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区别十篇

时间:2023-11-21 18:13:54

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区别

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区别篇1

关键词: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现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59

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概述:

公共投资项目是指由金融基金和社会资源建设的公共基金和其他政府投资项目。在我国的公共开支中,公共投资项目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对以创建公共财政为目的的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和框架渐渐完善,政府机能也由本来的对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全盘干涉,渐渐转变为只对市场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部分进行弥补,大众投资的重心转向了公共投资范畴中的非竞争性项目。由此,绩效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怎样加强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开展和进一步应用是目前我国审计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

1绩效审计的含义及现状

绩效审计至今没有一样的定义,许多国家对其都有不同的诠释,例如:美国将绩效审计定义为“是许多证据,这些证据是用来客观有效的审查一些项目的,它的目标是为了评价政府当局、项目、活动的业绩和效益,来改进公共监督或改革行动”;澳大利亚的审计法规将绩效审计定义为“为了评价一些业务经营活动是否有用以及有用程度,对整体和局部履行职能的效益或经营业务的进度所做的检查;对整体和局部采取的并用来权衡业务经营活动有没有使其正常运行的程序的方法,能否使集体和个人能够衡量业务经营活动的经济和效益程度所做的检查”;1986年第12届国际会议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认为绩效审计是“对公共投资项目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估,也称绩效审计”。

我国的绩效审计,是建立在受托方与委托方之间职责关系之上,被委托方进行一些经济活动,由他人对这种活动进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检查,他的目的是为了使受委托方能够更好地执行自己的任务。经济性审计是检查钱款支出是不是在所能用的范围里的最小支出,即以最小的开支来开展活动。经济性审计是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活动是不是合理或守法的。效率性审计是审查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的,它可以评判被审计单位的“支出”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判断它的相关业务活动是不是有效进行的。其审计的主要内容是:看被审计单位是否把每一份资源都充分利用了;如果没被充分利用或者没有取得应该有的绩效,再查出原因;检测被审计单位是不是遵守了业务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等。它旨在揭露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机制是不是合理以及是不是对其单位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并且找到能够提高它的绩效的方式和对策。效果性审计是看被审计单位设定的目标是不是有效的被完成了。而对于绩效审计来说,应该要包含以上三个部分。因此,绩效审计就是按照某些特定的评价指标、运用一揽子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资源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评价,找出有待改进和出现问题的地方,并且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绩效审计最初在国内起源于20世纪的80年代,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处于绩效审计的起步阶段。在我国,用于某些特定用途的资金和从外国引进的投资都在进行绩效审计,包含了这些资源是否被经济有效的利用的评定。我国的绩效审计还在不停的发展中,一定会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审计观念不超前,不能够清楚的认知和界定什么是绩效审计;审计的方法也较为落后;也没有制定统一的审计标准等等。

2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界定

现如今,对于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范围,很多人还不能够清楚的认识。在绩效审计的范围方面,目前有三个认识上的偏差:一是认为绩效审计中包括对企业绩效的评价;二是认为绩效审计是对政府绩效的全面评价;三是认为绩效审计就是经济效益审计。

2.1绩效审计与企业绩效评价的差别

正如上文所述,绩效审计是评价被审计单位是否有效又充分的利用了其每一分钱、每一份资源。不同地方国家的政府对绩效审计的范围有不同的规定,例如美国审计总署在其2007年新版政府审计准则中,明确了绩效审计的目标包括“对项目的效果性、经济性和效率性,内部控制、法律和其他规定的遵循情况进行评估;提供前期的分析、指导或总结性的信息”(见美国政府审计准则2007年修订版,《美国政府审计准则(2007)》2011年12月,美国政府责任办编,中国法制出版社),但总体说来,绩效审计是用来评价被审计单位对公共资源的利用是否经济有效的,不包括或者说涉及很少企业绩效评价,就算涉及,往往也是针对企业中的公共资源的。

2.2绩效审计与政府绩效评价的差别

在我国,《宪法》和《审计法》对政府单位进行审计的责任和范围进行了规定。绩效审计往往从资金的输出出发,所以往往并不关心财政“流入”。我国的绩效审计包括两方面:一是财政性资金(或称公共资金)支出,比如: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国家投资建设项目等。二是国有及国有资产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我国开始的相对比较早的绩效审计就是对一些大中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因此,绩效审计与政府绩效评价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起源都是“新公共管理运动”,在某种程度上,都能够督促政府机关增强责任意识、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升经济效率。但是从内容上看,二者是有区别的,绩效审计可以看成是政府绩效评价的其中一个内容,它是针对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的。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关于绩效审计的指南中还指出,绩效审计的对象是评价政府机关所进行的活动以及所运用的绩效审计评价系统是不是经济有效的。因此,如果不对绩效审计和政府绩效评价加以区分,则不利于发挥绩效审计的特点和优势。

2.3绩效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的区别

绩效审计特指政府单位从事的经济活动是不是满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而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则是评价能够实现某种经济效益的方法和程度,它旨在提高经济效益,也是政府机关进行审计的形式之一。生产经营活动和财政经济活动必定会取得一定的成果或者说收益,而绩效审计就是审计这些成果或者收益的,他通过对审查这一系列活动取得的成果,来评价经济效益是不是足够高,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是不是合理有效,单位的经营状况如何,进而找出改进的方法。对于经济效益审计,其目标也是一致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即3E审计,若加上环保性、适当性(公平性),则为5E审计。但经济效益审计包括管理审计、经营审计,一般是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的;而绩效审计属于广义的经济效益审计。经济绩效审计的内容也包括投入的经济性、管理的效率性、产出的效果性,侧重经济方面的效益,而效益至少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倘若不能很好地区分绩效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就容易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审计和评价,也不利于绩效审计发挥更好的作用。

3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现状及必要性

公共投资一般指一些固定资本,这些固定资本往往是由政府机构投资的。而这些政府机构的投资往往局限于一些特殊的公共服务领域中,所以这些资本被称为公共投资,或者说是政府投资,也就是政府为了满足大众的需要,投入一些资金来建设某些项目的行为和过程。政府投资的重点在于社会效益,往往将资本投入在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上面,其特点在于开创性和战略性,同时具有弥补市场失灵的部分、保证市场资源配置、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功能。

公共投资项目是一些建设项目,这些建设项目的投资资金往往是一些用于社会公益的财政性资金或者社会公用资金,或者是一些由其他政府投资的资源。公共投资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两者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政府投资项目往往是指全部由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即政府投资额占50%以上的项目或政府投资虽不足50%,但这些项目的相关控制权实际在投资政府手中)的建设项目。它首先具有公益性,其主要目的是弥补市场失灵的部分,将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两者一起抓,能够使国有经济在有关国家经济命脉的首要产业中保持强大的实力和地位;其次具有排他性,但是它缺乏和其它投资项目之间的竞争,因此其效率往往不够高;最后具有调控性,它可以使政府更好的调节国家的经济运行。

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是指“审计人员或者其他取得技术资格的专业人员,运用一些专业的方法,再根据某些特定的标准和方式,对公共投资工程项目是否经济有效进行不主观、不偏颇的评定,发现问题,提出完善的对策和措施,是一种不依附的审计行为,其作用是使政府的投资结构更加合理,是投资效益得以提高,并且可以作为一些问题的决策依据。”目前,我国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仍在发展阶段,就必定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公共财政体系有待改进。我国的公共财政体系仍有很大改进空间,政府过度使用职权、不能正确及时的履行责任的现象还是经常出现,如今很多人仍然不能全面的认知公共财政,所以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往往会存在偏差。现在的政府审计的焦点不仅仅是资金的“流入”和“流出”是不是合法、真是了,而更关心资金“流出”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国的公共财政体系还是不够完善,这也就使我国的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工作仍然不尽如人意。

二是公共投资绩效审计工作不能独立进行。目前的审计机关是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结构会影响对公共投资绩效审计的监督力度,对公共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更是相当于政府机构的一种内部审计。

三是公共投资绩效审计标准难确定。由于审计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对审计对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的标准也不尽相同,这样对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造成了一定阻碍。四是公共投资绩效审计工作繁杂,使公共投资绩效审计不能深入开展。我国目前审计人员依然比较少,而且编制受限,相对繁重的审计任务而言,审计人员往往显得力量微薄。

因此,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目的即是促进公共投资项目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大的产出,并且达到最大的效果,即使公共投资的款项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回报。所以进行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章刘成.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问题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10.

[2]邹裕.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问题探析[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4.

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区别篇2

【关键词】经济 责任审计 绩效审计 比较研究

研究国内相关理论和实务,其经济责任、绩效两种审计间存在紧密性的联系,特别是政府领域内的审计。当前国内很多学者不断学习且研究着国外的绩效审计相关经验,在该过程中极易发现二者有混同不良现象,认为绩效、经济责任两种审计具有雷同性,故极易混淆其审事、评人,直接影响了社会对其经济责任审计正确认知以及落实,制约了绩效审计当前在国内各领域内的发展。为了令绩效审计在国内得到高效的发展,要求社会或工作者能够正确认知两者间的联系和本质性区别。因此,从各视角、各层面研究和比较两种审计间的区别,令其在各领域中更好地发挥自身职能作用。

一、研究概念间的对比

从概念上进行比较,其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审计者需从被审计的所在单位开展财务相关活动,安排会计记录相关信息(资产和负债),确保信息具有真实性、合理性,对资产增值的部分予以全方位审计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理清审计单位工作者在本次活动中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而绩效审计在概念上到现在尚未有系统性观点,国内审计者借鉴了一些国外与绩效审计相关经验,并有效结合了国内的国情,重新界定了绩效审计概念。在定义上它主要是由独立性审计部门或机构及其工作者对政府开展经济相关活动展开审查,在分析和评价中确保公共资源利用有效效益能够和预期效果保持一致,从而改善其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提升政府经济活动在绩效上的监督力度。

在基本的定义方面,其绩效审计在原理上和经济责任的审计相一致,皆搜集与被审计相关单位的财政财务实际收支等重要信息或数据。比较其既定标准,在评价上能够与规定相符,且把审计最终结果传回给相应被审计的单位系统之中。但是存在区别的就是绩效审计更加倾向于对项目自身经济性能、整体效率以及最终效果等作出评价,其经济责任审计则倾向于对被审计的单位责任者在任期之内经济职责进行划分。两种审计皆是构建在其财务审计之上,由于仅能在合法且真实原则上对其各项指标作出评价,确保经济责任的评价要有客观性、公平性、精准性,在该过程中两者实现了互补。一方面,其绩效审计很好地指出了被审计机构在工作或相关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借助经营管理分析问题产生的本质,同时为其经济责任审计有效划分沥青相关部分设计者的职责,并为审计提供确凿证据。但是在另一方面,其经济责任审计把审计结果以报告形式提交给被审计的机构相关负责人,有力督促了该机构实现整改目标,不仅加强了管理力度,还提升了此机构的经济效益,不断推动着绩效审计提升发展的层次以及高度。

二、研究基本要素间的对比

(一)审计职能

从职能上进行比较,其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包含传统财务的审计职能,审查财务部门收支合理性与真实性,确保国家各项经济的完整和安全,职能重点在于监督经济。其次是经济责任审计,它重点在于审查并评价被审单位相关负责人自身在任职时间内对经济活动应该承担的职责。绩效审计在职能上倾向于评价以及鉴定,其职能实现主要是通过审核被审计的机构相关经济活动,考核其是否具有合理性和环保性,令此机构整合与优化自身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其经济活动的效益。在鉴证职能上延伸了评价重要职能,运用法律效力进行证明,进而为各机构或是相关法人提供精准的决策依据。两者皆有着评价的职能,区别在于对各自职责评价不同,绩效审计体现在经济活动审计整体效率和经济性以及最终效果。但是评价与审计息息相关,评价在内容上局限于部分或是所有事项的决策参与者,其绩效审计在评价内容上主要包含了经济事项整个过程。然而,经济责任审计在职能上倾向于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延伸了财务审计在监督方面的职能,其绩效审计在鉴证职能上延伸了评价职能。从其职能上来看,二者存在优势互补关系,主要表现在审计作用方面。

(二)审计方式

在审计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是其经济责任审计会随时、全方位对专项活动展开审计,分为现场、送达等多种方式。通常情况下,其绩效审计经常以调查方式开展审计工作,较少进行全面性的审计。另外,在时间上会随时不定期对多个项目展开审查与分析,在地点上对现场实施检查和取证以及分析,较少运用电子数据或是书面资料完成送达;其次为经济责任多数审计相关机构内部会计资料,具有较强的微观性,相关事项存在较少宏观性建议或是结论。由于绩效审计不仅在微观上展开审计,还对各类问题展开大范围性审计;而后经济责任重点对事后展开审计,还对事前和事中以及后续等展开诸多审计。经过对审计方式的比较,其绩效审计具有灵活多样的特征,针对于自身有着广阔的领域,较宽的界面和复杂且多变的内容,审计者可自由、灵活的进行选择,相较之下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很单一的审计方式。书面审计方式可以与电子审计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减少审计过程中的数据误差、数据篡改等问题,绩效设计亦可以其多样性和灵活性的审计方式补充责任审计的单一审计方式。

三、总结

通过对两种审计概念、基本要素间的比较,其绩效审计比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更为广泛的内容,方式也比较灵活,以及较为明显的审计成效。它在未来审计发展中势必会成为主流,但是经济责任审计又由于滋生对经济活动监督的复杂性,故在审计中充当着重要角色。虽然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都存在着不同的倾向点,但其之间却存在着互补优势。绩效审计倾向于经济领域的宏观性审计,其经济责任审计更加倾向于经济领域的微观审计,经两者结合应用在审计中,对政府机构充发挥出监督和评价以及鉴定等重要职能。

参考文献:

[1]李利华.论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之比较[J].学术交流,2012,(3).

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区别篇3

[关键词] 绩效审计;含义;评价标准;推进策略

一、世界绩效审计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绩效审计源于20世纪40年代,最早由美国人阿瑟·肯特第一次提出。自上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来,由于公共开支的日益增加和公营企业的大批涌现,引起了社会公众对公共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关注,要求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官员所负的公共责任进行审查,从而把国家审计领域从财务审计推进到绩效审计。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开展和绩效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绩效审计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在推进绩效审计的过程中,各国绩效审计因为侧重点不同,凸显各自特色。美国和英国都强调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即“三E”)的审计;澳大利亚在“三E”上有自己的特点,其经济性和效率性审计除了针对机构还针对个人,效果性审计侧重更为有效的管理;德国绩效审计除强调效果性之外,还强调列入预算事项的事前经济分析;瑞典绩效审计侧重业务活动的效果效率和组织、管理制度的健全合理。

20世纪90年代,西方审计发达国家完成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绩效审计取得显著成绩,产生了广泛影响。丰富的审计经验和严谨的操作规范,推动了世界范围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以此为基础,审计模式逐步转化为现代审计。从世界范围看,当前绩效审计的发展趋势日益强劲。

在绩效审计实践迅猛发展的同时,国际审计组织和许多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注意总结几十年绩效审计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可供操作的审计规范。

美国作为最早将绩效审计引入政府审计的国家,审计总署GAO于1972年制定了包含绩效审计内容的《政府的机制、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标准》,其中明确规定应实施3E审计,即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审计,得到国际审计界的普遍认可和采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审计机关分别成立专门委员会,研讨审计机关职责及其与政府部门的关系等相关问题。

为了指导和推动绩效审计发展,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通过声明等形式来公布研究成果。在1986年第12届会议上,它发表了《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指出在政府审计工作中,除合规性审计外,还有绩效审计,它涉及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以上这些研究成果的,积极推动了各成员国绩效审计发展的步伐。

世界各国绩效审计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绩效审计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绩效审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哪里积极开展了绩效审计理论的全面探索,形成科学的绩效审计理论体系,那里的绩效审计将会得到长足发展。

近年来,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开始积极探索绩效审计,也进行了一些绩效审计理论探索,绩效审计基本理论的一些观点,影响着我国绩效审计的探索和发展。随着绩效审计实践的进一步推进,迫切需要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提供强力支撑,也是当前正在积极开展的绩效审计实践的迫切要求。

二、绩效审计的含义

(一)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独立的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照国家法律规定和人们认知的共同标准,对政府履行公共责任,配置、管理、利用经济社会公共资源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所进行的审查、分析和评价。从发展的角度看,政府工作绩效情况应是绩效审计今后重点关注的主要内容,而非单纯效益的实现情况。

要研究绩效审计,必须首先研究绩效审计的实施基础。从国内外绩效审计实践看,审计实施有效评价活动都应以资源配置为基础,都不能离开财务收支审计这个基础。否则,不能称之为审计,绩效审计将成为“空中楼阁”。这里所讲的基础,是指现代意义上的财务审计。这种现代意义上的财务审计,不仅仅是账本记载资金收支的真实、合法,还应包括社会各种资源使用、配置的真实、合法,不仅仅包括已经实现的,还应当包括预期实现的。

绩效审计是财务审计的扩展和深入。审计产生的前提是受托管理,受托责任者对委托人或授权人交付经营的资产或公共资源,要承担经营安全、完整和有效的责任,这是绩效审计所要关注的内容,从而奠定了绩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财务审计检查资产管理的真实合法,绩效审计则进一步检查资产管理的有效运用。事实上,财务审计一般或多或少都涉及到成本效益、投入产出等问题,那就已经带有绩效的内容了。绩效审计的内容广泛,不管审计目标涉及绩效的哪一部分内容,审计类型都应是绩效审计。所以,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指出,我们不能因为绩效审计的“3E”特征,而否认在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之间开展合作的需要,绩效审计完全可能包含传统的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正当性审计的内容。

绩效审计的形成和发展,不仅由于经济的发展,而且依赖民主和法制的增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报告纳税人的钱是否合理使用,是否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率、效果。为此,绩效审计要顺着公共资金及其公共资源流向进行,正如著名审计专家杨时展教授在《世界审计史序》中所说:“……受托责任的最高形式是政治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意识的增长,人民逐渐要求一切取之于民,必须经济有效地用之于民,用于民而不经济,用于民而没有达到人民预期的效果,政府仍要负责任。”

上述论述可表示为:

资源配置受托经济责任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

我们认为,所有绩效审计项目的实施,都需要从财务收支或预期的财务收支活动出发,在保证其真实、合法的基础上,来开展绩效审计活动。如果没有这项基础,财务收支存在虚假和违规,审计作出的绩效评价意见也不会真实。

具体分析绩效审计的涵义,我们认为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1.绩效审计源于审计机关向相关方面提出审计报告的责任;2.绩效审计的对象是从事公共事务的机构使用和掌握的公共资源;3.绩效审计通过监督检查掌握和使用公共资源的权力和行为,评价绩效,提出改善公共服务的建议;4.绩效审计的目标主要是检查公共资源配置和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5.绩效审计仅限于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对政策目标本身不提出任何质疑;6.绩效审计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以特定审计项目的设定目的为标准;7.共同认知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没有现成的,审计人员应当结合绩效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去归纳、去发现。

(二)绩效审计的基本观点

1. 绩效审计的内容即经济、效率、效果(3E),现在已经从事或以后将要从事的以资金效益、政府绩效为主要内容的审计活动,都应当属于绩效审计的范畴,它在不同地方、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将会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性和地区特征,有的侧重效益性,有的侧重效率性,不可能每个具体的审计项目,都具备“三性”齐全的审计评价条件,同样我们也不能认为,只有经济、效率、效果“三性”齐全的审计,才是绩效审计。 转贴于

2.绩效审计探索实践的切身体会告诉我们,绩效审计可以运用在通过成效、业绩来评价的所有地方。如各级政府从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将大量财政资金投入社会公共事业,其产出的是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福祉,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从而夯实我们的立党之基,丰富我们的执政之源。

3.按照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政府通过干预、调节等手段,从社会成员手中集中一定的资源,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资源占有的改变,要求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广大公众最大福利的目标。在审计工作中,国家审计机关应采取得力措施,促进政府部门大力提高资源使用绩效,减少损失浪费,维护社会公正,增加全社会及社会成员的福利总水平。

4.由于政府可资利用的资源与其所承担的社会和经济义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对提高政府绩效、明确经济责任的要求愈来愈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国际现象,这是促进绩效审计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最重要原因。世界绩效审计的成功实践和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的研究成果,也进一步明确了绩效审计的概念、内容、操作方法等。绩效审计的内涵广阔,在现阶段,虽然我国有些地方从事以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审计,有些地方从事绩效全部内容的审计,但从经济社会发展总的趋势来看,绩效审计今后将成为我国审计工作的又一主题。

三、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和推进策略

有观点提出,绩效审计开展应当满足委托人有绩效审计需要、审计项目有适宜的工作标准等条件,目前开展绩效审计条件不成熟,主要有打假治乱、查处损失浪费和维护经济秩序是当前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很难确定一个比较一致的评价标准等原因,现在开展绩效审计无必要也不可能。

这里涉及到全国绩效审计推进策略、是否需要确定一个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等问题。我们认为,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

1.从民主法制建设角度看,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已形成统一的法律框架,属一元化多层次的法律体系。但各地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不一,我们办事、思考问题,都应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应当区分情况,分别采取相应措施。

2.我国属于行政型审计管理体制,各级审计机关是当地政府的组成部门,主要接受当地党委、政府领导。重大项目的损失浪费包括投资决策造成的损失浪费和项目实施造成的损失浪费。作为主要在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基层审计机关,对于查处项目实施造成的损失浪费,通过审计项目实施,完全可以胜任。但是,基层审计机关要对由地方党委、政府作出投资决策的重大项目,实施以查处由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浪费的审计,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在重大项目投资中,决策造成的损失一般远远超过项目实施造成的损失浪费。所以,受目前体制制约的基层审计机关,只能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角度,提出问题和建议。

3.不可否认,我国许多地方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正处于高发期,而有的地方通过多年强有力的审计监督,财政财务收支正日益规范,违规违纪行为逐年减少,财政公共投入规模越来越大,有的地方财政收入中已有70%以上用于公共建设,而这种公共建设大都为造福一方百姓的社会公共项目,它很难以是否存在损失浪费来衡量。我们认为,认真评价公共项目绩效也应是审计机关的应尽职责。

4.现在,全国各地审计人员的素质水平相差很大。如果全国统一推进绩效审计,将会出现以下情况:一些地方因为审计资源严重不足,绩效审计无法实际启动;而另一些地方又因为绩效审计推进太慢,审计资源存在较大浪费。

5.绩效审计需要进行大量社会调查活动和专业论证,确实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但实践证明,绩效审计并非“高不可攀”。在绩效审计实践中,对于一般的专业问题,审计人员只要具有强烈的学习热情,通过不断与有关方面进行有效沟通,完成绩效审计任务是没有问题的;而对于特别高深的专业问题,我们可以聘请“外脑”,采用专家咨询等方式,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就是发达国家审计机关,在已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家型审计队伍的情况下,对审计机关从未涉及过的有些专业问题,也是通过此办法来确保审计项目质量的。所以,部分发达地区的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实践,是完全有条件的。

6.绩效审计项目涉及行业领域众多,相互间专业的差异极大,而且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下对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结果所寄予的期望值和满意度也大不相同。所以,要制订一套能够普遍适用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审计人员指望直接套用现成的绩效评价标准,再来实施绩效审计,既不现实,也无可能。纵观世界绩效审计的发展历史,我们尚未发现有哪个国家是先制订出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再实施绩效审计项目的。目前在绩效审计已经相当成熟的美国,也只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推行财政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内容看,只是单项的原则性、框架性的指导文件,而并非具体的评价标准。所以,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通过制订绩效审计指南,而不是制订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来指导各成员国的绩效审计实践。

7.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绩效审计发展情况看,在他们开展绩效审计的起步阶段,地区间的开展情况也是有先有后,而非齐头并进。如英国在绩效审计的发展过程中,就强调要“保持灵活和创造性”,因此在不同的地区,对于不同的绩效审计项目,绩效审计的实现方式和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世界范围内各国绩效审计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并指出:鉴于不同国家所开展的绩效审计在审计权限、范围、组织和方法上都存在很大区别,要编制适应所有国家绩效审计的指南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认为,在我国绩效审计的总体发展思路中,一方面应及时总结全国绩效审计发展的一般规律,找出共同点;另一方面,应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民主法治的进程,并结合各地审计事业发展的不同特点,绩效审计推进应当有先有后,让局部地区采取不同的步骤,先行一步,发挥局部影响和促进全局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时展.世界审计史序(第二版)[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

[2]韩立春.关于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思考[N].中国审计报,2003-07-30.

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区别篇4

1林业工程资金的审计监督

林业工程巨额财政资金的投入,其使用状况如何,能否保证专项资金的足额到位使用,已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国家审计署2000年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资金审计78.23亿元,查出违纪资金10.01亿元,占审计资金的12.79%;2001年对退耕还林工程资金审计29亿元,查出违纪资金2.4亿元,占审计资金的8.3%;又如审计署驻成都特派办2003年9月在对四川省财政支农资金审计调查时发现,中江县林业局自1999年以来,采取弄虚作假手段,侵占国家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专项资金218万元,占使用资金的26.5%。2007年审计署对云南、四川、甘肃、山西、河南、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含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8省(区)及其所属的33个县、森林经营局、林业局(以下简称县、局),2004~2006年国家和地方投入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资金进行了审计,对部分工程实施以来的效果等情况进行了调查。这次审计的8省(区),自2004至2006年天保工程计划投资159.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43.4亿元,为计划的89.8%,其中中央资金全部到位,地方配套资金到位42.7%。此次审计资金总额为49.3亿元,占8省(区)实际到位资金的34.4%。其中违规使用天保工程资金1.3亿元,占审计资金总额49.3亿元的2.7%。林业工程资金的违规问题依然严峻,然而,在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和政府信息公开的趋势下,单纯关注专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与合法性的传统财政财务审计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因此,在对林业重点工程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监督的同时,更应注重开展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绩效审计。通过开展绩效审计来明确政府责任,改善政府形象,推进廉政建设,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成为当前我国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审计署在《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

2绩效审计在林业工程中应用的有效途径

2.1林业工程绩效审计的内涵1986年,在悉尼召开了第十二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对绩效审计作如下定义:“除了合规性审计,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审计,即绩效审计,它涉及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作为绩效审计的精髓,结合林业工程的特点可将林业工程绩效审计的内涵表述为:经济性是指对一项活动,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将其资源消耗降到最低水平。即林业工程的投入和产出关系,反映公共资源使用的经济、合理程度,一般以资源投入为衡量的依据。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的经济性,是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其资源消耗量降低到最低水平。效率性是指产品、服务或其他形式的产出于其消耗资源的关系,林业工程有效率的活动应该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一定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或实现一定的产出使用最小的投入。效果性是指既定目标实现的程度或一项活动预期的效果与实际效果的关系。对于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的效果性即产品、服务和其他形式的活动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既定的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及其他预期效果。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公众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公共资源分配的公平性的关注也日益提高,因而对林业工程效果性评价应更加注重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2.2开展绩效审计促使政府机构加强林业工程的管理通过绩效审计可以使政府机构对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的管理工作得到明显加强。一是按照绩效审计经济性的原则,可以督促政府机构以更低成本实现法规或其他权力机构确定的目标。政府机构法定职责是权力机关制定的,也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政府机构履行法定职责要紧紧围绕法规或其他权力机构确定的目标开展工作,通过绩效审计检查政府机构履行法定职责的绩效,就会让在其位不谋其政者和利用职权谋其私利者无法向人民群众交待,也让政府机构中的滥竽充数者无立身之地。二是提高政府机构管理效益。绩效审计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管理效益水平,评价和分析影响整体管理效益的因素,找出提高政府机构管理效益的途径,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帮助政府机构不断改进工作,挖掘潜力,从而提高其整体管理效益。三是为准确确定政府机构管理者业绩提供依据。国家资源的使用者对国家所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要保证对林业工程管理活动真实、合法,而更为重要的是要使用国家资源产生最大效益,这样才能算是真正履行法定职责。开展林业工程绩效审计确定资源管理者所实现的效益水平,通过检查挤掉浮夸绩效的水分,为选贤任能制造公平、客观的环境。

2.3开展绩效审计以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在民主社会里,政府负有以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使用和管理各项资源,并使其最大限度地达到目的的责任。公众作为公共资源的所有者具有获取政府使用和管理公共资源的效率和效果信息这一社会公共需求的权利。林业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我国确立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效益优先”的林业发展基本方针,在启动的林业六大工程中,有五项都是属于营造生态效益的公益性事业。林业公益性事业属于公共物品,由私人提供这类物品,面临着成本难以补偿的困难进而引发市场失灵。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只能由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来提供,因而也应被理所当然地纳入到公共财政体系之内。伴随着2008年5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施行,我国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公众对公共信息的需求也不断增强。而传统的财政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只检查政府机构财务收支和预算执行情况,评价和确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且审计人员因为审计范围和审计手段的限制无法弄清政府机构提供的服务所耗费的财务和经济方面的资源以及提供的服务产生的效果。如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项目的审计,运用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只能反映政府林业部门的天保工程项目的资金收支和预算执行情况,无法反映政府林业部门在规划与实施天保工程中是否因地制宜精心利用资源取得巨大成就,更难反映工程投入是否经济或是否得当,以及该工程的实施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如何,不能够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资源的知情权。而开展绩效审计,通过对天保工程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评价,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3林业工程中开展绩效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3.1注重对林业工程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的评价林业作为一项特殊行业,其工程是以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性工程,工程结果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而生态效益无法直接用货币计量。以往的审计工作关注的重点仅局限于对国家下拨的资金和国债等国家财产,在利用时是否谨慎和理智。并且从以往的实践看,一些地方责任人并没有做到"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工作方针,存在同一区域、同一地块工程重叠、项目重报的现象,致使造林面积夸大不实,造成资金管理上的混乱。更有甚者,贪污挪用工程建设资金,挤占、串用、挪用资金的现象和虚列工程支出、计划外工程以及超标准建设、擅自调整工程投资计划、改变财政专项资金用途的问题。导致造林资金紧张,严重损害造林质量。如审计署2006年第3号审计公告“西部地区退牧还草项目审计调查结果”中指出2004年10月至2005年3月,审计署对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5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2~2004年“西部地区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项目进行了审计调查。结果发现如宁夏灵武市1100hn2草原已经规划为建设重化工基地,却将其计入退牧还草围栏面积。内蒙古少数围栏的设计不合理,分布较为零散,未集中连片,不仅加大了建设成本,还降低了生态效益。甘肃部分地区对退牧还草围栏建设地点安排不合理,有的甚至建在了寸草不生的雅丹地貌区内。部分省(区)未将饲料粮补助及时足额发放到农牧户。甘肃、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等4省(区)饲料粮补助发放进度迟缓,截至2004年末,应向农牧户发放3.94亿kg,实际仅有0.89亿kg发放到户,未发放到户3.05亿kg,占77%,影响了牲畜越冬。青海省购入饲料粮后,又按较低价格出售给指定企业,未发放给农牧民,造成农牧民少得补助847万元,占应补助总额3812万元的22%。少数地方滞留项目资金4068万元,挤占挪用项目资金6462万元。如内蒙古兴安盟财政局滞留资金3276万元,乌拉特中旗和新巴尔虎左旗分别挪用1080万元和525万元用于经费支出、发工资等。甘肃省安西县编造虚假资料,虚报工程量达56%和虚开发票,套取504万元国债资金用于县政府建设住宅和用作办公经费、购车款等。随着CO2气体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森林作为陆地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的作用也愈发的引起人们的关注。森林的生态效益的受益人群将是全人类。因此对林业工程开展绩效审计,应该在关注工程结果在当地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其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且应加强对工程结果生态效益的评价,以促使相关责任人加强社会责任意识,造福全人类。

3.2林业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林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繁杂的综合行业。由于受自然力作用强,生长周期长,地域跨度大,涉及范围广,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对林业投资项目的效益评价增大了难度。由于林业重点工程资金投入的政策性强,项目本身产出的经济效益相对低下,虽然可以通过建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指标体系及指标评价体系提供评价标准,但是每个重点工程各有其特点,标准很难统一,因此,应在各公共机构建立起评价自身业绩的一系列指标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充分考核这些指标的合理性并加以借鉴。现阶段可将国家认可的绩效标准、行业绩效标准、被审部门或林业工程以前年度相同项目的绩效或预算绩效、审计机关认可的被审部门或项目的绩效、其他国家或国际上通用林业工程的绩效标准、社会信息等作为目前对林业工程绩效的既定衡量标准。针对每个林业工程项目可以采取设置统一的标准体系,列出几个大的评价方向,各个单位再据以设置适合自身的分解指标。根据林业重点工程的特点,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应遵循如下原则: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效益与公平相结合的原则;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3.3林业工程绩效审计关注的要点在对林业工程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评价时应结合森林资源保护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绩效审计监督,应着重关注以下方面:一是林业工程实施前后森林资源发生的变化,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以及森林覆被率的增长状况,特别要注重森林后备资源状况。如2005年,龙江森工集团按照天保工程定产执行的采伐量中,有70%是属于森林后备资源的近熟林和中龄林。主要原因是应作为木材生产主要资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的蓄积量(不包括禁伐区的)仅占其森林总蓄积量的4.3%。又如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2005年森林蓄积量与天保工程实施前的1997年相比,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减少了41%。虽然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森林覆被率在逐年上升,但上面的数据表明符合木材生产要求的主要资源在不断减少。二是工程区生态状况的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的情况以及森林的可持续经营能力的增强。如西天山天然云杉林保护区,当地天然林禁伐是严格的执行了,雪岭云杉长得高大挺拔,很壮观,但细看林下,只有牛粪,没有幼树。风倒木没有及时清理,林中空地没有及时更新,因为没有计划安排。林牧矛盾没有得到合理解决,这种消极的单纯保护其后果只能是老林木按自然规律逐渐死去,却没有幼林可以接替上去,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也就无从谈起。三是林区经济状况,林业工程是否促进了林区新兴产业的兴起,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的状况如何。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实施天保工程以来,上缴给上级管理部门的管理费和利润逐年增加,这样做虽不违反规定,但使企业负担逐年加重,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天保工程补助资金发挥的作用。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等5家森工集团公司2000~2005年得到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13.8亿元,用于其下属森工企业森林管护和基本养老保险等支出,但同时5家森工集团公司又要求下属森工企业逐年增加上缴的管理费和利润,2005年上缴额为2000年的1.5倍,6年共计26.9亿元。企业负担重,为改善经济状况导致滥伐盗伐现象,据28个县、局提供的资料,2004年滥伐盗伐林木1882m3,2005年为4146m3,上升120.2%。2003~2004年,河南省洛阳市公路管理局未经许可在天保工程区内占用林地4.73hm2建设公路,擅自砍伐林木281m3。2005年,黑龙江省呼玛县兴安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未取得采矿权的情况下,在天保工程区内开采铁矿,违法占用林地5.9hm2,毁坏林木35m3。四是林业企业富余职工是否得到妥善安置,林区社会是否能保持稳定。大批从事木材生产的森工企业职工能否顺利转向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以及林区资源开发。引导林区就业多元化以减轻对森林资源的压力,增加职工收入,改善生活状况。

3.4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应建立林业工程绩效审计公示通报制度,扩大绩效审计成果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利用不同渠道,及时将绩效审计成果向政府、行业和社会予以公示通报,这要作为一项制度,贯穿林业工程绩效审计过程的始终。通过公示通报的方法,把绩效审计过程中取得的一些好经验予以推广,好作法及时传播。对暴露出来的、造成损失浪费现象予以公开曝光,促其整改。要把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成果利用好,作为考核政绩、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利用绩效审计成果,唤起民众参政议政,对滥用权力的起到监督作用,对违法违纪的起到震慑作用,对做出贡献的起到表彰作用,以充分显示绩效审计的影响力和威慑力。

3.5强化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在对林业工程中开展绩效审计的同时要注重加强责任追究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及审计建议事后执行的监督力度,应当看到,我国的行政之所以会出种种弊端,很大程度上与太强调与依赖政府官员的个人修养与自觉性,疏于严格的制度监管有关。绩效审计结果公告后,社会公众会产生以下疑问:如果对政府决策实施的事前、事中监督缺位,那么,谁又知道政府干了哪些事,哪些存在着失误,哪些失误是人为的,哪些是客观造成的,哪些人该为这些失误负责任?审计报告涉及的部门是否存在互相推诿、避重就轻,合理化建议难以落实的情况?由于绩效审计本身就是一种事后审计,只能是进一步完善对资金使用后总结的制度内容。鉴于此,为了防止林业工程绩效审计成为一种形式化的程序,我们应通过建立和完善政府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法律责任,使相关法律法规更加具体和规范化,实现“谁决策,谁负责”的审计监督目的。对发现问题的项目和单位要一查到底,坚决依法追究单位及其负责人的直接责任;对那些置职工利益于不顾,甚至可能隐藏着腐败问题的责任人,该追究责任的要追究责任,该移送司法机关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对于审计中发现的投资浪费现象要坚决予以揭露和制止;在绩效审计的基础上,对那些没有效益的项目追加投资时,要严格把关,为今后的投资发挥导向作用。同时对审计机关还应对审计建议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而不应该抱着“审过了也就完事了”的态度。

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区别篇5

关键词:内部审计绩效 DEMATEL方法 影响因素

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功能体现,在审计组织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开展内部审计已经逐渐成为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提高内部审计绩效水平,也日益成为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途径。因此,很有必要对内部审计绩效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企业内部审计绩效影响因素的识别

内部审计指的是“为了改善组织的运营状况和增加组织的价值,而进行的一种客观、独立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一般采用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进行评价和改善,最终帮助组织实现既定的目标。”内部审计绩效则指“内部审计部门履行其职责时在不同层面的有效输出,改善企业运用效率和增加企业价值是这种有效输出的重要表现形式”。

企业内部审计绩效与社会选择和时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将企业内部审计绩效的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两部分。其中,外部影响因素由企业外部社会环境和企业利益相关者两个维度组成;内部影响因素由内部审计机构的特质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特质两个维度组成。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分别对以上四个维度进行细分,具体如下所述。

企业外部社会环境是内部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内部审计绩效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经济水平、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等四个影响因素。企业利益相关者需要的满足是内部审计绩效水平的重要评判标准,由于在不同时期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层次不同,内部审计绩效的评价标准也具有差异性。企业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部门、投资者股权结构、社会审计以及“新老三会”(“新三会”指的是公司董事会、股东会、党委会;“老三会”指的是党委会、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等四个方面)。

内部审计机构是根据审计法规和其他财经法规的规定而进行设置的,它自身存在的某些特质对于内部审计绩效水平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组织模式、内部审计管理方法、内部审计评价体系和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四个方面。

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他们的特质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绩效的实现,同时也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成败。内部审计人员的特质主要包括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素养、内部审计人员技术能力和内部审计人员知识水平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二、企业内部审计绩效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DEMATEL方法(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Decision Making Trial Evaluation Laboratory),是一种由美国学者提出的运用矩阵工具和图论进行系统因素分析的方法。该方法根据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直接影响矩阵,计算各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及被影响程度,从而确定出各因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依据因素所对应的中心度和原因度,可判断出该因素属于原因因素还是结果因素,并能揭示出哪些因素是系统重要的影响因素。

自DEMATEL方法被提出以来,因其强大的要素识别功能而倍受专家学者的青睐。在本文中采用0-3标度来分析内部审计绩效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其中0-表示没有影响关系,1-表示较弱的影响关系,2-表示中度的影响关系,3-表示具有很强的影响关系。基于此,笔者运用DEMATEL方法对企业内部审计绩效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本步骤如下:

步骤1:创建企业内部审计绩效影响因素的指标构成体系,各影响因素的编号分别记为a1,…,an。

步骤2:分析因素间的直接影响关系。请相关专家分析企业内部审计绩效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确定不同因素间的直接影响程度。通过专家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式(1)所示的初始直接影响矩阵:

X=[xij]n×n。 (1)

式(1)中因素Xij(i,j=1,…,n)表示因素ai对因素aj的直接影响程度。

步骤3:计算X的行规一化直接影响矩阵G。

步骤4:计算各因素之间的综合影响矩阵T,具体计算式如下式所示:T=G(I-G)-1 (2)

其中,I为单位矩阵。

步骤5:分析系统影响因素。计算每个企业内部审计绩效影响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从而对各个因素予以分析。将矩阵T中元素按行进行求和得到相应因素的影响度,按列进行求和得到相应因素的被影响度。例如,因素ai(i=1,…,n)的影响度fi和被影响度ei的计算公式(3)、(4)如下:

fi=t11+ t22+t33+...+tij(i=1,…,n;j=1,…,n) (3)

ei=t11+ t22+t33+...+tji(j=1,…,n;i=1,…,n) (4)

步骤6:确定企业内部审计绩效各影响因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各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相加得到其中心度,各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相减得到其原因度。例如,因素Fi(i=1,…,n)的中心度mi和原因度ni的计算表达式(5)、(6)如下:

mi=fi+ei (i=1,…,n) (5)

ni=fi-ei (i=1,…,n)(6)

通过式(3)、(4)计算影响度和被影响度,从而判断出每一个影响因素对企业内部审计绩效的影响程度;再根据式(5)、(6)得出中心度,进而判断出各个因素对企业内部审计绩效的重要程度。某个因素中心度的大小决定其对系统的影响程度;某个因素的原因度若大于0,则表明该因素对其他因素影响大,称作原因因素;若小于0,则表明该因素受其他因素影响大,称作结果因素。

三、企业内部审计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如上文所述,本文共将内部审计绩效影响因素细分为16个,构造出企业内部审计绩效影响因素指标构成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运用DEMATEL方法,请业内相关专家分析企业内部审计绩效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确定不同因素间的初始直接影响程度,构建上述16个因素的直接影响矩阵。利用MATLAB工具运算出内部审计绩效影响因素之间的综合影响矩阵。最后根据直接影响矩阵、综合影响矩阵计算出各个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以及原因度(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知,从企业内部审计绩效各影响因素的中心度来看,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素养(a14)的中心度最大,其次是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a13)、内部审计人员之技术能力(a15)、内部审计评价体系(a11)、内部审计管理方法(a10)等因素,这些因素是影响内部审计绩效水平的关键与核心所在。

从企业内部审计绩效各影响因素的原因度进行分析可知,影响企业内部审计绩效的原因因素(原因度为正的因素)主要是社会文化(a4)、政府部门(a5)、科学技术(a1)、内部审计人员知识水平(a16)以及经济水平(a2)等。以上因素对其他因素的作用较大,进而对企业内部审计绩效产生影响。影响企业内部审计绩效的结果因素(原因度为负的因素)有内部审计评价体系(a11)、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a13)、内部审计人员技术能力(a15)、内部审计组织模式(a9)等。其中,内部审计评价体系的原因度最小,说明内部审计评价体系是内部审计绩效水平的体现形式:若企业内部审计评价体系健全和完善,则该企业的内部审计绩效水平就会很高。

四、对策及建议

(一)严格选拔、聘用和培养内部审计人员

对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职业素养、技术能力以及知识水平进行强化和提升,已经成为保障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高效有序运转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绩效水平最为关键的环节,同时也为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职业道德、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进行严格的考察,选聘和培养具有胜任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同时,企业还应根据实际需要,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他们取得相关专业的资格证书(认证),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建立起一支层级完善和素质过硬的内部审计人员队伍。

(二)准确定位内审机构职能,选择合理审计方法

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定位、组织模式、管理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对企业内部审计绩效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应该结合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管理制度的变化和需求而进行职能定位分析,在职能定位时不能过高和过低:如果定位过高,则内部审计机构难以胜任;定位太低,内部审计机构就会自我贬低。在选择内部审计组织模式时,企业应选择一种有利于内部审计绩效提升的模式,否则很难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和价值,并且有遭到边缘化的危险。

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方法的选择有很多途径,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学习先进的理论或者向其他同行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寻找到一个适合本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的方法;也可以利用以往本企业在内部审计管理上积累的方法和经验来提升内部审计绩效。值得注意的是,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应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修正,并且探索最为有效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方法,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内部审计绩效水平的最大化。

(三)综合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提升内部审计绩效

企业内部审计绩效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外部利益相关者和内部利益相关者两部分。其中,外部利益相关者有政府部门、投资者机构和社会审计等方面;内部利益相关者为“老三会”和“新三会”等方面。

首先,我国目前国有企业占据经济的主导地位,为了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政府部门会出台和实施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维护经济秩序,这样就难免影响到企业内部审计绩效;其次,我国市场资本的规范度有待改善,企业过于集中和分散的股权结构对内部审计绩效的提升也具有不同的影响;再次,企业重要的外部约束就是社会审计,由于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利益实施主体不同,两者的利益诉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社会审计必定会对内部审计绩效产生影响;最后,我国是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因此企业内部审计绩效受到内部利益相关者(如“老三会”和“新三会”)的影响最显著和最直接。综上所述,企业必须认识和平衡以上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才可以使内部审计绩效得以提升。

虽然在本文中所列举的16个因素对企业内部审计绩效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由于本文对企业内部审计绩效影响因素的选取主要来源于国内外现有文献,因此在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可能会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在今后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会进一步进行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聂兴凯,张庆龙.内部审计绩效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11,(12).

2.聂兴凯,黄国成.内部审计绩效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1,(4).

3.聂兴凯,张庆龙.内部审计绩效的内部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1,(3).

4.吴登洲.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绩效方法探讨[J].财经界,2013,(4).

5.朱浩.研究企业内部审计绩效[J].中国城市经济,2011,(5).

作者简介:

高会平,女,河北省水利物资供应站,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分析、内部审计等。

财经速递

《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出台

最近,财政部公布了《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办法》规定,中央财政在年度预算中安排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其中用于支持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的转移支付资金实行与口岸过货量等因素挂钩的适度增长机制。省、自治区、计划单列市财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安排资金与中央财政下达的转移支付资金一并使用。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不要求县级财政配套。分配对象是有陆地边境线、存在边境小额贸易以及承担特殊边境和海洋管理事务的地区。《办法》自2013年7月9日起实施。

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区别篇6

【关键词】 政府绩效审计; 政府绩效评估; 行政型审计模式

一、引言

审计是人类为了建立对某种标准的遵循性而进行的评价过程,其结果是得出一种意见(尚德尔,1978)审计与评价密切相关。伴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作为政府绩效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绩效评估(或评价)和政府绩效审计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究竟政府绩效审计包含政府绩效评估,还是政府绩效评估包含政府绩效审计?实践中审计参与绩效评估,还是绩效评估为审计服务?这些问题,是政府绩效管理和中国特色政府绩效审计急需研究的话题。事实上,不同的派别和机构对政府绩效评价活动有不同的理解:公共管理学者和政府官员、民间组织把对政府绩效评价活动称为绩效评估(或称为项目评估、绩效评价、经济责任评价等),而审计学者和政府审计机构以及国际联盟组织则倾向于把这项活动称为政府绩效审计(或称为效益审计、管理审计、经营审计等)。这说明在对政府绩效评价实践活动中,对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估的概念界定及关系的理解存有争议。

二、构成观

构成观认为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绩效评估包含政府绩效审计。该观点是国内外较多认可的观点。从中国特色和谐社会建设理论为逻辑起点,构成观的逻辑模式为:和谐社会建设>政府绩效管理>政府绩效评估>政府绩效审计。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提升和持续改进政府绩效管理水平,而政府绩效评估是持续改善政府绩效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履行监督和评价职能。

国内的相关文献显示,董大胜(2005)认为绩效审计本身就是一种政府绩效评估行为,是对政府、政府部门、预算单位、国家建设项目等的绩效所进行的监督和评价。吕文基(2005)认为政府绩效评估是一种国际化的政府改革潮流,政府绩效评估已成为开展绩效审计的前提与审计环境因素构成,绩效审计成为政府绩效评估的子系统。刘明辉、徐正刚(2006)认为在新公共管理背景下,绩效审计被视为一种市场化的绩效评估工具。冯均科(2006)认为,在我国现行审计体制下,完成政府绩效评估可能会有许多外来的阻力,因而,不排除在人大之下设立“政府绩效评估委员会”,直接领导由审计机关牵头,人大、政协、高效、民众和政府各层面均参与的政府绩效评估办公室,形成联合评估制度,确保评估工作的效果。

徐卫华(2006)根据我国目前对政府公共支出进行绩效评估是由财政部门与审计机关共同组织实施的以及2005年10月深圳市开始建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案例,认为政府绩效审计作为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范柏乃(2007)认为政府绩效审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政府绩效评估活动,是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桑助来在《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报告2009》中认为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绩效评估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将绩效审计制度作为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七大考评制度之一。温美琴、胡贵安(2007)也认同这一观点,认为推行政府绩效审计是开展政府绩效评估、提高政府绩效的重要工具。

在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包含政府绩效审计即构成观,得到审计和公共管理理论界的认同,其根源在于我国现行国家审计的设置特色。我国国家审计在《宪法》的规定下,属于行政型审计模式。见图1。

三、替代观

替代观认为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绩效审计是一样的。政府绩效审计可以替代政府绩效评估。李爽等(2004)通过对政府绩效评估与绩效审计的比较研究,认为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上的区别,目标和方法是一致的,可以相互借鉴。该观点流行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理论与实践。其逻辑模式:和谐社会建设>政府绩效管理>政府绩效评估=政府绩效审计。针对审计和评估关系的研究,审计不同于政府绩效评估,但是政府绩效审计等同于政府绩效评估。

首先,英美等国将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定义。见表1。范柏乃介绍的国外政府绩效评估的定义体现英美等国政府审计的强势。

其次,西方研究成果认为两者的可替代性。对政府绩效审计和项目评估的关系论述得较为详细和全面是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审计署的前任审计长韦恩卡梅伦(Wayne Cameron),在他的文章标题中直接把项目评估与绩效审计的关系形象地称为“一丘之貉”。Wayne Cameron的观点是从自身的实践得到的经验总结。同样,在美国流行教材中关于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项目评估的最早系统阐述学者应该是Tobias Lindeberg,他系统地分析了实践领域中评价结构化的四个方面:标准、数据收集技术、执业人员和报告,梳理出四者之间的关系,其结论是“三种分析性评价实践方法可以理解为一个不支撑区别的统一体”。从国际视角,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第十四届会议把项目评估纳入绩效审计范畴,认为项目评估也是绩效审计;承认项目评估是帮助审计机关完成绩效审计的一种有效方式。国内学者彭华彰等认为两者在委托授权、作用以及独立性等方面不同,同时又认为区别“都是形式上的,效益审计与效益评价一样,目标和方法是完全一致的,可以互相借鉴”。

最后,两者的可替代性,究其根源在于西方国家的政府审计设置绝大部分直接隶属于立法机关,属于立法型的审计模式(见图2)。具有独立性和高度的权威性及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公共资源存在的地方均是审计或评估的地方。立法型的审计模式,审计机关接受立法机关的直接授权代表公民审计并监督政府的行为和结果,对政府绩效进行独立性的审计评估,并将审计评估报告给人民,促使政府持续改善绩效。

四、共存交融观

将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绩效审计共存于政府绩效管理,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交融,形成政府内部绩效审计评估,我们称为共存交融观。即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绩效审计共存于政府绩效管理。其逻辑模式:和谐社会建设>政府绩效管理>政府绩效评估或审计>政府绩效评估∩政府绩效审计=政府内部绩效审计评估。

一般认为,政府绩效管理是指政府在履行公共责任的过程中,对内部制度与外部效应、数量和质量、经济因素与伦理因素、刚性规范与柔性机制等方面,以公共产出的最大化和公共服务的最优化为目标,实施的一种全面的、系统的管理。其构成要素为绩效目标、绩效信息、绩效激励、绩效合同、绩效成本、绩效程序、绩效规制、绩效申诉和绩效评估等。其特点:强调绩效评估、强调服务和顾客至上的理念、强调多元服务主体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等。政府绩效评估作为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和提高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报告,2009》也认为,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批判性和建设性作用。因此,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绩效审计共存于政府绩效管理。那么,政府绩效审计(A)与政府绩效评估(B)究竟有何关系?根据文献的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政府绩效评估包含政府绩效审计(B>A),政府绩效审计是特殊的政府绩效评估(范柏乃等)。也有学者认为政府绩效审计包含政府绩效评估(BA可理解为自上而下的政府绩效评估,包含了政府部门内部的绩效审计。因此,政府绩效审计(A)与政府绩效评估(B)交互发展A∩B≠0,共同内在于政府绩效管理。

五、政府绩效评估的审计参与性与主导型

(一)政府内部绩效审计与政府外部绩效审计

当政府绩效审计直接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时,政府绩效审计指的是政府内部绩效审计,是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绩效评估的一个步骤、一种手段,即特殊的绩效评估,是侧重于结果的评估。当政府绩效审计不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时,作为上级审计机关或外部绩效审计,它可以为政府绩效评估提供服务,起到一种辅助作用,具体对政府部门内部绩效评价在进行一次审计,以保证评价的真实客观,即起到鉴证作用。《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报告,2009》中的政府绩效管理系统:结果导向政府绩效管理——绩效评价作为政府绩效管理的技术方法——改善政府绩效、提高效率效果和增加公民满意度等管理的原则——绩效审计作为再评价。认为政府绩效审计在政府绩效管理系统中处于重要地位,是一个关键环节,起着评价、反馈绩效信息,进而改善绩效管理的作用,这里的政府绩效审计是外部或高层级的审计机关,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只有将上级审计机关外部绩效审计与政府内部的内部绩效审计有机结合,才能在政府绩效管理中更好地发挥批判性和建设性作用。因此,基于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改善政府绩效的需要,确保政府绩效评估的有效,必须强化政府内部绩效审计评估。

(二)构建和强化政府内部绩效审计评估的理由

构建强化政府内部绩效审计评估的原因在于: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绩效审计产生背景和目标的一致性、内容与方法的相似性、我国审计模式的行政型等。

首先,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绩效审计产生背景和目标的一致性。共存于政府绩效管理的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绩效审计,两者产生背景和目标具有一致性。两者的产生都是与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兴起和公众民主意识的提高息息相关,都是有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政府治理运动推动的。由此为政府绩效评估和审计的兴起提供了社会政治环境。两者都关注政府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政府绩效优化与强化政府责任。因此,两者是通过政府绩效责任相关联。

其次,政府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估内容与方法的相似性。随着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绩效的关注以及政府问责机制的推行,极大地影响政府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估的变革。这些变革体现了创新公共管理评价体系对两者的融合要求。

从评价内容看,两者都注重产出方面的评价。政府绩效审计要求前瞻性地评价公共部门的产出。审计内容从传统的“三E”拓展到“五E”等。绩效评估侧重于影响性评估(Impact Evaluation,简称IE)。其目的是确定一项政策执行的实际结果,把这些结果与政策制定时的预期结果相比较,并且建立或确定政策执行方法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影响性评估的调查结果能够判断重要问题,如:政策行为有效的修订和新政策的建议能够成功的可能性。评价结果能够使政策效果具体化并且帮助决策者确定要做的正确事情,以便解决特殊的政策问题。因此,影响性评估是一种能够提高政府和国会决策质量的应用工具。

从系统程序和评价方法看,两者都逐渐趋近规范化。现在,不少国家政府、国际和超国家机构组织相继评估标准和伦理准则,如在美国国家标准机构的支持下,教育评估标准委员会出版了《项目评估标准》,以及美国评估协会采纳的《评估者守则》。这种强制性要求表明绩效评估的评估计划、评估结果的公布和使用,都要遵循有关规范。最高审计机关(SAI)已经在加快发展绩效审计程序,从而使其更像财务审计那样遵循一种标准模式。同时,制度也对绩效评估施加影响。

在具体的规划、研究、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及报告阶段,审计人员和评估人员也都采用相同的方法执行他们的任务,包括同利益相关者沟通、文件的审阅、观察、引导性调查和面谈、系统分析、统计样本和成本-效益分析。

然而,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绩效审计有明显的区别。第一,两者评价的主体不一样。政府绩效审计的主体仅限于专门的审计机关或人员,它不同于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而政府绩效评估的主体既可以是专门的评估机关或专业人士,又可以是非专门的机关或人员。第二,政府绩效评估侧重于事后评估,而政府绩效审计免疫系统观强调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第三,政府绩效审计主要是一种外部审计,而政府绩效评估既可以是外部评估,又可以是内部评估。第四,政府绩效评估可以是一个全面的评价,也可以针对某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而政府绩效审计主要是针对某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的。据此,将政府绩效评估和审计等同观或相互替代观,在我国现行经济社会环境下是不可接受的。

最后,我国审计模式的行政型决定了审计与评估交融为政府内部审计评估。见图3。我国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行政型审计模式特色,决定了我国国家审计(或称政府审计,下同)本身就是政府内部审计。事实上,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尤其是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大部分属于内部评估。因此,政府部门内部审计与内部评估的有机结合成为必然,而且,由于审计的本质属性——独立性,决定政府绩效内部评估将以绩效审计为主导。虽然,我国目前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尚未法规强制实施,但随着我国大部制的改革,加强政府部门内部审计与内部评估结合,构建和实施政府内部绩效审计主导型评估是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发展的趋势。

六、结论

在当代政府绩效管理活动中,政府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估相互借鉴、相互利用,政府绩效审计从参与政府绩效评估到主导政府绩效评估,常常是一种技术吸收包含另一种技术的优势,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融合关系,这种融合关系使得两者变得更不容易区分,两个概念的关系争论正是由于两者相似而又融合的关系引起的。同时认为在辨析两者的关系时,更应当关注两者的融合,整合两者的资源和成果,而不是两者的区别,实现两者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即绩效评价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机遇与条件,绩效审计又进一步推动绩效评价的完善,两者共同致力于政府治理,促进政府绩效的改进。同时,基于我国行政型审计模式特色,政府审计的相对内部性,构建和强化中国政府内部绩效审计从参与到主导型的绩效评估不仅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而且也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理论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董大胜.中国政府审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 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研究组.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报告[R].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2).

[3] 郝玉贵,等.政府绩效审计与项目评估:实践特征与融合[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2).

[4] 范柏乃.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

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区别篇7

「关键词 政府 绩效审计 问题

政府绩效审计是最近几十年世界各国政府审计的一个新趋势。最早将绩效审计引入到政府审计的是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的发展,民主意识的增长,人民不仅要求一切取之于民的,必须用之于民,而且要求必须有效地用之于民,否则政府仍要负责。同时为了促成世界经济自由化和一体化,解决各种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国家公共开支成倍增加、公营部门大批涌现,促使人们要求提高公营部门支出的效益和明确支出的经济责任。随后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许多国家都开展了旨在监督政府公共资源使用绩效的审计。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第十二届国际会议上将其统一称为“绩效审计”。

一、绩效审计的基本涵义和相关问题

世界审计组织的审计准则将绩效审计定义为“对被审计单位在履行职责时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审计”。绩效审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依靠有效证据对被审计单位是否高效、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发表审计意见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一般包括以下三个:一是根据健全的管理原则和实务以及管理政策对管理活动的经济性进行审计;二是对使用人力、财力和其他资源的效率进行审计,包括对信息系统、效益衡量指标和监测安排以及被审计单位为纠正已发现缺陷而采取的程序的检查;三是联系被审计单位目标的实现情况对被审计单位业绩的有效性进行审计,联系期望效果对被审计单位活动的实际进行审计。

(一)绩效审计的特点

与财务审计比较起来,绩效审计具有灵活性、主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绩效审计基本上不受制于具体的要求和期望,在审计选题、审计目标、审计和审计意见等方面都相对比较灵活。绩效审计范围比较广泛,允许并非常欢迎审计师做出判断和解释。绩效审计的报告类别较多,这些报告一般包括更多的讨论、分析和合理的论证,由此又决定了绩效审计必须有广泛的调查和评价方法可供选择。在法定权限中,绩效审计有权检查所有政府活动,并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披露,但是绩效审计并不拥有已经在社会审计部门通用的公认的审计形式,它既不是发表正式审计意见的常规审计,也不是对责任问题的检查,它是由于不同需要、出于不同目的而产生的审计,它的根源在于公众要求对政府事业单位和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独立分析。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之间的联系,有时绩效审计可能会包含传统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正当性审计的概念。

(二)绩效审计的权限和目标

在一个国家中,审计的权限一般由规定。审计权限确定了最高审计机关审计公共部门项目和机构的程度。绩效审计的权限一般具体说明最低的审计和报告要求,具体说明对审计师的要求,并为审计师提供开展审计工作和报告审计发现所需要的权力,相应地,审计师在开展审计时以审计权限为指导。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绩效审计的权限写入宪法或其他法律中。但各国的绩效审计的权限又有着很大的差别,有些国家绩效审计权限很大,审计机关可以检查非常复杂的政府事业的效率性和效果性;有些国家绩效审计的权限尚未涉及对政府项目政策依据的审查,因此在这些国家中绩效审计并不质询政策目标的优点,而是检查这些政策的设计、执行或效果。但有一点已经被证实了,就是在宪法和法律中没有规定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国家,目前也具有将绩效审计作为财务审计或合规审计一部分的倾向。

由于世界各国的法律不同,因此绩效审计的目标也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目前得到世界各国认可的绩效审计目标大体有如下几个:一是为立法机构提供对被审计单位是否经济、高效或有效执行有关政策进行独立检查服务;二是确定并分析政府项目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帮助被审计单位或者政府部门整体改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是对项目有意的、无意的、直接的、间接的影响进行报告,并对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没有实现的原因进行报告。另外,绩效审计也为立法机构提供对行政部门所公布的业绩指数或自我评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独立分析的服务。

二、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绩效审计特殊的权限、目标和方法,决定了绩效审计必然会发挥特殊的作用。首先,由于绩效审计是对政府事业、项目、组织高效率、有成果地开展运作的程度进行的独立检查和评价,并且还要对经济性进行考虑,因此对政府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政府在管理方面的责任、洞察力和透明度。其次,由代表公众利益、独立开展审计的外部检查人员对政府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并对现行情况进行质询,出具可信的、重要的、有用的和可靠的信息,可以为增强政府活动的合法性和公众的信任感做出贡献。第三,由于绩效审计不代表任何既得利益,而且和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财务或其他形式的联系,通过出具独立评价意见,还可以对未来投资和活动提供决策依据,直接或间接地为政府管理化作出贡献。

在《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积极开展效益审计,虽然我国的效益审计与国外的绩效审计在名称上有所不同,但实质内容和根本目的是一样的。目前,在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政府公共开支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且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政府的职能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步从直接参与经济管理转变为间接的宏观控制,政府所拥有的公共资源日益增多,政府的公共经济责任也在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第一,能为国家权力机关加强对政府的监督提供服务;通过展示政府绩效状况,推动公众对政府的监督,从而推进社会主义体制改革,提高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第二,政府绩效审计通过对政府公共资源责任更深层次的评价与监督,有利于政府将取之于民的资源更好地、更有效地用之于民,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第三,有利于评价领导者的经济责任,对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提供更为全面客观的依据。第四,有利于打击贪污腐败现象、有效防止损失浪费,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三、开展政府绩效审计需要解决的几个

(一)完善绩效审计的规范体系

世界审计组织的审计准则提出,在和准则中明确绩效审计的权限是非常重要的,旨在促进对政府项目效益和效果的绩效审计,它的权限应该明确覆盖整个国家预算,虽然绩效审计不评价目标,但它指出了政策的后果,还可能确认并说明目标冲突所产生的缺点,如果没有充分的法律支持,公布政府绩效审计的结果可能会违法。因此需要特殊的规定对绩效审计的条件进行具体的规定,如,从被审计单位以外的渠道获取信息提供建议的权力、监督政府政策和法律有效性的权利等。

我国虽然从1983年成立之初就规定对国家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在1994年颁布的《审计法》中又作了进一步的明确,但是其中关于效益审计的规定相当笼统和粗略,不具有操作性,实际审计中的许多问题无法遵循。因此在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首先需要修改《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明确和强化绩效审计监督的法律地位,规定绩效审计的种类,增强审计机关绩效审计监督权的效率和效果。二是在《审计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绩效审计的一般准则、现场作业准则、报告准则等。三是借鉴世界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亚洲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以及世界上发达国家绩效审计的经验,结合和的实际,尽快制定出我国自己的绩效审计指南。通过上述工作,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审计、审计形式、审计组织、审计行为和审计报告等做出明确规定,完善我国效益审计的规范体系,为国家效益审计提供依据。

(二)合理确定政府绩效

审计的目标在许多国家,政府绩效审计的目的是评价并改善政府项目、中央政府和相关机构的运作,绩效审计因此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了在绩效审计基础上产生的信息。在我国现阶段,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目的主要是对公共资源使用和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这里的有效性至少应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性,即是否以最低的投入达到目标;二是效率性,即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包括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三是效果性,即目标的实现程度,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预期结果;四是合规性,即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

在实际工作中,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算术比,绩效审计评价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要把出的算术比或实际结果与一定的标准或预期进行比较而得出的结论。三者又常常是交叉在一起的,虽然绩效审计没有必要对以上三个方面都得出结论,但审计人员如果孤立地检查经济性和效率性,而不考虑效果性,审计工作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相反在审计效果性时,审计人员也可能希望考虑经济性和效果性的有关方面,如被审计单位、活动、项目、运作的成果和可能已经取得的理想成果等,但是,为实现目标而的资源是否得到了经济高效的应用?同时在检查效果性时,审计人员需要评价活动的成果或,因此以制度为基础的就变得非常有用,审计人员需要对被审计活动、项目、单位的成果和影响获得充分的实质性的证据。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将三者割裂开来。

(三)培养和造就一批符合绩效审计要求的绩效审计人才

绩效审计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专业价值在其中占据核心地位。每个从事绩效审计的人员,都必须受过良好的。能力、创造性、接受能力、社交能力、个人品德、判断能力、承受能力、良好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等,对于绩效审计人员都是非常重要的。要成为一名绩效审计师,必须满足一些特别要求,如对适用于绩效审计的方法和技术的了解;对政府组织、项目和职能的了解;清楚有效地进行书面和口头交流的技能;具体审计项目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如统计学、电脑技术、工程学等。

就我国审计队伍现状,符合绩效审计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并不多,审计队伍人员相对老化,知识结构单一。要更好地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必须在审计内部培养和造就一批符合绩效审计要求的绩效审计人才。首先要创造一个能够刺激并推动质量改进的环境,使审计人员有机会发展技术和出具高质量的成果。除要严格把好进人关外,还要把培训审计人员制度化,以便使他们有效地开展工作,明确绩效审计师和其他审计人员晋升的基础;编制关于开展绩效审计必须的手册和书面指南、指导;了解审计队伍已有的技能和经验现状,合理使用现有审计资源,以便在履行应有责任的基础上实现目标;经常检查审计内部准则的效率和效果。审计机关能否拥有一批具有相应能力的恰当人员,可以说是政府绩效审计的一个决定因素。

(四)转变观念,确定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方法

政府绩效审计中有两种区别很大的审计方法,即,以问题为重点的审计方法和以结果为重点的方法。二者的区别既涉及基本原则又涉及方法技术。以结果为重点的方法关注的主要问题是“被审计单位的效益如何?有关要求或目标有没有达到”,在这种方法下,审计人员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业绩,并将所发现的情况与既定目标进行比较,所发现的缺陷可能被确认为偏离了有关标准和规范,审计提出的建议就会以消除这些偏离为目标。以问题为重点的审计方法则主要关注问题的确认和分析,审计的主要任务是核对所述问题的存在性,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原因。它一般关心“所述问题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如何理解这些问题?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就所述问题以及如何处理问题发送信息。在我国传统的审计中,主要进行的是以问题为重点的审计,一直以来我们关注的都是被审计单位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处罚。这种审计是适应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秩序较为混乱那样一种形势而产生的审计方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和国家越来越注重政策的执行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转变传统的审计方法,确定以结果为重点的方法,更能发挥政府绩效审计的效能。

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区别篇8

一、将绩效审计的理念引入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必要性

绩效审计在国外被广泛的应用于国家审计之中,并且其发展的历史悠久,而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一部分,才刚刚起步,缺乏经验。因此,将绩效审计的理念引入,不但能为我国建设经济责任审计提供经验,还能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提供新思路。绩效审计涉及的范围和领域较广,并且关注政府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审计机关具有很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为我国建设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关注社会公平的职能型政府,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与此同时,绩效审计所倡导的“效率,效益,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各级政府对社会公共资源的利用程度,是政府部门能够更好的履行经济责任。

二、将绩效审计引入经济责任审计的途径

1、将绩效审计的审计目标引入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之中,体现绩效审计理念。在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不但要揭示党政领导干部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的问题,更要评价党政领导干部在职能履行过程中效率性,内控管理水平和工作业绩。将管理水平,绩效水平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以此来提高审计目标的层次。

2、将绩效导向评价引入以政策导向评价之中。在审计的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被审计的党政领导干部是否按照国家的政策履行职能,预算执行和财政财务收支是否符合相关的规章制度,更要重视被审计领导干部在任期中相关地区和事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结合绩效审计的思路和审计方法,构建更加科学的经济责任评价方法体系。在审计的过程中,不但要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例如实地检查,询问,查阅相关的财务资料,还要借鉴绩效审计的先进的审计方法。引入财务分析的方法,图标审计的方法、回归分析方法、时间序列等数学领域分析方法、项目评估方法和最优实例复和等对比评价的方法。构建更加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方法体系。

4、建立能够反映绩效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分析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中,对决策绩效作出评价。在对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的过程中,重点关注资金运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对资金的使用绩效做出评价。在对内部控制的评价过程中,重点关注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和对绩效水平的影响程度。

三、具体指标的设置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日常行政,重大决策,遵纪廉政和工作业绩。

1.日常行政系列下的具体指标包括:财政财务类的指标(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资金收入和支出的合规性,资金管理的透明度),内部控制类的指标(内部控制设置的健全性与执行情况),权力行使类指标(有无越权行为,是否充分行使权力,日常活动是否保证信息透明公开),民主类指标(是否具有申诉机制,申诉机制的执行情况,是否居民上访回馈制度)。

2.重大决策模块系列下的具体指标包括:重大决策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民主流程,重大决策是否得到有效执行,重大决策的效益评价(是否达到了效率,效益和效果的目标,是否是环境友好型,是否改善民生)

3.遵纪廉政模块系列下的具体指标包括:(1)遵纪:按照定性分析的方法分为合法、基本合法、不合法三个层次。合法层次应该满足党政领导干部日常行政和重大决策严格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执行;基本合法层次是指党政领导干部大部分的决策和行为都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少数不符合规定的行为不涉及重大原则问题;不合法层次评价的标准是党政领导干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严重违反了党风党纪,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规范,或者是在重大原则问题上触及底线。(2)廉政:廉政类的指标设置根据对党政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内容和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廉政内容,确定细化指标,设定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审计调查表,主要内容为:1)对公款支出方面的指标有:有无挪用公款和专项资金,有无浪费国家财政拨款的行为,有无变相将公款作为公务员福利发放,有无公款私用。2)对公款收入方面的指标:有无设置小金库,有无利用行政权力无偿占用民间资源,有无违规占有国有企业利润。3)衡量行政职权行使的指标:有无行贿受贿行为,有无遵守用人回避政策,有无在政府投标项目之中以获取非法利益。

4.工作业绩评价模块系列下的具体指标包括:包括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评价指标和经营业绩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在对国有资产管理评价指标之中,包括资产的保值增值,资产的经营损益,国有资产的构建(资产的减少与损失,资产占用与更新,建设资金的使用)。在经营业绩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之中,包括社会效益指标(增加就业,增加国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经济效益指标(常规的财务指标,如政府投资回收期,政府投资收益率,财税贡献),环境效益指标(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指标)(1)对国有资产管理指标的分析通过领导本地区国有企业改制的完成情况来进行评价,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1)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期末本地区国家所有者权益÷期初本地区国家所有者权益)×100%;2)国有资产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净利润÷所有者权益)×100%;3)国有资产总资产收益率=(税后净利润÷资产总额)×100%;4)国有资产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长期投资)×100%。(2)对于效益类的指标的设置,尽量选取具有代表性,说明数据更有权威新的指标。除了常规类的指标,以下指标作为补充,以丰富现行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1)经济效益:目标完成情况及经济效益指标的实现程度最能说明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对一级政府来说,主要指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的程度,以及预算执行、财政收支、税收任务等相关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可用以下指标来衡量:参照政府设置的GDP增长目标和类似地区的GDP增长水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当地城市居民生活物价指数;财政收入增长率;国有资产增长率;政府长期负债率;2)社会效益指标总就业效果=新增总就业人数/政府项目总投资(人/万元)与定额指标进行比较,若大于定额指标,则说明总就业效果好。本地区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衡量本地区居民的购买力水平,间接反映本区人民的收入水平。通过关注本地区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我国平均水平的比较,侧面反映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关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幅度,反映一定时期内本地区经济的变动情况。

公共基础设施增长率:用公共基础设施增长率表明了本期较前期新增的用于居民生活,娱乐休闲的公共基础设施。这一指标反映党政部门领导人在改善民生方面的成果。对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方面的支出占本地区财政支出的比例。将这一指标同历史水平、全国平均水平和同规模同发展城市进行比较,借以衡量本地区的党政领导干部对教科文卫事业的重视程度。3)环境效益指标整治污染指标:本地区就整治环境污染财政支出所占的比例,关停重污染企业的数量;倡导环保改善环境的指标:扩大绿化面积,退耕还林,鼓励发展无污染高新文化产业政策的出台。

资源利用指标:单位投资占用耕地(亩)=本地区占用耕地面积/政府项目总投资(人/万元)单位产品生产耗水量=本地区年生产耗水量/主要产品生产量本地综合能耗=年综合能源消耗量/收入净增值将这三个指标同行业规定定值作比较,若小于行业规定定值,则说明资源利用水平较好。本文将绩效审计的理念引入,旨在丰富和发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指标体系。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指标范围较广,并且由于具体情况的不同要增删部分指标,所以本文对指标体系的构建较为浅显,部分指标没有考虑在内,还有待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之中不断深化改进。此外,本文的观点还停留在理论层面,涉及到实践领域可能会存在不足之处。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相信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民主政治的不断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在反腐倡廉,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方面一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此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也必将更加完善与科学。

参考文献:

[1]杨春露.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相关问题探析[J].新会计,2010,(7):47-50

[2]潘鸿华.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绩效评价的方法研究[J].管理观察,2010,(7):245-247

[3]陈佳.街道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现途径[J].审计月刊,2010,(7):36-38

[4]崔晓勇.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投资与合作.2014(3):21-25

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区别篇9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 绩效审计 跟踪审计 审计方式 审计监管体制

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乃至国家财政管理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对预算支出项目进行管理和实施,绩效审计则监督评价这些项目经济、效果和效率性与否。这种监督评价过程既包含一般的财务审计监督内容,还包含政府投资项目的效率、效果方面的评价监督内容;这种监督评价不光作出审计结论,还进一步提出改进经营决策与加强公共责任等方面的建议及措施。其职责已成为当今国内外政府审计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绩效审计是提高其效益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发展

( 一 )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萌芽时期 从1983年我国恢复国家审计就开始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我国最初的绩效审计方式)。对政府投资项目,最开始是以楼堂馆所调查、停缓建审计核查为标志的合规性审计,接着是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竣工决算财务审计结合项目工程造价审计。政府投资审计关注的一个重点共性问题就是 “损失浪费”,也即是对项目建设经济性的考量。审计署在91年初的全国审计工作会上指出:各级审计机关都要确定一批大中型企业进行经常性审计,既要审计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又要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方面延伸,并作出适当的审计评价,推动经济效益的提高。随后湖北、山东、天津等省市相继开展了绩效审计的试点工作,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约211亿元。同时全国审计机关开展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开工前审计2万多个,压缩建设规模总投资128.5亿元,并在全国范围组织对165个重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审计,查出有问题资金106.5亿元,这是我国首次大范围地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审计,但是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主要还是围绕财务收支审计上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同时也关注了与财务收支审计有关经济活动的投入与产出的效率性审计活动,但与绩效审计的要求仍然相差甚远,该时期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仍处于萌芽时期。

( 二 )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发展阶段 (1)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试点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绩效审计在理论及实践中得到了发展。从2001年开始,国家审计署首先组织对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资金进行了重点审计,其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审计机关对其辖区的农网建设和改造工程资金、重点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资金实施了审计,审计署还在2004年对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进行了审计,但这些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工作总量占政府审计工作量还不到一个百分点.其绩效审活动也不是独立地进行,仍然是跟随财政财务、财经法规审计进行的绩效审计活动。我国真正绩效审计活动是从深圳开始的。2001年,深圳市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工作的决定》等地方法规,对绩效审计活动分别做了具体规定。次年深圳市审计局对全市卫生系统器械采购及使用进行了审计并由市人大审议了第一例绩效审计报告。其后再次扩大范围,对几个政府公共投资项目实施独立的绩效审计,重点审查这些项目的效率、效果及经济性,与此同时对项目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合规性和真实性也实施了审查。深圳市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活动的开展对全国其他审计机关推广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具有示范效应,其后许多地方审计机关赴深圳市学习开展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经验和做法并付诸行动。全国许多地方审计机关纷纷增加人员编制,吸收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整合投资处、重点处、外资处成立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心,同时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如《浙江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办法》、《青岛市审计监督条例》、《武汉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条例》、《湖南省审计监督条例》、《珠海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等,并获得各级人大的通过。随后以点带面,逐步发展到对地方一些政府投资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各地蓬勃兴起的绩效审计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开展。(2)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阶段。在我国政府投资项目领域,近几年来开展的跟踪审计,是一种适合我国环境的、卓有成效的审计方式。其后,这种跟踪审计方式先后被审计署及其它省市审计机关采用并得到了发展。各地为了对重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跟踪审计,还建立了政府重点投资项目派驻特派员的制度。审计署要求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等项目要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而审计署主要组织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等进行跟踪审计,各省市对其区域内的几乎所有的重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跟踪审计。跟踪审计的事前介入、事中督查的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事后审计“秋后算账”的滞后性和间接性,能够更好地增强审计的时效性,提前建议有关方面建章立制,防范问题发生,以提高资金和物资的使用效率,能够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也推动了政府投资项目领域的绩效审计活动的发展。

二、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现状

( 一 )审计地位不明确 我国绩效审计的地位不明确影响其独立性,使绩效审计工作困难重重。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强化,违法及经济犯罪行为在政府投资项目中日益减少,然而大量重复盲目投资及由此带来的高速低效、重速轻效等问题依然存在。当前审计机关对重大违法违纪犯罪行为可依法移交司法机构处理,但上述由政府相关部门管理责任造成的低效和失误问题却无从追究,由于行政体制及法制不健全而无法进行有效处理。目前我国《审计法》对此类问题的处理没有有关授权的规定,修改后的《审计法》除了提出对财政财务收支效益实施监督审计的要求外,并未明晰具体绩效审计职责及相关配套规定,如绩效审计法定目标,绩效审计程序,公示、公开、追究责任制度等等。我国《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这一条是有关对政府投资项目的预决算进行审计监督的规定,它与绩效审计偏重于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作用的有关审计内容存在很大的不同,缺乏涉及政府投资项目有关经济效益的绩效审计内容。绩效审计地位不明,有关的法律依据缺乏,往往令实际的绩效审计活动难以全面展开,其工作成果难以获得政府、公众的认同。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政府重视,审计机关的积极性也高,但最终难以查处实质性的问题。

(二)审计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平面型的政府监管体系,难以形成有效的审计监督管理体制。首先,政府投资项目涉及多部门多环节,牵涉许多机构的监管及部门利益。如项目立项审批权在发改委,资金管理权在财政部门,项目设计建设和监理权在建委,资金监督权在国家审计机关,且上述各相关单位均独立设置了稽查或监督检查部门独立行使监管职责,多头监管权责不明导致监管失控,而在广大社会公众强烈的舆论下,各级政府领导不得不要求其政府审计机关强化监管,政府审计机关只得采取跟踪审计措施全程监督政府投资项目。其次,我国审计体制属于行政型的,政府审计机关与其他相关的政府部门属于一种同级关系,审计机关对同级机构——发改委(既是政府投资项目的计划编制者,又是其计划执行者)的项目决策、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水平实施评价,处境尴尬,难以进行深度追查。审计机关的审计一般只能对项目的建设过程诸环节实施真实性和合规性的财务会计审计,尤其是面临一些可能对本级政府的声誉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如政府决策、环境污染、运行效果等)时,政府审计机关就可能难以保持其应有的客观、独立,尤其是在审计结果公开等方面往往不得不屈从于领导的压力。政府领导迫于公众的压力反过来还要求审计机关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监管。政府审计机关在这种潜规则的作用下,不可能按照国家的法规和法律的规定,完全独立地行使行政监督检查权,不得己采用了跟踪审计这种迁就变通的应急方式,防止违纪和违法行为的发生。跟踪审计的监督成本高,还是一种低水平的财务审计。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对象应该是利益相关者与项目建设有关的经济活动,审计内容应是项目的综合绩效,而不是各单独事项的全程监督检查。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削弱了各级审计部门对各级政府部门的绩效审计和监督作用,这正是制约中国审计部门有效开展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的体制性诱因。在这种平面型的政府监管体系下,审计机关作为与政府其他部门的同级关系,只能对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非政府部门的设计、招标、采购、施工、监理等建设活动实施财务会计审计监督管理,不可能对同级政府部门事前的决策、事中的资金拨付与使用、事后的运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然而对后者的审计评价是绩效审计不同于真实合法合规性财务会计审计的关键点。因此,我国平面型的政府监管体系,难以形成有效的审计监督管理体制。

( 三 )审计法规不完善 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使绩效审计工作及其结果的落实依据不足。当前政府投资绩效审计主要法律依据来自《审计法》中第二条的“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以及《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中第二十二条的审计机关根据需要对国家建设项目投资效益进行审计时,应当依据有关经济、技术及社会、环境指标,评价国家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有效性,分析影响投资效益的因素”条款等。其后实施的《审计法实施条例》在强化政府审计的权力,加强政府审计的独立性方面要构建有效的审计监督制衡机制,但未出台具有针对性的绩效审计法律、规范或准则。对绩效审计相关的授权、职责、审计报告的送达对象及法律地位诸多方面的法律依据不明。对绩效审计的内涵、对象、目的、内容、指标、标准、程序及操作方法等方面也无一致的规定,也无审计方法和技术的指导。这些问题导致实际审计过程中出现调查取证获取资料难、评价判断难。关于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报告也不是单独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而是与同级审计的工作报告一起报送,审议结果也未向社会公众公示、公开,因此其绩效审计的价值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同时审计法与其它如合同法等法律间的不一致,还有缺乏行政责任追责制度等问题也使绩效审计结果难以落实。目前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使绩效审计工作及其结果的落实依据不足。

( 四 )审计方法不科学 以“不出及少出问题”为目的的繁重跟踪审计活动影响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活动的开展。近几年来中央及地方政府均要求其审计机关对其每一项重大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过程派审计特派员进行监管,即跟踪审计。跟踪审计的“免疫”功能有助于查处不规范、违规的资金,核减工程项目的造价,并以审计结论作为政府投资工程的决算造价,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的浪费、挪用及项目的施工质量,另外在督促与政府投资项目有关的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正如王慧敏所言:这种“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边提高”的做法,对预防国家资金“跑、冒、滴、漏”具有积极作用。然而跟踪审计的“免疫”功能只是在防止政府投资项目不要出问题、尽量少的出问题、至少不能出大问题方面发挥作用,其本质属于真实、合法、合规性的传统财务审计,而且使国家审计机关陷于日常的建设过程监督与管理,在做本应由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应做的监管。近年来广泛实施的跟踪审计由于其工作量增大,耗费的财力、人力和时间不断增加。不仅使政府审计机构不断膨胀、监督成本提高,还使政府审计机关与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错位。跟踪审计本质上又是内部审计,而不是外部的审计监督,是政府内部的一个部门对另一个部门的活动进行的审计监督。当前审计机关承担了繁重的合法合规性审计,也结合合法合规性审计开展了一些绩效审计的活动,但是无暇以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为主的审计活动。政府投资项目具有巨大的宏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是政府投资的真正目的所在,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实行全面系统地分析与评价,如从投资项目的宏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评价政府投资的绩效,比合法合规性的传统审计更重要。

( 五 )审计人才缺乏 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并涉及公共资源管理和运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分析、复查、评价,因而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也较高。在绩效审计实践中需要具有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环境科学学等有多学科知识,并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来担任。而目前审计机构绝大多数是由审计、财务、会计人员构成,缺乏与绩效审计任务所要求的恰当充分的专业技能人才。因此单一的审计人员结构也不能保障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评价活动的有效进行。

三、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发展对策

( 一 )建立有效的审计管理体制 理顺与政府投资项目有关各政府部门的关系,建立有效的审计监管体制。建议在各级人大下另设政府投资审计监督委员会,负责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对与政府投资项目相关政府部门履责状况进行评估监督。国家审计机关作为政府内部审计机构对重大投资项目进行跟踪审计,以其专业性帮助相关政府部门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其监管活动主要是保证政府投资项目运行的真实、合法与合规。相关的政府机构通过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明确其各自的职责,在公众和立法机关质疑时,可以免除其不应负的责任。政府投资审计监督委员会在政府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项目实施合法合规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则专门对其实施绩效审计。

( 二 )健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立法,建立健全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是绩效审计的保证。可借鉴部分地区法规,既可制定独立的《绩效审计法》,也可在现行的《审计法》中全面地界定绩效审计概念、法律地位、审计权限、目标、范围、公示、公开制度等等,以保障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也有法律可依。为审计人员有效的开展绩效审计工作要制定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准则,规定审计人员有权查阅相关的资料,有权提出绩效审计的决定或意见等等。还应制定、完善衡量政府投资项目效益的指标体系及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将过去我国已经实施的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方案、计划和案例总结提炼,并借鉴国外审计组织相关的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建立我国政府投资项目效益的指标体系及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绩效评价标准可以客观公正地评价政府投资项目的效益,保证得出的结论具有其科学性和可靠性。

( 三 )创新绩效审计方法 目前审计监督委员会还是参与国家审计机关的活动,结合财务审计开展绩效审计。 当前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已经施行合规、合法性的财务审计,也结合财务审计开展了一些绩效审计活动。在项目的评价中,开始着眼于国家的宏观调控角度,从执行效果性上分析评价政府投资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并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如交通项目完成运行一年后的安全通过率、容量,污水处理工程完成后的污水处理能力及水源的清洁度等。还有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资金资助中小企业的项目完成后,中小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多少?新产品开发成功率达到多少?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在全国上升了多少位?并与资助前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等等。如果建立审计监督委员会,由于缺乏单独实施绩效审计的经验,可能难以有效地展开,因此,一开始还是参与国家审计机关的活动,结合财务审计开展绩效审计,这与我国实际相符,也能使我国的审计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审计监督委员会待发展时机成熟时再独立地开展绩效审计活动。

( 四 )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是绩效审计有效开展的基本保证之一。而目前审计机关大多数是由审计、财务、会计人员构成的单一人员结构,即使近几年招录了部分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他们也不可能马上拥有调查或评估的工作经验,具备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加强绩效审计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队伍的建设除了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引进多学科专业人才外,要尽快建立绩效审计专家库,借助社会力量来优化审计人员结构,建立一支与绩效审计相匹配的高素质审计队伍,满足政府投资绩效审计活动的需要。

*本文获2009年度湖北省民建调研项目“政府投资项目实行绩效审计的研究”(项目编号:2009A003)和2011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风险投资引导机制的研究”(项目编号:2011jyte038)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廖洪、王素梅:《中美政府绩效审计比较》,《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2]杨献龙:《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对象和内容的再认识》,《审计研究》2009年第5期。

[3]《中国审计学会立项课题研究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4]柴严:《中国审计学会跟踪审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综述》,《审计研究》2009年第6期。

[5]蔡春、刘学华:《绩效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6]王兵、李明辉、曹慧明:《政府审计的实践与思考》,《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区别篇10

关键词:国家理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政府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以下简称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展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新领域。由于当前国家政治授权产生的问题与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是当前对权力监督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的两个“暂行规定”和2006年修订通过的新审计法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由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制尚未建立起来,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特殊, 审计范围广泛, 不同层面的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范围、工作对象差距很大,因此,探索和规范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具有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针对“个人”的责任审计,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直接涉及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的是非功过,关系到党政领导干部的升黜,因此,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诸环节的核心与关键问题。本文拟在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的国家理论基础上,构建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整体框架,并扼要探讨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具体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为进一步出台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细则或经济责任审计准则的制订、规范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一个参考依据。

一、相关研究评述

界定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是构建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框架的基础。2006年修订的新审计法第25 条规定: “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监督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这仅仅给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总体内容,对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提供了指导意义。现实中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十分复杂,想用一把尺子来界定其审计内容是很难做到的。吉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1]在总结一些典型地方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归纳了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他们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范围分为四个层面、三个范畴和二个系统。四个层面主要由省部级、地厅级、县(区)局级、乡、科级四个层面的干部。三个范畴主要包括块块领导干部、条条领导干部、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二个系统包括党委系统和行政系统。并提出采用一般分类与特别分类两种办法来探讨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认为党政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的一般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1) 审计党政领导干部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2) 审计党政领导干部在执政期间重大公共投资项目的效益。(3)审计、评价党政领导干部在执政期间主要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最后根据行政区党委,行政区政府领导、政府部门领导界定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别内容。在审计署2007—2008年立项课题研究报告(2009)中,以蔡春教授领衔的西南财经大学课题组[2]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研究》将党政领导和企事业负责人的目标经济责任的内容分为治理责任、管理舞弊控制责任、经济权力控制责任、效益或绩效责任和环境保护责任,并根据各类目标经济责任,构建相应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将党政领导经济责任评价指标分为民主政治建设和绩效两个方面的评价。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主要包括权力范围、组织结构和问责体系、信息透明度、廉洁自律、申诉和执行机制、党风廉政内部监督制度落实、政务公开程度等指标;绩效方面包括真实性、客观性、合法性、投入产出的“3e”、内部控制、资源利用等指标。青岛市审计局课题组[3]的《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研究》将政府部门分为经济运行管理部门和社会事务管理部门,在确定部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基础上,将部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分为经济决策权指标、经济管理监督权指标、经济执行权指标和履行廉政职责情况指标四大类。刘世林和牛玉韬[4]认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应与评价对象、评价责任、任职目标、评价范围挂钩,并构建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给出的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一级与二级指标为:(1)财政财务收支评价(主要包括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资金收入与支出、企业财务收支情况等)。(2)资产管理与购建评价(主要包括资产综合情况、长期资产管理情况、流动资产管理情况、固定资产购建情况等)。(3)经营业务管理绩效评价(主要包括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环境情况、领导干部决策能力和水平等)。(4)个人及行政执法情况评价(主要包括组织性违法违纪情况、个体性违法违纪情况)。?

以上研究对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局限性:(1)审计内容界定和审计评价指标框架的构建多采用归纳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类,没有运用演绎法,将审计评价指标框架构建在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上。(2)各研究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构建审计评价指标框架,但由于主要采用的是归纳法,没能显示各类指标之间逻辑关系,同时各类指标也难免存在一定的重复交叉内容。本文拟以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中的国家理论为基础,着眼于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整体框架的构建及具体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但本文并不涉及具体的审计评价指标的构建。?

二、以国家理论为基础的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框架的构建?

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中的国家理论包括规范的国家理论和实证的国家理论。所谓规范的国家理论,主要是对国家行为的矛盾性质进行思考,它有三个基本内容:一是从国家在某些方面所具有的任何其它组织和个人所无法替代的角度论证国家行为的合效性;二是从信息的缺失和国家行为的个人性来论证国家行为所包含的违背经济效率原则的性质;三是界定国家经济行为的边界;而实证国家理论主要是探索国家行为根据的理论,主要是关于国家的本质和对国家“悖论”的解释。由于规范国家理论可以为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这里是以规范的国家理论来构建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框架。根据规范国家理论,国家在产权界定、保障私人权利、提供公共物品等方面具有任何其它组织和个人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具有合效的性质;但由于国家行为的强制性(即非市场自由交易)和关于国家行为成本和收益的可靠信息的缺乏以及国家行为的个人性可能导致国家行为对帕累托效率的偏离,具有违反效率的性质。国家经济行为的边界是国家组织比其它任何组织和个人具有优势的经济领域。图1是从规范国家理论的角度,给出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整体框架。

在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中,六个审计评价模块可进行相应简化:(1)国家界定产权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具有很强的程序性,一般不能归结为党政领导的“个人责任”,因此,有关法律法规的制订一般不作为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与评价的内容。(2)权利范围模块并入日常行政与执法和重大经济决策两个模块中,但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现代国家大多偏离了古典经济学中的充当“守夜人”的国家模型,现代国家基本奉行凯恩斯的经济干预政策,不仅是公共物品的供应者,而且充当了私人物品的供应者和需求者,因此,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不仅包括了提供公共物品经济决策,也包括了其它如大额非常规经济拨款、大额非日常采购等重大决策。总之,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框架可分为四个模块:(1)日常行政与执法,简称“日常行政”评价模块。(2)重大经济决策,简称“重大决策”评价模块。(3)遵纪守法与廉政建设,简称“遵纪廉政”评价模块。(4)工作业绩、经济目标完成情况与社会满意度等,简称“工作业绩”评价模块。?

由于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具体指标在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党政部门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且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具体指标也是动态变化的,所以本文将着重于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的构建(如表1所示)。?

在以上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几个模块中,重点和难点是重大决策中的重大经济决策和工作业绩的评价。重大经济决策的特点是:(1)重大经济决策责任一般可以直接问责到负责人。(2)重大经济决策的效果复杂,往往涉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很多效果无法进行定量分析。(3)重大经济决策的效果往往具有时滞性,甚至有的项目的短期和长期效果是矛盾的,党政领导重大经济决策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按照决策—执行—结果的顺序,主要是对三个方面的评价:重大决策的合规性评价、执行过程评价和结果的效益性评价,效益性评价是对重大经济决策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性评价,即通常说的“5e”评价。显然具体评价指标对于不同的重大经济决策也是不同的。由于公共投资项目是重大经济决策中最为复杂,审计评价最难的,所以这里给出公共投资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表2党政领导重大公共投资项目?

决策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层次与具体指标

合规性立项程序合规性;可行性研究科学性;概预算合理性

决策执行过程项目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项目责任制、建设程序控制、现场控制);概预算执行情况;项目进度;项目质量指标;项目安全指标

效益性经济效益(常规的财务指标如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财务净现值,财税贡献等);环境效益(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等指标);社会效益(增加就业,增加群众收入,促进公平等)?

党政领导的工作业绩、经济目标完成情况和社会满意度的评价在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政府部门间的差异最大,变化最大,这方面的评价往往存在着指标设计争议大,数字不易获取,缺乏客观评价标准等困难,工作业绩评价指标如表3所示。

表3中社会和谐度评价的具体指标包括恩格尔系数、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率、就业率、居民平均受教育程度等;社会满意度评价的具体指标包括基尼系数和发生率等;干部管理水平评价指标包括:中层以上干部群众评议合格率、中层以上干部群众投诉升降率和高级技术人才流失率。?

三、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

下文笔者将在扼要分析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特点及各评价模块间的逻辑关系基础上,总结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但完整具体的评价指标不是本文研究内容。?

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目标是对党政领导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评价,包括对“经济履行过程”和“经济履行结果”的评价。“日常行政”模块是对党政领导日程行政执法的经济履行过程的评价,包括对财政财务收支、行政执法、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权力范围等内容的评价;“重大决策”模块是对重大经济决策程序合规性、决策执行管理与重大经济决策结果的效益性等三方面的评价;“遵纪廉政”是反映党政领导在日常行政和重大经济决策过程中的遵纪守法和廉政建设情况;“工作业绩”模块从履职结果上集中反映了以上三个模块的履职情况。由于不同类型、不同级别政府部门的工作业绩表现不同,所以该模块宜分不同类别、不同级别设置评价指标。各模块的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

图2 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块的关系图?

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相比,具有的特点主要有:(1)由于党政领导从事的社会宏观经济、社会事务和行政事务管理工作,其工作结果大多不能进行定量分析,所以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设置应涵盖党政领导履职过程与履职结果,而对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偏重于负责人对企业最终经济业绩的影响。(2)动态性。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政治体制的改革,党政领导的职责与目标经济责任在不断发展,因此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应是动态发展的,这点在“遵纪廉政”和“工作业绩”两个评价模块中表现更为突出。(3)差异性。区域党委、区域政府、政府部门之间;经济管理政府部门与社会事务管理政府部门之间;不同级别政府之间,其党政领导的经济责任存在很大差别,因此,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点在“工作业绩”评价模块表现最为突出。?

综上所述,我们可将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总结为:?

(1)逻辑统一原则。各评价模块的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保持逻辑一致,应避免指标间的重复、脱节和冲突的现象。(2)过程与结果并重原则。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要涵盖党政领导履行经济过程和履职结果。(3)动态发展原则。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在评价指标的框架内,做到动态调整和不断发展。(4)一般指标和特殊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正如上文所述,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工作业绩”评价模块上,为了设置简化科学的评价指标,对“日常行政”、“重大决策”与“遵纪廉政”三个评价模块,可设置通用的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至少可设置通用的二级评价指标,而对“工作业绩”模块,可分不同类别、不同级别设置特别的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 吉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谈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界定[j].审计月刊,2007,(4).

[2] 西南财经大学课题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研究[r].审计署立项课题研究报告(2007—2008),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3] 青岛市审计局课题组.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研究[r].审计署立项课题研究报告(2007—2008),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4] 刘世林,牛玉韬.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j].中国内部审计,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