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市场十篇

时间:2023-10-08 17:42:02

非遗文化市场

非遗文化市场篇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保护

中图分类号:C91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6-28(5)

在人类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总有点点滴滴的足迹留下,而那些能够保存至今的,无疑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这些遗产有物质形态的,也有手工艺术尤其是精神文化形态的。最先意识到应该对这些非物质形态的文化予以保护的是日本,其在1950年颁布的《文化财产保护法》中提出的“无形文化遗产”的概念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雏形。而在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则相对较晚,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制定《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把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纳入保护范围之后,2003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做了界定,并要求各国积极行动起来对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清查和保护。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重视。政府和各部门积极开展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查、抢救和保护工作,包括颁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公布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等。同时各种地方性的保护、利用工作也全面展开。不过,与此同时,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却由于保护不到位、利用过度等问题面临着消逝的危险。如何保护利用这些祖先留下来的光彩璀璨而如今又岌岌可危的文化?本文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贵州福泉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它凝聚了某一时期某一地域人类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当时当地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人和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人具有文化特性,人类的任何行为动机都有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趋向作指引,儒家的治世态度决定了中国人严以律已、宽于待人的处事风格,犹太民族不屈奋斗的民族精神激励了他们在各个领域获得卓越成就。非物质文化中所包含的精神内容具有鼓舞斗志、凝聚民心、教育后人的作用,可以给人提供精神慰藉和心理支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得以延续的文化脉。韩基灿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总结了其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和谐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民族性、地域性和综合性,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我国的文化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和谐文化的建设[1]。

1.2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具有实物形态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目前对它们的界定较模糊,识别不易。在实际利用过程中,手段粗暴,路径单一,资金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变异甚至灭绝。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生态环境的丧失。文化生态环境是指影响文化生存和发展所有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基础,具有丰厚的历史沉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完善的文化价值。近二十年以来,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增加,新的生活方式和外来文化逐渐侵入到各个空间,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艺术形式由于指向和目的不明确已经很少为年轻人所欣赏和接受。另外,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城市改造运动的兴起,一些农村和历史街区的文化生态环境正在遭到蚕食和溶蚀,五千多年农耕文明所遗留下来的文化根基正在被破坏,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随时面临着灭亡的绝境。

保护观念错位。一提到“保护”一词,就有人主张把非物质文化放入玻璃真空罩内,禁止任何接触,使人们“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这种观念使我们的保护工作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依靠口传心授而传承下来的,如果实行绝对的保护,那么这些遗产必然随着传承人的逝世而消亡,这显然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了。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历史性、传承性的特征,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历史时期经过人民群众不断探索而创新出的产物。非物质文化“活”的形态不可避免地在与自然、社会、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发生变异,这种变异使非物质文化自身生命在面对新的生存环境时,就必须要顺应同化、自我调节、与时俱进,并且需要不断地创新以适应新的环境,以延展自身生存的时间和空间[2]。

利用方式粗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过程中,适当的市场运用和产业开发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及其潜能的开发都是有利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问题同样存在。在各旅游景点,依靠工业技术制成的刺绣、印染、陶瓷等工艺品,打出“纯手工制作”的标签,以不菲的价格引起人们的瞩目。这些依靠大机械生产出来的制成品就实际意义来说根本不能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不能传承传统工艺,有时还会因为产量大,价格低廉,而使真正的传统手工技术蒙受巨大冲击[3]。

2利用旅游市场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

体验是旅游的本质,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核心属性,寻求异质文化体验是旅游行为产生的重要推动力[4],而文化的主要内容又通过各类文化遗产的形态和样式展现出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是一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

2.1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资源上的相关性

按照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的《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类,即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见表1),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类别均包含在旅游资源中的“人文活动”中,两者在资源上具有极大的包含性和相关性。

2.2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互作用

旅游开发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旅游开发可以为当地带来经济收入,提供就业机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由于经济因素所产生的动力,可能使已消失的文化和传统得到挖掘和恢复,在现实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得到体现,从而使一种传统得到延续[5]。另外,旅游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可以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扩散和传播,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当地人民认识到自己的文化价值,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得旅游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挖掘、保存、发展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旅游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可以满足旅游者寻求差异、体验文化的心理需求,是旅游开发中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6]。通过对非物质文化的挖掘、整理,就会发现不一样的文化形态,根据这些文化形态可以策划出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呈现不同的旅游体检,为当地旅游业增添独特魅力。

3以福泉为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3.1区域概况

福泉市位于贵州省中部,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北部,现为贵州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福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当时被称之为梁州,战国时期有了建制。春秋时期置且兰国以来,形成了独特的且兰文化;秦汉以后,各种文化交融发展,儒、释、道文化交相辉映;大量诗词歌赋、民间传说流传广泛而久远,不少文化古迹保存至今。

目前,福泉有物质文化遗产十八处,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古城墙、葛镜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竹王城遗址、高石头石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十四处: 潮音阁遗址、印河湾汉墓、仙影岩、大夫第、上大坪农民起义遗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五处,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处:阳戏、杀鱼节、牛场阔龙水花灯、民族传统节;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处:张三丰在福泉的传说、任安堂葫芦工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九处:苗族语言、苗族刺绣等。

3.2非物质文化特色

结合福泉历史文化名城传承轨迹,其非物质文化特色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宗教文化。道教武当派开山祖师张三丰在福泉山筑台结亭,宣扬道家的伦理道德,最后在此地得道成“仙”。有关张三丰的故事和传说在此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以道教、佛教为主的宗教文化亦广泛传入与发展。一批观阁寺庙拔地而起,星罗棋布在福泉各地,仅城内就广布20多处。这些古建筑的精湛建造技艺充分展示了当年宗教寺庙文化的风貌。

古城文化。福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往今来世居着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从古且兰国至今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福泉人民祖祖辈辈在这块古老而又富庶的土地上建家立业,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城文化。福泉历史上历为府州驻地,境内文物古迹甚多。古城墙内的城市格局基本保存了原有整体风貌,城中有据可查的各类寺庙、祠堂、府第、会馆、书院、亭阁、版坊、池塘、民居均体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呈现出清晰的城镇格局脉络。

民族文化。在民间,唱花灯、跳阳戏、迎二郎神、玩龙灯以及芦笙舞蹈、山歌对唱、锁呐吹奏等民间文化活动盛行,民间故事、歌谣广泛流传。除迎神活动已停外,其余均沿袭至今。其中,花灯剧目及山歌情调为一方所长,全省少有的古老阳戏被称为戏剧中的活化石。另外,福泉民族众多,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民族节、杀鱼节等更加增添了福泉的文化气氛。黄丝江边村、鼎罐城等民族建筑显示了与汉族不一样的建筑风格和居住文化。

傩文化。傩,源于巫,旧时迎神赛会,驱逐疫鬼的一种仪式。傩戏,早在汉代已经出现。是一种具有宗教色彩与民间技艺杂糅的原始戏剧。傩戏有阴戏和阳戏之分,阳戏主要是以娱人、纳吉为主要目的。福泉阳戏是中国傩戏的一个分支,属于军民傩。福泉阳戏现只存黄土哨、沙子坎、马田等经常开展活动。而黄土哨由于交通条件比较好,环境优美,其阳戏已对游客放,是福泉旅游文化体验的重点之一。

3.3福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措施

3.3.1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没有具体的载体,因此相比有形文化遗产更容易在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变化中迅速消失[7]。只有对全市范围内的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才能进一步洞悉这些独特资源的价值。根据文化遗产的不同种类、遗产价值、独特性等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和分级保护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行动态的、积极的保护利用。

3.3.2整体文化空间风貌的延续

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是其文化资源得以滋生的土壤。任何历史文化名城的空间形制、格局、纹理研究都不应当忽略特定文化场景所拥有的特殊生活生产方式、民族审美价值取向对完整历史文化环境意象的塑造[8]。

福泉古城应遵循在发展中严格保留原有内部格局的原则,以四城门对开、错开形成的道路网络的双“丁”字加“十”字为主线,组织古城核心保护骨架,以南北门的视线通廊为主轴,连接古城重要文化遗产。恢复北门经西门至南门古城垣,按史迹重建四个城门楼。在南门恢复月城形制,借以展示“城中城”格局。同时,在古城内,有选择的恢复历史建筑,以补充已流失历史要素,以强化历史延续。维护古城的开放空间环境,营造福泉古城山环水绕、倚山拥水的形态格局。

3.3.3舞台展演和景观旅游作为旅游开发的主要途径

根据目前文化旅游发展的时代性特点,大型实景歌舞表演以孕育文化的山山水水为天然舞台,以传统文化的核心象征为着力点,结合现代的声、光、电等高科技舞台技术,演绎富有地域文化特色,集唯一性、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视觉性于一身,被称作演出的革命、视觉的革命。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有别于剧场、演播厅里的舞台,更能让游客体验并了解地方文化[9]。如《云南印象》、《大梦敦煌》等运用当地的文化题材,结合其音乐、歌舞、杂技等艺术方式实行商业化的运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福泉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歌舞,民族节日纷繁多彩,将这些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特定的景区采用舞台表演的方式加以展示,给游客带来视听享受。

抢救、保存与保护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关键是保护其赖以生存的原生态文化环境和建立文化传承的完整链条或谱系,而开发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无疑是一条两全其美的绝好选择[10]。通过景观旅游,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通过有形的再现呈现给游客,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无形的“气氛”而感染游客。福泉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丰富,历史悠久,如水花灯、苗族刺绣、葫芦工艺等。这些非物质文化资源首先可以以静态的形式直接展示给游客,使他们体会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魅力;其次可以以动态的形式演示这些工艺美术作品的制作过程,使游客感叹传统工艺的精湛技术,在这个过程中,设置体检性的环节,让游客参与到制作过程中,增强游客的体验性。同时,在整个观赏或是体验活动中,要注重周围环境的营造,通过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建筑、装饰、陈设、服饰(下转50页)(上接31页)甚至语言,努力构建一种能使游客身临其境的氛围和感觉。

4结语

不管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目的都是使我们民族民间的优秀遗产火种不灭,代代传承下去。如何在保护和利用中寻求临界点,实现两者的“双赢”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福泉已为此作出了有益探索。当然,旅游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是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但笔者相信只要有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广大人民的参与,我们的文化和经济一定都会越来越繁荣。

参考文献:

[1]韩基灿.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及其意义[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6-80.

[2]白玮,宋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再识[J].社会科学辑刊,2010(6):66-69.

[3]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与商业化经营[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4):20-21.

[4]曹诗图.旅游哲学引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42-44.

[5]谭宏.历史考古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乡村旅游开发的促进意义探究[J].农业考古,2010(4):345-348.

[6]曹诗图,鲁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4):75-78.

[7]朴原模.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工程与数码档案的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4):22-25.

[8]曲凌雁,林拓.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名城活性[J].城市发展研究,2007,1(14):91-95.

非遗文化市场篇2

经过多年的发掘保护,许多“非遗”项目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但也有部分项目受到资金严重不足、市场推广不力、制作复杂无法实现批量生产等难题的制约。有关部门一方面期望通过产业化开发,让古老的文化得以传承延续;另一方面又担心过度商业化会让“非遗”变味。对“非遗”项目而言,要实现传承与推广,就必须考虑经济来源和生存空间等现实问题,而通过拍卖这种形式,无疑将为“非遗”传承探索出一个全新的途径。

试水“非遗”拍卖

近几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项目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相关市场也随着政策的鼓点和投资者的关注度而律动,最显著的就是各地对“非遗”拍卖的纷纷试水。

2011年6月,北京市文化局和荣宝斋联合主办了“首届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作品拍卖会”,成功拍出作品66件,成交总额约531.6万元,成交率76.74%,可谓取得了令有关各方完全意想不到的成功。

次年7月,上海也举办了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拍卖会,拍品包括曹素功墨锭、紫檀雕刻、海派剪纸、朵云轩木版水印等16项部级和市级非遗项目。114件拍品成交率88%,成交总额774.4万元,其中紫檀雕刻的《达摩祖师》以260万元成交,为全场最高价的拍品。

除此之外,成都、广州、武汉、济南等城市都先后举办过“非遗”拍卖会,从各地拍卖的数字看,市场前景远大。其中广州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力度最大,它所主推的“岭南文化艺术精品交易会暨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及精品保真竞买会”已成为广东“非遗”交易的一个重要平台。其总经理张志兵表示,“继广州、汕头、珠海三站之后,还将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成都等多个城市陆续举办拍卖会、竞买会,加快岭南‘非遗’精品的商业化进程。”

“非遗”市场的“钱”景

市场是一条理性的河流,哪里有低谷就流向哪里。

2012年9月,在山东台儿庄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共达成合作签约项目135个,协议资金总额442.6亿元,其中24个项目签约金额超过亿元, 54个项目签约金额超过千万元,凸显了“非遗”项目的市场潜力。

上海“非遗”拍卖的主办方、朵云轩党委书记崔晓力非常看好“非遗”这个市场,他说:“一般来说,春拍书画专场成交率多在50%~60%,而上海首届非遗拍卖会成交率近90%,成交价比估价高出20%,本身已代表了市场的态度。”

而市场的认可,取决于“非遗”精品本身的价值。

首先,古老技艺的掌握,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愿意耐得住寂寞去掌握这些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如当代玉雕大师潘秉衡创造的“压金银丝嵌宝石”技艺,已濒临失传,这样的绝技所制作出来的工艺品恰恰迎合了艺术品收藏投资在稀缺性上的要求。

其次,近年国家开始加强对各类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样式的关注。通过立法、职称评定等形式,来促进传统工艺的发展。这使得如今很多“非遗”传承人坚持走“重质不重量”的高端精品路线,也势必会在不久的将来使当代“非遗”精品具备更大的升值空间。

再者,在古代艺术品持续火爆的中国艺术市场,赝品充斥、价格虚高使得越来越多的藏家越发觉得自己“玩不起”也“伤不起”,而很多“非遗”拍品更容易辨识真伪,门槛也较低,将其作为一个投资渠道,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非遗”开发不能急功近利

但如何将“非遗”很好地推向市场,并非易事。显然,仅仅组织几场拍卖是不够的。

“非遗”要走向市场,关键在于合理的切入与运作方式。“合理的运作方式,就是要寻求一个既符合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又能充分挖掘其市场潜能的平衡点。这个支点找准了,‘非遗’的市场之门就能撬动起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表示。

从之前举办的几次拍卖会可以发现,拍品委托人大多是对市场把握并不好的“非遗”传承人,他们对自己的拍品在市场上到底能卖多少钱,心里没有预期和估计,所以出现了不少“无底价”拍品。“在我们的上海专场拍卖会上,许多拍品都是适合普通百姓的,像一些金山农民画,都曾获得过大奖,但通过我们做工作,委托人还是答应了以无底价的形式进行拍卖。”朵云轩党委书记崔晓力说,“还有些剪纸作品,像大师王子淦等,估价也只有2000元左右,这些作品在外面是根本看不到的。我们通过专场拍卖,就是要让‘非遗’精品有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这样才能让传承人更好地了解市场,并通过市场需求使‘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

而对于买家来讲,很多感兴趣的人并不了解“非遗”拍品,也不能理解其价值。对传统的民间文化的认识缺失在中国很普遍。比如上海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拍卖会上的一个买家,从他举牌的次数看,他对很多拍品都感兴趣,但每件拍品举牌不会超过2次,问其原因,就是拍品的价格已经超过了心理价位,所以到最后,他也没有选到中意的拍品。

非遗文化市场篇3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文化产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象征,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民族传承的文化遗产既具有精神层面的教育价值,又具有物质层面的经济价值。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内涵:“文化生产力”的市场化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先由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和中国文联等单位实施发起,即于2003年3月启动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随后2005年3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同年10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召开。藉此推动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这标志着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中华大地全面展开,也标志着我国这项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用发展的眼光,既要保护又要发展,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那么如何发展?最有效的就是以文化产业化的方式,即开发物质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产业价值,将文化遗产中有条件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以此反过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基础:文化生产力

首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隶属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遗产之于社会的作用表现为一种“文化生产力”。

其次,从现代社会的经济特征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是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环境相契合的一种发展方式。当前的人类社会处于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的“智能生产力时期”,即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为特征的时期,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某些国家经济的支柱。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些国家都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发展市场化相结合,在如何更好地以产业化来强化民族文化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比如,“美国正是通过文化全球化战略,使自己从一个文化资源小国变成了文化输出大国。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没有文化部,其文化产业归商业部管辖。由于市场化运作、商业机制的介入及合适的营销方式,其文化艺术的传播、推广、再创造变得及时有效,使得美国文化艺术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具备了非常强的竞争力。”毋庸置疑,文化已经成为智能生产力时期的社会发展中一种强有力的产业,如何使之发挥其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力才是更为重要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更应该通过将其产业化的方式去发展和传承。

再次,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实例来看,产业化盘活发展了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接影响着发展地域文化、地域经济,甚至某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该地整个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有些地区之所以誉满全球依靠的恰恰是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寺和少林寺实业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正是1982年《少林寺》电影使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寺庙蜚声中外,更给少林寺所在的登封县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效益。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正如人称“在运作少林寺”的释永信所说:“如果少林寺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自己的传承,它也不会有今天。”他认为,少林寺文化最有价值的是佛教禅宗文化,功夫只是少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该文化的传承正是在佛教与中国文化交流大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少林寺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河南少林寺实业有限公司的经营管理。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内涵就是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本真性、原生态保护的同时,要以适度的经济观念,以开发促保护的商业意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强化传承。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以文化个性保护为根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产业化对其保护和发展到底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如何才能有效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又不破坏其文化遗产本身的特性?关键是如何运用,运用得当就一定能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根本的问题就是要以保护文化个性作为产业化的基础和底线,避免以商业利润损伤文化遗产本身。

产业化过程实际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产力”作为商品,通过市场交换实现“文化经济化”的过程。被充分挖掘其经济价值的文化遗产,不再单单是艺术品或者技艺等文化形式,而是赋予了相应的经济价值或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三个关键:政策、科技和人才

(一)政策扶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前提条件

文化生产力在当代不仅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的总实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由此看出,我国政府还是非常鼓励文化产业化。

(二)以现代科技手段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传承平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赋予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是其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基础。

第三次革命浪潮将人类带到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网络手段等给文化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撑。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过程中,既要保留传统的传承形式,又要以高新技术为平台创新文化形式,以更新更多样的表现形式展现文化遗产本身的魅力,为其打造、开拓市场。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把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新媒体时代的动漫形式或网络游戏形式,会更有利于迅速传播。比如,河北省传统的唐山皮影艺术,完全可以依托高校的科研机构,建立唐山皮影艺术数字化研究基地,利用科技手段创造皮影戏的新媒体艺术形式。可以通过采用多媒体技术HCI人机互动技术、VFX技术相结合的手段,突出皮影艺术的动态特征,达到访客通过计算机外设装置对计算机里的皮影戏CG图形进行体验型控制的效果。这是在保留唐山皮影艺术文化个性的同时对其精髓的升华和创新,形成了新媒体时代的一种新艺术形式。这样既有效地保护了传统文化,又可以联合企业做相关系列产品的开发,逐步形成唐山皮影艺术的产业化态势,进而掀起皮影艺术形式产业化的热潮。

(三)以产业意识、经营管理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保障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重要的是以产业的意识看文化、以产业的意识发展文化,树立经营管理观念,培养管理人才,以人才促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人才并不稀缺,缺少的是对非物质传统文化感兴趣、懂经营、有科技水平、会管理、有现代眼光的复合型人才。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缺乏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的科技人才。因此,人才的因素在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总理在谈“实施人才兴国战略”时讲了三点:“积极培养、大力引进、合理使用。”这对我们培养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人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成都武侯祠的文化产业搞得非常好,一年的门票收入就是2000多万元,开发了大量三国文化纪念品,从旅游纪念品,到与《三国演义》有关的食品,如张飞牛肉、孔明香茶等,形成了品牌。同时,高校理应自觉服务于人才培育,切实担当起培育高素质人才、推进科技创新、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各地政府相关部门要主动引导,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文化遗产产业化产品及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意识,以商业眼光去开拓国内乃至国际文化市场。同时,也要积极吸引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信息方面的整合作用,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其产业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对策略建议

产业价值是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价值形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利用。这种价值利用具有不可替代效应。只有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拓展其内涵和外延,才能有效地对其进行产业化经营管理。

(一)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这是对其进行产业化经营管理的前提条件。虽然我国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是由于长期不被重视,保护措施不力,已经受到很大的破坏。所以我们要马上行动起来。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应从全球文化的背景下看待中华传统文化。政府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以做到有法可依。同时,也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及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年轻人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坚持市场导向,尊重经济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建立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所以在以后的经济建设过程中,一切行为都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经营管理也不例外。“无论是有形文化遗产还是无形文化遗产,都应该在确保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进入市场。并通过市场手段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管理的运作,要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我们要重点‘打造’一批文化品牌产品,比如说昆曲。”

(三)深化文化企业改革,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搭建有效平台

为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有效开展,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企业改革,使之成为真正的文化市场主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有效平台。各地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快文化遗产产业化建设,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充分利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唯一性和特殊性,形成强势非物质文化产业。毋庸置疑,单靠事业单位实现不了文化遗产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市场主体就是文化企业。深化文化企业改革,既可以以科技激发活力,又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将个性化的非物质文化企业打造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的现代文化企业,提高其竞争力。

(四)加大开发力度,增强文化吸引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的比较好的地方一般都在较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恰恰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所以我们要增加资金扶持,加大开发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和群体性,每个民族都有其特色的文化遗产,我们要深刻挖掘各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发展旅游业,增强文化吸引力,变文化遗产为文化产业,变文化优势为文化资源。

总之,在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必须要有经济开发的理念,注重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对那些既能显示民族文化特色又有经济产业开发价值、市场开发前景广阔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敢于树立产业化的发展思路,进行科学的品牌定位,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集中力量培养优势文化产业。将文化遗产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与产业优势。

参考文献:

1、辛儒,孙强,赵艳芳.论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产业价值[J].经济论坛,2007.

2、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实现途径[N].河北日报,2008-02-01.

3、席彩云.文化产业化中的政府角色[J].学习月刊,2004(11).

4、王永章.中国产业的发展趋势[EB/OL]..

5、叶舒宪.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经济[J].民间文化论坛,2005.

非遗文化市场篇4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市场 保护 利用 认识

从2003年文化部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算起,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不断探索发展的十年中,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该项工作的开展,各级政府大力支持、社会民众广泛参与、专家学者贡献智慧、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真抓实干,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显著、硕果累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全国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基本形成,国务院已批准公布了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219项,文化部批准公布了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1488名、部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2个、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于去年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总体来说,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由以往单个的项目性保护,逐步走向整体性保护、科学保护和依法保护的新阶段。然而,在肯定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非遗保护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存续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随着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面对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传统文化正在遭受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护好我国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理好保护传承与发展利用的关系已成为当前保护进程中值得思考的关键问题。

一、现代化进程加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的冲击

(一)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衰退和消亡,其存续状况堪忧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危机:一些传统习俗和文化记忆日趋淡化,一些古老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一些掌握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日趋老龄化,后继乏人。严峻的现实表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的速度正在逐年加快。根据国家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5月,全国1219项部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630个子项目(中直单位、港澳地区项目除外),生存状态较好,传承有序的项目共1726项,占65.6%。[1] 也就是说,在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层面,仍有34.4%的项目存续状况一般,甚至处于濒危状态。因此,不断深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发展和传承规律,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紧迫使命。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市场化效应的挑战

在社会诸多领域追求市场效益及利润最大化的时代背景下,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传统文化领域也面临着同样的境况。相比较而言,这种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及传统手段发展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与追求利益为主要目的的市场之间似乎存在更多矛盾。比如传统技艺类和传统美术类项目,大部分依靠传统手段进行生产,手工为主、工序复杂、工艺讲究、费时费力、生产成本较高。再如一些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类等具有表演性质的项目,按照习俗约定只能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展现,如节庆、仪式等,区别于一般的常规表演,本身不具有商业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先天”状态似乎无法满足更广泛的市场化需求。即便如此,在市场浪潮的席卷下,这一传统文化领域也被推入其中,导致了新时代背景下在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误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及其保护和使用都有明确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2] 依此规定来看,在非遗保护和利用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就值得商榷,特别需要警惕的是,这些现象在全国各地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具有一定普遍性和代表性。

(一)一些存在的现象和问题

1、保持核心技艺、改变传统题材或表现手法的文化创意产品

这种情况大多是以技艺为核心的传统技艺类或传统美术类项目,此类项目能够产生出相应的实物产品,可迅速融入市场、产生经济价值。但由于传统题材的表现形式在当代生活中已不适用、需求量小,或不符合现代人审美等原因,经营者(也包括自身是掌握技艺的生产者)在保持并利用其核心工艺的同时进行创新开发,打造出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以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比如年画摒弃传统人物题材,改为现代题材甚至运用抽象的手法表现;又如以织染纫绣等技艺为核心开发出来的当代工艺品、家居用品、生活用品等。

2、核心技艺或核心原材料被取代的大规模产业化生产

非遗文化市场篇5

创新,并不意味着脱离传统

非遗的创新一定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而继承的关键则是其继承的完整性。不但要完整地继承非遗工艺,更要深刻地了解非遗的历史,包括非遗技艺发展演变的过程。事实上,非遗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代从事这些技艺、表演的传承人在继承中又会将自己的体会、经验融入其中,所创作的作品也必然留下时代的印记和元素。比如,唐代玉石摆件和当今的玉石摆件,其本身材质的年代和质地都是一样的,真正区分他们的只是工艺技术。每一代传承人的创作一定会反映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特征,非遗的基因是不变的,但在这不变中,时代的倒影又会汇入非遗传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非遗传承恒定性和流变性的统一。

在今天,活态流变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传承特征。过去的非遗是适合当时社会生活的产物,而今天要让非遗“活着”重新回到当代生活中,必然需要站在今天社会的审美和需求角度来创新地继承非遗技艺。

在我们的生活中,“非遗”总是以物质形态出现在人们面前,而物质形态的东西,经过一定的时间,往往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要想让非遗永久传承,就要有一代又一代的传人掌握其生产流程、制作工艺、储存技术,确保一批又一批新产品不断问世。而且,为了让非遗充满魅力,被年轻人所喜爱,不致因面孔陈旧令人生厌,还要加大创新的力度,在非遗中注入新的元素,包括新的内容、形式、手法,或者新的颜色、形状、味道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坚守,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也逐渐开始对其材质和技术进行改良创新,以此吸引更多年轻人成为非遗传承者,打造更多以非遗为原型的创新产品,让非遗文化更长久地留存并流传下去。

当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原司长马文辉说:“我们要对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非遗传承人要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进行创意提升,然后再进入市场。”

以部级非遗项目“内画”的实践为例,传统的“内画”艺术主要生产各类的鼻烟夭品,但鼻烟壶早已丧失了实用性。现如今需要在保留传统工艺和绘画技艺的同时,研发一些新样式和新功能的产品,这样才能使这一传统非遗项目在现代市场竞争下获取生机。目前,该项目设计生产了一些精美的女性化妆盒、各类香水瓶、微型的个人肖像瓶及其他观赏性强又兼具实用性的新产品,将鼻烟壶的原有功能进行转变,赋予它新的内容,注入新的活力,目前这些产品远销欧美等地,受到人们欢迎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今天传统非遗介入当代生活需要依靠成熟的市场运作体系,需要合适的传承人、艺术家、设计师、企业家、金融家来共同参与合作,需要对接合适的商业品牌,需要选择合适的契机进行文化传播和市场运营。在尽量保留非遗手工艺的原貌和视觉特征基础上,按照当代审美意识和生活需求方式,来进行非遗手工艺的融合创新,为当代生活注入具有传统审美和工艺特征的非遗用品。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宗旨就是“非遗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在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十年之际,非遗复兴的途径就是有效地进入当代社会。

进入商品市场的非遗传承人,能够通过手艺获得稳定的收入,获得人们的尊重和社会地位,这样才能发展形成一个稳定的非遗传承群体,吸纳更多年轻传承人加入进来。我们不能仅仅靠政府的力量,把传承人供养起来,一方面使他们丧失传承的动力,另一方面,新一代的年轻人也丧失兴趣,不愿意去学习。非遗的传承需要人,人们的喜爱、人们的加入才能使非遗获得复兴的动力。

市场为非遗注入生命力

非遗创新不应只拘泥于技术方面。市场经济新态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思路也需同步创新。我们不仅需要创新的产品,更需要创新性的推广。传统非遗与商业文明的结合,虽然要面临许多挫折,但是也会在竞争中突破,进而形成一种新经济模式,带动中国劳动力和制造能力的转型升级。

如今,非遗“生产性”保护中出现了一个现实情况,一些非遗传承人80%的时间花在了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方面,只有20%的时间能专心创作,即便如此,由于个人力量有限以及非遗受众面小等原因,其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需要一个健全的、专注于非遗项目的市场运作机构在宣传推广、市场营销、经营运作上多下功夫,这是当今社会中非遗能够“活态”传承的重要环节。

非遗文化市场篇6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文化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8-0214-05

王焯(1979—),女,辽宁社会科学院民俗学文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学、民俗学。(辽宁沈阳110031)

本文为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2009—2010年度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90212)、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立项管理重大项目、辽宁社会科学院2010年度重点项目、辽宁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09—2010年度重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方式和发展方向,历来作为业界普遍探讨和广泛争议的研究问题被提出,静态保护、商业性开发、生产式保护、产业化经营等众多“非遗”保护模式此消彼长。面对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和现代文明的持续挑战,在国家制定的“非遗”保护政策工作经历五年一周期的变革之际,传统与创新的对接,民族与现代的碰撞,由来已久未曾定论的问题仍值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并共同谋求和谐发展。

一、“非遗”产业化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非遗”保护目的关键就是“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1]。“非遗”归根结底属于文化范畴,创新是保护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

趋同于“文化产业化”发展历程,“非遗”是否能够以产业化方式生产和发展正处于文化产业发展初期时面对的困惑阶段。20世纪中叶,当法兰克福学派首先提出“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概念的时候,赋予了这个词强烈的批判色彩。他们认为文化产业化导致的批量化、大众化、商业化生产和传播褪掉了艺术品的神圣光环。然而,以美国、英国、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以文化产业的形式大量输出本土文化产品,不仅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利润,而且引发了全世界寻求经济发展和文化突围的国家的关注。日本、韩国有效地学习了西方先进的文化产业模式,不仅带动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又扩大了民族文化的影响。[2](p36-37)如今,作为目前世界上第一文化产业强国,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位居第二。[3]其文化产业经营总额近几年高达数千亿美元,每年为美国提供1 700多万个就业岗位。最初的批判理论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严重不符,导致了法兰克福这个理论派别另一著名代表人物本雅明及其文化产业理论的诞生,并深刻影响了美国文化产业理论的发展。他认为文化产业的兴起是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文化艺术载体的传播手段进步。他对文化产业兴起所导致的传统经典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变,在文化理论上给予了积极的认同。[2](p25)现在,作为全球最活跃的产业门类,文化产业在人们的怀疑眼光中已经慢慢成长并进入快速增长期,一跃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

对于已经确立为部级“非遗”的项目,产业化所带来的规模化发展是保护的一种途径,而对于那些期望申报部级“非遗”名录的省市县级“非遗”项目和准“非遗”项目,产业化便与“非遗”的申报立项制度构成了一组矛盾,尤其是许多“非遗”传承人的生活状况并不理想,产业化带来的经济效益颇具诱惑,在现实面前往往会难以固守传统模式,最终放弃。可见,由于制度引发的“非遗”资源浪费不容忽视。

争议三:产业化的程度、标准、模式众说纷纭。“非遗”文化产业尚处于萌芽状态,其理论和实践皆不成熟。是不是所有项目都可以走上产业化道路?都有能力实现产业化?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就产业规模而言,一些民间艺人、部分“非遗”项目在整合资源基础上,已将产品部分投入市场,并做了初步尝试与积累。虽然政府与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非遗”保护与传承,但被动的保护很难阻挡“非遗”在强势文化冲击下的势微势头。就效益产出而言,保护工程投入巨大,而经济产出甚微,数量众多的“非遗”保护全靠政府投入将难以为继。从“非遗”项目整体保护与传承来看,依然缺乏影响力与规模化,尚未真正进入市场的良性循环之中,消费者的基本需求也无法满足。从保护濒危程度上看,保护措施依旧滞后,政府协调缺失严重。因此,那些经济潜在价值较好,市场化可能性较高的“非遗”项目,应该走自我图强,自我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三、“非遗”产业化的标准、分类与原则

(一)标准

“非遗”产业化主要是指从事“非遗”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利用可经营性“非遗”项目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根据

由文化事业单位担任“非遗”项目保护单位的情况在国内不乏少数。沈阳市的市直专业艺术院团保护项目即占全市“非遗”项目总量的14%。其中,由于沈阳评剧院一直沿袭拜师学艺的传统,不同流派传人按照不同年代和不同年龄段,呈现“阶梯”传承趋势,不仅确保了“非遗”项目能够传承下去,也为实现“生产性”保护奠定坚实基础。专业文化企事业单位能为文化艺术提供良好的传承和发展基础,应该把“非遗”项目作为文化企事业单位新的活力,同时通过财政和人资政策倾斜、商业运作等行为充分调动和发挥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在“非遗”项目市场化进程中事半功倍。

(三)规模生产与运营模式

“非遗”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文化品牌,可有效提升地方文化产业的大众吸引力和文化深度。个别“非遗”项目虽已自发投入市场,但规模效应迟迟未能展现,原因是:第一,项目技艺传承方式单一。如东北古建筑传统地仗油饰彩绘技艺,这是一项早在清朝末年发展完整的传统手工技艺,在民间,这项技艺通常以家族或师徒形式传承。如今,项目保护单位在维持正常运营基础上,正努力摆脱传统手工技艺在传承中的瓶颈禁锢影响,在实现产业化经营方式下,逐步完善技艺传承的保护措施,采取民办教学传徒授艺的形式,面向社会召集弟子进行技艺传习活动。但受社会环境和传授空间的影响与制约,加之出徒周期长,收益低,致使这项技艺一直处于濒危状态,前景不容乐观。第二,资金来源匮乏。单纯依靠政府资助无法促使“非遗”项目实现规模生产,然而,由于项目种类繁多,外来资本的投入也存在较大风险,投资方大都持观望态度。第三,项目保护单位或传承人在市场运作、营销方式方面能力不足。这是最重要的原因。市场化仅仅是通向产业化的第一步,产业化是生产、销售两个领域的整合。鉴于以上原因,“非遗”产业化必须借助政府、企业、保护单位和传承人等多方力量,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规模生产与规范科学的运营模式。

(1)政府搭建集散平台。“首届整理

非遗文化市场篇7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各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优秀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多样的非遗资源。全州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300余项,包含各类级别。延边州举办了非遗巡演、非遗调演及传承人技艺展示、洞箫文化节、《农乐舞》大赛等成为非遗宣传的重要载体,特色、创新有内涵的非遗大型文化活动已逐渐成为延边州的特色文化品牌。

二、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理论研究

(一)RMP模式理论

RMP模式是由吴必虎教授在1999年提出的。RMP模式中的R代表以分析旅游产品开发的资源条件为基础,M代表根据市场的需求,详细划分市场,并且明确市场定位,P则是最后决定的产品开发的类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析和评价取决于资源、市场和产品。从旅游产品开发的角度研究,非遗有很多项目可以扩展,如制作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地域特色美食和依托旅游景区景非遗文艺演出等进行非遗旅游产品的创新。

(二)AVC量化理论

AVC理论是刘滨谊教授在2002年提出的,其主要观点可理解为旅游区规划应重点进行“吸引力(Attraction)、生命力(Vitality)和承载力(Capacity)”特性的研究、认知、策划和规划,用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来构建、强化和规划,并成为旅游规划的核心。

三、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现状

(一)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特征

1、类型分布特征

延边州是朝鲜族的主要聚集地,朝鲜族人民能歌善舞,创作和传承着多样的民族文化和内涵丰富的传统技艺。以延边州1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数据来源,进行类型分布特征分析,可直观看到,传统手工技艺在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其次是民间舞蹈类20项,民俗类15项,传统医药、杂技与竞技、民间音乐及民间文学也突显出朝鲜族丰富的文化内蕴和民族特色。

2、空间分布特征

根据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标准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分类,结合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暂分为五大类: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艺术、节庆民俗和传统医药。五大类中,表演艺术和传统技艺占据绝大部分,表演艺术占延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39.3%,传统技艺占36.3%,另外民间文学有4项,传统医药有11项,节庆民俗有18项。通过以上类型分布情况进行EXCEL分析,得到如下直观图:

3、市场分布特征

为更好地了解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分布特征,针对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实际,设计了详细的调查问卷,分析数据得出表1,,可以详细的的得出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分布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延边州政府部门及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宣传和弘扬作了大量工作,突显了非遗宣传的重要性。

(二)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延边州在州府及各县市建立博物馆和非遗展示馆,同时根据每个县市特色非遗项目建立展示点,如安图县建立朝鲜族鹤舞展示点、汪清县建立农乐舞展示点等。非遗开发保护基地建设,是非遗保护的软环境。按照活态保护的机制,延边州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及民俗节庆,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比较有名的节庆活动有非遗项目展演、中国朝鲜族洞箫艺术节、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大赛、图们江文化旅游节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向游客展示朝鲜族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朝鲜族的特色歌舞等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逐步成为一个旅游品牌。

在利用RMP模式理论与AVC量化理论综合分析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后,得出以下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现存问题:非遗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非遗旅游资源开发经费短缺;非遗旅游资源开发急需专业人才;非遗文化宣传力度较低;非遗旅游产品开发缺少创新。

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一)品牌形象模式

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要发挥延边州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依据特色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形成独具特色的延边州非物质文化旅游品牌。通过旅游品牌建立带动全州旅游业的发展。由于旅游活动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旅游产品的购买,因而开发具有属于延边州特色的旅游产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延边州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评价中可知,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单项资源主要集中在表演艺术、传统技艺、节庆民俗和传统医药类,因而应依据资源优势,从众多资源中开发出精品旅游产品,具体开发项目主要包括旅游食品、旅游工艺品、旅游用品、民族歌舞演出及体育竞技、图书音像、旅游保健产品。

(二)节庆展示模式

节庆活动能够充分对外展示地区的民俗风情,并担当宣传载体的重要作用,吸引大量游客了解前往并参与到当地组织的节庆活动当中,在活动当中体验异域的民俗文化,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情感的共鸣。在现代旅游开发活动中,很多地区借助节日的形式,举办文化节、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时尚。

延边州内朝鲜族的传统民俗众多,如朝鲜族传统婚礼、朝鲜族花甲宴、长白山采伐开山习俗、秋夕、朝鲜族农夫节、山泉祭、朝鲜族踩地神游戏、朝鲜族正月十五(烧月亮房习俗)、老人节以及满族祭祖节等诸多习俗,特色突出且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通过节庆对上述民俗进行展示,保持民俗传统的原始性,让游客感受到真正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

(三)景区带动模式

延龙图地区聚集着延边州大部分的旅游产品,延龙图地区是集朝鲜族民俗风情、都是休闲旅游和边境风光为一体,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旅游区域。因此,应发挥延龙图的重要作用,通过该地区的景区发展带动周边民俗旅游的发展。另外,珲春是长吉图地区东部门户,地处三国交界地区,是新兴的边境旅游开放城市,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及国外游客,具有重要的枢纽作用,本区域的带动作要充分发挥,与延龙图地区相互辉映,共同促进州内民俗旅游的发展。

(四)民族文化生态区

非遗文化市场篇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意义

原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曾经这样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源,越是在社会发展快的时期,人们越不应该失去记忆,更不应该忘记回家的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让我们认识历史,激发文化创新能力,为新的文化样态的诞生和发展提供厚实的土壤。保护好、传承好和发扬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从而建立更深厚的文化同源性、文化凝聚力的重要举措。就我们杭州而言,依托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不仅仅可以充分发挥这些遗产的文化价值,而且对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及申遗工作的开展,对杭州打造“东方品质之城”都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彰显杭州“东方品质之城”魅力的重要手段。2012年2月,杭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的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代表一座城市传统记忆的载体,也是一个城市的根和魂。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运河沿线分布着许多代表东方传统生产、生活文化精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为核心,以京杭大运河为串联,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对杭州留存城市记忆和历史文脉,进一步凸显城市东方文化精神品格,彰显东方特色和魅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运河综合保护的应有之义。京杭大运河不仅是“国之瑰宝”,更是杭州的“城之命脉”。桥西区域是杭州运河综合保护工程的核心地块,也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保存历史遗存较为集中的主要区域。馆群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在桥西历史街区打造以怀旧文化和传统非物质文化为重点的特色街区,丰富街区文化内容中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以馆群为核心来带动桥西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保护大运河原真性和完整性、进而推动运河申遗意义重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的核心定位。馆群要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立足自身发展特色,也就是依托运河、桥西街区依河而居的浓厚生活文化氛围,通过工美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实现杭州传统文化的活态展示与传承。目前,馆群最显著的特色是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业、西湖绸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承,并实现了“老厂房”、“老字号”、“老遗产”和“老手工艺人”的有机结合,是全国首家以刀、剪、剑、伞、扇为展示主题的国字号博物馆群落。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馆群最为核心的定位与内涵。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

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实践及经验

博物馆对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博物馆传统的藏品征集、整理和收藏功能,对已经灭绝或无抢救可能的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二是以生态博物馆为代表的现代博物馆做法,通过保护理念的“进化”,实现对还“存活”的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保护”。与以往“博物馆化”帮助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摆脱文化危机、成为暂时延续生命途径的定位不同,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定位更高,就是要依托运河桥西区块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生活文化氛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继承人,有创新性,有产业链,重新走入大众生活,实现文化生态的修复与传承。因此,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具有杭州特色的文化生态式博物馆群”模式。这个模式的具体创新,可以用“生活、活态、活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生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到生活。作为民俗文化的精粹,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间、来自生活。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由于工业化、标准化浪潮的冲击,传统工美文化受到冲击,逐渐淡出大众生活。只有和社会大众日常生活进行紧密结合,把工艺作为一种文化和习惯渗透进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才可以重新焕发市场活力。一是依托运河桥西街区,打造非遗保护传承的生活空间。京杭大运河,经历了2500多年的沧桑变迁,是至今仍然活着的、流动着的、重要的人类文明遗产。横跨在运河上的拱宸桥,是大运河最南端的标志。桥西历史街区是杭州目前为数不多的集中反映大运河历史风貌的历史文化街区。2010年,桥西历史街区顺利开街,在“保护第一、生态优先、品质至上”等七大理念的指导下,保留了大批历史建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桥西历史街区完美呈现出“倚河而居、倚河而业、倚河而游”的生态人文特色街区,成为人们了解运河文化、杭州历史与桥西历史文化的活态读本。作为桥西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以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老百姓自己的博物馆”为目标,在博物馆建设中始终秉承“保护第一”理念,将“老字号”、“老遗产”和“老厂房”有机结合,让整个博物馆群与整个运河和桥西街区相互融合,营造了人与河、传统与现代、时间与空间彼此交融、相互滋养的生活空间,实现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体现与传承。二是创新展示形式,让非遗贴近日常生活。在展陈示计上,博物馆群通过多元化、现代化和动态演示等手段,揭示出展品背后的智慧和情感。在馆群展品陈列中,打破了传统的器物定位展示模式,既有系统全面的展品历史背景介绍和传统工艺的场景展示,也有利用现代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对传统的现代解读,使参观者可以全面了解展品所包含的材料、工艺、形制、艺术风格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及其所承载的人类精神活动等丰富内涵。在场景设置和互动环节的安排上,也从“非物质文化展览”的本质出发,为更好地理解非物质文化而设置,比如通过张小泉作坊的场景复制、现场刻花表演、西湖绸伞现场制作等,让游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三是打造“流动的博物馆”,让非遗文化走入学校和社区。博物馆群还积极开展“流动的博物馆”活动,把博物馆的相关展览、活动、工美技艺送到社区和学校。2010年,活动走进福利中心等4个社区(中心)和拱宸桥小学等9所学校。2011年,活动又走进沈塘桥社区6个社区,杭州聋人学校等15所小学及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等3所高校。2012年,“流动的博物馆”走进学校共计12次,如浙大城院、文澜中学、明珠实验学校、保俶塔实验学校、市聋人学校、中国美术学院、源清中学等都进行活动展览。

活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真正得到传承,最重要的不是让它成为历史,而是要让它活着,而要活着,就必须有活态的展示,必须得到传承和发扬,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保护”。一是打造手工艺活态展示馆。手工艺活态展示馆一期于2010年11月正式启动筹建,2011年5月开馆,建筑面积1538?郾86平方米,其内部结构保存完整、民国特色鲜明。手工艺活态馆二期将于2012年底启动,计划于2013年9月建成开放,届时将实现扩容1300平方米。展馆现有入驻厂家12个,近30位艺人长期进行现场表演,展示销售的手工艺品近百余种。目前已成为集工艺表演、体验、教学、销售“四位一体”的非遗亮点,其中手工艺现场制作包括王星记制扇及民间扇面绘画、张小泉制剪、西湖绸伞和四川泸州油纸伞制作4个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紫砂、陶艺、手工旗袍4个传统类手工项目,以及手绘、手工皮具、软陶捏塑3个现代创意手工种类。到2012年10月底,活态馆累计共接待游客50?郾3万人次,团队291个,广受社会各界欢迎。展示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价值,主要体现在内容的代表性和综合性、展示的真实性、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组建方式的社会性。二是国大师带徒。“国大师带徒”是全国工美行业传承发展史上的首创项目,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一次创新,它由杭州市文创办、杭州市经信委、杭州市运河综保委主办,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承办。项目旨在弘扬传承部级杭州工艺美术大师的艺术精神和精湛技艺,进而带动杭州工艺美术行业人才建设和发展,促进师承模式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使杭州工艺技艺和工艺产业规模与层次得到进一步提升,力争5—8年培养出10名以上工艺美术大师的工艺高端人才。

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走进生活,除了机制的设计和推进之外,还需要通过一系列感性的活动,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市民的持久互动,激发市民对非遗的文化需求,从而进一步引起全社会关注。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社会反响十分热烈。一是非遗文化创意集市。2010年国庆期间,博物馆首次推出了刀剪市、扇市、伞市三大文化创意集市活动,特别邀请张小泉、王星记、浦江麦秆扇厂、西湖绸伞等厂家参与,展现刀剪、伞、扇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鲜明生动的生活特色。2012年端午节期间,开展了以“曲艺大观、非遗技艺、民俗展卖、手工游园”四大特色活动为主的“非遗集市”主题系列活动,集中宣传展示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技艺,共邀请到全国47家非遗项目参展。2012年青春创意集市集大学生和社会手工达人的力量,不仅手工作品有创意,活动内容和形式更是推陈出新,互动性强,参与面广,宣传效果好,既传播和推广了传统的非遗文化,又搭建了各类现代创意手工的交流平台,更传递和宣扬了环保创意生活的新理念。经过几年的发展,以非遗为特色的文化集市已逐步成为馆群的品牌活动。二是举办非遗文化系列展览。围绕非遗主题,馆群举办了系列展览活动。具体包括“纸剪传奇”——桐庐剪纸胡家芝、谢玉霞、朱维桢、王德林四人展,“伞行天下”——休闲、军事航空伞具展,“纸剪传奇”民间剪纸作品系列展之吴素莲剪纸作品展,“扇动风发”系列展——袖里翰香·百年藏书楼的风雅,“纸剪传奇”之富春撷英——桐庐剪纸作品展,“感悟非遗”系列展“来自田间的守望”——浦江麦秆剪贴作品展,“扇动风发”系列展——澄怀博雅·孤山南麓的民国风,“感悟非遗”系列展之光影传奇——海宁皮影展,“扇上清风”——高甬春书画艺术展,传承与弘扬——浙江民间文艺十大特聘专家师生精品展等。三是举办节假日非遗主题活动。2011年6月,博物馆成功承办了“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2011年中国文化遗产日”广场活动,并现场进行了油纸伞糊伞面、西湖绸伞贴青、张小泉刀剪刻花、现场剪纸、彩绘表演等手工艺活态演示,同时在四大馆区分别开展剪纸现场体验、剪纸大赛提升班、运河历史人文风情图片展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受到市民和游客的欢迎。

进一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发展性保护、生活化传承”的路子,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下一步,馆群应继续立足“生活、活态、活动”理念,继续探索具有杭州特色的文化生态式博物馆群模式,从产业园区打造、体验旅游线路设计、演艺项目开发等方面做好优化提升工作。

规划打造非遗文化主题创业产业园。单一的博物馆往往只能实现留存的功能,而无法做到传承和发扬。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保护”,创造出非遗传承的生态空间,就必须打破博物馆的单一功能,以博物馆为核心,整合研究、创新、生产、展示、体验、销售、传承等各个环节,打造出一个非遗保护的文化生态空间。建议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为核心,整合桥西街区,联动京杭运河杭州段沿岸各点,打造非遗文化主题创业产业园,吸引全国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企业或传承人入驻,通过整合各方资源逐渐打造形成一个“非遗文化主题创业产业园”,以非遗为线索进行相互贯通、串珠成链,并做好功能、业态、旅游体验等专项规划,真正把这些空间有机融合起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我创新、发展、传承,以及社会大众进行非遗体验、交流、学习,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和生活特色的文化生态空间和创业产业园区。

打造非遗文化特色演艺项目。重点突出运河文化,打造一批非遗文化主题演艺项目,可以以博物馆为核心,扩展到整个桥西街区,进行节目的设计和表演。同时,邀请各地非遗项目及老艺人参与,支持已有的演艺表演项目及节庆活动入驻博物馆及街区,形成非遗及民间演艺的集聚中心,进而吸引市民和游客的参与,增强整个区域的趣味性、文化性,提升非遗氛围。

强化体验旅游设计。紧紧抓住运河这个金字招牌,充分发挥“非遗”特色,打造运河非遗文化的集聚点,力争成为运河非遗这串珍珠上最大、最亮的一颗明珠。在针对游客的旅游路线安排上,可将以博物馆群为核心的桥西街区作为运河旅游必来、运河游船必停的一个点,并通过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吸引游客,让游客能够真正领略运河非遗文化特色。同时,打造以非遗为特色的住宿、餐饮住家项目,让游客能够停留下来感受独特的运河人家生活氛围和非遗文化。可以设计“住一天运河、当一天徒弟、做一件工艺品、当一天老杭州人”的特色住宿旅游项目。

非遗文化市场篇9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特色经济

当前,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热门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存在许多的价值,如: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等。其中,对于其经济价值的认识和研究,对于现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研究,可以认识其特点,寻找其转换机制和转换形式,拓展文化资源的内容,增加文化资产的实力,提升文化生产力,为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服务。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五千年文明史中,56个民族创立和传承了门类齐全、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齐全,有各具特色、绚丽多彩的雕塑、绘画、剪纸、杂技、戏曲、舞蹈等艺术创作,有源远流长、独具一格的中医、厨艺、酿酒、制陶等特殊技艺,有内容丰富、形态各异的民俗、民风、节庆、礼仪、游戏等固定仪式等等,这些都是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资源。作为以文化价值为核心而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贮藏的巨大经济价值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如何更有效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经济价值进行研究、挖掘、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挑战,中国人家喻户的“花木兰”故事被美国人改编成电影向全世界(包括中国)发行,获取经济利益,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高度重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提升到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的高度,对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和挖掘,认真研究和分析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和转化机制、转化方式,以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范围,为中华民族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为未来的文化经济竞争取得资本优势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特点中,其区域性是最重要的一点。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NUESCO)第三十二次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3月26日颁布了《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在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重新做出了“中国式”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两个定义都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群体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在不同的区域内,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传承方式不同,导致了其差异性,显现出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如中国的民族歌舞,由于民族和地域的不同,就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新疆的歌舞热烈奔放,内蒙的歌舞辽阔雄浑,的歌舞高远空灵,东北的歌舞轻盈飘逸,西北的歌舞苍凉凝重,江南的歌舞清新典雅,等等。正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民族性和区域性,使之在从文化资源转向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实现其经济价值的转换下过程中也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特征。

具体讲,我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影响过程分为三个区域:原发区、影响区、消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的展现也会根据区域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层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在原发区表现得最充分,影响区区次之,消失区更次。我们以一些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说明。如属于技艺的重庆火锅,是源于川江流域(即现重庆市所辖长江流域,因重庆市在成为直辖市以前属四川省管辖,故称川江。)。在当下,重庆火锅已成为重庆名片,是重庆市饮食业最重要的支柱,产生了响誉全国的“小天鹅”、“德庄”、“秦妈”、“骑龙”等大型火锅企业。顺川江而下,在湖南、湖北等辐射区,火锅的制作技艺开始有所改变,其经济价值也开始下降,只有一些小规模的火锅产业,再向下,到上海等华东影响区,火锅的影响就更小了,基本上没有规模化的产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区域性特征,使我们在转化其经济价值的时候,不要轻易提什么“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口号,当然,作为一种文化可以向全国、全世界展示,但要转化为一个产业,就一定要考虑其区域性,考虑市场,考虑消费者。因此,利用产生于某一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出“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中的经济价值,并通过各种有效的产业途径和产业方式,实现这种经济价值的转换,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经营,就可能形成一系列的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样式出来。

一、发展特色旅游业

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来源于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独特风格。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是非常明显的优势。“旅游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旅游业的成功取决于不同文化与社会区域中的差异认识和促进。”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无论是旅游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必须突现出文化的特点,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促使他们产生消费的冲动,从这个角度讲,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者通过旅游应该感爱到另一种文化和生活的体验,获得求新、求知、求乐、求美的需求。

各地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业开发中,挖掘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从旅游者的心理来说,区域差异越大、文化差异越大,就越能激发其好奇心和主观想象,从而引发旅游的兴趣和动机。例如:国内盛行的新疆旅、旅,出了对两个地方自然风光的想往外,对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往也是不可缺的因素,“丝绸之路”的文明、“雪域高原”的文化,是吸引旅游者绝不能忽视的资源。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各地及旅游景点或项目中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儒家文化、建筑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性文化等等。有独特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如何挖掘、整理、保护、开发和利用得好,就会一个地区带来独具特色的旅游业。

二、发展特色加工业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样式,通过对与地方特产相联系的特殊技艺的整理、研究、挖掘,我们不难发现老祖宗传下来的特有技术和技能所制作的产品(如工艺品、生活品),仍然具有市场,仍然能为我们带来经济效益。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利用经济杠杆的强大内在动力去发扬光大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生活技能,对其产品进行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形成一个地方的特色经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面讲,这种经济开发,也是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正是经济发展,促进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只要我们引导得当,注意不要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经济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有利的。对于中国而言,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利用民间特殊技艺、民间美术、传统工艺,为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转移提业支撑,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以重庆为例,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合桃片制作工艺、纸扎艺术,荣昌夏布、陶瓷、折扇制定工艺、永川豆豉酿造工艺、蝴蝶画制作工艺,铜梁龙制作工艺,梁平年画、竹帘制定工艺,大足石雕工艺、小五金制作工艺,以及遍布重庆的山城火锅等等,都可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加工业。目前,大足的小五金制作,已形成规模,成为大足县的重要产业。伴随着大足石刻的开凿而诞生的大足龙水小五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现在,龙水小五金有12个门类,200多个品种,2000多个规格型号,年产值达到亿,产品畅销全国及东南亚和欧美市场。龙水已建成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最集中的五金专业市场。又如:“中国烟花之乡”―湖南浏阳,浏阳烟花“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现在,经过挖掘和开发,已有13大类3000余个品种,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6000多万美元,国内市场占有率40%,国际市场占有率60%。已形成一个年销售额达20余亿元的现代化产业群和产业集团。

三、发展特色演出业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珍珠样散落于中华各民族和各地之中,存在许多具有极高观赏性和娱乐性的表演艺术。通过对非物质文化表演艺术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增加文化娱乐的方式使人们获得精神的享受,同时还可以使某种表演艺术得以再生,不断产生出新的文化产品,通过这些文化产品的营销,获得经济收益。以东北“二人转”为基础的“东北小品”已成功地走向了市场,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这方面做出了范例。对于“东北小品”风靡的原因,我们作一个简单的分析,任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它的产生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这些有鲜明地域性的传统表演形式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面临着被消亡的可能,但是,东北的一批民间艺术家们,迎着市场经济的大潮,没有退却,以满足大众生活情趣为目标,适应市场需求为动力,在继承和发扬“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和表演手段的基本上,创作出了东北方言小品,赢得了市场的青睐,满足了大众休闲文化的需要。可以这样说,市场经济多元化文化条件下的平民化文化需求,为“东北小品”的火爆提供了背景、机会,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表演形式“二人转”的平民化、地域性表现形式,为“东北小品”的火爆提供了基础和来台。

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艺术在今天仍然具有市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把它推向市场。现在,许多地方已开始有这种设想。如“中国龙都”―重庆市铜梁县政府提出了:“扎实推进龙灯舞展演,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创新展演形式和内容,占领重庆市场,做大市外市场,拓展境外市场,打造和提升‘铜梁龙灯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战略设想。这里特别要说的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和整理和挖掘,使其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更有其重要意义。

四、发展特色医药业

通过对传统医药学知识的挖掘,可以形式独具特性的医药产业。中国医药学知识是中国境内各地、各民族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形成的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医药学知识。作为国宝,中国医药学知识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庞大而丰富的宝库,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特色医药产业,我们大致可以从三条路径出发:一是生产销售。生产又分为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对传统医药材料的种植(或饲养)。如山东郯城,开展大规模的银杏种植,被誉为“中国银杏之乡”,也成为郯城的重要支柱产业。重庆市石柱县,在600百多年前就开始种植中药材黄连,1954年,石柱黄连被定为国药和一类农副产品。2006年,全县在地黄连5.1万亩,产量1800吨,产量占全国的68%,产值1.3亿。因而,石柱被誉为“黄连之乡”。二个层次是传统医药成品生产和销售。如六味地黄丸、云南白药等。二是治疗。利用传统医疗技术,来为病患者服务。如:针灸及针灸刀、刮痧等。三是保健。这个方面包含着传统医学知识的丰富内容和经验。全国各地一大批利用传统中医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健身、健体企业应运而生,相应的产品也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如工作之余,进入洗脚城、健身房放松,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选择。

发展中药产业,已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3月21日,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6个部门联合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纲要》提出,未来15年我国中医药要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阐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和中药产业技术水平,通过知识创新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及医疗保健模式,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全面提高我国的医疗保健和重大疾病防治水平。《纲要》提出了“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的基本原则,确立了“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四个方面的基本任务,指出了优先发展“中医临床、中药产业发展、基础理论研究、创新体系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的基本路径。从现实的角度看,发展特色中药产业,有利于我国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以中药为基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健康产业,将有利于提高中医药的市场份额,同时,发展中医药材料农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扶助贫困地区,保持生态环境,调整医药产业和产品结构,并对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综合带动作用,形成特色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五、发展特色餐饮业

饮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件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中国餐馆能遍布世界各地,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与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菜由宫廷菜、官府菜、各地方菜系组成,每种菜系中都深藏着中国饮食文化的精神内涵的文化。因而在今天,仍然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挖掘散落于各处的传统厨艺,发展出具有特色的餐饮业。从回报角度看,餐饮业是一个投资小,风险小,回报快,回报高的产业。如:起源于“明未清初”的重庆火锅,是由码头文化衍生出来,由码头而进入高雅之堂,现在已成为重庆的名片,市外人一提重庆饮食,首提必是重庆火锅。如今重庆火锅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精加工+营销网络+物流中心”的完整产业链条,做到集产供销于一体的社会化大物流配送。重庆火锅协会会长何永智说:“重庆火锅的发展带动了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说它的生产加工基地,凡是做火锅的,汤料都已经工厂化生产,而工厂化生产所带动的相关产业就是农业,我们的海椒基地、花椒基地、农副产品基地、相关的豆瓣,大蒜、老姜之类的,因此重庆火锅近几年的发展带动了重庆的知名度,也成了我们重庆的一张名片。”目前,重庆火锅在全国连锁经营户达11200多家,年创产值150亿元,年上交税收8亿,解决了5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R].2005.

[3]张文建.区域文化差异性及其对旅游的影响――以华东和西南地区为例[J].学术月刊,2001,10:91.

非遗文化市场篇10

一、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民生实事任务

(一)组织开展“精品大戏惠民行”演出。今年的精品大戏惠民行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购买地市级以上专业剧团剧目、市艺术剧院及市文化馆馆办艺术团体优秀剧目,在全市范围内演出精品大戏360场,其中由市艺术剧院组织演出180场左右,邀请潍坊市级以上专业剧团来青演出30场左右,由市文化馆馆办艺术团组织演出150场左右;二是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由各镇(街道)政府在当地组织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演出1000场。截至目前,全市文化惠民共演出463场, 其中:“精品大戏惠民行”共演出165场(市京剧团演出103场;群星艺术团演出54场;潍坊京剧团来青演出2场,其它民间团体演出6场);“镇级文化惠民”累计演出298场。

(二)开通全民阅读直通车。工程包括四项内容:一是全市家庭直通,开通市民卡图书借阅功能,实现家庭阅读全覆盖;二是个人买借直通,开展“你阅读我买单”图书共享服务。市民在新华书店内购买服务范围内的图书,可凭借图书借阅证或市民卡免费借阅,由市图书馆统一结算;三是馆际联盟直通,市图书馆与驻青高校图书馆证件互联互通,实现双方资源免费共享;四是城乡互借直通,市镇图书馆联网互通,实现全市范围内“通借通还”。截止目前:通过“你点书我买单”买借直通,图书馆共购买图书7356册,万余人次参与其中;市民卡借阅已与智慧办进行对接,智慧办已开展市民卡招标工作;市图书馆已完成与全市8个镇图书馆联网对接,并对镇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市图书馆与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图书馆签订共建协议,并与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图书馆开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大宣传力度,《中国文化报》、《大众日报》、《潍坊日报》等媒体对我市“全民阅读直通车工程”做法进行了宣传报道,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效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衡发展

(一)完善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了新文化馆、新图书馆、新云门剧院的配套设施,拓展服务项目,增加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好龙头文化基础设施的作用。对弥河镇、王坟镇、庙子镇、高柳镇、益都街道5处镇级图书馆进行了完善提升。按新标准启动的邵庄镇、何官镇、东夏镇、谭坊镇综合文化中心和镇级图书馆建设,正按潍坊市要求做好验收前的准备工作。确定了今年106家农家书屋提升任务目标,目前各镇、街道、开发区正在自行组织物资采购。做好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完成对全市25个省定贫困村的基础数据采集工作,共包含贫困村的基本情况、重点文化项目、现有文化基础条件、文化需求项目等101项数据。

(二)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公益培训。按照“多层次培训,多元化普及,提高全民文化素养”的目标方针,以文化馆为基本依托,集聚全市教育、文化、体育等艺术师资资源,开设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绘画、摄影等14个门类20多个项目的课程,上半年累计培训学员1500余人。

(三)加快推进艺术馆群建设。南阳湖北岸曾先国、丁宁原、王界山3个艺术馆已完成立项及建设用地附属物征收工作,正在申请建设用地补偿资金,近期将着手进行勘探工作。

(四)加强历史文化研究。完成第一批xx历史文化丛书的编辑工作,共6册100余万字,分别为《xx龙兴寺》、《青社拾遗》、《佳山堂诗集》、《范仲淹知xx》、《东夷之都》、《房可壮与偕园》,计划于6月底前出版。编辑出版3期《xx文学》、1期《东夷文化研究》。

(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取得新成绩。xx市文化馆顺利通过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继续保留国家一级馆称号;xx市被评为山东省首届全民阅读示范县(市);xx市弥河镇获评山东省首届书香之乡(镇、街道);我市胡友道家庭入选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关春红家庭入选第二届“齐鲁书香之家”。

三、打造新亮点,建设新平台,扎实做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

(一)积极打造非遗保护亮点。“四融入”建构“非遗”教育新常态——xx夏庄小学发挥传承基地作用传播剪纸艺术被评为2015年度潍坊市非遗保护亮点工作;xx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六个一”建设先进单位;马爱娟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佳先进工作者;红丝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姜瑞义被评为2015年度潍坊市非遗保护模范传承人;xx剪纸传承教育基地被评为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5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传习场所;《xx红丝砚谱》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读物。

(二)加强非遗传习所建设。完成了井塘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xx宣卷、芯子灯3个非遗项目传习所的建设工作。

(三)开展非遗展演活动。组织非遗艺术团在宋城、古城、古街等地进行常态化展演工作,截止目前共演出360场。

(四)启动xx市非遗传习中心建设工作。为打造集非遗展演、互动交流、技艺传承于一体的新平台,更好地丰富古城、古街文化内涵,xx市拟将老文化馆改造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目前已完成方案策划。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交流活动。组织红丝砚制作技艺参加了中国(北京)第37届文房四宝展会、深圳艺术品博览会、济南艺术品博览会等;选派4名非遗传承人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组织开展了非遗项目走进特殊教育学校、师生“走进非遗博物馆”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四、发挥资源优势,加强交流合作,促进文化产业提质增效

(一)成功举办2016中国(xx)国际文化艺术品博览会。艺博会于4月28日至5月2日在中国中晨国际文化艺术小镇举行,共接待全国参观人数达41.8万人次,交易额10.6亿元。展会期间,中国中晨国际文化艺术小镇画廊城签订画廊租赁2000余平方米,签订购买或租赁意向客户61家;中晨艺术网本次参展客商上线110家;中晨集团与红星宣纸集团、一得阁、宜兴10多位紫砂大师、博宝网等10余家著名文化企业及近百位书画名家达成了合作意向。

(二)积极打造新的书画展览品牌。2016年策划举办了“翰墨xx2016书画百家展”,截止目前已举办画展200余场;举办了国际艺术大师中晨xx面对面活动、山东省画廊协会成立大会、xx农村商业银行书画质押贷款模式会等活动;了2期书画指数。

(三)开展党员书画经营户挂牌承诺活动。在全市的党员书画经营户中实行“挂牌亮户、诚信守诺”经营制度,党员经营户向广大消费者公开承诺在经营过程中遵纪守法、诚信为本、文明服务,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党员公开身份、接受监督、明确责任、自树形象,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促使党员书画经营户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觉提高服务质量,真正做到让消费者放心而来,满意而归,从而赢得更多“回头客”,营造健康向上的书画经营氛围,促进书画产业健康发展。

(四)创建山东省艺术品经营示范区。为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明确行业底线,强化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加强内容监管,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断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推动艺术品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将我市打造成艺术品经营管理示范区,制定了统一的艺术品经营单位备案登记表,组织人员对全市1000余家艺术品经营单位进行了基本信息采集并登记备案。

五、全域覆盖,城乡互动,特色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一)民间文艺队伍展演。正月初四到正月十五期间,由各镇、街道和相关部门组成的民间文艺队伍在xx古街上展演,本次展演是2016年xx古城过大年文化系列活动的一部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文艺表演为全市群众及各地游客带来震撼的视听体验,为新春佳节营造了和谐欢乐的节日氛围,彰显出新农村、新农民的艺术风采,展现着新生活、新面貌的全新中国梦。

(二)2016年全市文艺汇演。汇演从2月23日(农历正月十六)开始,共演出13场。汇演为全市群众带来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演出,300余个精彩节目大多来源于基层,发展于基层,反映了基层文化繁荣的成果、民间优秀的文化艺术成就以及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变化和时代风貌。

(三)全省图书馆系统职工迎新春优秀书画作品展。2月2日至23日,全省图书馆系统职工迎新春优秀书画作品展在市图书馆书画展览室举行。本次书画展汇集了全省图书馆系统职工的近200余幅书画作品,充分展示了图书馆人的创作实力和艺术风采,丰富了广大群众的节日生活,提升了“文化xx”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元宵节灯谜会。正月十五日上午,“xx古城过大年”元宵节多彩灯谜会在范公亭公园李清照纪念祠举行。活动现场展出的2500条灯谜吸引了众多的游客,现场气氛热烈,使市民在传统文化活动中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元宵佳节。

(五)xx市2016年迎新春书画展。元旦期间,xx市“2016年迎新春书画展”在市图书馆三楼展出,共展出书画作品90余幅、摄影作品40余幅,作品形式多样、题材丰富,寄托着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流露出对家乡的浓浓热爱之情,丰富了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

(六)第九届全民读书节活动。第九届xx市全民读书节以“阅读让生活更精彩”为主题,包括“品味书香分享精彩”读书朗诵大赛暨潍坊市、山东省读书朗诵大赛选拔赛、全民阅读书目推荐暨书评活动、“全民阅读书香xx”公益广告刊播、“全民阅读直通车”工程全面启动、庆“六一”全市少儿猜谜会、小说、散文、诗歌征文大赛、“缤纷四季”文化喜乐会、“古韵书香”读书会等11项活动,目前已开展活动6项,参与群众10万人次。

(七)古城小戏曲惠民演出。组织文艺团体每周五、周六、周日在宋城大舞台演出京剧、吕剧小戏、折子戏,全年计划演出100场,目前已演出20场。

六、坚持依法行政严格管理,确保文化市场安全。

(一)加大文化市场检查力度。按照“稳定、规范、发展、繁荣”的总体思路,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强化对网吧市场、演出市场、歌舞、游艺娱乐市场管理,先后开展了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互联网文化市场专项整治等行动,进一步净化了文化市场经营秩序。上半年共出动检查人员300余人次,对网吧、KTV、电影院、印刷企业等100余家文化经营生产单位进行了彻底摸底排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均下达整改文书,明确责任人,确保整改到位。

(二)狠抓安全生产管理。对全市各文化经营生产单位开展安全生产风险点摸底排查、登记备案工作,截至目前完成150家文化生产单位风险点名册的登记备案工作。织文化系统各单位有序开展“2016年安全科技活动周”和“2016安全生产月活动”。通过发放宣传单、制作宣传展板、设置咨询台等方式,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应急逃生、自救互救方法。上半年未发生安全事故。

七、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好民生实事任务。按照既定的活动方案和任务目标,加大工作力度、服务力度,确保“精品大戏惠民行”任务的完成;继续实施“全民阅读直通车”工程,完成与所有镇图书馆数据对接,开通市民卡借阅功能,继续开展“你阅读·我买单”服务,协调组建馆校联盟。

(二)继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镇级全面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文体广场;完成106家农家书屋、1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提升建设任务;加快推进艺术馆群建设;开通“24小时图书馆”;完成《xx文艺》的出版工作;筹划建设xx市艺术培训中心;继续开展全民艺术培训;组织开展xx文化名家评选;完成《xx历史文化丛书》的出版工作;加强博物馆群建设,年内完成房可壮艺术馆建设。

(三)继续做好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继续做好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申报、保护及传承工作;做好传承人的培养工作;继续做好非遗艺术团常态化展演工作;做好非遗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工作;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组织xx挫琴、xx花毽、抖空竹等项目走进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等;全力做好xx非遗传习中心的设计、规划、建设工作,将非遗传习中心打造成为高质量、全方位契合xx深厚文化内涵的,集保护、传承、展示、互动、经营于一体的综合性非遗传习中心。

(四)继续开展好特色文化活动。6月至7月开展2016年xx市广场舞大赛和全市锣鼓大赛等特色文化活动;7月初组织开展“庆七一”庆祝建党95周年系列主题文化惠民演出; 8月初组织开展“庆八一”拥军专题惠民演出;9月份继续邀请省吕剧院、潍坊市艺术剧院等地市级以上专业院团来青演出;10月初组织开展“庆国庆”专题文化惠民演出;继续开展第九届全民读书节活动;继续组织古城小戏曲惠民演出,做到“天天有活动、周周有亮点、月月有专题、常年不断线”。

(五)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继续举办好“翰墨xx2016书画百家展”;加强大众书画市场建设;对艺术品市场进行规范整合,积极争创山东省艺术品经营示范区;做好国际艺术小镇提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