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构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1:34:04

能力构建

能力构建范文篇1

一、组织机构

为确保我县“五大”活动和“四个能力”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特成立工作领导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五大”活动和四个能力建设的组织实施。办公室主任由消防大队长兼任。

各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配合消防部门认真落实开展好五大活动和四个能力建设工作,工作中如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消防部门联系,电话:

二、深入开展“五大”活动推进“四个能力”建设工作部署及措施

从8月15日起至11月底,共分为动员部署、组织实施、重点攻坚、考核验收四个阶段开展工作。

(一)动员部署阶段

根据支队的统一部署要求,召开动员会议,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广泛发动,迅速掀起深入开展“五大”活动推进“四个能力”建设的热潮。

(二)组织实施阶段

加大消防监督执法力度,推动火灾隐患整改,加强岗位练兵和开展打造“铁军”工程,开展“飓风行动”回头看活动,同时组织对各公安派出所开展消防监督执法培训工作。

推进社会单位开展“四个能力”建设,确保年底前所有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通过达标验收,并全面推进一般单位人员密集场所“四个能力”建设。督促已达标单位开展“四个能力”回头看活动,每季度开展消防安全自查自评,切实整改存在火灾隐患,并向公安消防部门申报

活动期间大张旗鼓的宣传,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全面推进活动开展。

(三)重点攻坚阶段

对辖区开展“五大”活动、推进“四个能力”建设工作进行汇总,对火灾防控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重点攻坚,逐一破解。

督导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完成隐患整改工作,对消防安全违法违章行为一律从重处罚,严格落实单位主体责任,该关则关,该停则停,坚决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

三、“五大”活动推进和“四个能力”建设工作任务

五大活动工作任务:

(一)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工作任务

部署开展“飓风行动”回头看等消防安全排查整治,重点对人员密集场所、“三合一”场所、高层地下建筑、建筑消防设施的“七大行为”进行排查整治:一是建设工程未经依法消防设计审核、审核不合格的,或者经消防设计备案抽查不合格,不停止施工的;二是建设工程未经依法消防验收、验收不合格的,或者经竣工验收备案抽查不合格,不停止使用的,公众聚集场所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或者检查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营业的;三是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在人员密集场所门窗上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障碍物,拒不改正的;四是投入使用的建筑实施节能综合改造工程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五是建筑消防设施损坏、不能正常运行、擅自关停,或者消防控制室人员没有持证上岗、不会操作设施设备的;六是违反规定进行电焊等明火作业或者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吸烟、使用明火的,指使或者强令他人违反消防安全规定冒险作业,情节较重的;七是存在火灾隐患不及时消除可能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

(二)消防安全大宣传大培训工作任务

大宣传:深入开展社会化消防宣传工作。深化消防宣传“六进”活动,利用一切时机推广家庭消防安全自查行动;深入开展宣传《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纲要(2011-2015)》和我省将出台的《山西省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纲要(2011-2015)》;深入推进“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通过手机、电视、显示屏等宣传消防常识,扩大消防宣传的受众面和辐射面,开展形式多样的消防宣传宣传活动,不断提高社会群众消防安全意识和火灾自防自救能力。同时积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曝光久拖不改的火灾隐患,跟踪报道火灾隐患整治过程,在全社会形成整治火灾隐患的高压态势;

大培训:加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人员培训,大力推进地方干部消防知识培训,全面开展培训进社区进农村活动。要加强消防重点单位法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消防中控室监管员、消防巡逻人员的培训,到年底至少要达到全县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人员培训总数的50%;全面推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干部、农村乡镇长和村“两委”负责人社会消防管理知识培训工作;根据各类社区和农村的人员结构、消防知识普及情况,积极开展消防培训进社区、进农村活动。

(三)消防安全大练兵工作任务

全面规范“六熟悉”工作,在10月底,要达到辖区重点单位“六熟悉”100%,对所需掌握内容达到“一口清”,针对不同类型重点单位来确定救人、灭火进攻路线和破拆、排烟等技战术措施,根据部局下发模板和相关要求,认真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年底前预案修订率要达到100%;进一步强化灭火救援实战演练工作,突出与地方政府、公安机关、安监、环保、地震等职能部门以及各救援力量之间的联合协调,开展不少于8次的重点单位灭火救援实战演练;集中开展石油化工单位灭火救援准备工作调查摸底和测试演练,全面提高灭火救援实战演练的难度,加快部队战斗力的提升,确保达到最佳的演练练兵效果。

推进“四个能力”建设工作任务

进一步推进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指导未达标单位完善“四个能力”建设,争取年底全部达标。

在人员密集场所达标单位推行三个制度:

(一)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实行备案申报制度。按照《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十四条:“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及其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应当报当地公安消防机构备案”之规定,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及时将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的确立、变更情况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申报备案。对于申报备案的重点单位管理人员,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定期召开会议,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实现面对面工作指导,确保重点单位消防安全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二)单位建筑消防设施实行维护保养制度。设有建筑自动消防设施的产权、使用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与具备相应资质的维护保养企业签订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合同,明确维护保养的内容、频次和相关责任,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测;其他单位应当建立完善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制度,明确维护保养职能部门和人员,定期对建筑消防设施进行巡查、检测、维修、保养,确保建筑消防设施正常运行。今后,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检查单位消防设施重点检查消防设施是否经过维护保养。

(三)建立单位消防安全自我评估制度。指导“四个能力”达标验收单位建立消防安全自我评估机制,每季度单位自行组织或者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评估机构对本单位消防安全工作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并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根据单位自我评估申报情况,适时组织监督抽查。对检查发现单位自我评估报告与单位实际情况严重不符或者存在未记载的重大火灾隐患,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深入开展“五大”活动推进四个能力建设是今年下半年消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扎实推进构筑“防火墙”工程和深入打造“铁军”的具体措施,各有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成立专门机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责任,统筹协调,确保“五大”活动和四个能力建设工作的各项推进措施落到实处。

(二)营造氛围,扩大声势。要积极发挥舆论宣传引导作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户外电子屏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公安消防部门开展“五大”活动和四个能力建设的强大声势,为工作推进营造浓厚氛围。

能力构建范文篇2

为了加强我局提高干部素质和增强干部能力工作的有效进行,成立了以局长曾柳钦同志为组长,局全体党组成员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由人事股和办公室具体负责该方案的组织和实施。

二、组织实施,培训学习

(一)在每周五下午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和下属单位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最新的土地矿产等相关政策,由办公室负责组织落实。

(二)组织安排五期以上到省、市国土资源系统学习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由人事股负责组织落实。

(三)为加强基层国土所队伍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从各个基层国土所抽调了10名工作人员到县局跟班学习业务。由办公室负责组织落实。

(四)自行举办两期以上我局全体干部职工培训学习任务,培训天数不少于四天。由人事股负责组织落实。

三、工作要求

1、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工作任务,全体干部在培训学习中不得请假。认真配合人事股、办公室完成好此次工作。

2、人事股和办公室要配合好此项工作,争取在9月底以前完成以上培训计划。

3、县局由副局长同志督查此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和落实情况。

能力构建范文篇3

1.做好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工作

中职院校若想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首先必须做好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工作,若是此项工作做不好,则会对接下来的培养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在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时,要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例如,钳工实训是中职机电专业学生进行实训时必然参加的一个项目,在学生参加实训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其操作进行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向学生讲述操作时的动作要领,当学生进行车工实训时,教师要对车床进行详细检查,保证车床正常运行,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示范和演示。基本职业能力的培训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关键步骤,教师要重视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良好地掌握基本技能,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落实好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

在进行实训教学中,主要是以项目为准开展教学,让学生接受各个项目的任务,认真完成,并在完成的过程中学习到各项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目的。教师进行教学时,首先会对教学内容进行制订,为了获取理想的教学效果,制订内容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角度转化为主动的角度,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教师在制订实训教学方案时,一般会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教师向学生布置任务,使学生明确所需完成的任务是什么,需要运用什么知识来完成此项任务,从而达到怎样的效果;

(2)学生接受任务之后,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共同完成任务,并制订一个合理的工作计划;

(3)进入指导演示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可通过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认真观看,并解决学生产生的疑问,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行完成任务;

(4)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训结果进行检查,并让学生做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教师再对学生的实训结果做出评价,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解决的意见。

3.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

能力构建范文篇4

一、进一步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力度。坚持以提升广大群众森林防火意识为目的、以方便群众接受为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森林防火工作的浓厚氛围。区级:将3月定为森林防火宣传月,清明节前七天定为森林防火宣传周,印发2.5万本森林防火宣传册,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向群众森林防火信息,协调区有线电视台在防火戒严期内开展防火禁令、防火标语口号、滚动字幕、典型案例宣传。镇级:在主干大街、交通要道、进山路口等位置设置固定防火标语牌(碑)、宣传横档;防火巡逻车上要设置宣传喇叭,宣传法律法规、禁火令及典型案例等;有线广播完备的镇街要在早、中、晚进行防火宣传,有线广播不完备的镇街要做出规划,争取在明年内完成组网;积极开展中小学生森林防火教育。村级:各有林村要在村主干大街粉刷防火宣传标语5幅以上,在坟地集中的重点部位设置防火宣传横档或警示牌。

二、全面加强森林防火四支队伍建设。坚持“以专为主,专群结合”的原则,组建多层次巡防扑救队伍。一是护林员队伍:加强对现有228名区级护林人员的管理,镇街要安排专人每天通过GPS动态管理技术,对护林员进行查岗并留有记录,以提高监管水平。二是巡逻队伍:区森林防火指挥部成立2支巡逻队,督导检查各镇街森林防火措施落实情况;每个镇成立2—3支巡逻队,各街道办事处至少要成立1支巡逻队,配备专门车辆,携带防火机具,督导护林员上岗到位情况,并及时处置火情。三是森林消防专业队:区里成立50人的森林消防专业队,配齐灭火机、水枪、油具等各种扑火机具,在戒严期内集中食宿、统一行动。区级森林消防大队下设三个中队,办公地点分别设在回里镇(20人)、高疃镇(20人)和国有林场(10人);四个防火重点镇按照每镇20人的标准设立镇级消防专业队,三个街道办事处也要设立10人以上的专业队伍。四是森林消防预备队:区级成立以138旅炮团和76师预备役炮团为主体的500人的扑火预备队,配备必要的扑火机具;各镇街要依托机关、驻军或大型厂企组建100人以上的镇级扑火预备队。

三、健全完善防火基础设施。一要集中建设护林房:按照护林员适度集中的原则,由区林业局会同各镇街划片选择适合集中、便于火情瞭望的地点建设护林房,并配备扑火机具。护林房由镇街负责建设,区财政局给予适当补助。二要进一步完善和整修防火通道:新修防火通道由镇街负责施工,区财政按照既定政策给予一定补助;在每个防火季前,各镇街负责对所有防火通道进行维修保养,确保行车畅通。三要建立火情监测系统:区级在国有林场建设2—3座远程微波视频监控云台,并设立指挥中心。对已建成的瞭望哨,各镇街要配套用电、食宿、通讯等基本生活设施。

能力构建范文篇5

一、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先后发出了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号召,希望通过大规模的培训和加强实践锻炼这两条道路,全面提升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当前,区既处于“黄金发展期”又面临着“矛盾凸显期”进入了实现“两个率先”关键时期。一方面要求我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又会有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出现,要求我公务员用创新的思路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探索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道路。另外,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需要我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不断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我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等,这些都对我公务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时代课题,如果我不抓紧学习,全面提升履职能力,势必会贻误清河发展所面临的大好机遇,也势必会辜负全区人民对我期望与重托。唯有通过学习培训,培养起一支眼界宽、善谋大势,思路宽、善于创新,十七大以来。胸襟宽、善聚人心的公务员队伍,以及一大批敢想会干、群众信得过的干部,才能形成众人划桨开大船、共同建设清河美好大家园的生动局面,才能率先实现建设小康、和谐清河的宏伟目标,才能向全区人民交上一份出色的答卷。这就是面临的形势和背景,来参加学习的直接动因。

这里举办全区公务员能力培训班,今天。这既是上级组织人事部门的要求,也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全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从至今,已连续举办过4期公务员能力培训班,从公共服务能力、公共经济能力等方面对全区公务员进行了轮训。从培训的效果看,大家通过系统的学习,对公共服务、公共经济的基本原理与要求都有了一定的认识,综合素质和理论修养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新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增强,这就基本上达到培训的目的培训开始之前,想讲三点意见,作为开班典礼的动员,也是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与同志们共同探讨。

二、如何提高公务员的履职能力

原国家人事部制定的《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中规定,公务员要具备9种能力,即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心理调适能力,这是公务员加强学习、塑造自我的方向,也是公务员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关键。为全面提升公务员这9个方面的能力,区组织人事部门根据省公务员培训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决定从起到“十一五”末,在全区科级以下公务员中实施公务员能力培训工程。中的“5”指公共服务、公共政策、公共经济、依法行政、创新能力,这五门最重要的必修课;中的“”指公务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在其它若干门课中自选的选修课。培训的方式为自学为主、集中授课、考试积分并与年度考核挂钩。为全面开展好这项工作,我们召开了专门会议,印发了《关于实施公务员能力培训工程的意见》,明确了公务员能力培训工程在区委干部教育培训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区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培训工作的组织指导、监督检查及协调工作,为圆满完成公务员能力培训任务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对本次培训班提三点要求

严格遵守纪律,发挥表率作用。大家要把这次培训当作一次来之不易的机会,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带头做出表率。上课期间不迟到不早退,不在课堂接、打手机,大家共同努力,为这次培训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培训或参加培训考试不合格的同志,年度考核时将只写评语,不定等次。

公务员每年参加更新知识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7天。对于无正当理由,参加培训是公务员的一项权利。根据公务员法的要求。拒绝参加培训的本人当年的年度考核不得评为称职以上等次。当前,全区上下正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招商引资与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又处在关键时期,大家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这一点我理解大家。但磨刀不误砍柴功,能力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大家更好的开展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所以希望各位能理解组织上对大家的关心,珍惜这次培训机会,集中精力,认真学习,切实做到以下三点:

理论联系实际,第一。保持优良学风。本期培训的内容是公务员创新能力,这本书重点介绍了创新能力的一些基本原理及创新能力培养、提高、运用的基本途径,这些知识对于我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行政效能、实现工作创新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大家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将学习理论与提高能力相结合,努力增强履行岗位职责的本领。

能力构建范文篇6

泰勒认为确定课程目标时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本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他们通常会比较关注学科知识的体系和全面性;二是社会的需求,强调课程建设要和社会需求相匹配;三是学习者自身,即学习者学习的需求和认知特征①。目前,传统授课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学科知识体系间的逻辑性,而对满足社会需求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这两个维度不够重视,致使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岗位需求之间存在诸多的不匹配。为了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与系统化的课程教学相结合,我们采用构建式教学,提出了理论+实训的课程设置。以项目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理论归纳与现场(含模拟现场)实践相结合,打破原有课程界限,采用小学期制,前8周的理论课+后6周(每门课2周)的实训课的教学组织方式。理论部分除课堂讲授外,大量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查询阅读完成,理论学时注重将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从而形成一个以完成目为主线的理论体系脉络;6周(每门课两周)的实践课突出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的深入行业、企业的自主实践学习、教师进行过程控制和纠偏工作。

二、教学方法

采用以项目教学为核心的多课程有机组合方式,从而构建适合工商管理专业的多课程综合训练,保证学生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强调综合应用能力的构建。项目教学法起源于西方国家,美国学者克伯屈(WilliamHeardKilpatrick)指出,项目式教学即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对某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方案设计,并在实际场景中解决问题③。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在德国得到了迅速发展,20世纪初传入我国,在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领域的大力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果。以能力构建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将实际工作中的职业岗位需求转化为学科知识体系中的项目和任务单元,教师和学生通过创建虚拟的项目或参与实际的项目,体会“做中学”的乐趣。项目式教学不是简单地将项目贯穿于某个课程,更不是简单地把某个项目置于课堂教学中,而是以某个项目为纽带将三门课程间的内容有机结合,并且以完成实际项目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目的,通过对理论和实训内容的重新整合,将课程间综合训练联系起来。具体教学方法的实施:将班级以项目为导向,6~7个学生组建一个项目团队。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和教师的区分,只有项目。一个教师作为5个项目的总设计师,帮助各项目团队按时完成项目。理论和实践教学都是以完成项目的主要目的,理论课时讨论项目的甄选依据、项目选择的背景、项目的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的方法、项目的实施等等。实践课则是学生们带着自己的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获取数据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

三、实施过程

项目教学法以项目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要求展开课程的学习,以项目为纽带引导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及能力的培养。1.项目的选择。项目贯彻于能力构建课的整个过程和所有内容,因此,项目的选取非常关键。教学中,项目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实践基地中企业的实际项目,二是学生拟创业的项目,三是虚拟项目。在选择项目时需从总体角度考虑项目目标、时间、成本、风险、可交付成果等方面问题,培养战略性思维。2.项目的市场调研及分析。任何一个项目,在确定之前都要先进行市场调研,以了解该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能力、市场规模、位置、性质和特点等要素,从而做出“该项目是否有市场需求”的判断。然后根据市场预测,来确定产规模、投资估算甚至厂址的选择。市场分析的结果,还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销售收入,最终影响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在理论课中,主要教会学生掌握市场预测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的调研、预测方法和技术,在实训阶段,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所选项目编问卷并带领学生到社会上去发放问卷并收集相关资料。重点培养学生市场信息数据的调查能力,市场信息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能力以及市场信息数据的建模预测能力。3.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在理论课中,主要讲解如何从市场、技术、财务三个方面进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采用企业家和教师相结合的讲解方式,基础性内容通讲,重点难点以项目为主要的依据进行详细解释,力求先在学生意识中构建可行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这部分的实训环节主要在实验室里进行,着重针对财务可行性分析。这部分内容涉及的表格非常多,有16个左右,并且表格之间的关联也很紧密。教师一边讲授内容,学生一边在电脑上操作。配有两个流动指导教师,这样能够很好的克服学生走神问题,让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解决。4.项目的实施。在这个阶段,学生按照项目实施的逻辑流程设计方案、确定完成项目所需的方式方法、收集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报告等工作步骤,结合选定的工作项目进行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项目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时时注意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相关理论,达到巩固知识掌握技能的要求。

四、考评机制

1.考核形式多样化。项目驱动式教学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考核时力求通过多种方式全方位地进行评价。主要的考核形式有:小组研究报告、个人分评估报告、小组汇报和答辩,并要求学生参加浙江省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及全国创业大赛。这样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当众表达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文字组织能力等。2.重视过程考核。传统的、单一的成绩考核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项目式教学法必须重视学生的过程评价。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手段进行:(1)课堂表现。主要考核学生的到课率及参与课堂互动情况。记录下每个学生的出勤情况及学习状态,课堂上表现积极,经常回答问题和提问题的同学值得鼓励。(2)课堂讨论。在前8周的理论课教学中,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某一主题进行研讨,比如针对如何设计市场调查的问卷,以考核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通过教师点评和小组互评来确定成绩。(3)研究报告及答辩。课程结束后,每个小组交一份研究报告,报告分数由课程组全体老师集体评议,同时各小组进行集体答辩,获得一个答辩分。重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团队协作、创新意识等多方面的评价。每一个阶段的评价都需要制定明确清晰的考核原则、考核标准明细、分数评价标准、考核内容等资料。做到可查、可量化、公正客观、过程考核为主的方式。

五、探索总结

能力构建范文篇7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企业财务

一、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都处于一个探索研究的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国外关于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研究相对较早。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会计组织就对注册会计师的知识能力进行了规定。估计会计组织也在上世纪末对会计人员的职能范围进行了规范。后来,国外对会计师的职能范围的规范也就越来越具体。而我国对管理会计人才能力的框架研究则比较晚,2002年,我国财政部才开水组织相关学者就会计人才能力相关的课题展开研究。随后我国学者就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技术等不同层面进行了研究。

二、构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考虑要素

(一)提高会计人才能力

二十一世纪,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在会计行业,知识的重要性也同等重要,会计人才需要把知识转化为实践才能真正发挥会计人才的作用。在会计人才评价过程中,能力是最核心的考虑因素,所以在构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时候,应当把会计人才的能力作为一个最基本的要素来考虑。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会计人才比较注重财务管理,而会计人能的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只有注重会计人才能力,才能让会计人才更好地发挥会计职能。

(二)构建方法

常见的构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构建方法主要有三类,即能力要素法、功能分析法以及胜任能力法。要素法是按照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三个要素来构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这三个要素决定了会计人才的能力。功能分析法主要是根据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效果来进行能力评估。而胜任能力法是将要素法与功能分析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它是根据从业人员的层次分类来评价其职能的。

(三)环境因素

构架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时,既需要考虑到微观环境也需要考虑到宏观环境。首先从宏观层面上讲,经济、社会、法律以及会计行业发展状况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上世纪末会计行业就有责任会计体系和经营决策经济效益等评价体系,到本世纪平衡记分卡、全面预算管理等会计工具也相继出现。不同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宏观因素只管重要。微观方面主要是企业内部的财务政策和财务状况。例如,不同的企业财务目标会对会计人才提出不同的能力要求。

(四)国际经验

由于国外对于构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相关的研究比较早,而且研究内容也相对全面。而且国外的政府机关,会计组织在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有较为丰富的经验。我过可以参考甚至用过国外已构建的框架。

三、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构建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本文研究的会计人才主要是指企业和行政单位的管理会计人才。选此作为研究的对象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企业的管理会计人才在我国整体管理会计人才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代表性强。其次是我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在不同企业中的能力和职称相对复杂,具有较强的连续性。

(二)构建流程

本文的构建步骤大致如下:首先是对会计人才的进行层次分类。将会计人才分成三个层次并分别定位为助理型管理会计人才、实务型管理会计人才以及管理型管理会计人才。其次是分别对三类会计人才的之恩个进行划分,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工作效果和职能履行效果进行评价。

(三)贯穿四大能力

管理会计人才在企业财务活动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其涉及到企业的划分、决策、控制、评估等方面的工作。所以在构架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时应该注意贯穿会计的四种能力,分别是信息分析能力、决策支撑能力、风险管理控制能力以及统筹协同能力。当今社会,会计信息化迅速发展,各种财务会计信息报告可以由计算机系统迅速完成,而会计不再需要对财务信息进行人工计算,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已有财务信息的分析方面。会计人员通过对已有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可以找到企业在财务方面的优势和劣势,而会计将分析的结果上交企业的管理决策层供决策参考,为企业的决策起到支撑的作用。此外,企业的管理会计人才需要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这也企业才能健康发展。最后,为了提高企业不同部门和子机构之间的协同能力,企业还应该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统筹和协同工作中去,这也企业才可以高效运行,管理会计人才也为企业提供了有价值的服务。

四、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内容

(一)建立管理会计师职业准入制度

西方发到国家推行的是管理会计师的等级考试认证制度,不得不承认这种认证制度为选择和培养大批优秀的会计人才提供了一个范例,而且也对推动管理会计的实践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其中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为例,它不仅实行公开管理会计师认证,而且也对管理会计师进行监督和挂你了。目前该机构在全世界超过170国家和地区拥有20多万的学员和会员。我国的注会协会也和该公会进行了合作,该公会为我国注会申请CIMA管理会计开通了快速通道,为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通过借鉴国外现金的管理会计经验,我国应该尽快建立自己的管理会计考试认证制度,对管理会计师的培训、认证等环节做好准备工作,以便我国选拔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二)完善我国会计技术资格考试内容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一套相对成熟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这项制度在我国国内运行多年,为我国评价会计人工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提供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作用。同时这项制度对提高我国会计人才的能力以及素质也提供了机制保障。但是,我国会计专业技术的资格考试认证也存在这一些缺陷,其中最明显的是考试内容偏重于财务会计内容,缺乏管理会计的内容。这种现象陷入对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致使我国的管理会计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所以在会计认证考试中应当适当增加管理会计的知识。由于在管理会计人才分类时,有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会计,所以在考试中也应当增加不同层次的管理会计知识点。

(三)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它同时具有科研、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目前我国高校的开设的会计理论与企业实际需要的会计人才之间存在这明显的脱节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缺乏与企业合作交流,而且校内的社会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因此高校应当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资源的共享。另外,高校还可以开设会计管理专业,专门培养管理会计人才。

(四)完善管理会计人才的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对更新会计从业者的知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中,管理会计的理论和知识会不断得到创新,所以继续教育也是管理会计非常必要的学习过程。在会计的继续教育内容中应该增加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与理论,如会计相关政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此外,企业要强化对管理会计人员的培训,让企业中的管理会计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提升,从而让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能够的到充分的应用。

作者:刘冬霞 单位: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会君.浅议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J].商,2015(36).

[2]蔡蕾.当代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J].品牌,2015(09).

[3]郑娟.论高速公路建设中管理会计的重要性[J].财经界(学术版),2015(21).

[4]卫强.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发展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21).

能力构建范文篇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加快企业发展,维护企业稳定,构建和谐矿区,是企业党组织肩负的重要责任,也是对企业党组织领导能力的考验。

一、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矿区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对于我们企业整合各种力量,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减少各种矛盾,维护矿区稳定,推动加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和谐矿区是企业深化改革的必须要求

目前,企业的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已触及到各个方面和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巩固改革成果,推动企业加快发展,我们应当把安定与和谐纳入企业党组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实现企业协调发展,加速构建和谐矿区的进程。

(二)构建和谐矿区是推进企业文明创建的必然要求

构建和谐矿区,必须理顺民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矿区的创建活力。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职工利益,实行企务、区务公开,营造良好的矿区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加强矿区文明建设活动,切实维护矿区稳定。结合矿区实际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企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在此情况下,职工群众的参政意识也在增强。因此,要构建和谐矿区,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通过民主政治建设,来保证职工民主权利,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加快发展。

二是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矿区稳定的基础是人心稳定,人心稳定的基础是职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则必须依赖企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的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这不仅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政治问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更硬道理的理念,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政绩观,正确处理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广大职工群众可承受的程度关系,努力营造矿区团结和谐的氛围。

三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讲究效率和效益,因为没有效率就没有效益,没有效益企业也就难以生存与发展。如企业在制订内部分配政策时,首先是按定额完成的情况决定分配,也就是按工作效率决定分配。同时,还要兼顾公开。如果只注重效率分配,而不兼顾公平,同样会挫伤职工的积极性。

二、不断提高企业党组织处理矛盾的能力

在企业改革改制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新矛盾新问题会大量产生,而这些矛盾和问题将直接涉及到一些职工的切身利益,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矛盾激化。因此,如何提高企业党组织驾驭和处理矛盾的能力,就成为企业党组织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就成为构建和谐矿区的重点。

一要努力提高协调矿区各阶层利益的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企业内部各阶层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带来了一些影响矿区和谐的矛盾。如何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是企业党组织需要协调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一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统筹兼顾,增强全矿区的创造活力。二是要教育引导广大职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企业责任感。三是要特别关心待岗和困难职工的生活,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二要努力提高解决职工群众反映问题的能力。随着企业各项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使许多深层次矛盾逐步显露出来,诸如机关精简、岗位竞争、外出创业、改革改制以及职工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对职工群众反映的问题要积极进行疏导。特别是要加强信访工作,畅通信访渠道,变被动接受来信来访,消极应付来信来访为自觉主动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

能力构建范文篇9

关键词:智慧就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大学生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依据之一[1],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及构建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2017年总理强调,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为毕业生送政策、送指导、送信息,实现“智慧就业”[1]。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结合“互联网+就业”以及就业能力培养的发展理念,构建智慧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信息及动态的就业能力成长数据;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以就业培养基地为依托,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大学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1]。

1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在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成功就业、保持就业并顺利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一系列能力的综合[2]。但大学生就业能力并非常规意义上的就职过程中能力的展示,更是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职业发展能力,包括保持或更换工作以及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目标的能力,同时还包括一系列与工作能力相关的个性特征[3]。因此,高校应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完善大学生就业能力为途径,以就业为导向,多维度地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三个特点,分别是独特的个体性、直接的针对性、发展的动态性。在独特的个体性上,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整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关系,一方面,就业能力的培养依靠整体培养模式,但个体的发展又不同于整体的发展趋势,其发展具有独特性;另一方面,整体的培养成效是通过个体体现,不存在两个就业能力表现无差异的个体。在直接的针对性上,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是检验大学生能力的标准。在发展的动态性上,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具有鲜明的阶段性,不同阶段的就业能力培养目标不同,如职业探索、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容包括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由于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3],如对就业能力内容的理解存在不足,更有甚者认为就业能力等同于获得工作的能力;而教育培养者,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上,过于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强调应聘、面试技巧等,忽略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从而影响学生长远的职业发展。

2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现状

1)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不高,缺乏职场竞争力。大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基本、核心、持续的就业能力上。在基本就业能力方面,大学生的求职能力不足、就业素养不高。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及实习经验,在招聘过程,易因经验不足而难以突出自身的优势与特色,进而短时间内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同时,部分大学生未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往往眼高手低,缺乏抗挫折的心理素质,导致在职场上缺乏应有的竞争力而未能应聘到心仪的岗位。在核心就业能力方面,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实践能力欠缺。在人际交往上,大部分学生易因“自我中心”而不愿意与他人交流,进而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同时,影响自身交际能力的提升,从而无法提升职场竞争力;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善于利用社会实践平台,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而导致竞争力不足。在持续就业能力方面,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尚未清晰,职业道路上的创新能力不足,以至于在后期的职业发展上缺乏后劲[2]。大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是职场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是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较低的就业综合能力往往会导致招聘过程中的职场竞争力匮乏,从而难以寻找到心仪的岗位。2)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就业服务保障力度不足。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功能涵盖就业市场服务、就业信息服务、就业咨询指导与帮扶服务和就业管理派遣服务等四个方面[1]。为响应国家号召,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高校逐渐建立以这四大功能为主导的就业服务体系,诸如校园招聘会、就业网的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课与就业指导课程等。但大部分高校构建的就业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就业服务功能尚未完善,不仅难以满足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需求,也进一步导致就业服务保障力度不足,如就业服务内容有限、范围狭窄、反馈机制不健全等。在服务内容上,就业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不强;在服务质量上,精准度不足。在机制建设上,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服务重心集中于学生的就业率上,而非就业的满意度上,如学生对工作的满意度、职业是否与专业对口、职业是否具备稳定性等。在就业服务机构上,虽然大部分高校已建立涵盖“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机制,但逐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益增长的毕业生数量,加大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强度与难度[1]。同时,高校就业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匮乏,导致服务落实不到位,重复性工作较多。

3智慧就业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1)智慧就业内涵。智慧就业是将就业服务各个资源要素由原有的独立状态整合成有机整体,将平面零散的海量数据整合处理为立体丰富的有效信息,达到就业创业服务公开均等、公平普惠、公益高效的最大成效,或是以信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为载体,通过监测、分析、整合、推荐、智能响应等手段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提供相关就业服务,以推动整个产业和整个就业公共服务领域的变革,形成新的业态模型[4]。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物联网和智能终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智慧就业理念融入就业服务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智慧就业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为载体,利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等平台,构建智慧就业服务体系系统,实现大学生线上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如就业数据分析、求职咨询专属化等。2)智慧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就业服务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是就业咨询指导与帮扶服务功能的体现,而健全的就业服务体系不仅有利于帮扶大学生顺利就业,同时,以就业为目标,以数据为基础,定性、定量地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智慧就业理念不仅为就业服务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为弥补就业服务体系中的不足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尽管智慧就业的理论研究集中于政府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优化及构建上,但大数据技术作为智慧就业的基础理念之一,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数据应用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数据采集大部分依靠单机存储,以传统数据为主,而智慧就业的视角下,可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数据构建,将传统数据模式递进至大数据模式,从单机存储模式转变为云存储模式,从二维到高维。同时,智慧就业理念的深入推进,在技术上,不仅有助于将就业数据整合成就业大数据[1],在成效上,进一步实现了就业服务体系内涵,如就业帮扶,以校园招聘会为基础,以就业网信息、招考信息为技术支持,筛选不参与就业、招考等大学生,并对其进行调查,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服务。3)智慧就业理念创新就业服务体系。“互联网+”作为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是创新传统行业发展的动力,而作为智慧就业的核心理念———“互联网+就业”,是突破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现状的思维基础。在“互联网+”时代下,面对逐年增多的毕业生数量,传统的就业服务体系已满足不了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唯有将“互联网+”的创新理念与传统的就业服务理念相融合,在理论的交汇处,创新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利用“互联网+大学生就业”的平台,拓宽服务范围,优化就业流程,提高就业针对性。如:开发校园线上招聘平台,以线下招聘为主导,以线上为拓展,相辅相成,互补不足。校园线下招聘会为大学生提供便捷的就业场所,增加就业机会,线上平台作为线下招聘会的补充,有助于完善招聘流程,如后续的招聘结果、聘用结果等线上反馈。

4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施行智慧就业理念的新举措

1)以“互联网+就业”理念为基础,创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互联网+”的核心价值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传统的行业差距,实现产业融合和更新。其特征是将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各个社会领域,通过社会结构的重塑,打破传统的工作理念和模式[5]。在“互联网+”创新理念的影响下,催生出形式多样的商业模式与创业企业,为就业提供更多的岗位,社会对大学生也提出更多的要求。而互联网思维、业务技术能力、网络操作能力、资源整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是“互联网+”时代下优秀大学生的五大标准[6]。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与人才高消费的社会压力,单一的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已不再符合时展,而在智慧就业的视角下,以“互联网+就业”理念为基础,构建新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有助于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优秀大学生。新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应以“互联网+就业”为理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起点,以就业能力内容为培养途径,以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动态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一是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融入“互联网+”就业因素,以阶段性目标为基准,合理规划大学生涯,以动态的数据模式为基础,定性、定量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成长指标,不断更新大学生的学习生涯规划。二是通过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竞争力,保障顺利就业。新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以学校就业处为领导核心,构建综合能力培养营,以多维的管理培养模式涵盖大学生就业能力所需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同时,以学分制为基础,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涵盖大学生涯。如:针对大一新生,利用“互联网+”就业,创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生涯指导课等。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意识,以就业形势为指导,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以就第18卷第1期张展鹏等:智慧就业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18业指导路径系统为平台,网罗全国就业政策与就业资讯,使大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国家的产业需求动向,明确专业对口方向,从而制订就业目标。2)构建智慧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智慧就业服务体系(如图1),以学生为本,运用大数据、云计算、自动化处理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大学生的就业成长数据,将平面零散的海量数据整合处理为立体丰富的有效信息,利用业态模型框架,以就业为目标,构建的学习型互助团队就业培养体系。目前,虽然智慧就业的研究均集中在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领域[1],但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物联网和智能终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高校构建智慧就业服务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大数据技术是智慧就业服务体系的“灵魂”,而物联网和智能终端则是智慧就业服务体系的“躯体”[1]。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是以培养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为目标,而智慧就业服务体系则是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补充,以新的理论视角及现代化技术完善培养体系。智慧就业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以学生为本,突出现代科学技术使用,如大数据及自动化处理技术等。以大数据、互联网和信息科学等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学生为本,以一人一体系为原则,构建大数据就业平台,结合学生的就业服务需求、企业就业需求等,对数据进行需求分析、整合、重设,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定制学生专属的动态数据平台,实时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及导向,进而以动态数据完善和改进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以毕业生的数据调研结果为依据,以专业、岗位性质、企业满意度、毕业生满意度、毕业生职业发展规划为指标,构建毕业生反馈机制平台,定性、定量地分析毕业生就业数据,以数据反馈培养体系,为完善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如广东某高校建立毕业生求职反馈机制,以问卷调查为依托,了解毕业生就职概况的同时,一方面,针对就业困难户开展就业帮扶工作;另一方面,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数据,为调整下一届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在就业培养框架与学习型团队的构建上,以螺旋式培养模式为框架,以“传帮带”为形式构建学习型团队,以一带多的学习型团队互助模式为雏形,以就业辅助团队为形式,全方位、多维度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如广东某高校成立的“学长计划”,以一名优秀的学长帮扶一名学弟/学妹的形式,从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指导。同时,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定性、定量分析大学生成长数据,依托智慧就业服务体系平台,反馈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从而多维度地完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5结束语

本文基于智慧就业视角,结合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就业现状、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成效入手,从智慧就业的理论与应用出发,探讨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引入该理论,并构建智慧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高校大学生基数庞大,如何构建一人一体系的动态培养模式是本研究中的最大困境,也是本文的不足与反思,今后将结合智慧就业的核心理念,探索新的理论框架,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出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海滨,杨晓慧.高校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2):148-154.

[2]牛欣欣.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困境与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0):42-43.

[3]林辉.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思考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22-124.

[4]孙凡.浅谈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J].知识经济,2018(18):146,148.

[5]张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J].蚌埠学院学报,2018(3):89-92.

能力构建范文篇10

关键词:教师;技术能力;新媒体;构建

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在高速发展,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信息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前线工作者,要想推进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就必须重视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构建,让教师能够具备更专业的技术能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意识,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综合水平和能力,成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合格的教师,为教育工作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

一构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必要性

(一)提升教师技术能力对教育工作的作用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新课标对教师教育能力有了新的要求,想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师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才可以从网络信息中提取出对课堂有利的资源,才具备熟练运用学校引进的多媒体设备的能力,转变角色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人才,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对教师教育技术的要求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传统的常规教育能力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标对教师教育能力的要求,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引进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将传统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相结合,学习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掌握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的教学中来。教师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学习,每个教师都需要具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停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学习接受并掌握新的技术和知识,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

(一)缺乏教育技术意识

新媒体时代对教师的教育技术有了新要求,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缺乏教育技术意识,没有意识到提高教育技术能力对于推进教育工作、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作用,例如在中小学的教育工作中,中小学生是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有的教师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一讲到底,在技术上不具备需要的信息技术,在心里上恐惧信息化教学方式,没有运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无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的教学中来,不重视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没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中小学生在没有接收到新的教育方式,对信息技术没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二)没有正确认识教育技术理论

教师没有正确认识教育技术理论也是当前教育技术能力构建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设备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到了教学中,运用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有新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教育技术理论,但在有的学校的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都没有正确认识教育技术理论,没有深入理解教育教学理论,导致无法将教育技术理论运用到自己课堂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案设计、课堂的实践教学中来。

(三)没有进行有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离不开学校及教育相关部门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很多学校都已经开展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课程,但是在培训过程中,教师没有明确参加培训的目的,多数是 因为职责所在,需要通过培训参加教师相关的测试,得到评定证书。在培训中,培训的内容过于形式化、统一化,没有针对中小学、高校制定出专门的培训方案和培训内容,也没有根据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合理的区分培训,没有发挥出培训的作用,教师没有得到有效的教育技术培训,由于培训的内容与实际的教学内容不相符,无法将教育技术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三构建新媒体时代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建议

(一)组织适合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

学校和教育相关在部门要根据学校的不同、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不同制定出适合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例如,在对中小学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根据中小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征等制定实用合理的培训,让中小学教师能够掌握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教育技术,能够将培训学校的教育技术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感染中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氛围,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的理论,将理论与技术相结合,帮助中小学教师成为新媒体时代下全面发展的教师[3]。

(二)加强教师教育技术的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的建设是构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基础,随着教育技术培训在学校的展开,加强建设教育技术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建设教学资源要教授给教师技术知识和新的教学理念,推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4]。例如,在八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备案中,教师根据学会运用教学资源的方法,收集一些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案例、例题、试卷、习题、表格、图片、微课资源、视频动画等资源,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的知识点,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能够有力的保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构建。

(三)重视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构建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构建离不开学校及教育相关部门的支持,教育相关部门应该积极为教师制造教育技术学习和深造的机会,推广对教师教育技术优秀运用的成果,对教育技术能力优秀的教师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奖励。定期组织教育技术能力相关的讨论会,在会上明确构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构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作用和深远意义,让教育工作者和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构建工作,能够积极主动的投身到教育技术能力的构建中来,有能力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合理运用教育技术

在学校和教育相关部门的重视下,很多教师掌握了教学所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的构建中,但是在有的课堂上教师过多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复杂多样化,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多媒体课件的多样化制作上,忽略了对课本内容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提高了教育技术能力之后,需要合理的运用教学中,在每节课之前,都要根据授课的内容规划好教学方式,在不同的教学目的下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例如在小学语文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中,在朗读环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为文章配置背景音乐,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自己对文章逐字逐句的解析,让学生更深入的掌握文章内容。这种传统教学与新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有效的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四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下,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必须要转变思想,遵循学生的课堂主体位置,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技术,全面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通过信息技术为手段,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学校和教育相关部门要重视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构建工作,根据学校阶段的不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不同,制定合适的教育技术培训,加强对技术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为教师制造出合适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从而发挥出教育技术能力对教育工作的作用,加速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龚玉清.教育技术中的媒体技术--对教育技术的再认识[J].现代教育技术,2003(6):70-72.

[2]李子运,李芒.中国教育技术学向何处去[J].中国电化教育,2018(1):64-71.

[3]潘淳.新媒体环境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5):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