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毕业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9 13:05:33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篇1

2. XX地区优质幼儿园入园孩子家庭背景调查与思考

3. 高入园率背后的思考以XX地区为例

4. XX地区幼儿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性调研

5. XX地区推进幼儿教育均衡化调研

6. XX地区各社会阶层的幼儿教育机会差距分析和对策建议

7. XX地区城乡幼儿教育差距分析和对策建议

8.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意向调研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9. 幼师生教育实习与幼儿园教师的职后成长研究

10. 就职最初三年与幼儿园教师的生涯发展

11. 艺术素养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

12. 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调查与分析

13. 幼教职业的德性价值研究

14. 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与幼儿园教师的素质

15. 幼儿园男教师的角色定位研究

16.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与专科生在就职初期的表现比较研究

17. 职业态度与职业能力在幼儿教育中的影响比较研究

18.儿童参与理念对学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19.从绘本到活动------有意义教育活动设计策略

20.有效教学原理与学前教学活动的设计

21.学前儿童对绘画作品评价倾向性研究

22.ARCS模型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启示

23.美国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4.英国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5.加拿大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6.澳大利亚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7.新西兰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8.幼儿园特殊教育个案研究(观察与实践)

29.当代中国学前教育理论的进展概念、功能、儿童观、教育观等选择一个研究

30.幼儿园蒙氏教育生态的个案研究

31.灾难事件后儿童心理的调试和康复

32.幼儿行为问题与父母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33.受忽视幼儿的成因及教育

34、儿童作家之利弊

35、幼儿教师的三重身份家长、老师、朋友

36、幼儿图画书研究

37、幼儿语言教育的演进

38、语言学视野中的语言教学活动

39、阅读研究与早期阅读

40、图画书在学前教育中的功能、应用及发展前景(幼儿图画书教学实践研究)

41、民间童话研究(建议结合文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重视角)

42、幼儿童话作家论

43、语言修辞法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

44、幼儿园经典诵读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45、幼儿文学作品教学研究

46、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研究

47、幼儿园文化研究

48、学前儿童英语教学研究

49、学前儿童英语教师培训研究

50、幼儿英语故事教学

51、文化教育与幼儿英语教学的结合

52、杭州市幼儿园英语教学调查

53、关于幼儿第二语言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54、儿童英语游戏教学法

55、英语特长带班教师进行幼儿园日常教学之模式及策略个案研究

56、幼儿园网页制作

57、幼师生人文素养调查

58、幼儿美育目标与途径

59、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

60、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61、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62、幼儿文学(中某体裁)研究的互文性视角

63、幼儿散文的符号转换功能研究

64、技术发展对幼儿戏剧/影视剧发展的影响(各项技术,如工业技术)

65、幼儿体质与健康研究

66、健康教育中的幼儿体育活动研究

67、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调查

68、幼儿园数学教育幼小衔接现状调查

69、幼儿数概念的认知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部分选题相关文章:

1.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2.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3.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写作题目参考

4.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致谢词

5.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篇2

关键词: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265-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第十章“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中明确指出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而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水平的影响与制约。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对三所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应对策略,以期为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帮助。

一、黑龙江省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一)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据调查显示,我省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现存在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师生配比等方面不合理的现象。首先,很多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是由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专业老师来担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其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年龄跨度较大,45岁以上老教师与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据了教师总数的大部分,35岁――45岁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出现了“断档”的现象;再次,师生配比不合理,资源利用不充分。

(二)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人才培养是面向一线机构为主,所以人才培养目标比较一致:本专业培养具有特殊教育专业领域基本理论知识和特殊儿童早期康复专门知识,具备从事特殊儿童基础教育、早期康复和心理辅导的基本能力与技能,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体魄,能够从事教育、科研、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各校都做了积极地探索和创新,以黑龙江幼专为例,其人才培养模式为:着力完善“一主线、两融合、多渠道”的2+1人才培养模式。

“一主线”:即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目的。

“两融合”: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融合。

“多渠道”:是知识获得多渠道和就业多渠道。

(三)就业情况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本、专科层次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其中本科层次毕业生从事特教相关工作的占就业人数的82%,专科层次的占78%。从工作内容上看,从事特教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中,47%从事自闭症、智力障碍、发育迟缓等儿童的教育工作,33%的毕业生从事听障儿童的教育工作;其他20%的毕业生分别从事其他类别障碍儿童的教育工作,或是残疾人联合会、社区等相关部门工作。从就业去向上看,有43%的毕业生留在省内工作,有57%的毕业生选择北京、上海、安徽等省外城市工作。

二、特殊教育专业建设设想

(一)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特殊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生师比不合理、年龄两极分化以及部分教师一线机构工作经验不足等困境,提出建议如下。

1.调整师资数量,优化生师比

抽样调查显示,黑龙江省特教专业生师比为12:1,显著低于教育部所规定的18:1的要求。这既导致教师工作量不足,又制约了教师的使用率,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有必要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严格控制师资队伍总体规模,扩大招生数量,提高生师比和办学效益。

2.完善师资进修方案,提高师资专业化水平

据调查显示,在特教专业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未接受过系统的特教专业训练,使得本专业师资专业化水平受到一定限制。因此,需要一套完善的师资进修方案来提升师资专业化水平。第一,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分批次、有计划地将教师选派到一线机构,深入到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等活动中,提升教师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第二,学校应秉持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构建起个性化、终身化的多元培训模式。第三,师资培训要摆脱以往流于形式的弊端,要做到实效第一,真正起到提升教师各方面素质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建立起师资培训质量督体系,师资培训的质量监督既要有结果的考核监督,也要有培训过程的监督。

3.加强教师跨专业合作

鉴于师资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加之研究趋向多专业整合的形势,应强调0-6岁学前特殊教育,加强多专业教师的合作。可以考虑成立特殊教育研究所,将学前教育、教育学、特殊教育、心理学、医学等专业教师纳入其中,集中力量,形成研究特色。

(二)人才培养改革

1.加大对特殊儿童早期康复师资的培养力度

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早发现、早诊断、早康复”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得到社会、学者、家长的认可,与此同时,行业对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康复师资的需求数量与质量也逐年提高,这也就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社会需求。以自闭症儿童为例,二十年前,自闭症的出现率是千分之一。随着时展,全球各国的自闭症出现率皆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据全国残疾人普查情况统计,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残疾首位,中国公益研究院《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自闭症患儿数约为一百六十四万人。中国残联的统计则显示,2012年,我国某些地区的自闭症出现率已攀升至近百分之一,仅在各类机构学习的自闭症儿童就有1.1万人。由此可知,自闭症儿童数量的激增将导致对特教师资需求的突发性增长。

二是行业现状。据调查显示,全国50多所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往往是按障碍类别划分专业方向;此外,各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缺乏对康复训练师资的关注,行业内也缺乏较为专业的早期康复机构。以自闭症为例,1988年,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开始了我国最早的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1993年,第一家由家长开办的民办机构――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在北京成立。目前,国内训练机构大约只能满足全国十分之一的需求。有登记的各类型训练机构约七百多家,由医院和政府部门开办的寥寥无几,超过90%的机构由家长开办,这是一种被迫无奈的自我拯救。另外,各机构收费差异过大,高的甚至需要每月近万元。面对行业乱象与社会需求,高校有责任加大康复师资的培养力度。

三是就业现状。黑龙江省共有公立特教机构79所,此外还有残疾人联合会和儿童福利院下属的特教机构以及私立机构。随着特殊儿童早期康复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三早”理念的提出,这些机构相继开设了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康复部或是康复班级,而专门培养特殊儿童教育康复师资的院校却寥寥无几。综上所述,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师资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和广阔的就业空间。

四是师资力量。世界各国学者的特殊儿童早期康复研究结果均显示,特殊儿童康复是需要特殊教育、心理治疗、医学康复、常规教育教学等多方面合作实现的。所以,这就要求其康复师资具备以上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要想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时代需求的特殊儿童早期康复教师,就必须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完善专业结构,提高专业素养,以满足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康复师资培养的需求。

2.持续推进课程建设

一是适当调整课程设置。鉴于基础课程开设的现状,进一步规范相关基础课程的设置,必修课方面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学习领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学习领域。专业理论学习领域开设基础的专业理论课程,如特殊教育概论、特殊儿童康复概论等课程。专业技能学习领域又分为专业技能课程,如:自闭症儿童教育与康复、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等。教育实践课程,如:感觉统合训练、行为改变技术等。及教育科研类课程,如:特殊教育科研方法等。

在选修课中,人文素养选修课增加特殊教育职业道德等课程,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产生行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专业选修课中按障碍类型形成关于这一类障碍的课程群,可供对某类别感兴趣的学生进行选择和学习。如针对听觉障碍,安排听觉统合训练、康复听力学、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等。学生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意向选修这些课程。

二是加大实践课时的比例。作为主要培养一线特殊教育机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人才的院校,其优势应在其实践技能的掌握。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实践课时的比例,使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实现合理配比。为实现该目标,需要在模拟实训和一线见实习两方面加强。建议部分课程每周都有模拟实训,学生每两周有半天的时间到特教一线机构进行见习、实习。

(三)招生与就业改革

1.招收残疾人大学生

残疾人高等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目前,绥化学院是我省唯一一所招收残疾人大学生的本科院校,且2013年9月将迎来第一批残疾人大学生。黑龙江省专科层次院校特教专业招收残疾人大学生项目目前仍属空白。残疾人大学是接受高等教育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社会团结、稳定,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必要条件。

2.加强职业认同教育

目前,由于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不全或者一些观念上的偏见等,使得黑龙江省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不高。调配的学生专业认同感较差,不仅影响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甚至可能阻碍其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因此,对这类非第一志愿的学生,应加强职业认同教育。

3.市场导向――指导就业

特殊教育专业的招生与培养也应该顺应市场需求,针对于特殊儿童数量逐年增多、医学康复、早期教育康复等市场需求量较大的现状,各高校应合理配置资源,开设相应的方向课,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努力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特教专业毕业生,促进特教专业学生学以致用。

4.就业途径应西移、下移

根据2008年国家统计局的《国家统计年鉴》,各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数量相差非常大,发达省份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显著多于欠发达、落后的省份。这一方面说明全国的特教专业区域发展不均衡;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欠发达地区特教事业发展空间大,需要引进特教人才多。对于黑龙江省特教专业毕业生来说,到西部和基层就业将有更大施展本领的舞台,容易得到重用。因此,特教专业学生应改变观念,积极支援西部建设,响应国家号召,促进西部大开发的同时,也解决了特教人才流失的问题。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篇3

1.据报道,教育部于近日公布了2012年的年度工作要点,提出今年要研究高考改革重大问题,制定改革方案,指导各地根据实际探索本地区高考改革。目前,自主招生、高校招生自的落实、异地高考和分省命题等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教育部还提出要配合有关部门,指导各地落实国务院出台的各项投入政策,切实保障教育经费按法定增长,并要求加大学前教育投入,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2.2012年2月23日上午,江苏省教育厅召开贯彻实施《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新闻会。该省教育厅新闻发言人、副巡视员洪流向媒体记者通报了《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主要内容,并简要介绍了江苏省教育厅贯彻实施《条例》的主要举措。《条例》的颁布施行,对建立政府主导的办园体制、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随着高考脚步一天天走近,考生们在精神与身体都承受着巨大压力的时刻,是谁站在讲台上为你传道授业解惑?又是谁在你迷茫无助时,默默点亮那一盏盏心灯,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回答曰:老师。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本期的栏目中,我们将向您重点介绍教育学――这一与教书育人息息相关的专业大类。

教育学作为人文类专业的重要一个组成部分,它包括教育学类和体育学类等两个学科大类。目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学本科专业有14个,而我们在此则重点介绍教育学类中的教育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技术这四大专业及体育教育专业。

教育学类

教育学专业

教育学专业主要研究的是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和教育活动中的重大实践问题,其研究对象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非学校教育。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的工作面很广,除中小学教师之外,还可以到各类企业培训机构也需要教育学类人才。很多高校也会招聘教育系的学生从事学生管理或行政工作,薪资从1 500~3 000元不等。

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学”并不等于“师范类”。很多同学在填报志愿时弄不清楚教育学和师范类这两个概念。事实上,师范类是一个大概念,泛指所有为教育系统输送人才的专业,例如师范类有中文、历史、数学等专业;而教育学只是师范类里的一个专业,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教育领域内所特有的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

【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通论、教学论、德育原理、教育社会学、教育统计测量评价、教育哲学、中小学语文或数学教学法等。

【院校推荐】: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而在这几所老牌院校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整体教学质量在全国首屈一指;华东师范大学是国内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单位,在“教育学原理”、“教育史”和“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研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原理”研究在国内外都享有一定知名度,在教育学界享有盛誉。

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是一门研究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的学科,它对学龄前儿童实行科学的养育与教育,帮助人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该专业主要培养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各类从事学前教育类产品商品开发等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学前教育近年来成了就业的热点,幼儿园、早教机构、玩具公司、出版社、儿童康复中心都能够成为他们理想的工作单位。薪资从1 000~2 000元不等。

需要注意的是,学前教育并非是女性职业。很多人都认为学前教育特别适合女性性别特征,所以男性不适于学习。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细致、耐心、关爱的女性特征确实符合了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一些特殊要求,但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众多,并不只有幼儿教师这一个就业领域,它有着广泛的职业选择,男性在学前教育中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我国近代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等就都是男性。另外,该专业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艺术特长。

【主要课程】:教育学、教育学概论、普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学前卫生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声乐、舞蹈、美术、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保健学、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

【院校推荐】: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其中,南京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系由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一手创办,其中儿童审美――艺术教育、儿童道德和社会性教育、学前教育基本理论是其学科强项。而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方案是以一级学科“教育学”的名义统一招生,学生完成两年基础课程的学习后,根据学院的相关规定自主决定专业与方向。该校学前教育学科的强项包括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儿童游戏、幼儿园课程。另外,华东师范大学对外学术交流活跃,在学前教育课程研究和建设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领域建树颇丰。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则注重特色的创建,开设了学前教育管理方向和学前教育艺术类方向,突出了“管理”特色和“艺术”特色,着重培养新型学前教育管理人才和艺术类幼教师资。

特殊教育专业

特殊教育学专业一般以学前和学龄儿童的教育为研究重点,它主要探索智力落后、听力障碍、视觉障碍、行为异常、学习困难、超常等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研究这些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问题,包括鉴定、安置形式、评估等问题,并进行盲文、手语等特殊教育方法的训练。这一专业的毕业生通常会进入特殊教育学校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薪资从1 000~3 000元不等。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教育对象的特别,该专业除了要求学生有纯熟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求学生特别有爱心、耐心,以及一定的奉献精神。

【主要课程】:特殊教育导论、盲童心理与教育、聋童心理与教育、弱智儿童心理与教育、残疾儿童生理与病理、残疾儿童康复、特殊教育技术等。

【院校推荐】:华东师范大学、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等。鉴于我国特殊教育起步较晚,大陆第一个高校特殊教育学系创建于1997年,即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该系虽历史很短,但发展迅速,师资队伍已初具规模,教学与科研水平在国内高校同类专业中居领先地位,并于2001年成立了中国内地第一个特殊教育学博士点,并拥有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教研室等下属教学科研机构。

教育技术学专业

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极富生命力的交叉学科,融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于一体。它主要研究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需要掌握不只是知识理论,更多的是实践能力,比如教学设计能力,构造和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教学媒体的开发、应用、科研、管理的能力等。在高校中设置的学科名为教育技术,且在本科阶段有师范和非师范划分。

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技术专业前身名唤“电化教育”,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学生有比较好的数理基础,文科学生要选择这个专业需要做好从理的准备。由于专业的偏理科性,电视台的影视编辑、各类学校的计算机老师、企事业单位的网络维护人员,甚至软件公司的程序人员等等这些工作他们都可以胜任,且薪资从1 000~3 000元不等。

【主要课程】:特殊教育导论、盲童心理与教育、聋童心理与教育、弱智儿童心理与教育、残疾儿童生理与病理、残疾儿童康复、特殊教育技术等。

【院校推荐】: 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其中,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学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和教育应用,具有较强的实力;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注于中小学教育技术实验和中小学师资培训;华东师范大学在信息化教育(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同时也在积极推动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标准化工作。

体育学类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

体育学类专业包括5个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它和以上4个专业同属于教育学门类之下,毕业后都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体育学不单纯以运动技能的传授为主,而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文理兼备,涵盖了体育基础理论、生理生化等各种知识。体育学类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教育、管理、咨询等工作的体育人才。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以及各专业相关的知识,毕业后能从事相关职业。

体育教育:培养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事体育教学、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指导学校课余运动训练及科研、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就业去向为中等以上学校和体育部门。

社会体育:培养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就业去向为各级社会体育管理机构、各种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 体育企业和体育场馆。

运动人体科学:培养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理论专业的师资,体育科学研究人员,全民健身指导及研究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就业去向为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各级医院康复科、福利院、疗养院、教学单位、宾馆康乐部。

运动训练:培养从事运动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教练员。要求掌握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科学地进行运动训练,毕业后能够从事运动训练队的教练工作。就业去向为各类体校、各级运动队。

民族传统体育:培养从事武术(套路和散打)、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教学、训练、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就业去向为武术院(馆),各级体育局及武术运动队、公安、部队、武术研究机构等。

需要注意的是,体育学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会从事体育领域里的各种职业而不仅仅是运动员,因此体育学类专业的人才除必须具备各种体育基本技能外,还必须掌握不同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主要课程】: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田径与户外运动、球类与游戏、体操与健美运动、民族传统体育、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导论、体育统计学等。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篇4

山西省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学前教育系副主任,省级跨世纪学术及技术带头人。主要教授《学前儿童心理概论》《学前儿童教育研究》课程。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心理、课堂教学心理和学习心理。及著述50多万字,主持或参与国家、省级科研课题4项,多次获得省、市级优秀教师荣誉。

“理解儿童”是儿童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者在儿童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感悟。从时间属性看,教育者只有理解了儿童的过去,才能理解儿童的现在;只有理解了儿童的现在,才可能达到儿童未来良好发展的愿景。从空间属性看,“理解儿童”,不仅要理解儿童即刻身处的环境,而且要了解儿童生活的家庭和社区,更要明白儿童将要为之服务的未来社会图景。可见,对儿童的理解不仅具有历史性,而且具有丰富的现实性和未来的模糊性。当面对现实的儿童时,教育者只有站在“理解儿童”的时空交叉点――“当下”,教育才会促进儿童的发展,达成教育的目的。因此,儿童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对儿童最为真切的理解。

“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这是美国教育对儿童“当下”的理解,而“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则是中国父母对儿童“未来”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导致了不同的儿童教育行为:美国教师关注儿童当下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中国儿童则在强大的推动下向未来的目标冲刺。可见,“理解儿童”是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教育行为,它贯穿于幼儿教育的全程,也就必然成为制定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所不能忽视的原点了。

一、“理解儿童”应成为国家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基本诉求

“理解儿童”不仅是整个世界的口号,还应该成为制定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灵魂。从儿童出发,从社会出发,还是从教师出发?不同的思路会导致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异向性。一个充满对儿童理解的教师专业标准不仅不同于以往的医生、律师等职业标准,也应该有别于一般教师的专业标准。

美国国家幼儿教育协会(NAEYC)制定的幼儿教师教育标准包含了5项核心标准,其首要标准就是要求所有的幼儿职业从业者能够促进儿童的发展与学习,理解幼儿的特征与需要。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在优秀教师标准中对优秀幼儿教师有9个方面的规定,其中第一项就是“理解儿童”,理解“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国台湾地区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有5个方面33条内容,其中第一款第三条就要求幼儿教师要以不同的思维或立场理解教育事件,以启发、引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我国幼儿教师培养单位及一些专家,非常关注“理解儿童”在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如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标准》中规定:理解并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帮助每个儿童积极、充分、富有个性地发展;能正确认识儿童是正在发展中的完整的个体,全面了解儿童的发展潜能和特点等。

从以上国内外幼儿教育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共识中可以看出,离开了对儿童的理解,儿童教育将从实质上消亡;离开了教育实践,儿童教育将是无效的过程,其结果仍然会导致儿童教育的消解。所以,幼儿教师的培养教育过程也应该是在“理解儿童”基础上的教育实践过程;没有幼儿教师的专业化,也就没有对儿童的理解,儿童教育也就不复存在。只有把握了在实践中“理解儿童”的过程,幼儿教师培养机构才能有效地完成职前培养、入职和职后培训的目标,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在“理解儿童”的同时,在实质上与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相统一。

二、幼师课程学习是“理解儿童”的捷径

“理解儿童”不仅需要经验的积累,而且需要科学知识的支持,所以,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承担教育儿童的重任,幼儿教师的职业专业化也就成为必然。幼儿教师群体的工作对象是“儿童”,他们在“理解儿童”的基础上去引导和帮助儿童的发展,实现儿童自己的愿望,这样的人群是需要专业的儿童知识和高超的沟通技巧的,因为儿童不同于成人,而且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独立个体。

理解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建立在对客体的充分感知和推理基础上,是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的联系、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为了能够理解他人,人们不仅要通过观察、学习等手段去积累有关研究对象的知识,而且还要具有移情、想象等能力和技巧。“认识你自己”之所以会成为名言,就是因为有时人们对自己本身都很难理解。可见,“理解儿童”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靠经验“理解儿童”需要足够的时间,而且必须和儿童一起生活,如多数父母就能较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但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是,当教师接触到一个儿童时就必须尽快“理解儿童”。这是职业的要求,也是其职业专业性的重要表现。因此,教育者对儿童的理解必须有科学的、高效的途径,这就是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教育。

幼儿教师的专业结构建设应以“理解儿童”为目的。台湾学者林瑞钦把教师的专业结构分为3个部分:所教学科的知识、教育专业智能以及教育专业精神,并把“教育专业精神”解释为教师的专业情感、专业信念和专业理想。我国幼儿师范学校也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专业性向(或专业情感)作为培养目标。如山西省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把“贴近儿童,理解儿童,引领儿童,美化儿童,全面发展”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来建设。我国即将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也把“儿童为本,实践取向,专业学习”作为基本理念。根据“儿童为本”的理念,职前幼儿教师的培养课程基本上是围绕“理解儿童”来设置的。如,学前心理学让学习者知道儿童的需要;学前卫生学告诉学习者儿童生理结构、功能及其变化和保健;学前教育学让学习者明确如何才能使儿童有一个幸福的现在和未来;幼儿园活动的设计、艺体课的训练等教授学习者如何以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教化儿童。当然,为了克服儿童教育中的困难和获得职业人生的幸福,准幼儿教师必须自己坚定对儿童教育的信念和发现儿童教育的价值,这就是人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了。目前,一些幼儿园聘用英语、艺术类等非幼师专业的高学历毕业生,而拒绝接受大中专幼师毕业生的事情已屡见不鲜,这反映了一些幼儿园的管理者已抛弃了“理解儿童”在儿童教育中的核心意义,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孩子,而且必将伤害从业人员的职业情感,除非对这些高学历毕业生从头进行补偿性的“理解儿童”的教育。

普适性的儿童科学理论为教育者描述了一个概括的、抽象的、历史的、静态的“概念化儿童”,而作为儿童教育实践的对象,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着自己鲜明特点的、指向未来多种可能性的、具体的儿童。要解决儿童教育中现实的问题,“理解儿童”不再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命题,而是每一位幼儿教育者都必须面对的、需要在教育实践中证实和建构的命题。每个儿童都是一个假设,当职前培养为准幼儿教师给出“理解儿童”的模式化路径后,准幼儿教师上岗的第一任务就是在实践中去检验和批判这些抽象的概念,从而获得对儿童真切的理解,向儿童真实的心灵进发。

一个优秀幼儿教师需要丰富的儿童科学知识和教育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将这些知识用于教学活动,促进儿童发展的能力。这种专业化素养和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专业化的教育培训,还需要有效的教育实践培养过程,并且要求幼儿教师具有经常性的实践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一些幼儿园在招聘时首选有教学经历的教师,就是看中了实践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价值。甚至有些园只招年龄偏大的教师,更是看中了他们“有养育儿童的丰富经验,对儿童有更为深刻和准确的理解”这一优势。

“理解儿童”需要合作,合作需要团体和组织氛围。一个专业化的幼儿教师群体,必须不断发现和交流对儿童的新的认识和理解。幼儿教师在面对一个独立的、个性化的儿童时,他对儿童的理解也必须建立在对儿童的过去及儿童当下生活的了解基础之上,因而需要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儿童伙伴等“关系人”的支持。可见,“理解儿童”需要一个专门化的组织和群体给予支持,一个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个宏大的背景下展开的。只有这样的儿童教育才是科学的、儿童所向往的;只有这样的儿童教育,才是有效的、真实的!

三、国家幼儿教师标准应引导教师在实践中成为“理解儿童”的专家

毋庸置疑,一个国家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是困难的,因为这是一个普适性的制度,需要关注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点,兼顾教师发展不同层次和阶段的目标。

颁布于2003年的澳大利亚第一个全国性教师专业标准――《全国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新任教师、熟练教师、娴熟教师和主导教师4个阶段。4个专业等级围绕3项专业要素(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形成7大标准。该标准框架明确了对各等级教师的知识、技能和道德要求。

我国目前的幼教队伍人员构成极其复杂,幼儿教育发展水平的地域性差异很大。因此,在制定幼儿教师标准时必须考虑到层次性和教师发展的阶段性,使标准不仅成为评估从业人员的尺度,也要成为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和专业水平发展的理想目标。

我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目标是毕业生能够与实际教育教学活动“零对接”,但在实践中这一点却很难实现。通过访谈多位幼儿园园长和学前专业毕业生,笔者发现,一个职前教师入职要经历艰难的历程:通过在校学习知道儿童(抽象的儿童)――经过见习感悟儿童(表象的儿童)――通过实习了解儿童(具体的儿童)――通过入职真正“理解儿童”(本质的儿童)。一位优秀园长告诉笔者,在学校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有经过“实战”(即教师完成带有一定责任的教育活动)之后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职前教师的成熟和对儿童的理解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达成的。所以,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一定是一个能迅速“读懂儿童”的专家。这种“读懂”不只是一种行为上的理解,而且是一种包含情感交流的心灵沟通。只要一个教师喜欢这种“理解儿童”的挑战性工作,他就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安排自己的生活,在目前幼儿教师地位低、待遇低、工作累的境遇下,坚持自己的信念,愉快地、幸福地为幼儿的发展服务。当今社会不就需要这样的幼儿教师吗?幼儿和家长不也期盼着这样的教师吗?

因此,笔者认为,在“理解儿童”的前提下,国家就可以建构起一套适合国情的幼儿教师发展体系,而不是制定限制教师发展和幸福的条条框框。当然,由于认识水平、从业年限和实践经验的不同,幼儿教师对儿童的理解层次也是不同的,但国家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应该能引导教师在实践中成为“理解儿童”的专家。借鉴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关于“理解儿童”的9个要点,结合我国国情实际,笔者尝试对幼儿教师“理解儿童”的要求作如下层次的划分。

职前幼师(幼师毕业生):能够理解概念化、模式化的儿童。即拥有儿童发展和儿童学习的相关知识,了解当前关于儿童发展和认知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懂得儿童的一般需要和特殊需要,认识到创建一个有利于儿童发展和学习的物质与精神环境的重要性,并具备教育“模式化儿童”的一般方法、策略和技能。

入职幼师(在职1~5年的幼师):能够理解具体的、个性化的、“当下”的儿童。熟悉儿童所在社区和家庭的文化、历史与价值观,并了解每个儿童的特点;拥有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能根据儿童的兴趣设计课程和进行时间安排;知道何时需要适当地干预、支持、引导儿童的行为;认识到儿童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儿童是在具体经验中建立起对世界的理解;通过开展游戏、自由探究、有引导的发现、创造性的戏剧表演以及其他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为儿童提供大量的发展想象力的机会;具备和幼儿、家长及同事沟通交流的技巧和能力,能多方面、立体化理解幼儿的需求并掌握满足儿童需求的策略和方法。

专家型幼师(在职5~10年的幼师):能够理解儿童的本质并发现儿童的未来。知道儿童的社会性、个性、社会交往、智力等是如何发展的,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建立班级秩序,在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与孩子形成良性的互动;认识到在有机会的条件下儿童可以实现适度超前发展,特别是技能方面更易实现;具备在研究中“理解儿童”、在交流中“理解儿童”、并向儿童有效表达自己的理解及情感的能力,也就是能够在“理解儿童”的同时帮助儿童理解他人(包括教师和伙伴),能通过有效手段满足每个儿童的发展需求。

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儿童是世界为人类精心准备的书卷,儿童需要理解,儿童必须被理解,“理解儿童”是儿童教育永恒的主题。诺贝尔奖获得者,智利诗人加里埃尔拉•米斯特拉尔曾有这样一首诗。

许多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待

但是儿童不能等

他的骨骼正在形成

血液正在生成

心智正在发育

对儿童我们不能说明天

他的名字是今天

这首诗在表达,作为特殊的教育对象,儿童――这个每一个人曾经的过去,对成人来说太陌生了!因而,幼儿教师需要用心去“理解儿童”。正如陈鹤琴先生在去世前一年为《幼儿教育》杂志题的词:“热爱、了解和研究儿童,教育他们使之胜过前人。”对儿童的理解会让幼儿教育者把真正的爱送给儿童,也会在童真的鼓舞下更加“理解儿童”。带着了解儿童的愿望,教育者自然会去研究儿童,掌握儿童需要的文化和技能,积极地去和儿童的父母、社区工作者沟通。为了赋予儿童更加深入的理解和热爱,教育者会加入团队,和同行一起探讨教育儿童的策略和智慧。当教育者充满爱意地出现在儿童面前时,谁能阻挡得了彼此之间愉快的互动呢?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篇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特殊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和在校生的数量均快速增加,随班就读工作迅速发展,培智学校的生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以招收中重度智障儿童为主。然而,90年代中期,大量九年义务教育毕业生不能得到就业安置,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也纷纷下岗。社会需要受过一定职业培训的智障学生,但此时我国智障教育的体系不够完善。

首先,智障儿童的学前教育未建立。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前中度智障幼儿教育(4~6岁)几乎空白,有的学校虽然有了学龄前一年的教育,但对中度智障幼儿的教育训练才刚刚起步,使许多智障幼儿错过了身心发展和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

其次,智障学生的高中教育未形成。90年代中期,我国尚无智障学生高中段教育,以致智障学生不能发展必要的专业能力,形成一技之长。在市场经济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不愿意接受没有受过职业教育的智障学生,九年义务教育毕业的学生一迈出校门就将陷入“就业无门,升学无路”的境地。

再次,智障教育的康复训练刚起步。智障儿童缺陷的补偿、纠正,需要医疗、训练、康复工作的干预。因此,培智学校不仅应具有教育职能,同时也应具有康复职能,但当时的培智学校尚不具备。由于缺乏康复训练,智障儿童丧失了康复良机,严重影响了其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回归主流。

最后,中度智障教育的课程、教材不配套。为适应轻度智障学生教学需要,1987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培智学校(班)教学计划 (试行)》,组织各地进行了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于1992年开始陆续使用。这套教材积极推动了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智障教育规范发展。但随着培智学校生源的巨大变化, 1987年的《教学计划》和1992年的教材,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中重度智障学生的教育训练需要。

综上,探索十五年智障教育意义重大。它可以更好的保障智障儿童的受教育权,能够进一步完善智障教育服务体系,可以提高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回归主流社会。

二、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1.建立纵向的教育体系

(1)建立学前康复班,开始智障教育向前延伸的探索

为了解决智障幼儿入园难的问题,1991年开始招收6~7岁的学前智障儿童,建立学前班,开始智障儿童学前教育的探索。

(2)开办职业培训班,开始智障教育向后延伸的探索

为了解决九年义务教育后的智障青年职业培训难的问题,1996年,在综合分析当地社会发展现状对劳动者的实际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智障学生的特点,与区教育局、区残联、区劳动局一起研究,开办了面点制作专业培训班,开始了职业教育的探索。

(3)创办全国首个智障教育职业高中部,开展系统的职业教育

智障学生经过一年职业培训后,其职业能力确实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我们发现,他们在这一年内只能获得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其文化知识、社会适应能力等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智障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其就业所必需的文化知识和社会适应能力,2000年,经市教育局批准,我们首选了烹饪与园林花卉两个专业,在全国率先办起了智障教育职业高中部。

(4)创办全国首个智障青年就业培训托管中心,对中重度智障青年进行就业培训和托管

职业高中部的成立,为中重度智障青年解决了升学和接受职业教育的困难。但是如何安置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中重度智障青年,这在当时是一个难题。我们在考察研究了发达国家和地区智障人士生涯教育机构的基础上,于2001年在教育局与市残联的支持下,结合我市具体情况,办起了智障青年就业培训、托管中心,专门接收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后无法继续升学而又暂时没有得到就业安置的中重度智障学生。开设了文化学习、社会适应、劳动技能、康复训练等课程对中重度智障学生进行生涯教育,这在全国属首创。

至此,形成了“学龄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纵向教育体系。

2.建立横向的教育体系

(1)教育康复

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智障儿童学前教育刚刚起步,尚未形成智障儿童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为了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我们系统分析智障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深入调查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着手编制智障教育学前课程。

随着培智学校生源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校学生已经以中重度智障儿童为主。当时,只有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没有适应中度智障儿童教育的教材。1999年,为了发展智障教育职业高中,我们启动并完成了《智障教育职业高中课程》初稿,开始编写职业高中教材。为了满足一线教学的需要,2000年,我们着手编写《义务教育阶段中度智障儿童生活课程》和生活语文教材,2002年启动义务教育阶段中度智障儿童生活数学编写。

为提高智障教育的有效性,我们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并于2000年开始了个别化教育研究。

(2)医学康复

20世纪90年代,学校针对智障儿童的具体缺陷,与省儿童医院、省中医学院联合组成智障儿童治疗小组,接着又成立了“智障儿童康复实验中心”,对智障儿童用头针、水针、生命信息等方法进行康复训练和治疗,对病情进行控制。2000年后,学校引进了专业康复人员对智障儿童进行专业化的康复训练。目前学校正在开展的康复训练有: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语言障碍儿童的康复训练和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

(3)训练康复

通过建立智障学生康复档案,进行基线测评,并采用动态评估等方法对康复训练的效果进行专业评估,实施了感知能力训练、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感觉统合训练和语言与沟通能力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主要研究成效

1.全国率先建构了十五年制智障教育模式框架

顺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们设计了十五年制智障教育模式:将九年义务教育向前延伸三年,解决智障幼儿入园难问题,重点开展早期康复训练,促进智障儿童的功能康复,挖掘其潜能;开发中度智障教育的课程、教材,创新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促进智障儿童适应生活;将九年义务教育向后延伸三年,解决智障青年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难问题,开设适宜智障青年的专业课程,开展职业教育,提高智障青年的职业适应能力,促进其回归主流。智障学生在接受十五年教育的同时,还充分接受康复训练,以补偿其身心缺陷,促进其功能康复和健康成长在接受十五年教育之后,通过有效的措施,开辟多元的途径,帮助他们较好地得到就业安置,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真正地回归主流社会。

2.建构了十五年制智障教育的课程

我们设计了十五年制智障教育课程、学前教育课程、义务教育课程和职业高中课程。

(1)以康复训练为重点的学前教育课程,填补了我省学前智障教育的空白

我们以康复训练为重点,开发了《学前教育课程》,涵盖了生活自理、感知、肌能、认知 、沟通和社会适应等几大领域,并提供了相对应的教育康复训练计划和教学实施过程,填补了我省学前智障教育的空白。

(2)以生活教育为核心的义务教育课程和教材,补充了我国智障教育的课程内容

一是中度智障儿童生活教育课程。为了使教学适应智障学生,我们根据原国家教委1994年颁发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把其中的生活适应课程目标进行了细化,并把课程内容进行了具体化,还开发配套教学评价,形成了分年级划分课程内容的生活教育课程纲要和相配套的教学评价表。

二是中度智障儿童生活化语文课程。我们吸收了基础教育改革语文教育新理念,依据《中度智障儿童教育训练纲要》精神,围绕生活教育这一主题,开发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度智障儿童生活化语文课程。提出了中度智障儿童教育生活化语文课程目标,建构了中度智障儿童教育语文字、词、句教学体系,形成了常用1000个生字教学序列和口语表达教学序列,建构了中度智障儿童教育生活化语文课程体系。

三是中度智障儿童生活化数学课程。我们以生活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中度智障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调查结果为依据,根据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学习特点,把握生活化、实用性和弹性等原则,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从空间与图形、数与计算、度量、数据处理等四个方面,围绕中度智障儿童生活问题,选取学生现在或将来所需要的、学生有能力学的、生活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经研究,形成了中度智障儿童数学课程体系。

我们编写了义务教育生活语文教材(中度)、义务教育生活数学教材(中度),填补了我国中度智障儿童教材的空白,提高了中度智障儿童教育教学质量。开发教材中所提出的“生活化”理念,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高中课程,填补了我国培智学校职业高中的空白

我们把智障教育职业高中课程分为文化课、专业课、公共课和选修课等部分,提出了职业高中课程计划。选用“A”型课程结构(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为1:3左右),用以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其掌握岗位操作技能。文化课围绕专业课设计,文化课中的语文、数学与全日制培智学校十八册教材相衔接,为专业学习和职业活动中必要的实用语文、实用数学,它直接为专业服务,为今后的就业服务。专业课的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而公共课和选修课则根据智障青年适应社会要求和专业要求而设定。

3.完善了我国智障学生的教育体系

建立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纵向教育体系和“教育康复―医疗康复―训练康复”横向教育体系,完善了我国智障教育体系,保障了智障儿童的受教育权,为我国智障教育向两头延伸积累了经验。

4.创新了我国智障学生的就业安置,拓宽了智障青年就业安置渠道

本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构建支持性就业模式。

(1)进行分流培训

学校采用职前分流、分项培训的方法,对轻度的智障学生和中重度的智障学生分别进行不同内容的职业培训。通过简化工作流程,创设专用教室,开办劳动工场(缝纫车间、针织横机车间、工艺品制作车间)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职业高中则对学生进行两个专业的系统培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发展专项技能,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2)开展定向培训

定向培训的方法有:进工厂实习,培养操作能力;定向编组辅导,发展专项技能;定期回访,反馈情况,调整培训方案。

学校用定向培训的方法,为福利工厂输送了缝纫、印刷、小五金二十余名学生。

(3)建立实习基地

学校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现已建立的实习基地有:杭州花圃、大观山农场(园林)、新丰小吃(面点)、钱塘大厦(客房服务)。实习基地的建立,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培养职业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实现多元就业

学校设立了社会工作者,通过社会化运作,与民政、残联、劳动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联系,逐步形成了几条稳定的毕业生输送渠道:与街道签定定向培训、定向分配意向书;由残联推荐按1.5%的比例就业推荐给用人单位;与市劳动局形成意向,每年推荐劳动就业岗位。

由于政府出台了1.5%残疾人就业保障政策,我校的毕业生又大多取得了初级和中级专业资格证书,企业愿意接受受这些过良好教育且有一技之长的智障毕业生。

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建构了包括基本劳动技能、职业训练、实习基地专项培训和职业证书教育相结合的与就业安置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了多元安置模式,有90多位学生得到了就业安置。在毕业生追踪调查中有如下三方面的发现。

第一,毕业生就业后,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家庭生活状况有了改观,完全融入了社会,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家长不再担心自己年老后如何养活智障儿女。

第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对智障人士的认识。毕业生得到了所在单位的首肯,他们能遵守劳动纪律,工作主动积极,对同事、师傅、领导能礼貌相待,能够自食其力,能够为社会做出一份微薄的贡献。

第三,毕业生在职业劳动中认识了自我的价值,感受到了做人的尊严,他们人生的价值在职业劳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多元安置模式,为智障人士就业安置提供了思路和典范,更具创新性和普遍意义。

5.创新了我国智障教育的教学模式

建构了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多学科、多专业整合的教学模式,增强了智障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了教学有效性;形成了在个别化教育计划指导下的包班制管理、主辅式教学、分层教学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形态,为培智学校实施个别化教育提供了借鉴。

6.扩展了我国培智学校的服务对象

研究了学前儿童、学龄儿童、智障青年、脑瘫、自闭症、言语障碍等学生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为我国今后培智学校教育对象的扩展积累了经验。

7.提升了培智学校办学的实效性

本研究发展了教学思想,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造就了一支事业心强、专业素养高、多学科专业团队结合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为巩固、深化和扩展课题成果储备了人力资源,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长效机制。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篇6

美国儿科教学目的之一是激发学习兴趣,正常儿童生长发育是主要内容,疾病方面则强调了解即可,儿科医师培养主要在住院医师培训期间。然而目前我国儿科系大部分取消,且住院医师培训尚未完善,实习要完成很多内容。我国内外妇儿是临床核心课程,临床医学的教学主要由理论课和临床实习两部分组成,不同学制课时和时间安排略有不同。以我院五年制本科生为例,理论教学安排在第七学期,共54学时,大课教学,内容涵盖总论到各大系统常见病,课程结束后一次笔试,记为儿科学理论学习成绩。临床实习安排在第期和第十学期,与内、外、妇产科学等学科统一轮转,时间为4周。实习结束后评估,主要为专业技能及综合运用能力。芝大在第三年临床实习中共8周儿科。理论在实习中以小课分专题讲,病房门诊各一月,实习期间理论与实践结合式学习。第四年毕业前如果对儿科有兴趣,可再次选科实习。安排紧凑,内容多,自主学习比重大,实习时间也较长。芝加哥大学Comer儿童医院各亚专科齐全,学生实习机会多,师生互动特别多。8周学习结束,学生多已能了解儿童发育特点,会与孩子打交道,因此喜爱儿科的多。相比我国,强调儿科特点不足,或课堂讲后无实践,学生很快遗忘。由于我儿科医师不看正常儿童只有患儿,且儿科病种集中,季节性强,学生实习所见疾病有限。例如,冬季实习的四周里只看到肺炎哮喘。特别是没有见过相对年龄阶段的正常儿童,许多学生不会判断发育的正常与否,导致对儿科有畏惧感。

二、教学内容的比较

在美国儿童健康随访是儿科门诊工作重点,医生责任有儿童福利和权利维护等。教学内容按专题编排,如保健、生长、发育、行为、营养、防护、青春期问题、新生儿问题、常见急慢性疾病、儿科急症等,涉及到儿童医疗服务多方面。我国教学重点是儿科常见多发病。对儿童特有的生长发育、保健等所占比例小。另外我国目前儿科教学多只有内科部分,其他均属专科。而美国儿科教学则有外科如矫形,急腹症,还有眼耳鼻的体检、儿童常见急症皮肤疾病等。这些也与我医疗服务体系实际状况分不开。由于是发展中国家,各地医疗资源差别悬殊,多仅为满足基本医疗服务。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健康意识增强,儿科医师职责也必需改变。

三、教学形式的借鉴

(一)教学资源。美国无指定材,但教学资源丰富,除教科书之外有网络资源等。专业书籍,例如《尼尔逊儿科学》专业书籍外,提供多个网址供学生自学。此外还有网上模拟病人案例。在Pritzker医学院两个月的儿科轮转实习中,大小查房,病例讨论,读书报告,老师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确保教学目标实现。我国目前儿科学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统编教材,五年制与七八年制稍有不同,此外学生可以找到的资料较少,也缺乏权威性。

(二)教学安排。在美国有一定时间的理论教学,但更多是学生自学。芝大每周有一次讲座(1小时),一个主题。如心脏病学,皮肤病学,儿科急症,新生儿问题等。PPT形式,老师主讲,相关主题会涉及多个疾病,但点到为止,老师课上引导,提供参考文献及网址,学生课后自学。一个小时的讲座内容,学生至少要花4个小时的课后时间消化吸收。相比我国儿科理论课时看来多,但病种少,且多与内科重复。好老师能帮助学生记忆与理解,但学生被动学习,一到临床则不知所措,且逐渐失去自主探索能力。

(三)小组讨论式学习。芝大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小组讨论学习。每组10人左右,每次一个主题,10个左右的病例形式的相关临床问题。如健康指导专题涉及内容包括新生儿日常护理、儿童安全防护、预防接种、新生儿筛查、铅中毒等。课前问题提供给学生,课上每人轮流解答问题,老师只是组织者和倾听者。讨论气氛活跃,学生积极主动,知识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病房晨会学习。每天一小时晨会,着重临床思维训练。主要是由医生和医学生参加,也有为住院医师培训设计的,实习生自由旁听。住院医提供病例,学生提出鉴别诊断,初步处理意见;住院医列出检查结果,用药后反应;学生提出进一步诊断处理,教师点评。步步引导学生临床思维,最后住院医用准备好的幻灯介绍这一疾病。这是疾病的学习,更是基于临床的思维训练。

(五)病房查房学习。每日上午查房学习。由主治医及不同年资住院医,实习医学生,社工组成团队,查房形式和我国相似:夜班住院医汇报病情,上级医生指导治疗,提出检查措施,出院计划等。学生同时在病房接触病人,与病人及家长沟通交流,学习对病人的关爱和保护、与同事协作等。住院患儿多为病情危重患儿,往往涉及多专科合作,学生在查房中受益匪浅。

(六)门诊教学。芝大儿科实习一半时间在门诊,包括急诊科、专科诊室、社区服务中心,还有健康新生儿护理中心等,这是完成大纲所要求学习内容的主要场所。在急诊室,病人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学生可单独对轻症患儿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检,之后向带教住院医师汇报,再由老师看进行处置。重症患儿则由住院医处置,学生在旁学习。我国门诊流量大,看病时间短,学生参与困难,所以只能安排了解。此外还有读书俱乐部(JournalClub)等,住院医师与亚专科医师的培训活动都向医学生开放,学生在8周内可集中精力学习儿科,并有考核(ShelfExam)类似于我出科考试。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篇7

梦想阐述:我喜欢孩子,看到他们的一张张笑脸,就觉得世界的神奇与造物主的伟大,竟然有这些精灵般的儿童在周围。我希望能和他们一起说说笑笑,陪伴他们度过美好的童年生活。我相信一位温柔善良的老师形象一定会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指引他们的人生道路。

梦想秀:学前教育专业,顾名思义就是对孩子进入小学前的教育。它是研究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儿童的教育从出生就开始,0~3岁的教育称为婴儿教育,3~6岁的儿童教育则称为幼儿教育,也就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的教师通过利用各种方法、实物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将保育、教育、教学三者结合,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接受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学校以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为主干学科,教育学概论、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保健学等为主要课程,同时辅以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幼儿师范学校实习、教育调查、社会调查,一般安排6~8周时间。在大三时组织试讲,大四上学期进行实习以及考普通话证、学前教育教师资格证等。此外,有部分地区因环境特殊,也会根据国家或地方政策安排在校学生去偏远地区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支教。学前教育专业能够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为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社会人力资源水平作出基础性贡献。

我国目前的幼儿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国家更加重视和加强幼儿教育的软件和硬件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并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教育经费。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当下,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却十分“抢手”,就业市场走俏。相关调查表明,近些年来对儿童的投资越来越成为各家庭最主要的投资之一,此专业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拥有学前教育专业国家特色专业的院校名单:

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沈阳师范大学、大庆师范学院等。

特殊教育――创造奇迹的领路人

梦想阐述:当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或许你会被这个集聋、哑、盲于一身的女孩对生命执著、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内心所震撼。然而,我更感动于安妮・沙利文老师在海伦最无助、最痛苦的时候给了她最无私的爱。她给予海伦的特殊教育影响了她的一生,我希望能成为这样一位神奇的“魔术师”,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每一位折翼天使创造奇迹。

梦想秀:特殊教育,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及规律的科学。特殊教育使用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儿童进行一般教育和特殊教育。所谓特殊儿童,不仅指“残疾”或者“弱智”儿童,也包括“天才”儿童。由于研究对象不同,特殊教育专业可细分为盲教育学、聋教育学、弱智教育学等方向。进入本专业,你需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课程,还要学量的特殊课程,比如盲文、手语、优生学、康复医学等。学习之余,你要有足够的时间去聋哑儿童中心,尝试与残疾人交流。目前国内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院校较少,其中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是目前中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培养特殊教育师资力量的院校。

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最合适的就业单位是到各类特殊教育学校以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到企业从事特殊儿童、特殊人群用品的开发,还可以到大、中、小学心理咨询室以及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咨询或教学,到学前儿童特殊教育机构、儿童福利院以及各类特殊学校或普通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也可从事手语翻译工作或到民政、残联机构做行政管理工作。由于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所以对于从业者的要求,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的掌握上,和善的性格、耐心与爱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更为重要的。

拥有特殊教育专业国家特色专业的院校名单:

北京师范大学。

体育教育――挥洒在操场上的青春

梦想阐述:体育老师的飒爽英姿至今还停留在我的记忆中。与其他科目教师的工作环境不同,体育老师更多地同阳光、汗水打交道。少了一室粉尘,多了一片清新;少了讲台与黑板的束缚,多了跑道与球场的广阔平台。这也将是一个更适合体育爱好者的平台。

梦想秀:谈及体育,大家似乎只把它作为爱好,而忽略其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贡献。体育教育专业旨在培养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毕业后能在中等学校等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如果说,当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从事体育教育工作比较困难,那么考取救生员证、健身教练证等,未来从事这方面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

各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在必修课方面一般根据下列所提供的七个领域自主开设和组合各领域的课程,包括田径与户外运动、球类与游戏、体操与健美运动、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民族传统体育。至于选修课,各校可自主开设,学生也可自主选择,如健美运动、地掷球、气排球、沙滩排球、橄榄球、保龄球、棒(垒)球、门球、毽球、桌球、台球等。运动是一个人一生的事业,选择体育教育事业一方面可以塑造强健的体魄,另一方面也能够拥有一技之长,收获自信人生。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篇8

[关键词] 护理教育 英国护理 教育发展 教育体系 课程设置

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先进护理理念的传播,国内护理人才市场对高层次、高素质护理人员的需求对我国的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其他发达国家的护理教育是发展本国护理专业的途径之一。英国高等护理教育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都有其先进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笔者就英国护理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作简要介绍,以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英国护理教育体系

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包括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北爱尔兰。英国的护理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尤以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建立 的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对世界各国的护理教育影响最为显著。她撰写的《医院笔记》、《护理笔记》等主要著作成为医院管理、护士教育的基础教材。由于她的努力,护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她的办学思想也由英国传到欧美及亚洲各国。目前,英国有180多所院校,500多所延续教育学院可提供护理本科、研究生等学位课程及学术类职业教育课程。

英国的护理学生入学,年龄要求必须是年满十七周岁(在苏格兰则年满十七周岁半),都必须完成英国11~12年的普通教育,GCSE课程,相当于我国的高二学历。如果要报读本科,必须参加2年制的A-Level考试课程,类似我国高考,某些特殊的科目必须要达到一定的级别,才能申请护理学习。学制分三年制专科、三到四年制本科两种。本科学习内容更全面、课程评估要求更高,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专科,本科学生只占入学学生的十分之一。两种毕业生毕业后均可成为国家正规注册护士,而且待遇相同。英格兰有文凭制和学位制两种学制,而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则只有学位制。英国决大多数的院校(university, college)都提供护理专业的课程。其专业主要分为:成人护理专业adult nursing,精神健康护理专业mental health nursing, 儿童护理专业children nursing,部分学校还设有残疾护理专业learning disabilities nursing。决大多数的院校在学习过程中,都提供医院实习。

三年制护士毕业后,如果想继续深造,有两种途径可供选择:一是向学校申请奖学金,如获准则留校继续学习一年,拿到规定的学分后即 可被授予学士学位;另一种是先到医院应聘作护士,工作一段时间后可申请由医院资助的与你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培训,时间一般是7~12个月。拿到规定学分后亦可拿到学士学位。在英国,大部分护士都拥有学士学位,还有很多护士攻读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学位。

英国的护理教师都必须有双学历。护校毕业,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然后申请与所从事工作密切相关的科目,本人申请奖学金后攻读第二学历,毕业后方可成为护校教师。

二、英国护理教育课程设置

英国护理教育的课程涉及广泛,涵盖了影响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精神、文化、行为因素等各方面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和心理学),生物科学(如生理学和微生物学),健康促进学,通信与信息技术及科研方法,强调护理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有机结合。学生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时间各占一半,并且平均安排在三年内。学生一入校,就按自己的兴趣选择成人护理,儿科护理或是精神护理。护理学生在入学第一个月起,就开始到医院实习,老师鼓励护理学生用临床所见去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可以学以致用,不会理论和实践脱节。

第1年是公共基础课程(Common Foundation Programme),介绍护理学的基本原理,内容涉及护理研究入门、护理理论、医疗卫生系统、护理技能训练、 交流和沟通技巧、卫生和护理中的文化、法律以及伦理,论文写作,还要学习人体解剖和生理学,公共健康等医学课程。第2,3年学生则进入各自选择的专业进行专科学习和培训。大多数学生都选择成人护理。成人护理以疾病为中心,学习病理、诊断、治疗和护理知识,使学生能胜任从医院到社区、从急诊到重症等护理工作,承担照顾16岁以上的患者。课程包括成人护理的职业交流,成人持久健康的护理与管理,成人护理的安全与舒适,成人护理职业训练,成人护理角色的多样性等。儿童和精神护理也各有其侧重点。儿童护理主要承担有特殊需求的健康或体弱多病的患儿,其目的是促进儿童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并保护易感儿童。学生将在未来2年内学习儿童的发育和健康,急症儿童护理,儿童护理学的艺术与科学,儿童护理的挑战与选择,新生儿的复杂性,儿童护理角色的多样性等课程。精神科护士需要为来自社区和医院的形形的精神病患者服务, 他们作为一个多类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中一分子,在这个团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将学习精神健康护理的艺术与科学导论,精神健康和痛苦的起源和表现,精神健康护理的职业培训与知识,精神健康的当代热点问题,精神健康的扩展知识和技能等。

英国护理课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师生互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见有课堂讲课、实验室模拟护理、分组讨论、案例讨论,不同角色扮演、远程网上教学,以及临床导师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每门课程,都要经过不同种类的评估。评估方法有多种,主要有短文、报告、考试以及论文等。这些教学方法及评估方法的应用,在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终生学习技能。

综上所述,英国的护理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科学、合理,适应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借鉴其护理教育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及具体情况改变我国护理教育,使护理教育适应本专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Nursing education: a statement of principles.2003.

[2]Robinson S and Griffiths P. Nursing education and regulation: international profiles and perspectives.2007.

[3]How to become a nurse or midwife.2009.

[4]Careers, Nursing and midwifery 4life.2010.

[5]英国护理职业教育概况.中国护理教育网.2010.

[6]我在英国做护士――一位旅英护士的成功之路.现代护理报,2004,4 (21): 3.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 R 1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2-0097-02

【关键词】 成就;研究;青少年保健服务

1 生平简介

叶恭绍,儿童少年卫生学家,医学教育家。她毕生致力于儿童青少年卫生教育和科学研究,培养了中国几代儿童青少年卫生专业人才。长期以来,她从事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研究,提出了我国男、女少年第二性征发育的分期方法,成为我国广大专业工作者研究青春期发育的重要依据。她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儿童青少年卫生科研机构――北京医科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为推动儿童青少年卫生学科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叶恭绍,祖籍广东番禺,1908年11月7日出生于江西九江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其祖父是清朝咸丰丙辰年(1856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户部云南司郎中,军机章京等职,有多部著作传世;其父是清朝光绪戊子年(1888年)举人,曾任江西知府,精通数学、诗词和书法;其二哥叶恭绰,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在中华民国临时革命政府任交通部长,后任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是著名书法家。

叶恭绍的父辈们封建思想浓厚,重男轻女,不给女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她冲破封建束缚,在二哥叶恭绰的帮助下,走出家庭接受新式教育,直到大学毕业。1927年,她由天津中西女子中学毕业后,考入南开大学,2年后转到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科学习。1930年,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1935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在考入协和医学院时,叶恭绍便打算将来能为解除民众痛苦而作一番事业。然而,当她在内科临床实习时,看到由于医学检测技术的不足,往往查了半天,病人还得不到确诊,更由于那时许多药物还没有问世,对很多疾病医生也束手无策。当时美籍公共卫生学家GRANT博士讲授公共卫生课,他的一句名言:“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给她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促使她在医学院毕业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预防医学妇幼卫生保健这项崇高的事业。

在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叶恭绍在协和医学院任助教、讲师,具体负责妇婴卫生课,并在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科的实验基地――北平市第一卫生事务所开展婴幼儿保健工作。为了给营养不良的儿童加强营养,她反复研究,调制出一种加料豆浆,用以代替牛奶喂养婴儿,使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劳动人民减轻了经济负担,深受群众的欢迎。加料豆浆的研究为日后更多代乳品的研制奠定了初步基础,也为儿童喂养与发育的相关研究作了有意义的探索。与此同时,她在婴幼儿喂养方面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了协和医学院,强令医学院停办。这时,北平市第一卫生事务所还在继续维持,叶恭绍被聘任为妇幼卫生组长,工作了1年。1943年,她历尽千辛万苦到了抗战的后方重庆,进入已迁到重庆歌乐山的中央卫生实验院任实用营养组主任。抗战胜利后,她回到北平,转入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创办了妇婴保健所,致力于婴幼儿保健工作,并开办了一所孕妇花柳病门诊,为患有性病的妇女解除疾病的折磨,受到广大妇女的欢迎。1949年初,叶恭绍以无比喜悦的心情迎接了中国人民开进北平。她热烈地拥护1950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所确定的“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三大卫生方针。她向中央卫生部汇报了妇婴保健所创建3年来的工作情况,准备继续大干一场。这时,卫生部领导动员她到北京大学医学院(1952年改为北京医学院)协助严镜清教授创办卫生系,为新中国培养迫切需要的预防医学人才。于是,她欣然来到北京大学医学院,从此一直担任卫生系及妇幼卫生教研组的行政和业务领导工作。

1950年5月,北京大学医学院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卫生系及妇幼卫生教研组(1954年改为学校卫生教研组,1960年改为儿童少年卫生教研室)。

叶恭绍为了发展儿童少年卫生工作,把着眼点放在儿童少年卫生专业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上面。她努力促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在她多年主持中华医学会卫生学会儿少卫生学组工作期间,对学会的发展多所擘划。1980年和1984年,她先后主持召开中华医学会儿少卫生学组全国第一届、第二届学术会议,并分别在2次会议上作了题为《32年来我国儿少卫生的回顾与展望》及《儿少卫生科研概况》的学术报告。报告中总结了成绩,指出今后儿少卫生科研工作的方向。

她主持编写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儿童少年卫生学》、《家庭育儿百科全书》、《中小学生保健手册》、《当代中国》儿少卫生事业部分、《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儿少卫生事业部分,主审了《儿童少年卫生学》等专著。这些医著推动了学科的理论建设,帮助专业工作者进一步提高了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叶恭绍对科学普及工作十分重视,当她从人民来信中得知许多年轻父母渴求育儿知识,广大青少年渴望得到卫生保健指导时,深感一个专家的责任。她一面认真处理人民来信,耐心回答群众的提问,同时为《父母必读》、《中国青年》、《大众医学》等科普杂志撰写科普文章,以此来指导更多的年轻父母实施科学育儿和自我保健,尤其是青春期卫生保健。她还积极参加九三学社、妇女联合会等单位组织的义务咨询服务工作,并积极建立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青春期健康咨询门诊,利用星期日开展咨询活动,与儿童少年家长及青少年促膝谈心,耐心启发指导,充分体现了她对青少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叶恭绍不仅是一位儿童少年卫生学家,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她牢记总理的教导,不遗余力地宣传生前关于对儿童青少年进行青春期健康教育的主张。她曾任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第七届常务委员等职。她密切联系各界人民群众,并在民主与法制,特别是文教卫生、立法以及法律实施监督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她曾经和北京市其他领导同志率领北京市人大代表团访问了日本东京都议会,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

半个多世纪以来,叶恭绍在儿童少年卫生、预防医学、科普工作等方面所作的贡献,不仅造福于千千万万的青少年,而且促进了整个民族健康水平的提高。

2 学术贡献

2.1 努力创办我国第一所儿童少年卫生科研机构 叶恭绍一直关心儿童青少年一代的健康,关心儿童少年卫生事业的发展。她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对儿童青少年一代的深厚感情,努力开创儿童青少年卫生学科的研究工作,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1962年,北京市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组成立了,但这个组在“”中受到了摧残,同时北京医学院儿少卫生教研组也濒临解散。在外界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她仍然坚定地说:“就是剩下我一个人,也要为儿童少年卫生做点研究工作!”。并且身体力行,在下放农村劳动期间,挨家挨户地检查儿童龋齿发病情况。1973年,叶恭绍在全国卫生系教学工作大会上郑重地提出:“我代表二亿儿童青少年呼吁恢复儿少卫生研究工作。”尔后却因此遭到了批判。但她并不气馁,仍以大无畏的勇气,百折不挠的精神,一有机会就坚持宣传恢复儿少卫生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广大专业工作者无不为她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所鼓舞。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叶恭绍的这些建议终于得到有关领导的理解、关心和支持。1982年,国家科委批准在北京医学院成立了北京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以下简称儿少卫生研究所),叶恭绍任名誉所长,实现了她多年的夙愿。

儿少卫生研究所自1982年成立以来,在叶恭绍的主持、指导下,迅速发展并培养出了大批人才。在科研上,儿少卫生研究所的不少科研课题处于全国科研前沿水平;在教学上,儿少卫生研究所是我国唯一能授予儿少卫生学博士学位的博士点(叶恭绍作为博士生导师,从1979年以来已培养博士4名,硕士近20名);在学术作用上,儿少卫生研究所是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学会和全国卫生标准委员会学校卫生标准分委员会的挂靠单位。目前儿少卫生研究所正在逐步成为全国技术咨询、科学研究、干部培训和信息系统的中心。儿少卫生研究所学术梯队已初步形成,新生力量不断发展成熟。看到研究所的成长,叶恭绍情不自禁地说:“研究所的创建是我毕生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2.2 精心培养儿少卫生学专业人才 几十年来,叶恭绍致力于儿少卫生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培养了中国几代的儿童少年卫生、预防医学人才。教学伊始,没有本学科的专业教材,叶恭绍提出要改造课程,并组织教研组人员编写学校卫生讲义、实习指导及实习教学法指导等,为编写本专业课程教材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她还不断收集国内外资料,总结教学经验,终于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主编了全国医学院校试用教材《儿童少年卫生学》,196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从此结束了这个学科全国无统编教材的局面,在学科建设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60年代中期,她在参考了国外尤其是苏联的大量资料后,又主持修订了《儿童少年卫生学》。修订后的教材,内容重点突出,联系实际,反映了儿童少年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为全国从事儿童少年卫生实际工作的同志提供了指南。叶恭绍为这2版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不愧为我国儿童少年卫生学教材的带头人。

叶恭绍在医学教育战线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于青年教师一贯严格要求。她要求青年教师上课前写出详细提纲,在教研室试讲。对他们的讲课内容、表达语言、板书都亲自指导,或责成高年资教师指导,务求达到准备充分后,方能走上讲台。现在有的教师回忆说:“当年叶教授检查青年教师试讲时,真象‘三堂会审’,紧张得要命,但确实受益非浅。”叶恭绍十分关心学生的进步和业务成长。她常常是身先士卒,带领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第一线,调查研究,为工农服务。1959年,北京郊区儿童麻疹流行,她带领学生深入农户,为患儿治疗,并宣传防治知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与学生一起对北京近郊幼儿园儿童营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改善办法。有时清晨五六点钟出发,晚上八九点钟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返回住地。她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求实精神,使学生深受感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叶恭绍教过的卫生系毕业生近2 600名,他们分布在祖国各地,始终不忘母校和叶教授的培养。很多国内外学生经常给叶恭绍写信,讨教学术问题,表示衷心问候。那堆满书桌五光十色的贺年片,正是她桃李满天下的象征。

2.3 首次提出我国男女少年第二性征的分度 叶恭绍在学术研究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对儿童少年生长发育包括青春期发育进行的开拓性的研究。1947-1948年,叶恭绍到美国考察学习,从美国东北部到美国西部,她考察了不少儿童发育中心和研究机构,了解了美国儿童身心发育和有关社会问题,给她以很大的启迪。20世纪50年代初,她撰写了介绍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和规律的文章,在理论上为自己的研究工作作了准备。20世纪50年代后期,她开始在北京市城乡作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调查研究。1962年,她带领刚刚成立的北京市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组到景山学校开展儿童的形态、功能、特征等方面发育状况的课题研究,连续4年,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写出了有价值的论文。她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在我国首次提出男女少年第二性征的分度,成为我国广大儿少卫生工作者研究青少年青春期发育和实际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性征分期在青春发育研究中具有特殊作用,因此叶恭绍提出的分期方法的意义不仅限于方法学本身,实际上开辟了我国青少年青春期发育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青少年青春期卫生保健的蓬勃发展。80年代初,叶恭绍曾出访美国、英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她根据对这些国家的考察所见及出席国际会议的感受,结合国内具体情况,一再提出要重视青春期身心发育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一再强调在我国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目前这个领域的科研和实际工作逐渐受到了广大专业工作者及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和她的大声疾呼和实际工作是分不开的。

2.4 倡导对学生体质与健康开展调查研究 为了解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质与健康状况,叶恭绍大力倡导和组织调查研究,1979年和1985年,由国家体委、国家教委、国家民委、卫生部等单位牵头,在全国进行了2次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研究活动,叶恭绍任首席技术顾问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2次活动共对120余万名汉族和27个少数民族7~22岁男女学生的形态、功能、素质及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进一步掌握了我国各民族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状与特点;探索了某些发展规律,以及不同民族儿童少年之间存在的异同;初步摸清了我国大、中、小学生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患病情况,以及他们的年龄、性别、城乡、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特点。调查结果对指导和改善学校卫生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2次调查研究规模之大,测试指标和取得研究成果之多以及涉及学科之广,在我国是第一次,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叶恭绍不顾年迈,在课题进行期间,北上新疆、南下云南,亲临第一线指导检查调查工作,为这项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的胜利完成作出了贡献。

1986年以后,叶恭绍致力于儿童少年骨龄标准的研究。她用英国专家Tanner的骨龄计分法,制定出北京地区7~18岁儿童青少年的骨龄标准,用骨成熟度判断骨龄,同时制作出图谱,兼收了计分法和图谱法的优点,它的科学价值在于使不同国家儿童青少年骨龄发育水平具有可比性。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篇10

【关键词】社会福利院;优化教育;康复医疗;爱心教育

“残疾孤儿是社会上最弱小、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群体。不仅要治愈残疾孤儿生理上的病痛,也要拂去他们心理上的阴影,更好地向社会传递大爱和道德力量。要使更多残疾孤儿得到有效救治,点燃他们人生的希望。”国家总理于201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的一段话,被深深地镌刻在了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工作人员的心里。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从建院至今,已经走过了64年的风雨历程。64年来,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忱关心和支持,全院职工也为福利院建设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为孩子们倾注了视如己出的爱心,使福利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长沙市乃至湖南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好、条件最优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大家共同携手,为孤残儿童营造了一个温馨、幸福、和谐的家园。

一、儿童福利设施建设长足发展

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始建于1951年。当时的情况是资金短缺,没有任何设施和设备。筹建领导小组的同志一面四处奔波筹集资金,一面和职工们共同建设庭院。经过多年的努力,1987年5月26日,一栋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的儿童生活楼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尽管当时规模不是很大,但这个儿童福利院的建成,填补了我省儿童福利机构的空白,使长沙市的孤残儿童、社会弃婴有了自己的家。

1999年,本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办院方针,福利院班子成员集思广益、放眼未来,建起了当时全市第一所公办的也是规模最大的老年公寓――颐养园。2005年,为适应养老服务市场的迅速发展需要,补充儿童福利院办院经费的不足,动工在院内兴建了我市条件最好、设施最全的示范性老年公寓――长沙市寿星公寓(含长沙老年康复医院),并于2009年元月正式投入使用,总投资约1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37337平方米,设医疗、养老床位960张,入住老人儿童600多名。现在,这所示范性的寿星公寓已成为我市抚老产业的龙头,为儿童福利院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11年,为改变长沙市儿童福利院设施陈旧、没有发展空间的实际问题,省民政厅和市委主要领导在福利院现场办会决定,集中使用600万元市本级福彩公益金,改造5800平方米儿童福利综合楼。此项目从立项到竣工,历时整一年。2012年8月15日,全院最后一批孤残儿童正式入住儿童福利综合楼。

64年历程中,儿童福利综合楼外形设计愈加美观、内部结构渐趋合理、设施功能逐步完善,融科学化和人文化于一体,开启了福利院孤儿养育专楼专区的新时代。

二、优化养育模式

按照民政部提出的儿童福利事业“回归家庭、融入社会”的要求,儿童福利院积极探索和改革供养方式,采取机构集中抚养、家庭寄养、模拟家庭、国内领养、涉外送养的“五养”办法,使一部分孩子能够像所有家庭的孩子一样正常学习、生活、交往,接触最真实的社会。

1989年,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派人到省厅收养中心学习相关法律,了解和掌握申报程序和有关规定。经过严格筛选和认真准备,1989年2月,第一个涉外送养的孩子孙涓被加拿大罗伯特夫妇收养,至此,长沙市儿童福利院成为我省首家开展孤儿涉外送养的儿童福利事业单位。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自开展涉外送养以来,已将近2000名社会弃婴送养到国外,被送养的孩子们己融入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十多个国家的家庭,在那里,享受着父爱和母爱,健康快乐地成长。

2012年2月,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与美国公益组织“半边天”合作,开湖南省内先河,启动“新和家园”项目,建立“模拟家庭”养育模式。据了解,新和家园拟组建10个模拟家庭,目前已经有4户家庭入住,模拟家庭的“爱心妈妈”来自社会招募。福利院坚信家庭是孩子最好的成长场所,尽一切努力为孤儿铺就回归家庭的路,福利院通过创办“模拟家庭”为残障儿童提供持久稳定的家庭环境,致力于为孤儿找家、让孤儿不孤独。

同时,家庭寄养和国内领养等多种抚养方式也广泛开展起来。从2001年至今,14年家寄工作为福利院的孤残儿童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目前,全院具备家庭寄养条件的125余名儿童已分别寄养在跳马、梅花、城市三大家寄点中,这些孩子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与关怀,重新找回了天真快乐的童年。

三、康复医疗有保障

近年来,入院残疾儿童的比例逐年提高。为了使这些“枯萎”的花朵重新绽放,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十分注重孤残儿童的康复治疗,更将脑瘫儿童康复视为儿童福利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以来,福利院借助民政部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治疗“明天计划”的实施,加大了对残疾孤儿的治疗力度。2011年4月,按照民政部脑瘫儿童康复示范基地的要求,成功组建脑瘫儿童康复中心,并开辟了10余个专业康复项目。全院的残儿基本接受了康复手术治疗,绝大多数摆脱了残疾的困扰。其中患儿龙诗娜以前是左侧瘫,走两步路就会摔跤,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现在已经可以正常的走路。

为了提高职工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自2012年以来,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已先后投资开展了六期脑瘫儿童康复护理培训班,有100多名职工接受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护理知识培训,使专业岗位人员接受培训率达80%以上,残疾儿童康复显效率达95%,有效率达98%,普康率达100%。

四、爱心教育让孤儿成人成材

对孤残儿童不仅要救治、抚养,还要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正规化教育,使他们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致力于发掘每一个孩子的潜力,力争做到“因材施教”。针对有能力接受普通教育的孩子,院领导及工作人员会积极与各级部门往来协调,及时为他们联系学校,求得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保证所有适龄孩子入园入学;对不适应学校学习,但可以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福利院自办了特教班对他们进行了特殊教育;有特长的孩子,福利院会争取让其进入专门学校进行特长培训。同时针对大龄孤残青年就业能力弱的特点,福利院对外加强协调沟通,为大龄孤残青年争取就业机会;对内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并成立了手工作坊,组织孩子们制作十字绣、贺卡、手机吊坠等作品,定期组织义卖和拍卖,增强实现个人价值的自我认同感。针对孤儿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极易产生的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院里组织相关业务科室,认真研究讨论解决这些障碍的方法。他们为每一名孤儿制订了详细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帮助孤儿克服了心理自卑、性格孤僻、人格封闭等弱点,树立了健康、自信的人生观。

从2002年开始,儿童福利院的孤儿上大学实现了零的突破。儿童福利院陆续有20名青年进入大专院校学习,并陆续毕业参加工作,其中不乏优秀学生。如吴明,在湖南建筑学校(中专院校)毕业后,被湘潭大学录取,毕业后在长沙市某房地产公司工作,2011年被福利院院返聘;张珂珂,2008年毕业于长沙市天心区第一普通高级中学,后攻读雅思培训班,顺利考上马来西亚吉隆坡林国荣创意科技大学,现就职于深圳某影楼做摄影;陈实,一个双腿残疾的孩子,他上学比较晚,曾就读于湖南民政学院,电脑学得很熟练,毕业后在深圳某动漫设计公司就业的他,因为工作十分出色,现已成为该公司业务总监。类似这样的孩子,在该福利院中还有不少。

为了促进孤残儿童的全面发展,2014年,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组建了“启梦孤残儿童艺术团”,聘请社会上的爱心教师对孤儿进行歌舞、快板、小品等节目排练,鼓励孤残儿童发挥各自的才能,激发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启梦”孤残儿童艺术团的成立,为福利院的儿童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放飞梦想的平台,发掘了孩子们的艺术潜力、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参加艺术团的孤儿学习热情高涨,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心血和毅力,先后参加了2014年在湖南大剧院的庆祝六一儿童节暨“启梦”孤残儿童艺术团成立回报演出和在湖南群艺馆多功能厅的“温暖有爱,宝贝回家”春节爱心公益活动,在文艺汇演中,孤残儿童们用美妙的歌声、优美的舞姿,充分展示了生命的潜能和精彩,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福利院有一条不是制度的制度:每年的除夕之夜,院长龙环都要来到院里与孤儿同度,吃过年夜饭后再回家与家人团聚;每年的中秋夜,与孩子开过赏月晚会后,职工再下班。职工们通过这些行动,让孤残儿童在温馨的氛围和浓浓的爱意中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