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的作用十篇

时间:2023-10-27 17:30:13

古典音乐的作用

古典音乐的作用篇1

关键词:古典音乐鉴赏 教育 重要环节

一、音乐教育的目的

音乐教育,要让学生掌握最基础和最简单的乐理知识,了解一定的音乐常识,了解和认识各种中外的乐器。音乐教育注重的是音乐对学生的审美的培养,陶冶情操,开创学生的想象力。音乐中的情感同时具有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的方式和手段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集德育、美育、智育、美育功能为一体的特殊教育,所采取的方式不像其它的学科那样仅仅靠讲授就可以完成的,音乐教育的手段还有演示法、练习法、谈话法、讨论法、欣赏法、发现法和情景法等,其中欣赏法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始终,是音乐教育中不可脱离的一个环节。

三、古典音乐鉴赏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发学生的兴趣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途径之一,是学生主动自发的来吸收而并非灌输式的教育。因此如何将学生引入对音乐的学习是一项重要的环节,而欣赏音乐则是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古典音乐鉴赏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生会对所欣赏到的音乐产生兴趣,而乐于主动的想去了解相关的一些音乐知识,这样避免了生硬的灌输式的方式,也消除了学生对于像其它学科一样的抵触心理,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使音乐教育得以顺利进行下去。

(二)在教授音乐知识常识中加强乐器的认识

音乐是靠听觉来实现的,因此音乐的教育如果缺少了“听”的环节便会苍白无力,失去了音乐教育的意义。在的音乐教育中,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乐理知识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单单来学乐理知识是枯燥乏味的事情,并且音的长短高低并不是简单通过语言可以讲述清楚的,让学生通过简单悦耳的旋律来了解区分音的高低和不同音值的区别。

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如果仅仅通过图像和语言表达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欣赏不同乐器的独奏作品,学生会通过乐曲了解乐器的音色,结合乐器的外貌和乐器的音色可以轻易的让学生记住各种乐器。在通过欣赏乐队的演奏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器乐合作下的音响效果。

学生除了一些音乐知识,还要了解一些音乐常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作曲家都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通过对不同的国家、年代、作曲家的作品的欣赏,不仅仅让学生了解这些不同的音乐的区别,还可以通过对这些音乐的欣赏时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的历史人文环境下作曲家的不同的情感以及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文化氛围对音乐风格的影响。而学生在结合着欣赏这些音乐作品的同时,再去了解作曲家和音乐家时,就不会让学生形单影只的只知道一个人名而已了,学生会自然的联系起作曲家所在的国家所处的时期,学生也会自然而然的记住这些音乐常识。除了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不同外,我们本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也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学生通过欣赏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对我国的音乐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四、如何进行古典音乐鉴赏

(一)在音乐知识教授中如何进行古典音乐鉴赏

在讲授新的课程的时候,先让学生欣赏相关的音乐作品。如,在学习新的歌曲的时候,先让学生欣赏要学习的歌曲。带领学生分析歌曲的情感之后再学习歌曲。

带领学生欣赏中外名曲和欣赏中国作品时,了解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作品风格有很多的异同。在带领学生欣赏的同时要讲解,为何不同地区的民歌风格不同,如处在山区和平原的歌曲的区别。带领学生欣赏外国作品的时候,要对不同的和声色彩进行讲解,让学生从小接受音乐的色彩性描绘。带领学生分析不同的音乐家的不同音乐风格,

(二)要以欣赏为目的去鉴赏古典音乐

要选择学生接受能力范围以内的音乐作品,营造与欣赏的音乐相适应的环境,如可以利用多媒体配上与音乐相符合的图片。在欣赏音乐之前先让学生了解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作曲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对学生进行引导的同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去体会音乐所表达和描绘的情感和画面。在欣赏完音乐后也可以让学生自由交流对音乐的体会。

五、结语

音乐教育以完善学生的品格道德,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最终提高整个国家文化道德素质为最终目标。古典音乐鉴赏,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在自动自主的状态下去接受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在无形之中树立起正确的思想品德。而音乐教育作为一种集德、智、体、美的作用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古典音乐鉴赏便是音乐教育得以顺利有效的进行下去的灵魂和核心。作为一个以听觉来接受的教育,如果音乐教育的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缺少了古典音乐鉴赏,那么效果都会大打折扣,音乐教育便无法发挥出它的优势而变得枯燥乏味。因此,古典音乐鉴赏是串联整套音乐教育体系的不可或缺的中心环节。

参考文献:

古典音乐的作用篇2

中国古典音乐在钢琴演奏中的美学研究 精品 源自数 学科

中国古典音乐通过钢琴演奏,能够更鲜明和灵活地被听众所接受,是一种全新艺术的展现,突破了用东方古典乐器所展现出的民族气息,赋予中国古典音乐一种全新美的韵味与魅力。

一、中国古典音乐的分析

(一)中国古典音乐的概念

中国古典音乐是众多音乐形式中的一种音乐类别。中国古代的音阶分为:宫、商、角、变微、徽、羽、变宫,称为七声音阶,就是现代音乐中的C、D、E、F、G、A、B。七声音阶通常以雅乐和燕乐作为主要载体。通常在宫廷的祭祀活动或者朝会仪礼中会采用雅乐。雅乐起源于我国周代,起初用于祭祀天地、祭祀祖先、宫廷朝会、军事大典等。燕乐指的是在中国隋唐时期到宋朝时期的宫廷宴请所用的歌舞音乐,具有很强的娱乐欣赏性,又称宴乐。宴乐由声乐、舞蹈、百戏、器乐等几种音乐形式组成,其中舞蹈、歌唱音乐在隋唐时期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燕乐中的乐器有箜篌、方响、筚篥、羯鼓、琵琶、笙、笛等。

(二)中国古典音乐的特点

中国传统古典音乐通常具有抽象、深邃和虚幻的特点,可以使人体悟到真实的高山流水、山竹花鸟,随着缓缓的音乐应运而生,通过这种深邃的音乐可以将千古缠绵不绝的生命呼唤显现在人的眼前。那种说不清、道不尽的唯美感觉,就是中国古典音乐所崇尚的一种淡泊、典雅、含蓄、委婉之美,也是中国古典音乐独具之美。中国古典音乐注重的是心灵和心理上的感觉,就是通过音乐将生命的体验和领悟表现出来,最能体现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生命意蕴。中国古典音乐,无论是在心灵上亦或是在感情上,所崇尚的都是一种同大自然的交织相应,显现的都是诗情画意般美的意境。

中国古典音乐注重对情感的反映,通过乐曲可以使听众得到一种主观上的感受,通过乐曲也能够展现出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人类情感世界。中国古典音乐通过作曲者对情感的捕捉,再配上旋律、声调、词、曲等综合形式,把作品呈现出来。中国古典音乐可以通过旋律、声调、词曲等元素的变化展现作品的内涵意境所在。中国古典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使听众在听觉和感官上得到一种自然美、人性美、社会美的意境感受。

二、钢琴演奏的分析

(一)钢琴乐器的表现力

钢琴是众多西方乐器中演奏的表现力最为丰富的乐器之一,素有“乐器之王”的美誉,演奏起来非常引人入胜。没有任何一种乐器,可以独自将宏大的气势表现得丰富多彩、绚丽辉煌。钢琴的音域很广,可以达到6到7个八度,通过力度由弱到强的变化,表现多彩的变化,足以同一支交响乐队相媲美,钢琴演奏者可以独自一人通过钢琴创造出一个完美的作品,塑造一场生动的画面。

(二)钢琴演奏的音色特点

在数以百计的音乐弹奏中,钢琴演奏具有其独特的美学效应和发音特色。钢琴具有独特的如歌般的清脆悦耳的灵透的音色,可以将演奏者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对于钢琴的演奏,要求必须具有纯熟的弹奏技艺,加上演奏者对于音乐深层内涵的理解。钢琴演奏出的音色时而优美甜蜜,时而咆哮愤怒,时而微微细语,时而奔腾豪放,其音色的变化具有极为广阔的空间和延展性。钢琴所独具的音色之美,是其他乐器无法比拟和仿效的。

三、中国古典音乐同钢琴演奏结合所产生的美学效应

通过中国古典音乐同西方乐器钢琴的结合就产生了一种全新的音乐——中国钢琴古典音乐。中国钢琴古典音乐同以往所说的单独钢琴音乐不同,同单独的中国古典音乐也不同,它是一种通过钢琴所演奏出的中国古典音乐,是一种全新的音乐艺术表现手法,是一种东西方的艺术相互结合所产生的结晶。中国古典钢琴音乐演奏具有极强的复杂性,演奏者除了要对音乐深入理解,还要在演奏时极为投入,把握和领会中国古典音乐真正的灵魂及内涵。只有把中国古典音乐与钢琴发音极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弹奏出极具中国神韵和静雅风格的中国古典钢琴音乐。

中国古典音乐同西方的音乐,在情感和意境表达、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上都有很大区别,中国古典音乐追求的是“神”“韵”“意”的传达和表现,音乐所要展现的是意境和内涵。通过与钢琴的结合,能够很好地弥补中国乐器所演绎的不足,更好地将中国古典音乐通过钢琴的音色表现出来,完美地展现出中国古典音乐的内涵。

(一)对于意境美的表达

钢琴具有极为立体化的音色,可以将中国古典乐曲的意境很好地诠释出来。在中国古典音乐作品中,无法找到纯粹的写实之物,大多是用来歌咏和抒情之作,无论是借景抒情还是借情叙景,都是一种在心理上的感情抒发。下面笔者以几首作品为例,对中国古典音乐用钢琴弹奏表达意境美做更深入的分析。

1.由王建中改编的现代钢琴曲代表作《梅花三弄》通过改编之后,使人们可以透过音乐感受到梅花的时而动态、时而静态的美,并且可以感受到通过傲骨之梅所创造出的意境,从而更加深刻地表达出作者高洁冷峻的情操。改编后的《梅花三弄》不仅再度发挥了原创的艺术之美,并且在原作旋律的基础上,更好地诠释了原作的精神内涵。

2.由陈培勋改编的现代钢琴曲之作《流水》,改编之后,使这首作品更加凸显出作品所要展现的流水之动态和人类同自然界之间相互依赖的意境。听众可以通过钢琴弹奏感受到作品所描绘的流水潺潺的小溪和波涛彭湃的江河,正是作曲者所要抒发的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3.由黎英海改编的现代钢琴曲《阳关三叠》,通过改编之后,成为一首三段式结构的重奏曲。这首改编曲既保留了原作唐代琴歌的音乐特色,又加入了钢琴的特色,融入了一些不同类型的音色,使作品更加丰富,使人能够感觉到更多的层次感,作品改编后,非但没有失去古曲的特色,还增添了音乐的充实感,使旋律线条的音乐更能适应现代钢琴的演奏。

由以上几首古曲改编后的代表作来看,在旋律和音调上仍然具有传统音乐的古朴特点,又在旋律和音调上做了新的创造和发展,使作品不仅能适应现代钢琴的演奏,更创造出了一种深邃久远与现代派融合的意境,彰显了古典音乐的古雅内涵,又使乐曲显得更加余韵无穷。

(二)对于情感美的传递

通过钢琴演奏出的中国古典音乐可以更生动地传递出作曲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之美,透过音乐的聆听仿佛能感受到作曲者在向人们描述着一个远古的故事。无论何种艺术作品都有其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附着在作品里,听众能够在欣赏乐曲的同时,感悟到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欢乐或是悲伤、幸福或是忧郁,都能够在享受乐曲的同时深刻地体会和感受到。

1.感受乐曲美妙情感

对于乐曲美妙境界的感受,是通过钢琴弹奏出的音符来传递的,无论欢快的还是低沉的乐曲都能够带给人全新的体验,使听众跳出现实世界,暂时“停留”在乐曲里进行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更多地感触乐曲中的人与事物。

2.感悟乐曲情感之内涵

透过中国古典钢琴音乐,能够更深层次地挖掘到作曲者的思想意图,从而产生一种情感共鸣,感悟到作品中的灵魂所在,充分感受到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及情感。透过中国古典钢琴音乐,可以把作品中某一时期的情感灌注其中,充分展现作曲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3.灵魂的震撼体验

中国古典钢琴音乐可以拉近听众与作曲者的距离,排除时间的距离,实现两者间的时空对话,灵魂交流。钢琴所发出的的音色,可以使听众体验到作品当时所处的环境,从而通过对听众灵魂的碰触,感受到一种全新的震撼。在人类的灵魂深处,都存在着某种最为真实的情愫,恰巧通过音乐可将其唤醒,通过音乐使灵魂得到一种全新的震撼体验。

(三)对于旋律美的表现

对于音乐而言,其线条之美感是由旋律构成的。音乐透过旋律直接影响听众的听觉感官,使其直接获取到一幅臆造的景象盘旋于脑海。例如《渔舟唱晚》,透过颤音、滑音、跌宕起伏的旋律可以使听众仿佛置身一艘出海的渔船之上,感受到渔船被海水击打的水浪和渔家的歌唱萦绕在耳畔,击浪声、欢歌声美妙地相互交织在一起……中国古典钢琴曲在旋律上力求保留古典滑音、颤音,还加入了新的创造,在旋律上赋予了新意。通过对于音色变化、音乐力度和节奏的把握,使乐曲在旋律上更加丰富生动、起伏跌宕。通过钢琴演奏,不仅能表现出乐曲的古典之神韵,还能够融入西方的复调方法,使乐曲更加具有旋律上的线条变化之美,使乐曲更具表现力等。钢琴演奏更能够帮助欣赏者加深对原作的理解,激发其对美好事物、情感或生活的体验,进而展开对其的追求及创造。

(四)对于古雅典范美的诠释

中国古典音乐通过改编成钢琴曲,可以在保留原曲目的基础上融入西方音乐的曲式结构,形成一种全新的具有古雅之美的乐曲。中国古典乐曲通过改编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其古雅典范之美,听众可以透过钢琴美妙绝伦的飘逸质感,呈现古曲的淡泊幽静的古雅之美,更加拓宽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学意境。中国古典音乐通过改编成钢琴曲,会将原有的淡雅从容、从俗到雅的平和幽静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这种唯有中国古典音乐独具的博大、深邃、广袤的情怀得到一种极致的展现。如改编后的《梅花三弄》更加深刻体现了原曲的内涵精神,在乐曲的前奏上使用了低音八度的装饰音,使乐曲的音域更加浑厚辽阔,呈现出一种遥远的古雅之美;在乐曲的高潮部分,改编者利用翻滚的音色凸显出梅花的孤傲之雅;在乐曲的结尾上,利用小二度的旋律使整个乐曲的基调变得轻松幽静,表现出古曲的格调及变化创新,让听众感受到梅花不惧严寒的高尚品格,同时又美丽孤傲的淡泊风雅之感。整个乐曲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旋律较和缓,在缓慢的乐曲中描绘出梅花的透明清秀;第二部分略见活跃之感,利用高音与低音的对比刻画出梅花的淡雅之美;第三、四部分则情绪高昂,显示梅花的刚烈气质;第五、六部分又转入平静舒缓,让听众联想到梅花的典雅之风。这六部分通过钢琴跌宕起伏的演奏给听众一种意犹未尽之感,梅花的超凡脱俗的气度及浑然天成的淡泊之美被一一呈现出来,极致地反映出东方艺术的古雅之美。

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对外文化的交流,在音乐方面,东西方也产生了相互的借鉴与交融,中国古典音乐与钢琴就是一种全新的、特别的艺术交融,通过钢琴所演绎出的具有浓郁中国古典味道的中国钢琴古典音乐,是中国及西方音乐艺术史上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对于民族风格的体现也极具意义。尽管在风格或是审美观、哲学观、宗教观、艺术观等方面东西方都存在着很大差别,但中国古典音乐与钢琴的相互结合、交相辉映却给人带来了一种全新 中国古典音乐在钢琴演奏中的美学研究 中国古典音乐在钢琴演奏中的美学研究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古典音乐的作用篇3

【关键词】古典音乐;欣赏;大学生;审美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213-01

古典音乐是过去时代流传下来的典范(或经典)的音乐,但特指以维也纳古典乐派为代表的音乐。就广义而言,该词在使用中常有几个层次的内容:1.从维也纳古典乐派往前追溯一至二个世纪,包括文艺复兴(1430-1650)以来所有欧洲著名音乐家的创作。在这个意义上,古典音乐是指19世纪初叶以前的音乐,区别于浪漫乐派的音乐。2.从维也纳古典乐派往后顺延一个世纪,将浪漫乐派、民族乐派以及有其他倾向的大批作曲家创作包括在内。在这个意义上,古典音乐是指20世纪以前的音乐,有别于20世纪以来现代乐派的音乐。3.将20世纪以来的某些音乐也划入古典音乐的范畴。

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不能缺少的语言,也是人类灵魂的升华。从原始人不断抗拒自然界的威胁以及漫长的艰苦劳动中提炼出最早的音乐,到现今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音乐体系,不能不说是一个文明的奇迹。古典音乐是音乐文化的结晶,它包括交响乐、奏鸣曲、清唱剧、管弦乐、歌剧、协奏曲、器乐独奏曲、室内器乐重奏曲等。古典音乐与严肃音乐成为同义词,与流行音乐和民间音乐等形成相对的概念。古典音乐具有较为丰富和深刻的内容,艺术形式上较为严谨完美,包含着较多的教育和审美意义。所以,欣赏古典音乐可以培养大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审美能力。通过多年古典音乐的教学实践,总结古典音乐欣赏教学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

一、古典音乐的官能欣赏

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知道:最容易进入古典音乐殿堂的就是官能的欣赏,即满足于音乐的直觉感受。也就是说你觉得旋律优美动听或者有振撼力的古典音乐,给学生以力量、振奋精神的古典音乐;或你认为是好的声音、好的音乐可不必考虑其他的内涵。如果有一套较好的音响,学生就更爱听,听得轻松,听得舒服,时间长了学生就很快跟着你进入古典音乐的殿堂在教学中可以以这种基本意识来引导学生进行古典音乐的欣赏。例如,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中的《四小天鹅舞》,是该舞剧中最受人们欢迎的舞曲之一,舞剧的节奏干净利落,描绘出了小天鹅在湖畔嬉游的情景,质朴动人而又富于田园般的诗意。学生可以从该舞剧的音乐中感到轻松活泼,在聆听音乐时学生都能将“天鹅湖”优美、典雅的元素联系起来,把“天鹅”的美丽、活泼、天真的元素联系起来。所以说优美动听的旋律、有振撼力的古典音乐,刺激了学生的直觉感受,使他们的直觉感受得到了满足,这就是古典音乐的官能欣赏。长久坚持就能提高大学生对欣赏古典音乐的兴趣,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古典音乐的情感欣赏

再进一步就是古典音乐情感的欣赏,也就是通过感受古典音乐的各要素,体验、理解音乐的情感。在欣赏过程中,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主题加以了解分析。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节奏是音乐中要拍弱拍强的周期性律的重复进行,基本的节奏所表现的风格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如慢三、慢四一般表现抒情、优美。在曲式表现上圆舞曲表现活泼;进行曲表现有力度等。

旋律也称曲调节,高低起伏的音乐是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发展起来。我们让学生欣赏古典音乐过程中,要让学生思想跟着旋律走,欣赏感觉就容易找到,古典音乐的思想内涵就会清了,也可以从古典音乐的思想内涵中对学生进行审美的能力培养。如水平进行时的旋律表现温柔和优美、宁静;级进和跳进时就是主题推向高潮,表现兴奋、激动和进取;下行时的旋律一般表现激烈转为平静等。

和声也称和弦的应用,一般古典音乐都是多声部的音乐,如果说旋律是横向发展进行,和声就是纵向进行的。如此一来,音乐就丰满起来,也有了气势。音乐力度、速度等这些要素我们可以适当学习一些音乐基础知识得以掌握。古典音乐作品的曲式、和声、主题是十分规范严谨的,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去体验理解。引导学生凭着兴趣进入古典音乐情感的欣赏也是不难实现的。要注意在教学中,学生应在学习一定音乐基础之上进行古典音乐的欣赏,才能全面的理解古典音乐的内涵,才能在潜移默化的古典音乐欣赏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理解古典音乐、欣赏古典音乐,将有利于提文化修养素质、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古典音乐的作用篇4

【关键词】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异同;融合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073-01

在音乐的发展历程之中,人类将从巴洛克时代一直到20世纪早期的音乐称为古典音乐。而20世纪初到现在,以非传统手法所创作的音乐作品,被称为现代音乐。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对古板、严肃的古典音乐渐渐被追求个性的现代人所抛弃,现代音乐则成为主流。而在现代音乐的发展中,古典音乐也是渐渐地被融合进现代音乐之中。所以现阶段,音乐艺术呈现出了一种古典与现代相交织的发展现象。

一、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异同

(一)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区别

古典音乐严肃、庄重,起源于古代欧洲的皇室音乐,更加注重强调乐曲本身,在创作时任何一个细节都要经过严密的思考甚至是计算,而这也很有可能是现代大多数人听不懂古典音乐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古典音乐相比,现代音乐更注重人声,以演唱者为着重点,相较于严密的古典音乐缺乏旋律的严密和思维的严谨。但也正是因为其通俗、随意,现代音乐在现代更为人们所接受。

古典音乐带给听众的感受是和谐、深刻、优美,让人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很好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的感情。《月光曲》的轻柔、《天鹅湖》的凄婉、《英雄交响曲》的庄严等等,都是古典音乐严密的乐理逻辑和严谨的曲序给我们带来的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受。不论是哪一个时期的哪一个流派,古典音乐带给我们的都是灵魂的深化,让我们的心情在作者精心营造的音乐环境之中得到沉淀。总之,古典音乐以其或恢宏大气、或轻柔婉约的曲调,给听众不寻常的感受。

与早期为皇室所独享、规格严整的古典音乐相比,20世纪初期开始流行的现代音乐以其不受拘束的旋律和个性洒脱的曲调,被更多的人们所喜爱。现代音乐的类别比古典音乐更为多样,但是无论是狂暴的重金属电子音乐,或者是婉转的蓝调,亦或是令人费解的印象主义音乐,现代音乐给听众带来的,是无与伦比的冲击与震撼。古典音乐因为严密的乐理逻辑,使听众的感觉大同小异,但是现代音乐给听众带来的冲击,却是因人而异的。

从创作的角度进行分析,古典音乐家是将自己的感情糅合进了自己的音乐,而现代音乐的作曲人更加注重的是从自己的生活之中取材,让音乐更加贴近生活,这也是现代音乐给人带来巨大冲击的原因之一。

(二)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共同点

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音乐,音乐的目的都是宣泄人类内心的情感,所以现代音乐和古典音乐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在于情感的宣泄。古典音乐的创作将自己的感情糅合进乐曲之中,通过不同的乐器与旋律的起伏来渲染感情的表达。而现代音乐则是将现实生活和音乐艺术进行糅合,通过简单易懂的旋律和曲调的风格将现实生活巧妙地展现在了乐曲之中,让乐曲活了起来。而更多的现代乐器在现代音乐之中的应用,也让本就冲击力十足的现代音乐更富冲击力。

古典音乐虽为古典,但是在古典音乐创作的年代,古典音乐也是那个时代的现代音乐。所以浓厚的时代色彩,是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另一个相同点。

二、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单一的古典音乐或者现代音乐的渲染力已经不能更好地满足听众对于音乐的需求。而现代音乐的创作者在不断地音乐实践之中,也发现了现代音乐因为太追求个性,而带来的乐理与曲调之上的不足。古典音乐严密的曲调和严谨的乐理逻辑开始渐渐地被现代音乐创作者所接受,很多作者都开始注重将古典音乐加入流行音乐之中,让音乐在给人以冲击的基础上,带来古典音乐厚重的感受。在此基础上,现代音乐也在古典音乐的影响之下开始追求内在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努力营造一种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音乐环境。

古典音乐因为其浓厚的时代色彩,给现代听众所带来的感情冲击并没有现代音乐那么强烈,甚至很少能够引起听众内心的共鸣,更多的是带给听众一种听觉之上的共鸣。所以现如今的古典音乐演奏,开始向现代音乐学习。在保证古典音乐所特有的内在感染力和思想深度的基础上,从乐器等角度下手,增强古典音乐对现代人的感染力。

三、结语

风格迥异的现代音乐和古典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是不一样的风格感受,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聆听,我们所听到的美都是不同的。而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因为其具有宣泄人类情绪的统一目标,所以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影响之下,二者必然会逐渐走向融合,将音乐带向新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古典音乐的作用篇5

【关键词】高校;古典;萨克斯管专业;教学;颤音

颤音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整体修饰声音,其主要的表现意义在于展现出更加规律的跳动效果,从根本上提升音乐作品的表现能力,增强声音本身的波动性。假如能够运用系统、有序的音乐技术进行颤音学习,就能够使得学生在实际应用阶段更好地选择颤音的应用技法。在高校的古典萨克斯管专业学学习期间,有效地运用颤音的优势,能够使学生演奏音乐变得更加游刃有余[1]。在20世纪80年代初,相关研究人员就提出,在古典萨克斯管中增加适当的颤音能够更好地提升最终的演奏效果,并且在实际的演奏中增加颤音的技术,能够更好地提高现场的演奏质量[2]。

一、在古典萨克斯管教学中增加颤音的教学价值

颤音本身作为古典萨克斯管演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方式,在萨克斯演奏过程中使用得十分频繁,并且也会常常出现在古典萨克斯管的现场演奏中。在传统的观念中,古典音乐的演奏需要进一步地使用颤音的技术。所以,在当前的高校古典萨克斯管的学习中,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颤音的指导,同时音乐专业院校也对该项知识内容有进一步的研究与跟进。在高校的古典萨克斯管日常教学中增加颤音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通过颤音进行声音的修饰,对于声音修饰来说,它不仅能够利用音符规律性的跳动来提升或者降低整体作品的音高,还能够采用颤音的方法增加或者减少振幅,从而使得音乐发声在整体音色上有一定改变[3]。再加上采用颤音的方法本身只是起到对声音的修饰作用,而并不会对古典萨克斯管的基本节奏以及旋律产生较大的影响,也不会对作品整体的表现力产生不良效果。在实际古典萨克斯管的演奏期间,假如能够科学有效地使用颤音的技术,就能够使演奏在感染力以及表现力上有所增强,进而提升整体效果。当前的音乐社会正处于传统与现实社会相互矛盾的局面,社会的进步能够侧面影响到音乐在各个方面的发展[4]。传统音乐的发展也同样如此。假如传统音乐想要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占有不可忽视的位置,就需要更大程度地去适应当前的社会背景,不断进行更新与完善。鉴于此,在高校古典萨克斯管的教学中增加颤音的课程教育内容,是古典萨克斯管演奏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高校的古典萨克斯管教学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进行教学改革,采用颤音与日常课程练习结合的模式才能够更好地推进高校古典萨克斯管今后的发展,为高校古典萨克斯管今后的教学质量提供保障。颤音的演奏技术本身在高校古典萨克斯管课程结构模式中就属于基础性的内容,教师只有在不断更新颤音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于颤音的理解能力,才能够从整体上为提升高校古典萨克斯管的演奏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5]。

二、高校古典萨克斯管专业教学中颤音的应用

(一)早期古典萨克斯管作品并没有体现出颤音的实际应用。颤音从音乐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音的音高有规律的上下起伏,颤音的基本属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颤音的幅度与频率。一个普通的音高就是固定的,没有相互之间的起伏,而颤音的音高则呈现不固定的、有规律的起伏。古典萨克斯管最早被发明出来的时候,演奏者并不会在演奏期间使用颤音。他们之所以不使用颤音是由于古典萨克斯管的发音原理是借鉴单簧管的发音原理而来的,都是利用单一簧片振动发声的模式将声音发出来的[6]。并且,早期的古典萨克斯管演奏者大部分都是单簧管的演奏人员,其中也包含古典萨克斯管的发明者阿道夫•萨克斯本人,他也是一位出色的单簧管演奏家。鉴于此,古典萨克斯管早期的演奏方法与单簧管演奏模式十分相近,古典萨克斯管在演奏期间也尚未使用颤音的技术。从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期这一阶段,社会以浪漫主义风格的古典萨克斯管独奏、重奏曲目的创作为主,所有的作品都没有涉及颤音的运用,比如,古典萨克斯管早期作品中都运用浪漫主义风格的演奏模式,听众都能够感受出浪漫主义的色彩[7]。但是在当时的作品中,都几乎不使用或者少使用带有颤音的演奏模式,大部分的演奏家也都会参照古典单簧管演奏家在声音方面的处理方式。(二)出现古典萨克斯管颤音的时间以及20世纪上半叶颤音的应用形式。古典萨克斯管颤音最早在爵士乐中有所呈现,当时古典萨克斯管作为一种独奏的乐器被融入爵士乐的演奏中,对于爵士乐的发展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同时,爵士乐的风格也能够从侧面促进古典萨克斯管演奏技术的发展及演变。产生这一影响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古典萨克斯管演奏中颤音的产生。当时爵士乐逐渐走入欧洲,古典萨克斯管的演奏人员也逐渐开始吸收爵士乐中的颤音演奏方法,并将其有效地融入古典萨克斯管的现场演奏中。正因如此,在早期的古典萨克斯管现场演奏资料中,能够听到的颤音都会或多或少地带有爵士乐的风格类型[8]。在当时的颤音演奏中,大部分都是在标准音高的模式下进行上下之间的起伏,主要的特征就是幅度大、频率快,并且,幅度与频率基本能够保持稳定不变。比如,在法国演奏家演奏的《克里斯顿》中,听众可以感受到颤音特殊的表现力,当时的颤音表现模式最为明显的缺点就是整体十分的机械,并没有过多的变化内容,在萨克斯的演奏期间,整体声音也不够柔和、优美。再加上本身颤音就是在原本音高的基础上进行提高一下的运动,幅度较大,在演奏阶段常常会因此影响音准的问题而导致整体效果出现误差[9]。(三)20世纪下半叶古典萨克斯管颤音的变化以及实际应用。由于古典萨克斯管的不断发展,在古典萨克斯管颤音逐渐形成的同时,颤音技术的发展也在一直推进。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颤音的技术出现明显的改进与创新。为了能够解决早期古典萨克斯管颤音演奏中的音准以及音色等细节方面的问题,古典萨克斯管演奏家借鉴并采用了新的模式对颤音内容进行改进,对比长笛与双簧管中颤音的应用方法对古典萨克斯管颤音进行创新,这样的变化模式能够让颤音的音高更加接近于作品的标准音高,在这样的基础上保证音乐的音色得到了延伸与拓展[10]。比如,聆听法国演奏家在不同时期演奏的《克里斯顿》的同一作品的录音时,就能够感受到颤音的演变过程。这样的变化就是由于社会的背景在不断变化,演奏人员在古典萨克斯管演奏期间的演奏技法在不断革新。从那时开始,颤音在实际的应用中,其幅度与频率就会随着音乐的不同状态进行一定的变化,已经不再是固定性的模式。当音乐作品的情绪较为轻柔、舒缓时,则颤音的幅度较小、频率较慢,甚至演奏者会有选择性地使用颤音;反之,当音乐作品本身的情绪较为激烈、紧张时,则颤音的幅度较大,频率也会随之加快。鉴于此,颤音在印象主义色彩变化期间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教师在进行高校古典萨克斯管的教学期间也需要进行历史方面的正面引导,让学生能够在具备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古典萨克斯管颤音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三、结语

随着国家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在高校的古典萨克斯管教育教学中也应该积极进行创新,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方针,让学生能够在校感受到音乐背景文化知识的魅力,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萨克斯管演奏技术的学习。在古典萨克斯管的演奏期间,颤音的使用是古典萨克斯管演奏人员必备的基础技能,采用颤音能够让演奏者更加准确地进行音乐作品的表达。在学生了解到各个阶段的颤音概念、特征以及差别之后,在实际的教学阶段教师还需要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反复的分析,并认真斟酌,帮助学生将颤音所具备的优势得以最大程度地展现出来,使得他们对颤音的应用能够更加自如,展现出更加强烈的音乐感染力与表现力,为音乐整体所展现出的风格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珺.萨克斯管驾驭古典与爵士风格演奏方法探析[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40(03):126-128.

[2]杨文鹏.浅析古典萨克斯乐曲的艺术特点与演奏技巧[J].艺术评鉴,2020,(04):61-62.

[3]周楚为,全凤英.普通高校音乐专业萨克斯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怀化学院学报,2019,38(12):109-111.

[4]张梓敬.萨克斯<LapequeaCzardas>(小查尔达斯舞曲)的演奏中情感的表达[J].北方音乐,2019,39(21):26-27.

[5]文炫芳.论萨克斯的多元艺术价值与专业性——以当前流行且具有代表性的萨克斯古典曲目为参考[J].艺术家,2019,(09):176.

[6]王玥,王新煜.萨克斯演奏中的音色控制——以<性格小品-组曲Ⅴ>为例[J].戏剧之家,2019,(19):62-63.

[7]瞿全.格拉祖诺夫萨克斯管作品<降E大调协奏曲>演奏分析[D].吉首大学,2019.

[8]张磊.萨克斯演奏技巧在民族音乐风格中的体现[D].吉林艺术学院,2019.

[9]韩名津.萨克斯作品<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新探戈音乐风格及演奏技巧分析[D].吉林艺术学院,2019.

古典音乐的作用篇6

一、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简介:

流行音乐,大家都很熟悉,就是popular music。大范围的流行的,能够让广泛的人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流行音乐包括国外的、包括国内的,不再是简单的作词作曲就能完成一首歌。多数的流行音乐的创作者都是青年一代;多数的流行音乐的都是以青年们的情感主体为主;多数的流行音乐使用的乐器都是大众流行的乐器,比如吉他;多数的流行音乐的创作贴近大家心灵,不要求高雅的情操和精湛的技术。流行音乐作品就像他所说的只是“流行”,并不能kt250.com长久的保存它的经典。从《纤夫的爱》、《朋友》、《同桌的你》到《天黑黑》、《黄昏》、《他一定很爱你》,无数的流行音乐雨后春笋似地出现,隔一两天就有新专辑。从邓丽君、尹相杰、刘德华到张惠妹、周杰伦、阿杜,无数的歌星献给人们无数美丽的音乐。

古典音乐,起源很早,就是classical music。从巴赫、海顿一直到李斯特、约翰•斯特劳斯,古典音乐的魅力让很多人记忆犹新。古典音乐为什么能够久胜不衰呢?那是因为古典音乐比流行音乐更能够震撼心灵、更能让人记住。多数的古典音乐的创作都是经典,没有很强的艺术天赋的人是创造不出经典的古典音乐的;多数的古典音乐使用的乐器都是古老的民族/西洋乐器;多数的古典音乐都是权利和品位的象征;多数的古典音乐有着高雅的艺术情操和精湛的演奏技术。古典音乐有很多作品家喻户晓,像《命运交响曲》、《梁祝》、《星星变奏曲》、《婚礼进行曲》、《蓝色多瑙河》、《爱之梦》等等。古典音乐里有着很多辉煌的创作家,像 音乐巨人——贝多芬,钢琴诗人——肖邦,音乐神童——莫扎特,交响乐之父——海顿 等。他们多数都有着平凡的一生,并不富裕,也并不渴望富裕,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他们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二、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对比:

在一次全国初中生音乐欣赏的调查中,统计出了以下数据:热衷于中国流行音乐的占65%,热衷于国外流行音乐的占17%;热衷于中国古典音乐的占8%,热衷于国外古典音乐的占10%。也就是说热衷于流行音乐的占82%,而热衷于古典音乐的只占18%。

每一个人从内心都会肯定古典音乐的魅力,只是有时还认识得不很透彻,才没有表现出来而已。这个“认识”不但包括对音乐的领会力,还包括教育程度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即使是肖邦,他休闲的时候说不定也会乐意听听迈克儿的热血作品,因为当时他为能休息而兴奋不已,需要比钢琴曲更激烈的东西来表达。 三、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探讨:

为什么从过去的只听钢琴曲、交响乐,转变到现在兼容并包的局面呢?因为流行音乐的感情蕴涵非常浅显,能够瞬间唤起听众的感情。因此,听众不需要特定的心情、特定的环境,就可以直接进入到主创人员创设的情景中,从而达到与演唱者一起激动、一起忧伤、一起回味悠长的境界。流行音乐的流行就是因为它实在太大众化,根本不需要你有任何的条件,是完全的大公无私的音乐。如今的社会节奏日趋快速,大量信息的广泛传播需要及时处理,商业谈判分秒必争,学习生活如同绷紧的弦。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张,需要以音乐来加以调剂。这种情况下古典音乐那种深深埋藏的韵味怎么会是享受呢?

一位音乐爱好者拜访了一位友人,她家中的光碟数目绝对是瞠目结舌,但找不到任何音乐盛典、外文歌曲,哪怕是老一辈歌唱家的单集、合集。“您认识李古一吗?”“听说过李双江吗?”甚至,“你知道蔡琴和高胜美吗?!”摇头,自始至终。已经忘却了近似常识的音乐知识。这也是沉迷流行音乐,不听古典经典带来的后遗症。还好,像彭丽媛这些还未引退的老一辈歌手还有人认识,伟大巨人贝多芬一生的事迹未被遗忘。

中学是性格爱好形成的时期。目前迷恋流行音乐而不能自拔的大多是十几岁的初中、高中生,试想他们一旦迷恋流行音乐而彻底排斥古典音乐。没有正确的引导,青少年追星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这就更是流行音乐的悲剧了。不过我承认,被追星追得不可思议的大多是实力超群的,像刘德华、周杰伦等,的确是优秀。但现在不但世界是在多极化发展,音乐界也在!还有这么多古典经典被抛弃,不知当人们都忘却了古典音乐的时候,音乐界是个什么样子。

古典音乐的作用篇7

关键词:高中 音乐鉴赏 西方古典音乐 湘版教材

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修养情操的提升及对美感的认识,离不开古典音乐的熏陶。如何能在高中生对古典音乐兴趣不高、音乐基础知识贫乏的学情下,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和接受古典音乐,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难点。湘版教材中,将西方古典音乐教学按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的发展顺序结合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设计教学内容。现笔者就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总结出一些策略。

一、合理运用对比,把握时代风格

湘版教材中的标题很清晰地向学生阐述了西方古典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并引导性地将两个时代的不同音乐风格进行比较。如在学习巴洛克音乐与维也纳古典音乐时,让学生从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和海顿的《时钟交响曲》进行比较,平稳而庄重的宗教色彩和充满生活情趣的艺术格调反映出宗教与世俗的时代背景,细听复调织体与主调音乐的不同音效,不易吟唱与歌唱性的旋律区分,固定规整节拍与灵活变化的节奏律动,通过音乐要素的不同呈现方式,学生在比较中对时代风格有了更深刻地体验和理解。同样是《月光》,贝多芬持续的三连音,微弱的音响勾画出忧郁、哀愁的月夜,在德彪西笔下,明亮的音程散落地跳动,月光时而点滴坠落,时而缓缓流淌,时而流水倾泻,思绪随着音符走走停停,飘渺如梦。贝多芬内心的表达与德彪西月光印象的景致变幻正透过《月光》,向我们诠释着古典的传统和声与印象的朦胧意境。

对比除用在纵向的时代风格比较上,也可用于同一首作品的不同片段上,帮助学生对音色、节奏、和声有更灵敏的感知。如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弦乐重奏与人声合唱版的对比聆听,音色变更带来的不同感受,复调织体在人声的演唱中也更清晰。在《蓝色狂想曲》中主题音乐从乐首法国号与萨克斯稍显慵懒的奏出,到乐中庞大乐队以强有力地节奏雷鸣般奏响,再到乐尾钢琴以渐慢的速度陈述。截取这三个片段对比听赏,提高学生在变化中把握音乐原型的能力,音乐音色、速度、配器的转变带来三种风格各异的音乐形象,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典音乐的神奇。对比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致爱丽丝》,气势磅礴的命运抗争与倾诉衷肠的爱意表达,学生便不难理解这位音乐家是连接古典与浪漫的音乐巨匠。

二、以熟知引入经典,由浅入深

总结学生熟悉的古典音乐如《哈利路亚》《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等,我们会发现学生所熟知的都是极强旋律性,乐句短小,易记忆,易哼唱的开头片段,由于音乐篇幅过长,即使后面也有动人的音符,也因听觉疲劳失去了兴趣和音乐的记忆而中途放弃。

用熟知的片段作为导入引发学生的共鸣,再延伸至同类题材作品,同一作品的整曲欣赏或不同乐章。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将新作品较清晰易哼唱的旋律主题提取出来,片段性地让学生品味,可用钢琴或小提琴等器乐范奏及范唱方式,加入互动讨论、节奏律动等活动让每一次聆听有不一样的体验,在反复中加强音乐的记忆和感受,融入音乐的深层次赏析如动机展开、变化再现等手法,将这些有趣的音乐片段设计成听辨游戏和情境想象。当新作品多个主题旋律已熟悉后,让学生在整曲欣赏中找出新鲜出炉的音乐记忆和感受,学生便不会因陌生、听不懂而无法进行下去。选择多片段聆听,片段与整曲相结合的欣赏方式,将欣赏时长控制在5分钟左右,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巧用流行乐和影视片段激发兴趣

充满时代气息、情感直白的流行乐一直是学生们的钟爱。选择运用古典音乐元素创编的歌曲如《不想长大》与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remember》与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五月天的《快乐很伟大》与贝多芬的《欢乐颂》,不同配器处理,加入歌词,增强节奏感和律动感的流行表达方式给古典音乐带来全新的听觉感受。这些曲目通过音乐方式的演变,让学生探求其中不同韵味,究其根源。在流行与古典的对话中,激发学生探求古典音乐的兴趣。

很多古典音乐也被运用到影视作品中,如《不能说的秘密里》,肖邦的《升c小调圆舞曲》,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这些影视片段都能勾起学生对原作的好奇与欲望。同时,纪传影片如《一曲难忘――肖邦传》《贝多芬传》《莫扎特传》,在反映作曲家性格、情感、人生经历的影像中学生走进了作曲家的内心世界,就不难体会肖邦赤忱的爱国之心,贝多芬不屈的抗争,莫扎特超脱困境的乐观和激情。此外,为古典音乐创编的动画片也能帮助学生听赏篇幅较长的音乐,如《猫和老鼠》中的《匈牙利狂想曲》,动画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等。

四、关注音乐的形象性与抽象性

古典音乐的欣赏,不宜让学生一开始就把握作品的风格、形式体裁、价值和意蕴,音乐形象和情感才是学生易于体会的信息。湘版教材就此选取了大量形象鲜明的作品,如维瓦尔第的《四季――春》、海顿的《时钟交响曲》、瓦格纳的《飞行的女武神》等。在教学中,笔者会结合文学、建筑、绘画等综合艺术感受音乐形象。在《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一课中,听赏《哈利路亚》时展示两幅不同风格的建筑图片,学生很快就将华丽洒脱的巴洛克音乐与富丽堂皇的巴洛克建筑结合在一起。此时,引入《四季――春》的主题旋律,让学生体会想象,小提琴明亮的断奏激情而蓬勃,鲜明富有动力性的节奏仿佛阳光灿烂的春之大地万物复苏。学生用“拉”随着音乐哼唱主题,用歌声表达欣喜,体会清新中的华丽。此曲鲜明的春景音乐形象是欣赏的亮点,我将作曲家为乐曲配以的简短文字配以BCD的字母标头,哼唱主题为A,随着春景的展示,回旋曲式被学生轻松的用字母罗列了出来。富有抽象性的作品如教材中的《夜曲――海妖》《远古孩子的声音》等,不需要学生去深究音乐形象是由什么音色、节奏、和声来塑造,你只用闭上双眼让双耳感受音响的意境,在脑海中绘图。

西方古典音乐的教学要抛开急功近利,以一种熏陶方式,通过学生有共鸣的乐曲互动参与,从短小精悍的作品入手,在轻松愉悦的积累和体验中,西方古典音乐将拥有更多的听众。

参考文献:

[1]王慧敏.高中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初探[J].学科研究,2017,(07).

[2]谭卉.浅谈高中音乐中的西方古典音乐欣赏的教学方法[J].文学界,2012,(02).

[3]王洁,戚珍珍.当代中国流行歌曲中西方古典音乐运用情况窥探[J].北方音乐,2011,(09).

古典音乐的作用篇8

关键词:古典音乐;电影;意识导向

古典音乐究其根源多来自宗教仪式典礼,具有独特的创作背景与主题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其自身的意识导向。在电影发展过程中,古典音乐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逐渐成为电影中叙事与人物表达的重要形式。由此可见,古典音乐在电影中体现的意识导向具有重要的额使用价值,其有利于提高电影的整体表现能力,在电影发展过程中应得到广泛的应用。

1 古典音乐在电影中意识导向作用的具体表现

1.1 电影主题的深化

电影在其发展过程中日益呈现主题多样化的趋势,尤其在社会形态日趋开放,人们意识观念日趋复杂的环境下,电影的主题可谓多元化发展。不论是家庭伦理还是暴力血腥,亦或是爱情婚姻,其宗旨都在于击中观众的心灵与思维意识,使其产生思想共鸣,进而更好地展现该主题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严谨肃穆的古典音乐的融入能够可电影场面形成对立或衬托的关系,进而形成音画相结合的生动表现手法,深化主题,给观众以深刻的情感体验。

1.2 电影格调的提升

格调是电影艺术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其受多层面因素影响,除了台词、场景或灯光的灵活展现,电影配乐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古典音乐历史厚重,并具有优美的旋律设计,和声效果庄严谨慎,给人以高雅稳重的意识体验经历。在此基础上,影片的格调也随之提高,在观众心目中呈现非凡的制作档次。

1.3 剧情张力的增强

剧情的张力是体现影片结构布局及震撼力的主要条件,将古典音乐融入到情面情节发展之中,可利用同一部古典音乐作品展现不同时期主人公心境与意识的变化,也可将其带入到故事情节发展的各个环节,利用古典音乐与剧情的强大反差,例如在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缉毒警长在贝多芬古典音乐的高尚与圣洁中展现出自己血腥暴力的一面,将音乐融入到犯罪过程中,在冲突之中推动剧情的发展。

1.4 电影类型的丰富

电影类型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导演的意识形态,古典音乐的引入具有一定的意识导向作用,能够丰富电影类型,促进导演自身意识形态转化为电影剧情的表达。当电影中融入古典音乐后,影片画面与剪辑均与古典音乐意境与节奏相融合,给观众提供了想象的方向。

2 增强古典音乐在电影中意识导向作用的有效策略

2.1 结合电影具体情节选取适合的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意识导向作用要通过音乐与情节的完美融合来实现,只有选取与情节相匹配的音乐,才能更好地激发观众的思想共鸣,为观众的想象提供一定的导向。例如在倡导和平、反对战争的电影制作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古典音乐的制作背景与创作者的意识观念,以此为出发点进行配乐的选择。比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其原标题为拿破仑所做,但是当贝多芬得知拿破仑称帝后便撕去原标题,以“英雄”命名,可见贝多芬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立场。将其应用到上述题材电影中,能够更加有效地彰显电影主题,给观众以清晰的想象方向。

2.2 注重古典音乐艺术品位的体现

古典音乐艺术品位在电影中的体现,能够有效地展现电影内容与题材方面的魅力,为观众提供精准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沉默的羔羊》这部电影中,融入巴洛克风格的《哥德堡变奏曲》,当明快的旋律响起,主人公沉浸在音乐与自己杀人经过的回响之中,主人公享受表情的每个细节变化都伴随着音乐的变奏,同时,这一过程中掺杂着死者的,使得整个画面与音乐完全融合,在对立或对照的关系中展现着音乐自身的艺术品位。

2.3 加强古典音乐美学价值的体现

古典音乐具有较强的震撼力,在将其融入到电影之中,要注重其美学价值的体现,使观众在产生思想共鸣的同时可以感受其带来的意识导向作用。例如,马斯卡尼创作的《乡村骑士》具有一种悲情的艺术美,其将主人公嫉妒、复仇最后身亡的过程表现的优美动人。《教父》中融入这首曲目,当听到旋律响起时,辉煌的历史,苦心经营的未来,却敌不过落叶归根的凄凉之感尤为强烈。这首经典曲目与电影的融合恰到好处,影片的情节与音乐的审美价值互相衬托,给观众以明确的联想方向,加深其思想共鸣。

3 结语

在电影中融入古典音乐具有诸多优势,古典音乐对电影发挥着一定的意识导向作用。在电影发展过程中,采取有效地措施加强古典音乐艺术品位与审美价值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电影完整性与特殊性的呈现,更好地捕捉观众的喜好与心理,自成流派,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古典音乐的作用篇9

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它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尽相同的意义。即便是在音乐领域,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所给出的定义也不一样。为此,一些学者反对无区别的使用“新古典主义”这个术语。①一些和新古典主义相关联的作曲家也提醒我们要小心使用这个术语,因为它在用法上不严格,不能恰当地描述出相应的音乐作品。②应该说,这样的提醒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它要求我们对“新古典主义”的起源及其在音乐领域中的发展和变化进行清晰、明确的梳理,唯有如此才能确保理论上的清晰性和严密性。

一、战前的法国

根据斯科特・梅西的考据,“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这个术语大体出现在19世纪末的法国。不过,当时的理论家们并没有明确使用“新古典主义”一词,更多类似的表述是l'art antiquisante或者la retour à l'antiquité(返回古代),而不是“新古典主义”。③(p13,下文标注页码之引文均出自该著)不过,在当时这些表述上的差异并不妨碍“新古典主义”一词想要表达的涵义:即对19世纪晚期一些作家的不屑与鄙视,这些作家机械地模仿希腊和罗马的艺术,并且盲目地沉迷于学院派的细枝末节。(p13)

从20世纪开始,伴随着艺术思潮的蔓延,这个词逐渐从文学批评领域渗透到音乐批评领域,并在音乐中的使用频率大大上升,在开始的十年里新古典主义有着明确的定义:它和19世纪一些作曲家有关,这些作曲家忠实于18世纪流行的器乐音乐形式,但是由于卑劣的模仿而丢失了音乐本质中的创造性和思想深度。(p14)很显然这是一个贬义的概念,批判的目标直指19世纪的一些作曲家。

随着民族矛盾的上升,一些作曲家希望复兴法国音乐传统来抵抗德国音乐,尤其是瓦格纳音乐的影响,由此,“新古典主义”的使用有了特殊的语境,它的贬义色彩逐步得到了强化,批判的目标也越发集中,最终被法国的评论界用以描述19世纪的德国作曲家。“德国音乐陷入了一种不幸的痛苦之中,它沉迷于门德尔松及勃拉姆斯的新古典主义的麻醉中喋喋不休,或者被瓦格纳式的浪漫的吗啡所麻痹。”(p13)法国音乐批评家Jean Marnold尖酸刻薄的评论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瓦格纳并不仅仅是唯一需要被法国古典精神所改造的德国作曲家,德国音乐还有另外一支“新古典主义的”队伍需要被改造。

在“新古典主义”指向19世纪德国作曲家的过程中,批判的目标最终聚焦在勃拉姆斯身上,沃尔夫(Hugo Wolf)是第一位将“新古典主义”和勃拉姆斯挂起钩来的作曲家和评论家。他并没有明确使用“新古典主义”一词,但是他对圣・桑和勃拉姆斯音乐的对比评价却表露出他的用意:“圣・桑的古典主义有些类似于勃拉姆斯的,但是圣・桑的古典主义是音乐发展的自然结果,而勃拉姆斯的古典主义仅仅是为他枯竭的创造力提供了一种伪装”。(p14)在这里值得强调的是:第一,沃尔夫区分出了两种古典主义,尽管在他的评论中还没有给这两种类型定出清晰的概念,但是在他的言语中已经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差异,即具有褒义色彩的圣・桑式的古典主义和具有贬义色彩的勃拉姆斯式的古典主义;第二,沃尔夫并非单纯对勃拉姆斯的所谓“新古典主义”音乐予以否定,而是指出了他的“新古典主义”作品的功用。也就是说,沃尔夫不仅关注“好坏”,即“新古典主义”究竟是成功的模仿“古典”还是卑劣的模仿“古典”;而且重视“用途”,即模仿“古典”有什么功用。和沃尔夫相比,罗曼・罗兰 (Romain Rolland)对勃拉姆斯的“新古典主义”音乐的评论更为人所知,这与他的音乐评论家身份有很大的关系。罗曼・罗兰依然是在贬义的概念上将“新古典主义”与勃拉姆斯联系在一起,但是他对勃拉姆斯“新古典主义”音乐的态度却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在最初的音乐会评论中,他称赞勃拉姆斯的《第三交响乐》是一个极好的新古典主义的作品,然而在1908年末,他断定:“勃拉姆斯的‘新古典主义’音乐已经被德国艺术中令人讨厌的迂腐气息所毁坏。”(p14)在这一点上法国作曲家、评论家杜卡斯(Paul Dukas)对勃拉姆斯“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定位与罗曼・罗兰不乏相似之处,也经历了一个先扬后抑的过程。几年以后,丹第(Paul Vincent d'Indy)分析了圣・桑和勃拉姆斯音乐中的调性后,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20世纪初,德法两国关系的紧张愈发坚定了法国作曲家的批判立场,批判的矛头对准了,这位德国古典音乐最后一位继承人,在法国评论家的眼中最终成为继勃拉姆斯之后的又一位“新古典主义”代言人:“……这个作品的基本观念是新古典主义的,相当地具有伸缩性和迷惑性……整个作品像是在过分地卖弄和炫耀收集起来的各种昂贵的古董。”(p15)

从以上的梳理中,我们得知:“新古典主义”一词从诞生那天起就带有极强的贬义色彩。在音乐领域中,“新古典主义”和19世纪的德国作曲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民族矛盾的激化,这个术语的外延逐渐地缩小,勃拉姆斯和先后被冠以“新古典主义”的称号,成为法国艺术家批判和指责的目标。然而“一战”之后,“新古典主义”的语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在德国和法国呈现出不尽相同的表现形式。

二、战后的法国

乔治・让・奥伯利(Georges Jean-Aubry)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法国的音乐家那样沉迷于法国民族传统中引以为豪”。(p75)同样,法国音乐评论家也毫不吝啬地将一切最美好的赞颂之词赠予了法国音乐:优美、活泼、机智、简洁、清晰、明了、纯洁、清醒、形式优雅、色彩丰富、逻辑严密……,这些优美的词汇最终以最凝练的表述方式“新的古典主义”(Nnouveau Classicism)表达了法国人民对本民族音乐的热爱。那么什么样的艺术形式能够与“新的古典主义”相匹配呢?德彪西、拉威尔就这样走进了法国人民的期待视野,从此与“新的古典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我们发现:“新古典主义”(Néoclassicisme)和“新的古典主义”相差甚远。前者用于指责19世纪德国作曲家,尤其是勃拉姆斯和;后者用于赞颂19世纪后期法国作曲家,代表人物德彪西和拉威尔。

然而在1919年这一局面发生了改变,诗人和评论家毛克莱(Camille Mauclair)对德彪西的音乐评论中却出现了“新古典主义的”这个字眼,并且是在褒义的意义上使用的。“……德彪西不顾及自己的声望,仅仅是为了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愿望,他渴望成为新古典主义的作曲家,愿意成为18世纪大键琴的弟子,希望成为拉莫(Rameau)的子孙后代。”(p76)显然,在毛克莱手中,“新古典主义”概念的使用已经偏离了原有的轨道。斯科特・梅西说?押“新古典主义在1920年代才获得积极的意义,而在1914年至1920年的6年里,新古典主义依然保持着贬义的色彩。”(p76)梅西的结论表明:“新古典主义”和“新的古典主义”这两个术语间的差异在1920年代左右变得模糊起来。

就在“一战”后法国的评论家依然沉浸在民族主义的情绪中,对德彪西、拉威尔等人的音乐大肆宣扬时,世界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这两个术语的涵义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些艺术家不愿再追随战前的艺术潮流,主动与其划清界限。在他们眼中,德彪西成为印象主义的代表,拉威尔和浮华的浪漫主义联系在一起,二人不再和“新的古典主义”纠缠在一起。与此同时,1921年意大利未来派艺术家基诺・塞弗里尼(Gino Severini)在其论文中使用了“新的古典主义”一词来描述在视觉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倾向,他的“新的古典主义”艺术风格是以几何学的比例原则作为基础;莫里斯(Maurice Brillant)在文章中也使用“新的古典主义”这个概念,并规定了它的内涵:“新的古典主义是一种风格,它重视结构、关注简朴、强调脱离印象主义色彩之后的清醒”。(参阅?眼1?演,p80-81)从以上的评论我们可以看出,在战后的历史语境中,“新的古典主义”依然保持着褒义的色彩,依然有一系列美好的词汇与她相伴,只不过它不再依附于德彪西和拉威尔,而是独立地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倾向。

然而“新古典主义”这个术语在音乐评论家的眼中不再像1920年代那么可敬可爱,它的褒义性质再一次发生了改变,并且批判的靶子也不仅仅局限于德国作曲家,而是扩大到法国作曲家。比如利・亨利(Leigh Henry)1921年在“新古典主义”这个术语前加上了一个形容词“苍白的” 来描述拉威尔的音乐,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至此“新古典主义”否定的意义又一次出现,只是外延扩大,这使它的面目变得扑朔迷离起来,1922年后期许多法国作曲家都拒绝和这个词扯上任何关系。

真正将德彪西和拉威尔打入地狱的应该是科克托。据斯科特・梅西考据,在Le coq et l,arlequin一书中,德彪西成为被科克托批判的唯一的一位法国作曲家……1920年拉威尔也没能逃过被攻击的命运。(p77)与此同时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的身影频繁地出现在科克托的文章和著作中,一跃成为领导法国音乐潮流的杰出人物。尽管科克托对萨蒂赞扬的话语类似于法国“新的古典主义”的修辞,比如:清晰、简洁、优雅……等等,但在科克托眼中,萨蒂既没有返回18世纪古典的倾向,也与遥远的法国民族传统保持一定的距离,他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新的道路,他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为了保持一种简单、清晰、明了。因此当科克托用尽最美好的词汇去推崇萨蒂的音乐时,他既没有使用“新古典主义”这个和18世纪古典音乐有着某种联系的概念,也没有使用“新的古典主义”这个和法国民族传统相生相伴的术语,而是反复地强调“新简约主义”(Nouveau Simplicité)。对于这个新的理论术语,科克托有如下的解释:“埃里克・萨蒂的‘新简约主义’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它是不能使人想起任何法国音乐的一种‘法国音乐’。”(p77)从科克托对“新简约主义”的解释和使用中可以看出,萨蒂的音乐总体上是一种新的现代音乐形式,它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达到简单明了的效果,但是这种新的音乐并不否认古典艺术的存在价值,并不拒绝用怀旧的方式和手段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

如前所述,“新古典主义”是近现代音乐史上最诡异的词语。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人眼中,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一点在1922―1923年的法国表现得最为明显。一些学者认为“新古典主义”是一个贬义的概念,例如意大利超现实主义画家乔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将“新古典主义”看成是没有灵感的、平庸的模仿;然而有些学者却认为“新古典主义”具有褒义的色彩,例如佳吉列夫(Diaghilev)就是这样认为的,他将“复兴”和“发展”看成不同的事情,对他来说前者意味着恢复或模仿,而后者具备了用新的眼光和视野去解释过去的能力”;最令人困惑的就是奥里克和六人团(Les Six),他们极力否认自己和“新古典主义”的关系,但是其他人却将他们与“新古典主义”联系起来。(p82―84) 法国艺术家对“新古典主义”的思考再一次显示出了它的暧昧和含混。

三、战后的德国

和法国相比,“新古典主义”(neoklassizismus)这个术语在德国非常少见,战后在德国音乐领域中更为常见的术语却是由托马斯・曼(Thomas Mann)创造出来的“新的古典主义”(neue klassizit?]t)。和法国一样,德国的“新的古典主义”有着大致相同的文化语境和使用动机:反对瓦格纳的音乐语言和美学观念。不同的是,德国的“新的古典主义”并不是以法国的民族传统为基础来对抗瓦格纳音乐的影响,而是以歌德作为“新的古典主义”的基础和典范。在这方面,托马斯・曼可谓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将瓦格纳的音乐看成19世纪颓废艺术的象征,而将歌德看成是崇高和纯洁的化身。

如果说在托马斯・曼那里,“新的古典主义”仅仅是对抗瓦格纳的有效工具,那么在布索尼那里,“新的古典主义” 还可以为现代音乐的发展指明方向。“瓦格纳的成功已经延续的太久了……现在重要的不是蔑视和贬损,而是建立永恒的价值。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古典艺术。它具备古典的特征:美丽、伟大、简洁,使人印象深刻,这是一种稳定持久的艺术作品。”(p65―66)布索尼对“新的古典主义”的理解和运用,是在讨论艺术发展演变的历史语境中进行的。他清楚地认识到现代艺术所面临的困境,在寻求现代艺术出路的过程中,布索尼使用这个术语以更好地表达对这种新的艺术潮流的拥护和期待。布索尼进一步用“年轻的古典主义”(junge klassizit?]t)一词替换了“新的古典主义”,并对这两种用法做出了区分: 后者仅仅意指对过去的模仿,而“年轻的古典主义” 意味着音乐的发展和进化体现了一个前进的、青春的、有生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类似于自然界有机的生长过程。(p67)可见布索尼的“年轻的古典主义”概念既是对托马斯・曼的“新的古典主义”观念的继承,又是对他的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布索尼在20世纪初艺术圈中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不仅是因为他的多重身份――键盘演奏家、作曲家、美学家,更重要的是他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歌德。在这点上他与托马斯・曼不乏相似之处,但是和托马斯・曼相比,布索尼借助于歌德的诗歌创作,在音乐的层面上规定了“年轻的古典主义”这个术语的典型特征?熏从而向世人展示出这个概念的丰富内涵,对“新古典主义”术语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68―70)

(一)“年轻的古典主义”首要的基本特征就是单一性或一致性(Unity or Einheit)的观点。单一性的观点表现在:音乐就是音乐,音乐不能表现道德状况,也不能体现民族品质,音乐不能表现抽象的观念;一致性的观点表现在:所有的音乐都是从单一的来源中发展而来,这也就是说,艺术家不是发明,而是在已有的艺术作品上重新塑造。

(二)音乐作品的产生是音乐要素水平发展的结果,与垂直进行无关。在布索尼眼中音乐旋律的地位至高无上,类似于古老的复调艺术,但并没有复制它,只是遵照了它的原则,通过复调丰富的形式以及和声艺术,音乐旋律从自身产生一种新的形式建构的能量。

(三)“年轻的古典主义”不能使用具有描绘性的音画手法,也不能使用颓废的和声。布索尼认为这些手法在瓦格纳音乐创作中占有显著的地位,他不喜欢那些带有主观的、描绘的、夸张的、形而上学的、感官的、纵向垂直的音乐,他拥护客观的、绝对的、清澈的、纯粹的、横向水平的音乐。

布索尼对“年轻的古典主义”的三个规定,透露出了他的美学倾向和立场:他热衷于已有的18世纪古典音乐的精神,不赞同过分装饰的文学化的形象描绘,拒绝歇斯底里的新表现主义,拥护理性客观的创作而不是各音乐要素杂乱无章的聚积。在这里,布索尼发现了一个可以界定的广泛共享的“年轻的古典主义”观念集合,并以其对这个观念集合的精湛理解,预见了当代“新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并获得了广泛的影响。

总结通过上述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1.“一战”后的“新古典主义”并没有在历史、审美、功能和音乐风格等层面上显示出稳定连续的直线进化过程。2.在其使用过程中,一方面“新古典主义”有着众多相关的近义词,人们有时侯用这些术语来替代“新古典主义”,例如“新的古典主义”、“年轻的古典主义”、“新简约主义”等等;另一方面,“新古典主义”在很多时候又缺乏明确的近义词,太多的内涵和意义都被注入到这一个术语之中。3.不同的“新古典主义”内涵使得这个术语具有了不同的功能意义:可以是褒义性的,也可以是贬义性的。总之,此时的“新古典主义”不是人云亦云,而是众说纷纭。这种复杂的状况最终延伸到了斯特拉文斯基身上,从而使他的新古典主义也同样呈现出迷离朦胧的特征。

参考文献

1William John Mahar?熏 Neo-Classicis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押 a study of the ide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elected works of Stravinsky and Picasso. The University of Syracuse?熏 Ph.D?熏1972.

2钟子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北京?押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①Eric Salzman,Twentieth-Century Music?押 An Introduction?熏4nd ed?熏 Englewood Cliffs?押Prentice-Hall?熏2002.

②David Neumeyer?熏 The Music of Paul Hindemith.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熏1986. p1-2

古典音乐的作用篇10

关键词:古典音乐;欣赏;鉴赏方法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54-1一、 西方古典音乐的独特魅力

(一) 营造意境的魅力。当曲子风格不同时它所表现出作者抒发的情感也就不尽相同,不同曲子营造的意境也千差万别。聆听不同曲风的古典音乐总能带给我们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心灵震撼。以柴可夫斯基的幻想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该曲描写了不能结合的情侣双双身亡的凄惨故事,惆怅而阴郁是它表现的主题,这种哀伤和惆怅立即把我们带进到中世纪那昏暗的氛围当中去。然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所营造的意境与此不同,欣赏者眼前不断浮现出神情坚毅的战士与暴风骤雨作殊死搏斗的场景。

(二) 代代相传的魅力。西方古典音乐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仍然屹立在人类艺术花园之中毫不动摇,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不同知识水平的欣赏者都能在聆听西方古典音乐中洗涤自身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是什么让西方古典音乐能够世代相传呢?答案并不复杂, 因为西方古典音乐作为人类艺术的结晶,它优美的旋律与曲子营造的意境都是人类思想感情的尽情抒发,音乐是跨越时空而存在的。

(三) 塑造人生的魅力。西方古典音乐已经走进了青少年的课堂,在教育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对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种精神补给,西方古典音乐可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另外,听觉是智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西方古典音乐还可以促进青少年智力水平的提高和审美情趣的形成。

二、 “通感”在西方古典音乐欣赏中的作用

(一) “通感”现象的产生。“通感”也被成为“联觉”,它一般被解释为“从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钱钟书认为,在日常生活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通感这一概念在文学创作中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最典型的例子当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所描写,文章将荷花若有若无的香味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音乐本身是一种听觉艺术,它可以通过引起人耳对乐音的感知而进一步引起人在其它感官上的感觉,音乐欣赏过程中的“通感”由此产生。

(二) “通感”现象的作用。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欣赏者首先感受到的是音高、音强、等“音响”材料,通过“通感”这一过程,欣赏者产生了丰富的心灵感受和情绪体验。音乐欣赏并不是简单的欣赏一首曲子,音乐的复杂性导致了通感的产生也有不同的途径。音乐材料可以直接引发通感的产生,不同的音乐材料和音乐组织手法就使得欣赏者产生了强烈的情绪体验。另外,西方古典音乐作品中的描绘性材料、情节性材料也会导致同感现象的发生,聆听者会在不同形式的刺激下产生美的享受。

三、 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发展

(一) 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发展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电影在中国的流行、西方演奏家在中国的演出都促进了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普通大众中的广发传播,这种热潮是并非毫无缘由的。近代以来,蔡元培、萧友梅、王光祈等教育家和音乐家促进了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初步“扎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流的开放态度进一步促进了中西方音乐的碰撞,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 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的未来。西方古典音乐毕竟是舶来品,它如何在中国进一步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生命力取决于受众的审美偏好、价值取向等社会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大众的审美倾向受到多方力量的影响,它不稳定的特征也十分明显。然而,人们不必担心作为一种音乐形式、音乐符号的西方古典音乐会在中国绝迹或者挤压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其实,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和完善,人类彼此之间的联系比以往更加紧密,不同音乐形式之间的融合也是不可避免的。音乐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规律,人们只需要尊重音乐的发展规律,秉持健康的态度对待西方古典音乐和其他音乐形式,音乐就会绽放出炫丽的光芒。

四、 结语

不同民族音乐的交流非常频繁,西方古典音乐在我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它的独特魅力深深的影响着鉴赏者。欣赏音乐的方法与途径众多,“通感”往往是聆听者们进行审美的必由之路。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西方古典音乐,积极引导其与民族音乐的交流与融合,让西方古典音乐的光芒尽情释放。

参考文献:

[1]郑铁民.音乐与哲学的同向性发展脉络要旨――以欧洲古典、浪漫、印象派音乐思维发展为背景[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3).

[2]聂亚平,胡媛媛.西方优秀流行音乐之通往欣赏高雅音乐的奠基石[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09).

[3]谢嘉幸.音乐鉴赏水平的整体训练与评估──音乐欣赏教学专题之三[J].中国音乐教育,199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