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农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6:05:11

效益农业

效益农业范文篇1

近几年武隆县委、政府相继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武隆县特色效益农业产业扶持政策》、《武隆县关于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明确了以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路,明析了产业选择、目标定位和区域布局;扶持政策按照“公开、透明、稳定”的基本原则制定,从2013年起每年财政投入3000万元以上用于扶持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并保持逐年增长,着力引导产业向区域性特色产业集中、向现代农业园区集聚、向规模化经营转变。按照重点发展高山蔬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草食牲畜三大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林果、渔业、茶叶三大特色产业的方向,着力建设特色高效农产品产业带,目前武隆特色效益农业已经初具雏形。

1.1蔬菜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4年实现蔬菜播种面积2.38万hm2,产量48.6万t,同比增涨3%和7.3%,建成以双河、黄莺为代表的优质蔬菜示范片333.33hm2。

1.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势头强劲

2015年4月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布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名单,武隆县被命名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目前,武隆县有26个乡镇共60个行政村启动实施了乡村旅游开发,特色农(林)家乐、渔家乐、家庭公寓近1500家,避暑休闲农家达700余家,涉旅农户达1.9万户,乡村旅游接待床位达2.8万张。2014年,武隆县新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110户,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到300万人次。

1.3特色渔业方面不断突破

近年来,武隆县充分利用武陵山区资源优势,进行冷水鱼养殖,并开发裂腹鱼、大鲵、棘腹娃等特色养殖品种,产品销往北京和东北等地,带动了当地农户实现增收。

1.4特色林果步伐加快

加快以猪腰枣、甜柿为重点,以乡村旅游带林果采摘园为补充的特色林果业发展。2014年武隆县新增猪腰枣、甜柿、脆桃等特色林果333.33hm2,改造管护林果333.33hm2。

1.5草食性牲畜迅猛发展

2014年,武隆县实现畜牧业产值7.5亿元,草食性牲畜实现迅猛发展,其中全年牛出栏量2.9万头、山羊出栏量13.9万只。武隆县有规模畜禽养殖户8542户,畜禽养殖及加工、流通企业42个,畜禽专业合作社125个,专业从业人员598人。建成了仙女山县级草食牲畜示范带,双河乡木根山羊示范点;建成畜禽养殖示范园150余个。

2武隆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优势

2.1自然资源优势明显

近年来,武隆县紧紧围绕“绿色崛起、富民强县”战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举”,坚持以生态环保为“底线”的科学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布局,造就了武隆基本无污染型的产业发展现状。基本无污染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接近60%的森林覆盖率、多变的亚热带气候条件和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条使得武隆县具备了发展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和高附加值为主要特点的特色效益农业的基础条件。

2.2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近年来,武隆县坚持以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围绕以双河蔬菜基地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区、以白马天池坪为重点的高山有机茶叶园区、以火炉梦冲塘为重点的特色渔业园区、以黄莺复兴为重点的出口蔬菜园区、以鸭平片区为重点的立体循环农业园区等五大农业园区建设,整合农业、扶贫、交通等政策和资金资源,通过实施内部路网改造、土地整治、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不断完善农业生产配套基础设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双河木根村蔬菜基地核心示范区,现已拥有“路通畅、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土肥沃”的标准化基础设施,并配套建有高山蔬菜研究所、示范园、品种试验园、冷链物流交易中心等。日趋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彻底改变了过去生产资料拉不进来、农副产品出运不去的落后状况,为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提供了基础保障。

2.3品牌效益日益凸显

近年来,武隆县结合重庆市委、市政府对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功能定位,确立了“突出生态优势,做足旅游文章,坚持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精品农业路子,培育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建设生态产业公园”的产业发展思路。重点培育商品率高、比较效益好、品牌打造有基础、易升级为旅游产品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围绕全国知名高山蔬菜基地县、体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重庆市“山羊之乡”、“枣柿之乡”、“冷水鱼”之乡等建设项目,狠抓农业品牌建设,成功打造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其中,“羊角猪腰枣”获“2012年中国枣业展销会金奖”,并入选2013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仙女红”红茶获得“重庆市名牌农产品”称号;“双河高山蔬菜”、“凤来鳅田稻”、“沧沟西瓜”、“文复甜柿”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已成为深受市民喜爱的优质品牌。日益突出的品牌效益为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赢得了品牌优势。

2.4市场前景广阔良好

近年来,随着武隆县旅游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武隆县高山蔬菜、特色林果、有机红茶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现场采摘、菜品佳肴、旅游产品以及市场销售等形式不断呈现在游客面前,得到了广大游客和市民的一致好评。这也为武隆县以绿色、有机、环保等为主要特点的特色效益农业产品赢得了不错的市场口碑,为武隆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和升级成旅游产品等提供了广阔的开发空间,为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赢得了广阔和良好的市场前景。

3武隆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自然地理环境差、生产条件先天不足

由于武隆县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地势陡峭、沟壑纵横,地形基本都是山地,耕地面积坡度在25度以上高达77.5%。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格局依然没有改变。

3.2市场激励机制尚未成熟,对特色效益农业重视程度不够

武隆县在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虽然成功打造了“高山反季节蔬菜”、“羊角猪腰枣”等品牌,但大多数还处于出卖农产品初级阶段,缺乏深加工,导致产品的附加值低,市场状况不稳定。

3.3有效劳动力的缺乏,增加了特色效益农业的实施难度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特别是特困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外打工挣钱,家里剩下的就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劳力严重匮乏。这不但削弱了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劳动力投入,而且限制了农户参与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能力。

3.4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还没有改变,特色效益农业还不突出

虽然近年来,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取得了一定成效,并成为重庆主城区秋淡蔬菜四大保供重点基地县之一,同时也是重庆市唯一的市级重点高山蔬菜基地县,以羊、肉牛为主的草食性牲畜得到快速发展,但长期以来形成的“粮猪型”种养结构格局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特色效益农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份额还偏小,在农户增收中的贡献率不高。

4武隆县加快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对策

4.1规划为先导,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围绕“三化同步”的总要求,以建设“生态产业公园”为统揽,重点发展高山蔬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草食牲畜三大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林果、渔业、茶叶三大特色产业。建设特色高效农产品产业带,仙女山、白马山、桐梓山、弹子山区域重点布局高山蔬菜、有机茶叶基地,仙女山环线、白马山环线、石桥湖环线和万峰林海环线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乌江、大溪河河谷地带和局部拓展区重点布局猪腰枣、甜柿等特色林果,乌江、芙蓉江库区及木棕河、大溪河流域大力发展特色渔业。以林(草)地资源富集的中高山区为重点,推进草食牲畜基地县建设。各乡镇要按照特色效益农业的内涵和各自区域的优势,根据产业定位,编制项目规划,以项目为载体,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发展。

4.2优化品种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

武隆县耕地资源紧缺,要让有限的耕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突破农业产值低、效益不高的现状,必须加快结构调整,立足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名特优产业。按照“一乡一业”模式,围绕渔业、林果、茶叶、草食牲畜和粮油等方向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

4.3完善基础配套,增添发展后劲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特色效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要紧紧围绕特色效益农业的规划布局,按照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建设到哪里的要求,以“五小水利”为重点,大力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按照“村村通公路,户户通便道”的要求,科学规划农村公路网络并加快建设,推进田间机耕道、石板路、水泥路和出行便道建设。

4.4培育经营主体,转变经营方式

按照“围绕产业建基地,围绕基地强龙头,通过龙头带农户”的思路,重点引进、培育、扶持一批机制活、效益好、潜力大、带动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形成大企业、小业主和散农户互相并存、优势互补的格局。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要给予重点扶持,不断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增强龙头企业经营实力,培养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经营能力和水平。引导大型超市、餐饮企业、加工企业等到农村建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全面推进“农超对接”、“集团消费对接”等新模式。加强农产品网上信息,扩大宣传范围。

4.5推进技术集成化,切实增强农业科技支撑

4.5.1加快农业科技支撑平台建设

实施院地、校地合作计划,不断优化重庆市畜科院武隆分院、重庆市农科院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等现有院地合作平台管理运行机制,推进渔业、林果、中药材等农业科技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每个重点产业领域建立首席专家与技术骨干组成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团队。

4.5.2强化基层农业服务

全面完成乡镇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启动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确保5年内涉农专业技术人员达到60%以上。推进“双十百千”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推行专家大院服务模式,培育农村科技示范户。

4.5.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办好一批农业中职学校和农民培训阵地。建设农民“田间学校”。深入推进“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深入推进全国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项目,努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合作的新型职业农民。持续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4.6拓展思路,跳出农业抓效益

效益农业范文篇2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模式;农业经济效益;农民收入

自2015年政府部门提出“互联网+”发展理念一来,各行各业都开始尝试将传统产业内容与“互联网+”模式进行结合,并逐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应用,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互联网思维与手段,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发展、集约化发展以及科技化发展,为农民收入的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提供有力保障。但如何合理运用“互联网+农业”模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互联网+农业”模式对于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升作用

1.1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应用,必然会对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产生影响。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为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但是,相关部门需要与当地的农户、涉农企业取得联系,通过对传统农业发展理念的转变来加快农业的综合性发展,通过互联网手段的应用来提升农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农民收入得到提升,其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会更高。再加上现代化农业管理方案的应用,就可以从根源上提升农业的综合管理效果,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促进农业经济的现代特色发展

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还没有实现完全的现代化管理。而“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应用,在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特色发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农业部门会运用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理念,对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实现农业资源的增值。其次,农业部门会从资源保护与资源可循环利用角度,对农业经济的现代化特色发展需求进行分析,并以此来制定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协调农业的现代特色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通过二者之间的有效互动来提升农业发展的规范性与创新性,为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升打好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必须要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互联网技术进行结合,构建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平台。

1.3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在“互联网+农业”模式下,农业经济效益与农民收入的提升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对此,必须要以生态农业的发展为基础制定相应的农业发展策略,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运行。首先,农业部门需要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与农民收入为目标,对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与升级。其次,农业部门需要以资源的优化利用为切入点,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现代化的农业管理体系,提升农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最后,农业部门需要始终坚持系统性原则与生态性原则,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系统化的农业管理信息系统,为农业生态效益与综合效益的持续提升打好基础。与此同时,农业部门还需要对当前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结合农业生产规律和互联网发展理念,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创新,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2“互联网+”模式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2.1信息技术利用的有效性偏低

农业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传统的产业,在与信息技术进行结合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科学技术,并借此实现农业生产效能的提升,对于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一些地方农业生产,并没有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利用,制约了农业经济效益与农民收入。

2.2农业的生产效率偏低

农业生产效率偏低也是“互联网+”模式应用于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农业生产效率偏低的原因,主要与农业互联网的利用率偏低有关。例如,绝大多数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依然以分散模式的应用为主,并没有对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发展和规模化发展予以重视。农民群众、农业技术人员以及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对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予以重视,借助先进的机械设备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3互联网的认识片面

一些地方存在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偏低,接收信息技术较慢,对互联网知识掌握不深入,不全面,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效率偏低,农民收入难以提升。因此,需要加大“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使农民群众对现代化农业和生产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引导其通过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应用来实现农业生产效能的提升。

3利用“互联网+农业”模式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策略

3.1提升农业的自动化发展水平

首先,加强“智能终端”的应用,通过智能终端来加强农业自动化运行的操作监管。因为“智能终端”的应用,可以对农业自动化系统中的任意一个环节中的运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并给出针对性的指导建议,提高农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且,“智能终端”的应用,还可以为农业电子自动化系统的信号控制与电路设置上设置“双重保障”,确保在出现异常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向工作人员发出报警提示,提升农业自动化运行的安全性与准确性。其次,对农业自动化系统的统一标准程序接口予以高度的重视,确保在既定的程序运行下,提升整个农业自动化的运行水平。

3.2加强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5G移动通信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与各种无线技术进行有效的衔接。将5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当中,不仅可以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对农业自动化系统的结构进行扩充,对农业数据信息进行更加高效的整合与利用。所以,加强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生产质量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农业生产效率与生产质量得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

3.3加强农业技术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加强农业技术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也可以有效提升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首先,要出台一系列奖励政策,鼓励农村大学生回村发展农业。其次,通过一系列人才策略,将更多的技术型人才吸引到农村,对农民群众进行技术性指导。再次,对农村的领导干部、种植大户进行重点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应用方法,通过这部分人带动相关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最后,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培训,使其对互联网技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使其愿意积极主动的应用互联网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5]。

4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农业”模式在农业经济效益与农民收入的提升方面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对此,农业部门要借助互联网技术提升农业的自动化发展水平、加强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加强农业技术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以此来通过“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应用,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与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路来凤.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探索[J].今日财富,2021(01):52-53.

[2]刘颖会.“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及建议[J].农家参谋,2020(12):6.

[3]耿慧茹.“互联网+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南方农业,2020,14(03):186-187+193.

[4]沈张荣.分析当前"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及建议[J].新农业,2017(19):43-45.

效益农业范文篇3

关键词:设施农业技术;种植效益

近年来,设施农业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大规模运用,其对加快我国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但实际上,我国设施农业技术的应用相比于发达国家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尤其是对于高新设施农业技术的应用明显不足。基于此,本文研究对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种植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设施农业技术概述

设施农业技术指的是利用一定的设施及工程技术手段来满足植物健康生长的各种发育要求,也就是从种植的角度上,在局部范围内改变和创造更加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进而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设施农业技术的本质目的是为了让植物种植业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让植物进行更加高效生长。目前,设施农业技术是一种依靠科学技术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是当前国际上比较推崇的产业之一,世界各国为更好地推动本国农业的种植效益,会将设施农业技术作为主要的种植技术措施。设施农业技术中运用的设施主要有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大型连栋温室,这些设施能够有效调节植物生长环境的四季温差,进而实现植物的跨级生长。

2设施农业技术的应用现状

设施农业技术是世界多国采用的农业生产主要措施,主要种植的有蔬菜、水果以及苗木等,蔬菜品种以果菜类蔬菜为主,其中也有少量以水培养法种植的温室植物。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在设施农业技术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设施设备、种植专用品种、栽培技术等,在保证产量足够数量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质量,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上设施农业技术的应用仍在向更高层次发展。随着现代人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智能化、自动化设施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3能够带动种植效益的几种设施农业技术

3.1温室智能监控技术。温室智能监控技术是将自动化控制技术以及专家系统监控技术结合起来生成的一种温室监控系统,该技术能够对温室中的温度、湿度、CO2浓度、营养液情况等植物生长适宜环境参数进行监控和管理,是一项集合控制技术、通讯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专家系统等多种技术为一体的高科技新型农业技术。种植户可以通过运用该项技术,进而实现温室内温度、湿度的控制和调节,根据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宜的光照条件、CO2浓度、土壤湿度等。在植物生长受到不良影响时,温室智能监控技术能够在一定时间进行提示和报警,及时警示种植户需要注意的内容,同时根据各种采集到的数据信息,结合专家系统的内容,提出相应的建议。通过温室监控技术,种植户能够全面监控植物生长的每一个阶段,同时避免各种风险的发生,进而提高种植效益。3.2无土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就是让植物在无土的环境下生长,该技术是植物矿物质营养研究方面的一门新型科学技术,该技术让植物生长突破了空间限制,不必依靠自然土壤,植物作物就能在营养液中自然生长。无土栽培技术下生产出来的作物具有产量高、质量高、零污染、无公害等多种优点,无土栽培技术过程中肥水的使用次数较低,且植物的生长速率不受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由于植物根部不与土壤发生接触,因此,也杜绝了各种土传染病病发的可能性。通过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植物的产量及质量,进而提高农户的种植效益。3.3CO2气肥技术。CO2气肥技术主要针对冬季和初春季节温室设施CO2浓度较低问题而诞生出的一项设施农业技术。CO2气肥技术是利用人工气肥技术,将CO2作为一种植物肥料,施加在植物表面,进而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种植户可以根据天气条件的不同来自行选择CO2气肥的施加量,通过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进而提高植物在生长淡季的种植效益。

4结束语

本文认为温室智能监控技术、无土栽培技术、CO2气肥技术等3种设施农业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种植效益。国家农业的发展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因此,我国农业发展应积极采用设施农业技术,运用科学合理的种植办法,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种植效益。

参考文献:

效益农业范文篇4

一、充分认识发展效益农业的重大意义

效益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动力,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具有市场化、精品化、科技密集化、产业化的鲜明特点。根据我县实际,大力发展效益农业,要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整合和发挥全县农业资源优势,面向苏浙沪地区发展绿色消费农产品,面向工业发展优质原料农产品,面向旅游业发展旅游农产品,把地域特色农产品品质做优、规模做大、品牌做响,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效益农业的思路和目标

今后一段时期,我县发展效益农业的思路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融入苏浙沪经济圈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以新型工业为主体,效益农业和特色旅游业为两翼”的“一主两翼”产业经济发展战略,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依托标准化,推进产业化,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努力把我县建成面向苏浙沪及周边大中城市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总体目标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15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2万亩,粮食总产保持在6万吨;油料总产0.7万吨;高效经济作物面积扩大到18万亩;肉蛋渔年总产1万吨以上,畜牧水产养殖业产值年均增加一个百分点;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80万亩;商品林采伐年生产木材9.8万立方米,年产毛竹80万根,森林覆盖率达到59.5%,活立木蓄积量增加到380万立方米,林业产值3.5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5%以上。

三、发展效益农业的工作重点

(一)调整优化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产业

围绕市场,突出特色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特色+品牌+规模”的市场竞争优势,加快发展经济林果业、畜牧水产业和高效经济作物。

1、发展优质粮油生产。组织实施优质粮油产业化工程,重点发展优质专用水稻、油菜,建设商品粮油生产基地。每年引进推广3—5个优质专用水稻、超级稻品种,不断提高单产,提高种粮效益。用3—5年时间,全县建成无公害优质稻生产基地10万亩,双低优质油菜基地6万亩。

2、发展壮大林业产业。加快推进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国家公益林、退耕还林、长防林和世行贷款林业持续发展项目等林业工程建设,努力建成较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竹林、速生丰产林、绿化大苗,实施低产林改造,抓好现有林培育,促进林产品的深度开发。切实抓好林政管理和森林防火工作,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到2010年,全县建成杉、松速丰林基地30万亩,竹林8万亩,重点公益林19万亩。

3、突出发展养殖业。继续组织实施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人工种草2.5万亩,改良草场2万亩,建设棚圈50个。抓好“中国肉牛一号”养殖项目建设,扶持肉牛养殖龙头企业和20个年饲养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进一步扩大生猪、家禽等草食节粮优质畜禽养殖规模。力争3—5年内,全县肉牛年饲养量达到3.5万头,生猪年饲养量12万头,家禽年饲养量200万羽,大雁养殖10万羽,皖西白鹅养殖10万羽。

4、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开发、小流域治理等项目实施,围绕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推进特色经作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近期内,建成名优茶生产基地1.5万亩,优质蚕桑基地1.5万亩,优质苎麻基地4万亩,优质蔬菜基地1万亩。

5、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提高综合检测能力。积极推进企业和生产单位开展各类质量认证和管理。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保护和整合现有品牌,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名牌农产品。通过3—5年努力,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农作物面积的30%以上。

6、加快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经费列入县、乡财政预算,建立动物疫病防治应急机制和长效机制,强化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建立动物养殖示范区和畜禽养殖小区。加快县动物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提高动物防疫技术装备水平,不断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监测及快速反应能力。

7、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加强和改进农民培训工作,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000人,每年输出农村劳动力4万人以上。

(二)实施强龙工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穿衣搭配用什么洗脸最好

1、鼓励创办农业产业化企业。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简化申办农业产业化企业程序,申请开办企业,凡手续齐备、证件齐全,工商部门应及时受理,并在3个工作日内办结。对新成立的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下(含5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其注册资本可在2年内分期到位。对新办农业产业化企业用地,凡符合用地条件的,国土部门予以及时办理用地手续。

2、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125强龙工程”,用3—5年的时间培育1个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龙头企业、2个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5个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0亿元。认真组织申报争取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10年,申报争取晋升部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3个,市级龙头企业10个,县级龙头企业20个。同时各乡镇都要积极培育一家年销售收入超500—1000万元的龙头企业。

3、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以及其他形式的合作与联合,重点发展粮食、茶叶、养禽、蚕桑、肉牛养殖和竹木等专业协会。

4、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把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培育、培训、引导、管理等有效措施,鼓励农村致富能手勇于致富、敢于致富,尽快发展壮大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发挥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使之成为农村最具潜力的创业资源和最具活力的市场开拓主体。

四、完善发展效益农业的政策激励机制

建立和落实促进效益农业发展的政策激励长效机制。从2006年起,采取单位向上争取、县财政补助等方式筹集发展效益农业专项资金。2006年由县财政一次性补助30万元,今后视财政状况逐年增加财政补助。该资金重点用于农业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品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方面。

1、新办农业产业化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凡新办农业产业化企业,按照《关于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若干规定(试行)》(旌发[2006]5号)执行。

2、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当年被评选为市、省、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县级先进农业行业协会组织给予一次性奖励。

3、培育农产品品牌。当年获得省部、部级名牌农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标志以及新注册商标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获得农产品原产地保护认证的,参照驰名商标的标准奖励。

4、扶持发展养殖业。对“中国肉牛一号”规模养殖、特禽等规模养殖以及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给予适当补助,并结合项目实施安排项目资金扶持。

5、促进标准化生产。组织制订有关农业地方标准、农业技术规程,或牵头组织实施种子、苗木、种畜(禽)、水产苗种等方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并得到市级以上技术管理部门认可,可适当予以奖励。

6、鼓励企业参展。参加县统一组织的国内国际大型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参展摊位费用由县政府给予适当补助。

7、扶持发展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对推广应用林业新品种、新技术,发展竹林、培育楠木、红豆杉等珍贵树种及银杏、山核桃、油茶等高效经济林品种,林业规模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且面积在100亩以上的,经验收核实后,给予每亩50元的奖励(从林业项目经费中列支)。

8、继续落实科教兴农奖励措施。当年获市、省级农村致富带头人称号以及当年获市、省级表彰的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特色乡镇)的,结合县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工作,分别给予适当奖励。

9、加快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每年从发展效益农业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农技推广经费,主要用于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和新机具推广、农技110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以及落实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等方面。

效益农业范文篇5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制度变革;农机购置补贴

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农业机械化也是推动我国农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内外都针对农机机械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主要在于三个方面,农业机械技术和装备技术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支撑等。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农业机械化一直是农业领域专家学者重点关注的话题,近年来我国已经认识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但是针对农业机械化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1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作用分析

1.1提高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建设,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有利政策,得到了各地政府的热烈响应,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大力推广,有效调动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数据显示,我国在2006年就投入了45亿元用于农机购置补贴,并不断强化和完善我国现有的农业扶持政策[1]。

1.2改善了农村的生活条件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能够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有了农机购置补贴,农民就有能力购买更多的新型机械和大型机械,有效的提高了农民的装备实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业产品的质量,例如使用了联合机械收获玉米,实现玉米收获、秸秆还田、播种小麦的一条龙服务,减少了作业的次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益。农机购置补贴还能起到促进农业文明生产的作用,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玉米联合收获机都配备了秸秆还田机,不仅能够实现机械化收获,还能实现秸秆还田,有效改善了农民焚烧秸秆引发的严重的空气污染等问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3提高了为民服务的能力

省市农机管理部门积极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农机购置补贴作为首要工作,不断强化群众意识和服务宗旨,改善改进工作作风,主动帮助农民解决问题,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帮助[2]。在工作中坚持认真负责、公平公正,帮助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农业生产机械,在帮助农民解决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加强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联系,通过大量细致周密、扎实有效的工作,让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成为一项形象工程和代表工程。

2开展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应该遵循的原则

农机购置补贴是我国惠农政策重要的组成部分,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能够切实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农机推广工作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得以顺利开展,积极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是农机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确保农民享有购置农机的自主权[3],坚持公平公正、帮助农民收益的原则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作用发挥到最大,进一步激发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农民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3针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问题的思考

3.1采用多种模式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工作

农机购置补贴是一项引导性政策,相比于工商业,农业投资很难得到较高的回报,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投资资本一般不会参与到农机补贴中,只有通过国家政策来吸引资金投入,主要目的是改善农机机械化作业和机械化生产,因此农机购置补贴也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能单纯的采取一种补贴政策,应该根据我国各区域农业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采取不同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3.2政府部门主管必须明确分工

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是一个长期性和系统性工作,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国家出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等惠农政策,根本目的是让农民受益,因此政府部门在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时,也应以农民受益为最终目标。在农机购置补贴的发放、使用等环节必须按照规范操作,不能出现错误和失误,让农民能够真正拿到农机购置补贴,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真正作用[4]。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必须明确职责,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培养责任感,认清当前的形式,把握好机会加强农机购置补贴工作。

3.3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农机质量

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施行,越来越多的农民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农业机械,我国也在不断提高支持力度。农机销售、农机维修等相关企业也有极大的热情,但是农业机械的质量问题是必须关注的。如果农业机械质量低劣,就需要频繁维修,影响农民的经济收益,因此在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中,必须严把质量关,尽量降低因为农机质量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还要加强农业机械的售后服务工作,农民在使用农机时遇到问题应该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予以解决,真正将农机购置补贴以及其他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4结束语

综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我国一项至关重要的惠农政策,政府部门和农机管理部门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让补贴能够及时到达农民手中。

作者:田浪帆 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鹏.农业机械购置财政补贴政策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2(3):11-15.

[2]李军政,孙松林,谢方平.湖南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成效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1,33(3):62-65+69.

效益农业范文篇6

关键词:农业机械设施;生产效益;存在问题;有效举措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先进的农业机械的使用,可有效缩减人员成本,全面提高生产效益。但是,当下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机械设备的推广和使用,需要打破当下农业发展存在的瓶颈,保障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1现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分析

在推进设施农业生产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1生产领域日益广泛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设施种植业已经由传统单一种植模式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比如食用菌、瓜果、花卉、苗木等种植领域,不仅产生了规模上的示范效应,而且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设施渔业也得到了发展。设施农业的领域不断扩大、布局合理,并且覆盖面日益广泛。

1.2设施农业规模逐渐扩大

在设施大量使用的背景下,农业生产已经由传统的分散经营逐渐向联产承包经营转化,呈现出基地化和规模化的发展趋势,设施农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比如大批的种植业以及养殖业不断涌现,使得农业规模越来越大。

1.3设备的档次不断提高

结合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设施装备档次也不断提高,由传统的以毛竹结构为主,逐渐向钢结构发展,尤其是配备了一些自动化的农业机械,比如自动卷帘机等。自动化设施的应用,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智能化的机械设备具有低消耗、低污染的特点,通过配备专业设备实现了现代化设备的广泛应用,降低了人力和物力上的投入,全面提高了设施农业的效益。

2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使用农业机械设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全面提高工作效率,缩减人员成本。但是在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设施装备的作业水平相对较低

从目前发展来看,大多数的设施装备水平较低,对自然灾害的抵制能力不强,导致土地利用率低,尤其是一些温室大棚作业空间相对狭小,很难利用机械进行作业,在生产中仍然以人力为主,造成劳动强度加大,而且设施棚中对于光、电、热、水的要求较高,导致产量难以有效提升。

2.2设施种植结构相对不够合理

农业种植虽然采用了现代设施,但是反季节种植的能力依然不够突出,发展的模式正处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之下。虽然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但是也存在着反季节上市困难的现象,尤其是技术水平和资金不足,导致种植品种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并没有形成规模上的优势,没有真正地按照设施蔬菜的反季节特性合理的选择品种,无论是在安排种植的秩序,还是错位种植都依然薄弱。

2.3农民的投入力度不足

当下部分农户对设施农业的信心依然不足,尤其是资金的匮乏,难以展开大规模生产。农户的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管理经验欠缺,没有相应的指导,对于农产品的市场发展前景把握不准,极大地限制了生产效益的全面提升[1]。

2.4融资难的现象依然存在

设施农业作为一种高投入的产业,对资金的依赖性相对较高。但是当下设施农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仍处于低水平阶段,难以满足发展的需求,尤其是部分农户经营的能力有限,融资渠道的狭窄也限制了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2.5市场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现代设施农业在推进市场化高科技化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呈现出了产业化水平较低的特点,一方面由于农业组织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另一方面技术水平也不高,导致了农业设施应用缺乏相应载体,不能大力地拓展市场,造成了农民的单打独斗的情况,制约了生产效益的提升。

3加强对农业机械设备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有效举措

3.1全面加强政府的干预,增强投入力度

在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资金的支持,因此,政府应该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并且进行政策上的引导,大力推进土地、农业、水利教育等方面资源融合,通过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对设施农业发展进行有效地引导。通过加大科研力度,促使农业规模化生产实现较大的突破,增强农业产量,提高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政府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相关的业务人员进行专业的引导和帮扶,通过帮扶提高农民进行设施农业发展的自信心,保证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力的政策以及资金的支持和帮扶。

3.2要进一步完善融资渠道,弥补资金不足

为了调动农户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应该建立多渠道的融资机制,弥补资金的不足。为此,可以充分调动民间资金以及社会资金的力量,可以推进集体投资建设基础设施。通过采取多渠道,融入更多资金,以便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政府要进行干预,并且对社会相关组织进行引导,保证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3.3加强设施品牌化建设,提高品牌优势

正所谓品牌就是影响力,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设施普及时,也要加强品牌的塑造。通过进行品牌塑造,才能够扩大影响力,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的品牌化发展。应该结合各地区的生产优势以及农业特点,打造知名品牌,既能增强经济效益也能够带动地区各个行业的发展。在推进发展时要进行品牌的塑造,通过扶持和培育一些规模化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能够实现产业上的突破,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3]。

3.4培育高素质的技术型农民

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需要提高现有农民的技术水平。要坚持走出去的原则,为农户们提供专业上的培训,使其掌握绿色种植特色产业生产的相关专业技术,推动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转变农民的思想,引导更多农户参与到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来,掌握相关的技术,以便抵御风险,如此农民既能够获得经济效益,也能够实现自身能力的增强。农机部门应该加强对农业设施技术的指导,通过技术指导和服务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户们的生产积极性,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有效举措,使得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获得相关的职业技能,推进专业技术的发展,增加农民生产效益,确保设施农业有条不紊地推进。

4总结

在推进农业机械设备使用的过程中,呈现出生产领域不断拓宽、设备种类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设施档次不断提高等特点。但是,在进行农业机械设备使用的过程当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设备技术落后作业水平相对较低、设施种植结构不够完善、农户的投入力度不足、存在着融资难、保险难等问题。为了全面推进设施农业发展,推进农业设施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应该全面加大投入的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以及扶持的作用,要加强市场化的运作,才能够提高农业效益。通过建立多融资渠道,弥补资金不足的现状,也要进一步树立品牌的效应,确保设施农业产品优质化,结合设施推广提高相关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效益。

参考文献

[1]杨跃洲.强化农机安全意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J].农家科技:中旬刊,2020(1)169.

[2]项青措.制约农民使用农机先进技术的因素分析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3):40.

[3]江坤.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效率的有效措施[J].商品与质量,2019,(22):147.

[4]陈行,李俭,刘晓文,等.浅析设施农业中的农业机械[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9(3):9+11.

[5]石桂平.如何利用农业机械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效益[J].乡村科技,2016(32):59-60.

[6]李秀荣,马志俊,刘建岐.如何利用农业机械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效益[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32):36-37.

[7]袁小西,勾红梅.设施农业中农业机械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6,47(7):38+42.

[8]宋菊兰.中外设施农业机械及作业装备的比较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5,35(14):53.

效益农业范文篇7

关键词:灌区农业;灌溉工程;效益;策略

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灌溉工程十分重要,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建设和管理,为农业生产提供灌溉水资源。当前农业灌溉工程使用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前期工作不到位、建设标准不统一、技术和管理问题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农业灌溉工程作用的发挥。因此,为提高灌区农业灌溉工程效益,相关部门需合理规划,提高工程使用效率。

1灌区农业灌溉工程的价值

水资源对农业发展十分重要。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农业部门需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农业用水,解决农业用水紧缺问题。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开展大规模灌溉工程建设,通过灌溉工程有效利用水资源。当前灌区农业灌溉工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少,特别是西北地区年降雨量相对其他地区更低,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则会影响农作物种植。为了改善各地区农业用水紧缺现状,增加农作物产量,人们大量使用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破坏了生态环境。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针对农业生产提出建设专门的农业灌溉工程,有效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同时涵养水源,有效保护当地生态环境,防止土地退化[1]。二是有利于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农作物类型多样,若是遇到极端天气,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巨大影响,而通过灌溉工程可以在极端干旱情况下为农作物种植提供水资源,以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降低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灌区农业灌溉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台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地处黑河中游下段,总面积4460km2,是传统的农业县。现有灌溉面积37746.67hm2(其中农田31700hm2,林草6046.67hm2)。水资源利用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补充为辅,全县可允许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5.391亿m3,其中地表水4.071亿m3,地下水1.32亿m3。由于受黑河调水限制,黑河来水时空分布不均,年供给量不能满足需水量的要求。2014年全县全年实际用水量4.4495亿m3,其中引用地表水3.0431亿m3,占总用水量的68.4%;开采地下水1.4064亿m3,占总用水量的31.6%。该地区是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主要种植番茄、葡萄、棉花等作物,由于该地区水资源有限,干旱缺水,为保证农业生产建设了一些灌溉工程。随着灌溉工程配套设施建设以及长期使用,且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影响,也导致工程效益下降。

2.1工程前期工作准备不足

当前高台县的农业灌溉工程建设存在前期准备不足的问题,有些工程缺乏投资,回报效益不高,主要是由于盲目追求灌溉面积,导致工程设施建设不符合要求。

2.2建设标准不统一

根据调查发现,高台县灌区灌溉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并没有根据灌区建设要求进行建设规划,导致工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易出现质量问题,影响灌区水资源利用。同时,一些渠道受到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出现堵塞现象,导致灌区出现水资源短缺问题[2]。

2.3用水管理不到位

现阶段高台县农业灌溉工程管理部门对用水管理认识不到位,具体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缺乏用水管理意识,并未安排专人管理灌溉用水,导致农民没有按照操作规范使用灌溉工程,用水不当,造成水资源浪费。二是缺乏相应人才和设备,尤其是技术人才、维修保养人才以及相关配套设备,导致高台县灌溉工程应用无法按照科学方法定期维修保养,也缺乏专业技术人才解决工程使用存在的技术问题,出现各种问题[3]。

2.4缺乏动态监测

高台县灌溉区灌溉工程缺乏用水动态监测,该地区尽管建设了一些灌溉工程,现有灌溉面积达到37746.67hm2,但是并未对整个灌溉区域进行动态监控,有些灌区干旱问题严重,灌溉工程年久失修,水量分配不均,灌溉效率不高。有些灌区临近河流,水源相对丰富[4]。

3灌区农业灌溉工程效益提升策略

相关部门需要提高对灌区工程认识水平,根据灌区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制定管理制度,实施完善的管理措施,制定良好的工程管理方案。现根据我国农业规划工程要求,针对该灌区灌溉工程应用管理提出了以下措施。

3.1做好前期工作

根据当地农业结构、现代化水利以及农业发展要求建设农业灌溉工程,在投资灌溉工程之前要做好详细规划。当前高台县在应用水利灌溉工程前,需要考虑好当地水资源、自然天气情况、耕地、农作物生产情况以及当地人接受程度等,基于农民增产增收规划好灌溉工程,满足后期目标收益,做好资金预算,防止资金浪费或资金不足影响工程后续管理工作。同时,确定灌区“两改”指导思想,根据该地区具体情况做好“三个结合(水利和农业结合、水利和新农村结合、水利和农业生产结合)”,全面清查整顿灌区渠道和建筑物,了解具体情况,根据设计标准制定渠道建设规划,按照收益面积整合现有灌溉工程,合理制定相应的维修配套计划[5]。在灌区配套工程和节水改造项目建设应用过程中需要做好灌溉试验工作,按照规划要求对渗漏严重的干渠建设相应的渠道防渗工程。

3.2明确建设标准

灌区灌溉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做到3个达标,根据设计标准“四度八线”一次性到位达标。同时,整改田间工程,并进行统一配套,根据质量标准进行监督验收发证,使维修配套符合标准要求,实现高效管理。在工程配套达标之后实现高效能管理,狠抓管理工作,选拔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通过不断对管理人员实行政治理论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管理队伍来保证管理达标,进而提高工程安全效益和生产效益[6]。此外,施工企业要加大管理力度,确保灌区基础设施渠道疏通顺畅,并根据疏通要求合理使用疏通设备和技术,进而避免淤堵物质堵塞渠道,并严格检查渠道工程质量。

3.3提高用水管理

农田灌溉管理受到水利工程利用率、有效灌溉面积、有效利用系数等的影响。根据调查发现,高台县有些地区农业用水管理投资少,不重视用水管理。对此,要重视农业用水管理,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提高管理水平。首先,引进更多高素质管理技术人才并进行培养,提高管理水平。其次,增加资金以及设备投入,引进先进管理设备,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最后,提高农民节水意识,让农民主动节水,实现高效节水的目标。此外,制定调度措施,根据灌区农业灌溉情况与水位变化实行灌区调度措施,对灌区水资源进行科学的调配。

3.4实行动态监测

在加强灌溉用水管理的同时,要完善灌区用水动态监测系统,通过该系统对灌区水质、地下水资源、生态水量和分布等方面进行监测,实现有效供补水,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使灌溉工程效益最大化。优先发展农业节水工程,建设更多管道疏水和渠道防渗工程,并逐步向其他地区扩展[7]。通过全面覆盖的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灌溉区域工程实时情况,合理利用水资源,避免地下水过度开采,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促进水资源有效调度,并实现集约发展。

3.5加强技术改造

当前高台县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与国家规定系数有所差距,而目前的农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逐渐形成体系,我国有些地区也实行了节水灌溉技术,实现了增产增收,同时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也在上升。因此,高台县可以参考发达国家和我国的先进经验改造农田灌溉技术,对于一些建成但是利用率低的工程进行清查,实行统一管理,通过改造这些工程提高其节水灌溉效率,同时根据该地区农作物生产需求引进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转变传统农田灌溉方式[8]。在改造灌溉技术时,以低成本和高收益为目的,遵循环保理念,采用绿色环保的原料。

3.6完善制度

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制定可行的方案,并根据工程要求落实管理措施。一方面,灌区要统一管理灌溉工程设施,并根据年度农业生产要求调整管理措施,发挥灌区统一管理作用,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另一方面,在工程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合理分配资金。此外,利用多渠道筹措资金,为提高工程质量提供资金保障。

3.7推广膜下滴灌技术

高台县主要种植旱地农作物,膜下滴灌技术可以解决减少肥料流失,降低废水排放量,减少农田排水中的TN和TP含量,可以使农作物增产15%左右。高台县人口相对较少,耕地面积有限,水资源有限,采用该技术可以提高农田利用率,并实现节水目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为该地区的粮食增产和经济发展提供保障[9]。但是当前高台县仍然采用粗放型生产方式,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并参考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实施的膜下滴灌技术,邀请专业人员实地考察,建立符合高台县农田发展、自然状况和经济发展的膜下滴灌技术应用体系,以节约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为农民增产增收和保护生态提供保障。

4结束语

我国农业生产中需要落实灌溉工程水资源管理措施,通过做好前期工作、明确建设标准、完善制度、实行动态监测、加强技术改造、提高用水管理、推广膜下滴灌技术等措施提高灌溉工程效益和水资源利用率,进而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增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徐世贤.引大灌区东南、西北片土地资源利用及实施常规节水灌溉工程效益分析[J].河南农业,2019(14):44-45.

[2]盛迎春,魏殿庚,武雪松,等.浅谈阿荣旗亚东镇小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效益[J].内蒙古水利,2019(8):65-66.

[3]马敏.关于庆阳市西峰区农业灌溉工程更新改造与提升管理的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16):123-124+126.

[4]王伟,杨茜红.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效益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7(5):24-25.

[5]黄海霞,郭二旺,谢伟华.某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规划与设计要点[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7,46(8):53+59.

[6]张登伟.提水灌溉工程效益的影响机理探析[J].科技视界,2012(26):337-338.

[7]张昌红.隆德县凤岭灌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效益分析[J].农技服务,2016,33(5):213.

[8]冯卫娟.大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效益评估研究[J].陕西水利,2020(6):109-110+112.

效益农业范文篇8

农业气象服务效益是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所有经济组织应用现有气象服务产品(或服务)获得的效用总和。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目的,在于科学衡量气象服务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14]。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评估中考察每个农业经济组织的气象效用是非常复杂的。为了便于操作,目前对各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普遍采用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15-16]、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17-18]、市场价格法、“影子”工程法、旅行费用法[19-22]、成果参照法[23]、损失矩阵法[24]和贝叶斯决策理论模型[25]。剂量—反应分析是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和明确的因果关系基础上,把气象服务的效益看作是一个生产扰动要素,进而影响产品的产量、成本和利润。所以,采用剂量—反应分析的方法进行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贡献率评估是比较客观的。德尔斐法是通过对有关专家进行调查的方式确定整个行业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无论是2006—2008年中国气象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研究[26-27],还是各省(区、市)开展的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研究[28-32],均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评估。

1.1典型单位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的测定

在确定典型单位时,主要依据产品和产值的主导性、组织和运营方式的普遍性、单位规模和稳定度的代表性为原则进行选取。对于农业而言,选择某行政区内生产该行业主导产品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乡镇,作为典型调查评估单位。当典型单位确定后,采取座谈会的方式对该单位的领导人、管理部门负责人、生产经营一线专家及财务核算人员等相关人员进行深入调查访谈。调查访谈的内容主要包括:产品生产经营环节和流程;气象条件影响的生产经营环节及所发挥的作用;最近5a因气象环境(条件)变化造成的产值波动及最大波动占5a平均产值(剔除生产力发展因素)的比值;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和需求情况等。在对典型单位进行初步调查了解后,对气象服务在生产经营不同环节上发挥的作用做进一步的调查、测算和分析。

1.2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的专家评估

在获得了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贡献率后,将已测定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进行适当调整,并结合以往经验设计出5个档次,作为专家调查的备选答案。采用权变分析法,聘请有关专家进行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的评估。聘请该行业中的管理专家(处级以上行政管理专家)和技术专家(具有高级职称的业务技术专家),由15位专家组成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专家组。专家组的专家根据已经测定的典型单位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并结合自身的经验,得出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的档次,并对气象服务与农业生产业务的敏感、需求、满意程度做出评估。

2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实例

以河南省为例,依照上述评估模式,对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进行实证分析。在评估过程中,将农业划分为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共5个子行业。在各子行业中依据产品和产值的主导性、组织和运营方式的普遍性、单位规模和稳定度的代表性的原则,选取典型单位。在典型单位确定后,采用剂量—反应分析测定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资料来自2007年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调查。根据河南省农业大省的特点,在焦作、三门峡、商丘和信阳4市按要求分别选取相应的典型单位和评估专家,对气象服务效益进行评估分析。首先,在有关子行业的省级主管管理部门进行调研,确认选定的典型单位,并邀请省级主管部门专家或领导参与确定典型单位的专家,最终确定典型单位中10名以上专家参与调查、测评、研讨和实地调查与评估工作。专家大致包括领导型专家、技术型专家、管理型专家、财务型专家和基层一线专家等,结合河南省气象台和当地气象局的有关专家,共15人左右参加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专家座谈会,并进行座谈讨论。

2.1确定农业各子行业的主要生产环节

经过各典型单位专家的充分磋商,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5个子行业的主要生产环节。种植业以北方冬小麦为主,确定主要生产环节;林业分为木材林和林果类,确定主要生产环节;牧业生产环节中考虑大牲畜和禽蛋类;渔业以淡水鱼为主考虑生产环节;农林牧渔服务业的主要生产环节考虑种子经营类的服务和农业技术在田间推广两个方面。

2.2测定农业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

从各典型单位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汇总后,根据式(1)计算河南省农业各子行业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贡献率。以种植业为例,专家以小麦为代表先确定传统粮食类主要农作物的生产环节为播种期、苗期、拔节期、灌浆期、收储期、销售和加工共6个生产环节。针对已确定的各主要生产环节,讨论确定各环节相应的气象服务内容,并计算相应的气象服务增加产值或节省的成本,最后定出扣除化肥、农药等生产成本后每亩地的收入,通过实地测定和专家调查得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汇总后,根据式(1)可以得到气象服务在种植业行业中粮食类作物(以小麦为代表)主要生产环节中的效益贡献率为7.30%。农业的5个子行业中气象服务的效益贡献率最大是种植业,为7.30%,然后依次是渔业为4.50%、农林牧渔服务业为4.47%、林业为3.92%,牧业的气象服务的效益贡献率最小,为3.08%。

2.3专家修订农业子行业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

根据计算的子行业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将各子行业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乘以2后,等分成10档,重新调整各子行业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的数值。请各子行业专家进行判定,将专家意见进行汇总,依据式(2)计算各子行业的贡献率(表2)。经过专家的修订,种植业的气象服务贡献率为6.90%,然后依次是牧业为4.20%、林业为3.93%、农林牧渔服务业为3.36%和渔业为2.90%。

2.42007—2010年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效益值

河南省统计年鉴中2007—2010年农业各子行业的增加值情况,如表3所示。修订后的气象服务贡献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短时间内变动的数值较小,可将其值应用在一段时间的气象服务效益值评估中。因此,本文认为2007—2010年河南省农业各子行业的气象服务贡献率基本保持稳定,并将相关数据带入式(3)中,计算河南省2007—2010年各子行业的气象服务效益值,得到整个农业的气象服务效益值。2007年以来,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效益随农业增加值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从2007年128.27亿元攀升至2010年191.65亿元,年平均增速达14.32%。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平均贡献率保持在5.69%—5.88%,这一比率高于全国4.06%—5.02%的水平[12],说明农业气象服务对河南省农业生产有重要作用。目前,河南省农业各子行业使用的气象服务仍以各种公益类的天气预报为主,获得的渠道主要是电视、广播及手机短信服务。虽然大多数典型单位订制了手机短信服务,但仅在林业和渔业中有两个典型单位订制了专业的气象服务,整个行业使用的主要还是公益气象服务,这与调查中得到的行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很不相称。同时,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建设性和指导性不够,对农业各子行业关联度较高的中长期预报,风、温度等气象要素的预报,还存在一定的准确性问题。因此,应根据气象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时效长和针对性强的专业气象服务。

3结论与讨论

效益农业范文篇9

近几年,“三农”问题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而如何让气象产品更好的为农业服务,也是气象部门最为关注的问题。中国气象局也在今年的2月份印发通知对2015年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众所周知,农业的产值和气候因素有着非常直接明显的影响关系。而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更大。但气象服务有着多重因素的影响,使得对气象服务的效益测量也有着非常大的难度。以至于现在国际上还没有一种公认可通用的评估方法。因此,如何做好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我认为,不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方法,更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乃至当地的特点,构建最符合的方法。

2盘锦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概况

2.1盘锦的农业现状

辽宁省盘锦市地处辽河三角洲腹地,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农业资源非常丰富。盘锦大米和盘锦河蟹更是作为盘锦的农业代表走向了全国。另外,芦苇、棚菜和畜禽,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度。这些产品不但是盘锦的农业资源优势,更是盘锦农业的主导产品。市政府围绕稻子、蟹子、鸭子、棚子开展了特有的“四子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盘锦市在农业生产上取得的成绩,不仅是对气象服务工作的一次挑战,也是为提升气象服务的能力创造了背景环境。

2.2盘锦的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盘锦市气象局在以辽宁省气象局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下,一直高度重视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目前通过电视,报纸,网站等多途径气象预报。为农业天气预报的宣传奠定了良好的宣传基础。此外,盘锦市气象局还专门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的气象服务产品。包括天气预报预警,气象月度、季度总结,河蟹放苗、水稻移栽等气象专题报告。高度贴合了盘锦市在农业发展上的需求,在农业防灾增收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工作步骤

农业气象服务效益指的是农业所有经济组织使用现有的气象服务所获得的效用总和。效益评估的主要意义在于测定现阶段的气象服务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但考虑到气象服务在实际开展中的难测定性,为了便于操作,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了层次分析,专家调查等方式。本文也主要以这两种方式相结合来探究。

3.1确定典型单位

确定典型单位是一个常见的以点见面的方法,所以在典型单位的选取上需要非常的严谨。一般我们会根据农业产品和产值的导性、产品单位规模的稳定性和代表性,以及该典型单位在组织运营模式上的普遍性作为选取的原则。具体实施上,一般会选择盘锦市内某个主导产品的生产上具有代表性的乡镇作为典型调查评估单位,对其开展下一步工作。

3.2测定典型单位农业气象服务贡献率

测定典型单位农业气象服务贡献率,主要指的是召集多个在该领域有一定影响力和专业度的专家,对选定单位的领导人、相关部门的管理负责人、生产运营以及财务方面的一线工作人员进行深入的调查访谈。一般多采用座谈会的方式。调查访谈的主要内主要包括:农业产品在种植养殖的具体流程;受气象影响的环节以及气象服务对该环节所发挥的作用;由于气象条件变化引起的产品产值的波动情况以及具体数值;对于现阶段的气象服务产品的需求度和满意度。完成相关内容的访谈调查后,会进一步对气象服务在不同生产步骤中起到的作用进行测量和计算。根据公式计算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贡献率。其中m=产品种植养殖过程中需要经历的总环节数;i=第i个环节;A=i环节中成本变化的数值;B=i环节中气象服务的成本;C=A-B;D=该典型单位的产值。

3.3确定农业气象服务贡献率

在计算出典型单位农业气象服务效益e后,结合以往的经验,对该单位的气象服务效益重新进行整理,并分出5个不同的档次,以此作为下一步专家调查的答案备选。然后组织成立专家组,由专家根据已测定的典型单位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结合专家的经验以及对改区域的农业气象特点,将该地域的效益贡献率进行分档,并分析气象服务的满意、需求程序。在保证遵循德尔菲法的基本思路的前提下,根据实践结果做细微的调整。然后根据公式对专家组的评估结果进行计算,即可得到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E。其中Wk=第k档次的人数除以专家总人数所得到的值;ek=第k档次的中值。

3.4得出农业气象服务效益

计算得出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E后,再将国家统计局的行业GDP数据记录为G,根据公式即可推算出最终的农业气象的年效益值。

4总结和建议

采用文中论证的剂量-反应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测算分析农业气象效益分析,有着一定的可操作性,并且品或一镇一品。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为什么会吸引全国的客商?我们蒙城的“牛群中国商贸城”为什么一直不但不能吸引外地人,甚至连蒙城县城里的人都难以吸引?其实道理非常简单: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有着大量的专业的小商品经营户,专业门类清楚,“专门专业”是其突出特色,适宜于各个层次、各种商户选购;而“牛群商贸城”商品种类繁多,“市场上没有的它没有、市场上有的它都有”,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所以,虽然建成已经十几年了,仍旧形不成自身的优势。3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积极作用,组织专业服务队伍由于我县地处全国欠发达中部地区,经济状况相对落后,农民收入普遍较低,为此,目前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已经几乎全部外出打工,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学习、接受、使用科技的能力相对较差,主要因循传统的“经验”去从事农业生产,而青壮年大多外出,没有而且也不愿学习农业生产技术。依照目前的情况发展下去,甚至会出现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状况,因此,农村劳动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则是组织好专业合作社、办好农业专职专业服务队,如耕地、播种、喷药、施肥、排涝抗旱、收割、脱粒、晾晒、运输、仓储等专业服务队伍,让他们以专业的服务,节约投入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从而达到既节约大量劳动力资源,又能够保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并且有着较高的经济效益的目标。

5大力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为原料的深加工业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在立足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我们还应该重视适合本地实际的工业项目的建设,发展一些以本地生产的农产品为料的深加工工业,最大程度地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这样,我们既可以向外界输送农产品的原材料,又可以防止外部原材料需要疲软时因部分农产品的滞销而带来的经济危机问题。同时,当然更可以大大地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稳定地提高农民的收益,从而达到有效地发展乡镇经济、促进蒙城县域经济稳步提高、协调发展的目标。

6依托现有商业资源,建设好特色市场

效益农业范文篇10

1.1不断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土地是农民生产的根本,发展生态效益农业,更离不开土地。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核心还是土地政策。要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自主权。在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同时,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流转的有效途径,完善流转办法,逐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1.2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积极探索“一事一议”筹资投劳办法,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管机制,真正做到“多予、少取、放活”。当前要重点抓好化解农村债务链工作,摸清村级债务的成因,研究好对策。这是解决干群矛盾,实现社会稳定,快速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措施。

1.3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加强对发展生态效益农业的金融支持,采取多种形式切实解决好发展生态效益农业中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规模大户、专业户贷款难的问题。拓宽金融渠道,拓宽服务领域,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加大对农业领域,特别是龙头企业所需必要资金的贷款支持。

2加强科技体系建设

2.1抓好科技组织队伍建设

要围绕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工作、各个产业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的科技服务组织,如研究会、科技协会、科技推广中心等。各乡镇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做到镇有主管人,村有指导人,屯有带头人,户有当家人。

2.2发挥科技示范作用

有计划地选择不同产业、不同规模的先进典型,建立长期或阶段、单项或综合的样板,供农民学习和借鉴。每个乡镇、每项重点经济工作,都要建立自己的科技产业园区、示范基地。如蔬菜园区、林果园区、养殖基地、制种基地、山野菜基地等。通过示范推广,典型带动,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3搞好科技培训

通过短期培训、现场指导、选派参观、广播讲座、板报画廊、影视录象、印发材料、报告宣讲、知识竞赛等灵活形式,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科技教育,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进村、入户、到人。

2.4深入开展科教兴农活动

要组织科技人员进村入户,送科技下乡,不仅要给农民送技术,还要讲经营、讲管理、讲流通、讲信息、讲政策、讲法规等知识。要组织开展好科普大集、科技之春、科技之冬等活动,做到既丰富多彩,又扎实有效,真正发挥出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中的作用。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1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安排并落实预算支出,建立健全财政投入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统筹安排的要求,整合各项投入资金。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率。同时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探索农村基础设施的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推进设施的有效维护和运营,努力实现可持续利用。

3.2搞好林业生态治理

搞好退耕还林、还果、还草、还药工作。抓好更新造林、小型公益林造林、全民义务植树等项工作,实施荒山造林、绿化公路、四旁植树、城镇种植绿地等工程。全面加强森林管护,强化依法治林措施,严格控制滥砍盗伐现象及避免一切火灾的发生。

3.3抓好农田水利建设

应因地制宜做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探索农田水利建设新途径,搞好小流域治理,加强水土保持,防止流失,落实好任务和责任,坚持标准和质量,力争在规模和效益上有突破。要深入搞好蓄水情况及缺水面积的摸底调查,算好水账,搞好水源工程的调度和水资源配置。要坚持抗旱、防涝一齐抓,尤其要注意抓好防洪工程的维修和加固,防止大旱之后的洪涝发生。

3.4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农业机械化可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要增加农业机械数量和功能,扩大农业机械应用领域,完善农机具配套体系,实现种植、养殖、加工机械化,使农机化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服务。

3.5加强镇村基础建设

要进一步搞好城镇及农村环境卫生的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还要大力抓好农村道路建设,实现村村通油路,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4切实加强对发展生态效益农业的领导

4.1要转变思想观念

在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各级干部,要彻底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不断提高政策、理论和科技水平,逐步树立起抓好生态效益农业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切实增强为“三农”服务的新本领。从而不断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对农民群众生产经营的指导,加强对农民思想观念的引导,加强对农产品供求信息的传导,全面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

4.2要转变领导作风

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好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问题。要提倡摸实情、说实话、办实事、讲实效,树立正确的工作观、政绩观,多做得人心、暖人心、顺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