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天的词语十篇

时间:2023-03-26 13:36:56

关于春天的词语

关于春天的词语篇1

2、柳暗花明、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3、春回大地、春意阑珊、春*撩人、杏雨梨云。

4、莺歌燕舞、红情绿意、春山如笑、春光漏泄。

5、欣欣向荣、双柑斗酒、万紫千红、桃李争妍。

6、百花齐放、李白桃红、姹紫嫣红、花明柳媚。

关于春天的词语篇2

一、按“词”索骥,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增加积累

在语言文字中,四字词语最精练却不失文字之美。短短的四字,却能将这个季节里自然界最美的事物言尽其中。课标第一学段阅读目标第三点提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四季之美,在词语中感受四季之美,读出四季之美,积累季节之词。笔者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图文并茂,读词之妙

词语能体现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教师应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去真切感受。利用春游、秋游的机会,将课堂搬进生活。让学生拿起画笔,拿起相机,将生活和词语最相符的画面画下来、照下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揣摩用词的精巧,体会用词的贴切,品味词语的美妙。比如“百花齐放”,春季桃花、迎春花、樱花、玉兰花……争相开放,仅仅一词却将万千美丽包含其中。

(二)分门别类,读词之美

词语虽短,构成却妙。词语的构成有并列式、偏正式、陈述式、重叠式等。比如莺歌燕舞、桃红柳绿都是并列式短语,而莺歌、燕舞是属于偏正式。再如“丁丁冬冬”是拟声词。还可将词语根据词意分类:春、夏、秋、冬四季各分一类,声音、颜色、气候、季节特点各分一类,综合一类。低段学生无须明白这些词语的构成,但教师应做个有心人,将类似的词语放在一起,让学生反复研读,体会词语的节奏美。在朗读的过程中读有所得,读有所悟。

(三)灵活运用,读词之味

词语在文本中更能焕发生命力。可以对词语进行各种形式的运用。可以利用句式说话:春天来了,( )。可以进行口语交际:利用插图、录像等丰富说话的内容,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春天。还可以进行一些写话的训练,灵活运用所学的季节词汇。季节词语在具体的环境中得以运用,得以反复呈现,将词与句相融合,读出词语的韵味。

二、按“诗”索骥,引领学生吟中入境,体会意境

千古传颂的古诗一直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它总能把人带入最美好、最令人向往的情境之中。课标第一学段阅读目标第五点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低段学生无须深刻领会诗句的含义,只在诵中生情,体悟文章所含的意境。笔者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教学古诗时,注重在视觉上营造诵读的环境与氛围。在绵绵春雨里教学《春晓》,在烂漫春光里教学《村居》,学生在吟诵之前早已身临其境。可将雨声、鸟鸣声、流水声作为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营造诗中情景。可创设人文环境,配合诗词学习,了解诗人的背景,诵读相关诗篇,让学生尽快入情入境。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可让学生回忆诗人杨万里的《小池》。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唤醒视觉与听觉,根据文本的描述展开想象。

(二)渗透技巧,品味诗意

教学古诗时,注重古诗词富含的韵味、抑扬顿挫的语调、朗朗上口的音律。如《草》的第一句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读时语气舒缓;第三句表现了野草的顽强,语调上扬;第四句表现了野草旺盛的生命力,语调平稳却有力。教师可示范读出语句的停顿、语气的轻重、节奏的缓急,让学生准确反复跟读。让学生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朗读,读出情感、读出诗意。

(三)由图及文,熟读成诵

教学古诗时,注重利用文中的插图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他们的想象。比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让学生观察书本的插图:金黄的油菜花,稀疏的篱笆旁一条小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孩童在菜花丛中东寻西找,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图画可以填补学生经验的空白,使他们有更具体形象的感受。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反复地读,熟读成诵。

(四)口语表达,深化理解

教学古诗时,注重挖掘利用古诗背后的内容。古诗所描绘的只是其中的一个画面,教师应鼓励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将古诗呈现的完整的故事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三、分门别类,引领学生理解课文,落实目标

课标第一学段阅读目标第四点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低段关于季节的课文根据特点可以分成几类。教师应根据不同类别,落实不同的目标。

(一)季节景色,感受美好

一下课文《柳树醒了》《春雨的色彩》《荷叶圆圆》,二上课文《秋天的图画》,二下课文《找春天》《笋芽儿》都是描写景色的文章。这一类课文都比较优美,柳树、春雨、笋芽儿都是春天最具代表性的事物。此类课文能够唤起学生对美好情境的向往,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如《秋天的图画》将秋季丰收的景象尽收其中。《荷叶圆圆》是一首优美的儿童散文诗,诗中描绘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富有童趣、童真。小小的一片荷叶,赋予了这么多美好的比喻与想象。教学此类课文,应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景色的美好。还可安排学生对课文进行背诵。

(二)季节故事,拓展知识

《邓小平爷爷植树》提到了3月12日植树节这一背景,可以让学生学习春季植树的知识。《要下雨了》是关于夏天雷雨前所展现出的一些现象。《小鹿的玫瑰花》是一个关于春季种花的故事。教学此类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对季节知识进行延伸拓展,从而使学生关心自然。又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除文中提到的一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并就此进行交流。

(三)季节背景,感知作用

课文中一些故事的主题虽不是季节,但也少不了季节背景的存在。如《看雪》和雪没有直接的关系,却因为雪而把大陆和台湾联系在一起。《夏夜多美》讲的是一个夏夜池塘里的生物相互帮助的故事。教学此类课文,应提醒学生了解季节背景在课文中的作用,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服务。

此外,课文中的插图往往是学习时容易忽视的,但这些插图又往往最贴近文章本身,教师不能忽视插图资源。课标第一学段阅读目标第三点提到:“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插图可以激起兴趣,比如《春雨的色彩》一文的背景是如纺线的雨丝,小燕子、麻雀、杜鹃、桃花、杜鹃花、油菜花、蒲公英都在插图上一一呈现,描绘了春雨绵绵的画面。(下转第7页)(上接第30页)插图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比如《笋芽儿》中笋妈妈给笋芽儿穿上一件又一件的衣服,学生看了图就一目了然。插图还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比如《春晓》的插图只是一幅静态的画面,画面中的声音、气味,画面的内容都是学生可以想象的空间。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观察的方法、观察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时能够结合图画进行阅读的习惯。

四、加强实践,指导学生合理拓展,提升能力

新课标实施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一)体现综合,加强实践

课标第一学段综合性学习目标第二点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比如教学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通过听、唱歌曲《春天在哪里》,利用小草、桃花、柳树等最具代表性的春意盎然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结合春游的感受和所拍的照片,组织学生演一演春天里的小动物,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进行表达,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知识,知道春天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提升口语交际的能力。

(二)立足教材,合理拓展

关于春天的词语篇3

一、理解词句含义

题型解说:词句含义是指重要词语或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意义、特殊含义、言外之意、深层含义及指代的具体内容。

解题方法:结合上下文,弄清本义,揣摩语境义(或找出指代内容)。

真题回放:结合语境,理解第⑤段中加点的“嗫嚅”一词。(湖南邵阳卷)

相关段落:

⑤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然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刹那间,台下一片静,静得阳光掉落的声音都能听得见。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清“嗫嚅”一词的本义:想说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然后结合语境揣摩,因为做出泥娃娃的孩子是第一次站到学校表彰大会的台上,对于他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心灵体验的挑战,再看看他的神情和动作:“局促不安” “低了头” “羞涩地笑”,可见主人公之拘束与紧张。通过揣摩,我们不难发现,“嗫嚅”一词既是对孩子上台动作的神态描写,也是一个细节描写。透过这一描写,我们就能把握主人公当时窘迫、紧张的心情。

二、品味词句情感

题型解说:词句情感指词语或句子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题方法:结合文段,认真推敲,由表及里,抓住实质,揣摩情感。

真题回放:品味下面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山东菏泽卷)

相关段落:

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肖复兴《苦瓜》)

解析:本题所在选段只有三句话,第一句写母亲喜欢种苦瓜和我喜欢苦瓜这道菜,第二句写母亲在每年夏天为我炒苦瓜青椒肉丝,第三句写苦瓜青椒肉丝成了我家的家常菜。结合文章写“母亲爱种苦瓜是因为我爱吃苦瓜”这一内容,可以推测出文章主要表达的是一份纯纯的母子情怀。抓住画线句中“经久不衰”一词推敲,可以断定文章强调的是我们常常吃这道菜,但如果就在这里止步,那么理解就会显得肤浅,没有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正含义。这时,只要我们结合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揣摩就不难发现,画线句子实际上是通过写我们常常吃到这道菜来赞美永不减退的亲情和母爱,写菜是表面意思,写亲情和母爱才是作者表达的实质。这样,对语句情感的品味就实现了由浅入深的质的飞跃。

三、分析词句表达效果

题型解说:词句表达效果指关键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及在表达、结构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解题方法:浏览全文,把握文章感情,抓住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结合语境分析。

真题回放: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此时此刻,若是去爱,一定是炽热生死的爱;若是去恨,一定是刻骨的恨。若是去追求,去拼搏,去干一番事业,你会从你的身体里,获得超能量的“爆破力”。这种“神来之力”就是人类的春天效应。(山东潍坊卷)

相关段落:

人的生物钟,如果能够耳闻的话,可以相信,在这个季节里,响动的准是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之声。甚至血管里跳动着的激流,也会蕴含着前所未有的力量。此时此刻,若是去爱,一定是炽热生死的爱;若是去恨,一定是刻骨的恨。若是去追求,去拼搏,去干一番事业,你会从你的身体里,获得超能量的“爆破力”。这种“神来之力”就是人类的春天效应。

人的一生,何尝不如此呢?也有其春华秋实的生命过程。那么青春年少的日子,也就是最美好的春天了。然而,一生中的这个春天,似乎比北方真正的春天还要短促得多。

人,有各式各样的活法,这是每个人的选择。无论怎样的一生,你千万要珍惜你生命中属于春天的那一瞬即逝的岁月。因为,青春只有一次,一去便不复返。

使你的青春放出光华,享受青春的美,那才是生命最大的欢乐。

(《惜春小札》)

解析:浏览全文可知,作者从自然界的春天写到人生的春天,表达了对人生之春的珍惜之情。画线句子从句式上看,用了三组“若是去……”的句式,从用词上看有“炽热” “刻骨” “超能量”等词语,结合语境分析可知,画线句子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给人带来的激情与活力,突出表现春天效应的“神来之力”,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四、揣摩赏析关键词句

题型解说:揣摩赏析关键词句指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的精妙之处,赏析句子的表达特点。

解题方法:了解赏析角度(语言运用、修辞效果、描写方法等),找准切入口,结合语境分析,掌握答题模式(一般包括句子特点、所起作用、内容表达三项内容)。

真题回放:请从修辞或词语运用的角度,简要赏析文章第②段中画线语句。(江苏淮安卷)

相关段落:

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的脸,没心没肺地笑。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关于春天的词语篇4

一、妙趣简约备课,科学灵活设计

备课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方针向导,是教学活动开展推进的核心指针。具体到古典诗词教学的备课设计,这要求相关教师需要秉持趣味简约、科学灵活的整体思维,充分把握小学学生好奇心大、喜欢趣味、渴求被表扬认可的群体偏好以及心理特征,继而有效激发调动其学习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组的《古诗两首》中的南宋朱熹的《春日》为例,该诗描绘了诗人出外河畔踏青所见的初春丽景,抒发了热爱自然、歌颂春天的愉悦心情。相关教师在进行备课设计之时,就可以采取设问引导式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的总体策划,譬如以“同学们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呢?炎热的夏天、爽朗的秋天、寒冷的冬天,还是生机盎然、绿色舞动的小清新的春天呢?谁能站起来告诉老师,做一个勇敢给力的小伙伴呢?”作为诱发学生群体积极发言、表达自身的所思所想的开场引导语,在有学生起身发言之后,教师可以择取一个喜爱春天的学生继续发问“这位同学喜欢春天呀,那么请你说下你为什么喜欢春天呢?其他同学也可以开动脑筋想一想,自己对于春天喜爱吗,喜爱的原因是什么呢?积极发言,有奖励哦。”而当学生发表完自身想法之后,教师也可以继续鼓励并挑选其他举手的学生起立表达对于春天的喜爱原因,在表示认可以及赞扬之后,则需要带领学生集体总结喜爱春天的原因以及春天的动人景色。最终,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问“我们现在的春天如此动人,那么古代人的春天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现在流行穿越时空,那么大家想不想穿越回到千年之前,去观赏一下万紫千红、光景新鲜的水边春天是怎么样的呢?”,在学生的齐声应答之后,教师就可以开始进行《春日》的课堂教学了。

二、影音网络添加,多媒体辅助

古典诗词所依托的古代语言与现代语言在整体语法、基本句式以及使用习惯上存在着差异,单一固定的全诗读诵、字词讲解、意旨表达也就成为了样板套路。这就要求相关教师改变理念、发散思维、灵活巧妙地添加网络影音的鲜活元素,合理科学地利用多媒体的新颖手段,继而提高教学方式的丰富灵活性,营造课堂氛围的活跃愉悦度。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的《古诗两首》中的南宋陆游的《游山西村》为例,该诗歌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清幽自然、淳朴古雅的乡村生活图卷,蕴含的诗词知识点较为典型、景观事件相对集中,适宜通过视频、音乐以及幻灯片等手段方式进行灵活再现。教师可以先以一段富有诱导性的开场白询问学生有没有经历过乡村生活,并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在学生纷纷表达完自身想法之后,教师则可以进行小总结,并开始通过播放关于作者陆游生平以及本诗内容的影视资料、幻灯片等来展开教学。以《游山西村》等山村题材为内容的影音、幻灯片在互联网上数量丰富,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融合了网络流行语、充满诙谐趣味的片段进行播放,也可以自行添加一些醒目提示语,以标注重点知识点等。譬如在讲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之时,可以用夸张的艺术字体在诗句旁边标注“小伙伴们,这可是千古名句哦,它采用了对仗的手法哦,赶快记下吧!”同时也可以添加一段小动画,揭示这两句所阐述的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的深层哲理。而在整个教学进行的过程之中,教师也要注意在营造氛围的同时,不忘记将相关知识点、考查点灵活穿插、巧妙提示,从而使得学生在玩乐之中有所收获。

关于春天的词语篇5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句,这段文字是按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4)文中运用了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二)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6)本段说明的内容是: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三)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翩然:

3.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7.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8.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四)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7.本段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

8.将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所表示的意义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①各种花次第开放学生不要乱花钱

花言巧语迷惑人爷爷的眼早花了

②到了秋天,果实成熟这条路,小王最熟了

俗话说:熟能生巧他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

③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是毒草就必须进行批判

要学会明辨是非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候

9.本段描写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是为了说明什么?

10.课文中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想一想,本段中有没有“大自然的语言”?试举例说明。

11.文中“年年如是”的“是”为指示代词,请说明它指代的内容。

(五)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2.本段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扣住了什么来举例子?

13.“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的“禾”指的是什么?

14.本段说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画出关键的词语。

15.本段语言有什么特色?

(六)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1)差别(2)差异AB

2.给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A.虽然但是B.由于因此C.可是因而D.但是所以

参考答案

(一)

(1)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2)①;概括到具体(逻辑)(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5)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二)(1)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2)荣枯去来(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3)……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4)①传语②暗示③唱歌

(5)A.×B.√C.√D.×(6)以实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7)①杏花开了……②桃花开了……③布谷鸟开始唱歌……(8)逻辑顺序

(三)1.BA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7.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8.(1)次第,一个接一个。(2)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四)7.时间顺序

8.①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花费用来迷惑人的模糊迷乱②长成知道得清楚熟练程度深③这样是(判断词)正确正是9.说明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10.有;例如燕子归来。11.本段前面的内容。

关于春天的词语篇6

一汉语文学作品中的量词名词超常搭配

量词是汉语中独具特色的词类,量词和名词的搭配受到语义选择规律的限制,是约定俗成的。但有时处于艺术表达或语用方面的需要,在汉语文学作品中,人们故意违反常规将量词和名词搭配在一起,成为量词名词的超常搭配。这种搭配符合语法要求,但有意违反语义选择规律,量词与名词的字面意义属于不同的语义域,产生一种怪异感,但经过读者的认知努力和推理分析,最终能够发现该超常搭配的语用意义和修辞效果。这种结构多为“一+量词+名词”形式,比如,“一弓新月”,“一朵青春”,也有少数属于其它形式,如“那圆古月”和“三板轻船”等。依据量词的词性不同,汉语量词名词超常搭配可以被分为以下两类:

(一)常规量词的反常规使用产生的超常搭配

金达莱一大片一大片的,鲜红娇艳,一朵花,一朵青春,每朵花都展开眉眼,用笑脸迎着春天。(杨朔《三千里江山》)一匹苍蝇飞到史循的鼻尖,用它的舌头舔了很久,然后举起它的两条后腿来慢慢地自相搓着。(茅盾《追求》)秀竹,莫名情丝牵引我肃然伫立,一粒自豪又在心头复苏(简贞《武侯竹林赋》)人们通过身体体验形成了常规性和习惯性的对客观事物进行衡量的语法结构,用以对事物进行度量,比如“一辆车”,“一座山”,“一本书”等,但有时人们会故意违反常规的搭配原则,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朵”,“匹”和“粒”都是常规量词,但被违反常规地用于修饰抽象事物“青春”,“苍蝇”和“自豪”,这种反常规的使用产生了新奇的效果。

(二)从其它词类借用的量词产生的超常搭配

根据借用词的词性,这种超常搭配中的量词可以被分成以下三种:

1、名词性量词一弓新月升起来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彭荆风《驿路梨花》)一笛激励勇士前进的号角。(徐志摩《就是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一襟旧衣足堪挡风,两眼酸涩犹可忍泪。(张晓风《一路行去》)

2、动词性量词金殿玻帘间永画,一握清风,暂喜怀中透。(完颜璟《蝶恋花•聚骨散》)风吹一捻柳腰轻,春柔力半胜,眉儿喜学远山青。(陆文夫《阮郎归•舟中赋所见》)

3、形容词性量词一弯娇小流畅的眉,贴在春天的前额。(龙章辉《豌豆》)椰林深深院深深———一弯新月,一群欢笑,一坛酒......(王尔碑《梦苏轼归来》)不同于第一类中的量词,第二类超常搭配中的“量词”不是来自于量词这个词类,都是从别的词类中借用的临时性量词,它们可从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得来,这些词只是临时性地充当量词使用,脱离了具体的语境,这些词的量词功能就会丧失。

二汉语量词名词超常搭配的认知隐喻分析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性表达方式,而且是建立在身体体验基础上的重要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隐喻涉及始源域和目标域两个认知域,是从人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始源域向陌生的、抽象的目标域的跨域投射,是人们通过始源域理解目标域的一种思维方式。束定芳指出,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是语义冲突(或被称为“语义偏离”),运作的基本方式是两个认知域间的互动和投射,投射的基础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可以是物理相似性,也可以是心理相似性[6]。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结构即概念结构,意义表征是百科知识性的,意义建构就是概念化[7]。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规则可通过人类的认知机制投射到语言中,词语激活的是与之相关的百科知识集合[8]。因此,在汉语量词名词超常搭配中,名词自身可构成一个内容丰富的认知域,量词自身也会构成一个认知域,通过量词与名词的超常搭配,名词的内容丰富的认知域中的某一侧面得到突显。

(一)搭配中量词及名词的语义冲突

现代汉语中量词的设立是汉民族认知上的范畴化的反映,量词与名词的搭配不是随意的,搭配要受到语义选择原则的支配,比如,我们可以说“一滴水”,“一辆车”是常规的量词名词搭配,但“一滴车”,“一辆水”这样的表达就让人难以接受。语义冲突指搭配中的量词和名词的语义分别预设不同的语义域,两个词的语义不相容的现象。语义冲突是隐喻性量词名词超常搭配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这种搭配中,常规量词搭配的不再是它们惯常的那些名词,如量词“匹”在汉语中常和“马”,“骆驼”等动物一起使用,但有时为了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在特殊的研究条件下,作者创作了“一匹苍蝇”,“一匹妻子”等超常搭配。用来表示苍蝇的凶猛或妻子的暴躁和气势汹汹,其它的常规量词的超常搭配如“一粒自豪”,“一朵青春”等。除了常规量词的非常规使用会产生语义冲突外,临时性量词同名词的搭配也同样产生语义冲突,比如“一豆灯”这个表达,“豆”本来属于名词,但却和名词“灯”在一起搭配,使人产生新鲜特别的感觉。“湖心亭上那一饼子黑影”。(徐志摩《“浓得化不开”》)在上例中,饼子指称一种食物,但在搭配中和名词“黑影”并置,使两个客观世界中没有关联的事物被搭配在一起,产生了语义冲突。需要指出的是,表面上的语义冲突不会影响搭配的真实意义的产生,在特定的语境条件下,经过认知努力和认知推理,读者最终能够发现搭配的生成依据,并能够获取表达的真实意义。

(二)两个认知域间的相似性分析:物理相似性及心理相似性

上面提到,隐喻表达首先会产生一种语义冲突,而语义冲突的消解有赖于读者对始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的锁定。施喻者根据自己对目标域的认识或为了反映目标域的某一特征或特性,寻找与之具有相应特征或特性的始源域,最终将始源域投射到目标域之上。两个域之间的相应特征或特性其实就是两者之间的相似性[9]。隐喻投射的基础是两认知域间存在的相似性。隐喻的相似性可分为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物理相似性基于视、嗅、听、味和触等感官所获得的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似性;而心理相似性是施喻者主观想象和理性思维的结果。

汉语量词名词超常搭配是一种特殊的隐喻表达,量词与名词分别是这种隐喻表达的始源域和目标域,始源域中量词语义域的一些语义特征会被投射到目标域中去,而投射的基础是两域的相似性。笔者将汉语中隐喻性量词名词超常搭配根据相似性的不同分为依据物理相似性产生的量词名词超常搭配和依据心理相似性产生的量词名词超常搭配。基于物理相似性产生的汉语量词名词超常搭配:他俨然眼前绽了一豆灯。(何立伟《一夕之逝》)五更的梆鼓响了,一眉新月从东天升起。(凌力《星星草》)一轮明月林梢挂(张抡《踏莎行》)从收集到的语料来看,建立在物理相似性基础上的汉语量词名词超常搭配中的量词多是从其它词类中借用的临时量词。如上面例子中的“豆、眉、轮”都是名词,这些名词指称的都是可见可触的具体事物,都有清晰的外形。当这些临时量词和所修饰的名词并置在一个语言表达中时,人们能够通过感官发现量词与名词指称的事物在外形上的相似性。外形上的相似性被锁定之后,量词指称的事物具有的典型外形特征被顺利投射到名词指称的事物上,结果使名词所在的认知域中的外形侧面得到突显,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基于心理相似性产生的汉语量词名词超常搭配:金达莱一大片一大片的,鲜红娇艳,一朵花,一朵青春,每朵花都展开眉眼,用笑脸迎着春天。(杨朔《三千里江山》)一匹苍蝇飞到史循的鼻尖,用它的舌头舔了很久,然后举起它的两条后腿来慢慢地自相搓着。(茅盾《追求》)心理相似性说到底是施喻者主观创造的相似性,“隐喻通过创造相似性,为人们提供看待某一事物的新视角。”[10]但这种心理相似性不是容易创造的,任何成功的隐喻都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从收集到的语料来看,这类隐喻性超常搭配中的量词多为常规量词,但不是和它们惯常修饰的名词搭配在一起,而是被违反常规地用在了超常搭配中。常规量词的语义主要是从惯常修饰的名词那里获得的,量词与名词的惯常搭配使这些典型名词的共享语义特征流向量词的语义域中。通过超常搭配,施喻者创造性地构建了常规量词与名词之间的相似性。比如,在“一朵青春”这个表达中,我们通过视、嗅、听、味和触等感官不能发现“朵”这一量词所表示的语义与抽象事物“青春”有何相似性。但“朵”常与花朵,白云等美好事物搭配,长期的搭配使这些美好事物的语义特征流入到量词中,“朵”具有了美好、漂亮的语义特征。通过量词的嫁接,青春和花朵建立起了相似性。同样,在超常搭配“一匹苍蝇”中,量词“匹”激起我们头脑中关于强壮的动物的形象,当和名词“苍蝇”搭配在一起后,就突出表现了苍蝇凶狠迅猛的形象特征。

(三)搭配中量词与名词间的跨域投射

在隐喻性的汉语量词名词超常搭配中,量词涉及的语义域是始源域,而名词相关的语义域是目标域,量词的语义特征投射到了名词的语义域。由于汉语中量词名词的超常搭配可以依据量词词性不同分为两类,因此,具体的投射分析也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常规量词向名词中心语的语义投射。汉语中常规量词和名词的惯常搭配,使与之搭配的原型名词的部分共享语义特征流向量词的语义域中,量词便获得了与之搭配的原型名词的部分语义特征。通过超常搭配,常规量词又把它们惯常修饰的原型名词的共享语义特征投射到超常搭配中与之搭配的其它名词的语义域中,结果使名词中心语的认知域中具有了新的语义特征。其投射过程如下图所示:给你一朵微笑的温暖,你会不会把结冰的心事解冻,让它们在太阳底下奔流?让清风将它带上蓝天,绽放成一道虹的炫丽。(QQ论坛网站《给你一朵微笑》)金达莱一大片一大片的,鲜红娇艳,一朵花,一朵青春,每朵花都展开眉眼,用笑脸迎着春天。(杨朔《三千里江山》)量词“朵”常和花儿或白云等指代漂亮美好事物的词语搭配,这种常规搭配使得白云和花儿等词语的共享语义特征流向量词“朵”的语义域中,从而使该量词也具有了“漂亮”,“甜美”等语义特征。当量词“朵”被用来修饰“青春”和“微笑”时,量词“朵”成为隐喻中的一个始源域,该始源域的语义特征被投射到“青春”和“微笑”的语义域中去,使名词中心语具有了花儿或白云等事物的特征,结果原本抽象而又不可捉摸的词语变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触手可及。

2、临时量词向名词中心语的语义投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都有被充当临时量词的情况,在临时充当量词之后,这些临时量词自身的丰富语义特征仍然存在于认知域中。经过量词与名词的互动,量词的某些语义特征被投射到名词的语义域中,结果使名词认知域中的某些侧面得到突显,至于哪一侧面被突显,则还要依赖于搭配中量词与名词的互动过程。比如,名词“豆”可激活人们头脑中有关该事物的一切百科知识,但在超常搭配“一豆灯”中,事物“豆”和“灯”被放在一起,人们会付出认知努力搜寻客观世界中两事物的相似性,最终,人们会发现两事物在外形上的相似性。临时量词语义域中关于“豆”的外形特征被投射到“灯”的认知域中,使“灯”获得了“豆”一样的外形特征,突出表现了灯光的微弱,从而使名词中心语的外形特征得到突显。

三汉语量词名词超常搭配的修辞功能分析

在汉语量词名词搭配中,量词表示度量的本职功能被弱化,其主要功能转变为描写和修饰。经过分析,汉语量词名词超常搭配的主要功能是:为具体名词提供详细精确、具体细致的描述;以及为抽象名词提供具体生动的意象,使其具体化、具象化,起到化虚为实的效果。

关于春天的词语篇7

【关键词】 素问 按 推拿 冬不按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对整个中医学而言,是开山扛鼎之大作,历代各科均奉为圭臬,推拿按摩之学也不例外。《内经》中所论述的推拿按摩之事甚多,有讲医理的,有讲手法的,有讲作用的,当然也有讲禁忌的。而前人所论及《内经》中有关谈推拿禁忌证的,基本源于《素问·金匮真言论》的“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一条,从唐·王冰注解《素问》开始,“冬不按?”中的“不”字就理解为否定副词。所以 现代 研究 者往往引出此条作为讲述推拿禁忌症的意思。但这个“不”字是否真是作否定副词解释呢?本文依据古代汉语语法和虚词的有关 内容 ,和前人有关注解《素问》观点,并略附己意,从词义、上下文环境、医理三个方面对这句话作辨正。

问题 的提出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中有一段这样的论述: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1]

引文中“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一句常常被视作讲述推拿禁忌症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内经》注释,唐代的王冰也是这么理解的:“然扰动筋骨,则阳气不藏,春阳气上升,重热熏肺,肺通于鼻,病则形之,故冬不按?,春不鼽衄。”[1]

一些现代学者在研究《内经》对推拿按摩的指导和贡献时,也都这么认为。如“推拿在时节的运用方面,《内经》认为冬季最好不要进行扰动阳气的活动……”[2]“《内经》还提出了推拿的注意事项。《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告诫人们,冬天易伤阳气,在冬季不要作过度的活动。”[3]“《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告诫人们冬季冬天阳气伏藏于阴,此时不宜过度的活动。”[4]

但是也有不同的看法,日本学者森立之就认为“冬不按?”中的“不”为无意义的虚词,到底孰是孰非,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作 分析 。

从字义分析

“不”的本义,从甲骨文上看,为“花蒂”的意思,引申为“开始”,“最大”之意。数字最大的是“一”,所以下加一横为“丕”,形成“坯、胚”等字,其义都是最早、最原始的。而依照“花蒂”的样子,象形而成“杯”等字[5]。

虚字所出,本是实字,例如“之”字象形为“到达”,“亦”字象形为“腋窝”,“於”字象形为“旌旗飘扬”,所以“不”字也不例外。

世人所熟悉的“不”字,常为否定副词,这一用法,起源很早,例如:《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礼记·中庸》:“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但上古汉语,“不”也作无意思的虚词,等同于“丕”字,“丕”字作无意义的词,在句首的例如:《尚书·酒诰》:“丕若有夏历年。”《逸周书·皇门》:“丕承万子孙。”在句中的例如:《尚书·酒诰》:“女丕远惟商考成人,宅心知训。”《尚书·召诰》:“其丕能?于小民。”“不”通假“丕”,在上古之文中很常见,例如:《诗经·大雅·文王》:“帝命不时”,郑玄笺云:“不时,时也。”《尚书·多方》:“尔尚不忌凶德。”《礼记·射义》:“幼壮孝帝,耄耋好礼……不在此位也。”[6]

综上所述,“不”字作无意义之词解释不仅是可能,而且在上古之文中并不少见。《黄帝内经》虽成书秦汉,但承袭甚远,文多古奥。

从语境分析

分析文句字词,总不能离开上下文的环境。断章取义地研究,是得不出正确答案的。分析了“不”可作无意义虚字,并不表示在本篇《素问·金匮真言论》中一定是这个含义,考察本篇的全文,主要讨论的是三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关于阴阳学说的,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五行学说的,都和本文讨论的主旨无关。而第一个问题,主要是关于四时之病的。这一节原文如下。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引用文中本身的有一句话:“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这是五个季节的疾病的病位和症状,而“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也是五季的疾病症状。如果我们作个推论:“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如果不病呢,如同“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一样的句式,则可以得出“春不病鼽衄,仲夏不病胸胁……”四时之气相续,把“春”接在“冬”之后,也就是“冬不病痹厥,春不病鼽衄”。

那么冬天如何才能不病“痹厥”呢?痹厥在古代 治疗 的最佳 方法 是什么呢?引用一段《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关于推拿按摩治疗的名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故导引按?者,亦从中央出也。

冬属水,而痹厥往往由风寒湿三邪引起。由此可知,按?治疗痹厥类的病症,自古有之,奉为佳法,至今犹然。再从刚才的字义辨析汇通起来讲,“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所以说,冬天按?,也就是治疗痹厥,则春天春不鼽衄,所以“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顺理成章,文意晓畅,明白无误。

本篇主要论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的四时五季外感疾病,和“按?”本身没什么关系。如果“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中解释为否定副词,则“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岂不是由“按?”引起的吗?这样说和本篇的主旨与上文均无关,不但显得唐突,而且令人费解。所以“不”解释为无意义的虚字,才比较符合原文环境。

从医理 分析

“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作为推拿禁忌症的说法,在两千年中医学术 历史 上并不流传,且仅此一例,别无旁证。在推拿按摩的 治疗 实践上,也从来没有这样的提法和做法。冬日做了推拿按摩治疗的,也多无异样,反而有益身体。如果把“不”字理解为否定副词,则不仅 现代 应多有临床报道,而古籍中也多有记载。古今一些文章说冬日不能推拿按摩的理由,也多是同前文所引的王冰注中讲的一样,例如张介宾在《类经》中注释道:“按跷,谓按摩肢节以行导引也。三冬元气伏藏在阴,当伏藏之时而扰动筋骨,则精气泄越,以致春夏秋冬各生其病。”[7]而没有其他的 理论 和临床的进展。

笔者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禀五常而合四时也,冬日的确为阳气伏藏在内,人也不喜欢活动,但古人常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所以在冬季反而应多活动筋骨。鼽衄之为病,历览各家论述,均可见为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以肺热、胃热、肝火常见[8],总之有内火。冬日阳气伏于内,久积必化郁为内火,故春天发为鼽衄之病。如果在冬天进行“按?”之类的活动,能让阳气在体内分布平衡,内外舒达,而不化为内火,从而避免鼽衄之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此句的意思可能恰恰是“冬必按?,春不鼽衄”之意。

笔者所云,并非一家之言,新起之说,反倒暗合中日两位中医学者的论述,一位是日本学者丹波元简在《素问识》中引李冶《古今注》所云:“春夏秋冬,无论启闭,政宜随时导引,以开通利导之,但勿发泄使至于汗出耳。窃疑本经当云冬不按跷,春必鼽衄,或病颈项;春不按跷,仲夏必病胸胁,长夏必病洞泄寒中;夏不按跷,秋必风疟;秋不按跷,冬必痹厥。”[7]另一位是日本学者森立之先生所说:“不按为按之讹,不字古人语助。不按?者,按?也。冬时禁按?,未见他书。”[1]

综上所述,冬天按?从医理上讲,无论古今都是有依据的。而冬天是按?的禁忌时间,仅在此见,后世历代按?推拿学说或流派,均不引此为据。现代推拿临床更不见因冬天而停诊关门的,而遍览古代病案和著作、现代各类报刊杂志的报道,也未见冬日推拿而出 问题 的案例。

小 结

上古之汉语,如同人一般,也是处于“婴孩”时期,一些语法和词汇现象比较特别,句式和词意的肯否并不能以后人的“语感”臆断。和“故冬不按?,春不鼽衄”相同的例子也可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天明则日月不明”,天气“明”怎么会导致“日月不明”呢,王冰作了“故大明见则小明灭。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则日月之明隐矣”的煞费苦心的解释,其实此处的第一个“明”通假“萌”,“蒙”,是“暗”的意思。所以这个“明”恰恰是“不明”的意思,天气“不明”,那么日月也就不能“明“了,这样解释,不就豁然开朗了?[1]

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讲:“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 研究 古典 文献 ,文字训诂不清楚,也会造成这样的结果。从道理上理解,固然重要,但文字意思不明,甚至臆断,则强作的“理论”理解,真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知所云。

“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中的“不”可谓是个常用字,古今相同的是,都作否定副词解释,但古今不同的是,上古“不”还有无意义的虚字的用法。从王冰开始,就不解此意,强作臆解,今人失察,以讹传讹,虽无大害,但积微成巨,终碍医理。虽然小小一字,也应谨慎研究,结合各个方面来考察。笔者相信,“冬必按?,春不鼽衄”方才是《内经》本意,这样的表述,对祖国医学中推拿的理论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也能更新人们的认识,从而提高临床实践活动。

【 参考 文献】

1 郭蔼春主编.黄帝内经素问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8~61,178,28.

2 周运峰.论《黄帝内经》对推拿学的贡献[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7,22:54.

3 刘智斌,郭小青.《内经》推拿疗法探析[j].陕西中医,2001,22(9):558.

4 王道全,于世良.《内经》推拿疗法探微[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1):28.

5 邹晓丽.传统音韵学实用教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42.

6 杨树达.词诠[m].北京:中华书局,2004.13~15.

关于春天的词语篇8

高中语文中古诗词是一个重要考点,背好古诗词,能够在对应的题型中稳操胜券,也更有利于作文中的写作。下面整理了高中语文最常考的112句古诗词,同学们一定要多读多背!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语文常考古诗词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常考古诗词1

思 辨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高中语文常考古诗词2

思 念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2.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温庭筠《梦江南》)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李白)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1.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1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1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1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1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1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高中语文常考古诗词3

夸 张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李白《行路难》)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李白《赠汪伦》)

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8.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高中语文常考古诗词4

大 义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2.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3.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高中语文常考古诗词5

惜 时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长歌行》)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4.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陶潜)

高中语文常考古诗词6

鸿 志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2.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5.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7.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

8.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9.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高中语文常考古诗词7

黄 河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潼关怀古》)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高中语文常考古诗词8

风 骨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2.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李百药)

3.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5.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关于春天的词语篇9

【关键词】史达祖;咏物词;形神俱备。

史达祖(1163~1220年),字邦卿,号梅溪,汴(今河南开封)人。南宋泰嘉开禧年间权臣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颇擅权用事。韩败后,史达祖受黥刑,死于贫困中。今传有《梅溪词》,存112首,而其中咏物词共计23首,约占词总数的六分之一,分别有《绮罗香》咏春雨,《双双燕》咏燕子,《海棠春令》咏海棠,《东风第一枝》咏春雪,《玉楼春》咏梨花,《乐》咏鸳鸯,《祝英台近》咏蔷薇,《西江月》咏木犀珠,《桃源忆故人》咏桃花,《菩萨蛮》咏玉蕊花、软香,《夜合花》咏笛,《留春令》咏金林檎(沙果)、梅花,《瑞鹤仙》咏红梅,《兰陵王》咏碧莲,《风入松》咏茉莉花,《隔浦莲》咏荷花,《齐乐天》咏白发、咏橙,《惜奴娇》咏梅,《龙吟曲》咏雪,《醉公子》咏梅。

其咏物词作成就之高,向来为人称道。姜夔曾评曰:“奇秀清逸,有李长吉之韵。盖能融情景于一家,会句意于两得。”清人邹祗谟称:“咏物固不可似,尤忌刻意太似。取行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宋词至白石、梅溪,始得个中妙谛。”笔者通读梅溪之咏物词,认为其词“形神俱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穷形尽相,巧妙化用前人神思。

梅溪的咏物词多采用白描手法,将所咏之物细腻刻画出来,用词轻盈绰约,极妍尽态。如咏燕子“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虽短短的十二个字,却将燕子活跃季节、轻盈体态、尾似双剪的特性细致地刻画了出来。诸如此类细致穷形尽相的状物描摹,在梅溪咏物词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但一首好的咏物作品,除了追求形似之外,神似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其咏物词字里行间鲜少出现所咏之物的字词,更多是巧妙地化用前人咏物名句或典故所蕴含的神思,不仅从字面上化用前人诗句变成新的语言,更从意境上点化前人诗句而创造出新的物态神韵,翻新旧意,增加了形象的感情容量,赋予它们独特的意蕴与风姿,贴切自然,如同己出,了无痕迹,又见工巧。虽然没有点破所咏之物,但却能使读者阅读过程既可会心明意理解所咏之物,又能回味此间的无穷韵味,尽情领略诗歌言不尽意所带来的审美。如《绮罗香·咏春雨》: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它、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

沈沈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这是一首咏春雨的词作,而遣词造句,却不露一个“雨”字,而字字均与“雨”关涉。其十分巧妙地化用的了前人吟诵“春雨”的名句与典故:“千里偷催春暮”化用孟郊《喜雨诗》“朝见一片云,暮成千里雨”;“春潮晚急”化用韦应物诗“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新绿”化用韦庄词“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门掩梨花”化用秦观词“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剪灯深夜语”化用李商隐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其中最为巧妙的则属词作的最后一句“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咋看似平平数语,细细品来,却饱含着无限情思。“门掩梨花”出自秦观词《鹧鸪天》:“枕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一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无一语,对芳樽,安排断肠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此词写流莺相催时节,闺房女子泪湿沾巾,千里之外的意中人却断无消息,便只有在梦里飞越千里关山去追寻那人了。无奈也好,无语也罢,春暮时候,只能是“雨打梨花深闭门”。“剪灯深夜语”化用了李商隐脍炙人口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此诗描写诗人雨夜寂寥,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能寄托将来。待他日返回故乡,便可共妻子在西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剪去蜡烛结出的蕊花,倾诉今夜的思念之情。梅溪此处化用,虽短短九字,但却承载着绵绵情意,不仅均与“雨”相关,更是了无痕迹地将前人的微妙的感情、神思也融入其中,丰富了“雨”的感彩,增加了“雨”的感情容量,开拓出一种新的意境与神韵,使物不再是死物,而是生动多情的活物,给人留下无限联想。正如词评所云:“愁雨耶?怨雨耶?多少淑偶在佳期,尽为所误,而伊仍浸淫渐渍,联绵不已。小人情态如是,句句清隽可思。好在结二语写得幽闲贞静,自有身分,怨而不怒。”

能在化用前人诗作的同时,将其神思也一并化用,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更是梅溪咏物词的一大特色。此外如咏桃花的《桃源忆故人·赋桃花》,语不涉桃花,而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武陵渔父,借此故事表现桃花与世无争、隔绝俗世的气质,下片化用了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桃花情事,使其笔下的桃花多了一抹风流色彩,多了一股伤感气息,形似而神俱,生动多情。再如咏梨花,化用了李重元《忆王孙》“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的闺怨情怀;咏海棠,化用《太真外传》里唐明皇称赞杨贵妃的典故;咏软香,化用了汉代班姬失宠所作的《怨诗》等等。

二、语间传神,咏物而不滞于物。

张炎《词源·咏物》:“所咏了然在目,且不留滞于物”。可见,一首好的咏物诗,不能单单停留在对物体的描述上,更应该有所拓展深化,借物抒情。梅溪咏物词之所以能形神俱合,栩栩如生,很重要一点便在于其“咏物而不滞于物”。

如《双双燕·咏燕》: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这是一首咏燕子的词,上片描绘一双燕子温馨多情、无忧无虑,快活自在,尽情享受着春日回归家园的喜悦,“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说尽了双燕限快意。下片写燕子玩乐完了,就恬然入睡了。这时候看燕子双飞的闺人出场了,她盼着燕儿归时带来远方的音信,而燕儿却自顾着快活,是它忘记了,还是远人根本没有托燕传情?无限怨念至此而生。双燕越是多情缠绵,越衬托出闺人的孤令哀怨;双燕越是快活无忧,越衬托出闺人的心酸无奈。这种人、燕、冷、热的对比,更加突出了闺思怀远的不堪心情。可谓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词作名为咏燕,“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已经把燕子形态雕琢得精巧无双,空前绝后了,况还借燕儿传情的惯例,将笔锋转向等待天涯芳信的闺人的愁思,其情其韵其神油然而生,跃然纸上,咏物而不滞留于物,形神俱备,令人读之回味无穷。

关于春天的词语篇10

——引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人教版语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使语文知识更系统,教师教学有的放矢,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有目标、更轻松。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除了如珠玉般的篇篇课文之外,还有每学期二、三次的与单元主题一致的综合实践活动。这往往是我们赶教学进度时容易忽视的一个方面。其实每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专题学习的机会,一个专题或是一个关键词往往又能使学过的知识系统化。以往有人认为复习时搞几个专题还可以,平时没有必要。其实在日常教学中穿插一些专题训练能在阶段性总结的同时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只是例子、是凭借,真正的语文课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老师也可以跳出教材,根据自己的理解设置专题进行学习。如在天气转暖、春意渐浓时,我就以“春”为关键词,进行了一次专题学习——“拥抱春天”。下面就以这次活动为例,谈一下我对专题学习的一点想法。

一、首先应该根据情况确立一个学习的关键词。

确立了专题的关键词之后,应该进行素材的积累。这个过程放给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利用各种手段尽可能多地进行搜集拓展。在“拥抱春天”的学习中,他们搜集了很多写春天的诗文。看着同学们交上来的摘记本,听着他们的交流,感觉到的是扑面而来的春意:“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说的是在晴朗的日子随朱熹去踏青,随时都可以感受和睦的春风,欣赏百花的艳丽;“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的是春天小雨珍贵如油,小草刚刚探出头,那初春景色令人陶醉;“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写的是朱自清眼中那清新、美丽、充满活力的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我们听到了谢灵运家的园林在不知不觉之间传来的鸟儿婉转的歌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在画中也感受到了春天的魅力,“桃花”、“春江”散发着春天的气息;“春到人间万物鲜”,此时的世间万物处处是春景,时时为春色。学生们在文学的海洋中撷取朵朵春的浪花,闻着春的芬芳,怎能不沉醉其中?

二、搜集完素材就具备了学习的内容,然后就可以让学生感知作者的情感,体味文学的魅力。

由景入情,由表及里,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探究和体会作家们的种种情怀。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素材所描绘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作家们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表达了自己如山花春树般的思想感情。带着小小的问题,不妨让学生们自己轻轻叩开每一位文人的心扉,去倾听春天带给他们的不同感受吧!

我班夏雨婷同学从春雨入手,比较《春夜喜雨》和《清明》,她写道:前者写了春夜的细雨,透露出无限的喜悦之情,诗人听到细雨在春夜里缠绵无尽的飘落,想到春雨滋润大地,不由地展开想象:天明之后满城是怎样的诱人春景?后者写清明时节,气氛凄凉,行人远离家乡,孤身赶路,纷纷细雨在淅淅沥沥地下,衣衫湿透,行于雨中,心情更显得凄迷纷乱,恰如心魂欲断。同为春雨,却是一喜一悲,迥乎不同。看到此处,作为老师,我问她一下: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由此引申出对素材的理解:即使同在如画的春天,由于作家的处境和心情不相同,感受也就不一样了,它可以给人以无限的喜悦之情,也能增添愁绪,衬托出生离死别的痛苦和羁旅行客的愁闷。

学生们的思绪如春花般烂漫,有的写《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看到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荒草树林满目萧然,作者寄情于物,在他眼中花儿溅泪,鸟也惊心,由此可以看出作者那份忧国思家的感伤情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人逢喜事精神爽,孟郊一朝金榜题名,心中自有说不完的畅快豪情,我们好像真得看见他神采飞扬、心花怒放,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有的同学由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悟出了好时光在不停消逝的道理;而“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则是诗人雪莱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近郊的树林里发出的对革命的春天的呼唤。“春天的夜晚,淡月笼纱,娉娉婷婷。有风拂过脸颊,掠起长发。月光如水平静柔和。我心如这月光,平静柔和。不敢去刻意追求什么,只是希望所有美好的开端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一如这春夜长长远远。”这是作者在春夜淡淡的遐思。

三、体会感知之后,学生明白了文学作品中的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