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十篇

时间:2023-11-02 18:04:20

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

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篇1

关键词: 创新 理念 方法 思想政治课教学

新时期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受到各方面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尤其面临着新挑战。为了改变政治课教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从早忙到晚,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但还是出现学生学习政治课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乐观的尴尬局面,下面谈谈我在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中的几点认识: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人为本,体现“学生是人”这一原则

学生是富于生命意义的人,思想政治课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每位学生,要坚信每位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可以造就的,对教好每位学生应充满信心,使思想政治教学能体现出人格、人性、人的发展变化。

首先,教学要尊重学生。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形成和不断增强,迫切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与学生进行互相交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进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十个指头,不一般齐”,学生是有差异的,仅靠批评或处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状况,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开展教学工作,增强学生信心。

其次,教学要关心每位学生,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班级多,面对的学生多。除了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打动每位学生外,还必须深入到学生中间去,成为他们的朋友,了解每位学生的成长过程,用实际行动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通过教师的作为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关心每位同学,大家一起共同健康成长。

最后,教学要理解每位学生。一是要理解学生的语言和非语言表现的类型,特别是了解他们行动的意义和情绪变化的原因。二是不仅仅是为理解而理解,更需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去援助、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从“理解的教师”迈向“行动的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更需要去理解学生,教师只有理解了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理解,教学才能获得成功。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讲究“和谐”的教学理念

思想政治课教学面对的是正在成长变化的青少年学生,一定要讲究和谐的教学理念。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建立一个和谐的教学平台,与学生在同一水平线上看待纷繁复杂的世界,并把握好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尺度,共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能“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和学生一起学习。因为从人与人交往的角度来看,只有你“蹲下来”才能和学生处在一种平等的地位,才会给学生一种信任感,而非居高临下的感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你“蹲下来”,学生就能看到你的眼神,从中他能体会你是否跟他处在平等的地位。你的举动、你的言语都会从你的眼神里流露出来,他能体会你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是亲昵的还是敷衍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是只有大人们才能体会,两、三岁的小孩也能体会,我们所教的中小学生同样能体会。如果我们教师没有从内心把学生摆在平等的地位,那我们的学生就会远离我们,甚至惧怕我们。在现在的儿童用品商业经营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商品经营者很会抓住少儿心理,把儿童玩具和儿童食品摆放在他们能看见的地方或进行开放式购物。如果你带孩子走进商场,问孩子要不要在你的视线内的物品,大多数的孩子是不理睬你的,因为他看不到你所指的那种商品。而在他的视线内,他看到的都是他喜欢的琳琅满目的儿童商品。如果你蹲下来,问他视线内的商品要不要,他跟你的感情会因此进一步加深。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把教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他们一般不会接受,如果和学生共同探讨一种观点,就会取得好效果。

(二)尝试目标激励。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贴标签效应”,也叫暗示效应。如果暗示学生将来的目标,会产生理想的效果。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如果有一个班级被称为好班,结果学生更加注意为班增光;如果有一个班级平时被称为差班,结果学生更丧失信心,班级情况更差。教学中也是一样,教给学生的知识越容易,学生越能掌握。其实把难的知识教容易了,学生认识到学习不难,就会增强学习信心。对待学生也是一样,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少用责备性的语言,如果经常骂学生“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这位学生就真的成了你所说的“笨蛋”了。因为这样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学生的上进心,伤害学生的自尊。所以,教师们必须力戒嘲笑羞辱、责怪抱怨、敷衍欺骗性的语言,多用目标激励性的言语。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艺术地使用常规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讲授、讨论、启发等教学方法使用的时间、内容、场合不一样,效果也就不一样。教师要艺术地使用常规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演、讲读等具体形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得最广泛。但在教学中要注意讲述的方式和技巧,若教师总是一讲到底,满堂灌,导致学生机械性地学习,势必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教师讲得越多越细,学生的独立性就越差,只有精讲,学生多看多做,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谈话法。

谈话法应该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谈话是一种互动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对促进学生思想认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讨论法。

通过讨论能明辨是非,可以集思广义,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认识水平相近的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更能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促进学生思想发展和健康成长。

(四)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在现代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在突变,人们面临的形势日趋严重,问题日趋复杂,必须转向创造性学习和自觉推行终身教育,才能生存和发展。从“教学生学”到“教学生自己学”,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抽出大量时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事实表明,有作为的人,历来注重自主学习的人,都是学习的主人和创造者。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把读书指导法上升到主要地位。教的关键在于“授人以渔”,教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给学生的不应该是“鱼”,而应该是“捕鱼”的方法。“授人以鱼”,只能使人受用一时,只有“授人以渔”,才能使人受用终身。

(五)演示、参观、练习法。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演示教学走进了思想政治教学课堂,把有思想教育意义的资料、图片,通过现代教学媒体演示在学生面前,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更能增强教学效果。参观有教育意义的场所或基地,这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课堂。组织好学生的参观访问也是政治教师的主要职责。练习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更能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

四、要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评价方法,使之更合理、更人性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单一地用分数来评价思想政治课教学,未免太不科学,太不真实,太不客观了。因为学生的思想变化不能够用考试分数来衡量,考试分数高,思想觉悟高;考试分数低,思想觉悟低,这不合逻辑。另外学生考得好,教师教学能力强;学生考不好,教师教学能力低,也不一定合理。事实上在政治课教师的教学影响下,学生的思想变化不一定反映到考试分数上,而主要反映到行为习惯上。所以要考虑以学生的行为习惯等方面表现作为评价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依据比较合理和人性化。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主编.课程愿景.教育出版社,2004.

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教育 显性教育

在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反思的过程中,人们开始对隐性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给予关注与重视。隐性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要求有着内在的契合。探索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隐性教育,有利于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弊端,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对于加强和改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无统一界定,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利用人们社会实践和人生活动(组织管理、职业活动、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方法。”[1](P441)二是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指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之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2]还有的学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案,为受教育者特意创设一定的社会环境、活动场所和文化氛围,并有意识地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认之,使受教育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进而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的。”[3]综合以上各种观点,可以看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即: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注重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方式。

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在教育的过程中完善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有效方法。一般而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三种基本形态:以学校校园的物质环境(包括校园规划、建筑设计、校园自然人文景观及校园生态环境等)为载体的物质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学校的管理制度(包括管理制度所投射的管理理念、所使用的管理手段等)为载体的制度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以学校精神(包括课堂教育、教师示范、师生关系、校园文化氛围等)为载体的精神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二、隐性教育的特点

由于隐性教育突出强调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信息。因此,它具有教育目的和内容的隐蔽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教育途径的开放性、教育接受的自主性等特点。

(1)教育目的和内容的隐蔽性教育通常把教育目的和教育信息隐藏在受教育者的社会活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受教育者兴趣的激发,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内容、达到教育目的。

(2)教育过程的愉悦性教育者通过设置一定的教育环境,使受教育者在自然和谐和愉悦的氛围中通过直观思维、兴趣爱好和情感体验等毫无强制性地接受教育内容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质、道德行为,以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3)教育途径的开放性即受教育者在不受任何教育因素的控制或制约下,以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各种因素作为学习内容,有意或无意地通过直接体验或间接观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是一种非封闭式的,无课堂、跨时空的自我学习过程。

(4)教育主体的自主性由于隐性教育的目的和内容隐藏于各种活动中,教育者没有给受教育者以任何明确的、直接的外部强加意图,使受教育者完全处于一种自愿、自主地选择和参与教育活动的自发状态。

(5)教育方式的间接性即教育者不是通过“灌输”式的教育方法直述道理,而是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借助于一定的教育载体间接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渗透”,使受教育者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进入教育者所创设的教育环境中,自觉地接受教育内容。

三、中学生隐性思想政治的途径与方法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层面的具体操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实际工作缺乏规范,制约了理论成果的现实转化,减低了作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与断裂呼唤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必须着眼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与相互贯通,积极探索建构科学有效的中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此推动中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变革和理论创新。

1.利用学校物质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学校物质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校园的物质环境(包括校园规划、建筑设计、校园自然人文景观及校园生态环境等)。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空间场所,但校园并非只是作为一种“死”的物质而存在,更是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活”的魂灵存储并传递着学校的文化与精神,能够给学生带来强烈而直接的感官刺激。合理的校园物质环境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承载着真朴、博大、厚重的学校精神,蕴涵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合理的校园物质环境能够以其直观性和超语言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情感,有利于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感染和熏陶,使学生在无意识间深深地体验大学的凝重和渊博,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理性,激励学生的意志,敦促他们自觉地修身立德,砥砺学问。因此,在应用中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注意创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物质环境,充分发挥校园物质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与道德情操的正效应。

2.开发学校制度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学校制度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是指学校的管理制度(包括管理制度所投射的管理理念、所使用的管理手段等)。在学校中,学生一方面处于管理制度的规范约束之下,另一方面又以“习得”的方式从中获取思想政治认知,并在不自觉间将这种“习得”的思想政治认知与在书本中“学得”的思想政治认知进行检验和比对。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合理的学校管理制度对课堂灌输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将起正向的巩固和内化作用,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反之,不合理的学校管理制度则将对课堂灌输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起反向的消解和外化作用,减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效率,甚至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零效应或负效应。因此,在学校制度建设中,一方面要特别强调体现“依法治校”理念,在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法律,把“合法”还是“违法”放

在突出位置,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制定管理制度,切实做到有法可依,尽可能地杜绝管理制度出现无法可依或与法律相悖的现象,以此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养成学生遵纪守法的习惯,塑造学生依法自律的行为品格。

3.挖掘学校精神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学校精神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包括课堂教育、教师示范、师生关系、校园文化氛围等。这些精神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所传达的价值观、思想品质、内涵素养等信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发展和形成;良好的校园精神形态以其广泛性、自发性和渗透性对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正向的促进、导向、约束、规范和教育作用。在开发学校精神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应主要从课堂教育、教师示范和校园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着力开展。第一,课堂教育大多蕴藏着不少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杜威曾经指出,道德是教育的最终和最高目标。因此,在课堂教育中,绝不能片面地强调对学生书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更不能以“成材”教育模糊“成人”教育,必须寓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于课堂教育之中,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把社会伦理、科技道德、人文精神等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等传授给青年一代,把“传道、授业、解惑”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和渗透作用,第二,开发教师示范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价值。教师是教学中“无字的教科书”,其示范作用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首先,教师要以自身的道德和学识力量影响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作用中,教师自身的道德与思想政治状况是至关重要的。同志曾经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所以教师应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努力增强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能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以自己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卓尔不凡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其次,教师要以优雅的举止仪表感染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仪表举止直接传递着他们的思想、性格、品德和情感,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起到了熏陶和感染作用。文明和谐的行为举止、大方得体的衣着、亲切和蔼的谈吐既能塑造教师的端庄、自信和魅力,又能体现教师勤奋严谨的教学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对学生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而衣着随便、不修边幅或衣着过于前卫、语言粗俗就很难让学生产生信任感,无形中增加了双方的离散力。所以,教师在提高自身内在素质、张扬理论本身的理性魅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外在仪表形象、行为举止的“亲和性”,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再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建立一种师生“情感场”,使学生愿意自觉主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并会在内心深处激起同样的心理体验和理性反思,这种教育过程中师生间的相互感应、相互激荡而形成的共鸣状态会产生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4、促进显性的思想教育活动与各种隐性教育形式的有机结合。

我们倡导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施实隐性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决不定意味着要否认和放弃显性教育的手段和方式;相反,显性教育包括“两课”在内的一些正面教育活动,仍然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两课”等正面教育活动方式不仅一刻也不能放松,而且必须进一步加强教育力度,增强教育效果。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要在继续加强和改善“两课”等正面教育活动的同时,注意探索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注意发挥两种教育方式各自不同的功能与优势,使之在学校思想教育的总体格局中实现功能互补,优势互补。有研究者提出,正本清源需以显性教育为主要手段,润物无声有待于隐性教育。应该说这样的视角既抓住了两种教育形式各自的功能与优势,也强调了二者在功能和优势上的相互配合与补充。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加强两种教育形式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譬如,在当前正在开展的树立社会主义发展观的教育活动中,各校都在利用一切显性和隐性教育的方式,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综合性的教育活动,收到公认的教育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齐抓共管的原则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统一部署、调配合的原则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刘晓芳.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6,(4).

[3]王浩.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6,(1).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5]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7]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87.

[8]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1984:208.

[9]伊丽莎白・劳论斯.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186.

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篇3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 方法创新

高职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级层,主要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综合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持续多年,相比较,高职学生的社会压力更重,在学习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放松,负面因素就会乘虚而入,影响学生的思想发育和良好人格的形成。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分析

1.认识上的误区。这主要来自社会和院校,社会观念认为高职学校就是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学好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职业技能,毕业找个好工作是最终目的。学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没有,也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只要学生在校期间不出问题,完成学业就万事大吉了。一般说来,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很难摆上位置,重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比较普遍。

2.学生的思想品德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个性诉求和社会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学生在理想和现实中纠结和挣扎,思想不可避免地在其中迷茫着、变化着、斗争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世界观都是这个时期形成的关键时段,急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答疑解难指点迷津。

3.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不足。高职学生的自卑感、孤独焦躁的情绪时有发生,抱着混日子、混文凭思想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也不感冒。

而我们的思想教育方法却不能有效地跟进,方式的选择过于单一,多以训导、斥责、处理为主要手段。教育方法的陈旧往往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不对称融合,导致学生发生抵触情绪,使师生双方陷入尴尬境地。

4.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尚不完善。网络的发展带来学生思维的活跃和变化,海量的信息和各种思潮严重地影响着学生世界观的成型和成熟,许多学生的思想偏颇都会透过电脑、手机、电视等现代化传播工具暴露出来。高职院校的人文知识学科都十分重视把多媒体技术用于教学和实践,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却十分欠缺,还没有把它真正地利用起来。

二、加强和改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要从高职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高职学生的一般特点和特殊情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实施的方式方法。

(一)课堂教育。利用教材进行系统理论学习,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有个较为系统的认识,结合辅导教材开拓学生的视野。把课堂教学从单纯的理论灌输中解放出来,尽可能采用讨论、问答、专题报告等形式,理论联系实际,重在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二)课外教育。由于思想政治课的课时有限,教师就要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抓起,根据学生入校学习的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教学规划。采取谈心、聊天、重点帮教的方法,和学生交朋友、拉家常、说心里话,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同时,教师应寻求新的实用的教学方法,通过有效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效率。这样有利于院校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生进入学院如沐春风,有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在这个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心情舒畅,达到“近朱者赤”,避免“近墨者黑”的效果。

(三)活动教育。这就要求学院带领学生走出去,广泛地接触社会。比如:对于刚刚走进大学校门的学生就适宜进行红色旅行活动,参观红色根据地、党建旧址、长征故地;当有了一些学习经历后,主要以学校活动为主,把老红军、老战士、老革命请进来讲解红色历程。开展理论知识竞赛、演讲竞赛、诗歌朗诵会、红歌演唱会等文娱活动;学生将要毕业时,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联系起来,参观工业博览会、老工业旧址、现代化工业生产基地,了解社会,感受工作氛围,进行生产和经营实践活动,为将来就职打好基础。

(四)网络教育。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加强政治理论教育,构建学院自己的网站,发挥学生多才多艺的特点,吸收他们进入编辑团队,创造出有一定水准的、结合学生实际的、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栏目和网页,让思想政治的理论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增强吸引力和感染性,提高点击率。如:把网络人才组织起来,撰写文章、拍摄图片,摄制视频、宣传片、短剧、微电影,以学生的亲身感受和现实观察为题材,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美德,宣传好人好事,树立正气,抵制歪风邪气。

要充分重视网络微博、聊天,手机微信、飞信的现实作用。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动态,在第一时间和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适时地做好前期预防、中期疏导、后期干预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结论

思想政治教育看起来是“虚”的,但是只要方法得当就可以把“虚”的做实,只有不断地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国家培养出综合素质优秀的栋梁人才。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核心范畴;思想政治教育范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08-04

从1980年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到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办文件明确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其间正好二十五年。尽管时间较长,历经艰辛,但总算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建设的重大进展,令人欢欣鼓舞。然而,政策规定仅仅属于政治行为,它虽然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制度化,但并不等于学术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已经建立,更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经成熟的标志。目前,在一些学术领域并没有接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科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的标志至少有三条:一是自身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二是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在学科丛林中确立应有的位置,进而获得社会学科建制的普遍承认;三是在社会和科学的实践中发挥功用,对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三个方面,最为重要的则为学术理论体系的建设。形成知识形态的学科体系,以知识合法性来取得学术合法性进而获得社会合法性,在学术界获得学术与学科的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学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最为重要的是基本理论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中最根本、最基础、最重要、最小单位的理论问题,而加强基本理论建设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建设和基础工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大厦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做过许多努力,并得到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最为突出的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分别提出并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写出一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著作,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梳理和创新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研究由此开始,日益重视,不断取得进展。然而,从科学性和学术性考量,思想政治教育学学术理论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现阶段应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推进,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队伍新生力量的加入的机遇,高度重视、大力深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以基本理论建设成就来显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品格,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影响力和服务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

深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可从以下几个基本方面切入:

一、基础理论

自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开始,就提出并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命题。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是什么?归纳起来,比较流行的说法有:其一,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这种说法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自己没有理论基础。其二,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这种说法掩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之间的关系或区别。其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这些说法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还没有自己的基础理论,也没有打算建立自己的基础理论。如目前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学”或“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还缺少“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形态的著作,这方面的学术成果很少见到。由此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有无自己独立的基础理论,这个问题至今尚未定论。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说,如果没有自己的基础理论,无法确认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或工作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和国家及其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作为现实的思想政治活动,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这种说法和规定是正确的;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学科或科学体系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指导思想,这种提法本身是不科学也是不周全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普遍适用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当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但马克思主义能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深入研究。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这和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应当是两回事。思想政治教育学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应有自己的基础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理论等。这些问题须深化研究,由此获得一个更加科学的认识。

二、基本问题

每一门学科及其理论体系都有自己的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有自己的基本问题。对基本问题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认识,是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狭义上,暂且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就是它的基本问题。广义上,基本问题可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进行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三个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涵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问题等都是基本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生、类型、价值、属性、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涵义、边界、定位、规范、共同体、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层面的基本要素,如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本质、功能、目标、内容、方法、任务、途径、规范、体制、评估、生态等问题。其中有些基本问题,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等各个领域,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质、主体等。在这些基本问题中,首先要研究那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属于学术理论建设中的基础性、根本性、普遍性的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点、立足点、价值所在,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问题中的根本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中具有基础意义。

三、基本精神

任何文化类型都有基本元素,思想政治教育是从事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的活动,它有一些基本精神。思想政治的教育基本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元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义。它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内在的精神约束和导向功能,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概念之中。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在不同时空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总是具有

个性特征,具有变动性,但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精神,它是相对稳定的,具有时空超越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标志。在当今社会变化十分剧烈的时代,认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精神,特别必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正是需要认真探讨的课题。

四、核心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范畴,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中处于主导性和支配的地位,对其他所有范畴具有统摄和统领作用,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体系中的最小知识单元,能够以最简单的形式表达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知识象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符号意义。鉴于核心范畴的重要地位,有必要深化研究核心范畴。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应有一个根本的范畴,作为这门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诸多范畴,把哪个或哪一对范畴作为核心范畴,尚无定论。有的把思想与行为作为基本范畴,作为逻辑的起点。把两个范畴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既不符合事物本质的辩证法,又无法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体系的根本。当然也不利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知识体系。有的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范畴。“不言而喻。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笔者认为,思想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中心范畴和根本范畴。

五、基本特征

每一门学科应有其独特之处,包括这门学科特有的对象、规律、知识、理论、符号、方法,甚至是特有的语言、规范、风格,还有这项工作或学科的“当家本领”,这些是构成该学科特殊性、特有性、专业性的必要元素。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学科缺乏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不强,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学科和社会认同的一种重要制约因素。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照样能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这些人员本身的努力以外,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弱有关。其实,从现实来看,一些人由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训练,虽然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的要职,实际并不胜任思想政治教育角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特征,与其他学科一样在于独特的科学性;作为社会实践或社会功能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应当是人民性(或正义性)、理论性(或思想性)、说理性(或说服性),一句话,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说道理为人民服务,服务于人民的思想解放。

六、基本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是“交流”,即“思想交流”。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过程。这种理解是通过思想交流来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指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之间的交流。交流是一种相互平等、共同参与、双向互动、合作完成的过程。从苏格拉底到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增进了解、实现共识的基本方法。总结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指出基本方法是采取“民主的方法,说服的方法”,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这里的“民主”,主要是指人格平等(同志式的)、气氛轻松、有来有往的状态;“说服”,则是指用道理服人,以真理服人,而不是以权压人或以势压人。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出,建设学习型组织,其基本环节和基本方法在于“交流”。个体学习和团体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基础,而组织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目标,这里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个体学习是个体内部自身和个体与外部的信息交流,团体学习是团体内部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组织学习是组织体系内各个单元之间、组织与外部之间的信息交流,其中最重要的是组织内个人与个人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观点交锋。没有交流就没有学习,没有组织体系内各主体之间、组织与外部之间的交流也就没有组织学习,尤其是无法开展激发思想的创造性活动,无法生产创造性成果。

七、历史

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知识和思想的丰富宝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和源头,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宝库,又是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资源。先有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后有思想政治教育学,总体上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历史。对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事实进行考察、研究和反思,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建设的重要领域和重要任务。以史为鉴,不断反思历史并从历史反思中获得智慧,从历史中发现和揭示规律,让历史为现实服务,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史和理论史研究的目的。从古希腊文化到全球化思潮,从孔子到,思想政治教育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都应当进行总结和反思,除了写成“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以外,还应写成“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解放史”,等等。

八、范式

“范式”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科学家群体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学术行为方式,包括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以及共同的信念和共同的自然观,提供共同的解决问题的框架。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范式,而且在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范式。根据库恩的说法,“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而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不仅要回答自己的范式是什么,而且要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过程中范式的变化及其意义,还应当提供对科学研究、认识与实践有效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式。

九、经典

经典是一种典范性、权威性的文献,经过历史筛选而留存下来,成为后人反复阅读并获得智慧的载体。一般而言,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必有经典产生和经典存在。阅读历史,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已经积累了许多经典。思想政治教育经典有两种类型:一是经典文献,如《理想国》(柏拉图)、《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古田会议决议》()、《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等;二是经典案例或范例。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上提供了丰富而经典的案例,如三湾改编、、干部“三同”、真理标准讨论等,乃至苏格拉底的助产术、西方管理科学中的头脑风暴法,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值得总结和研读的范例。库恩非常重视范例,他指出:“范式是共有的范例,这是我现在认为本书中最有新意而最不为人所理解的那些方面中的核心内容。”范例是理论表述相对应的经验解答,它本身蕴含着科学原理,又以经验形式告诉人们,对于教育或学习相关知识、掌握技能方法有着特殊的价值。经典诉说着思想政治教育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逻辑力量,传承着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与智慧,而且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仰和信心,对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发挥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

应抓紧整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经典著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经典的研究。

十、方法论

祖嘉合指出,方法论有两种界定。一种界定是:“‘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根据这一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学说或理论。”另一种界定是:“方法论是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相孤立的方法论。“这个界定告诉我们:方法论是人们运用相对抽象的理论形成了一种观察认识事物的视角。”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的理论,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关于方法的理念、结构、历史、发展、运用等方面的思想与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事实、知识和学科)特有的方法,不是能够简单地从其他学科拿来就用或简单转化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部的方法,而关于相应的理论即方法论,应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就其实质而言,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维,用哲学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提、条件、实践、现象进行透视和解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超越。孙正聿指出:“思想的前提,就是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也就是思想构成自己的逻辑支点。人的任何思想,都蕴含着构成自己的前提;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就是思想的逻辑层次的跃迁。”他认为,对思想的前提批判或反思,属于哲学反思,既是十分困难的,又是极其深刻的。说到底,就是为了获得思想政治教育学普遍性知识和先进方法,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学本质。社会、历史、系统等观点可以作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方法。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研究方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项活动,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共同参与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需要双方合作完成;观察、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它置于社会中进行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社会背景与社会条件等,从社会大环境中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从元理论视角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中的深层次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依据和思维方式,其中,思维方法决定研究方法,进而影响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及其学科建设的基础工程,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把握。第一,提高认识,强化主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要依靠主体力量,要有一支为之奋斗终身的队伍,这些人应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识,具有较高的主体性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应有自己的独立品格,由此应有主体意识,即学术意识、学科意识和学科主体意识。应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建设的自觉,认识其必要性、责任性和使命感。第二,遵循规律,强化科学意识。要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依照学科范式的规律,强化科学意识,运思科学思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的发展。在这里,元理论思维与研究是值得运用的方法。第三,制定规划,强化推进意识。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建设列入学科建设规划,纳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不断推进这项工程。第四,组织力量,强化攻关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理论工程,应组织学科集体力量进行攻关,力争用五到十年时间实现突破,获得重要成果,实现重要进展。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

[2]郑芸,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视角中的“思想”[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7-20.

[3][4][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8,168.

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篇5

【关键词】依法治校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依法治校过程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方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BX15024)(2016.01-2016.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52-0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描绘出了“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法治中国建设涵盖各个领域,具体到高校,就是要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实践,也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校依法治校已经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2003 年7月17日,教育部了《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引发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探索实施依法治校的浪潮;2012 年11月22日,教育部印发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依法治校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实施依法治校,内容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领域,作为高校“铸魂工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也会受到辐射和影响。在如火如荼的依法治校进程中,如何把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及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依法治校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一)依法治校的内涵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教育部于2003年的《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全面阐释了依法治校的涵义。依法治校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从宏观上看,依法治校是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在保证高校办学自的基础上,加强高校管理,规范高校办学行为;从微观上看,依法治校是指高校依照宪法和法律特别是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规来决策和管理学校内部事务,使学校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促进学校有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健康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教育,“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①”的教育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是年轻一代形成和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

二、依法治校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依法治校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统一性

我国高校治理结构向依法治校进行调整和转变,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形势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障,依法治校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具有内在必然性和统一性,具体表现在:经济发展形势的必然性、高校教学目标的统一性、方式方法的互补性、人才培养导向的相辅性、内容及属性的相关性。依法治校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在新常态下相辅相成,成为我国高校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点。

(二)依法治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扩展和内涵的延伸

在依法治国的视域下,切实推进依法治校是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扩展,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方略。真正做到依法治校,培养具有法治精神、务实肯干的新一代经济建设中坚力量,对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发展意义。切实将依法治校法治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对高校培养信仰社会主x核心价值观,既遵纪守法又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扎实肯干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人为本的法治精神、依法育人的教学氛围是高校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可持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与创新的客观需要。

三、依法治校过程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的方法路径

结合依法治校的内涵和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务必要适应依法治校的发展态势,加强教育主体的导向性,创新教育理念,让依法治校、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研究阶段转向针对性、实效性方法路径研究阶段,切实落实我国依法治校工作部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1.制定体现高校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的章程,是依法治校的基本前提和保障。高校章程是依法治校的直接依据,也是法定权利之一。要遵循依法治校精神、坚持章程的促进创新、增强高校自的导向性。高校目前基本都制定了符合自身教学特色的章程,完善了高校治理结构,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进步。充分发挥高校章程的导向性作用,落实高校章程中体现的、依法治校的原则和精神,是高校下一步发展的重心和难题。切实按照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反映高校教职工、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凝练共同的理念与价值观,规范高校治理结构和高校管理权力运行规则,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及行业竞争能力,体现高校办学特色和教育发展方向,强化章程建设实效性,着力解决高校运营管理中的主要问题,突出章程指导下的高校管理制度可操作性,使章程成为依法治校、依法育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的重要保障。

2.加强高校制度建设,逐步减少人治因素,促进高校管理向法治化转变。高校管理人治化是我国高校发展的顽疾,民主程序难以有效落实,严重影响依法治校的推进,也难以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积极示范效应。高校制定涉及教职工和学生切身权益的规范性文件或者涉及高校治理结构的制度,应公开征求意见、通过民主程序充分讨论,部分重大问题还应采取听证方式等各种不同方式听取各方意见、建议,保证教职工和学生的意见和合法权益得到充分表达和体现。加强制度化建设的宣传和落实工作,使高校管理制度系统化、程序化、常规化,对偏离制度行为应建立惩戒机制,提高依法治校工作落实过程的合规性。

3.规范高校治理决策行为和执行程序,加强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规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大学生法治精神的逐步养成需要依法治校的育人环境,规范决策行为和执行程序是依法治校法治环境的基础。高校要依法推动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和可延展性,充分发挥高校理事会(董事会)机构的决策职能;高校违反决策程序,造成重大损失,发生重大决策失误的,应依法追责。

4.健全高校民主监督机制,提升大学生参与程度。高校要积极拓宽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监督的渠道,健全学生代表大会,落实学生在可控范围内的民主选举权、自主决策权,充分征求学生意见,发挥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提升大学生积极参与制定学生管理和涉及学生利益的管理制度制定过程,积极探索大学生代表参与高校决策机构的高校治理结构。

5.积极探索高校家长委员会制度,发挥家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应探索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建立家长拜访日,完善依法治校制度,引导家长委员会参与并监督高校管理,参与高校教学工作,促进高校与家庭良性沟通,扩大家长对高校办学活动和管理行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社会资源与高校合作,进而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6.营造权利意识氛围,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条件。学生工作是高校教学实践活动的核心,对学生权利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要切实保障大学生的人身、学习、参与社团、社会实践等各项权利不受侵害,杜绝违规收费以及由于高校过错而造成的侵权行为。依法治校可以体现公平、公正、育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以法治精神和制度化建设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基本权利,树立高校法治形象,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心理接受程度,提升身份认同感,规避不必要的抵触情绪,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条件,有效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7.突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局限,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必然是承担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选择和培养具有依法治校意识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至关重要。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教育,在依法治校的新形菹拢应突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局限,重视和加强对非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专职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在立足本职工作的同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作用,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基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要高度重视内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转变,高校教职工自身专业素养要高,自身功夫要硬,否则难以以理服人。高校要切实强化教职工依法依章办事、依法治校行为意识,认真组织教职工依法治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在新聘任教师的入职与在岗培训中,明确依法治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切实提高高校教职依法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8.依法治校改革高校职称评定体系,释放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潜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需要释放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潜能,创新高校职称评定体系,依法治校建立称职就应该顺利晋级的职称评定制度,革除职称评定领域权力垄断和寻租空间,切实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体现教育价值公平性,正向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价值取向提升工作积极性,学习和借鉴台湾等地区职称任期内称职即无条件晋升的自然晋级机制。改革现存教育课题和科研实践途径,废除学术成果和科研课题评定体系,消除“官方课题一总结就成功,一推广就失败”的问题,减轻职称评定评分过程“天下文章一大抄”、花钱买学术现状,尊重科研成果和学术创新,打铁必然自身硬,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样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教学说服力和可信度,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9.依法治校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及荣誉第三方评价机制,解决教育效能和荣誉评价机构婆婆媳妇一肩挑顽疾。特级教师、政府层面荣誉等领域已成为高校教育效能及荣誉评价顽疾,是教育腐败历史性源头,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成为重灾区。教育效能及荣誉评价体系扭曲严重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常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成“课堂说一套,实践变一套”,难以自圆其说自我立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使依法治校成为空谈。应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及荣誉第三方评价机制,把选择和评价权力交给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无关的第三方评价机构,确保政府奖励和特级教师荣誉评审公开、公平和公正,提升承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任务专业教师能力和荣誉正向相关性,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10.建立高校大学生申诉制度,规范纠纷解决机制。建立高校校内申诉制度和申诉机制应当成为我国大学生权利救济主要形式,是大学生权利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抓手,能有效解决高校与大学生之间潜在的法律纠纷。大学生申诉制度和申诉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大学生树立依法治国和依法治校的意识,增大高校治理中权力滥用的风险和成本,从而降低权力滥用和腐败可能性。大学生通过申诉机制行使申诉权利时,要遵守申诉制度,结合事实依据,提出申诉理由和申诉意见,必然对申诉制度以及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理解,对行为后果进行剖析、反省和预判,这个过程恰恰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鲜活案例,也是自我法治教育的良好方式,促使大学生理性审视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行为,有助于大学生养成法治观念,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开展。目前,大学生行使申诉权问题依旧是我国高校目前值得探讨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申诉权利“口头喊得响、行动落实慢”现象普遍存在。大学生申诉制度和申诉机制的缺失,难以切实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难以对权力形成有效抑制和反抗,更难以在大学生群体中建立公民基本人权、社会公平正义、依法治国等基本法治理念,理论和现实严重脱节,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无法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在依法治校过程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方法路径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渠道和挖掘的空间,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也是具有持久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根据形势发展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思考和探索,全面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中国为其提供了新的最佳契机和全新视角。我国高校应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构建新途径,努力提升教职工的法治素养,营造高校良好的法治环境,将法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融会贯通,才能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引文注释:

①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2015年1月19日)。

参考文献:

[1]闵辉.论法治理念培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思想教育研究,2012(2):45-48.

[2]朱红萱,余礼信.依法治校启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再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15(8):47-48.

[3]何丹.依法治国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6):57-58.

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篇6

    论文关键词 法治理念 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

    一、法治理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法治理念

    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被提出,其内涵丰富而深刻。作为一种宏观的社会调控方式,法治与人治相对,法治选择法律作为治理国家事务的主要手段,并将法律作为最高的权威,至高无上。法治不仅指具有完善的法律制度规范,还包含了一切依法办事、法律至高无上的最高权威性。

    法治理念即指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所内涵的精神要素,如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法治是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文明、秩序、效益和合法性的完美结合” 。先进的法治理念是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管理社会、服务人民的行动指南,是社会组织和人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思想基础,本质上看是一种制度性安排。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将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对大学生施加影响,使其形成符合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的思想品德、人格品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强调宣传教育、感化和道德自觉,是一种软控制。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基础

    法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主要部分,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作为不同的调控手段,法治具有强制性,是一种硬控制;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靠说服教育,是一种软调节。第二,法治通过对人们的行为规范进行详细规定、对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进行惩罚来提高大家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宣传、讲解、感化等方式对人们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第三,法治强调人们外部行为的合法性,不对人们的思想进行规定,要求多为底线的道德,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人们遵守底线道德的前提下,追求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情操。第四,调控方式的特点不同,法治调控具有稳定性、规范性和权威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随意性。所以,法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促使两者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法治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调控社会关系的方式,两者在功能和目的上具有一致性,既都是通过对社会群体施加影响,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法治是以人的尊严、自由和人的权利为价值依托和最终归属,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对人们的终极关怀而实现人们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说明法治文明中的人文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的内在契合,即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说,法治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一致性,正是这种一致性决定了两者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法治理念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16号文件以来,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先进的法治理念,进行自身方式、方法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是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扰之一,如何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念、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法治理念进行创新,有利于提高其实效性。将法治的自由、独立、平等、权利、民主等理念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关爱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铸造亲切、和谐的高校氛围,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和外化的效果;将法治程序至上、制度理念渗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摒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些许务虚性,充分保障大学生和教师的切身利益,通过制度规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和系统性,从而提高其实效性。

    第二,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适应时展、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借鉴实践经验,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法治与现代化相伴相随,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治倾向严重,这就加大了其随意性和盲目性。而法治理念的借鉴,会减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经验主义,用科学的理念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与时俱进,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

    第三,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现在的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思想独立,追求自由和平等,追求自身权益和个体价值。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灌输和宣讲,理论知识表达生硬,过多强调思想和道德素质的教化,远离大学生实际,忽视大学的个性表达,对大学生独立精神、创新意识和情感、意志等人文素养的培育较少。法治理念的借鉴,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民主、平等、法治观念的培养,更有利于正直、独立品格的养成,促进其成长成才。

    三、法治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独立、自由的法治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首先,尊重大学生的个体价值,促进全面发展。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促进其全面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总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第一,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在个性彰显的时代,大学生注重追求自我价值,同时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善于激发大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联接点,鼓励其追求自身价值的同时促进社会价值的实现。第二,尊重大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多样化发展。由于大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成长环境、受教育背景存在差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要因人而异,设置多元化发展目标,为他们的生活、学习乃至人生发展提供积极的引导和帮助。

    其次,贯彻人本观念,加强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就是说以大学生为本,这里强调的是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不仅满足当前发展需要,更着眼于大学生的未来长期发展。以人为本首先是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容易产生各种困惑,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握机会,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增强互信,进而上升到思想问题,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养。加强人文关怀,培育人文精神,我们要摈弃重视智育,轻视德育,重知识传授的教育,加强情感、意志、生命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和个性全面发展。

    (二)民主、平等的法治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首先,坚持民主,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构成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基础要素,也是学生个性发展最高境界的表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灵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视为一种主客体的关系,限制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民主理念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一种新型的主体间性关系。主体间性主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都发挥主体作用,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通过平等交往和对话达成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共识,从空洞、刻板、静态的理论世界走向丰富、鲜活、开放的生活世界中来,培养具有丰富内心世界、鼓励人格尊严和巨大生命潜能的活生生的大学生。

    其次,坚持平等理念,管理中树立服务育人的观念。在平等法治理念下,我们应该树立服务育人的理念。从端正态度、提高服务意识出发,进而改善工作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大学生作为校园的主体,高校管理者要真正实现管理的真谛,就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尊重学生权益,满足学生需求,在服务中实现自身管理的职责,在管理中促进大学生的成才和成才。

    (三)秩序、效率的法治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首先,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有浓厚的人治倾向,虽然近几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建设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社会道德冷漠、道德滑坡现象严重,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带来严重冲击,也将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尴尬无力的境地。第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法规,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依法进行,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稳定的法制环境。第二,程序公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治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管理的法治化一方面打造良好、公正的管理秩序,另一方面在民主、平等、人权的管理理念下,保护大学生的权益,保护意识自由,促进全面发展。

    其次,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提高其效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难以将其实际效果量化,但并不是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效率问题。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不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没有相应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优化教育机制,首先,优化内部机制。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第二,优化动力机制。建立健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激励思想政治教育者用心工作,真正维护好、发展好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切身利益,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增强其工作的内在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篇7

[关键词]课程思政;法学教育;“互联网+”法学专业

作为本科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覆盖面广、理论与实践性强的特点,“课程思政”将极大地有助于全员育人、全课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格局的形成。目前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均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存在很大的改革空间。站在新时代立德树人、课程育人的政治高度,以“互联网+”教育改革为背景,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法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过程中,推动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互联网+”时代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应有之意

“课程思政”为“互联网+”时代法学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党的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自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模式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各高校各专业开启了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序幕。毫无例外,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改革,从线下到“互联网+”的教学转变,明确当下改革新目标是要实现学生的法律知识习得、职业能力形成与价值重塑的三位一体,改革新方向是要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把“课程思政”作为落实好、贯彻好、实现好新时代法学教育工作目标的必由之路和必要之选。“课程思政”为“互联网+”时代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现实依据。法学教育本身就是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塑造和完善,其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创新以及专业素养的培育,还应包括对国家人文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号召。教育部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意见提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培养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践行明法笃行、知行合一的法治人才。”法学专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中的重要一员,要实现应用型法律人才到“互联网+”时代“复合型、创新型”与“德法兼修”的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就必须把立“德”放在人才培养首位,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法治精神和主流价值渗透进法学人才培养中,在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养成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课程思政”契合“互联网+”法学教育的时代要求。“互联网+”不仅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当下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还使其社会交往和行为模式互联网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催生各种在线教学平台的普及应用,学生不仅可以在线学习,还可以在线获取各种国内外资讯和案件报道,其中不乏各种西方文化利用网络技术对我国教育领域进行各种意识形态的渗透。学生对外界信息的鉴别和分辨能力不强,思想意识和价值判断就容易受到迷惑。“课程思政”能有效阻断“互联网+”法学教学中不良因素的侵入,教师在线教学中主动解答学生知识疑问的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想迷茫和行为无助的积极关照,更有利于有效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论是线下教学还是线上教学,都是学生认知观念重构的课堂。“互联网+”法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更能彰显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

二、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现状

法学教学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是法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理念局限,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及设计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存在诸多障碍,尚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的法学人才培养目标。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法学教学的理念局限。我国法律渊源一直深受西方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的影响,相当数量的部门法是在参考借鉴国外相关法律框架和内容上修建起来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严重冲击我国法律的基本概念、原则和体系。部分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的精髓和内容理解不深、重视不够,没有从国家、民族、社会、人文等多角度去深刻领会法律与政治、法律与文化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紧密互动,更没有从国家战略、政治意义高度去把握“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对于法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要义。沿用传统教育观念对待法学教学,认为只要讲好法律、讲好判例就是好的法学教师,把“德”从“法”中剥离出来,教学过程不去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变化,而把“立德”任务推给辅导员、班主任或者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认识的不足,导致法学专业教师“授业”与“传道”相分离。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法学教学的内容局限。法学与思想政治在学科分类上分属两个不同的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各有侧重。法学教育侧重教会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和技能,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塑造学生的意识形态。如何准确定位法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链接点,是法学“课程思政”的前提。就目前研究和实践成果来看,虽然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法学教材作为“课程思政”教材,但数量上没有覆盖到全部法学专业课程中,内容上也没有涵盖到全部法学知识体系里,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化的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即使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也仅限于传授经典思想,知识点交陈旧,在“教书”过程中生搬硬套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而忽略了当前所处的“互联网+”时代特征,不关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现实状况与学生群体的心理思想变化,“育人”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法学教学的路径局限。法学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法学理论基本功与法律职业技能的综合性学科,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中学习,还要在各类司法机构里见习或实习,不仅在线下学习,还要在线上平台学习。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托本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如在讲授法律的概念、原理、原则等章节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具体案例分析、法律条文理解等法律适用方面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教学环节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实践教学环节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在线下教学环节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线上教学环节弱化思想政治教育。法学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尚未制定出较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中实施的路径不畅通、范围较狭小,决定了法学“德育”质量和效果不佳。

三、“互联网+”时代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德法兼修”,“课程思政”是大势所趋。站在新时代立德树人、课程育人的政治高度,借助互“联网+”优势,把传统法学教学进行“课程思政”的升级换代,突破思想政治元素难以融入法学领域的思想壁垒,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在法学教学中的交融点,优化法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坚定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教学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着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政治观念等内容,其核心是塑造人的价值观。法学领域的知识内容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相关,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特征。从政治属性看,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都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二者的政治立场、政治导向、政治意图等具有一致性;从育人目标来看,二者都以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目标,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法学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传授专业知识,即为“授业”,同时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社会主义法律信仰,即为“传道”,二者相辅相成。强调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保持目标和方向的一致,强调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相结合、相统一,正是当前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一个核心主旨。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第一步,就是牢固树立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法学专业教学的政治信念。创新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行”的教学内容。随着“马工程”教材的推行,法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射点。

由于法学知识具有时效性强、现代感强的特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德育”也应与时俱进。因此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去找寻法学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连接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等具体内容,都是与法学息息相关的,法学教师运用线上教育资源,主动把现阶段的依法治国理念等国家意志和精神这种法学专业特有的意识形态因素作为切入点,把法律职业人应当具有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使命感与当前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有机融合,与当下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思想状态有效结合,真正激活法学课程中的“德育”功能,形成法学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协同、融合发展。拓展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互联网+”时代的开放性、包容性特质嵌入“课程思政”,必然会引发法学教学模式的大变动。法学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坚持“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就需走出教室,既要融入实践教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把实践技能教育与劳动精神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成为有大德大爱的人;又要上网上线,借助多媒体在情感体验上的独特优势,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悟为人处世之道,真正实现由在线学习到网络育人的转变。法学专业立足于时代特色、学校特色、专业特色、学生特色,在课程目标、课程大纲、课程设计等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中,在教学团队、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和过程中拓宽“德育”渠道,形成从“个人”到“全员”、从“单程”到“全程”、从“单向”到“全方位”的法学“课程思政”生态圈。“互联网+”时代的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是一个具有时代价值、政治意义的教学改革,“课程思政”让法学教师回归教书育人本位,让法学课程回归立德树人本位,让学生具备“德法兼修”,实现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2]党的四中全会《决定》[EB/OL].2020-8-10.

[3]沃耘.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路径与对策[N].天津日报,2019-3-4.

[4]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8-12-31.

[5]赵鸣歧.高校专业类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任务与标准[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5).

[6]朱应平.强化高校法学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N].安徽日报,2019-12-31.

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困境,措施

面对新时期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环境,越来越多的“90后”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面对的教育对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思想特点和行为特征,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根据形势的新变化不断进行创新,树立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实现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超越,以创新求发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新的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新情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势必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特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符合,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都具有深远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有了切实可行并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重新审视,改进和完善传统的教育方法,创立更多适应于大学生发展的新型教育方法,这将有利于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高校在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行批判的继承,充分注重人的因素,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以便实现引导人、团结人、鼓励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都要尽可能地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把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他们的潜能开发出来,鼓励他们发挥长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继承、借鉴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仅会因人、因事、因情况变化而异,而且还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这种发展变化的过程就是继承、借鉴和创新相统一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就是要坚持继承、借鉴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很多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方法,比如:灌输教育方法、以身示范方法、因材施教方法等,我们应该是结合现代的实际,适当创新,做到既继承、沿袭传统,又超越、扬弃传统。西方国家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客观存在的,并早已形成了科学的体系和方法论,比如: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方法、价值澄清理论与方法等,对待这些理论和方法,我们应该是批判的借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创立适合大学生特点的科学有效的方法体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要在总结历史和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着重体现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探索和寻求符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的新方法。

1、体现人文关怀的情感教育方法。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是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情感陶冶和感化的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诸多方法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别是针对生思维活跃、自制力较差、自卑心理严重的的思想特点来说,体现人文关怀的情感教育法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学生付出真感情,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发自内心对学生付诸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和赏识的美好情感,才能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感。在情感的陶冶和感化下,学生才会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也才会主动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2、主客体参与的实践教育方法。实践教育法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受教育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和考验的教育方法,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既开阔眼界、改造客观世界又提升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校要充分结合专业特点,把社会实践作为教学的必要环节,纳入学校的总体教学计划,教师和学生作为主客体共同参加,并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搭建更多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切实增强实践育人的活动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3、德育学分一体化的全程教育方法。我们可以探讨将“基础”课与 “德育学分”制完全对接,实施德育学分一体化的全程教育方法。“德育学分”制是学生教育管理部门的德育教育制度,德育学分分为基础分和奖励分两部分,每学期的基础分与奖励分之和则为该学期的德育学分,每名学生入校后,通过五个学期的全程教育和考核,来锻炼自身的多方面能力和素质,只要德育学分考核合格,也就相应地完成了“基础”课实践课程的教学要求,可以获得“基础”课实践课程的学分,这样就从教学和学分的高度,对每名学生的日常行为、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进行约束和要求,使理论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与学生教育管理实现了有效的兼容和互补。

总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重新审视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篇9

关键词:法制教育视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经济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的发展。大学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教育的发展我国的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数量的增多质量却没有相应的提高,相反,大学生的素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避免社会上大学生的违法违规的现象的发生,特别是在新时期对大学生的要求变得更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就更加明显了。

二、法制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良好的法制校园环境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着推动作用,能够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改善了我过的法制教育,还促进了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可谓是一举两得。

(一)提升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内在要求

准确地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品质、法制素质之间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1]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发展,高校法制教育以及法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好的法制教育环境对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个大学生的法制素质如何可以间接地展现出其思想道德素质,法制素质主要通过外在的遵纪守法、维护法律权威的行为、以及内在的法律知识的掌握表现出来,作为一个有思想道德品质的大学生就应该遵守法律的要求,切实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身应有的义务。良好的高校法制环境需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的支撑,需要完善的法律教育的宣传活动,要有安全的校内治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环境,是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应有之义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保障,高校的法制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重要的一部分[2],因此它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为此,优化法制教育环境是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在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有很多种环境因素,比如说经济、政治、政策、文化、网络等,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只有这些小环境因素有序的发展,才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种种的小因素之间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的健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会减少更多的阻碍,在教育的过程中一路直上,大环境中的经济发展了、法制健全了、思想自由了,教育才能有所保障。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

法制教育宣传在西方国家受到了重视,并且将其纳入了大学教育之中,完善的法律教育是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其法律意识的重要保障。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应该具备法制素养、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它们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身处于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目标的实现依赖的是法律秩序和手段,社会主义道德发展依赖于政治目标的实现。新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置于法制教育之下,只有高校健全自身的法制才能加强法制管理,很多高校在实际的发展中并没有做到依法治校,导致法制教育不健全。随着大学生素质日益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是其责任和宗旨,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因此在法制的规范下进行管理是很必须的。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法制教育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在高校的教育中,二者不分先后,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3]健康有序的法制教育和环境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提供健全的法律依据和管理。总而言之,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有利于维持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完整性、有利于促进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动、切实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三、法制教育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创建法制教育环境

在法制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就必须立足于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切实地提高学生对于法制的认同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事实上,如今随着高校教育的普及,教育质量并没有提高,教育活动并没有真正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以及素质方面都是有欠缺的,特别是高校的法律环境过于薄弱,导致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及法律知识十分缺乏,高校在法制教育的环节不仅没有强大的师资力量,还没有完善的课程设置,无论哪方面的资源都比较匮乏。面对这种严峻的情形,高校更应该注意到建设法制环境的重要性,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其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和思想观,使其深刻认识到遵守法律的重要性,以及法律在当今社会中的不可或缺性,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就必须将其融入到教育之中,通过这个措施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构建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为思想政治教育扫清了障碍。

(二)促进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1.将法制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高校的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相似性,特别是在本质以及诉求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5]因此将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能够起到更好的教育成效。根据我国高校现阶段的法制教育现状来看,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所接受的法制教育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仅课时少,而且接受的内容很广,广而不精。课堂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的立足点,也是学生获取相应知识的重要渠道,多而杂的法制教育内容如果不加以筛选,就会导致学而不精,不能切实地学到法律知识。因此为了促进法制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必须改变以往的普及教育的方法,改变教育定位,要侧重于大学生的法制以及思想政治的教育,它们之间的结合给任课老师提出了要求,老师能否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是转变的关键。为了改善教育现状,可以专门开设相关的法律讲座以及法律选修课,以供学生选择和学习,在此基础上与思想政治教育对接起来,将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促进两个方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将法治精神融入到日常环境

法制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生活性,与生活紧密相关,因此二者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于课堂上的知识讲授,更重要的是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中。课堂上的知识灌输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为了提高法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不仅要注重理论的传授,还要注重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可以通过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校园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法制素养和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的提高,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使其产生相应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意识。比如说,各高校可以定期邀请法律专家和教育专家,来学校开展法律知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讲座和活动,并积极地组织学生参加,通过讲座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力量,认识到法律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活动,去敬老院帮助老人,开展扶贫活动等等,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道德责任心,锻炼大学生的书本知识,将其从理论转化成实际,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力量,感受社会主义的温暖。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校园实践活动都有效地将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了一起,通过实践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更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品德,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素质。

3.营造法制教育氛围

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要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因此加大学校法制宣传力度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传统的具有时代意思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科学理论的宣传和教育,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由于这些内容理论性很强,所以为了使其更好地传播必须与学生的生活中常见的法律和道德问题紧紧地扣在一起,让他们感受到接受法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法制、思想政治宣传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起学校的各个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和媒介来传播相关知识,宣传不仅要在校园内进行,还要发动一切能够发动的力量,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的完整性和持久性。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法制教育的视角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依赖的就是教师,老师在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高校的法制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课老师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在知识水平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为了保证教育质量,学校必须定期对老师进行培训,从而使其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传递知识,提高教育的成效。四、结语大学生是祖国社会的栋梁之才,也是我国的希望,因此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法制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以及法律素养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二者的教育,才能切实地改善大学生素质低下的现状,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

作者:程晓丽 单位: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刘玉飞.法制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索[J].林区教学,2015,03:78-79.

[2]冯晓卡.法制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

[3]杨延圣.大学生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考试周刊,2008,30:131-132.

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篇10

关键词: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385-02

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是经过一定历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的特点。每个国家都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即使西方其他国家不像中国将其直接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一些国家比如美国称为“公民教育”,但实质上都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一种工具。针对当前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西方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简单对比分析,以此借鉴西方一些有效并适合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当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背景

(一)世界外部客观环境的变化

当今世界主要是两大社会制度,巨变之后,社会主义遭受一定的挫折,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发生变化,资本主义没有像之前描述的那样会慢慢走向衰败直至灭亡,反而在稳步的发展乃至上升,这对人们的思想造成很大的冲击。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地时代,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不断深入渗透,使一些人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主义理论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

(二)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大众思想的变化

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的逐步发展,整个社会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念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尤其是一些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不断涌入我国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防御功能,它们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甚至瓦解着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三)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态度的变化

如果说公众对国家统治阶级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不是很理解,但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学者却主张思想政治教育的“去意识形态、去政治化”,甚至有人说取消“两课”的意见。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国内一部分学者去国外留学研究,受西方思想界“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影响,认为西方思想政治的政治色彩不浓,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等观点,所以造成这部分学者归国之后,其学术思想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思想精英的思想变化值得警惕。

二、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或者说,是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受教育者采用的手段和方式[1]。思想政治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世界各国都很重视研究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各个国家实施的方法不同,但是其实质和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统治阶级灌输其指导思想的一种手段。下面简单介绍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社会化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主要是指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各种力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不仅仅依靠学校这一块主要阵地,比如社会媒体、家庭、各种社会组织等共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便形成教育合力。比如参观博物馆、纪念基地等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他们充分利用课外和校外活动进行教育,这些都会成为美国对其国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的教材。但在我国这些地方大部分不是用来当作教育基地来进行系统的实施教育,而是供旅游观光的场所。

美国还十分注重利用大众传媒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实,媒体的舆论宣传实质上是比学校的正规教育更具有潜移默化、容易让人接受和认可,能达到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我们知道美国每年的大选都会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比如在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事件,得到了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关注,驻广州的美国商会免费邀请高校大学生、老师及社会商界人士参加美国商会举行的祝贺美国选举总统的酒会,这就是美国在中国隐性地进行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事例,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一些人认为美国的“民主制度”的优越性,这实质上就是利用其社会组织与媒体的力量做了一次成功的美国制度的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宗教性

信奉宗教,一直是西方国家的传统,直到现在依然是西方国家对其国民进行西方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当然美国也不例外。采用宗教的教育方法一直是西方国家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除直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明显的特点就是继承了把宗教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去的传统。

西方国家通过宗教方法来培养公民的民族精神,把公民对宗教的虔诚转化为一种民族凝聚力。在美国,“公民宗教”已经和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了,以此来打造体现美国人的民族精神――“美国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培养了美国国民的民族精神,而且也成为美国人的一种精神动力[2]。

美国的宗教教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通过宗教方法来解决公民日常遇到的思想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而西方宗教教育在人们日常思想困惑方面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它能够解决公民在社会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能给予一些引导与教育的效果,这样就是使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了存在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隐蔽性、渗透性

从表面看,西方国家包括美国在内没有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但是这些国家却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实际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中国做的大部分只能在课堂。在中国各大高校专门设置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课程,既设置专业课也设置全校选修课程,每个人必须通过这门课程拿到学分,才能顺利毕业。但是在西方国家比较注重对学生进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即通过比较隐蔽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在无意识、潜移默化的状态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三、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一)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是由学校来承担大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家庭和社会或者其他机构组织承担的责任相对来说是少的。同时这也是许多家庭和社会认为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学校,所以他们会觉得自己可以少承担或者不需要承担该项责任的原因。

我国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完全忽视了与家庭、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作为教育的社会细胞――家庭,在一些基本的价值观、道德教育等方面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很大。而且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得到社会及家庭的认可,这样也会导致三者之间的联系较少,就很难形成一个共同的教育合力来进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我们应该在以学校为主要教育阵地的同时,也要重视和家庭、社会组织、媒体等相互配合、协调形成一股教育的合力,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实际的教育效果。

(二)改变单一的“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在我国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灌输”,这使得抽象、枯燥、空洞理论“灌输”的结果是:许多受过10多年教育的大学生,在其思想政治、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上存在知、信、行不一致的倾向,许多学生都不愿意去上政治理论课,甚至会出现反感的负面情绪,这也就使得课堂上所教授的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大大降低。比如“小月月”事件、诚信问题、道德滑坡等事件时有发生,现在许多人都发出感叹不敢去做“好人”了。

长期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基本上是采用课堂教学灌输为主,没有像西方一些国家那样,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手段比如进行课外活动教育、参观历史遗址等户外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方式会收到比课堂灌输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要与现实社会紧密地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其时代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总是与社会日常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但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的说教和单纯的灌输,很少与受教育对象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存在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并不能解决社会现实的一些问题,这样容易导致受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质疑。

我们学习美国甚至其他西方国家的思政政治教育方法,并不是说要完全照搬照抄。因为某些历史传统文化不一样,所采用一些教育方法也并非一致,对我国也未必具有同样适用和有效。比如美国使用宗教教育方法,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几千年来影响我们至深的传统儒家优秀文化发挥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其实传统的儒家文化有许多教育方法对我国教育至今仍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我们可以将现代社会现实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以结合利用,以利用其正能量的作用来提高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是我们却将一些优秀的传统儒家文化丢失了,反之更多的盲目的崇洋,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目前,如何采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好地发挥其效果是关键所在,否则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色彩较浓的教育,如果其教育效果和教育要求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对象逐步发展的需要,那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将继续面临许多质疑的声音。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吴琼.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启示[J].求实,2000,(5).

[3]范俊玉.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2,(2).

[4]李春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基本问题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0,(9).

[5]戴媛媛,颜素珍.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

[6]冯益谦.中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