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效益十篇

时间:2023-04-10 17:36:25

管理效益

管理效益篇1

成本,通常是指产品的生产成本(注:本文所论及的成本仅指生产成本,而非任意的成本类别。)。成本作为经济范畴,是指为获得一定的产品或劳务所发生的生产性耗费。这种耗费既同社会生产力相联系,也同社会生产关系相联系。前者决定了成本管理必然要服从一定的效益目标,后者则决定了成本管理必然要服从一定的利益目标。

1.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撇开成本的社会形式,成本表现为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耗费,反映着生产者所投入的生产要素转换为一定量产品的物质技术关系。经济效益作为生产者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净收益,其量的大小则由这一物质技术关系所规定。这一物质技术关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投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关系,二是指投入与产出的转换关系。投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越合理,生产要素向产品的转换效率越高,同量的生产要素投入获得的产出就越多,或者说单位产出耗用的生产要素越少,单位产品成本越低,在产品售价既定的前提下,经济效益就越好。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种再生产活动,为使再生产活动持续进行,必须使消耗的生产要素得到补偿,补偿的尺度同样取决于投入的生产要素与其产出的物质技术关系。人们只有不断地完善与优化这一物质技术关系,逐渐降低维持再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的补偿量,才能不断地增加净产出,为扩大再生产提供日益强大的物质基础,进而有效地解决资源的有限性与欲求无限性的矛盾,使人们的需要获得更大范围、更高程度的满足。

2.成本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成本不仅仅与经济效益相关,也同经济利益相关。这是因为成本作为在一定生产关系下所发生的生产耗费,不仅反映着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而且反映着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

第一,成本体现着特定的生产关系。成本作为生产耗费及其补偿的尺度,总是与特定的主体联系在一起的。主体不同,成本构成、内容也会有所不同。按照马克思的成本价格理论观点[1],由于生产商品的活劳动耗费中为资本家提供剩余价值的劳动部分,不需资本家支付任何代价,所以,对资本家来说,商品的生产费用,是由资本的耗费来计量的,亦即生产成本包括生产资料转移价值C与劳动力工资V两个组成部分。而在小商品生产者看来,商品的生产性耗费仅指物化劳动耗费,活劳动耗费则不在商品的生产性耗费之列。可见,生产关系不同,生产要素耗费与补偿的主体不同,生产成本的构成就不同,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也就不同。

第二,成本构成体现着一定的分配关系。比如,包含在成本中的工资、津贴、补助、福利费等项目,就是劳动者参与收益分配的具体方式。生产经营者既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单位产品中的费用支出,也可以通过降低工资水平、缩减补贴与津贴、裁减人员等形式压低成本费用水平。前者体现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优化,后者则体现着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动。

第三,成本作为生产耗费的补偿尺度,其大小必然会对生产者的净产出量发生影响,进而对相关利益者的经济利益格局发生影响。在总产出既定的前提下,净产出量的大小无疑由补偿成本量的大小来规定。这样,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比如在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或国家以所得税形式参与生产者的经营成果的分配时,生产经营者人为地少计补偿成本,虚增净产品,以夸大业绩,或生产资料所有者人为地多计补偿成本,虚减净产出,以降低税负的行为便可能发生。为形成合理的经济利益格局而进行的成本管理,显然不属于效益管理的范畴,而属于利益管理的范畴。

综上所述,成本作为经济范畴,一方面反映着人们的生产耗费与生产效率水平,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反映着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与此相应,成本管理也必然包含两个方面,即成本的效益管理方面与成本的利益管理方面。

二、确认成本管理两个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确认成本管理的两个方面,将成本的效益管理与成本的利益管理区别开来,无论是对构建科学的成本管理学科体系,还是对加强成本的实际管理均具有重要意义。

1.确认成本管理的两个方面,对架构科学的成本管理学科体系的重要意义我国的成本管理学和成本会计学均将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的目的归结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比如,作为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定用书的《成本会计》,对成本会计的任务做了如下阐述:“成本会计不可能全面地实现企业经营者管理各个方面的要求,而只能在成本会计对象和职能的范围内,以达到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2]笔者认为,这种把成本管理仅仅归结为效益管理,而忽视成本管理与利益管理联系的成本管理理论,既不能如实地反映成本管理实际,也不利于人们全面地认识成本管理的功能与充分地发挥成本管理的作用。

如果只承认成本管理与经济效益的联系,而不承认成本管理与经济利益的联系,下列问题就难以得到清楚的解释。如,既然进行成本管理的目的只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什么还会发生企业乱挤乱摊成本的现象?国家治理成本作假有何必要?既然进行成本管理的目的只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本管理就应该是一种企业行为,为什么国家还要规定成本范围和制定相关的核算原则?既然进行成本管理的目的只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什么还会形成财务会计成本核算和管理会计成本核算两大不同的成本核算体系?凡此种种,均反映了将成本管理的目的仅仅归结为提高经济效益这一理论观点的缺陷。要想构建使成本管理实际得到全面的理解和使成本管理实践得到正确指导的、科学的成本管理理论体系,无疑必须以对成本管理的效益与利益两个方面的认识为基础。正是因为成本在反映着一定的生产效率的同时,还体现着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成本管理在实现经济效益目标的同时,还要实现经济利益合理化的目标,才有国家规定成本范围,分别进行财务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会计成本核算的必要。

基于对成本管理两个方面-效益管理与利益管理的认识,笔者认为,科学的成本管理理论体系,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阐明成本与经济效益、经济利益的关系,架构内涵效益成本管理子系统与利益成本管理子系统的成本管理系统;二是阐明各成本管理子系统的管理主体、管理目标、管理功能、管理原则、管理方式、管理技能与方法、管理环境等;三是阐明成本的效益管理子系统与成本的利益管理子系统的联系与区别,揭示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四是阐明成本管理系统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2.确认成本管理的两个方面,对于正确地指导成本管理实践,全方位地加强成本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助于全面认识成本管理工作,科学地指导成本管理实践。

如前所述,无论是会计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在谈到成本管理时,一般都将成本管理的目的归结为降低耗费,提高经济效益。依据成本管理“两方面”的观点,笔者认为,上述认识从理论上看是片面的,从实践上看是有害的。之所以说是片面的,是因为这种认识只看到了成本管理与经济效益相关的一面,却忽视了成本管理与经济利益相关的一面,事实上,在成本管理工作中大量地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处理问题。之所以说是有害的,是因为这种认识片面强调成本的效益管理,却忽视成本的利益管理,致使在实践中或者以成本的效益管理取代成本的利益管理,或者将成本的利益管理误认为是成本的效益管理,从而大大削弱了成本的利益管理。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有正确的认识,才

会有正确的行动,只有从效益与利益两个方面全面地把握成本管理系统,才会有全面、科学的成本管理工作。

第二,有助于科学地组织成本管理工作和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当我们从效益与利益两个方面去全面地观察和研究成本管理时,便会发现,成本的效益管理与成本的利益管理,无论是就管理的主体而言,还是就管理的原则、管理的内容而言,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就管理主体而言,由于进行成本的效益管理在于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以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而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无例外都是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组织和领导下进行的,所以成本效益管理的主体必定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及其职能部门、生产部门。进行成本的利益管理,主要在于维护各相关利益者的正当利益,确保成本的真实性、可靠性,避免发生以虚增或虚减成本为手段谋取不正当、非法利益的行为。在现代企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条件下,这一成本的利益管理主体只能由政府来承担,只有通过政府制定有关法规制度才能有效地约束、监督企业行为,使之规范化、合理化。相对政府这一管理主体,企业无疑是被管理者、被监督者与相关政策、法规的执行者。

就管理原则而言,成本的效益管理,遵循的是相关性原则与灵活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指成本管理的内容、成本核算人员提供的成本资料,应与降低、控制成本的目标相关,或对决策者的决策结果产生影响。灵活性原则,是指成本的构成、计算程序和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选择性与变动性。成本的利益管理原则主要体现为利益成本的核算原则,具体包括客观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完整性原则与稳定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成本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和反映经济业务完成的凭证为依据,以保证成本的真实可靠;规范性原则,是指成本核算必须以国家或行业组织制定的有关法规、准则为准绳,不得随意更改与变动;稳定性原则,是指成本核算的方法和程序必须相对固定,避免由于轻易变动成本的计算方法与程序而侵害某些相关利益者的利益[3].就管理内容而言,效益成本管理包括成本规划管理与成本控制管理两个组成部分。利益成本管理则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合理地界定成本范围;二是科学地制定与严格执行成本确认、计量的有关原则,防范会计作假行为的发生;三是严密监督成本确认、计量行为,严格审核成本确认、计量结果。

总之,成本的效益管理与成本的利益管理在管理主体、管理原则、管理内容等方面均存在着一系列差异,不弄清这些差异,笼统地谈加强成本管理,显然无法使加强成本管理的工作落到实处并富有成效。必须从经济效益与经济利益两个方面去认识与探究成本管理工作,唯如此,才能确保成本管理工作科学、有序地进行,并使成本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管理效益篇2

管理、科研与经营,尤如一个高科技企业的三驾马车,缺一不可,都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更为重要,因为科研要出成果,经营要出效益,都要靠良好的管理。同时,对公司管理、科研与经营三种部门、三种功能的协调,也是一种管理工作。协调得好,三种部门、三种功能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否则,它们就会互相摩擦、互相抵销,不利于公司整体目标的实现。

对于管理的重要性,人们往往认识不足。人们的观念中往往有这么一种误区:谁都可能承认自己不懂科技,不懂经营,却绝少有人承认自己不懂管理。涉及到科研、经营方面的问题,谨慎一点的人往往三缄其口、谨言慎行。而一谈到管理,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自己是行家里手,或信口开河,指手划脚;或固执己见,自行其是。一些不在管理岗位上的人们总觉得管理工作是天底下最容易不过的事,居然让这些管理者弄得如此艰难、漏洞百出,实在是无能之极:由此也可看出,管理工作又是一件非常难做的、常常坐在被告席上的工作。一般人对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的轻视倒还是次要的,如果一些领导也存在重科研、重经营、轻管理的倾向,就有可能影响全局了。

事实上,管理工作看似简单,实则繁难;看似轻松,实则艰辛;看似风光,实则委屈;看似可有可无,实则是企业灵魂所在。就象国家一样。几乎人人都承认科技专家、经营专家的工作难做,是一门极深的学问,对非属自己行当的专业视若畏途;然而却极少有人从内心承认国家管理、政治活动是一门更为艰深的学问。似乎专家不是人人都可以当的,官员却是谁都可以当得好的。企业管理与国家管理一样,管理得不好,管理者固然难辞其咎,难逃众人的口诛笔伐;管理得好了,人们又看不到管理者的作用,觉得管理者可有可无。历史上不乏这种现象:值治乱之世,人人痛骂昏、暴之君;值太平之世,人们又击壤而歌,不知有尧,不知有舜。

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管理不是一门单纯的学问,而是一种综合性学问。拿一个高科技现代企业来说,管理者既要对科研、经营和管理三方面都既有所了解,又能撮举其要,提纲挚领;又要对这三方面善于综合、善于协调,使其能围绕公司的总体目标发挥其最大能量,产生最大限度的合力。其次,也是因为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主要的是一种艺术。管理工作没有一定之规,它要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自古以来,有治人无治法,说的就是就是这个道理。由于以上两点,就要求管理者既是通才,对所管辖的工作的各方面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又要善于综合,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这就象十个指头弹钢琴一样,既要十指齐动,又不能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要弹出优美和谐的音乐来,否则就只会产生噪音。同时又要求管理者的头脑十分灵活,善于权变,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样才能在任何时候都立于不败之地。版权所有

管理效益篇3

关键词:管理效益审计 内容 方法 程序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179-02

“向管理要效益”――这是国内诸多企业喊得最响、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企业能够通过不断加强管理,提高运作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这个经济活动的中心目标。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在逐步扩大规模、开拓市场的同时,也导致了成本和风险的同步上升。这一现象促使企业增加了对各种经济活动加强管理的需要,同时也增强了对内部审计的依赖性,这就为管理效益审计的开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极大的业务拓展空间。由此而产生的管理效益审计,不仅是内部审计监督与企业现代管理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更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和实现内部审计转型的需要。管理效益审计的产生标志着对传统财务审计传承之后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使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并与传统审计构成了一个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的现代审计体系。

一、管理效益审计的概念

管理效益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主要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为直接目的的新型审计,它在审计的目的、职能、内容、方法等方面都突破了传统审计的范围。因此,如何准确把握管理效益审计的概念,是开展此类审计项目的基本条件。

管理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采用特定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企业管理活动、经济活动产生的效率性、效果性、效益性,以及管理能力和水平,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分析和报告,并对照一定的内容和标准来评定企业管理现状、效益实现程度以及存在的潜力,通过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

管理效益审计的执行主体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它的客体,从具体对象上讲,包括各种经济资料、管理资料所反映的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管理活动及其结果。管理效益审计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它适用于包含企业计划、生产、销售、财务、投资等在内的一切经济活,动,以及被审计单位所有管理部门的管理过程及其结果。

二、管理效益审计的特点

1、审计内容的全面性。影响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因素很多,包括生产、组织、财务、技术和管理等多个方面,也就是说,管理效益审计的内容应该涉及到上述所有方面和层次。但是,管理效益审计内容的全面性并不意味着在审计时必须面面俱到,而是要重点突出,综合运用审计知识,有所侧重的进行深入审计。

2、审计对象的广泛性。管理效益审计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凡是有经济活动的地方就有经济效益,就可以进行管理效益审计。管理效益审计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企业、一个项目,也可以是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项业务等。

3、审计手段的多样性。由于管理效益审计的对象非常广泛、内容比较全面,因此,在审计手段上除了运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外,还要综合运用其它方法。如:咨询、座谈、研究案例、数据分析、项目评估,以及内部控制测试、与被审计单位反复沟通等。

4、审计意见的建设性。管理效益审计的目的和作用是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经营管理,帮助其挖掘经济效益的潜力。管理效益审计从审前调查、现场查证、资料分析、审计报告等每一个阶段,都要始终突出一个中心,就是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管理工作的建议,以及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三、管理效益审计的方法

开展管理效益审计,如果缺乏有效可行的审计方法,就会缘木求鱼,既达不到预期审计效果,又加大了管理效益审计的风险。由于管理效益审计涵盖企业业务活动、管理活动、资源利用、信息系统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针对不同内容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也不相同。本文将管理效益审计方法主要划分为传统审计方法、数据分析方法、图表审计方法以及其他审计方法,准确选择或交叉运用这几种方法开展管理效益审计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传统审计方法。开展管理效益审计,要借鉴和使用一些传统的审计方法,因为传统审计的程序和方法是管理效益审计的基础,凡是传统审计中所运用的各种方法,在管理效益审计中也同样可以运用,如审阅法、核对法、抽查法、盘查法、观察法、分析性复核等。对传统审计方法本文不再一一赘述。

2、数据分析方法。(1)指标分析方法。在管理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应该经常运用指标分析方法,通过使用各种财务指标如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等指标,或利用统计指标以及其他相关指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及经营成果进行数量上的计算和分析,进行严密的数学推断之后,对企业的效益实现程度和业务经营成果予以评价。(2)数据比较方法。数据比较方法是管理效益审计中广泛运用的一种事后审计方法。它以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的实际成果作为基础,运用各种现实的数据和资料,通过与前期水平、平均水平、计划水平等层次的比较,以检查分析企业计划的执行情况、实现效益情况。(3)金额计算方法。金额计算方法是将企业在管理活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得与失予以数字化,用货币金额来表述的一种方法,俗称“算账”法。在管理效益审计中运用此方法,可使企业清晰认识到通过加强管理,得以提高经济效益的明显效果。

3、图表审计方法。(1)调查表法。调查表法是根据审计事项的相关要求,事先拟定需要了解的问题,设计出必要、科学、准确的调查表格,发给被审计单位有关部门和人员予以征求意见的一种方法。无论审前调查,还是现场查证,这是管理效益审计搜集审计证据的一种重要且经常运用的方法。(2)流程程图法。流程图法是指用图形来描述企业某项业务处理过程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将业务活动和相关记录的产生过程、数据或信息传递、检查和保存结果及其相互关系,用图解的形式直观地表达出来的一种图解方法。比如AIS审计查证信息系统中,可将某项业务的实施过程运用抓屏、截图的形式表达显示出来。(3)系统图法。系统图法是将被审计单位的各级组织机构、管理机构、业务部门以图表形式表现出来。以反映被审计单位组织机构运行情况的一种方法。

4、其它审计方法。(1)可行性分析法。可行性分析法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重大经营决策,如引进设备、新建、扩建工程等进行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分析。(2)计算评分法。评分法是将企业管理活动划分为若干部分,根据制定的各部分评分标准,分别评定分数并计算总分,据此对管理活动优劣程度作出审计评价。(3)审计调查法。审计

调查法是指根据管理效益审计内容和目的,针对某一特定问题向被审计单位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询问、调查、确认,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出具评价结果的一种方法。

为了满足和达到管理效益审计的要求,在运用审计方法时,可以根据查证内容,灵活选择,既可以使用上述方法中的某一种,也可以多种方法并用;还可以在审计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查证方法。

四、开展管理效益审计的程序

管理效益审计与传统审计的程序大致相同,不同之处是在传统审计程序的基础上,增加了初评试审和审后回访两个环节。开展企业管理效益审计的程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阶段:

1、初步调查阶段――精心准备、周密部署。初步调查是管理效益审计的第一步。其主要内容是了解被审计事项的基本情况,收集与被审计事项相关的管理文档、经济资料、财务数据等资料。在初步调查阶段,也可采取面谈、座谈等方式,通过与谈话对象的交流,收集、捕捉与审计项目相关的信息。之后,认真分析所收集资料。争取对被审计事项有较深了解。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审计工作方案,主要包括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步骤、审计人员和审计时间等。

2、初评试审阶段――打好基础、确定重点。试审阶段是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对被审单位的管理、效益状况进行审查,以初步确证其管理水平和效益高低,继而找出薄弱环节及其症结所在,为关键的实施审计步骤作好准备。在此阶段,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事项的内控情况进行审查,并与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做深入而全面的交流和探讨,为下一步实施审计阶段明确方向和确定重点。

3、实施审计阶段――仔细查证、有的放矢。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在完成上述任务后,按照审计工作方案规定的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核实查证,确保审实、审透、审准。之后,根据收集的有关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该阶段是管理效益审计的核心所在。需要强调的是,在此阶段,审计人员必须根据试审阶段发现的管理薄弱环节、效益失控点进行重点查证,对发现的重大疑难问题采取扩大测试范围、改变审计方法等措施,进一步收集审计证据,以形成有分量、有说服力、针对性强的审计工作底稿。

4、总结回访阶段――作出结论、督促整改。这一阶段是管理效益审计的一个关键环节,审计成果集中体现在该阶段。首先,在对审计工作底稿做认真核实的基础上,运用管理效益审计方法,选择审计标准,用审计人员丰富的职业判断,对管理效益审计事项的审计内容进行评判,并作出审计结论,出具管理效益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要客观公正地分析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效益情况,实事求是地指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其次。要做好与被审计单位有关职能部门和人员的交流、座谈工作,针对查证问题,说明产生的原因,促使被审计单位接受审计意见,做好下一步的整改工作。最后,审计人员还要注意做好回访工作,积极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运用恰当可行的管理方法,达到通过审计促管理、搞好管理促效益的目的。

开展管理效益审计,就是要发现企业的“疾患”之处,揭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督促企业及时进行改进,促进企业创造最佳经济效益,真正实现“向管理要效益”的目标。因此,内部审计应顺应形势,准确把握内部审计发展方向,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调整审计工作思路,创新审计理念,积极开展管理效益审计,努力推进和实现内部审计转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管理效益篇4

【关键词】教育管理;效益

Discusses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shallowly the benefit

Huang Huaming

【Abstract】Wants the benefit to the management, is deepens the reform the request. But the management needs to invest, but treats delivers the people actually often to have each different manner. Only again throws the human, does not count delivers does not meet the reform promotion benefit time requirement obviously.

【Key words】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Benefit

为了改变管理不力的现状,必须向管理要效益,这是改革中人们的共识。管理不能再搞花架子,靠形式主义混饭吃了。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无视某些单方面投入的客观存在,不能靠截留这种钱来改善待遇,满足一时的物质需求。为了换取良好的教学科研办公环境,必须保证必要的安全开支,这其中就包括很大一部分基础设施的投人,像大家知道的为加强单位消防工作而设置的烟雾报警器以及灭火器、水龙带这些资金投人,且这种投人也许很难甚至根本收不到直接的效益。这种即便可以称之为“一次性的投人”,充其量是为防备某种不测,正所谓“花钱买平安”,能由此保证单位财产不损失,人员无伤亡,免去了处理上述不测而耗费的大量人员、时间、精力,反过来就是促进了单位的工作。所以公平地说:这是一种无形的、间接的效益。在不发生意外的情况下,这种投人的实际意义就在于它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除此之外,教育管理还涉及到社会公益的方方面面。所谓“公益”,就可能只有投人没有产出,如为特困职工开展救济工作等。这种付出着眼于局部或个体,于全局并无直接的关系。但它通过安抚独立的个体,依靠类似于社会保障性质的救助工作机制,不光重视而且切实扶助了生活中的弱势群体,进而起到了稳定全体和全局的积极作用,所以从动机和效果两方面来讲,就它的社会影响来看,其结果仍然是双赢的。尽管人们在付出的同时总是希望得到回报,没有“好处”的付出往往就要打“折扣”。但古人说得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短短一句话既反映了一种“小中见大”的思想内涵,也凸显了一种藐视功利的清高孤傲,这是很可贵的。

当然,教育管理之效益更多的是有形的、直接的,它反映在日常教学、科研、办公的各个领域。过去不重视,恰恰就是管理无效益,这也是造成管理长期落的重要原因。今天我们开始重视了,但并不表示我就掌握了抓效益的规律。至于如何理解效益与急功利的区别,如何对待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如何意识把握住促进效益的各种条件,准确认识并善于抓住得效益的决定性因素等,确实还有不少值得认真思的问题。

抓教育管理之效益,我以为应妥善处理如下几个面的关系:

第一,抓效益最忌功利色彩。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得兴师动众,惟恐天下人不知。想来始作俑者即使是出于哗众取宠之心,也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像么“形象工程”、“政绩项目”,本质上不是为了解实际问题,而是一味取悦于领导,甚至反客为主、其所好,到头来还不是为了一顶乌纱……如此作为,百姓何干?又谈何效益?这种自以为“聪明”的表除了自已失去民心、必然留下骂名,还有什么值得念的呢?

第二,如同其他事物一样,抓效益也要摆正局部全局的关系,必要时应牺牲局部服从全局。效益容在短期和个别问题上取得突破,这无疑是在所有领任期内乐于做并希望看到的结果。但此举有时有碍大局,甚至会因其伴生的副作用而导致得不偿失。衡利弊,应该当机立断。该取则取,该舍则舍,才最要紧的。当断不断,必受其害。抓效益要特别注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真正的效果需要规模,只有规模效益产生的时候,一切付出才是值得的、合算的。

第三,我们不否认效益的取得确实要靠投人,但经费短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即使当前投资环境已大大改善,但比期望值仍会有距离。所以抓效益也要分步骤、讲重点,在实施过程中要适当控制、有所侧重,不能全面铺开,面面俱到。投入面过宽,战线拉得太长,只能是“杯水车薪、鞭长莫及”,“欲速则不达”,到头来是劳民伤财,一事无成。

第四,抓效益一是要规定一定时间段内的目标,要有按计划实施的过程并注意检查落实情况;二是要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循序渐进,并做好相关预案,以确保总体方案的连续性、可操作性。效益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为此要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否则所谓的努力很可能是盲目的、随意的,甚至可能会是“帮倒忙”的。正所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那毕竟是得不偿失的。

第五,充分认识新技术、新手段在提高管理效益的重要作用,增强办公自动化的紧迫感。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我们看到了现代管理的雏形及其迅猛发展的无限空间,因此向技术要效益无疑是明智的选择。为此,我们要调整投资方向,坚定依靠计算机技术实现教育管理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决心。在这方面要舍得投人,要有超前意识,从而做到在普及的基础上,满足升级、上网等功能开发的内在条件。不要图一时便宜,选购低档次机器来充门面,造成“留之无用、弃之可惜”,最终不得不重复投资的尴尬和无奈。

第六,必须清醒地认识并十分重视信息对于效益的关键作用抓效益有大量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我们应该学会拿来为我听用。但改革中信息的能量却让我们看到传统观念的局限,使我们茅塞顿开,从而为我们创新效益、找到捷径提供了可能。只要树立信息意识,善于抓住信息,让信息为我们服务,我们就可能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式的飞跃。

第七,必须明确管理要通过规章制度来维系,也要依靠规章制度来规范。深化改革要求打破传统管理的羁绊,自然也要求建立并完善更加科学、填密的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向管理要效益,要求打破常规,但绝不意味着要向规章制度-即已经开始的、审慎的然而又是扎实有效的法制化建设公开挑战;也不表示为了效益,可以顶风冒险,明知故犯,以至触犯了刑律还指望赦免。要善于甄别在追求效益中“依赖于政策、发挥到极致”与“知法犯法、挺而走险”的区别和界限,严防在“一切为了效益”的幌子下,处心积虑,节外生枝,改头换面,为新的腐败大开方便之门。

第八,最关键的是抓效益,为此必须抓观念转变,解放思想。既要学会辨证地对待传统,不搞一概否定;也要科学地看待创新,自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要反对经验主义固步自封,也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要特别警惕以抓效益为名而容忍由此派生出来的不正之风合法化,也要避免为厂效益而不计成本,在投资环境改善的同时大手大脚、挥霍浪费。从根本上说,是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既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感,也要有“惜金如命、守财如守身”的责任感,真正做到利为民所谋、心为民所系,掌好手中权,用好百姓的每一分钱。抓教育管理之效益,是管理者的责任使然。尽管大多数管理人员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汗水,是值得尊敬的。但由于管理工作通常不搞量化考核,所以评价其管理服务质量如何也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这样,管理人员很难意识到自身的差距,自然也就没有压力,甚至感觉不到当前社会竞争导致的下岗危机,问题依旧。大家长期生活在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氛围中,于是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终于搞到当社会对于“三流管理”普遍不满时,竟说不清楚究竟是谁的过错的地步!真是“冰冻气尺非一日之寒”。今天是到需要认真反思,全力以赴地抓好效益的时候了。抓教育管理之效益,是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管理薄弱确实积重难返,但绝不是无从下手,无所作为。改革把减员增效摆到先决的位置,从而掀起管理领域内的新一轮精兵简政。它针对传统人事制度“因人设岗”的弊端,调整为按需设岗,打破了习惯的用人、分工界限,确保能者上、庸者下,从而真正调动起管理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管理工作职业化以及从业人员发掘潜力、适应需要提供了舞台,为向管理要效益开辟广阔的道路,并为继续创造管理效益之奇迹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管理效益篇5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陆续或即将在香港上市,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正迈向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新起点。为使商业银行在收益既定的情况下降低资产风险,或者在风险既定的情况下提高收益,实现风险和收益的良好均衡,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国际一流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引进国外最新审计理念,提出开展内部审计的新模式,不能再拘泥于简单的对单项业务或部门进行审计,而应发展到为银行整个管理目标提供服务;不能再局限于对操作层风险的审计,而应更注重效益的审计,这是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发展与追求利益的必然趋势。

经济效益审计基础已初步形成

国家审计署在2003年推出的审计工作五年规划中就曾明确规定效益审计工作量要达到50%的比例。当前,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国家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也是商业银行审计工作的重点。

1、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五届二次理事会上强调指出:“仅仅开展以查错防弊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收支审计,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重点应该放在经济增长的质量上,注重管理和效益,为管理层当好参谋和顾问。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从效益审计出发,最后落实到管理审计。”李金华同时表示,审计并不是要揭露案件,更重要的是促成整改,加强管理,提高效益。近期在深圳召开的效益审计现场会上,审计署又强调要求各特派办加强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这次现场会的召开将中国效益审计工作推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2、经济效益审计的科学技术应用平台已基本搭建。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提升,数据处理日益网络化和电子化,将原先分散在各个分支机构的数据集中到上级机构乃至总行,统一组织账务、集中处理会计业务和信息,基本形成全行“一本账”格局。随之带来的效应是,商业银行的财务会计活动日益规范,财务活动中的违纪违规现象日趋减少,传统合规性财务审计频率逐渐降低,因此,内部审计功能相应需不断延伸,逐步将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为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

3、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较高。由于审计不是程式化工作,而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每次审计都会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对审计人员的学历水平普遍要求较高。经调查,我国某商业银行审计人员中,大学毕业或相当于大学毕业人数占比达80%,中高级职称人数占比达70%。而瑞典73%的审计人员是大学毕业或相当于大学毕业,荷兰是78%。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审计队伍高学历人员占比高,预示着审计人员的分析能力、组织能力相对较强,为做好经济效益审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做好经济效益审计的前提条件

效益审计应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资料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建立在传统真实性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基础之上。因此,在内部审计过程中,要求被审计单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管理陈述和数据是完全真实可靠、值得信赖的,不存在违纪违规、有意欺瞒现象。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各行会计核算系统使交易逻辑、交易数据等高度集中,各分支机构在非授权情况下不能修改交易逻辑、运算参数和交易数据,但不可否认的是,被审计单位往往会利用管理层无法控制的环节,如通过虚假租赁套取费用、中间业务收入不入账形成“小金库”、降低授信条件发放关系户贷款等违规行为,使审计人员做出错误的审计评价。

2、被审计单位管理的任何方面均不是尽善尽美的,有持续改进的余地。如果被审计单位管理很好,无懈可击,也就没有必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相反,如果被审计单位在管理上明显有违规操作、故意浪费、低效、营私舞弊等行为,也没有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因为任何一个审计人员都会指出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知道应采取何种措施加以杜绝,以提高经济效益;

3、内部审计人员会尽职尽责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不因经济效益审计难度大、要求高而有为难情绪,同时,内部审计机构也不应片面追求审计数量,而忽视审计质量。

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除了采用财务审计的一般方法外,还可适当运用一些现代管理的方法,如杜邦分析法、净现值法、因素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等。根据审计对象的不同,现着重介绍两种审计方法供参考:

1、杜邦分析法的运用。杜邦分析法是一种分解财务比率的方法,而不是另外建立新的财务指标,它可以用于各种财务比率的分解,并根据分解后的指标在不同期限予以对比分析,研究产生差异的原因和采取避免不利差异出现的措施,寻求挖掘潜力的途径。

商业银行在运用杜邦分析法时,可以银行资产收益率为中心,将其向下分解为总利润率和资产使用率,再通过指标进一步分解分析各指标构成因素的变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如:某商业银行2004年、2005年的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2%和1.11%,对资产收益率进行分解寻求差异原因,得知2004年该行的总利润率为31.17%,资产使用率为3.86%,而2005年该行两项指标分别为29.56%、3.77%,2005年影响资产收益率的的两个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进一步分析总利润率和资产使用率下降的原因,得知该行由于贷款投放时间不合理,集中在年末放款使得收益未在当年得以体现、贷款利率下浮幅度较大影响收入实现以及投资利率下降造成投资收益减少等原因影响了收入的增长,从而影响利润的增长,使用效益的低下,这样从指标变动中就可找到影响分行盈利的原因,对症下药,从而便于审计人员在找到原因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的贷款投放时间、贷款投向、贷款企业质量高低以及在商业银行有闲置资金时的投资形式提出审计建议,从而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杜邦分析法侧重于财务指标的运用,主要以事后评价为主,可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整体分析。

2、本量利分析法的运用。本量利分析法首先应确定商业银行业务量、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业务量指标涉及的范围主要有:资产类的贷款、拆放资金、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其中贷款和拆放资金合并称“放款额”,能获得利息收入;负债类的一般性存款、同业存款、拆入资金;所有都权益类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等。由于商业银行进行内部审计时,审计对象是以分行为单位,而分行所有者权益很少,只有少量的营运资金,可忽略不计,因此负债类的一般性存款、同业存款、拆入资金合并称“筹资额”。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因此可将筹资额作为本量利分析的业务量标准。现假定银行全部筹资额中有L%用于贷款;I%用于投资;C%用于备用金、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非盈利资产;R%用于缴存准备金;D%用于存放资金(包括同业和系统内往来),L%I%C%R%D%=1。相应的,商业银行收入=贷款利息收入投资收益金融企业往来利息收入=平均筹资额×L%×平均贷款利率平均筹资额×I%×平均投资收益利率平均筹资额×(R%D%)×平均同业存款利率。商业银行支出主要包括筹资成本和营业费用。筹资成本随筹资量的变化成正比例变化,属变动成本;商业银行的营业费用可按特性主要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是不受业务量影响的成本,如人工费、办公费、折旧费、租赁费等;变动成本是随业务量增长而正比例增长的成本,如广告费、电子设备运转费、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等。根据收入、成本的构成,即可求得边际贡献。边际贡献=收入-筹资成本-营业费用的变动成本,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筹资额=筹资收入率-筹资变动成本率。筹资收入率的高低取决于放款利率和对外投资效率,筹资变动成本率主要取决于筹资成本,因此,边际贡献率就取决于存、放款利率差的大小。商业银行利润=边际贡献-固定成本=收入-筹资成本-营业费用=筹资收入-筹资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将方程进行交换,把待求变量置于公式左边,可分别计算出所需筹资额、边际贡献率、筹资收入率、筹资变动成本率和固定成本。如:在固定成本、利润指标和利差率确定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需要筹集多少资金才能使利润最大化,实现风险和收益的良好均衡。本量利分析可用于各分行之间经营业绩差异的因素分析和业绩考核,可测算不同分行在筹资规模相同的情况下,由于放款质量高低、投资效果好坏和筹资成本好坏来预测边际贡献率的大小,从而发现各行经营业绩差异的原因,诊断经营管理中的弊病。为完成预计利润指标,分行可通过本量利等式进行测算,本量利分析可作为预测分析,可对被审计单位的某个项目单独进行分析。

经济效益审计的风险

任何工作都会有风险,审计也不例外。经济效益审计风险主要表现在:评价风险、归因风险和建议风险。

1、评价风险。经济效益评价首先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执行情况进行评估,然后给出结论并提出建议,但是关键是评估。从现有审计人员的岗位设置、从业经验来看,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而且逐步向年轻化趋势发展,但作为审计人员特别是经济效益审计人员的要求相比,显得业务相对专业,业务素质综合型人才相对较少、而且由于内部审计人员长期从事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其思考问题的局限性较大,长期按照常规性审计思维思考问题,极易将经济效益审计简单化,会产生抓点证据就给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下结论。

2、归因风险。归因风险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经济效益评估失当,导致的归因失败。因此,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对被审计单位的效益状况作出正确的评价意见,才能确切地分析出效益产生好坏的原因,正确的效益评价是正确归因的前提条件。相反,由于效益评价不当,就无法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好坏原因作出正确分析,极容易导致归因风险;二是由于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评价就事论事,导致归因肤浅,缺乏整体和深层次原因分析,就会把原因都归于工作上的粗枝大叶、工作疏忽、不严谨、不完善等。

3、建议风险。根据经济效益评价内容和存在问题原因,审计人员会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改进工作,提高效益。由于效益评价、归因风险的存在,会进一步导致建议风险。比如建议过于泛泛,没有针对性;缺乏对建议方案的详细设计和论证,没有用数字说话,有时缺乏可行性;建议大多是针对具体问题的,缺乏综合改进计划安排,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

做好经济效益审计的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在以经济资本进行绩效考核管理的今天,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商业银行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银行内部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

主要建议有三:一是内部审计理念要创新。随着我国商业银行陆续或即将在香港上市,成为国际一流银行,以经济资本理念拓展银行业务和加强银行管理是历史的必然。而经济效益审计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二是应制定指导性文件作为参考。在借鉴、研究国外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为更好评价银行效益执行情况,

管理效益篇6

关键词:“五因素”精益管理法;采油管理区;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TE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5-32-2

0 引言

石油资源是我国最为重要、珍贵的能源资源,长期以来是我国经济赖以增长、社会赖以建设的基础,关系到国家人民的生存发展问题。然而,近年来,随着油田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低油价常态化,令油田开采工作相应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难题。在日渐严峻的采油压力面前,采油管理区的经济效益情况不容乐观。要想尽快对采油管理区的消极现状作出调整与改善,就必须依靠创新管理方法,加强对生产任务的要求与监管。

基于此,应用“五因素”精益管理法对采油管理区的生产工作进行整体优化,以求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是目前有效而快捷的手段。

所谓“五因素”精益管理法,即人员与组织、信息、技术、生产、成本五项采油管理区管理的要素,以精细分解、管理创新为手段,以质量、效益为目标,组成一个核心方法。

在“五因素”精益管理法中,这五项要素之间各有分工,但其关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是一个完整的、全面的整体。其中,人员与组织是管理的对象与前提,也是精益管理法的核心内容,如果没有人员与组织,那么精益管理法将毫无意义。

笔者身为纯梁采油厂的工作人员,将结合工作实例针对“五因素”精益管理法提高采油管理区经济效益的问题作出具体探讨。

1 “五因素”精益管理法的具体实施

纯梁采油厂隶属于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一直以来都是勘探开采石油天然气的主要生产企业,20年来,在胜利石油管理局和胜利油田分公司的正确领导下,致力于扩大生产建设规模,先后取得了石油开采方面的突出成就。然而,随着石油开采工作的任务加剧,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难以应对石油生产问题,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就要保障各层职能发挥出巨大的效用,强化、创新管理。

1.1 “五因素”精益管理法中信息管理的实施

如今是信息资源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日渐凸显,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了各个领域,为人们的工作、生活、生产提供极大的便利。在企业逐渐过渡到现代化管理经营的阶段,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至关重要。要想实施“五因素”精益管理法中的信息管理,就要首先明确信息资源的各项内容,诸如信息的分类、信息的制度,以及如何有效地收集、汇总、传递、处理、保存信息等。在梁北采油管理区的管理中,信息主要有四种类别,分别是地质信息、生产信息、成本经营信息和职工人员信息。在过去的信息管理中,主要是依赖人力管理,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性逐渐加强,在创新管理模式下,采油管理区的信息管理更加现代化、自动化、科学化、实时化。使得信息资源的获取更加精准,减少了人为错误率导致的失误。另外,计算机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应用效率,在收集、汇总、处理等环节中减少了烦琐性环节,让信息变得更加高效、鞑ジ加迅速。节省了信息资源应用的时间与成本,帮助采油管理区提高经济效益。

1.2 “五因素”中精益管理法中技术管理的实施

在采油工作的落实中,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采油管理区的经济效益好坏,如果不做好技术管理工作,将导致技术水平无法满足任务要求,而导致环境污染、能源大量消耗等问题,给后期的工作带来严重影响,降低了采油管理区的经济效益。要做好石油开采的技术管理工作,就必须加强油藏管理以及工艺技术管理。

在现代化创新管理要求中,现代油藏管理必须遵循系统、准确、有效的原则,采油管理区必须高效控制油水井的地下实际情况,围绕着具体实施工作展开调查、研究、分析,将最新的科研成果纳入寻找油田、开发油田的工作中,加强油田生产任务的可操作性。

而管理工艺技术时,要尽可能地对技术进行优化处理,进而实现油井及设备设施的寿命延长,提高工艺覆盖面。“加强自主创新,优化成熟配套工艺,提高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原油的生产量,控制经济成本,提高经济收益。

1.3 “五因素”精益管理法中生产管理的实施

生产管理针对的是采油任务中的所有生产现场,是技术管理要求的最后一个落脚点,在抓好技术水平的同时,要严格管理生产现场的各项细致工作。首先要保障生产的安全性,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为此要采取高效监督模式,对生产环节进行控制管理,并通过评价奖惩机制对生产环节作出明确要求和规范,确保安全生产不留死角、全面落实。其次要保障生产总量,加强各项管理内容,将管理要求具体落实到基础工作中,力求实现标准、争创优绩。

1.4 “五因素”精益管理法中成本管理的实施

与提高生产总量一样,成本控制是提高改善采油管理区经济效益的有效方式之一,成本控制的内容包括前期成本预防、计划控制落实,以及后期技术治理几个方面,涵盖了资金、能源、设备、人力等多个方面。成本管理控制贯穿于采油管理区开展采油生产任务的始末,要想切实实施,就必须建立一个整体性的成本指标体系,以体系内容作为成本控制的具体落实依据,将成本控制的各项要求与个人的工作内容挂钩,落实到个人工作的细微环节中,将过去以采油管理区为单位的状态调整为以个人为单位,让成本控制更细致、更具体、目标性更强。

以纯梁采油厂梁北采油管理区的实际工作为例,为节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将控制管理交由个人实现,成本管理者采用严格的考核激励制度,并对个人的阶段吨油成本进行统计、分析,对超规现象采取管理处罚措施,一旦将责任由采油管理区转交给个人,就能极为有效地把控成本关,减少费用超额情况。

2 “五因素”精益管理法的特点

2.1 系统整体性

采用“五因素”精益管理法时,采油管理区必须要明确其所具有的系统性,即其是一个整体的优化措施,涵盖了油田开采工作任务中的各项环节内容,如果只强调一个方面,或没有将管理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导致管理工作成效甚微。只有各项管理之间分工协作、互相配合,才能整体地提高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

2.2 可行性与调整性

“五因素”精益管理法的具体措施十分细致入微,与日常工作内容紧密结合,只有对具体实施过程不断地进行调整,使其能够不断适应内部管理的转变需求,形成动态发展的特点,做到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具有效用,而非纸上谈兵,因此,具有可行性与调整性,是精益管理法落实的前提条件。

3 结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低油价的常态化,加之油田的含水量进入缓增期,采油厂的能耗成本日益上涨”,采油管理区想要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从各方面着手完成管理控制工作。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快速调整的内部生产经营情况,只有加强管理的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使之与生产实际相映衬,才能切实起到实际效用。“五因素”精益管理法是建立在整体优化采油生产任务的基础上的,将效益最为最终目标的管理方法,其具体实施在今后的采油生产工作中还将发挥出更大的效用,为采油管理区经济效益的提高作出贡献。

参 考 文 献

[1] 崔建英,尹玉强,卓子超.抓基础重落实提升采油工程管理水平[J].科技致富向导,2013(13):260.

管理效益篇7

一、投资效益审计的内容和目标决定了审计人员的高素质要求

投资效益审计的内容包括经济效益审计、社会效益审计和环境效益审计,其目标是对公共资源管理和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作出评价。经济效益主要是所得与所费之间的比较关系或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这虽然与会计的研究对象——财务活动或资金的运动联系非常紧密,所需数据大部分直接来自财务信息或通过调整、计算而得到,但需要运用大量的经济学知识和工程学知识,尤其是技术经济学的知识,如NPV、IRR等方法的运用。社会效益主要是指投资项目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是站在全社会的角度来考察投资项目对国民经济的总体影响的。显然,对其进行评价,需要运用大量的社会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数学等知识。环境效益是投资项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察问题的。必须熟悉和掌握资源学、生态学、环境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总之,投资效益审计属于全面的高层次的审计,它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但不局限于财务审计。既要查处问题,又要宏观分析问题;既要查合法性、合规性,又要评价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还要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及措施因此,投资效益审计人员除必须具备娴熟的会计学、审计学、财务学方面的知识及丰富的审计经验外,还需具有社会学、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环境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方面的相关知识,并能综合运用,因而需要高素质的审计人员。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是进行效益审计的必要条件。

二、我国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现状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审计队伍知识结构以会计、审计人才为主,比重达65.55%,工程技术等专业人才仅占13.13%,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整体素质偏低。具体表现如下:

(一)知识结构单一。我国的审计工作开展相对较晚,尤其是效益审计,由于体制及思想重视不够等多方面的原因,发展更是非常缓慢。短暂的发展历史,使得我国的审计主要是财务审计。而从事财务审计有财会知识、审计知识就基本上能够胜任,这样,从事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一般就直接从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中产生,或招聘会计、审计专业的毕业生,其结果必然导致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单一化。尽管近几年来,审计部门已经开始招聘少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入审计队伍,但相对于效益审计的需求来说,还远远不够。

(二)业务水平不高,经验不够丰富,无法胜任复杂的工程项目的效益审计工作。短暂的审计工作开展史,及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单一化,加之当前审计人员地位不高、审计独立性不强,又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审计人员没有动力去学习新知识以提高业务水平,没有机会参与大型的工程项目的审计,使得审计人员得不到各种类型的审计锻炼,审计经验欠缺。这样,面对大型的、复杂的工程项目的效益审计,由于业务水平低下和审计经验的不足,审计人员只能望而兴叹,或是硬着头皮干,其审计质量可想而知。

(三)经验交流不畅,审计人员相互封闭。在我国,封建保守主义思想对国民的影响根深蒂固,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和社会地位,审计人员严守自己掌握的各项审计新技术、保密自己拥有的审计经验,或者因为交流渠道的欠缺,而没法通过有关的渠道和手段与同仁进行良好的交流。审计人员相互封闭,使得有效的审计经验与审计新技术得不到及时传播,产生不了扩大效应,严重阻碍了审计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四)审计人员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水平不高。随着改革开放的广度和力度的加大,西方的拜金主义思想、金钱万能的思想也正快速传入我国,而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相关法律措施不完善,对人民的思想引导严重不够,使得部分审计人员崇尚金钱万能的思想。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审计人员丧失了应有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严重影响了审计人员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的对策

(一)对现有的在职审计人员进行严格的专业培训。

现有在职审计人员是进行效益审计的主力军。他们拥有丰富的审计经验和娴熟的会计学、审计学知识,从事审计工作是他们的事业,因而有动力、有时间、有义务去做好审计工作。为此,为了使现有审计人员胜任效益审计工作,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有计划、有重点地采取多种途径,抓好在职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特别是多样化、创新方法的训练,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优化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使之适应效益审计发展的需要。

这里特别要强调,切忌培训的形式化和走“过场化”。这是当前审计人员培训中存在的严重弊病,一定要切实改变,从严从紧抓好培训工作。

(二)广泛引进工程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专业人才。

效益审计产生的根源在于政府公共支出的不断膨胀和国家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及环境污染对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威胁的矛盾发展中,公众和立法机关要求政府加强对所使用和管理的公共资源提高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从而更好地履行对公众和立法机关所承担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需要。显然进行效益审计已是大势所趋。

2003年7月,我国审计署公布的《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今后五年,在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上,要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步加大效益审计份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的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那么,要达到这一目标,审计机关必须大量引进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统计学等专业人才,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尽快与审计知识有机结合,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审计队伍。

(三)建立效益审计专家库,有效利用外部的人力资源。

审计经费的严重不足限制了审计队伍对工程学、统计学、经济学等相关专业人才的吸收和引进规模,同时从人才的有效使用角度来看,也没有必要审计需要哪方面人才就引进哪方面人才。

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即在效益审计项目需要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来解决审计力量配置问题,一来可降低行政成本,二来效益审计人员组成的多样化比知识的全面化容易达到,而且现实得多。可通过设立效益审计专家库,储存曾参与过大型工程项目投资效益审计的各类技术专家的相关信息,以备后用。

(四)加强效益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

效益审计尤其是公共工程投资效益的审计,所涉及的被审计人员一般职位层次较高、掌握着一定的实权、关系面广,而且形成了一条牢固的从上至下的利益链条。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压力,遇到各种巨额利益的诱惑。这样,如果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差,就会屈服于各种压力和诱惑,由其做出的审计结论当然就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且比真实情况要好得多。

为此,必须对效益审计人员形成制度化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对效益审计人员进行专门的道德教育并需通过严格的考试,以加强效益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其抵制各种压力和诱惑的毅力。只有道德水平提高了,在审计中遇到问题时,才能不论涉及到谁,敢于碰硬,敢于一查到底,排除任何干扰;遇到巨额利益的诱惑时,才能廉洁奉公,拒绝贿赂,坚决抵制诱惑,以高尚的道德审计到底。也只有道德水平提高了,才能爱岗敬业,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并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设立专门的交流渠道,扩大审计经验和审计新技术的影响作用。

在国内,我们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交流渠道,如由各地区审计学会成立一个部门或办公室,专司审计经验、审计新技术的学习和交流,定期举办投资效益审计方面的研讨会,开展经验交流,产生审计经验和审计新技术的扩大效应。同时,我们还可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定期选配一定数量的审计人员远赴英美等效益审计开展得较好的国家,学习他们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获取有效的审计经验,来促进我国效益审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邢俊芳、吕文基,《经济效益审计》,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版。

2.罗美富、李季泽等,《英国绩效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3月。

3.时现,关于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的思考,《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4.汤晓燕,效益审计面临的困难与对策,《浙江审计》,2004年第11期。

5.李厚琼,当前开展效益审计亟须解决的几个问题,《中国审计》,2002年第3期。

管理效益篇8

关键词:地铁;运营亏损;效益;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F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01

一、我国地铁运营概况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到2015年,我国城市地铁交通总投资将达1.2万亿元。到2020年,将有40个城市建设地铁,总规划里程达7000公里,是目前总里程的4.3倍。大规模的投资建设隐藏着巨大的经济风险,地铁亏本运营已成为国内地铁线路的常态。如北京地铁年亏损10亿元以上,上海则只有一条地铁线路盈利,广佛线运营一年亏损大约1亿元,深圳地铁亏损2亿元等。因此,对一些二三线城市来说,巨大的投资和运营维护成本将成为二三线城市财政的巨大负担,地铁运营效益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地铁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另一方面居民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城市交通愈发拥挤堵塞,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但是我国轨道交通系统中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轨道交通的良好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城市轨道交通庞大的建设资金、后期的运营及维护中投入的大量补贴资金和偿还巨额的银行贷款利息,使得政府和企业不堪重负;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亏损严重,几乎没有盈利,很难吸收民间资本,因此资金不足问题十分普遍;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除了香港、新加坡等少数几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实现盈利以外,世界上大多数地铁都处于严重亏损状态等。

三、提升地铁运营效益建议

减少地铁财政补贴,实现地铁经济效益,基本思路有4个方面: 降低成本,“墙内损失墙外补”,不断扩大销售量(客流量),股权多元降低风险。

1.应明确地铁的基本属性以及地铁赢利的阶段性,以及地铁直接或间接效益对城市经济的重大影响,确认政府在地铁建设、管理和运营中的地位。政府应依据这一基本属性确定我国地铁公司的基本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允许地铁公司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商业化原则从事经营活动。同时,在一定阶段, 特别是建设开发阶段对公益性项目和服务给予投资支持和收入补偿。根据国内外城市地铁赢利的经验,应确认政府在地铁建设、管理和运营中的不同作用,如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给予一定比例的长期低息贷款;减免地铁交通设施营运收益的税收;给予投资者在定价方面更大自,等等。

2.应加快地铁体制改革,实行“上下分离”的管理方式,按照“上下分离”的改革思路,进行地铁运营体制改革的准备。可参考两种运营体制:一种是上海“融资、建设、运营、监督”的四分开体制,组建运营公司,以企业化、市场化运作,集中力量提高运营服务水平,增强赢利能力,不断开拓地铁经济的利润区;另一种是广州地铁运营模式,主要学习借鉴香港地铁运营体制,建立商业化的事业部制管理模式。在运营管理体制方面避免“融资、建设、运营、监督”内部体制的摩擦和矛盾。前者政府的作用比较突出,后者市场的作用比较突出。

3.应对地铁实行股份制或国有民营,并出售股份、引进国内外资金,形成地铁产权多元化模式。可运用市场机制筹集发展资金,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结构多元化,积极面向国内外资本市场,采取合资、合作,以及发行股票、基金、债券、可转换债券等方式,支持有条件的地铁企业或项目的股票上市,加快地铁企业资产重组。政府要鼓励各种经济成分进入,可投入少部分起导向作用的资金,其余让企业按商业原则自筹,即实现投融资的多元化。可考虑政府以其地方财政为抵押,发行城市地铁建设专项债券,为城市地铁交通系统提供专项基金。必要时政府可以充分运用相关的公有或国有资产,对其进行支持,保证其资产的保值增值,并在企业发展比较成熟时,通过股份制改造将其上市,套现收回部分投资,用于发展其他公有事业。通过产权多元化,或转让特许经营权,实现投资回收、分散投入风险、减轻地铁债务负担的目的。

4.应对票价进行动态调整,增加运营收入。应参考国内外经验,通过调整票价体系, 研制出一套更具吸引力的折扣优惠政策,以提高客流量,达到增加运营收入的目标。例如:包月通票--类似于目前的公交月票,前提是要解决该票只有本人专用的问题;奖励折扣--类似于航空公司的经常旅客奖励计划,鼓励市民将地铁作为上下班的交通工具,一天之内乘坐次数越多,累积折扣越大。一旦地铁轨道交通形成规模经营、效益进入良性循环,市民出行的交通成本将大大降低,市民将大举迁离拥挤的老城区、落户市郊;建立分段计价体系,即按照特定路线、节假日以及非高峰时段引入特价票,同时可考虑将乘车距离、时间以及乘客年龄等因素纳入分段计价体系。

5.应以广告、商贸、通讯和房地产等方面的地铁资源性开发收益,弥补运营成本的亏损。国内外地铁亏损大多数是采取“墙内损失墙外补”的方式,如国外一些地铁企业通过多种经营支持地铁建设和弥补运营亏损。不仅主营地铁自身业务,还经营广告、商贸、通讯、运输业务,出租房地产,经营饭店、旅馆,开办汽车运输,经营站点泊位业务等。参照国外的经营经验,可因地制宜地开辟一些展示空间,以丰富地铁商铺的业态组合。

管理效益篇9

(一)财务管理的内涵。企业财务活动是以现金收支为主的企业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它涉及到企业的每一项价值活动,是以成本管理和收入管理为核心的全过程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物资都具有一定量的价值,它体现着耗费于物资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物资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资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拥有一定数额的资金,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伴随着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企业资金的收支构成了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独立面,也就是企业的财务活动。因此,财务管理就是分析、确定企业的经营方针、财务目标、管理职责,并在财务管理体系中通过财务策划、财务控制、成本控制、财务保证和财务改进实施全部管理职能的活动。财务管理活动涉及企业的所有活动,它需要企业的全体员工来参加所有相关活动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这一点来讲,财务管理也称为全面的财务管理。

(二)财务管理的职能与目标

1、财务管理的职能。财务管理职能是随着财务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自从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部分被广泛应用以来,其所体现出的特有职能就取得了迅速发展。财务管理职能,是指财务管理在再生产过程中具有的功能。财务管理的职能取决于财务的本质并受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发展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企业的管理范围也越来越宽泛,赋予的权限也越来越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对未来时期财务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的财务计划职能;②把财务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按照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科学合理地组织整体的财务组织职能;③指导和监督下属财务机构和人员完成财务目标,发现差异,找出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偏差的财务控制职能;④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和方式建立和维持企业良好的财务环境和良好的配合关系的财务协调职能。

2、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的总目标,所谓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从事财务管理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对企业财务活动实行目标管理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和现代激励制度。它的核心是企业财务主管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管理企业整个财务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使企业的一切财务管理行为和活动都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行动指南,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开始于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实施以目标作为指针,工作完成以目标来评价考核。对企业财务活动实施目标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在企业中建立一个目标激励机制,以此来调动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其树立起完成目标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励其为自觉完成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而共同奋斗;二是建立一个目标约束机制,以此来完善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对企业内部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予以约束,使之符合企业的整体利益;三是在企业的内部实行民主理财,用以确认广大职工群众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完善企业的监督机制,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二、财务管理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一)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加强资金平衡工作,充分发挥资金调度作用。首先,为了保证生产正常运行,企业必须把有限资金合理分配、使用。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实行财务统一管理、资金统一安排,严格用款计划,每周召开一次资金平衡调度会,根据生产进度情况,着重安排重点项目、紧急项目的资金落实工作;其次,各业务部门每月必须向调度会呈报月用款计划,由调度会根据轻重缓急安排资金,确保资金的有效运用。同时,为了解决企业内部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可实行内部银行结算办法,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把部分原辅助生产车间从“母公司”中剥离出来组成一批经营性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归口管理;建立内部银行,模拟国家银行的控制、监督、结算等职能,按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加强资金的核算和管理,也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一条好的途径。

(二)积极处理沉淀资金,盘活存量资产,加快资金流动性。企业存贷资金闲置现象较为普遍,一方面背着沉重的贷款,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许多年不用的材料与设备资金运用不良的问题,如何把这部分呆滞资金灵活运用起来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财务部门针对物资设备部门的储备资金占用过大、积压物资较为严重的问题,每年必须集中一个月进行调查摸底,提出积压清单,明确处理物资和处理积压的审批手续,办理报废或变卖成为货币资金,对库存物资,财务部门对每个仓库都应下达库存资金定额,超过或降低部分按银行同期利率奖罚。

管理效益篇10

实行项目管理,就是通过采用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对症下药”,来适应新形势下多型号并举的任务要求。

照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著名的管理学教授弗雷姆博士的说法,项目管理就是要确保在时间、经费和性能指标三项限制条件下,尽可能高效率地完成项目任务。根据自身实际以及型号管理体制改革要求,五院提出实行矩阵管理支持下的项目经理负责制,通过组建项目管理办公室,将型号研制技术和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按照项目管理的科学方法和规律进行型号研制管理,实现五院院内资源的集约使用和型号研制工作的高效率。

实行项目管理的好处显而易见。

一是分工明确,职责清楚。项目办公室是型号研制技术和管理的决策中心,作用于型号任务的全过程,全权负责型号内的业务管理、决策及信息汇总工作;项目经理代表院长在型号研制工作中行使技术和行政指挥权,对型号的技术、质量、进度、直接经费成本负全责。有利于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控制成本和进度,对任务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是可以大大提高型号研制管理的工作效率。项目经理在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有人、财、物的统一调配、使用、分配权,减少了中间的管理层次;项目办公室成员集中办公,遇到问题可及时解决,改变过去有问题集中在调度会上协调解决的型号例会制做法,达到快速推进型号研制的目的。

三是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除项目办公室专职人员跟随型号研制始终外,其他诸如设计、生产、测试、试验、在轨运行等岗位的技术人员都按专业化分工,参加型号的研制,这样不仅可使这些人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参与不同型号的研制工作,而且也更有利于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改变过去设计师队伍一个型号从头到尾跟到底的模式。人员调控方便,利用率自然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