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3:53:45

效用范文篇1

反过来我们来看奢侈品这一特殊的商品,首先沃尔冈•拉茨勒是这样定义奢侈的“:奢侈是一种整体或部分地被各自的社会认为是奢华的生活方式,大多由产品或服务决定。”奢侈品在国际上的概念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而广义的奢侈品在经济学上定义为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的商品,当收入上升时,消费数量将上升快过生活必需品,同时收入下降时它的消费数量下降也会较快。广义的和狭义的奢侈品可能在生活中与大众的印象不同,例如,我们谈到BMW的汽车大家都会赞成这是一个奢侈品,但如果我们要有人提出牛奶也是奢侈品,可能就会有人提出异议了,但是按照广义的解释,它确实是奢侈品,因为它的需求上升速度比收入上升的速度更加快速。所以,为了所研究的特性更加明显,本文选择的是更靠近狭义定义上的奢侈品,我把它定义为是一种超出正常需求较多的炫耀性的商品和服务。

奢侈品消费既然以追求相对地位为目的,所以,需要要有两个前提:

1、较高的收入水平;

2、较大的收入差距。

如果收入水平仅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则消费丧失了“表现”的能力;如果人们的收入水平无差距或差距不大,那么消费就没有层级划分,从而也就没有“表现”的必要。以宜宾五粮液酒厂为例,收集近年其主营业务收入(线性注:年报中收集,因考虑的是消费,所以使用主营业务收入,而不使用利润),进行相关性分析在0.01上可置信,说明其消费与收入水平和收入差异相关性很高。正是由于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相对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随着消费水平的迅速提高,消费也开始获得沟通和表现功能,并成为人们显示自己成功,炫耀自己财富、身份、地位的重要手段。

因为人们希望奢侈品带来消费地位上的区别,并偏好这种区别所带来的效用,自然就要求奢侈品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区分性,即不能够让大多数人得到。如果其他人都能够得到,那么自然这种消费的相对性就消失了。有些奢侈品是天然就很具有区分性的,比如一些古玩,本身数量就非常少,自然不是人人可以得到的。但从某些角度上来说,奢侈品往往不是一种垄断性的商品,一般都有比较多的替代品,比如五粮液酒与其他白酒,就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但是,他们之间又不是完全同质的为了达到区分消费的目的,厂商往往采用各种办法提高产品差异性,人为的把它的区分性提高,制作出一些“人为奢侈品”,如宣传产品所代表的历史,文化等,但这些还不够,因为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对消费者本身的区分,为了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多的区别效用,厂商通过建立人为的价格壁垒来实现,也就是提高价格,高昂的价格将大部分消费者挡在门外,但是往往价格越高,愿意花钱的富豪越多,正如经常报道“天价月饼“”豪华宴席”的一样,往往价格越高,买的人却越多,原因无他,相对的消费效用高罢了。最终价格越高———购买的人越少———区分性越强———区分效用越高———人们愿意花费更多的钱来获得。这就是为什么有时一瓶酒的价格能换一辆汽车的原因。所以对于奢侈品来说,定价就非常关键,这与传统的观点是有所区别的,奢侈品往往价格降低后就会影响主流消费者,造成销售数量下降,如当年的皮尔卡丹就曾因为降价造成销量下滑。联想集团副总裁夏立也表示,高端的台式电脑正在进行价值营销实验。他举例说,即将亮相的产品如果定价一万元左右,过了一年之后仍然会值这样的价格,绝对不会打价格战。但是,奢侈品价格也不是越高越好,因为消费区分所带来的效用不会无限提高,所以我认为,它的价格—销量应当如右图所示:

图形的含义是,区分消费效用随区分度的提高也有一个效用先递增然后递减的过程。从A-->B价格上升,区分消费效用递增,增加一元钱的边际效用大于一元钱本身的效用,随着消费者能接受价格的上升。从B-->C过程中,虽然炫耀性上升,人们可从中得到更大的效用,但此时货币效用大于炫耀性效用,所以一部分人们不愿意花这额外的钱,所以价格再上升销量也会减少。

反之如果降价从B-->A,随着价格壁垒的不断下降,商品的炫耀性也不断下降,此时炫耀性效用下降速度大于货币效用,所以随着价格下降,奢侈品消费者纷纷离去,但同时平民消费者觉得作为一种无炫耀性的商品价格又太高而不进入市场,所以造成销售数量反而下降至于A以下,因为价格很低任何人都可以获得,那么它的消费区分性已经没有了,成为了普通商品,价格降低,销量增加。所以,作为一个人为的奢侈品,定价在B点左右应当是合适的。所以如果要获得更高的收益,厂商应当找到B点进行定价。

效用范文篇2

关键词:技术;国际贸易;收入与分配;影响因素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提升,但我国居民收入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在2012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出了0.4的国际警戒线。由此,为了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平衡社会发展速度,本文主要对技术和国际贸易对收入与分配的影响进行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分析

(一)研究的背景.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贸易总额也在稳步上升,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持续发展的几十年里,我国一直结合实践需求调节贸易结构,优化产业形式,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出口机遇越来越多,为国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优质平台。同时,在发展中我国一直注重突破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形式的约束,增加技术革新,发展科技理念,推广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将原本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过度,加速产业结构,以此引导我国社会经济稳步上升。但在社会经济持续上升的背景下,市场竞争压力变得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多,收入差距也达到极端。(二)研究的意义.通过研究技术与国际贸易对收入和分配带来的影响,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减少收入差距,控制社会不公平现象,解决社会矛盾是现阶段发展的重要课题。国外发达国家与我国对比来说,他们具备的国际贸易与技术发展变得越来越迅猛。早在1500年前,国外发达国家就开始推广国际贸易,大都是依据殖民扩张带来的贸易活动,并在近展中持续发展,经济发展速度远远高于我国。通过研究初期的西方贸易市场可知,他们也存在收入分配不平衡矛盾,但是因为他们具备的社会福利优越,人们基本都可以保障生活,因此没有产生重大的问题。与此同时,国外发达国家一直关注技术探索,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推广技术产业,目前他们拥有的第三产业已经越来越成熟,社会收入与分配基本持平,由此,产生的矛盾与我国相比要小很多。但也不能忽视这一问题带来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的研究在1920、1930年前后,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和伯尔蒂尔•俄林在H-O理论中提出,他们认为,不同国家的要素不同,生产的能力也不同,供给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对商品的价格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941年,在要素票赋论的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斯托尔伯和萨缪尔森推提出了S-S定理,出口生产的要素报酬提高,进口报酬降低。(二)国内的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相关的理论也在不断地构建中。牟少英研究了对外贸易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表明对外贸易能够缩小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陈钦的“对外贸易与收入分配———基于福建的实证研究”通过相关回归等统计方法证实了发展对外贸易只会在短期内扩大差距,长期会缩小差距。在短期内会扩大收入不平等,而在长期将会有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刘力的“对外贸易、收入分配与区域差距”研究结论是:区域要素禀赋差异影响区域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区域产业结构进一步影响区域贸易规模。(三)本研究的新特点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研究,提出了国际贸易的复杂性和风险性。收入分配的检测,技术和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以供参考。

三、国际贸易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

第一,国际贸易是指国与国间有关商品与劳务的交易活动,其中包含进口与出口贸易两种方式。其一,国际贸易中包含的国家非常多,且每一个国家都设有不同的法律规定,相应的贸易标准和规定也存在差异性,由此在交易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冲突,这也就致使国际贸易中存在复杂性;其二,国际贸易包含的贸易数额与产品数量非常大,在出现突发问题时,若是受到影响,最终损耗的利益也会很大。同时又受到国际贸易复杂性的影响,致使交易中出现更多无法预计的损耗,再受到国际贸易间货物物流成本和运输途中风险的影响,导致国际贸易面对的问题难以预料;国际贸易不但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法律规定以及政府要求等,还要面对不断整改的国际形势,及时结合规定调节贸易方案,所以在发展中具备很强的不平稳性[1]。第二,不一致的国际贸易理论指导思想对外贸易会衍生出不同的贸易政策和方案。自由贸易理论提出要注重减少影响贸易发展的方案,如关税与非关税壁垒,而保护贸易理论提出要结合自身产业的发展需求,提出与之相关的关税与非关税等方案,以此控制部分产品的进口,支持部分产品的出口。不同的国家政策对进出口带来的影响也是存在区别的,要想明确哪种方案是有效的,哪些方案需要整合应用,就需要设计专门的研究组织进行调查分析。通过了解现代国际贸易实践方案可知,国际贸易市场中不但存在竞争关系,而且有国家间的合作关系。由此,不同国家也会依据结缔各项契约或者是参与某种国际经济组织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规定和经济组织会为成员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需要研究者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而在了解实际情况后可知,国际经济贸易影响着国家间的经济效益,由此国家提出的贸易政策方案要从政治、军事等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不能只从一个角度研究。国际贸易对参与贸易的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有影响。

四、收入与分配的检测

收入与分配一般情况下是对劳动成果的再次分配,其中有国民、个人方面的分配,也就是指对国民经济的再分配经济过程。国民经济的收入与分配会影响国家的劳动生产效率,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收入与分配也会受各项因素的影响,为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依据,如收入与分配的不平衡会影响国民劳动效率,或不同区域的发展,影响严重的会约束国民劳动的积极性和国民经济的持续性[2]。第一,基尼系数是国际上平衡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标准,其中检测的标准主要分为以下五种:其一,明确进口贸易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的比例,评估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附情况;其二,外资带来的不均衡性,会提升国民经济的投资数额,增加部分就业机遇,提高部分劳动者的收支,但也会让这一部分劳动者与另一部分不符合外资企业劳动需求的劳动者收入水平出现差异性;其三,结合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研究可知,收入分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改变;其四,结合萨繆尔定理研究可知,一种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种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在贸易活动中提升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后,相对也会增加劳动的价格,资本的实际报酬会减少。但是在贸易活动提升了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价格后,也会提升资本的实际报酬,降低劳动的实际报酬,从这一理论研究中可以有效判断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出口贸易中占据的比例;其五,可以明确我国第二与第三产业占据人口比例和对收入差距构成的影响[3]。第二,明确检测模型,检测的模型是以基尼系数为基础构建的,公式如下所示:上述公式中,GINI表示基尼系数;x表示贸易出口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的比例;M表示贸易进口数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的比例;FDI代表外商直接投资的实际投资额度;L表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出口总体数额中占据的比例;JOB代表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例;ε表示线性回归假定的随机项。五、技术和国际贸易对收入与分配构成的影响第一,进出口的影响,进口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的依附情况会随着基尼系数的提升而提升,两者呈现正比例关系,所以进口贸易的提升会增加我国收入与分配的距离。通过与出口贸易对比研究,我国的进口贸易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价格问题,很容易让贸易条件越发严重,增加居民收入与分配的距离。但是出口贸易在国内生产总数值的衣服情况小于百分之十,就会与基尼系数构成反比,所以此时对整改我国收入与分配不均衡问题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现阶段,在出口导向的引导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逐渐向城镇移动,这对城乡协调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4]。第二,国际贸易的影响,贸易影响着娴熟与非娴熟劳动者的工资和收入,且很容易提升娴熟劳动者密集产品的价格,并对增加收入与分配不平衡性构成影响。国际贸易在增加我国娴熟与非娴熟劳动者收入与分配不平衡性的同时,对不同区域的工资区别有缓和作用,不同区域娴熟与非娴熟工作者收入与分配出现的差距会随着贸易的提升而减少。由此可知,国际贸易发展虽然提升了了我国整体收入与分配的距离,但是也控制了区域之间的收入与分配差别。国际贸易在价格中会受产品的优劣性所影响,若是产品具备优势,那么价格也会随之提升,以此提升与之相关的收入与分配;若是产品具备劣势,那么价格也会随之降低,并减少了劳动者的收入。由此可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要通过增加优势产业,控制劣势产业来控制贸易的自由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会影响国内市场,引导国内市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整改,进而调节国内产业结构。国内产业具有非常大的竞争优势,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拓展优势大的产业,促使那些具备劣势或没有竞争力的产业逐渐消亡。产业结构的调节直接影响产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有助于控制产业间劳动者的收入与分配距离[5]。第三,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这方面对我国居民收入与分配而言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因为各个区域存在差异性,所以外商在进入中国市场后,东部地区更为注重技术的产业投资,很容易拉大娴熟与非娴熟劳动者之间的收支距离,但在中西部区域的投资更注重劳动与资本的产业投资,这为控制我国中西部收入距离有积极的引导作用[6]。第四,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同基尼系数构成的反比关系越来越明显,可以有效缩短我国居民收入与分配的距离。在发展中,我国一直向着构建出口导向型投资的目标前进,注重展现我国劳动力具备的优势,这对控制我国居民整体收入与分配的距离有引导作用。第五,国际贸易对技术的影响,在国际贸易市场中,我国对国外的现代化技术和设施都在加以关注,这也是我国要想超越发达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只依据国际贸易来引导技术创新,很容易让技术向着资本主导的方向前进,忽视了自身条件和发展方向的选择。劳动力的变化会逐渐提升资本与国际贸易的依附情况,进而致使技术进步受到国际贸易投资方向的影响,并对收入与分配构成影响[7]。第六,技术进步的影响,国际贸易在发展中,为我国带来了很多现代化的设施和管理方案,由此在劳动力应用上更多选择娴熟的劳动者,以此提升了我国娴熟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分析优化了我国居民的收入与分配,但对增加娴熟与非娴熟劳动者间的收入与分配距离也有影响[8]。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会增加社会的就业人口,这对控制基尼系数而言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由此引导第二、三产业发展,可以控制我国居民收入与分配的距离。我国第二、三产业也是吸引外来投资者的主要行业,以这两大行业发展为基础,引导第一产业发展,可以优化我国第一产业劳动者的收入与分配差距。

五、未来技术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效用范文篇3

一、高等院校特色资源库建设的背景概述和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遍推广和应用,我国各高等院校开始借助网络化平台建设特色资源库。早期的高校特色资源库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平台和校内教学资源的自建数据库模式。据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建有263个不同类型的特色数据库,其中具有地方特色的数据库22个,占总数的8.3%;具有学科特色的143个,约占总量的54.4%;其他专题数据库98个,占总量的37.2%。[1]其中,规模和影响力较大的便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AcademicLibrary&InformationSystem,简称CALIS)。该系统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三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一。进入21世纪之后,在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高校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开始聚焦于各自优势学科、教学资源的专业性平台建设和科学研究。如图1①所示,1998年至200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特色资源库的理论探讨文献,从1998年的5篇增加至2007年的35篇,是原来的7倍;特定专题数据库文献从1998年的1篇增加至33篇,是原来的33倍;关于数据库技术系统文献从1998年1篇增加至2007年8篇,是原来的8倍。图11998年至200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特色资源库的研究文献数量统计图(单位:篇)可见,近年来关于特色资源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而弱于技术性研究,这和众多研究机构和研究者注重内容建设,忽略平台技术性支持有关。关于特定专题性的数据建设研究增长速度最快,这和政府机构投入的专题数据库建设有关。但是,关于特色数据库建设的质量保证、绩效评估和技术系统的研究较为缺失。而关于舞蹈艺术特色类数据库主要倾向于专题数据建设意义和原则整体性宏观研究,如陈琳、欧阳晓芹在湘潭师范学院学报发表的《专业舞蹈资源库的建设研究》等。

二、舞蹈特色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研究者普遍认为高等院校建设专题特色资源库的意义,在于实现教学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提供相关文献检索以及有利于保护地方特色文化等。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舞蹈艺术类特色资源库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第一方面是能够体现舞蹈文化公共服务的功能,有利于公众参与舞蹈观演活动,从而提升我国公共文化艺术的普及。虽然舞蹈艺术本身属于小众范畴,但是舞蹈教育和舞蹈公共文化服务却是大众公共性。所以在建设舞蹈特色资源库时,应始终以普通大众观众为核心,利用网络化资源库平台实现舞蹈艺术的公共教育和公共服务。第二方面是借助网络资源库实现观众培养和拓展。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其中,宽带网民规模达到4.5亿,有线(固网)用户中的宽带普及率达到98.3%。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主导一般公众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这对于传统舞蹈文化艺术的传播既是机遇,亦是威胁。例如,2010年3月,由丁志诚、梁丹妮等人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主演的话剧《关系》在新浪网进行了首次网络“话剧直播”。这种小规模尝试虽然暂时无法打破剧场纯粹体验观赏的瓶颈,却是网络传播对于传统表演艺术的拓展尝试。笔者认为大众媒介繁荣发展后出现的文化艺术产品和传统表演艺术不是简单地二元割裂,更多的是表现出艺术边界淡化和融合的趋势。

三、舞蹈艺术观众和网络传播媒介的关系

舞蹈艺术观众的培养和普及更依赖于大众网络媒介。对于艺术观众通过现场或大众媒介参与艺术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较为复杂,当前观众通过网络媒介和传统现场参与艺术观赏的数据统计不多,无法做到充分地研究,但是通过美国艺术基金会(NEA)在1992年关于艺术观众的数据调查可知,大部分观众首先还是倾向于选择大众媒介进行艺术观演活动的了解和普及。通过该调查统计(参见下表1)可见,现场观赏古典音乐的人只占12.5%,而通过电视、广播和唱片则达到了29.4%、29.7%、33.8%。对于舞蹈艺术而言,通过电视媒介参与观赏舞蹈的艺术观众比重约为16.8%,而传统的现场参与则只有7.1%。因此,舞蹈特色网络资源库的建设,便是从潜在、有兴趣的艺术观众入手,为他们了解和体验舞蹈观赏提供平台,而这部分艺术观众更依赖于互联网和电视等大众媒介。笔者认为,在研究网络等大众媒介、剧场体验和受众观演习惯时,不能简单地夸大或者忽视大众媒介的作用。现场表演艺术空间能给观众提供体验式的三维观赏,单纯的电视、网络媒介都是无法做到这种审美效果的。这就是那些对现场芭蕾、古典舞有欣赏品味的观众能够抵制电视转播的原因所在。但是,当数字新媒体技术在表演艺术舞台开始应用,高清三维数字家庭电视成为广电网终端时,网络传播媒介将成为表演艺术繁荣的新途径。四、舞蹈特色网络资源库拓展艺术观众的效用舞蹈特色资源库拓展艺术观众的效用,就是指衡量观众通过网络实现参与舞蹈艺术,从而满足审美需求的效果。舞蹈艺术的潜在观众可以通过利用网络欣赏剧场空间、舞美设计等内容进一步强化观演兴趣和认知。笔者将网络资源库拓展艺术观众的效用简称为3E特性,即经济性、效果性、体验性(economy、effective、experience)。

(一)舞蹈特色网络资源库拓展艺术观众的经济性优势笔者通过计算网络资源库和一般艺术机构,进行拓展艺术观众的平均百人成本来比较其经济性。以北京舞蹈学院特色资源库中东方先锋剧场专题为例(如下表2和表3①),前期调研共拍摄了3297张剧场和海报图片,其中提取制作剧场三维空间图片1200张,宣传、拍摄、制作及网络建设费用共8650元。其中,以50名一般网络受众为抽样调查,能够通过资源库三维展示熟悉剧场空间设置和剧场演出为42名。而一般艺术机构观众拓展百人支出成本包括租用场地空间、人员、宣传材料等费用为3670元。通过表2和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拓展人数的增加和拓展次数的增加,网络资源库平均百人成本逐渐减低,而一般艺术机构平均百人成本由于受到场地、人员成本的增加不断上升,网络资源库的经济性优势非常明显。网络资源库的特点是前期投入成本大,后期维护和共享的成本极低。拓展艺术观众的传统方法包括书籍、音像及专业人员导赏等,普遍存在着覆盖面小,时间限制,复制成本高的问题。网络资源库完全可以规避这些问题,彻底实现实时的信息共享。

(二)舞蹈特色资源库拓展艺术观众的效果性突出舞蹈网络特色资源库拓展艺术观众的效果性,就是针对潜在的受众而言,网络资源库传递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量应该满足和符合受众所需,从而实现受众到观众的转变。笔者借鉴了资源库可用性主观细化测量指标列表对该资源库的效果进行指标分析。[3]该指标体系包括四个子指标: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实时性;检索、导航、超文本等内容的引导和展示方式;人性化设置;资源库的安全及稳定性。笔者利用该指标涉及的很高、较好、一般、较低、很低五个进阶的量化,对100名受众随机抽样评价舞蹈特色资源库,该样本特征如下表4。通过样本调研,61%的受众认为该资源库的内容广度和深度很好,82%的受众认为资源库导航和检索等形式功能较好,13%的受众认为资源库个性化设计有待于提升。3%的老龄人员和25%的普通社区人员认为通过网络资源库的了解有进一步进入剧场的兴趣。虽然由于调研地点和人员安排的原因,此小型样本无法完全反映特色资源库的效果,但是在当前的分析中可见舞蹈网络特色资源库对于一般受众的引导和内容展示效果较为明显。

效用范文篇4

引理1(Jensen不等式)设决策者的风险是厌恶风险,即它的效用函数u(x)满足u′(x)>0,u″(x)<0,则对于随机变量X,成立如下不等式E[u(X)]≤u[E(X)].

假定决策者(保险人)拥有财富W.若要承保,则可以在原有财富W的基础上增加一笔保费收入G,但是得替被保险人承担风险,其财富变成了随机变量W+G-X,其中随机变量X表示风险,其概率分布为F(x).若不承保,则保险人确定地拥有财富W.设保险人关于确定量和关于随机变量分布的效用函数分别为u(x)和U[X],则对保险人而言,“合理”的承保保费应满足不等式U[W+G-X]≥u(W).G越小,要承保的效用U[W+G-X]越小,当G小到使等号成立时,承保已无任何吸引力,所以保险人愿意接受的最底保费G*是使得上式等号成立的临界值,称为临界保费.

根据期望效用原理,随机变量X的“效用”U[X]可以转化为随机变量函数u(X)的期望,即

U([X])=E[u(X)]=∫Du(x)dF(x).

其中F(x)是随机变量X的分布函数,D是随机变量X的取值范围.

2主要结论

对于风险决策者常用的效用函数有以下几种:直线型效用函数、抛物线型效用函数、指数型效用函数、对数型效用函数和分数幂型效用函数等.下面给出前3种情况下的临界保费.命题

1设保险人的效用函数为直线型,

u(x)=ax+b,理赔X的概率分布为F(x),则临界保费G*=E[X].

证明考虑保险人定价的效用方程为

U([W+G*-X])=u(W).

∵U([W+G*-X])=E[u(W+G*-X)]

=E[a(W+G*-X)+b]

=aW+aG*-aE[X]+b,

u(W)=aW+b,

联立两式得G*=E[X].

命题1说明对于风险态度中立的决策者来说,临界保费即是纯保费,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命题2设保险人的效用函数为抛物线型,u(x)=x-αx2,其中α>0,0<x<12α,并且假设理赔X的概率分布为F(x),则此时临界保费为

G*=E[X]+(12α-W)-(12α-W)2-σ2(X).

证明考虑保险人定价的效用方程为

U([W+G*-X])=u(W).

∵U([(W+G*-X])=E[u(W+G*-X)]

=12α0[(W+G*-X)-α(W+G*-X)2]dF(x)

=W+G*-E[X]-α{(W+G*)2-2(W+G*)×E[X]+E[x2]},

u(W)=W-αW2,

联立两式得下列方程

-α(G*)2+(1-2αW+2αE[X])G*+(2αW-1)E[X]-αE[X2]=0.

解关于G*的一元二次方程得

G*=2αw-1-2αE[X]+(1-2αW)2-4α2σ2(X)-2α

=E[X]+(12α-W)-(12α-W)2-σ2(X).

特别地,当W=0时,

G*=E[X]+12α-(12α)2-σ2(X)

≈E[X]+ασ2(X),

此时σ2(X)12α.这正是非寿险保费定价中的“方差原理”,因为在金融分析中常用方差(或标准差)来度量风险的大小,方差越大,不确定的程度越大.保险人把它作为一条加费的理由,因而在纯保费E[X]的基础上又多了一项“安全附加费用”.

命题3设保险人的效有函数为指数型,u(x)=-e-αx,α>0,假设理赔X的概率分布为F(x),则此时临界保费为G*=1αlnMX(α),其中MX(α)为理赔随机变量X的矩母函数.证明考虑保险人定价的效用方程为

U([W+G*-X])=u(W).

∵U([W+G*-X])=E(u[W+G*-X])

=+∞0-e-α(W+G-X*)dF(x)

=-e-α(W+G*)+∞0eαxdF(x)

=-e-α(W+G)*MX(α),

u(W)=-eαW,

联立两式得G*=1αMX(α).

可以看出对于这类特殊的效用函数,临界保费与保险人所拥有的财富大小无关.

3总结

效用理论一直是研究在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合理决策的理论基础,保险研究之中除保险定价以外,决定合理的准备金、自留额以及选择合理的财务方案都可以以此作为决策的原理.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实际保险定价中常用的“均值原理”和“方差原理”等只不过是期望效用的特殊形式,它们对应着一次、二次多项式等简单的效用函数.类似地,还可以讨论对数效用函数u(x)=lnx、分数幂效用函数u(x)=xr(0<r<1)等其他常见效用函数所对应的情况.

论文关键词:效用函数临界保费理赔

论文摘要:根据保险人保险定价的效用方程,分别讨论了在3种不同效用函数下的临界保费.

参考文献

[1]谢志刚,韩天雄.风险理论与非寿险精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茆诗松,王静龙,濮晓龙.高等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效用范文篇5

关键词:金融投资;证券市场;效用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以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为代表的市场经济体系逐渐形成,其中以央行为领导核心的金融市场和以证券行业协会为领导核心的证券市场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毫无疑问的是,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不仅得益于以商品市场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发展,更得益于金融投资中数量和结构两方面的不断优化。因此,本文首先介绍了与证券市场效用相关的现代金融理论并对金融投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分析金融投资对于证券市场的效用,为促进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提供建议。

二、现代金融理论与金融投资的界定

(一)现代金融理论

伴随第三次产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货币市场理论和证券市场理论为主的现代金融理论同样日益丰富。分析金融投资对于证券市场的效用至少涉及以下现代金融理论:第一,金融投资理论。金融投资归根到底是理性经济人效用最大化或者成本最小化的过程,因此经济个体(包括自然人)在金融投资时首先要考虑不同证券资产的组合收益以及不同投资期限的收益率,代表性的理论包括动量交易理论等。第二,金融市场理论。金融投资对于证券市场存在效用的前提为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是相互关联的,即金融投资是商品经济的概念,代表性的理论包括机会成本理论等。第三,金融工具创新。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学在现代金融学中的不断应用,金融投资的形式——金融工具得到了绝无仅有的创新。然而,金融工具创新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促进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不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

(二)金融投资的界定

根据现代金融理论以及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实践,本文将金融投资界定为一种证券市场的微观行为,理性经济人购买、流通与销售证券市场中股票、期货、债券等无形资产的个体行为。股票投资的主要市场为上交所和深交所,期货投资的主要市场包括各行业(农业、科技产业等)、各地区且不同形式的期货市场,而债券投资品种包括政府债券以及企业债券等。也就是说,金融投资影响我国证券市场的方方面面,即影响我国证券市场是否能够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

三、金融投资对于证券市场的效用分析

(一)提高证券市场深度

金融投资对于证券市场的效用涉及金融投资理论、金融市场理论以及金融工具创新等理论,因此本文在合理界定金融投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金融投资对于证券市场的效用。首先,金融投资能够提高证券市场深度。证券市场深度主要是指证券市场交易主体数量的多少,是衡量证券市场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由于大量货币资本和非货币资本不断进入证券市场,在理性预期的框架下理性经济人根据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必然会涌入证券市场中去,从而增加了证券市场交易主体数量,提高了证券市场深度。此外,由于我国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证券市场的规模和效率得到了质的提高,为提高证券市场深度提供了必要基础。加之日益完善成熟的证券市场机制,金融投资在证券市场中发挥作用的同时也能够规避风险,最大程度的促进证券市场的繁荣发展。

(二)拓展证券市场广度

金融投资不仅能够提高证券市场深度,根据金融市场理论,金融投资对于证券市场的效用还包括拓展证券市场广度。证券市场广度是与证券市场深度相对应的概念,证券市场深度是指证券市场交易主体数量的多少,即总量意义,而证券市场广度是指证券市场交易主体类型的多样,是反映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指标。如果证券市场中交易主体类型较少或者实际参与交易的主体较为单一,那么证券市场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暗箱操作”或者“操纵市场”的概率就会提高,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发展。相反,金融投资的增加不仅能够从总量上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而且能够从结构上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具体而言,在金融投资增加的初期,证券市场的资金总量与交易主体不断增加。在金融投资增加的中期,其结构性功能逐渐体现,市场交易主体的类型伴随市场竞争程度与开放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从而有利于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

(三)提升证券市场效率

提高证券市场深度为金融投资对于证券市场的前期效用,拓展证券市场广度为金融投资对于证券市场的中期效用,而后期效用则为提升证券市场效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证券市场的深度、广度与效率并非孤立存在的,在分析证券市场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加以考虑,否则会出现金融投资偏误的问题。同时,传统意义的效率是指投入——产出的关系,而证券市场效率是指证券部门对于金融发展或者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是判断证券市场是否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指标,具体评价方法包括DEA法等等。上文已经分析了金融投资增加初期和中期的效用,而在金融投资增加的后期,随着金融投资总量的增加以及结构性的改善,证券市场对于实体经济的贡献将会大大增加。毫无疑问的是,证券市场结构性的改善对于其效率提升的作用更为重要,能够缩小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隔阂,为解决企业融资问题、规避风险提供良好的市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金融理论关于金融投资对于证券市场的效用进行了很好的归纳。然而在我国证券市场实际运行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已有理论,需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界定金融投资的概念,并分析金融投资与证券市场的关联。同时,本文认为至少可以从证券市场深度、证券市场广度以及证券市场效率三个方面分析金融投资对于证券市场的效用,从而真正发挥金融投资应有的作用。最为根本的是,金融投资的主要效用为维护证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避免证券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可能,为促进实体经济或商品市场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马杰傲 单位:西南大学

参考文献:

[1]郑军,林钟高,彭琳.产权性质、治理环境与内部控制的治理效应——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02)

[2]孙一玮.浅议金融投资对于证券市场的效用[J].科学中国人,2014(04)

效用范文篇6

关键词:农田灌溉;高效节水;科学管理;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

我国北方干旱少雨,单纯依靠降水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必须通过引水灌溉保障农作物生长;南方地区虽然降水多,但季节性干旱严重,农业生产同样依赖灌溉[1]。截至2020年,我国耕地灌溉面积达0.69亿hm2,居世界首位,灌溉成为保障民众“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的主要支撑,为我国农业生产、国民经济进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2]。虽然目前我国已建设了大量农田水利设施,但灌溉水源不足、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依然长期存在。为进一步提高灌溉效率,促进农业生产高效、有序进行,加强农田灌溉高效用水管理十分重要[3]。

1临泽县农田灌溉高效用水管理背景

2017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共同印发《“十三五”新增1亿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实施方案》(1亩=667m2),要求组织开展农业灌溉高效节水管理;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推广旱作技术,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可见推行高效节水灌溉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举措[4]。临泽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总面积2727km2,有效灌溉面积3.8万hm2,有着“中国玉米制种第一县”的殊荣。近年来,临泽县不断调整种植结构,推进高效节水灌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以蔬菜种植为主)不断扩大。近年来,临泽县节水改造项目、高效节水项目相关设施逐步完善,灌溉水用水效率持续上升,为临泽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匮乏问题突出

临泽县属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降水较少,年均降水量118.4mm,蒸发量1830.4mm,是一个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农业大县。农业用水高峰期气候炎热,临泽县水库不但要满足农业灌溉需求,还要提供居民生活用水,供水压力极大。一旦遭遇降水量较少的年份,难以及时满足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品质受损。

2.2水利工程配套不够完善

临泽县水利工程运行多年,配套设施不够完善。1)临泽县很多泵站设备老化,水泵性能下降,很多泵站运行时间在15年以上,但一直未得到改造和维修,导致泵房破损,水泵老化,供水能力下降,难以满足临泽县用水需求。2)临泽县很多输水管道年久失修,砌石渠道等输水管道的修建时间在20年以上,老化失修率达30%,长期带病运行,降低了临泽县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率。3)临泽县水利工程管理养护经费少,与实际需求严重不符。临泽县部分基层水利管理部门办公场所简陋,缺少监测设备、计算机设备,人员缺编严重,降低了管理效率和能力。4)临泽县部分已建成的节水灌溉项目管理制度不完善,灌水定额过高,达不到高效节水定额标准,难以发挥高效节水灌溉的作用。5)临泽县部分设施设备自动化水平低。临泽县自动化建设还在起步阶段,自动化设备少,部分水闸还在使用手摇式启闭设施,且测水、分水时还在使用水尺和“公平闸”,操作者根据率定的水位流量关系进行分水,操作困难且不够精确,不利于管水用水、防洪防汛。

2.3缺乏节水意识

1)临泽县很多农民种植技术落后,管理方式粗放,对高效节水灌溉的长期收益缺乏认知,在灌溉时依旧采取大水漫灌、串灌等方式,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困难。2)临泽县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在农村劳作时间少,不重视农田作业,对高效节水灌溉的重视程度也随之降低。3)临泽县部分农田水利工程指导人员在工作时不积极,被动等待农民提出灌溉要求,难以调动农民参与节水灌溉的积极性。

3管理策略

针对设施、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临泽县相关部门应对灌溉、排水、周边水系等进行合理规划和布置,确保灌区达到现代农业的标准[5]。

3.1总体思路

临泽县灌溉管理以水资源节约和保护、高效利用为核心,优化、更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整合资金和项目,实现“农田成方、绿树成荫、水系畅通、灌排高效”的目标,从而确保农业增产增收,促进临泽县农业可持续发展[6]。

3.2主要原则

临泽县应以“政府主导、协同规划、因地制宜、技术创新、建管并重、强化服务”为原则,在相关部门的统筹安排下,规划工作内容,增加资金投入,完善管理机制,优化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推进临泽县农田灌溉高效节水工作[7]。

3.3主要做法

3.3.1规划先行,理顺机制1)由临泽县水务局牵头,联合相关部门,编制临泽县“十四五”期间高效节水灌溉整体方案,明确“十四五”期间临泽县农田灌溉高效用水管理规划。根据农作物类型、区域地形地貌分为3大分灌区:高标准灌溉建设区、“农、林、水”绿色涵养灌区、菜粮现代灌溉示范区[8]。2)转变部门职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和约束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权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用水管理。临泽县各部门通过响应服务、民主监督、民主协商等方式解决全局性问题,理顺水源、供水、用水及治污等职责,不断优化用水管理体制。3.3.2增加资金,优化设施1)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临泽县水利部门应积极与政府进行协调,从各级财政中增加资金投入,为农田水利开支提供更多经费保障;与地方银行进行业务往来,申请银行贷款,为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提供更有力的资金保障;做好资金管理,成立农田灌溉管理委员会,允许其自主开展灌溉商业化活动,科学管理水利资金,杜绝出现水利资金挪用、截留、拖延等问题。2)加强对水利灌溉设备的修建和利用,积极引进现代灌溉技术、灌溉设备,打造集“通”“蓄”“连”“控”于一体的灌溉体系。“通”是指改造末级渠道,打通灌溉输水的最后关口,建立“配水到户”的用水管理机制,改变以往靠“公平闸”分水的落后方法,提高灌溉水利用率;“蓄”是建设半挖半填式蓄水池,在满足灌溉用水的基础上为市区供水,尤其是在干旱月份或年份,蓄水池可起到良好的供水效果;“连”是以管道连通各蓄水池,确保各蓄水池“守望相助”,平衡水资源的分配,确保农田灌溉用水安全;“控”是改变以往水利设备靠人工操作的落后局面,采用信息化手段改造灌溉设备,按照水利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构建智慧水利管理系统,并结合《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和《关于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通知》改造计量设施,在各干渠安装水位流量自动监测装置,实现水位测量、用水量测量、供水分配及水价计算等方面的自动化和智慧化。3.3.3制度优化,节水奖励1)科学管理,完善制度。按照《国家节水行动方案》要求,制定《临泽县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实施细则》《临泽县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临泽县节水奖励和精准补贴实施意见》《临泽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等多项制度,采取科学的方法管理灌溉用水。构建农田用水自主管理机制,优化现有管理体系,提高农民参与灌溉管理的积极性;构建灌溉用水监督检查机制,水利部门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巡视检查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维护情况,及时发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水利工程业主单位选择专业人员走进田间地头,联合当地农民,共同做好水利工程建设后的维护;地方监察部门、财政部门等应根据自身职责对水利工程数量、建设内容、建设资金等进行监督和管理;地方政府可选出村民代表,代表村民参与水利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2)依托智慧水利管理系统建立水权交易平台,采取水权转让机制和节水奖励机制进行管理。农民可利用转让细则、合同范本转让用水量;奖励节水达标的农民,让农民通过节水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从而增强节水积极性、主动性;根据农作物进行水价分类,如高耗水、高附加值的农作物用水价格高于低耗水、低附加值的农作物。3.3.4加强宣传,改变理念1)成立农业灌溉宣传机构,定期邀请当地农民参加农业灌溉知识培训,听灌溉知识讲座,学习灌溉设备的使用技巧,增进农民对灌溉的认识;根据农民所在地区将其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派遣一名责任心强、影响力大的代表协助进行灌溉管理。2)临泽县农田水利灌溉管理机构组织工作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业生产实际,掌握灌溉的最佳时机、最佳灌溉方法;临泽县农田水利灌溉管理机构要组织工作人员时常和农民沟通联系,建立良好的关系网,增强农民的参与感,提高其积极性。

4实践效果

4.1创造了良好的节水效益

随着各项高效节水灌溉措施的落实,临泽县节水效果显现,高效节水项目发展势头良好。1)有效满足了临泽县农业发展灌溉用水需求,为临泽县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可靠保障,经济效益突出。2)临泽县末级渠道的打通、智慧水利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分类、分级水价管理机制的构建有效提高了临泽县水资源利用率,减少了用水损失。3)临泽县用水效率的提高也使得临泽县生态环境好转,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植被覆盖率上升,土壤成分得到了优化,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效益,有力增强了地方民众的幸福感,由治水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人文环境的共同进步。

4.2提升了灌溉水平

通过一系列措施对临泽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种养类型、用水量等进行精确计算,获得了详细的临泽县用水数据,用水量精确到各乡镇、村社、用水户,实现了用水管理的精确化、智慧化,为临泽县用水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通过“一村一块田”“一企一块田”改革,建成高标准农田2.6万hm2,推广管灌、滴灌、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面积2.1万hm2,建立了从水源到地头的农田灌溉体系,覆盖取水口、地下管网和地面滴灌等,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0年的0.462提高到2021年的0.605,年节水4000多万m3。农业用水实现了从粗放型漫灌向高效精细化滴灌的转变,水肥一体化玉米制种面积连续多年稳定在2万hm2。

5结语

效用范文篇7

论文摘要:根据保险人保险定价的效用方程,分别讨论了在3种不同效用函数下的临界保费.

从管理决策的角度看,保险产品的定价问题、准备金提留问题、再保险自留额问题以及资产负债配比问题都是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从风险决策的理论和实践知道,合理的决策不仅取决于对外在环境的不确定的把握,而且取决于决策者对自身的价值结构判断.在保险学中,通过引入效用函数来描述决策者的风险态度、偏好和价值结构,并将它与潜在损失或理赔的概率评估有机结合起来,从更加综合的角度寻求诸多保险决策问题的解.

一般地,决策者的风险态度被分为三种类型:风险偏好、风险厌恶和风险中立,分别对应着他们的效用函数u(x)的曲线为上凸、下凸和直线三种情况.最普遍的情况是厌恶风险,本文重点讨论此种情况.

1保险定价问题

引理1(Jensen不等式)设决策者的风险是厌恶风险,即它的效用函数u(x)满足u′(x)>0,u″(x)<0,则对于随机变量X,成立如下不等式E[u(X)]≤u[E(X)].

假定决策者(保险人)拥有财富W.若要承保,则可以在原有财富W的基础上增加一笔保费收入G,但是得替被保险人承担风险,其财富变成了随机变量W+G-X,其中随机变量X表示风险,其概率分布为F(x).若不承保,则保险人确定地拥有财富W.设保险人关于确定量和关于随机变量分布的效用函数分别为u(x)和U[X],则对保险人而言,“合理”的承保保费应满足不等式U[W+G-X]≥u(W).G越小,要承保的效用U[W+G-X]越小,当G小到使等号成立时,承保已无任何吸引力,所以保险人愿意接受的最底保费G*是使得上式等号成立的临界值,称为临界保费.

根据期望效用原理,随机变量X的“效用”U[X]可以转化为随机变量函数u(X)的期望,即

U([X])=E[u(X)]=∫Du(x)dF(x).

其中F(x)是随机变量X的分布函数,D是随机变量X的取值范围.

2主要结论

对于风险决策者常用的效用函数有以下几种:直线型效用函数、抛物线型效用函数、指数型效用函数、对数型效用函数和分数幂型效用函数等.下面给出前3种情况下的临界保费.命题

1设保险人的效用函数为直线型,

u(x)=ax+b,理赔X的概率分布为F(x),则临界保费G*=E[X].

证明考虑保险人定价的效用方程为

U([W+G*-X])=u(W).

∵U([W+G*-X])=E[u(W+G*-X)]

=E[a(W+G*-X)+b]

=aW+aG*-aE[X]+b,

u(W)=aW+b,

联立两式得G*=E[X].

命题1说明对于风险态度中立的决策者来说,临界保费即是纯保费,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命题2设保险人的效用函数为抛物线型,u(x)=x-αx2,其中α>0,0<x<12α,并且假设理赔X的概率分布为F(x),则此时临界保费为

G*=E[X]+(12α-W)-(12α-W)2-σ2(X).

证明考虑保险人定价的效用方程为

U([W+G*-X])=u(W).

∵U([(W+G*-X])=E[u(W+G*-X)]

=12α0[(W+G*-X)-α(W+G*-X)2]dF(x)

=W+G*-E[X]-α{(W+G*)2-2(W+G*)×E[X]+E[x2]},

u(W)=W-αW2,

联立两式得下列方程

-α(G*)2+(1-2αW+2αE[X])G*+(2αW-1)E[X]-αE[X2]=0.

解关于G*的一元二次方程得

G*=2αw-1-2αE[X]+(1-2αW)2-4α2σ2(X)-2α

=E[X]+(12α-W)-(12α-W)2-σ2(X).

特别地,当W=0时,

G*=E[X]+12α-(12α)2-σ2(X)

≈E[X]+ασ2(X),转

此时σ2(X)12α.这正是非寿险保费定价中的“方差原理”,因为在金融分析中常用方差(或标准差)来度量风险的大小,方差越大,不确定的程度越大.保险人把它作为一条加费的理由,因而在纯保费E[X]的基础上又多了一项“安全附加费用”.

命题3设保险人的效有函数为指数型,u(x)=-e-αx,α>0,假设理赔X的概率分布为F(x),则此时临界保费为G*=1αlnMX(α),其中MX(α)为理赔随机变量X的矩母函数.证明考虑保险人定价的效用方程为

U([W+G*-X])=u(W).

∵U([W+G*-X])=E(u[W+G*-X])

=+∞0-e-α(W+G-X*)dF(x)

=-e-α(W+G*)+∞0eαxdF(x)

=-e-α(W+G)*MX(α),

u(W)=-eαW,

联立两式得G*=1αMX(α).

可以看出对于这类特殊的效用函数,临界保费与保险人所拥有的财富大小无关.

3总结

效用理论一直是研究在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合理决策的理论基础,保险研究之中除保险定价以外,决定合理的准备金、自留额以及选择合理的财务方案都可以以此作为决策的原理.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实际保险定价中常用的“均值原理”和“方差原理”等只不过是期望效用的特殊形式,它们对应着一次、二次多项式等简单的效用函数.类似地,还可以讨论对数效用函数u(x)=lnx、分数幂效用函数u(x)=xr(0<r<1)等其他常见效用函数所对应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谢志刚,韩天雄.风险理论与非寿险精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茆诗松,王静龙,濮晓龙.高等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效用范文篇8

在公共部门管理改革压力的促进下,一种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结合起来,成为公共产品供给新模式。利用交易成本分析方法可以说明合作度对收益产生的影响,李霆提出促进合作的社会效益的机制,引入社会效益机制,可以大大提高参与人的纳什均衡努力水平。目前私人部门几乎完全被动地参与公私合作的整个过程,建立科学效用机制,通过伙伴关系实现效益最大化。本文讨论为公私合作总收益和成员利益最大,达到双赢的初衷,需要设计预期效用机制。

一、基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预期效用机制

当公私双方努力水平越高时,社会效益越好,社会评价也越高。设社会效果为为公私双方投资额大小(i=g,s分别表示公私双方),为公私双方最优努力水平,γ为调节系数,即项目的社会效益与投资规模和经营管理努力程度相关。将合作满足度定义为双方实际收益/总社会效用。

设预期效用函数为,E为合作的经济效益,S为社会效益。效用机制主要解决调节系数和满足度满足什么关系时,可使公私双方努力水平等于最优努力水平,,为参与方的收益,它是生产能力Q的函数。

或(为时间偏好率)

预期效用最大,即

其一阶条件为(1)

Pareto最优努力水平

一阶条件为(2)

在满足一定关系时,可使两个一阶条件相等,双方努力水平等于Pareto最优水平。

设公私双方的投资分别为,项目总的产出,单位投资生产能力为,项目收入。公共部门投入的运行成本为,则利润,为公共部门分享的收益比例这里为了简化讨论,没有考虑风险分摊因素,只考虑投资大小。

,即均衡投资,同理

故(3)

最优投资argmax对,

(4)

比较(3)、(4)式可以得出,由于>。在社会总投资一定情况下,Nash均衡努力水平小于Pareto最优努力水平,引入预期效用机制后,使Nash均衡水平达到单方努力Pareto最优。

令(1),(2)相等得,其中,

,由于,,故是关于γ递减,合作满足度随社会效果增加会减少。通过调整系数社会效益函数S中的可以使双方的满足度提高,在社会总投资不变的情况下,使双方的努力水平最优。

效用范文篇9

功利主义思想在中国当代的主要表现就是盛庆琜的“统合效用主义”。盛庆琜在比较了以正义原则为最终原理的道义论和以效用原则为最终原理的功利论之后,开诚布公地说:“虽然我不打算驳斥别的伦理学理论,我还是相信效应主义(即功利主义)是最为可信的理论。”[1](p6)但是盛先生对古典效用主义、行为效用主义、规则效用主义并不满意。因为过去所讲的“效用”(即功利、幸福等)只是承受者的效用,不是行为者的效用,至多是一种汇总的或社会的效用,至于社会效用中的“社会”究竟涉及多大的范围,行为者的效用是否应包涵在社会的效用之中,过去的效用主义是无法回答的。正因为盛先生看到了功利主义的弱点,所以他提出了更为完备的“统合效用主义”的理论。他明确申明:“我这一理论可以被看作古典效用主义的延伸、修正与现代化,或者更恰当地说,是现代各种不同的效用主义理论的一种折衷和统合。”[1](p14)效用主义的核心自然是效用原则(即功利原则),统合效用主义的“效用”与传统功利主义的“功利”似乎不同。统合效用主义的“效用”是将哲学家、经济学家、决策理论家的“效用”予以统合,即任何事物的有用性之普遍量度,用“偏好”来界定“效用”,用“效用”来界定“价值”,而“效用”和“价值”是主观的,并具有统计性。统合效用主义视“社会效用”为人类的终极目标,而“效用原则”则为其核心,效用原则、自然原则和共存原则构成统合效用主义的原则体系。与行动功利主义相比,统合效用主义对作为终极准则的“最大效用”有特殊的解释,对计算影响别人、社会的行动效果时多出“增量社会价值”这一观点;与规则功利主义相比,统合效用主义强调行动层次的“效用”,而不是“规则”。这样,行动功利主义与规则功利主义之观点被统合,传统功利主义的困惑用“道德满足感”加以消解,所以称为统合效用主义。

二、统合效用主义的贡献

为了使统合效用主义更加合理和完善,盛庆琜对与功利主义相对的道义论思想尤其重视,试图从对立的思想中寻找说服自己的理由和根据,但他愈接触道义论的思想,就愈是相信功利主义。他对罗尔斯的《正义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有长期、仔细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在《功利主义新论》、《效用主义精解》、《统合效用主义与公平分配》和《AUtilitarianGeneralTheoryofValue》等著作和其他一系列论文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根据这些论著的思想,我们可以发现“统合效用主义”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来自不同学派的非难进行了答复:第一个贡献就是消除对效用原则即功利原则解释的模糊;第二个贡献将“价值”与“功利”或“效用”有机结合,用“价值”解释“效用”;第三个贡献是用“道德满足感”理论正确处理了个体与社会、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1.对效用原则的解释。统合效用主义的第一个贡献就是指明传统功利主义没有解决或者没有很好解决的三个困难,并分别用自己的理论去加以解决。第一个困难就是对效用原则即功利原则的解释含糊不清。这里有两点:其一,“对的行为”是否总能导致最大的效用?其二,最大的效用是否必定在任何情况下都真的是最大的?何者为最大效用取决于善恶原则,何者为道德所要求取决于是非原则。这是功利主义的内在困难,是由道德的灵活性导致的结果。所谓“道德灵活性”是指道德行为可以在不同的程度上采取的这一性质,这种灵活性造成了确定何种道德义务或规则(正面义务和负面义务)、确定一种行为导致何种结果(效用最大化还是最小化)、如何应用效用原则追求最大效用的困难。问题的症结找到,那么困难就可以克服了。解决的办法是将传统功利主义的“行为”作具体的分析,为此盛先生对行动的情境进行了正面不连续—负面不连续、正面不连续—负面连续、正面连续—负面不连续、正面连续—负面连续四种情况的区分。“正面不连续—负面不连续”是指正面不连续的行动具有一种正价值,负面不连续的行动一定具有一负价值,是非原则和善恶原则都可以应用于这种情境,如救人;“正面不连续—负面连续”是指正面的行动只有一种程度,而负面的行动则有不同的程度,正面的不连续行为不具有价值,而负面的连续行为一定具有负价值,是非原则适用于这种情境,如偷窃;“正面连续—负面不连续”是指正面的行动具有不同的程度,而负面的行动只有一种程度,正面的连续行为具有正价值,而负面的不连续行动则不具有价值,善恶原则适用于这种情境,如捐款;“正面连续—负面连续”是指正面和负面的行动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情境,正面的连续行动具有正价值,负面的连续行动具有负价值,善恶原则适用于这种情境,如孝敬父母。前面两种情境说明,是非原则和善恶原则、“是”与“应该”合而为一;后面两种情境说明“最大效用”的原则不一定起作用,也就是说是非原则和效用原则出现分裂,那么统合效用主义则主张选取造成较小损害的行动,即两害相权取其轻,效用原则仍然间接起作用。“作为效用主义者,我不相信义务或规则是先验的,我也不同意罗尔斯的惯例规则在道德上永远是正常的。相反,我只是简单地把效用主义解释为目的论和后果论的。这也就是说,任何德行、任何义务或道德规则都将对总体效用有所贡献,这种总体效用就是人类生活的终极目的。……我用价值来定义善和恶:一个好的行为具有正价值,而一个对的行为则或者具有正价值或零价值;一个坏的或错的行为有负价值。”[1](p46)社会责备那些未能履行负面义务的人,但却不对那些履行负面义务的人作多少褒扬,因为履行负面义务并不能创造道德价值。履行负面义务只是衡量行为道德与否的必要条件,即不履行肯定不道德,履行不一定道德。这样,我们就更需要有正面的道德义务,人们只有以不同的方式、程度去履行正面的道德义务,才能保证尽可能达到最大效用的追求,从而创造较高的道德价值。

2.“价值”解释“效用”。第二个困难是没有看出价值在“功利”或“效用”中作用,从而致使它面临了各种各样的攻击。盛先生用价值来定义善和恶:一个好的行为具有正价值,而一个对的行为则或者具有正价值或零价值;一个坏的或错的行为有负价值。“在理论研究中不需要精确的价值和效用,在实际作出决定的过程中,价值和效用有的时候是必须主观决定的。”这一困难在事实上并不构成问题,不能成为反驳效用主义的依据。盛先生认为,将效用主义的理论基础奠定在广义的作为人类一般终极目标的价值理论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善与恶、对与错、值得赞扬与该作责备、高尚与下贱”等道德判断用词的意义有时显得模糊、不确定或不肯定,特别是“善”这个被道德哲学家讨论得最多的词。虽然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为哲学术语给出精确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但也不至于让“善”与“恶”相对到如此混乱的程度。如一个小偷相对于江洋大盗而言则是一个善人,相对于好人而言又是一个恶人,那么小偷的行为到底是善还是恶?这是其一;其次,同样量的善对于一个人而言可能是善的,但对于另一个人而言则不一定。如普通群众与共产党员,贫民百姓与牧师之间就会发生这种情况,那么这个同样量的善到底是善还是不善;其三,善的意义在同一个人身上因为身份或角色的变化而变化。如“苏格拉底是一位慈祥的父亲,但却是一位恶劣的丈夫”等等,那么苏格拉底到底是善人还是恶人?所以善恶概念必须进一步加以明确。“价值”与“效用”理解和确定也是非常艰难的。首先,价值在本质上是主观的和具有统计意义的,并且具有一种机率分布;其次,行为有直接、当时的和间接、遥远的多种后果,传统功利主义尤其是行为功利主义只注意当时的直接的后果的价值,至于间接、未来的后果则在分析的视野之外,使道德判断的结论受到质疑;第三,遵守道德规范的价值之确定比行为后果之价值的确定还要难,因为遵守或违反道德规则的价值只有通过个体行为的例证进而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判定,并且是在统计意义上的平均值,相对性、主观性更大。所以规则功利主义受到质疑也是必然的。第四,传统功利主义虽然没有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说法,但他们的思想实际上是以这一划分为基础的,工具价值是说,某些事物是善的,只是因为它们对于达到目的是有用的,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内在价值是说,某些事物是善的,只是因为这些事物的内在或本身的属性为善。而内在价值恰好难以确定,所以传统功利主义受到质疑。“效用”一词的使用也是复杂和模糊的。边沁用的是“快乐”,穆勒用的是“幸福”,许多评价者心中指向的是“欲望满足”、“利益”等,这样,“猪的哲学”、“利己主义”等骂名两百余年来不绝于耳。但是,这不足以否定功利主义的合理性,不会影响功利主义的发展,因统合效用主义可以克服其中的困难。首先,“从理论上讲,价值还是可以评估、假定或确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价值的大约估算类似于决定主观的机率”。

统合效用主义对价值不做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划分,只做道德价值和非道德价值的划分,道德价值有个人道德价值、德行道德价值、行为道德价值和道德满足感的价值之分;非道德价值有物质价值、认识价值、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情感价值、宗教价值之分。这样划分之后,我们很容易明白,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存在道德判断,或都具有道德价值,若将不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排除之后,再对剩余的行为进行道德判断,问题将要简明得多。其次,统合效用主义的“效用”要用“价值”来理解和确定,“快乐”、“欲望满足”太狭隘且容易导致骂名,“幸福”太宽泛,也被人等同于伊壁鸠鲁的思想,经济学家和常人的“利益”实际上就是指物质利益,而统合效用主义的“效用”则是物质和精神价值的总称。与一般哲学所讲的“价值”不同,统合效用主义的“价值”是主观的、可以比较和测度的,它具有程度和标记,具有统计学的性质,而哲学上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则是客观的。在统合效用主义看来,所谓的“价值是客观的”,实际上是“假客观”,我们拿“住宅的价值是客观的”来分析。表面上,住宅的价值是客观的,细致思考,我们会发现,住宅的价值实际上只是对住宅的拥有者才有客观价值,对于其他人而只有理论上的价值,而常人将这一理论价值即假客观的价值当成了住宅的客观价值,这就是问题的症结。统合效用主义的上述观点不仅使传统功利主义的困难不攻自破,而且为突破我们随大流、肤浅的习惯性思维提供了重要启示。

效用范文篇10

1现代高效用水研究进展

(1)农业高效的节水技术策略。农业高效的节水技术策略主要从输水工程上和农业灌溉方式技术上进行探究。比如在河南,在农业用水的运输上,光在输水量上就能损失到60%左右,这是占全省平均灌溉输送水量的比率。而国外在20%左右。由此可见在农业用水中输送水的过程是很重要的。在这些方面我们可以进行高效节水研究,在渠道的防渗方面、渠道的配套方式上,低压管道的输送农业用水方面上进行节水研究。像滴灌等各种节水措施都可以使用其上。

(2)农业的高效节水措施分析,在农田之间可以通过各种措施实施节水,可以在限制作物的蒸腾上,抑制土壤的蒸发上进行探究。还有就是可以充分提高农田水的利用效率。可以通过抗旱育苗、限量农业生产、做好农田的保墒措施、高效节水灌溉措施,增加土壤的肥力等等措施。

(3)节水管理措施,是在作物生育期内把有限的灌溉水量进行最优分配,来提高作物可吸收的根层储水和灌溉水之间的转化,以及经济产量和光合产物效率的转化。可采用抗旱灌溉、不十足的灌溉和低水量的灌溉等等措施,通过合理的措施来调节农作物对水分的供应,充分利用有效降雨的措施,提高作物对农田水的利用效率。采用低定额灌溉一般可节水30%~40%,而对产量无明显影响,只有科学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健全规章制度与法规,才能使其他节水措施发挥应用作用,大力推广现有的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用好水、管好水、使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2我国农业高效用水前景探析

要想实施我国农业的高效用水技术,就必须在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中充分的利用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模拟的相关的高薪技术措施等等。当然这些技术不仅仅涉及的是农业用水管理的节水输水工程上的技术问题,亦不是把生物节水和农艺节水简单的连接在一起。而是在熟悉高效节水农业的实施技术的基础上,充分的联系水利学、工程学、农作学、遗传学等等,各种学科要充分的联系起来。把农业的高效节水结束措施定位在与水灌溉—土壤水保墒—污水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干物质质量—农作物的循环转化等等。此外我国农业的高效用水和节水技术措施也需要信息、生物、计算机、化工、水利工程、现代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的生物技术等等。为其科技含量的大幅提升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机遇,深刻的影响着农业高效用水技术发展的进程,其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在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与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现代的高新科学技术来对我国传统的农业用水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实施各类先进的高效的节水技术和农业产品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成我国农业管理、技术、专利、产业、标准为一体的高效节水型现代农业。

(1)目前各国对水位农业的服务政策已经非常的明确。如果能够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和高效的保护水资源就能保证我国农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进步。当前的立体化农业、新型生态农业、新兴有机农业、新兴设施农业等等模式都是高效节水型的绿色农业模式。特别是在地下灌溉、微型灌溉、营养液培植、膜下灌溉等技术措施都是可以采取的新型模式。

(2)喷灌机目前其研究开发方向是综合利用项目及进一步节能节水,其仍是作为大面积机械化解决大田作物节水灌溉的主要方式,近年在兼喷施农药和节能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尽管不同喷灌机各自的优势不同,但综合考虑其条件,软管卷盘式自动喷灌机、平移式全自动喷灌机及人工移管式喷灌机等是推广重点。

(3)目前的地下灌溉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普遍认为最好的和最高效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虽然在推广和应用的方面上还存在着速度慢、认可率低等等现象。但是依据这种技术的高技术含量,我相信这些理论实践会得到很好的研究和解决在不久的将来。

(4)在旱地农业设施高效全面的机械化保水保墒措施将大有发展的潜力。在这种技术上已经形成了很多种农业体系系统。像深翻深耕农业耕地技术、轮作轮休农业技术、保护性和带状耕植技术、使用化学试剂进行保水保墒技术措施等等。这些技术措施如果能够采用机械化的农业耕植系统将会给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带来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