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评估十篇

时间:2023-03-25 20:46:52

效益评估

效益评估篇1

关键词:智能交通;效益评估;个体收益;社会收益

中图分类号:F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2

一、引言

过去二十年间,社会上车辆数量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严重的交通问题,如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交通事故以及环境污染等。在此前提下,公共交通服务提供的滞后与不足,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而由于土地滥用、环境破坏及其他相关社会问题的备受关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投资建设又难阻重重。因此,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应运而生。近年来的应用证明,ITS可大大提高道路通行率,为车辆和道路基础设施之间的种种冲突提供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现代交通系统的发展,不断为旅客们带来美好期望。如今,整个世界已经从工业时代迈入信息时代,人们也已不再满足简单地把货物或人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传统的运输概念已经扩展为一种新的交通方式:安全、舒适和机动。为了满足这种日益增加的需求,20世纪80-90年代,ITS横空出世,为交通服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使得这种新的交通方式变成了可能。目前,通过不断的创新以及技术的逐步普及,ITS应用已为大大提高道路通行率,解决交通问题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ITS收益评估的框架

由于性质上,ITS项目与传统的道路工程项目具有明显不同 (Newman-Askins 等, 2003),因此,评价系统上,ITS也有其自身要求。在此共识基础上,本文从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两个角度出发,建立了ITS评估框架。

ITS收益,包括为用户、服务提供商的运营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减少、提高的出行效率、安全舒适性,以及对环境改善和相关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因为ITS系统通常使用的是,大量需要迅速更新换代的高科技设备,因此,用户或实施部门往往无法理解其技术扩散所产生的诸多好处,更很难了解其广泛应用带来的各种社会效益。由于人们对ITS项目与项目实施相关影响之间非正式的各种联系知之甚少,因此将各种收益归因于ITS项目也是不恰当的。此外,项目实施的各种相关影响的边界通常是模糊的,而且不同受益者的角色是混淆和重叠的。例如,旅客和ITS服务提供商都可以得到与安全相关的收益,如通过应用紧急事件管理系统(IMS)缩短了侦察/验证时间。这种情况下分析出来的结果和好处往往被重复计算。

与传统的道路工程项目相比,ITS项目有其自有特征,也有其独特的评估要求。ITS的经济特点在于其外部效应,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使用者不能受益所有的运用收益,二是大多数的ITS服务也产生不同程度的正外部或溢出效应。在此认识基础上,我们从个体和社会利益的角度出发,建立ITS评估框架。

如下图所示,在ITS评论框架中涉及两个基本收益,即分处顶层和底层的个体收益和社会收益。个体收益代表消费者或私人,ITS服务提供商取得社会收益,这不仅有利于出行者,也以间接的方式利于其他社会成员。此外,虽然这两个收益的特点和评价方法完全不同,但他们具有共同的四个参数,即效率、安全性、舒适度和生产力。

如上图所示,评论框架中包含两块基本的收益,即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分别代表的个体收益和社会收益。个体收益指从ITS实施中获得的直接收益;社会收益不仅包括个人收益,同时以间接的方式给广大的社会群体带了收益。此外,虽然这两种利益的特点和评价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在上图中却能通过相同的四个参数来表现,即效率、安全性、舒适度和生产力。

(一)个体收益

在此评论框架内,我们用“个体收益”一词来指出行者或ITS运营者/投资者的直接收益,这通常由实际收入来衡量。

1.出行者(直接)收益

出行者(直接)的收益指从ITS设施的使用中所产生的惠益。从对出行时间和燃料费用的节省,并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来考虑可为出行者节省成本。上图中的浅色框显示的安全性和舒适度的好处这是指出行者和交通系统运营商共享的收益。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分别对出行者和ITS运营者的收益产生影响。

用EPS简单举例。公路出行者并不需要在收费站停顿,这样可以节省排队时间,减少燃油消耗及车辆的机械磨损。此外,不但节省了通常的出行时间,并且由于交通事故的减少,也减少了这种极端情况下,车辆在收费站的等待时间。这样,可根据不同类型的意外伤害/死亡和经济损失率来计算安全性收益。由于在提高出行舒适度方面的信息有限,我们可以通过出行者问卷形式来采集在“减少紧张”和“轻松出行”方面的数据,最终评估生活质量的提高程度。

尽管各种ITS项目的建设目标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出行者(直接)收益是ITS实施的核心优势之一。用常规方法难以评估其全部收益,因为它与运营商/投资者的收益是重叠的,同时,外部的社会收益也是出行者群体收益的一部分。

效益评估篇2

知识点:财务效益和费用

(一)财务分析工作程序及内容

(二)财务效益和费用的识别和计算

(1)财务效益

营业收入。

(2)财务费用

1)建设投资:工程费用(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基本和涨价)组成。

2)流动资金

方法:分项详细估算法。

流动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3)经营成本=总成本-折旧费-摊销费-利息支出

经营成本=外购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费+工资及福利费+修理费+其他费用

总成本费用=生产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总成本费用=外购原材料、燃料及动力+工资及福利费+修理费+其他费用+折旧费+摊销费+财务费用(利息支出)

【结论】总成本=经营成本+折旧+摊销+利息支出。

经营成本是指总成本费用中以现金形式支付的成本。

效益评估篇3

关键词:绿色;水利工程;效益;评估技术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绿色水利工程效益评估技术类型

(一)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层级分析法

层级分析法(AHP)发展的目的,就是将复杂的问题系统化,并由不同层面给予层级分解,并由高层次往低层次逐步分解,以求得各方案的优势比重值,比重值越大,表示被采纳的优先顺序越高,并通过量化的判断,求的脉络后加以综合的评估,在提供决策者信息的同时,也能够减少错误的风险性。

AHP法有七项假设条件,分别是:各系统或问题可被分解成许多可被评比的种类或成分,形成具方向性的网络及层级结构;层级结构中,每一层级的评估要素均假设具独立性,并且可以用上一层级内的某些或所有的要素为基准,进行评估;进行评比时,可将绝对数值尺度转换成等比尺度(Ratio Scale);成对比较(Pairwise Comparison)之后矩阵倒数对称于主对角线,可用正倒值矩阵(Positive Reciprocal matrix)处理;偏好关系满足传递性(Transitivity),但完全具传递性并不容易,因此容许不具传递性质,但必须测试其一致性的程度,从而了解不一致性的程度;评估要素的优势比重,是经由加权法则求得;任何要素只要出现在阶层结构中,不论其优势比重为何,均被认为与整个评比目标结构相关。AHP法操作方法可分为四大步骤,分别是建立层级、建立各层级的成对比较矩阵、求解各层级的权重、一致性检验等。建立层级有助于研究议题的确认,并厘清影响因素对策略方案的影响力。根据Saaty的定义,这种结构是将我们对问题所认定的要素(Entities) 组合成几个互斥的集合,而形成上下“隶属”的层级关系,并假设每一层的任一集合仅受上一层集合的影响,且同层中的集合彼此互斥,集合中元素与元素之间相互独立。

研究中建构的水利绿色工程建设效益评估层级,可包括三个层级,第一层为生态网络体系及基地生态体系两项。生态网络体系的下一层包括周围环境相容度、绿色网络、水域网络等三个评估项,基地生态体系下一层则有坝路特性、堤岸条件、生物条件、水体条件、底质条件、维护管理、景观条件等七项;生态网络的第三层评估项则包括土地使用现况等14项,基地生态体系的第三层评估项则有坝路型态等41项。在使用过程中,AHP法的权数值是决定于各准则间成对比较的结果,通常以九个评估尺度进行两两准则间相对重要性评量,评值为1表示同等重要(equally important),评值越高显示重要性越大,因此评值9为绝对重要。经评比尺度表示后,即可求得成对比较矩阵(pairwise comparison matrix)。

(二)IBI(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生物效益评估技术

相关研究在进行坝路鱼类IBI生物效益评估时,可分别在各坝路不同路段进行鱼类调查,分别是绿色工程建设施作地点是第一个调查点,距离工程施作点上、下游约200米处分别为第二及第三调查点。每个点的鱼类调查是以50米路段为样区范围,鱼类采集是以电鱼法,以固定输出8伏特交流电的背负式电鱼器,一人在前方以操作放电,捞捕电晕的鱼,后方一人采集鱼,沿Z字形路线由下游往上游采捕,采集样区设定为长50米,尽最大努力采取鱼类资源。IBI指标应用于我国河段及坝路生物效益评估时,必须进行适度的修正,本研究根据鱼类群聚特征分别评为优等、中等、低等,并给与5、3、1分数,IBI指数计算指标总分以0分最低,45分最高,共区分为四个等级。等级一的分数介于35-45,表示溪流环境未受影响;等级二的分数介于23-34,表示溪流环境受轻度影响;等级三的分数介于15-22间,表示溪流环境受到中度影响;等级四的分数介于0-14间,表示溪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二、绿色水利工程效益评估技术的应用

(一)绿色工程建设效益评估

各绿色工程建设效益评估方式是依据AHP 法建立的评估架构,以现地评估方式至现地进行各评估指标评量。各评估指标依条件优劣分为三等级,等级一表示其生态条件较佳,等级二次之,等级三较差;而等级数乘上权重数即是该评项的得分,AHP 评估体系中第三层各评项得分的加总即是第二层的得分,第二层级的加总即是第一层级总分。在得到的效益比值分析图中,X 轴为“各样点单项评估指标的等级乘上权重值之和”与“基准样点相对应单项的等级乘上权重值之和”的比值,此比值可了解各样点单项效益与基准样点的差异。效益比值分析图Y 轴为“各样点各项指标等级乘上权重值之和”与“基准样点各项指标等级乘上权重值之和”的比值,此比值可了解各样点整体效益与基准样点的差异。各评估面向相对于基准样点的比值若低于100%,表示该面向的生态条件相对较优,相对的若比值高于100%,显示该面向的相对生态条件较差,未来应进行改善,以提升效益。

(二)水利绿色工程建设效益评估方法

应用AHP层级分析法建构水利绿色工程建设效益评估体系兼具质性与量化、现地生物资料验证等优点,例如维护管理、景观美质、堤岸或坝底多孔性的评估,在现地进行评量时,短时间内很难以量化的方式进行测量或计算,因此以专家评分的方式进行,可以效提升评估的时间效率及降低成本。但是水质、水深、流速、生物种类与数量等评估项目,则必须以明确的数据作为评量依据,因此现地的调查与纪录是必要工作,有助于提高评估结果的正确性。

(三)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介绍水利绿色工程建设效益评估方法,以及于坝路生态效益评估当中的应用。本研究介绍的方法,未来可作为水利相关单位进行绿色工程建设施作前的事前评估,以及工程建设后的效益评估。进行事前评估的功用在于审视绿色工程建设地点的各项条件状况,作为后续规划设计的依循,例如当堤岸条件、底质条件相当优良时,进行工程设计时,就不需大幅度的改变堤岸及底质的现况;假若水体条件、景观等条件不佳,则进行设计时应特别强化水体、水质的改善,以及环境美化、视觉景观改善的设计。完成绿色工程建设后,进行同样的评估,可与建设前进行比较,检讨工程效益,以及后续应持续努力的工作项目。另外,由于信息化建设水平已经成为 21 世纪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对一个国家(地区和领域)信息化发展水平及其信息技术应用环境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一个国家(地区和领域)向信息社会迈进的程度和制定进一步的发展战略。因此,在具体的绿色水利工程效益评估时,也应当有效的将信息化技术加以融合。

参考文献:

[1]鲁仕宝,黄强,王义民,高凡.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的信用风险评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7期.

效益评估篇4

关键词:高职 实验室 投资效益 评估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65

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专业技能型人才”,工学结合,实现学生毕业就能上岗。教学设计围绕技能训练开展,高职院校实验室的主要职能是为教学与技术服务。目前,高职院校很重视实验室建设投入,功能齐全,设备先进,但缺乏成本分析,效益观念淡薄,造成资源浪费。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单位部门应该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衡量实验室的投入产出,建立评估体系,提高实验室综合效能。本文提到的实验室也包括实训室和实训中心。

1 投资效益的一般概念

1.1 效益的概念

效益是指劳动(包括物化劳动与活劳动)占用、劳动消耗与获得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效益是人类行为活动追求的目标之一。经济效益是指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所谓经济效益好,就是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经济效益可以运用若干个经济指标来计算和考核。

1.2 教育投资效益

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是指高职教育领域内的劳动耗费与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1]。人们在论及教育的经济效益时,一般从两个层面上认识:一是把教育看作一种投资,看其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大小;二是从教育经济效益的过程中来分析、认识,即培养的人才与所消耗的资源的对比分析。因此,教育投入产生的效益就是两个方面:教育培养的人数和质量、教育对国民收入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2 高职院校实验室现状与不足

2.1 现状

高职院校的实验室主要任务是教学。按功能分:第一类是纯教学型,主要承担教学任务,按实验项目设立,供教学过程中使用,如汽车底盘实验室、测量实验室等。第二类是工学结合型,学校与企业共建,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方投入设备,既有教学功能又可以承担企业员工培训,如东风日产实训基地。第三类是生产型实习工厂,企业方投入生产设备,学校将学生的技能培训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联系,承担生产任务,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

在管理上,高职院校对实验室执行二级管理模式,实验室按专业设置分属到各教学系,负责日常运行管理和设备采购。学校的管理部门有国有资产管理处、实训处、教务处等,负责绩效考核、设备采购审批等。管理中也存在模糊的情况,因为教学安排、设备采购、人员聘用和考核分属不同的部门。

2.2 存在的问题

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管理部门重建设,但缺乏科学的效益评估,没有形成竞争、淘汰机制。因此,存在的问题很多:①技术力量不足,人员学历偏低;②实验项目开设缺乏论证,主观随意性大,验证性实验居多,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③按照专业来设置,划分过多,项目重复,设备重复购置,资源浪费,设备空置率高。

3 实验室投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3.1 设计原则

实验室投资可以看作教育投资中的一部分,可以按照教育投资效益的理念来分析评估,以教育过程投资效益分析计量模式为基础。根据高职院校实验室的特色,从资源投入和效益产出两方面构建评估体系。实验室投入的主要资源含人力资源(教师工资)、物力资源(设备、耗材等),而产出的成果主要体现为培养的人数与质量。

3.2 评估体系

根据评估设计原则,评估体系包含两个方面,即投入和产出。投入使用“实验实训室基本情况表”(表1),掌握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产出使用“实验实训室投资效益评估表”(表2),采用记分制,投入和产出对比分析,完成评估。

表1 实验实训室基本情况表

表2 实验实训室投资效益评估表

4 评估结果的处理

4.1 教育评估

20世纪80年代,教育评估开始在美国受到各界重视。对于教育评估的概念是从两个对立的立场发展起来的,学术界和学校的立场是一方,政府和社会是另一方,学术界和学校一般将“改进”作为评估的目的,政府和社会一般将“问责”作为评估的目的。

我国的高校教育评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走向正规和制度化,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定期对高等学校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估,对成绩卓著的学校给予荣誉和物质上的重点支持,办得不好的要整顿以致停办。与此同时,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评估也随之开展和完善。近年,教育部组织了一些高职教育大型评估活动,评估体系中的实践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条件所占比重很大,自然涉及实验室的评估,欠缺的是没有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对投入和产出进行比较分析。

4.2 评估结果处理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评估实现以下作用:①完成实验室情况调查;②为填报上报报表的提供准确数据;③将评估结果纳入二级管理单位的整体教学工作考核体系,体现高职教育特色;④优胜劣汰,引入竞争机制,给予效益好的实验室更多的资金投入,对于总体效益差的实验室要求改进甚至合并或者停办,以节约资源。实验室投资效益评估应形成一个机制。完成一次评估,不仅使学院掌握一手数据,同时也为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林.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效益的经济学分析[J].教学研究,2001,(12):259.

效益评估篇5

关键词:贵重仪器设备 评估 评估体系

仪器设备特别是贵重仪器设备不仅可以衡量一所高校实验室的装备条件,而且也是一所高校科研教学实力的象征。可是在部分高校中还存在着贵重仪器设备管理混乱、利用率低等弊端,贵重仪器设备的优势和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要分析现状,完善贵重仪器设备的评估体系。

1 贵重设备的定义及地位

1.1 高校中贵重设备的定义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的通知中规定贵重仪器设备要符合以下几点:(1)单价在人民币10万元(含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2)单台(件)价格不足人民币10万元,但属于成套购置、配套使用,整套价格超过人民币10万元(含10万元)的仪器设备。国家教育部指定的23种仪器设备。单价不足人民币10万元,但属于有关部委明确规定的、属精密、稀缺的贵重仪器设备。

1.2 贵重设备在高校的地位

设备尤其是贵重设备是现代高校的物质技术基础。据统计某高校仪器设备中除去微机这种几乎人手一台的必须设备之外。共有8663台件设备合计182,119,633元。而超过10万的大型贵重设备共有263台件,合计111,419,778元。台数比例仅占3%的大型贵重设备在金额上却占到了61.2%。贵重设备是高校仪器设备的主体,代表了学校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如果处理不好贵重设备的购置和管理问题,提高不了其效益,就会直接影响学校的科研成果的产出和学术地位。

2.1 工业企业仪器设备评估常用方法

目前,在工业企业被广泛接受的仪器设备评估方法有三种,即市场比较法、成本法和收益法。在仪器设备评估实践中所使用的方法均为上述三种方法或基于上述三种基本方法的发展。

市场比较法是通过对被评估的仪器设备与目前市场上正在交易的可比市场参照物的反复比较,根据市场参照物的价格进行调整来确定评估对象的公平市场价值。

成本法是从成本的角度来衡量资产的价值,它首先估算被评估设备的重置成本,然后再计算该设备的功能性贬值、实体性贬值、经济性贬值,最后用重置成本扣减各种贬值得到该设备的评估价值。

收益法是通过预测设备的获利能力,对未来设备带来的净利润或净现金流按一定的折现率折为现值作为评估设备的价值。

2.2 目前高校对贵重仪器设备常用评估方法

该文从互联网上查阅了12个省份的共17所高等院校的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表。发现其考核项目基本是“日常管理、机时利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服务收入、功能利用与功能开发”六大项,每所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分别对这几项设置不同的权重,权重总计100%,在六大项中,又分别设有详细的约50条考核内容和具体分数计算方法。根据考核表,大部分高校设备的考核满分为100分。最后根据考核分数,评估设备效益。评估标准基本是:

优秀设备:总分≥90分

良好设备:75分≤总分

合格设备:60分≤总分

不合格设备:总分

各院校对不同的项目设置不同的权重和不同的考核内容反映了其侧重点不同,也与高校自身的具体情况密切相关。

效益评估篇6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项目 投资效益评估

一、信息化项目投资效益评估的重要性

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效益评估,对于解决“IT项目泥潭”问题很有必要。从企业信息化的项目建设层面分析,项目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信息化的成败。目前,众多企业热衷于开发适用于自己的MIS系统,争相上ERP等项目,却陷入屡遭失败而难以自拔的境地,被称为“IT项目泥潭”。信息化项目评价缺乏可具体参照的标准是导致项目陷入“泥潭”的根源之一。尽管评价通常经过前期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预算审查、招投标、专家评议,到项目中期的规划会议、选型会议、技术方案研讨会,再到项目结束时的测试、验收、总结、评奖等阶段,然而在回答信息系统项目有多大价值,或者能对企业绩效产生多大贡献的时候,通常只能用工作效率提高,业务处理速度改善,使用更加方便,资料更易于更新等模糊指标来回答。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的“值不值”问题还需要建立项目验收和绩效评价标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实施持续的过程管理和评价。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特点

企业信息化建设一般要通过建立数据仓库,全面收集、整理企业内外部的数据和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层次分析,以发挥决策支持作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传统的实物投资相比,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具有下面几个特点。

1、不确定性大。即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成功主要来源于高科技技术成功的实际应用,信息化技术本身的发展存在不可预见性,其成功与否需要在项目建成后生产过程中的不断完善,投资的不确定性较大。

2、收益的无形性和延迟性。即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收益并不总是能够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而且收益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的规模和程度。

3、投入高,换代快。特别是前期的建设投入数额巨大,但是项目的寿命周期相对而言却比较短,更新换代频繁。

4、效益评估的复杂性。与传统的其他实物投资的效益评估相比,信息化的效益评估和优化确实具有更高的复杂性。传统的投资项目价值评估的指标比较容易量化,进行最终的评价就比较容易,而且其效益主要还是体现在显性收益上,而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价值评价中隐性成分相对较多,且IT的应用受到许多变量的影响,IT与其他因素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对信息化进行效益评估时,需要进行综合全面衡量。

三、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的效益评估

1、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的效益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效益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总劳动量的条件下,生产出更多的社会所需要的劳动成果。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效益同样也是反映了劳动成果和劳动占用、消耗之间的关系。一般可将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效益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1)直接效益。直接效益又叫有形效益,是指可以定量计算出的那一部分经济效益。例如企业物资管理的信息化,缩短了供货周期,压缩了库存,裁减了人员,于是就可以依据缩短时间的天数和库存物资的减少,以及裁减人员的工资等,定量地算出由此产生的增收节支额,计算出的结果就属于企业信息化的直接经济效益。直接效益可以用不同的量化指标和计算方法加以体现。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带来的直接效益有的是很容易看出的,例如企业信息化可能带来下列直接经济效益:使原材料、燃料和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并使生产计划达到最优化,从而提高了多大的生产能力,增加了多少产品和产量;信息化建设项目可以减少工时的损失和设备的停车事故,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多少的百分比;信息化建设项目降低了多少成本,避免了多少消耗,减少多少管理费用的支出等等。

(2)间接效益。间接经济效益是指不能加以定量计算的那一部分经济效益,故又称无形效益。它主要是指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效率以及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引起企业管理上的一系列变革等。例如,企业信息化可能带来下列间接经济效益:使管理人员决策及时、准确、更科学化;使企业上下级的信息流通结构更趋合理;提高企业信誉与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增强竞争力;提高了企业售后部门的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等等。以上这些方面的效益一般不能通过定量计算得到,具有一定的隐含性质和延迟性,但对于企业的管理以及企业的发展、壮大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与作用,所以在评价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时,这部分效益应予以高度重视。

2、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评价

(1)净现值法。目前常用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是净现值法,该方法是利用经过风险调整的现金流量或资本成本率来计算净现值。当净现值大于零,说明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在经济上可行,反之则不可行。投资项目净现值等于企业建设项目每年的净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但是传统的净现值法无法对由于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资而产生的各种发展机会的价值进行评价,容易低估项目本身的价值。近年来期权定价理论的出现及其在投资决策领域方面的应用在这方面弥补了传统的净现值评价方法的不足。显然一项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投资除了该项目本身形成的现金流外,还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带来许多有利的发展机会,例如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拥有了管理资源、技术知识、信誉、市场地位和规模方面的优势,从而相对于不具有该类资源的企业来说,企业在今后的经营过程中具有很多发展机会。企业所持有的投资机会构成了以未来的投资项目为标的的期权。企业在有利条件下进行下一步投资,尽可能获得最大效益,这相当于执行期权。当环境不利时,企业可选择进一步放弃投资,其损失仅为期权的成本。因此,为全面评价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必须计算项目所带来的各种发展机会的价值。结合期权定价模型,可对传统的净现值评价方法作大胆的修正,修正后的净现值的计算公式为:含发展机会价值的净现值NPV=传统净现值NPV+项目所含发展机会的价值。式中的项目所含发展机会的价值,可参考费雪·布莱克(Fischer Black)和梅隆·舒尔斯(Myron Scholes)创立的期权定价模型进行测算。

(2)其它的评估方法。修正后的净现值法可以体现投资项目所含发展机会的价值,在实用性上提高了一步。但它还只停留在对直接经济效益的评价上,回避了大部分难以定量计算但对企业的发展又非常重要的间接经济效益,无法全面反映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综合经济效益,所以近年来,国外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rrarchy Process)、模糊综合评价法(FCE)、灰色评价法(GE)以及精经网络(NN)等评价方法,都是在进一步探讨信息化综合效益的评价问题。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提出的一种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工程、经济、军事等领域,解决了诸如系统评价、资源分配等许多重要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和减少主观影响,使判断趋于科学化,是一种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在该方法中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并确定各项指标在企业现实条件下应达到的理想数值(即标准分),然后应用层次分析法求评价指标重要性系数,最后根据设计权重和计算的各项指标的分值进行汇总。

效益评估篇7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许多项目公司在同一时间管理多个项目,而项目群管理与以往单个项目管理最大的不同在于项目群通过项目之间的协同管理使效益达到最大化。如何评价项目群协同管理的工作成效,是目前项目群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构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项目群效益评估模型,以对项目群管理工作进行客观、科学地评价有所借鉴。

关键词:项目群 协同管理 层次分析法(AHP) 效益评估

项目群管理是指通过对一组相关的项目进行集成和管理以实现一定的战略目标或利益,而如果分别对单个项目采取对应的项目管理则无法实现该目标或动态管理过程。为了评估项目群管理的工作成效,本文结合项目群的协同管理模式,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项目群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建立评估模型对项目群管理效益进行评估。

在应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处理决策问题时,首先要将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层次化并构造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其基本形式是由一个结点连接几个结点的树。在这个层次结构模型下,复杂的各种因素被分为若干层次,上一层的每个元素由下一层用线段所连接的各个因素决定。这些层次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最高层,又是目标层。这一层只有一个元素,一般它就是决策的目标。二是中间层,又称准则层。这一层包括实现目标所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三是底层,又称方案层。这一层包括决策时刻供选择的各种方案。

项目群效益递阶层次结构

项目群效益模型最高层指标的确定。项目群效益最高层指标指项目群效益指标,是最终用来衡量项目群成败的指标。项目群管理者可根据效益指标确定项目群的成败。基于AHP模型最高层的唯一性,在项目群效益分析中,最高层就是项目群效益指标。

项目群效益模型准则层指标的确定。基于前面准则层的描述,且项目群目标主要包括项目的成本、进度和质量目标,这三个目标的实现情况与项目群效益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进度控制是项目群效益的主要矛盾和主线,成本控制是项目群效益的基础和关键,质量控制是项目群效益的命脉和根本。于是采用这3个指标构成项目群效益层次分析法的准则层指标。

项目群效益模型方案层指标的确定。项目群效益层次分析法的方案层指基于协同思想,站在企业经营成败的层面,根据项目间关联的类型和程度将项目群协同分为资源协同、战略协同、组织协同、采购协同、设计协同、生产协同和创新协同。它们就构成了项目群效益层次分析法的方案层指标。最底层的方案指标通过准则层的指标而最终作用于目标层。经过这个树形的传递,指标层的各具体因素对于目标层的影响程度有多大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的层次结构予以清晰的表示。

鉴于以上分析,项目群效益就可通过AHP递阶层次分析,进而定性定量的测定。

项目群效益评估模型构建

项目群效益评估模型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上层元素由下层元素所决定,依据所确定的隶属关系构造出下层元素相对于上层支配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的判断矩阵。在此模型中,下层元素对上层元素的影响力不容易定量化测定,各元素间的相对影响力不能用一个绝对的标准进行测量,故只能采用一种相对标度来加以衡量。本文采用“1-9尺度”来表示两元素间的相对重要性。

(一)构建两两重要性判断矩阵

构建准则层P(项目群目标)相对于最高层M(项目群效益)的两两重要性判断矩阵:

式中:P为准则层项目群目标的相对重要度判断矩阵;n为准则层的因素个数;Pij为准则层各项目群目标相对于最高层的重要度。采用专家评估法得到判断矩阵后,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其特征向量A,即计算出准则层各目标因素相对于最高层项目群效益的贡献度。

在应用AHP法对项目群效益进行层次分析时,各项目群目标的相对重要度并无一定值,而是根据具体的项目群情况,通过对有关专家和实际从事项目群管理的人员进行深入调查而得出的结果。不同人员由于站的角度不同,知识经验不同,分析问题方法不同,对同一准则的判断,所得的判断矩阵可能也不同。因此,判断矩阵构建的质量好坏与构建矩阵的人密切相关。项目群管理人员应尽可能多的让不同领域、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专家参与评判,以构建比较合理的评判矩阵。

(二)构建方案层判断矩阵并确定特征向量

和前面一样,构建方案层各项目群协同方法Q相对于准则层中的项目群目标因素P的两两重要性比较判断矩阵:

对判断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其特征向量。确定方案层各项目群协同方案因素相对于准则层项目群目标的贡献度。计算出所有协同因素对项目群各个目标因素的权重向量后即可得到权重向量集B=(B1,B2,…,Bn)T,n为准则层项目群目标因素个数。

(三)判断一致性检验

一般情况下用矩阵的最大特征根与一致矩阵的最大特征之间的差别来判断,一致性指标定义如下:

CI=(λ-n)÷(n-1)

其中λ为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当CI=0,即λ=n时,可以证明矩阵是一致矩阵。但是矩阵有一个非一致性的容许范围,用一个一致比容率CR来判断,CR=CI÷RI。

其中RI为一致性指标,当n取不同的值时有确定的RI值与之相对应。当衡量判断矩阵的CR值小于0.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反之,则认为一致性不够,需要对判断矩阵做适当的调整,以保证判断矩阵有适当的一致性。

(四)计算最底层各协同方案对目标层效益指标的权重向量

最底层协同方案对最上层目标效益的权重向量即为特征向量C=A*B。通过求出系统权重向量即可知道各协同方案对项目群效益的影响度大小,从而有助于项目群管理人员对不同影响的最底层协同方案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

应用案例

某项目群的建设内容包括:厂房建筑、仓库建筑、综合楼建筑、配套辅助用房建筑、成品堆场、购置设备仪器、配套建设厂区道路工程、给排水工程、供热工程、电器工程、通讯 工程、照明工程、消防工程、环卫工程等基础设施。在实施前,用层次分析法对该项目群效益指标进行建模分析如下:

(一)准则层判断矩阵P及其特征向量A的确定

由图1及对项目群分析构建如下判断矩阵:

其中λmax=3.308,归一化特征向量为A,CI=0.019,计算得CR=0.03276

(二)方案层判断矩阵及其特征向量的确定

其特征向量为B1=(0.3660.0350.2770.0880.1460.0260.062)T, λmax=7.324,CI=0.054,故CR=0.041

其特征向量为B1=(0.3890.1400.2170.0520.0730.1010.028)T, λmax=7.361,CI=0.060,故CR=0.048

其特征向量为B1=(0.1950.0200.0390.3340.1290.2090.074)T,λmax=7.829,CI=0.121,故CR=0.091

(三)计算各协同方案对项目群效益的排序权系数

排序权系数=0.105*进度指标的权系数+0.637*质量指标的权系数+0.258*成本指标的权系数

各单位的排序权系数如表1所示。由此可见,资源协同是影响项目群效益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项目群管理区别于单个项目管理的关键就在于它的协同管理。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协同因素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初步设想,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项目群协同管理模式会日益成熟。

参考文献:

1.费培之,程中瑗.数学模型实用教程.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2.毛鹏,陈森发,陈彦.大型工程多项目群管理创新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8(12)

3.张明,董利民.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土地整理项目风险评估模型.湖北农业科学,2006(7)

4.张朝勇,王卓甫.项目群协同管理模型的构建及机理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

效益评估篇8

【关键词】 结核病;防治;社会效益

结核病是常见呼吸道传染疾病, 对人类健康又严重威胁。目前随着全世界范围内结核病的卷土重来, 这一疾病已成为全世界人们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及公共卫生问题。结核病不仅可导致患者个人蒙受经济损失, 同时还可向其他人传播, 导致健康人群受到感染, 给社会带来额外生产力损失。因此对肺结核加以预防并对患者及时发现、尽早治疗, 可有效降低社会医疗费用支出, 同时可挽回结核病传播所造成的经济损失[1]。我国在这一社会利益诉求基础上, 在过去10年中加大投入开展结核病防治, 对传染性结核病患者予以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 取得了重大社会效益, 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从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3年~2013年)(简称规划)终期评报告中获取肺结核患者相关资料, 包括患者的发现、登记和治疗结果,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抽取人口数和GDP。

1. 2 方法 采用社会经济学分析方法对结核病防治社会效益进行估算, 主要测量内容包括社会效果、社会效益。①社会效果测量:在全社会范围内, 通过开展《规划》对结核病加以控制, 可促使更多传染性结核病患者获得有效治疗, 降低肺结核向健康人群传播的几率, 从而可实现积极社会效果。然而如何对免于受到结核病传染的健康者数目进行测定, 需从结核病传播机制入手。已有调查显示, 1名传染性肺结核患者自症状出现开始的2年内可传播给10~15位健康人, 然而患者经过治疗后结核病传播时间会明显改变, 传染期会大大缩短, 故而健康人受传播的几率会大大降低。若患者在症状出现后立即接受治疗, 则可彻底避免该疾病的传播, 即可保证10~15位健康者免收传播[2]。然而在实际中这一理想状态很难实现, 故而对患者出现症状到治疗前这段时间传染的人数, 目前还无公认数据。本次研究借鉴中国CDC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00年的调研究结果, 推算在实施DOTS区域和非实施区域内, 1例患者分别可感染9名健康人与15名健康健康人, 即该项目的开展可使6人免收传染。根据这一计算方法, 结核病防治可避免传染的健康人数为因规划成功治疗患者和治疗成功后各传染患者避免传染的人数的乘机。②社会效益测定:效益主要通过货币表现, 有直接、间接与无形效益三种形式。其中直接效益指规划实施后避免新发患者所节省医疗费用, 计算方法为:直接效益为实施规划所避免的新发患者人数与各例避免新发患者所以节省医疗费用。间接效益是患者健康恢复后避免的生产力损失所具有的社会经济效益, 这一效益因关系到人的价值等问题, 目前还没有科学计算方法, 根据社会生产角度, 规划实施带来的间接效益为所挽救劳动力DALY损失与人均GDP的乘积[3]。无形效益是因降低疼痛、防止社会歧视等给患者的益处, 通常无法量化, 故而可忽略。

2 结果

通过分析发现结核病防治的实施有效避免了337万健康者变成肺结核者, 节约医疗费用24.9亿元, 同时通过对结核病患者展开治疗, 促使劳动者中肺结核患者恢复健康, 促使社会生产力缺损大幅降低, 挽回社会经济损失3970亿元。

3 讨论

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所致人与多种动物的慢性传染病, 致病机理是动物机体中的部分器官出现结节性肉芽肿, 在逐渐发展下结节中心出现化脓、干酪状钙化或坏死后成为空洞。结核分枝杆菌分布十分广泛且可普遍流行, 在诸多动物之间有较高传染率, 对人类与动物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均有重大威胁。有关调查显示, 我国目前有500万名结核病患者, 在全世界范围内居于第二位, 是全球范围内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 且我国结核病患者中有80%位于农村。最近几年来, 我国政府不断加大防治结核病工作的投入力度, 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 结核病的发病率也得到了明显控制。

为探讨结核病防治可取得的社会效益, 本次研究对《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3年~2013年)实施后的社会效果与社会效益进行估算。估算结核病防治社会效果时主要是对因实施结核病防治而避免传染健康人群进行估算。通常情况下, 实施《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可提高肺结核患者治愈率, 降低患者死亡率, 而对实施后社会效果进行估算时可对肺结核所致死亡人数下降率进行考虑。然而在《规划》实施中所登记的死亡数据反映的仅是在治疗6~8个月时患者死亡人数, 并未追踪完成治疗后患者死亡人数, 故而无法对规划实施后患者死亡率进行全面统计, 因此本次研究并未估算实施规划后患者死亡人数下降率。另外, 在对避免传染健康人数进行统计时, 本次研究只是对一次传染避免人数加以统计, 而并未对二次传染的可能性进行估算, 故而估算结果可能会比实际效果稍低[4, 5]。

在对实施规划后所取得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估时, 直接效益估算的是避免新发患者所节省的医疗费用支出。在规划实施中获得规范化治疗患者中, 因不必要服务减少和疗程缩短, 患者医疗费用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然而由于各地的结核病防控中心管理力度各有差异, 不必要服务减少程度和减少量还缺少确切数据加以反映, 故而本次研究并未对这一部分节约费用加以估算[6]。另外, 诊疗费用也并未对患者误工费、交通费及伙食费等加以计算, 因此直接效益估算值相较于实际直接效益略低。间接效益主要是劳动力患者健康恢复之后挽回的经济价值, 而并非对非劳动力患者展开相应估算。经济学认为非劳动力患者对社会财富而言是负向增加而非正向增加, 故而可忽略不计。另外, 按劳动力患者对实施结核病防治的社会经济价值进行计算时, 所用人均GDP应该用当年的、分母为劳动力人口的数值。然而由于本次研究并不要求非常精确, 因此并未对人均GDP加以调整, 这可能会导致间接效益计算结果略低于实际。

本次研究揭示, 结核病防治的实施有效避免了337万健康者变成肺结核者, 节约医疗费用24.9亿元, 同时通过对结核病患者展开治疗, 促使劳动者中肺结核患者恢复健康, 促使社会生产力缺损大幅降低, 挽回社会经济损失3970亿元。由此可见, 通过结核病防治可收获巨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各级政府应逐渐加大防治结核病的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 许力,徐勇,高卫珍.2005-2010年吴江市结核病防治现状及其对策.中外医疗, 2013(21):137-139.

[2] 曹德君,陈颖钰,晋丛,等.新型结核病疫苗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中国奶牛, 2013(16):22-23.

[3] 李丹.锦州市2003-2012年肺结核病疫情监测分析.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3,34(5):65-67.

[4] 陈莲英.健康教育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的开展及作用探讨.中国卫生产业, 2013(8):256-257.

效益评估篇9

关键词:专利技术效益 动态评价 评价指标

科技进步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其中专利技术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对专利技术的经济效益评价日益重要。下面试用动态评价方法对专利技术的经济价值评估作如下论述。

动态评价方法要义

动态评价方法是以投资资金的时间价值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即对时间因素用复利计算方法计算,进行价值判断。动态计算方法,或称等值计算方法,是将不同时间内,投入的资金和流出的资金换算成同一时点的价值,它不仅为专利技术投资的经济比较提供了同一时间平台,还能反应未来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因此,考虑投资资金的时间因素,比较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使评价更符合实际。这样做对专利技术投资者全面考虑资金周转、利息观念、投入产出、合理利用资金,提高其经济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仅用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外部收益率等评价指标对专利技术经济效益进行动态评价。

净现值指标评价

净现值是指投资项目通过规定的利率ic,以投资开始年为标准,对以后不同时点上发生的净现金流量进行折算的现值之和。这样就可以用一个单一的数字来反映投资专利技术方案的经济价值。

若已知投资某专利技术方案的寿命期为n,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为(CI-CO)t。其t=0,1,2…,n,求净现值的公式为:

式中:NPV(ic)为当利率为ic时的净现值;(CI-CO)t为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CIt为第t年的现金流入;COt为第t年的现金流出;n为方案的使用期限。

当采用的利率为基准贴现率(i0)时,则所求得的净现值为财务净现值。净现值的经济含义,是反映投资项目在计算期内的获利能力。在利用净现值标准来评价投资专利技术单个方案时,若NPV(ic)>0,则表示该方案的收益率不仅可以达到基准贴现率的水平,而且尚有盈余;若NPV(ic)=0时,则表示该方案的收益率恰好等于基准贴现率;若NPV(ic)

例1 某厂拟购买48万元专利技术,使用该专利技术年收入为15万元,成本3.5万元,4年后按5万元转让,基准贴现率20%时,这项投资是否值得?

解:依式(1)得:

NPV(0.2)=-48-3.5(P/A,0.20,4)+15(P/A,0.20,4)+5(P/F,0.20,4)=-15.82(万元)

计算结果为负值,达不到20%的报酬率,说明购买该专利技术不可行。

例2 某公司欲购买专利技术生产同样的产品,基准贴现率为10%,现有两种专利技术可供选择,已知专利技术A方案的购买费、年费用、转让费、年使用时间分别为250、90、20、5(万元),B方案分别为350、70、35、5(万元)。试比较可行性。

解:专利技术A、B二方案的经济寿命相等,用净现值比较其经济效益,确定其应选的投资方案。若利率为10%,A、B方案的净现值由公式(1)分别得:

NPV(0.10)A=-250-90(P/A,0.10,5)+20(P/F,0.10,5)=-578.8(万元)

NPV(0.10)B=-350-70(P/A,0.10,5)+35(P/F,0.10,5)=-593.6(万元)

由上式可得:|NPV(10A)

用净现值进行评价,有两点要注意:贴现基准年一般定在投资开始投入年份,有时也可以定在项目正式投产年份;基准贴现率可选本企业长期经营的资金报酬率,也可选同类先进企业的贴现率。

内部收益率(IRR)指标评价

内部收益率的概念。内部收益率是反映投资项目所占用资金的盈利率,是考察项目盈利能力的主要动态指标。一般来说,在多方案比较遴选时,应择IRR最高的方案。内部收益率大于或等于基准贴现率的方案是可以采纳的方案,小于的是不可取的。这种评价方法适用于有限寿命的专利技术投资收益费用型项目,并且是初期投资较大,中、后期投资不大的项目。在进行方案比较时,还要求各方案的初期投资相等或相近,否则不能采用。

内部收益率的计算方法。按照内部收益的定义,由公式(1)得:

式中的i'为内部收益率(IRR),其余符号同前。通过上式解高阶方程求内部收益率i',计算工作很复杂,通常采用“试算内插法”求i'的近似值。

直线内插法求i'值公式为:

式中:i'为所求的内部收益率;i1为低贴现率;i2为高贴现率;NPV1为低贴现率净现值;NPV2为高贴现率净现值。

(2)式中加号以前为整数的百分比,以后的为小数百分比,NPV1与NPV2为绝对值相加。通常认为i1、i2之差小于2%时,所计算出来的i'误差较小。就单个方案而言,当投资专利技术方案的内部收益率i'大于基准贴现率i0时,则该方案在经济上可行;反之,i'<i0则方案不可采用。在实际评价项目时,因寿命期内现金流量结构较复杂,为使计算结果及计算过程表达清楚,常采用列表计算IRR的方式。

例3 已知某公司12年投资某专利技术项目,采用15%、16%、17%的贴现率贴现,其净现值分别为46.4、16.1、-17.3(万元),采用16%、17%时的内部收益分别为3.21、3.46(万元)。若该项目主管部门规定的基准收益率为15%,这项专利技术投资是否可行?

解:根据已知,用15%的贴现率进行贴现,净现值为46.4万元,这说明项目的内部收益率高于15%,所以在求内部收益率时,应当用高于15%的贴现率。已知分别用16%和17%进行再贴现,其结果是:16%的净现值为16.1万元;17%的净现值为-17.3万元。说明内部收益率在16%和17%之间。

根据已知按公式(2),可计算此项目的内部收益率:

计算表明,该专利技术项目的内部收益率为16.48%,大于基准收益率15%,说明该专利技术的经济效益超过了规定的基准收益水平,投资可行。

内部收益率指标的优缺点。优点:内部收益率(%)评价投资效果,可直观明确地说明投资或超额投资在整个经济寿命期内的盈利能力。IRR与NPV指标比较,不需要事先确定基准贴现率,就可计算出项目的IRR值。缺点:计算比较复杂,且可能出现多解,则需采用NPV或是其他指标进行评价。IRR的大小与专利技术的投资额有关,因此必须考虑利润总额目标。一个项目的IRR值是该项目所固有的,与其他投资项目毫无关系,对多比和多方案选优不宜。

以上优缺点帮助我们正确选用该评价指标。由于篇幅限制,内部收益率和净现值的关系、内部收益率的几种特殊情况等可参阅技术经济学等专著,不再讨论。

外部收益率指标评价

对专利技术投资方案内部收益率IRR的计算,隐含着专利技术投资项目寿命期内,所获得的净收益全部可用于再投资,再投资的收益率等于专利技术项目的内部收益率的假定,这是由于采用复利计算方法计算现金流量导致的。下面的算式演义可说明这个问题。

求解IRR的方程可写成下面的形式:

式中:Kt为第t年的净投资;NBt为第t年的净收益。

上式两端同乘以(1+IRR)n,也就是说,通过等值计算,将式左端的现值折算成n年末的终值,可得:

这个等式表明每年的净收益率以IRR为收益率进行再投资,到n年末历年净收益的终值之和与历年投资按IRR折算到n年末的终值之和相等。这种假定与实际相符合。也造成非常规投资项目IRR方程可能出现多解。对此外部收益率可予修正。外部收益率的计算也同样假定在项目寿命期内,所获得的净收益全部用于再投资,所不同的是假定再投资的收益等于基准贴现率。求解外部收益率的公式如下:

式中符合含义同前。公式(4)出现多个正实数解的情况不可能,并且通常可用代数方法直接求解。ERR指标用于评价投资专利技术方案经济效果时,需要与基准贴现率i0相比较,若ERR>i0则项目可取;若ERR>i0则项目可取;ERR

例4 某大专院校为某公司转让全套专利技术,签订的合同规定买方要分两年先预付一部分购置款项,待人员培训后再分两年支付所余款项。其转让全套专利技术预计5年的净现金流量分别为380、200、-1000、-1000、400、1200(万元)。基准贴现率i0为10%,试用收益率指标评价是否可投资该专利技术。

解:该专利技术是一个非常规项目,用IRR方程求解有两个解:i1=10.2%,i2=47.3%,则不可用IRR指标评价。此时可计算其ERR评价。据公式(4)和已知可得:380(1+10%)5+200(1+10%)4+400(1+10%)+1200=1000(1+ERR)3+1000(1+ERR)2

可解得:ERR=10.1% ERR>i0,该专利技术可投资。

用ERR指标评价非常规项目有其优越性,但采用不普遍。

除上述外,采用专利技术时,还可用效益成本率指标和动态投资收回期指标进行评价,互斥方案的经济效果比较评价,使用寿命不等的不同方案的比较评价,受资金限制的投资方案组合的选择评价等。

总之,以上主要用净现值指标,内部收益率指标,外部收益率指标,对专利技术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动态评价。但继续深入研究很有必要,尤其是借鉴发达国家的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进行研究评估,对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研究是十分紧迫的。

参考资料:

1.汪海粟等著,《国有无形资产资本化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效益评估篇10

一、当前公安边防部队基层政治工作效益评估存在的误区

(一)在评估标准上存在误区

一是以考核成绩为标准。即单纯用政治工作考核成绩的高低来判定一个单位政治工作的优与差。二是以自身的工作量为标准。把政治工作搞了多少次活动、谈了多少次心、编写了多少简报,被上级转发了多少篇、写了多少篇心得体会、记了多少读书笔记等作为判定政治工作质量和效果的标准。把政治工作的过程当做政治工作的效益。三是以完成任务为标准。即简单地以军事训练、执勤执法等任务完成的好坏作为政治工作搞得“好不好”、“有没有效果”的标准。若是任务完成得好,全归功于政治工作,若是任务完成得不好,就判定政治工作没做好。四是以领导人的言行为标准。即把某个领导人对该单位的政治工作的主观认识作为政治工作效益的衡量标准。于是,出现“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现象。当然以上这些标准,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一个方面或一个单位政治工作的某些侧面,但它不全面,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二)在认知评估对象上存在误区

一是晕轮效应。即是指负责评估的工作人员仅仅凭借对评估对象以往形成的感觉而做出评判。在对基层进行考核时,习惯于带“有色眼镜”,凭自己的主观印象,“一好百好,一坏百坏”。二是第一印象。考核者往往凭借自己对考核对象的第一感觉做出判断,“跟着感觉走”。这种情况容易造成结果失真。三是线索偏差。通俗地讲线索偏差是指一些人或单位,往往伪装出某种假象以掩盖其真实情况。笔者在调研中就遇到过此类现象。如某支队在对一个中队开展一项专题教育情况进行考核前,对这个单位进行了暗访,发现该单位领导对教育活动不够重视,行动较慢。不几天,支队又组织考核组进行考察,却发现包括指导员的教案、官兵的笔记等所有记录一应俱全,各种登记台账“造”得完整无缺。对于这些情况若不是及时掌握,很容易被假象迷惑。四是刻板印象。就是指用老眼光看人,凭老经验办事,不能实事求是进行评价。如某支队对基层单位的政治工作进行年终考核时,在上级出名挂号的一个先进单位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名列榜首,但在报请先进单位时,还是把这个“成绩不是很好的先进单位”作为先进典型上报并获批准。结果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诸如“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累死了当牛作马的,表扬了弄虚作假的,提拔了指鹿为马的”等一些牢骚话、顺口溜在整个部队蔓延开来,对部队的思想作风建设等都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在坚持评估原则上存在误区

主要表现为“四轻四重”倾向。一是重有形效益,轻无形效益。实际工作中考核人员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如各类登记台账等比较感兴趣,对官兵的思想反映、精神状态等不易觉察的无形的产品却基本忽视不计。如对官兵思想上受到的启迪、心灵上受到的震撼、精神上受到的洗礼却没有认真考查。二是重直接效益,轻间接效益。如组织官兵参加义务植树,只注重一共栽了多少棵树,却忽略了通过组织开展植树活动对官兵精神文明的培养这个间接效益。三是重短期效益,轻长期效益。如派出所开展一次作风整顿教育活动,考核时仅仅只是看到了当前部队的实际变化,但对今后的影响却未计算在内。四是重局部效益,轻整体效益。实际工作中最常见的是领导者只看重对某个先进单位或在自己心目中挂了号的单位的考评成绩,对部队整体效果考虑不多,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四)在评估结果反馈上存在误区

一是不敢向主管领导或部门反馈情况,怕受批评,特别是评估对象工作中出现问题或纰漏,反馈情况担心领导让其担负指导不力的责任,存在报喜藏忧倾向。二是不愿向被评估单位群众反馈评估结果,认为主动反馈情况有失领导机关身份,宁愿让评估结果在档案柜里睡大觉,也不主动向被评估单位群众反馈。三是反馈的方式方法简单粗暴,态度不够端正,居高临下,以训斥口气说话。

二、矫正公安边防部队基层政治工作效益评估误区的主要对策

评估边防部队基层政治工作效益,必须要弄清基层政治工作效益的特点。这些特点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内隐性与外显性相统一,二是即时性与渐进性相统一,三是局部性与整体性相统一,四是直接性与间接性相统一。这决定了在评估一个单位的政治工作效

益时要充分根据四个方面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评估工作,即必须确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坚持正确的评估原则,采取正确的评估方法,建立稳定的评估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矫正工作中存在的误区和偏差。

(一)必须确立科学的评估标准

部队政治工作是实现党对部队绝对领导和部队履行职能的根本保证。公安边防部队政治工作效益必须以提高战斗力和保证完成任务为最根本标准。这就是战斗力标准。由于战斗力标准是一个综合指标,以战斗力标准衡量政治工作效益主要是政治思想素质状况、组织整合程度和工作任务实绩三个方面指标的有机结合。因此,考察基层政治工作效益,必须坚持以下标准:

1. 基层官兵政治思想素质优良。( 1)坚定的政治信念。就是检验评估官兵是否坚信马列主义、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程度,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同程度,对新世纪新阶段公安边防部队建设发展方向的掌握情况,对国际国内形势的认识情况,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情况,对待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态度等。(2)过硬的思想素质。要把考察官兵个人的理想目标和人生追求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服役态度是否端正,能否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对待荣誉和先进人物的态度,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和自觉遵守部队纪律的情况等,作为评估基层政治工作效益的内容。而不是仅仅看能不能背诵政治理论条文、搞了多少活动、写了多少体会等表面的东西。(3)高尚的道德情操。将官兵的人际关系,遵守社会公德,生活和精神追求,个人价值选择,苦乐观、荣辱观、美丑观、婚恋观,团结互助和助人为乐等情况囊括其中看官兵的情操是否高尚。这一方面往往容易在评估时被忽视。

2. 基层组织整合程度良好。( 1)党委支部建设坚强。组织健全,党委(支部)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执行和党的民主生活制度坚持良好,领导班子内部团结,党委(支部)成员廉洁自律,作风端正,民主集中制坚持以及党员队伍的建设情况良好等。(2)干部队伍素质较高。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情况,干部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程度,干部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干部队伍服役和工作责任心程度,干部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情况,部队官兵关系状况等均呈现良好状态。(3)群众组织充满活力。共青团组织和军人代表会议及军人委员会组织健全并经常开展活动,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两个群众组织的作用发挥得好。

3. 基层工作任务实绩显著。基层部队的训练、执勤、作战的成绩突出,官兵的战术技术水平优良,参加抢险救灾、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公益建设活动的表现与成就显著等。要全面考察基层的工作实绩,那种简单地仅凭某次考核的成绩、某位领导的评价以及以训练执勤等任务完成的好坏作为评价政治工作的标准都是片面而不可取的。

总之,边防部队基层政治工作效果的三个方面基本指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衡量任何一个单位、一个阶段的政治工作效果,一般都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忽视某一个方面或者片面强调某一个方面,都会使政治工作的效果测评不准确。

(二)必须采取科学的评估方法

准确地评估基层政治工作的效益,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系统分析法。公安边防部队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包括五个基本要素,即政治工作主体、客体、内容、方法和环境。政治工作的效益正是由系统内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系统的整体性和相关性原理告诉我们,在评价基层政治工作效益时,既要将政治工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整体分析,又要把政治工作的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不能孤立地关注一个或某几个因素。要把政治工作主体、客体、内容、方法、环境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以找出它们在促成政治工作效益时各自的独特作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作用。只有把政治工作的五个基本要素都联系起来,全面分析,全面考察,从各个角度去评估效益,才能全面认识和把握政治工作效益,做出客观评价。实际工作中必须走出只关注某一方面而忽略或割裂其他方面之间的联系的误区。

2. 纵横比较法。运用比较法评估基层政治工作效益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纵向比较法。即对一个基层单位的政治工作作历史的比较,分析一定时期内政治工作效益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比较的目的在于从历史的角度和时间的顺序上衡量一个单位政治工作效益提高的过程和程度。二是横向比较法。即单位与单位之间进行效益比较,而且是同一时间内或同一问题的比较。这种比较的目的在于从横断面上衡量各基层单位提高政治工作效益的程度。三是纵横比较法。即把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有机结合起来,对某一单位同时作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在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中,综合判断出政治工作的效益。三种形式各有所长,采取何种形式取决于政治工作效益评估的实

际需要。这一方法,有助于消除评估的工作人员对评估对象存在的“晕轮效应”、“第一印象”、“刻板印象”以及线索偏差等认知上的误区。

3. 知行统一法。政治工作中的“知”主要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问题的认知。“行”,是指人们的行为、行动,也就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际活动。“知”“行”统一法就是既要看其“知”又要观其“行”,把“知”和“行”统一起来加以考查的方法。把对“知”“行”的考查统一起来,可以有效地解决只看考试成绩、不看实际成绩的现象,走出评估标准简单化的误区。

4. 效益分析法。在评估基层政治工作中运用效益分析法,就是要分析在政治工作中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效益是效果加收益与耗费时间乘以投入力量的积之间的比值。政治工作收益的高低不仅与工作效果和收益的大小有关,也与投入的时间和力量有关。效益评定法的运用,对于矫正评估工作中存在的把投入当产出、以工作量为标准、以领导的言行为标准以及“只管耕耘,不管收获”的误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克服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锐利武器,是消除政治工作效益“无法评价”阴霾的一剂清新剂。当然运用效益分析法时,要防止单纯为追求效益而故意不投入或减少投入的倾向。除此之外,还有接受程度分析法、总分相加法、加权平均法、模糊综合评估法等,在此不作赘述。

(三)必须坚持正确的评估原则

1. 坚持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相结合的原则。这是由政治工作效益的直接性与间接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的。精神成果主要表现为官兵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水平、公安边防部队的精神面貌、组织程度。物质成果表现为官兵的技术水平和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坚持“两个成果”的统一,就要既衡量精神方面的指标,又评定物质的指标。不能认为精神成果好物质成果一定就好。同样,也不能认为军事好就一定政治思想好。因此,实际工作中考核政治工作效益,要把考察官兵的思想素质状况与军事训练、监护执勤、执法办案、参加驻地“三个文明建设”等取得的成绩结合起来。

2. 坚持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相结合的原则。这是由政治工作效益的即时性与渐进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的。既要衡量政治工作的当前收效,又要衡量政治工作的长远收获。如果只看到眼前的效果,忽视长远效果,就不能正确测定政治工作的实际收效。同时,还会助长急功近利、形式主义的作风。

3. 坚持个体效果与集体效果相结合的原则。这是由政治工作效益的局部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的。评价和测定政治工作效益必须坚持个体效果与集体效果相统一的原则。坚持政治工作效益的局部性与整体性相统一,应当从集体效果着眼,从个体效果入手,两个效果有机结合起来全面考察,防止以偏概全,或者以全掩偏。一方面,不能用集体的有效来掩盖个体的无效性。另一方面,也不能用个体无效性来否定集体的有效性。

4. 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这是由政治工作效益的内隐性与外显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的。在公安边防部队基层政治工作效益的定性定量分析中,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尽最大可能进行量化,如此才能保证政治工作效益衡量的准确性。

(四)必须建立稳定的评估制度

制度比觉悟更可靠。当前除了要建立健全评估的组织领导制度、评估情况总结制度外,主要应健全以下两项制度:

1. 建立效益评估结果反馈制度。政治工作效益评估的目的在于改进和提高政治工作,调动政治工作主、客体的积极性。因此,政治工作效益评估的结果不能只作为资料保存在档案柜里或仅限于参加评估的几个人知道。要及时通过各种方式向有关人员和单位反馈,以使其了解评估情况。坚持效益评估结果反馈制度,最重要的是反馈要及时。要制定具体的制度和规定,以保证及时向被评估单位反馈评估的具体情况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