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十篇

时间:2023-10-18 17:20:31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篇1

【关键词】高等中医药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

总结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存在的问题,可发现心理辅导的理念、态度、方法几个方面的不适应。首先,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应参与并肩负起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其次,辅导员需要针对医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使辅导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加强心理辅导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作为一名辅导员老师,在此对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方法进行如下阐述。

一、采用与中医理论有关的心理辅导方式,解决学生普遍困惑的问题

中医理念中强调“天人合一”,以使人达到身体的心理的和谐与健康,引进现代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对其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挖掘,可以充分发挥中医心理学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进一步达到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目的。

目前,采用中医七情理论进行辅导是引入中医理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映,属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讲,大学生活是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与家乡,开始独立的面对自己四年或五年的学习与生活,乃至毕业找工作。面对陌生的环境、人群与情感,他们渴望得到更多人们的承认、理解与尊重,而现实并非如此,有些大学生适应了大学生活,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绽放自己的精彩,而有的学生,则不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方式,而产生了烦闷、苦恼、焦躁、恐惧情绪。拥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和心境是我们每一个人进行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保障。大学生的七情特点是大一的同学大部分的心理在七情范围中属喜、思、惊,大二、大三的同学则比较平和,而大四的同学大部分属怒、忧、思。大一的同学刚刚入学,对大学生活和就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可一部分同学随着大学生活的开始和对专业的认识,及社会上对本专业的不良评价,美好的憧憬破灭,焦虑、惶恐油然而生。现今社会,医疗专业就业面窄,大学生在大二、大三期间,开始更多的担心前途,故七情中属忧,升入大四、大五,七情范围中表现为喜的更少,而紧张情绪占主导地位,思虑也再度出现。总之,整个大学期间,大学生的七情表现是曲线波动的,各年级表现不同,与他们生活、学习环境以及就业前景密切相关。从其不同的情绪入手,是分析他们所遇到的问题的捷径,运用中医理念结合现代心理学可以较好地处理他们的问题,指导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根据医学院大学生专业素养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融入个别咨询的技术

了解在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专业素养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医学院校更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素养教育,稳定学生专业思想,提高学生专业认识。

辅导员适时与部分学生单独谈心,深入把握其思想状况,给予一定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和根源,从而挖掘学生本身潜在的能力,来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其具体方法是:

(一)高度重视医学院校学生对专业的热爱程度,让低年级的学生,在刚入学后就对自己的专业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才能更好的热爱自己的专业,认真的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

(二)在对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很多学生到了临床才匆匆的翻阅课本,很多基础的知识都没有把握牢固,所以,对中低年级的学生辅导员在做思想工作时,要注意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只有在上临床之前,把牢固的基础知识打扎实,夯实了专业基础,才能在临床实习时游刃有余,这也是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针对高年级的学生,进一步拓宽他们的专业素养,提高他们的素质。医学院校不同于其他专业,很多学生会发现进入临床之后,所见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当初在书本上学到的差距很大,这是因为在书籍编辑和审核的过程中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而医学知识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之中,所以就存在了这其中的差距,所以就要求医学院校的高年级学生,在平时学习之余,多翻阅最新的杂志、刊物,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最新的前言医学动态。

三、基于中医药专业学生价值观与学习动机的关系渗透心理健康的理念

学中医的学生价值观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所学的中医学科渗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其价值取向很容易受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而忽视现代文化,不愿意与人交往,把自己封闭在狭小、孤独的环境中,对人们封闭自己心灵的大门,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其人际交往上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同时,学中医的学生独立性强,在与同专业同学交往中往往存在自我意识过重,各执己见,难以共享的情况。所以,开展有益的团体活动可以使学生打开自己的心灵,愿意与更多的人相识,使其融入更大的群体,并培养其团体意识,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在学习方面,中医类院校的学生学习任务重,专业要求高,就业压力大,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要面对的生命,不容一点马虎与差错,固然使得他们在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上高于其他高校的学生,不会轻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而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辅导员可在舒缓其压力方面做一定的工作,如选择适合学生的体育锻炼或文娱活动会很大程度上释放并减轻心理压力,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马英.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身心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0(10).

[2] 达芳菊.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4(8).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篇2

“心理辅导”是20世纪末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作为德育工作方式的补充手段,“心理辅导”工作应成为现代学校的一个标志。把“心理辅导”纳入德育工作之中,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

一、“心理辅导”是“德育”工作方式的补缺

“心理辅导”又称心理健康咨询。它的主要方法是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的老师根据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周围的环境,根据自身的条件确立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培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自行克服障碍的能力,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逐渐使其行为与社会的要求相吻合。

“传道,授业,解惑”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其中“传道”“解惑”工作与我们今天的“德育”“心理辅导”工作的目的基本一致。目前,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相对传统的德育工作而言,有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辅导”的目标,途径,作用等,远没有像前者那样熟悉和了解,原因是“心理辅导”工作目前还尚未得到普及,对做“心理辅导”工作的方法和技能也没有完全掌握,这除了需要补充相关知识之外,还有一个认识问题。那么,“心理辅导”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应该说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德育”工作的对象都是学生,它们的基本职能都是“育人”,而在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上,“心理辅导”有着自己的特点。心理辅导者比较关心学生的动机,情感,兴趣等个性方面的发展,特点是容纳并重视学生个性的差异,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强调依靠学生自我探索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最终实现育人的目标。这些特点使得“心理辅导”可以成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有力的配合和有益的补充。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德育”和“心理辅导”结合起来进行是完全可行的,这种结合既不是使用传统的德育方法解决学生一切心理问题,也不是要用“心理辅导”来取代德育工作,而是要充分发挥两者在统一“育人”活动中的独特作用,通过不同的途径去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

二、“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方法的区别

尽管“心理辅导”和“德育”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心理辅导”和“德育”工作各自的独特之处具体表现在:

1.观点不同。“心理辅导”工作和“德育”工作都是针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者一般把学生当作塑造的对象,把自己看作“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德育工作中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权威;而心理辅导者则把学生当作需要帮助的“当事人”,把自己看作是能提供帮助的协助者,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参谋”和朋友。

2.工作内容不同。“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内容存在着交叉关系,在一些基本道德范围,如在社会公德的教育上,在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共同关心的问题。除此之外,它们还有着对方包含不了的东西,如心理活动中的思维方式,学生个性品质中的有些内容不属于德育工作的范围,德育工作一般不能解决纯属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而心理辅导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采用适当的办法来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其行为纠偏的目的。

3.工作方法不同。“德育”的工作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宣传教育法、分别谈话法、正负强化法、提供榜样法、实践锻炼等。心理辅导的方法有以了解学生为主的观察测试法、自我描述法、沟通分析法和以影响学生为主的行为矫正法、角色扮演法、生活技巧锻炼等。心理辅导的许多方法在传统的德育工作方法中较少使用。前面谈到的几点区别只是相对而言,其实在“心理辅导”和“德育”中彼此的方法是可以互补的。随着教育领域的改革,教师的德育观念正在更新,学生在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尊重,德育工作的面貌也由此大为改观。

三、“心理辅导”对德育工作有着积极影响

心理辅导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的积极影响不可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辅导”进一步完善了“德育”的内容。学校的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法规等行为规范教育,旨在为国家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德育内容注重的是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但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层次的问题,如:人际交往问题、处理同异性的关系问题、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问题、如何调整情绪状态的问题、如何发挥个人的主创意识等问题,缺少解决的办法,而这些问题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对于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心理辅导的方法来解决。因此,“心理辅导”完善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它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2.“心理辅导”为有效实施德育创造了条件。一个学生接受正常教育的前提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心理辅导”能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打好心理基础。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品质,他必须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具有一定的责任心,能够正常与他人交往,能正确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不能具备这些条件,他就失去了接受道德教育的重要条件。心理辅导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整,正确选择生活目标,正常施展自己的才能,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假如我们的学生缺乏日常社会生活这样一些基本层次的做人本领,则他们的政治方向、道德品质会因缺乏坚实的心理基础而终究落空。

3.“心理辅导”为提高“德育”效果提供了新的途径。“心理辅导”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又一途径,促进了德育工作的开展。

首先,在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必然会促使我们去努力学习掌握现代心理科学中关于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改变的知识,开辟学生工作的新途径,使得学校德育工作更加完善。

其次,可以借助心理辅导中的具体方法来客观地了解学生个性的状况、长处与短处以及发展的趋势,使德育工作更加有针对性。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篇3

心理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心理活动课设计的要素包括辅导主题、辅导目标、辅导过程、辅导方法、辅导素材和效果评价手段等。其中辅导目标在心理活动课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既承接着辅导主题,紧紧围绕主题,又指导着心理活动课具体方案的设计。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在设计辅导方案过程中往往忽略心理辅导目标的作用,或者设计的辅导目标违背目标的内涵和原则。鉴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心理活动课辅导目标的内涵和作用,并进一步提出心理辅导活动课目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从而促使心理辅导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心理活动课辅导目标的内涵,并掌握其设计方法。

一、心理活动课辅导目标的内涵与作用

1 心理活动课辅导目标的内涵

一般认为,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心理活动课的辅导目标也是一种教学目标,因此,根据该教学目标的定义,心理活动课的辅导目标是心理辅导教师通过开展心理活动课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学生通过心理活动课的辅导后所要产生的心理或行为上的变化。根据该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心理活动课辅导目标的内涵有以下几点:

(1)辅导目标具有学生主体性。心理活动课辅导目标是学生经过心理活动课的辅导后所要达到的结果。其主体是学生,从语法的角度上说,主语是学生。因此,辅导目标也应该立足于学生,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而并非从教师立场出发。比如常常形容目标的一句话叫“跳起来,够得着”,这句话正是以学生为主语描述的,考虑的是学生的“跳”和“够”。

(2)辅导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指在心理活动课的辅导目标内容是具体的,是明确的,可评估的,而非抽象或笼统。换句话说,经过心理活动课后,学生的心理或行为变化是非常明确的,是可以用客观的指标观测的。正如“跳起来,够得着”,够到哪里才算够得着,目标的达成显得非常具体清楚,且具有明确的评价标准。

(3)辅导目标具有可达到性。经过心理活动课后,学生产生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是可以预期的,也就是说是可以实现和达到的。换句话说,心理辅导目标的高度是恰当的、适中的。如果辅导目标太低。学生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和兴趣;如果辅导目标太高,达不到目标会给学生和教师带来挫败感。因此,可达到性是目标的本质内涵之一。

2 辅导目标在心理活动课中的地位和作用

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一般包括:辅导主题的分析、辅导目标的制定、辅导过程的设计和辅导效果的反思。其中辅导目标制定在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不仅是辅导主题的浓缩,而且对辅导过程始终起指导作用,还对辅导效果起到反思和评价的作用。可以说辅导目标在心理活动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联系着心理活动课设计的各个方面。

(1)辅导目标是心理活动课辅导主题的体现者。心理活动课设计起步于辅导主题的选择和分析,包括对辅导对象的了解和辅导主题的理论分析。主题的分析对整堂心理活动课起到领头羊的作用,但是主题分析主要偏向理论和理念的分析,还不能直接指导教学设计和实施。而辅导目标正是辅导主题的体现者,辅导目标源自辅导主题,是辅导主题的浓缩。辅导目标使辅导主题变得可达到和可操作。

(2)辅导目标是心理活动课辅导过程的指导者。辅导过程的设计使心理活动课变得更加具体和可操作,是整堂课实现的载体。而心理活动课过程的设计紧紧围绕着辅导目标,每设计一个环节都必须考虑“该环节与哪个目标相联系”“是否能促进辅导目标的达成”等问题。如果环节脱离了辅导目标,或者环节的实施无法达成辅导目标,那么必须考虑修改环节。如果一个教学环节能够达成目标,倘若再设计类似环节欲再次达到该目标,那么该环节将显得有些累赘。因此说辅导目标是辅导过程的指导者。

(3)辅导目标是心理活动课辅导效果的评价者。辅导效果的评价有很多方法,也有很多体系,但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的一条评价标准是辅导目标。撇开辅导目标谈效果都将是无的放矢。比如有些教师从课堂气氛、学生反应、教师课堂管理、活动设计等角度评价心理活动课,但事实上所有的角度都将回归到一点――心理活动课的辅导目标。换句话说,真正的评价需要联系目标,从学生课后的收获和进步是否达到了心理活动课的辅导目标来评价辅导效果。

二、心理活动课辅导目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1 心理活动课目标设计的原则

基于对心理活动课辅导目标内涵及其作用的认识,我们认为在设计辅导目标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心理活动课的辅导目标设计应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往往忽略该点,比如有人设计的辅导目标为“引导(或‘使’)学生认识合作的重要性”,该目标的设计就是从辅导教师自身角度出发描述的,并没有以学生为主语。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另一个要求是教师设计的辅导目标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前提,目标始终围绕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服务。

(2)可达到原则和可评价原则。可达到原则即设计的目标应该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辅导活动的设计能够实现目标。目标具有可达到性和可实现性。可评价原则是指目标是否达成具有具体明确的标准评价。比如,设计者认为“学生在讨论中能够说出合作的好处”是评价“认识到合作的好处”这一目标达成的标准。

(3)层次原则。辅导教师往往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辅导主题特点,在一节心理活动课中设计一个总的辅导目标,总目标又分多个层次的心理辅导目标。然而,这些分层目标需要具有一定的循序渐进性,即下一目标是以上一目标的达成为前提。通过分层目标的逐步推进,最终实现和达成总目标。基于符合层次性原则的辅导目标,辅导过程的设计也将凸显连贯性和层次性。

2 心理活动课目标设计的方法

辅导目标的设计不仅要参考心理活动课的课程总目标,也要结合心理学专业理论和实际教学状况。课程总目标为心理活动课辅导目标的设计指明了方向,而理论基础和实际状况为辅导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提供了依据和保障。在制定辅导目标的过程别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特点的目标制定只会是纸上谈兵,难以实现。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需要,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参与心理活动课的兴趣和热情,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

新课改提出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层次。类似的,曹梅静、王玲提出心理活动课的辅导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态度与情感目标、问题解决或能力目标。认知目标指对有关心理现象和规律的认知,比如什么是个性?什么是记忆和遗忘规律?考试焦虑是怎么形成的?等等。态度与情感目标指对自我、他人、社会形成积极的态度与情感,比如对自我形成自信的态度,对父母产生爱的情感,对人际交往形成积极的态度,等等。问题解决或能力目标指运用有关知识技能和经验来分析及解决问题,或形成问题解决能力,比如能正确分析考试焦虑的原因,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与父母沟通;‘运用恰当的方法调节情绪等。

曹梅静、王玲提出的心理活动课三层次辅导目标符合一般心理过程规律――知、情、意、行,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也更容易在实际教案设计中操作。比如“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心理活动课设计,我们可以设计三层次辅导目标为:第一,认知目标――了解什么是异性朋友交往,认识异往的重要性;第二,态度与情感目标――体验异往带来的快乐,形成对异往的积极情感;第三,问题解决或能力目标――掌握异往的技巧,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开展良性异往。

总而言之,心理活动课目标制定的方法和依据有很多,而我们提出的也是其中一种。心理辅导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我们认为关键是辅导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心理活动课辅导目标设计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7

[2]曹梅静,王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3]陈海德,心理辅导课的“三阶五步”辅导过程设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20)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篇4

关键词: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途径;策略

1.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咨询技术的培训,将心理访谈技术应用于辅导员与学生的日常谈话工作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学工部给相当一部分辅导员提供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参加的辅导员全部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在专业知识方面有了收获。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的辅导员老师被学校任职为心理咨询中心的兼职咨询师进行咨询实践的锻炼。学工部还安排资深咨询师给这部分兼职咨询师进行督导,开阔了辅导员的视野。

2.辅导员掌握团体心理辅导技术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利用团体本身的能量,促使个体在团体交往中学会观察,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在团队活动及分享中促进自身的发展,通过团队成员的帮助,发现自身在人际交往、个人性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调整自身与人相处的方式,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促进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良好发展。通过辅导,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社会技能;另一方面,协助学生认清自身的潜力和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班级同学共同接受团体心理辅导, 也有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

3.辅导员与学生的日常关系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辅导员是大学校园中陪伴学生从大一入校直至大四毕业的人。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辅导员要及时关注学生动态,关心学生生活,对有困难的学生,应给予特殊的关怀,面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应帮助他们申请困难生补助,面对学业困难的同学,应给他们配备学习小助手,并与任课老师一起关注他们的学业;对情感受挫的学生给予心理开导,帮助他走出恋爱受挫的阴影;对未来迷茫的同学,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分析,与学生共同寻找合适的道路。在日常的辅导员工作中,辅导员应该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会第一时间与辅导员老师联系。遇到问题时,在学生心中,辅导员是求助对象之一。而这所有的一切都为学生思想方面的引导提供了基础。

4.辅导员自身心理健康状态关系到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效果

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非常繁琐,一般要管理两百多个学生,工作量非常大。辅导员们都比较年轻,大部分都在经历由学生到老师的转变过程,职业角色的转变给辅导员带来一定的压力和困扰。加之年轻的辅导员还面临着婚嫁压力,经济收入也不高;辅导员由在校毕业生刚入职场,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一种挑战。如果辅导员自身压力大,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就很难做好开导学生心理的工作。

5.辅导员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辅导员工作有四种方法:①学生取得成功时,给予掌声,在犯错误时,不给学生任何反馈;②学生遇到成功和失败时,均不给予学生反馈;③学生成功时没有反馈,学生失败时给予负面反馈;④给学生以直接的指导和帮助。相比较而言,第三种方式下学生的表现最好,第四种方式工作效率最高,但是学生个人内在成就感和收获最少。工作效果最差的方式是第一种。这也要求辅导员老师在开展工作时,立场态度要鲜明,要有的放矢。

总之,辅导员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做好辅导员工作,需要从上几个方面着手。如果将辅导员工作比作一座金字塔,那么踏实工作、热爱学生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紧跟时代步伐, 自身不断学习,与学生共成长,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条件;发挥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才是辅导员工作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篇5

一、朋辈心理辅导现状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受过半专业训练并受督导的学生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互动交流,对需要帮助的同辈提供倾诉、支持或咨询的服务。与专业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相比,朋辈心理辅导尽管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但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实现“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1]。

随着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不断丰富与完善,我国许多高校都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出朋辈心理辅导的不同形式与路径:一是通过校园广播、校园刊物、校园网络以及微博、微信、QQ群等渠道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朋辈辅导的意义所在,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的效果;二是组织朋辈心理咨询小组,开通朋辈热线,实施轮流值班制度,实现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网络聊天等多种形式沟通交流方式,定时,定人,定点,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心理咨询方式[2];三是通过举办朋辈心理讲座、心理情景剧、朋辈心理社团、心理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心理调适的技能。

实践表明,朋辈心理辅导员能最直接地体验和了解咨询者的心理感受与心理问题,能比较及时地了解他遇到的实际学习与生活问题,并帮助他解决。并且,朋辈心理辅导员解决同学们较为简单的问题而减轻咨询老师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力量不足的问题。但现阶段的朋辈心理辅导同时存在着一些问题,重要体现在:首先,欠专业:朋辈心理辅导员缺乏系统专业的辅导培训,尽管在各个辅导员开展工作之前有过短期的学习,但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许多专业性方面的不足逐渐就会暴露出来。同时,辅导员们都由学生兼任,为保证自身学习时间的完整和充分,只能尽量在课余抽出时间来做相关的工作,因此时间的限制也是朋辈工作正常开展的阻碍之一。其次,缺少相应的规章制度: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从开展时间来看仍然是比较新的一项工作,而且最初由学生自发组织开始,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朋辈辅导的效果得不到保障。再次,没有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考核:朋辈心理辅导员没有考核来进行约束和考评,就没有精益求精的动力,可能会降低辅导效果。因此,为了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技能,从而提高辅导的效果,就需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绩效管理。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绩效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管理的含义

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沟通过程,是指为了实现目标,通过开展持续不断的沟通,完成根据组织目标而所制定的所预期的效益和产出,并促进团体和个人做出有助于达成目标的行为[3]。

朋辈心理辅导的绩效管理的主体是心理咨询师和管理者,对象时朋辈心理辅导员。决定绩效考核是否有价值或价值有多大的是朋辈心理辅导员,决定是否接纳绩效考核信息的也是朋辈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为朋辈心理辅导员提供帮助与支持,通过专业化培训,协助和配合管理者做好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工作;学工处老师作为管理层的一部分负责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分配、考核和奖惩等具体事务,具体实施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政策、程序与规则,是决定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水平高低的关键;管理层的另一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士,他们主要负责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政策、程序与规则的统一制定,在学工处老师和心理咨询师之间,就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进行组织、指挥与协调,并为各级管理者提供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方面的辅导、帮助与培训。管理者和心理咨询师一起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有效的管理,不断沟通并进行考核,使朋辈心理辅导员在沟通中发现自身在辅导过程中的优缺点,根据目标,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来提高朋辈辅导员个人的辅导效果,从来推动整个朋辈心理辅导效果的提升。

(二)对朋辈心理辅导实行绩效管理的效用

1.有利于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专业技能与角色认同

对朋辈心理辅导现加之以绩效管理为朋辈心理辅导提供了一个规章制度,通过这个规章制度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提高他们的角色认同感和责任感。如果在培训时遇到问题,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自己解决他人的心理问题,同时,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培训技能,能够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广大同学提供咨询服务。

2.有利于加强朋辈辅导的规范性与系统性

通过朋辈心理辅导的绩效管理,根据规章制度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行为进行约束,规范他们的言行,从而提高辅导效果。学校制定规章下达到各个院系,院系用规章制度严格要求每一位朋辈心理辅导员,同时院系将内部辅导信息反馈至学校,完成一个系统性的循环。

3.有利于降低高校心理危机管理成本

首先,朋辈心理辅导能够及时发现同学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危机管理的效率,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心理危机的管理成本。其次,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通过内部交流解决心理问题,可以减轻校内心理咨询机构的压力。再次,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管理,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自觉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降低了培训成本和日常管理成本。

三、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的管理机制

(一)设定计划

朋辈心理辅导在开展部门的组织战略时,务必将组织战略细化成具体的有效任务计划,并保证每个辅导员在工作的开展上具体落实。例如将学生的学习问题、个人的情感问题,以及学生对毕业后就业的疑问划分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工作中,并在工作中进行解决。管理者和朋辈心理辅导员定期根据工作的具体情况展开讨论与工作创新,并将发现的问题及不足及时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落实到之后的工作开展中。

(二)双向沟通

前期确定好良好的绩效计划后,管理者需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工作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为确保朋辈心理辅导员有效地开展辅导工作,管理者要对其进行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专业指导与培训,以便于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之后的辅导工作中更好地解决问题。在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监督及指导工作中,管理者及辅导员双方的沟通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在沟通过程中,对辅导员工作中的积极变现给予其一定的肯定及奖励,这个称之为“正面沟通”。正面沟通有利于辅导员在之后的工作开展中能保持高度的热情。而在辅导员在朋辈心理辅导时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及问题时,也应及时与之沟通,如果之后还出现相应的问题,管理者应对其给予建议及指导,帮助其及时做出完善。

(三)信息收集

为了使绩效管理变得更加自然和谐,有必要认真做好信息收集,记录下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表现的细节,形成绩效管理文档,以作为考核的依据,确保绩效考核有理有据。

1.信息收集与分析的目的

在事实的基础上,完成一份完整的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工作情况的绩效记录,将绩效评估和有关决策为基础,可以最快地发现问题,以便找到解决方案。通过收集朋辈心理辅导员行为、态度的信息,可以及时发现长短处,为有针对性的提供培训打下基础。

2.收集信息的内容

并不需要收集和分析所有的数据,也不是收集的信息越多越好。因为收集和分析信息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因此,在收集信息过程中要考虑目的,只收集与绩效有关的信息,包括目标和标准达到或未达到的情况、朋辈心理辅导员因辅导工作受到表扬和批评的情况、对问题有帮助的其他数据、就绩效问题的谈论记录等。

3.收集信息的渠道和方法

收集信息的渠道可以是所有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包括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的汇报和总结、其他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观察、管理者的检查和记录,以及被辅导者的反映和评价。

信息收集的方法包括观察法、工作记录法、他人反馈法。在实际操作中一般多种方法综合使用,方法使用的正确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到信息的质量,最终影响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管理的有效性。

(四)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朋辈心理辅导绩效考核是一段时间(通常是半年或一年)绩效管理的一个总结,对绩效管理中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表现进行总结[4]。绩效管理的成功关键在于绩效考核的正确实行,并且注意考核结果的正确运用,如此才能强化朋辈心理辅导员对绩效管理的认同感,才能鼓励先进和鞭策后进,达到提升朋辈心理辅导管理水平的目的[5]。

1.目标考核法

目标考核法是一种基于朋辈心理辅导员完成辅导目标的程度而进行考核的绩效考核方式。在考核开始之前,管理者告知朋辈心理辅导员需要完成的辅导要求、辅导的效果、时间期限以及其他的考核的标准,朋辈心理辅导员要将这些标准作为这一周期辅导的目标,可用自己的能力并参考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辅导技能,尽全力去达成目标。在时间期限结束时,管理者对照原先制定的考核标准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完成的辅导情况做出具体的考核评估[6]。朋辈心理辅导员通过考核评价,找出自己实际辅导的情况与预定的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差距的原因,通过调整自己的辅导方式来缩小差距。

2.小组评价法

小组评价法是指由两名及以上熟悉朋辈心理辅导员辅导工作的管理者,组成评价小组对各位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情况进行评价考核的方法。由于该方法操作简单,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被考核的辅导员的考核评价均由管理者的评价小组的主观评价形成,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性。为了提高小组评价成效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应该让朋辈心理辅导员在进行小组评价之前熟悉了解考核的内容、依据和标准,在评价结束之后,要向朋辈心理辅导员公布评价结果,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指导。在使用小组评价法时,为了避免受评价小组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应该和朋辈心理辅导员个人评价相结合,当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结果差距较大时,评价小组成员必须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具体工作表现和辅导效果进行再次考察和评估,再结合个人评价,然后再做出决定,最后还应对比前后工作成效,对误差进行分析,从而归纳总结[7]。

3.360度绩效考核法

360度绩效考核法是由与朋辈心理辅导员有密切关系的人,包括管理者、其他朋辈心理辅导员、被其辅导者等组成,他们分别对被考核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匿名考核,根据考核时的态度、方式方法、效果等表述自己对其的肯定或者否定,被考核者自己也要对自己绩效考核,针对自己心理辅导的表现进行评价;然后,由管理者组成的绩效考核小组根据有关人员对被考核者的评价,对比被考核者的自我考核向被考核者提供反馈,让被考核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更加全面时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更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存在的差距。

(五)绩效反馈

绩效反馈是绩效管理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管理者通过沟通交流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反馈给被考核的朋辈心理辅导员。管理者在肯定辅导效果的同时,要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分析产生这样的绩效的原因,双方共同探讨,制定改进计划,共同努力制定下一个绩效管理周期的绩效目标和改进点,从而提高绩效,提高朋辈心理辅导效果。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篇6

【关键词】辅导员 体会 职业能力 工作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42-02

为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学工处于8月12日~13日举办了2014年暑期辅导员工作培训班。校长崔新有、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金南冬出席,城职院系统学工干部和辅导员教师70余人参加。

崔新有校长对城职院系统近年来学生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对辅导员队伍长期以来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对今后学生工作提出了要求: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教学和学工两支队伍的目标一致性,积极寻找形成育人合力的有效途径;二是肯定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水平、较强责任心的学工队伍;三是号召全系统群策群力,研究和探索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新模式,切实提高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通过本次培训学习,听到了领导的专题报告、专家的调研讲座、兄弟院校的经验介绍、同行的典型发言,深受教育,收获很大。让我收获很多,主要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体会一:转变工作方法,提升学生管理的执行力意识

本次培训会上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学工处谢冬冰处长“关于学生干部选拔培养工作艺术的讲座”,让辅导员很受启发。讲座中谈到“学生干部选拔培养应从四个方面去思考:一是如何选拔学生干部。二是学生干部的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三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四是学生干部工作的方法”。

这一选拔方式,是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求、学生自我管理的需求而提出来的。这使笔者更进一步的意识到: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干部,应该遵照提出任务、分解任务、落实任务三个流程去进行。要懂得选拔应是“从下而上,从上往下”的工作方法去操作落实。辅导员提升境界,尊重学生主体角色,是做好学生干部选拔的前提。通过科学民主的方法进行学生干部的选拔,学生赞同、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学生自我管理自然就会出成效。

培训会上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学工处谢冬冰处长多次强调关于“学生干部执行力的问题”,使得我对发挥学生干部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谢处长在解读学生干部“执行力”问题时,重点强调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学生工作过程。”

“学生干部执行力的实施过程”:应该充分考虑对上(上级领导的工作计划安排及相关精神的传达落实要求等)、中(辅导员对于落实计划的指导性建议要求)、平级之间(校、系学生会,团总支;班委会、团支部;同学之间的需求)的理解性、认同性、可操作性、权威性”。通过谢处长的讲解分析、深刻诠释,为辅导员转变学生工作方式,提供了明晰的方向、方法。

回忆以前,自己只是闷着头去做每项工作,事无具细,事事亲为,缺少的就是对工作系统性的认识。通过这次培训,从思想上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提升,也为以后做好学生干部选拔、培养工作提供了思路。树立全局和整体观念,点面结合开展工作;建立定期总结、交流的习惯,才能有效地做好工作。以前工作上的困惑与苦恼,通过培训学习找到了答案: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要量化,量化问题应该标准化;用艺术的思维开展工作,实现复杂与简单的协调、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教育指导与锻炼成长的相辅相成。学生干部选拔工作开展得如何,重在培养,关键在选拔上,学生干部执行力的实现,才是对辅导员工作最好的检验和判断。

体会二:通过建立自我职业素质技能不断提升的意识,促进学生管理服务意识与自我成长意识的双重提升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两点思考:

1.树立良好的服务性管理理念促进双重提升

对于“服务性管理理念”,简单地说就是认识问题、心态问题。认识到位,才能确保工作的方向性;心态积极向上,才能在公正、阳光下开展工作。辅导员工作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以创新,有事情可以作为,有理论可以研究。要积极树立党委杜吉林书记在2014年10月辅导员专题培训会上提倡的:“应建立‘以生为本’样式的服务型学生管理理念”。对此我的理解是:学校学生工作,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工作。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权益主体和发展主体;倾听学生的利益诉求,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办学生之所盼”。遵循教育以生为本的规律,体现学校育人为先的宗旨,这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校教育的主旋律,教书育人的担当,通过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援助辅导、社团活动组织、参与社会实践、生活上的关心关爱等等,渗透到学生成长成才的方方面面,这才“以生为本”的体现。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对我校树立“服务性管理理念”,“建立‘以生为本’样式的服务型学生管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辅导员应该用科学的思维、创新的精神、健康的身心去引导和服务学生,对学生产生正能量的影响。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及体系”的引导教育,通过辅导员工作的开展,贯穿到班级管理工作的始终。应将以往对学生的生硬的“强制管理”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性管理。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辅导员在联系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个体或班级群体所进行的学习引导、生活引导、交往引导、人格引导、发展性的引导等,起到了纽带作用。这种理念的建立、引导责任的实施、师生关系的增进,必然会在实践中产生双重影响、良性循环。辅导员作为学生人格构建的影响者,应该努力做到尊重、关心学生,理解、体谅学生、信任、接纳学生,在我校建立起一种体现关爱、教学相长、富有公正精神的高职院校辅导员教育模式,在这种环境中与学生一起成长。

2.建立自我职业素质技能不断提升的意识促进双重提升

在这次暑期辅导员培训会上,2014年江苏省第三届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佘明老师,在会上与辅导员们分享了参加比赛的心得感悟。向全体辅导员介绍了相关比赛项目的类型和评判形式以及个人参加比赛时的得失经验,引入了各种先进而全面化的学工教育理念,让全省系统的学工团队受益颇多。更加让笔者明晰了: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技能,是做好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必然要求。打铁还需自身硬,想要在网络化的新环境下实现育人方式、管理方式、服务的方式的转变,教育引导好学生,除了要提升自身眼界,更要提升工作技能。通过典型经验的学习,让笔者深刻地认识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辅导员承载的任务决定了,要时刻重视自身的学习进步,积极探索一条如何把自己塑造成一名高素质、专业化的辅导员路径,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学校教育的努力方向,是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教育者,也在实施教育中得到提升,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业,辅导员会大有作为。

首先,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对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辅导员应强化文明修身,以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用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用优良的品德,良好的行为,丰厚的学识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这就要求辅导员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做好辅导员工作夯实理论基础,做足实践准备。

其次,在本次省校暑期辅导员培训交流会上,南京审计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蔡智勇博士,介绍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风险管理”问题。蔡智勇教授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关键就在于要向处于心理严重失衡状态中的学生个体提供各种及时适当有效的心理社会服务,激活其明显的和潜在的心理能源及社会支持资源的需求,以形成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可靠解决策略和技巧,构建更高层次的完备化心理平衡机制,促进学生人格成长成熟。

作为专职政治辅导员,在学生心理疏导工作作用十分重要。发现问题并及时了解情况,对学生心理危机及时识别发现、快速干预处置。对此,专家建议是应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引导机构,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长期预防在内的综合性机制。这就需要辅导员经常的与特殊群体谈心,发现问题,及时依靠解决策略和技巧处理好大学生心理危机,让学生在充满关爱、温暖的环境中成长。

再次,在工作中,辅导员要具备较强的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学生工作面非常广,常常需要与学校内各部门的同事接触协作,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可以使这些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也需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的能力,这助于在学生当中开展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一名辅导员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辅导员工作的成绩,辅导员们不能被繁杂琐碎的工作压倒,不能被突发事件吓倒,更不能在困难面前退缩。良好的心理素质会让辅导员们有条不紊的处理日常事务,处变动而不惊,知难而进,笑着翻越困难这座大山。这就需要具备多领域、多方面的丰富知识素养:

思政教育知识如: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

人文科学知识如:哲学、电影学;

自然科学知识如:军事、现代科技等;

在21世纪,计算机互联网不仅仅是辅导员需要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的工作,还是了解时代特色,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的窗口,借助微博、微信、贴吧等网络手段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开展工作。

最后,通过在培训会上对“大学生创业及心理引导的专家讲座”、“学生干部培养工作创新”、“辅导员个人的职业能力提高”三个方面的观摩与分组讨论”。自己受益很多,本次培训班,内容实用、培训的针对性强、接地气。通过培训,既开阔了辅导员工作视野,又学到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很有意义。

培训是加强辅导员成长进步的重要手段,培训也使辅导员的工作方向更为清晰,目标更为明确,工作方法得以有效提升,对职责定位也有了更为清晰的思考。经过培训,让辅导员深刻地感受到工作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还需进一步转变、提高。科学有效的工作过程,实现学生成才成长的同时,也能促进辅导员的自我成长,相辅相成、教学相长。

总结本次辅导员培训活动,结合当前辅导员校实际情况,辅导员对自己未来辅导员工作提出了三点目标:

一是要对工作充满信心。把辅导员工作作为终生事业来作;

二要把握工作重点。学会遵循规律开展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工作;

三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源,积极引导学生,不仅要学到专业知识,更要得到素质的全面提升,辅导员的责任义不容辞。

个人也希望通过培训交流活动汲取经验,能够不断探索积累适合辅导员校学生专业特点的工作方法和经验,为推动我校“以生为本的服务型学生管理理念”的构建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杨雨丰.成为学生心中的朋友―辅导员工作心得体会[J].中国西部科学,2009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篇7

“心理辅导”和“德育”有着共同的目标,即在教好书的情况下,育好人。但在具体施实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有着它们各自的特点。它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心理辅导”和“德育”在育人方面相同,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拥有各自的方式。两者的独特之处表现在:

1.理念上的差异。德育主要是将在校学生按照我们社会的发展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政治立场、世界观以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它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辅导是学生在校的任何活动中都有心理现象,对此采取的一定态度,如满意、喜爱、恐惧、愤怒、厌恶等这些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情绪。学校教师给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提供正确的认识咨询安抚和心理疏导。

2.工作内容上的差异。两者在工作内容上存在交叉关系,如在社会公德教育方面,在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着共同关心的问题。除此之处,两者都有着各自的工作内容和着重点。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热爱劳动和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以及团结友爱和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通过学校的德育,我们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工厂中的具有吃苦耐劳,遵章守纪、团结协作、服从组织的熟练的技术员工。

职业教育中的心理辅导内容主要是在校教师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让学生认识自己以后的职业角色。(2)通过谈心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自我职业。 (3)让学生结合自身特点,确定自我职业趋向。(4)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从熟练程度上和思想上有个充分的准备。常言道:“量体裁衣衣更美”。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心理特征和在校表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心理疏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责任感。

3.工作原则上的差异。两者在进行工作时,所采用的工作原则有所不同。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有着明确的价值倾向,在正确与错误、是与非、对与错的问题上通常是直接了当地作出评判;然而心理辅导者却是不急于让当事人作出价值判断,而是通过帮助学生理清事实,澄清理念,培养学生的选择力和判断力,最终由学生自己主动作出合理的评判。这种处理问题的不同原则,看似有些矛盾,但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它比较适用于解决不同性质的问题,或比较适用于解决问题的不同阶段。

二、“心理辅导”是“德育”方法的有效补充

“德育”是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受教育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渗透于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中国学校德育的最重要内容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当今的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它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环境教育等多个方面。作为“传道、授业”工作与今天的“德育”、“心理辅导”工作有着相同的目标。在目前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就传统的德育工作而言,有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辅导”的目标、方法以及作用等熟悉和了解的不够。其原因就是“心理辅导”工作目前还尚未得到普及,人们还缺乏如何进行“心理辅导”以及进行这项工作的方法和技能方面的认识和经验,另外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和补充相关的知识,对此问题的认识。即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提高认识,与时俱进。

职业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德育”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学生,它们的基本职能都是“育人”。在实现“育人”这个目标前提下,“心理辅导”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着积极和行之有效的作用。

“心理辅导”着重学生的情感、动机、兴趣等个性方面的发展,其特点是容纳并重视学生个性的差异,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强调学生依靠自我探索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即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育人目标。“心理辅导”的这些特点是对职业学校德育教的有力配合和重要补充。在职业学校的教育中,将“德育”和“心理辅导”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不是可能的。采用两者结合,相互渗透,既不是要我们使用传统的德育方法解决学生的一切心理问题,也不是要我们用“心理辅导”来取代德育,而是在辩证统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两者“育人”活动中的独特作用,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共同育人这一最终目的。

三、德育中“心理辅导”的重要意义

德育是职业教育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工作,“心理辅导”是对学校教学工作,尤其是对德育工作积极、重要的补充。那么“心理辅导”对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有何重要意义呢?

1.“心理辅导”为职业教育实施德育营造了一个积极的空间。一个学生在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时候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心理辅导”可为顺利实施德育提供良好心理背景,打下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品质,他自己就必须做到,正确认识自己,能给自己定位,要有爱心、责任心,能够正常与他人沟通交往,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不能具备上述起码条件,他就会失去接受“德育”教育的机会。心理辅导上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我调整,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标,正常施展自己的才华,成为社会上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假如我们的学生缺乏这些日常社会生活当中做人的基本要领,他们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则会因为缺乏坚实的心理基础而会终究落空或将一事无成。

2.“心理辅导”进一步完善了“德育”的内含。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法规等行为规范教育。旨在为国家、社会和企业培养有专业技术的工人。德育内容规范方面的要求,但对学生成为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层的问题,如:人际交往问题,处理同异性的关系问题,如何对待生活中的挫折问题。如何调整情绪状态,如何发挥个人的主创意识问题,如何给自己定位的问题,如何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等问题。而上述问题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由于缺少更好的解决办法,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的积极性,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纵观这些问题,“心理辅导”可为解决这些棘手问题的一剂良药。由此看来。“心理辅导”完善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它使德育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成长。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篇8

近年来,高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随着社会变迁不断加剧和改革不断深化,我国高校的内外部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不断增加,扩散范围越来越广,影响也越来越大。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学生学习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等地重任,处在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第一线。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与特点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将突发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高校突发事件中学生的行为表现来分析:违法犯罪类突发事件如因学生的偷窃、故意伤害等违法犯罪行为引发的突发事件、情绪宣泄类突发事件如大学生为发泄对学校某件事情的不满,采取过激行为从而引发的突发事件、违反校规类突发事件如因无故旷课、迷恋网络而导致的突发事件。目前来看,高校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的主要集中在招生与就业、群体性行动、心理疾患、校园安全与事故、师德与学风等方面。

高校突发类事件有以下特点

1. 发生的突然性。与其他事件产生相比, 大学生突发事件产生过程较为短猝产生的起始时间不易觉察和控制、 发生发展的方向难以预测、 影响深度和广不易评估。

2. 后果的严重性。高校突发事件通常伴有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伤害,一旦发生了危急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事件,对当事学生的家庭将会造成致命的打击。突发事件极易造成高校师生心理上的极度恐慌,进而给高校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秩序带来很大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

3. 影响的广泛性。现代社会资讯发达,随着微博的兴起,一旦发生大学生突发事件, 其消息的传播速度将是人们无法预料和控制的。

二、辅导员在突发事件中发挥的作用

1.事故预防者

高校的辅导员,既是学生的导师,也是学生的朋友。辅导员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学生的状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生活的困难以及心理的波动变化情况,通过有效的疏导和帮助,可以有效地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要抓住关键人群和关键时间段。出现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学业受挫、恋爱失败、沉迷网游、心理异常等情况的学生,容易因为各种诱因产生极端情绪,做出过激反应,进而发生意外。因此这类学生应作为重点的关注和教育对象。辅导员应该多了解这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情况,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疏导,帮助其尽快解决困难和问题。

一般来说,在开学前后、毕业前后,考试前后,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十一等假期期间,各类评优评奖前后,特殊时期(如运动会、政治敏感期等)都是各类突发事件的易发时段。在这些时段前期,应提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采取有效手段和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制定好应急预案。

2.现场管理员

由于辅导员日常与学生接触较多,多学生情况较为熟悉,学生对辅导员更容易产生信任感。因此,当发生突发事件时,辅导员必须第一时间出现在事故现场,对突发事件的控制,进行现场的管理、影响的控制,预防事件的扩大化,最大程度的降低对学生伤害。这既能为学校及时处置突发事件争取宝贵时间, 又能为学校开展正常教学赢得宝贵时间。

3.协调者和传话筒

辅导员是学生基层管理者,也是学校职能管理部门的得力助手,但在重大问题上往往没有决策权,因此发生突发事件后,应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反映并分析现场情况,提出解决的方法,获得上级领导的支持,就可以争取到处理突发事件的主动权。同时,处理突发事件往往需要学校多个部门的配合,辅导员在这时要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尽可能安全、快速、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

4.心理咨询师

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伴随着学生情绪的波动,尤其是当事人的心理必然受到影响。这个时候,辅导员应该担负起心理咨询师的重任,对学生进行疏导和教育,减少恐慌情绪,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三、辅导员的突发事件应对意识

1.爱心、细心、责任心

爱心是对幼者无怨无悔的教化,虽愚钝无知而不舍。爱心是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无私奉献。有爱心的辅导员,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更能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更快地从突发事件的阴影中脱离出来。

细心,是作为辅导员必备的条件。细心的辅导员能够更准确地发现学生的异常状态,从而发现突发事件的苗头,避免无可挽回的后果。即使是已经发生了突发事件,细心的辅导员更加容易发现事件的起因,也更能从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各个角度出发,处理好事件。

责任心是从事一切工作的首要条件,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而由于辅导 员在高校学生教育中所处的特殊地位,辅导员工作的责任心是尤为重要的,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只有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热心为学生服务,才能把工作做好。

2.永远将学生安危放在首位

生命是惟一的财富,对于辅导员来说,没有什么比学生的安危更重要的事了。如果学生的生命、健康遭到了破坏,对于学生本人、家庭、学校来说,都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辅导员们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必须时时刻刻将学生的安危放在首位。

3.掌握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

突发事件虽然具有突然性和不可预见性,但是掌握一些基本的处理突发事件的手段和方法,对于辅导员来说非常必要。例如,当发生地震、火灾等灾害时,辅导员应该懂得如何安全、快速地疏散学生,保护学生生命安全;当学生生命、健康受到威胁时,辅导员应该懂得一些必备的急救方法。此外,当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必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掌握心理咨询方法,如宣泄法、阻断法、控制呼吸法等,教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控制情绪。

四、突发事件应对意识的培养

爱心、细心、责任心,是无法通过培训、教育等手段获取的。这要求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通过跟学生的接触,热爱学生,热爱生活,进而热爱这份工作。同时,学校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激励辅导员,促使辅导员端正工作态度,养成勤于思考、立足本职、 脚踏实地的良好习惯,以百分百的热情投入到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工作中去。当辅导员有了爱心和责任心,也一定会时刻将学生安危放在第一位。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篇9

[关键词] 高等院校;辅导员;深度辅导;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13-1

一、深度辅导的涵义

深度辅导就是在深入、动态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业、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深层次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的过程。深度辅导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创新举措,形成了大学生和辅导员之间深度交流的新型互动模式。

二、提高辅导员深度辅导能力的途径

(一)掌握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明确以人为本的教育培养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传统的教育方法不顾社会需求,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特点,按一种模式培养人,这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因,也扼杀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我国教育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就必须尊重学生,真正把他们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把提高学生的素质,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的价值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要义。因此,辅导员的育人理念一定要符合这种培养目标,真正以每个学生的健康成才、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良性养成,并自觉以此作为育人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和本职责任。

(二)认真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学生工作对其个体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其懂得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不断学习。学生辅导员还应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首先应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掌握一些知识点,如首因效应(第一印象)、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等,将其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去。也要了解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个体差异理论),因为气质类型不同(有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心理活动特征也就不同,对事物做出反应的速度、强度以及灵活性上也就有差别。有了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生辅导员就能正确对待不同气质的人,做到工作中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搞“一刀切”,使思想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

(三)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培训。心理辅导主要以沟通、交流为手段,这与辅导员找学生谈话做思想工作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共通性。近年来,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多项文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许多高校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或大学生成长辅导中心。利用良好契机,定期组织骨干辅导员进行心理咨询培训,辅导员通过积极参与心理咨询培训工作,从中借鉴好的方法和技巧,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将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可以肯定的说,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是开展“深入辅导”的一项基本技能,是扎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是确保工作取得实效的有力保证。

(四)采用特殊环境、网络对话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谈心教育。谈心作为高校辅导员开展“深度辅导”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越来越得到来自理论界和一线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为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和障碍,有效的促进学生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可利用特定环境,如可在食堂通过与学生一起就餐,也可通过和学生一起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在一种较为平等、放松的状态下,通过拉近师生距离,了解学生的状态和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谈心。还可以通过现代网络媒介如微信、QQ、微博、空间博客等方式进行交流,缓解面对面谈心学生的恐惧和顾及,在一个相对平等和隐蔽的条件下进行交流,让学生敞开心扉,诉说心语,亦或宣泄心中的苦闷与不满,以及寻求帮助的同学都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表达出来,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学生动态、解决学生困惑和心理问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五)提高人格魅力,增强对学生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古人讲:“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辅导员不仅要把道理讲清、讲深、讲透,以理服人,而且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感染学生,做到“欲正人,先正己”。并且只有真正做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才能与学生达到心理上的沟通、思想上的互动,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收到实效。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要用自己坚定的政治人格、崇高的道德人格,具有坚韧、乐观、稳定的心理人格和知识素养高、业务水平强的智能人格去影响人,自身的艺术素养、审美情趣、文明习惯等因素,对增强其亲和力也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熊剑龙.以“深度辅导”为核心提升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J].高校辅导员,2010,(10).

[2]张宇斌,林公明.运用心理辅导技术提高辅导员深度辅导能力[J].河南教育,2011,(9).

[3]王民忠.辅导员要努力提高开展深度辅导的能力[J].北京教育(德育版),2010,(2):4-6.

[4]张美容.以深度辅导推进辅导员工作精细化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12).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篇10

开学前,辅导员要认真查看新生档案材料,对新生情况进行详细了解。通过查阅学生档案了解他们中学时期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初步拟定学生干部人员名单,开学后在第一次班会上辅导员将这些学生任命为临时班干部,辅助老师进行一些班级管理,了解班上同学的情况。开学一段时间后,通过军训同学们都彼此了解和熟悉后,召开一次班级会议,民主选举正式班委,全班同学全部参加竞选,选举中一定要体现公平竞争。首先,辅导员要说明班委的职责,对班委的要求,一定要有责任心、耐心、付出的精神。班委的竞选可以分三种形式,毛遂自荐,对于一些领导和组织能力较强,但由于一时未适应新环境、或羞于表现,因未被发现的学生,为了发挥他们的才能,可采用自荐的方法。学生推荐,对于平时表现突出,得到广大同学的赏识,在学生中树有威信的学生,可以采用学生推荐的方法。集体选举,对于全班同学对班委感兴趣的学生,组织他们参加逐一进行演讲。最后全班同学投票,以票数多者竞选成为班委。为了公平起见,投票选举过程中,辅导员不要参与其中,由班级助理监督组织。

二、充分发挥班级助理的重要作用

高校实行年级辅导员制后,每个辅导员面临管理班级较多,甚至一个年级,事务繁杂,无法细致的顾及每一个班级的现状。尤其是新生辅导员,开学初事情更多,为了能更好的开展工作,可以采取从高年级中选择优秀学生作为辅导员的班级助理,分别辅助辅导员做好每个班级的班级工作。1.协助辅导员做好迎新工作。新生报到时间短,新生人数较多,辅导员根本无法涉及到每个学生。这时需要各班的班级助理分别协助辅导员做好每个班级的迎新工作,包括新生报到注册、入住、熟悉班级每个新生、及时了解每个新生的情况和特点等。2.协助辅导员做好新生班级建设。新生来自不同地区,每个人的个性存在明显差异,很难团结一致。辅导员利用班会正式介绍班级助理到每个班级,发挥优秀学长的优势,增强班级凝聚力。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出于90后的,对于教师的说教多少会有一些逆反心理,而各班的班级助理都是高年级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对于优秀的学长产生崇拜心理。从而,带动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风气。在入学初期,新生开学典礼、入学教育、军训、上课情况、学风班风建设、日常工作等多而杂。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班级助理的作用,上传下达,一些小的会议放手让班级助理自己去开,有助于日常工作顺利进行。开学后,班级助理带领新生开展班级活动,比如,迎新篮球赛、排球赛、拔河、秋游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愉悦新生的心情,使得他们尽快适应大学新环境,而且还增强班级凝聚力。3.协助辅导员解决新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大学和中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习环境,对于刚刚走进大学的新生来讲,难免会有些不适。一般会出现不适应新环境、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不适应、情感问题、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一些问题。辅导员要让班级助理深入各班级,及时了解问题、反映问题。班级助理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跟新生交流,传授一些方法与辅导员共同解决问题。

三、新生班级管理应注意的事项

(一)作为新生辅导员,开学初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事情非常的多而繁杂,一定要有爱心、耐心,手机一定要保持开机状态。新生报到那几天,辅导员负责新生的接待工作,安排新生的报到流程、住宿等,有时宿舍不够辅导员要及时与宿管科协调,尤其是晚上报到的学生,一定要安排好住宿。新生到校后认识的第一位老师就是辅导员,所存的手机号码也是辅导员的,初到学校,环境的不熟悉,有时学生上课找不到教室、找不到老师等一些细小的事情都会打电话询问辅导员,辅导员一定要耐心解答;有些学生到了大学后,感觉与自己理想的大学差别很大、宿舍环境差、想退学、想转专业、学习方法不当、人际交往问题、心理健康等问题,辅导员一定要做到逐一谈心,尽其所能帮助他们,做其思想工作,用爱心使学生感觉到老师如亲人,学校如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