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理疗的作用与功效十篇

时间:2023-11-01 17:43:19

针灸理疗的作用与功效

针灸理疗的作用与功效篇1

针灸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方法,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一直延续到现代。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伴随着西方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机制认识理念的逐渐转变和医学模式逐渐融入心理、社会因素等整体观念的变化,针灸这种不干预人体正常机能、却又能防治疾病的自然疗法越来越吸引国际主流医学界的关注,这促使我们有必要深入思考针灸医学的特色与优势,以使其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学优势特色研究”项目组经过2年的研究,在认真梳理近10年针灸学术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根据针灸学理论体系和临床发展状况,提出了传统的针灸医学所具有的四个特色和五大优势。四个特色是:①以经络腧穴、气血运行理论为核心的理论特色;②通过刺激于外、调整于内达到防治疾病的效应机制特色;③以综合运用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和腧穴诊断为主要内容的临床诊断特色;④由独特的治疗工具和特殊的操作手法构成的技术特色。五大优势是:①诊断优势:简单、快速、准确;②技术优势:容易掌握、操作简便;③疗效优势:见效快,疗效明显,适宜病症广泛;④安全优势:无毒,极少不良反应;⑤经济优势:治疗成本相对低廉。

1针灸医学的特色

所谓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征,是由事物本身性质决定的。针灸医学特色就是指针灸不同于其他医学的理论体系,它集中体现在针灸医生在医疗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活动和治疗方式上,概括起来可以从理论、效应机制、临床诊疗原则以及治疗手段4个方面阐述。

1•1以经络、腧穴、气血运行理论为核心的理论特色经络理论作为传统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是古代先人在以砭针治病的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它最初是某些具有相同特征现象的总结,后来在“天人相应”等自然观的指导下,糅合了古代朴素哲学思想,掺入了古人理学思辨的概念,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传统中医学理论中描述生命活动现象的一种模式。在经络理论中,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是贯穿人体的主要干线,经络孙络浮络细络是从主干线向全身延伸、覆盖全体、不断逐层细化的网。有这样一张网作基础,保证了生命机体的正常活动。因此,用现代生命科学的语言来表述,经络就是人体内外联系、信号传输和机体功能调整的系统,是机体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脏腑组织相互联系沟通的途径,在这个途径的联系下,完成生命活动的各种组织器官达成协调与统一,这种途径可依据机体状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腧穴是位于人体上的、用以治疗或诊断疾病的特殊的点,它之所以具有这样的作用,是因为它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注、聚集的部位。腧穴联缀着经络,各种不同的刺激作用于腧穴,刺激信息通过经络的传导,激发人体潜在的功能,到达发生作用的部位而防病治病。通过刺激腧穴治病是针灸疗法区别于其他疗法的关键,而腧穴所具有的特殊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是针灸疗法取效的基础。气血既是中医人体中的精微物质(如精气、水谷精微之气、宗气),又是各种生理功能的代名词(如胃气、脾气、肾气),气血运行是构成中医生命观的基础:有气血运行则生,无气血运行则死,气血运行乖逆则病。气血运行主要是循着经络的网络,因此,“疏经通络、调和气血”就成为针灸治病原理的高度概括。经络、腧穴、气血运行理论构成了针灸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针灸的一切治疗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进行的。这个核心所体现出的对于人体生命现象是活体的、整体的、互相联系的、动态的认识,就是针灸医学的理论特色,它与西方医学对生命的认识有着本质的不同。

1•2刺激于外、调整于内的效应机制特色针灸起源于远古,早于人们对药物治病的认识。尽管它不像药物疗法一样直接针对病原体,也不是完全直接作用于罹病的器官与组织,但是这种调动机体本身固有的调节功能来达到治病目的的方式却体现了古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智慧。就治病而言,无论是直接入口的草药,还是现代工业生产的化学药物,都或多或少地对机体正常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而针灸,并不导入人体任何物质,只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刺激体表的特定部位,使机体对自身偏盛偏衰之气进行调节,进而产生两种结果:①虽然没有精准的靶目标,但是却通过调整使有病或无病的器官组织的功能达到协调和统一,这就是针灸疗法所具有的双相性调整作用,也是它能够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原因;②避免了药物的不良反应。现代大量研究证实,针灸之所以能做到刺激于外、调整于内,就在于其整体调节的多环节、多靶点。针灸作用的整体性表现在刺灸腧穴可在不同水平上同时对机体多个器官、系统正常或异常的功能产生影响。例如针刺麻醉下手术过程,针刺在产生镇痛效应的同时,还对有关系统的功能实施多方面的调节,因而术中生理干扰减少,血压、脉搏等可维持稳定,使手术顺利施行,同时术后切口疼痛程度减轻,感染等合并症减少,术后恢复加快。针灸作用的多靶点表现在针灸对脏腑器官功能的调节,包括了人体各个系统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呼吸、循环、血液、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等等。在临床治疗中,除了选择功能上具有相对特异性的穴位外,其刺激方式是相同的。针灸对这些系统的调节作用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实现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是人体三大调节系统,它们除了各自具有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共同的基本功能,即对内外环境信息的感受和传递,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机体内多维立体调控网,对于在整体水平上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神经肽/神经递质、激素及细胞因子是三大系统间相互调节的共用介质,或称“共用语言”。针灸通过对共用介质的调节来调控这个网络的平衡,进而达到调节各个组织、器官功能的目的。这种整体调节功能的理论和事实是以还原论为特点、以分析见长、孤立割裂地看待人体器官组织的西方医学所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1•3以综合运用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和腧穴诊断为主要内容的临床诊断特色早在《黄帝内经》时代,经络辨证就已成为古代医家最常用的诊断方法。《灵枢•经脉》中各条经的“是动病”“所生病”就是古代医家将临床见到的各种症状以经络归类,试图实现按经治疗的例证。其后,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辨证论治方法也逐渐多样,脏腑辨证、八纲辨证与药物归经、四气五味的治疗理论更加契合,经络辨证在以药物治疗见长的临床应用中逐渐退居次席。然而,在当前针灸临床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普遍存在着的3种辨证方式:第一,在有明显的经络循行特征的疾病中,直接采用经络辨证,如头痛、齿痛、坐骨神经痛等疾病,不同部位的疼痛提示着不同经络的病变,可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治疗;第二,根据脏腑、器官组织与经络的络属、表里关系,不同脏腑、器官组织的疾病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治疗,如胃痛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心脏病选取手少阴心经或手厥阴心包经腧穴,显示了同名经络与脏腑之间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这也是一种经络辨证;第三,根据多年积累的腧穴作用特异性的经验,不同的病症选取不同的腧穴,如气海、关元补气,血海、膈俞祛瘀,丰隆化痰,大椎、合谷退热,至阴转胎,少泽催乳等等,这些与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腧穴实际上是已知的形态结构产生的特异区域,腧穴本身所具有的不同于周围组织的生物物理特性,使它既具有治疗疾病的功能,又具有诊断疾病的作用。腧穴诊断方法是根据经络学说的原理,以穴位痛觉过敏等阳性反应为依据,探索经络、脏腑病变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诊断技术,具有灵敏性、实用性的特点。这也构成了针灸诊断技术的一大特点。

1•4由独特的治疗工具和特殊的操作手法构成的技术特色针刺、艾灸是针灸医学独有的两大治疗方法。从古至今,针和灸的技术一直在不断发展,衍生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治疗手段达上百种。以针法来说,有以手法操作为特征的各种补泻手法:如烧山火、透天凉、苍龟探穴、白虎摇头等;以不同取穴理论为特征、自成体系的治疗疗法:如头针、耳针、腹针、眼针、腕踝针、时间针法等;以不同形质的针具为特征的各种疗法:如毫针、电针、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芒针、火针、针、小针刀、长圆针、浮针等;以穴位物理刺激与药物结合为特征的各种疗法:如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激光照射等。艾灸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如艾条灸、艾炷灸、直接灸、隔物灸、艾灸仪灸、生物陶瓷灸、砭灸等等。伴随现代医疗技术的渗透,又发展出建立在经络腧穴基础上的诸多治疗方法。正是这些独特的治疗方法极大地丰富了针灸临床的治疗手段,拓展了针灸临床适应病症范围,有效地促进了针灸临床疗效的提高。

2针灸医学的优势

所谓优势,是指能超过对方的有利形势。从本质而言,优势和特色都是在比较中存在的,特色一般固定不变,而优势则是在一事物与它事物的比较中产生,可以随着比较双方的变化而变化。针灸医学优势的提出就是相对于西方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而言。

2•1简单、快速、准确、以治疗为目的的诊断优势针灸临床的诊断过程是建立在经络腧穴理论基础之上、以满足治疗需要为目的的。经络辨证有3种:(1)以病灶辨经络,即病灶所在部位属何经,就取何经之穴治疗,故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说;(2)以症状辨经络,临床病症属何经何脉、就选何经何脉的穴位治之,《灵枢•经脉》篇所载经脉病候就是这类辨证;(3)以经络辨病灶,就是根据经络循行线上的异常反应点,来判断何经、何脏腑之病,然后取穴治之。腧穴诊断法是根据经络的原理,以腧穴痛觉过敏或阳性反应等为依据,探索经络、脏腑病变关系的一种新的诊断技术。早期腧穴诊断主要利用手法检查,根据腧穴上出现的压痛反应、结节、条索等进行辨证。如膻中穴压痛可印象为气管炎,横骨压痛可有月经不调和遗精疾患,胸1—胸7椎的压痛对头痛、头昏及心肺疾患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命门、肾俞压痛可辅助诊断生殖器、泌尿系疾患,脾俞、胃俞压痛可辅助诊断消化系统疾病等。由于手法检查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开展了利用穴位的温度特性、电学特性的变化诊断疾病的研究,研制开发了多种经络、穴位诊断治疗仪,以便使经络诊断、穴位诊断技术更加客观和准确。

2•2容易掌握、操作简便的技术优势针刺属微创介入疗法,但相对于要求条件高的外科手术技术来说具有容易掌握、操作简便的优势,灸法等非介入疗法更加简单易学,这也是针灸疗法能够普及的重要原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的中医临床适宜技术中近60%是针灸技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针灸技术的易学、好用,疗效确切。一项调查显示,总体上医生认为针灸适宜技术是应该推广的、疗效是确定的,认为能够推广的比例占到91.8%,以“操作技术难度大,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为理由之一而回答不适合推广的仅占3.3%。目前全世界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针灸医疗,从事针灸人数约20~30万人。之所以有这么多人使用针灸疗法,针灸技术操作的相对简单、易学好用是一个重要原因。

2•3见效快、疗效明显、适宜病症广泛的疗效优势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对许多疾病有确切疗效,使用安全,既可用于治病,又能用于康复及预防,或可作为某些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或可介入某些疾病的某一治疗阶段。

2•3•1针灸疗法适宜病症广泛以往的研究表明,针灸可治疗的病症有数百到上千种之多。最新研究[6]表明,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标准,针灸能够治疗或参与治疗的病症有461种;针灸治疗有优势的病症有113种;针灸科常见的病症有10种。113种针灸治疗有优势的病症是: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病17种;神经系统病27种;精神和行为障碍病18种;泌尿生殖系统病10种;消化系统病16种;呼吸系统病6种;循环系统病4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4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病4种;眼和附器病6种;耳和乳突病1种;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1种;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病4种;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后果4种。对于这些疾病,单用针灸治疗就能达到治愈或临床治愈;或者西医没有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针灸可获得一定疗效;或者针灸可快速缓解其主要症状,而且优于其他疗法。在这113种病症中,中风后遗症、周围性面瘫、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头痛、颈椎病、膝关节炎、腰痛、失眠、落枕是针灸科最常见的疾病。

2•3•2针灸疗法疗效显著采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从科学的角度证明了针灸疗法在以下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疗效优势:(1)神经、精神疾病: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肯定,具有方法多样、综合疗效好、早期介入疗效好的特点。针灸治疗脑卒中有效已成为国内针灸界的共识。在急性期的介入、治疗思路、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针灸治疗抑郁症也显示出了独特的优越性。大量临床研究显示,以针刺为主,结合其他疗法的多元化治疗措施,如穴位注射、激光、中西药物内服等方法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VD)疗效确切。针刺与喜德镇、都可喜、尼莫地平等西药结合与单纯用西药进行比较,针刺配合西药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2)运动系统疾病:针灸对于运动系统疾病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治疗方法多样,组合灵活。与手术相比,针灸不破坏身体的组织;与麻醉止痛药物相比,针灸不会导致身体其他功能的紊乱。针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与西药对照(消炎痛、甲氨喋呤加双氯灭痛)有显著差异。(3)呼吸系统疾病:对于支气管哮喘,采用多种针灸方法综合治疗,以及三伏天的穴位贴敷,均能取得很好的疗效。(4)心血管疾病:针灸对心神经官能症有很好的疗效,可以弥补现代医学对此病治疗的不足。(5)消化系统疾病:针灸可治疗消化系统的40多种病症,主要有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性溃疡、胃下垂、慢性肠炎、阑尾炎和肝胆疾病等,以消化性溃疡的研究最为深入,其疗效肯定。(6)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针灸对于产后、腹腔及直肠术后尿潴留、精神紧张所致功能性尿潴留疗效显著。对神经原性膀胱疾病,针刺可降低膀胱排尿阈值,增加膀胱肌张力,升高膀胱内压而促进排尿;促使逼尿肌收缩,使残余尿量减少,甚至消失。(7)内分泌系统疾病:针灸治疗的内分泌系统疾病以甲状腺疾病为最多,包括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肿瘤等,其中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研究最多,单纯针刺或隔附子饼灸,均能获得优于西药治疗的效果。糖尿病是近年来针灸研究进展较快的疾病。研究表明,针灸治疗糖尿病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尤其对并发症的主客观效果均较满意。对于高胰岛素分泌型患者,针刺可使血浆胰岛素水平降低,胰岛素分泌指数增加;对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型患者,针刺可使其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各项比值增加。单纯性肥胖的针灸治疗近年来成为热点,临床初步表明,毫针加电刺激减肥有比较理想的近期和远期疗效。针刺减肥效果与针刺影响糖代谢、内分泌及消化液分泌,下丘脑摄食中枢、饱食中枢的调节反应有关,还与饮食调控、适当运动和心理因素有关。(8)妇产科疾病: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疗效肯定,应用无局限性,且未见任何不良反应,与激素替代疗法相比,具有较大优势和潜力。针灸治疗月经病有肯定的疗效,如原发性痛经、继发性闭经等。对功能性子宫出血、胎位不正、产后乳少、急性乳腺炎等疾病,针灸疗效颇佳。(9)皮肤科疾病:针灸疗法为主治疗荨麻疹疗效确切,其疗效高于口服特非那丁、维生素C等。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快捷,有明显的优势,治疗方法多样,疗效较显著,止痛迅速,短期内结痂而愈。(10)五官科病症:针灸对急性结膜炎、麦粒肿有很好的疗效。通过对视神经萎缩患者针刺前后的裸视力、视野及眼电生理改变进行统计分析,确认针刺是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基本以传统的毫针及穴位注射药物为多,还有现代针灸较时兴的刺激神经节方法也较常用。针灸治疗口腔、咽喉疾病疗效较好的主要是牙痛、牙周炎、口腔溃疡、舌体病症、急性扁桃体炎、急(慢)性咽喉炎、咽异感症等,其中,对牙痛和咽异感症疗效优势明显。(11)肿瘤:针灸在治疗肿瘤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归纳起来有几方面的优点:缓解癌肿疼痛,减轻病人痛苦;改善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和缓解放疗、化疗的不良反应;改善骨髓造血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总之,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和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针灸理疗的作用与功效篇2

【关键词】针灸疗法;疗法原理;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44-01

针灸疗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千百年来,针灸疗法对保身健康,繁衍民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针灸疗法目前在我国医院治疗的实际临床应用也愈来愈广泛,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针灸临床经验,对其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针灸疗法

(一)针灸疗法简介

针灸是一项传统的治疗方式,它属于物理疗法的一种,也是最简便快速、效果立竿见影的一种医术。研究用针或施灸的手术与方法,称为针法与灸法,对于一般疾病,在临床时通常使针与灸两者并用,因此,通常称为针灸。

(二)针灸疗法原理

针灸的原理是利用调节虚实和平阴阳的作用,使经络运行血气顺畅.刺激脑部.使其产生脑内吗啡,达到抑制缓解疼痛的目的,不但可以抗御病毒,还可以传导感应等正常生理功能。

二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

针灸疗法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疾病、协助诊断、针刺麻醉和预防保健四个方面。

(一)针灸疗法有助于治疗疾病

1、针灸疗法在治疗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分析

针灸疗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常见病的治疗。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发展至今已确定达到160多种。1987年 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至今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声誉并获得更多人的信赖。

从临床报道看,针灸可以调动人体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抑制病变过程,消除致病原因,从而起到肯定的治疗作用。其中对于各种功能性疾病、疼痛性疾病,和感觉、运动障碍等神经性疾病能起到显著的疗效而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是,应该看到,针灸对多数明显的器质性改变换无法治疗其根本原因,对多数疑难重症只能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2、可应用针灸疗法的疾病类型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了43个病种适合针灸治疗,针灸科运用传统的针刺、艾灸、火罐和现代的电针、水针(穴位注射)、耳针、头针、TDP神灯等多种方法来推广、治疗,以及各科的常见病和疑难病,如面瘫、中风后遗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失眠、咳嗽、哮喘、胃痛、泄泻、便秘、阳痿等内科、神经科疾病;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关节炎、腱鞘炎等常见的骨伤科疾病;遗尿、近视、痛经、月经不调等儿、妇科疾病;鼻炎、耳鸣、耳聋等五官科疾病;及肥胖等内分泌代谢疾病。

(二)协助诊断

针灸协助诊断疾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如下所述:

其一,通过检查腧穴或某些特定部位,来推测疾病的性质、部位以及属于何经和虚实状态等,如通过耳穴部位诊断内脏疾病。

其二,针刺有助于有关理化诊断的顺利进行并提高其诊断阳性率,如在上消化道 X 线透视、钡餐造影、纤维胃镜、食道镜等检查中的应用,有着较好的效果。

(三)针刺麻醉

1、针刺麻醉的具体临床应用

在前颅窝手术、甲状腺切除术、颈椎前路手术、肺叶切除术、子宫全切除术、剖腹产和输卵管结扎术等手术中,应用针刺麻醉有较理想的效果,从而成为目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式。

2、针刺麻醉具有四大方面的优点

(1)使用安全,无物过敏和其他毒副作用。

(2)病人处于清醒状态,能够与医生配合,提高手术效果。

(3)具有调整功能,术中生理扰乱较少。

(4)术后疼痛轻伤口愈合快,有利于病人康复。

(四)预防保健

现代人容易疲劳、紧张、失眠、抑郁因为生活节奏太快.导致亚健康症状多发。多数病人的症状都是颈椎病、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呼吸道传染病以及内分泌失调引起的黄褐斑、青春痘等,而这部分人主要集中在政府官员、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公务员等。他们缺少运动锻炼对外界事物不是非常了解,没有很强的意识去保养和未病先防,如得不到很好的调理和保养就会不堪重负。

针灸疗法是中医的精髓所在,与西医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讲究未病先防。现在,大部分人去医院 是由于实在没有办法自己解决,才会想到去找医生,而此时,病已在人体内潜伏了很久。而根据现代研究已经证明,针灸对人体细胞免疫功能及体液免疫功能都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同时对人体各系统的功能活动也都有调节作用。这为古人将针灸用于预防保健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目前临床看,如冬病夏治防治哮喘,以及常灸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强壮身体、延年益寿,都有较好效果。此外,除了定期去做针灸疗法之外,在生活中其他方面的保健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可以结合自身实际身体情况,针对肝病、胃病、颈椎腰腿痛等,多做做经络保健套操。当然,平时的生活也要有所节制,在保持心情开朗的同时,避免过多的喝酒或抽烟。

最后,对于这些亚健康、疲劳过度的肥胖患者来说,去中医门诊进行针灸疗法以及适当的进行针灸减肥是非常有帮助的。针灸刺激相应的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条理内分泌及机体平衡 减去多余脂肪.标本兼治,它突破了传统认识,利用调节人体内分泌来达到减肥目的,而且还能有效地调整脾胃功能 清热消脂,平调阴阳。

三小结

针灸学属于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它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一道流传于世界各地。目前,在亚洲、西欧、东欧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治病,对治疗许多疾病都有了显著的效果。针灸学博大精深,为了更好的掌握针灸疗法,为更多病患减轻疾病负担,笔者还需不断学习、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针灸疗法水平。

参考文献

[1] 范郁山.针灸治疗肿瘤国内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药,2000(02):37-38.

针灸理疗的作用与功效篇3

有研究发现循经感传及其感传显著程度也可对针灸临床疗效造成影响[10]。此外,临床通常通过调整针刺角度和方向使气至病所,发现腧穴在变换角度后还可治疗完全不同的疾病,例如针刺人中穴,直刺时可以治疗意识障碍,而向鼻根方向斜刺可用来治疗急性腰扭伤,若斜向侧方治疗神经麻痹[11]。疾病有虚实,针灸有补泻,针补泻通过“虚则实之,满则泻之”;灸补泻则“以火补者,勿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利用补泻手法补不足损有余促使阴平阳秘,也可以提高针灸临床疗效[5]。

2针灸因素

2.1针灸器具

每种针灸器具都有其适应症范围,故同一疾病利用不同的针灸器具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疗效,若选用不当则会影响针灸临床疗效[14]。现代针具包括毫针、三棱针、火针、皮肤针等,临床上最常用的是毫针针刺,但对虚证患者可能灸法更为合适,热证、急症更较适于三棱针放血疗法,寒证、顽固性疾病适于火针疗法[14]等。

2.2刺激量

针灸被WHO定义为“替代疗法”,是通过物理刺激治疗疾病的方法,刺激量的大小一定程度决定了针灸临床疗效高低,即针灸的量-效关系[5]。承淡安认为最佳针刺刺激量以病人不感觉疲劳为度,主要取决于取穴数量、针具选择、针刺强度、治疗间隔时间等方面。《素问•刺要论》:“刺有浅深,浅深不得,反为大贼”,说明针刺深浅对针灸临床疗效有一定影响;《针灸大成》:“针手经络者,效春夏停二十四息;针足经络者,效秋冬停三十六息”,留针时间长短也可以影响针灸临床疗效;《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针,勿复针”,针感也是影响针灸临床疗效的因素之一;《灵枢•五禁》:“补泻无过其度”,补泻手法可以影响针灸临床效果。艾灸的刺激量也会影响针灸临床疗效,《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头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灸量不及则不足以去病,灸量太过则体有所不胜,易致邪火内郁或直灼伤阴[15]。

2.3病谱

“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说明人的健康与疾病,治疗及疗效均和人体的经络系统密切相关,采取相应的针灸疗法内调体质、外通经络、调畅气血疗效将更快而显著。杜元灏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出现代针灸临床病谱461种,并将其归纳为16类针灸病谱,同时发现该病谱主要集中于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系统病谱、神经系统病谱、消化系统病谱、泌尿生殖系统病谱、眼和附器病谱、精神和行为障碍病谱、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病谱等方面。虽然针灸临床病谱比较广泛,但其仍存在着临床疗效的差异性[16]。他又依据针灸临床实际疗效的优劣提出针灸病谱4级划分法:一级病谱是指可以独立采用针灸治疗并可获得治愈或临床治愈的疾病,针灸能使本类疾病得到本质性治疗,治疗具有实质性意义;二级病谱是指可以针灸治疗为主,对其主要症状和体征能产生较好治疗作用的疾病,针灸对本类疾病的本质治疗有明显促进作用,治疗具有实质性意义,但针灸的作用性质和作用量难以对疾病的关键环节给予完全消除,仅用针灸疗效有限,有结合其他疗法的必要性;三级病谱是指针灸治疗对于疾病本质缺乏确切的实质性意义,而只能对其所派生的部分症状起到缓解的疾病,针灸的作用性质和作用量难以实现本类疾病的实质性治疗,而仅仅对疾病的某一环节或阶段的症状起到缓解;四级病谱是指针灸疗效不确切或其治疗已有明确的高效手段,很少再用针灸治疗的疾病[17]。“针因病而效”客观地提出针灸对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治疗效果,应根据经脉-脏腑相关理论,重视针灸对于脏腑疾病的治疗作用,理性扩大针灸的临床应用,但同时不能忽略针灸作用的局限性。因此,临床上应根据病证的性质、缓急,灵活地确定治疗方法。

2.4辅助手段

辅助手段可以协助针灸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例如针灸时配合音乐可能会在大脑皮层某一区域产生一个兴奋中心,使皮层其他区域因负诱导被抑制,增加病人依从性,提高针灸的亲和力,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提高疗效[18]。另外针药并用可提高临床疗效,“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也有研究发现电针导线连接方式的不同也会影响针灸临床疗效,如合谷、三阴交的连线方式不同对加速排囊及产生镇痛、缩短转经时间等功能效果也有所不同[19]。

3患者因素

3.1疾病因素

疾病的病程、疗程、证型、病情直影响临床疗效的好坏,是评价针灸临床疗效的反作用因素。同一疾病病程不同针灸的临床疗效各异,如治疗疟疾在发病前2h针刺效果最佳,面瘫早期开始针刺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10]。《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指“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不同疾病针灸疗程差异而临床疗效差异,大多数慢性病证须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针灸治疗,以积累并维持针灸效应从而逐渐修复病变,同时耐受效应也逐渐增加,因此针对不同病患、各种疾病设计个体化针灸方案和疗程,必将提高针灸临床疗效[20]。针刺得气的强弱与证型相关,新病、实证针后得气感应较强,久病、虚证针后得气感应较弱,虚证病程长者得气转化慢,例如慢性胃肠炎,称之为“延时效应”;实证得气快而转化快,如急性腰、颈扭伤,称之为“即时效应”[6]。研究发现针刺对支气管哮喘不同阶段、不同证型、不同年龄、不同病程及病情均有一定疗效,单纯针刺对急性期哮喘疗效较显著,而灸法对缓解期疗效更佳,针灸治疗寒哮疗效优于热哮,病程越短、病人年龄越小,疗效亦越好[21]。

3.2个体差异

针灸临床疗效常因年龄、性别、种族、体质、生活习惯等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灵枢•行针》:“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行也”,《灵枢•行针篇》:“百姓之气血各不同形,或神功而起先针行,或针与气相逢,或针以出而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益剧”,说明针刺得气的速度与体质关系密切,因而针灸治疗疾病的疗效差异也与体质密切相关。另外,体温不同针灸效应也可能不同,有人对发热患者进行观察,发现感传的出现率和感传显著程度都随患者体温升高而升高。《灵枢•经脉篇》:“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22],机体的耐受性可影响得气的敏感性,敏感性主要随针刺次数的增加、时间的延续,经气因耗损而致疲乏,疗效逐渐由敏感变为适应,继而产生耐受性,出现“耐针性”。究其原因可能是对一个腧穴进行长期过度刺激时,腧穴本身逐渐适应,对刺激条件不敏感,并且中枢神经系统对腧穴的负反馈调节作用抑制了腧穴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产生的冲动[6]。

3.3患者心理

“刺前定神-刺时安神-刺后养神”是医患互信后提高临床疗效的基本条件。刺前定神若《针灸大成》:“定神,谓医与病人各正自己之神,神不定勿刺,神已定可施”,可使患者精神安定,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乐于接受针灸;刺时安神若《灵枢•始终》“专意一神,精气不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经,必一其神,令志在针”,要求患者要气定神安,若有所思,不能分神,细细体会针感,神气相随,疗效为佳;刺后养神若《黄帝内经太素》“用针之道,下以治病,上以养神,其养神也,长生久视”,患者在治疗后也应重视情志的调摄,保持情绪平和,以免耗伤真气,尽量巩固针刺的远期效益[1]。《素问•汤液醪醴论》:“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患者自身的期待效应会提高临床疗效,刺灸时有意识地利用患者的意念来完成补泻及治疗,其意念对自身精气的驾御力甚至要远大于一般医者外来的意念作用[2],临床中发现针灸疗效与患者对针灸的信任程度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正比的关系[23],主要通过激发机体“下丘脑-垂体-靶腺激素系统轴”及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影响内脏功能和免疫功能,产生针灸调整效应[10]。

4环境

4.1地理因素

《内经•异法方宜论》:“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明确提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其治疗方法不尽相同。“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患者处在相应的环境也直接影响针灸治疗效果,如湿痹患者新处于清爽干燥的环境中,其治疗效果会得到显著提高[14]。

4.2时间因素

《素问•八正神明论》:“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至乃刺之”,强调了针刺治疗须注重时间因素,主要体现在要注重生物体内及生命活动各个层次的生物节律和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本身呈现的特定的起落消长规律。在治疗时,把握好人体的生理、病理节律,以使针刺信号在体内达到最佳的控制与传导效果,选择适当的疗程和适当的治疗时机以保持针灸的后续效应,合理调整治疗时机以保证效应的累加,帮助人体的自我调整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科学地划定疗程,考虑敏感性的峰值,把握时机,以发挥针灸的最大效能[14]。《灵枢•卫气行》:“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百病不治”,在不同时辰进行针灸治疗时具有明显的效应差异性,主要包括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纳甲法、纳子法等,现代研究认为主要通过体温节律、胃肠运动和分泌、脑内物质、血液成分等影响针灸临床疗效[20]。不同的季节对同种疾病的疗效也会受到影响,譬如周围性面瘫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不同证型的发生的概率各不相同,春夏季节临床多见病毒感染所致湿热疫毒型面瘫,其疗程相对较长,疗效较差;而秋冬季节则多见单纯性受寒所致面瘫,其疗程相对较短,疗效较好[24]。

4.3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的差异对患者的生活及心理会造成不同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心因性疾病在不断增长,在临床治疗时不能忽视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对高血压发生、发展、转归、预后及疗效等各方面都有很关键的作用[25],在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针灸对高血压的疗效,还需重视影响高血压疗效的潜在社会因素并积极对其预防。

4.4诊室环境

针灸理疗的作用与功效篇4

[摘 要] 针对目前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如下建议:①必须加强临床研究设计的科学性;②动物模型的选择不必局限于佐剂性关节炎;③应注重对关节滑膜影响的研究;④应注重对关节内细胞因子调节作用的研究;⑤从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综合调节的角度探讨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理。

[主题词] 关节炎,类风湿性/针灸疗法;疾病模型,动物;研究设计;滑膜炎/针灸疗法

ApproachtoThinkingofStudyon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TreatmentofRheu

matoidArthritisLiuJinhong,FangJianqiao(ZhejiangCollgeofTCM,

Hangzhou310053,China)[Abstract]

Basedonpresentsituationofstudyon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treatmento

frheumatoidarthritis(RA),

theauthorsofferthefollowingproposalsforstudyahead:(1)

Muststrengthenscientificdesignofclinicalstudy;(2)Selec

tionofanimalmodelshouldnotlimittoadjuvantarthritis;(3)

Shouldpayattentiontostudyonarticularsynovium;(4)

Shouldpayattentiontostudyonregulatingactionofcytokinesinjoints;

(5)

Exploremechanism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intreatmentofRAfromthev

iewofcomprehensiveregulationofimmunonerveendocrinenetwork.

[Keywords] Arthritis,Rheumatoid/acupther;Diseasemodels,

Animal;ResearchDesign;Synovitis/acupther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简称RA)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因其致畸和致残的比例很高,而受到中外医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针灸治疗RA的研究近10年来发展迅速,通过对大量临床病例的观察,肯定了临床疗效。在此基础上,一些研究者进行了动物实验,并从免疫、血液循环、自由基等方面探讨了针灸治疗RA的机理,取得了较大进展[1]。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迄今为止,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在RA的临床疗效和机理研究方面都尚未取得突破,大多数的RA患者经反复发作后最终出现关节畸形、功能障碍。从现有文献报道看,针灸治疗RA的研究若要有所突破,必须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作出改进和调整。本文试陈管见。

1 必须加强临床研究设计的科学性

目前西医用于治疗RA的药物及生物制剂往往因疗效不十分满意,或因毒副作用太大,而难以推广或长期使用。针灸疗法因具有疗效肯定、无副作用的优点,而受到广泛欢迎。但目前的临床研究中,由于未采用统一的疗效判定标准,加之针灸治疗RA的方法众多,手法各异,可比性差,文献报道中取得的显著疗效往往难以令人信服。何况RA是一种病程缓慢、可以自行缓解或复发的疾病,治疗过程中有反复性,而文献报道中大多未作远期疗效观察,其治疗结果的客观性自然令人怀疑。因此,对临床研究进行科学的设计显得非常必要。首先应遵循随机、对照、盲法的原则,严格统计设计;其次,专业设计必须严谨。由于针灸治疗RA疗法的多样性及操作医生的手法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而且临床针灸治疗RA时,患者往往同时接受药物、理疗等其他疗法,所以被控因素和受试因素必须严格控制。由于RA病程长且病情缠绵难愈,针灸治疗RA的疗程也相应较长,要客观反映针灸治疗RA的效果,就必须观察足够的疗程来反映关节炎症复况、骨质侵袭的变化和关节功能的改善程度。必须认识到急性炎症指标的控制和症状的改善并不能代表骨质侵袭的停止,手足关节X线摄片检查对比是临床最简便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指标。RA病程不同,其骨质受侵袭的程度也不同,治疗效果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在设计上还要注意病程的可比性。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远期疗效的观察是反映RA针灸疗效不可缺少的指标,至少应进行3年以上的远期疗效追踪,其中最重要的是定期作关节X线检查的追踪比较。此外,制定和采用统一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也是针灸治疗RA科学研究必须要做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2 动物模型的选择不必局限于佐剂性关节炎

动物模型的选择是否合适将直接影响到针灸治疗RA实验研究的成败。从以往针灸治疗RA实验研究的文献报道看,到目前为止,在动物模型的选择方面基本上是选用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引起的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该模型造模材料简单,方法简便易行,其原发病变表现为局部非特异性炎症,继发病变于致炎后15天左右出现病理组织学特征:滑膜增生,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及关节软骨组织破坏等,其组织病理及血中变化与人类RA中早期相似[2]。但AA模型的遗传学特征与人类RA不同(未发现明确的MHC基因的相关性),对免疫异常的反映易受细菌或其组分等因素的干扰,且炎症部位较局限,发病较快,全身反应亦不甚明显,反映骨质侵袭情况较差,与RA多关节侵害、长期慢性病变的特点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能较好反映人类RA特征的动物模型是由牛Ⅱ型胶原诱导的具有自身免疫反应特征的关节炎模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简称CIA)。CIA在大鼠、小鼠及灵长类动物都可诱导发生,但以DBA/1小鼠的关节炎最为典型,皮内注射混有弗氏完全佐剂的Ⅱ型胶原,易感动物约在4周后产生多关节的炎症。该模型有与人类RA相似的遗传学特征,即动物的易感性也是由第Ⅱ类MHC即Ⅰ区基因所决定,其临床症状、免疫病理特点与人类RA更为接近,表现为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抗Ⅱ型胶原抗体及类风湿因子的存在、滑膜血管翳增生及骨袭等。在国外该模型已广泛应用于RA的遗传学、免疫学、病理学研究,以及抗关节炎药物的研制[2]。在国内,该模型被用于中医理论和中药开发的实验研究,已有少量的报道[3,4]。针灸治疗RA研究也不必局限于AA模型,CIA模型对客观反映针灸对RA的疗效及阐明其机理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此外,根据研究需要还可以选择链球菌细胞壁成分诱导的关节炎、蛋白多糖诱导的关节炎、自发性关节炎、基因转化动物关节炎等RA动物模型。

3 应注重对关节滑膜影响的研究

RA是以滑膜炎为病理特征的全身性疾病,滑膜炎症反应表现为滑膜细胞增殖、炎症细胞浸润、微血管的新生、血管翳的形成及软骨和骨组织的破坏,即以增殖性和侵蚀性为RA滑膜炎的特点。这种滑膜炎在进行性病人终身反复不断。

针灸作为治疗RA的一种手段,与药物疗法及其他治疗方法一样,必须面对抑制滑膜炎症、阻止骨质侵袭这一难题。从针灸治疗RA的文献报道看,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实验研究,大多只注重于对研究对象整体机能的调节,而对病变关节滑膜组织形态结构、滑膜细胞功能及相关因素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对骨质侵袭影响的报道亦甚少。撇开对滑膜的影响,谈论针灸对RA的治疗作用毫无意义,更不用说研究其治疗机理了。为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注重对关节滑膜影响的研究,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以便客观地反映针灸治疗RA的疗效,更全面深入地阐明针灸治疗RA的机理。

4 应注重对关节内细胞因子调节作用的研究

最近10多年来,在RA病人的关节积液和滑膜组织中,已陆续检测出多种细胞因子,有些细胞因子如IL1、TNFα、IL6,尽管外周血中轻度升高,但病变关节的浓度却显著高于其外周血中的水平。局部的高浓度提示这些细胞因子是由病变的关节组织在局部所产生。由于RA的滑膜组织和滑液聚集了大量的炎症细胞,这些细胞又大多处于可激活状态,而成为细胞因子的主要来源。受免疫复合物、组织破坏产物等物质刺激,滑膜细胞活化后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这些因子有些对RA有刺激效应,有些有抑制效应。细胞因子之间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相互之间的刺激和抑制,在RA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5]。目前细胞因子已被公认是RA炎症和关节损伤的重要介质,因此对RA细胞因子的研究,不可以不检测关节内的细胞因子。

从现在针灸治疗RA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文献资料看,对细胞因子影响的观察均是检测外周血中细胞因子水平,尚未见有针灸对关节内细胞因子调节作用研究的报道。为真实反映针灸治疗对RA细胞因子的影响,今后的研究应以检测关节内细胞因子的水平为主要手段,观察针灸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在RA关节组织中表达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针灸对RA关节内细胞因子受体、细胞因子抑制物等的影响,从而全面阐明针灸对RA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

5 从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综合调节的角度探讨针灸治疗RA的机理

1977年Besedoysky提出了“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学说,指出在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之间可能存在一个由共同的或相似的肽类物质所介导的调节环路来维持机体稳定和功能改善。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免疫物质如IL、TNF、IFN等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前叶-免疫器官这一多极通路调节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功能,而内分泌系统则可以通过激素控制神经和免疫系统的活动,以维持机体的稳定[6]。大量的研究工作及实验报道都证实了“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的存在。

针灸治疗RA临床研究的资料显示:针灸治疗能降低RA患者血浆中免疫球蛋白、免疫复合物和类风湿因子的水平,提高T细胞水平、NK细胞活性和细胞因子IL2的含量[7,8],对血浆亮脑啡肽、前列腺素E2、皮质醇含量均有显著影响[8~10]。动物实验研究资料也显示,针灸疗法具有双向的免疫调节功能,对模型动物亢进的体液免疫具有抑制作用,对低下的细胞免疫具有增强作用[11];灸法可以使肾上腺髓质细胞合成儿茶酚胺的功能加强,提高血中肾上腺素水平[12];针刺对下丘脑内5羟色胺、β内啡肽、甲啡肽及脊髓内谷氨酸、P物质、亮脑啡肽含量均有明显影响[13~16]。临床研究与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说明,针灸治疗RA不仅影响到中枢神经肽类介质,而且与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及局部或全身激素的调节密切相关。因此,从“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综合调节的角度开展针灸治疗RA的机理研究,是一条十分可行的途径。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RA研究在努力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应加强研究设计的科学性,注重对病变关节滑膜及关节内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动物模型的选择不必局限于AA模型,可根据研究需要选择CIA等其他关节炎模型,治疗机理研究可从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综合调节的角度加以探讨。

6 参考文献

1 翁文水.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近况.中国针灸,1997;17(8):507

2 蒋明,朱立平,林孝义.风湿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815~843

3 吕爱平,王安民,艾景录,等.肾虚痹证(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理研究.中医杂志,1995;36(8):492

4 吕爱平,王安民,曾晓莲.益肾蠲痹丸对大鼠实验性痹证影响的病理学研究.中医杂志,1988;29(6):49

5 路秀英.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及其抑制物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3;16(4):183

6 范少光,丁桂凤.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间的关系.生理科学进展,1987;18(3):272

7 朱月伟,陈肖燕,韩杭生,等.铺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1991;10(1):1

8 刘心莲,马珠红,刘成贵,等.温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1997;16(5):4

9 尹淑英,马珠红,刘心莲,等.温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对血浆前列腺素E2含量的影响及其疗效.针刺研究,1997;22(4):280

10 丁秀娟,奚桂芳,睢久红.针刺对类风关患者血清皮质醇含量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1993;12(1):24

11 唐照亮,宋晓鸽,李俊,等.艾灸抗炎免疫作用的实验观察分析.针刺研究,1997;22(4):280

12 刘金兰,张振莉,董晓彤,等.艾灸对实验性关节痛大鼠肾上腺髓质影响的观察.中国针灸,1990;10(4):32

13 卢振初,周淑英,杨远枫,等.针刺对实验性关节炎大鼠组织胺和5羟色胺含量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1989;8(4):24

14 曹蔚鸿,邓颖,董晓彤,等.不同频率电针对关节炎大鼠痛反应及中枢γ氨基丁酸和谷氨酸含量的影响.针刺研究,1993;18(1):48

15 王洪蓓,董晓彤,王双坤,等.不同频率电针对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痛反应和组织中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中国针灸,1998;18(3):163

针灸理疗的作用与功效篇5

【关键词】艾灸;肿瘤患者;应用现状

近年来全球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升高,手术及放化疗的疗效已达平台期,靶向药物的应用也限用于有选择性的人群。研究显示,中医综合治疗作为恶性肿瘤的一种治疗方法,在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方面有独特优势,艾灸疗法作为我国传统治疗体系中的一种手段,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为流行[1],在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应用中,不仅可以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还可以提高免疫功能及改善生活质量,简述如下。

1.对化疗导致的消化道不良反应的护理应用

放化疗是肿瘤患者常用的治疗方式,但因其所导致的胃肠道反应往往使治疗周期延长,甚至使治疗难以继续。其表现常见有恶心,呕吐,呃逆,纳差,腹泻,便秘等,中医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利用艾绒熏灼、温熨体表一定部位,其药性及物理作用通过体表穴位进入体内,渗透相应经络,具有和胃降逆止呕,温经散寒,补中扶正的功效。常选取足三里,内关,合谷,上脘,中脘,神阙,气海等穴位[2-4]。曾再荣[2]用艾灸足三里穴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迟发性呕吐,对照组化疗前用托烷司琼,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艾灸双足三里,每次30min,每天3次。治疗组化疗后d3-7的总有效率达到96-100%,高于对照组的86-88%。蔡岚[5]等观察艾灸法治疗胰腺肿瘤病人腹胀的临床疗效,治疗组用艾灸中脘,神阙,足三里穴,每穴5-10min,对照组用促进胃肠动力改善消化功能的药物药,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75%。

2.对放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的护理应用

骨髓抑制是放化疗常最见的毒副反应之一,表现为三系不同程度的降低,中医属气血不足,肾精亏虚的表现。艾灸多选取大椎、双合谷、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关元、气海等穴,研究显示艾灸以上穴位有充养先后天之本,益气养血,补肾精、益骨髓的疗效,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6-7]。丁建萍[8]观察艾灸法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下降的疗效,利血生+鲨肝醇组,升白安片组,及用艾灸组(选取大椎、双合谷、双足三里、双三阴交穴,每日1次,每穴各灸10-15min),以上各组连续治疗10d为1个疗程,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2.63%,80.95%,95.00%。郑好芳[9]观察艾灸关元穴预防晚期肺癌患者化疗骨髓抑制的疗效,3周后有效率达到93%。

3.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方面的护理应用

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通过细胞免疫机制识别并清除癌变的异常细胞。艾灸能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提高其免疫效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10]。研究显示,艾灸足三里穴能够调节CD4+CD25+ Treg细胞水平下降和NK细胞水平升高,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直接灸四花穴能提高肺癌化疗患者血清CSF、IL-2水平,降低TNF水平,从而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及临床疗效[11]。

4.在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护理应用

陈芬荣[12]等研究发现,运用隔姜艾灸关元、足三里穴可以提高老年晚期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其中情绪功能、总体健康状况、恶心呕吐、食欲丧失、失眠、疼痛、疲倦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与其他中医疗法相配合的护理应用

5.1 配合耳穴压豆:

刘勇[4]等观察艾灸配合耳穴压豆法预防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疗效,艾灸:选取气海、中脘、足三里穴,每穴5 min,每日1次;耳穴压豆:将带有王不留行籽的小胶布分别贴于耳甲4区、12区、13区、3区,取胃、肝、脾、贲门相应穴位,每次按压10-15下,3d更换1次,艾灸及耳穴压豆均在化疗前5d开始,至化疗后5d结束,均以10d为1疗程。结果显示,艾灸配合耳穴压豆法+化疗组较单纯化疗组的恶心呕吐及纳差的发生率低。

5.2 配合针刺:

徐蕾[3]等报道,艾灸(选穴:上脘,中脘,神阙)与针刺胃复安(选穴:双足三里)联合应用治疗消化道肿瘤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有效率达到95%,高于单独艾灸疗法的52.5%,和单独针刺胃复安疗法的65%。

5.3 配合穴位敷贴

李秀丽[13]等研究显示,艾箱灸配合穴位敷贴法对肿瘤患者可有效预防和减轻化疗药物引起的便秘。

6.展望

艾灸是利用艾绒熏灼、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其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使药性通过体表穴位进入体内,渗透诸经,来平衡人体阴阳、扶正祛邪、调节经络脏腑功能,具有温经散寒、舒经通络、扶阳固脱、消瘀散结、补中扶正的功效;对位于体表的外邪还可直接杀灭,使皮肤组织中潜在的抗癌作用活化,起到抗癌作用[14]。但其作为中医综合治疗的一种方式,临床护理应用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在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应始终局限于某几个穴位,仍需按照辨证论治原则施灸;每次艾灸时间长短、每天艾灸次数、疗程尚无统一标准;中医药治疗是个体化治疗,很难制定统一标准,因此许多文献的循证医学证据级别不高;如何把握与西医结合治疗时的合适切入点;艾灸治疗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问题,及护理操作的规范性。艾灸疗法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作为我国传统治疗体系中的一种手段,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及发展前景,因其比较简便、经济,可以减轻患者的就医成本,而且与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患者既可以提高疗效,又可以减轻其不良反应,改善了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洪文学. 艾灸的热辐射光谱特性研究[J]. 应用光学, 2008, (4C): 709-708.

[2] 曾再蓉. 艾灸足三里穴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迟发性呕吐50例. 湖南中医杂志, 2011, 27(4):76.

[3] 徐蕾, 杨吉利, 卢义等. 艾灸盒针刺胃复安对消化道肿瘤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疗效对比.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33): 276-277.

[4] 刘勇, 程俊, 张琼. 艾灸配合耳穴压豆预防化疗后胃肠反应临床研究. 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10): 1564-1567.

[5] 蔡岚, 李静. 艾灸治疗胰腺肿瘤病人腹胀的疗效观察. 全科护理, 2010, 8(11): 3026-3027.

[6] 钟莉, 李晨. 艾灸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40例疗效观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24:?3451.

[7] 崔蒙. 针灸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国外研究近况[J]. 中医杂志, 1990, 31(3): 52-55.

[8] 丁建萍. 艾灸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下降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0, 10(3): 74-75.

[9] 郑好芳. 艾灸关元穴对晚期肺癌患者化疗骨髓抑制的护理. 大家健康, 2012, 6(6): 43-44.

[10] 邓宏, 龙顺钦, 吴万垠等. 艾灸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观察.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6, 12(15): 2009-2010.

[11] 张去飞, 李丽霞, 林国华直接灸四花穴对肺癌化疗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 中国针灸, 2013, 33(3): 207-210.

[12] 陈芬荣, 汪敏, 薛洁等. 隔姜艾灸对老年晚期肿瘤病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 护理研究, 2011, 25(11B): 2951-2952.

针灸理疗的作用与功效篇6

【关键词】 早期针灸;脑出血;生活自理能力;运动功能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4.208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 该病约占脑卒中患病人数的10%~20%, 其病死率极高。高血压是导致脑出血的主要原因。近期研究表明, 针灸对脑出血具有显著疗效[1]。本研究在脑出血早期给予患者针灸治疗, 通过观察期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评价疗效, 以探讨早期针灸对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5月~2014年12月在本院脑病中心住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156例, 其中男94例, 女62例;年龄29~85岁, 平均年龄(63.1±9.5)岁;病程30 min~7 h, 平均病程(5.9±0.4) h;原发性高血压史114例;出血部位:原发脑室出血6例, 脑叶15例, 基底核区120例, 小脑及脑干15例;出血量:50 ml 10例。所有患者心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2]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7 d入院接受治疗。排除标准:严重昏迷及智力障碍患者;合并严重心肺疾病及入院时病情较轻、肌力≥Ⅳ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药物组、常规电针组、针灸组, 每组52例。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药物组 采用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 包括神经营养、营养支持、抗感染等, 对部分出血量较大(>50 ml)者采用床边经皮钻颅血肿抽吸术治疗。

1. 2. 2 常规电针组 在药物组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 即给予药物治疗14 d后, 病情稳定后开始加用电针治疗, 采用G-6805电针仪, 频率1.0~2.0 Hz, 连续通电 30 min, 穴位选取:对偏瘫者取四肢曲池、外关、合谷、环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穴位;对失语者取廉泉、哑门等穴位。1次/d, 10次为1个疗程。

1. 2. 3 针灸组 在药物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①对病情较稳定, 清醒的患者取穴人中、内关、三阴交为主穴, 极泉、委中、尺泽为配穴。②对发病后48 h内昏迷、牙关紧闭、面红气粗、双手紧握、大小便不通的患者取人中、太冲、丰隆、内关穴, 用泻法;对发病后48 h内昏迷、手指撒开、目合口张、肢凉、大小便失禁者则艾灸百会、关元、神阕、气海, 观察患者神智恢复情况, 待其清醒后按“①”的方法治疗。③血压升高者取双侧太冲以泻法针刺;脑水肿者取大敦、脑户以泻法针刺。急性期根据病情1~2次/d, 恢复期同常规电针组。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及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ADL采用FIM评分, 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评定时间:清醒患者在入院24 h内, 昏迷患者待清醒后即刻进行评定, 随后在治疗第15、30天时进行评定。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三组治疗前FIM评分、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 d时针灸组FIM评分、Fugl-Meyer评分均明显高于药物组和常规电针组(P0.05);治疗30 d时针灸组FIM评分、Fugl-Meyer评分均明显高于药物组和常规电针组(P

3 讨论

针灸疗法是脑出血患者恢复期确切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也是康复科中重要的康复治疗措施之一。但其是否可用于脑出血急性期, 目前学者们观点不尽一致。部分学者指出, 针灸可刺激患者而加重病情, 故不宜在早期进行针灸治疗[3]。另有学者在脑出血患者的不同病理节段采用针灸治疗, 疗效满意, 说明针灸治疗在发病早期应用并不会加重病情, 而能促进运动功能、语言功能的恢复[4]。本研究采用对部分脑出血后采用针灸治疗, 其中包括急性期患者, 结果显示, 针灸组患者在治疗第15、 30天时的FIM、Fugl-Meyer评分均明显高于药物组和常规电针组(P0.05), 在治疗第30天时FIM、Fugl-Meyer评分则明显高于药物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脑出血患者在疾病早期可出现痉挛, 血肿会诱发脑细胞水肿而加速其凋亡, 会导致脑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变[5]。通过针灸可有效改善脑出血所引起的各种病理变化, 其机制如下[6]:①在脑出血早期可迅速减轻或消除脑血管痉挛。②促进脑出血吸收, 减少血肿直至消失。③改善脑水肿。脑出血后会破坏血脑屏障, 打破离子浓度平衡, 加速脑水肿形成, 而针灸可增强脑出血脑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 后者活性的增加可促进脑水肿的改善。④ 保护脑细胞。针灸能减少自由基的释放, 对内皮素产生抑制作用, 从而提高脑细胞的耐缺氧能力, 延长其存活时间, 改善脑神经细胞功能;针灸可阻止钙离子向脑细胞内流, 下调凋亡基因的表达, 抑制脑细胞的凋亡;另有研究表明, 针灸可产生镇静、改善脑组织微循环灌注的作用。可见, 针灸在脑出血的不同阶段均能阻止其病理进展, 促进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 早期针灸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出血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 促进其运动功能恢复。但针灸毕竟是一种外界物理刺激, 需在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理论及辨证论治的指导下才能发挥其良性刺激的作用, 切忌盲目针灸而影响疗效。因此在早期使用针灸治疗时, 尽量少用头部或近头部的穴位, 但进入恢复期可不受限制。

参考文献

[1] 刘志顺, 刘保延, 张维. 针刺治疗中风慢性期中重度吞咽障碍临床研究.中国针灸, 2002(5):291.

[2] 许振亚, 陈景礼. 心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311-313.

[3] 刘立安, 郭瑞友, 逄世敏. 针灸结合语言训练治疗中风早期失语症的临床研究.中医药学刊, 2006, 6(12):2256-2259.

[4] 靳东红. 脑卒中后偏身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 65(9):5664-5666.

[5] 段强, 逯素珍, 董磊, 等.中药针灸配合西药治疗脑出血32例. 陕西中医, 2010, 76(10):51-52.

针灸理疗的作用与功效篇7

关键词: 传统针灸方法 现代针灸运用技术 关系

众所周知,传统针灸方法是祖国医学针灸学中最重要、最实质、最精华、最基础的部分;而现代针灸运用技术是在继承传统针灸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如电、磁、光、声等,丰富和发展了传统针灸方法之后而形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二者在临床与科研中的协同作用日趋加强。下面仅就二者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谈谈笔者的粗浅认识,以飨同道。

一、治疗范围

传统针灸方法由于以经络学说为基础,在治疗上遵循“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等理论以及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所以传统针灸方法能够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诸如内、外、妇、儿等科。而现代针灸运用技术由于是以传统针灸方法为基础,又结合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所以它和传统针灸方法相比,更能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所以二者在治疗范围上基本是相同的。

二、治疗原理

传统针灸方法以中医基础理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等理论以及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思想为指导,来分析机体的功能状态,并根据机体的功能状态确定疾病的证,从而去选择合适的穴位处方和适宜的手法及刺激量,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的目的。而现代针灸运用技术通过大量实验证据证明针灸作用以物理(机械)或化学(药物)、物质(针)或能量(光)的刺激为条件,即以机械能、声能、电能、热能、光能、化学能和磁能为刺激手段,通过神经反射作用、神经体液调节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作用和直接作用为途径,最终达到调整机体各种功能的目的。

三、治疗作用

1、基本作用

传统针灸方法认为针灸的基本作用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而现代针灸运用技术通过上百种病证的临床观察和实验验证,在肯定疗效的基础上总结出针灸治病的三个基本作用分别是镇痛、防卫免疫和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而且它对机体各个脏腑器官均能发挥多方面、多环节和多途径的调整作用。正是由于机体的各种功能分别得到调整,从而可以获得诸如止痉、镇痛、抗休克、抗感染等不同的效果。但不管是传统针灸方法还是现代针灸运用技术,它们对机体的基本作用均具有整体性、双向性和良性的调节作用。如针合谷、内关可使正常人血小板计数升高;针大椎、足三里、内关、曲池等穴则可使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多 症患者的血小板逐渐下降到正常范围;但对脾全血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针刺其肝俞、脾俞、合谷、足三里等穴则可使血小板计数升高,从而对血液凝固产生调节作用而显示疗效,便是很好的例证。

2、作用的关键

传统针灸方法认为针灸作用的关键包括辨证选穴、术者治神、重视得气、合理地使用各种传统针灸手法以及守气等各个方面。而现代针灸运用技术认为针灸作用的关键除了传统的方法以外,在结合现代的声、光、电、磁等的基础上要使刺激达到一定的量,比如磁疗中对磁石的强度,照射疗法中对红外线、激光等频率的要求,意义也在于此。但是综合这两种方法,针灸对机体功能的调节作用才是针灸治病作用机制的关键。

3、作用的本质

现已证明,不管是传统针灸方法还是现代针灸运用技术,针灸的各种生理效应和治疗作用不论是通过经络途径实现,还是通过神经经络实现,其本质是以激活机体固有的自我调整或自我康复功能,亦即自稳机制为基础的。

4、治病基础

传统针灸方法以经络学说为主要物质基础,以皮肤络经腑脏为途径,来研究针灸对机体的作用。而现代针灸运用技术则主要以神经、体液、免疫等系统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现代针灸运用技术对以上几方面的调节作用。现代多数学者认为针灸对机体各器官、各系统功能的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仍是针灸治疗各种疾病的治疗基础。

5、经络的实质

传统针灸认为经络的实质就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一个通道,所以它在治疗上能起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而现代针灸运用技术结合最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大量实验后认为经络的实质有二重反射假说、轴索反射接力联动假说、经络波导假说、经穴脏腑相关说、经络与血管、淋巴管相关说、经络电通路假说以及第三平衡系统说等八种假说。通过这八种假说,可以很好地解释现代针灸运用技术在临床上的作用机理。

6、关于循经感传

传统针灸认为只要是经络所及的部位,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就会出现沿着经络路线扩散的一种异常感觉,表现为酸、麻、胀、蚁走感或流水感。而现代针灸运用技术依靠高科技进一步研究了循经感传现象后认为,循经感传的生理基础是神经元、突触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感传的特点有与古代经络路线的一致性,不同的刺激能产生不同性质的感传。如艾灸多为热感及麻感,电脉冲多为流水、虫跳、蠕动感等。尽管二者认识深浅不一、层次有别,但循经感传的实质是“气至病所”,即只有在得气的情况下才能产生,这一点是相同的。

综上所述,尽管传统针灸方法和现代针灸运用技术在以上诸方面有许多相似和不同之处,但绝不能笼统地以某一个取代另一个,而忽视另一方面。因为现代针灸运用技术离开传统针灸方法也就不成为针灸,而传统针灸方法离开现代针灸运用技术也就谈不上发展。我们只有在临床及科研中,积极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抓住本质的东西,在未来的发展中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从而更好地推动针灸学稳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针灸理疗的作用与功效篇8

在中国针灸减肥界引领风骚的天津爱民减肥医院,两年前越洋到新加坡,分别在我国东部及中央商业区开设两家爱民针灸减肥中心。

中心开业至今治疗近2000个案,上门治疗者以年轻人及中年人占多数,其中女性约占85%。

该中心针灸医师黄海莲说,早在90年代初期,中国已开始广泛应用针灸治疗肥胖,近年来尤其盛行。她说,针灸减肥属综合治疗方法,它既是运用中医传统针灸疗法,也采用现代营养学的原理互相配合,从这两方面着手,同时进行治疗。

黄医师说,大多数人以美学的观点关心自己的身材和体重,殊不知肥胖不仅影响美观,也是一系列身心疾病的致病因素。医学界是从保健的角度看待肥胖,因为肥胖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可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

调整新陈代谢和内分泌功能

所谓针灸减肥是通过针灸扎刺穴道,疏通经络,以达到疗效。黄海莲医师说:“针灸减肥操作简便,不必服食药物,最叫人放心的是没有副作用。”

她也指出,针灸减肥同时能达到保健功效,比如针灸治疗对降低血压也有一定的疗效,一些高血压的肥胖者上门因而能改善病情,降低血压。

黄医师说,针灸之所以能在调理肥胖中发挥作用,主要是调整人体的代谢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现代医学认为,肥胖多数有内分泌紊乱,或是因内分泌反常而造成,针灸减肥就应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原理,从调整内分泌下手。通过针灸和中医的综合治疗,对肥胖者的神经和内分泌功能进行调整;一方面降低减肥者的食欲,避免过量进食。

针灸疗法也可加速能量的新陈代谢,增加身体能量的消耗,促进身体脂肪的转化作用,同时分解身体脂肪,最终使体重持续下降。

黄医师说,针灸减肥对于局部减肥特别有效,由于腹部往往是脂肪堆积最多的部分,因此腹部减肥往往特别有效。

别把针灸神奇化

宇暄中医院针灸专科医师许振益说,针灸减肥有其疗效,但是,千万别把针灸减肥神奇化,也不要幻想几针扎下去就能立竿见影,在短期内拥有窈窕身材。

许医师强调,针灸减肥必须配合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单纯只是依靠针灸治疗并不能达到预想效果。他说,肥胖一般分为病理性肥胖与生理性肥胖两种,病理性肥胖患者可通过针灸治疗,改善病症,再配合饮食控制和适量的运动才能达到减肥的效果。许医师说,针灸在治疗肥胖方面,主要有几个作用:

转贴于

许振益医师:别把针灸减肥神奇化。

对于体内水和湿气太重的肥胖者而言,通过针灸可利尿、发汗,从而达到消除水湿的作用。

一些肥胖者是由于胃酸分泌过多,因而饥饿感强烈,一直都有想吃东西的冲动,这类肥胖者也就是一般所说的“胃火旺”,针灸的功能是降低肥胖者的胃火,降低或抑制肥胖者亢进的食欲,从而减少食量,避免过量进食,并抑制其肠胃消化能力及吸收功能。

另一些肥胖者的致胖原因是由于惯性便秘,针灸可达到通便的效果,从而减少体内能量的储存。

更年期妇女由于活动量少,内分泌失调,很容易致肥,这时候如果再在饮食上不严加控制,很容易堆积脂肪,造成肥胖。

同时,一些肥胖者的肠胃消化吸收功能过于亢进,针灸治疗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减肥效果,因为代谢功能降低也是致肥的潜在因素。

许振益医师说,许多肥胖者的食欲太好,这其实是一种病态,比如胃火太旺的病人就必须加以治疗。又如一些人内分泌失调,也会造成肥胖。针灸减肥可针对病人体质出现什么状况,再对症针灸,以达平衡。

个案治疗

同时控制饮食

爱民针灸减肥中心的针灸疗法称“石氏瘦身疗法”,为天津爱民医院院长石立东所创。该中心的疗程配套共30次,为期3个月,收费约为1700元。黄海莲医师说,每一次治疗可减轻0.5至1公斤,因此,整个疗程可减轻10至15公斤。病人上门治疗时,医师先进行把脉、量血压,再根据病人的症状治疗。

一年减近23公斤

48岁的家庭主妇胡玉霞经过1年多的治疗,减去22.8公斤,从治疗前的79.2公斤到目前的56.4公斤。

另外,一名体重131.7公斤的25岁年轻人,前后经过40次的治疗后减去37公斤,目前体重为94.7公斤。

胡玉霞除了过重之外,还患有胃酸倒流,因此,针灸治疗对她而言,不只是减肥,更具有治疗的作用,针灸改善了她的病情,调整胃肠功能。

胡玉霞也坦言,除了接受针灸治疗之外,她在饮食方面也严守主治医师的规定,三餐尽量清淡,吃小分量的肉和蔬菜,不吃油炸食物。她举例说,在治疗期间,早上仅吃两个蛋白,午餐吃约200克肉,晚餐则吃菜,如此一边控制饮食,一边接受针灸治疗。

黄海莲医师说,要成功达到减肥效果,肥胖者绝对必须在饮食上配合针灸治疗;饮食必须坚持低热量、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的饮食,并在膳食中有足够、平衡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应该远离甜食、油炸食品、淀粉类食品、汤类、汽水、酒类。在烹调方面则应该用蒸、炖、拌、烧烤等方法,忌用油煎、炸等方法。

针灸理疗的作用与功效篇9

关键词:实际经验;针灸护理;注意事项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潜在的威胁也随之而来,在这当中疾病更是一个让人防不胜防的一种主要威胁。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在医学上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尤其是针灸方面。我国的针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对治疗疾病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针灸护理当中,有一些事项要我们在实际操作当中注意,只有掌握好这些事项,才能更好控制和预防疾病。本文就针灸的简述和从实际经验谈针灸护理的注意事项这两大方面,为大家一一介绍,希望能够在之后的针灸护理当中对大家有帮助。

1. 针灸的简述

1.1 针灸的定义

针灸就是利用针在一些穴位有按照规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我们都知道在人的身上有很多的穴位,并且每个穴位都有不同的作用。在针灸的方法当中,我们可以将其细分分为很多种类。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的多是艾条灸。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1.2 针灸现状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很多技术都蓬勃发展起来,这也推动了医学的进步。我国的针灸有着非常久的历史,并且其在医疗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很久之前,我国就出现了针灸这一方法。20世纪的时候,我国就将针刺麻醉这一成果展示给世界人民观看,在世界范围内都对针灸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并且产生了希望学习针灸和将针灸应用在实际生活当中的冲动,之后针灸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也逐渐改变了很多外国人对中国针灸的看法,并且对其有非常大的研究热情,并逐渐成为将针灸推广到世界的主力。现在,我国的针灸也慢慢走向了世界,并在世界范围上有广大影响。在针灸变得国际化的过程这当中,有很多组织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并且创建了很多有关针灸的书籍和会议等等,帮助针灸的宣传,并在医疗领域应用更加广泛,成为很多中医必学的一项技能。在世界的很多国家都开始了针灸医疗,并且有很多人都从事针灸这一行业。之后,针灸在应用过程中的侧重点也慢慢改变,变成对观察和总结针灸重视。目前,我们的针灸分类越来越细,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在很多疾病治疗当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一些常见疾病,功能性疾病,慢性病,某些疑难病症与急性病用以针灸辅助更见疗效。

2. 从实际经验谈针灸护理的注意事项

2.1 针灸护理的注意事项

随着时代的变更,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让自己活得健康逐渐变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健康的重要性也被大家所知晓,而更好的预防疾病也成为了现在医疗事业的重点。针灸护理一直都是我们在治疗疾病时的重要手段,并且通过人们长时间不断的努力与实践,在实际的经验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而让我们更好抵御疾病,关于针灸护理的注意事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针刺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极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特别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总之,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者对病人认真负责,严肃细心,集中精神等均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2.2 针灸护理后注意事项

针灸方式是一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见效的方式,因此在针灸护理后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注意,不然就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现如今我们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在通过这些实际经验来知道针灸护理后的注意事项,达到人们设想的结果。下面就为大家谈下针灸护理后的注意事项。首先我们要注意的就是防止受凉,尽量不要呆在过热过冷的地方。不要长期呆在空调房。营养补充,并健全肝脏功能。所以要记住避免去阴凉的地方去还要保持好自己的营养。大家都知道针灸就是往身上扎针所以我们要防止毛孔阻塞,随时保持毛孔畅通,彻底实施按摩、敷面、吸除沉淀色素之护理工作。避免长时间曝晒在日光下。只有毛孔通畅了皮肤才能够呼吸。既然咱们要治的是黄褐斑所以要避免食用色素含量高之食物、饮料。适当的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保持愉快之心情,解除疲劳。时常保持心理愉快还能够预防其它的疾病。最后就是需要患者在治疗后要多摄取维生素含量高之美白食物及水果。妊娠前后作适当的保养及护理。多食用含钙较高之食物。充足的睡眠。对紫外线,务必作好防护、遮瑕之工作,选择防晒、并还原美白肌肤,健全弹性组织之防护保养品。

结语:针灸护理是我国医疗事业的关注点,而从实际经验谈针灸护理的注意事项变成了一个迫切需要完成的一个主题。针灸护理的责任重大,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要小心谨慎。在21世纪这个大背景下,针灸护理已然成为了医疗事业重视的治疗方法之一,我们要学会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为了使针灸护理更好被更多人使用,为更多人提供帮助,我国也正在不断从实际经验来谈论针灸护理的注意事项,并且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首要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针灸理疗的作用与功效篇10

[主题词]双相调节作用;针灸研究;阴平阳秘

Present Situation of Studies on Special Function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Ma Liyin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Wufeng Tujia Nationality Autonomous County, Hubei 443400, China)

[Abstract] Special function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re summarized from two aspects in 32 papers. Firstly, basic feature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re bidirectional regulation, treating different diseases through antagonism of acupoints, manipulation methods, combination of acupoints; secondly, “regulation of self-control" can differentiate stress, regulate pathological state and adapt to original state and adjust the balance of the organism and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Key words]Biphasic Regulation; Research Acup Mox; Yin-Yang in Equilibrium

针灸治病的关键就在于根据疾病的证候属性,调节阴阳盛衰,使机体转归于阴阳互衡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参与调节的方式、途径、物质基础是什么?一直是针灸原理研究的重点。下面仅就针灸的“双向调节”“自控调节”等特殊功能综述如下。

1 针灸的双向调节作用

1.1 针灸具有拮抗作用的双向调节

针刺某些穴位,可能对它们的共同“靶”器官系统发生影响,其影响的性质和程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从而表现为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有报道针刺膀胱俞,可使兴奋型单位放电增加,而抑制型单位放电减少,引起膀胱收缩;针刺肾俞穴则出现相反的活动[1]。罗氏[2]等观察针刺循经皮温变化时发现,同样的针刺手法,温溜穴皮温上升,改针四渎穴皮温下降。电针家兔“大椎”、“足三里”、“内关”可提高刚果清除率,改针“环跳”却使之降低。对巴索夫胃瘘狗针刺“中脘”可使胃运动增强,加配“胃俞”呈协同作用,加配“肺俞”则呈拮抗作用。针刺胆经井穴可扩张胆囊,郄穴可使胆囊收缩,俞募穴则无一定倾向[3]。研究证实,针刺交信穴则使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阻滞加重;针刺内关却使心率加快,房室传导阻滞消失[4]。穴位之间的这种协同或拮抗作用临床应用要注意其主治功能。

1.2 不同手法的双向调节

同一穴位对同一器官或某器官系统产生效应,可受不同手法所左右。如补法能使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增强;泻法却能抑制其吞噬功能。补泻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增强与减弱从而引起运动从属时值的延长或缩短[5]。针刺中脘可调节中洲之气,补可升提,泻可降逆[6]。热补手法针刺合谷能引起血管舒张反应;凉泻手法针刺合谷则出现收缩反应[7]。无汗补合谷、泻复溜;多汗泻合谷,补复溜[8]。陈氏等[9]针刺三阴交、昆仑2穴观察尿路机能的调节,是随手法不同而出现双向调节,强刺激可使收缩与蠕动增强;弱刺激则相反。针刺足三里在X线下观察,泻法可使胃蠕动的波速、波频、波深有不同程度减慢、延长、减低,用补法则相反[10]。在曲池以不同手法观察氧分压的变化,补时PO2上升,泻法时PO2下降[11]。有人以大椎、风池通治内外风证,外风用浅刺,内风用深刺;虚风用补法,实风用泻法;风寒宜徐,风热宜疾[12]。总之手法不同,同一穴则产生相反效应。

1.3 不同治法与不同配穴的双向调节

在临床中同一穴治法不同,则产生不同效应。如浅刺温针关元、气海使尿17羟类固醇含量增加,嗜酸性白细胞减少;深刺电针秩边、环中穴则相反[13]。申氏[14]观察3种不同针法的临床效应,随机分成补泻手法组、电针组、一般针刺组观察镇痛效应、血糖、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转化率等影响,结果镇痛效应以补泻手法为最优,组间差异不显著;局部得气以电针组最强,远端针感或气至病所又以补泻手法最优,组间差异显著;对血糖、血红蛋白的影响,组间差异不明显;对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是双向性的。张氏等[15]用不同针灸方法诱发循经高温现象,温灸后出现的循经高温线最佳,电针次之,火针更次,针刺穴位埋线最短。

同一穴随辨证配穴的变化而产生双向调节。如足三里是调节胃肠功能的主穴,与支沟相配主治便秘,与天枢相配主治腹泻[16,17]。有人研究足三里配伍对血液的影响,以各类炎症 (阑尾炎、胰腺炎等)观察足三里配上巨虚、阑尾穴针后不久WBC由增高状态逐渐下降,对因放疗化疗而致的WBC减少症,足三里配合谷、大椎针后不久WBC数即上升[18]。上述双向调节是针灸的特殊功能之一。

2 针灸的“自控调节”作用

现代科学自动化控制往往作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古老的针灸竟然有“自控调节”的特殊功能,能发挥适应性的治疗作用。

2.1 能识别应激

当机体在无应激 (既无病) 情况下针灸不显示作用,当机体发生应激病变时,针灸即显示疗效。有人针刺内关对106例正常人和100例各种心脏病患者,对左心功能的影响观察,结果患者治疗前后对比,使LVETI延长,PEPI缩短,PEPI/LVETI减少,提示针刺内关可使心脏病人左心室收缩功能得到改善,而对正常人并无影响[19]。针刺对正常人心律的影响,就不如病理情况下明显,对心血管是这样,对其它疾病亦如此[20]。有人研究疾病时十二经二氧化碳释放量失衡度 (LCEA) 平均值比健康人十二经LCEA的平均值显著高[21]。腧穴在病理状态下具有反应病候的作用,例如急性阑尾炎,耳穴压痛点随病情变化而变化,病情加重痛点增加,相反则减少乃至消失[22]。

2.2 能根据病理状态发挥自控双向调节作用

同一穴对不同病理状态,实现双向自控调节。针刺列缺等穴对糖尿病血糖含量影响的同时,发现能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毛细血管及静脉的糖含量差增大,使血糖明显降低,反之,如果毛细血管通透性较高,针刺可使降低,这种双向调节作用取决于当时的病理状态[23]。胃脘痛在幽门关闭或开放两种状态下均可产生,唐氏[24]针刺内关,通过纤维镜观察原关闭的幽门开放,原开放的关闭,呈双向调节。三阴交为妇科要穴,广泛用于妇科的经带胎产各种疾病,无论经量多或量少,经期超前与错后,崩漏与闭经,痛经之喜按或拒按,胎产之寒热虚实,三阴交统治肝、脾、肾三脏所致之疾,研究报道三阴交有兴奋和抑制子宫的两种作用,能根据病理状态而发挥双向自控调节[25]。

2.3适应原样的调节作用

针灸治疗的某些穴位具有强壮补虚、抗应激的特殊功能,发挥适应原样的作用。代表穴如足三里,就是被公认的强壮穴之首,调节机体的紊乱使之趋于平衡,且在免疫防卫方面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能扶正固本,防病治病,研究认为,其机理调整了微量元素的含量[26,27]。取神阙穴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症,使锌、铁、钙微量元素明显提高,增强了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作用[28]。对某些抵抗力低下的虚弱疾病采用针刺治疗可提高补体含量,增强其免疫功能,起到扶正培元的作用[29]。有人认为针刺关元、鸠尾穴能益肾填精,补益任督可滋养胸腺,调整免疫功能,抗老益寿[30]。实验证实针灸能增强某些组织具有营养与防卫作用的物质――谷胺胱肽的含量,有“补”的作用,即组织氧化还原过程降低,合成代谢加强,分解减少[31]。灸穴常选强壮穴如足三里、关元、气海、命门、肾俞、神阙、涌泉等[32]。上述自控调节是通过针灸激发体内固有的调节系统实现的。

3 结语

针灸对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确实存在着多途径、多环节乃至多水平的调节作用。本综述收集40年来部分资料仅对针灸的特殊功能如双向调节是通过穴位的拮抗、手法、治法及配穴途径实现;“自控调节”具有识别应激,调节病理状态,适应原样等方式激发体内固有的调节系统,使异常失调的机体趋于阴阳平衡,达到生理功能正常化。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但对少数穴如足三里、内关集中重复研究较多,范围有待扩大。穴位协同性、拮抗性,同一穴位的不同治法与配穴所产生的变化研究甚少,应重视多因素的研究,依次可进一步了解影响疗效因素的主次及相互关系,从中找出针灸特殊功能的自身规律以便指导临床应用。

4 参考文献

1 吴定宗,杨立平,邓春雷.针灸对下丘脑后部与延髓排尿中枢及膀胱机能的影响.中国针灸,1982;2(5):18

2 罗庆道,刘冬卉,邢真美,等.针刺循经皮温变化的初步观察.中国针灸,1983;3(1):34

3 张笑平.腧穴的相对特异作用.中国针灸,1982;2(5):44

4 沈德凯.试论腧穴的特异性.针灸临床杂志,1993;9(2,3):1

5 邢文堂,李奇海.提高针灸疗效的因素及其分析.中国针灸,1998;18(8):500

6 李静,黄凤霞,李骘,等.针灸治疗诸气为病的选穴与手法.中国针灸,1998;18(12):754

7 王雪苔,焦国瑞,魏稼,等.我国三十年的针灸研究概况.中医杂志,1980;21(1):48

8 王晓岚.腧穴功用探析.中国针灸,1995;15(3):50

9 陈映超,张方平.针刺三阴交、昆仑穴对输尿管蠕动的影响.中国针灸,1981;1(3):37

10史晓林,杨爱民,李凤芝.针灸治疗胃肠痉挛100例.中国针灸,1995;15(4):23

11 喻凤兰,孔鄂生,刘汉安,等.不同针刺手法对健康人经穴氧分压的影响.中国针灸,1996;16(10):15

12 黄南滨.大椎、风池通治内外风证探讨.中国针灸,1994;14(5):47

13 陈业孟.针灸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影响.中国针灸,1988;8(2):53

14 申卓彬.三种不同针法的临床效应.针灸学报,1989;5(4):48

15 张栋,付卫星,王淑友,等.用不同针灸方法诱发循经高温现象的比较.中国针灸,2000;20(6):349

16 杜晓山.玉龙歌浅析.中国针灸,1985;5(3):36

17 梁立武.近四十年来临床运用脾胃经穴概况.中国针灸,1991;11(5):47

18 李明.针灸对血液的影响.江西医药杂志,1964;2(4):11

19 杨绍美,许式谦,黄玉湖,等.针刺内关穴对106例正常人和100例心脏病患者左心功能影响的观察.中国针灸,1984;4(2):8

20 卢六沙.经络运行气血辨.中国针灸,1997;17(7):423

21 张维波,景向红,A.Eory.疾病与二氧化碳释放量失衡度关系的研究.中国针灸,1996;16(12):22

22 李永芳.论腧穴相对特异性的时间特性.中国针灸,1996;16(6):28

23 孙丽娟,韩忠.列缺穴的探析.中国针灸,1988;8(1):35

24 唐家槐,陈玉珍.针刺内关引起幽门运动的观察.中国针灸,1997;17(11):656

25 诸晓英.浅谈三阴交穴在妇科中的应用.中国针灸,1997;17(9):554

26 徐兰凤,王玲玲,吴中朝,等.保健灸对老年人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国针灸,1994;14(3):23

27 王玲玲,吴中朝,徐兰凤.保健灸对老年人头发锰锌铜铁钙含量的影响.中国针灸,1994;14(2):36

28 李淑芝,王顺,董建平,等.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7;17(2):73

29 李廷谦.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肺心病缓解期患者提高补体的作用观察.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5):270

30 吴鎏桢,崔彩莲,郭诚杰,等.针刺对老年小白鼠胸腺超微结构的影响.中医杂志,1990;31(12):38

31 沈阳医学院病理教研组.针灸与免疫的实验研究.辽宁医学杂志,1960;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