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十篇

时间:2023-10-07 17:25:07

生态环境智慧治理

生态环境智慧治理篇1

关键词: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

1智慧生态城市的定义

智慧生态城市是在建设数字化、现代化的智慧城市的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两者作为一个同等重要、密不可分的整体协同推进,按照生态学原理,建设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为核心的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宜居城市。一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以过分强调规模和速度,以大量掠夺自然资源、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现在,随着自然资源的日渐减少、枯竭,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日趋加剧,各种垃圾等对人类生存空间的侵占,自然环境早已不堪重负,并开始出现各种负面影响,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借助智慧产业的高速发展和普及,为改变当前现状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推行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在推进城市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使人民生活和生产活动高效、便利的同时,将对自然环境、资源消耗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发掘生态建设和智慧建设的结合点,形成新的产业模式,继续推动自然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智慧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家都意识到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2.1规划建设未融入“智慧生态”理念。过分追求城市化速度以及经济效益,把完成大量建筑和工业体系建设作为重点,甚至大力发展严重破坏环境、消耗大量资源的产业以拉动GDP,完全没有将智慧化、生态化理念融入到规划和建设中。2.2智慧和生态建设不均衡。在进行智慧生态城市建设时,虽然有这个理念,但是依然有失偏颇,通常以智慧化为建设重点,过多重视城市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等方面的建设,虽然能够对公共安全、环保、交通、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各种需求进行快速智能反应和管理,使人民的生活更加高效,但是在保证人民生活健康、减少资源消耗、减少环境破坏方面作为不大。2.3没有形成智慧生态建设产业。当前很多城市的智慧生态建设,大多是先进行智慧化建设,再牵强附会地引入一些生态建设,如先进的垃圾处理厂、绿化工程等,没有找到生态建设和智慧建设的结合点形成产业,没有对拉动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是如果在建设和改造之初就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推动智慧生态建设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保证良好的建设效果,而且可以极大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3推进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措施

3.1推进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基本理论发展。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作为一个较新的理论和概念,大多数人对其还比较陌生或不得要领。甚至有人认为推进生态建设会导致经济衰退而怀有抵制心理。所以推进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基本理论发展对建设智慧生态城市具有重大的指导和促进意义。智慧城市的建设在进行布局时必须充分考虑地理、人文、气候等因素,合理规划城市的规模和功能,结合智慧产业的促进作用,合理协调对自然生态的索取和补偿关系,充分发挥自然环境提供的优势,建立最适合的智慧生态产业,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利益,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从法规、道德层面入手对人民的生活方式、经济行为进行引导、规范,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科学利用理念。努力提高自然环境质量,为人民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确保经济发展,实现城市和自然地和谐相处。3.2进行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1)城市发展应重视生态环保。城市建立的初衷是推动经济发展,并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引进先进科技和设施保证人民生活幸福的同时,城市不能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当前科技发展迅速,完全可以利用科技优势,加速城市经济转型,建立最适合当地自然特点,对自然环境消耗最小、破坏最小的产业。同时加速对自然环境的补偿和修复,如植树造林、土壤修复、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防沙治沙、退耕还草、湿地恢复、固体垃圾治理,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倡导和推行节约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通过对自然的保护形成新的产业,拉动经济的发展。(2)科学的城市定位规划。在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过程中,良好的顶层设计比其它建设都要重要。要结合当地特点进行全面的、有远见的城市定位,强调土地/资源的混合利用、综合开发,将工作、生活、消费、环保等活动场所有机结合,将智慧和生态结合,科学划分合理的功能区。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并通过协调发展各种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加强功能区之间的沟通,提高智慧化管理水平,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新型城市。(3)大力发展智慧生态产业。城市依托的传统工业体系对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消耗和破坏。而智慧生态城市为保证经济发展,需要建立适合城市自身的智慧生态产业、通过智慧信息流引领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积极创新,通过高新技术推进生产业,如保险、商务、科技等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通讯、新能源、集成电子、大数据、先进制造、新材料等未来优势产业。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的同时,通过先进技术带动生态建设,保护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创建宜居的生活环境。

4结束语

当前城市化高速发展已经逐渐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长此以往,不论是对人类还是对自然环境都会造成极为严重的伤害。作为解决之道,建设智慧生态城市任重道远,目前理论和建设方式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按照科学的观念建设智慧生态城市与经济发展并不冲突,当形成智慧生态产业,其也会为经济提供强大的拉动力,使环境更宜居,使城市更智慧、经济更发达,也使人民生活更美好。

作者:窦宝仓 郭雯 单位: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安超,刘昌寿.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0,(5):48-57.

[2]毕凌岚.生态城市物质空间系统结构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4.

生态环境智慧治理篇2

关键字:智慧城市;社会治理;城市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而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逐渐出现了诸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人口膨胀、交通堵塞等一系列问题。而雾霾天气、酒驾醉驾、街头暴力、私人信息泄露等一些新问题的出现,也对传统城市社会治理方式和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对城市应急管理机制和信息技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和城市智慧技术的引入改变了传统城市管理单向命令和服从的管理模式,拓宽了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作用。智慧城市的建设更加关注市民的意见和需求,在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过程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对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阐释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崭新形态,它不仅包含对新一代信息系统和技术手段的协同运用,也包含更多的知识利用、环境建构等方面的跨界合作以及对人本价值理念的承载。智慧城市是建立在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智能协同、全面感知、市政结合的城市治理运行方式,达到提高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效益,实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智慧城市的突出内涵是赋予了城市以生命体属性,并以城市生命体属性为基本视角来完善社会治理。一般而言,智慧城市应具备如下特点:第一是长期发展战略与中短期城市规划建设的结合;第二是宜居的生态环境和智能的网络通信系统;第三是适宜的产业创新投资环境;第四是完善的医疗救助和社会福利系统;第五是健全的教育体制和文化娱乐设施。智慧城市是一个融合了人文属性、技术属性、社会属性的整体概念,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有效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建设智慧城市的对策建议

1、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城市管理的公共价值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是由智慧城市的拟人化内涵所决定,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提高人们幸福感的必然选择。第一要体现智慧城市管理的柔性化。即要体现城市管理的人性化和人情味,通过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和互动,促进人的自律自控和自我管理,从而充分发挥市民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第二要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智慧城市是伴随信息技术的充分发展而产生的,信息资源的充分运用既是为智慧城市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也是智慧城市管理所主要依托的管理模式。对城市各类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将成为智慧城市管理的关键点。第三要坚持城市管理的民主化。智慧城市的构建应当为广大市民充分参与城市管理提供更为便捷的途径和渠道,降低市民参与城市决策讨论的门槛和成本,推动城市管理向民主化方向发展。最后,要完善城市管理的动态化和精细化。智慧城市的建设和管理要改变以往静态城市管理的状态,将每一个城市构成要素的运行情况都能被实时感知和记录,做到由被动不救到实时处理的转变,实现城市的动态化管理。

2、优化政府组织体系,改革政府工作结构

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和变革,首先要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智慧城市的建设基于对社会治理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要求政府组织结构变得更为透明和开发,形成一种在政府、企业、公众与社会之间的良好交流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求政府组织结构要适应不断发展的网络化城市管理模式,展现出更大的灵活性与时代适应性。其次要进一步变革政府权力体系。变革政府权力体系以适应智慧城市建设下的有效社会治理,就是要改变传统直线式权力关系的弊端,重点处理好集权与授权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社会管理政策的有效运行。再次要着力改革政府工作结构。要实现建立在信息化技术之上的,智慧化办公手段和智慧政务系统,有效整合社会治理过程中大量的信息资源,提高政府业务效率和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利用。

3、引导多元主体的互动参与

建设智慧城市不仅是政府行为,更需要构建政府、社会、市场主体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公众、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团体或个人在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积极作用。首先,要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责任意识和行政补充作用。企业通过补充政府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中的局限和不足,实现自身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其次,要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管理参与度。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治理参与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成熟度。再次,要充分发挥公众作为社会基本“细胞”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人公作用。公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和评价标准。智慧城市下社会治理的开展要建立与公众的合作关系,促进公众的广泛参与。

三、结语

智慧城市是和谐社会理念下,伴随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而逐渐产生的城市发展的崭新形态。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有助于建立便捷有效的公共信息平台,拓宽了公众作为城市主人公对社会治理的参与渠道。对于社会治理创新、城市精细化管理以及城市的幸福感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智慧治理篇3

[关键词]智慧型组织;环境预测能力;以人为本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科技进步和知识更新速率加快,不确定因素加速了世界政治、经济、生态环境迅速变化。智慧型组织的提出为任何一种组织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乃至发展,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模式。因为智慧是一种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本文拟对智慧型组织的定义、特征及意义做一粗浅的探讨。

一、概念界定

要理解智慧型组织,我们有必要了解智慧的概念(wisdom,wit)。智慧: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马克思也说过:“当我们得到理解的时候,智慧是不会枯竭的;智慧同智慧相碰,就迸溅出无数的火花。”

本文定义的智慧型组织是指基于持续学习,能够透彻了解并预测组织所处的环境中各种关系,能够更快、更好地预见并适应环境变化,并且能根据环境的动态变化适时调整自身与环境之间关系,及时做出正确的对策,以高效实现组织目标。其组织结构形态应该多样化,也就说能够根据不同的部门特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以提高自身环境适应力。

二、智慧型组织的三个最重要的特征

1.对环境的了解透彻,有很强的环境预测能力。

智慧型组织能够透彻了解并预测组织所处的环境中各种关系,能够更快、更好地预见并适应环境变化,这是智慧型组织最核心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便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对策,以高效实现组织目标。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组织环境分为不同类型,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组织环境的复杂性。智慧型组织的核心能力就是对组织环境的透彻了解以及预测能力。理想的智慧型组织能够协调好智慧型组织与环境的关系,认为组织的发展是动态的,并且是“与时俱进”的,以保证组织与环境的共同发展,以达到相互促进的结果,使组织能够生存乃至发展。

2.学习的能力是智慧型组织中一项必备的基本要素和需求

环境是可变的,那怎样才能在可变的环境中把握主动?那就得靠学习。也正是通过持续地学习才能以达到智慧型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均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不同的境况下处理不同的问题。人始终是在追求一种更符合我们自身的自然状态。那怎样才能让组织拥有人的智慧呢?如何才能达到那种灵动的状态呢? 关键是智慧型组织中的人。因此我们应该想方设法也要让组织具有这种灵动性。而组织是靠人来运作的,因此,组织良好的运行关键是靠组织中的人。

组织的目标是追求组织理念的实现。智慧型组织作为组织的一种,它的目标也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组织的愿景连接组织成员的感情、希望和梦想,所以组织的愿景应得到共享。本文认为衡量智慧的组织的组织目标的原则是让大多数人满意的原则。任何一种目标实现有不同的方式,相同的结果付出的成本未必一样。通过智慧地处理问题,以达到让大多数人满意的结果。智慧的方法既应该遵循科学的方法论,又应该有组织成员基于对所在组织的了解基础上的个人的决断意见。最后所达到的目标结果应具有持续影响力,不但是短暂的,是应深深根植于组织成员内心的。

3.智慧型组织结构形态是多样化的,也就说能够根据不同的部门特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

智慧型组织不是指某一特定的组织,和一般的组织理论不同,智慧型组织只是强调组织的一种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要求组织根据不同的部门特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而不是简单地归类为u型结构或扁平化结构。这样组织就能够根据组织自身的特点、功能采用适合的组织发展的组织结构形态。

三、智慧型组织的意义

1.组织的理念在于实施以及坚持。智慧型组织就要求使学习成为组织成员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并且能在彻底了解环境的动态变化的基础上,适时调整自身与环境之间关系,及时做出正确的对策,高效实现组织目标。

2.本文认为智慧型组织最核心的意义是其理念体现了现代管理中最重要的理念——以人为本。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能与环境产生交互作用。智慧型组织的核心也正体现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智慧治理篇4

一、发展信息经济、推进智慧应用对于杭州的意义所在

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以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为重要内容、以扩大智慧应用和信息消费为重要导向、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经济快速发展,给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推动智慧应用,已成为各地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面对杭州发展新阶段、新挑战、新要求的形势,要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占领制高点,就必须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推动智慧应用。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生产美的必然选择。信息经济不但直接拉动投资、出口和消费三大需求稳定增长,而且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凤凰涅”、“腾笼换鸟”注入新的动力,已成为加速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从科技和产业革命趋势来看,随着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世界经济进入了大调整、大转型时代,主要发达国家以及国内发达省市都紧盯紧跟这一轮产业变革,积极寻找科技创新突破口,试图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先机。从破解自身发展难题来看,适应经济新常态,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目前杭州发展新常态日益明显,表现为四个基本特征:一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质效向中高端迈进;二是面临“三大压力、三大风险”和诸多既要又要“两难”困境等挑战;三是核心任务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四是主要动力是深化改革、创新驱动。适应新常态,不仅要在战略上保持定力,更要在战术上精准发力,紧盯发展趋势,发挥比较优势,找准突破口,更加自觉地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毫无疑问,就杭州而言,这个突破口就是发展信息经济、推动智慧应用。从发展基础条件来看,杭州具有信息产业基础扎实、示范应用广泛、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完善等先发优势。一是在网络建设、产业发展、应用服务等领域有一大批全国领先甚至国际一流的龙头企业。有以浙大网新、恒生电子为代表的全国领先的旗舰型信息软件企业,以华三通讯、华为、银江股份为代表的信息设备制造的龙头企业,以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大立科技为代表的智慧安保设备制造的世界前三企业,以阿里巴巴、网盛生意宝、网易为代表的电子商务特大型公司,以阿里云、华数为代表的大数据信息处理公司。二是拥有一批部级基地和试点。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获得各类部级试点城市和产业基地称号77个。杭州是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电子政务试点城市、数字电视试点城市、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全国云计算创新服务试点城市,也是国家软件产业化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中国软件名城、全国文化创意中心。三是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信息软件、电子商务等产业已成为我市新增就业的主渠道、财政收入的主来源、转型升级的主引擎。

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实现生态美的根本途径。信息经济具有更少依赖土地和劳动力等传统要素投入、更多依靠知识和智慧等创新要素投入的特征,是国家大力鼓励发展的绿色产业、低碳产业、环保产业。发挥生态优势要求杭州必须加快发展。关于“两座山”、“三阶段”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杭州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必须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另一方面,杭州的资源禀赋也决定了信息经济是杭州优先发展的产业,是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最佳结合点。像世界上绝大多数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所在地、金融机构后台服务所在地,往往都不在大城市,而是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生态一流的近郊。像我市五县(市)都具备良好的先天条件。杭州必须加快发展信息经济和智慧应用,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实现更高层次的环境与发展有机融合。日益突出的环境压力倒逼杭州必须加快发展。近年来,杭州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堪忧,饮用水源安全面临严重威胁,环境容量和节能减排空间不足压力与日俱增,总体上进入了环境问题敏感期和突发期,不更大力度地推进转型升级,就可能走入发展的死胡同。在有限的资源要素和环境容量空间不足的严峻形势下,要走出一条空间有限、发展无限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必须加快发展信息经济,为杭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发展阶段规律启示杭州必须加快发展。“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理论指出,污染在低收入水平上随着GDP增加而上升,在高收入水平上随着GDP增加而下降,拐点一般出现在人均GDP12000美元左右。目前我市人均GDP正处于这个阶段,必须主动遵循发展规律,通过加快发展信息经济和智慧应用,抢占生态制高点和发展制高点,使我市尽早迎来曲线拐点,率先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实现生活美的客观要求。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渗透进群众的生产生活,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从制造到智造”的新技术模式,卫星导航、智慧医疗等“从制造到制造+服务”的二三产业融合新业态,以及互联网金融、云计算等“从服务到服务”跨界融合服务新形态,正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工作、学习、商务、阅读、交流、娱乐等基本方式。调查显示,智能手机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现在人们随时随地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其中家中(66%)、旅途中(59%)、乘坐交通工具中(52%)、餐厅(38%)及商场(30%)是使用最频繁的地方,超过一半的城市智能手机用户曾经使用智能手机购物,主要购买项目包括票务、娱乐产品、出差、旅行、服饰、百货与食品、家居、美容与化妆品、电子产品等。这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人脉建立方式既迅捷又高效,已逐渐成为时尚人群特别是年轻人最为倚重的沟通和消遣方式,其中蕴含的商机和机遇不言而喻。只有加快发展信息经济和智慧应用,才能跟上信息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变革新趋势,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同时,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以加快信息化为抓手,大力发展信息经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根本在于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其中发展信息经济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撬动杠杆。目前,我市城市化率达到74?郾3%,已经进入了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新阶段,必须充分运用信息化这个有效载体,促进“四化同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提升五县(市)及广大农村的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

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央两次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依法治国”这两个“姊妹篇”,为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绘制了“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目前,以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提出了重大挑战,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掌握运用互联网思维,成为发展信息经济的行家里手;如何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汇聚改革发展正能量;如何有效整合和运用分析大数据,更好地管理城市、服务民生;如何加强政府监管,依法管理网络社会,确保信息安全,等等,都对各级领导干部能力水平的提升提出了新要求。对杭州这样的省会城市和长三角中心城市来说,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主动顺应时展,坚持把着眼点放到促进社会参与、着力点放到激发社会活力、落脚点放到增进人民福祉上来,主动改变传统的政府治理理念、思维和方式,加强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社会保障、市场监管、环境监测、信用服务、应急保障、治安防控、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领域集成应用,大力推进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水务、智慧健康、智慧安居等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推动社会管理尽快向社会治理转变。

二、当前杭州发展信息经济、推动智慧应用的主要任务

杭州发展信息经济、推动智慧应用的主要任务,概括起来就是“一二三四五”,即要坚持智慧产业化、产业智慧化“一个方向”,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坚持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应用服务“三位一体”,突出空间布局、自主创新、项目带动、人才支撑“四个重点”,做好组织、平台、政策、考核和安全“五大保障”。

明确一个方向,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坚持智慧产业化、产业智慧化方向,一手抓大力培育新兴智慧产业,一手抓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加快智慧产业化。当前世界正在从IT(信息技术)时代走向DT(数据技术)时代。IT和DT之间,不仅仅是技术的变革,更是思想意识的变革,IT主要是为自我服务,用来更好地自我控制和管理,DT则是激活生产力,让别人活得比你好。要主动适应这种IT时代向DT时代迈进的趋势,加快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支持物联网、云计算和下一代网络架构等信息产品的研发、应用,努力在重点领域、核心产品、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以智慧产业化推动杭州经济向高效益、集约化、低碳化方向发展,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转型发展。对杭州来说,重点是要加快建设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基本建成全国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中心、物联网产业中心、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智慧物流中心、数字内容产业中心,打造以万亿级智慧产业规模为核心的信息经济产业群,率先成为特色鲜明、全国领先的信息经济强市。加快产业智慧化。充分把握信息技术升级换代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机遇,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支持发展嵌入式软件、无线传感、工业控制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入实施“四换三名”工程,加快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和培育名企、名品、名家工作,率先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重点领域构筑智慧应用体系,推动传统产业设计研发数字化网络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营销服务网络化,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创新,以产业智慧化来引领和带动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发挥两个作用,充分激发发展动力。杭州是民营经济强市,市场机制灵活是杭州的先发优势,这也是信息经济和智慧应用得到快速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按照市场“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要求,真正做到该交给市场的还给市场,该交给社会的转给社会,真正做到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发挥好“无形之手”的撬动作用。同时,要更好地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市场配置作用,关键在于政府的自我革命。尤其要狠抓投资发展环境优化问题,既要抓好顶层设计、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又要结合杭州实际,推进简政放权,特别是抓好“四张清单一张网”,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后续监管制度,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社会的创造力。

坚持“三位一体”,不断完善发展体系。所谓“三位一体”就是指信息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应用服务三个方面要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基础建设,要坚持“优网”和“搭台”并重。“优网”,就是要以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为抓手,大力推进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升级改造,提升网络容量和智能调度能力,实施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实现宽带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快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统筹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提升“三网融合”工程。“搭台”,就是要围绕国家云计算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依托阿里云计算等技术,推动“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平台”智慧云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云平台,打造服务全国的智慧“大脑”。应用服务,要坚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家庭共推。以建设信息消费和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快民生领域的智慧应用和信息服务,发挥信息经济对保障改善民生的支撑性和带动性作用。推动各个专项应用,包括智慧党建、智慧城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旅游、智慧交通等,构建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智慧民生服务体系。围绕国家数字家庭创新基地建设,实施“物联网进家庭”计划,开展智慧城镇(社区、园区、家庭)试点,大力发展家庭智能终端,满足市民对高品质智慧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同步助推产业发展。

突出四个重点,做实做强发展基础。一要突出布局优化。顺应智慧产业知识技术密集、产业集聚度强、公共平台服务要求高的发展特点,按照“四化同步”和“多规合一”的要求,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争创工作,抓紧出台各级各类开发区整合提升方案,研究制定支持重点产业平台建设扶持政策,加快建设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差异发展的智慧产业发展核心区和重点特色园区。最近,杭州明确了信息经济和智慧应用“三镇三谷”的建设重点:①上城山南小镇,现已入驻敦和投资、赛伯乐投资、私募(对冲)基金类企业51家,到位注册资金56亿元,管理资产规模达到200多亿元。山南小镇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和培育100家以上、辐射带动周边300家以上的各类私募(对冲)基金、私募证券期货基金、量化投资基金及相关财富管理中介机构,管理资产力争超过5000亿元。②西湖云栖小镇,位于之区块,规划用地3415亩,规划建筑面积212?郾95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20万平方米,园区内已入驻阿里云、华通云、威锋网、云商基金等涉云企业80多家。计划通过3-5年集聚上千家涉云企业,涵盖云计算应用,如APP开发、游戏、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数据挖掘等领域,形成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条,力争实现产值100亿元、税收5亿元。③余杭梦想小镇,计划打造“人才+创新”、“科技+金融”、“经济+文化”的最具活力的大学生创业乐园和最具特色的创新资本集聚高地,力争在3年内集聚大学生创业者10000名、大学生创业项目2000个;集聚基金(管理)及相关机构300家以上,实际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000亿元,金融资产总额超过3000亿元。④杭州云谷,将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在三墩镇打造“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的产业带。⑤西溪谷,将西溪路两侧10?郾38平方公里面积,打造成高新技术引擎、生态文化长廊、创新创意高地。⑥“钱江传感谷”,现已培育和引进了一批实力强、技术新、潜力大的传感器产业领军企业,正与国家工信部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德国AMA协会共同启动“杭州国际传感谷”建设。二要突出自主创新。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集中优质创新资源向智慧产业圈层(链)重要环节配置,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战略产品研发计划,协同突破技术瓶颈,切实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鼓励和引导企业围绕产业基础、关键技术、重点应用制定一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抢占信息经济发展的话语权。三要突出项目谋划。谋划和推出一批引领性龙头项目、突破性创新项目、支撑性平台项目、实体性产业项目和应用性民生项目,在完善智慧产业链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四要突出人才支撑。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着力从体制机制上破解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上的障碍,完善以用为本的人才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大力实施全球人才“521”计划,不断集聚国内外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加快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做好五大保障,着力强化发展支撑。一要强化组织保障。建立领导小组,确保信息经济发展健康、有序发展。二要做好平台保障。以培育完整产业圈层(链)为方向,以打造差异化特色园区为载体,以搭建产业联盟和技术创新联盟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推进资源共享、跨界发展。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价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拓展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功能,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三要做好政策保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试点及政策、资金支持,抓紧推进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创新财政支持产业发展的方式与机制,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和统筹投入力度。设立智慧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引导和带动信贷资金、各类投资基金投向重点项目、优势企业、产业基地以及公共平台建设。四要做好考核保障。分解落实目标任务,纳入全市综合考评体系,加强考核激励,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加快构建信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提供决策和考评依据。积极开展示范单位、先行区和先进行业创建。五要做好安全保障。加强安全管理,营造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

三、发展信息经济、推动智慧应用要重点突破的几个环节

杭州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已经明确了发展信息经济、推动智慧应用的总体部署。当前这个阶段,重点要在“五个进一步”上下功夫,做到撕开口子带动全局。

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当前,发展信息经济、推动智慧应用,重中之重是要抓好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项国家战略”争创工作。要紧紧围绕“力争明年获批”目标,抓紧深化细化“两区”创建方案,积极主动加强与国家部委、省里的对接、配合,努力实现“两区”有机融合、政策相互叠加、效应乘数显现。要按照“分步走”要求,围绕加快推进信息共享、金融服务、智能物流、电商信用、风险防控、统计监测“六大体系”和线上“单一窗口”、线下“综合园区”两大平台建设,坚持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争取在跨境电子商务国际规则制定、金融支持、税收便利、数据化监管和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参与打造“网上丝绸之路”,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成果,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自由化、便利化、规范化、法治化,为推动形成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大格局作贡献。要围绕创建“一区多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着力在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上下功夫,在健全以民营经济为基础、民营企业为主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支撑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创特色,在争取建立股权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制度体系上求突破,切实解决好科技创新“四不”问题,充分发挥创新在转型升级中的引擎作用。

进一步推动项目落地。发展信息经济、推动智慧应用,最终要落实到一个个具体项目上。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鼓励企业跨界兼并重组,招引世界500强、央企国企、浙商杭商等“三管齐下”,争取在杭设立研发总部、营销总部和产业基地,力争在若干领域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百亿级龙头企业。要深化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全面深化与名校大院和各大企业的战略合作,特别是要抓住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为杭州带来的难得机遇,全面深化与阿里巴巴的战略合作,加快推进电子商务服务业、互联网金融产业、现代智能物流、跨境电子商务、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产业集聚区和“信用杭州”诚信体系这“五区一体系”建设,争取阿里巴巴募集的资金更多投在杭州,把类似农村电子商务总部、湖畔(创业者)大学、云栖大学、世界妇女创业者大赛、中国慈善大会等更多的好项目、大项目落户在杭州,使“阿里巴巴”这艘杭州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旗舰行得更远。

进一步狠抓难点突破。要全面深化相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勇于打破信息“孤岛”。推进政务数据开放和政务数据上云,建立综合数据库,构建基于云计算技术架构的政务大数据云平台,加快实现跨层级、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逐步将企业信用、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综合交通、公用设施、环境质量等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等机构将教育、医疗、就业、旅游、生活等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支持社会力量应用信息资源发展便民、惠民、实用的新型信息服务,鼓励发展以信息知识加工和创新为主的数据挖掘、商业分析等新型服务,加速信息知识向产品、资产及效益转化。

生态环境智慧治理篇5

前言:“大数据治理”的两层含义

在全球范围内,运用大数据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渐成趋势。2015年9月,国务院正式《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充分利用大数据,“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未来如何利用大数据提升治理能力将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本研究报告所提到的“大数据治理”包含两层含义,涉及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利用大数据做好智慧城市的治理;另一个则是在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好对大数据本身的治理,比如界定数据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采集边界、隐私保护等基本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如果做不好对大数据本身的治理,那么对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开放就会变得无章可循,最终也会影响利用大数据来治理好智慧城市的效果。所以为了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这两个问题需要一起考虑。

智慧城市:从“管理”到“治理”

1、什么是“治理”?

1995年,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在其的《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研究报告对“治理”的概念做出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认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治理共有四个主要特征:(1)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2)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3)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4)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2、互联网助力从“管理”到“治理”

智慧城市的内涵就是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深度融入城市的规划、服务和管理的整个过程,参与者包括政府、市民、企业、第三方组织等。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的不同之处在于,“管理”强调政府作为城市管理者,实现自上而下的管理。“治理”追求的则是政府、企业、市民和第三方机构等共同进行城市治理,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实现上下互动,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模式。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开放共享原则为这一新型城市治理模式的落地提供了基础性支撑。只有各方都了解相关信息,才能有效地进行沟通协作。而互联网技术则为提高城市治理效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大大方便城市各方的协调和互动。

在神州数码智慧城市研究院咨询总监杨显峰看来,通过广泛采集数据,综合处理数据,实现公共服务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这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选择。政府在收集利用数据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利用大数据提升决策水平,是实现政府由“经验管理”到“科学治理”转变的重要手段,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腾讯集团副总裁江阳认为,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进一步助力政府的治理创新,以及减政放权等重要的改革方向。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工具,甚至是互联网思维,来进一步进行运营模式、组织生产模式的改进,提升政府的服务效率。

3、智慧城市的治理目标:宜居、宜业、可持续发展

美国智慧城市理事会(Smart Cities Council,以下简称SCC)是2012年成立于西雅图的一个私人行业联盟,是美国智慧城市研究的领先者。SCC认为,一个智慧的城市是要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增强其宜居性(livability)、宜业性(workability)以及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SCC的这一观点也就道出了智慧城市的治理目标,那就是“宜居”、“宜业”与“可持续发展”。“宜居”就是要让市民生活得更舒适,“宜业”则是要拉动城市产业发展,“可持续”则是要让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惠及当下,还要惠及未来。所以城市治理不仅要服务市民的生活,还要服务企业的发展,不仅要服务当下,还要服务未来。如何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在有限的资源、资金条件下优化城市治理,进而向市民、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是智慧城市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让城市“宜居”就是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让广大市民获得一个舒适、干净、便捷、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具体而言就是要让市民能够便捷地享受到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资源。2015年,我国很多城市都受到了雾霾的侵扰,让城市管理者和广大市民都充分意识到了做好环保的紧迫性。

让城市“宜业”则要拉动城市的产业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繁荣。城市的产生是人口集聚的结果,而人口往往也是因产业而集聚。产业发展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否则城市的发展将丧失活力和动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我国城市的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是从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产业模式,逐步转向低投入、低污染、低消耗、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的产业模式。鼓励一座城市发展好高效、绿色、可持续的产业,有助于提升对清洁廉价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物排放,这样不仅能提升一座城市的宜业性,也能提升其宜居性。为拉动一座城市的产业升级,需要通过有效的城市治理,创建一个运行效率高、服务效果好、创新动力足的产业经济运行环境。

4、大数据:智慧城市的“血液”

发展智慧城市的一大要义就是通过深度、全面的信息化来满足城市管理方式转变的需求。智慧城市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经济、社会、民生等各领域的充分运用,能够有效提高对各领域信息数据的感知、采集、建模、分析和处理能力,为城市的大数据治理提供了数据基础。智慧城市所积累的数据资源,可被用来提升一座城市的规划发展能力、公共设施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结合信息惠民工程实施和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条块结合、联合试点,实现公共服务的多方数据共享、制度对接和协同配合”。

智慧城市与之前的“数字城市”、“信息化城市”、“智能城市”的不同之处在于,智慧城市是信息通信技术对城市各方资源配置方式产生基本影响下的产物。智慧城市中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是深刻而全面的,伴随信息技术的理念和精神也逐步渗透到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并产生根本影响,为城市治理制度、规则等方面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智慧城市可以让城市各方很方便地共享诸种决策信息,并获得平等参与城市资源配置的可能性。大数据的充分运用有助于推动城市各项事务更好地实现公开、公平、公正。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城市运营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一是辅助城市管理者作决策,二是预测未来事件发生的几率,三是提高协调各方资源的效率。徐州市副市长冯兴振表示,在发展智慧城市的历史机遇下,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平台服务的深入加载、数据价值的不断显现,徐州城市将形成更为精细、高效的治理模式。

SCC认为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对数据的使用。智慧城市是“系统的系统”(Asystem of systems),能源、水、交通、环境等系统元素之间彼此影响,产生了大量可供挖掘价值的宝贵数据。SCC将智慧城市的核心功能概括为3C,分别是收集数据(Collect data)、传输数据(Communicatedata)和处理数据(Crunch data)。

收集数据:智慧城市运用分布在城市各个角度的传感器和终端设备收集各方面的指标数据,实时监测原始的动态信息,并储存于现有的数据库系统。比如,针对智慧交通的高精度传感器,可以及时监测城市各处路况和拥堵信息。在获得相关使用者允许的情况下,市民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也可以成为传感器,了解城市不同地段的人流量、拥挤度等。现在一些景区已经开始尝试通过游客的手机信号来评估景区的人流拥挤状况,为控制流量与游客导流提供决策信息参考。通过收集数据,政府、市民和企业等城市主体将更加了解其所在的城市。在假期出行游玩前,游客不再需要根据经验来猜测某街某地是否拥堵,可以通过手机等终端实时获得相关的数据信息。

传输数据:各种传感器在收集数据之后,还需要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渠道,将各类数据传送到城市的控制中心。智慧城市数据传输的最终目标是让连接无处不在,实现万物互联。

处理数据:完成数据收集和传输之后,还要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以更好地认清现状、预测未来。认清现状有助于根据实时需求实现相关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比如电网的供需平衡、调整交通信号减少拥堵等。预测未来则是为了提前了解各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提前做好准备。比如提前预测即将到来的暴雨是否会引发洪水或内涝。数据分析是将数据“升华”为智慧的关键一步,可以为改善城市治理提供有效决策。

中央党校“中国智慧城市课题研究小组”成员阎荣舟认为,城市管理者实现自我革命还不能使得城市智慧自成,还需要整合城市信息管理体系,形成一张网、一张图、一张嘴。所谓“一张网”,就是城市的信息收集网络要形成一个技术标准,可以嵌入,可以延展,消除信息孤岛,消除信息鸿沟。所谓“一张图”,就是城市规划可以分开规划,但必须综合执行,使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规划、文化发展规划、土地规划等多个部门规划能够内在逻辑统一、技术指标统一,可以叠加,互为补充。所谓“一张嘴”,就是城市治理的主体,要达成统一规则体系的共识,万口说一言,消除以部门利益和部门标准为内核的碎片化话语体系。

智慧城市大数据治理的实践探索

1、我国积极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

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拥有大量与市民生活、企业生产相关的宝贵数据,比如:气象数据、金融数据、信用数据、电力数据、煤气数据、自来水数据、道路交通数据、客运数据、安全刑事案件数据、住房数据、海关数据、出入境数据、旅游数据、医疗数据、教育数据、环保数据等。为充分发挥这些数据的价值,我国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加快公共信息资源的开放步伐。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单志广介绍,在我国,政府部门和公共部门掌握超过了80%最有价值的数据。

2013年,国务院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要求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推动市政公共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等机构开放信息资源。2014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文件中提到,“大力推动政府部门将企业信用、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综合交通、公用设施、环境质量等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等机构将教育、医疗、就业、旅游、生活等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推动建立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数据资源清单,按照“增量先行”的方式,加强对政府部门数据的国家统筹管理,加快建设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

由贵州省政府主导打造的“云上贵州”,是一个汇聚政府和企业数据的数据平台,实现了数据存储、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云上贵州”涉及电子政务、工业、交通、环保、旅游、商务、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从2014年起,贵州省以工业、交通、旅游、环保等7个部门为首批试点,开展数据集聚和云应用。政府部门不再自建数据中心,全部使用“云上贵州”平台所提供的云存储和云计算服务。通过“云上贵州”平台,政府各部门间实现了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减少前置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使公共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在基础设施配套完备的前提下,“云上贵州”按照“谁拥有、谁定级”的原则,将每朵云的政府数据资源分类梳理,形成目录。按完全开放、有条件开放和暂不开放三级,将数据分为绿数据、灰数据和红数据。利用“云上贵州”平台,“智能交通云”实现了与公安、消防、医疗等部门的联动互通,通过联合执勤的方式,出警效率大大提升。

无锡市提出了“一中心四平台”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架构模式。“一中心四平台”主要包括城市大数据中心,以及电子政务、城市管理、经济运行、民生服务四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截至2015年底,无锡市“一中心四平台”已汇聚了来自34家委办局的5799个数据项,1亿4千万余条数据,基本建成人口、法人基础信息库,实现了电子政务、城市管理、经济运行和民生服务四大领域运行情况的实时展现和数据挖掘分析,初步形成了“全市政务数据统一部署,基础数据统一集聚,业务数据深度融合,应用数据深入挖掘,主题数据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共享,目录与交换体系全面完善”的大数据生态体系。

2、海外城市利用大数据治理交通拥堵

海外一些城市在利用大数据治理交通拥堵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瑞典国家公路管理局和斯德哥尔摩市政厅通过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令斯德哥尔摩市的交通拥堵水平降低了25%,同时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40%。斯德哥尔摩市在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上设置了18个路边监视器,利用射频识别、激光扫描和自动拍照等技术,对所有车辆进行自动识别,在工作日的上午6点半至下午6点半的时段,对进出市中心的车辆收取拥堵税。如今智能交通系统已经成为斯德哥尔摩市的一张城市名片。另外在欧洲一些城市,红绿灯的间隔时间可以通过不同的时段人流量、车流量的统计和实时观测来进行调节和设置,缩短不必要的等红灯时间,提升出行效率。美国纽约市目前已建成一套覆盖全市的智慧交通系统。纽约市的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及时跟踪、监测全市所有交通状态的动态信息,一方面可以让机动车驾驶者及时按照交通拥堵信息选择最佳行驶路线,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相关政府部门根据最新的路况信息进行交通管理。

3、那些“先天长着数据触角”的智慧城市

韩国的松岛新城可以说是“天生”的智慧城市。作为韩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代表性项目,松岛新城规划的主体思想就是在一片土地上从零开始,建起一个适合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未来城市,其目标是杜绝现代都市生活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在各个方面都能满足世界级城市的要求,为市民提供优越的生活质量。

松岛在规划建设中将先进甚至超前的信息基础设施投入作为重点,在交通、城市管理、居住、办公等方面,均实现了信息基础设施的“无时无刻无处不在”。所有的城市信息都会汇集到城市综合运营中心,并对外提供各类服务,让市民和企业能够很便捷地享受到信息服务。数以百万计的传感器部属在松岛道路、电网、供水和废物处理系统中。该系统能够精确追踪、Ⅱ向应甚至预测人流和物流的变化。神州数码智慧城市研究院咨询总监杨显峰指出,像松岛这样从零起步的新城,在发展中确实避免了很多老城发展困境以及改造所面临的高昂费用,但也缺失了一个城市所必须的文化底蕴,所以有人会担心这样的新区会变成“城市主题乐园”。

日本千叶县的柏之叶智慧城市是由一个房地产商联合25家大型企业共同建设的一个智能化城市。柏之叶倡导的三大理念是环境共生的城市、健康长寿的城市与新型产业创新的城市。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是柏之叶的一大特点。柏之叶全部实现了家庭能源和社区能源的智能化管理。很多建筑的外墙都有太阳能设施,这让太阳能成为市民家庭使用的清洁能源。在居民家里的控制调节设备可以根据每个家庭对能源的使用习惯,及时调节室内温度和能耗的变化。对于每个家庭,在白天能源使用量较低的时候,所有能源都会集中到一个储电系统中。在晚上的能源使用高峰期,白天储备的“闲置”能源会自动从储电系统返回到各家庭中去,整个过程都受控制中心的自动控制。此外,柏之叶对每个家庭的能源消耗都有统计,对耗能少的家庭会给予社区服务的奖励。

4、那些“后天装上数据触角”的智慧城市

美国芝加哥市通过在街边路灯灯柱上安装传感器,构建收集城市信息的触角。这些“灯柱传感器”可以收集芝加哥的路面信息,检测环境数据,如空气质量、光照强度、噪音水平、温度和风速等。芝加哥城市信息技术委员会提供的资料表明,这些“灯柱传感器”不会侵犯个人隐私,它只侦测信号,不记录移动设备的MAC和蓝牙地址。未来几年“灯柱传感器”将分批安装,全面覆盖芝加哥市的大小街区。

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智慧城市建设包含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社会公共服务和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包容开放的系统。巴塞罗那利用传感器技术及时响应城市生活中产生的诸多需求。比如智能灌溉系统可以通过地面传感器提供湿度、温度、风速、阳光和气压等实时数据,以调整植物灌溉时间,让灌溉更科学;在垃圾回收箱顶部和底部安装的容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气味传感器,可以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的方式将相关信息反馈到垃圾处理控制中心,进而灵活安装垃圾运输车的出行频率和路线,提高垃圾处理效率。

维也纳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地下水管网排水系统进行智能化管理。奥地利在地下管网不同枢纽位置安装了230个监测设备,在暴雨天气时可以对管网内污水的流速、流量、水位等运行情况进行分层监测和实时监控,实时掌握管道淤积情况,保障水情及时疏通和其他可控操作。同时维也纳管网公司与国家气象局密切合作,及时向控制中心预报暴雨走向、降水量等,以随时跟进对排水管网的智能化管控。

据神州数码智慧城市研究院咨询顾问薛宇介绍,荷兰阿姆斯特丹市与埃森哲公司、奥地利理工学院联合开发了DSE决策支持环境。DSE是一个在线的城市能源规划工具,可以让城市的利益相关者和决策者对能源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创建不同的转型计划,并在虚拟平台下进行场景模拟,计算各模拟措施对城市关键指标(例如二氧化碳、可再生资源、成本)的影响。DSE汇聚了来自于阿姆斯特丹市40万建筑物的各项数据,包括建筑细节信息(年龄、表面、能源标签、类型、功能等)、能源消费消耗数据(电力、天然气、热能)、人口参数(家庭规模、年龄构成)、新能源分布(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类型。DSE汇聚的数据既包括城市整体信息,又聚焦于重点城区,还细化到每幢建筑,可以支撑多种计算和测量。由于DSE是一个互联网化的工具,所有城市都可以使用这个工具并向彼此学习。

智慧城市大数据治理需注意的问题

1、技术不是城市“智慧”的全部

技术是实现智慧城市的一种途径和手段,但并不是智慧的全部。对诸种先进技术手段的充分运用也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而不是智慧城市的全部。所以我们不能从信息技术应用这个单一维度来评判一座城市是否智慧。大数据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一种工具,我们在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唯工具论和唯大数据论,要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发展智慧城市不仅仅是应用最先进的技术,还要注重对一座城市历史、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美国智慧城市研究专家安东尼・汤森在其著作《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未来》一书中,曾指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我们并非使用新工具解决城市问题的第一代人,但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智慧,吸取过去的教训,并在这一次取得成功呢?”,“当听到人们谈论技术将如何改变世界时,我都会异常紧张。对技术的了解足以让我知道它的巨大潜力,还有它严重的局限性。当把技术轻率地用于解决复杂问题时,其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副会长胡小明曾表示,“智慧城市的思维逻辑是超越IT层次的,首先是城市智慧发展目标的合理定位,其次是实现路径的可行性,确实保证达到预定的效益。单纯的技术是无法保证效益的,IT只是工具,工具并无智慧,智慧体现在城市整体系统的配套优化改造方案之中。只有超越IT的思维才能驾驭诸多超越IT的资源,实现智慧城市目标”,“智慧城市应当是多样的,不应当强加上某个统一标尺,有些人认为可以简单地用信息技术使用率来评价城市智慧化的水准,即某种IT设施的普及率,如智能手机普及率、电子商务使用率、云计算普及率等等,但这种标准反映出的是IT工具使用情况,与城市智慧无关,用电脑写论文并不一定比手写论文水平高。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标准会使地方政府偏离智慧发展的本质问题而去追求虚幻”。

2、大数据治理的局限和应用范围

现在大数据的概念炒的火热,然而对于智慧城市的治理而言,大数据也不是万能的,存在局限,有着一定的应用范围。在国家发改委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看来,大数据主要帮助政府来解决瞬间的、局部的、突发的事情。在中国信息协会常务副会长胡小明看来,大数据的优势在改进微观具体业务,而不是做出宏观上的决策。大数据来自微观业务领域,其聚集的数据是特定环境的数据,大数据所揭示的规律正适合于相应环境的业务改进。大数据的优势是能够发现特定领域内的精细规律,用于微观业务改进会有很好的成效,大数据规律的应用范围应只适合于特定的环境,环境扩大化会增加不确定性而降低规律的应用价值。大数据来自细节,其大展身手的天地也是细节,只有在细节改进成为主要问题的环境中大数据应用才会产生真正的效益。

城市运行过程中在市政、交通、环境、商业等各领域会产生巨大的数据,巨大的价值也蕴藏其中,需要加以挖掘和分析。与智慧城市治理相关的数据来源主要是各类传感器收集的数据信息、市民在社交网站等网络平台上的信息等。大数据的一大价值是有助于预测未来。如果能够根据一座城市各领域的历史性数据对未来进行预测性分析,在纷繁复杂的现象和数据中找到关联,形成结论,提前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比如交通拥堵、用电高峰、管道泄漏、犯罪行为等,有助于城市治理者未雨绸缪制定好对策。另外为满足市民常态化的生活需求,城市治理者还要充分挖掘大数据资源,打造市民公共服务平台。

3、不要指望大数据能给出清晰的答案

大数据更多发挥的还是辅助决策的作用,而不能指望大数据能完全代替人来做决策,给出清晰的答案。大数据的“大”是相比之前人类拥有的数据资源而言的,而它所谓的“大”相对整个世界所富含的数据来说,不仅在当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穷尽一切。用大数据认识现状、预测未来还是具有局限性的,某种程度上也是“管中窥豹”。所以大数据只是为城市治理的相关决策提供更多参考信息,还是需要结合人的智慧和经验来做出最终判断和决策。

在大数据分析异常火爆的当下,提到人类的“经验”难免给人一种抱残守缺的感觉。然而我们还是不能忽视人类智慧、经验,甚至是直觉对于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性。相比白纸黑字的大数据,人类的经验和直觉因为难以被量化和可视化,充满了不确定性,给人以不靠谱的感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影响这个世界发展的很多因素也都难以被数据化。当然一座城市有着高度复杂的经济社会现状,完全依赖城市管理者的个人经验和直觉来做决策也不科学,这就需要将大数据与人的智慧、经验、直觉进行完美结合,在互补中达成最佳决策。

在胡小明看来,大数据能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属于牛顿时代的思维,现代科学认为不确定性是事物的本质,不是大数据想消除就能消除的。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数字化的,人们的意愿、士气、决策者对形势的感受力、决心与毅力等,都无法数字化,且对决策越重要的因素越难以数字化,离开这些未能数字化的因素大数据决策将毫无意义。

4、要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说过,“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目前城镇化率已经突破53.7%,在基础设施、经济体量和人口规模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发展。然而我国城市也面临交通拥堵、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

在我国发展智慧城市是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有助于解决大城市病、促进各大城市群科学合理发展。互联网、大数据有助于解决资源分配不合理难题,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单志广提出了“中国特色智慧城市”的概念,认为中国智慧城市核心是要解决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现实需求问题,而不是学国外看起来非常花哨的所谓数字化场景。

5、关注数据边界问题

无论是政府开放数据,还是企业开放数据,肯定都不是开放全部数据。因为这要考虑信息安全、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多方面的问题。然而哪些数据该开放,哪些数据不该开放,则需要制定一个标准,加以界定。目前民众网络行为所产生的数据已经成为大数据的重要来源,一些机构也会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那么这些数据的所有权是归网民,还是相关网站,是一个需要界定的问题。当大数据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重要资产和资源,需要通过法律来界定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基本属性。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钮心毅就表示,希望对大数据进行立法,能立法保护个人信息,需要国家法律来界定哪些数据能拿来做分析,哪些不能使用。神州数码董事局主席郭为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表示,“从09年开始,我作为两会的代表就提出了这个关于数据的这样一个概念,因为围绕着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等等以及如何交换价值体系等等,如果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清晰明晰的法律界限,实际上我们讲智慧城市也好,数据开放也好,都没有依据的,都会带来很多的麻烦”。单志广表示,“只有建立好非常完善的关于重要数据、个人隐私保障的法律法规,以及标准体系,还有工作规范、技术要求,才能真正保障大数据发展是健康有序的,而不是以损害我们的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甚至国家安全作为代价。”。

除了数据开放层面,数据采集层面也涉及数据边界的问题。比如现在不少城市都在公共场合安装了摄像头,这些摄像头所采集的影像资料有利于提升城市治理效率,但同时也面临市民隐私保护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说,如果一座城市所有的公共场所都安装有摄像头,那么一个人从早上出门,到晚上回家,他在户外一天的活动路线和行为,通过众多摄像头的“拼接”可以被了解的清清楚楚,等于被无形跟踪了。这些视频资料在采集和使用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考虑哪些边界,都需要相关法规加以明确。据李铁主任介绍,德国柏林共有360万人口,全城只有360个摄像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人强调隐私权,所以政府就装不了。

日本金泽大学环境设计学院教授沈振江介绍,大数据和开放数据的概念在日本是比较模糊的。日本在大数据公开方面经历了一个很曲折的过程。比如在2013年,东京地铁数据公开一个月之后就被迫停止,因为有人在告他们,国会没有相关的立法。2014年,日本了《个人信息保护法》,指出大数据公开之后,公司可以对数据进行商业易,前提是必须把个人信息这部分的内容删除。

纽约市的开放数据平台就考虑到了对公众隐私信息的保护。该平台开放了按邮政编码分区域的人口统计信息、用电量、犯罪记录、饭店卫生检查、注册公司基本信息和中小学教学评估等历史数据,并没有开放每家每户的人口数量等比较隐私的信息。据单志广介绍,加拿大有一个新的信息化项目要开发,首先不是先拿给技术专家论证,而是先让信息隐私官去评估。一个新的技术应用可能会让市民受益,但是如果它侵犯了个人隐私,就通过不了信息隐私官这个环节,就需要重新调整方案。

智慧城市大数据治理的对策

1、做好大数据本身的治理,保证数据质量

当前,大数据逐渐成为一种驱动智慧城市治理和运行的重要战略资源,但若要让其发挥最大价值,首先要保证数据本身要有很高的质量,这就需要做好针对大数据本身的治理。如果没有做好数据本身的治理,数据质量不高,那么依靠这些数据就很难治理好智慧城市。现在数据开放的呼声很高,然而在数据开放的同时要保证数据质量,否则数据开放的程度越高、被应用的范围越广,数据带来的危害也就越大。数据的质量主要体现在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安全性和可利用性等多个方面。

以公共安全治理和食品安全治理为例。智慧城市的公共安全治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作。为满足治安管理、安全生产管理、交通管理、应急指挥等方方面面的需求,需要做好灾难事故预警、安全生产监控等方面的数据采集和分析。随着食品生产日益工业化,食品生产链条越来越长,这也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的难度。可以利用条码、二维码、RFID、NFC、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建立起覆盖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数据流,在此基础上建立食品质量监督回溯平台。相关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可以随时通过食品回溯系统查看到生产、批发、零售等环节的详细信息。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后可以迅速锁定问题环节和相关责任。

数据精准是实现政府治理精准化的基础。《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指出要推动政府治理精准化。在企业监管、质量安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建设、旅游服务等领域,推动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将市场监管、检验检测、违法失信、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物流、投诉举报、消费维权等数据进行汇聚整合和关联分析,统一公示企业信用信息,预警企业不正当行为,提升政府决策和风险防范能力,支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提高监管和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

在神州数码数据服务事业部总经理梅岭看来,打造数据治理环境,将政府各部门分散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形成治理环境下持续的循环。政府数据并不是静态的,而是会流动起来、互相调用的。某个数据从一个委办局产生,被另一个委办局申请去应用,反馈并持续修正,再共享给其它委办局使用,这样会形成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循环中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原来某些数据没有共享,但是现在由于要求共享的需求变多了,就变为可共享的数据资源了;或者是原有共享的数据质量不好,导致利用起来的效果不好,通过不断的反馈和修订,数据资源的质量得到了提升。这是个由需求驱动、协同治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会促使更多的数据纳入到信息资源管理范畴中,形成一个全面提升数据治理的环境。如何形成动态循环,并对循环当中的数据加强管理,保证其有效性、安全性和可利用性,就是政府数据治理工作的核心内容。

2、打造开放、协作、共享的大数据生态

韩国政府3.0推进委员会主席宋熙俊曾表示,智慧城市的关键成功因素首先在于发展智慧城市的灵活性。按需要、不断逐个增加服务功能是比较好的方法,打通开放式的生态系统而非封闭式的物理空间,开放政策、开放数据、开放获取,并且推动公开的讨论,通过打造开放式的数据,智慧城市将能够驱动以数据为导向的决策方法,并提供公共服务。

我国将致力于建立政府和社会互动的大数据采集形成机制。《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指出,“制定公共机构数据开放计划,落实数据开放和维护责任,推进公共机构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和集中向社会开放,提升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标准化程度,优先推动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农业、环境、安监、金融、质量、统计、气象、海洋、企业登记监管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建立政府和社会互动的大数据采集形成机制,制定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目录。通过政务数据公开共享,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主动采集并开放数据”。

大数据资源的应用领域分布在智慧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需要鼓励各方力量结合自身所长来挖掘数据价值,开发相关应用和服务。《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提到,“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信息惠民工程实施和智慧城市建设,以优化提升民生服务、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大数据应用市场化服务为重点,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展创新应用研究,深入发掘公共服务数据,在城乡建设、人居环境、健康医疗、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质量安全、文化教育、交通旅游、消费维权、城乡服务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推动传统公共服务数据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数据的汇聚整合,开发各类便民应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基于开放数据的众包开发已成为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共同特征。2012年2月29日,纽约市通过了《开放数据法案》。根据开放数据法案,到2018年,除了涉及安全和隐私的数据之外,纽约市政府及其分支机构所拥有的数据都必须实现对公众开放。对于开放数据平台上没有的数据,公众还可以向专门的工作人员提出需求。此外,纽约市政府下属的科技与电信部门联合相关公司每年都会举办一届名为“纽约Big Apps”的移动应用程序设计大赛,鼓励参赛者开发出能让纽约市民生活更舒适便捷的应用程序。加拿大多伦多市建设了“Wellbeing Toronto”网站。通过该网站,市民可以对多伦多140个社区的就业率、犯罪率、安全性、经济情况、健康情况、教育、住房、环境、人口情况、托儿服务以及交通情况等信息进行查询和比较。“Wellbeing Toronto”网站不仅可以帮助市民更好地了解所住社区,加强对市政府的了解,加强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连接和沟通,而且也可以帮助市政府依据网站上呈现的第一手民情资料,做出更科学的决策,提供更符合市民需求的公共服务。

我国一些城市也在积极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和社会化开发利用。上海市经信委主办了一系列关于上海城市数据开放的应用大赛,把政府涉及到的一些公共服务领域的数据开放出来,通过引入社会资源来开发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应用。贵阳市副市长徐昊认为,建设智慧城市,应当运用众筹、众创、众包等方式,把智慧城市的运用、开发交还给社会,应该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基于政府拥有的基础数据平台,让更多的创业者、创新者、开发者去开发适合消费者的业务和产品。

3、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共促智慧城市治理

做好智慧城市的治理,不仅要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更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理念。互联网之所以能给世界带来如此巨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无远弗届,充分网聚了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的组织和个人,并将这些位于不同“网络节点”中点点滴滴的力量加以放大,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反观智慧城市的治理和发展,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理念,充分调动各界力量。比如可以利用互联网思维的技术和思维,可以搭建开放、互动、参与、融合的公共新型服务平台。

过去人们习惯站在行政的维度来看待城市管理。而在智慧城市的治理中,除了行政手段,也要更多发挥市场手段和社会自发力量来优化城市治理。凯文・凯利在其著作《失控》中花了不小篇幅来阐释一个由各个物种和自然资源所构成的生态圈,在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在看似“失控”和无序的情况中,会生发出一种“自组织力”。这种自组织力会不断优化这个生态圈,促使它更长远健康地演化。同一般的生态圈相比,综合自然、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于一身的城市,无疑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系统。治理这样一个系统,仅是依靠自上而下的规划和管理是不够的,需要通过一种力量有效激发系统中各个分子的活力,在互动、协调中实现资源的科学配置,让城市这个有机体健康发展。市场则是形成城市治理“自组织力”的一种有效力量。

我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调动各方力量、发挥市民力量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城市发展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城市发展的正能量。要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也指出,“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将大数据作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深化应用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提升政府决策和风险防范水平,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增强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助力简政放权,支持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推动商事制度改革;促进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4、确定发展大方向,让智慧城市“自我完善”

现在一提到智慧城市建设,都会强调要先做好顶层设计。而各个城市在做顶层设计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突出自身特色,二是不要捆得“太紧”。智慧城市要基于自身特色来发展,各有特色的城市互联在一起才能形成互补效应,产生合力和张力,进而生发出更具活力的区域经济。顶层设计主要是框定智慧城市整体的发展方向、目标定位和路径问题,不应涉及具体执行层面的问题,要为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留下灵活调整的空间。

胡小明指出,成功的信息系统不是由天才设计出来的,优秀的系统都是不断改进、不断适配、不断调整出来的,智慧城市系统会越来越复杂,涉及面会越来越多,规划要为以后的调节修改提供方便性。松耦合、互操作、适度开放选择权都是在为系统未来的调整准备空间,灵活性好的系统更有生命力。

中央党校“中国智慧城市课题研究小组”成员阎荣舟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以人为中心。之前以技术为中心的概念实际上是一种误区。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实现人的“自组织”状态,合理调配、合理使用资源,从而达到最小成本、最高产出的效果。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的方式,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生态环境智慧治理篇6

惠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隋唐已是“粤东重镇”,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半城山色半城湖”之誉,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2200多年的建制史、1400多年的建城史,先后有480多位思想家、诗人、文学家曾踏足惠州。

如今的惠州,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蓬勃发展。

创新惠州

近年来,惠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和重要抓手,建立健全集科研生态、产业生态、人才生态、金融生态、资源配置生态等多要素联动、多层面互动的创新生态体系,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获批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力争通过示范区建设,使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率先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基本形成协同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移动通信、平板显示、LED、新能源电池和汽车电子等创新型产业集群在惠州加快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液晶电视、智能手机生产基地。惠州“云计算智能终端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2015年全市LED产品产值达600亿元,成为广东第二大LED产业集群。

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全市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达203家,组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26家(其中部级12家)。实施“创新企业培育行动”,保持全市90%以上的研究开发机构、研究开发人员、研发资金、研发成果、专利申请“五个90%”来源于企业的局面。

推进智慧城市试点建设。2013年,惠州市被列入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城市。城市云数据中心、公共基础数据平台、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智慧惠州综合服务平台等四大基础信息平台已启动;智慧政务、智慧公共安全、智慧社区、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试点建设工作已初见成效。

大力建设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大力推进孵化器体系建设,全市已建有10家孵化器(部级3家),在孵企业504家,累计毕业企业159家,其中9家在新三板、创业板、天交所挂牌;建成了美国波士顿和德国科隆等海外异地孵化器,实现国外科技“国际研发、惠州孵化”,推动建设中以(惠州)高科技联合孵化器;仲恺区台湾育成孵化中心挂牌运作。支持众创空间建设,发动社会力量成立创客空间,建有众创空间20家,其中3家成为国家科技部备案的众创空间。

生态惠州

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大力推进社会经济建设的同时,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巩固提升和国家生态市创建为平台,坚持规划与法治并立、城市与农村并重、山水与陆空并举、发展与保护并进,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走出一条充满惠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2007年以来,惠州市连续8年获评广东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优秀等次,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被评为部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城市试点。

“惠州蓝”享誉全国。在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顺利完成省下达该市的污染减排任务,生态环境质量始终保持稳定优良。环境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在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和珠三角前列,2015年市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7.5%,排名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第三、广东省第二、珠三角第一,“惠州蓝”享誉全国。

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2013年出台《惠城中心区河涌整治总体规划》,计划用5年时间综合整治14条市区主要河涌。东江干流惠州段水质稳定达到国家二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水质在广东省14个沿海城市中排名第一,约95% 近岸海水水质达到二类及以上水|标准。

坚持城乡统筹,建设美丽乡村。坚持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把城市绿化理念延伸到乡村,推动公园下乡。创新开展美丽乡村清洁先行、清水治污、绿满家园“三大行动”,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整治。

文明惠州

近年来,惠州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突出育德铸魂、创建惠民和常态管理,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夺取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博罗县、龙门县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县级),惠东获评“广东省文明县城”,实现了全市“创文满堂红”。

继续擦亮“好人之城”品牌。以打造“好人之城”为目标,形成了一整套好人推荐、评选、巡演、宣传、表彰、帮扶的长效机制。“好人之城”经验入选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十大创新案例。曾是“雷锋团”出来的赵喜昌,多年来不顾5级伤残义务救捞。在他的带动感召下,被他救活的马迎涛、台商胡政源、爱心企业家陈国平等纷纷加入他的队伍,爱心团队不断扩容。

在全省率先创设“8个1”志愿服务平台。以“加快形成10分钟志愿服务圈”为目标,积极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模式,在全省率先创设了一网、一微、一云、一室、一校、一报、一卡、一站等“8个1”志愿服务平台,为全社会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获中央肯定。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狠抓组织保障、实践养成、精品创作、阵地建设、整治行动和社会联动,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获得充分肯定,时任常务副部长雒树刚专门作出重要批示,《人民日报》和部刊《宣传工作》作重点宣传推广。

网络文明传播保持全国第一梯队。切实加强惠州文明网联盟和“文明惠州”的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建设,加入“文明中国”矩阵,精心打造“惠人惠语”网络评论特色品牌,传递文明惠州“好声音”。惠州文明网连续4个季度在中国文明网考评中保持全国第一梯队、全省第一。

生态环境智慧治理篇7

近日,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中标“智慧营口”顶层设计项目。2013年,营口市年成为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智慧城市试点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营口市城市发展的战略之选:营口经济社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扩总量、调结构的问题。智慧城市建设一方面能提升营口城市管理的水平,另一方面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IT服务创新集团总经理许诗军先生表示:智慧城市主要是通过IT手段的介入,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际上这在全球来看也是智慧城市最受关注的点,在这里面基本上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城市的资源,大家都关心如何通过我们智慧化手段、IT手段提升资源的使用率,降低排放。最小限度的资源占用去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第二个是环保。在中国往往是低碳、节能、环保是一个内容,但是在全球角度来看,第一个是资源,第二个叫做环境,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对环境做到有效的感知,对人类生存的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让环境更美好,更安全,更舒适。这其实还包括人文环境的范畴,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第二个问题。第三个是城市的治理和管理。这在国内的许多城市以前投入是相对比较弱的,每个城市都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我们城市的交通、治安,如何让这个城市的管理和治理达到更高的水平,保持城市平稳的运转。第四个方面,是居民的幸福指数或者说居民体验、感受。市民在这个城市里的生活,从他早晨起床,到他出行、上学、就医等等,他一天中都能感觉到更便捷、更舒适、安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畅通等等,是作为一个人的越来越完美的体验。许诗军认为,如果在这四个方面通过现在的ICT技术能有效地去融入,并和传统的人类活动和经济活动产生作用,就带来了我们真正需要的智慧应用。

太极将以智慧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指标体系建立为基础,注重整合全市经济社会信息资源,实现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综合应用和数据共享,实现对经济社会信息的统一和集中存储,确保数据的唯一性和准确性,满足政府业务对统一数据资源共享需要,进而提升形势分析预测水平,对政府在发展规划、投资布局、资源环境、管理创新、科学决策等业务提供强有力支持,提高政府部门掌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的能力。

太极有信心通过与更多的城市的良好合作,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合纵连横,创新商业模式与建设理念、融合新技术与新行业,助力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健康发展。

生态环境智慧治理篇8

作为中国文化组成部分的道家文化在现代社会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内容呢?

1.1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

“老子反对有为的政治,主张无为无事的政治,也就是对当时政治的反动”。在这儿,不是说老子认为统治者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应该做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无不为”是“无为”的结果。“无为”是要统治者顺应民意,发挥下层的智慧,不要事必躬亲。特别是不要恣意妄为,如果统治者“不配有为,偏要有为;不配干涉,偏要干涉”,就会“弄得‘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无为”的另一个结果还可以是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老子以及以后的道家所强调的“无为”都有一个“乱世”的背景存在。正是由于这个背景,道家才十分的期望有一个稳定的社会,和谐的社会。

1.2道家“崇尚自然”的生命智慧。

同儒家文化一样,道家文化也渗透到了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文学、绘画、中医、建筑以及环境保护意识无不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人的生存状态方面,更为深刻。正如澳大利亚生态哲学家西尔万(R.sglvan)和贝内特(D.Bennett)所说的:“道家思想是一种生态学的取向,其中蕴涵着深层的生态意识,它为‘顺应自然’生活方式提供了实践基础。”这里需要的重视的就是“顺应自然”。这是一种道家文化所强调的状态,一种最为理想的生存状态。那么,这样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在现实之中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在对待人的欲望方面,道家文化提倡“少私寡欲”。现代社会,人们早以迷失在物欲横流的城市生活中,尚有一丝质朴存在的农村也拼命向着早已为欲望所填充的城市冲刺。道家文化所提倡的“少私寡欲”无疑就成为人们的清心丸。需要说明的是道家文化反对的是,而非提倡禁欲。“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物”就是对“少私寡欲”的完美解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就像一只水杯不可能同时装入两杯水一般,一个人也有自身的极限,不可能无休止的占有一切东西。“否极泰来”是乎也就警醒着人们不可太贪。正如禅宗祖师惠能曾云:“世俗之人,心动无常,杂念丛生,将自性遮蔽,人之心动,如同流水。前念方生,后念又起。绵绵不绝,利刃难断。”总而言之,趋利避害,喜生恶死,乃是人之天性。从道家文化中我们必须了解这样一种生存的态度:万物皆由道生,人之于世,应顺其道而为之,不应强求妄为。只有这样,人才可以在生活中游刃有余,不至于为无休止的欲望所吞噬;也只有这样,人才能在一较为理想的层面上对人生进行一个理性而有效的分析和规划。

1.3道家“为而不争”的道德智慧。

“为而不争”使得处于现代高强度竞争意识下的人们有一丝喘息的思想空间。高强度的竞争必然导致一些道德堕落的现象。诸如,物欲横流、权力膨胀、尔虞我诈、道德虚伪。如果任由这些情况的发展,再高度的物质文明也经受不起道德的堕落的侵蚀。道家“功遂身退”的“为而不争”的智慧在这儿就十分的适合那些人生得意者。当自己无限风光的时候,必定有人因你的风光而显得暗淡。我们不敢保证这些人中都是道德高尚的圣人和君子,更不能保证这些人中不会有“完舌”之辈。正如东汉李固所说:“天地之心,福谦忌盛,是以贤达功成身退,全名养寿,无怵迫之忧。”而且,“身退”并不是让你“不为而退”,而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有了成绩,有了成果的情况下,自己不去正抢名誉、好处。

2、道家文化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前文提及的道家的三种智慧:政治智慧、生命智慧和道德智慧,在当前党和国家提出高校素质教育的建设中,或多或少的提供了作为传统文化所能提供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依托。我觉得可以从三个对应的方面来阐述。

2.1对建设和谐的群体关系的作用。

道家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们可以理解,这是中国共产党为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而必须作出的决定。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这个阶段相适应的主要矛盾就在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政治、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从社会交换理论,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的矛盾可以解释成为利益的冲突。所以,矛盾的解决就在于利益的调和。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我们党要实现社会和谐,就要进行社会整合,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利用宏观的控制手段。所谓的宏观控制手段,就是要在整体上起领导作用,而不是在细节上与职能部门抢事作。只有遵循明确的责任分工,才可以做到稳定有序的政治环境。

2.2对建设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

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有规律,自然按照规律和谐运行,不相紊乱。人和一切生物都来源于天。因此,只要服从天道就是最和谐的发展状态。在整个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过程中,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人也不断追求着自己的价值。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是集中表现在人的发展上,如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提高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和能力等等。但是,人类的长足的发展有赖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因此,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条件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验中,道家文化对如何和谐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道家认为,天地万物虽形态各异,但它们同出于“天”,人类只不过是“天”中的一部分,和自然都是一样的。因此,道家主张,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让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自足其性”,自然地得到发展,而不横加干涉;人类与天地万物共生共存,就应与天地万物保持和谐。这样,才不会扼杀自然的生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才会成为可能。如果反其道而“妄为”,过分的掠夺自然界的资源,终将使人类的发展失去后劲。当今世界存在的严重的生态危机,大都是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而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过分掠夺而没有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造成的。要使得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同时解决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除了依靠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还应充分认识到道家文化种生态智慧这一可以借鉴利用的历史经验。

2.3对建设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

生态环境智慧治理篇9

重视以前瞻思考为指引的顶层推动为第一种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如北京市“十二五”期间,围绕城市智能运转、企业智能运营、生活智能便捷、政府智能服务等方面,全面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工程。上海市“十二五”规划中,智慧城市是重点着墨的部分,形成宽带城市、无线城市、云计算、物联网等多个重点工程及产业专项。这种路径需要政府立意高远,在充分激活市场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考虑到市场功能的缺陷之处,从而防患于未然、绸缪于未雨。智慧城市规划应立足于顶层设计的高度,规划建设途径、创新方向及发展战略,确定清晰明朗的任务书、路线图和进度表,有效指导建设。

还有一部分城市将转型跨越作为城市建设的根本目标。我国现行经济发展方式长期积累的问题愈发突出,已经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转变的关键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调整城市产业结构、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并以此作为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如天津市智慧天津战略部署中着力培育若干个产值超千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快速摆脱旧有发展方式。杭州市因地制宜提出了建设绿色智慧城市,着力发展信息、环保和新材料等为主导的智慧产业。沈阳市借助智慧城市建设,从老工业城市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转型,运用绿色科技和智慧技术打造生态沈阳。

创新社会管理是面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从传统的整治命令思维,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从习惯“灭火”,到突出源头治理。这种路径将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各类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大幅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智能化水平,全方位拓展社会管理的视野,促进城市和谐可持续发展。如南京市通过构建智慧南京,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先进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优化提升城市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西安市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改善民生、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将信息化建设成果落实到民生领域,切实推动公众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改善。

生态环境智慧治理篇10

本报告的研究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1、研究对象聚焦化――政府对智慧城市的管理。本报告不是针对智慧城市全产业链的研究报告,而聚焦在政府如何对智慧城市进行管理创新;2、研究内容策略化――政府怎样管理智慧城市。本报告没有对智慧城市的概念、发展现状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过多阐释和描述,而重点分析了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会面临哪些难题,以及怎样解决这些难题,所以“问题+对策”就构成了本研究报告的主体架构。

智慧城市的本质――新理念、新模式

提到智慧城市,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各种最新的技术应用,然而智慧城市的本质不是新技术,而是以新技术为依托形成的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新理念、新模式。在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印发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智慧城市的概念被如此定义――“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由此可见,智慧城市的本质是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后,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所形成的新理念、新模式。

从计算机世界研究院针对国内智慧城市主要试点城市普通民众所获调研数据来看,多达83.87%的民众认为做好智慧城市最重要的因素是“政府能提供一流的管理和服务”,只有16.13%的民众认为“企业和科研机构能提供一流的技术”是最重要因素。由此可得出两条结论,一是绝大部分民众都认为政府在智慧城市中发挥关键作用;二是绝大部分民众认为做好智慧城市最重要的是管理,而不是技术。

民众对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和前景的态度分析

民众是智慧城市的最终服务对象,了解民众对其所在城市面临的问题、对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和前景的态度,是政府对智慧城市进行管理创新的重要出发点。民众对智慧城市的认知、态度和建议虽然不一定科学,但对政府优化智慧城市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计算机世界研究院经过调研,得出如下发现。

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是城市存在的最突出问题

高达84.95%的受访者认为“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是他们所在城市主要存在的问题;其次是“资源紧缺”,有66.67%的受访者选择此项;“社会治安不稳”是反映最少的问题,仅有11.83%的民众选择该项。

智慧交通是民众认为智慧城市最应优先发展的领域

计算机世界研究院在调研中列出10个主要的智慧城市细分领域,让受访者选择其所在城市最应该优先发展的三个领域。最终调研结果显示,智慧交通是民众认为最应该优先发展的领域,有69.89%的受访者选择该项;排在第二位的是智慧医疗,有60.22%的受访者选择该项;位列第三的是智慧政府,有47.31%的受访者选择该项。

大部分民众看好智慧城市的建设前景

在被问及“您看好您所在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前景吗”时,表示“非常看好”和“比较看好”的受访者分别占15.05%和41.94%,另外持“一般看好”态度的受访者占35.48,只有5.38%和2.15%的受访者持“不大看好”和“很不看好”的态度。总体来看,不看好智慧城市建设前景的民众不到一成,这一方面反映出当下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得到了民众普遍认可,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民众对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前景充满信心。

大部分民众认为3~5年内智慧城市会极大改善城市生活

当被问及“您认为再过多久智慧城市会极大改善您的城市生活”时,32.26%的受访者选择“3~5年内”,占比远高于选择其他时间段的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