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能力十篇

时间:2023-04-03 20:39:27

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能力篇1

关键词:中小企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全国今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导致超过2000万工人解聘。有人称中小企业遭遇“寒冬”。

在广东省召开的“第二届广东中小企业经济论坛暨2008年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经济论坛”会上,经济学家把中小企业倒闭的原因归结为“融资难、成本攀升、人民币升值”。是的,这三个原因目前对中小企业影响确实很大,但这仅仅是外部因素,中小企业不可能改变经济环境,如何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只有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抗市场冲击能力相对较弱,在新的复杂环境下,既要应对国内大企业、跨国公司和同行之间的市场竞争,又要应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它们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面对严峻的经济环境,中小企业不但要生存,而且还要发展壮大,这就必须要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并非某项单一的能力,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既可以表现在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上,也可以表现在生产经营、营销和财务上。对于占大多数的生产型中小企业来说,新产品的研发,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的自主创新无疑是核心内容,起着骨干的作用。

同志在党的十七提出:我国目前“生产能力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的高低,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正成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目前,全世界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里,跨国公司凭借技术优势,牢牢占据了产业链的高端,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产品高度垄断,从中获取大量超额利润。而我国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许多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一些产业领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对外技术依赖。国内中小企业大都处于产业链低端,赚取的只是劳务加工费,以知识产权为标志的高附加值,高利润则被外商获取,同时还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承担巨大的生态代价。比如我国DVD生产企业出口一台DVD,由于解码芯片、机芯等核心元器件靠国外进口,交给外国企业的专利费是18美元,成本是13美元,企业只能赚取一美元的利润;一台售价79美元的MP3,国外要拿走45美元的专利费,制造成本要32.5美元,我们辛辛苦苦干活的企业获得的纯利润只有1.5元。创新能力弱,导致我国企业生产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低,导致我们只能处于经济链条中的未端,“双低”使得我们只能靠数量和价格与别人竞争,从而使得我们中小企业在“融资难,成本攀升,人民币升值”的严峻的经济形势下纷纷倒闭。如果企业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产学研又结合不好,使本土的创新成果不能很好转换,企业就不得不依赖国外引进,而且越是高新技术设备就越依靠进口。有关专家统计,韩国和日本对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费用比例是1:10,而我国则是10:1。就是说,人家拿1块钱引进,10块钱用于自主创新,而我们刚好相反。10:1导致的不仅仅是多花钱买技术,关键是要重复多花钱。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大多数中小企业对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创新的技术严重不足,以致出现了无休止的“引进、引进、再引进”,有的甚至陷入“引进一落伍一再引进一再陷入”的恶性循环。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与现实已反复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拥有大批的专有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战略制高点,才能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把握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动权。

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生力军作用,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支持其做大做强并参与国际竞争。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中小企业自动承担起自主创新的主体这一角色,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机遇,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广大中小企业,要千方百计突破资金和人才这两大软肋的限制,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资金是企业创新的一大瓶颈,特别是对于实力比较弱小的中小企业。很多企业有这样的观点:国外企业研发投入动辄数亿美元,我们企业的销售收入还没人家的研发经费多,怎么和人家拼研发?言外之意,拼不过干脆放弃。这是一种悲观和保守的论调,国内也有不少经济实力并不很强的企业,在自主创新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们的观点是:不做,永远也不可能突破,最终形成的是恶性循环。自主创新要先从点滴做起。我们虽然资金的绝对最小,但是只要“不撒胡椒面”,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于某一点,寻求点上突破,并非一点优势都没有。海信公司在电机机芯片上的突破就是成功的例子。论集成电路,海信与别人比没有优势,但是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在电视机芯片上发力,就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说,资金对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用。同时,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都进行原始创新是做不到的。创新应当是分层次、有分工的,有的企业有能力进行原始创新,更多的企业只能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因此,大多数企业需要借势登高,实现产学研合作,通过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获取具有先进实用技术的项目成果,及时有效解决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面临的难题,从而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促进项目、人才和资本的结合。

人才匮乏是困扰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头疼事,根治好象很难,但解决起来并非没有药方。江苏的一家化工厂,产品质量长期达不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直接引进技术,价格太高无法接受,靠自己的科技人员机关,时间又不赶趟。后来,他们在“宁交会”上与一位“海归”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3个月后,“海归”解决了技术难题,公司为此仅支付了12万元。这说明,要解决人才企业不能仅仅着眼于内部,要走出公司的围墙,利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多渠道、多方面地利用人才,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个不拘一格不仅仅指人才的不同类别、国家,还指不同的使用方法。有的是招人麾下,有的是合作,有的是委托开发。但是目的只有一个: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能力篇2

关键词:创新;能力;能力创新;建议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创新(Innovation)”一词诞生于1912年,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被提出的。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目的是获取潜在的利润。谁来“创新”?创新的承担者,即创新的主体只能是企业家。熊彼特把“创新”活动的倡导者与实施者称为企业家。认为静态中的经济主体是经济人,而动态中的经济主体则是企业家或创新者。但发明者不一定是创新者,只有那种敢于冒风险,把新的发明引入经济中的企业家,才是“创新者”,企业家与普通的企业经营者也不同,前者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其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入“新组合”。经济发展是指整个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对企业发展,建设企业家队伍很有可取之处,特别是“对有灵魂的企业家创新”的论述,对企业能力创新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意义。

二、“能力”的释义

美国学者查特·保亚提斯对能力作了创新,他将能力广泛地定义为人的潜在性格,它可以是动机、特性、技能、人的自我形象、社会角色的一个方面或所使用的知识整体。从心理学角度看,“能力”是指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经常稳固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也指某个社会主体(组织或个人)对客观世界可发挥的作用力。“能力”其内在结构由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及创新能力构成。知识,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体现和结果;智力,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能力;技能,是智慧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实践及创新能力,是以知识、智力、技能基础的改造世界的能力。由知识到智力,再到技能,最后到实践及创新能力,呈现为由认识能力到改造能力,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发展过程。

三、“能力创新”及其功效

“能力创新”是指居于核心地位并能产生竞争优势的要素作用力的创新。具体地说就是学习能力和集体知识创造能力。它的功效是:(1)企业创新的关键。任何一个企业都想成功,但成功的企业都不会墨守成规,都在变化中求生存,在创造中求发展,而企业创新的核心,不仅是产品、市场结构,更多的是行动反应能力。对企业来说,能力创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能力,更多的是立足于过去实践的改造能力,打破原有的固有思维定势,产生新的活力。在笔者看来,能力创新是:过去的实践+生产学习积累=未来的创新,用数学模型来说,1+1永远大于1的过程。(2)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一个学习型的企业是具有后发优势的企业,一个善于在实践中总结归纳,进行创造的企业是一个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能力创新是企业在危机感中用无畏的勇气和魄力打破常规和条框,承担的一种使命与责任,它不只是某一杰出人才的单个表现,对一个企业来说,能力创新是一个集大成者,是一个整体效应,集中了数十位乃至整个企业能力创造性成果。它外似无形,内却有形,是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用智慧与灵感,用激励与竞争开创新的企业活力。(3)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创新包括资源创新和能力创新,笔者认为后者更为重要,资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毕竟是有限的,而能力是靠学习实践培养出来的,是用之不完、取之不尽的东西,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对相同行业同等水平的一般企业来说,资源在某个时候可能有差异,但资源可以通过等价交换获得,而能力不一样,它是企业竞争的源泉和核心,含有企业竞争发展的底蕴,是带动企业前行的动力。

四、“能力创新”的途径及建议

1. 在危机感中培养企业创造性思维。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论,企业如同人一样,也有成长、衰老的过程。通常人讲究延年益寿,同样企业也讲究持续发展。一个成功的企业要时刻具有危机感,有危机感才能激发员工用更高的激情去开创新的领域,才能使员工深切意识到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触发了员工对企业现状的反思,使其具有潜质的能力创新概念和创新的主动性。

2. 在“学习型组织”中造就能力创新。

(1)“学习型组织”及其作用。所谓学习型组织(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彼得.圣吉把其定义为“可以不断地加强创造未来能力的组织”。笔者认为学习型组织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创造自身的组织,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企业培养持续竞争优势的保证。在市场经济日益竞争的今天,“学习型组织”是企业能力创新的有力保证。它为企业:①寻思路。通过向同行、客户及他人学习,了解标杆企业的精髓及战略,改进产品及性能,激发创新的灵感。②找规律。温故知新自己的过去,认清有价值的失败(Productive Failure)与无意义的成功(Unproductive Success),分析、提炼使其上升为理论或规律。③做试验。面对未来创造的新知识进行有效的检验活动,在试验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与用结合,达到在用中学,并学以致用的目的,满足企业发展需要。④解方程。找出解决问题的最高杠杆解,利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数据,系统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把握不同因素之间的联系,获得最有效问题解决方案。⑤播知识。通过组织内知识传递,促进组织内知识扩散,建立开放自由的文化氛围。

(2)“学习型组织”的组建:在学习型组织中我们要学习主导市场的能力,学习快速应变的能力,学习关注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从而保证企业的长久生命力。怎么组建“学习型组织”?关键因素有:①硬件平台,主要指组织成员进行生产、学习及信息交流必备的工具、设备、生产条件,它是建立“学习型组织” 的硬指标。②软件支架,主要是指组织成员的素质、求知欲及企业对未来的愿景,它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软指标。③整合力与环境,整合软硬件的能力是组织能力创新的内在条件,环境是组织与外界进行有效信息交流的

外在条件。

3. 用企业文化理念铸成能力创新。

(1)企业文化理念及其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及其员工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在企业经济活动和各种文化因素影响下,通过生产经营管理实践逐渐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的群体意识。而理念是一个统合个体价值观差异的一个共享价值观。企业文化理念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上的体现。其作用在于指导和激励,通过根植企业核心价值观,创造强有力的协调机制来激励创新思想的可靠性、约束性及一致性。一个企业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就是一种员工创新理念的成功实现。如果一种创新理念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并接受,这种理念就会像“粘合剂”一样,把全体员工团结在创新理念之下,并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企业创新文化理念的形成。企业文化理念不仅包含企业价值观、品牌形象,更多的是个性与特色的精髓。如何形成企业创新文化理念?笔者认为:①要有一个“以能为本”的能力创新观念,培养合作、集体创新思维。②要纵观全局,着眼企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将能力创新根植于企业 精神精髓,科学地确定企业创新文化的内容。③不失时机地宣传倡导企业创新文化,贯彻落实企业核心理念。④要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强化,激励创新。

4. 用激励机制激发能力创新。

(1)“激励”及其功效。创新是在知识共鸣下产生新的智慧,激励是解决创新问题的根源。激励包括外在的和内在的,外在激励来自员工外部世界,它是通过“迫使”员工为得到某些东西和回避惩罚而形成的工作动力,外在的激励主要是物质激励,但当人们感觉到他们被收买或受控制的时候,物质激励并不绝对有效。作为激励因素的另一方面是精神激励,这种激励是要与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因为只有当一个人觉得他的价值不仅仅是个人利益,更多是组织和他人需要时,才会觉得个人对于组织的意义,这种积极性才使能力创新持久。

(2)“激励机制”的组建。怎么建立能力创新型的激励机制?主要有这么几点:①在学习互动的基础上,实行“绩效管理”,通过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与面谈,推动团队和个人作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形成组织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②在“人本管理”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对能力的测评、使用、分配和开发等,进行“能本管理”。③在生产学习相互交替中,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

5. 用即时交流反馈信息系统实现能力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凭个人努力是难以实现的,构建创新网络,进行创新合作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主导模式,企业的效率会通过“学习——工作——创新——学习……”循环进行,螺旋上升。

(1)即时交流反馈信息来源与系统组建:即时交流反馈信息主要来自于“学习型组织”,因为该组织是由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各部分构成,通过组织成员的学习与交流,会使组织内部信息更加丰富;并且组织的分层决策、员工授权管理也将促使组织更具协调性和创造力。怎么建立即时交流反馈信息系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依靠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另一方面是靠“学习型组织”自身。因为:①“学习型组织”本身的有序性,从而能保证能力创新的连续性;②“学习型组织”的即时动态性,从而能保证能力创新的跳跃性;③“学习型组织”信息源的广泛性,既有组织内部的,也有组织外部的,从而能保证整个网络的发散性。

(2)即时交流反馈信息系统的作用:系统的即时交流、信息反馈,激活了企业各个神经元,使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等多方面时时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既保证企业在快速成长中对信息的处理和利用,也保证了组织及时不断地与环境信息交流。因此,依靠技术革新与“学习型组织”建立起来的即时交流信息反馈系统是能力创新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我们学习、工作、创新的途径与来源。

参考文献:

1.张平华编着.中国企业管理创新.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企业创新能力篇3

关键词:汉中企业;自主创新;经济发展方式;产学研合作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讲话中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自主创新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和基础,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事关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全局性的战略抉择。而汉中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调研在了解汉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汉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通过笔者的调研发现,汉中企业目前自主创新能力普遍偏弱,这与汉中“工业强市、农业稳市”的战略决策是不相符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且不均衡。2008年末,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有48个,占18.0%;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企业有31个,占11.6%。在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为63.3%,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为46.9%。

2008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科技活动人员3,682人,较2004年末增加637人;企业投入的科技活动经费为8.13亿元,较2004年增加2.31亿元。

在企业投入的科技活动经费中,代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008年为4.12亿元,较2004年减少0.32亿元。2008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4.09亿元,较2004年减少0.33亿元。

(二)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原始创新能力不足。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为121件,较2004年增加9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5件,较2004年增加29件;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为28.9%,较2004年增加2.8个百分点。从上述数据看不仅企业的科技成果数量少,而且专利中涉及的核心技术少、转化率低、发明专利的数量过少,更缺乏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表明汉中工业企业的原始创新动力与激情不足。

(三)科技人员数量不足、且结构欠合理。在单位从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专科、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分别占0.5%、10.0%、22.8%、35.5%、31.2%;具有技术职称和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人员为97,897人、52,166人,分别占从业人员的24.5%和13.1%。调查还发现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中高学历、高职称的科技人员缺乏;从学历层面看,硕士以上学位者过少,特别是博士人数太少,这与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创新平台或博士后流动站不无关系。

(四)企业自主创新体制性和政策突出。完善的机制是自主创新的活力所在,但我国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还没有完全建立,缺乏有效的技术市场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汉中作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和经济边缘地,在机制体制创新方面显得动力和能力都不足。自主产品缺乏政策环境支持,“叫好不叫座”。在自主品牌培育过程中,地方政府采购、政府协调、宏观决策机制等没有发挥支持本地企业发展创新的功能,且服务意识较为薄弱,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五)企业人力资源体系和内部管理模式不符合自主创新的要求。通过调研还发现,汉中企业的内部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加强自主创新和经济转型的要求,更未单独制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机制与激励系统。而且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都是交易型的,没有适时建立关系型的人力资源体系。同时,汉中企业在智力资本积累方面也投入不足,人力资本的投资过少,组织资本的竞争力弱、结构资本与社会资本方面的关注也过少。

二、汉中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策建议

汉中市委、市政府对建设创新型城市做出了明确部署,并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企业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重要责任。政府有关部门要细化完善有关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加大推进力度,努力提升汉中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企业和政府是不行的,还必须调动一切利益相关的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并探索建立各种合作共享机制,从而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符合汉中经济发展实际的区域创新网络。故笔者认为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谋求汉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型。

(一)正确处理产学研之间的关系。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创新联合体。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应成为研发投入、研发活动和研发成果应用的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重要的成果源泉。企业技术创新不能脱离“学”和“研”的支持,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这种结合不是一种政策上的平衡。而是一种现实的必然要求。盐城市企业整体上创新能力还不强,迫切需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提供坚实的成果支撑。目前,成功的企业都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紧密的、有效的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主要途径。当然,不同的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是不同的。不能将产学研合作简单地视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在企业内转化的过程。而应以企业为主导,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风险承担的主体、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总体产品和技术方案设计的主体、经济收益获得的主体,组织各方共同推进创新,实现互利共赢。

(二)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随着“关中-天水”部级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以及“西成客专”的动工建设,汉中作为关键节点城市与经济区的主要辐射区,其企业数量将不断增多、且技术需求大,有条件形成区域创新的整体优势,以实现工业强市和率先突破发展的战略目标,争取在2011年实现工业产值翻番。故我们要从竞争机制和利益纽带上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结盟,企业要介入研发和应用全过程并主导整个创新活动,逐步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自主创新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通过项目委托、共建实验室、工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办法,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便捷通道,探索科技成果应用的有效方式,形成企业同高校、科研院所“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三)探索建立集群创新模式与工业园区运作模式。鼓励同类型企业通过各种制度创新和利益创新结合在一起共同推进自主创新和研发,从而加强知识共享,降低创新失败的风险,共同应对市场的挑战,从而形成利益共同体和战略联盟。创新的地理范围缩小有利于降低创新的成本和沟通的费用,市政府应当通过出台各种政策建立几个分行业的工业园区并积极研究探索运作模式,吸引企业进入园区、形成产业集群,从而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与其他的创新活动,降低交易成本与重复研发创新的现象。

(四)尊重人才,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人才开发与培养体系。一要大力实施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工程,优化科技知识结构,提高科技人才整体素质。要认真组织实施“汉中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中青年专家、青年科技创新学术带头人的培养造就;二要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要采取切实有效、灵活多样的人才政策,全方位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鼓励他们回汉中转化科技成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三是用好人才、人尽其才。要有人才难得的责任感、紧迫感,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才的作用,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重任、生活上照顾。当前,尤其要进一步实施人才“活力工程”,努力打造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创新才能的科技人才队伍;四是建立各种柔性的人才引进与使用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五是应加强三个层次的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即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与高技能人才。

三、总结与局限

本次调查虽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与成果,但受调研团队精力水平、调查方法和调查样本的限制,没有分行业去了解汉中每个行业(产业)的自主创新现状。针对此局限,笔者考虑以后可以通过与政府部门以及大规模制造企业的合作,去深入了解企业的具体创新需求与个性化的瓶颈所在,从而为汉中的特大型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企业创新能力篇4

【关键词】创新创业企业;成长能力;提升

一、引言

创新创业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提升国内就业率,促进经济建设水平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受到国内经济发展下行压力的影响,创新创业企业经营发展还面临着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创业企业的成长能力不强,面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冲击,很多创新创业企业都是倒闭终结。因此,必须注重加强提升创新创业企业成长能力,促进实现创新创业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创新创业企业成长能力的内在特点分析

创新创业企业成长是指企业在初创期到内部组织结构、功能完善、规模扩张的过程,而成长能力则是对企业成长状态的评价分析,在创新创业企业的成长能力指标评价分析方面,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的总资产、净资产等对企业的实际发展规模进行评价,通过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以及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评价,通过现金流量等指标对内部运转活力进行分析,通过研发投入等对企业的发展潜力进行评价,准确掌握创新创业企业的实际成长状况。

三、创新创业企业成长能力面临的矛盾难题分析

1.创新创业企业的制度体系不完善。对于创新创业企业而言,很多企业在初创阶段,精力主要集中在企业主营业务的发展拓展方面,对于内部经营管理关注不够,因此很多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并不规范,不少创新创业企业普遍存在着制度不完善、信用资质不够等问题,短期内虽然这些问题并不会表现出来,但却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本院性问题,对创新创业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制约。

2.创新创业企业的资产总量较少。对创新创业的企业发展来说,他们往往是现需要努力拓展业务,在业务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企业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因此,很多企业在起步阶段往往固定资产总量很少,负债能力也非常差,资产不足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贷、融资等业务工作的开展,这也是造成企业获得金融支持困难的重要原因。

3.创新创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创新创业企业一般来说,在企业的开发初期,需要不断地培育市场,这一阶段企业的盈利能力非常有限,甚至很多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而且由于企业在发展初期独创性和开拓性也不够,这也是造成创新创业企业成长不确定性的重要原因。

四、提升创新创业企业成长能力

1.明确不同阶段的重点工作

(1)在创新创业企业的创建阶段,应该重点明确企业的工作重点是在提高生存能力上。在提升成长能力方面,应该重点加强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方面。一方面应该坚持抓好企业主打产品或者服务的研发生产,通过高层次高水平的核心产品或者是特色服务,形成企业的潜在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则应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拓展能力,特别是缓解企业在创业资源方面的约束,增强对外融资能力,弥补创新创业企业自身投入不足造成的发展制约,逐步增强企业经营发展的稳定性。

(2)在企业的立足阶段,关键是应该抓住市场。首先,创新创业企业应该提升市场占位能力,尽可能迅速的将企业的产品或者是服务推向市场,形成现金回流,增强现金流量,降低企业的生存压力。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扩大企业的市场优势,在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上下功夫,通过塑造品牌,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其次,企业应该注重不断提升技术占位能力,以企业的核心产品为主打,形成行业领域内的技术优势,强化对竞争性产品或者是同类产品的冲击能力,保持企业的领先优势。

(3)在创新创业企业的拓展阶段,应该注重转变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在企业的经营拓展阶段,创新创业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的员工数量也越来越多,一般来说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机制很难适应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必须结合企业规模情况,对内部的管理模式以及组织结构等进行优化,为创新创业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在这一阶段创新创业企业还应该高度重视自身的持续创新能力,在同类产品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环境下,积极做好企业的产品创新和衍生,促使企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2.突破企业成长的主要壁垒

(1)加强创新创业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按照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创新创业企业可能面对的市场、技术、政策、现金流、股权控制风方面风险的管控,加强风险分析和预警,保证创新创业企业经营发展的稳定。

(2)强化创新创业企业的资金融通能力。任何企业的经营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和保障,对于创新创业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在创新创业企业的发展阶段,应该将资金积累和外源融资作为关键,增强企业的现金流控制能力,保证经营运转各个环节的正常有序。

(3)提高创新创业企业的人力资源保障能力。创新创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业动力,根本上来源与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在企业的成长方面,应该注重充分发挥好核心技术人才的作用,加强技术骨干力量,依靠技术人才形成推动创新创业企业长远稳定发展的基础动力。

五、结语

提升创新创业企业的成长能力,应该按照创新创业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加强企业的组织结构、技术创新、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注重保持企业在市场上的领先优势,以实现创新创业企业的持续稳健成长。

参考文献:

[1] 徐衡.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0.

企业创新能力篇5

完善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对促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至关重要,应研究和制定一批可以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中“瓶颈”问题的政策措施,为增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设立专门资助民营企业研究与开发的专项资金。省、市、县政府可适度集中财政资金建立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扶持科技型民营企业发展,让有限的资金真正为那些处于技术到商品跳跃阶段的企业“雪中送炭”,促进科技与资本的有效结合。各级政府制定的科技计划也应向民营企业倾斜,帮助民营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支持力度。积极调整财税优惠政策,除了落实已有对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普适性的税收激励政策以外,还应重点针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实施特定的减免税政策,以增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财税优惠政策的重心应由鼓励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向激励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转移。同时,还应根据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需要,更多地实施间接优惠的财税政策措施。

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灵魂和核心作用

民营科技企业家是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是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政府和舆论部门应积极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家强化创新意识,树立依靠自主创新、依靠人才资源的集约发展观;破除重模仿轻创新的技术依赖观,树立敢创自主技术、敢创自主品牌的技术创新观;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家跳出江苏,跳出中国,运用全球眼光谋划企业的创新与发展,立足于“自主创新、自有品牌、自我提升”,把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敢于超越自我,勇于打响品牌,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产品竞争力。通过全方位的努力,争取在江苏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像联创科技、南瑞继保、东大金智、南大苏富特等进入行业全国百强企业之列的民营科技企业。

多层次、全方位地培育和利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源

江苏科技文化方面的突出优势,为民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为科技型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江苏仅南京一所城市就有高校48所、各类研究与开发机构543家、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31个、中国科学院院士4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2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3万人。江苏是全国科技实力最雄厚的省份之一。但是,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江苏企业对于自主创新条件的利用还很不充分。因此,必须进一步多层次、全方位地培育和利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源,推动民营企业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政府应善于做好服务,引导民营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集中力量突破领域核心技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形成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以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引导和推动民营企业加强区域合作,拓展创新渠道,充分利用各种创新资源,开展合作创新,求得新发展。推动民营企业间组成针对特定技术创新计划的战略联盟。合作承担技术创新任务,共同分享技术创新成果。进一步引导民营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建立有效的技术协同机制,通过共建研发机构、技术成果转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与科技资源的有机结合,重点提高民营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起点,提高模仿创新水平。积极鼓励科研机构与民营企业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间联合设立研发中心,重点加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

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

针对江苏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面临的不利因素,政府应充分发挥现有的生产力促进中心、行业技术中心等机构的作用。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为民营企业提供先进的科技成果和配套的技术指导:依托现有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培育科技孵化器,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场地、设施和服务等。尤其要大力加强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和技术交易市场的建设,通过信息网络为民营企业提供最新的技术、经济、市场等方面的信息,帮助其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市场预测和快速反应能力:通过技术交易市场协调技术供求。提供交易过程中的专利、合同登记、知识产权变更等配套服务,从而降低技术交易成本,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转化速度。

建立公共技术支持平台,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可以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开放服务的方式,在民营企业比较集中和具有产业集聚优势的区域,重点支持建立一批公共技术支持平台,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设计、信息、研发、试验、检测、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全方位服务。

强化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

强化对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是提升江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凡是经济发达、自主创新成功的企业,都离不开全方位、多角度的金融支持。因此,江苏必须借鉴成功经验,重点从两大方面强化对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

强化各级财政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直接支持。随着江苏财政收入的增长,应以建设公共财政为导向,从多个方面、以多种形式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应根据提升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水平的需要,设立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专项支持基金。为了把财政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落到实处,应该实行政府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三统一”,即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可在各级财政部门内部先明确一个主管处(科)室,统一协调管理江苏自主创新的政府资金。

优化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机制。通过提升盈利空间、改善金融环境等,促使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强化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服务。促使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根据国家投资政策及信贷政策规定,对省和市级立项的高新技术项目,积极地给予信贷支持;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自主创新产品出口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根据信贷原则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及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政府可以建立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基金,引导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差别化、标准化的金融支持。

此外,为解决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融资难的问题。应加速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并将创新型中小民营企业纳入信用担保体系。建立银行、政府、企业互动机制,深入开展银政企三方合作模式,推动银行、担保机构与融资企业互动,为解决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难题创造良好的条件。

企业创新能力篇6

【关键词】 工业企业 创新能力 培养 激发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是江门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土地、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递减趋势的形势下,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明显上升,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1. 江门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及特点

1.1现状

2011年,江门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66家,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311家,开展科技活动的有62家,占大中型工业企业的19.94%,大中型工业企业年末从业人员292651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8306人,占2.84%;筹集科技活动经费总额12.91亿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3亿元,技术改造经费支出2.01亿元,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77.4亿元,企业专利申请185件。江门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从而使江门的工业企业具备了一定的竞争能力,并保持了可持续发展的势头。

1.2特点

1.2.1科技创新活动集中在三大行业。江门有科技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江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62家科技活动企业中,这三个行业共有科技活动企业数为23家,占全部科技活动企业数的37.1%。

1.2.2科技活动主要集中在市区。从地域分布看,江门有科技活动的企业主要集中在蓬江、江海、新会三个区。三区有科技活动企业数为46家,占全部科技活动企业数的74.19%。

1.2.3科技经费筹集以企业为主。据资料显示,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筹集主要以企业自筹资金为主,企业自筹资金占全部筹集资金的80%以上。

1.2.4大中型企业科技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我市的一些大中型企业,例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嘉宝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自企业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自主创新,特别是踏入21世纪以来,这些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创新管理体制,以立足于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主,形成了“尊重创新、鼓励创新、勇于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逐步形成以企业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目前,这些企业已成为我市的行业龙头。

1.2.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传统产业技术进步提速。2000年,江门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值为186.94亿元,仅占当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1.5%;至2011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到1130亿元,已占当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7.65%,11年间提高了16.15个百分点。

2. 存在问题与差距

2.1部分企业创新意识淡薄。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开展创新活动,而规模越小的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则越少。他们对自主创新缺乏信心,认为自身条件差,自主创新风险较大,没有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创新活动,企业科研机构不健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如果不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不通过自主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2.2科技人才总量偏小。从江门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相比,江门的人才总量是最少的。国际经验表明,人才聚集是技术聚集、项目聚集和产业聚集的基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决定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3资金投入不足。江门工业企业近5年来科技活动筹集资金增长不多,相比珠三角发达城市,有很大的差距。科技创新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有好技术、好产品而没有足够的资金对其进行商品化和产业化,则无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4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目前企业制度的改革并没有建立起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适应技术创新的经营环境和条件也还没有形成。其主要表现:一是没有建立起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使企业经营者缺乏不断创新、承担风险,把企业办强、办大的内驱力。二是对企业科技人才不够重视。许多企业不了解技术进步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系,不了解技术进步中人才的价值。在分配上基本没有考虑到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对企业的贡献程度,不能按效率优先的原则拉开差距。尽管多数企业对技术创新有关人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奖励,但企业内部激励措施不力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已成为众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大障碍。

2.5知识产权的激励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是保护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在缺乏知识产权制度的情况下,企业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使创新者不能得到应有的收益补偿,这将抑制企业的创新行为。而知识产权的设立则授予了创新者在一定时期内独占技术创新市场收益的权利,解决了具有公共属性的技术创新成果因“溢出效应”而导致的“搭便车”问题。我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但由于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时间还不长,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较弱,导致这项政策的激励作用还未充分发挥。

3. 对策与建议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和产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竞争的核心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竞争能力的强弱,关系企业的成败,关系地区的贫富,关系国家的兴衰。追寻江门经济发展的原因,其中有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但主要是靠要素投入和投资拉动形成的。当前要以提高江门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坚定不移地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使江门成为科技创新的示范市。

3.1切实提高对自主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当前,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区域竞争的主战场。面对当前区域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各级政府必须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建设生态文明新区、争当科学发展示范市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充分利用本地媒体培育良好的自主创新文化和政策环境,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大力弘扬自主创新精神,提高市民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政府和社会要尊重特立独行、标新立异,鼓励自由探索、百家争鸣,扶助自主开发、创新创业,努力营造崇尚创新、勇于突破、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3.2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既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设创新型城市,关键是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凝聚人才的主体、科技投入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江门市的自主创新能力。要鼓励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鼓励企业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同时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如资产评估机构、信息服务机构、企业孵化器、技术服务机构等。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将政府、企业、高校、研发机构紧密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

3.3重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快提高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围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集中力量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结合江门市实际情况和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重点,按照支柱产业优先、关键共性技术优先、实用技术优先的原则,坚持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创新相结合,重点在石化产业、家用电气、电子信息、重型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软件与集成电路、印刷及办公自动化耗材产业,选择主要目标进行重点突破,通过组织推动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大幅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

3.4建立多层次的企业自主创新投融资体系,切实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政府对企业的科技投入和投向对其他渠道对企业的投入具有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各级政府应该在资金与政策方面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投资力度,采取财税优惠等有效措施鼓励社会资本的进入。要切实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增加科技和产业投入的各项规定,确保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增长与当地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相适应,保持逐年有所增加。要扩大和完善自主创新的金融担保机制,拓展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渠道,加大商业性金融机构对科技的投资力度。

企业创新能力篇7

对“组织学习”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March & Simon (1958)。1978年,Agryris & Schon正式提出组织学习的概念,认为它是指“发现错误,并通过重新建构组织的‘使用理论’(Theories - in - use)(人们行为背后的假设,却常常不被意识到)而加以改正的过程”,Agryris 也因此被誉为“组织学习”之父。其后,以Argyris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不断对组织学习的概念进行修正,对组织学习的定义、类型、内容、程序以及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总结现有研究可以发现,组织学习是企业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需要,动态吸收、内化、共享和创造知识的过程,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也可以说,是个体通过与集体互动和交流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储存在组织记忆中,并通过组织的信息机制来进行储存、传播和开发,最终实现组织的知识创造、扩散、应用和再创造的循环过程,其最终结果是实现组织知识更新与创新能力的形成。

组织学习能力是反映组织学习效率和效果的重要标志。有以下三种研究视角。

第一,适应环境的视角。国内学者中,王振江(1999)将企业的学习能力界定为组织的警觉变化、预估影响、做出反应、调整安排的自创未来的能力,反映了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对各种内外信息的认知与反应的能力。阎大颖(2006)认为,企业的学习能力是企业通过调整自己的内在结构以适应变化着的外部环境的能力。

第二,知识传播的视角。胡汉辉等(2006)指出组织的学习能力是指组织为了开发与挖掘组织潜在所需知识和技能,通过知识的模仿、改进与创造来提高组织与环境相适应的胜任力。这些定义说明了,学习是组织的灵魂,知识是学习的对象,这就是学习能力最本质的内涵。

第三,创新的视角。Yeung(1999)等学者从新思想的产生和应用方面对企业学习能力进行了界定。他们将组织学习能力定义为产生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并利用多种管理方法、跨越多种边界传播这种思想的能力。强调跨越各种边界传播知识以实现知识的群体化,并隐含着对组织内部隐性知识的挖掘,但却忽略了对新出现的外部显性知识的吸纳。

二、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与内涵

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在于企业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活动的主体则是企业家,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精髓,企业家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就在于企业家能够发现问题并实行创新。所以,企业创新是指企业家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为依托,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建立新的生产经营体系,进而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

关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Burgelman(1998)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是支持企业创新战略的一系列综合特征,它包括可利用资源及分配、对行业发展的理解能力、对技术发展的理解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结构和文化条件。Barton(1992)认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系统能力、管理系统能力及企业的价值观。艾米顿(1998)认为创新能力是“企业创造新思想的能力,使用好思想的能力,好思想最终成为市场化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能力”。 魏江、许庆瑞(1995)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是支持企业创新战略实现、由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两者耦合并由此决定的系统整体功能。如此看来,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界定,应包括系统能力和战略导向两方面。

三、组织学习能力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

企业所处环境的动态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客观上要求组织必须不断地进行动态的调整和创新,以对各种变化做出恰当而快速的反应。欧美不少学者的研究表明,组织学习对组织创新(能力)有正向的影响。Argyris和Schon(1978)认为在相同的组织条件下,组织学习可使组织增加创新的能力。Stata(1989)的研究发现,组织学习引导组织创新,尤其是在知识密集的产业中,个人和组织学习会引导创新。McKee(1992)以Foster的模式为基础,指出不同的组织学习型态会导致不同的创新型态,如单循环学习只会导致增量的(Incremental)创新,而不连续的(Discontinious)创新则需要双循环学习才能够实现,可见组织学习对组织创新有促进作用。Mabey和Salaman(1995)也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维持创新的主要因素。组织的学习能力不仅会影响创新的初始阶段,也会影响创新的执行阶段(Glynn,1996)。

学习导向对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学习导向可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应用,而知识积累和知识应用这两个子过程的协同发展可以实现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并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魏江、刘锦,2005)。国内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组织学习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得出相似的结论,认为组织学习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都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谢洪明、刘常勇等(2006)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学习导向对组织的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都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目前的研究还留有很大的挖掘空间。组织学习能力是否直接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组织学习能力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是否存在中介变量?组织学习能力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如何影响企业创新能力?这些问题都值得在理论和实证上做进一步研究。

四、总结与展望

我国在涉及组织学习能力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关系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今后需要深入的主要领域有:

(一)进一步弄清组织学习能力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更为完善的关系模型

从组织学习能力的构成出发,探讨组织学习能力与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关系、转化关系等。如,组织学习能力是否直接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组织学习能力是否通过知识管理间接作用于企业创新能力?不同企业类型是否在组织学习能力与企业创新能力间有调节作用?组织学习能力转化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机制如何?

(二)开发本土量表,加强对组织学习能力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

国外已经开发了一些量表对组织学习能力与企业创新能力进行测量。鉴于量表测量结果的主观性强,而我国又有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所以,开发适合我国具体环境的量表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将影响对组织学习能力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在中国的进一步实证研究。■

企业创新能力篇8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开展“创新工程”活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企业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然而,各企业中人才资源缺乏、科技含量偏低等因素,已成为影响企业长足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因此,在企业中开展“创新工程”,是工会履行建设职能,服从服务于经济工作大局,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举措和有效切入点,是加快职工队伍知识化进程,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这必将推动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做优,实现经济新跨越。因此,各级工会要统一思想,提高对开展“创新工程”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把“创新工程”作为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具体体现,作为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知识的具体体现,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继续深入开展。

二是要加强宣传,营造“创新工程”良好氛围。要引导教育广大职工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经济技术创新意识。原创:同时,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各类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开展“创新工程”的意义,宣传在“创新工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创新成果,激励广大职工投入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来,不断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为深入实施“创新工程”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是要认真调查研究,坚持分类指导。各级工会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注重研究企业实施“创新工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并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分类指导。要走科技兴企之路,突出创新、创先、创优。同时,还要抓住企业和员工共同关心的问题,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针对企业发展的难点、重点问题开展活动。

四是要建立和完善开展“创新工程”的激励机制。工会要主动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领导研究和制定“创新工程”的表彰、奖励办法,充分发挥劳模、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等在“创新工程”中的骨干作用。对在活动中取得优秀成果的员工,在其待遇上应予以倾斜,扩大激励效果。

企业创新能力篇9

关键词: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战略机制;对策研究

众所周知,创新型企业在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全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是形成并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础工程和根本途径。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竞争白刃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为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并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具备国际化视野、站在行业领域的制高点上实施持续不断的创新。持续不断的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其能力的强弱是衡量企业肌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企业市场地位和成长潜力的基本因素。

一、创新型企业的内涵及其要素特征

一般说来,创新型企业是指以创新战略为指导,通过全面创新和持续创新,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以实现自身发展、行业带动和社会经济增长的企业。据此涵义,创新型企业应具备以下要素特征:

第一,创新型企业具有明确的创新战略和完整的创新体系。创新战略和创新体系通过对企业创新发展的系统设计和整体规划来保证企业的持续创新,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第二,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是全面和持续的创新。创新活动是对教育(培训)、学习、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系统的调整和新的组合的持续性进程。

第三,创新型企业的主导产品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既不是代工企业,也不是纯模仿企业,而且能够有效利用知识产权保护自身利益,增强业内的话语权,并对竞争对手产生强大的挤压态势。

第四,新型企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效益,主要通过内生方式实现增长,研发投入大,技术能力强,赢利水平高,始终处于良好的自我管理和发展状态。

第五,创新型企业在行业发展中具有带动性。通过提升多纬度创新能力使自主核心技术达到领先水平,技术标准成为行业规范或品牌产品成为主导设计,并通过技术扩散和转移引领一个新兴行业的产生或带动整个已有行业技术和经济的长足发展。

第六,创新型企业具有良好的企业家精神、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企业伦理意识和普世价值观,作为业界领袖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我国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现状

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不少行业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第一,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是目前企业技术创新的软肋。据英国公布的2009年全球研发投入前1000名企业数据,在72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入围榜单中,仅三家中国企业(东风、上海汽车和比亚迪)上榜,其投入的绝对值与行业巨头相比差距甚大,也与中国汽车产销大国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

第二,企业高级科技人员不足、流失严重,无疑会大大削弱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第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赢弱,核心技术长期依赖从国外引进。而发达国家以及跨国公司搞技术垄断,以及中国企业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导致企业吸收转化能力弱。

第四,企业管理能力差,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匮乏,对外依存度强,难以形成独立的创新决策。

第五,自主品牌缺失,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综观国内市场,高端市场充斥着国外知名品牌,而我国寥寥无几的知名品牌多属于中低端品牌,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市场占有率低。

第六,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形成。行业共性、战略性技术研发薄弱,急需企业技术联盟履行职责。

第七,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堪忧,市场环境亟待净化。众多企业追求眼前利益和采取短期行为,造成市场中“山寨”产品泛滥,这也是中国企业在国际上多受诟病的原因之一。

第八,国家相关优惠政策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以上现状表明,提升中国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建设真正的创新型强国、大国之路仍任重道远。

三、影响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原因分析

(一)外部环境因素

1、企业持续创新的外部市场条件

市场需求能力和竞争压力会推动企业持续创新。为保证外部市场条件有效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引导技术创新的正常运行,必须强调市场竞争的适度性和规范性。一方面,只有竞争强度适度才能有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强度过弱不足以激发创新行为,而强度过大又势必降低企业的合理经济收益,削弱企业创新投入能力;另一方面,在不正当、不公平竞争条件下,企业总是倾向于利用自身的特权和等级优势,采取不规范的手段取得市场垄断和优势,而不是从事艰苦的技术创新活动,这既可能直接侵害创新性企业的利益,也可能挤占创新性企业的市场空间,间接影响创新性企业的发展,使多数企业对创新性活动难以形成较高的收益预期。

2、政府的研究开发投入与产业共性技术的供给

政府的科技投入侧重于基础研究、部分应用研究和其他公益性研究。基础科学即使并不直接导致技术创新,但能增加企业对技术的敏感性。因此,即使是在较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研发投入也是形成和维持对科技有效需求水平的重要因素。这就意味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科技投入起到促进市场对科技的需求的作用,政府科技投入的变化引起企业科技投入的变化,当政府科技投入达到并维持一定水平时,企业科技投入才能达到并维持一定的规模。此外,政府对产业共性技术平台的建设,也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起关键的作用。

3、政府关于技术创新的宏观政策

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效应的大小与政府关于技术创新的宏观政策密切相关。这主要体现在政府的科技发展战略,技术引进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技术创新相关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和政府采购体制等相关的政策。政府在完善技术创新政策体系、优化发展环境、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动力机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为空间,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应用技术为重点、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是注重发挥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完善促进转制类科研机构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是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扶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围绕龙头企业的核心产品,建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创新联盟,共同开展关联技术的研究开发,快速提高研究开发效率。

四是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培养和引进高技术人才,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智力支撑。

(二)内部环境因素

1、技术学习机制

企业在持续创新过程中,不仅要追求技术的突破和产品的市场实现,更重要的是加强过程中的组织学习。通过学习、积累和整合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系统和技术平台,以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通过加强知识管理,企业原有的知识体系将被新的知识体系所取代,形成新的知识和技术体系,企业的知识和技术创造能力将上升到新的台阶,知识有效地转化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从而形成企业专有的核心竞争力,完成了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2、持续创新主体的内在激励机制

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对持续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家的激励机制;企业技术精英的激励机制。企业技术精英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这些员工都拥有企业技术创新的隐性知识,都进行了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建立起对企业技术精英的激励机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

        四、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对策研究

从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潮流这个层面上考虑,应该把培育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作为长期的战略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需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不断地发展壮大。为此,就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提出如下建议:

(一)从制度建设入手培育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要转变观念,加强领导,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真正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

其次,强化国家财税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改革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建议增加持续创新方面的考核指标,以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和长远发展。

(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政府对企业持续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

市场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调动企业进行创新的主动性。同时,政府的政策扶持也是不可缺少的。此外,还要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引导,集中支持一批对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技术开发,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逐步引导企业加强机制建设。

在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更应调整政府投入的结构,实现政策上的战略转变。同时,在财政、税收、金融、市场准入与环境服务方面,提供更为有效的政策支持,为自主创新的系统推进创造条件。今后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把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纳入政策系统,协同配套地贯彻执行。

(三)建立提升企业持续创新的内在动力机制。

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发展,必须建立有利于企业持续创新的体制和机制。从体制上、机制上打破和消除影响企业创新发展的各种障碍。特别是,要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理顺产权关系,优化产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型企业只有深化企业制度创新,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不断增强企业持续创新的内在动力,有效地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

实施持续技术创新战略,大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战略,必须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和先进科技成果,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引、创新相结合,积极参与重大关键技术的国际项目合作研究与开发;必须瞄准国际标准,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推进技术创新国际化,不断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走国际化道路,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优势条件。

实施创新人才战略,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人才的创新潜能。创新人才是创新型企业最宝贵、最重要的关键性、稀缺性战略资源。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家、高层次科技人才是创新型企业创新人才的核心。

实施企业文化创新战略,创建自主、开放、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源。实施企业文化创新战略,创新企业文化,对内可以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可以扩大市场的影响,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实施品牌创新战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品牌。创新型企业实施品牌创新战略,核心是大力培育和壮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品牌。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强化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创新型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创新型企业全面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是实施深化企业制度创新战略、持续技术创新战略、创新人才战略、企业文化创新战略、品牌创新战略、知识产权战略等企业创新战略。

参考文献:

1、巴明辉.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eb/ol].wenku.baidu.com/view/40dca3284b73f242336c5fa4.html.

企业创新能力篇10

关键词: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战略机制;对策研究

众所周知,创新型企业在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全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是形成并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础工程和根本途径。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竞争白刃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为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并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具备国际化视野、站在行业领域的制高点上实施持续不断的创新。持续不断的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其能力的强弱是衡量企业肌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企业市场地位和成长潜力的基本因素。

一、创新型企业的内涵及其要素特征

一般说来,创新型企业是指以创新战略为指导,通过全面创新和持续创新,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以实现自身发展、行业带动和社会经济增长的企业。据此涵义,创新型企业应具备以下要素特征:

第一,创新型企业具有明确的创新战略和完整的创新体系。创新战略和创新体系通过对企业创新发展的系统设计和整体规划来保证企业的持续创新,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第二,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是全面和持续的创新。创新活动是对教育(培训)、学习、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系统的调整和新的组合的持续性进程。

第三,创新型企业的主导产品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既不是代工企业,也不是纯模仿企业,而且能够有效利用知识产权保护自身利益,增强业内的话语权,并对竞争对手产生强大的挤压态势。

第四,新型企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效益,主要通过内生方式实现增长,研发投入大,技术能力强,赢利水平高,始终处于良好的自我管理和发展状态。

第五,创新型企业在行业发展中具有带动性。通过提升多纬度创新能力使自主核心技术达到领先水平,技术标准成为行业规范或品牌产品成为主导设计,并通过技术扩散和转移引领一个新兴行业的产生或带动整个已有行业技术和经济的长足发展。

第六,创新型企业具有良好的企业家精神、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企业伦理意识和普世价值观,作为业界领袖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我国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现状

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不少行业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第一,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是目前企业技术创新的软肋。据英国公布的2009年全球研发投入前1000名企业数据,在72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入围榜单中,仅三家中国企业(东风、上海汽车和比亚迪)上榜,其投入的绝对值与行业巨头相比差距甚大,也与中国汽车产销大国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

第二,企业高级科技人员不足、流失严重,无疑会大大削弱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第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赢弱,核心技术长期依赖从国外引进。而发达国家以及跨国公司搞技术垄断,以及中国企业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导致企业吸收转化能力弱。

第四,企业管理能力差,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匮乏,对外依存度强,难以形成独立的创新决策。

第五,自主品牌缺失,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综观国内市场,高端市场充斥着国外知名品牌,而我国寥寥无几的知名品牌多属于中低端品牌,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市场占有率低。

第六,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形成。行业共性、战略性技术研发薄弱,急需企业技术联盟履行职责。

第七,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堪忧,市场环境亟待净化。众多企业追求眼前利益和采取短期行为,造成市场中“山寨”产品泛滥,这也是中国企业在国际上多受诟病的原因之一。

第八,国家相关优惠政策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以上现状表明,提升中国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建设真正的创新型强国、大国之路仍任重道远。

三、影响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原因分析

(一)外部环境因素

1、企业持续创新的外部市场条件

市场需求能力和竞争压力会推动企业持续创新。为保证外部市场条件有效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引导技术创新的正常运行,必须强调市场竞争的适度性和规范性。一方面,只有竞争强度适度才能有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强度过弱不足以激发创新行为,而强度过大又势必降低企业的合理经济收益,削弱企业创新投入能力;另一方面,在不正当、不公平竞争条件下,企业总是倾向于利用自身的特权和等级优势,采取不规范的手段取得市场垄断和优势,而不是从事艰苦的技术创新活动,这既可能直接侵害创新性企业的利益,也可能挤占创新性企业的市场空间,间接影响创新性企业的发展,使多数企业对创新性活动难以形成较高的收益预期。

2、政府的研究开发投入与产业共性技术的供给

政府的科技投入侧重于基础研究、部分应用研究和其他公益性研究。基础科学即使并不直接导致技术创新,但能增加企业对技术的敏感性。因此,即使是在较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研发投入也是形成和维持对科技有效需求水平的重要因素。这就意味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科技投入起到促进市场对科技的需求的作用,政府科技投入的变化引起企业科技投入的变化,当政府科技投入达到并维持一定水平时,企业科技投入才能达到并维持一定的规模。此外,政府对产业共性技术平台的建设,也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起关键的作用。

3、政府关于技术创新的宏观政策

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效应的大小与政府关于技术创新的宏观政策密切相关。这主要体现在政府的科技发展战略,技术引进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技术创新相关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和政府采购体制等相关的政策。政府在完善技术创新政策体系、优化发展环境、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动力机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为空间,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应用技术为重点、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是注重发挥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完善促进转制类科研机构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是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扶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围绕龙头企业的核心产品,建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创新联盟,共同开展关联技术的研究开发,快速提高研究开发效率。

四是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培养和引进高技术人才,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智力支撑。

(二)内部环境因素

1、技术学习机制

企业在持续创新过程中,不仅要追求技术的突破和产品的市场实现,更重要的是加强过程中的组织学习。通过学习、积累和整合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系统和技术平台,以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通过加强知识管理,企业原有的知识体系将被新的知识体系所取代,形成新的知识和技术体系,企业的知识和技术创造能力将上升到新的台阶,知识有效地转化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从而形成企业专有的核心竞争力,完成了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2、持续创新主体的内在激励机制

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对持续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家的激励机制;企业技术精英的激励机制。企业技术精英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这些员工都拥有企业技术创新的隐性知识,都进行了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建立起对企业技术精英的激励机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

四、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对策研究

从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潮流这个层面上考虑,应该把培育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作为长期的战略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需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不断地发展壮大。为此,就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提出如下建议:

(一)从制度建设入手培育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要转变观念,加强领导,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真正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

其次,强化国家财税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改革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建议增加持续创新方面的考核指标,以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和长远发展。

(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政府对企业持续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

市场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调动企业进行创新的主动性。同时,政府的政策扶持也是不可缺少的。此外,还要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引导,集中支持一批对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技术开发,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逐步引导企业加强机制建设。

在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更应调整政府投入的结构,实现政策上的战略转变。同时,在财政、税收、金融、市场准入与环境服务方面,提供更为有效的政策支持,为自主创新的系统推进创造条件。今后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把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纳入政策系统,协同配套地贯彻执行。

(三)建立提升企业持续创新的内在动力机制。

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发展,必须建立有利于企业持续创新的体制和机制。从体制上、机制上打破和消除影响企业创新发展的各种障碍。特别是,要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理顺产权关系,优化产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型企业只有深化企业制度创新,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不断增强企业持续创新的内在动力,有效地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

实施持续技术创新战略,大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战略,必须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和先进科技成果,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引、创新相结合,积极参与重大关键技术的国际项目合作研究与开发;必须瞄准国际标准,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推进技术创新国际化,不断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走国际化道路,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优势条件。

实施创新人才战略,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人才的创新潜能。创新人才是创新型企业最宝贵、最重要的关键性、稀缺性战略资源。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家、高层次科技人才是创新型企业创新人才的核心。

实施企业文化创新战略,创建自主、开放、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源。实施企业文化创新战略,创新企业文化,对内可以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可以扩大市场的影响,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实施品牌创新战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品牌。创新型企业实施品牌创新战略,核心是大力培育和壮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品牌。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强化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创新型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创新型企业全面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是实施深化企业制度创新战略、持续技术创新战略、创新人才战略、企业文化创新战略、品牌创新战略、知识产权战略等企业创新战略。

参考文献

1、巴明辉.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EB/OL].wenku.baidu.com/view/40dca3284b73f242336c5f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