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锻炼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5:08:48

能力锻炼

能力锻炼范文篇1

一、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课文描写的内容都有它当时的环境和历史背景,学生年龄小不能理解作者所描写的环境和历史背景,只是凭自己的想像,想当然的去读,他读不出文章感情也就不足为奇了。怎样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环境和历史背景呢?

1.创设情境

创设出情境就会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共鸣,激发他们朗读课文的兴趣,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给学生创设情境。比如,利用多媒体,找出那个时代纪录影像。电影资料等。在读《狼牙山五壮士》宁这篇课文之前,可以播放这部电影的部分视频,让学生体会到这五壮阳士在危急关头,顾全大局,舍生忘_里死的英雄气概。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耩产生对五壮士的敬仰之情。从而在匡读到五壮士在选择转移路线时的斩詈钉截铁和他们在敌人步步逼近时,小视死如归,英勇跳崖的英雄壮举。r子学生都能用自豪,洪亮的语气来读。充分显示了他们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廿之情。

2.亲身感受,丰富阅历

人只有亲身有过经历,才能对课文中的描写有深刻的体会。这样我们就尽量给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能有亲身感觉的机会,从而为语文的朗读提供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学校组织的学生一帮一结对子活动,让学生亲自和农村的小朋友结对子,暑假到贫困山区和那里的孩子生活一段时间,还有家长带孩子去草原等活动。这样学生有阅历,再学到这方面的课文,他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学习《草原》、《迷人的天山牧场》,去过的同学朗读时体会作者或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能正确地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充分体现了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注重课堂朗读的训练

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靠13积月累、勤读、多思、反思实践、不断提高的结果。所以语文教师还不能急于求成,要时时抓住语文课堂进行朗读训练。教师首先要研究课文,按照朗读的要求做好准备;其次,要有计划地安排好师生朗读活动,使读、议、点拨、讲析有机结合起来,确实让学生从实感经验到理f生上把握好什么是最好的朗读。一般来说,朗读训练的质量大体有三个层次:

(1)正确的朗读。这要做到语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不添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阅读说明介绍事物的课文,达到正确的朗读就可以了。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通过了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她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

(2)流畅的朗读。正确地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进一步的要求。在《穷人》一课中“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揍我一顿也好!”朗读这段话时要停顿曲折,表达出桑娜由犹豫不定到下定决心的思想变化,挖掘出桑娜同情穷孩子的美好心灵。

(3)传神的朗读。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特点、风格、神采,这是最高的要求。当学生背诵朗读《七律•长征》时,红军战士战胜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会振撼学生的思想,会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形成表象储存在学生的脑海里。为此,要求学生必须背诵朗读,这样才能利用表情、手势和姿势。《舍身炸暗堡》最后一段是事情发展的高潮,我们是靠感情朗读加深理解课文的,使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高大形象屹立在我们面前。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进一步体会舍身的伟大。《十里长街送总理》也是靠朗读,从人们极度悲痛的心情中,理解总理倍受全国人民的尊敬、爱戴。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朗读一定要做好小结分析,肯定学生读得正确、读得好的地方,指出他们读得不对、不好的地方;有时还要把读错字音、读破句子的地方单独提出来加以纠正。其次,对于学生读得好或不好的地方要说明原因,并给以示范。在朗读训练中空泛地讲朗读技巧是不妥当的,要结合课文的内容、语言环境去进行。

三、利用课外资源,提高朗读水平

1.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来提高每天让学生听新闻联播,这样能提高学生对字音和声调准确性,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大有益处。

2.听鞠萍阿姨讲故事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听故事是他们特别喜爱的事。每天听一个故事。第二天利用早自习讲给全班同学听,要求讲得全班鸦雀无声。能达到这个效果,说明他的朗读能力就有了很大提高。

能力锻炼范文篇2

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六七十年代,苏联在许多科技方面领先于美国,出于战略目的,当时美国总统曾下令调查、反省美国的教育机制,几千名教育家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调查研究。其中之一是美国与苏联的美术教育差别。苏联幼儿从小学到大学都必须开设美术课,而美国只有小学到初中才有美术课。为此,美国教育部门重新修改美术课程。美术教育不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在硬件和软件上狠下功夫,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一则这样的事例:一位国内重点小学的学生,移民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教师要求他们画一颗圣诞树,这位中国小朋友的画技让美国教师和小朋友都很惊叹,因为他画得太像了,跟墙上贴的一模一样。可是当教师要求他自己创作一幅时,这位小朋友却搞了半天也无从下笔。这位同学的美术水平在国内学校算比较可以。人家评价我们“中国小朋友临摹能力强,但创造能力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如下几个因素。一、社会因素:人们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们画得“像”,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也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二、教学问题:许多教师上美术课,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还有家长过早给儿童买来临摹的画册,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了解儿童,转变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由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征,因而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成果。我们教儿童学美术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多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思维表现特点。儿童画有如下几个特点:

(1)、用色、用线大胆、果断、单纯。

(2)、不受对象约束,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带有很多印象成份。

(3)、随意性大、对比强烈,夸张,无拘无束。

在无意中创造奇特的令人惊奇的效果,这正是儿童画的魅力所在。因此在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时,不能以像不像为准则来评价。而是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儿童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儿童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也只有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认知规律,才能正确评判孩子们的作品。

二、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搞好课堂教学。

我们的孩子临摹能力强,基本功扎实,但创作能力比较差,解决问题的关键,仍是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美术课有别语文、数学,它是一种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它首先要求学会欣赏美,学会发现美。小学美术课主要分为四大类:

(1)、欣赏课;

(2)、绘画课;

(3)制作课;

(4)、工艺课。如何来上好这些课呢?

A、利用各种电教设备,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一大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特别是欣赏课。有些课本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变差,画面不够清晰,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美感。因此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找一些画册、光盘、光碟、网上下载资料储存在电脑硬盘中等途径,来制作CAI课件。它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材料,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见多才能识广,才能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小学美术欣赏课,许多图片几次印刷之后,已变得很难看,图片又少,要老师重新绘制也不太可能,现在有不少光盘、VCD都有这方面素材。老师整理之后,让学生欣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B、利用各种电教设备,解决课堂难点。

多媒体电教手段能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十分有利。也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的解决十分有利。如教师在讲解示范制作表演时,通过摄像机不同角度拍摄,然后投放出来,能解决学生看不清,或不明白的操作过程,也可以多次重复播放,消除学生畏惧情绪。使学生明确、自信、愉快地理解创作过程,学会怎样去表现美。如:上立体纸工课,教师示范剪法,如果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一节课的时间单教会学生都很难。通过多媒体示范,每一个同学都能够看得很清楚,教师也可以有多时间去指导学生创作。学生的奇妙构思,也可以及时反馈出来。

三、加强四个能力培养。

四个能力的培养即观察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良好的观察力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基础,也是我们教学目的之一,好的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升华,有一位着名画家曾说:“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缺乏观察力。”可见,观察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观察力的培养,我们主要让学生多写生,分低、高年级按不同的要求进行。低年级的主要进行不同类的物体练习,观察要求低一点。如:写生一组水果,低年级可以画一些苹果、雪梨、香蕉等形状、色彩不同静物。高年级可进行同类物体练习。如:高年级可以画一组色彩、形状相近苹果,在相同之中找出不同。通过这种类型的练习,可极大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形象记忆能力的培养可多采用默写的方式,如:出示一个玩具,让学生观察一段时间,再拿走,然后默写,也可以默写一幅画,使学生养成整体意识,对物体能抓住特征,增强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可多做基本型的添加、变形练习。例如:正方形的练习,对它进行添加,可以变成汽车,房子,钟,手帕,电视,对它进行夸张和变形,可以联想成鱼,火车,大桥,等。

经常进行这类练习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课外多画日记画。

能力锻炼范文篇3

1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左右学生成绩的一个命脉.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效率,这是每位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笔者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尝试着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降低课堂起点,使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所收获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总发现这样的现象,老师觉得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却不会.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据笔者的分析,主要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现有能力和知识面估计过高,从而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将起点降至最低,使每个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容地进入课堂情境中来,然后再逐渐提高,那么,至少会使绝大多数学生在基础环节上少出错,甚至不出错.比如在安培定则的判定时,虽然初中已经学过,但仍然有必要再给予较细致得讲解.

2)将复杂的概念、定律通俗化,简单化众所周知,理科的学习重在理解,只要理解的准确,复杂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课本上的概念、定律为了达到应有的严密性,往往表达得很抽象,不便于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们可以将概念条理化,并且尽可能的通俗化.比如楞次定律的理解可把它分为2层:①2个磁场,②阻碍变化,最后总结为通俗的口诀“增生反,减生同”等等.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多理论联系实际物理主要解决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近几年的高考也有这个趋势,为了能给同学们创造条件,笔者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只要能联系实际的问题,都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举例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或过程.比如,在解决用2根绝缘细线悬挂的带电小球平衡问题等等,如果用日常生活常识,很快就能得到结果,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2抓好课后作业的反馈和总结.

1)实行分层次作业理科的学习需要及时的练习巩固.不同的学生,由于各方面原因,基础不同,甚至相差很大,怎样能在作业中既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又能让他们学有所练,将所学内容及时得到巩固呢?根据笔者对学生的观察,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学生为了完成自己本不会的作业任务,往往会抄袭他人的作业.这样既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又会给老师提供一个虚假的反馈信息,久而久之,结果将可想而知.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笔者将学生基本分为3个层次:第一类,学习情况较好,基本功扎实的学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优秀的学生.要求他们除了完成当天的作业外,再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翻阅相关参考资料,深化当天所学内容.第二类,基本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也就是中等程度的学生.要求他们保质保量地完成当天的作业.第三类,基础较差、完成作业有难度的学生,也就是学困生.要求他们只要能完成作业中的基础题部分就是胜利.通过这样的分层次作业练习,既能达到各取所求的教学要求,又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及时的整理错题物理的学习,需要一个从理解到应用反馈再到理解的过程,尤其以应用反馈更为重要.因为它是将学生的理论学习,通过实践反馈上升为更高层次的理论.而积累错题是取得更好的实践反馈的最佳途径,但是它需要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作为老师,笔者通过每隔一定时间定期检查、指导和鼓励的方式,对学生加以督促,使他们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到目前为止,学生的错题积累,已经为他们赢得了很好的第一手学习和复习的资料.

3)勤于做出章节小节教师总会见到这样的现象,随着学生学习知识范围的扩大,方法的增多,同样一道题,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可能会有多种解法,应该越来越便于解题.可是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除了不能选出最佳的解题方法外,而且还容易将所学的各种解题方法混淆起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些现象呢?最好的解决方法是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各种解题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而要达到这个要求,根据笔者个人的体会,只有勤于对各个章节的知识加以对比总结,理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是最佳的对策.

能力锻炼范文篇4

写作能力是综合能力的反映。它包括思想认识、知识积累、观察分析、表达技巧、思维创新等能力。写作能力是现代人必需具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写作能力历来都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然而,许多教师感到作文教学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难。甚至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认为作文是慢功夫,多下功夫也是白费蜡,不如多在语文知识上花力气见效快。所以要摆脱作文教学的困境,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必须更新语文教学观念,一心为学生终身负责。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作文教学必须走课内外相结合的道路,课外联系生活多读多写,课内结合教学教给方法,鼓励创新。三年下来,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明显提高。

一、广泛阅读夯实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杜甫总结出的写好文章的千古诀窍。而且他为实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壮语,一生“群书万卷常暗诵”。

读书是写作的基础。广泛阅读可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发展思维,积累知识,提高文学素养。为写作和发展打下基础。

广泛阅读首先要重视语文课的阅读。在熟读教材的同时,每学一课应补充一篇课外相似的文章,用投影仪打到屏幕上,让学生集体朗读,体会其思想意义和写作特点。

其次,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要求学生坚持每天读文章千字左右。班里常年订有《语文报》、《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作文通讯》等,供学生在课间或活动课时阅读。并鼓励学生自己订阅报刊。每星期举办一次课外阅读欣赏课,鉴赏和评析中外名家精品。寒暑假要求学生至少读一本中外名著,写出读书心得,开学后互相交流。我还让学生每人建立一个摘抄本,随时摘抄精悍的短文、精采的片断和精练的句子。

为提高课外阅读效果,我经常提醒学生,一要有选择地读书,自觉与好书交朋友。二要学会泛读、速读、跳读、精读、比较阅读等有效的阅读方法。三要学生阅读时从思想意义、写作技巧、语言技巧分析文章的所以然,日久天长,渐渐摸索写作规律。

学生在广泛猎取知识信息的同时,还应尽力多背一些诗词、名篇、名言、警句。多读多背既是知识的积累,也是经验和方法的积累,积累得多了,写作自然会出现质的飞跃。

二、课外多练探索规律

课外多写多练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写日记则是最佳举措。写日记有利于学生热爱生活,培养观察能力,积累生活素材尝到写作乐趣;也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健全人格,提高思想认识,进而写出境界高的文章。

为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我要求初一年级学生每天写1篇日记,初二年级学生每周写5篇,初三年级每周写2篇。同时分层要求每篇日记的字数,优等生每篇600字以上,中等生500至600字,差生300至500字。日记每天由组长检查,老师每周批阅、讲评一次。优秀日记除在班里宣读外,经修改后向校报或市报推荐发表,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教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尽最大努力开辟感受生活的途径。我组织学生郊游、登山、划船、乘飞机,参观工厂、农村,观看展览,清明扫墓,去街道做好事,绿化植树,卫生大扫除,举办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参加学校体育竞赛、歌咏比赛等。这些有益的活动拓宽了学生写日记的渠道,激发了写作热情,使学生的写作才华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结合教学仿中有创

吕叔湘先生曾讲过,“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要让学生掌握这种技能技巧,模仿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实际上有许多知名作家和诗人都经历过模仿阶段。

课堂教学是学生猎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渠道,初中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必须结合教学指导学生精心学习课文。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课文作者表现生活的方法,揣摩名作家们的匠心,并借鉴课文学作文,鼓励学生在模仿中领悟写法,有所创造,从而提高写作技巧。

例如教《白杨礼赞》一文时,结合课文白杨树形象的描写,引导学生挖掘意境,体悟形象、结构之美,使学生思想受到感召,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随后趁热打铁,让学生模仿课文练习写作,题目自拟。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或事,有写《柳树赞》、《槐树赞》、《菊花赞》、《树根的联想》等类似的作文。模仿名家学习写作,既能写深刻,又有创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如学习《一件珍贵的衬衫》,可结合作者的立意和倒叙结构,以及恰到好处的议论和抒情,请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体验,以《xx珍贵的xx》为作文题。许多同学思维活跃,文思畅流,在几分钟之内仿照课文构思出了《一支珍贵的钢笔》、《一本珍贵的笔记本》、《一张珍贵的贺卡》等口头作文,当堂诵读。

这样学一篇课文,模仿作一篇短文,不管是书面作文,还是口头作文,都会牢牢印在学生心中,逐渐形成能力。当然在模仿的同时,教师应大力提倡突出个性,开拓创新。

四、课堂作文感悟技巧

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种事物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文无定法”,贵在创新。教师在作文课上应注重多项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每出一题,都要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立意,去选择材料,写出有独创性的文章。

例如写《金色的校园》,可以从头至尾描写秋天校园的景色。也可以先以校园景物描写入手。再写一同学迎着朝阳在晨练中崴脚受伤。接下来就是众多同学的关爱救助。结尾议论点题:这些热情关爱、助人为乐的同学是校园里新的“朝阳”,正因为有无数朝阳所覆盖,所以校园是金色的。当然也可以写校园里的园丁棗老师。还可以从秋天校园的美景写学校的辉煌成就,历年来为国家培养的人才及获得的荣誉。

为激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熟练不同文体的写法,可出一题多作的作文题目,请学生从不同文体进行训练。例如作文题《家》让一部分学生写成说明文,一部分学生写成记叙文,再让一部分学生写成议论文。指导学生一题多体的训练,既能拓宽作文思维,也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课堂作文,要求学生逐渐养成快速审题、快速构思、快速选材、快速行文、的习惯。学生必须在10分钟内完成写作提纲,30分钟之内写出600左右的文章。30分钟一到,请同学互相批阅修改。修改作文是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从学生开始作文就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并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学生以4人小组传阅修改为宜,并推举出优秀文章在课堂上诵读,请全班学生点评优缺点,最后教师小结。课后教师还要收齐作文本通览一遍,进行复查,如有遗漏的文章,再向学生介绍。

能力锻炼范文篇5

1不合理用药产生的原因

1.1医师的因素主要有:

(1)当前新、特药不断应用于临床,多适应证和多禁忌证的药物不断涌现,医务人员很难及时、有效、全面地获取相关信息,加之目前我国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相对较重,没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医学再教育和药学信息的获取,难免出现不合理用药现象。

(2)医师往往偏重于经验和诊断,在药学知识方面相对缺乏,使医师在选择用药的过程中,很难根据药品的特征、患者的个体差异准确用药。

(3)临床上跨科开药的现象非常普遍,部分医师对不属于本专科的药物不熟悉,以致药品规格、剂量、用法常常写错,甚至出现种类错误。

(4)不排除部分医务人员为了“回扣”等因素所造成的不合理用药的现象。(5)在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方面,由于医疗机构的条件所限,很多时候医师还是凭经验用药,往往没有做病原学检查就采取撒网式的多种药物联合用药。

1.2药师的因素主要有:

(1)药学人员接受的专业知识培训不够,从事调剂的人员多已在调剂岗位上从事多年的窗口工作,药学信息相对闭塞,药学服务的意识较淡薄。

(2)药师获得病员信息的途径很片面,导致药师在审核处方时不能根据患者的既往史、诊断结果来全面分析、审核用药的准确性。

(3)执行处方时发生错误,或只知道照方发药,不能严把处方的质量关;未向患者详细解释药品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4)调剂人员的服务不到位。门诊药房窗F1的调剂往往是重复而忙碌,住院药房的调剂更是繁琐枯燥,往往导致窗口人员在工作中有一定的情绪波动。

(5)对临床科室药学服务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精力不足,指导、监督的力度不够;能全面解答病人用药疑惑的专职药师很少,门诊病人缺少临床药师的用药指导。

1.3患者的因素主要有:

(1)部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很差。由于治病心切,患者总希望一用药品,病就好了;吃了某些补品,身体就强壮了;或者坚信“是药三分毒”,对一切药品都持怀疑态度,拒绝用药或不遵医嘱,甚至有自行错误用药导致严重不良后果的。

(2)用药方式和时间不严谨。部分患者医药知识缺乏,常出现不按医嘱或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方法服药,或服药1、2d不见成效便私自停药、换药。

(3)有些患者片面相信药品的宣传广告,不适当、甚至错误用药。比如:个别患者错误认为中成药极少、甚至没有毒副作用,一味地使用中成药,甚至加大剂量使用。

(4)多科就诊,多院就诊。目前,在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中,具备储存病人电子病历的单位相对较少,在未携带以往病历的情况下,患者往往难以准确描述近期的用药情况,很容易导致重复用药。

(5)部分患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不合理用药可能对自身机体造成的严重危害。

1.4其他因素

病员从药房取药往往是就诊程序的最后一步,而目前取药过程往往只是“拿药”“收、取、发”和“卖与买”的过程。此外,患者信任医师而不重视药师的普遍现状,也是阻碍药学服务工作开展的因素之一。

2培养药学服务能力的做法

减少不合理用药是一项摆在全社会面前的重要而艰巨的课题,既需要国家政策加强宏观管理,加强基础医药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也需要所有医院管理层、医护人员和患者紧密配合,包括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加强处方书写的监督管理,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推广循证医学,使医疗环节中的各个步骤都有循证的依据,切实做到合理用药。目前,临床药学工作在各级医院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药剂人员作为与药品接触最多、药学知识最丰富的卫生人员,作为药学服务的“一线人员”,应顺应临床药学的发展大潮,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摒弃临床药学工作是由专职临床药师来做的陈旧思想,促进药学服务工作的全面落实。但是,由于以往药学调剂工作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并不是很深入全面,很多药师由于对药学知识的掌握和积累欠缺,不知道如何开展药学服务。在商接面对患者的药学服务中,缺乏自信,感觉工作无从下手J。笔者结合本院经验,总结药师开展药学服务的几点做法,以供参考。

2.1药师要不断加强药学知识的学习与更新

2.1.1首先要全面掌握详尽的药物相关专业知识包括药品的名称、性状、规格、适应证、不良反应、禁忌证、给药方式、药物安全性、药物的药动学参数、相互作用等相关专业知识,将其熟记于心,以便在调剂发药、J【}j药咨询的过程巾,能够迅速反应,及时发现和指出问题。

2.1.2审查处方或医嘱、用药咨询时,应特别注意以下情况

(1)对治疗窗窄、治疗量和中毒量接近的药物,确认剂量准确后再调剂药品;

(2)2种以上药物联用且有棚互作用时,对相互作用的意义应仔细分析,必要时将信息反馈医师,由医师确认是否保持原有处方;对于有绝对配伍禁忌药物的处方,应坚决拒绝调剂,并将信息告知医师;此外,必要时告知病人如何处理某些不良反应的方法。

(3)对于长期用药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移植术后患者),尽可能地询问患者是否在服用其他药物及其种类,以免重复,【}j药而产生不良相互作用。

(4)对于一些新剂型(如喷雾剂、栓剂以及需要自行溶解药品的滴眼剂等),药师还应根据其特点及注意事项,为患者进行细致讲解。

(5)对特殊人群(老人、妊娠期妇女、婴幼儿、儿童、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如对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药师应熟悉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清楚药物选用和剂量调整。问时,药师应知道哪些药物可引起肝、肾功能损害,提醒医师加强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2积极开展具有药师专业特色的科研活动,从专业角度提升药学服务的水平

2.2.1深入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根据《药物良反应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对_f=市药品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收集工作。“可疑即报”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重要原则,如“齐二药”的“欣弗”事件,即验证了“可疑即报”的必要性。同时,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药师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警惕性和识别能力,注意选崩比较安全的品种,避免配伍禁忌,从而提高合理有效用药水平。

2.2.2积极开展血药浓度监测用循证的态度为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并做科学分析,提供科学的进一步诊疗建议,从而体现药师的价值。争取利用多方资源,对以卜几种用药进行密切监测:

(1)某些治疗指数低、毒性反应强的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氨基甙类抗生素、抗癫痫药等)。

(2)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药物。这些药物往往出现一级和零级动力学的混合过程,此时剂量稍有增加,血药浓度可能急骤上升,t延长,产生中毒症状,如普萘洛尔、苯妥英钠等。

(3)药物的毒性反应与疾病的症状相似或相同,是因为给药剂量不足,还是因为过量中毒难以区分时。

(4)患有心、肝、肾和胃肠道等脏器疾患,可明显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时,血药浓度变动大,需要进行监测,或者服用药物的同时服用肝药酶诱导剂、抑制剂等。

(5)其他特殊人群的特殊用药等。

2.2.3其他方面如积极开展药物经济学、药物利用等相关分析与研究,切实减轻患者的就诊开支,保证药物的合理有效应用。

2.3严格落实处方管理办法,认真实施处方点评制度

能力锻炼范文篇6

关键词:自我锻炼能力;缺乏;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是指让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完成一定量的体育活动或训练任务,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是对学生体育锻炼目标、内容、方法、习惯,以及他们独立处理锻炼过程中的突发情况或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和衡量。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近年来,教育部也推行了“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1小时”等活动,这些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缺乏自主体育锻炼意识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培养学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有效方法,使他们通过持续的体育锻炼,身体和心理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一、初中生缺乏自主体育锻炼意识的原因

(一)学生对体育课不重视

很多学生认为体育是一门副科,体育课上不是跑步,就是跟着教师的示范练习运动项目,在课堂上基本上是处于应付状态。尤其是初三学生,面对升学的压力,他们的文化学习负担更重,时间基本都花在了文化科目的学习上,无暇进行体育锻炼。还有一些学生甚至认为“体育课就是浪费时间”。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兴趣,对体育锻炼的作用、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有很多不足,因此,对体育课不够重视。如果学生一直对体育学习不重视,教师再努力,体育教学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体育教学模式单调机械

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受体育达标、中考体育项目的影响较深,在初二、初三阶段,体育课的训练内容基本围绕中考项目来进行,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固定化,教师仍然沿袭传统体育课堂中命令、模仿、检查的教学模式,片面追求体育考试的成绩,导致体育教学呈现出竞技化的趋势,忽视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单调、机械的训练中,自然提不起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甚至会对体育课产生厌烦情绪。另外,为了避免体育课出现伤害事故,很多体育教师不敢开展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活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也因此导致了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比较低下。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多年,但是当前的教育教学活动仍然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课程安排绝大部分都是文化课为主,每周只有一到两节体育课。除了体育课和每天的课间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另外,学校把体育课当成学生训练中考体育项目的主阵地,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机械性的训练过多,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运动项目和内容。因此,课时量的不足、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也是导致学生缺乏自主体育锻炼意识的一个原因。

(四)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不完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育锻炼需要相应的空间、场地和器材,如果这些基本的硬件设施无法保证,无论教师设计了多么丰富、精彩的体育活动项目,都无济于事。当前,很多学校存在着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不完善的问题,因而使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体育锻炼。还有的学校虽然有了一些运动场馆,但是为了延长场馆的使用寿命,在课余时间甚至不允许学生利用它们进行体育锻炼。学生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对自己喜欢的项目失去了兴趣,进而影响了他们体育锻炼习惯和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形成。

二、培养初中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方法

(一)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他们掌握各项体育运动技能,通过持续锻炼,加深对体育运动的了解和认识,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要达到以上要求,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教学,比如,为学生讲解体育与生活、健康、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紧密联系,使他们认识到体育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着重要作用。学生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功能,就会对体育课产生足够的重视,就会有明确的目标,他们就会把单调的学习和锻炼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初中生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教师应当敢于放手,多给学生提供自主体育锻炼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讨论来理解技术动作,并自主选择训练形式和程序,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锻炼。当然,教师放手并不是对学生不管不顾,而是要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通过适时点拨、及时鼓励或纠正,来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他们掌握自主体育锻炼方法。比如,游戏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一些体育游戏,而游戏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都交给学生去完成。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创编更新颖、有趣的体育游戏活动,当然游戏要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来设置,这样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游戏中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也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

(三)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目前,大部分中学的体育教学仍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虽然不少学校为了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在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以及奖学金发放评定等方面,除了要求学习成绩、道德品行方面表现优秀外,还要求学生的体育成绩达标,否则就没有参选资格。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进行自主体育锻炼,但是他们的锻炼内容比较单一,基本上以学校体育考核的项目为主。此外,受中考体育的影响,现在初中体育教学基本按照固定的课时计划、形式、结构和教学程序进行,由教师教授、学生学习动作,以实现和达到统一规定的标准。这种僵化的模式严重影响学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提高。因此,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根据时代需要和学生爱好、兴趣,给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可以开设多种形式的体育选修课和选项课。教师在教学中也必须科学地安排教材内容,在教法上要采用竞争性、趣味性的组织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完善体育基础设施

有些学生缺乏自主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体育运动,相反,有的学生很喜欢篮球、乒乓球、足球等运动项目,但是由于缺乏运动场地或设施而放弃了。作为学生学习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承担起为学生营造一个锻炼身体的有利环境的责任,尽一切努力加大对体育运动设施的投入,为学生进行自主体育锻炼提供必要的场地和器材。总而言之,不管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1小时”等活动,还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都离不开学校体育,而且要让学生具备自主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这样他们才能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坚持下去,要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兴趣,帮助他们掌握运动技能,使他们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并积极参与到课内外的各项体育活动中,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增强自我锻炼能力。

作者:邓育升 单位:宁都县第五中学

能力锻炼范文篇7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能力;养成习惯

如今多数的大学生,他们的身体素质不能够承受社会和生活的压力,很多大学生下课就回到宿舍打游戏,缺乏主动自我锻炼的习惯。因此,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待提高,所以,在学校,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良好的运动锻炼计划,及每天需要达到锻炼目标,学校的体育老师也要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锻炼能力。增加体育活动,多开展体育运动活动,增加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一、现今大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1.很多高校对于体育课程不重视。在众多高校中,很多高校对于专业知识的课程重视过多,而对于体育课程不重视,每周只开设一节体育课,这对大学生的锻炼没有很好地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打消了大学生对待体育的积极性。在体育课程进行中,体育老师只是单一的教学,没有使学生真正融入到体育学习当中。体育课程进行过程中很少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为了学习成绩敷衍了事。并且,在体育课程中,课堂气氛不活跃,缺少积极氛围,不能使学生融入进去。同时,学生的运动基础和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掌握技术动作的效率也有所不同,如果教师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就会大大影响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效果。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各大高校对体育工作还是有所重视的,但是要实现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还有一定难度。因为,现今多数中小学不重视学生的体育运动培养,导致学生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惰性,阻碍了大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提高。同时,高科技产品的多样化,使得大学生将多数空余时间都用在了上网游戏和视听娱乐上,另外,也有一部分学生热爱文化学习,觉得体育锻炼浪费时间,耽误学习。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习惯,习惯了不锻炼,所以要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能力,首先,就要端正大学生的正确锻炼认识,改变惰性。3.高校体育观念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备。现如今很多校不能够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很多大学生都会自主进行体育锻炼,部分学校不重视体育锻炼,所以在体育馆中没有增加过多的体育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带过于单一,体育锻炼场地较小,不能容纳很多学生,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所以,这种现状也阻碍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二、提高大学生自主锻炼的有效途径

1.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体育课程,增强大学生锻炼能力。高校如果想要帮助大学生走入操场,多进行体育锻炼,首先可以多开展大型运动会,让学生积极加入到运动会体育项目中,在比赛中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在接力中可以感受到合作的乐趣。端正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正确对待体育锻炼,不要遇到体育活动就避而远之,鼓励同学积极参加运动项目,增设冠军、季军、亚军和参与奖励,使学生产生参加体育项目的兴趣。学校体育教师也应当在体育课程中多增加体育娱乐活动,使学生能够多互动,多参与,从体育课程中获得乐趣,提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2.使体育专业知识和体育项目更好的协调教学。作为大学体育教师应该多进行体育的理论教学,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多进行体育运动,使理论知识和体育运动相结合。理论知识是基础,即使大学生喜欢体育锻炼,也应该先掌握方式方法,盲目的进行锻炼,将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既不能提高自身素质,又会影响自身健康。体育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运动,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使体育知识和体育运动很好地结合,同时根据自身的性别、年龄、体质能够承受的体育锻炼程度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为了检测大学生每年的体育锻炼是否达到目标,学校还可以每年进行体育测试,通过成绩检测大学生的锻炼情况。在每年期末增加体育考试,不及格者补考或有所惩罚。通过考试,鼓励大学生不断提高体育锻炼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3.增加体育器材,引进质量好的健身器材。学校应该在体育馆内多设体育器材,将资金投入到体育馆内,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使健身器材多样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为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提供有利环境,增设体育锻炼优质器材,完善体育基础设施。有助于大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学校应该督促学生走进体育馆,每天设立签到,走入体育馆最多的学生应该给予奖励。4.增加体育馆面积,增加容纳学生范围。体育馆是高校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场地,体育馆如果面积太小,容纳不了太多学生。那么就无法开展体育活动,就无法鼓励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所以要增加体育馆的面积,鼓励学生走进体育馆进行各种体育运动。积极鼓励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现阶段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是极为重要的,现阶段的中国无论何种工作都需要强健的体魄,拥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如果身体素质不佳,在工作中没有优质的身体素质,就不会更好地完成工作。所以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素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让体育锻炼成为必要的习惯。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需要自身的坚持,学校的客观支持都是次要的,自身坚持更重要。所以大学生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素质,提升个人魅力,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未来发展及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于继洋 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本连.体育自主学习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4):99-104.

能力锻炼范文篇8

关键词: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体育锻炼

1.前言

1.1选题依据。人际交往能力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具有独立的交际意图,积极参与交际,从而表现出有效、恰当的行为,使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达到和谐状态的能力[1]。人际交往能力与个体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在群体工作中,它不仅能提高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工作效率,还能有效的促进个体行为。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学习和成长的重要过程,期间的人际交往问题广泛存在,且往往会贯穿整个青春期并继续发展到成年,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能体现其心理健康状况,也是他们今后步入社会的重要技能。然而,有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在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且情况不容乐观[2]。1.2体育锻炼。作为青少年课外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激情、项目选择性较多的体育锻炼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具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本文将探讨体育锻炼对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为青少年人际交往提供帮助。

2.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2.1人际交往能力的概念研究。人际交往能力在心理学领域中的探讨起源于对社会能力的研究。梳理以往研究发现,前人从不同角度对人际交往能力定义进行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研究者直接给出了人际交往能力的定义,而另一些研究者则是从讨论或测量人际交往能力结构的角度来展示他们对人际交往能力的理解并给出相关界定。然而,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定义却没有统一的认识,研究人员之间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关于人际交往能力的定义,以往研究者主要存在着两种观点,分别是行为技能观、社会认知与行为表现观。行为技能观倾向将人际交往能力定义为沟通技能、领导技能以及与他人有效合作的技能,代表人物包括Chickering和Rdsser,Silberman,周宗奎等人;社会认知与行为表现观倾向把人际交往能力界定为包括个体的社会认知与行为表现,代表人物包括Mechenbaum、oMarlowe、谢宝珍、金盛华等人[3]。王英春等人对以往研究进行分析思考后,认为人际交往能力应该包含交往动力、交往认知、交往技能等三个方面。并对人际交往能力的概念做如下界定:人际交往能力是指个体具有交际意图,能够积极参与交际,并表现出有效、恰当的交际行为,使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的能力[4]。本文将采用王英春对人际交往能力做出的定义,该定义精辟的论述了人际交往能力的本质。2.2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功能。2.2.1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个体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能力水平的高低对于个体同伴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Robert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给个人带来一种依恋感,一种群体归属感,一种价值的保证,一种可靠的联盟感,以及指导和教育的机会[3]。Buhnnester对青少年早期和青少年时期友谊亲密度、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且结果表明,人际交往能力与友谊亲密度呈显著相关,这种关系在青少年时期更为明显[5]。这一研究结果为我们探讨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与人际关系间的关系提供了更多有效的信息,因此青少年应该学会适当的表露个人信息,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2.2.2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能力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着长期的影响。Buhrmester等人指出,人际交往能力的缺乏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尽如人意,增加个体的孤独感;此外,主动沟通、自我表露和情感支持与社会自尊呈显著正相关,是个体社会自尊最重要的预测因子[6]。1890年,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提到“从同伴那得到的承认”是自我的一部分,所以当个体缺乏群体交往、关注时,容易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心理健康[7]。由此可见,人际交往能力作为人际交往中必备的技巧,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促使个体形成活泼开朗、健康向上的个性;反之,不良的人际关系容易使个体形成胆小、孤独、忧伤、退缩等不良的人格特征,影响个体的健康发展。因此,青少年时期的人际交往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存在直接关联。2.3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青少年时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反映个体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学业适应等状况。研究者发现,影响人际交往能力的因素主要分为个体自身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个体自身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观点采择、人格、性格、自我效能等;外在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课外活动等。Mahoney等人对青少年课外活动参与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指出,积极的参与课外活动可以给个体提供更多与他人交流的机会[8]。例如,体育锻炼作为青少年课外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以提高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体育活动的参与可以提供给个体更多的机会与其他人形成积极关系。

3.体育锻炼对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3.1体育锻炼对青少年人际交往动力的影响。人际交往动力简而言之就是交往欲望和主动性。积极的交往动力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从而有助于个体的发展;而消极的交往动力则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一系列问题行为。Tjosvold的研究表明,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自愿真实的表露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信息是与他人沟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过程往往需要积极的沟通作为活动的载体[9]。分析认为,在体育锻炼中,青少年可以结合自身兴趣选择活动内容,活动的组织形式也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在这一过程中,它不仅能充分发挥一个人的自主性,而且在体育锻炼中通过非语言交流表达自己对他人的真诚,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无形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在锻炼过程中,个体可以结识各种各样志同道合的朋友,进一步增进人与人之间接触,从而培养个体的交往能力。3.2体育锻炼对青少年人际交往认知的影响。认知在人际交往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反映了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了解,它是人际知觉与理性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正确的认知会促进个体的人际交往,然而,对自我、他人和人际交往过程的不良认知往往是造成交际障碍的关键原因。相关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够提升个体认知功能,且不同类型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不同群体的各种认知功能[10]。许向前[11]研究发现,体育锻炼次数越多的职业中专学生,其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越大,在运动参与的无意识中受到诸如“角色分工”,位置规范等一系列社会内容的“感化”,获得友谊、支持、理解、提高自信和自尊,从而增强自我效能和价值感,加深个体对人际交往重要性的认识。贺东建[12]研究发现,对于人际交往中的交际工具往往会导致认知偏见,除去常用的语言交流,个体还可以进行体态语交流,如:表情、手势、眼神、动作等,这些体态语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具有简单、生动、直观等特点,容易被受信者在霎那间捕捉到,并深深印在受信者的脑海深处。分析认为,体育锻炼是一项有计划、有规律的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在涉及到团体运动参与中,可通过获取同伴的手势、眼神等非语言沟通,从而对周围环境信息有充分的认识,实现群体目标,缩小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这都有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3.3体育锻炼对青少年人际交往技能的影响。人际交往能力包括观点选择、沟通、支持、影响、情感和适应能力[3]。孙华峰等在研究中指出,个体之间沟通障碍的形成有很多原因,其中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是认知误解、情感因素、人格缺陷和沟通能力不足,因此,只有正确认识自己,诚实待人,主动参与沟通,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才能在成功的沟通中塑造和磨练自己。孙怡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个人人际交往能力与运动频率、运动负荷、运动年限呈正相关,即运动与个人人际交往能力密切相关[12];WhiteSM等人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个体与他人关系更加亲密,同时增强个体主观幸福感[13];张勇等认为,偶尔运动的参与者比经常运动的参与者有更多的身体、情感、人际和神经方面的问题[14]。还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个体的适应能力有显著影响。以上研究足以有利的证明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技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小结

能力锻炼范文篇9

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相关,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综合能力强,竞争优势大日趋明显,说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重心应向综合能力培养转移。对于工科类的专业,由于本身技能含量较高,精尖人才的竞争优势仍然存在。

然而,对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讲,其专业技能相互之间的关联度高,在具体职业岗位上也非常明显。

以会计岗位招聘为例,许多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对于这个岗位的责任往往是既是会计,也兼任文员的工作。在应聘这类岗位时,往往具有人力资源文秘技能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或者具有会计技能的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其竞争优势明显大于一个简单的会计核算人员或者简单的文秘专业。而会计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都属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可见,加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也是符合市场人才需求的。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问题进行思考,就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为契机展开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及拓展问题展开实验。初步设想形成本文。

1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学生综合能力内涵界定

1.1工商管理专业涵盖范围界定

工商管理专业,一般都被误认为是单一的管理专业。

根据我国的《中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以及《中国图书馆分类法》①中所列示的具体学科类别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而在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当中才提出工商管理专业,并且在该专业下设若干子类专业。因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是集合多门学科的管理专业,它本身存在就是以多门学科综合为基础。所以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就应该是以综合管理能力培养为目标。

从各大高校所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来看,如北京大学MBA项目的专业方向就包括会计与财务管理、金融管理、决策与信息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战略与国际企业管理和创业管理②;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工商管理(环境商务)、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③。由此可见,各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界定并没有明确界限。因此本文对工商管理专业界定从一般工商管理类技能考虑,根据技能培养需求进行设计。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行政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

1.2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界定

从上述专业界定来看,本文所界定工商管理专业范围对应的综合能力,从人才能力需求方面上来讲能够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求。故此,其对应的综合能力培养,我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2.1综合个体基本素质能力培养。

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审美观、计算机操作基本能力。这些能力主要体现的是个人基本素养,体现了作为社会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其培养过程从学生幼儿园就已经开始,进入高校之后,主要培养方式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拓展;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学习训练。

1.2.2综合管理能力。

主要体现在基本管理理论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法律条文的理解与应用。这些能力最终表现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的管理运作,属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能力培养的重心。而本文主要是针对高校阶段的综合能力训练,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综合管理能力培养。

1.2.3战略与决策管理综合能力。

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战略决策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拓展的能力项目。为学生进入社会的发展做好铺垫。此项综合能力作为高职院校的综合能力的拓展部分,为学生今后发展打好基础。

1.3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简评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各方面的能力,体现在专业上应该是以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能力。将工商管理类专业分为若干专业,分别设计相应培养方案,在课程安排方面同样分专业由各个专业教研室独立承担。

此类培养方案在高职院校中并非不存在,其最大弊端就在于忽视了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需求,容易造成学生只懂某一个方面知识面,限制了学生多向发展空间,从而降低了学生综合竞争能力。根据本文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范畴,本文认为就学生能力培养应该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除了各个专业提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外,系部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形成“精一项技能,通多项技能”的综合培养目标。

2高职院校工商管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路径设计

对于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本身学制的限制,只有三年时间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我把整个培养阶段分成三个部分。

2.1理论积淀阶段

在理论积淀阶段,各个专业分别针对本专业技能培养目标。

将本专业技能从精尖目标出发,完成各个专业本职技能的培养,完成总目标中的“精一项技能”要求。在此阶段可以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将基础理论与本专业技能“理实一体化”模式反复锤炼学生的本职技能,同时为后期综合能力拓展做好理论铺垫。

2.2校内实践阶段

本阶段则是以实践为主导,时间跨度设计在一年左右,在这一年时间里不仅要完成本职技能的反复锤炼,使其进一步提高,而且要涉猎工商管理专业其他专业技能。

对于其他专业技能,同样按照本专业技能知识一样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培养,效果不十分明显,且容易反客为主,缺乏专业重点,且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若能够实践锻炼中进行训练,能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主动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方式主要通过大量实训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本文将校内实践阶段分成两个小阶段。

(1)分项实训训练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本专业技能的提高训练,主要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学生主动进行技能操作占80%以上,教师为辅助,在实训中的作用占20%左右。

通过反复不断锤炼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让学生在操作中反复理解操作原理内涵,从而真正掌握本专业技能。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其他专业的实训,通过教师制定详细实训要求,明确实训目标,通过教师指导,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实训,了解相关专业的操作流程和基本操作原理及应用效果。此阶段教师辅导在初期要占到50%。随着实训的进行,教师辅导比重逐渐减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这样分项实训锻炼,完成了对相关专业的“通多项技能”目标。

(2)综合技能实训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通过将工商管理专业所有的专业能力进行整合,通过综合实训完成综合能力的综合应用。

在这个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也给学生提供认识了解企业经营过程中那些是需要决策的环节,以及如何作出一个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决策。锻炼学生的经营理念,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拓展。

2.3校外综合能力训练阶段

对于学生来讲,在经历了校内各种学习、训练之后,终于迎来了初露锋芒的时刻。

这就是在本文设计的第三个阶段,通过到校外企业中进行实习,完成这个阶段训练。对此阶段,本文设计的时间期限是半年。

在这期间,除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实习任务,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情况外,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为自己的学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学校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定期联系跟踪反馈,了解学生在校外担任岗位,工作进展情况等,通过不定期电话访问或实地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工作情况,就业情况等反馈学生学业质量。

能力锻炼范文篇10

关键词:运动损伤体育课自我保护能力

1前言

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开设多种体育项目和运动卫生保健学其目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强身健体以及预防和治疗运动疾病。而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造成运动损伤瞬间的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随着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全而实施,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和次数大大增加,这无疑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运动损伤机率也相应增加,它不仅给学生带来了身心痛苦,还对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和信心有很大打击,同时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在造成损伤瞬间的自我保护能力,避免受伤或减轻受伤程度,是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这对将来学生走向社会,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具有相当重要意义。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九三级新生四个普通班均未受过体育专业训练,分成二个组,实验组二个班70人,对照组二个班72人,分别设档案进行四年跟踪对比。

2.2研究方法

2.2.1对九三级刚进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方法如下,我们把体育锻炼中受伤过程根据时间分成四个阶段。

T1——表示学生体育锻炼前准备活动时间;

T2——表示体育锻炼时间;

T3——表示体育锻炼中出现危险受伤瞬间时间;

T4——表示受伤后处理时间;

对刚进校学生在T1、T2、T3、T4这四段时间在中学体育课受到什么程度教育进行问卷调查。

2.2.2对实验组在体育课中,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在教学方法上强化如下几个方面教育。①要求学生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强调其重要意义;②根据体育课特点和内容提醒学生容易出现那些部位受伤,提高预防意识;③如果遇到危险怎样保护自己,并做一些自我保护辅助练习;④加强身体素质练习。并跟踪四年时间把实验组学生由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受伤人3结果分析

3.1.1从表一资料二个组学生在中学体育课中,T1、T2、T3、T4段相应四个方面受教育数相差不大,处于同一层次上,可进行实验比较。

3.1.2从表一又可以发现T1、T2阶段学生在中学体育课中85%以上受过相应方面教育T4阶段有60.56%,而T3阶段则只有15.08%学生要自我保护能力教育较少。

3.1.3根据表一统计情况,在实验组的体育课,利用上课内容的特点容易造成那些方面受伤,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预防保护帮助措施基础上,强调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如摔倒时要立即屈肘,低头,团身以肩背着地,顺势滚翻,而不可直臂撑地,又如,从高处跳下时,要用前脚掌先着地并同时屈膝,以增加缓冲,必要时接滚翻等等,并做一些万一失去平衡,怎样保护自己的辅助练习,如前滚翻、侧滚翻,后滚翻等使学生由条件反射上升到非条件反射程度,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通过二年体育课教学跟踪,实验组与对照组受伤人数统计比较,以及三年级、四年级设档案跟踪统计见表如下:

上课时的受伤率实验组比对照组少9.14%,课外锻炼实验组比对照组少11.63%,没有体育课后二年,实验组比对照组少11.47%,由此可见实验组,通过体育课中强化自我保护教育,自我保护能力高于对照组。

3.2运动损伤原因分析

从表三可以看出,学生准备活动不充分,技术不正确,身体素质差会造成损伤主要原因是所有损伤原因的70%。首先学生对准备活动认识不够,特别是课外活动,大脑兴奋快,肌肉兴奋慢,突然直接参加对抗项目,使身体局部的关节和肌肉难以承受这种负荷因此造成肌肉损伤和关节扭伤。其次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技术要领掌握不好,动作变形造成受伤。再其次,身体素质差,对体育课中的运动量和强度感到压力比较大,如田径跨栏,三级跳,体操中跳马等等项目受伤较多,当然,还有其它原因如场地设备,运动量,组织方法,生理、心理等方面因素影响。而实验组受伤人次低于对照组,说明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实验组受伤率降低了。

4.结论和建议

4.1参加体育锻炼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受伤有时不可避免,但根据运动损伤的基本原因,通过预防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可减少受伤人数和程度的。

4.2上课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手段,并根据课的内容和特点,强调如何自我保护,学习一些辅助练习,使学生课内和课外体育锻炼时,能够避免或减轻受伤,更重要是学生走向社会,在场地、设施简陋的条件下,参加体育锻炼和比赛,自我保护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使学生真正达到终身体育教育目的,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技能与习惯,并成为群众体育骨干;提高群众体育水平,达到全民健身计划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