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提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1:27:23

效益提升

效益提升范文篇1

各位同仁,也许你是风华正茂、怀揣美好理想、刚走上教育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也许你是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骨干教师;也许你是德高望众、学识渊博的老教师。不管你、我各属于哪个执教年龄,我们共同从事着“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共同耕耘在教育教学这块肥沃而又荆棘丛生的特殊土地上,共同面对着“如何提高课堂效益”的严峻挑战。

21世纪,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成为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万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是制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发展综合国力的关键。由此可见,要提高课堂效益,必须提高教师个人素质——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热爱学生、善待他人、勤于学习、刻苦钻研、沉稳平和、乐观豁达。因此,在今后履行教师的职责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强化个人修养,使自身的师德素养更加完善。

众所周知,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建立在教学双方高度认同的基础上的。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必须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怠。一方面,关心学生,了解学生,亲近学生,主动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构建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做好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课前认真备课,仔细推敲教学方法,搞好教学设计;课上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程序,因才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课后认真反思,及时查缺补漏。如此一来,逐渐形成课堂教学的良性循环。

效益提升范文篇2

关键词:“五位一体”管理构架;技术规范ID;物资标准化

1实施目标

1.1业务与系统的全面融合,大幅提升管理水平。将现有ECP(电子商务平台)中已固化的物料与固化技术规范ID在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中实现固化,简化目前物料与固化技术规范ID繁琐的选择方式,强化物料与固化技术规范ID对应关系,实现系统同步冻结、启用、新增、修改主数据的功能,减轻各专业管理部门业务管理难度,进而提升物资计划和招标管理的效率效益。1.2充分利用数据分析手段,有力支撑决策。充分运用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坚持“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理念,搭建涵盖物资标准化分析、辅助决策等各项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应用平台,有力支撑物资标准化业务的顺利执行。

2主要做法

2.1建立标准物料库,提供考核依据。从目前物料标准库中精简出适合辽宁电力实际应用的物料信息,梳理物料与固化技术规范ID对应关系,同时对可编制固化技术规范的物资主数据加以固化或编制范本。对物料标准库中弃用的物料进行冻结,并通过ERP系统记录所有物料标准库的更改记录,实现物料标准库的全面比对功能,为绩效考核提供数据支持。2.2建立物料与固化技术规范ID,提升准确对应率。建立物料与固化技术规范ID数据库中物料编码与固化ID的对应规则。1)物料编码对应一个物料与固化技术规范ID:系统自动给出建议,实现物料编码与固化技术规范ID的自动匹配功能。2)物料编码对应多个物料与固化技术规范ID:系统提示用户选择,用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匹配,避免手工输入物料与固化技术规范ID时出现错误。3)物料与固化技术规范ID数据库中不存在对应的物料与固化ID:允许手工维护物料与固化技术规范ID,但系统会对输入的ID进行有效性检查,杜绝以前多个系统来回切换的繁琐操作,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物料与固化技术规范ID与物料的准确对应率。2.3依托ERP系统,形成闭环业务流程。将物料主数据管理流程在ERP系统中进行功能固化,同时将线下单据的影像信息存储在非结构化数据中心,以便日后的存储及查找,使各业务环节衔接有序,提高单据流传效率,实现业务全流程可追溯。2.4借助PDCA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在物料标准化工作过程中遵循PDCA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在计划阶段发现问题,进行物料标准化调研,开展业务诊断,编写解决方案,罗列业务需求清单,制定项目总体计划;在实施阶段建设系统,制定业务规范,优化管理流程,设计系统功能,针对关键用户进行业务规范以及系统功能培训;在监测阶段对功能监测,根据用户的反馈完善系统功能,同时监测各单位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在处理阶段采用考评处理手段,建立考评体系,促进各单位业务规范,不断总结问题,把遗留问题转到下一个PDCA循环,如此周而复始,螺旋上升,不断提升物料标准化的应用水平。

3实施成效

3.1提升物料标准化应用程度经济效益凸显。通过物料标准化体系建设项目提升各需求单位及部门需求计划报送效率,同时招标管理效率也会得到大幅提升。通过标准化提高设备的通用互换性,降低运维检修时设备更换难度,为电网安全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3.2物料主数据、技术规范固化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以“五位一体”的管理构架为基础,完善组织机构,规范管理流程,完善考核机制,依托信息平台,实现业务流程的闭环管理,切实提高需求单位报送需求计划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减轻各专业管理部门业务管理难度。3.3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为提高决策能力提供有力支撑。应用信息化平台聚集物资管理过程数据,解决各专业系统、数据信息流不够顺畅等问题,运用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分析物料标准化程度,建立物料标准化评价准则,通过数据综合判定物料标准化程度,为专业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物料标准化建议。

参考文献:

[1]佟瑛,谢玮,王昊申.ERP系统物料主数据标准化管理探讨[J].铁道技术监督,2017,45(8):1-5.

[2]贾铁民.标准化物料编码在企业电子信息化系统中的重要作用[J].电子世界,2017(8):51.

效益提升范文篇3

围绕加快粮食经济发展,争当皖北崛起排头兵、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大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以提升粮食购销工作质量、粮食库存管理质量、产业园区发展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为重点,以粮食产业园区建设转型升级年、粮食产业化发展推进年、粮食精深加工项目招商攻坚年活动为抓手,不断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市场稳定、保障粮食安全,全面提升我县粮食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

二、总体目标

全面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粮食宏观调控,规范企业从业行为,确保全年粮价基本稳定和地方粮食安全。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购销政策,完成全年粮食收购目标任务,粮食收购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加强粮食销售出库管理,严格地方储备粮管理,提升管理质量。全面启动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三年提升行动,推进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粮油质量监管。完善仓储管理制度,确保不发生储粮安全和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园区功能,保证项目建设质量。不断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全县粮食购销企业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5%以上,全行业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明显提升。

三、活动内容和考核办法

粮食质量效益提升年活动内容分为粮食购销、粮食仓储、园区建设、经济效益等四个部分,具体内容详见各股室活动安排。各项活动由县局相关股室负责考核,办公室负责综合考评。

四、方法与步骤

(一)活动筹备阶段。4月底,根据省局开展全省粮食质量效益提升年工作部署,成立县粮食质量效益提升年活动领导小组。

(二)动员部署阶段。5月份,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起草制定县粮食质量效益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5月底召开全系统动员大会,广泛宣传,营造活动的深厚氛围,同时方案上报省、市粮食局。

(三)活动实施阶段。全年各单位认真实施粮食质量效益提升年活动。

(四)总结考评阶段。2012年12月底,各股室认真总结活动开展情况和取得的经验成果,并形成单项活动工作小结,按照考核细则打分,收集整理各项资料,做好上报准备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分工。按照省粮食局的总体部署,成立了县粮食质量效益提升年活动领导小组。下设五个活动小组:一、宣传组,负责活动的宣传动员,及时宣传活动的开展情况,总结先进经验,每月出1至2期专题简报。;二、制度组,针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负责起草、修订、完善相关制度,疏通一些不利于现代粮食流通的环节,形成长效机制。组长;三、协调组,负责组织协调各项活动,及时上报《活动》进展情况,解决活动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四、监督检查组;负责督查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对基层的考核,及时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五、资料组,拟定《活动》实施方案及总结负责收集活动中的各项图片、文字资料,并装订成册。组长;

效益提升范文篇4

关键词:成本管理;茶企;经济效益

茶企在近些年的发展,是茶文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茶文化不仅仅是茶企的精神和灵魂所在,也能够为茶企形成巨大的销售活力,吸引更多的人们参与到茶品的购买当中。茶企在走向国际贸易以后,开始对自身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形式进行了调整,更多地将一些茶文化融入到了茶企的销售过程。这样的实践过程为人们重新认识茶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基础,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茶文化实践方式。成本管理对于所有的现代化企业而言,都属于非常重要的内容,才有完善成本管理,能确保茶企的发展保持较高的水平。现阶段的茶企发展,在成本管理方面依旧存在着相当大的不足,尤其是在茶文化经济效益的形成上,并没有进行成本核算,导致实际的成本管理优势并不是十分明显。在这样的状况下,茶企要想在以后的发展中,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必然需要针对自身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调整和优化,确保最终的茶企经济效益得到全面的提升。

1茶企经济效益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

茶企经济效益一直处于持续的提升状态,而影响它的主要因素是多方面的。经过现阶段的思考,可以得出茶企经济效益的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茶文化影响。茶文化是茶企经济效益的灵魂所在,人们之所以品茶,不仅仅是为了解渴,更大程度上是为了缓解自身的生活压力,而茶产品与其他的饮品有着较大的区别,它能够减轻人们的压力,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精神享受。因而茶文化便成为了影响茶企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不同茶企会由于自身的茶文化不同,直接导致经济效益程度不一。第二,成本管理影响。成本管理在现阶段的茶企发展当中,已经成为非常基础的影响因素之一。这一因素对于茶企的影响较为直接,主要集中在成本的过度消耗上。很多茶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选择在企业的表面装饰和茶包装上投入了大量的成本,虽然整体的面貌具备了较高的观赏度,但是茶品的质量和文化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时,这样的成本消耗直接给茶企经济效益的提高造成了相当大的阻碍。第三,销售成本影响。茶企在进行茶叶购置的过程中,不会过多地考虑到成本问题,仅仅关注茶叶的成本,转而忽略了茶叶运输、包装等成本,因而在最后饿了销售成本计算上,往往会有严重的额外支出,直接给茶叶销售造成了不良影响。

2成本管理对茶企经济效益提升的影响

2.1有利于缩减成本增加利益。有效的成本管理对于茶企经济效益提升而言,属于必不可少的内容。成本管理本身需要以成本为基础,展开科学的企业管理,所有的管理实践都需要考虑到基础的成本,并且不能忽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成本管理能够带动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也能够为企业的成本支出明确方向。现如今,国内的成本管理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优化,茶企在逐渐走向国际社会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对自身的成本管理进行持续的优化,努力迎合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科学的成本管理需要考虑到当前茶企的实际发展状况,不能盲目选择扩大成本,如果实际的利益获得比例小于原来的利益比例,那么便不可以扩大成本,转而需要尽可能缩减成本。在缩减成本的方式上,主要可以选择从茶产品的包装盒和附加产品上下功夫,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转而将这些成本投入到更加合理的内容上,如茶文化的塑造和延伸,不仅可以得到更多人们的真实认可,还能够实时推广茶企的精神文化,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2.2拓展深层次的经济效益。成本管理为茶企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基础的经济效益,也包括一些特殊的文化效益,尤其是在成本的科学管理下,所有的成本配置都有了全新的方向,不再坚持传统的成本分配方式,这样的分配方式能够给予茶企全新的发展活力,也可以为茶企的科学发展提供基础依据。成本管理在拓展经济效益方面,一直属于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一因素的存在,为经济效益的深层次拓展带来了方向,也使得茶企拥有了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茶企在进行成本管理优化的过程中,需要对现有的数据进行整合,确保所有的数据都能够迎合当前的发展,并且也能够具备现代化的成本管理特征,实时推动茶企经济效益的提升。茶企的经济效益提升,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成本管理在其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将不断扩大,而相应的经济效益拓展,也可以以成本管理为依据,多方面针对成本管理数据当中的不足之处,进行重新的成本分配和整合,尤其是一些经济薄弱区域,需要持续加大相应的投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3基于成本管理会计视域下的茶企经济效益提升方式

3.1整合成本,合理分配。在新时期的茶企经济效益提升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会计成本管理的重视度,重新审视会计成本管理在整合茶企经营当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且要多方面的思考茶企现阶段的成本管理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进行充分有效的调整,获得全新的经济效益。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茶企可以选择对现有的成本进行整合,并展开合理的分配,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现如今,成本管理已经成为了众多企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据,因为有了成本管理的存在,企业才可以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茶企更加需要以成本管理为中心,注重对成本进行多方面的分配,可以选择分配到茶文化的宣传和销售渠道的拓展上,并且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减少在茶叶运输和其他方面的成本,避免出现太大的成本消耗。同时,成本缩减仅仅针对一些不会影响经济效益的成本因素,如果对于一些重要的成本因素进行缩减,那么后期的经济效益将出现较大的问题。茶企对自身的经济数据进行整合,了解自身在近些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做出相应的成本管理优化。此外,茶企还需要健全基础的茶企管理制度,不再注重单一的茶产品销售,转而需要建立特有的茶文化特色管理制度,确保所有成本管理人员都具备较高的会计素养,能够为成本管理的科学进行形成必要的准备。

3.2加大文化成本的支出。对于茶企而言,它与其他企业最大的区别体现在它拥有相当完善的文化基础,并且对于文化方面的重视度远远大于其他方面,因而在经济效益提升的过程中,也会更多地重视文化实践,以实现高水平的发展。但是,一直以来,茶企对于自身的经济效益提升完全放在了茶产品的销售上,转而对于茶文化的塑造没有过多的关注,很多客户之所以进入茶企,许多时候并不是被茶产品所吸引,转而是茶企的精神文化理念,在文化理念的宣传过程中,人们会很自然地迸发出购买欲望,相应的经济效益也会得到迅速的提升,在新时期的茶企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大文化成本方面的支出,尽可能将文化作为企业的精神文化进行宣传和拓展,对于茶文化所宣传的重要理念,也需要加以持续的完善,以便于获得更多人们的认可和支持,带动茶企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茶企还需要将茶文化理念完全地融入到自身的茶产品当中,便于客户准确地认识茶文化的独特内涵和魅力,并且也会被茶企业的理念所吸引,产生更大的文化和经济效益。在相应的实践上,可以选择在茶产品包装上推广一定的文化理念,或者在企业的网站上打造特色的茶文化思想,这样的成本管理会有较大的成本拓展空间,也能够为企业带来根本上的经济效益。

4结束语

总之,当前时代下的茶企经济效益提升,在成本管理方面依旧有着相当大的不足之处,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有必要针对成本管理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不断优化成本管理方式,并对现有的成本进行合理配置,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提升空间,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带来全新的实践方向。

参考文献

[1]杨敏捷.从会计成本管理角度提高茶企业的经济效益[J].福建茶叶,2017(10):38-39.

[2]董淑红.关于茶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所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福建茶叶,2017(9):58.

[3]陈钢.当前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以茶企业为例[J].福建茶叶,2017(7):62-63.

[4]冯静静,吴敏.茶业企业内部会计管理问题分析[J].福建茶叶,2016(12):51-52.

[5]代丽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H茶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及优化[D].安徽农业大学,2016.

[6]王文镜.避免茶业财务信息失真[N].中华合作时报,2008-04-15(C02).

效益提升范文篇5

1企业加强生产管理的重要意义

企业通过加强生产管理进而可赢得更多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当前,我国企业格局特征决定,中小规模企业占较大比例,呈现出技术装备水平有限,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而作为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其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实践工作中可由需求分析、原材料采购、确立目标规划、清晰工作流程、加强售后服务管理等层面入手,以增强自身生产管理水平。企业实践生产环节,倘若能更为重视产品质量,制定细化的质量控制标准,便会赢得更多消费群体的青睐,进而提升他们的忠诚度。最终企业将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以从容应对市场竞争带来的更大考验与挑战,并使内部生产管理实现创新发展与改革,增强自身技术实力,通过引入精良的设备系统与生产工艺,形成良性循环。

2企业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企业生产组织同现实脱节。纵观我国各行业企业,其普遍存在生产组织同现实脱节的问题。较多单位在没有做好全面市场分析调研的状况下便急于盲目投产,无法重视质量管理,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使其市场信誉度不断下降,对自身未来的长效发展形成了阻碍影响。2.2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效率不高。企业生产管理各环节中,现场管理尤为重要,应秉承谨慎科学的工作思想,采用现代化管理方式,合理有效协调现场各类生产要素,方能令其发挥最大化应用价值。然而,当前,部分企业单位由于欠缺相关实践管理人才,无法对现场生产操工作秩序做有效的管理维护,不能确保生产应用设备材料与员工发挥应有价值,对企业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形成了不良作用。2.3产品装配空间不足。当前,一些行业之中的企业管理层没能全面意识到产品装配空间对自身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欠缺对各类生产、管理流程深化细致的考量,无法明确各类工作环节并推进执行。在设计产品过程中,则欠缺对其可装配、操作性的全面思考,因此产品装配性能不佳将导致明显的资源与成本浪费问题。2.4思想意识有待提升。无论任何种类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始终是其长久、持续发展的核心前提。当前,较多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仍旧存在不足与缺陷。通常来说,企业决策管理人更多的是关心怎样赢得高额利润,因此忽视了安全生产管理是永葆长效的关键。由于欠缺专项安全管理责任人,导致生产管理陷入混乱之中,违规作业生产的问题时有发生。再加上生产一线员工素质水平有限,欠缺统一规范的专业技能训练以及安全教育培训,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规范、有序发展。

3企业加强生产管理、提升生产效益对策

企业面向市场推广新产品前期,应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明确广大消费者的喜好与需要。还应做好市场发展趋势的预判,在合理有效的分析基础上,方能够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使经营生产从事的各项活动规范有序。管理层是企业的引领者,因此应站在战略的高度、以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严把原材料选用、人才培养应用关,积极引进现代化技术、设备系统、优化服务能力,提升综合管理水平。3.1引入多元化企业组织生产模式。引入多元化企业组织生产模式可有效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当前,企业经常采用的组织模式包括提前式以及当前式等。其中提前式组织模式包括完全预测以及非完全预测模式两类。前者即在没有明确要求前提下的生产产品,而后者则是得到订单的状况下生产的各类产品。当前式组织模式则是企业必须依照订单标准需要方能从事各类生产活动。上述三类组织模式各具特征,目标对象也存在明显区别。事实上,大规模企业更适合采用前两类组织模式,而小规模企业则应采取更丰富多样的组织生产模式,这是由于中小规模企业其在技术以及经费等层面欠缺完善健全性,因此为符合广大客户的丰富需要,更应引入现代化模式。例如供应链管理、精良生产、准时生产、资源计划、过程重组、虚拟企业等。通过上述组织模式,确保企业资源得到最合理的优化配置,框架结构更加有效与科学。3.2开创高效生产管理系统。各行业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于赢得广大客户的认可,通过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以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益。也就是说客户利益应放在首位,为此,企业应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开创高效、强大的生产管理系统,优化生产环境,提升生产效率。同时,应确保各项生产环节衔接紧凑,即从客户的需要入手进行个性化需求定制,针对原料供应商进行资质、信誉评估,明确各项生产操作流程,加强物流体系建设、优化售后服务管理。上述环节虽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同时在企业这一有机整体下又体现了相辅相成性。因此应加强紧凑性管理,联合各机构部门,通过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实现更大的发展。另外,企业各机构应清晰自身享有的权限以及承担的职责,围绕高效生产管理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3.3扩充生产管理支撑空间。企业发展动力离不开稳定的生产管理空间支撑,例如装配生产产品过程中,供货商首先要提供原材料,企业员工应依照产品序列号选择需要的原料,装配相应的半成品需要一定的空间,而完成产品的生产后,还需要一定的存储空间储存产品,如此便可节约物流运输的经费投入,其体现出替补功能特性以及临时特性。为确保各生产环节衔接顺畅,企业应依照自身现实状况树立长远发展目标,不应局限于短期的成本效益,而是应通过合理扩充生产管理支撑空间提升装配性能,为各环节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以提升长期成本效益。3.4更新思想观念、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更新思想观念,实现全面创新是企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重要手段。为全面把握市场动向、第一时间掌握客户需要,应围绕现代化操作系统、以先进技术为本,引入系统启动、装膜、拆卸迅即化对策,下大力气开展流程化管理。特别是对重要关键环节,应通过阶梯化的标准化管理,也就是通过探寻标准、明确制定标准并全面组织落实标准等一系列举措,真正提升企业现代化、标准化发展水平。同时,在生产一线应增强安全生产管理意识,激发现场管理负责人员的主观意识思维,一切以保证安全、保证标准的原则为基础,以人员作为关注要点,为他们改善生产环境、劳动条件,积极培育打造出一批善于奉献、素质过硬、具有综合能力、吃苦耐考的优质生产团队。通过以创新技术为根本活力,激发企业全员的聪明才能,通过创造性管理推动标准化建设,进而全面提升生产效益。

4结语

企业加强生产管理是提升生产效益,实现可持续全面发展的必由途径。实践工作中,我们应真正明确生产管理内涵与重要意义,针对实践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引入多元化生产组织模式、开创高效生产管理系统、扩充生产管理支撑空间、更新思想观念、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方能全面增强生产管理能力,以优质的高性价比产品赢得广大客户的认可,推进企业提升生产效益,实现更大的发展与升华。

【参考文献】

[1]张燕.加强生产运作管理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J].速读,2015(7).

[2]周早.浅谈中小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思路[J].商场现代化,2014(26).

[3]邱凯.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8(1).

[4]周泳.新形势下加强烟草生产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12).

效益提升范文篇6

关键词:肉羊养殖;效益;技术

衣、食、住、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肉类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因此,近年来我国养殖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肉羊养殖工作中,存在因为养殖技术不规范而导致养殖经济效益降低的问题。所以,为了促进我国肉羊养殖工作的发展,首先应探讨影响肉羊养殖效益的主要因素。

1影响肉羊养殖效益的因素分析

1.1环境因素。肉羊的养殖工作对环境具有一定的要求,根据新疆地区的肉羊养殖调查情况看,养殖肉羊的区域大多以居民区内居多,养殖者为肉羊建造的棚舍简陋,供肉羊运动的面积较小。这与肉羊生长与繁殖所需要的空气、湿度与温度条件不符。环境问题增加了肉羊生病的几率,导致肉羊病死率高,影响经济效益[1]。1.2规模因素。目前新疆地区以中小型肉羊养殖户居多,管理工作主要在管理者的闲暇时间进行,投喂工作以自给草料和投喂浓缩饲料为主。这种规模养殖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养殖成本低,并且一户居民中所有人员都参与到肉羊养殖与管理工作中,精细化程度较高。但是,基础母羊存栏数量的不同,肉羊出栏水平将受到很大影响,如果加大肉羊养殖数量,又需要加大物力、人力投入,所以对于个体养殖户来说,如果基础母羊存栏数量不能与出栏水平成正比,其经济收益就会降低。而对于大规模肉羊养殖户来说,养殖技术对养殖效益的影响很大,要想增加肉羊养殖经济效益,需要提高肉羊养殖管理技术[2]。1.3品种因素。肉羊的品种对肉羊产肉、繁殖、生长等的影响作用极大,可以说肉羊的品种是决定肉羊养殖经济效益的根本因素。所以,要想提高肉羊养殖的经济效益,首先必须提升肉羊的产肉率、生长速度和繁殖速度。因此选择良好的肉羊品种是确保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经过大量的肉羊养殖实际经验得出,肉羊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状况、品种的不同,相同时间内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也有很大的差异。选择专门的肉用肉羊养殖品种,获得的养殖效益最高,并且肉类产品市场对这一品种肉羊的需求量也较大。

2提高肉羊养殖经济效益的技术研究

2.1杂交技术提高肉羊的品种质量。肉羊的品种质量是肉羊养殖效益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开发出高质量的肉羊品种,对于提升肉羊养殖效益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针对肉羊繁殖速度与生长速度两种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两种肉羊杂交技术措施。首先,应用与推广肉羊胚胎移植技术,利用优质的肉种羊精子,生产出优质的肉羊胚胎,加快母羊的繁殖速度,生产出优良的肉羊品种,从长远的角度提高了肉羊的养殖效益,促进我国肉羊养殖工作的发展。其次是推广肉羊的经济杂交技术,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就开始了肉羊杂交技术的研究。用引进的优质肉羊品种与本地的肉羊品种杂交,这种利用杂交优势培育的肉羊品种为我国肉羊养殖业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3]。2.2高水平的养殖管理技术,提升肉羊养殖的经济效益。提高养殖管理技术水平是获得最大化养殖效益的有效方法。提高养殖管理技术水平,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首先要掌握季节性的肉羊放牧技术。综合来看,羊的放牧方式主要分为散开式、挡头式和一字纵队的放牧方式三种。在夏季之初,利用风向放牧,顺风放牧和旁风放牧能吹开肉羊的被毛,使羊体感觉到凉爽,肉羊的游走速度减慢,采食效率增加,有助于提高肉羊的健康水平和生长速度。如果遇到风雨天气,应圈住肉羊或顶风放牧,这样能防止肉羊丢失。冬季肉羊放牧应选在牛、马等放牧经过的地区,因为牛、马等的放牧活动有效的去除了地面的积雪,或者利用一定的破雪工具,能节省肉羊采食体力,增加产肉率。其次,提高养殖者的养殖管理技术水平也是提升养殖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利用培训等方式,帮助养殖者改变传统的肉羊养殖观念,提高肉羊养殖的经济效益。最后,制定科学的喂养计划,加强肉羊疾病的防治工作。选择适合的牧草,提供给肉羊充足的草料,并且针对肉羊不同的生长时期,补充不同的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针对不同时间段内肉羊容易发生的疾病采取相应的防治工作,能提高成活率,提升养殖效益[4]。

综上所述,结合影响肉羊养殖效益的主要因素,研究提高效益的养殖技术,主要从提升品种质量和提高养殖管理水平两个角度进行,选择优质的肉羊品种,提供充足的营养,确保肉羊的健康生长,实现提升肉羊养殖效益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程磊,郑重,谌颜,周丽.肉羊标准化养殖技术的要点及应用[J].现代畜牧科技,2018(09):29.

[2]克依木江•吾斯曼.吐鲁番农区肉羊养殖经济效益分析[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8(08):39.

[3]闫益波.提升肉羊养殖经济效益的关键技术措施[J].湖南饲料,2018(04):24-28.

效益提升范文篇7

一、和谐氛围的内涵

和谐并不是要完全取消对立,而是在一种动态调整过程中减少对立的负面影响,力求通过各方的努力达到事物之间相对平衡、相对融洽的状态=基于这一观点,笔者认为国有企业中的和谐气氛在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非正式的组织制度,或者说软环境、隐性机制。它在企业正式的规章制度之外对组织及个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约束和影响作用,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獅机制和效率诉求的融合。当企业内部实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公平的和谐氛围时,这种气氛会为组织及其成员带来正效用(积极影响),使员工产生较强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此外,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和谐氛围还体现出与效率诉求隐性相容的特征,即当企业行为适应员工发展要求、适应人性需要的时候,员工通常会产出较好的绩效,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和谐度。因此,当企业的效益提升出现困境时,除了调整正式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人员构成,推进现代企业改革之外,发挥和谐氛围这一非正式制度的积极作用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二、国有企业效益提升的困境

谈到和谐氛围的积极作用,重点需要明确的是为什么和谐氛围会产生这样的作用,特别是为什么它与国有企业的效益提升存在联系。分析这一问题’首先要从国有企业效益提升存在困境的原因谈起。这种困境主要与国有企业的性质及自身特征有关。由于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保障经济増长、扩大就业、市场繁荣、政府调控方面作用显著J旦是,随着我国与国际日趋接轨、国内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国有企业在向着现代企业迈进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效率提升的困境,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国有企业管理制度业已形成的路径依赖是产生国有企业效益提升困境的桎梏之一。传统的国有企业首先按照政府计划统筹生产,企业通常不需要担心市场竞争及效益的问题,因此在很多国有企业内部依然有着行政官僚体制的烙印,级别区分十分明晰,相伴而生的权益差别也十分显著,干群关系不融洽时常出现。随着公司体制改革的深入,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国有企业开始独立面对各种竞争,参与市场活动,并且跟随市场需要对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以面对不断变化的现实需要。但基于效率及绩效的关注很容易触动管理体制的深层内核,当碰撞产生,很多国有企业都会或多或少地向已经存在的管理制度靠拢。这种对旧有制度的路径依赖现象极大地制约了国有企业效益的全面提升。其次,对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企业文化的更新滞后是国有企业效益提升存在困境的又一原因。传统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首要特征就是平均分配主义盛行,其文化特征是僵硬的、机械的。企业文化对员工个性、价值诉求、使命表述、上下级关系、员工情绪的关注不够导致了国有企业员工凝聚力相对较弱,对组织的认同感也相对较低。伴随着现代公司改革进程,许多国有企业也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例如聘请知名咨询公司设计企业文化体系和内容。然而,与私人企业相比,国有企业领导班子更替较为频繁,公司领导对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影响并不显著,不利于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及长效影响机制的建立.当领导更换时,新任领导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未必一致,很容易忽视企业文化内容的更新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有些企业文化多是外聘公司设计,即“空降”的,这种植入式的企业文化建设很容易造成企业内部人员对本企业文化精髓的认知或认同不足,虽然该文化可能得到了企业高层领导的认可,但并不是企业家理念的延伸,企业内部人员对该文化的认同过程相对也会比较长。因此,许多国有企业现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和谐共荣的理念,这种理念上的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国有企业效益的提升。

三、和谐氛围对国有企业效益提升的作用

对于解决对旧有制度的路径依赖问题,改变人的观念是当务之急,以积极的企业文化引导企业成员是重中之重。这也是为什么贯彻“以人为本,和谐为基”的新理念被推到国有企业改革前台的主要原因。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竞争力,实现员工、企业、社会的和谐共荣。具体而言,构建和谐氛围对于国有企业效益提升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和谐氛围对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和谐氛围的创造,充分调动国有企业内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形成国有企业改革的推动力。同时,通过和谐文化这种非正式制度的作用,使国企改革进程中既得利益者的情感归属及利益消减产生一定的互补和替代,促使领导者树立服务意识,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其次,和谐氛围能够降低国有企业的内部交易费用,提高国有企业的绩效表现如果企业文化氛围僵硬或机械,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就会出现信息获取不完全、组织认同感较低、员工之间关系疏远、合作交流较少等情况。这种非友善、非愉快、非互助、非轻松的工作关系,很容易使员工之间的配合效率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大大增加。员工与领导之间的工作信息和个体需求沟通的欠缺,往往会导致员工诉求无法体现,企业目标与员工目标难以形成一致。通过建设和谐的氛围,企业成员之间的沟通及交流渠道会得到拓展,使上下级之间出现紧张气氛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从而降低企业内部各利益主体的信息获取成本,形成正向反馈,最终形成企业发展的合力,创造较高的企业绩效。

四、结论

效益提升范文篇8

关键词:患者费用;医院效益;管理

降低患者医疗费用,提高医院经济效益是每一位院长、患者、社会人和医护人员,乃至国家机关、卫生行政机构及患者单位等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它是社会性质和服务宗旨的直接反映。因此,在世界各国都备受政府的关注。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还不是十分发达的情况下,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降低患者医疗费用,提高医院经济效益还是十分必要的、紧迫的。处理好这两者关系既是维护医、患双方权益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

1降低患者医疗费用,提高医院经济效益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降低病人医疗费用,提高医院经济效益,从字面上看似乎是矛盾的、对立的,但如果指导思想正确,服务宗旨明确,则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这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看我们怎么去认识它和理解它。

1.1降低病人医疗费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医院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人人享有健康保健,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并不富裕,经济还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医疗费用的个人支付能力较低。降低病人医疗费用,不仅符合我国国情,而且还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低水平、广覆盖”政策相吻合,让更多的患者得到医治。

1.2提高医院经济效益是贯彻中央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需要

由于国家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致使医院的建设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为了使我国的卫生事业、尤其是各级医疗机构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医疗需求,逐渐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医疗技术的差距,医院必须在技术水平上、医疗设备上、医疗设施上、医疗环境上不断有所改善。而这些技术、设施、设备等条件的改善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实力。在国家对卫生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医院必须在不增加病人负担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弥补卫生事业费的不足,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为患者服务。

1.3降低病人费用、提高医院效益有利于卫生“三项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项改革”中,最受群众所关心的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由于我国工资水平低,个人和单位筹集的费用少,支付能力弱,不利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普及。降低病人医疗费用,既可以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又可以缓解各级医疗保险机构的压力,从而能使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保,使医疗保险事业不断壮大,人民受惠增多。

2降低患者医疗费用,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2.1端正服务思想,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要实现降低病人费用、提高医院效益这一目标,首要的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改善医德医风问题,要使全院医务工作者对国情、民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收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倾向”[1]的思想,“以病人为中心”,以广大患者利益为前提的。切实把医护工作作为一个崇高的职业,处理好医院、个人与患者之间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到合理用药、适宜检查,杜绝“红包”、吃请给患者增加额外经济负担问题,消除“医药代表”在医院左右医师开药的影响,使其不受“回扣”的干扰,以低廉的价格提供优质的服务。切实在医疗工作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2扩大门诊业务,提高工作效率

通常在同一种病且病情差不多的情况下,门诊治疗往往比住院治疗的费用要低得多。医院应配齐门诊各专科,除普通门诊外,还应配备相当数量的专家出诊,以提高门诊质量,同时还必须有高效准确的检验、检查技术设备,及时提供各种检查结果,减少病人的往返和复诊次数。这样不但可以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和医院床位紧张的压力,而且,医院的效益也可提高。当前,在国内一些大城市的大医院,门诊收入大约是医院总收入的1/3~2/5,而发达国家多接近1/2水平。因而,进一步扩大门诊业务还有很大的潜力。如对一些感冒发烧,轻度肺炎,胃肠炎等内科疾病;对阑尾、疝气之类的外科手术,在门诊进行术前准备,术后观察一天就回家,病人可到医院或社区医院拆线。

2.3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综合效益

住院时间的长短往往从本质上反映了医院领导的思维层次、医院的医疗质量、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特别是在卫生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医院走内含发展之路中,是十分重要和行之有效的举措。从不少医院的经验中可以看出,病人的检查、治疗和费用发生高峰多在住院全程的前1/3时间,约占总费用的45%,住院中期的1/3时间,随着病情的控制或好转,检查、治疗及费用的发生明显下降,住院最后的1/3时间所发生的费用只有总费用的18%,即前1/3时间所发生的费用是后1/3时间所发生费用的近3倍。

若患者能提前一天治愈出院则病人的综合费用会明显减少,而医院虽少收了最后一天费用,但由于床位提前一天得到周转,效益就会明显上升。一个明显下降,一个明显上升,是医院建设发展的好路子。

缩短住院天数在我国还有很大的潜力。据报道,国外平均住院日为8天左右,澳大利亚的医院平均住院日只有5~8天,美国7~8天,德国、法国10天,而我国医院多为12~15天。当然,要缩短住院时间并不十分容易,它既有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也有医院和患者中可控与不可控因素的存在。它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就医院而言,必须从提高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入手,努力引进高、精、尖且适宜的医疗设备,不断提升科学的管理水平和协调一致的工作能力。当前,比较行之有效的办法有:加强院前的有关检查,严格住院条件;加强入院早期的“三级检诊”,提高三日确诊率;大力开展新业务,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消除手术等待瓶颈,缩短术前住院日;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工作效率,加强辅助检查的及时性、准确性,等等。

2.4开设日间病房,控制低效住院

日间病房的开设与降低病人负担,增加医院收益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日间病房”一词是近年引进的。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综合国外报道,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意思:它是设立在医院内部的一个独立的或附属于门、急诊部的一个科室,具备住院病房诊疗条件的,并由多方面专业人士组成的实体单位。主要功能包括检查、治疗和康复。收治对象主要是神志清楚的、有生活自理能力且无须陪伴的病人。他们既可得到如同住院治疗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同时又不失家庭的舒适和温暖。日间病房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医疗服务中已较多地开展了。在国内,虽有少数大城市的个别医院在试行,但由于受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尚未广泛开展。开设日间病房不但能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和拓展人性化服务内涵,而且对医院能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如一些简单的诸如阑尾,疝气、大隐静脉之类的小手术,一些内镜检查及创伤性诊治,完全可以在日间病房进行。开设日间病房能够有效地分流病人,提高住院床位的周转次数和使用率,有利于促进病人的康复和提高生存、生活质量[2]。不但病人省去了很多医疗费用,医院也提高了床位效益。医护人员还能从繁琐的文书书写和床单元处置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开展新业务、新技术。

2.5落实社区医疗,实行分级救治

社区医疗在我国一些地区已逐步展开,这对于贯彻落实“低水平、广覆盖”方针有其积极的作用。避免了广大患者舍近求远,不论大病小病都往大城市、大医院跑,浪费人力、财力、物力的现象。而相对大的医院,也可收治与自己规模、功能、技术相适应的病人。避免了大医院对所有病人—不论大病小病、轻病重病什么病都收,用能做肝移植技术的人才做阑尾、疝气,能做大血管移植技术的人才去做大隐静脉曲张等高级技术卫生资源的浪费。也避免了小医院没有病人,设备、床位资源闲置的现象。使患者少花钱,各级医院也产生了应有的经济效益。

2.6充分发挥卫生经济管理科在该领域的作用

当前,在一些医院,卫生经济管理科的作用和地位被弱化、淡化、窄化了,医院领导没有充分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有不少的医护人员甚至误解为经济管理科是为计发奖金而设立的。造成这些认识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原因不外乎二条。其一是经济管理科本身的工作不到位、不出色,没有让领导和群众感到经济管理科在医院和科室的建设发展中少不了、离不开。其二是领导本身还没有意识到加强经济管理不但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可以通过效益分析去促进医护质量的提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要的是医院主要领导要正确理解医疗质量、工作效率与经济管理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充分发挥经管科在医院全面建设中的作用。其次是经济管理科要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医院和各科的经济效益上。积极主动地与科室领导一起分析,找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节点,寻找效益提高的增长点,为领导和科室当好参谋和经济师,使之成为科室欢迎的人、离不开的人。

3降低患者医疗费用,提高医院经济效益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3.1降低患者医疗费用与加强检查、用药的关系

有目的的和必要的检查、用药,尤其在当今充分利用现代高新科技设备和新药、特效药,是实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所必须的。这是医药科技进步的表现,是病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总体上讲对医院和病人都是有利的。不少医院都有这样的教训:在病人或家属的要求下,在疾病或创伤的早期,为了减少患方的医疗费用,该作的检查的未及时查,该用的药未及时用,结果伤、病情突然变化甚至恶化,回过来再去检查和用药,不但多花了钱,而且造成抢救治疗的延误而后悔莫及。此外,必要的检查也是处理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重要法律依据。

3.2缩短住院天数与收治危重疑难重症病人的关系

缩短住院天数是为了提高质量、效率和效益,是为了减少病人的费用。而不是单纯为了统计上平均住院天数的减少,有些科室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指标,收一些与医院功能规模不相适宜的、住院时间短、治愈率高的诸如一些感冒发烧、阑尾、疝气之类的病种来调节和缩短平均住院天数。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对技术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都是无益的。

参考文献:

效益提升范文篇9

强化生长环境管理,提高舒适程度

科学保持通风状态在蛋鸡养殖中,通风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鸡舍无论大小,也不管鸡场规模如何,必须要保证鸡舍内部的空气保持新鲜状态,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这一点对于饲养密度较高的鸡场、鸡舍,重要性更加明显。研究资料显示,规模化养鸡场,一旦通风条件不达标,直接会影响整个鸡舍内部控制质量,养殖中出现的各种有害气体会充斥着整个鸡舍,如氨气、二氧化碳以及硫化氢等,这样的有害气体超标,会对蛋鸡的生长以及产蛋造成影响,降低产蛋率,同时能够滋生和引发疾病,造成更大损失。所以,在鸡场里鸡舍的底部应当开设地窗,中部开设大窗,屋顶要设置排气筒,在夏天全部打开通风,冬季运用排气筒与地窗通风,要注意温度保持在恰当水平。科学调控光照水平光照条件对于蛋鸡生长与产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适当延长光照时间,能够提高蛋鸡的产蛋率,提高养殖经营效益。研究表明,科学的光照时间能够对蛋鸡排卵产生影响,提高产蛋率。在养殖中,建议从20周龄起每日光照时间按周增加半小时,到达每天16小时后保持同一水平,延续至蛋鸡淘汰之前的4周时候,将光照时间提升至17小时,此标准延续至蛋鸡淘汰为止。光照不足时间以人工照明补充,力求鸡舍内光照充足而均衡。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针对蛋鸡的特点创造更好的产蛋条件,有助于延长蛋鸡的产蛋高峰期。科学控制舍内温度每一种动物都有着其最为适宜的生长温度区间,在蛋鸡养殖中也不例外,养殖户应当科学研究蛋鸡的最佳生长温度,尽可能地创造与此相接近的环境。依据研究资料显示,适宜蛋鸡的温度为13~23℃,偏离了这一区间值都会对蛋鸡产蛋率造成影响,要设法让鸡舍保持温度在这一区间之内,延长蛋鸡产蛋高峰期。在养殖过程中,按照这一要求,在不同的季节应当选取最为恰当的方式进行温度控制,例如夏天要强化鸡舍的通风,换用较大功率排风扇,最好以纵向巷道式通风,迅速降低鸡身体热度,还可以运用洒水降温、控制饲养密度降温等方式,让鸡舍保持在接近于蛋鸡最佳生长温度值,有助于提高产蛋率以及延长产蛋高峰期,对于养殖效益提高具有促进作用。科学保证舍内湿度环境湿度也是影响蛋鸡生长与产蛋的重要因素之一,养殖中应当尽可能地创造适宜蛋鸡生长的湿度环境。一般来讲,蛋鸡生长产蛋环境湿度为60~70%左右较为适宜,湿度如果过低,蛋鸡的羽毛会杂乱、皮肤会干燥,脱水发生率提高,呼吸道疾病概率也明显提高。湿度过高状态会导致病菌繁殖速度加快,引发疾病,降低产蛋率。所以,在养殖中要控制湿度,在需要控制的季节,及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保持鸡舍内湿度的标准化。

强化饲养管理,提高养殖效益

注重鸡群选择在蛋鸡养殖中,产蛋率是影响养殖效益的最大因素,鸡群在产蛋过程中,部分蛋鸡会因为各种因素,脱离最佳产蛋状态,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在这样的状态下,养殖户就应当开展鸡群中部分蛋鸡的重新选择问题。一般来讲,蛋鸡产蛋率降至50%左右状态时,应当启动选鸡工作,要重点筛选、淘汰一些腹部脂肪较多的鸡、健康状况不佳的鸡,以及鸡冠干燥皱缩、头、喙、胫部深黄色的鸡,以达到节省饲料、防控疾病的目的。只有将产蛋率低、自身健康状况不佳,甚至已经生病的蛋鸡筛除出鸡群,另行处置,才能够保持鸡群的始终高产出效益。注重及时收蛋在蛋鸡养殖中,养殖户要及时对产出的蛋进行收集,一般情况下,蛋鸡产蛋的高峰期一般集中在日出之后的4小时之内,此时产出的鸡蛋较多,整个下午蛋鸡产蛋量只占到总数的25%左右,在养殖中要及时观察,确定产蛋的集中时段,结合产蛋量选择拾蛋时间以及频率,夏天每天以3次为宜,其余时间一般为每天2次。部分养殖户在鸡蛋收集过程中,频率与时间安排不够科学,影响了蛋鸡的正常生长环境,是不可取的。注重科学补水水分充足在蛋鸡养殖中的重要性很高,在蛋鸡养殖中,一定要对鸡群保持科学、足量的饮用水供应,通常情况下,一只蛋鸡每天的科学饮水量在250~400毫升较为适宜,一旦供水不足,会对蛋鸡产蛋率造成影响,降幅在2%~5%左右。补充水分的同时,还要注意水质优良,因为水质不佳也会造成蛋鸡产蛋率下降,以及蛋品质量降低。在进行科学补水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水质进行观察,有条件的还应当进行简单项目的检测,保证为蛋鸡提供无污染的水源。注重应激预防处于产蛋率高峰时期的蛋鸡,产蛋强度较大,机体负担相对加大,生活能力进一步降低,对于应激反应较为敏感,抵抗力下降,一旦遇到应激情况,蛋鸡的产蛋率会受到较大影响,增加了饲料的消耗,蛋鸡死亡率提高,在产蛋率受影响之后,难以达到原来状态。因此,要保持产蛋高峰期鸡舍环境的安静和整洁,杜绝所有闲杂人等进入鸡舍,要查找鸡舍是否存在老鼠洞,要以水泥堵塞,并在鸡舍四周投放鼠药灭鼠。鸡舍所有门窗以及通气孔注意防护,限制其他动物进入鸡舍对鸡造成应激。燃放鞭炮、加工饲料、车辆来往等,也应该远离鸡舍,防止噪音对鸡群造成应激影响。综上所述,在蛋鸡养殖中,养殖户一定要牢牢抓住产蛋高峰期这一关键时机,想方设法延长产蛋高峰期,提高养殖产出效益,其中,抓好管理是重中之重,一定要注重管理好环境,科学饲养,有效延长蛋鸡产蛋高峰。

本文作者:靳西安工作单位:江苏省邳州市车辐中等专业学校

效益提升范文篇10

摘要:目前,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是优化险种结构、提高经济效益。险种结构的特点是传统险种大而不强、分散性险种强而不大;险种结构优化的标准是稳定的业务增长率、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适度的综合赔付率、较低的营业费用率;险种结构的优化途径是大力发展分散性险种,限制、改造亏损险种,加强业务内部质量管理,增加产险的经济效益。

一、当前财产保险险种结构及特点

当前财产保险公司的险种结构可分为三大块、运工险类、企财险类、分散性险种类。运工险类和企财险类为传统险种,分散性险种类主要是指家财险、货运险、责任险、建安险等险种。

1.传统险种所占比重较大,赔付率相对较高。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山东省聊城分公司为例,运工险和企财险保费收入所占比重为80%。比重大的主要原因是二者都是传统险种,人保公司经营多年,宣传力度大,保户易于接受,同时,两者都可以集中展业方式承保。但由于风险相对集中,赔付率相对较高。

2.分散性险种所占比重较小,赔付率相对较低。分散性险种由于大部分为新险种,宣传力度小,保户的保险意识相对较差,不愿参加保险,加上保险标的分散,业务人员展业承保难度大,故分散性险种所占比重仅为20%。但由于风险相对分散,赔付率相对较低。

3.传统险种市场占有率较高,展业费用率较高。运工险和企财险等传统险种经过多年的续保和挖潜,可保标的大部分已保足,市场占有率较高。但集中性承保引起了保险竞争的加剧,从而使传统险种的展业费用较高,并且保户对保险赔款的期望高,造成传统险种的赔付率也相对较高。

4.分散性险种市场潜力大,业务增长速度快。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国有企业改制、保险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企业交付保费出现困难,运工险、企财险等传统险种保费大幅度增长已不现实。但随着法律体系的逐渐健全,社会对责任险、建安险等分散性险种的需求却越来越大。分散性险种市场潜力很大,业务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二、财产保险险种结构优化的目标和标准

险种结构优化的目标是避免保险风险,提高财产保险的经济效益。因此,优化险种结构应掌握以下标准:

1.稳定的业务增长率。险种结构的优化不是不要业务增长,相反,优化险种结构要以一定的业务增长为前提。理论上增长率应等于GDP增长率,但考虑到我国保险市场正处于发展阶段,故业务增长率应高于GDP增长率,定位于10%—20%为宜。

2.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的高低代表着一个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优化险种结构必须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特别是较高的效益险种的市场占有率。

3.适度的综合赔付率。综合赔付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司的经济效益。优化险种结构要使综合赔付率保持适度。不能过高,过高会降低公司的经济效益;也不能过低,过低会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也会影响险种的市场占有率。

4.较低的营业费用率。营业费用直接计入保险成本,营业费用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经济效益。优化险种结构要保持较低的营业费用率。

三、财产保险险种结构优化的途径和方法

1.大力发展分散性险种,提高分散性险种的业务比重

分散性险种大都赔付率较低,经济效益较好,也是财产保险发展的方向,因此要大力发展分散性险种,通过分散性险种的增长,带动整个财产险业务的增长。一是大力发展雇主责任险,加大展业力度,使其尽快形成规模险种;二是积极发展城市家财险业务,采取多种展业手段,努力扩大其承保面;三是加大发展工程险的力度,搞好调查研究,做好展业宣传,使其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四是努力发展货运险,改变其规模小、发展滞后的状况,提高货运险的业务比重,增加产险的经济效益。

2.限制和改造亏损险种,保持传统险种的相对稳定

限制和改造亏损险种,一是坚决抛弃农险的亏损险种,减少其业务比重;二是限制企财险附加承保机损险,只有企财险保费超过规定的数额后才能承保,同时规定较高的免赔额;三是对个体营运的机动车辆,禁止附加承保按责免赔险。

保持传统险种的相对稳定。优化险种结构并不是抛弃传统险种,而是保持传统险种的相对稳定,大力发展分散性险种业务,使传统险种的业务比重相对降低,保持财险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同时采取有力的措施,降低传统险种的赔付率,增加其经济效益。运工险方面,一是提高车辆的承保率,减少风险的逆选择;二是增加车险附加险的承保率,提高车均保费;三是做到风险评估、验收承保,限制风险较大车辆的承保;四是实行招标维修和报价制度,降低运工险的赔付率。企财险方面,一是依账承保,保全保户,增加保费收入;二是加强对非国有经济企业企财险的承保,完善其承保理赔办法,提高其业务比重;三是做好企财险的风险评估、验收承保工作,选择适当的保险费率;四是坚持查账制度和依账理赔,减少赔款中的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