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育发展路径探析

时间:2023-01-28 09:08:47

武术教育发展路径探析

摘要: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着实提高学校武术教育的改革成效,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当前三种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思想进行法理辨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探索新时代武术教育改革的路径。研究认为:当前三种典型的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思想主要围绕“套路”与“对抗”两个基本点展开,但在“打练结合”与“打练分离”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却并没有将两者融为一个教学整体。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立足单势、打练结合、形成体系、培育精神”的改革设想。其中,“立足单势”是解决武术教学中“套路练习”与“技击对抗”矛盾的重要手段;“打练结合”是体现武术教学整体观的重要形式;“形成体系”是丰富学生整体武术认知的基本保证;“培育精神”是实现武术教育当代价值的重要指向。

1当代三种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思想的反思

针对当前学校武术教育问题,众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设想,有以国家层面正式推广实施的,也有落实于具体学校进行相应教改实践的。通过归纳整理,前后有5种典型的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思想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下面就针对这5种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思想进行反思。

1.1“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改革理念反思

该思想是邱丕相、蔡仲林、周之华等教授等武术名家在2004年左右提出的“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2]的改革思想,该改革思想以十六大所提出的“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时代背景,是针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该种思想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淡化套路的功用,也看到了套路无法培养学生的技击能力这一弱点,进而通过淡化套路的方式,突出对于套路之中方法的应用,进而尝试从“简化”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竞技对抗能力。可以说这种改革思想吹响了学校武术教育反思以套路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之缺憾,是学校武术教育开始着手思考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的冲锋号,具有一定的“身先士卒”的积极意义。

1.2“突出拳种、优化套路、强调应用、弘扬文化”之理念反思

吕韶钧、武冬课题组提出的“突出拳种、优化套路、强调应用、弘扬文化”[5]的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思想。这种改革思想在第一种改革思想的基础之上,其认为不应该“淡化套路”,更应该从套路的改革入手,去尝试优化套路,可以说是对套路运动的一种肯定。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突出拳种的积极意义,也即分拳种进行套路教学。除此之外,从该改革理念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改革思想十分认同套路在培养武术技击能力中的作用,因此其并没有否定套路,而是还要强化套路。最后这种改革思想基于文化层面对学校武术教育进行融摄,也即开始认识到文化在武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3“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理念之反思

第三种改革思想是赵光圣提出的,即“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6]此改革思想早已在各级学校完成了改革实践。这种改革思想的亮点是,提出以地域为划分标准的学校武术教育内容,也即根据当地的特色来选择拳种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中重视打的同时也要融合练,重视术层面的学习也要重视道层面的演进,重视武艺的勤练也要重视武德的培养。可以看到,该种改革思想融入了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同时,其看清楚了武术之打与武术之练是两股不同的力量,因此在改革中要选择齐头并进,而不是混淆视听,混为一谈。

1.4三种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思想的反思

始于思辨,盛于批判。从“土洋之争”中武术作为政治工具进入学校开始,武术与学校教育之间便难舍难分了。不论是当代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中“打练结合”与“打练并进”的改革方法之辨,亦或是改革内容中“套路”与“对抗”之辨,其实都是以爱国主义为指引,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朝前发展的轨迹。对当代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的三种思想进行梳理与反思的前提下得出以下结论:三种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思想虽然具体方针政策不尽相同,但是其都围绕“套路练习”与“对抗练习”这两个基本点来进行展开,具有“同一性”,即第一种“淡化套路”以培育技击能力;第二种“优化套路”以培育技击能力;第三种则认为“套路”与“技击”是两方面的内容;其次,根据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规律,发现其“差异性”主要存在于:(1)“打练结合”虽在具体方针中有所体现,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缺少融通打与练之间的交流媒介,致使打与练仍在实践中无法结合到一起;(2)“打练分离”的教学方针可以很好地解决竞技武术“舞”化问题,但没有将传统武术考虑进去,割裂了武术“打练合一”的整体观;(3)普通院校重传播,专业院校重传承,根据武术受教育主体不同而设计“打”与“练”,看似解决了武术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实际上也割裂了武术中“打练一体”的整体观。

2新时代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的路径展望

基于对上述三种典型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思想的思考,课题组提出“立足单式、打练结合、形成体系、培育精神”的具体改革路径,以更好地融通上述三种改革思想中存在的问题。

2.1立足单势,打练结合

2.1.1武术单势与套路之间内在关系的辨绎武术套路产生的具体时间虽然不可考,但根据明代程宗猷所做的《耕余剩技·单刀法选》的记载可以大体探究出套路与技击对抗之间的关系,如:“虽云着着实用,尤恐临敌掣肘。”[7]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单式刀法虽然实用,可直接用于实战当中,但在临场杀敌之时也难免有“掣肘”之时,即对战敌人时用起来手法不顺畅,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技击实战的水平,编纂了刀法套路,其作用就是让各个刀法单式串联起来,形成套路,这样在实战过程中刀法的运用就更加顺畅,进而克敌制胜。这段史料不仅说明了单式在实战中的作用,更强调了套路在实战中的作用。借古思今,当今西方搏击术本身也非常注重套路,只是其形式比较简短。例如,拳击中的直拳、勾拳、摆拳,在实战过程存在一个单式勾拳或者摆拳就可打倒对手的情况,但同样也可以看到直、勾、摆套路连环击打的过程。只不过西方拳击套路与东方的传统武术相比而言,其套路显得更为简洁,也侧面说明了套路在技击对抗中的作用。所以,具体到学校武术教育中,武术套路教学必然是不可或缺的。但还应注意一点,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受到韩非子“侠以武犯禁”[8]的传统历史偏见影响,我国学校武术教育一直以来也是以武术套路教学为主,为何效果却不令人满意呢?进一步分析,原来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内容是以武术操或者竞技武术套路为教学主体,而不是传统武术套路,并且在套路教学过程中忽略讲解套路招式中的攻防技击含义,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武术之后却不能够在日常一些特殊情况下实施基本的自卫的尴尬境地,因此,教师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教学思路,放弃以武术操以及竞技武术为主的教学内容,应选取精炼、有代表性的传统武术套路来进行教学,一方面,传统武术氤氲于传统文化当中,习练传统武术套路可以感受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由于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大、腾空动作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使学生受伤,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感。因此,我们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反对以竞技武术套路教学作为武术教学内容的全部,而不是仅仅根据群体的不同来割裂套路练习与技击对抗两者之间的整体性。上文中几种改革思想之所以主张“打练结合”亦或“打练并进”,正是因为其发现了当前武术教学中以套路为全部教学内容的错误导向。21世纪以来,在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中也有很多学者提出武术教育应该舍弃套路,立足单势,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提炼核心技法,然后反复进行单趟训练,之后讲解这些单式的技击方法”;[8]“中小学武术教育应该契合武术发展的原始规律,从单式设置武术教学内容”[9]等,通过分析发现,这些改革思想仅仅是将单式的学习与武术技击能力的培养挂钩,并没有指出单式对于套路学习的功用。在当代的学校武术教学中,如果仅仅将单式训练作为培养技击对抗能力的基础必然会割裂武术中套路练习与技击对抗的关系,甚至在教学中可能会让一些学生认为只有单式与技击内容才是武术,这显然与教学目标中培养学生“爱武术、知武术”的方向是相悖的,造成学生对于武术整体理解的偏颇。课题组在采访一线教练员时,他们曾表示:“一定量的套路练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身体的柔韧与协调素质,还有助于学生在技击实战过程中更容易打出连击组合”。换个角度思考,如果套路练习对技击对抗没有帮助,那么在以“技击能力”论高低的古代社会中,套路就被淘汰了。所以,在当代的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中不能顾此失彼,偏于一隅。技击对抗与套路练习“这碗水”应该端平,即“打练结合,不可分割”,在此基础上再以立足单势为基本点,沟通套路练习与对抗练习的关系,实现“打练合一”,这样不仅能够弥补上述几种改革思想的弊端,还能够丰富学生对于武术的认知,可谓一举两得。

2.1.2立足单势、打练结合操作程序的衍出立足单势、打练结合的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程序为:在选取合适的传统武术套路基础之上,将其完整动作拆解成单式,并且细化单式,再向学生讲解每个单式的攻防技击含义、应用特点、击打范围,其后组织学生当堂应用所学单式进行两两之间的喂手练习,再慢慢过渡到放弃喂手、随意对抗的阶段;在逐渐熟练的前提下,将所学习的一个个单式串联起来,构成套路进行演练,这样立足单势的教学思维不仅把套路教学与技击对抗贯穿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技法对抗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在某些场合下“露两手”,这样不仅不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套路的兴趣,还能在记忆套路的过程中锻炼对抗能力,进而解决套路练习与对抗练习两者不兼容的问题,真正实现“打练合一”。

2.2形成体系,培育精神

2.2.1“形成体系”训练方式的解读通过上述“立足单势、打练合一”的程式化教学方式构建过程分析,我们大体已经明晰了套路练习与对抗练习本来就是相互补充,同为武术完整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10]长期以来,“形成体系”的教学方式虽然在学校武术教育中一直没有人践行,但在民间却坚持得很好,特别是当前几种有名的拳种,例如: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八极拳、劈挂拳等,这些拳种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传承体系、教学体系,其传承人都按照传统武术“形成体系”的方式进行教学,针对传统武术这种体系化教学,很久之前就有武术专家论述过。例如,温力将传统武术训练体系划分为:“功法、套路、拆招、喂手、散手”;周伟良则提出:“以拳法为诸艺之源,以套路为入门之法,最终以‘既得艺,必试敌’即由招至化这样一个‘日不离用’的基本习武程序”。[11]那么,在学校武术教学中是否应该也采用传统武术这种体系化教学呢?针对这个问题,课题组重点采访了数位一线武术教练以及高校武术专家,其答案是否定的。首先,传统武术的训练体系是复杂的,一般学校教师对传统武术没有很深的理解,便很难掌握这种训练程序;其次,即便掌握了这种训练程序,由于其过程复杂,在由课时量规定的前提下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基于以上两点,课题组尝试探索一套适合学校武术教学的“体系化”教学方式。

2.2.2形成体系与培育精神的关系论绎武术隶属文化系统,所以在定义学校武术教学体系之前应该首先明白“体系”与“文化”两者的概念。“体系”意指在一定范围内按照事物之间一定的关系与内部所存在的逻辑而组合成的整体。[12]张岱年对于文化的论述,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下层“物质层”、中层“制度层”、上层“精神层”。[13]因此,尝试将其概念表述为:是一种在武术教学领域中所形成的,以技术、理论体系,制度体系,文化体系为主要内容,为实现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武术教学体系。这个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即技术、理论体系,制度体系,文化体系。技术理论体系主要是按照立足单势的、打练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技击水平以及套路展演水平,制度体系则指服饰、规则、对抗与展演等组织形式;文化体系则指在技术、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教学的基础之上实现对学生精神文化教育的目标。这与上述三种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思想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培育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可以理解为“自强”与“不息”两个部分。“自强”指的是从自我个体出发,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由“自主—自信—自强”三部分构成的整体目标;“不息”则是指为目标不懈努力的一种状态。对学生自强不息精神的培育要体现在“形成体系”的教学过程中。

3新时代学校武术教育改革路径的实践构设

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设计如下:第一,在教学开始前先向学生讲解整个教学流程,让学生明白教学的大体程序,在此基础上展开单式教学,先由老师示范正确动作,学生跟着模仿,再由老师给学生喂手,让学生体会单式的技击应用,之后学生分组练习,课堂将要结束时老师要做整体点评。同时,老师在上课之前要整理收集一些关于内含武术文化、武道、武德的经典视频下发到学生班级群,例如:《黄飞鸿》《霍元甲》《精武英雄》等视频,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学习,撰写学习笔记。第二,课堂武术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统一服饰,服饰要鲜明,体现武术人的风采。统一服饰属于仪式化熏陶,以增加学生对于武术文化的认同感,这不仅能让学生从内心上端正态度,而且有利于突出学习武术的“特殊性”,使其形成一种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就是培育其精神的过程;同时,在课堂之外可以设置武术社团、俱乐部等组织,让一些想进一步深入学习武术的学生加入,社团教学内容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例如,根据学生兴趣划分拳术、器械等若干项目,这样就可以在教学计划内以学生为主体向外延伸,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进来。第三,武术课教学不要全部以拳术教学为主,而要适当增加器械教学,例如:剑术、枪术、刀术等器械,器械是身体的延伸,不仅有助于学生感受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提升其学习兴趣。增加器械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触觉上体验武术,而不一定要求必须掌握,可作为一种“调节剂”,其教学内容最好也以单式入手进行套路练习以及设计相应的技击对抗,技击对抗可以以长条泡沫轴等软性器材代替,以防止学生在对抗中受伤。第四,每个学期教学完毕要进行教学考核检验,考试分为两个部分:套路展演以及实战对抗,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程度以及对抗效果打分,考核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挑选技术好的同学进入社团继续培养。如上述设计,学生在“立足单势、打练结合”的体系化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体验感,了解了武术内容的博大精深,提高了技击水平;而且在“形成体系、培育精神”的课上、课下体系化教学过程中,通过套路展演、技击对抗培育了勇敢拼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其中,增加课堂外教学延伸实现了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如果后续有学生想继续学习武术,可以通过俱乐部、社团等形式继续了解、学习,学生也通过体系化的教学程序把课上、课下两个部分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学武术、爱武术,将武术融入以后的生活中。

4余论

基于以上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为打通“打与练”之间、技击对抗与培育精神之间、套路与对抗之间的“隔阂”,提出“立足单势、打练结合、形成体系、培育精神”的改革方针。以“立足单势”为教学起点,通过单式培养学生技击能力的同时又可以将单式串联成套路方便学生展演,即以“立足单势”为线,把套路与对抗串联一起,形成真正的“打练合一”,打通了教学内容在选择“套路”还是“对抗”上的矛盾;在建立体系化教学方式的基础之上,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实现了武术教育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新武术列为学校教科[N].大公报,1918-04-03.

[2]创设武术教育讲习所[N].益世报天津版,1920-05-78.

[3]武冬.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21:10-21.

[4]赵光圣,戴国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1):84-88.

[5]杨建营.普通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理念探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4):128-133.

[6]杨建营.体育院校武术专业技术课程改革理念探析[J].体育科学,2018(12):3-10.

作者:夏一帆 彭国强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