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训练方法十篇

时间:2023-11-08 17:50:37

武术的训练方法

武术的训练方法篇1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和数据统计法,对武术散打中力量的训练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散打训练和比赛中, 散打力量训练是武术散打训练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力量的大小也对技术的完成质量、发展提高以及使用的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武术散打技术动作的完成是在抗阻力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良好的力量素质很难完全发挥技术动作。因此结合专项的特点提出相关的散打力量训练方法和建议。【关键词】武术散打;力量;训练方法;作用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显示,目前世界上已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散打运动。国外对散打的力量训练方法文献比较匮乏,国内散打的力量训练方法比较多。但这些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运动员的训练要求,都说明了力量素质在实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动员在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如果没有相应的力量素质的提高。在实战过程中就难以对对手产生有效的击打效果,甚至在完成一些高难动作时自己容易受伤。所以本文针对散打的力量特点,重点对武术散打中力量的训练方法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对散打运动员力量训练方法的完善做了铺垫。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以吉林体育学院武术散打院队15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4人,女生1人,平均年龄在18-20岁,平均体重为56-65kg,平均运动年限为5-10年。(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在吉林体育学院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翻查阅20篇文章及近10篇论文和专著,收集、整理出了武术散打的训练方法的相关资料。为本文研究结果的分析提供了依据。2.专家访谈法多次请教武术散打专项的专家,因此更进一步了解有关散打力量的训练方法。并对本文散打中力量训练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二、研究结果与分析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搜集、整理、总结,以及访问专家和观察运动员日常训练,对散打中力量的训练方法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完善散打力量的训练方法做了铺垫。通过国内外各种大型比赛经验总结和专家的研究,散打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成为运动员散打水平发展的制约因素。所以发展力量训练已经成为了重点,对于散打这种技击运动有句俗话:“练技不练力,空得花架子,练力不练技,有力无处使”。 所以发展散打力量越来越受到重视,速度力量、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是散打运动力量素质的主要特点,通过专家访谈结合切身体会和大量的观察总结出,达到力量与速度、耐力的协调统一才是现在武术散打的力量特点。三、武术散打中力量训练的方法(一)速度力量训练(爆发力训练)所谓的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一种,爆发力是散打运动员能否重击对手的关键。爆发力是力量与速度的结合。通过观察武术散打院队15人的日常训练。他们采用的是冲刺跑和台阶的训练方法,使张力已经开始增加的肌肉以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其次还借助于外力,手抓杠铃以最快的收缩速度克服一定的器械重量,以发展运动员的爆发力。这样才能把爆发力直接应用到散打的实战中, 直接提高散打运动员的击中效果。(二)最大力量训练最大力量是指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值。爆发力指数=最大力量/用力时间。而训练负荷强度控制在75%左右, 负荷量在8次左右, 每次练习的组数为6组左右每组做完练习都以最快的速度做冲拳或踢腿,这样把速度和力量练习相结合, 还可以达到放松肌肉的目的。在最大力量训练中,有80%的人能适应练程度,而且这两种训练方法体现出的训练效果一般,并不是很理想,在今后的训练中应该根据自身素质可以改变负强度以及负荷量和练习组数,制定出更完善的训练方法,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最大力量训练是使肌肉不断适应新的外部刺激, 从而不断提高运动员的力量。(三)力量耐力的训练力量耐力就是指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力量耐力的指数=练习阻力×重复次数。力量耐力对散打运动员起关键作用。特别是在散打比赛的后半程, 一些运动员由于力量耐力不够, 出拳乏力, 甚至会影响到整个比赛的结果, 往往在前几个回合场面占优的情况下, 被对手扭转局面。散打的力量耐力训练通常以极限次数完成训练, 如跑圈和拉练等,散打院队12人在进行力量耐力训练时,通常完成10圈的400米,或者出去拉练进行长跑训练。以四、结论与建议(一)结论1.本文对武术散打中力量的训练方法进行了研究,丰富了国内散打力量的训练方法的文献,为各大院校散打力量训练提供了参考依据。进一步认识到达到力量与速度、耐力的协调统一才是现在武术散打的力量特点。在散打力量训练的过程中,不要单一发展力量,要注意和比赛要求相适应。2.在散打力量训练的时候要遵循散打中力量训练的原则。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一样,所以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候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

武术的训练方法篇2

关键词:传统武术训练; 散打教学; 试验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63-001

传统武术历史悠久,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特点。传统武术技击具有拳无空出手无空回、犯了招架便有十下、动即生法有感皆应、声东击西贵在知变、用腿打人全凭连环、撞身靠打挨肘膝胯等六大特征。从这些特征我们可以知道,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不仅多样,而且各个拳种之间又有符合自身训练特点与规律的辅助训练器械,比如木人桩作为咏春拳独有的辅助训练器械之一,通过系统训练之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搏击中的本能反应。散打作为现代比较常见的武术技击运动,它兼具武术的内在特质。我国的传统武术发展的主旨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但是在散打的实际训练和教学中更注重竞技性,缺乏武术特质的体现。为了改善这一现状,现在很多学校在散打教学中融入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丰富散打教学体系,而在传承传统武术文化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一、探寻传统武术训练与散打教学的契合点

中华传统武术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光拳法就有太极拳、形意拳、螳螂拳、咏春拳、意拳、少林拳等等,虽然同为拳法,但是不同拳法训练方法差别很大,并不是每一种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都适用于散打的教学和训练中。因此,在进行传统武术训练法结合散打教学实践前,教师一定要先大量搜集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并类比散打实战对抗技术,找出与散打训练、教学最接近的拳种和训练方法。为了更能全面、直观地了解传统武术拳法的训练方法,教师可采用电话访谈或走访等方式,对传统武术拳派专家或拳师以及部分高校的散打老师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传统武术和散打的训练方法,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将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融合入散打的实际训练和教学当中。相关资料表明,意拳、八级拳、太极拳和咏春拳这5种传统武术拳种的训练方法与散打的实战对抗技术的契合度比较高,因此,在实际的散打训练和教学中,可以结合这几种传统武术的部分训练方法。

二、传统武术训练法结合散打教学模式与单一散打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的对比

传统武术训练法结合散打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了意拳、八级拳、太极拳和咏春拳中的部分训练方法,进行“力量”、“防守”、“踢”、“抗击打”、“摔”、“打”、“放松”、“反应”这8个方面的教学与训练;而单一的散打教学模式则采用散打常规教学方法和常见的练习方法进行以上8个方面的教学与训练。两种教学模式教学练习内容对比:①武术训练与散打结合教学模式,力量:武术训练中的力量是传统训练方法(涉及部位:上肢、下肢、腹肌、综合体能等),比如矮子步、铁牛拱地;防守:格挡咏春拳的桩法防守、对练防守练习法;踢:散打腿法技术训练(戳脚功力练习方法:踢桩);抗击打:八极拳靠桩、撞桩;摔:摔法对练练习;打:拳法(意拳);反应:意拳;放松:结合太极拳养生桩与意念放松。②常规散打教学模式,力量:现代科学的力量训练方法,定量定时训练(上肢、下肢、腹肌、综合体能等);防守:格挡咏春拳的桩法防守、对练防守练习法;踢:腿法打靶、沙袋;抗击打:排打;摔:摔法配合练习;打:拳法打靶、沙袋;反应:打反应;放松:按摩式放松。

三、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对比

1.抗击打能力对比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通过学生自我感知对同等力量同部位抗击打的感知度进行测试,我们发现,接受武术训练与散打结合训练的学生抗击打能力明显高于只接受常规训练的学生,并且全身各部位的抗击打能力均显著提高,说明八极拳的靠桩练习的训练强度与力度高于常规的排打练习。

2.身体素质对比

实践表明,武术训练中矮子步、控腿等训练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耐力、腿部力量和核心力量。两种教学模式的训练方法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在进行武术训练时,还融入了对传统武术精神的理解。

3.学生对传统武术训练与散打训练的对比

在没有接受武术训练之前,很多学生认为传统武术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武术套路的教学,与对抗性较强的散打、跆拳道相比,很多学生普遍认为传统武术缺乏实用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传统武术训练法结合散打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多学生对传统武术有了新的认识。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课后会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不熟悉拳种的训练方法,在无形中加深了他们的武术内涵和武术文化修养。

4.教学效果对比

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拳法、腿法、摔法技能相差不大,但是接受武术训练的学生组合与防守技术远远高于接受常规训练的学生。意拳中的部分训练内容可以教会学生利用巧劲来化解对方的千斤之力,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因此,武术训练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战能力。接受常规训练的学生动作比接受武术训练的学生舒展,这可能与传统武术招式中“含”、“收”的特点有关。

武术的训练方法篇3

一、 武术散打教学训练的界限与定位

1、武术散打是武术中徒手技击的训练方法和竞技方式,是拳术的体用实践,适用于各拳种流派的训练和竞赛,也可与世界各种技击项目遵照一定的规则登台竞技;双方遵照规则非程式化地散用踢、打、摔(拿)各类技法,多元动作结构、变异组合,按照规定的场地、时间、条件进行徒手竞技练习或竞赛,是双方智力、体力、技术、技巧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较量;能够锻炼人的各种感知觉、反应能力,提高身体灵敏、速度、力量、柔韧等素质;在拳术技法因对手变化而变化的随机运用结果中,比出双方技击综合水平。散打又称散手,古代称“手搏”、“弁”等,近代有“打手、散手”之称。由于徒手较技的运动形式在平台上进行,又称为打擂台。散打是拳术最高一级的运动形式,具有高度的攻防实战性和对抗性。现代武术散打竞赛的性质是体育性友谊竞赛,是不伤人而战胜对方技艺的展现,属于技能主导类同场较技对抗项目的比赛。

2、武术在原始产生中的直接目的是做为解除对手战斗力,伤残甚至杀死对手的搏击格斗手段。在战斗或其它形式的暴力冲突中,武术手段可以无限制运用。为了胜利不必遵循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规范,属于非体育性技击的性质,生死格斗的规则只有一条,就是“没有规则”。武术已经历史性地进入体育运动,体育性技击以互不伤害为前提。在今天的训练场、竞赛场上,如果让双方各自立下生死文书再行较量,性命相搏,就是愚蠢的杀人或自杀行为,既为人类文明与法律所不容,也为双方利益所不容,违背了习武的宗旨。武术散打教学训练与竞赛实战的性质和意义,与生死格斗的性质根本不同。

3、武术散打教学训练与竞赛要讲文明、讲武德,陶冶情操,健身自卫,交流切磋以取长补短、相互提高技术为目的,较技获胜追求的是技艺的展示,体育精神的弘扬。武术散打教学训练必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只有不受伤才能保持训练,只有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训练不中断,学生或运动员才可以尽其所能提高技术水平。这是教学训练自然规律的界限,那种认为“散打必然出伤害事故”的看法是对武术散打教学训练定位认识不准所致,混淆了两类不同的性质。

二、武术散打教学训练安全问题原因

1、武术散打教学训练运动损伤一般原因:从武术散打教学训练实践中可以归纳出,训练手段不科学、方法不合理;缺乏基本功的训练;思想不重视;训练设施器材不符合训练要求,缺乏保护帮助;人体生理状态不佳;身体活动不充分等,是导致运动损伤的一般原因。

2、武术散打教学训练人身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武术散打是由两方面构成的:从外看表现为技术动作,也就是常说的招法;从内感觉,其核心是劲力。武术散打中人与人的较技可以看做是人体之间劲力的相互作用,运用劲力达到战胜对方的目的。劲力是造成交手效果的基本原因,人身事故突出表现在硬碰硬的打法方面。互以对手身体为攻击目标,是散打运动项目不同于其它运动项目运动损伤原因的特殊点、基本点。

3、在武术散打中劲力可以分为刚劲、柔劲以及二力的变化与结合;相应的交手技法分为“刚克”与“柔克”打法,提倡并追求“刚柔相济”的全面打法。

爆发力:是指肌肉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以极短的时间、尽快的速度收缩而突然产生的力量。爆发力是力和速度的乘积,是快速高强度工作的能力。散打中运用爆发力快速撞击(冲击、打击)对方,也称“短劲”、“寸劲”、“刚劲”,与“发放”相对应亦称“暴打”,拳打、脚踢、膝顶、肘撞多用此力,可使人体产生形变遭受破坏,表现为:骨折、脏器破裂、脑震荡等内伤外损。武术技击技术就是利用力的这些效果来击打对手,甚而击伤、击昏,甚至打残、击毙敌人的。在武术散打教学训练中,依据人身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把握劲法的“度”是一个关键。

持续力:也称“柔劲”、“长劲”、“推力”,是散打中由不接触状态到双方接触时,由于技法本身特点不产生撞击效应,受力方一般不产生形变,而获得加速度产生位移。在双方较技中一般表现为推动、发出、摔倒、拿住,其运用水平高者,在打、踢中也可以运用持续力,即见输赢而可以做到不伤人。这也是武术技击中“不顶不丢,引进落空,随曲就伸,顺化避害”保护自身安全的科学依据。

4、通过在实践中的探索得知,既要保证对手安全,又要达到致胜的目标,经过正确的训练,可以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可缓随”、刚柔收发自如,不仅可以战胜对方,还可以达到生擒活捉的效果。爆发力与持续力的变化与结合即是达此效果的阶梯之一。武术在发展中,已经具备不伤人而战胜对方的技术,武术散打教学与训练必须引导、提倡、发展不伤人而战胜对手的技术方向,严格禁止伤人战胜对手的结果。

三、武术散打教学与训练安全指导思想及原则

1、武术散打教学训练保证安全的思路应是:“遵循武术技击规律,运用循序渐进的科学教学训练方法,尽可能多的继承保留武术技击技术和吸收世界各民族可以为我所用的技术;尽可能少的限制技术手段的使用发挥;限制散打技击的伤人后果;尽可能高的提高技术质量来保证安全。”

2、“安全第一”原则的内容:武术散打相对于其它体育项目应属于高危险运动项目,“安全第一”原则居于“前提”地位,其内容包括:“我不伤害对方”而战胜对方,把握运用技术的“度”;“我不被对方伤害”而不输于对方,把握不顶、顺化避害的内涵;“我不伤害自己”,不因自身错误而自伤,为战胜对方奠定基础。

3、 武术散打技法是以人体自然功能和技击规律而产生和发展的。武术散打技术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技术整体,发挥了相生相克的作用。 武术散打中使用技法的后果有多种:如打(踢)法,可能是“打不着”或“打得着”,在“打得着”里可能是打倒、打伤、打死。在摔法里可能是摔不倒、摔倒、摔伤、摔死。在拿法里可能是拿不住、拿住、拿伤、拿死。在所表现出的后果里均有“度”的概念。“安全第一”原则即是限制伤人、死人的后果。即技法的使用均不要超过“伤人”的度,做到不伤害对方而战胜对手比起伤害对方而战胜对手的技术水平要求更高,这正是武术散打运动的魅力所在;既是武术训练比赛同野蛮残杀的分水岭,也是武术训练与比赛中充分体现武德、合乎法律、保护人权、符合习武宗旨的关键,还是充分体现技术水平高低的地方。

四、武术散打教学训练安全措施建议

1、散打专业教材与规则存在问题是根本问题,修订规则与编写适用于体院散打专项理论与训练的教材是武术散打教学训练中预防人身事故发生的基本措施。

2、 不科学的训练手段达不到预定训练目的,不合理的训练方法可直接导致人身事故发生。在散打教学训练的第一阶段,采用以持续力用劲方式 、柔克打法的武术推手训练方法,有把握做到既学习训练踢、打、摔、拿进攻防守技术,而又无伤害。选用不伤人而战胜对手技术做训练手段,可以落实安全第一原则,提高成才率。

3、 教师认真备课:教师是教学训练的组织、技能传授、学生训练的指导者,处于教学活动中积极的、重要的主导地位。授课前教师应当全面系统的备课,在思想上提高其对预防人身事故的重视程度,加强责任心;技能方面做到技术全面,动作准确,熟练掌握不伤人而战胜对方的技法,熟知每一个散打技法的危险程度及保护方法,制订科学、系统、明确的训练计划,具备教学能力,胜任教学工作。

4、教师认真组织授课:授课是教学训练的主要环节,要对散打训练各种方法讲解详细、清楚、全面,避免学生因没有完全或错误领会动作要领而做出错误动作。有些错误动作违反人体生理功能,会立即致人体受伤。组织训练要严密,方法科学合理,避免急噪情绪,做到由慢到快,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先分解后连贯,对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要进行及时纠正。先要重点组织好防护技巧的练习,教师加强保护和帮助。

5、设施器材安全配套:训练场地的大小,器械安放和器材的保障,要符合散打训练要求。教师和学生应掌握运动损伤的急救方法和一般性损伤的处理办法,逐步达到有医疗保障条件。

武术的训练方法篇4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武术兴趣班教学活动中小学生武术兴趣的培养,教学内容和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武术教练员的培养及应注意的其他方面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旨在提高小学武术兴趣班的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的武术人才夯实基础,促进武术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武术;兴趣班;开展

0引言

当今,在全国各地有不少的小学开设了武术兴趣班,并且有了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了进来,选择武术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作为一名武术从业者,如何抓住小学生的特点,更好地开展武术兴趣班教学活动,改善和提高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促进其终身武术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观察法、文献资料法并结合本人多年来对小学课外武术教学与训练的关注和参与,试就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探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文以小学武术兴趣班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小学武术兴趣班的开展问题。

1.2 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在校图书馆、阅览室阅读和收集了多年来有关武术和与音乐相关的资料;并通过互联网浏览、整理与分析相关的信息。②专家访谈法:对部分武术专家、教授及音乐老师访问。③观察法。对小学武术兴趣课进行观察记录。

2结果与分析

2.1 小学生武术兴趣的培养、“教”与”玩”的结合

2.1.1 少儿的情趣特点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少儿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2.1.2 少儿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少儿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这些都表明少年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非但起不到通过上体育课来强身健体的作用,反而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把”教”与”玩”有机结合,使少年学生在上体育课过程中有张有弛,无疑是必要的。

2.1.3 少儿的接受能力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却似懂非懂的情况,这就说明体育教学只强调”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同“玩”结合起来,通过做游戏等趣味活动来启发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做到潜移默化。

2.1.4 少儿的成才需求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育人,即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应体现出能够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的精心教导和学生的自我锻炼,“教”,可以使学生明确体育课的目的、原则、方法。“玩”,则可以促进学生消化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有目的的“玩”,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增强其创造能力。“教”与“玩”的结合,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接触了更广阔的知识天地,促使学生在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等方面全面发展,促进了思维、判断、记忆等方面能力的增强,为学生智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2.2 教学内容的科学选取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我们在武术教学中应注意: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避免单调的重复和静止性的活动。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形式多样,如何选择适当的内容在小学生群体中进行教学是开展武术兴趣班活动的重中之重。

在武术教学中音乐同样起着妙笔生花的作用。由于武术动作多而复杂,教师单调平淡的讲解、示范对学生大脑皮质产生不了强而有效的刺激,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产生厌恶感和疲劳感,动作消忘的快。激发学生机体的潜能和学习运动技能的兴趣,有助于学生体会和感受各种动作的节奏、风格、速度和强度等特点及其变化,减少紧张情绪,使动作更加自然、舒展,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创造性和想象力,并在运动中产生丰富的表现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3 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科学选取有了一定的武术开展内容,必须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否则就不会达到适当的教学效果。

2.3.1 训练周期的划分由于基层武术训练的特殊性,其训练周期跨度为学前班至小学五年级,到了小学毕业班和初中学习阶段,家长已不太同意孩子继续进行武术系统训练了。而训练时间应以寒暑假、周六周日为主,其它时间为每天早晨或傍晚,总的原则是以不影响正常的上课学习时间。少儿训练的各个训练周期不是截然分开的,也不能硬性规定在该周期的训练年龄及训练年限,而应根据少儿训练的实际情况自然过渡,进人下一训练期的训练,不能随意超越,急于求成。

2.3.2 狠抓双基训练,注重动作的规范性基层少儿武术训练,处于打基础阶段,应着重抓好基本功与基本技术训练,它既是初学人门的基础功夫,又是保证体能和技能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必须经过千万次的反复练习,要保证训练时间和训练量,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训练周期适当安排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训练比重。由于武术竞赛定性化评定的特点造成了武术运动对其动作规格有着严格的要求,根据少儿生长发展规律及运动自身的规律。

2.3.3 根据少儿生理特点,重视柔韧和速度力量训练少儿时期的神经兴奋性高,灵活性高,练习单个动作和组合动作,能迅速提高动作速度,以速度来弥补力量的不足,重点促进速度力量的增长。根据少儿神经系统易兴奋也易疲劳的特点,训练应采用小数量,快速度和多间歇的方法,以有氧训练为主。少儿时期肌肉含水分较多,蛋白质和无机物多,富于弹性,肌肉竣呈纵向发展,伸展性好,活动范围大,韧带易于拉长。因此,在启蒙和基础阶段可多加强柔韧素质训练,着重腰腿肩臂等基本功训练,提高踢腿和抡臂等开合幅度较大的柔韧性技能,并在训练中逐步加强与提高肌肉的力量和弹性。

2.3.4 加强“注意力”培养,提高武术意识在武术教学训练中,首先要求运动员把注意力集中在动作的具体形象上,感知动作中身体各部位的位置、起点、止点,定型姿态;其次要求运动员把注意力集中在用力的方向、路线和顺序上,感知用力的轻重、快慢、刚柔等方面,第三,要求运动员把注意力集中在动作的攻防目的和效果上,感受自己与人相搏的攻防效果,运用实战教学法来提高运动员的武术意识。

2.4 培养高素质的武术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在于教师。由于武术技术教学以领做为主,注意示范、注重直观,而且强调动作规格,突出劲力充足和精神饱满,因此武术教师的示范动作是相当重要的。教师业务水平、组织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因而,这对教师的示范要求比较高,那么教师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必须过硬。此外,还应要求标准化、规范化的教案书写,这也是确保武术课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武术教师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中的一员,良好的“师德”观念是必须具备的。尤其是对于年青教师,要大力提倡“吃苦耐劳、踏实勤垦”的工作作风,端正其工作态度,培养他们强烈的敬业精神,树立高尚的“师德”观念。武术教师很容易给学生一种比较严厉、难以接近的感觉,有些学生在第一印象上就认为武术教师都是那种特别厉害的人,不敢与教师近一步的进行沟通,更谈不上对技术的探讨,这对教学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要注意方式方法,要生动有趣、形式多样,而且更应溶入浓厚的情感因素。因而,只有不断地涌现出更多更好的思想觉悟高、技术水平高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学校武术“发展一线”上的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才能有较大的进步与提高。这便要求我国体育高等院校将培养输送合格优秀的武术专业人才作为重点任务来抓,成为我国学校武术发展的坚强后盾。

2.5 小学武术兴趣班开展中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2.5.1 掌握好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少儿武术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要有长远规划,合理搭配,力争科学地控制教学与训练全过程。在早期教学与训练阶段,以全面身体素质练习为主,以发展各种运动能力和机能能力为主。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以武术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为主,并结合简单的踢腿、冲拳、抡臂等,发展肌肉协调用力能力,提高掌握基本动作技术的能力,并注意专门发展柔韧、协调、灵活性等素质。

2.5.2 专项身体训练与基本技术训练有机结合在少儿武术的专项身体训练的早期,主要是通过专项训练手段如基本功训练,来发展他们的专门能力,在专项能力教学与训练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对基本技术的规格和完成动作的完美程度的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使基本技术得到熟练、巩固与提高,把身体训练的成果通过专项技术训练转化到少儿武术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上去。

2.5.3 注意少儿的训练恢复,控制其无谓的活动不懂得恢复,就不懂得训练。教师或教练员在教学与训练结束后要采取适当的恢复措施。放松活动与有效的按摩对少儿消除疲劳有相当作用,应引起重视。另外,还要与家长保持联系,控制少儿训练后仍去玩耍,如打游戏机等等,晚上要按时睡觉,减少无形的训练。

2.5.4 武术教学对少儿情感智商的培养最新的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归诸IQ(智商)的高低,而80%取决于EQ(情商)。姑且不论其结果的正确与否,但从中我们起码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其情感取向发挥着重要作用。武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商显然有其重要的意义。自我认识是正确地评价自己是建立自信心,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基础。

3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与讨论,认为小学武术兴趣班爱开展过程中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兴趣的调动与培养;②教学内容的科学选取;③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科学选取;④培养高素质的武术教师;⑤小学武术兴趣班开展中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只有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加强和有意识的培养才能够在小学武术兴趣班的开展中去得优秀成果,推进武术在小学中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武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凤梅.解析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阴.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2]岳春林等.关于小学武术兴趣班教学的几点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05(12).

[3]林小美武术启蒙训练年龄与儿童心理生理发展关系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3):33-35.

[4]胡剑秋.少儿武术训练的理念和方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X),(3):94-96.

武术的训练方法篇5

关键词: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教学方法

要在武术上有好的发展,从少儿抓起是很重要的,因此,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训练当中我们应积极的总结经验和规律,不断的改进武术教学与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促进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结合一般的教学规律进行武术教学与训练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认识兴趣,即“求知欲”。针对某些学生提出武术套路是“花拳绣腿”的想法,一方面讲解套路中有技击含义的动作,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武术套路的演化与形成过程,使学生了解并认识到武术不仅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而且有着广泛的实战意义,利用武术攻防动作的示范与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2)抓基本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基本功,基本动作训练,有侧重点的选择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和简单组合动作,以及配合“内外合一,神形兼备”的基本练功方法,进行重点训练。所以,抓好基础训练是学习武术技能的前提和保障。

(3)正确的教学方法是武术教学的关键。完整示范是学生掌握动作的主要手段,教师首先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完整准确的示范,使学生在大脑中对所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再分段示范,最后再单个动作讲解示范。用规范的示范动作、准确的术语刺激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全正确的技术造型。

二、结合少儿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武术教学与训练

(1)根据少儿生理特点进行教学。少儿的骨骺比较柔软,软骨成分多,故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折断但易弯曲变形。少儿的关节窝较浅,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的韧带较薄弱、松弛,故少儿的关节伸展性与活动范围较大,灵活性与柔韧性易得到发展,但关节牢固性较差,在外力作用下易脱位。少儿肌肉中水分多,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类较少,肌肉细嫩而富有弹性,能量储备较少。收缩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但易恢复。身体各部分肌肉发育不平衡,大肌肉、上肢肌肉发育先于小肌肉、下肢肌肉,肌力增长不均匀。所以,我们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培养各种动作的正确身体姿势,养成良好的体态仪表,防止骨变形。在力量训练中,负重练习要慎用,宜用伸展练习发展力量。

(2)结合少儿心理特点进行武术教学与训练。教学训练实践表明,少儿喜欢表扬,一经表扬,信心倍增,训练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了。在教学与训练中,可让他们谁完成的好,谁出来示范。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提高训练效果。往往有些教师或教练员一看到他们完成不好就训斥、责备,使学生自信心下降,甚至因此产生逆反心理。在教学与训练中看似严肃,反而使少儿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训练效果不佳。另外,教学与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变化;环境的改变;形象生动的启发语言;趣味性和活动性的游戏;变换教学与训练的项目和形式等,都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训练的积极性,调动身体各器官尽力完成教学与训练任务。

三、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1)合理安排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少儿武术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要有长远规划,合理搭配,力争科学地控制教学与训练全过程。在早期教学与训练阶段,以全面身体素质练习为主,以发展各种运动能力和机能能力为主。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以武术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为主,并结合简单的踢腿、冲拳、抡臂等,发展肌肉协调用力能力,提高掌握基本动作技术的能力,并注意专门发展柔韧、协调、灵活性等素质。随着少儿武术运动员的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年龄的增长,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比例逐渐加大,基本功训练的内容增多,难度增大,要求逐渐提高,围绕专项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如力量、柔韧和速度等进行专门性基础训练。

(2)专项身体训练与基本技术训练有机结合。在少儿武术的专项身体训练的早期,主要是通过专项训练手段如基本功训练来发展他们的专项能力,在专项能力教学与训练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基本技术的规格和完成动作的完美程度的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使基本技术得到熟练、巩固与提高,把身体训练的成果通过专项技术训练转化到少儿武术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上去。

(3)注意恢复,控制无形训练。不懂得恢复,就不懂得训练。教师或教练员在教学与训练结束后要采取适当的恢复措施。放松活动与有效的按摩对少儿消除疲劳有良好作用,应引起重视。另外,还要与家长保持联系,控制少儿训练后仍去玩耍,如打游戏机等等,晚上要按时睡觉,减少无形的训练。还

[1] [2] 

要督促少儿不挑食,保证充分的营养补充,以良好的精神和身体状态迎接下一次的训练。

武术的训练方法篇6

[关键词]武术 业余训练 训练方法 训练现状近几年来,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武术课作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的科目之一,也是中小学喜爱的活动之一,我们应当充分探讨中学武术业余训练的方法和作用,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中小学校体育业余训练现状

现阶段经济状况决定了中学校不可能有较多资金,所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学的体育经费不会有一个很大的改观,总的来说,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是缺钱、缺场地器材,缺专项训练的体育教师,这样给中学业余体育训练工作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困难。

一个懂得教育规律、热心体育事业的领导班子是搞好业余训练的重要保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学校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学校领导对业余训练不重视。比较好的学校也只是把体育教学及群体活动作为重点,业余训练成了“多余”。有的学校为了节省学习时间甚至占用了课外活动时间,给开展武术业余训练带来极其不利的因素。

二、开展中学业余武术训练的作用

武术运动既有搏击运动,又有套路运动,还具有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完美艺术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加之武术器械琳琅满目,运动技法千变万化及扣人心弦的高难动作和完美的艺术造型,把健、力、美有机的融为一体,构成了武术运动所特有的民族艺术特色。武术运动可使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使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得到提高。武术运动的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滚翻等动作,能有效的锻炼和增强肌肉的弹性、韧带的柔韧、关节的灵活性及机体的力量、耐力和速度等素质;经常参加复杂多变、难易结合的武术动作的练习,可以提高大脑皮层支配各器官活动的能力,又由于武术锻炼对呼吸有特殊的要求,这对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都起到了良好的锻炼作用。业余武术训练能有效的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促进正常的体育课教学及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

三、如何开展好中学业余武术训练

1.中学武术业余训练的时间选择

学校课余训练与专业运动训练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业余训练的特点是时间的业余性,业余训练时间主要是利于双休以及寒暑假,节假日坚持教学、训练。在非假期中要注意到这些学生不是搞专业的,应以其文化课学习为主,在不影响文化课学习的条件下安排训练,合适的训练时间应该是在每天早晨的6:00―7:00及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这种业余训练教程化零为整,全年教学在240天左右。

2.中学武术业余训练的选材

选材成功,就意味着训练成功的一半,所谓选材,是根据运动员的特点,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测试和预测,从大多数的少年中,准确地选拔出那些各方面条件优越,并合适于武术训练的人才,从小进行系统的训练,以便创造出优异的成绩。武术运动员的选材不仅有自己的特点,并和其他项目一样,涉及的问题很广,成功的选材不但应用心理学、教育学、运动生理学、解剖学、遗传学统计学、训练学等多门科学知识,还必须对青少年在发育成长过程中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环境影响等加以全面的了解和分析。选材要有一定的面,也就是要有一定的质量,才能百里挑一,千里挑一,把具有良好天赋的少年儿童培养成一个优秀的武术运动员。

3.中学武术业余训练的内容选择

武术业余训练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技术训练、战术训练、身体训练以及必要的体育知识、技术学习、心理素质培养、思想道德教育等。我们主要对中学基本技术训练内容加以探讨,基本技术训练主要包括基本功、基本动作和套路技术训练。

4.搞好中学武术业余训练的要求及训练方法的运用

武术运动在训练中要求内外结合和动静结合。内外结合,就是外求形体动作的准确与完整,内求意识指导动作和呼吸的配合,进而达到手、眼身、法、步、形、神、意、气的内外结合。动静结合,就是静止性的定势练习和活动性的动作练习相结合,如压腿、搬腿与踢腿、摆腿的结合;下腰、拱腰与甩腰、涮腰结合等,尤其是进行完整的技术动作训练时,一定要“静时有势,动时有法”。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武术所需要的运动素质和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从而提高套路运动的技术水平。内外结合、动静结合的要求,要贯彻训练的始终。

5.中学武术业余训练的强度选择

中学生各器官系统生长发育很快,机体新陈代谢过程旺盛,虽然在训练中具有接受大负荷训练的能力,但疲劳出现的早,消除也较快,所以对其训练的强度要加以考虑选择,运动负荷变化的速度和幅度都不宜过快或过大,应循序渐进由小到大,逐步提高。尤其在增加强度时要十分谨慎,因为过长时间的大强度训练,会带来不良影响。应采取以负荷量为主,注意强度训练的安排,并且要了解其他活动量的情况(如上体育课、参加文艺演出或运动会等),总的负荷量应经过一夜的休息能基本上得以恢复,以保证有精力去完成文化课的学习,运动强度的大小可以用心律来测量,最佳心律通常以“活动后的最大心律=170-年龄”计算,此时可以使锻炼者的心脏、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得以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论文主要从研究中学武术业余训练的现状极其作用出发,并对中学武术业余训练的时间、内容、方法进行进一步的阐明,为青少年武术爱好者提供科学的训练依据,从而使有些专长的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稳固的提高身体素质和武术专项素质。

参考文献:

[1]梅汉超.论现代武术训练的发展趋势.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03).

武术的训练方法篇7

关键词: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力量训练;研究

经过对核心力量训练的资料查阅,结合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特点和形式综合分析,研究人员制定出了能够提高武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训练方法,同时提高运动员完成动作时肌肉的协作能力以及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当运动员完成了对肌肉能力训练以后,在训练过程中就会加强对肌肉的控制防止肌肉损伤,从而延长了自身寿命,竞技武术套路的质量就会提高。

一、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核心力量训练的概念

核心力量训练主要是指对人体躯干中核心部位的力量训练,其中分成核心力量、核心稳定、核心爆发以及核心耐力四个层面的训练。核心力量的训练渐渐受到国家运动工作者的重视,但是我国这项研究起步较晚,在学术界这还是一个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研究的课题。大部分运动工作者还未认识到心理力量的重要性,因此,核心力量的作用还未曾真正发挥其在竞技武术套路中的作用。

国内外的科研人员在核心力量训练的概念定义上并没有太大差异,主要是对需要训练的区域划分,只在概念叙述上存在小差异。在核心训练区域划分上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核心是指人的躯干,脊柱,骨盆以及周围肌群。其中周围肌群包括腹直肌、背肌、腹横肌等。第二种,肋骨以下盆骨以上的肌群,包括腹肌群、横膈肌等。综合以上两种核心肌群划分来看,主要的差异存在对肌肉范围大小的划分。

二、研究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核心力量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1.核心力量训练内容

所谓核心力量训练主要是指在人体核心区域内对深层肌肉的力量、平衡、稳定等训练。在核心力量训练的同时运动员也要加强对速度、协调等基本运动素质的训练。本课题主要研究以运动员核心区域肌肉训练的水平为基准,如何提供有效的提高运动员专项能力水平的方法。因此,在相关的训练内容和计划安排上必须结合武术套路中每个动作的形成过程、不同动作完成时需要使用到的肌肉群等因素,着重提高训练效果。

2.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竞技武术核心训练方法主要是在训练基础之上结合传统体育项目的力量训练方法,探索出竞技武术套路中专业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基础部分的练习项目包括举杠铃、吊环、瑞士球等。基础训练项目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更好地面对竞技武术中提出的更高要求。

以运动员在核心爆发力的训练为例,为训练运动员腹肌群爆发力的训练:仰卧起坐的过程中手握实心球,引体向上等,运动组数因人而异,确保不会超过运动员的体能负荷。为训练运动员核心区域两侧的爆发力:双脚左右抵墙,手持杠铃进行仰卧并左右转体。

总而言之,核心力量训练有很多种方法,多数情况都是借助运动器材进行力量的训练。同样的动作,使用不同的器材能够训练到的肌群也不一样,其强调的并不是运动数量的多少,而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耐力和对肌肉的控制程度,因此要提高对运动方法的重视。

三、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和意义

竞技武术套路中有不同的技术动作,其对人体在力量、柔韧、协调、耐力能够多种素质上的要求都很高。实验研究证明,运动员在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的同时,武术套路的基本功、各种高难度动作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由此可知,加强核心区域肌群的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是有帮助的,它能够最大限度开发运动员的能力,加快运动员成才的速度。

通过国内外在竞技项目中核心力量训练的结果可知,在经过对核心力量的训练后,运动员的耐力、爆发力、核心力量和稳定性四个方面的素质都会得到提高。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研究后,我国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提高竞技武术套路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在训练过程中激发了运动员的潜力,同时提高了运动员在基础项目训练的能力,加快对难度较大动作的掌握能力。在以后的时间内,我们依然要将如何加强核心力量的训练作为重点,将有效的方法及时并合理地加入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这能够加速运动员成才的时间,对我国继续研究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核心力量的研究工作提供优秀的研究数据,为我国在世界竞技武术舞台上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卫星,蔡有志.体能力量训练指南[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杨小毕,邱颍帅.武术套路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探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0(7).

[3]向新建.浅析武术套路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2006(4).

[4]王卫星.竞技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

武术的训练方法篇8

【关键词】武术套路 劲力 动作训练

1 武术劲力的概念

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劲力是一种力量,是由肌肉的收缩而产生的。但劲与力却有着实质上的差异:力是劲的外在表现,而劲是力的一种类型,是一种高层次的力,是力的高度集中和概括。同样,武术劲力也是一种力量,也是由武术运动中肌肉的收缩产生的,但它不同于肌肉的本力,而是技巧之力,是武术的技术之力,是武术运动中意、气、力的高度集中和概括。“武术中的劲,是通过肢体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融于武术技术的力,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配合产生的,是经过长期实践锻炼产生的一种灵活集中运用自如的弹性力。”

2 劲力对武术技击的作用

提高技击能力是技击武术的主体价值。练就“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的高深功夫成为历来习武者不悔的目标追求。虽然武术门派繁多,各自的拳理功法也各有所长,各家也都有具体的训练内容与方法,但是同样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规定了各门派在习武目的上的一致性,因而在许多方面都有其共同点,体现出习武中的一些具有普遍规律性的东西,劲力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攻防技击需要一定的劲力,没有劲力,一切拳架、招势都是中看不中用的空架子,都属于人们通常所说的“花拳绣腿”。如果劲力松散,身体运动起来就会懈怠迟缓;劲力传递不通畅,招法就难以变化;劲力强度太小,就难以抵挡对手的猛烈攻击,进不能攻击对手的要害,退不能自守,以至于顾前不能顾后,顾左就难以顾右,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因此,劲力对于武术的攻防技击起着根本的作用。以攻防技击为主要追求的人,不明白劲力在攻防技击中的作用,不明白如何进行劲力训练,而只在武术招法的手舞足蹈中下功夫,要想得到武术攻防技击的真谛、精髓,获得其中的奥妙、窍门,是不可能的。

3 武术套路运动中劲力动作训练

3.1强化主观表现的意识,充分显示精神力量

武术运动中的力度,除了用形体动作表现以外,还可以通过非形体动作的“精”、“气”、“神”、“意”、“势”等因素来加以渲染强化。现代武术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虽然逐步丧失了技击格斗的实战功能,但是武术原有的战斗精神没有根本改变,攻防动作套路设计也着重突出武术运动的这种本质特征。所以,要强化武术动作的力度感,首先要培养运动员的战斗精神和意识,并启发他们在做动作时把这种内在的力量充分地表现出来。眼睛作为心灵的窗口,是表现主观意志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善于运用眼睛表达内在情感,产生的力度效果大不相同。运用眼睛表达情感可以使得套路动作显得目的明确而有生气,可以有效地烘托映衬形体动作的力度。 转贴于

3.2明确动作的技术要领,掌握发力的关键时机,通过瞬间协同发力来增强动作的力度表现

武术套路运动中的力度表现,是通过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强弱对比来实现的。如果一味强调用力,一时一刻不敢放松,势必造成肌肉紧张,动作僵硬,缺乏美感。只有掌握了动作的技巧和用力的方法,找准用力部位,选择适当的时机发力,才能举重若轻、潇洒自如地实现动作的力度感表现。比如单亮掌这个动作,完成得好会显得刚健有力。如果把上述三个动作分解开来看,我们在分别做抬臂、抖腕和转头动作时,每个动作本身实际上并不需要很大的力量。由此可见,不是绝对力量的大小,而是动作技巧和用力方法的配合,才是武术动作力度表现的关键。与此相关联的,身体各部位的协同作用与动作力度的表现也至关重要。有上肢和下肢共同参与的动作,应要求运动员做到全身协调一致。

3.3明确力点分布和发力的顺序性,做到劲力顺达

对发力结构复杂、涉及部位较多的动作,要细致地分解,明确力点分布和发力的顺序性,做到劲力顺达,从而达到增强力度感的目的。比如做开步冲拳动作时,应遵循“其根在脚、力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的用力顺序。如果为了使冲拳动作显得有力,强行在肩、肘部位使劲,则必然造成动作的僵硬,同样达不到表现力度的目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手臂的动作一般到肩、肘为止,很少有腰胯的参与,即便有腰胯的动作也常常晚于肩肘关节的运动。因此,在武术训练中,应适当注意强化典型动作的训练,减少日常生活习惯动作的负面影响,在动作准确规范的基础上充分表现力度。

3.4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兼顾,合理协调

武术套路体能消耗较大,在平时的训练中不仅要进行力量训练更要进行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耐力训练,劲力训练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运动员整套演练时技术水平的发挥,所以加强体能训练至关重要。在训练中要趋于科学化、标准化、多样化,科学的系统的加强劲力训练应采用无氧代谢的训练方法,重视乳酸在训练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最大限度提高肌肉无氧代谢的运动能力,使运动员在武术套路的动作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爆发力,完成难度较高的动作。进行力量训练要使用周期性的控制,这是对力量训练的自身规律和专项竞技状态周期性发展规律的结合,对力量的训练所进行的一种动态控制针对现今新出台的武术套路规则,特别是规定难度动作,更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速度力量素质,才能以高质量完成套路中采用的难度动作。在对武术套路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时,由于肌肉要进行不同负荷的抗阻力练习,所发展的肌肉速度和力量与专项运动中的速度和力量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力量训练时,依据肌肉收缩的特性和不同速度的生理学特点,结合武术套路运动所需的肌肉收缩属性,尤其是现今武术规定难度动作所需的肌肉属性,认识肌肉在不同速度情况下收缩的适应特点,应采用抗多种不同负荷的练习方法来提高肌肉的不同速度与力量能力,使肌肉在不同收缩速度条件下的抗负荷力量得到相对提高,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高肌肉抗自身负荷的速度与力量,最终达到对运动员进行专项速度与力量能力的,这对于运动员整套演练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武术套路运动员基于其项目体能消耗特点,在平时的体能训练中,不仅要进行力量训练,而且更要进行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耐力训练,因为就供能方式而言,套路的1/4以上组合练习本身就是速度耐力练习。速度耐力训练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运动员进行整套演练时技术水平的发挥,有少数体能非常优秀的运动员,在整套演练中都未出现“极点”现象,这无疑是体现其各方面水平的最好前提。速度耐力训练方法很多,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要收到好的效果,就要对训练进行合理的周期性控制,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制定每堂课的运动负荷。

参考文献

[1]曾扬.试论“松、顺、通”在武术中的作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4):54-56.

武术的训练方法篇9

关键词: 复杂武器系统 军民融合 装备保障训练

一、开展大型复杂武器系统军民融合装备保障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目前我军武器装备的技术保障训练和技术保障人才培养主要依托军队院校、部队训练机构展开,但随着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加快、技术集成加速,这种单纯依托军队开展装备保障训练和技术保障人才培养的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装备尤其是大型复杂武器系统快速形成保障力的需要。以陆军典型复杂武器系统――远程多管火箭炮武器系统(以下简称“远火”)为例,该武器系统包含8种装备,涵盖了机械、液压、光电、自动控制等多个技术领域,具有体系结构庞大、自动化程度高、自主作战能力强等特点,但同时,由于该武器系统体系庞大、技术复杂,具有技术保障难度大、训练条件建设周期长、对装备保障人才要求高等特点,给军队院校、部队开展装备保障训练带来一定困难,制约了装备快速形成战斗力和保障力,是目前大型复杂武器装备维修保障训练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立足我军目前各大型复杂武器系统由多厂家协同、多领域合作、多平台融合研制和保障的现实情况,探索构建由研制生产企业、部队使用单位、军地院校联合组建的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训练体系,充分发挥武器系统研制开发单位和军工企业人才密集、技术指向性强、配套资源丰富,军队院校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手段配套、师资力量雄厚,部队装备系统配套、装备作战运用和保障实践经验丰富等各自优势特点,积极创造资源统建、课题联研、人才共训、技术共享的装备保障训练环境,完善军委统筹、部队牵头、地方协同的训练机制,有利于优化装备保障训练资源配置,节约训练成本,提高训练实效,解决单一的部队自主式保障训练和院校闭合式保障训练与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训练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破解大型复杂武器系统保障能力建设周期长、保障效率低等难题,为装备“两成两力”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科学构建大型复杂武器系统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训练体系

大型复杂武器系统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训练,是一项涉及社会资源和军队资源分配、社会保障力量和军队保障力量分工的全局工程。必须完善组织管理,健全法规制度,优化训练模式,建设配套条件,构建科学高效的大型复杂武器系统军民融合式保障训练体系。

一是建立逐级衔接的领导管理体制。组织领导科学化是指对参与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训练的军地相关机构进行优化整合,对其任务职能进行科学划分,逐步建立起科学高效、逐级衔接、职责明晰的领导管理体制。大型复杂武器系统军民融合式保障训练的运行涉及的领域广、部门多、范围大,需要国家、军队、地方企业各个层面指导与协调,因此,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是推进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训练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军还没有专职部门和专职人员从事军民融合装备保障训练的组织与管理,部分单位已经开展的类似训练大多通过单位与单位之间自行沟通协调解决。从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训练的现实需要出发,应加快构建宏观层、协调层、执行层逐级衔接的组织管理机构。其中,宏观层,应由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相关机构共同建立,作为军民融合装备保障训练的统筹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军民融合装备保障训练的顶层设计、资源配置、任务区分制度建设等工作;协调层,应由军兵种装备部和地方省市有关部门共同建立,主要负责本军兵种、本地区军民融合装备保障训练的计划拟制,协调指导、监督和评价等工作;执行层,应由部队装备部门军事代表机构、军队院校训练部、装备承研承制单位共同建立,主要负责军民融合装备保障训练计划的落实、训练的组织等工作。通过建立以上各层级的组织管理机构,逐步形成军地一体、上下衔接、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组织管理体系,确保军民融合装备保障训练的各项事务管理能够落到实处。

武术的训练方法篇10

腿法特点训练方法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对武术的技击有了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具体可归纳为“远打、近拿和贴身摔”。所谓远打,就是在较远的距离采用拳、脚进攻或防守的打法。所谓近拿,就是在距离较近或两人都想控制对方出手、影响对方的重心及发力的情况下,采用抓、拿、封、采、按、拉、抬、扭、送等手法时,而运用擒拿或头、肘、膝等部位的短打。所谓贴身摔,就是当两人缠抱在一起的时候,迅速采用武术的摔法,并结合擒拿、踢、打以治服对手。在武术技击中,无论是远打或是贴身摔,腿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武术腿法训练的重要性

和拳相比,腿有很多优点。一是腿法有击的远之特点。“一寸长,一寸强”,腿比臂长是腿法优于拳法的突出特点,腿长约占人体全长的二分之一,在武打中能做到放可击远,高可踢面,低可踢腿,能击中较远的对手。二是腿法技术多变。腿法的进攻方法多如牛毛,它可向前后左右四面八方出击,有踢、踹、摆、弹、蹶、勾等腿法,近战中还有膝法。其中包括直线和弧线进攻腿法。在激烈的打斗中,场上形势变化万千,有意或无意倒地的现象经常出现,倒地同时和倒地后可根据场上情况使用倒地腿法。三是腿击法的力量大。人的两腿是身心的支柱,支撑着身体进行其他走、跑、跳等活动。大腿骨即股骨,是人体最粗大、最长的骨骼。下肢肌群也是人体最发达的肌群,腿和臂相比力量大的多。四是腿法进攻隐蔽性好。腿在人体之下,离对方眼睛较远,故有进攻隐蔽性的特点。在实战中,两人在激烈的斗拳时,全部精力都集个在拳法打斗中,有一人突然起腿攻击对方,能使对方措手不及而被击中。五是抬腿丢半个家。其意思是指腿抬起就有被击倒的可能,因为一腿支撑身体平衡能力较差。这句话是对不会使用腿法或腿法较差的队员而言。谚语中有“打拳不溜腿,至老冒失鬼”之说,因为腿是身体之基,脚站稳,则身稳。

作为一个体育运动项目,尤其是对抗性的攻防技击项目,没有科学性、目的性和严肃认真的训练,是很难提高其技术水平的。只有通过自觉的刻苦训练,才能使身体不断强壮,才能掌握熟练的技术和随机应变的战术,培养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练习武术实用腿法既可使全身得到锻炼,提点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又可以防身自卫。练习武术实用腿法,就要加强腿部的力量、边度、柔韧、灵敏和协调的练习。在进行这方面的练习时,躯干、上下肢、头、腿等各部位的关节、韧带、肌肉以及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就必然同时参加起来。这样不仅练习了腿法,全身也都得到了锻炼。每一个腿法都有一定的攻防作用,这样就更能提高我们的练习兴趣。了解武术实用腿法的作用和锻炼价值,练起来也就不那么枯燥无味了。只要有了兴趣,还会以苦为甜,越练越省劲。

二、武术腿法的训练

腿法的训练原则:身体素质训练与专项技术训练相结合;循序渐进,重视基础训练;在训练中要合理安排运动量。

1.一般身体素质训练

发展柔韧性:训练武术中传统的拉韧带方法,如正、侧、后压腿,搬腿,下腰,横坚劈叉,踢腿等。

发展力量:训练哑铃杠铃,实心球,单、双杠,肋木,爬竿,拔河,角力等。

发展速度和爆发力:训练短距离(30米、60米)快速刺跑、足球射门、排球扣球、推铅球等。

发展协调和灵敏性:训练前后滚翻、抬背、侧手翻、三级跳远、跳水等。

发展弹跳力:训练蛙跳、跳台阶、单脚冲跳比赛、原地纵跳摸高等。

发展耐力:训练长距离游泳、自行车、变速跑、越野跑等。

2.专项辅助训练

跳绳:它是武术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项目,是训练基础素质的方法之一。跳绳可以使腿部力量变大,动作灵活。它对锻炼呼吸机能和减轻体重,也起一定作用。练习快速跳,也可长时间慢速跳,还可单替跳,以及跳步、交叉、摇绳2至3次的变换跳。每次跳3分钟,休息1分钟,重复做4次。

空击:自己以假想的对手为目标,进行拳打、脚踢、躲闪、防守还击等练习,以提高技术动作的熟练性;掌握动作的协调和准确性;锻炼腿脚的灵活性和力量;提高判断和相反应能力。做3~4组,每组3分钟,中间休息1分钟。

吊球:将木制或胶制直径约10公分的球(也可用垒球)吊在空中(齐胸高)进行腿法和击打等练习,如进步侧弹、跃步侧踹、后转身倒勾、转身外摆、侧身屈踢等腿法练习。

踢打沙袋:它是学习正确击打的重要手段,可以提高击打的力量和耐久力。初学时要循序渐进地踢打,注意姿势、步法、身法、拳法、腿法的要领,同时要注意起腿、出拳的攻击路线及着力点。要能正确判断击打部位要有较好的距离感。动作比较正确熟练后,可以配合各种步法、身法来练习踢、打。训练不宜过久,每次练3分钟,中间休息1分钟,重复3~4次即可。

踢打墙靶:踢打训练对初学者很重要,它不仅可以发展出拳、踢腿的力量,掌握踢打的正确技术,还可以使拳、腿成正确的形状和着力点,及握拳、出拳、起腿的动力定形。直线性腿法攻击训练时,应站在墙靶正面;横摆性腿法训练时应站在墙靶两侧,如倒勾腿、屈踢腿等。墙靶的反作用力较大,踢打时用力要适当,以防受损伤。

3.抗击打训练

自我击打:戴上拳套,两拳左方交替敲击自己的面部、腹部,敲打时下领收紧,腹肌紧缩,闭唇咬牙,舌抵上膛,不眨眼。

相互击打:两人戴上拳套,以一臂距离实战姿势站好。先由一方用直拳、摆拳、勾拳击打对方头面部、胸部、腹部及两肋,另一方不作任何防守。击打一定次数、时间后,两人互换。相互击打应在自我击打后进行,击打时必须保持实战姿势,要精力集中。受击者在受到打击的同时注意下颌内收,咬牙闭唇,两眼盯住对方肩部,腹部肌肉缩竖。击打者出拳力量由轻到重。要你一拳我一拳地交替练习。

撞击沙袋:用手将沙袋推动,当沙袋往回摆去时,以实战姿势用头、胸、腹两肋及背部来迎撞。迎撞时注意收颌颈、背部肌肉,并咬牙闭唇,舌抵上膛,同时将气用鼻子呼出。

4.混合训练

速度训练,提高机体的无氧代谢能力,以适应在无氧情况下,完成攻防技术动作。方法:快速冲刺跑100米×3次(计时);50米6次;400米快跑(计时);高抬腿10秒×6次(计次数),跳绳1分钟×3次(计次数);负重后的快速拳、腿训练;20秒×3次的快速踢打沙袋;10秒钟快速踢靶。

采用重量轻、速度快、次数多的方法,提高运动员的力量、速度和耐力。方法:仰卧推举杠铃;负杠铃半蹲起跳:负重拳腿法练习,负重蛙跳60米×6,大强度抱摔训练,负重跳绳。

提高呼吸、循环系统机能,发挥无氧代谢能力,使在疲劳情况下仍能灵活运用攻防技术。方法:长距离匀速越野跑(计时);变速跑400米×8次(计时);12分钟匀速跑;12分钟变速跑;快速跑800米×2次,踢打沙袋2分钟×3次;1人与换对抗摔法练习。

参考文献:

[1]刘建智.武术运动员膝、踝关节柔韧性训练的探讨[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