次,课程基地的“无形”“发展空间”,为培育“核心素养”提供了创造留白。课程基地鼓励学校基于自身发展特色和优势,充分调动各方课程资源,发挥课程开发的创造力和活力,不拘一格创新课程样态,给学校以自主开发课程的权力空间和物力支持,大大激发了学校课程领导活力。

三、以课程基地为助力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

锡山高中已经建成和获批在建的课程基地共有五个,分别是人文课程基地、“想像・创造”课程基地、“云学习”课程基地、巅峰体育课程基地和胡雨人自然科学实验课程基地。在基地建设中,锡山高中始终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统摄,从学校教育哲学、课程体系建构、课程领导制度、学习方式转变、倡导真实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入手,发挥课程基地优势,从整体上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

1.凝练学校教育哲学,清晰描述核心素养,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目标层级体系,逐步落实在课程基地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使之反哺核心素养培育。

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需要进行专业化的思考,那就是清晰描述素养,构建核心素养层级体系,为后续的课程设计与评价展开提供概念框架。如果用一句形象的话来概括上述表述,那就是唐江澎校长一直秉承的“让教育的终极价值光芒照亮每一个教育细节!”

结合学校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健全人格,发展个性”教育主旨和十大训育标准,吸纳当前“核心素养”的内涵,唐江澎校长提出了“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满”16字的学校人才培养规格,这一育人目标以“人的成全”为旨归,让学校教育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清楚自己可以做什么或不可以做什么,并理解自己的努力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意义。

例如,在锡山高中语文学科组看来,“智慧卓越”的人应该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和终身阅读习惯”这一重要素养,为此,语文组把“培养终身阅读者”作为“学科宣言”,并以此为价值统摄,开设阅读课程,组织读书活动,制订了“三年不低于600万字阅读量”的学科质量标准,也以此作为语文课程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一期建设中,把图书馆搬进了离学生最近的地方,在每个教室建立小书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入书房阅读,为了方便学生利用闲暇零碎时间阅读,在图书馆底楼大厅建设浅阅读区,学生只要踏入图书馆不用履行节约手续,就可以随手翻阅期刊、报纸和书籍等,新华书店也办进了校园,在阅读空间开阔的书店里,学生可以只读不买;二期建设中,建造了国学馆和西学馆,让学生能沉下心来,在具有东西方不同风格的典雅环境中,与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为伴,含英咀华,品味经典对于人精神成长和智慧启迪的重要作用。

这样一来,核心素养成为课程基地建设的指导,因此而建的基地环境也有力支撑了核心素养落地,使核心素养在学校中可以被理解、被传播,能落地、能实现。

2.兼顾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发挥课程基地所具有的综合性平台作用,建立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各有分担又合力支持的全新课程结构体系。

学校层面上的“核心素养”培育虽由学科素养分担完成,但要兼顾好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的关系,打破学科本位,实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结构体系。

借助课程基地所具有的综合性平台作用,在“想像・创造”课程基地建设中,打破课程边界的藩篱,构建了涵盖艺术、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综合课程,其中,为培养“情感丰满”的人,锡山高中提出“激情・美感・创意”的综合艺术学科宣言,开设了校园微电影、合唱、服装设计与表演等综合艺术课程,这些融合性强的综合课程为核心素养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艺术和技术相融合的微电影课程,就走出了因体验而热爱、因热爱而逐渐把电影制作升华为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学生,如2016届考取北京电影学院的夏成刚同学就是其中的典型。

3.满足课程基地承载核心素养培育的建设需求,激发课程领导活力,完善课程领导制度体系。

“核心素养”培育和课程基地建设为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出了新情境和新挑战。如何把课程基地的丰富资源转化为可被学生享有的高品质课程?如何应对课程门类复杂、师资来源多样、学生“走班”管理、设施设备维护?这些都是课程基地管理的新问题。

例如,为培养“生命旺盛的人”,锡山高中以“每天锻炼一小时”为追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素养,建设了巅峰体育课程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可供选择的体育课程,而学校也面临着新建成体育场馆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管理维护、要开设课程缺少体育师资和专业教练、全体学生在体育场馆选课走班需要管理制度的支撑等问题。为此,唐江澎校长富有创造性地提出了资源换课程的思路,以租赁方式用场馆换取课程以及场馆管理维护所需要而学校自身无法支持的巨大成本,为学生提供了游泳、击剑、瑜伽、跆拳道等丰富和优质的课程,保障了基地的正常运行。在原有的课程领导制度框架上,建立课程基地领导管理运行机制,设置专门负责机构进行课程基地的课程管理和设备设施管理等。

4.以课程基地为依托,创新学习环境,变革学习方式,实施“素养为本”学习。

“核心素养”是整合适应未来工作与生活需要调用的所有东西,并能够在特定的具体情境中发挥和运用,因此“核心素养”代表着新时期的学习,有学者称之为“素养为本”的学习,这种学习并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情境相关联,强调生活体验、问题解决、实践探究和协作互动。锡山高中一直以来倡导的体验学习、实践学习、探究学习就是素养为本的学习,而这些学习方式则需要学习环境的有力支持。

例如“想像・创造”课程基地的各类功能教室便于学生综合利用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开展实践和探究,在2016澳门国际创新发明展上,学生们在“创客”课程中的“基于物联网科技的远程控制矿井专用救生车”等三个作品获得金奖,评审专家认为:“学生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综合应用物联网技术、计算机编程、工程技术解决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有很强的创造性和实用性。”

5.立足课程基地,建立专业社群,开拓以核心素养为价值追求的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新路径。

随着“核心素养”培育的逐步深入,在课程基地中开设课程的教师们,已率先开展共同思考,那就是不同学科的教师如何打破传统的学科观和课程观,怎样开发课程,怎样进行课堂教学以合力实现核心素养,因此,一些教师开始自发酝酿和成立专业社群。

“想像・创造”课程基地的学科教师、课程管理者、课程研究者和开发者,出于共同的专业愿景和专业兴趣,成立的STEAM教师专业社群,他们从整体上把握学校课程,打破分科主义、消解碎片化的以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合力研究如何形成STEAM课程群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胡雨人自然科学实验基地的老师们,在课程基地申报之初就已经形成了具有实际意义的专业社群,他们共同研究新版课程标准,合力研究自然科学实验带给学生素养发展的价值,形成实验室建设方案。

6.倡导表现性评价,逐步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需要从聚焦于“学习即习得知识的量”的评价中转向,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开展与之对应的“真实性评价”,也就是表现性评价。

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篇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特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主 持 人:本刊记者 刘 波

本期嘉宾:长垣县实验中学校长 杨秉义

许昌实验中学校长 牛振亭

长葛市新区实验学校副校长 汪红敏

郑州市第四十四中学副校长 刘长庚

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

记者: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我们该如何理解核心素养?它与之前开展的素质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又有何异同?

杨秉义:当年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并没有给出具有实效性的实施办法和可以具体测量的指标,经过多年的推行,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成效并不理想。相对而言,素质教育在小学发展得较好,百花齐放;初中、高中阶段的学校基本上仍是千校一面,狠抓考试成绩仍然是这些学校不懈努力的方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⑵渲糜谏罨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并明确了内涵、细化了标准,成为深化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因此,我认为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素质教育的深化、细化和再出发,体现教育变革与发展的趋势。

牛振亭:核心素养应该是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和深化。长期以来,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重分轻能”的现象,仍以考试作为唯一手段、以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以智育代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开展体音美活动等同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呈现出“盲人摸象”的态势。核心素养的概念是对素质教育内容的进一步梳理和明晰,具体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有助于实现从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为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的转型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也将从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

汪红敏: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宏观指导性质的教育思想,主要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重在转变教育目标指向,从单纯强调应试转向更加关注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此外,核心素养也是对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重点解决的就是第二轮课程改革中提到的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有助于全面把握综合素质的具体内涵,科学确定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同时,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也可以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状况和水平。

刘长庚:核心素养提出之前,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素质教育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相对而言,较为宏观,缺乏具体目标维度的支撑,在落实上也存在种种现实困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正是基于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长期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语境下进行的一项补充性工作,长久以来并未形成教育合力,效果大打折扣。核心素养顺应了时代需求,是对立德树人的有力回应,是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和必然选择。

回归素养的核心本位

记者:那么,在学校教育中该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呢?

杨秉义:首先,学校要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确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制定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实施方案。其次,要实现学习方式的改革,当前就是要通过课堂改革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传统的重知识技能转变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生活素养、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通过锤炼学校文化品格,在文化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文化育人是学生素养的源泉,要通过学校文化设计来拓宽学生知识领域,培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并将文化设计融入到课程、学科、课堂、活动和管理等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牛振亭:首先,落实核心素养,学校要整体推动。核心素养是对育人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核心素养在学校的落地,需要从学科和校本化方向努力,与课程进行进一步整合,包括进行结构整合、内容整合,要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渗透到各个学科。其次,落实核心素养,必须以文化为载体。校长在办学过程中,要认真思考如何以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和组织实施等为支撑,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入其中,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我校立足实际,提出了以“责任担当”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最后,落实核心素养,教师是关键。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自身具备相应的核心素养,才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够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教师在观念上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并在行动上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育的方方面面。

汪红敏: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必备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解决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问题。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学校要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刘长庚:核心素养3个方面、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是一个系统,学校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都必须通过培训、校本研修等形式,使得核心素养与我们的学校管理和学科教学之间都建立起有效的对接,使得学校领导者的课程领导力和学校教师的课程执行力都得到一个较好的提升,使核心素养与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所要求的素养之间建立起一种内在的联系,在管理、课程、教学、评价、教研等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落实,而不是开一门核心素养课程,专门地去落实核心素养。那与核心素养本身也是相悖的。

实现核心素养的校本化

记者:落实核心素养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杨秉义: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校情和办学优势,因校制宜,制定实施措施。比如我校根据学校实际和多年的沉淀,形成了养正文化、学生自治、多彩社团三个办学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深入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养正就是涵养正道,让每个学生都充满正能量,做一个“品正博学、体健多艺、志存高远”的阳光少年,这是立德树人的要求。学生自治就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能力。多彩社团就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培养兴趣、健全人格,实现个性发展。

牛振亭: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经过实践的探索,打造自己的育人特色。具体到我校,我们在核心素养提出前,就已经制定了学生培养目标:体魄强健,人格完善,知识丰富,能力多元,善于创新,善于沟通,有责任意识,有家国情怀,有科学素养,有人文精神。这与核心素养高度吻合。我们倾全体师生之力,进行了普通高中责任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积极加强以“责任与担当”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落实核心素养的有力探索。

汪红敏:落实核心素养,注重课程开发,推行专题教育或专题探究。核心素养标准很多很细,在落实过程中,要在深入致学习领会核心素养具体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和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学校和当地教育资源,设计开发形式多样的课程和探究主题,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引导,实现逐步提高和逐步转变,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分类分层地推进核心素养的落实。

刘长庚:核心素养的落实必须是校本化的,每一所学校都需要基于核心素养规划学校的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创客教育、社团活动等,根据科学的方法,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学科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落实“四基”要求,一步一步地去落实。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循序渐进地去研究、思考、探索和行动,一口吃个胖子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现实的。

探索实现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

记者:您认为发展核心素养的着力点在哪里?您所在的学校进行了哪些探索?

杨秉义:一是深化课程改革。当前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学制规划内容过多、难度过大、负担过重、学制过长,并不适合学生的发展。二是实现学习变革。学校教育中,培养核心素养的主渠道仍是课堂,要根据核心素养细则重新审视并改进完善学校的课堂改革体系。三是改变评价体系。如果仍以分数选拔人才,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难免会成为空中楼阁,无法落实。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赢得未来,校训是:为成功人生做准备。校训和理念保持高度一致。初中阶段需要为将来成功做哪些准备呢?那就是扎实的文化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效的学习策略、健康的身体、高尚的品德、创新的精神和受益一生的兴趣特长。我校所有的工作都以此为中心进行规划设计,不蔓不枝。尽管还有很多工作不够完善,我觉得这也算是对核心素养的一种积极探索和实践。

牛振亭:学生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项。我认为,责任担当是这6大核心素养的支撑点。所谓责任担当,就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对自己所承担的事情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地完成。责任担当是衡量一个人精神素质的重要指标,体现了一个人的心智、格局和胸怀,一个人对待人生和生命环境的态度。一个缺少责任担当的人能够成才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责任担当是连接6大核心素养的红线,是6大核心的支撑点和着力点。落实了责任担当这个核心素养,其他的核心素养就会迎刃而解。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展了“普通高中责任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通过三个维度精心打造以责任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实施责任教育,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是从学校维度,从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价值观、学生培养目标等育人理念中提炼形成了责任理念文化,主要突出责任、担当、勤勉、奉献、爱与和谐、诚信、友善等教育元素,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师生人人熟记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落实到了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之中。同时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完善责任制度文化。完善责任环境文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班级、科室、寝室、餐厅等文化,为环境育人创设条件。

二是从教师角度,对教师提出“三负责”的目标要求:对教育事业负责,对教师职业负责,对学生负责,主要通过精神引领、榜样引路、名家指导、开展活动等方面强化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我们建立了教师业务成长激励机制。第一,组建名师工作室,引领优秀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搭建平台。第二,通过政策鼓励,促进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认真落实教学常规。第三,通过专业引领,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快速成长。

三是从学生维度,确立学生责任目标体系:针对自己、家庭、集体、社会、国家和世界6个方面,学校编纂并实施了“责任教育”校本课程。通过分层推进、实践活动、家校联合和反馈评价等方式,全面实施责任教育。我们召开主题班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了我们自己的特色。

汪红敏: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是要把核心素养的理念和目标尽快转化为学校、师生、家长的理念和目标。实现这一关键的最佳途径是把核心素养的理念和目标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全体师生、各位家长统一的、明确的意识和方向。

我们学校在学习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后,重新完善、丰富了学校文化和培养目标的内涵。我们在对学校校训“博爱、责任、荣誉”的诠释中,对“博爱”的诠释添加了“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人文情怀”的文化基础的内容;对“责任”的诠释添加了“社会参与、责任担当”的内容。

“师生幸福,人民满意”是我们的办学目标。我们结合核心素养的6大方面要求,把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充实为师生幸福、人民满意的具体标准,使我们的办学目标更具前瞻性,更具可行性。

围绕“幸福”主题,我们还在不断深入开展幸福课堂、幸福体育、幸福社团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推进核心素养的探索和落实。

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篇4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苏式课堂;区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2-0019-03

【作者简介】1.惠兰,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苏州,215005)主任,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2.包迎艳,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苏州,215005)研训员,一级教师,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面对未来的基础教育,“现在世界整个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学生核心素养’”[1]。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联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以素养为核心,推进未来课程建设,便是很好的理论重构的范例。其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广邀学者自1997年开始至2005年进行了为期近九年的‘素养的界定与选择’专题研究,引起了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广泛关注”[2]之后,相继有美国的“21世纪技能”芬兰的“7种综合能力”等面世,美国全国州长协会和州首席教育官理事会共同了《共同核心州立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简称CCSS)。显然,核心素养的模型已逐渐渗透到了各国教育改革的诸多领域之中。虽然由于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等的差异,不同国家或组织所提出的核心素养内涵有所不同,但对于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再认识和再实践无疑颇有启示。

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以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意见》中,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同时,《意见》中提出:“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所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迎接课堂转型的挑战,难以绕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因为学校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国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至高无上的课题,核心素养指导、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没有核心素养,改革就缺了灵魂。”[3]

一、对“学生核心素养”含义的认识及其内涵结构的理解

什么是“核心素养”?教育部核心素养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4]这样的素养应该“是‘可教、可学’的,是经由后天学习获得的,它可以通过有意的人为教育加以规划、设计与培养,是经由课程教学引导学习者长期习得的”[5]。这就可将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具体化、细化到学校教育可实施操作的层面上了。

应以怎样的结构体系呈现中国国情的“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呢?2016年9月13日,由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课题组,历时三年完成的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在北京。在这一“框架”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这一结构模型让我们认识到“核心素养”突出强调了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体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这一要求,它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但并不是以往德智体美意义上的同义反复,它可以与现行课程内容相结合,且是可以由学生通过接受教育而形成和发展的。

二、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苏式课堂教学新内涵

近年来,苏州市教育局提出了将“苏式教学”作为促进苏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作为实现“学有优教”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指针。而打造“苏式课堂”是着力培育“苏式”教育品牌的浓墨重彩一笔。

苏式课堂教学是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符合苏州地域文化特征和教学传统的一种风格化课堂的特色追求,其最终的归宿还是在培养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上。以苏州市姑苏区为例,近年来集中研究、努力探索苏式课堂教学的定位、内涵、目标和途径,以此带动学科教学和区域教育质量的再提升。姑苏区提出:从教学论的角度看,苏式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本位”;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苏式课堂教学要体现“能力本位”;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苏式课堂教学要体现“过程本位”。三种角度、三个本位均致力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框架的概念内涵,这也坚定了苏州教育人对“苏式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度推进。同时,“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也引领苏州教育从人的终身发展角度出发,赋予苏式课堂教学新的内涵:苏式课堂教学必须体现“立德树人”的“素养本位”。

三、苏式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抓手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建立就是要架起宏观教育目标与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桥梁。笔者认为有效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苏式课堂教学的必要抓手应该有以下几点:

1.着力课程资源开发,铺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沃土。

学生核心素养并不是先天秉承的,需要通过接受教育和勤奋学习才能逐步获得发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不仅为学生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使学生能朝着国家与社会的期望去不断努力,同时也为教师教学明确了目标,并提供了“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样的能力”的依据。笔者认为,在苏式课堂教学理念与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充分地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以铺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沃土,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必备前提。课程的品质和结构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养质量和结构,而要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则必须以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依托。所以,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最需要区,这也是对国家基础课程的一种补充和延伸。苏州是一座有着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湖山毓秀,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蜚声中外,历史人文资源十分丰厚。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可以利用的苏式课堂课程资源。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内容的变更,更是一场课程的育人观和前瞻性视野的变革,处于课程改革前沿的就是课程的构建以及所需课程资源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整个学校课程的灵魂,也是统整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的结构性要素。W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内涵深广,而目前的课程设置模式单一,缺乏灵活性;课程结构配比不尽合理,且内容偏难、偏深,教学要求偏高;重认知轻实践;学科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缺乏横向渗透。站在区域教育层面的宏观把控,契合地域的文化传承,就应立足本土教育的现状,寻求更多样、更“合身”的拓展性课程资源,为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的发展奠定基础。

2.倡导课堂文化表达,进行学生核心素养悉心涵育。

既然核心素养“是经由课程教学引导学习者长期习得的”[6],那么课程实施就应是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涵育的根本途径,而学科教学就成了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载体。

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笔者认为,教学应该凸显一种文化的自觉和倡导,或者说它本身就应该成为一种文化,显示出文化的特质,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课堂文化是一种动态意义上的亚文化,更能体现课程的文化特征和品质。苏式课堂教学就应根植于苏州传统的文化根基,追根溯源、传承发展,从不同的学科提出彰显苏州特色的学科表达。正如“从容、大气、清简、厚实”的苏式语文课堂,“循思维之序、适教学之度、探情智之意”的苏式数学课堂,“促进多元文化融合”的苏式英语课堂……苏式课堂不断深入探索学科教与学的规律,根据学科课程的特点、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探究准确设定教学目标,研制合宜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科教学的专业性、趣味性与实效性,促使学生能够在达到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和发展要求的同时,切实提升学习和思维的品质。因此,苏式课堂已不是单纯地教授知识技能的课堂,也不是单纯地培养兴趣、态度的课堂,而更是重视培育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思考力、判断力和表达力的课堂,这应该就是苏式课堂的不同学科亚文化的共同文化诉求。

3.着眼学习品质锤炼,夯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根基。

核心素养的主体是学生,有效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苏式课堂教学的必要抓手之一必须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强调“必备品格”,由此笔者认为,苏式课堂教学必须注重锤炼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从而有效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学习品质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因素,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成效。从苏州小学讲台走出去的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让受教育者‘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成为一个能‘自得’的人。”“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7]叶老的话指出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终身受益的重要意义。而倡导“缜密细致、深邃严谨”教学风格的苏式课堂中,教师在注重夯实基础和抓点滴积累的同时,就必须注重帮助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勤奋态度和认真习惯,倡导勤勉,静学,审思;平和,持久,深远,使学生在清简中步入安静,于安静中迈向厚实。叶圣陶先生在《立志自学》中曾写道:“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要学习,在任何环境里都能够自学,都能够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8]叶老的教育观与当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关于“学会学习”的素养要求异曲同工、不谋而合。在倡导“易简以注重感悟”教学风格的苏式课堂中,教学有智,预设与生成圆融,教师有匠心而少匠气,教学智慧自然而不着痕迹;课堂有容,兴趣与个性共生,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有自由的思维延展空间;以使学生能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生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不断发展,逐步朝向“具有个性化学习能力的成熟的学习个体”行进。这一切都离不开锤炼学生良好学习品质这一根基。

坚持“生本”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苏式课堂研究虽任重而道远,但确是探寻教育真谛、追寻教育本源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4]林崇德.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J].教育家,2015(9):14-18.

[2][5][6]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5-11.

[3]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N].中国教育报,2015-04-01(7).

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篇5

【关键词】核心素养 引领教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13-02

在基础教育中核心素养教学方式是比较重要的,核心素养拥有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三维目标等良好的特点,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发展性,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应对能力和未来在社会的适应能力。在进行核心素养教育时也要收集相关的意见与建议,让核心素养教育更好的服务教育体系,并且要⒑诵乃匮的测量与评价体系进行完善,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学生核心素养的观念,这一规定是通过世界教育改革中不断的探究、摸索和实践得出的概念,对于它的定义却无法准确的提出。核心素养主要说的功能是以具体科学课程标准为基础,教育过程要满足科学教学的规律规定为具体标准,这样对于教学过程中“如何教”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核心素养理念是以人的全面发展观点提出,可以良好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适应社会需求的这一目标,在根据学生发展的规律与规定,在根据教育经历过后的基本素养与能力,这样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不同方面的功能要求是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涉及到的部分,它保障了学生在未来社会的适应力、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并且能实现学生未来的全方面发展的目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个人发展的目标,也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含义主要是科学领域上的知识或具体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主要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的需求,对于生活中的工作和学习等基本问题可以进行解决。但是核心素养相对含义比较广阔,素养指的并不是某一科学知识或基本技能,是通过个体的积极主动的态度,通过有效的方法获得的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它可以良好的满足人的基础生活需求,也能良好的促进个人追求生活的目标,也能促进个人发展和生活活动的良好参与。核心素养教学体系也能增强学生对考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良好的素养有助于学生的升学或者更好的促进未来工作能力,获得良好的素养可以对学生的个人发展铺平良好的道路,让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变化更加适应,打下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也对社会的发展出一份力。

二、核心素养引领教育教学的良好方式和建议

(一)在核心素养的选择上要注重发展性、时代性和一贯性

对于学生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等重点都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个体与社会中体现的,它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所有教育进行设计,通过不同阶段和教育机构进行连续向培养,从学生的幼儿时期到成人过程中教育培养不要间断,在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衔接培养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所有在养成学生的核心素养要从小培养,为学生对了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核心素养具有宏观的教育目标,其基本理念与价值相对稳定,在进行核心素养培养中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进行调整,要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进行核心素养培养。例如在小学教育中,在进行小学数学(人教版)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核心素养体系与现阶段的教学理念进行数学教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数学学习,在数学考试中,学生可以更好的运用在课堂中所学内容,提高整体数学成绩,实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所以在建立核心素养体系时要集合时展的趋势,这样可以良好的体现核心素养的时代性、发展性和一贯性。

(二)建立核心素养体系要广泛征集相关意见

过去的教育创建和修订中都是通过教育专家来制定的,制定的标准比较适合教育体系的基本规律与原则。在教育体系中进行核心素养体系的建立的问题上,是关系到人们教育权利,也关系国家战略与党的教育目标。在建立核心素养体系时要通过不同群体的意见与看法向结合,实现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要意义,更好的为教育体系等不同体系进行服务。

(三)改进考试模式,完善核心素养评价与测量体系

首先要不断的完善校内的考试模式,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在考试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考评,避免片面化。其次,核心素养也具有测量性,对学生在核心素养模式中的表现和规定进行评价。国际组织和各国地区的经验在核心素养结构中,相对于数学素养、科学素养、语言素养等核心素养布局容易被测量评价是需要认知类的,对于态度价值感、情绪情感方面的非人知类核心素养,对于评价与测量比较客观,其挑战性也比较大。对于未来核心素养的测评方法的开发是需要很大的研究力度,让测评手段更加丰富,运用多种方式发挥其主要作用。根据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格终生性的特点,在测量评价进行时建议连续性的评估,并且要进行定期追踪测查等活动,定期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和阶段进行了解,作用可以为教育政策的制度和课程改革方面提供良好的数据,让今后的教育方面可以更好的进行发展。

三、结束语

在教育中引入核心素养体系进行教学可以良好的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核心素养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核心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可以良好的促进学生全面性发展,也能推动社会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篇6

首先,基于核心素养的发展性和高中教育的价值功能,准确定位学校课程目标。高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高中学校课程兼具共同基础和准定向分化、个性彰显的功能,学校课程目标应准确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教育的基本使命。

其次,基于核心素养与学校育人目标之间的关系,整体构建学校n程体系。高中学校课程体系以基础性、多样化、开放性和选择性为基本特点,学校课程要素不能单一或者直接促成某一核心素养发展,而要整体设计、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第三,基于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彰显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体现,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只有在学生综合性的基础素养及其持续的发展过程中才能彰显其独特性。要明确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桥梁,全面深入地从学生、学科、社会的角度突出学科的本质和价值,展现学科与社会的关联,为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篇7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实施;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1-0112-02

核心素养是当前中国教育界的热词,也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在人的培养上的一个聚焦点。当我们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人的发展内涵时,无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域,为现今进行的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综观目前的讨论,理性思辨和文献研究的文章多,从学校层面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改革实践研究不多。于是有人断言,核心素养不过是一种时髦的口号,过一段时间将风消云散,被另一个新的名词所代替。这显然不是严肃的学术态度,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深入以外,现实教育实践的薄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校层面的实施就成为一个重要且必须解决的实践问题。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实施

我们知道,任何一项教育改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核心素养并非从天而降,是教育理论和实践随着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人们对人的培养内涵的一种新的认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和界定,有助于明确我国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有助于矫正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种种乱象,可以为整治这些乱象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由此可以看出,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对学校教育目的的新认识,它将指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说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判断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那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就是怎么培养人的问题。由于学校历史、地域、文化、发展状况等的差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实施便成为必然,这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实施,就是学校根据国家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对本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认识、解读并转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以丰富的实践探索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多的可能。

二、学校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

1. 重建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是用课程育人的,课程结构决定了功能。过去的分科课程过于强调学科的知识体系,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虽然这也很重要,但缺乏对学生未来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必备素养的关注。学科各自为政,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特别是与现实的隔膜,让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早早进入了“象牙塔”之内。

学校课程要更多关注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精选课程内容,着眼学生素养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部位发力,才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国民核心素养’的课程统整设计原理,特别强调‘国民核心素养’重知识、能力与态度统整的重要性,以及‘国民核心素养’重视与学习者的生活情境进行统整的重要性。”学校要整体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通过什么样的课程才能实现培养目标,整合现有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重建学校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2. 关注学生课堂学习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对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进行反思,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但惯性的思维让教师很难走出偏重强调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泥潭,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知识产生兴趣、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获得成功体验等方面做得还不够。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体验,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让学习为学生素养大厦的建构添砖加瓦。每一堂课都重要,教师既要看到学生在课堂中的成长,也要看到课堂与学生未来的关系,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运用中形成能力,内化为品格,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增强学习的实践性、探究性和体验性。

3. 变革学生评价标准

过去的评价主要是基于学业标准的评价,其落脚点更多关注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关注的是成长中的人,指向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决定了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以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要求应是有所区别的。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需要学校结合实践研制符合学生的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在人的发展的问题上,与其强调发展的统一性,强调统一要求,不如关注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和谐性,关注内在世界及其与周围世界的和谐共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建立科学的评价观,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虽然这是一项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育的智慧和热情,但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陪伴生命的成长,这不但是有意义的,也是让人激动和振奋的。

4. 重视教师专业发展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改变过去以学科中心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型提供了契机。学校在课程设置、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需要重新考量,而这些的落实都离不开教师。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导向,明确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进行课程教学与评价。

学校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引领教师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最基础、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学校要唤醒教师个体的生命意识,树立适应时展的教育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增强自我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力,实现教师在专业成长中的“生命在场”。学校要优化教师发展的内外支持系统,从关心、支持、引领、成就教师出发,建构生命自觉的学校文化生态,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让每一位教师在自我完善与超越中绽放出生命色彩。

三、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校本实施的几点反思

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核心素养的解读和具体的指标维度虽不尽相同,但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正式,在众多的讨论中仍可以看出一些基本的共识和倾向。学校在实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时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做出理性判断。

第一,把价值观教育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价值观“不仅为人的发展提供最初的原动力,而且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在实施中要跳出学科本位,不仅教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品格养成,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核心素养不是僵硬的框架,它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集合体,体现在学生生动的发展中。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价值,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第三,核心素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要割裂开来。核心素养之“核心”,是因为它指向了人自身发展和m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具有本质性和终极性的意义。虽然每个学科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上具有独特的贡献,但也具有共性。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定位学科教学,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如何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学校在思考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必然会遇到诸多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同在。面对新的时代挑战,学校应有信心和勇气,在探索与实践中做出自己的回答。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核心素养”赋予基础教育以新时代的内涵[J].上海教育科研,2016(2).

[2] 蔡清田.国民核心素养之课程统整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6(2).

[3] 余文森.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篇8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地理素养是学习者在学习地理知识后所形成的以地理观念看待、解决问题的心理意识,而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部分,其也是高中学生必须具体的、推动学生终身发展与社会适应力进步的重要能力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复合性理论,其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相结合,生成了三大核心素养。即地理核心观念,地理核心能力与地理核心知识。换言之学习地理学科,就是获取地理知识,建立地理观念与培养地理能力,进而构成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分析

1.构建地理课程知识体系,启发学生能力成长

地理学科的课程教育要为学生提供适合其能力成长,与终身进步的地理知识技能,让学生由对知识概念的学习,转化为对能力运用的学习,做到学以致用,令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求知意识与能力上的成长。高中地理学科教育不仅应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知识概念,还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意识,学会运用地理观念看待、分析与解决事物问题,由地理知识的学习构建学生的地理观念与地理能力,并进一步建立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例如构建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在看待雾霾问题时,就不会仅从雾霾的危害方面做分析,还会从雾霾的产生区域与空间分布、雾霾的地理特性、雾霾的成因与具体整治应对措施等角度予以研究,以整体性的地理思维意识对待、解决实际问题。

对此,教师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就应构建地理课程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从概括性的地理概念,扩展到学习具体的学科思想与运用方法,以地理学科的本质特性出发,在为学生构建地理学科知识联系与内在结构进程中,指引学生运用自身思维探究、解决知识问题,进而为其培养地理学科独有的空间观念、人地联系意识等,进而从地理知识学习角度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比如教师可从教材目录中提炼出主体学识,再将各章节单元知识与主题学识相衔接,同时绘制知识联系图或思维导图,将地理原理、概念与具体事实性知识技能向结合,在知识体系构建中促进学生地理思维与能力的成长,以有效建立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与教材知识内容相结合,树立学生正确地理核心观念

教师在课堂教育进程中,应注意引领学生运用地理核心观念认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相关问题,通过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践运用与自主探索求知,由此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地理价值与思维观念,带动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

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从课本教材中挖掘地理核心观念,以课本知识为载体,在对学生的讲解传授中带出地理核心观念,令?W生不断吸收理解地理核心知识,同时也建立起正确的地理核心观念。为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使用对不同地理思考观念的比对与评判、自我反思认识等方式,推动学生建立起对人地关系、资源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认识提升,由此培养出学生科学合理的人口、资源与人地关系等观念,进而形成地理核心观念,为学生掌握地理核心能力打下思维基础。

例如,在教学“人口的变化”一节时,为有效培养学生人口观的地理核心观念,教师在课堂可首先阐述当前我国已步入人口发展日趋复杂的局面,其明显特征有:人口总体素质水平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较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出生人口中性别比较高并难以降低,国内流动迁移人口数量持续提升,贫困人口逐步下降但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等。之后由学生将自己在课前准备的,有关我国人口的资料数据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交流,由学生对我国人口所存在的问题做探讨发言,形成初步的人口观意识与结论。之后由教师对学生总结出的人口观念做点拨与修正,为学生指引出正确、科学的人口观,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观念,促进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篇9

关键词 学校教育 核心素养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3月30日,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并将其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业界也将其称为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笔者通过对培养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演变等情况的分析,掌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趋向,结合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从而建设性的提出一定的建议,找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便为后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1核心素养体系的界定

1.1国外核心素养的界定

2002年美国制定核心素养框架,确定了三个方面的若干素养要求:三个方面为: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与技术技能和生活与职业技能。2006年12月,欧盟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核心素养包括母语、数学、外语、信息素养、与科学技术素养、公民与社会素养、学习能力、艺术素养和创业精神共计八个领域,其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2013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七维度核心素养:身体健康、文化艺术、社会情绪、学习方法与认知、文字沟通、科学与技术和数字与数学。

1.2国内核心素养的界定

国内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教育部还没有出台相关细则,但指导意见明确所谓“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我们国家从方针目标到立德树人的实际具体化。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定位,主要包括三大块:一块是面向社会的,即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一块是关于个人的,即个人修养、自主发展、创新实践;还有一块,即多年学习所获得的科学、人文以及审美。这三大块,就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总之,国外的诸多核心素养并不相同,但他们的核心素养都反映了科技信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信息素养、创造力、沟通与交流、国际视野、社会参与、团队合作等,各国的核心素养的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技术变革和挑战。

1.3将课程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上,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将面临的困惑

首先,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只关注知识点的学习,无论双基教学,还是三维目标的达成,一脉相承的都是以基本知识点的学习为主,忽然把课程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上,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让知识变成智慧,让知识变成素养或力量。需要教育从业者的思想发生转变,而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其次,从核心素养的界定上来看,我们目前所从事的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都有哪些根本上的区别,目前还比较模糊,目前基本素质的概念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弄清楚,素质教育实施这么多年,也总是挂着羊头卖狗肉,其思想也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切实贯彻,又抬出核心素养的说法,这样旧的理论尚没有有效指导实践,以求得应有效果,又抬出新的理论将其取而代之,教育是否能扎扎实实的向前推进?如果企图用核心素养来代替素质概念,以求融合各方意见,这实际将是事与愿违的,因为同样会涉及先天后天作用的认识问题。过于拘泥于词语之争而不是把握问题的实质,是产生争执的根源,不解决这点,只在提法上下功夫,于事无补。最后,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建立什么样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又将是一大困惑,我们的社会、家长要的是成绩,在升学面前,核心价值观、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等等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如何引导?如何评价?如何改革才能使核心素养生根发芽也是我们将面临的重大课题。

2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建议

2.1理清思路,优先培育教师的核心素养理念

因为要落实核心素养,首先是落实教师问题,针对教师要有一套系统的师资培训体系,教师的思路开阔了,对核心素养认识清晰了,只有自己的核心素养发展了,升华了,才能更好去实施课程,更好地开展个性化教学,更好地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2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甄别与素质教育的区别

我们常说核心素养的题目很大,目标也不清晰,一要科学认识核心素养(个人整体的核心素养、阶段成长的核心素养、学科教育的核心素养);二要理顺培养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三要认识到切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保证是打造一支本身具有高水平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队伍。至于什么教育是合适的教育,这个问题倒应该没有歧义,那就是适合每个孩子个性身心特点及社会健康发展需要的教育。同时,核心素养还要与素质教育区别开,不能混淆。要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我国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系统分析,充分吸收和借鉴各国的成熟做法,明确我国学生所需掌握的核心素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之中,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和持续发展。

2.3建立系统的学业综合评价体系和多元录取的考试模式

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形成综合评价、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如此,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标才能有效达成。

3结语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系统论述核心素养的内容,以切实了解提出这个概念的必要性和适切性,同时要充分论证和着手解决核心素养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做到普遍有效指导实践,以求得应有效果。这样,核心素养教育才能够扎扎实实的向前推进。

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篇10

【关键词】立德树人;核心素养;课堂教学难题;课堂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创新教学重点项目“三三三”职业导向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编号:zy320063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051-03

党的十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思想政治课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科目,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道德学习、法律、国情知识的掌握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x。当下,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理念,破解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难题成为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社会责任。

一、“核心素养”观及其形成的逻辑

核心素养是中学课程标准编写的核心理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重要标准,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是破解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难题之重要前提。

1.“核心素养”观

核心素养观是回答何为核心素养以及学校教育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等问题时所形成的基本观点。核心素养是一个国家对人才素养的基本要求。我国的“核心素养”是在2014年3月30日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以“官方名义”提出的。以“核心素养”为基本教育理念的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修订也在进行中,核心素养观已全面进入中国的教育领域。解读我国核心素养的内涵是明确核心素养观的重要内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是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课题组历时3年完成的,于2016年9月13日在京。“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表现在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上述文字是对核心素养概念的陈述。DeSeCo项目将核心素养定义为:核心素养是指覆盖多个生活领域的,促进成功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重要素养。因此,关于核心素养的本质,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角度进行解读。

一方面,核心素养是关键的素养。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所述,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表现为学生生存发展的核心方面,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与品德进行相应的拓展。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全面素养,而是学生全面发展中最核心、最关键的素养。

另一方面,核心素养是综合的素养。“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它涵盖了个人和社会的需求。此外,核心素养包括学科核心素养,即经历特定学习形成有关学科的知识与能力;也包括跨学科核心素养,即通过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让学生形成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核心素养不仅是学科知识与能力的体现,更是高于学科、对三维目标的综合反映。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

显然,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是学生在个人、社会和国家等方面生存与发展的共同素养。关键性、综合性是核心素养的本质,核心素养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关键素养与综合素养。

2.“核心素养”观提出的逻辑

核心素养观念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教育决策者对社会发展的应对。

核心素养教育观念的提出是顺应教育改革的国际趋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OECD界定核心素养的逻辑起点是成功的社会和健全的社会。”提出核心素养在于解决21世纪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如何建设成功的社会的问题。国际上各地区、组织研究表明,核心素养体系既能确保基础教育的实施,也能保证个体自身发展和终身学习需要的满足。“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中国一直致力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核心素养教育观念的提出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党的十的召开为核心素养的提出提供了一个机遇。教育改革是国家必须重视的事情,教育理念的呈现也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十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多次教育改革的结果距离“立德树人”还有差距。为了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这一任务,教育部提出核心素养,希望以核心素养作为育人目标和归宿能够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核心素养教育观念的提出是出于改变学生畸形发展状况的需要。知识本位的教育理念一直在流行,但过度的知识传授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忽视学生在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上的发展,导致学生畸形发展的状况。学生的畸形发展既不利于个人的终身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因此改变学生畸形发展状况的任务迫在眉睫。

核心素养教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实施,有利于改变知识本位的教育现状,为“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提供具体的要求,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导向。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问题域

核心素养已在教育的各个层面被高度关注。“教育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现实性,停留在‘题海+汗水’的分数拼搏上,更应让学生的身体、心灵和视野获得发展,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可能性。”因此,学校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但现实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学的目标偏离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现象还是很普遍。

1. 知识至上观念与核心素养培养之间的矛盾

核心素养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三维目标的综合发展,尤其关注学生在实践、创新以及品德修养上的培养。思想政治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四个要素,四者之间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所以,思想政治学科应该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然而“知识至上的观念”仍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主要表现为教师观念陈旧和学生出现思维真空。

教师教育观念陈旧。一方面教师过度重视教材的重要性,课堂上以灌输书本知识为主要任务,本末倒置,将课堂作为知识授与受的唯一场地。另一方面在政治课堂上,教师将考点、知识点作为教学的唯一内容,甚至将自身教学多年的陈旧知识点运用于现在的课堂上,忽略了教学的时代性。

学生出现思维真空。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缺少主动性与积极性,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倾向于“教授+背诵”的学习模式,将知识作为学习的主要任务,思维训练虚化。

核心素养将三维目标视作同等重要的地位,核心素养引导下的课堂应是学生主导的、开放的、多元的,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是核心素养并没有真正渗透到教师和学生的理念中,导致如今的中学政治课堂依旧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相差甚远。

2. 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背离

课程标准不仅为思想政治教材的设计与编写提供了标准,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包括三维目标的设计与实现、课堂理想教学效果、课堂评价建议等。但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相背离,存在对课程标准的虚化现象。

(1)课程目标的偏差。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思想政治课程的总目标和三维目标,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随意设计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不看重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教师将理想教学效果局限于课本知识点的透彻讲解,忽略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力的提升与价值^的升华。

(2)教学建议的忽视。“课程标准建议在教学中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但是如今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师忽视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存在两种极端的教学方式。一种是单一的讲授法: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认为这种单一的灌输是学生知识获取与成绩提高的主要渠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差异性;另一种是对开放式教学的误解:接受性学习被摒弃,弱化基础知识教学。课堂活动华而不实,教学内容繁杂、急于求成,学生疲于理解教师补充的课外内容。无论是单一的讲授法还是伪开放性的课堂教学都不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促使学生提升能力与素养。

(3)评价方式的僵化。课程标准提倡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强调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知行合一的评价方式。但是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多有课堂练习,却缺乏对学生能力与实践行为的评价,作业与练习题成为了思想政治课堂的唯一评价方式。这种唯分数的评价方式将课程标准置之不顾,既不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和认知发展的规律也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与全面发展。

(4)情感教学的缺失。思想政治课是传达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基本、最不可替代的课程。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政治老师缺乏情感,变成了机械的教学,教师没有将自身情感融入课堂教学中,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师生间缺乏情感上的交流。

离开课程标准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将其所要培养的能力以及价值观、政治观等撇除,成了形式主义的知识教学。这种课堂教学不能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独特作用,不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脱离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正是课改的任务之一。

三、基于核心素养之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两情”教学模式构建

中学政治课堂存在着知识至上观念与核心素养培养之间的矛盾、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背离的问题,其严重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两情”课堂教学模式是破解上述问题域的钥匙。

1. 情感教学模式

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不应该是严肃、无聊的代名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需要让政治课堂充满情感,所以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在政治课堂的教学中应该重视情感的教学。

(1)教师充满情感的教。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温度的课堂。首先,教师要透彻理解教学的知识点,对知识深入浅出的理解才能在课堂上自信地给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知识,挑战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其次,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对学生性格、特点、学习习惯等各方面全面的了解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对学生有了喜爱才能在教学中投入热情。再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表达,语言要有感染性、激情饱满,可以采用朗读、齐读等形式激发自身的情感,渲染课堂氛围。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素材的选取上既要符合学科逻辑也要饱含情感体验,情感素材在课堂上的运用有利于激发自身对故事的体验以及加深对学生的感染力。

(2)学生充满情感的学。学生在课堂上有感情的学除了依靠教师的情感引导外,还应有学生自身对情感的触动。第一,学生在课前对知识进行系统性的预习,对知识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会更有效;第二,学生课前自主扩充书本相关知识,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激发内心对于该知识点所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以便课堂上与教师产生共鸣;第三,学生在教师课后留下的开放式、探究性的实践活动中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帮助进入下堂课所要创设的情感教学中。

富有情感的政治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将政治学科素养传达;有利于学生对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把握;有利于促进正面的师生交流,帮助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承担责任与社会参与。

2. 情境教学模式

情境创设是在考虑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适宜学生主体性和差异性发展的方式,中学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这些核心要素的培养需要通过课堂情境活动创设来达成。

(1)创新情境设计形式。教师在政治课堂上要根据学科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特点来创设情境,通过讨论、视频素材的展示、模拟表演、辩论会等形式来创新情境的设计。例如,在《政治生活》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模拟一个小型社会,设立法院、学校等机构,让学生分饰不同的角色,亲自体验公共参与,在实践中践行法治意识,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公民,增强政治认同。此外,学科知识的教学中可以借助视频等多样化的素材拓展学生对生活化的知识的体验以及对其的抽象概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2)践行情境设计原则。一个活动型的课堂固然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但在课程改革之初很容易走进误区,需要践行以下几个原则。

①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契合。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情境的创设不能脱离学科知识和W生生活,例如在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第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讲解货币,需要以货币的知识点为逻辑体系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来创设情境。

②预估情境创设的可行性。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注意其可操作性,不适合的情境既不利于知识目标的实现,也会阻碍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所以情境创设要具有可操作性,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课堂的要求。

③注意情境过程中的引导。情境活动有利于学生自由、开放地思考,情境中教师的引导是不可缺的。教师的引导是在与学生的问答中尽量向正确的知识点和价值观上引导,情境创设并不要求学生给出标准的答案,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但仍要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

④学会“留白”。中学政治课堂经常会出现满堂活动、流于形式的问答等情况,所以情境的创设不能急于求成,在明确其所包含的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学科能力与价值观的基础上设计情境,给学生自由思考与发挥的空间。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中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是贯彻十提出的“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具体表现。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必须以学科核心素养为逻辑基础,关注学生的成长体验,在情感和情境中体验公共参与、践行法治意识、加强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真正成为一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推动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课。

参考文献:

[1] 胡田庚.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项目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R]. 2016.(9).

[3] 崔允t.追问“核心素养”[J].全球教育展望,2016,(5).

[4] 贡和法.德育,渗透在育德实践中[J].思想理论教育,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