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技创新的建议十篇

时间:2023-11-08 17:50:36

关于科技创新的建议

关于科技创新的建议篇1

关键词:高等院校;科技创新;机制;建议

高等院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中,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等科技奖励174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74.7%。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机制是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联系、制约的形式和运动原理,以及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1]。科技创新机制是维持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实践的重要基础。为贯彻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重大政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提升高等院校自主创新能力,现就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科技创新机制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政策

(一)大力提升科技人才建设整体水平。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保证,必须努力建立一套更加科学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一是研究建立能上能下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坚持以职称为牵引,科学设置考评周期,通过考核传导压力,充分调动人才队伍特别是青年骨干人才的积极性。二是研究建立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体系,把优秀青年人才放在关键岗位和重大任务中磨练,持续开展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鼓励更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三是研究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激励体系,重点突出业绩效益和作用贡献导向,抓紧研究科研绩效评价实施方案,调控晋职调级、薪酬奖金向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作用贡献大的拔尖人才倾斜。

(二)不断提升科研管理工作水平。科技创新的活力来源于科学管理和运行机制,要让制度规定切实成为保障和服务于科技创新的利器。一是要推进科学管理,牢固树立服务保障意识,优化流程,确保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创新中去。二是要推进精细管理,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实施分类管理,根据不同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规律,加强分类指导,对不同科技创新活动的科研产出提出不同要求,实施分类管理和评价。三是要推进高效管理,积极探索建立规范有序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实施配套办法,有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2]。

(三)不断提升科研经费保障效益。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模式,真正做到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一是要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经费使用自,紧密结合国家关于科研经费使用方式的政策调整,研究出台项目结余经费的转接使用办法[3],适当提高人员费所占比例。二是要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切实让科研经费在制度体系中为科技创新活动保驾护航,尽可能地为科研人员减轻科研经费过程中不必要的负担。

二、稳步推进科研绩效分类评价

(四)准确把握评价原则。评价工作应当遵循“贡献导向、分类实施、客观公正、注重实效”[4]的总体要求,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真正做到有利于鼓励科技创新,鼓励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鼓励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做出特色、追求卓越。

(五)科学建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要按照各类科研活动的特点规律建立相应评价标准,根据不同科研人员发展阶段区分评价重点,彰显论文、专利、项目、获奖、贡献等不同形式的业绩亮点,适当引入校外同行评价,鼓励科技人员在不同岗位追求卓越,形成合力。

(六)注重发挥职称晋升的牵引作用。要把职称作为反映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标志性作用突出出来。一方面“晋职先评”,以广大老师最为关注的高职晋升为重点,突出科研业绩考核环节,对拟晋升人员进行分领域业绩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职称晋升评审的重要参考。另一方面“按职设岗”,结合科研岗位津贴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将职称作为申报相应岗位的基本条件,按照岗位确定绩效工资和岗位津贴基数,以绩效考核结果作为调节系数,形成有效激励机制。

三、大力培育科技创新文化

(七)强化勇攀高峰精神。高等院校作为我军国防建设和科技创新事业的生力军,就是要始终保持想第一、干第一、拿第一的雄心壮志和气概勇气,要保持敏锐的眼光、宽广的视野和超前的判断,勇于创造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

(八)加强学科交叉融合。要切实树立学科交叉融合意识,打破门户之见、学科壁垒,寻找共同研究的兴奋点、切入点,实施跨学院交叉融合;要注重基础、发挥学科特色,夯实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以优势学科为轴心凝练学科方向培育新兴学科增长点;要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交流平台、基础支撑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建立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管理体制、绩效评价和协调联动机制。

(九)营造良好学术环境。要大力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鼓励科研人员自由研究探索,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5]。要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把培育优良校风抓实抓紧,始终坚持对学术腐败的“零容忍”,将科研学术成果数据真实性检验作为学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

参考文献

[1] 张浩,崔丽,侯汉坡.基于协同学的企业战略协同机制的理论内涵[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9-75.

[2] 李维超.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问题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1.

[3] 邹群.高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对策[J].管理观察,2012(36):161-163.

关于科技创新的建议篇2

从政策功能看,这些政策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调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和创新人才等不同主体创新积极性的分配 政策,如科研经费改革、科技成果处置权改革、股权激励政策等;第二类是鼓励特定科技创新行为的政策,如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推动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三类是支撑条件和环境营造政策,包括建立管理机制、设立专项资金、推动科技金融结合、增加科研用地和发展科技中 介服务等多个方面。

1 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

2010年以来,财政部和科技部、武汉市、上海市先后推出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政策包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 施办法》(财企〔2010〕8号)、《关于在部分中央企业开展分红激励试点工作的通知》(国资发改革〔2010〕148号)等14项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政策 及配套措施,通过创新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机制和税收激励措施,长效激发关键技术人员和核心管理层创造力,使个人收益、集体收益和国家收益共同增长。

1.1 政策着力点

①在已有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扩大了激励对象范围,多类机构可试点股权激励;降低了企业准入门槛,为更多企业提供实施股权激励政策的机 会。②激励方式更加多元,企业可采用“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分红激励、技术折股”等方式,地方试点增加更多激励方式,明确科研院所和高校还可以采取科技成果入股的方式。③政策优惠内容增加,符合条件的获得股权奖励的个人可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④引导机构向技术与相关管理人员倾斜,企业不得面向全体员工实施股权或者分红激励。企业无论是否实施全体员工持股计划,均可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行激励。⑤简化涉及股权和分红奖励的国有资产管理流程,符合条件的企业仅需按照试点办法规定程序操作即可。⑥试点政策更加精细科学和可操作,按照国有资产所属部门不同,对国有资产进行分类、分层管理;通过向社会公告、限制激励对象出资额、单位职代会或股东会及上级单位审议等方式,提高试点政策的公平公正公开。

1.2 政策实施情况与效果

截至2012年11月底示范区已审批试点单位97家(其中4家因方案变动提前终止,相关数据均已剔除)。已批复的主要激励方式为科技成果入股、科技成果收益分成和分红激励(采取多种激励方式的机构被重复计算);60%机构已实施激励,累计激励额度约1.85亿,激励对象约2750人,科技人员约占80%,平均激励强度约7万元 (股)/人,其中,股权激励额度约0.8~0.9亿元(股),激励人数约250人,分红激励额度约1亿元,激励人数约2500人。

抽样调查显示,32.4%的企事业单位对试点政策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约70%的单位认为股权和分红激励“使研发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对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进行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和小企业实施激励积极性高,80%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企业是新设企业;已实施激励企业中,70%盈利能力明显提高;科研单位入股企业“一股独大”现象得以改变,试点企业股权结构优化,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更大话语 权和主动性;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分别专心研究开发和管理事务,在转化的重大问题上共同参与决策,有利于建立科学的成果转化治理结构,科 技成果转化模式完善。

1.3 问题及建议

①实施激励企业存续时间长,调查显示,90%以上试点企业成立5年以上。建议进一步将政策调整为主要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初期的企业群体。②股权方式使用率低,原有技术入股企业正被清理,已实施人均激励强度仅为7万元,远低于外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收入,建议进一步加大国有技 术类产权激励力度。③政策执行低于预期目标,申报试点企业数量少,部分试点限制条件严于原有政策规定“上下游”环节复杂、相关税收优惠尚未落地,建议深化试点过程中沿用已有政策中的“宽口径”,并尽快落实税收政策。

2 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政策

中关村试点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政策包括《关于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改革试点的通知》(财 教〔2011〕18号)和《关于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 新示范区开展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收益权管 理改革试点的意见》(财教〔2011〕127号),这些政策提出从宽下放审批和科技成果处分权限,深化了科研类事业单位资产分类管理改革。

2.1 政策着力点

①扩大事业单位的处置权和收益权。中关村试点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限扩大,并且对处置科技成果收益的全部或分段计留。②进一步从“谁投资、谁所有”向“谁完成、谁处分”转变,科研机构可获得全部或大部分科技成果收益,科技成果的处置权、收益权相互匹配性有所提高,凸显了制度突破的系统性考虑。

2.2 政策落实情况与效果

2011年11月对中关村15家高等院校和20家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的调查显示,没有高校实施该试点政策,30%的中科院研究所实施了试点政 策,涉及的技术转让的价值均在800万元以下;虽然全部调查对象均未执行收益权试点政策,但发生的技术转让收入均未上缴中央国库。科技成果 处置权和收益权试点提高了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让的收益水平,激发了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技术交易的积极性,技术市场技术交易频率与科技成 果转化效率密切相关,北京市技术市场技术数据显示试点后北京地区中央级事业单位(绝大部分在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内)技术转让收入大幅 增加,其中高等院校成果转让增长最快,2011年、2012年技术收入较上年均有较大增长,且增幅逐年提高。

2.3 问题与建议

①多业务条线管理与成果转化相机选择的实际需要相悖,建议授予中央级事业单位可转化科技成果的完整权属。②监管重心过于偏重维护国 有资产安全,建议重置为“强制”转移转化、确保“三公”等方面。③对成果以处置等方式进行转化的激励措施规定不够到位,建议以实施强制转化制度为主线,建立科学合理、可持续的转化收益分配机制。

3 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

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试点政策包括《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关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试点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81号)、《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关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试点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82号)、《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关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83号)、《关于完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国科发火〔2011〕90号)等7项。这些政策通过税收扣除、税收减免等方式激励企业增加研发和职工教育经 费投入,降低科技人员股权奖励所得税压力等方 式促进企业创新活动开展。

3.1 政策着力点

①通过扩展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范围、调整可享受政策优惠的技术领域、提高职工教育经费支出税前扣除率、拓宽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相关核心自主知识产权范围、优化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等措施,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等税收政策的覆盖范围和激励力度。②部分地区建立“一站式”工作机制,简化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程序。如上海市税务部门对获得“973”、“863”、国家重大专项、创新基金、科技奖等资助的研发项目、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的研发项目、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以往申报过加计扣除的研发项目予以免评,降低企业申报成本,提高政策执行效率。③提高股权激励政策对科技人员的激励力度, 获企业股权奖励的相关技术人员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东湖、张江通过设立所得税代垫基金,延迟个人所得税缴纳时间。

3.2 政策执行情况与效果

示范区享受税收优惠企业数量逐年增加。2011年,中关村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企业数较上年增加了62.3%和73.6%,远高于其他地区;中关村有7家企业依据新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中关村企业加计扣除总额较2010年增加了 58.44%,平均每家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强度上升了14.86%;对张江 示范区102家企业2011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情况的调查显示,张江企业均增加了研发投入,其中28.4%的企业研发投入增长高于40%。

3.3 问题与建议

①政策实施主体限制过严,影响政策发挥效应。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在研发活动领域、合格研发费用范围等方面存在过度限制;职工教育 经费税前扣除政策仅限高新技术企业享受;股权奖励税收政策执行层面缩小了试点政策范围。建议进一步放宽试点政策实施主体限制,提高政策 覆盖面。②部分试点政策对原有政策完善不足。高新技术企业政策中原有的技术领域限制、核心知识产权限制以及企业收入表述不清的问题在试 点政策中均未改善或完善不足,弱化了试点政策的试点意义,建议进一步完善试点政策,并扩大试点范围,提高试点政策的示范和试验作用。

4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政策

科研经费管理试点政策包括《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关于在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试点的意见》(财教〔2011〕20号)、《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经费间接费用列支管理办法(试行)》(中示区组发〔2010〕15号)、《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重大专项资金试点管理办法》(中示区组发〔2010〕16号)等4项,这些政策通过调整间 接费用列支比例、增加科研人员激励比例以及完善预算调整程序等手段,提高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效率,发挥了财政科技投入对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引导和杠杆作用。

4.1 政策着力点

①对不同性质的项目承担单位分类规定不同的间接费用列支比例。试点政策借助“间接费用”比例,增加项目承担单位的管理手段和调控能力, 有利于增强承担单位在项目组织实施和经费管理中的责任感,也为承担单位发挥法人作用提供了财力保障。②在间接费用中增加用于科研人员激 励支出的部分。通过在科研经费中增加用于科研人员激励支出,完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③科研项目经费分阶段拨付和后补助,鼓励产学研相结合,突出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评价导向。④完善试点项目中相关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预算调整程序,适当扩大科研单位在项目内部各项费用间预算调整的权限,增加经费使用自。

4.2 政策执行情况与效果

2010年以来,中关村示范区纳入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试点项目和列支间接费用逐年增加,部分项目采用后补助的支持方式。2012年1~9月,北京市纳入试点的739个项目列支间接费用2949.99万元,超过2010年全年。

列支间接费用、增加绩效支出、分段拨付和后补助等试点措施对理顺项目(课题)组与承担单位的分配关系、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导向等起到重要作用,发挥了财政科技投入对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引导和杠杆作用,突出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4.3 问题与建议

①实施间接费用补偿的科研项目仅限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公益性行业专项,试点政策覆盖面过窄。建议扩大间接费用 补偿的项目适用范围,将其逐步扩大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其他科研项目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专项)。②间接费用列支范围及比例缺乏针对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的核算办法,有待进一步细化,建议既区分科研承担单位类型也区分科研活动类型制定差异化的补偿办法。③试点对科研活动的经费支持方式探索不足,较少采用创新的投入方式。建议对多主体参与、产业化程度高、额度小的项目采用后补助方式、对额度大的项目采用分阶段拨付方式,或探索前资助与后补助相结合方式。④间接费用列支试点未能解决项目组和承担单位在仪器设备及房屋使用费等资源合理补偿、管理费、人员支出的统筹使用等方面的分配关系。建议下一步试点应涉及现代院所制度,落实科研院所管理自,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5 科技金融政策

科技金融政策通过不断优化科技和金融结合环境,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和产品,不断引导金融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创新投入。

5.1 政策着力点

①通过奖励、参股、风险补偿、股权激励、物业补贴等方式加大对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创业投资人才和被投资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②对试点企业给予信用评级费用补贴、贷款贴息,对试点银行给予风险补偿;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和小贷公司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担保业务发展。③通过对中小企业改制、上市挂牌等不同阶段财政扶持和完善工商登记、优化上 市环境、培育上市资源支持多层次市场建设。④通过资信调查费补贴、提高承包额度等方式提高保险机构承包额度和对科技企业提供保费补贴等方式促进科技保险发展;对政府采购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示范项目给予保费补贴。⑤通过健全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服务平台、完善科技金融信用服务体系、加强对科技金融服务的组织协调等方面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多举措推动各类金融中介机展,加快金融人才集聚。

5.2 政策执行情况与效果

①创业风险投资发展迅速,2011年示范区内创业风险投资管理资本总额、投资项目数和投资 额分别较2010年增长了74.61%、64.55%和 105.44%。中关村示范区内还形成了独特的股权投资模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②多家商业银行在中关村设立分行、信贷专营机构或特色支行;科技支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多种金融业态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小微企业贷款融资支持大幅增长;股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中小企业集合贷等金融产品改善了中小企业融资环境。③示范区多层次资本市场初具规模,各类企业在主板、创业板、中小板和新三板挂牌数量和融资规模逐年增长;新三板为示范区非上市企业提供了股份转让平台,2012年前10个月,挂牌企业通过定向增资获得8.2亿元融资,较2011年多1.7亿元。④中关村信用保险及贸易融资试点工作和 首台(套)科技保险稳步推进。

5.3 问题与建议

①天使投资及早期投资机构数量匮乏,政府引导基金难以覆盖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创业投资的政策杠杆效应未充分发挥,建议加大 针对于天使投资和早期投资引导基金的设立工作,引导和促进社会资金加大对初创期企业的投资力度。②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障碍较大,建议 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在示范区内建立科技银行和专营机构,扩大示范区内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范围,提高各类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③科技担保“小、弱、散、难”,建议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的担保机制,中央财政与地方政府、民间资金合资共建区域性担保子公司和向地方科 技担保公司注资方式的方式,推动科技担保体系网络化发展。④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退出渠道狭窄,知识产权估价、交易问题尚未解决,知识产权融 资规模较低。建议构建技术、制度和政策环境完善的一体化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设立质押贷款贴息专项资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⑤多层次资 本市场门槛总体较高,覆盖面较小,建议以区域 性柜台交易为基础,加快全国性统一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建设。⑥示范区对科技保险的引导和激 励缺乏有效手段,科技保险风险分散功能未充分发挥,建议以首(台)重大装备为核心,深化保险工具开发,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丰富科技保险内涵,争取保险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重大产业化项目投资。⑦示范区信用体系尚待完善,建议发挥政府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建立系统的信用平台。

6 创新型人才政策

6.1 政策着力点

①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示范区结合自设区位环境优势和发展需求,出台针对性的高端人才引进措施。②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减少进入壁垒和行政审批、完善公共资源环境、减少人才后顾之忧等措施,加大吸引人才力度。

6.2 政策执行情况与效果

示范区依托各类人才计划,辅以各项人才政策,吸引大量高端和国际化人才,示范区已成为高端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集聚地区。人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贡献大幅提升,示范区科技成果数量迅速增长。如2011年,中关村每百万人专利年授权量达9089件,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6.3 问题与建议

关于科技创新的建议篇3

腾讯马化腾的推进互联网+、分享经济,

科大讯飞刘庆峰的人工智能和中国脑计划,

浪潮孙丕恕的推进政务云服务,

启明星辰严望佳的信息系统历案制度,

……

科技大佬的提案和议案精彩纷呈,

院士专家的点评更是务实中肯,

来,让我们聆听2016年两会科技智慧之声!

当前,信息技术正处于融合集成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发展的新时代。电子信息产业面对诸多新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行业领军人物作为引领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始终密切关注着产业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方向。关注了行业领军人物的提案和议案,就是关注了产业的风向标。让我们紧跟这些产业风云人物的脚步,一起探寻创新与科技在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绽放的精彩。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前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接“十二五”、下启“十三五”,通篇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明确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当前,信息技术正处于融合集成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发展的新时代。信息技术产业面对新挑战的同时,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行业领军人物始终密切关注着产业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方向。让我们紧跟他们的脚步,一起探寻创新与科技在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绽放的精彩。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科技界,当中有不少是重磅议案和提案,这些建言献策或将改变科技互联网的发展格局。

在这次两会中,无人驾驶技术备受关注。无论是百度CEO李彦宏还是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都提到了要加快完善无人驾驶技术相关法律法规,为无人驾驶汽车的上路以及大规模推广做准备。百度之前一直处于保密状态的无人驾驶汽车2015年也进行了路测。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将迎来新一波的浪潮,加快完善无人驾驶汽车相关制度,有利于推动产业发展,抢占技术制高点。

随着互联网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深入融合,越来越多的民生话题成为互联网的行业热点。继2015年全国两会带来有关“互联网+”议案,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作为来自互联网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今年两会带来比去年更多的议案,直指民生问题。他的议案涉及分享经济、互联网医疗、数字内容产业、互联网生态安全和“互联网+”落地措施等五大民生“痛点”。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今年携5项议案亮相两会,分别涉及人工智能和中国脑计划、建立国家教育大数据、无人机监管、健全创新创业扶持保障体系、建立国家金融大数据。

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提出“关于以IT创新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建议。此外,他还提出“关于加快推进政务云服务纵深发展”的议案。

关于科技创新的建议篇4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底。有关示范区和试验区的试点科技创新政策共出台93项,包括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14项、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政策2项、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6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政策4项、科技金融政策32项、创新型人才政策35项;从政策出台制定部门或层级来看,中央部门颁布政策13项、示范区所在省(直辖市)政府或部门颁布21项、示范区管理机构颁布59项;从政策涉及区域来看。包括中关村示范区33项、武汉东湖示范区26项、上海张江示范区37项。示范区试点政策是对有关现行制度的突破、调整和修订。直接涉及40余项相关基础性法律、法规和政策。

从政策功能区分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调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扣创新人才等不同主体创新积极性的分配政策,如科研经费改革、科技成果处置权改革、股权激励政策等;第二类是鼓励特定科技创新行为的政策,如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三类是支撑条件和环境营造政策,包括建立管理机制、设立专项资金、推动科技金融结合、增加科研用地和发展科技中介服务等多个方面。

本文选择六项政策进行初步介绍,相应分析各政策的着力点、落实情况与效果,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建议。

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政策

中关村试点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政策提出,从宽下放审批和科技成果处分权限。深化了科研类事业单位资产分类管理改革。

政策着力点:扩大事业单位的处置权和收益权。中关村试点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限扩大,并且对处置科技成果收益的全部或分段计留;进一步从“谁投资、谁所有”向“谁完成、谁处分”转变,科研机构可获得全部或大部分科技成果收益,科技成果的处置权、收益权相互匹配性有所提高。凸显了制度突破的系统性考虑。

政策落实情况与效果:调查显示,没有高校实施该试点政策,30%的中科院研究所实施了试点政策,涉及的技术转让价值均在800万元以下;虽然全部调查对象均未执行收益权试点政策,但发生的技术转让收入均未上缴中央国库。北京市技术交易市场的统计数据显示,试点后北京地区中央级事业单位(绝大部分在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内)技术转让收入大幅增加,其中高等院校成果转让增长最快,2011年、2012年技术收入较上年均有较大增长。且增幅逐年提高。

问题与建议:多业务条线管理与成果转化相机选择的实际需要相悖。建议授予中央级事业单位可转化科技成果的完整权属;监管重心过于偏重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建议重置为“强制”转移转化、确保“三公”等方面;对成果以处置等方式进行转化的激励措施规定不够到位,建议以实施强制转化制度为主线,建立科学合理、可持续的转化收益分配机制。

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

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试点政策,通过税收扣除、税收减免等方式激励企业增加研发和职工教育经费投入,降低科技人员股权奖励所得税压力等方式促进企业创新活动开展。

政策着力点:通过扩展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范围、调整可享受政策优惠的技术领域、提高职工教育经费支出税前扣除率、拓宽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相关核心自主知识产权范围、优化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等措施,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等税收政策的覆盖范围和激励力度。

部分地区建立“一站式”工作机制。简化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程序。例如,上海市税务部门对获得“973”、“863”、国家重大专项、创新基金、科技奖等资助的研发项目、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的研发项目、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以往申报过加计扣除的研发项目予以免评。降低企业申报成本,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提高股权激励政策对科技人员的激励力度。获企业股权奖励的相关技术人员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东湖、张江通过设立所得税代垫基金,延迟个人所得税缴纳时间。

政策执行情况与效果:示范区享受税收优惠企业的数量逐年增加。2011年,中关村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企业数较上年增加了62.3%和73.6%,远高于其他地区;中关村有7家企业依据新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中关村企业加计扣除总额较2010年增加了58.44%,平均每家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强度上升了14.86%;张江企业均增加了研发投入,其中28.4%的企业研发投入增长高于40%。

问题与建议:政策实施主体限制过严,影响政策发挥效应。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在研发活动领域、合格研发费用范围等方面存在过度限制;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仅限于高新技术企业享受;股权奖励税收政策执行层面缩小了试点政策范围。建议进一步放宽试点政策实施主体限制,提高政策覆盖面;部分试点政策对原有政策完善不足。高新技术企业政策中原有的技术领域限制、核心知识产权限制以及企业收入表述不清的问题在试点政策中均未改善或完善不足,弱化了试点政策的试点意义,建议进一步完善试点政策。并扩大试点范围。提高试点政策的示范和试验作用。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政策

科研经费管理试点政策方面。通过调整间接费用列支比例、增加科研人员激励比例以及完善预算调整程序等手段。提高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效率,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对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引导和杠杆作用。

政策着力点:对不同性质的项目承担单位分类规定不同的间接费用列支比例。试点政策借助“间接费用”比例,增加项目承担单位的管理手段和调控能力。有利于增强承担单位在项目组织实施和经费管理中的责任感,也为承担单位发挥法人作用提供了财力保障;在间接费用中增加用于科研人员激励支出的部分。通过在科研经费申增加用于科研人员激励支出,完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科研项目经费分阶段拨付和后补助,鼓励产学研相结合,突出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评价导向;完善试点项目中相关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预算调整程序,适当扩大科研单位在项目内部各项费用间预算调整的权限。增加经费使用自。

政策执行情况与效果:2010年以来,中关村示范区纳入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试点项目和列支间接费用逐年增加,部分项目采用后补助的支持方式。2012年1-9月。北京市纳入试点的739个项目列支间接费用294999万元。超过2010年全年。

列支间接费用、增加绩效支出、分段拨付和后补助等试点措施对理顺项目(课题)组与承担单位的分配关系、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导向等起到重要作用,发挥了财政科技投入对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引导和杠杆作用,突出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问题与建议:实施间接费用补偿的科研项目仅限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公益性行业专项,试点政策覆盖面过窄。建议扩大间接费用补偿的项目适用范围,将其逐步扩大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其他科研项目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专项);间接费用列支范围及比例缺乏针对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的核算办法,有待进一步细化。建议既区分科研承担单位类型也区分科研活动类型制定差异化的补偿办法;试点对科研活动的经费支持方式探索不足,较步采用创新的投入方式。建议对多主体参与、产业化程度高、额度小的项目采用后补助方式、对额度大的项目采用分阶段拨付方式,或探索前资助与后补助相结合方式;间接费用列支试点未能解决项目组和承担单位在仪器设备及房屋使用费等资源合理补偿、管理费、人员支出的统筹使用等方面的分配关系。建议下一步试点应涉及现代院所制度,落实科研院所管理自。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创新型人才政策

示范区创新型人才试点政策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改善人才成长环境。促使示范区成为高端人才的集聚地,创新产出大幅提高。

政策着力点: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示范区结合自设区位环境优势和发展需求,出台针对性的高端人才引进措施;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减少进入壁垒和行政审批、完善公共资源环境、减少人才后顾之忧等措施,加大吸引人才力度。

政策执行情况与效果:示范区依托各类人才计划,辅以各项人才政策,吸引大量高端和国际化人才。示范区已成为高端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集聚区。人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贡献大幅提升。示范区科技成果数量迅速增长。2011年,中关村每百万人专利年授权量达9089件,远高于全审平均水平。

关于科技创新的建议篇5

翻开于天忱委员的《提案》,一组组数据令人震惊:“自从2001年入世后,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在我国已取得85%以上专利权,其中有95%高端技术被国外公司独家垄断。受多种因素严重影响,我国目前仅有25%企业初具自主研发能力,不足10%企业拥有自主创新专利,拥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企业仅占0.0003%……”。从这一组组精辟准确数据中,我们看到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巨大差距。

在2006年下半年,于天忱委员在走访使用本钢“双高”产品的13个国民经济发展重点行业的80多家重点企业时,看到了运用自主创新技术生产出高端产品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把握了要把企业建成自主创新技术主体急需解决的政策性问题。从那以后,于天忱委员就将“把企业建成技术创新主体”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在不断深入各行业、各企业的“用户走访”中,进行国家现行政策探讨、进行企业现实状况调研,先后历经3个多月、六易初稿,最终形成了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成果转化”等3个方面13项建议的《把企业建设成技术创新主体的有关政策建议》提案。

为确保把企业建成自主创新主体,于天忱委员建议国家设立“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与运用成果奖”,对自主创新成绩优异的企业,给予“国家财政拨款支持自主创新专项奖、自主创新优秀企业享受减免所得税”等“部级”奖励;对经国家科技、财政、税务等部门确认的企业自主创新研发机构,可注册独立法人、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一定期限免征少征所得税等政策;对“部级”技术中心因扩大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所占用的土地,给予免除土地占用费、减免交纳相关费用、免征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发展科技投融资,于天忱委员建议:国家各级政府把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资金投入,作为财政预算、财政执行重点,在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超收分配中保证自主创新科技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国家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专门用于支持企业“部级”技术创新重点 工程、重点项目风险投资和专项引导资金,健全由政府、企业、金融、保险等多方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全社会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科技资金投入体系,完善推进企业实现自主创新风险投资基金、投资担保等多种投资、融资方式体制和机制;建议国家组建多种形式联合风险投资公司,以按比例跟股、风险补贴、股权代言等优惠政策吸引风险投资,充分发挥科技资金在市场资源配置中基础作用。为减轻国家对企业自主创新财政投入负担,于天忱委员建议国家设立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科技开发基金管理法律法规,允许企业按销售收入一定比例提取资金建立所得税前列支的“自主创新基金”,专门用于统一使用,单独核算,单独审计的自主创新技术费用支出;对每年增创500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的科技项目转化,给予财税方面减免税费优惠政策,支持企业以股权投入、技术转让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实施自主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对经国家认定的自主创新科研成果效益显著项目,实施3年所得税地方留用部分由同级财政给予返还的政策奖励;建议各级政府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 号》相关规定同时,还应从企业高薪聘用科技人员享受减免个人所得税、减征或免征科研开发人员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企业聘用技术人员购买住房允许列入成本费用,在所得税前列支。

细读这篇渗透于天忱委员睿智的《提案》,仿佛看到那颗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赤子之心。那些曾接受于天忱委员调研的企业“老总”们,那些莅临“两会”的来自企业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同仁,都高度评价《关于把企业建设成技术创新主体的有关政策建议》提案,一致认为这一提案突破了“政策屏障”、冲出了“制度盲区”,一定能给建设自主技术创新的企业带来巨大推动力。

关于科技创新的建议篇6

[提要] 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科技合作日益成为区域合作的主要内容,通过开展区域科技合作,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势互补,增强科技的创新活力,提升区域科技进步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而营造一个规范化、体系化的科技政策环境,对于提升京津冀区域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京津冀;科技合作;政策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月16日

近年来,京津冀的区域合作不断深化,而营造一个规范化、体系化的科技政策环境,对于提升京津冀区域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与社会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京津冀科技政策环境建设情况

在2000年和2001年国家科技部就出台了《关于加强西部大开发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2006年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随后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第一次把产学研结合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目前,京津冀在国家科技政策的大前提下,以国家总体科技规划为基础,积极探索科技合作的新机制,制定了跨地区科技合作政策。但是,目前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合作同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科技合作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机制和体制还有待完善。一是高层次的合作磋商协调机制还没有建立;二是区域间在各方面存在差异,科技合作必然面临各种错综复杂的冲突和矛盾。因此,探索京津冀区域科技合作的推进机制与协调机制,构建现实、可行、科学的京津冀区域科技合作机制是当务之急。

 

二、建立京津冀科技合作政策推进机制

建立京津冀科技合作政策的推进机制,通过政策创新促进科学技术的跨区域集成式发展,最终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

1、共同制定科技合作规划。由国家有关部门与京津冀各方共同制定京津冀地区科技合作发展规划,制定涵盖整个地区的科技发展战略、中长期科技发展建设规划,推动建立适应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机制。在指导思想、发展战略、政策制度、科技攻关、人才交流、产业集群等方面形成协调共赢的共同体。

 

2、共同制定科技合作项目管理相关政策。京津冀区域内建立并规范科技项目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区域合作,围绕京津冀地区的特色资源和共性技术,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同时,出台京津冀地区科技合作联合招标相关的政策,在科技项目招标中,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原则,区域内的企业、科研机构等法人均具有招标资格。

 

3、共同制定科技资源共享相关政策。京津冀区域内采取统一规范、自主建设、资源分区、系统整合的建设模式,构建京津冀地区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在平台建设的总框架内,各方结合各自的资源优势,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各自建设分系统平台,通过系统总成,形成总的共享平台,通过统一的平台门户对外服务。制定相关政策,加快推进科技文献、科技信息、专家库、动植物资源和水文资源等基础性科技资源的联网共享,包括相互开放部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大型公共仪器设备、技术标准检测评价机构等。

 

4、共同制定资质互认及同等待遇相关政策。京津冀应制定区域内资质互认及同等待遇的政策,相互认可经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有关资质,包括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成果、高新技术产品、科技型中小企业、外商研发机构、科技中介机构等,经当地政府同意,外地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成果、高新技术产品、知识密集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外商研发机构、科技中介机构等可享受本地同等的优惠政策。

 

5、共同制定科技人才培养与交流政策。京津冀地区拥有数量较多的科学技术人才,制定一个有利于科技人才合作培养与交流的政策措施,三地联合开展科技合作、交流与人才培养,实现区域内人才的自由流动,优化京津冀科技领域专家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三地科技合作和经济发展,促进优势产业的研发人员的合理配置,共同建设区域内科技人才队伍。

 

6、共同制定统一的经济协作区政策。近年来,从行政区经济走向经济区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从经济区域化发展趋势出发,为实现区域的规模效应,在不重新划分行政区域的前提下,京津冀可采取设立经济协作区的形式,在协作区内,各方之间打破地方的行政壁垒,共同制定统一或者互通的区域性政策与规划,实现经济科技要素自由流通与自主配置,推进经济区域性联动发展。

 

三、建立京津冀科技合作政策的协调机制

为进一步推动京津冀科技合作,应在区域科技合作机制下设立京津冀科技政策协调完善管理机构,对区域内各方原有的科技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达到区域与国家科技政策的协调、区域与区域间在科技政策方面的协调、区域内科技政策的协调。

 

1、通过设立论坛和召开合作洽谈会进行协调。京津冀区域经济科技合作应设立两大平台:京津冀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和京津冀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论坛与合作洽谈会由京津冀共同主办,由国家相关部门担任论坛指导单位。论坛按照“联合主办、轮流承办”的形式,原则上每年举办一次,共同商讨区域经济合作上的重大问题。

 

2、通过召开高层联席会议进行协调。京津冀应定期召开高层联席会议,高层联席会议的职责是研究京津冀科技合作政策、规划,研究解决京津冀科技合作中需要协调的重大问题,审议、决定京津冀科技合作的重要文件,对本地区参与区域科技合作的政策、规划、工作方案以及重大合作项目做出决策;向联席会议提出推进京津冀科技合作政策的建议和需要提请联席会议解决的其他事宜。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年会,年会在京津冀合作与发展论坛举办期间召开。在联席会议下可设立秘书处,执行联席会议的决定,负责协调秘书长协调制度、各成员方日常工作办公室、部门衔接的落实和制度运作,起草、报送、印发京津冀合作有关文件等。

关于科技创新的建议篇7

4月初我局召开了民主评议、机关效能建设、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动员大会。在总结去年开展民主评议活动的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安排布置了20*年的工作。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贾亮同志任组长的市科技系统民主评议活动参评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制定了《*市科技系统20*年民主评议活动参评工作方案》。实施了“一把手”工程,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管业务必须抓行风、抓自身同时抓基层”的工作责任制。切实把民主评议工作列入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真正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上下共同配合,齐抓共管。同时,市局领导成员及其主管科室责任到县区,定期调研,协助县(区)解决在民主评议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协调与县(区)有关方面的关系,保证民主评议工作落到实处。

(二)周密组织,推动民主评议工作健康发展。

为使民主评议工作不走过场,切实取得实效,我局针对活动的开展情况,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方法,加以引导和推动。一是针对基层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将其作为重点列为承诺内容,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及科技网站广泛向全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每个干部对“公开承诺”内容重点掌握并严格按照承诺内容开展工作。为深入推进民主评议工作,我局领导于2月8日、5月10、8月2日、11月16日四次走进电台“行风热线”直播间,宣传我局对外公开承诺内容,宣讲我局职责,解答群众电话咨询。认真编发《行风增刊》11期,到目前,省科技厅行风简报采编了5期,省科技厅网站采编1期,对我局民主评议工作情况及时进行反馈。二是党组定期研究民主评议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大对民主评议各阶段工作的指导力度。三是加强协调督导,召开机关各科室及下属事业单位评议工作汇报会,重点汇报自查整改情况。局领导深入各县区了解民主评议工作的开展情况,经常给予督导。四是广泛征询社会各界意见,加强与外界的沟通联系,接受社会监督。局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分工定期走访,沟通情况。我局把直接服务对象作为重点,分别就机关效能建设、政风行风建设等服务性工作向他们发放征求意见函并登门征求意见和建议,设立举报意见箱,每星期开启一次。今年共发放征求意见表260份,收到反馈表70份,经梳理归纳为11条意见,针对意见,提出整改措施14条,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改进。另外,为了进一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构建和谐文明的机关,我局又在11月份印发了《*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征求意见和建议的函》,邮寄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评议员、监督员、服务对象等部门及群众手中,此“函”的内容中列举了种种不良现象和存在的各种问题,公开了局长、纪检组长办公电话、手机,可以通过电话、邮件等多少形式,以署名或不署名的方式,向局长、纪检组长和局机关反映意见和建议。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改进了工作作风,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科管工作人员充分发挥业务优势,为服务对象跑项目,找外联,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三)以创建和谐机关、文明科室活动,来促进机关效能建设,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今年,我局通过创建和谐机关、文明科室活动,来进一步促进机关效能建设,切实转变政风行风,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一是制定了《*市科技局关于推行效能建设规范化管理的实施办法》,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为目标,对我局的工作及日常管理制度进行梳理、细化和完善,在推进效能建设规范化管理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为依法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奠定了基础。二是成立了以局党组成员为主要成员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机关党委办,由党委办牵头、行政办和监察室共同负责机关效能建设的组织、协调、监督、考核等工作。三是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编制了科技局工作流程,明确了我局所有对外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各科室都悬挂了科室职责,对每个工作人员都明确了岗位职责,明确了工作任务,形成逐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工作体系,还为每位工作人员制作了*市科技局岗位职责桌牌。四是严格工作制度,规范工作过程。逐步建立了量化标准,严格过程控制,明确办结时限,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五是完善协调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增强效能工作的内在动力。成立由局领导牵头、党委办、行政办和监察室组成的效能建设监督考核小组,全面负责效能建设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考核评比。不定期地对各科室和工作人员的工作状况和平时表现进行检查,并利用会议或其他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性意见。尤其是结合上半年公务员平时考核工作,我们以科室为单位,对每人的学习、工作、本岗位任务完成情况和工作表现等内容,按照德、能、勤、绩、廉等情况,进行了个人回顾总结、交流经验体会,开展相互批评和自我批评,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制定改进措施,明确努力方向。六是加强学习,以会代训,定期召开学会,通过学习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查找不足,进行整改,不断提升办事质量和效率。还组织机关干部进行了“学习党的知识、增强先进性意识”试卷测试活动。七是定期对办公场所进行检查评比,对不卫生、不整洁的进行彻底整改,使之成为干净、温馨、和谐文明的办公场所。八是通过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开展,努力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提高自身的社会公信力,提高机关办事质量和效率,更好的为群众服务。机关各科室对本部门工作职权及具体内容进行了彻底的清理,确定行政职权项目13项,明确公开的范围、时限和载体,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13个,报请市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和批准,进行了公开,并根据公开情况,逐步建立健全权力运作中的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制度。

(四)加强党风廉政教育,促进干部队伍建设

制定了*市科技局纪检监察工作要点和2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安排意见,细化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层层签订了责任书,建立健全科级以上干部,包括下属事业单位在内的个人廉政档案,实行了纪检组负责人同科级干部半年谈话制度,同时对于科级干部任职前、预备党员都进行廉政谈话;在全局党员干部中开展学习贯彻《》和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荣八耻”学教活动,并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大讨论,并写出心得体会;利用全省科技系统公务员在我市培训班的教材,对我局党员干部进行了一次职业道德和廉政建设方面教育培训,观看了《忏悔录》等警示教育录像片。通过以上学教活动的开展,切实解决党员在思想、组织、作风、廉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做到干事、创业、为民有机统一,防止腐化堕落行为的发生。

(五)抓行风,促业务,创佳绩

抓好机关效能和政风行风建设,以及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等工作,目的是促进本部门为群众、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市委、市政府会议精神,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科技工作,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业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三项工程,打造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科技交流与合作三大平台,强化科技投入,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今年,我们制定了《*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市工业、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实施等方案,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实施体系;加大科技投入,20*年*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科技支出3027万元,比上年增长130.89%,安排科技专项资金为1550万元,其中新安排工业企业技术研发资金1000万元,科技三项经费在去年380万元的基础上增加到500万元,比上年度增长31.58%,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鼓励社会加强科技投入,仅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总投资达1.2亿元;重新修订了《*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设立了科学技术市长特别奖,提高了科技进步奖奖金幅度,一、二、三等奖分别由过去的5000、2000、1000提高到10000、5000、3000元;实行*市专利申请资助办法,资助辖区内的单位和个人的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奖励资金和资助经费列入了市级财政年度预算;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精心筛选和确定20*年度市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通过专家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筛选了低合金带钢开发、纳米二氧化硅、新型工程钻机、25年树龄庄园葡萄酒研制、奶牛性控及性控胚胎应用技术研究等85个项目列入市级科研攻关计划;启动了*市农作物良种育繁体系建设工程,确定了“十一五”时期全市农作物良种育繁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实施方案,拟在“十一五”时期,以市农科院为主,市县农业技术部门配合,建立起良种原始创新体系,建起稳固的不同生态类型区适宜良种育繁基地、农作物新品种评审认定基地和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示范基地,目前,全市示范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41项,推广面积累计达150余万亩。

同时,为给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农村科技“特派员”活动。从市直农口单位、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县区农业科技部门,选派了271名优秀科技人员派驻20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科技型农业企业,开展村级科技工作规划和措施落实,推广新品种和实用新技术,创办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为派驻村提供种植业、养殖业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信息,为乡村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关于科技创新的建议篇8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省、市先后召开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工作。我区召开这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工作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全省、全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推进我区自主创新工作,加快建设创新型蓬江。为开好这次会议,区委、区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区委专门召开书记办公会议和常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有关工作;区委常委扩大会议、区科技工作领导小成员工作会议,专题研究讨论区委、区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蓬江的决定(讨论稿)》。这次会议印发了这份讨论稿,希望大家认真审阅,结合各自领域,提出修改意见。会议还将对获得20*年度蓬江区科学技术奖的项目代表颁奖,会议结束时,李永安同志作讲话。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

自主创新能力是当代国家、地区和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把加强自主创新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摆到了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显示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全省、全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工作会议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省、我市发展的必然选择、现实选择、唯一选择,是发展后劲之所在,核心竞争力之所依,前途命运之所系,深化了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坚定了走科技创新之路。结合我区实际,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充分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发挥毗邻港澳的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相当的产业规模和经济实力。但由于引进的企业多数是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使我区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这种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给我区造成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我区经济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能降低各种消耗,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充分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区争当全市提高核心竞争力排头兵的必然要求。今年1月13日,王南健市长到我区视察调研,提出了蓬江区在产业集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三个方面当好排头兵的要求。这是在我市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市委、市政府对我区提出的新要求。当前,珠三角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由拼投入、拼资源转变为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现实表明,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我区是江门市的中心城区,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我们具有政策、技术、人才、资源、市场、环境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优势,我区自主创新能力应该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我区摩托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质量、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但也要看到,我区除摩托车产业外,其他支柱产业主要是传统产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竞争力弱,汽车配件、玻璃灯饰、钻石珠宝等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区要争当全市排头兵可谓任重道远。因此,要加大自主创新工作力度,加快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重点发展产业核心竞争力,争当全市提高核心竞争力排头兵。

(三)充分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蓬江的迫切需要。经过“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我区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蓬江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区经济已经形成较高基数,如何实现经济在较高基数上较快增长,是我区当前和今后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能否建成富裕文明和谐新蓬江的关键所在。区委在“*”规划建议中明确,未来五年,我区要实现经济发展在较高基数上较快增长,迈入珠三角先进县市(区)行列。落实区委这一重大决策,一方面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抓紧抓好,大力引进大企业集团、优势企业、名牌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现有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掌握自主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经济实力。相比较而言,招商引资解决的是经济增长的量的问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解决的则是经济增长的质的问题,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实现质量兴区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下大力气推进自主创新工作,为实现经济在较高基数上较快增长注入强大的动力。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只有加强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才能有更多的财力投入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客观分析我区自主创新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增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建区以来,历届区委、区政府都高度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近年,我区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年,我区被省科技厅批准为全省科技进步先进城区;20*年,区委、区政府在全省推动科技进步实绩考核中被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评为成绩优秀党政领导班子;我区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多年位居全市前列,特别是20*年、20*年,在江门四市三区中排名第一;全市有5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我区占了2家;全区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广东省名牌产品2个,广东省著名商标4个;还有2家企业获得“20*年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奖”,是江门市5家当中的2家。以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为主的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正逐步形成。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区在自主创新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科技投入不足。我区财政科技投入特别是科技三项费用投入还未能满足我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提取比例偏低,融资渠道狭窄,制约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对科技的投入。二是企业人才缺乏。企业科技与管理人才不足,特别是高层次技术研究开发人才、产业化带头人缺乏,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不到全市的十分之一。三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由于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因素影响,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四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较低,在推进我区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方面主导作用不强。五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由于缺少人才,研发体系不完善,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技术依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上述存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扎实推进自主创新工作。

三、明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全面推进自主创新工作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必须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将之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来抓。我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比“十五”期末增加一倍以上;全区财政科技三项经费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2.5%以上;到2020年,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居于江门市领先地位,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基本建成创新型蓬江。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带动全局”的工作方针,突出抓好我区优势和特色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形成企业龙头示范、特色产业支撑、区域品牌和名牌产品带动的自主创新格局。重点抓好“三推进三加强”。

(一)推进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前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观念先行。要破除一切不利于自主创新的观念障碍,树立开拓进取、做大做强的创业观,树立依靠自主创新、依靠人才资源的集约发展观,树立敢创自主技术、敢创自主品牌的技术创新观。让一切有利于创新的行动得到充分尊重,让一切有利于创新的思想得到充分激发,让全区人民关心创新、支持创新、崇尚创新、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推动全区自主创新工作深入开展。

(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体制机制是保障。必须加大改革力度,通过体制创新,为自主创新扫除体制机制障碍。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运行机制。整合优化科技资金、设备、人才、机构等各类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和效益。建立健全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重点资助自主创新项目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建设,明年区财政预算安排科技三项费用占区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提高到1.8%,科技发展基金再注入100万元,同时将财政科技投入纳入市、区、镇(街)三级统筹考虑。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和科研激励机制,形成鼓励创新的正确导向和长效机制,促进形成以科学创新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公共科技平台为支撑,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开放竞争,富有活力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三)推进自主知识产权工作。知识产权是国际市场竞争的“杀手锏”。很多发达国家就是通过掌握核心专利技术来垄断市场,获取高额利润。我们要树立知识产权与知识本身同等重要的观念,以我区创建广东省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区为契机,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工作。健全工作机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

励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单位申请发明专利,建立专利专项资金扶持。大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鼓励、支持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加大对自主创新活动及成果的保护力度,加强对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严厉打击和惩处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依法维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为发明创造提供良好环境。

(四)加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要积极引导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活动,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研发主体、聚集和培育创业创新人才主体,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快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加强技术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重点支持对产业有辐射带动效应的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从事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

(五)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研发机构,有利于解决企业创新源不足以及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难等问题。要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以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通过共建实验室、研发机构和博士后工作站,共同承担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推动产学研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开展,并发挥产学研各方综合优势,联合开发关键、核心技术,合作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

(六)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自主创新的主体力量。要把大力培养、引进、储备和使用各类创新人才作为提高我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性工程来抓。依托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结合我区优势产业,积极引进和吸收摩托车、汽车配件、五金卫浴、玻璃灯饰、钻石珠宝等产业发展紧缺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特别是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优秀创新人才,培育一支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团队。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优秀专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加强对企业家的培训和引导,增强企业家的创新意识。

四、营造良好环境,努力开创自主创新工作新局面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专业性的问题,也包括政策性的内容,不是依靠某个部门、单位就能够完成的,必须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

一要高度重视,加强自主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自主创新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自主创新工作,完善工作机制。

二要落实措施,加强自主创新政策和法制环境建设。从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入手,把自主创新工作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中长期规划、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认真贯彻落实推动科技进步的法律、法规,切实抓好优惠扶持政策落实,加强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的配合和衔接,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关于科技创新的建议篇9

2月29日,河南省信阳市科协召开三届二次全委会议,提出要积极履行桥梁纽带职责,团结带领全省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着力推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着力推动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着力推动公众科学素质提高,为建设和谐魅力信阳作出新的贡献。信阳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乔新江出席会议并讲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曙霞,市政协副主席曹茂明等出席会议。

乔新江强调,今年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重要一年,也是信阳市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的关键之年。全市各级科协组织要牢牢把握“持续求进”总基调,在“持续”上做文章,在“求”字上下工夫,着力服务大局,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主动作为,充分发挥“桥”和“力”的作用。一要认清形势,推动科协事业持续求进。信阳市四次党代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对深入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等作出具体部署,为做好新形势下科协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大显身手的广阔舞台。各级科协组织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不断深化对新时期科协工作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工作体系,努力开创科协工作新局面。二要推动科学技术创新,服务经济发展务求实效。各级科协组织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谐魅力信阳为主线,围绕“三化”协调发展,把解决当前制约传统优势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作为自主创新的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积极构建技术创新联盟,为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和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多做贡献。三要抓好科学宣传普及,提高全民素质积极作为。作为科普工作的主力军和主渠道,各级科协要深入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积极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主题,深入开展主题科普活动,推动形成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四要履行桥梁纽带职能,引荐凝聚人才把握机遇。要坚持把加强党和政府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作为基本职责,把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科技群团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把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团结凝聚在党和政府的周围。五要加强团体自身建设,推动科协工作科学有为。要进一步搞好科协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科协工作的水平,努力培育一支高素质的科协工作者队伍,推动科协各项工作不断创特色、上水平。

会议审议通过了信阳市科协主席耿新生代表常委会所作的题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作出新贡献》的工作报告。报告提出,2012年信阳市各级科协组织要认真落实中国科协、省九次党代会、省科协七届五次全委会议和市四次党代会精神,坚持“荟萃精英、服务大局、弘扬科学、推动创新”的工作方针,积极履行桥梁纽带职责,团结带领全省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着力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着力推动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着力推动公众科学素质提高,为建设和谐魅力信阳作出新的贡献。

会议表彰了2011年度信阳市科协系统先进单位。信阳市科协三届全体委员、市直各学会秘书长和县区科协负责人等110余人参加会议。(信阳市科协 姚晶晶 编辑:马玉宝)

(河南省科协)

关于科技创新的建议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产业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12-0000-00

1 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模式的认识

(1)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概念。计算及网络技术是以网络协议为基础,以光纤、电缆、通信卫星、微波、载波、以及双绞线作为连接介质,连接世界范围内分散且独立的计算机的集合。是一种由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产生的新技术。(2)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模式的内涵。

2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模式分析

(1)技术建制与网络技术发展的关系。技术建制作为一种有秩序和物质内涵的社会结构,既不同于单纯的技术,也不是单纯的制度,它是技术和物质的有机结合。在具体的社会活动和生产过程中,技术建制对其发展起着基础性的支配作用,是推动技术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技术建制与网络技术是互为前提的关系,对网络技术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体制创新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的根本。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曾经说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最好的做法是推动市场制度的建立,而不是去直接配置资源,要通过市场去引导和调节企业和产业。作为高新技术的主要代表产业之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创新同样是要依赖于企业制度的建立,通过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制度去推动创新发展。(3)产学研互动机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产业发展的“孵化器”。产学研互动机制的相关参与方是是产业、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在具体的运作中这三方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以及共同发展和风险共担的原则下,以自身的优势为基础,按照技术合约的规定在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为技术发展提供资源支持,推动科技与经济以产业发展的形式进行融合。作为高兴技术产业的代表,计算机网络技术产业发展和创新与其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样,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只有产学研结合,才能更有效配置科技资源,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并使企业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1]。

3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创新的模型构建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创新实际上就是技术建制和网络技术创新二者间关系演变的过程。我们将二者的动态演化设计为锥状辐射动态结构模型图(图1),在结构模型图中,横向环状代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制的空间存在结构,结构图以椎体的下顶点为中心向外不断延伸,而下顶点则代表了死亡。

图(1):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创新椎状辐射动态结构模型图

在这个结构模型图中,横向的圆环越是远离圆锥下顶点其创新力和生命力就会越强,反之则越弱。这一结构模型图中,最外沿即最前环的开放性是最好的,但是其稳定性是最低的。在椎体结构中,每个横切面上的环都是以技术为主要元素,代表了人、物、以及知识三者间的连接方式,横切面上的环中从圆心开始越往外生命力越来越高,而连接环与环的媒介是计算机网络组织制度和技术秩序。

在所有的环中,从上往下看,最外的实心环代表的是目前最具活力的,它代表了 IPV6 诞生的以IPV4 技术协议秩序下的技术建制。我们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建制正是基于IPV4 技术协议的技术建制。然而,IPV4的IP地址已经于2011年全部分配完成,这对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制约。 IPv6将原来的 IPV4 协议下的人机对话发展到任意事物之间的对话,基于这一网络协议,不仅可以联通传统的网络终端计算机。

4结语

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人和社会的需求、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主要动因。其中人的需求构成了根本动力,社会需求则是其主要拉动力,科技是其重要推动力。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模式中技术建制是核心,只有在已有技术建制的基础上,计算机网络技术模式才能实现发展创新,只有在正确认识网络技术与相应的技术建制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与网络技术发展相协调的技术建制,才能有效助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在原有技术建制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来的IPV6技术协议因其显著的优势必然会成为新一轮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发展基础和前提。

注释: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R).2006:27.

参考文献

[1]吴功宜 著.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技术研究、应用和产业发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9:1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