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生活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6:4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初中生活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初中生活的作文

篇1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生活化;命题;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富兰克林曾说过:“空袋子很难保持直立状态”,同理作文无法脱离生活。作文教学重在从平时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但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许多人尚未把作文教学生活化。必须能用合理的语言材料传递准确、有效的信息,从而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1]。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以及高水平的写作技能。笔者改变了传统作文写作方法,采取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法。

一、命题生活化

教师对作文命题的选择确定常倾向于自己的情感、喜好,很少顾及到学生是否感兴趣。其实教师应尽量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从自身实践活动中寻找作文素材,通过讨论,提炼出既具表现力又能引发真情实感的题目来。

一次,在暴雨来临之时,恰好学生们在教室内上课。暴雨来前气压特低,天气闷热,学生无心上课,一会儿,天空像被一块巨大黑布遮盖住。天色越来越暗,外面刮起狂风,电闪雷鸣,瓢泼般的大雨倾泻下来,一会儿地上就形成了股股溪流,溪流逐渐汇集,水流越来越急……学生全部注意力都集中窗外,这时我看到这情景,灵光一闪,停下原本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看着窗外的景物,聆听风雨的交响乐,让学生口述当时的所见所感:有学生说:“它让我见识了大自然的威力”,还有的说:“看着外面暴风雨中的小树,摇摇欲坠,突然觉得我自己好渺小,突然觉得我的苦恼根本不算什么”等,于是我出题《暴风雨来了》,学生创作热情很高,不少学生写出以前未曾写出的好文章。可见,“生活化”的作文命题远比教师个人凭空想象好得多。

二、指导的生活化

经验之父常提醒我们:偶尔不经意的生活琐事都会成为绝妙的写作素材[2]。我校周围小摊点比较多,在小吃带给学生们视觉、嗅觉以及味觉上的享受之时,学生往往忽略了对其带来了的环境影响。有的摊点忽视周围的环境,将一些垃圾乱丢,一片狼藉。不仅影响市容,而且散发着异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在七年级中有一个单元是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我摒弃了教参中的教学内容,先用电视播放“文明城市”宿迁的美丽风光,再带学生沿着街道附近的道路行走,引导他们说出所见画面,所闻气味,并谈谈自己看法。学生们纷纷畅所欲言。于是我让学生课后收集本地环境污染的资料,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向社会发起倡议,要求大家不能胡乱丢弃废品废物。这一倡议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有的同学在作文上说:“没想到我们作为初一的学生竟然能通过作文改变一些人的生活环境,我爱上了写作文。”是的,只要我们在写作时注意“生活化”,相信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将会慢慢被成就感所代替。

三、写作过程的生活化

我们成年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越是紧张,所做的事儿多半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越放松,事情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创设一个轻松的愉快的氛围。允许能力稍差的学生晚交。这样做目的无非是希望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能轻松的完成作文。确实,刚开始实行这个措施时,的确有学生想混水摸鱼,要么写不到一页就交上来,要么字迹潦草,对于前者我会把学生单独叫出把这次作文的要求写作目的重新再说一遍给该生,对于后者我会采用放学后留下该生,陪在他身边一起把作文重新抄工整,再送他回家。同时在送同学回家的路上往往成了我和学生谈心交流的好时刻。几次之后,学生不再出现这种对自己作文不负责任的现象。

四、作文修改的生活化

作为语文教师我看到很多的语文教师对于作文的批改大都采取在办公室、在家中独自一人批改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我们认真批改,仔细评分的结果往往是学生拿到发下的作文本就“啪”的一声扔进抽屉,我真的不知道老师看后感受如何?因此,我曾采用多种批改方法,让成绩优异的两个人互评后,评议中等学生,中等的评议各方面较弱的。而较弱的同学欣赏成绩优异同学的作文。但采用这种方法在短时间内是可行的,从长远方向看,不利于教师的讲评,也不利于提高较弱生的写作。我还曾采用一对一互帮互助式同样取不到意想中的效果。最终我采用本校教师语文教研时提出的方法――面批,每天利用10分钟和5、6个学生面对面对学生习作中的问题进行修改,并给他们时间修改,并提出希望下次力求比这次更好。 这样,教师批改量化整为零,学生又可以了解到自己习作中的不妥,何乐而不为?

五、讲评的生活化

个人认为,作文讲评课还应以学生为主体,不管学生的作文写得如何,都是他倾注的心血,应该给予尊重[3]。在讲评课上教师难免带上自己的喜怒讲评,学生的头低得都快塞进课桌,这样的场景倒像在开批斗会,把师生关系搞得不愉快,因此,在讲评时应注意生活化,让学生针对两次作文的修改谈谈自己的心得,并朗读自己的文章,其他的同学边听边做记录,提出修改意见。这样,讲评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在唱主角,学生的写作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总之,教师应以生活化来教授学生的作文,让教师寓教于乐,也让学生乐于学习,让学生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实感情,让他们在作文天地中自由自在的呼吸!

参考文献

[1]孙建锋.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J].石家庄:河北教育,2011(12).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材料;作文;写作

现阶段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材料作文教学是作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材料作文不同于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一方面材料作文写作并不像话题作文那样宽泛,另一方面也比一般的命题作文更加自由。但是,现阶段在初中材料作文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材料作文水平。

一、初中语文材料作文教学现状

1.初中生材料作文写作积极性不高

现阶段大多数初中生的语文写作态度较差,整体写作水平不高。在语文作文课上,初中生只是根据教师所给的材料进行硬性写作,其写作目的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消极的态度,使得他们在语文作文课堂上,所写的文字质量较差,语言表达经常出现词不达意的问题,缺乏真实的情感表露。如,他们对于教师所提供的参考资料往往不是细心地思考,而是随意下笔,对文章的结构和将要表达的主题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导致很多学生的作文前后逻辑性较差,离题现象较多,文章内容模糊不清。

2.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落后

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材料作文写作课堂上语文教师往往按照某一固定的写作模式要求学生,这就使得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在选题、立意、结构安排上存在很大的雷同之处,语文作文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的作文写作更加程式化、模式化。这种教学方法,与教师过分关注考试成绩具有重要的关系,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写作创新思维的培养,将作文教学简单化,而这种教学方法在无形中扼杀了初中生的写作兴趣,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3.初中生材料作文的审题失误较多

在材料作文写作中学生必须准确把握材料的主题,但是很多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材料内容的详细分析,而只是在浏览材料的大体内容之后,就急于动手写作,没有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材料中的暗示性词语,以及命题者的意图,最终导致所写文章的立意较浅,甚至偏离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出现离题的问题。加之很多学生在作文写作时,不提及材料中的内容,忽视了对材料内容的灵活应用,最后导致整篇文章没有主旨,没有自己的观点。

二、初中语文材料作文高效写作策略

1.注重积极的鼓励和评价,提高初中生材料作文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作文写作意识,营造一种热爱写作的班级氛围;在教学中把写作教学与娱乐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娱乐中形成对生活表达的兴趣,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完成相应的写作要求。此外在材料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的作出明确的评价,对于优秀的作文应该赞美、表扬,认真修改、批注,对于学生的优点给予表扬,对不足进行指导,给予鼓励,让学生增加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2.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材料作文写作中有话可说

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时应该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让初中生从生活中学会自我感知,并用自己的文字语言正确地表达,激发初中生表达的欲望。所以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能一味地盲目开展教学活动,布置的练习作业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制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发展学生的纵向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把作文教学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让学生对学习生活产生一定的感悟,在材料作文的写作中便可以有话可说,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3.注重审题,增强初中生材料作文的立意深度

在材料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审题是确保材料作文质量的第一步,所以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材料,以准确把握材料中的主题含义,对于材料中的关键性词语注重分析,概括材料中的暗示性意义,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含义。此外还要注意对提供材料的应用,一方面不能照搬材料内容,导致文章中经常出现内容牵强附会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不能出现文章中毫无资料的现象,而是要做到灵活应用,注意明引与暗引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从材料的角度出发,注意开阔思路。为此,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加强阅读,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确保学生在写作时可以有话可说。写作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阅读量的增多和知识量的丰富,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才能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

在初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初中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做到正确审题,增强立意深度,并提高所应用材料的新意,以不断提高初中生的作文写作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 作文教学 人格培养

一、引言

作文是检验学生能否较好地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及展示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从更加深入的层面上认识,作文不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学生学习、生活及走向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学生的作文能力其实是一种综合能力,表现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等。可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适合发展学生个性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促进学生思维、提高思想修养和陶冶情操都有积极意义,尤其作文教学更是关系到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1]。本论文基于这样的认识,对初中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格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二、培养学生人格是初中作文教学的根本要求

作文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领域显然是一个共识。一方面,作文素质是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作文教学还与学生的人格建构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培养学生人格是初中作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认识:

第一,初中作文教学的目标直接与培养学生的人格相关。在初中教育中,语文学科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在学科性质上就承担着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任务。《全日制十年制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明确指出:“学生的语文水平怎样,作文是一个衡量的重要尺度。”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从本质上看,作文就是写作的一种形式。初中作文同样表现了学生的主观精神活动,是学生感情的部分宣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基础目标就是把握学科的特点,引导和培育学生的写作能力。但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只是教学目标的一个方面。在初中作文的教学实践中,只有培养学生能够借助文字去表现生活中的体验和领悟,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反映现实生活,这样的作文教学才具有真正的教学意义。教师在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对其加以引导和培育。因此,可以说,初中作文教学具有重要的人格教育功能,与培养学生的人格直接相关。

第二,初中作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其需要承担培养学生人格的独特使命。作文集听、说、读、写于一体,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种综合体现。作文表达的是学生对于现实生活的感受、认识和基本态度,是学生在一系列情感活动下才创作出来的,反映了学生的思想动态。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活动中,其重要责任就是教会学生认识社会、观察生活、感受主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向高尚的和美好的方向发展,这其实就是培育学生人格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说,初中作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其需要承担培养学生人格的独特使命。

第三,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随着教育不断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对教学活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语文学科具有显著的人文特征,决定了这一学科承载着素质教育的任务。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人格培育的使命。这就要求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要真正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格,教育学生做一个现代化、文明人和高素质的人。

三、初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格的主要做法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格,可以采取以下主要做法:

第一,树立作文教学与培育学生人格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对于写作来说,一直就不单纯是一个写作技巧问题,写作中表达出的精神意境和情感宣泄才是写作的真谛。南宋大诗人陆游曾经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因此,对于作文教学,必须认识到并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的写作技巧,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更加取决于其思想认识水平、知识结构和对生活的感悟,写作技巧和文字水平只是一个方面。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将作文教学与学习做人做事紧密联系,要让学生懂得做人与作文的关系,要引导学生形成对事物、对社会正确的、辩证的认识观;引导学生不断用知识充实头脑,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树立作文教学与培育学生人格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第二,通过作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感悟生活,磨砺和打造学生的人格。作文是源于生活的,离开了生活,作文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通过走出课堂,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使学生积极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生活和人文景观来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创作,使生活能够自然地融入作文,也使作文教学自然地走进生活。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并通过感悟社会和生活更加丰富情感,进而培养关心社会、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将生活和作文相联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做人理念和作文理念,让生活去陶冶学生的人格。

第三,作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格。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家庭背景、思维方式、个人喜好等都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在作文中就表现为不同的选材、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需要正视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2]。教师的作用在于科学的引导而不是野蛮的压制,通过个性化的教学培育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四、结束语

语文学科是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是初中教学的基础学科。教师必须注重在作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关注学生人格的发展,让学生在作文教学活动中受到良好情感的熏陶,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人格发展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刘淼.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 课堂活力 师生关系

一、语文课堂活力的概念及教学意义

(一)课堂活力的概念界定及对教学的意义

1.课堂活力的概念。所谓“课堂活力”,顾名思义就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所具有和保持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及氛围。一个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其表现主要有:有明确、多元化的目标;有科学性和高效性;师生关系融洽,互动良好;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创新精神;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课堂活力对教学的意义。对于教学活动来说,课堂活力对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互动良好。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活力的必要性

(一)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活力的意义

1.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活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充满活力的初中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被激发。学生会很自然的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是课堂的主宰者,因此会积极思考,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活力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重要意义。

2.教师教学热情的提高。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活力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相对于高中的教师来说,无论是教学方面,还是育人方面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活力,将会直接促进教师教学热情的提高,会在课堂上感受到来自学生们的活力和激情,体会到作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会表现出极大的教学热情。

3.和谐师生关系的促进。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活力可以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具有授受关系;在人格上具有平等关系;在社会道德上具有相互促进关系。我国新型师生的特点包括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具有活力的课堂往往是师生互动良好的、教师和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会不断的加深理解,会更加相互尊重,加深师生之间的默契,促进师生在心理上的共生共容。

三、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活力的措施

(一)学校方面

学校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没有学校,稳定有序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无法展开。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为提高课堂活力,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

为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活力,学校应该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立足于初中语文课堂实践,学校应该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促进语文课堂活力的不断提高。学校要建立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渠道,学生的家长一般都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自己就完全不用操心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家长更应该关心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为学校,要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

(二)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懈怠,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因此要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经常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好好学习的坚定信念。

家长的素质影响着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也直接影响着受教育的质量。为了提高语文课堂的活力,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亟需提高家长的素质。家长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通过看电视、看报纸、与教师交流等方法了解国家教育方针,学习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

篇5

关键词 语文教育 情感教育 培养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情感教育的概念及特征

情感是人对世界存在着的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感受,它反映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当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的主观需求时,而所谓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应的概念,与认知教育有所区别的是,它将人的情感摆放在第一位,并通过教育促进人的情感的发展。情感教育的实施不但使学生们的情感在语文教育的影响下不断得到升华,还可以有效协调与其它心理机制之间的关系,使人的心理机制达到最佳状态。与其它教育比较而言,情感教育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它具有兴趣性、适应性、创造性、审美性这几个特征。

2初中语文教育对情感教育培养的策略

情感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因为它是一种充分结合了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状况的教育,同时它又把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与感情融合到一块,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充分培养学生的情感,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初中语文教育对情感教育培养:

2.1社会生活与课本知识相结合

生活如同一本丰富的教材,在语文的教学课堂里面离不了生活这一鲜活的教材。由于生活含了人的思想、言行、品质、灵魂、修养等等,是人类情感的基石和源泉。生活也如语文教材的延伸,我们只有认真去深入生活中,去体会生活,感悟生活,才会从观察到的生活里面真正去了解生活,我们才知道怎么样做人,才能更好把语文这门课程学好。在将生活阅历和社会阅历情感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能够更快地帮助学生去认识这个社会,感悟到人生的门径。比如,现在存在的实际问题,许多的初中学生写不出丰富情感的作文,不是由于他们本身对汉字、词语掌握的不好,究其原因,而是因为学生没有一定程度的生活经验,缺乏对生活的感悟,这时候让他们写出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感,完全不太可能。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可以引导学生去观看报纸、电视、网络媒体,通过这些媒介去关注社会,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激发他们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学生自己写出含有丰富情感的文章,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2.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意识地效激发学生兴趣,是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情感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而教育规律早已经揭示了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兴趣。因此,作为教师完全有必要让学生对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真正领会到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他们善于学习教材、欣赏教材、运用教材和研究教材。只有通过对初中语文教材的学习、欣赏、运用与研究,才能让学生在清醒的认识比较中发现自我,重塑自我,进而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不断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节与环境,尽最大可能地做学生学习的忠实引路人和指导者,真正让学生善于和敢于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去体验和理解初中语文教学。这样,日复一日,学生就会在教师科学合理的引导下,逐渐产生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热爱之情,从而激发起自身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情感与经历,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

2.3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渗透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教师有必要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渗透情感教育,尽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地明确问题。与此同时,初中语文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和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对问题情境进行多途径以及多渠道的创设。例如在讲《无题》这首诗的第一句时,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觉得最难的事情有哪些,再和诗中的“难”去比较,充分体会诗人面对自己所爱的人的离别,因无计可施而感到的困惑、惶恐和惘然的情感体验。

3结语

语文是一门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为一体的课程。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学目标赋予老师和学生的使命不只是要突出工具性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展现出这门课程的人文性、情感性。语文教育与其它教育有着极其不一样的地方,是因为它极具思想和内涵的特殊教育,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能力,更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融合起来,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最大能量。

参考文献

[1] 孙新安.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教导刊,2012(12).

[2] 胡华标.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才智,2011(19).

篇6

【关键词】特点 不足 改进方法

一、有效教学的评判标准

我们想要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教学的有效性是怎样评判的,怎样的教学才能算是有效的教学,从而更好的面对当下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目前,我们针对教学是否有效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评判。

1.教学是否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是希望学习到真实的知识和技能,针对作文教学来说,学生通过学习是否掌握和提高了其作文水平是直观的评价标准。进行了作文方面的专业学习就需要掌握应有的技能,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2.教学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率

效率指的是完成某项任务,取得实际效果时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与回报的比值。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回报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在作文教学中,主要投入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否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成为效率的评判标准。

二、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初中是学生开始接触作文写作的起点。在此之前基本没有得到过相关的系统训练,初中之后的作文更多的要求我们运用所学知识与技巧,让自己的文章可以写的出彩,可以写的吸引眼球。因此初中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我们就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和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方便我们找出有效的针对性解决方案。

1.教学局限教材,缺乏活力

照本宣科是自古以来教学的误区与弊病。没有经验的教师觉得教科书是权威,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所以他们对于教科书的依赖性很强。经常按照编者给定的套路帮助学生了解课本,很大程度上缺乏应有的讲解,让学生学习起来十分乏味,对于老师教授的知识做不到很好的了解与应用,难以提高作文水平。

2.教学局限教室,缺乏实践

目前初中教学更多的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老师只在课堂上面对学生进行作文的系统讲解与分析,基于现在学生大多时间在学校,缺乏应有的社会实践,生活经验,这样在进行相关文章的创作时就会出现假大空的现象,出现编凑作文,套用范文的现象十分严重,对于基本的常识也会出现错误,让人难堪。然而这些实践经验是老师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必须让学生实地的去参加,去体验才能够更好的增加其实践经验。

3.教学局限考试,缺乏兴趣

在全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学校进行教学更多的是针对考试进行的。对于中考会考的作文体裁和格式会进行重点的讲解,对于中考不会涉及的体裁和相关方面的应有的拓展一掠而过。这样的教学缺乏感染力,更多的体现了对于现实的无奈,所以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与掌握。

三、提高有效性的解决方案

针对上面提出的目前我国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下面我将针对每一点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可以给相关部门提供借鉴。

1.活用教材,增加生活元素

教师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基于教材,并进行适当的升华,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使作文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的加入一些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可以更加直观的认识到所学知识的用处,加深对所学的理解,方便之后在作文写作中的应用。增加生活元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文不仅仅停留在纸面,更是生活的一部分,让作文教学显得更加富有活力,让学生们可以对作文的创作更加有兴趣而不是抵触,贴近生活的教学必将更有趣味,增加作文教学有效性。

2.走出教室,增加生活经验

初中作文的很多题材取自生活,如果没有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很难写出优秀的作文。老师需要带领学生更多的去体验生活,去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让学生接触不同的生活方式,了解新鲜事物,最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作文本就是生活的文字化体现,融入生活元素的作文会更加的有魅力,吸引人。真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也方便了教师在相关方面对学生的教学,间接地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3.走出考试,增加多彩活动

学校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安排更多的多彩活动,比如演讲比赛,作文竞赛,小话剧表演等。让作文不仅仅局限于应对考试更多的贴近生活,看到自己的作品可以让大家欣赏观摩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荣誉与幸福,这种幸福感让学生们可以更加愿意进行作文的学习和创作,进行更好的作文的创作,让学生的构思更加广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更好的运用老师传授的技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四、小结

目前我国初中作文教学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可是我们也应看到部分学校已经着手进行改革创新,让作文更加的生活化,所融入的生活元素越来越多,使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正在一点点的提高,这个可喜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发展正在一步步的走入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黄贵全.初中作文教学方法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7(7):58-59.

篇7

【关键词】 初中生;写作;序列化;实践;思考

就目前初中作文教学而言,写作教学的随意性比较大,对于作文教学缺乏系统的教学要求和检验手段,使得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大大降低,对提高写作教学效率和质量形成了严重的阻碍作用。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建立写作教学完善的训练体系,保证初中写作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出了序列化初中写作教学的理念。要求作文训练的每一项内容都达到要求,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训练,明确写作教学目标,实现对作文检验手段的优化,就可以不断增强学生写作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编写具有合理序列的作文教学素材

初中生作文普遍存在缺乏真情实感、内容空洞、缺乏语言积累、作文过程存在随意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形成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也降低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针对目前初中作文训练存在作文教材缺乏连贯性和序列性的问题,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发掘序列化作文训练的内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追求共性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在编排作文训练内容的时候确保其灵活性,充分体现出新课标和学生学习的基本需求,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序列化作文训练中,不断提高初中生的写作水平。

现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对于初中生作文序列化训练目标为:(七年级)能写出500字以上的记叙文,学习审题,作文语言做到通顺、简练,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丰富学生写作素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八年级)能写出600字左右的记叙文,选材新颖、层次清晰,培养学生丰富的思维发散能力,集中讲解作文基础知识。(九年级)可以写出内容复杂、结构严谨的记叙文。先将作文训练目标序列化,然后作文教学中根据训练目标,编写具有合理序列的作文教学素材。以七年级作文主题“说真话,抒真情”为例,该单元教学主题为“金色年华”,主要讲述童年趣事和回忆。教师在编写作文教学素材的时候,结合作文训练要求和目标,要求学生记叙一件童年趣事。由于写作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将与自己经历有关的事件记录下来,就能够真正将感情融入到作文中,真正实现初中生作文序列化训练的重要目标。

由此可见,作文素材是否符合训练要求和目标,直接决定作文训练目标能否实现。初中生作文序列化训练,教师根据作文序列化训练的要求,确定作文训练目标,编写具有合理序列的作文教学素材,充分发挥素材对学生重要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从而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联系实际生活,建立写作训练序列

初中生作文普遍存在缺乏真情实感和内容空洞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作文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使得学生在作文中的情感“无病”。让学生在写作时立足实际生活,将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用文字语言记录下来,自然而然可以表达出真实的情感,也有利于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为此,初中生作文序列化训练中,教师需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写作模块整合为综合性写作训练序列,让学生根据自己用自己的实际生活展开写作,就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现以“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作文专题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对记叙文类型进行剖析,便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通过讨论交流,教师将记叙文类型划分为“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等几个序列模块。学生结合写作要求,就可以迅速定位作文性质和类型,即“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在明确写作主题之后,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丰富经验和感悟,就可以顺利展开写作活动。将实际生活中对“景物”的观察,或者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观察景物,就可以有效简化写作难度,对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初中生写作出现偏离主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作文性质不够了解,按照自己的理解展开作文写作,既不利于确保作文质量,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实现对初中作文训练序列性的有效整合,加强写作序列化训练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就可以有效简化写作难度,激发学生共鸣感,从而不断增强初中生写作兴趣。

三、优化作文评价方式,充分体现出序列评价梯度

以往初中作文教学水平难以提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缺乏科学、合理的作文评价方式,对学生写作情况的评价不科学,难以对学生写作形成正确的引导,既不利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调整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会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形成阻碍作用。所以,初中生作文序列化训练,必须实现对作文评价方式的优化,充分体现出序列评价梯度,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再以“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作文专题为例,教师采用了学生初评――团队再评――教师总结的评价方式,组织学生进行作文互评,通过互评环节学生可以从他人作文中找出自己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借鉴优秀的写作技巧。在教师总结环节,教师针对学生对作文的评价提出补充性意见,明确指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及时的肯定、鼓励和表扬,就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对学生积极展开写作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初中生作文序列化训练中,实现对作文评价方式的优化,充分体现出序列评价梯度,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可以为逐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提供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初中作文教学感悟[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9(12)

[2]施学萍.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J].宁夏教育.2009(12)

[3]董英俊.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J].语文教学通讯.2009(32)

篇8

关键词:人文教育;初中生物;教学活动;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043

初中生物学是一门深刻剖析人、自然以及生命内在奥秘的学科,有深厚的人文意蕴: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并和谐相处的环保观念,每一个生命体精彩而震撼的生命历程所带来的人生价值感悟,以及深挖健康与卫生内在的关联性所反映的健康生存意识等。而初中生经历了小学教育,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了一定的情感认知和审美体验标准。然而,基于初中生的知识结构和社会实践尚浅,使这种标准是不完善的。因此,需要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灌输人文教育,以不断给予初中生正确的价值标准、情感体验以及审美倾向,从而推动初中生朝着既健康又客观向上的人生进发。

一、人文教育与初中生物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必要性

1. 初中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自我需求

初中生经过小学各个学科教育以后,对人类世界的自然性、社会性以及自我性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知,并生成了一种自我个性的判断和选择的标准,然而初中生还处于少年阶段,这就致使其对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的广度、宽度和深度还是一种表象而不是一种本质。另外,在科技推动下的人类社会,一面获得了长足性的发展,一面又处于一种自我膨胀而又多元化思维的混乱状态,这势必会导致初中生由于自我认知和判断的不足而很容易受不良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侵蚀,也势必使其不正确地对待和辨明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是非而失去人生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而初中生物课程无不是对人类社会的奥秘以及人生真谛的揭露和展示。因此,就需要初中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深挖教材内容中的人文思想和观念,并结合现实生活中人类社会现象给予阐述和剖析,以便把积极向上而又充满活力的价值观向学生渗透和传递,那么,这便为初中生的成长过程中剔除了糟粕,增添了精华因素,以促进其健康成长成才。

2. 初中生物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现实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才的定义和标准有了深层性的认知,不再注重高分低能而是主张知识和社会适应能力都要并重,特别强调人服务于社会的技能。而初中生物学科是揭示人类社会中一切生命体的内在客观规律的学科,这就需要初中生物课程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现实性需求而进行革新,不但以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来开拓初中生的视域,而且以深厚的人文理念来深化初中生的情感和价值认知,从而促使初中生通过生物课程教学活动中的所知、所感和所悟来不断完善自我,成为对社会以及对他人有益的人,这便是初中生物课程所追求的素质教育目标。

二、在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1. 倡导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综合性对初中生物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会发现,它无不囊括着对生物与环境问题的详细性研究和探讨,以通过生物生命体的存在条件与环境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解读,来告诉人们环境是生物生命体得以存活发展的基本性前提条件,要求人们要严厉约束自我行为而随意倾倒有毒有害物品来破坏原生态的大自然,从而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以维护生物圈的平衡,也维护了人类的生存并为其可耻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初中生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还不能够深刻而充分地给予把握,这需要生物教师在教学活动把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知识进行系统地讲授并把背后的人文意蕴给予点拨,让初中生明白自然环境的安危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状况。

例如:《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这一教学活动时,初中生物教师除了讲授本课时所包含的教材内容以外,还需要借助视频、多媒体信息辅助教学工具把当前人类为了获取更多经济效益而造成的环境危害现象展示出来;同时,生物的生存环境被破坏直接导致了大量的生物莫名其妙的死亡后果也要给学生视频展示。这样学生就直观而又强烈地感受到了环境对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性,也深深感受到:人们应该反思和纠正自我行为以保护生物圈的平衡。那么,通过教师这样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凸显环保内涵的生物课教学活动,初中生就不知不觉地重新定位了人与自然关系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理念。

2. 深化健康饮食观念,以提高个人自我修养

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门包罗生命体各个方面的科学,不仅涉及生物还涉及人类个体生命自身,特别是比较注重人们的生命延续问题――健康饮食,意在教导初中生从小意识到健康饮食问题是维持人生命得以有效延续的重要性因素。由于初中生对于人类个体生命存在的运作规律还不能够有机地把握,还存在诸多影响生命的不良个体饮食行为,初中生物教材内容这样的设置正是在促使初中生不断完善自我健康观念来加强自我个体性修养。因此,这需要初中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着重从学生的自身成长需求角度来强化健康食物知识的学习,以让学生认识到健康饮食在人个体生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形成讲究健康饮食的观念。

三、结语

篇9

【关 键 词】 初中语文;生命意识;渗透

在素质教育中,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已然成了重要的一项指标,也是语文人性化的一种体现。生命意识是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其中包括生存意识、安全意识和死亡意识等。那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呢?

一、在对于文本的阅读中进行渗透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也就是说在对很多文章的描写过程中,作者或多或少都会将自己的情感寄予在文本文章中,这就让作品比较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能引发读者的共鸣。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所选用的文本一般都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将作者想要表达的对于生命的情感很直接地传达到学生的心里。

这时候,作为初中语文的教授老师,就要通过文字的力量,唤醒学生对于生命的意识,激发出学生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生活的激情。[1]如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中,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通过描写自己对于生命的思考,对于生命给予苦难的那种抗争的过程,体会到了活着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最终,他还是坦然地接受了自己的现状,顽强地活着。通过对这个文本的阅读,学生们无疑会深深思考自己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作为一个身体完整无缺的人,怎么能不认真而又充实地活着呢?老师可通过对于文章深刻含义的讲解,将生命意识一点一点地渗透其中。

又如在鲁迅的《祝福》中,通过对可怜又可悲的祥林嫂的描述,痛斥了封建礼教对于生命的践踏和摧残。[2]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我们如今的社会是多么开明,是一个自由而平等的社会,让他们懂得尊重自己的生命,热爱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拿出人道主义精神去关怀他人的生命。

二、在写作教学中进行渗透

写作训练,当然是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要素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议程。说得抽象点,它是生命和生命之间另一种形式的对话。作为老师,应该去引导学生感悟生命,并从中汲取积极的力量阳光地生活。

首先,老师应引导学生以生命问题为素材,去写一些关于生命的正能量的文字。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让学生提取出对于生命的感悟,感受生命的伟大。如在学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让学生写关于保尔・柯察金对于生命的看法。老师通过对于生命问题的引入,从而引导学生去感知生命的美好,让学生更加热爱生命,关怀生命。

再者,老师可以通过对于一些社会热点或是一些公益广告的阐述,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如之前长江大学三名学生为救两名落水儿童,不幸献出了自己的生命。[3]让学生对这件事情说出自己的看法,应不应该去救?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到自己生命的宝贵,还懂得了要去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生命。

三、在综合学习中进行渗透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科相对于其他课程一个很特殊的部分,它的学习空间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它可以在电视上,在一些课外书本里,或是在周边的自然环境中。学习方式也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践得出一些结论。

在综合学习中,首先学生要懂得认识自己。要想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所必要的是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老师必须是和蔼可亲的,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思想。老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考虑学生的感受,理解他们,尊重他们,鼓励他们积极地去创造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

其次,要引导学生去观察自己身边的生命动态。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写成观察日记,这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意识渗透的有效途径。就如沈复的《童趣》里的,他把自己童年对于小生命的观察写得充满了趣味。[4]初中学生也可以通过对自己周边环境中小生命的关注,从而感受到生命的重量,懂得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增强对生命的感知和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四、结语

在初中语文中进行生命意识渗透,可以让学生能够对生命的价值产生思考,帮助学生去真正理解生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不停地给学生做出思想上的导向,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充满对生命的爱和尊重的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我们要相信很多的学生会受到感染和熏陶,能够用满满的爱去接受其他的生命,给其他的生命以温暖和慰藉。这个世界会因为语文教学对生命意识的产生而产生一种和谐的美。

【参考文献】

[1] 叶继生. 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D]. 上海师范大学,2010.

[2] 林小明.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研究[D]. 广州大学,2012.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心理健康;必要性;可行性 

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所说“心理活动的规律贯穿人的生命过程的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始终,贯穿于每门课程发展的始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开始由传统的追求物质生活到现代的追求精神生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必需品。初中学生正是生理和心理快速成长的时期,同时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性阶段,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是教育部门的职责。当前,我国的很多初级中学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自然而然落在了语文教师的肩上。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众多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探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的需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希望。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性阶段,发展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加强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历年来,青少年犯罪已经屡见不鲜,一桩桩、一件件血淋淋的校园突发事件以及种种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灰暗的心理慢反应向人们昭示着当代青少年学生诸多严重的心理病垢。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少有学校、教师和家长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致使青少年犯罪率逐渐上升。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无论从党和国家教育方略的高度,还是从广大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状况的实际出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初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 

2.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传统的应试教育,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是教师青睐的对象,教师基本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致使很多学生在考上大学、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由于其自身的性格缺陷,在社会生活中屡屡碰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走极端的案例并不鲜见。一些曾经在初高中时成绩优秀的佼佼者,在大学和工作时却难以融入到正常的生活中。究其原因,那就是在初中或者高中阶段,由于成绩的优异,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而一旦走向工作岗位,当这些学生自己独自面对生活时,心理上的问题以及性格上的缺陷完全暴露出来,致使其不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这就是传统应试教育对青少年一代的残害。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健全学生的人格成为教师教学的一部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学的目标,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3.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与之相适应,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可见,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既反映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又标志着新课改实践的深入和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的必然选择,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又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难点。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具有可行性呢?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原因如下: 

1.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交叉性 

《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当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师绝大部分是班主任,班主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兼顾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出,语文新课程标准和全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之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和共性,这就为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初中语文教学本身也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国家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而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课堂教学氛围营造等教学方法,都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这里可以看出,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 

总之,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生理和心理未成熟的时期,也是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极为重要。初中语文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基[2004]14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