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拳法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1 18:02:06

武术拳法教学

武术拳法教学范文篇1

一、体育运动学校武术教学目标的特点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的特点以及国内外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育实数框架的新标准。它重新构建了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拓宽了课程学习的范围,将体育课程学习的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这五个学习领域的划分真正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发挥体育课程健康育人的功能。由于中小学的体育课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就是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按照这个课程目标,学习内容被划分为五个领域,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这5个学习领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而且各个学习领域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身体练习来完成的,不可能把这五个学习领域隔离开来进行教学,更不可能理解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通过理论课、知识课来教育完成,它都是在身体活动课程当中来完成的。所以,了解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思路和想法是很有好处的,在培养武术教师上武术课时,教什么内容,如何去教,教学方法的改革等等工作,是值得深思的,很多地方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注重武术基本功的教学

武术基本功是学好武术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更好地接受武术套路的学习。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练习,内容非常丰富,按身体部位和练习形式可分为八大类:肩臂练习、腿部练习、腰部练习、手型手法练习、步型步法练习、跳跃练习、平衡练习和扑滚练习。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结束大学体育必修课以后,许多套路已不能再完整地练习,但所学基本功动作,如腿法练习种的正踢腿、侧踢腿、里合腿,外摆腿等直摆性腿法,前蹬腿、弹腿、侧踹腿等屈伸性腿法,各种掌法、拳法、腾空动作以及发展柔韧相练习的各种压腿压肩和下腰等动作,学生多能很好的完成,也能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三、抓好动作组合练习的教学

武术动作组合练习是指把几个基本动作有序地编排起来,遵循武术的基本要求,结合身、眼,手法、步法及精神进行练习。组合练习是套路练习的必要准备和过渡。武术套路是由多个组合按照套路的风格,特点有机编排而成的,组合练习掌握好了,进行套路练习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也就提高了学习兴趣。

在进行组合练习时,重点应放在动作规格、劲力协调、精神上,体现出武术的形神结合、内外合一、攻防兼备的技击特点。反复的组合练习,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既为套路练习打下很好的基础,又为学生日后的锻炼提供更多、更便利、更有效的锻炼方法。

四、完善武术套路教学

武术教学在运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每学期一般开设2~3个套路,学生在1~2年的必修课中应该学到8~12个套路,学生除了完成必须的学分之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性格特点和爱好,有目的地选择3~5个套路作为终身锻炼的手段。

武术套路按其功法可分为内家拳法和外家拳法,同时也有徒手、有器械,有长兵、有短兵,有单练、有对练,等等。课程设置上应全面一些,而从难易程度上来讲,徒手的拳术套路比器械套路容易掌握,所以应先教徒手套路,以此来牢固地掌握武术运动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体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演练特点,才能教授有器械方法的器械套路。徒手套路练习是器械套路练习的基础。在进行徒手套路教学时,应注意:弄清套路中动作的方向、路线,使学生通过老师完整的套路示范、简明易懂的讲解,首先弄清方向和路线的曲折迂回,来龙去脉。掌握动作规格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动作连贯一致,用力顺达。准确掌握动作的劲力、节奏、精神、协调,达到内外合一。了解动作的技击作用,理解武术仰视无高的含义。反复练习,日臻完善,理解“拳打千遍,身法自然”的道理。

武术拳法教学范文篇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运用了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哈尔滨市为代表的东北地区的武术运动发展为对象,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武术历史变迁以及武术萧条的原因及策略进行了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哈尔滨市建国后的武术发展历史

在上世纪50年代,即建国初期的哈尔滨,虽不是武术文化起源地,也不是武术文化名城,却曾掀起的武术热潮堪比一些武术之乡。当时哈尔滨市出现了14家挂牌式武馆,除传授武功等基本课程外,还肩负着组织习武人员联合表演的重任。据《黑龙江省志》记载,1953年,哈尔滨市将私人开办的各武术馆、武术社和流散在社会上的拳师组成的这14个武术馆,合并成立了“哈尔滨市武术联合会”。曾担任过冯玉祥贴身侍卫的刘志清,曾打败白俄罗斯大力士的吉万山,东北太极拳的开拓者李玉琳,有“山西燕子”之称的许承麟等知名人士分任各馆掌门人。1952年刘志清与其弟子张仁正编创了龙行拳、龙行剑及龙行刀套路,合称“龙行武术”,并一时轰动北京。1959年,国家体委在编造武术甲级规定套路时,汲取了“龙行武术”的精彩动作。据《黑龙江省志》记载,学习龙行武术的习武人员高达11000多人。但开始后,哈尔滨市各武术馆被封闭,有影响的拳师被批斗和下放,武术资料、器械大部分被没收、毁坏,武术运动遭到严重摧残。哈尔滨市武术联合会所属14家武术馆从此解体,武术运动随之消沉。1972年,国家开始整顿体育工作,武术运动随之复苏。1974年至1976年3月,哈尔滨市出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武术热”,全市有武术辅导站2000多个,参加练武的职工、学生、居民最多时达到每天10万人次。为迎接1976年在哈尔滨举行的全国武术汇报表演大会,哈尔滨市曾提出“使冰上之城成为武术之乡”的口号,甚至在街道、公园、学校,工厂中开办武术辅导站,部分中小学开设武术课,有些基层单位成立业余武术运动队。随着一些老掌门人的陆续故去,至1990年,14家武馆全部消失。

2.2哈尔滨市武术发展现状及其萧条的原因

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传统农业社会这样的生存方式给予了武术巨大的生存空间,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一体化日益明显,武术也同样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轻视。通过调查发现,哈尔滨市的武术由于多年缺乏研究的平台,有部分优秀的武术拳种得不到提高和推广,甚至有的面临失传,很多拳理、功法得不到整理和研究。武术传承后继乏人的局面难以改善是武术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些传统武术大师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基础发生了改变九十年代末期,由于现代文化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传统的民俗日益淡化,特别是当一些西方的运动如跆拳道、巴西柔术、轮滑、街舞、瑜伽等新兴运动传到中国时,传统武术被轻视就显得更为尤甚,传统武术的活动阵地更是日益减少,过去“拜师学艺”的盛况早已不复存在。

(2)竞技武术的发展对于中国传统武术的冲击竞技武术的发展确实曾对中国传统武术起到了推动和更新的作用,但却更大的让中国传统武术迷失了本真的内容,则更多趋向于表演,而失去了武术讲究的“精、气、神”,也完全失去了传统武术文化的底蕴以及练武之人应有的中华民族弘扬的武术精神。

(3)武术大师的渐去造成武术界的巨大损失哈尔滨市武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研究程功(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通过对哈尔滨市武术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与了解,找出武术逐渐由“热”到“冷”的原因,以及解决策略和建议,以推动哈尔滨市武术运动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武术;历史;发展一些掌握和精通古老拳法技艺的宗师,因年事已高不再授徒,或因已过世而带走一些珍贵的内容导致独特拳法的遗失或失传,而年轻的武术教师在拳法和技艺的精湛程度上和理解武术精髓和真谛都远不及其,更进一步阻碍的武术事业的进步发展和继承光大。

(4)传统教育方法严重阻碍武术的传播与普及过去的教学方式———口传身教式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教学的组成结构,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对于某些独特的武术技能,在基础教学上必须以普及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到了高层次则应采用精英式的培养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更应该结合图书、音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武术交流来实现进步和发展。

(5)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武术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元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们对武术的兴趣愈来愈淡漠。由于武术流传于民间,许多大师穷其毕生精力却密不示人,或迫于生计,参加比赛表演活动也愈来愈少,导致武术发展进入了恶性循环的危险中。

3结论

哈尔滨市有过狂热于武术运动的历史,虽然有着地域的局限性,但仍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武术发展结构不合理,武术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不够重视,武术训练硬件设施不完善等,但我们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相信哈尔滨市武术的发展潜力。

4建议

(1)高度重视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问题继承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对于传统武术的继承,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武术的全面认识和理解,做好传统武术的继承工作,因为只有深刻全面科学的认识,才会有完善的继承和正确的发展,完整的继承才是发展的前提。所以我们要从思想的认识上突破才能更好的体现在行动上。

(2)加大对武术文化的推广力度推广中华武术不单是对武术运动的推广,还是承担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保护的使命和责任。在推广中华武术的过程中,要运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将中华武术的个性与共性完美结合起来,并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需求展现各武术拳种的独特魅力。要善于学习和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和途径,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大力支持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光大。

(3)举办武术赛事,扩大武术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可以由企业赞助举办周末散打比赛,中美对抗比赛等商业性赛事,扩大武术在当地的影响力从而得以发展。

(4)政府加大对武术运动的扶持和推广力度市武术主管部门和文化部门要重视武术的发掘与整理,使得哈尔滨市武术文化资源得以继承和发扬,鼓励地方举办武术节,可以使武术产业化并拉动经济发展。对于武术馆校和中小学校,政府应不断加强和完善武术教育训练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经费投入,吸引优秀武术人才,提高整体武术学教育质量与素质。

5结束语

武术拳法教学范文篇3

1研究对象与方法

运用了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哈尔滨市为代表的东北地区的武术运动发展为对象,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武术历史变迁以及武术萧条的原因及策略进行了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哈尔滨市建国后的武术发展历史

在上世纪50年代,即建国初期的哈尔滨,虽不是武术文化起源地,也不是武术文化名城,却曾掀起的武术热潮堪比一些武术之乡。当时哈尔滨市出现了14家挂牌式武馆,除传授武功等基本课程外,还肩负着组织习武人员联合表演的重任。据《黑龙江省志》记载,1953年,哈尔滨市将私人开办的各武术馆、武术社和流散在社会上的拳师组成的这14个武术馆,合并成立了“哈尔滨市武术联合会”。曾担任过冯玉祥贴身侍卫的刘志清,曾打败白俄罗斯大力士的吉万山,东北太极拳的开拓者李玉琳,有“山西燕子”之称的许承麟等知名人士分任各馆掌门人。1952年刘志清与其弟子张仁正编创了龙行拳、龙行剑及龙行刀套路,合称“龙行武术”,并一时轰动北京。1959年,国家体委在编造武术甲级规定套路时,汲取了“龙行武术”的精彩动作。据《黑龙江省志》记载,学习龙行武术的习武人员高达11000多人。但开始后,哈尔滨市各武术馆被封闭,有影响的拳师被批斗和下放,武术资料、器械大部分被没收、毁坏,武术运动遭到严重摧残。哈尔滨市武术联合会所属14家武术馆从此解体,武术运动随之消沉。1972年,国家开始整顿体育工作,武术运动随之复苏。1974年至1976年3月,哈尔滨市出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武术热”,全市有武术辅导站2000多个,参加练武的职工、学生、居民最多时达到每天10万人次。为迎接1976年在哈尔滨举行的全国武术汇报表演大会,哈尔滨市曾提出“使冰上之城成为武术之乡”的口号,甚至在街道、公园、学校,工厂中开办武术辅导站,部分中小学开设武术课,有些基层单位成立业余武术运动队。随着一些老掌门人的陆续故去,至1990年,14家武馆全部消失。

2.2哈尔滨市武术发展现状及其萧条的原因

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传统农业社会这样的生存方式给予了武术巨大的生存空间,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一体化日益明显,武术也同样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轻视。通过调查发现,哈尔滨市的武术由于多年缺乏研究的平台,有部分优秀的武术拳种得不到提高和推广,甚至有的面临失传,很多拳理、功法得不到整理和研究。武术传承后继乏人的局面难以改善是武术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些传统武术大师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基础发生了改变九十年代末期,由于现代文化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传统的民俗日益淡化,特别是当一些西方的运动如跆拳道、巴西柔术、轮滑、街舞、瑜伽等新兴运动传到中国时,传统武术被轻视就显得更为尤甚,传统武术的活动阵地更是日益减少,过去“拜师学艺”的盛况早已不复存在。

(2)竞技武术的发展对于中国传统武术的冲击竞技武术的发展确实曾对中国传统武术起到了推动和更新的作用,但却更大的让中国传统武术迷失了本真的内容,则更多趋向于表演,而失去了武术讲究的“精、气、神”,也完全失去了传统武术文化的底蕴以及练武之人应有的中华民族弘扬的武术精神。

(3)武术大师的渐去造成武术界的巨大损失哈尔滨市武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研究程功(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通过对哈尔滨市武术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与了解,找出武术逐渐由“热”到“冷”的原因,以及解决策略和建议,以推动哈尔滨市武术运动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武术;历史;发展一些掌握和精通古老拳法技艺的宗师,因年事已高不再授徒,或因已过世而带走一些珍贵的内容导致独特拳法的遗失或失传,而年轻的武术教师在拳法和技艺的精湛程度上和理解武术精髓和真谛都远不及其,更进一步阻碍的武术事业的进步发展和继承光大。

(4)传统教育方法严重阻碍武术的传播与普及过去的教学方式———口传身教式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教学的组成结构,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对于某些独特的武术技能,在基础教学上必须以普及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到了高层次则应采用精英式的培养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更应该结合图书、音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武术交流来实现进步和发展。

(5)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武术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元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们对武术的兴趣愈来愈淡漠。由于武术流传于民间,许多大师穷其毕生精力却密不示人,或迫于生计,参加比赛表演活动也愈来愈少,导致武术发展进入了恶性循环的危险中。

3结论

哈尔滨市有过狂热于武术运动的历史,虽然有着地域的局限性,但仍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武术发展结构不合理,武术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不够重视,武术训练硬件设施不完善等,但我们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相信哈尔滨市武术的发展潜力。

4建议

(1)高度重视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问题继承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对于传统武术的继承,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武术的全面认识和理解,做好传统武术的继承工作,因为只有深刻全面科学的认识,才会有完善的继承和正确的发展,完整的继承才是发展的前提。所以我们要从思想的认识上突破才能更好的体现在行动上。

(2)加大对武术文化的推广力度推广中华武术不单是对武术运动的推广,还是承担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保护的使命和责任。在推广中华武术的过程中,要运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将中华武术的个性与共性完美结合起来,并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需求展现各武术拳种的独特魅力。要善于学习和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和途径,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大力支持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光大。

(3)举办武术赛事,扩大武术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可以由企业赞助举办周末散打比赛,中美对抗比赛等商业性赛事,扩大武术在当地的影响力从而得以发展。

(4)政府加大对武术运动的扶持和推广力度市武术主管部门和文化部门要重视武术的发掘与整理,使得哈尔滨市武术文化资源得以继承和发扬,鼓励地方举办武术节,可以使武术产业化并拉动经济发展。对于武术馆校和中小学校,政府应不断加强和完善武术教育训练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经费投入,吸引优秀武术人才,提高整体武术学教育质量与素质。

5结束语

武术拳法教学范文篇4

1.高校体育课程对民族武术项目的积极影响

1.1高校体育课程是传播民族武术项目的重要载体将民族传统的武术教学项目和高等院校体育课合理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播与推广。在高等院校体育课程中融入民族传统武术元素,在保留传统武术形式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身体素质情况和培养要求,对原有的民族武术形式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取舍、创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高校体育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实施方案,从而推进了传统武术项目教学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规范化、标准化、合理化发展。随着现阶段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以及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扩充,民族武术项目与高校体育课程的结合面积将会越来越大,结合触点还会愈来愈多。高等院校中的武术项目教学的健康型、娱乐型、生活化特征将进一步凸显,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主动性,全面推进民族传统武术在大学生之间的传播。1.2高校体育课程是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阵地民族体育项目不是纯粹的体育活动,它注重内外兼修,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合理设置民族武术项目教学在保留和创新民族武术外在形式的同时,还有助于其文化内涵的继承和发展。民族武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有责任主动继承、发扬、创新这些优秀的民族传统。以高校体育课为载体,宣扬民族武术中的文化内涵,也有助于坚定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

2.民族传统武术对项目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民族传统武术和高校体育课程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相互取长补短。二者之间影响时相互的。一方面,以高校体育课为载体,有效地推进了民族体育项目的传播以及民族体育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另一方面,民族武术这一传统体育元素的引入,活化了高校体育课程形式,丰富了课程内涵,使高校体育课的发展更具有趣味性、标准性、规范性。2.1民族武术的融入活化了体育课堂模式,丰富了体育课教学内容。民族武术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种类繁复。以拳法为例,就包括长拳、南拳、少林拳、咏春拳、太极拳以及其它传统拳法,此外还有刀术、剑术、棍术等。传统的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在内容设置上大都是以每年教育部门在各高校开展的体能测试作为指导依据,课程主要形式都是长短跑、跳远、拉力训练、球类运动等。这些沿用已久的体育教学项目大都是纯粹的体育运动教学,表现形式过于单一,训练内容也比较枯燥,项目的美学性及艺术性不足,因此学生在长期的体育课程学习中常常会感到枯燥无味,没有与课动力。长此以往,大学生的体育课到课率会很低,完全无法达到既定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民族武术项目由于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训练难度和训练强度都比较适中,而且更加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因而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其课堂教学模式来看,民族武术不再是纯粹的身体体能训练,它可以搭配背景音乐,结合社团活动,借助教学情境呈现出来,课堂教学模式更加灵活多样,也更加符合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诉求。从教学内容来看,民族武术的融入增加了体育教学的娱乐性和艺术性,为传统体育课程注入了新鲜活力。2.2民族武术的融入是对素质教育的践行。新时期,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教育部门大力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高校体育课程肩负着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力的重任,是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一方面,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民族武术,能够优化体育教学模式,丰富其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提高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民族武术教学元素在保证训练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理解。“武,止戈也。”中华民族的武术精神其目的就在于用武术保卫自身安全、保卫家国安全,从而杜绝战争的发生。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珍爱和平、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有力体现。2.3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从民族武术的形式上来看,民族武术训练规则简单灵活,技术要求适中,可操作性强,不受空间场地和参与人数的限制。因此,大学生在体育课上学到的民族武术知识可以直接迁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大学生在紧张的课内学习之余,通过简单地进行二三十分钟的民族武术训练,可以很好地放松自己,尽情地展现其体美、运动美、健康美,以此满足心理和身体上的需求。此外,民族武术还可以与社团活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简单地组织、编排、训练就能够打造出一个精彩的传统武术表演节目,这对于团队文化建设和校园的团队文化建设大有裨益。2.4融入民族武术元素,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最大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在校体育课程的学习,意识到体育运动对个人身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养成热爱运动的习惯,树立起终身体育的健康理念,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民族武术教学元素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融入有效地推进了这一教学理念的渗透与传播。一者,民族武术难度适中、内容多样,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训练需求,能够有效地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因而更加便于普及与推广。二者,民族武术趣味性强、内涵丰富,能够实现训练者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的双向发展,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长在其中。如此一来,即便是学生踏入工作岗位也不会因为时间问题、工作问题将之丢弃。我国传统的民族武术项目是一种以竞技性动作为主,强调身心兼修的传统体育锻炼项目,它既能够强健人的身体素质,也有助于净化人们的内心,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积极运用传统的中华民族武术教学项目,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地推动现阶段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这一先进教学理念的深入发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养成终身锻炼的理念、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其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王继康.体育全球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5,(06):38+40.

[2]翁壮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如何应对世界体育全球化的挑战[J].商,2014,(06):277.

[3]吴靖龙.体育全球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4):101-103.

[4]陈德钦.体育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路径研究[J].运动,2018,(04):137-138.

武术拳法教学范文篇5

中学体育武术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整个武术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作为传道授业、教学育人的发起者,教师应该充分提高自身的武术教学知识,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程,总结教学经验,对每位学生的性格、兴趣、武术学习进展等有个大致了解,采用自主合作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规范自身的武术动作。在进行武术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1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部分学生反映对武术教材的一些内容不能理解,认为晦涩、高深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武术教材内容有着合理的选择,在执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用简洁、生动、易懂的语言合理讲解武术知识,使得学生更易掌握相关的武学知识,便于武术教学的开展。

1.2教学安排要严密、教学方法要有效

教师应该先要设计学期教学规划,确定教学目标,并要将目标通过合理有序分解成阶梯型的系列任务,按照其先后顺序在每堂中学体育武术教学中逐一落实,督求学生完成规定任务,最终确保了武术教学的质量。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对学生武术学习状况的调查,来认识教学方式是否科学,并经过适当调整,力求合理、有效,提高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进程。

1.3注意教学对象的差异性

因为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具有差异,如一般情况下,对于武术学习,男生的学习效率比女生对武术知识技能的掌握速度要高,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对每位学生都应设有不同而适当的要求,借以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4安全教育必不可少

教师应该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着充分的认识,对于一些高难度的武术动作应该言传身教,训练时应该在一旁守护,确保学生的学习安全,让他们注意身体的协调能力,指导他们按照规范进行练习,确定训练强度,以免引发其对武术学习疲劳。

1.5利用多媒体教学,安排多样化的考试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可与时间观看与武术相关的影片,如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等,以影片带给学生强烈的震撼效果来激发他们对武术学习的热情;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好地开展武术教学,如将武学套路、招式进行放慢,便于学生记忆等等;设定多样化考试,充分考察学生对中学体育武术运动的掌握程度,完成教学任务。

2加强对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掌握程度

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根基牢固,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目标,否则只能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这就要求在中学体育武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强化学生基本功的学习,端正某些学生好高骛远、目空一切、沾沾自喜的学习态度。经过对武术百家的调查研究,武术套路一般与文章结构组成极为类似:在编写文章的过程中,其文字、短语、语句、语法就是写文章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只有基础知识牢固了、功底扎实了,才能写出高水平、高素质、具有实际意义的好文章;对于武术套路的学习同样如此,其基本功就是动作外形、手法、步法、步型、跳、墩、起、走、缓、急、协调等单一或者多个综合的最基本武术动作,将它们根据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组合,就产生多彩纷呈、琳琅满目、林林总总的武学套路。因此,教师严格规范武术基本功的学习不仅是学生进一步武术学习的要求,还是学生学习拳法、腿法等武术技术水准提高的先决条件。目前,在中学体育中,一些武术教师在初期就交给学生复杂的套路,这无疑是拔苗助长、舍本逐末的教学方式,最终教学效果也是欲速而不达、事倍功半,由此可见,基本功的扎实程度对于武术教学十分重要。

3学生对于有关的武术术语应有正确认识

3.1武术术语概念

所谓武术术语,就是规定特一武术动作、理论知识、套路等内容专业性词语,如电影《功夫》所出现的五郎八卦棍、十二路谭腿、洪家铁线拳等。每一个武术术语的形成都需要有详细的过程,其以精准简练的文字来形容武学动作的特征,进而在长期实践中,归结成武学概念。

3.2对武术术语的规范

在武术教学中,学生一听到武术术语,就会在脑海当中形成较为直观的情景,在经过武术教师合理指导与点拨下,加深对武术术语的理解,使得他们能够在实际阅读相关武术书籍的时候,不再盲目评测、随意幻想等等。我国武术运动历史悠久,其留下的典籍众多,而自主学习模式是学生武术学习的有效方式之一,其实施流程就是学生通过研读武学典籍,来提高自身的武学素质。这时如果对典籍论述的武术术语不甚了解,那么只能是望洋兴叹、所得甚少了。

4培养学生观看图像、视频学习武术的能力

在中学体育中开展武术教学时,有效利用武术图像、视频的教学方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武学典籍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图文解说,学生在阅读或者训练时,应该按照图像任务武术动作来规范自身的动作,并严格根据有关解说开展武术学习,如果遇到不懂之处,就应该向武术教师请教或者通过网络查询的方式弄清关键动作,了解其含义、作用。教师应该传授学生怎样辨识武术图像,让他们能够清楚武术动作衔接、方向、角度、力道、虚实、回返路线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观度相关武术教学视频,通过后退、快进、调慢等视频功能来充分掌握武术动作、套路组合、技巧分解等,提高学生自行学习能力,促进武术教学的长期发展,培养学生终身武术学习的意识。

5认识武术套路的形成特点和坚持原则

在中学体育中,武术套路的学习是武术教学学习重要内容之一。在巩固学生武术基本工之后,武术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传输武术套路,不管是采用自己编织的新型武学套路,还是选取相关书籍中记载的武学套路,都应该让学生对其形成特点和所要坚持的原则有着充分的认识。教师应该有效分解武学套路,因为每个武学套路都是由单一动作或者多个组合动作组合经相互连接,再加上预备和收尾动作组成的,例如最常见的五步拳套路可分解成预备动作、弓步冲拳、弹踢冲拳、马步架打、歇步盖打、提膝穿掌、仆步传掌、虚步挑掌、收尾动作等等,便于学生学习和对套路某个动作训练程度,并要保持整个武术套路演练流畅。套路动作包括踢、打、摔、擒、刺、击等方面,其表现特点就是攻击和防守,因此教师在武术教学中,一定要向学生讲解套路的攻防规律,使得他们在训练中更好地调节武术动作,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此外,学生对不同套路的特点和风格有着大体的了解,这样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就会根据自己身体素质的高低来选择适合的拳法、腿法,在实际训练中加深体会,达到切实掌握的目的。

6明确武术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武德修养

武术拳法教学范文篇6

首先,开展幼儿武术教学,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意志品质,在开展幼儿教育过程中,意志品质属于非智力因素,包含了果断,自觉,坚持等等。共同构成意志品质的基本要素,意志既能调动情绪,又能控制情绪,进而促进理智的发挥。意志是需要进一步培养的,因此,需要从小抓起不能放松,武术能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对意志品质加以培养。其次,还能够进一步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通过开展武术教学,能够营造幼儿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实现既定目标。开展幼儿武术教学,还能进一步增强儿童的身体素质,幼儿武术是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及年龄特点,融合我国中华武术的拳法套路等形成的。武术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能够引起儿童的兴趣,同时幼儿武术教学能够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自我防护能力,增强体质,除此之外,通过武术教学还能培养幼儿正确的身体姿势,提高力量,速度以及敏捷度等。

二、加强幼儿武术教学的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复习,注重团队合作。根据幼儿实际生理心理年龄特点。幼儿在课堂前15分钟注意力较为集中,是开展教学的黄金时期,因此需要抓住这段时间进行新课内容的传授,在课堂后半段开展复习工作,在幼儿注意力较为集中的状态下,开展集体练习,而在注意力较为下降的课程后半段,采取个体辅导。2.开展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动作情形化的方式进一步将教学内容形象化,加深儿童对动作的印象和理解能力,这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可以使用手来表示小鸟的嘴巴。而马步就是骑大马,通过类似的肢体语言,幼儿变得很容易的记住相关动作特征,并且保持记忆犹新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重将武术套路简练化,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记住动作顺序及相关要领。可以将相应的武术套路改编成故事,通过故事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得幼儿更易接受教学内容,更易掌握动作要领。3.动作讲解教学法。为了使孩子们更易理解攻防原理,需要及时开展动作要点讲解强调动作要领,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这也是开展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针对大班儿童,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动作模仿能力,需要对其进行攻防原理方面的讲授,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结合实践,老师可以让学生体验动作要领,在保护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合作练习,两人一组进行冲拳练习,通过互相击打对方手心来感受拳击到物体的感觉,通过实践,使得儿童更易接受和理解动作要领,调动训练积极性又能够加深儿童对动作的印象。

三、利用主题活动提高幼儿对武术的热情

在幼儿武术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融入语言,健康,社会,科学,艺术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幼儿学习过程是整体的,综合性的,在开展幼儿武术运动教学过程中,需要与其他教学阶段的内容紧密结合,并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发展需求。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武术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对武术的认同以及热爱,通过利用无数名人故事讲述,以及武术游戏,武术音乐欣賞,武术区域活动,武术绘画,武术情境练习,武术体育游戏等等一系列方式开展,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武术学习的兴趣,提高武术教学课程的特色。例如,在武术主题课程教学时,可以与生活活动相互结合。需要注重幼儿教育,学校以游戏为基本的指导精神,幼儿武术教学活动需要结合幼儿武术操,武术游戏区域活动等,并配合相关故事情节,利用武术道具进一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在此之间穿插一些生活化的情景,调动幼儿参与感,提高积极性。对于武术律动这一方面的教学,可以选取具有代表的武术音乐和武术歌曲,提高学生印象。

总而言之,在开展幼儿武术教学活动中需要注重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兴趣引导为主,以游戏形式为主。同时,需要兼顾幼儿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因此,训练时间不能过长,要以短套的教学模式为主导,为其今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通过武术教学能够进一步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身体意志,达到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孝慧.试述幼儿武术教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15(12).

武术拳法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散打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1“散打”的形成背景

就武术发展的本质而言,技击是其亘古不变的内核,而不同形式的武术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演变。诸如我国现阶段武术表现形式主要是根据需求的不同人为的划分为竞技武术,健身武术,表演武术等形式。散打作为其中的一种,长期以来被划分为竞技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79年开设武术散打正式试点以来,散打本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和“积极、稳妥”的发展方针,历经近40个春秋冬夏,取得了万众瞩目的荣誉和成就,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技战术体系、理论体系和竞赛体系,同时肩负起了武术向国际传播、推广的历史责任。[1]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体育竞技文化之间的碰撞,迫使中国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方式,散打作为传统武术的分支从此走向了竞技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2高校公共体育散打课程释疑

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精英人才的大本营,在国家整个教育体系走向上起着引领作用。[2]散打作为我国传统武术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当中一直得不到重视,分析其主要原因,不外乎动作相对危险,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当中,冠以“不安全”的诱因。随着我国校园欺凌事件的抬头,部分高校提出了增设散打课程的计划。在校大学生是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学习散打课程或者防身术等基本武术动作,已经纳入很多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计划。2.1散打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促进。武术教育是我国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优秀表现形式,历来备受诸多教育家所推崇。散打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训练过程中特别重视武德教育元素的灌输,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尤其是体育选项课的选择,应当重视对武术散打进行教学。传统武术独有的攻防技击原理,以及丰富的文化特性,可以在塑造人的性格特点和培育学生等品德方面起到良好的育人作用。抱拳礼作为武术德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意义所体现的是团结一致,谦虚谨慎,不屈不挠的坚定意志品质。学生在高校散打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与其意志品质的形成,良好性格的养成以及运动习惯和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体育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散打课程作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组成部分,可以形成构成公共体育选项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而为学生健全性格养成和德行育化起到积极作用。2.2散打课程在高校的教学特点。高校散打课程作为选修课的主要内容之一,发展和改革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路程,但是反观其教学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其中主要表现在散打的习练者,其所参与的群体多是男性学生,而女性学生对于散打的理解则是处于一种暴力体育特性的体育项目,不适合女生习练等等因素当中;部分学校认为散打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并不提倡也不开设散打课程的教学,所以仅仅在高校武术社团及其协会里的部分学生进行了散打课程的不系统的练习。这就为散打课程教学发展提供了障碍,不利于散打课程在高校的开展。学生作为散打课程的主要参与者,在学习过程当中体现出了较高的学习兴趣,但是正是对散打课程的误解,从而体现出了喜欢散打课程,但是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散打课程需要武术基本功的不断枯燥持续地练习。现阶段我国体育课程的教学处于亚健康状态,学生课堂学习的运动强度不足,学生课后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不足,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普遍偏低,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武术散打课程的学习,尤其是公共体育散打课程的开设长期以来达不到教学要求。2.3散打作为竞技武术在高校改革的必要性。2.3.1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应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在学生掌握基本运功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开展运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3]随着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各个学校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散打课程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当中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推广教学,那么势必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形成积极的促进作用。散打课程内容不仅仅是以技击为本质的两两对抗的格斗运动形式,同时更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形成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提升自我保护意识,掌握防卫自卫的基本技击技术。2.3.2传统文化发展需要。散打作为武术的分支之一,尽管它突出了竞技武术的特点,但是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仍然具备很高的实用价值。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程当中,将以往枯燥乏味的体育课程设置为学生所喜欢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能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体育项目,更加有利于我国高校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课程的丰富性正在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纵观体育项目,与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体育项目正在失去应有的光环。所以不断发掘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已经成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2.3.3学生兴趣培养需要。中国武术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以散打课程为主的竞技武术的内容发展相对较为缓慢。而在现今的散打教学过程当中,如果对其教学形式进行相应的丰富,将对于学生在正当防卫,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有着积极指导意义。尤其是以擒拿女子防身术等为主的武术课堂表现形式,在高校学生选修课当中有着很高的人气。这就意味着学生在体育选项课选修过程当中,会突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升自己的健身意识和防身自卫意识。

3武术散打选项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教学内容的选择不科学。散打作为传统武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所体现的并不单单是技击,作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体现出的是育人的功能。现阶段武术散打课程的内容设置大多是以简单的拳法、腿法以及步法的移动为主,没有凸显其实际应用内容的传授。其次,在武术文化传承方面,高校之间并没有形成相应的教学内容体系的统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够科学。3.2教学方法运用单一。教学方法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是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保障。散打作为一门技术性相对较强的体育项目,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基础技能,为实战技能提供技术储备,通常体现为柔韧、力量、速度等基本素质的外在表现。基本功的学习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学生在长期的素质提升过程当中教师予以科学引导,从而形成较为扎实的基本功。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课堂枯燥,没有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能够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3.3散打选项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散打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学生对于基础动作内容的掌握程度,成为教师评价的核心内容。普通高校课程指导纲要中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以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为主要改革标准,但是在整个公共体育选修课程选修过程当中,其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是现阶段造成普通高校散打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技术动作的形成,是由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所决定的。单一的技术动作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相应的影响。诸如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在学习散打动作过程当中,表现为动作协调、速度较快,学习效果较好。身体素质相对较差,但是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在这一评价体系当中并没得到体现。现阶段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选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相对单一。终结性评价是以技术动作的完成为主要标准的评价,在体育课程评价过程当中依然是处于主导地位。传统武术散打课程,其培养的学生的不仅仅是技术动作的习得,而相应的理论知识体系以及意志品质,爱国情操等隐性体育课程教学,同样应当在课程评价中得到足够的重视。3.4教师队伍亟待优化。高校散打教师队伍的合理化配置是保证散打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现阶段我国散打教师缺口基数较大,并不能够满足高校散打课程教学的需要。即使每年有很多武术散打专业的毕业生,但硕士学历的门槛要求使其无法进入高校进行教学。有些高校会选择一些练习武术套路的教师同时担任散打课程的教学,但这些老师对散打教学的技术体系并没有很好地融会贯通,普通高校依然面临散打教师短缺且能力欠缺的实际现象。所以在散打教学改革过程当中,教师队伍的优化同样是其应该进行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4散打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4.1注重理论教学同时改革技术动作。在普通高校的散打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基本的拳法、腿法以及摔法的传授外,还应当在散打课程教学改革过程当中形成相应的内容体系建设。要注重理论教学,引入传统武术理论内容,尤其是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等德育知识,丰富理论教学。同时改革部分技术动作的教学,诸如强调每一个技术动作在实战中如何运用,以及将擒拿格斗都实用防身技能应用于散打课的教学过程中等,这些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的技击能力,更加融入教师的课堂教学。4.2情景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情景教学法是构成体育教学方法的一项重要内容,通常应用于实践教学当中。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实践类的课程,如果将情景教学法应用到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散打教学当中,势必得到更为有效的教学效果。情景教学法具有的特点是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给予相应的情景设置,拓宽思路,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武术散打运动作为一门对抗性运动项目,其主要特点是制服与被制服。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能够根据实际实战应用,模拟不同的实战情景予以教学,定能够大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以致用。模拟技术动作的实战应用效果,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形成有力的吸引,从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散打实践课程当中。其充分体现在体育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和学生同为课堂主体,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协调配合,为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环境提供了条件。普通高校散打课程所教授的内容以及学生所需要的并不单单是技术动作,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其坚定的意志品质,在遇到突发事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合理的应用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此时教师所教授的不仅仅是散打技术动作,而是防身自卫的能力。情景模拟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教学与学习过程当中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4.3优化课程评价体系。散打课程作为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技术动作的考核,同时也需要理论知识和武德修养的评价。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最终的课程评价不能只选择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中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态度,学生进步幅度等等要素,同样需要教师在课程评价过程当中予以认可。作为公共体育课学生,主要目的是在体育课堂当中,能够从散打动作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运动技能。评价并不是主要目的,而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检验教师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应该优化普通高校散打课程的评价体系,使其符合实际发展需要,这是高校散打教学改革应予以重视的主要问题之一。4.4教师队伍建设常态化。普通高校散打课程教师队伍的组建,需要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和自身优势进行体系化建设。所以对于高校散打教师队伍的建设并不是全面的优化,而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根据教师队伍的特色,选取合理的优化方式。可采取的方式有:其一,根据教师发展方向和教师的学习兴趣,形成长期参与各种教学培训和教师自主学习的培养体系。其二,学校根据学科建设和发展目标,不断为教师梯队建设提供有利条件,完善相应的人才招聘政策,补充高素质、高学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家俊,马佳成.近30年武术散打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8(14):176-177.

[2]马德浩.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使命、挑战与对策[J].体育学刊,2018(5):6-13.

武术拳法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散打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散打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拥有36年历史,在世界各地关于散打运动的竞技项目也在不断增多,这使得散打运动走向国际化进程加快。而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它的任务与责任重大。从2014年第一次举办的我国大学生散打比赛到后来散打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大学生武术比赛项目,比赛的增多使得我国高校散打队伍的成立也更加迅速。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许多学生得不到很好的教育,不利于武术的长远发展。并且一些高校为了跟风,对学生的教学不够全面,使得武术教学中散打课程只作为赢得奖状的工具,由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够全面,没有为学生带来精神层面的教育,因此对学生的发展也有不利影响。本文对散打课程的教学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我国体育教学有所启发[1]。

一、散打课程的内容分析

目前,我国散打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散打的理论和技术课程学习。(一)理论课程。理论课程让学生简单地掌握散打的相关知识,通过为学生播放散打比赛的录像使学生学习散打概念,对散打的简单裁判进行掌握,对运动损伤与防御以及散打的动作技巧方面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对散打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有助于学生消除对散打的不正确理解。(二)技术课程。另外教学的重点内容便是散打的拳法、脚法、摔法的练习。散打的技术课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基本内容包括拳法中的冲拳、贯拳与抄拳,腿法中的鞭腿、蹬腿与踹腿,摔法中的接腿摔、勾踢摔、压腿摔、搂切摔。这些技巧需要学生不断地练习与实践。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分析

(一)理论教学。从小学到大学,学生总是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在高校中也专门设立了思想政治的理论教学。理论课程的设立是对于学生来说是知识体系的传授、自身信念的确立与学生行动的方向。理论层面的思想政治教学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内容之一,理论意义的教学对学生提高身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发挥巨大作用,使得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但是在大多数的理论教学中存在课程趋于程序化与形式化,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认为此课程无用无聊,不利于教育的发展[2]。(二)情感教育的方法。实行素质教育以来,情感方面的教育方法是最有效的。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健康的、积极乐观的学习意识。但是,就目前情况看,学生对这种教育的方法认知度不够。当今社会的教育工作者,应当以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与特点有所掌握,并根据其特点做出有效的课堂教学,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基础。在散打教学中更加要注重这几点要求,对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认真努力刻苦钻研课堂内容都有帮助。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可以尝试以下几项原则来改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氛围的课堂。第一,创新原则。思想政治的教学方法是要根据社会环境、教育环境而发生改变的。没有了创新,发展就失去了原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只停留在过去传统教育的方法中,则会失去其教学意义。因此,可以在借鉴传统教学有利面的同时进行改革创新,要正确认识到当今社会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散打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可以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让学生对散打课程产生兴趣,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根据现下学生的喜好与特点设置课堂内容[3]。第二,保持与社会发展共同进步的原则。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取得经济进步的关键因素,因此,想要发展经济便要对教育重视起来。教育要紧跟时展的脚步,与时俱进,坚持不断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改革开放思想,坚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原则。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目前,互联网已经普及至世界各地,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但也掺杂着许多虚假信息,学生在这些复杂的信息面前,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教师在思想政治的教育中要将学生拉回课堂中,引导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作出贡献。

三、散打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兴趣缺失。在对散打课程教学现状展开研讨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散打课程不仅可以强生健体,还可以锻炼学生交流与自我防护的能力。但是在整体课程展开过程中,由于学生兴趣上的缺失,致使学生在散打课程学习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学习驱动力。这种学习兴趣上的缺失,或是由于学生对于散打课程理解的不透彻,亦或是由于散打课程教学在内容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进而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欲望。(二)课堂模式古板。虽然在学生学习散打课程时,可以增强学生的反应能力、观察力、忍耐力与自我探究的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散打课程教学模式上的古板和单一,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课程呈现出枯燥和乏味的现状,使得学生在课程参与和练习过程中融入感不高,热情度较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散打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尤其在面向当前信息技术卓越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新型技术被应用在教学领域,而当前部分散打课程仍遵循着传统讲授式或训练式的教学模式,无法以创新有趣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其他学科内容联结为散打课程教学注入新鲜活力,进一步影响到了散打课程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三)教学理念固化。尽管在当前新课程教育理念逐步渗透与践行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在散打课程教学展开过程中,仍有部分教师受传统固化教学理念桎梏,认为散打是一门毫无用处且浪费时间的课程,这不仅是对培养学生体育素养方面的价值认知缺失,也是对散打课程教学展开的重视程度不够。这种教学理念上的固化和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散打课程教学的有序开展。

四、促进散打课堂思想政治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加宽学生参加散打的路径。散打是我国的传统民族运动,但是其发展却不如其他运动项目,这种现象显示高校对我国传统民族的运动项目内涵不够了解。因此,本文建议学校可以鼓励多途径开展散打课程讲学,如创办散打社团、建立散打俱乐部、组织校内的散打比赛,让更多学生能够参与进来。(二)增加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在散打课程中,可以增添有关思想政治的内容,由于学生的困惑较多,可以在课堂中探求问题根源,将简单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其深层次的含义,引发学生做出探索与思考。教师可以在讲解相关的案例说明时,让学生探究其原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三)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散打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实效性进行要求,让学生能够将知识力量技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若将理论知识、动作技巧直接灌输给学生,会使得学生感到课堂枯燥无聊,缺乏兴趣与创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主要是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实效性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从学生刚开始学习就严格抓起,渐渐使学生养成自觉主动的观念,让其对这门课程重视起来。二是将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运用相结合,把灌溉式教学变为引导式教学,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4]。(四)实践式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法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这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充分了解散打理论知识与散打拳法的基础上开展散打活动,使学生对散打内容掌握得更加牢固,并且提高散打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在授课过程中不断与学生沟通交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两者共同进步。(五)提升散打教师的业务水平。目前,我国散打教师的水平不一,需要对散打教师的自身知识面进行拓展。许多教师在毕业后留校任教,自身比赛和带队经验较少;部分是参加比赛后退役的教师,他们的知识面、理论水平不高,这都限制了散打课程的发展。因此,对散打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世界级散打格斗已经处于一体化的状态,因此可以借鉴格斗技术,将其加入散打教学中,增加散打教师各个方面的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

五、结语

散打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想要与社会相适应,必须在散打课程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教学方法也要根据学生特性设置课堂内容。让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散打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并使得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将其联想运用。教师要做到在传统散打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对思想政治的教学方法可以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融合进课堂,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开义.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机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4):298-299.

[2]毛浓选.我国散打项目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和选材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5):86-91.

[3]李俊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散打学生基本技能培养模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2):84-87.

武术拳法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散打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1“散打”的形成背景

就武术发展的本质而言,技击是其亘古不变的内核,而不同形式的武术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演变。诸如我国现阶段武术表现形式主要是根据需求的不同人为的划分为竞技武术,健身武术,表演武术等形式。散打作为其中的一种,长期以来被划分为竞技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79年开设武术散打正式试点以来,散打本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和“积极、稳妥”的发展方针,历经近40个春秋冬夏,取得了万众瞩目的荣誉和成就,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技战术体系、理论体系和竞赛体系,同时肩负起了武术向国际传播、推广的历史责任。[1]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体育竞技文化之间的碰撞,迫使中国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方式,散打作为传统武术的分支从此走向了竞技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2高校公共体育散打课程释疑

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精英人才的大本营,在国家整个教育体系走向上起着引领作用。[2]散打作为我国传统武术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当中一直得不到重视,分析其主要原因,不外乎动作相对危险,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当中,冠以“不安全”的诱因。随着我国校园欺凌事件的抬头,部分高校提出了增设散打课程的计划。在校大学生是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学习散打课程或者防身术等基本武术动作,已经纳入很多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计划。2.1散打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促进。武术教育是我国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优秀表现形式,历来备受诸多教育家所推崇。散打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训练过程中特别重视武德教育元素的灌输,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尤其是体育选项课的选择,应当重视对武术散打进行教学。传统武术独有的攻防技击原理,以及丰富的文化特性,可以在塑造人的性格特点和培育学生等品德方面起到良好的育人作用。抱拳礼作为武术德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意义所体现的是团结一致,谦虚谨慎,不屈不挠的坚定意志品质。学生在高校散打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与其意志品质的形成,良好性格的养成以及运动习惯和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体育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散打课程作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组成部分,可以形成构成公共体育选项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而为学生健全性格养成和德行育化起到积极作用。2.2散打课程在高校的教学特点。高校散打课程作为选修课的主要内容之一,发展和改革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路程,但是反观其教学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其中主要表现在散打的习练者,其所参与的群体多是男性学生,而女性学生对于散打的理解则是处于一种暴力体育特性的体育项目,不适合女生习练等等因素当中;部分学校认为散打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并不提倡也不开设散打课程的教学,所以仅仅在高校武术社团及其协会里的部分学生进行了散打课程的不系统的练习。这就为散打课程教学发展提供了障碍,不利于散打课程在高校的开展。学生作为散打课程的主要参与者,在学习过程当中体现出了较高的学习兴趣,但是正是对散打课程的误解,从而体现出了喜欢散打课程,但是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散打课程需要武术基本功的不断枯燥持续地练习。现阶段我国体育课程的教学处于亚健康状态,学生课堂学习的运动强度不足,学生课后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不足,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普遍偏低,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武术散打课程的学习,尤其是公共体育散打课程的开设长期以来达不到教学要求。2.3散打作为竞技武术在高校改革的必要性。2.3.1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应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在学生掌握基本运功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开展运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3]随着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各个学校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散打课程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当中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推广教学,那么势必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形成积极的促进作用。散打课程内容不仅仅是以技击为本质的两两对抗的格斗运动形式,同时更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形成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提升自我保护意识,掌握防卫自卫的基本技击技术。2.3.2传统文化发展需要。散打作为武术的分支之一,尽管它突出了竞技武术的特点,但是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仍然具备很高的实用价值。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程当中,将以往枯燥乏味的体育课程设置为学生所喜欢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能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体育项目,更加有利于我国高校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课程的丰富性正在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纵观体育项目,与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体育项目正在失去应有的光环。所以不断发掘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已经成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2.3.3学生兴趣培养需要。中国武术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以散打课程为主的竞技武术的内容发展相对较为缓慢。而在现今的散打教学过程当中,如果对其教学形式进行相应的丰富,将对于学生在正当防卫,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有着积极指导意义。尤其是以擒拿女子防身术等为主的武术课堂表现形式,在高校学生选修课当中有着很高的人气。这就意味着学生在体育选项课选修过程当中,会突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升自己的健身意识和防身自卫意识。

3武术散打选项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教学内容的选择不科学。散打作为传统武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所体现的并不单单是技击,作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体现出的是育人的功能。现阶段武术散打课程的内容设置大多是以简单的拳法、腿法以及步法的移动为主,没有凸显其实际应用内容的传授。其次,在武术文化传承方面,高校之间并没有形成相应的教学内容体系的统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够科学。3.2教学方法运用单一。教学方法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是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保障。散打作为一门技术性相对较强的体育项目,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基础技能,为实战技能提供技术储备,通常体现为柔韧、力量、速度等基本素质的外在表现。基本功的学习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学生在长期的素质提升过程当中教师予以科学引导,从而形成较为扎实的基本功。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课堂枯燥,没有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能够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3.3散打选项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散打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学生对于基础动作内容的掌握程度,成为教师评价的核心内容。普通高校课程指导纲要中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以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为主要改革标准,但是在整个公共体育选修课程选修过程当中,其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是现阶段造成普通高校散打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技术动作的形成,是由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所决定的。单一的技术动作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相应的影响。诸如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在学习散打动作过程当中,表现为动作协调、速度较快,学习效果较好。身体素质相对较差,但是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在这一评价体系当中并没得到体现。现阶段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选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相对单一。终结性评价是以技术动作的完成为主要标准的评价,在体育课程评价过程当中依然是处于主导地位。传统武术散打课程,其培养的学生的不仅仅是技术动作的习得,而相应的理论知识体系以及意志品质,爱国情操等隐性体育课程教学,同样应当在课程评价中得到足够的重视。3.4教师队伍亟待优化。高校散打教师队伍的合理化配置是保证散打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现阶段我国散打教师缺口基数较大,并不能够满足高校散打课程教学的需要。即使每年有很多武术散打专业的毕业生,但硕士学历的门槛要求使其无法进入高校进行教学。有些高校会选择一些练习武术套路的教师同时担任散打课程的教学,但这些老师对散打教学的技术体系并没有很好地融会贯通,普通高校依然面临散打教师短缺且能力欠缺的实际现象。所以在散打教学改革过程当中,教师队伍的优化同样是其应该进行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4散打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4.1注重理论教学同时改革技术动作。在普通高校的散打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基本的拳法、腿法以及摔法的传授外,还应当在散打课程教学改革过程当中形成相应的内容体系建设。要注重理论教学,引入传统武术理论内容,尤其是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等德育知识,丰富理论教学。同时改革部分技术动作的教学,诸如强调每一个技术动作在实战中如何运用,以及将擒拿格斗都实用防身技能应用于散打课的教学过程中等,这些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的技击能力,更加融入教师的课堂教学。4.2情景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情景教学法是构成体育教学方法的一项重要内容,通常应用于实践教学当中。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实践类的课程,如果将情景教学法应用到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散打教学当中,势必得到更为有效的教学效果。情景教学法具有的特点是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给予相应的情景设置,拓宽思路,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武术散打运动作为一门对抗性运动项目,其主要特点是制服与被制服。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能够根据实际实战应用,模拟不同的实战情景予以教学,定能够大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以致用。模拟技术动作的实战应用效果,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形成有力的吸引,从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散打实践课程当中。其充分体现在体育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和学生同为课堂主体,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协调配合,为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环境提供了条件。普通高校散打课程所教授的内容以及学生所需要的并不单单是技术动作,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其坚定的意志品质,在遇到突发事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合理的应用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此时教师所教授的不仅仅是散打技术动作,而是防身自卫的能力。情景模拟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教学与学习过程当中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4.3优化课程评价体系。散打课程作为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技术动作的考核,同时也需要理论知识和武德修养的评价。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最终的课程评价不能只选择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中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态度,学生进步幅度等等要素,同样需要教师在课程评价过程当中予以认可。作为公共体育课学生,主要目的是在体育课堂当中,能够从散打动作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运动技能。评价并不是主要目的,而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检验教师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应该优化普通高校散打课程的评价体系,使其符合实际发展需要,这是高校散打教学改革应予以重视的主要问题之一。4.4教师队伍建设常态化。普通高校散打课程教师队伍的组建,需要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和自身优势进行体系化建设。所以对于高校散打教师队伍的建设并不是全面的优化,而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根据教师队伍的特色,选取合理的优化方式。可采取的方式有:其一,根据教师发展方向和教师的学习兴趣,形成长期参与各种教学培训和教师自主学习的培养体系。其二,学校根据学科建设和发展目标,不断为教师梯队建设提供有利条件,完善相应的人才招聘政策,补充高素质、高学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家俊,马佳成.近30年武术散打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8(14):176-177.

[2]马德浩.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使命、挑战与对策[J].体育学刊,2018(5):6-13.

武术拳法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武术教学现状;武术传统文化底蕴;武术

文化教育的开展和价值我们可能会思考:中国武术为什么很难走向世界?且先不急着找答案,从高职武术教学来看,大部分武术教练教学过程中只是单调地教授拳法、腿法等武术基本技能,导致了习武之人感受不到武术的文化内涵、领悟不了武术的精髓所在,所以他们很难长期坚持下来,更别说把武术练到一定境界、练出新高度。我们该思考的是怎么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植入武术文化教育以让学生知道武术的文化内涵和精髓所在。当然,这些需要在了解武术的传统文化丰厚底蕴和重要历史地位的前提下,在掌握高职武术教育现状问题所在的基础上来探讨。

一、武术的传统文化底蕴及其历史地位

1)中华武术的发展和重要历史地位。中国武术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成型,到了后来,文学之风大量兴起,其中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是当时出了名的大力士,而且射箭技术非常高超,他对武术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后来随着儒学的兴盛,武术也不断发展,并讲究武德修养。但凡优秀的武术家,都有很好的修养。武术受道家文化的影响也很深远。太极拳讲究的“以虚打实,以柔克刚”就是融合了道家追求的“天人合一”,讲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其中还贯彻了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顺其自然。武术在发展中吸收了大量的民间技艺,如医家的“五禽戏”、道家的“易筋经”等等,经过上千年的历练与发展,就形成了一种内容极其丰富、形式多种多样、门类众多且极具中国传统哲学坚实思想基础的武术文化,它在历朝历代的变更中持续优化,所以说中华武术的发展是五千年优秀文明的沉淀和结晶。

2)武术丰厚的文化底蕴。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也因此彰显出武术独特的魅力。伴随着中华文明走过几千年风雨历程的中华武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粘附和涵摄,逐渐形成了以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以及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医学、兵法学、宗教学等文化内容为内核的,以高、难、精、美等形态特征为外沿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性体育项目。中国传统文化是武术最稳固、最持久、最扎实的根基,也是武术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运动特点的关键所在。

二、高职武术开展现状

1)教学缺少武术氛围,师生缺少武士精神。高职教师在武术教学工作中一般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武术动作的示范讲解,然后要求学生按照示范内容进行练习,并对学生的错误予以纠正。甚至连基本的武术礼仪,如服装统一的礼仪都淡化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武术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套路性,学生无法对其产生更多兴趣,同时自身的创造能力及主观能动性也无法充分发挥。

2)教学内容缺少武术文化的融入和贯穿。教学内容局限于武术基本技能,过分强调竞技技术、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对学生武术思想和能力的培养,严重忽视了武术的文化教育,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主要是由于缺少武术文化的及时灌输,学生没有感受到武术的魅力和精髓所在,也没有体会到学习武术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所以单调的武术教学内容难以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武术的学习和深造中,甚至老师也会因为缺乏武术文化素养而难以教授更深层次的武术理论。

3)国家和学校对武术教育关注度不高。主要是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对包括体育在内的其他素质类课程都不够重视,甚至部分高职学校开设本门课程只是满足学校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可想而知,武术教学工作的开展由于缺乏国家和学校的支持,只能局限于此,更别提武术文化教育了。即使武术老师有心传授,也会因缺乏教材等物资、缺乏开课时间等而倍感无力。普遍来说,国家和学校对武术教育的关注度不高、支持力度不足,所以也就直接妨碍了武术文化教育的开展。

三、武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提高武术教师团队质量和学生体能、武德等综合素质。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荀子在《荀子•修身》里所说的:“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就提到了“礼”之于“师”的重要性,那武术老师的“礼”从何来?来自于武术文化。武术文化教育的开展不仅能提高整个武术教师团体的自身武术修养,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也能在增强体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礼仪道德水平,充实自己的文化涵养。师生都能从武术文化教育中发现并懂得“术道并重、内外兼修”才是武术的真谛。

2)重塑武术形象,推动武术自身发展。高职武术教学中,应首先教授武术文化的基本礼仪,保持武术的良好形象,习武者通常在比赛前会与对手、教练等行礼,姿势也有明确要求,标准为: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胸前斜放,大拇指内扣,右手五指抱紧,拇指压于食指、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右拳立于左掌之中,两臂撑圆。礼仪的背后是武术文化的点滴体现,右手执拳,虽尚武,但谦虚请教,亦不自大;左手立掌,寓意为以武会友;五湖四海团结奋进皆为兄弟。学生在掌握基本礼仪和武术文化之后更能对武术产生崇敬之情,一批批优秀的习武青年将是推动武术发展的主力军,也是中华武术最佳接班人。

3)弘扬武德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习武要求“武以德立,德为艺先”,这就是“武德”,就是武术道德,即习武者道德品质的修养,它不仅包含了武术伦理规范的美德与意义,而且还包含了在整个武术社会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内在秩序,是武术伦理规范与习武者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富含中华文化的武德精微而博大,源远而流长,进入现代体育领域的武术运动当然要遵循奥林匹克精神和现代科学文明,使武术充分体现现代体育文明和体育道德。现代武德要把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党的武术教育事业,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我们应该把武术礼仪对武者的规范运用于社会之中,这是个人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净化社会环境,向世界展示一个东方大国的风采。

四、结语

武术文化教学纳入高职体育教育体系不仅能完善武术的教育体系,更能发掘武术新的内涵,并帮助其延续、发扬和创新,突破目前武术发展的瓶颈期,为国人展示正确的武术观和武术价值。所以高职教学中应该在传授基本技能的扎实基础上融会贯穿武术文化教育,并将武术文化教育视为该门课教学的关键纽带。

参考文献

[1]李耀辉.试论在高职武术教学中开展武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1):208+256.

[2]李永超.文化传播视角下践行武术礼仪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5,4(12):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