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分析十篇

时间:2023-03-15 11:11:32

效益分析

效益分析篇1

投资效益分析表

年度投资名称及说明投 资 类 别预 计 投资金额已支付 金 额完成程度估计收益状况产品产量财务其它已完%金额收益期回收年限收益率1             2             3             4             5             6             7             8             9             10             合计            

效益分析篇2

[关键词] 医疗设备;投资效益;成本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0. 011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0- 0018- 02

0 引 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医院也感受到了市场竞争的压力。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激烈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保持优势,医院除了要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经营管理机制、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之外,还必须时刻关注自身的医疗设备配置是否能够满足医疗事业不断发展的需求。众所周知,医疗设备的购置成本较大,这就要求医院相关部门在设备投资前要进行严密的评估和测算,同时更要做好设备投入使用后的效益分析。与其他企业购置设备的使用效益不同,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益包含在整个使用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医疗设备的双重效益属性,给相关的投资效益分析带来了更多需要考虑的环节。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医疗设备的投资效益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是广大医院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重要工作。特别是一些投资金额大、回收时间长、科技含量高的大型医疗设备,更需要对投资金额和利用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同时,相关投资效益的统计分析结果,对于医院改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经济效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1 设备投资效益的主要评估方法及指标

1.1 主要评估方法

设备投资效益分析的评估方法一般有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投资回收期法、本量利分析法等,大多数医院目前采用投资回收期法和本量利分析法对设备效益分析。

1.2 相关评估指标

在多年的实践工作中,形成了一系列对于医疗设备投资效益的科学评价指标。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有:

(1)投资回收期=初始投资额/(年净收益+设备年折旧额)

(2)盈亏临界点的工作量=固定成本/ (次均收费水平-单位变动成本)

(3)盈亏临界点的作业率=盈亏临界点工作量/ 现有或预计销售量

(4)安全边际率=1-盈亏临界点作业率

(5)设备投资利润率=年利润/投资总额

2 当前医疗设备投资效益分析存在的不足之处

2.1 部分造价昂贵的大型医疗设备利用率低下

医疗设备是具有精密构造的高科技设备,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医疗设备,造价非常昂贵。但是由于部分医院在购置此类医疗设备时缺乏全面、细致的可行性论证,使得设备在购置后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达不到预定的诊疗目标,甚至不具备使用条件根本无法进行安装和调试。在使用过程中还发现有些设备的维修、维保费用过高,维修周期过长。当医疗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医院的工作人员往往不具备足够的专业水平来对故障原因做出判断,只能依靠供应商的途径进行维修,费用畸高。这种事先评估不准确,事中考虑不周全导致设备的使用率低下,既无法满足患者的需要,也无法给医院带来对等的经济收益。

2.2 医疗设备投资效益分析目的不明确

对医疗设备进行投资效益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从成本和效益的匹配关系中寻求最佳的方案,最高的目标是提高医疗设备的整体管理水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医疗设备管理理念的影响,医院医疗设备管理重投入轻管理,重现金轻实物,医院往往忽视了对于医疗设备的投资效益分析,类似设备维护保养支出,修理支出,以及相关的人工费等费用核算都较为随意,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对于设备投资收益的概念还停留在如何通过收费环节将成本回收,没有建立起将设备购置看成一种投资的意识,更谈不上对设备成本的有效利用了。可以说,医疗设备投资效益分析在我国的医疗设备管理中还没有发挥充分的作用。

2.3 设备管理工作不规范,导致设备成本核算难以准确

要想达到对医疗设备投资效益的有效分析,就必须对设备的投资成本进行准确的核算。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少医院对于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以设备的档案管理为例,不少医院的设备档案管理并不规范和完善,对于设备档案资料的基本内容没有统一的规定,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责任心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因此,设备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受到很大影响。医疗设备的成本信息有着一套规范的形成过程,需要涉及到一系列数据的收集、整理、核实、记录等工作,对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要求很高。然而,正是由于与设备相关的基础工作不够规范,导致很多原始资料和实际情况不符,给设备的成本核算工作带来了困难。

2.4 设备投资效益的相关分析核算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医院的财务核算部门属于辅助科室,在工作人员的引进和培训方面都存在着薄弱环节。首先,对于很多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财务核算人员来说,这份工作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其次,财务核算部门的工作人员也难以在上岗之后获得充分及时的再教育和相关培训机会,以上情况导致医院核算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效益分析篇3

1.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阐述

1.1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涵义全寿命周期成本这个概念运用于建筑行业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自从全球范围内的能源危机爆发以来,以英美国等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建筑行业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先进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成为各国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其原理、方法和应用范围在国际理论界和学术界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国际上,对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分析和研究均有制度化的手册和规范化的分析技术,因此其应用性和可操作性都非常的强[2]。早在20世纪80年代,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便已引入我国,但是理论界更为重视对其功能进行分析和研究,而忽略了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运用。当前,在建筑领域,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结构、计算方式和效益评价也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有时候甚至将全寿命周期成本与建造成本混淆,完全忽视了建筑项目的动态成本。而全寿命周期成本应包含动态和静态成本两个部分,国内研究领域对建筑产品全寿命周期成本动态的计算方式由建设成本和使用成本构成,尚未形成统一的估算方式,缺乏可操作性,需要加强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在建筑领域的实际运用和研究。

1.2绿色建筑的特征和全寿命周期成本结构分析绿色建筑的雏形是由美籍意大利建筑设计师保罗•索勒瑞提出的“生态建筑”,以构建和谐的生态居住环境为目的。他提出,建筑产品要最大化的利用周围的环境和自然因素,比如水、阳光、空气、地质环境等,同时还要降低各种不利于人们生活的环境因素作用,尽可能的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并确保其健康的运行。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文件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能够最大化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3]结合我国对绿色建筑的定义,其主要特征体现为三个方面:(1)建筑产品的成本核算是在全寿命周期范围内,建筑产品的成本预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项目选址、项目规划设计、建筑施工计划、建筑物交付使用。在整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测算建筑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还需要对整个动态的过程进行评估和测算,主要包括建筑材料的开采、生产,建筑垃圾的报废、自然降解、回收及再利用等。这也显示了,在绿色建筑理念下,会充分考虑到建筑材料的前期来源和后期去向,以及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2)绿色建筑强调尽可能的做到节能环保,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并减少污染。我国的建设管理部门提出了“四个节约”的环保要求,即“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达到最大化保护环境的目的。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高效的利用土地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大趋势;同时,注重提高对水电煤等资源的利用也是绿色建筑项目的重要解决内容,加强对报废建筑材料的有效处理也是绿色建筑推广的重要环节。(3)绿色建筑以实现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为目的。传统的建筑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对周围的环境更是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绿色建筑不仅要转变这一高能耗、高污染的建筑方式,更需要在为人们创造健康舒适和安全的室内环境时,兼顾和谐友好的室外环境,将人与建筑以最温和的方式融入到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

1.3绿色建筑项目全周期成本结构分析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决策设计成本、施工建造成本、维护使用成本和最后的回收报废成本。(1)建筑项目的前期决策设计涵盖了项目策划、信息收集和可行性研究等方面。首先需要进行建筑方案的优选、市场调查和资金筹措等工作,这些活动的花费占据了较大的比例,金额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在绿色建筑的决策和设计上,方案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后期的建筑成本和使用成本,它对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经过全面细致规划的方案,其后续开展能够顺畅的进行,能够有效的节约建造和使用成本。(2)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会受到材料、技术、手艺和管理模式的影响。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工艺方法都将被运用于绿色建筑的建造过程中,这也是科技进步为绿色建筑推广带来的作用力。而现代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的运用,也极大的提升了绿色建筑的管理效益。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前提下,最大化的增加管理效益。绿色建筑在建设阶段的质量好坏,对后期建筑物的使用成本和维护成本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保证绿色建筑的高质量,其后期的使用和维护成本必定会较低,而一旦出现质量方面的问题,无论大小,都将影响后期的使用和维护成本。(3)使用维护阶段的成本,在绿色建设全寿命周期内所占比重最大,因为使用的时间在全寿命周期内是最长的。当前,一级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为100年以上,二级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为50~100年,可见,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在全寿命周期中所占的时间是最长的,而且越到后期,建筑物的使用和维护成本就会越高。(4)最后,当建筑达到其使用寿命之后,在考虑采用何种报废和回收方式时,怎样操作和处理,才能实现成本的最低化,也是需要考虑的。尽管建筑物的设计和建设者并不会参与到以后建筑物的报废工作中,但也需要考虑建筑物最终的报废成本,这也是建筑行业社会责任的体现。需要做到报废所产生的成本最低时,并对环境产生的破坏和影响最小[5]。

2.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和评价

绿色建筑的效益主要分为显性效益和隐形效益,其中我们所说的“四个节约”就是显性效益,而隐形效益又体现在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这里,显性效益是可以通过直接的数据和指标体系计算体现出来的;而隐形效益是难以全面评估和测算的,只能初步停留在定性描述的阶段。

2.1绿色建筑增量经济效益分析绿色建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对土地、能源、水资源和材料的节约四个方面。下文将列举深圳万科城绿色建筑的相关数据与基准建筑的对比,对绿色建筑的节能量进行分析,并通过计算得出节约的能源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测算出绿色建筑的可量化增量经济效益。(1)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绿色建筑对新能源的尝试主要体现在对太阳能的运用方面,其次,是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在民用住宅小区中,以太阳能代替电能,其可行性较高,在深圳万科地产开发的绿色住宅小区中,就是采用的太阳能光热技术。在太阳能光热系统应用技术中,我们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例进行增量经济效益分析。通过计算太阳能光热系统技术应用的节能量(ΔQ3)与标准用煤量进行换算,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加以论述。可见,仅仅是一座绿色建筑,在太阳能光热系统的应用技术方面,一年就能产生近3000元的经济效益。推而广之,我国人口众多,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居民建筑面积将会大幅增加。2014年,我国14个重点城市预计新增商品住宅供应约1.52亿㎡,按照上述节能数据,若是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新增住宅全部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进行设计和建筑,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6]。仅仅在太阳能光热系统技术应用这一方面,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总额可达到702.41万元。可见,其规模效应是十分巨大的。(2)绿色建筑节水体系的经济效益绿色建筑的节水技术体现在将水资源由传统的简单的“供给—排放”模式,转变为“供给、排放、贮存、处理、再利用”模式,利用水处理技术将水资源循环利用。其中水资源的多层次利用,不仅能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还能起到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生活废水经过简单处理可以用作景观用水和清洁用水等;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可以用于小区的景观循环水等。这些节水系统直接减少了城市生活用水的供给压力,并能够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这里以居民住宅区的中水处理系统为例进行论述。深圳万科城根据水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再将处理过的水进行循环使用。供水系统采用诸多的水处理技术并革新水处理设备,有效的预防二次污染,并在绿化灌溉中运用节水技术,可直接节水20%以上。当前,分质排水及中水回用,也是绿色建筑中采用的节水方式。一般处理的回水,可以用于市政杂用水,建筑杂用水和景观环境用水,若是达不到灰水等级,则可通过污水管道排走。一般情形下,路面雨水及其他雨水可以经过简单处理之后,加入中水循环中。经过分散处理的雨水,水质较好,可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之后,进入生活用水渠道。利用天然重力因素,可对雨水进行大面积的收集,成为中水补充,进入循环利用体系中。根据一般居民住宅小区的水资源使用状况,分析回水用量:总回水用量=灰水回用量+雨水回用量而这些主要包括了蒸发用水量、下渗用水量、洗车用水量、绿化用水量、道路用水量和景观用水量。这里水资源的节水效益与总回水量成正比,总回水量越多,效益就越明显。随着水污染的越发严重,居民用水的单价也越来越高,能够有效的使用灰水和雨水,将有利于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3)绿色建筑的其他经济效益分析利用地下空间、旧有建筑和废气场地,也是节地的有效方式。在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环境下,最大化的提高现有土地的使用率,也是绿色建筑经济效益的体现。采用高性能、高强度和生态化的材料也是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方向。目前,我国建筑和房地产领域对节地和节材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衡量指标,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无法进一步进行准确的量化评估,在我国继续推广绿色建筑的过程中,将进行进一步研究[6]。

2.2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尚待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这里我们对学术界和理论界已用于实践的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介绍和分析。(1)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着手,即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从投资者的角度,进行财务评价主要根据国家的财政税收制度和市场行情进行,譬如:项目投资的总费用、建筑总成本、销售收入和应缴税金等。根据这些数据测算,进一步了解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的合理性以及绿色建筑投资的盈利能力,作为绿色建筑经济可行性的参考。比如,上述所取深圳万科城中5000㎡单位的住宅,其太阳能光热系统的成本约为30万,建筑的使用年限为60年,这一项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每年可达数千万,相较于投入,效益明显。而且我们还应意识到,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是不可逆转的,涉及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价,绿色建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绿色建筑的部分投入,表现为生态效益,在计算项目投资回收期的过程中,一般采用内插法计算,在深圳万科城的相关数据测算中,假设项目计算期为20年,其绿色建筑项目的增量投资内部收益率约为7.7%,处于较低的水平。(2)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科学性和合理性。选取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时,需要考虑不同的评价对象所需要满足的具体要求。根据不同的评价要求来确定,还要考虑到数据资料的全面性和项目所处的各种条件的差异。所需测算数据的是否便于收集和统计,也是需要预先考虑的。另外,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不具有唯一性,评价深度也各有不同。当前,在实际的应用中,是否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进行效益评价,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也是不同的。比如:增量投资的回收期、增量投资的内部收益率等指标的评价,都需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还可以按照绿色建筑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类别进行分类,比如,绿色建筑节水系统运用技术的增量投资回收期,可用节约资源的经济效益来补偿增量投资。(3)经济效益评价结果分析在对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绿色建筑项目能够有效的降低能耗,能够在最大化提高居住和生活环境舒适度的条件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6]。例如:深圳万科城的采暖耗热节能指标大大超过了广东省50%的强制节能标准,达到了65%的节能率。起到了良好的社会示范作用,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也是十分巨大的。通过对万科城绿色建筑项目增量投资回收期进行计算,获得其投资回收期为13.09年,其中增量投资内部收益率为7.69%,可见,绿色建筑具有较为乐观的经济效益。在万科城绿色建筑项目中,其节水体系中的灰水处理技术成本具有边际成本递减的效应,即随着规模的增加,投资成本是降低的。可见,其在人口规模更巨大的居民区,还具有更明显的经济效益。将具体表现为投资回收期的缩短和增量投资内部收益率增加。在测算增量投资回收期和增量投资内部收益率时,这两个指标对建设投资金额和水价的敏感性较强,即在反映其相关性的曲线上可见到其斜率较大,而煤价的涨幅却对相关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较小,表现为敏感性较低[7]。也就是增量成本和自来水价格将成为影响绿色建筑直接经济效益的最重要因素,其相关性较强。结合这一评价结果,可知,绿色建筑要想提高其经济效益,首先就是要控制增量成本。而随着目前居民自来水价格的逐步上涨,对绿色建筑项目的拉动作用也将更为显著。

3.结论

效益分析篇4

一、合心镇土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合心镇位于长春市郊区,距离市区较近,交通方便,人口众多,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在实地调研中得知,合心镇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为玉米,占到95%以上。全镇土地基本都处于使用状态中,而使用化肥是促进粮食稳产增产的主要方法。又因为施用化肥过程简便,效果较为明显,所以使用量很大。与此同时,由于长期无节制性的使用化肥,带来了很多的土地问题,诸如土壤硬化、土层板结等。但从现状来看,农户并未深刻认识这一问题所带来的危害,即使有所发现也没有较好的方法解决。探索出一条适宜合心镇土地发展的休耕之路,会为土地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的思路。

二、合心镇实行适度休耕的经济效益分析

(一)对土地肥力的影响

通过在合心镇的实地走访中得知,合心镇绝大多数的耕地均采取使用化肥的方式促进作物生长,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日益加剧。首先,长期使用化学肥料对土壤酸碱度有很大影响。过多的化肥使得很多化学元素在土壤中积聚起来,严重影响了土地的酸碱平衡。其次,化学肥料容易引起土壤重金属污染。再次,如果过多的使用化肥,会使得大量放射性物质渗入土壤。最后,化肥使用过多,过量的化学因子进入土地中,会破坏土壤原有的结构。由此可见,化肥的大量使用对于土地肥力造成了很大破坏。而采用适度的土地休耕方法休养结合,对于土地肥力的恢复有很大作用。通过休耕一部分土地,首先可以使得土地自身得到一定的缓解。其次,通过农作物自身对于土壤的调节作用,使得土壤结构更加合理。而秸秆还田也是培肥地力、发展农业生产的有效措施之一。秸秆中含有营养元素和有机物质,这些物质在休耕土壤中分解为腐殖质后,可培肥地力,优化土壤,改良土壤质量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2]同时,使用有机肥和生物质肥也是保护性休耕的重要措施之一。生物有机肥可以有效弥补土壤有机质下降这一问题,修复土壤结构,回复地力。

(二)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从合心镇来看,根据实地调查得知,正常情况下玉米亩(大亩,下同)产在1800-2200斤左右,以2000斤作为标准。那么在正常的耕作方式下,5年内1亩地的玉米总产量为10000斤。再来看休耕模式下的玉米产量:假设在具体的休耕模式中,每年休耕20%的土地,以五年为一个周期,每休耕一年随着土地肥力的恢复产量增加10%,那么经过计算可得,休耕模式下5年内1亩地的玉米总产量为9768.16斤。可得,在第一个五年周期中,两种耕作方式的玉米产量基本持平。但应该注意的是,在第二个五年周期中,整块土地已经全部进行过保护性休耕,随着土地肥力的上升,玉米产量必然能够再次增长,超越普通的耕作模式所得到的产量,由此循环往复,实现良性循环。另外,在20%的休耕土地中生长着一些调节土壤的经济作物,由此带来的产量不可小觑。另一方面,从对于农作物的质量影响来看,适度休耕的耕作模式更有优势。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易造成土层板结、土壤硬化、结构失调等一系列问题,在较差的生长环境中,农产品质量较为一般。同时,化肥的不间断施用,容易造成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和放射性物质积累,导致产出的农产品有很大的安全隐患。而保护性休耕模式下,缓解了土地压力,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也保障了人身安全。

(三)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通过对合心镇农户的调查走访,绝大多数农户家庭的收入来源是土地收入,而主要影响因素即是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样,在排除其他外在影响因素的条件下,本文试图去简单比较传统耕作模式和适度休耕模式对于农户收入的影响。和上文相同,如果将亩产2000斤玉米作为标准的话,假设市场价格为1元/斤,那么在普通的农业耕种方式下,1亩玉米5年的农产品销售收入为10000元。而在土地休耕方式下,1亩地5年的玉米产量为9768.16斤,在农产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下,销售收入为9768.16元。但考虑到实行土地休耕后农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可将市场价格设为1.2元/斤,则农产品的销售收入为11722元。同时,在休耕土地上种植的农作物例如大豆也会带来一部分经济收益。再看成本问题,农业成本主要由劳动成本、肥料购买、机械使用等构成。一般来说,在两种耕作模式下,劳动成本和机械使用费用相差无几,则比较肥料购买费用即可。在实地访问中得知,一亩地需要1.5袋化肥,每袋化肥价格大概为100元/袋,则总费用为150元。而生物有机肥一亩地同样需要1.5袋,每袋价格120元/袋,总费用为180元,与使用化肥费用相差无几。同时,在实行休耕制度期间会制定相应的土地补贴制度,补贴费用能够弥补休耕初期的收益减损,最终仍会增加农户收入。

三、合心镇实行适度休耕的生态效益分析

(一)农药化肥对于周边环境不良影响的缓解

我国化肥利用率很低,大量的化学元素积累在土地当中。化肥成分流入水体,对土地周边地区环境产生了严重污染。化学元素流入到周边水体当中,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同时也会造成地下水污染,影响人体健康。土地的适度休耕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保护性耕作方式中彻底摒弃了化肥农药的使用,改为更利于作物吸收和环境友好的生物有机肥,在一个休耕周期中形成土壤内部的营养循环。通过休耕制度的推广,必将有效的改善土地周围的生态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常态。

(二)休耕模式对于其他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当前我国关于土地休耕制度的研究处在起步阶段,如何将国外成功的经验方法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施行措施至关重要。在推行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试点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合理规划和操作的试验,得出较为真实的数据和成果,形成科学的休耕模式,十分有利于土地休耕制度的推进。

四、结论

效益分析篇5

【关键词】U900 网络部署 因子分析 统计建模 效益评估

1 引言

为了加强3G网络建设,从2014年起,中国联通开始大规模采购并部署U900,截止至2015年6月,广东、上海、江西等省份的U900第一期项目已基本完成部署。随着2015年联通集团WCDMA广覆盖项目的批复,更多的省份将面对广覆盖的挑战,U900方案的实施作为提升广覆盖水平的有效手段,值得重点关注。

近年来,业内对U900技术的部署方案[1-4]和可行性策略[5-7]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关于U900项目部署的效益分析较少。部署U900是对现有网络的大幅度调整,GSM网络受影响较大,如何确保投资效益是U900部署的关键问题。业内暂无根据用户、终端、话务分布、干扰指标、传输能力等现网数据来预估部署U900后的业务变化的相关研究。基于该问题,本文结合广东联通14个地市U900项目部署的实际数据,通过分析和统计建模,构建了U900项目的效益模型,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参考。

2 U900的部署方案和影响因素

2.1 U900部署方案

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分配给中国联通GSM网络的900MHz频谱的带宽为6MHz(上行909―915MHz,下行954―960MHz),除去95号保护频点,可用频点为29个。引进U900后需对该频谱进行重组,一般有边缘分配方式和三明治分配方式两种。为减少其他运营商对900MHz频段的干扰,业内常见的组网方式为三明治分配方式,即把UMTS放置在原G900频率资源的中间[7]。频谱示意图如图1所示。

根据上述部署方案,在U900部署区和缓冲区内,G900可用频点为10个。因10频点组网对U900干扰更大,GSM一般采用8频点组网。根据3×3频率复用原则,8频点只能通过S11和S111混合组网的方式来满足GSM的网络覆盖及语音需求。

2.2 U900部署优势

由于900MHz频段电磁波的空间传播损耗较小、绕射能力强,U900理论上的覆盖半径是UMTS2100的2.5至3倍,通过U900的部署,可增强3G城区的深度覆盖和乡镇农村的广域覆盖。由于GSM900和UMTS900具有相同的无线传播特性,可通过现有GSM站点共站、共天馈建设,在减少新站建设成本的同时还能节省维护费用,从而有效地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扩张覆盖。

2.3 U900部署影响因素

尽管U900部署存在明显优势,但以下因素仍将影响U900项目的效果和效益。

(1)U900生命周期

由于UMTS技术与LTE技术相比缺乏竞争优势,因此不得不考虑到U900生命周期。而U900生命周期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VoLTE技术成熟时间;二是支持VoLTE的L900终端产业链的推动情况。根据赛诺新观察的数据[5],移动IPV6的应用期在2016年以后。通过终端出货量估算,主流用户换机周期为2年,因此可以预测到U900的生命周期为3年左右。

(2)U900终端普及率

只有终端支持,用户才可使用U900网络。以广东联通为例,尽管现网WCDMA终端支持U900的占比从2013年初的71.7%上升至2015年初的88.6%,但在梅州等三类地市的部分GSM用户使用的终端依然为移动TDS版,项目部署后这些用户将无法使用U900网络。

(3)900MHz频段干扰水平

一旦U900的上行干扰达到-95dBm以上,将对网络指标和用户感知造成影响;RTWP在-85dBm以上时,U900网络将几乎无法使用。广东珠三角地区和潮汕地区私装900直放站问题比较严重,900MHz频段的干扰对于这些区域U900网络部署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4)G900网络话务占比

由于部署U900网络后原有GSM频点从原来的29个减至8个,GSM网络承载能力大幅下降。若某区域部署前G900话务占比较高,部署U900网络后将会对该区域的2G网络造成较大冲击,需通过增补G1800来吸收话务。

(5)待部署站点传输能力

若共站建设站点的传输能力有限,那么在不新增传输资源的情况下部署U900将无法发挥UMTS相较于GSM的优势,还易导致IUB口拥塞。广覆盖区域的站点大多在郊区农村,只能提供1条E1或无多余可用传输资源。由于站点偏僻,新建传输投资较高,因此现网站点的传输能力对部署U900项目的效益至关重要。

2.4 广东联通U900部署效果

广东联通从2014年底开始启动U900项目,部署在除珠三角外的14个地市,其中湛江、茂名全网部署U900,其余12地市区域部署U900。项目规模达7007站,其中共站建设6137站。广东联通U900部署示意图如图2所示,图中阴影区域表示的是U900部署区域:

截至2015年5月底,广东联通U900已开通站点5748站,共站开通率93.6%;部署区3G有效覆盖里程从1.76万公里提升至3.13万公里,提升幅度高达78%;2G/3G数据总流量提升18.41%,语音提升0.93%;路测HSDPA平均速率提升31%,HSUPA平均速率提升20%。通过U900的部署,3G网络质量整体提升显著。

3 U900项目效益建模分析

U900项目部署的回收期多长,在给定回收期的情况下U900单站成本控制在多少才能保证部署区的投资效益?这些问题对于管理层决策如何部署U900来说非常关键。本节通过广东联通14个地市U900部署的实际数据,以业务量增量为因变量,以话务占比、终端比例、干扰水平、传输能力等相关因素为自变量构建回归方程,以此来预估U900项目的投资收益。

3.1 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广东联通项目组通过头脑风暴,认为部署U900后影响业务量提升的因素除市场营销,还包括用户、终端、话务、覆盖水平、县城站点占比、G900减配比例、U900新增站点比例、D1800新增站点比例、高干扰小区、传输带宽等。通过因子分析,排除了覆盖水平、D1800新增站点比例等弱相关性因素,选取了3G用户新增比例、原G900话务占比、U900终端占比、县城及以上站点占比、G900减配占原G总载频比例、U900新增站点比例、RTWP(Received Total Wideband Power,宽带接收总功率)大于-95dBm小区比例、传输带宽大于6MB比例这8个自变量构建相关矩阵,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统计量)和Bartlett检验表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知KMO检验统计量为0.699,根据KMO度量标准[8],上述自变量相关性达到一般水平,用因子分析降维具备可行性,Sig.为0.003表明显著性水平大于99%。把上述8个自变量进行降维分析,通过协方差矩阵来提取主成份,可以从中提取3个主成份,通过最大方差法得出的总方差表和旋转成份矩阵表如表2和表3所示:

从表2可知,3类主成份的累计已达77.2%,可以解释大部分变量。从表3可知,主成份1包括G900话务占比、U900终端占比、县城及以上U900站点占比、传输大于6MB站点比例及U900新增逻辑站比例;成份2包括G900减配载频占G总载频比例和RTWP大于-95dBm小区比例;成份3包括3G用户数变化。将成份1归结为网络因素,成份2归结为干扰因素,成份3归结为用户因素。主成份得分系数矩阵如表4所示:

从表4可知网络因素和干扰因素的权重值如公式(1)和(2)所示:

网络因素=-0.234×G900话务占比+0.299×U900终端占比+0.327×县城及以上U900站点-0.301×U900新增逻辑站比例+0.266×传输大于6MB站点比例

(1)

干扰因素=0.561×G900减配载频占G总载频比例+ 0.606×RTWP大于-95dBm小区 (2)

从公式(1)可以看出,主成份1网络因素中县城及以上U900站点的影响最大,通过从这项数据可以看出话务分布的“二八效应”比较明显,市区县城部署站点越多,对于业务量增长的帮助越大,其次为U900终端占比;而U900新增逻辑站比例对于业务量提升并没有明显帮助,从这项数据可以看出U900网络的定位是3G网络的补充,U900站点的比例并不是越多越好,3G话务吸收的主力网还是U2100网络,此外G900话务占比也无明显影响。从公式(2)可以看出,在主成份2干扰因素中,RTWP大于-95dBm的小区占比影响最大,因此部署U900需重点关注900MHz频段的干扰问题。

3.2 业务量模型回归分析

在得出网络因素、干扰因素、用户因素这3个主成份后,接着考察主成份对于话务提升比例和数据流量提升比例的影响是否显著。以总话务提升比例、数据流量提升比例为因变量,3个主成份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多元回归方差分析表如表5和表6所示:

从表5和表6可见,在95%显著性水平下,总话务提升比例与3个主成份不存在显著关系,说明话务量提升与网络等因素的影响较小,更多地受网络通话类APP应用、市场营销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总数据流量提升比例与3个主成份之间存在显著关系。以总数据流量提升为因变量,以3个主成份网络因素x1、干扰因素x2、用户因素x3为自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方程如公式(3)所示:

y=β1x1+β2x2+β3x3+β (3)

将14个地市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输出多元回归模型汇总表和系数表如表7和表8所示:

效益分析篇6

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省水科院关于安徽省抗旱规划工程进行的调研和资料汇总,即《安徽省抗旱规划工程部分汇总表》。使用了其中部分指标1990~2007年间全省合计的数据,其中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农村人口、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受旱面积、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因旱粮食损失量、因旱农业直接经济损失、抗旱投入资金(中央、地方、群众)、抗旱效益(减少农业经济损失、减少粮食损失)等。

2安徽省农村抗旱效益实证分析

2.1模型构建

生产函数描述的是一定技术条件下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柯布-道格拉斯(Cobb-Dauglas)生产函数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由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共同提出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主要研究劳动投入、资本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其基本模型形式如下:Y=AKaLbm(1)式中Y是工业总产值,A是综合技术水平,L是投入的劳动力数(单位是万人或人),K是投入的资本,α是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β是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μ表示随机干扰的影响,μ≤1。本文根据经济学中的柯布-道格拉斯(Cobb-Dauglas)生产函数理论,进行抗旱投入效益分析。由于研究的是抗旱效益,因此对生产函数进行了改动。设定抗旱投入资金K及抗旱投入劳动力L1的产出为减少农业经济损失Q。其中在抗旱投入劳动力L1中引入了旱灾因子———旱灾强度指数Id,因此,农村抗旱投入劳动力L1可通过以下公式进行估算:L1=Id*L(2)其中,L为安徽省农村人口数。构建引入旱灾因子Id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如下:Q=AKaL1bm(3)其中,Q表示抗旱投入减少的农业经济损失,A为综合技术水平,K表示抗旱投入资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群众自筹的总和),L1表示抗旱投入劳动力,m为随即扰动项。

2.2旱灾强度指数

Id的计算农业旱灾统计中使用的受灾、成灾和绝收的概念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农业旱灾的强度,但不能给人们一个清楚的灾害强度概念。因此提出旱灾强度指数概念,作为旱灾因子,用来描述区域农业旱灾的总体强度。农业旱灾强度指数Id可定义为一个区域内有效受旱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Id=(w1S1+w2S2+w3S3)/S播(4)其中Id是农业旱灾强度指数;S1、S2和S3分别是农业旱灾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S播是历年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w1、w2、w3分别表示S1、S2和S3的权重,根据不同受灾程度下作物产量下降的比例设定这些权重。从以往研究中得知,一个地区农业旱灾损失达到30%左右的农田所占比例即可看作是农业旱灾强度。因此,以S2的权重为单位1,我们可以得到w1=P1/P2=0.45,w2=1,w3=P3/P2=1.78,其中P1、P2和P3分别是受灾、成灾和绝收的产量损失比例。根据我国灾害统计定义,我们可以用中值法来确定P1、P2和P3的值,分别为P1=20%,P2=45%和P3=80%。从Id的定义可知,Id值越大,表示该省份农业旱灾越严重,旱灾损失也越大。

2.3模型计算及结果分析

运用eviews6.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并进行加权回归以消除异方差性,得到如下结果。结果显示,模型的F检验和t检验都是显著的,表明该模型是整体有效的。R2=0.99,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很高。抗旱投入资金K和有效投入劳动力L1两个变量均对Q有正向促进效果,相对于K,L1对于减少农村经济损失Q的作用不太明显。

3结论

效益分析篇7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经济有效性生态安全性

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与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也应运而生。从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的长足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并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1生态旅游的提出

1.1生态旅游的概念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个外来词,关于这一新词语,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使用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这些诠释有的很相似,有的差别很大,甚至讲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内容。从中外学者70多条对生态旅游所作概念和内容的诠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包括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基础,具有生态伦理理念的一种高层次的保护性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2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别是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生态旅游更是风靡全球,成为一种新时尚。

虽然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旅游方式,促进旅游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既加以利用。但是,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包括生态旅游,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发展生态旅游,不搞好规划,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旅游环境的问题,就会阻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

生态旅游地正受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成为开展可持续旅游和生态体验的理想场所。但是,生态旅游区(地)属于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开展旅游业极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就成为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的重要原则。

生态旅游由于囊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诸多关系,故对其进行开发管理时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并以此为指导,形成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双向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2.2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性兼容协调原则

经济有效性是指人们在积极发展旅游经济时,应最有效地利用生态资源。

生态安全性是指人们在组织旅游经济活动时,应该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使之保持存在和再生的能力。

2.2.1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衡量经济的有效性上

衡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要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二,向自然生态系统索取资源要适度,坚持控制外延无限扩大的生产方式,反对掠夺或利用自然风景资源和旅游生态资源的做法。第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要充分,以便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生态感受和生态知识。只有做到上面三条,才能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吸引力,使旅游收益得以实现。

2.2.2必须对生态安全性进行定位

通过对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两个指标的分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处于既矛盾又统一的定位整体中。其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的无限增长给生态安全带来的威胁,其统一主要表现为二者可以有机结合和转化。

2.3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整体统一原则

生态效益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社会效益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始动力;经济效益则是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的重要拉力,从中起主导作用。三大效益都是生态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规划需注意的问题

(1)制定生态旅游区的专项规划时,要特别注意研究生态环境承载力,亦即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在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包括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程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或景点、景区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2)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规划

成功的生态旅游有赖于高级导游、称职经理的合作,而熟练又有技巧的经营管理人员又需要有效的培养和良好的教育。因此,从事生态旅游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上岗职业培训,特别是导游更应具备较深的科学知识。对所有从事生态旅游业的经营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伦理的思想教育,让所有的人都明白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伦理为指导,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是与环境伦理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生态旅游强调环境意识、自然感应,以唤起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效益分析篇8

【关键词】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管理;策略

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已经呈现出了相当大的规模。同时,也正是不断扩大的高速公路发展规模,使得我国的国民经济获得了快速地发展。而高速公路的不断建设,不但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动力,还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一、科学界定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1.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相关分析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集装箱运输、高客运输以及绿通产品运输的不断发展,在促使其运输效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还将公路运输的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使得公路运输的速度以及效益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而在建设高速公路的过程中,由于所消耗的钢铁以及水泥等材料比较多,加上服务区以及收费站的建设,使得建造业也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不断增长。除此之外,由于高速公路会将快车道与慢车道加以划分,并且将各种互通立交加以设置,相比于混合行驶局面来说,高速公路行驶能够将油耗量大大降低。同时,还能有效地减少汽车的损耗程度,使得汽车行驶的时间大幅度地缩短,有效提高汽车行驶的舒适度。

2.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相关分析

首先,通过建设高速公路,不但能快速封闭连接一个城市与另外一个城市,使得城市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同时,还能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其次,正是通过高速公路,不同城市之间的特色商品就能实现相互流通,从而有效地促进商品销量,很大程度上刺激消费水平。再次,正是因为高速公路的建设,不但使得交通运输变得更加便捷,同时,还能从很大程度上促进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通过旅游来有效促进消费。最后,对于高速公路沿线地区来说,也会享受到高速公路所带来的便利,将城市间的距离逐渐缩小,同时,人民的幸福指数也会大大提高。

二、如何有效地提高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1.逐步健全和完善管理体系,有效提高运营效率

高速公路建设作为一个新型的行业,不但需要将相应的管理组织以及机构逐步建立健全,同时,还要从高速公路存在的不同特点出发,将更加科学、更加规范的管理制度及时制定出来。只有做到这些,高速公路的管理工作才嫩更加有效、更加科学地展开。在实际的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中,如果能够及时有效地创新管理体制,就能将运营管理的活力很大程度上增加,同时,在对相关工作规范加以严格遵循地基础上,对其加以有效地改革与创新,从而促使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展示“窗口”风采

由于高速公路属于一个新型的服务性行业,所以,需要为全社会人们的出行尽可能地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所以,对于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来说,应该将优质服务的完美形象逐步加以建立,第一,要对全体工作人员定期进行相应的道德与业务培训活动,使得全体工作人员能够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第二,要从每个地区高速公路的实际运营情况出发,将更加适合开展“文明工程”相关活动的时机选择出来。第三,要严格按照高速公路服务总则的相关要求与标准,将与各个部门实际需要相吻合的解决方案及时制定出来。定期考核工作人员的基本礼仪以及语态,使得全程微笑服务的目标更好地实现。因此,只有在每一个细节中合理融入这些要求,才能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有效地提高,从而实现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3.实施开源节流,有效降低成本

对于高速公路管理单位机构来说,由于存在着不断膨胀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工资以及单位的运营成本,使得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逐渐降低。所以,在管理高速公路的运营情况时,应该对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从而能够实现人尽其才、各尽其职。首先,要将管理机构进一步精简,这样一来,就能更加统一地实行相关政策,不但能够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同时,还能有效地避免人员过多而引起的推诿责任的情况;其次,要高度重视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从而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最大化地降低,最终将高速公路运营的效率大大提高;最后,大力提倡节能减排,使用技能环保型的办公设备,使得办公成本有效地节约。

4.有效拓展高速公路的产业链条,大幅度提高产业的附加值

对于高速公路的运营模式来说,并不是单一的,所以,在管理高速公路运营情况的时候,应该将其最大的价值开发出来,从而充分发挥其产业价值。第一,对于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来说,应该将服务设施以及绿化工作落实到位;第二,要大力扩展和开发高速公路沿线的经济优势,使得沿线地区的经济有所发展;第三,要有效开展高速公路沿线的经济活动,有效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与经济水平,大力推进我国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要想将高速公路的通行质量不断提高,就要不断提升其服务水平,并且保证其工作效率的有效实现,从而更大程度上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实现与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秀珍.提高高速公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2:251-252.

效益分析篇9

一、我市国税系统现有车辆维修、保险和加油管理模式

(一)车辆维修现行管理方式

1、车辆维修自6月起,由市局在全市范围内通过政府采购确定11户企业为全市范围内各单位车辆定点维修企业,基本每县确定一家。

2、汽车定点维修程序

(1)机动车小修、车身修理、清洁维护、日常保养由车辆管理人员统一安排,填写《××市国税系统车辆定点维修(审批)送修单》,科室负责人和分管领导批准后,送定点维修企业进行维修;机动车装修、大修、总成修理、专项修理同时须经分管财务领导审签后,才能送定点维修企业维修;维修救援依据实际发生具体情况。

(2)除下列情况外,车辆维修必须到定点企业进行车辆维修,定点企业由采购人选择。

A新购置的车辆,在保修期内可到厂家指定企业进行免费维护保养;

B已纳入保险范围的车辆,可按保险条款的有关规定进行维修;

C在市外发生故障的车辆无法到达指定企业维修的,可就地维修;

D定点企业出具书面证明无能力维修的车辆;

E其他特殊情况的车辆。

3、汽车定点维修费结算及核算方式

(1)维修项目的维修费用按季按实结算。按实际维修费用的90%结付。

(2)日常维护,车辆竣工出厂后,结算清单必须含有维修项目、材料价格、结算价格、优惠率等指标,经采购人和定点企业双方签字盖章确认作为维修费用结算的凭据。

(3)车辆维护(大修,总成修理、整车维护、专项维修)的车辆竣工出厂后,必须建立包括以下内容的《汽车维修技术档案》:

A汽车维修进厂检验及检测诊断报告单;

B汽车维修合同书及有关责任协议书;

(二)车辆保险现行管理方式

由市局以省局相关招投标文件为依据,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市支公司协商签订《公务用车定点保险协议书》,确定了服务范围、参保险种、保险金额/责任限额、投保手续及相关事宜、结算付费方式、保险服务承诺,由各县局按协议定点参保。全市公务用车保险统一享受30%的折扣优惠(新车14.5%)。

(三)车辆加油现行管理方式

县局自行制定管理方式。具体是:

1、我局统一在中油公司加油。年初暂付加油周转金4000元给中油公司。

2、县局办公室按月拟定用油需求计划,报分管局领导和分管财务的局长审批,由收入核算科按审批单位制加油票,有按年、月编序号,当月使用。加油票由办公室主任核发,用油人员凭票加油,中油公司定期结算。

二、实施政府采购后取得的实际效益

实行公务车辆、维修保险和加油政府采购,是我局依据《政府采购法》进行的一次十分有意义的尝试。近年来,我单位按照市局要求,对公务用车维修、保险、加油实行定点或协议招标,更加注重根据各项目的不同特点在制度管理与规范上下功夫,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重在价格监督,抓好公车定点维修管理。对公车定点维修重点抓了价格信息建设,利用网络等信息,掌握各种车辆配件来源及价格,并继续实行监察员不定期流动监督、集体审单制度。今年以来,本级公务用车维修单位申报金额万元,审减万元,审减节支率16 %。平均每台公车维修费元,在车辆增加、价格上涨情况下,单台平均维修费用与去年基本持平。二是重在堵塞漏洞,抓好公车加油工作。自我市在推出公务用车凭卡定点加油管理制度以来,对杜绝“公车私加”和“少加油多开票”等现象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我单位结合实际,加强了加油管理,今年以来,加油总金额为万元,实际平均每台元,比上年减少元,每车耗油率下降%。三是重在规范市场,抓好公车统一保险工作。通过履行政府采购程序,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市支公司中标,并在价格上给予了较大幅度的优惠。据不完全统计,我单位有各类公务用车辆,每辆车年平均保险费按元计算,需要支出万元。按照此次签订的《公务用车定点保险协议书》,各项优惠累计下来,仅此一项,每年可以节约万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政府采购,加强了对这些领域的管理,杜绝了“保人情险,加人情油”和跑冒滴漏、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有助于树立国税系统的良好形象,这些潜在的社会效益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三、存在的问题

结合基层单位的实际,我们通过对市局现有车辆定点加油、保险、维修管理模式的执行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一是在车辆定点加油管理上。市级要求在指定银行开设加油卡,一车一卡管理,由于我县基础设施条件受限,没有符合条件的银行代办此业务,经请示市局,没有实施一卡一车的加油卡管理。目前的管理模式是县局自定,还需进一步加强管理。

二是在车辆定点保险管理上。由于基层单位竞争市场小,基础条件差,竞标对象少,采购环境不好。定点保险虽然节约保险费,保险项目规范,但一旦出现事故,非常理赔不便。

三是在车辆定点维修管理上。从目前我县的现状来看,能够形成规模的车辆专门修理部门寥寥无几,有的单位虽然具备有专门的车辆修理机构,但资质低,疏于管理,加之缺乏车辆维修专业人才,修车质量很难保证,所以车辆外修的现象极为普遍,不但经费上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而且带来了诸多的问题。

四是在车勤人员管理上。由于单位的日常管理不够全面,对车勤人员的管理力度不够。单位管理人员对车勤人员出车勤务要求是否真实及其出车方向、活动范围无法及时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维修前对车辆检查不严,对车辆的损坏级别鉴定不及时,造成车辆是否应该外修及开支数额的大小心中无数,容易让个别人“钻空子”。从目前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部分车勤人员业务素质、思想素质不尽如人意。车勤人员的业务技能不强,能够做到“会驾驶、会检查、会排除一般故障、懂保养”全能水准的不是很多,有的车勤人员仅满足于会开,对车辆的维修和保养不太重视,甚至有个别的连一般的小故障都不会排除,致使车辆磨损大、损坏快,缩短了车辆的使用寿命,车辆常坏常修,扩大了维修经费的开支。

四、对策建议

一要加强宣传,充分认识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构建公共财政制度框架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积极意义不仅是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是打造廉洁政府的一项阳光工程。政府采购是根据《政府采购法》通过公开招标或其他采购方式选择定点单位,通过对定点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来规范采购人的采购行为,达到节约资金,促进廉政建设的目的。所以,开展政府采购,可以说是对政务和后勤管理制度的改革,意义十分重大。各基层单位要广泛宣传政府采购政策法规和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对政府采购改革的认识;定期召开政府采购工作经验交流和培训会议,加强对政府采购骨干力量的培训和考核,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工作程序;加强对政府采购供应商的业务辅导和培训,引导供应商熟悉和了解政府采购政策,进一步提高供应商自身竞争能力。

二要结合实际,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由于县级规模小,基础条件差,市局现有政府采购模式中涉及的有些规定存在不协调、不明确、不细化以及规定不严格、操作性差等方面的问题,导致我县基层单位政府采购实际操作中时有碰到适用上的困难。因此,需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车辆定点加油、保险、维修管理模式。比如,在定点加油管理上,可实行统一招标、分级管理办法。由市局在全市境内的加油站进行统一招标,确定若干定点加油站,并与中标加油站签订定点加油协议,各用油单位可以在定点范围内自行选择各自加油点。公务用车定点加油实行IC卡管理。各用油单位公务用车加油一律凭政府采购专用IC卡,按照“一车一卡”进行加油。各用油单位的每辆车用油限量由各用油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核定。各单位公务用车加油专用IC卡,实行记账加油,各用油单位同定点加油站自行结算。用油单位要遵守各加油站规章制度,司机应主动出示政府采购专用加油卡,经加油站工作人员核对车牌后方可加油。定点企业应悬挂县政府采购中心授予的牌匾以及投标时承诺的优惠价格和服务措施内容,以便用车单位办理业务和有关部门进行监督。公务用车加油时,若发现加油站有短斤少两,以劣充好,违反价格优惠规定的现象,应立即向政府采购中心举报。一经查实,政府采购中心将依据《政府采购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三高度重视,共同做好政府采购工作。政府采购虽然涉及面广,开展难度较大,但只要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有关部门积极配合,集中采购机构精心操作,就能开展得更好。一是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认真落实,要指派专人负责。各部门不仅要做好本单位公务车辆定点维修、保险、加油的政府采购工作,还要负责组织指导下属的预算单位实施好政府采购工作。二是为基层单位提供服务的各类供应商,要高度重视政府采购工作,把为基层单位提供服务作为一种崇高的荣誉。对于企业,经济效益固然重要,但社会效益更为重要,二者是相辅相承的。

效益分析篇10

【关键词】分布式光伏发电 并网 效益分析

一、引言

随着现今世界范围内能源供应的愈发紧张,使得分布式新能源的发展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着重研究的一项能源解决措施。对于我国来说,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必由之路。而发展光伏产业,为国民经济提供可靠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无疑有着非常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目前来看,我国虽然在光伏产业方面具有较大的规模,但是在产品消费方面依赖出口的现象还是较为严重,并在近年来因为欧美市场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我国的光伏产业面对着较大的困境。对此,就需要我国能够积极的转变这种严重依赖国外消费市场的情况,并通过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成本与效益的良好分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开展作出保障。

二、我国光伏发电运营模式

目前,我国的光伏发电运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统购统销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自发自用模式。现就其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一)统购统销模式

对于这种模式来说,就是通过第三方对光伏发电的建设、投资以及维护等工作进行负责,具有光伏发电的经营权,并将全部的发电量都送入到公共电网之中,且使供电企业对光伏发电量进行负责。在该模式中,光伏发电以电源的方式在经过变电站或者低压母线实现上网功能,并将电量运送到用户手中。同时,这种方式的电源投资还能够获得我国政府所颁发的电价补贴或者建设补贴:首先,在建设补贴模式中,将根据燃煤脱硫机组标杆电价将发送的电量都输送到电网企业之中;其次,在电价补贴模式中,发电商也将根据标杆电价将这部分电量出售给电网企业,且不需要对备用费以及接网费进行承担。对于这种电源直接上网的运行模式来说,其能够有效的将分布式光伏对于电网运行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降低,能够较好的帮助我们实现电价需求等管理措施,目前,在我国的很多地区都已经应用了这种运营模式。

(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对于这种运行模式来说,就是通过第三方投资者对光伏电源进行建设,并保证发电量将优先满足位于同一地点的用户进行使用,且不足的电量也会由相关企业根据实地电价对用户进行提供。在该模式中,电量会在运输到低压电网之后再传输到用户手中,且项目的投资方也会根据所运输的电量得到政府的一系列补贴。对于这种运行模式来说,其能够较好的实现了发电的就地消纳,且将多余的发送电量出售给市电,而如果产生的电量不足则由市电进行供给。同时,这种运行模式所具有的投资动机相对来说也较为复杂,不仅具有主供他人应用的项目、也有自给自足的项目。而在这个过程中,该项目的发电集团以及投资机构等等都具有通过出售电量而获得经济利润的需求,对于我国目前所具有的光伏发电模式来说具有较大的挑战。

(三)自发自用模式

自发自用模式,即用户自己建设光伏电站,所发电量优先自用,多余电量上网,不足电量由电网提供。分布式电源和用户位于同一地点,且为同一法人。在这种模式下,用户所发电量优先自用,多余电量按照当地燃煤脱硫机组标杆电价卖给电网企业,同时按全电量获得政府补贴;电网企业以当地销售目录电价收取下网电量电费。目前,这些由用户自己投资的项目主要靠政府补贴和节省电费收回投资成本。

三、光伏发电获取效益的分析方式

下面,我们就根据收益、成本的评估方式,对目前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领域所具有的运行成本以及获取收益情况进行一定的研究比对。在光伏发电获取效益的分析模式中,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需要根据当地城市电网的发展现状、当地的太阳能资源等情况,对光伏发电试点区域进行确定。

第二,要根据试点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该区域的发展规划开展空间负荷预测以及负荷总量预测工作。

第三,根据我们所分析获得该地区负荷特征以及太阳能资源数据,正式进行光伏发电负荷曲线以及出力情况的匹配分析工作。如下图所示,图中的曲线对于时间的积分为电量,其中的第一部分为光伏发电上网电量;第二部分为用户在光伏发电作为电源情况下的用电量;第三为用户在公共配电网作为电源的用户用电量。在对上述情况进行分析之后,还需要我们能够结合当地的地域限制、投资规模等一系列因素对所要建设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进行确定。

第四,需要列出可能的光伏发电运营模式备选方案,并对不同运营模式所具有的优缺点以及可行性进行全面的分析。

第五,要根据发电选址地点目前的现状以及周围的环境进行考察,并对在不同运营模式下光伏发电所具有的用户配电网改造方案以及接入方案等进行确定。

第六,需要对不同运营模式下光伏发电的计算参数以及边界条件等进行确定,比如对相关配电设备的造价、当地补贴政策以及电量基本价格等等数据,要有准确得把握,避免在数据信息方面的误差,造成我们对实际收益方面的错误判断,影响对实际效益的计算。

第七,需要对不同运营模式下光伏发电的运行成本进行全面的计算,主要包括光伏发电的初期投资费用、配电网的初期投资费用、相关设备的运行维护费用以及贷款利息等等。而除了这部分基本费用之外,还具有停电损失费用、设备损耗费用以及房顶租金等等。通过不同运营模式的应用,则能够使项目投资者能够获得不同的成本构成。

四、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设计方案

(一)并网方案分类

在方案确定中,需要我们根据光伏发电的接入电压等级、接入点位置以及运营模式等确定并网工作的设计方案。对于最为常见的小型光伏电站来说,目前主要具有以下两种并网方式:

1.接入公共电网。对于这种方案来说,其较为适合应用在统购统销模式的光伏发电工作中。其中,电网线路以及配电箱作为电网的公共连接点,并将产权分界点以及并网点设置在同一点位。在这种并网方案中,具有多点接入以及单点接入这两种情况,不仅计量较为简单,而且非常便于我们对其进行调度以及维护。其接线示意图如下所示:

2.接入用户电网。对于这种方案来说,其更适合应用在自发自用模式以及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中,且同样将线路以及配电箱作为电网接入点,而产权分界点同并网点则不会设置在同一个电位处。同时,这种模式会在每个建筑的屋顶光伏电源作为单个单元,之后再进入到楼内电压用户配电箱之中,即将每个建筑中的配电箱低压入口作为电网的并网点,并在进入低压入口之后通过低压线路的输送将电量传输到了周围的电网之中。

(二)成本效益情况分析

1.从电网设备所具有的寿命周期看来。在政府电价补贴模式之下,我们开展光伏并网工作所获得的成本效益将高于建设补贴的方式,且这种方式能够较好的保障光伏项目的并网发电工作;这一模式对成本和效益以及其他方面的控制力效果更好。

2.在电价补贴模式下。由于我们所使用的方式为统购统销,就会以光伏上网的方式对电价进行标杆,而这就会使电的成本效益会高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以及自发自用管理模式。

3.在光伏发电总成本以及获得的运行效益方面来看。光伏电源单位装机成本对其具有较大的影响。比如,在电价补贴模式中,如果电源装机成本下降到10元/Wp,那么,无论光伏发电所采用的是哪一种运营模式,其都会在实际运行中获取一定的利润收益。

4.当区域整体用电量较大时。在自发自用的并网模式中,用户能够具有更多的电量节约。对此,我们则可以认识到自发自用模式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相比具有更好的成本效益。

五、结语

总的来说,在我国目前的能源紧缺、急需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大形势大背景下,开展光伏发电产业是我们势在必行的一项工作,需要我们在实际管理中,能够不断对其引起充分的重视。在上文中,我们对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的效益情况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分析,而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需要我们能够在联合实际的基础上以针对性措施的应用来获得更好的并网运行效益。

参考文献

[1]陈碧波,卢沛玄.风力发电并网运行的影响和相应对策[J].科技传播.2012(17):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