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管理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6 04:05:40

企业员工管理总结

企业员工管理总结篇1

一、积极探索企业党建工作体制,打牢组织基础

一是抓了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为提高基层党支部书记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推动企业党建工作深入开展,6月分举办了一期基层支部书记培训班,全系统及委机关共31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班采取理论学习、职责培训、讨论交流和实地参观学习等形式。通过培训,使大家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岗位特点、主要职责和素质要求,增强了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特别是在上饶凤凰光学集团实地参观学习后,大家对新时期企业党建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为今后做好企业党建工作理清了思路、增强了信心。

二是建立了基层党支部工作制度。为了完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体制,强化基层支部目标管理,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9月份,下发了基层党支部争创“十面红旗”考评办法。从企业班子建设、党的制度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党的基础工作等4个方面规范了工作要求和评分标准,为基层支部党建工作“怎么做”、“做什么”提供了操作程序和工作依据,有力的推进了基层党组织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三是发展了新党员。积极做好了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制定了年度党员发展计划,配合市直机关工委举办了一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选送了一批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培训。做好了新党员的考察和审批工作,今年共发展新党员3名。

四是开展了党内送温暖活动。为了关心和帮助困难党员,今年“七.一”前夕开展了两次党内关爱活动。在党员中开展了“党员扶助捐助”活动,全体党员积极响应,主动捐款,共捐资近5000元;走访慰问了11名困难党员,委领导亲自登门看望慰问并为他们送去了慰问金,将党的温暖送到困难党员的心坎上,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二、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培养党员先锋意识

一是开展了“和谐创业展风采、崛起路上当先锋”主题实践活动。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充分发挥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迎接十七大、学习十七大、贯彻十七大,根据市委组织部的要求,5月份在国资委系统共产党员中开展“和谐创业展风采、崛起路上当先锋”主题实践活动。为广大党员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作用搭建了新的平台,激发了广大党员争当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模范,影响和带动了广大职工群众艰苦奋斗、和谐创业。

二是开展了“三项创建”活动。按照全省在新的起点上深化“三项创建”活动要求,在8月份深入开展了“三项创建”活动中。“三项创建”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党员增强了使命意识、政治意识和群众意识,进一步明确了密切关系群众、加强党员教育、创新党建工作等重要意义。我委开展的“三项创建”活动工作受到市委的充分肯定,9月底,在井冈山报头版刊登了经验交流文章,10月初,在吉安电视台又进行了专题报道,扩大了我委在社会上的影响。

三是加强了党员经常性教育。根据市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了党员教育活动。各党组织采取举办培训班、上党课、举行报告会和组织专题研讨等形式,有计划地组织好党员的集体学习;组织党员立足本职岗位,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和谐创业展风采、崛起路上当先锋”的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党员的实践锻炼;认真执行“”制度,严格组织生活;坚持以人为本,从政治、思想、工作和生活上关心、爱护、帮助党员。

四是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流动党员比较难管理,下岗职工党员由于其身份已置换,有的外出务工,有的举家搬迁,长期不与组织联系、不过组织生活、不参加组织活动、不交纳党费、不正常接转组织关系,成为“口袋党员”、“挂空”党员。有的党员无法与他取得联系,给党员的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根据市委组织部的部署,我们召开了出资监管单位专题会议,各单位也制定了专人联系管、接转关系管理、建立组织管理、实行持证管理等制度,并对已掌握的流动党员发了《流动党员》。

三、加强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管理,逐步完善管理体制

认真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上半年组织全系统学习贯彻《干部任用条例》活动。各单位在民主推荐、考核考察、党委任用等制度正在逐步完善。党工委在干部管理工作中重点把好了“三关”:一管原则,把好导向关。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形成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二管标准,把好入口关。根据不同类别岗位性质,确定选人用人标准;三管程序,把好规则关。以制度规范选人用人的工作程序,严格组织考察,做到公开、公平、公正。11月分,市委组织部对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情况进行了检查,对我委贯彻执行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今年来,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做好了企业离休干部上划管理工作。根据市委、市老干部局的有关要求,企业离休干部统一上划到主管部门管理,在市老干部局和原企业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多次开会讨论、协调,企业离休干部上划管理工作终于完成,我委出资监管单位上划管理的离休干部共62人,其中,国有企业资产运营公司52人,国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10人。

二是做好了改制企业领导干部安置工作。根据市委《吉安市市属国有企业改制后县级领导干部安置办法》的有

关规定,制定了《界定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的几个条件》,按照界定的条件,对出资监管单位的改制企业领导人员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在委领导的热心帮助和关心下,经多次请示、汇报、沟通、协调,首批符合安置条件的7名企业领导人员已经安置到位。

三是任命了企业领导人员。根据市委提名,任命陈华亨同志为市国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命李良宾同志为市城市投资建设开发公司副总经理。

四、加强人才队伍管理,逐步完善“人才库”建设

我委人才工作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在委领导的重视下,按照市委人才工作的有关精神,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积极创新选人用人方式,坚持培养人才,选拔任用人才,党管人才的原则,有效的开展了各项工作,受到市委组织部检查组的好评。

一是开展了“人才服务月”活动。根据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吉才办字[20__]1号文件精神,组织出资监管单位于今年3月中旬至4月底开展了为期一个半月的活动,以及“下基层、送上门、到企业”的走访调研活动。各监管单位派出专业人员到市中心广场和本单位门前,为群众做好事,帮助市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是进行了人才信息采集工作。对出资监管单位的经营管理人才及技能型人才的信息进行了采集,掌握了企业后备人才队伍情况。经营管理人才共33人。其中女性12人,中共党员25人,大专以上学历29人,40岁以下15人;技能型人才共162人,其中女性54人,中共党员18人,大专以上学历15人。

三是完善了“人才库”系统的建设。按照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有关要求,对国有企业中、高级人才库系统进行了更新,并新采集了部分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入库。

五、组建了工会组织和人事工资管理系统

根据市总工会的要求,今年初组建了工会工作委员会,为我委出资监管单位完善工会组织打下基础。今年春节期间主动向市总工会争取了2万元困难补助金,帮助企业困难职工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

建立了人事工资管理系统。按照市人事局的要求,在出资监管单位建立了“人事工资管理系统”,举办了一期培训班,目前,各单位“人事工资管理系统”建设正在完善;规范了“国有事业单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统计”和“国有经济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统计”的事项。

六、积极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一是协助市办做了企业干部的稳定工作。在春节和“八一”期间走访慰问了21名企业干部;二是协助办公室承办了“企事业单位干部名册”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统计”等事宜;三是协助参与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四是协助监察室参与了一些纪检工作;五是妥善处理好了几起件。

七、存在的不足和下步打算

一年来,虽然按照本科职责做了一些工作,但离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部分监管单位的班子没到位或没配齐,有些工作较难开展;二是工作的主动性还不够;三是业务学习抓得不紧,还有待于加强。

下步打算:20__年的工作按照党工委和委领导的要求认真谋划好工作思路,突出本科的工作特点,做到求真务实,用良好的工作作风保证好的工作思路的落实。

一是抓好基层组织党建工作制度的落实。重点抓好出资监管单位党建争创“十面红旗”主题活动,举办一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完善考评办法,明确有关标准,对企业党建工作进一步细化量化。

企业员工管理总结篇2

主要工作内容

TMF管理

项目名称:某某项目

工作内容:

1、 文档收集与上传工作:

制定收集文档目录和总体收集计划,但3月监查员反馈收集计划需调整,计划4月份重新制定计划。按照中心整理爱数原有的文档,完成了48个在研中心文档的整理,并整理出相应收集清单。

收集了剩余9家中心的伦理批件和方案签字页,收集的47家在研中心的部分文档。其中,研究者授权表、研究者会议、启动会等会议纪要、会议材料、签到表、培训记录、培训材料、实验室检测正常值范围及更新、生物样本处理记录、空白知情同意书样本及更新等文档收集完成率在90%左右,临床试验项目申请表及批复意见、伦理委员会给予批准文件的回执(如递交信等)、中期或年度报告或分中心小结等文档收集完成率在70%左右,目前正在收集各中心的委托证明、已签名的ICF、受试者筛选入选表、受试者鉴认代码表、完成试验受试者编码目录、随机系统相关文件、总随机表、协议、监查/稽查模块的文档。收集存在缺失的主要原因是相关中心的监查员未去中心或受其他项目工作的影响未能及时上传。

2、 文档审核工作:

完成审核47家在研中心的批件、研究者授权表、研究者会议、启动会等会议纪要、会议材料、签到表、培训记录、培训材料、实验室检测正常值范围及更新、生物样本处理记录、空白知情同意书样本及更新、临床试验项目申请表及批复意见、伦理委员会给予批准文件的回执(如递交信等)、中期或年度报告或分中心小结等文档。

3、 现场核查:

前往江苏省肿瘤、南医二附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内一和胸内二)和华西医院共4家中心5个科室进行了文档的现场核查,并撰写核查报告。

项目名称:某某项目

工作内容:

1、启动会前准备:伦理备案资料准备。

2、文档收集:及时收集分中心产生的相关文件。

项目名称:某某项目

工作内容:

1、文档收集:

收集28家中心的SAE回执(271)、总药物回收表、应急信封、动态血压报告核对与缺失整理(130份报告)、动态血压缺失的CRF复印(30份)、CRF传送表-南京/CRF传送表-公司、数据勘误表、方案偏离记录表、小结表等文档。

药品/耗材管理

项目名称:某某项目

工作内容:

1、药品耗材OA审核与登记汇总,并接收每个月新产生的交接单;

2、核对1-5月药品和耗材交接单台账;

3、列出缺失清单,发送相关监查员进行跟进;

4、处理并寄送研究者文件夹。

问题反馈

项目名称:某某项目

工作内容:

1、项目周例会会议资料准备:

每周汇总各中心在筛选情况和月度筛选情况、汇总并跟进SAE一致性、新入组新退出EDC填写情况等项目问题与信息、OS情况、生存随访情况国家局核查情况、转移灶缺失问题反馈、具体生存时间不明确统计、影像学资料刻盘与胶片整理等。

2、CRA考核:

汇总CRA日常考核文件,包括:整理并上传工作日志、监查计划、监查报告等。

负责16名正式CRA考核的日常管理部分,汇总其他部分考核成绩,跟进公示后CRA的反馈。PM汇总公示后发终稿给CTA,CTA填写个人Word电子版考核表,并发起OA流程。

3、CRC考核:

汇总跟进各中心的CRC月度考核表,并对考核表内容进行汇总。

4、预留与入组工作:

每月在月中和月末2次汇总患者预留信息,对预留表格填写质量进行审核;每月月末填写入组具体情况,汇总并核对通过预留入组的信息。

5、项目经理安排的其他工作。

项目名称:某某项目

工作内容:

1、CRA考核:发起OA考核流程。

2、项目经理安排的相关工作。

项目名称:某某项目

工作内容:

1、动态血压缺失的CRF核对(45份)动态报告核对(45份);

2、数据勘误表填写(11个中心120条,需对照报告核对)与收集。

3、动态血压答疑表内容核对(5家中心),签字版答疑表整理与寄送。

4、付款情况统计、国家局核查情况统计。

会议/培训支持

项目名称:某某项目

阿帕替尼肺癌III期项目周例会

项目名称:某某项目

2086-303项目周例会

项目名称:某某项目

阿齐沙坦答疑培训会

财务工作

收集项目组成员发票,整理报销;

协助PM收集汇总预算;

3、协助PM控制项目组公关费支出,协调公关费报销。

其他

项目名称:某某项目

1、CRC月度考核、普蕊斯CRC季度反馈、CRC中期考核、CRA月度考核—日常管理、CRC月度考核—进度。

2、月度票据整理、预算整理。

企业员工管理总结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 工资总额 计划管理 工效挂钩

中图分类号:F27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b)-0140-02

广东省国资委成立后,延续了原劳动厅对企业工资计划的管理,对所属企业的工资总额进行专项调控,采用两种方式确定企业的工资总额:工效挂钩和工资总额计划管理。前者将工资总额与企业效益或工作量等指标挂钩,主要适合于竞争性企业;后者适用于非竞争性企业,参考省人社厅的工资指导线,结合企业经济效益、人工成本承受能力和现有工资水平确定工资增长水平,确定工资总额。从2009年开始,广东省国资委所属企业全部采用工资总额计划管理。

1 工资总额计划管理的目标及实现方式

1.1 合理控制人工成本

工资总额计划管理将除计划生育奖金等明确单列的项目之外以现金形式发放给员工的各项收入均纳入工资总额管理,工资总额一般占人工成本的70%上下。人工成本中除工资总额之外的其他项目多数是与工资总额或者与员工具体工资水平挂钩,譬如按工资总额一定比例计提的福利费(现已经改为据实列支,但一般是根据工资总额测算控制比例,一般不突破工资总额的14%)、培训费用、工会经费等,基本上按员工实际工资水平计算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和企业年金等。因此,控制工资总额对控制人工成本有着关键的意义,能够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通过分析企业近几年的工资总额占人工成本比例、人工成本占营业总成本比例、人工成本占营业总收入比例,对比例发生了相对突出的变化的具体分析原因,从而确定工资总额的增长变化是否合理,特别是工资总额的增长是否与营运总成本的增长相匹配,是否能够得到营业总收入的增长的支持。

1.2 引导企业合理配置工资资源

工资总额计划管理是一个强有力的工资资源分配调控工具,省国资委可以将调控工资资源分配的意图通过工资总额计划贯彻下去。这种调控包括两个层面。

1.2.1 效率层面

工资资源系稀缺资源,应该合理配置,讲究效率优先。

首先,工资总额应该向效益增长较快的企业倾斜,对于效益下滑甚至出现亏损的企业,工资总额原则上不允许增长,甚至要结合效益下降情况适当调减。省国资委确定了工资增幅调控线,在考虑企业现有工资水平的情况下,将企业工资增长水平与企业效益增长水平挂钩,引导企业减员增效。

其次,在保障各工种人员的工资水平和市场薪资水平相平衡(确保企业能够在市场上招募到各工种人员)并保持内部公平前提下,工资总额有剩余的,应该向为企业创造价值作出主要贡献和对企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核心员工倾斜,确保企业吸引和留住核心人才,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1.2.2 公平层面

国有企业承担了一定社会责任,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起到中坚力量的作用,因此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基础上,还要强调工资分配的公平性,不同企业之间工资水平的差距应该相对合理,要让企业的各层级员工都能够享受企业发展带来的好处。

省国资委在确定省属企业工资增长时,考虑了省属企业之间的工资差距,对不属于效益差别造成的工资差距偏大的情况进行合理平衡,保障企业间的公平。

在企业内部,省国资委明确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一线倾斜,让生产一线人员能够充分享受企业效益增长的好处。

2 省国资委核定工资总额计划的具体方式

2.1 分级核定,充分授权

省国资委将省属企业分为省属企业本部、正常经营企业和退出企业三个层面,省属企业本部的工资总额由省国资委具体核定,省属企业所属的正常经营企业工资总额由省属企业在省国资委制定的框架内具体核定,退出企业原则上工资总额不增加。

2.2 分层管理,加强调控

省国资委将企业员工分为企业负责人、中层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三个层级,三个层级人员的工资总额相互之间不得挪用,在下达增长计划时,一般向较低的层级人员倾斜;企业负责人根据经营业绩考核确定薪酬,确定工资总额,其他两类人员据实核定工资增长,要求人均增幅和总额均不突破下达的工资总额计划。

2.3 严控增人增资,核实翘尾工资等其他合理工资

企业的增人增资要据实核定,增人未到位的必须相应核减工资总额;其他合理工资原则上仅限于上年增人翘尾和经过审批确认的其他合理工资,晋升翘尾和递延奖金等原则上不予确认,一律在下达的工资增长中解决。

3 企业层面的工资总额管控手段

省国资委在工资总额计划管理上对省属企业本部是微观控制,对省属企业所属企业的工资总额属于宏观把控,对具体子企业的管控基本上由省属企业负责。典型的大型省属企业一般拥有一批二级企业和大量三级企业,甚至四五级企业(以下通称正常经营企业)。省属企业所属的正常经营企业往往包含了竞争性企业和非竞争性企业两类,因此在审核工资总额计划时,应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给予区别对待。

3.1 竞争性企业

竞争性企业的工资总额应该与企业效益紧密挂钩,企业效益增长,工资总额增长,企业效益下滑,工资总额缩减。竞争性企业客观上更适合采取工效挂钩的方式确定工资总额,这样工资总额与企业效益密切挂钩,并且可以搞工资总额储备,以丰补歉,适合于效益上下波动较大的情况。省国资委取消了工效挂钩这种方式,但省属企业可以可以模仿工效挂钩的方式确定竞争性企业的工资总额,只要合理,也能够得到省国资委的认可和支持。

3.2 非竞争性企业

非竞争性企业往往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相对较低,或者承担了较多政策性任务,不适合采用工效挂钩的方式确定工资总额,企业往往存在一种增人和增资的冲动。对非竞争性企业工资总额的控制手段主要如下。

3.2.1 分类比较,分层管控,重点岗位监控

省属企业分解工资总额到具体企业的时候,一般将非竞争性企业根据业务类型进行分类,同类企业同层级人员进行对比,根据薪酬水平的高低结合企业任务繁重程度和效益差别,确定不同企业不同层级人员的薪酬增长水平,合理平衡,缩小不合理差距,并适当体现多劳多得。

在分层管控中,一般要求企业负责人薪酬增长不高于中层管理人员的薪酬增长,中层管理人员的薪酬增长不高于其他人员的薪酬增长,其他人员中的核心生产人员的薪酬增长不低于其他人员的薪酬增长水平,当然,本身薪酬结构不合理的企业除外。

3.2.2 合理控制人员编制

非竞争性企业由于人工成本约束较小,往往有无限制增人的冲动,因此要对其人员规模进行控制。最理想的状态是,每个企业都应该确定编制,各岗位核定工资标准,根据编制和工资标准算出各企业的标准工资总额,对于工资总额已经超过标准工资总额的,原则上不再增加工资总额,对于少于标准工资总额的,可以合理增长,这样兼顾了历史因素,考虑了工资刚性,又让企业有减员增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但实际情况可能是很多企业并没有确定编制,或者编制是自己确定的,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增设机构和增人往往很难核定,因此只能采取一个简单的原则:业务量没有明显增长的,原则上不予增设部门和增人,特别是管理人员不允许增加,或者增人不增加工资。

4 加强工资总额申报的举措

4.1 加强工资总额申报业务人员的配置

在申报工资总额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问题,比如理解能力差,对文件的理解有误,不理解各种口径,出现申报错误;对数字敏感性不强,比较粗心,出现明显的统计错误;文字功底差,申报文件条理不清,特别是对增减原因等关键事项的说明词不达意或者不充分,难以得到认可;欠缺基本的财务知识,看不懂财务报表,申报的数据和财务报表数据存在较大出入,也解释不清楚。

工资总额计划管理岗位需要配置一名素质相对较高的专业人员从事该项工作,确保工资总额申报的顺利:一般要求具备经济、会计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工作细心,责任心强,并且文笔流畅、数据敏感性强、具备一定的财务基础,最好要对企业的整体运作相对熟悉。

4.2 加强对从事工资总额申报人员的培训

为了减少申报错误的出现,除了加强人员配置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对从事工资总额计划管理具体工作人员和人事部门负责工资总额计划管理的负责人的培训,将工资总额申报的政策调整内容予以强调,将既往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列举出来,提高业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减少失误,并提高人事部门领导对工资总额计划管理的认识。

5 建立稽核机制和奖惩制度

工资总额计划管理能否实现目标,很关键是要确保申报数据的准确性,如果存在误报、漏报甚至瞒报等情况,那会影响工资总额控制决策的符合实际程度,进而影响控制目标的实现。因此,应该建立稽核机制和奖惩制度,以保障各项数据的准确申报。

5.1 稽核制度

5.1.1 审计

审计是强有力的稽核工具,可以联合审计部门,将工资总额计划的执行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审计范畴,请外部审计部门予以审计。这种方式的稽核力度最强,当然,成本也最高。

5.1.2 抽查

人事部门联合财务部门对子企业工资总额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可以每类抽查一至两个单位,将工资总额申报情况与工资台账对比稽核,还可以各层级抽查一些有代表性的员工,了解他们的实际收入水平,甚至可以与员工个人纳税单稽核。这种方式相对节省精力和成本,但稽核力度稍弱。

5.1.3 差异分析

对各单位上报的工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比如对比同类同规模企业的人员配置情况、管理人员配置情况、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等;对比同类企业各层级人员的工资水平。从这些数据的对比分析中,如发现明显异常的应深入调查,这样也能发现问题。

5.1.4 报表勾稽

为了确保一个单位上报的数据准确,可以在工资总额申报要求的报表之外要求单位申报一些校核报表和证明。比如在人员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其提交某个月的工资报表复印件和个人年度收入统计表,可以印证其上报的各层级的收入准确性。

5.2 奖惩制度

为加强工资总额计划管理,促进各级领导及从事工资总额具体申报工作的人事工作人员高度重视工作总额计划管理工作,企业应该建立奖惩机制:对工资总额申报过程中出现的误报、漏报、错报、瞒报等差错以及工资总额超计划使用、不按计划使用等情况应有明确的惩戒措施,以有力地防范这些问题的出现,强调工资总额计划管理的严肃性;对工资总额申报及时、准确、工资总额按计划使用和严格控制等良好行为给予表彰,鼓励工资总额计划管理的具体负责人做好申报和执行工作;对大力支持工资总额申报的企业负责人给予表彰,确保企业负责人对工资总额计划管理的支持。

由于对工资总额计划管理是跨企业行为,企业的内部奖惩制度往往不会规范类似行为,结合企业实际,奖惩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1)要求企业更换负责工资总额申报的办事人员,主要针对申报过程中出现较多差错的情况,特别是多次申报都出现较多差错的情况。

(2)剔除不合理工资总额基数调整因素和增长因素,主要针对基数调整和增长理由不充分,或者未提供详细资料的情况。

(3)降低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主要针对提供虚假资料和瞒报的行为,并且程度较轻的。

(4)通报批评,主要针对相对严重的瞒报、超计划使用或者不按计划使用工资总额等行为,除了降低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之外,还予以通报批评,甚至可以要求对具体负责人进行相应的处分,对于不按照计划使用的工资总额部分,应予以追回。

(5)通报表扬,对于申报工作完成较好的企业,应对办事人员、人事部负责人进行通报表扬,对于工资总额计划严格按计划执行的,应对企业负责人进行通报表扬。

6 结论

工资总额计划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人力资源规划、组织结构设置、人员编制控制、人员配置和绩效考核等人力资源职能模块,工资总额计划管理对企业人工成本控制和工资资源合理配置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应该从战略的高度看待工资总额计划管理,高度重视工资总额管理,充分发挥工资总额计划管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贾理奇,廖辉.国有企业工资总额调控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4-46.

[2] 张华鹏.集团企业对工资总额进行管理的设计与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2(17):104-105.

企业员工管理总结篇4

关键词:人事管理 现状分析 建议

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为隶属于淳安县人民政府的国有企业。总公司成立于1989年,主要生产经营桑苗、蚕种、蚕茧、白厂丝、蚕丝被、蚕用物资等,年销售产值超3亿元。是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部级扶贫龙头企业、省级农业科技企业,负责全县蚕种生产、经营,蚕茧收烘、经营与管理。总公司设8个科室、1个仓储中心、6个蚕茧管理总站和30个茧站,下属淳安县桑园丝绸有限公司等7个经济实体。

一、企业人事管理现状分析

1、人力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首先,人事管理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管理,缺乏市场的合理配置。当前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的管理者都是由淳安县人民政府任命的。其次,总公司干部员工有3种不同编制,即公务员、事业编制和企业编制。不同编制人员往往习惯从自己身份考虑问题,这种人力资源配置与市场经济体制极不适应,影响企业的团结与协作,企业缺乏生机和活力,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2、结构老化,人才难进。首先是年龄结构老化,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现有在职员工142人,其中50岁以上员工26人,占18%;40至50岁员工多达72人,占51%;30至40岁员工35人,占25%;而30岁以下员工仅9人占6%。其次是技术结构老化,现有在职人员中,硕士研究生仅1人,占1%;本科学历25人,占18%;大专学历31人,占22%;大专以下学历85人,占59%,且大多为初中文化程度。总公司年龄结构严重老化,技术结构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收能力也较弱。公司的人才引进需要政府增加编制,大多是从大专院校招聘毕业生从事技术指导工作,或者招聘退伍军人在基层茧站从事蚕茧收烘管理,没有一套科学的招聘体系,大多是由管理者决定录用谁。

3、薪酬缺乏激励机制。该企业工资体系较为复杂,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工资是由县财政全额下拨,企业编制人员工资由公司自己负责。事业编制人员按职称工资发放,企业编制人员按职务工资发放,奖金、福利等统一按职位发放。这种工资体系缺乏激励机制,“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也是一个样”,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得员工的干事氛围是能不做尽量不去做,做与不做完全看员工个人的“奉献”精神。

4、人事部门职能不健全。该企业人事部门职责:(1)负责公司党委和纪委日常工作;(2)负责干部考察、考评,办理招工招干、人事调动任免手续;(3)负责劳动工资管理;(4)负责技术职称评聘和事业人员工资工作;(5)负责离退休工作;(6)负责机关党建工作;(7)负责老年党支部工作;(8)负责信访工作;(9)负责公司工会、共青团、妇女等群团组织的日常工作,做好计划生育、文明创建、满意评选、社区共建和结对帮扶工作;(10)负责党委宣传报道策划工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抓好员工的疗养培训、参观学习和派遣锻炼的安排管理工作;(11)负责社会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管理和普法工作;(12)做好公司机关值班安排工作;(13)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从该企业人事部门职责看,人事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一方面,把人力资源管理等同于劳动关系管理。主要负责劳动关系手续办理、劳动工资管理等,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等方面少有或者没有涉及,难以发挥企业人事管理部门的重要作用。

二、建议

针对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人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健全人事管理部门职能。人是企业中最活跃、最具有开发能力的资本。对人力资本投人后的产出会远远大于对物质资源投人后的产出。企业要获取并维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建立起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一方面要求根据企业战略目标的要求,确定一定时期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总目标、总政策、实施步骤及总预算安排;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制定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体系。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应在当前人事部门职能的基础上,增加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培训和开发、绩效管理等职能,确定专人负责,并互相支持和配合。

2、建立规范的人员招聘制度。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应制定一套规范的招聘制度。在招聘之前先进行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分析,确定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招聘过程中结合科学评价系统来对候选人进行评价;招聘后要对新员工进行系统地培训和对其工作情况进行跟踪反馈,以不断完善现有的招聘系统。当前总公司员工年龄结构老化严重,人力资源部门要及时做好岗位人员需求预测,组织实施人员招聘工作,按规范的招聘制度招聘到企业需要的员工。

3、加大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力度。不仅新招进的员工需要培训,老员工同样需要培训。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能力水平以及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进而提高企业组织绩效。人事部门一定要把对员工的培训培养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管理,尤其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进行合理的培训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确定究竟需要对哪些员工进行培训,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培训,在什么时候进行培训;对培训讲师、培训教材、培训形式和方式一定要严格把关,对培训经费和时间一定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在培训结束后,一方面要对培训的效果进行检查,确定培训内容、参与培训的人选、培训讲师、培训教材、培训安排等是否合适,另一方面还要给参与培训的人员创造环境,让他们能把通过培训所掌握的内容运用到工作中,并把所学到的内容及其运用与对他们的考评、提升等紧密结合起来。针对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蚕茧收烘专业性强的特点,可以从内部培养专业技术扎实、经验丰富的人员作培训教师,新进的员工先进行集中培训,再安排师傅在工作岗位上教,定期进行培训成效考核,以提高员工专业技术水平,为公司创造更好的效益。

4、建立有效的激励、制约机制。激励机制就是通过外在的刺激达到调动人内在积极性的一种机制。激励可分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主要是给予与其贡献相符的薪酬待遇,精神激励主要是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和对作出突出贡献者给予不同形式的嘉奖(比如旅游、医疗、提供深造和培训资金等)。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而且可以增强公司的内部凝聚力和竞争力,稳定公司人员结构,提高公司在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力,进而促进公司的不断发展和效益增长。制约机制也称约束机制。建设行业制约机制,就是要运用法律手段做好公司内部的监管工作。只有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相互配套与组合,才有可能获得预想的管理效果。该企业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对企业员工进行合理的配置,把每个员工放到最能发挥他们的作用、体现他们价值的职位上,并为员工的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通过有挑战性的工作,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其次,要完善薪酬管理系统,建立与其他公司相比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一定要注意公司各个部门、各个职位之间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员工的薪酬一定要体现员工的贡献,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第三,要建立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做到物质与精神奖惩相结合。应该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出发,运用“文化管理”,努力营造尊重、和谐、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企业文化氛围,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彻底改变当前这种“吃大锅饭”的局面。

5、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系统。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把对员工的绩效要求与公司的需求结合起来,即应将公司发展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以及每个员工头上,可以分科室、总站和下属企业将公司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总站可进一步落实到茧站员工;针对每个员工的绩效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在员工的工作过程中,管理人员应该及时地向员工提供反馈,让员工知道自己的工作进展是否符合公司的要求,同时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相应的辅导和激励;总公司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考评方法,并一定要加强对科室、总站和下属企业负责人的培训,让他们掌握这套考评方法;考评结束之后,还应该根据员工的绩效情况,采取进一步措施,包括奖励优秀的员工,帮助暂时落后的员工,制定相应的计划来帮助员工提高他们的业绩水平。

三、结束语

人事管理是现代企业的核心资源,充分发挥人事管理的作用是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事。应该注意的是:人事管理的各项具体活动,是按一定程序展开的,各环节之间是关联的,呈系统性。没有工作分析,也就不可能有人力资源规划;没有人力资源规划,也就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招聘;在没有进行人员配置之前,不可能进行培训;不经过培训,难以保证上岗后胜任工作;不胜任工作,绩效评估或薪酬管理的改善就没有意义。因此,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的人事管理工作首先应完善人事管理部门职能,再去抓好每一个环节。但是,无论从哪个环节抓起,都必须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就是说要保证各环节的连贯性和互相支持。否则,人事管理就不可能有效发挥作用。

(说明: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管理,故本文标题对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称为人事管理。)

参考文献:

企业员工管理总结篇5

关键词:目标 目标管理 考评

引 言: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管理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管理水平的高低。企业作为社会的基本经济细胞,它的发展无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美国的邓恩和布斯特里斯信用分析公司在研究管理的作用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多年来,他们对破产企业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在破产企业中,几乎有90%是由于管理不善所致。调查显示,我国80%以上亏损企业也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由此可见,企业管理是企业兴衰的决定因素,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它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 目标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目标

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管理活动与其达到的成果或效果。按照计划的时间性分为带有战略性的长期目标(10 年以上),中期目标(3-5 年),短期目标(1年)和执行目标(季度或月度)

目标既是计划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制订计划的基本依据,科学的计划工作主要是正确的预测未来的发展,选择好目标方向,有效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人力、财力、物力),获得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目标管理

所谓目标管理(MBO, Management by Objective)就是指:组织的最高层领导根据组织面临的形势和社会需要,制订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以至每个员工根据上级制订的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依据。简而言之,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主管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订,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制度或方法。

目标管理,被公认为是德鲁克对管理实践的主要贡献。美国总统布什在将2002 年度的“总统自由勋章”授予彼得德鲁克时,提到他的三大贡献之一就是目标管理。它已经在全世界为数众多的公司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目标管理”,五十年源于美国,它是在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和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后来发展成为行为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1954 年,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认为“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如果无总目标及与总目标相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职工的生产和管理活动,则企业规模越大,人员越多,发生内耗和浪费的可能性越大”。概括来说也即是让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人亲自参加工作目标的制订,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它是根据注重结果的思想,先由组织最高管理者提出组织在一定时期的总目标,然后由组织内各部门和员工根据总目标确定各自的分目标,并在获得适当资源配置和授权的前提下积极主动为各自的分目标而奋斗,从而使组织的总目标得以实现的一种管理模式。

目标管理的概念的理解从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管理是现代管理的科学办法之一。工厂为了实现本企业的经营目标和达到工作效果,每年必须明确制定企业的经营决策、纲领和企业发展方向计划。方针目标实现的全过程要自上而下地建立目标、制订措施、确定制度、组织实施和严格考核,这有利于动员企业所有部门及全体职工同心协力,共同做好一年的工作,有利于提高企业现代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素质,提高经济效益。

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时目标的制订者,即由上级与下级共同确定目标,上下协商,制订出企业各部门直至每个员工的目标,用总目标指导分目标,用分目标保证总目标,形成一个目标手段链。

目标管理还力求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增强员工在工作中的满足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目标管理体系的核心:适应外部环境的企业发展战略。

二、东成印刷公司简介

东成印刷公司始建于1991年,是一家以生产上级指令性计划任务为主的印制类中型国有企业,现有员工1500余名,作为特殊行业的国有企业,东成印刷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完成总公司每年下达的国家指令性计划,并在保证安全生产、质量控制的前提下,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总公司交给的各项任务,支持国家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拥有百余年历史的东成印刷公司,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下,企业的供、产、销一系列工作都是在总公司计划下完成的,因此,企业在经营自主性和自我调控等方面较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东成印刷公司在原材料采购、生产技术创新、第三产业的开拓等方面逐渐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主权,使得企业在成本控制、技术水平、产品市场销售等各个方面能力不断提高,同时迫切要求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摒弃国有企业存在的众多瘤疾,更好的适应企业的管理和经营。

三、东成印刷公司目标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0年,为促进总公司发展纲要的实施及战略目标的达成,推动印制企业现代化、集体化、国际化的建设进程,建立和完善印制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科学解析和真实反映印制企业的管理绩效,总公司制定了印制企业管理绩效评价规则,对印制企业一定生产经营期间的安全质量、资产运用、成本费用控制等管理成效进行定量及定性对比分析,做出综合评价。

东成印刷公司为了更好地完成总公司下达的各项考核指标,提高本企业的管理能力、优化企业的管理水平,并充分发挥企业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充分调动1500余名员工的积极性,在各个处室、车间、工段和班组逐级实施了目标管理。多年的实践表明,目标管理改善了企业经营管理,挖掘了企业内部潜力,增强了企业的应变能力,提高了企业素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东成印刷公司目标管理现状

第一,目标的制定。总公司制定的印制企业管理绩效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状况、企业专业管理能力状况、企业资产效益状况、企业发展能力状况。东成印刷公司每年的企业总目标是根据总公司下达的考核目标,结合企业长远规划,并根据企业的实际,兼顾特殊产品要求,总目标主要体现在东成印刷公司每年的行政报告上。依据厂级行政报告,东成印刷公司将企业目标逐层向下分解,将细化分解的数字、安全、质量、纪律、精神文明等指标,落实到具体的处室、车间,明确具体的负责部门和责任承担人,并签署《企业管理绩效目标责任状》以确保安全、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此为二级目标即部门目标。然后部门目标进一步向下分解为班组和个人目标,此为三级目标,由于班组的工作性质,不再继续向下分解。部门内部小组(个人)目标管理,其形式和要求与部门目标制订相类似,签订班组和员工的目标责任状,由各部门自行负责实施和考核。具体方法是:先把部门目标分解落实到职能组,任务再分解落实到工段、工段再下达给个人。要求各个小组(个人)努力完成各自目标值,保证部门目标的如期完成。

第二,目标的实施。《企业管理绩效目标责任状》实行承包责任人归口管理责任制,责任状签订后,承包方签字人为承包部门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在部门内部进行目标分解,细化量化指标,进行第二次责任落实,实行全员承包。各部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部门内部制定实施全员交纳风险抵押金制度。各部门的第二次责任分解可根据具体情况按两种形式进行,部门负责人直接与全员签字落实责任。部门负责人与班组长签字落实责任,班组长再与全员签字落实责任。管理绩效目标责任状签订并经主管人员批准后,一份存上一级主管部门,一份由制订单位或个人自存。承包方责任人负责组织进行本部门日常检查管理工作。专业部门负责人负责组织进行本专业日常检查管理工作;企管处负责组织对处室、车间的日常检查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还实行了承包责任人交纳风险抵押金制度。副主办以上责任承包人依据级别的不同,分别向厂交纳一定数额的责任风险抵押金,并在目标达成后给予一定倍数的返还。

第三,目标考评。考评机构上,东成印刷公司成立了专门负责考核工作的厂绩效考核小组,厂长任组长,三位副厂级领导任组员,共由9位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组成。厂考核领导小组下设部门绩效考核小组。由责任状的承包方责任人负责组织本部门日常检查管理工作。专业部门负责人负责组织本专业日常检查管理工作。企管处负责组织对处室、车间的日常检查管理工作。考核领导小组、部门考核工作组负责对各自处室、车间的结果进行考评。

考评周期上,企业对部门的考核周期是一年,平时有日常考核和月度报告,对班组和管理技术人员的综合考核一般也是在年底,平时主要是日常出勤的考核。

考评办法上,东成印刷公司对绩效目标落实情况每月统计一次,年终进行总考评,并根据考评结果与奖惩挂钩。各部门于每季度末将其完成管理绩效目标责任状情况的季度工作总结与下一季度的工作计划交与相关部门。各专业处室按照绩效目标责任状中本专业的管理目标和工作要求,对车间及有关部门进行每半年一次的专业考评。

考评方式上,考核中采用了“自我评价”和上级部门主观评价相结合的做法,在每季度末月的29日之前,将本部门完成管理绩效目标责任状、行政工作计划情况的季度工作总结与下一季度的工作计划一并报企管处。企管处汇总核实后,由考核工作组给予恰当的评分。

考评处理上,对日常考核中发现的问题,由相应主管负责人实施相应奖惩。年终,企管处汇总各处室、车间的考核目标完成情况,上报厂级考核小组,由其根据各部门的重要性和完成情况,确定奖惩标准。各处室、车间内部根据企业给予本部门的奖惩情况,确定所属各部门或个人的奖惩标准。考评结果一般不公开,对奖惩有异议的可以层层向上一级主管部门反映。

(二)东成印刷公司目标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东成印刷公司分析得知,企业具备实施目标管理的基本条件,并且有比较全面的目标管理工作意识,但是东成印刷公司目标管理体系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明确量化的厂级目标体系。东成印刷公司以每年的行政工作报告作为年度厂级总目标,行政工作报告主要包括年度总公司下达的产品生产任务计划以及总公司重点检查和考核的目标体系。但是东成印刷公司没有一个明确量化的厂级目标体系文本,各个部门按照行政工作报告的精神领会制定部门目标。

第二,目标值的制定缺乏系统明确的量化方法体系。各个部门的目标任务主要由部门向厂绩效考评小组上报后确定,厂绩效考评小组难以衡量各个部门目标制定的客观性。实际中,员工普遍认为只要不出大的差错,比如重大安全事故、重大质量事故等,每个部门的年度目标任务都是可以顺利完成的,换句话来说就是目标值基本上都可以很容易的完成。而且,目标值未能体现出动态性,没有提升。主要问题在于目标值的制定缺乏系统明确的量化方法体系,很多部门只是根据往年的数据粗略估计,数据来源难于考查,更谈不上提升了。

第三,考核工作主观化,负激励明显。东成印刷公司目标责任状没有明确的权重分值,使得厂绩效考核小组和部门绩效考核小组考核评分过于主观化。此外,日常考核工作主要以企业制定的考核细则为主,而考核细则多以惩罚为主,负激励明显。

第四,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各个部门工作协调困难,部门只注重自身的绩效,不关注兄弟部门的绩效,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组织内耗大。

第五,目标管理组织体系不全面。因为企业员工考核结果反馈一般是逐层反馈,员工常常感到考核结果不公的时候没有一个很好的反馈和沟通部门。厂绩效考评小组得不到更好的互动信息支持,难以进一步以目标为导向开展企业管理和目标控制工作。由于目标的制定和考核工作是由同一个组织来完成的,使得各级目标制定和绩效考评工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缺乏相关责任部门的监督和控制。[ hi138/Com]

四、东成印刷公司目标管理改进措施

(一)东成印刷公司目标管理组织体系设计

对原有的组织体系进行再设计,建立现代企业目标管理组织体系。首先在原有的组织体系中加入协调反馈监督组织,形成一个反馈控制闭环。成立目标决策委员会,主要由企业职代会主席以及企业决策层、企业经验职工代表组成。对职工在目标管理中存在的意见、建议等进行反馈,目标决策委员会具有最高目标审议否决权,以全面权衡职工和企业的共同利益为根本,其人员构成是以企业工会主席、决策层为主导,各个部门推选资深职工代表为核心的常务组织;其次监审委员会由企业党群部门监审处组织设立,以监督检查目标管理执行组织工作为主要职能,包括员工对考核的申诉、意见,旨在提供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企业目标管理组织环境;最后厂目标管理委员会是目标管理工作的最高执行和控制层,主要是由厂级领导和企管处处长组成,是企业厂级目标的主要制定组织,同时主要针对各个责任部门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执行控制。厂目标管理小组是主要由企管处和劳动人事处的工作人员组成,是企业目标管理日常工作检查的主要执行者,同时负责部门、员工目标管理具体工作的落实。部门绩效考评小组主要是以部门为中心,主要针对其所在部门内部的目标管理工作。

(二)东成印刷公司目标定位

根据东成印刷公司的特点,其是以完成总公司交给的指令性计划任务为主,保证指令性计划任务的数量、质量、安全以及交货时间,以成本为导向的国有企业。因此确定企业主要工作目标是在成本最优的前提下按时交货、保证产品数量管理、保证质量、保证生产安全性。

(三)东成印刷公司目标与目标值的确定

厂级目标的设置主要依据是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一般是规划企业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战略,应该由企业高层领导以及各个部门资深员工等共同协商制定,明确公司的使命、目标、远景,三至五年中所涉及的业务领域及在每一个进入领域中应达到或保持的地位与目标,并制定了达到这些目标的战略、组织保障、各部门的关键能力指标以及严谨的财务预测制度等。根据东成印刷公司的特点和目标定位,同时结合企业总公司目标绩效考评体系,确定其厂级目标体系结构如下:

第一,生产目标。包括指令性产品计划指标、非指令性产品销售指标。

第二,财务经营目标。成本费用目标、利润目标。

第三,关键能力发展目标。关键能力发展目标是对企业持续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指标,东成印刷公司参照《印制企业绩效评价规则》中评价指标体系,对隶属各个部门的关键指标着重落实,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①质量和质量过程控制目标②安全开发和利用目标⑥其他重大年度项目改造和项目开发执行控制目标⑦企业标准体系管理与建设目标。

第四,学习与发展目标。①新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目标②企业多元化产品经营和市场开拓目标③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目标。

企业各个部门的目标应该按照厂级目标确定的内容逐层分解,用各个分目标的手段来支持目标的实现。由于东成印刷公司产品的特殊性,要求其产能和物资供应始终满足生产的需求,企业阶段目标的制定主要是以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上级的要求,以均衡生产和控制必要成本为主要目标,每月由生产处负责人制定月度目标,各个职能部门在生产处的指导下制定和分解自身组织和员工的目标。

(四)东成印刷公司管理目标考评

东成印刷公司确定部门评价周期为一年,其中在年中的时候由企业目标管理小组和部门直接上级检查目标执行情况,年终汇总评价部门工作绩效,作为部门年度绩效排序的依据。班组和员工的绩效考核周期是以月度为单位,月度一考核,半年一总结,在年终汇总评价。考核主要是过程控制的作用,年终进行汇总评价,作为年度绩效评价和绩效激励的依据。其中,部门年度绩效排序的主要作用是确定部门主管和部门年度奖金级别。而员工的绩效评价决定了员工自身在部门奖金级别下的年度奖金级别。

(五)东成印刷公司管理目标考评结果处理

东成印刷公司部门绩效考评的结果主要是决定部门年度绩效奖金等级的发放,部门主管年度绩效目标责任状的兑现情况,以及部门内部员工年绩效奖金的发放;班组和员工的绩效考评评价周期一年,其得到的绩效系数可以用于年度奖金发放的依据。此外,可以作为企业选拔人才,晋升培训的依据;同时目标的执行情况可以发现企业在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有助于根据各个部门和员工班组的表现情况及时地反馈问题。

结论

目标管理的基础是经济责任制,目标管理只有同明确的责任划分结合起来,才能深入持久、才能具有生命力,达到最终的成功;每名员工都有责任制定自己的目标,而且是其首要责任;目标设定开始就应把重点放在团队配合和团队成果上。即设定目标必须把员工和所在的单位(部门)有机结合起来;必须把单位(部门)间的协作关系有机结合起来,规定和要求本单位在其他单位实现其目标时应给予的帮助,以及本单位在实现自己的目标时期望其他单位给予支持;目标管理把客观的需要转化成为个人的目标,适用于各种层次和具有各种职能的员工,也适用于大大小小的各种组织。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二十一世纪管理挑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2]郭伦德.目标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斯蒂芬.P.罗宾逊.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何继革.目标管理实务手册[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5]康传鹏.试论企业目标管理的新模式[J].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7,(2).

[6]朱叶明,吴厚春.绩效管理与目标管理结合的实践[J].供电企业管理,2006,(1).

[7]杨兵.以目标管理提升企业绩效[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7,(12).

[8]祝志敏.目标管理之我见[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2).

[9]万顺福.目标管理评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5).

[10]刘卫星,蔡瑞雷,黄芳.目标管理在电力工程造价中的应用[J].工业技术经济,2005,(2).

[11]王泰.煤矿企业安全目标管理[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12]李荣.实现目标管理的科学化[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5,(1).

[13]孔文.再谈目标管理[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2).

[14]田青.企业目标管理浅议[J].科技信息,2004,(10).

[15]Seung Ho Park,Yadong Luo“Guanxi and organizational Dynamics:Organizational Networking in Chinese Firm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455-477

[16]Larson,Erick“Partnering on Construction Projects:A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Partnering Activities and Project Success”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VOL.44,No. 2,MAY 1997

[17]Ying Fan“Questioning Guanxi:definition,classification and implication”InternationalBusiness Review 2002,11:543-561

企业员工管理总结篇6

关键词:直线制近代企业1927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企业效率企业高层管理者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生产管理指挥层次企业内部

官办企业

这里所谓官办企业,指官有(各级政府所有)独资企业,包括晚清的各种官办企业和民国时期的“国营”及“省营”企业。中国的近代企业是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中的部分洋务派官员兴办第一批新式军事工业开始出现的。这些军事工业大都以局、所命名,由政府投资兴办并委派行政官员负责管理。这些官办军事工业,其内部机构设置类似政府衙门,上下等级森严,权力高度集中统一。由于运行资金全部来自政府,缺乏成本约束,这些官办工业的目标仅仅是生产产品,而非盈利,因此严格说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企业,而是政府附属的生产机构。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早期的官办企业才逐渐从衙门色彩浓厚的政府生产机构转变成为在一定程度上追求利润并按照市场原则经营管理的近代化企业。随着经营方针的转变,官办企业的决策机制、高层管理者角色以及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等方面逐渐发生了变化,表现为:政府的行政控制减弱,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权从外部转移到内部;企业高层管理者从单纯代表政府意志的行政官员转变成为一定程度上根据市场原则行事的经理人;企业内部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日益向职能化、专业化和制度化方向转变。

尽管出现以上变化,从总体上考察,官办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仍具有很强的政府运作、集权和行政命令特征。官办企业的组织结构一般采行直线制,即紧密围绕产品生产,建立起从上到下,一级服从一级的垂直指挥管理机构。这种组织形式固然具有指挥统一、决策快速和执行高效的优点,但对最高决策者的个人素质亦要求较高。在直线制下,由于最高决策者不容挑战的独断地位,一旦出现决策失误,往往会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由于官办企业的弱成本约束和最高决策者一般为政府官员而非精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经理人,同时也由于官办企业的组织形式在许多方面模仿了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这类企业通常参谋人员较多、指挥层次划分较细,机构臃肿。这一特点使企业的管理成本加大,从而抵消了其较高执行效率所带来的收益。

下面以洋务派官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为具体案例,分别就其历史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剖析近代官办企业的组织结构演变。

1、官僚化管理阶段(1865—1905)

这一时期,江南制造局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企业,而只是政府官僚直接管理下的从事军工生产的机构或衙门。制造局的最高管理职位为政府(两江总督)委任的“总办”,另设帮办、提调各一人为其助手。总办之下,设置8个职能处、库[1]、13个分厂,各以“委员”主之。委员以下的职位,处(库)设“司事”,管理长夫、工头、小工等杂役人员;分厂设“正办”,下辖负责管理工人的“匠目”。这一时期的江南制造局,其组织结构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不完整的直线制管理体系。虽然早期的江南制造局实行了以总办为最高职位,下辖委员—司事、正办—匠目的直线制管理,但总办在当时只是政府委派的企业直接管理者,而非最高决策者。企业的最终决策权,实际是掌握在地方政府最高负责人两江总督手里。制造局的高层管理职位,无论总办还是委员,甚至包括司事一级,都是官场上的所谓“差使”,由政府委派行政官员担任,重要职位则由总督直接任命或过问。企业管理的重大事项,总督也往往直接插手并拥有最终决策权。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地方政府最高负责人的总督,也构成为企业组织结构的一个层次,并且处在最高位置。企业的决策权不在内部而来自外部,地方政府的最高负责人也构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层次。这种开放式的组织结构,使得企业在管人和管事两个方面都没有足够的自,因而其内部的直线制管理,在权力上是不完整的。

第二,管理层次多。江南制造局的内部职位,从总办、委员、司事到匠目共分4级,然而加上最高决策者两江总督,就达到5级。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两江总督这一级完全是冗余的,不利于企业的独立经营和发展。在企业内部,由于重要职位的管理人员都是从政府行政官员中委派,而官员是有品级高下之分的,人事层级又要多于管理层级,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管理的复杂程度。

第三,职位设置不合理,管理幅度畸宽畸窄。根据现代管理实践,企业的上层管理幅度不宜过宽,一般在5—6个人左右为宜,否则易使最高决策者陷入具体事务不能自拔,无暇考虑企业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而在江南制造局,总办除以帮办、提调各一人为其助手外,直接面对8个处、库委员及13个分厂委员,即总办的管理幅度多达21人;如果加上没有实职的委员,那就更多。这样的管理幅度,显然过宽。然而另一方面,在中层,制造局的8个职能处、库共计有40多个委员[2],司事一级除去在分厂任职的也是40多人,司事以下的长夫、工头、小工一级则为37人,各级人员的比例接近1:1:1。官多兵少,每个下级都要面对多个上级,这样的管理幅度又显然过窄了。直线制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一个下级只面对一个上级,否则易导致多头管理、指挥不灵。江南制造局中层职位设置上过窄的管理幅度,使其日常工作中人事关系极为复杂,一方面是上级人浮于事,勾心斗角,互相倾轧,另一方面是下级人员面对多头管理,无所适从,有事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效率低下。

第四,一线生产部门地位低下。清末江南制造局总共有“委员40余人、司事一百数十人”[3]。其中,委员一级绝大多数都在各处、库供差,到分厂去的主要是较低级的司事一级人员,反映出一线生产部门地位的低下。

2、企业化及职能制初步确立(1905—1927)

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一方面是在经营体制上实现了企业化;另一方面在管理体制上推进了职能制,在本国的官僚机构自动让贤的前提下,把管理权委托给了以总稽查毛根为首的一班英国职能人员,管理人员和机构都大幅精简,大大提高了企业效率和效益。

1905年江南制造局局、坞分家,聘请英国人毛根出任总稽查一职,全权管理企业。毛根接手后,制造局的决策机制及管理组织结构,都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

第一,企业自增大。这一时期,虽然制造局的名义最高负责人仍为政府委派的总办(所长),但由于毛根的外国专家特殊身份,企业的经营管理大权实际掌握在总稽查手里,来自政府方面的行政干预已经减少。企业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决策权从外部转移到内部,这对于企业发展,是有利的。

第二,经营管理向专业化、职能化演进。毛根担任总稽查后,在制造局推行专家治厂,机构设置照搬英商船厂,技术上由总工程师负责,行政上总稽查直接领导各职能课室和工厂,使企业的管理层级从原来的5个减少到3个,各层级的职位配置亦有所优化,冗员减少,提高了管理效率。

以上变化都是历史的进步,反映出制造局已经开始从原来单纯的政府生产机构转变成为有一定利润目标的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的近代化企业。但也应指出:毛根以外人总稽查身份独掌制造局大权而置企业最高负责人总办(所长)于虚位,这在体制上是不顺的,是一种制度的扭曲。此外,总稽查以经理人身份全权治厂,但却没有如同现代企业那样同时设置董事会、监事会对其权力进行限制和监督,从而使得企业人治色彩甚浓,职能部门专权、权力滥用的现象十分严重。制造局的管理体制在这一时期只是向职能化初步过渡,还不能算真正的直线职能制。

由于职能制的推行和管理机构的精简,1905—1927年是江南制造局效益最好、规模最大的一个时期。当然,这一时期企业的买办性质是十分严重的,但效益和效率确实有了很大提高。

3、基本确立直线职能制(1927—1937)

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是,取消了前一阶段的双头制,把统一了经营管理权,把决策权从外国经理人手中收回到本国经理人和和本国专家手中,实现了直线制基础上的职能制。但缺点是管理层次增多,机构臃肿,人员大幅度扩张,组织结构的进步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被落后的人事制度抵消了。

1927年以后,南京政府接管制造局,以留学归国人员马德骥担任所长。在新所长领导下,制造局的组织结构进一步改进,直线职能化的管理体制基本确立起来。首先是取消总稽查,结束中外双头管理,将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权集中到最高负责人所长手里,由所长直接领导各课室和车间,从而实现了真正的直线制指挥。其次是职能制的确立。经过调整,课室的设置更加科学和专业化,职责更加明确和制度化,并拥有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向产品线发出指令的权力。技术部门得到加强,专业人员占据了企业生产管理的中心地位。

当时的直线制指挥体系还不是完全彻底的,表现在工头制的继续存在。企业的用工权和一线工人管理由工头掌握而不是由企业管理者掌握,这在同时期的民营企业中也普遍存在,从根本上说是由当时中国落后的劳动力市场因素决定的。虽然企业曾企图收回工头的权力,以“点工制”代替“包工制”,但未能全面推开,仅在局部有所解决。

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也存在着一些缺点。首先是职能课室过多:原来只有4—5个,现增加到12个,再加上6个生产厂及其他一些附属机构,所长直接领导的下属总数多达23个,管理幅度显然太大。其次是各职能部门人员太多,总数达240多人,超过清末,难免产生人浮于事、官僚化及低效率问题。机构设置臃肿,人员过多,必然导致经营成本上升。据估计,这一时期各职能机构的费用开支,大约比原来增加1—2倍。

4、高耸的直线制与完善的职能制(1937—1945)

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是,职能制进一步完善,企业效率提高。但消极作用很大,管理的层级变得更加高耸,对于职工的控制非常严酷。

在日本殖民化统治时期,制造局的管理体制基本上照搬日本三菱造船厂,表现为高耸的直线制。原来的所长—课室—车间3级管理,到这一时期,由于增设总务部、工务部及专门管理日本人的人事系,变为所长—部—课、工场—系—车间5级管理;车间以下,又再分大组、小组。在这种高耸的直线制下,组织层次加多,管理幅度变窄,每一个管理人员都只面对很少数的下级,如所长就不再直接面对各职能课室及工场主管,管理幅度减少到只有3人。这种改变,有利于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和控制,在效率上是符合现代科学管理原则的。当然,在日本侵略者殖民统治下,这一体制所表现的压迫性、强制性特征也是明显的。

本时期企业各部门的分工更加科学化和具体化,参谋部门(直隶总务部的6个课)有所减少,职能部门有所加强,表明企业管理进一步向着以生产为中心的方向倾斜。

5、管理层级减少、机构再度膨胀(1945—1949)

这样阶段的主要成果是,管理层级减少,对职工的控制体现了更多人性化特点;但1927—1937年间存在的机构臃肿、人员冗杂的痼疾再度出现。

本时期制造局的管理组织为所长—处—课室—车间4级结构。这种设计,较之1927—1937时期,在所长和课室之间增加了处一级,减小了所长的管理幅度,有助于提高决策效能;在下级组织方面,由于去掉了日本统治时期课室与车间之间的系一级,恢复了战前课室直接面对车间的设计,管理层对一线车间的控制和压制多少有所松弛,也更加合乎效率原则。总起来看,这一时期的组织结构是在接续1927—1937年马德骥任所长时企业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基础上,吸收了日本统治时期企业组织改革的合理因素,摈弃了其殖民高压内容,从而使直线职能制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不幸的是,这一时期企业的冗员大增。虽然课室设置与战前基本相同[4],但行政管理人员的数量从200多人增至456人,多出一倍以上;增加的人员,又主要集中在材料课、警务室、厂场等非专业部门,绝大多数都是冗员。这是官办企业无法摆脱人事管理上人情关系、裙带关系锢疾的表现,对企业的效率影响极大。

参考文献:

[1]转自《江南造船厂厂史》第79页。

[2]各处、库的委员均不止一人,委员数最多的军火处多达22人。转自《江南造船厂厂史》第79页。

企业员工管理总结篇7

【关键词】国有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发展趋向国际化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我国的国有企业集团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日益深入,内部架构和组织也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和效益的不断提高而日趋完善。关于国有企业集团的人才管理,也成为企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目前人力资源管控上,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国有企业集团想办法积极地调整和解决:第一,很多国有企业集团内部组织架构松散,团结联系不够紧密。很多国有集团在成立之初是借着行政力量形成的,很多集团公司的成立晚于下属公司,所以集团和子公司的联系是不紧密的,最终形成一种先天不足的倾向;第二,很多国有集团还存在主业迷失、对企业的定位不清晰等问题。很多集团下属企业众多,什么领域国家需要或者是能够盈利就会选择投资,最终一个集团涉及很多不同的行业领域,甚至出现盲目投资,很多子公司实力庞大,不服从总部的管控;第三,集团对子公司业务不熟练,缺乏管控,最终形成国有企业集团主业迷失,对自己的定位和未来的发展都不够清晰。

鉴于此,本论文重点针对国有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展开分析和研究,分别对国有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影响因素以及路径选择展开研究。

一、影响因素分析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有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选择同样是多种因素构成的。所以国有企业集团要想选择适合自己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必须重视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和把握。下面笔者就重点针对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

(一)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的大小决定着国有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的具体形式,集团总部的管理范围、管控幅度以及管控的策略手段。在一个企业成立之初,很多运作机制不够成熟和完善,管理上多采取集权式的人力资源管理形式。随着一个企业的不断成熟成长,人员数量、部门架构、业务范围都会较企业成立之初有很大的改变,传统的管理形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管理形式,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影响企业的控制力和协调力。如果企业集团总部掌握所有事情的决策权,就会降低工作的效率,而且总部对子公司业务的不熟悉也会影响决策质量,对市场的竞争十分不利。

(二)产业机构

目前国有企业集团的产业结构形态十分复杂,有单一的业务、无关多元化业务和有关多元化业务三种。无关多元化的管控形式是企业内部业务独立性强最终导致的,无关多元化的国有企业集团应该在人力资源管控上采用分权管理,每一个业务部门管理自己的事务,而不是由集团总部统一决定,这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有的国有企业集团业务是相关的、有联系的,相似却不完全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总部对分部有方向性的掌控,但是面对具体的事情还需要具体的实施,因此可以采用集权和分权混合的管控模式。而针对那些单一业务的企业集团,总部和分公司的业务一致,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就可以采用集权形式的管理方式。

(三)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是影响企业集团的重要外因,宏观环境是否稳定,对企业集团的管控方式同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个国有企业集团整个外部环境都是稳定的,集团总部对分公司的业务结构十分熟悉,下属企业在比较稳定的宏观环境中,那么集团总部就完全可以采用集权式的人力资源管控形式。相反,如果企业的宏观环境变动性比较大,需要下属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做临时的决策,那么总部就应该采取分权的管理形式,给下属企业足够的自由去做出对企业更有利的决策。

(四)发展战略

国有企业集团的总体发展规划和战略指引着企业最终的发展方向,决定着公司的业务范围和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同样也决定着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例如国有企业集团采取聚焦型的战略计划,那么在人力资源管控形式上就适用监管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控形式;如果企业集团采用的战略是成本优先,那么就需要采用直管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形式,严格控制子公司的行为以及成本。

(五)管控模式

国有企业集团的管控模式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管控模式选择影响重大。国有企业集团的管控模式有三种:第一,战略型管控,战略型管控是集团总部统一战略,对分公司提出战略规划,进行监管,因此,战略型管控的企业管理形式应该选择监管型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第二,企业集团实行的财务型的管控模式,财务型的管控模式重点是财务的联结,因此适合于顾问型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第三,企业操作型的管控模式,这种企业管理形式和直管型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相统一对照。

(六)管理人员素质

除了上述的几种因素之外,管理人员的素质与人力资源的管控模式也紧密相关。只有国有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专业素质强、综合素质高,才能够很好地管控分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给予下属机构正确的指导和及时的帮助。如果在直管型的国有企业集团内部,集团总部没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队伍作为指导,只会影响集团的工作效率,影响企业的决策和执行。如果分公司缺乏相关的高素质人力资源队伍对总部的政策难以执行,导致很多工作不能及时展开和完成,面对复杂的环境也难以及时地分析并做出果断的决策。所以国有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十分重要。

二、国有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路径的探索

(一)人力资源的战略性管控

人力资源战略性规划作为国有企业集团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发展作用重大。成功的人力资源战略管控能够提高国有企业集团的工作效率,降低国有企业集团的人力成本,同时还能够形成国有企业集团内部的人才竞争优势,指导企业的整体管控。因此人力资源的管控是企业战略形成实施的重要前提,也是一个国有企业集团战略形成的保障和基础。对国有企业集团实行人力资源战略管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国有企业集团要想实行战略性管控:第一,需要完成的是在集团内部设置战略管理委员会,加强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一旦企业发生重要的事情,战略管理委员会可以积极地进行研究探讨,并对事情做出积极的战略应对策划,从而提高集团应对突发状况和复杂环境的适应性,更好地为国有企业集团的发展服务;第二,要想提高人力资源的战略性管控,集团对人力资源进行战略规划的分类管理也十分必要。如对人力资源需求的规划,保证企业内部人才总量呈稳步增长的态势,使企业的人才结构逐步实现改善。重视企业内部员工的培养优化和引进,同时对于集团新进员工展开全面的人才培训,如对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规章制度、产品简介等做详细的培训,同时还要开发新的课程,强化内部员工的培训。

(二)人力资源薪酬激励的管控

人力资源的薪酬管控是集团对下属公司一个十分重要的管控方式。国有企业集团对下属公司制定明确的薪酬标准并对下属公司所有的员工的薪酬标准加以审核确认。人力资源的薪酬管控有三个路径:第一,对下属公司岗位工资的控制。国有企业集团在每年年底对下属公司的各个岗位进行薪酬调查,制定出薪酬工资的标准指导,下属公司以这个指导来制定人员的工资;第二,月度的预算。国有企业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对下属公司上个月完成的任务量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制定下个月的工资总额,然后交由集团财务进行审核,并对工资做一个详细的预算;第三,下属公司在每个月的月底,把自己公司完成的销售额、完成的利润以及下个月份的工资总额计划报备给集团的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深刻,审核之后交由集团的财务部门,进行控制性的发放。

同时,在国有集团人力资源实行薪酬激励管控的同时,应该确保集团薪资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达到控制人力成本的目的。对于国有集团内部的任职员工,集团每年年底都应该对员工进行调查和考核,并对其薪资做一个整体的评估和调整。对于国有企业集团内部的骨干人员,应该确保他们能够获得较有竞争力的薪水。同时结合国有企业集团下属公司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个性的福利方案,如婚丧嫁娶、住房、交通等一定的津贴,从而激发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市场销售的员工,应该根据销售员的贡献大小、销售的价格和销售额度区别对待。对于优秀的销售员发放考核奖金,进而激励他们的工作激情。对于企业的一般工作人员,根据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来衡量工作的绩效。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把公司的整体经营目标逐层分解,与部门、员工个人的工作目标有机结合,进而促进公司目标的实现。

(三)人力资源的招聘管控

国有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总部负责企业的招聘工作,对岗位的任职资格、岗位内容、岗位说明书等全部应该由总部人力资源部门来确定,从质量和数量上来管控新招聘进来的员工。招聘相关负责人也应该根据企业集团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的目标和规划来制定完善的招聘方案。在招聘形式上可以采取校园招聘,统一招聘大学的应届毕业生。还可以采取网络招聘,集团人力资源总部根据下属公司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制定详细的招聘资格以及岗位说明书,进行人才的统一招聘。对于骨干人员的招聘可以采取猎头招聘,利用集团的人脉资源,储备一些中高级的企业管理人员,对一些优秀人才实行人才储备。在招聘的方法上,国有企业集团总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引进性格测评软件和测评方法,不断更新和完善面试的题库,采用角色扮演、无领导小组讨论等结构化的面试方法,争取为企业招聘到足够的人才,满足整个国有企业集团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柏承城.国有企业集团管控及其绩效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2.

企业员工管理总结篇8

论文关键词: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性问题;组织非结构性问题;组织文化;管理分权

1a公司的组织结构材料背景:

a公司是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成立于1998年,由某大学计算机系的王教授及几位青年教师共同创办,产品主要是各种应用软件和网络集成系统,主要的客户为银行、税务、海关、民航等部门。公司创立初期仅有20名员工,王教授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组织部门划分为技术开发部、客户服务部、财务管理部,各部门设经理一名,员工若干。

公司员工都是具有良好专业背景的科技人员,学习能力强,能独当一面。他们工作很努力,与客户加强沟通。王教授更是事必躬亲,不仅抓经营管理,有时还亲自动手编写应用程序。

凭借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优质的产品与服务,a公司实现了超速发展。到2002年,销售收入已近亿元,员工增值150人。由于业务扩大,人员增多,需要进一步分工,公司于是对组织结构做了变革。公司仍设董事会、总经理职位,但在总经理下分设人事员和总经理办公室两个辅助职位,总经理负责部门由原先的三个变为市场营销部、软件部、网络部、采购部、工程部、客户服务部、研发部、行政部八个部门。a公司现在的业务流程是:市场营销部负责开发客户、签订合同、软件部和网络部负责按合同进行设计,采购部负责采购所需设备,研发部负责研制新产品和引进新技术,行政部则负责公司的内部管理。www.133229.coM

组织结构的变革带来了许多问题: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明,沟通不畅;员工士气低降,抱怨较多;常常不能按时交货,售后服务质量下降;经营业绩下滑。王教授在公司的各个场合总是反复强调公司的使命和员工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但收效不大。

2针对a公司组织问题,现探讨如下:

a公司成立初期由于企业规模限制,人员较少,采用了直线制组织结构形式,在该形式下,企业责权分明,指挥统一,人员精干,信息沟通方便,反应快速灵活。

随着a企业的发展壮大,在直线制的组织结构形式上发展为直线——参谋制形式,为高层管理者配备了人事员和总经理办公室两个参谋机构,参谋机构人员可以发挥他们的专长,弥补管理者的不足,减轻他们的负担,同时参谋机构或人员对下级管理者和作业人员无指挥权。,但这种形式的缺点是高层管理者高度集权,难免决策迟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只有高层管理者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负责,各参谋机构只有专业管理的目标要求;参谋机构和人员相互间的沟通协调差,各自观点具有局限性;不利于培养后备人才。

2.1非组织结构性问题解决

(1)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明

解决方案:根据组织目标和计划任务的要求,规定各层次、机构、职务、岗位的职责和相应的职权,通过设置组织结构图、职务说明书以及制定各规章制度来明确他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信息沟通方式。同时,考虑到该企业是科技技术型企业,在职能设置上必须给予研发部一定灵活性和收缩空间。

(2)经营业绩下滑

致使销售下滑的原因有:技术落后、营销锏咯不当、售后服务恶劣等。而在众多原因中,以技术落后带给企业的打击最为致命。尤其在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生产领域,其竞争之惨烈非可与其他领域同日而语。因此,作为科技产业必须要将产品研发及技术推进放在首要位置,为此,企业要建立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实验室;提高研究小组的工作效率,具体来说要做到:是构成研究小组的人员结构合理化,加强提高科技人员创造力的训练,给予研究小组成员充分的自由,只设定最终目标,具体符合实现则可放其决定,鼓励研究人员广泛同外界交流;高度重视企业外部科技力量的作用,具体来说,企业可以购买高校专利,与高校建立合作研究;投资风险企业。

a企业在市场方面,首先应看清楚市场需求趋势,考虑当前和长远的需求前景。对a企业发展初期而言,员工学习能力强,注重和客户的沟通,自然了解了市场需求,因此能生产出适应市场需要的畅销产品,而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改变,直接生产工作的员工失去了与客户直接交流的机会,又由于生产部与市场营销部的交流障碍,极大影响了其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因此,建立各部门,组织机构的有效交流渠道是极为重要的。

2.2组织结构性问题解决

通常,组织结构设计具有五条基本原则:

(1)目标至上、职能领先原则。(2)管理幅度原则。(3)统一指挥原则。(4)责权对等原则。(5)因事设职原则。

在以上组织设计原则指导下,精简组织机构,提高工作效率:综观a企业壮大后组织结构设计,过于细化下设职能部门,致使机构臃肿,从微观而言,则过分细化了人员分工,致使职工易产生厌烦情绪、对工作不满。针对上述症结,从精简高效原则看,a企业应合并软件部与网络部,合并采购部与工程部,并将行政部职能划归于总经理办公室内,以此使得管理层次较少,管理人员较少,费用较低,信息沟通有效,管理层次呈扁平结构,有利于发挥下层管理者和作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企业可在相关联的工种内实现岗位轮换,丰富扩大工作的内容,即有利于消除工人厌烦情绪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3延伸——组织健康发展建设

(1)组织文化

企业组织文化是一种人心凝聚剂,是提升企业竞争的无形力量和资产,从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市场竞争的需求来看,a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

a公司企业组织文化建设步骤如下

第一、明确企业理念;

第二、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塑造鲜明生动的企业文化的视觉形象。

第三:与执行力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

所以,企业可以从规章制度、工作与决策、典礼、仪式、员工培训等企业日常行为中一点一滴渗透进企业文化,并在企业内部组建企业文化战略推广等相关部门,由专人负责。

(2)企业分权管理艺术

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分权管理制度的建立,通过权利下放实现有效管理的目的,同时也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关键。

分权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改变组织设计中的权力分配;对主管人员在工作中授权。

对于a企业来说,其组织规模正不断扩大,组织活动趋于分散化,同时存在培养后备管理队伍的需要,因此,a企业不仅应通过第一种分权方式减轻管理层压力,促进企业绩效,同时采用对主管人员授权的方式,培养企业管理后备军。

企业员工管理总结篇9

关键词:电力;结构性缺员;研究

作者简介:段茂环(1963-),女,重庆人,宁夏电力公司宁东供电局人力资源部,政工师。(宁夏?灵武?750411)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4-0030-01一、存在的问题

电力企业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解决该问题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主要环节,也需要各级单位负责人给予大力支持,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加强用工管理、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和转岗培训机制等手段解决结构性缺员问题。经过分析,当前电力企业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专业管理基础较为薄弱,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持续时间较长,国有企业用工一直以来遵循上级单位招聘,下级单位接收使用的用工方式,没有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人员进入和退出机制,用工专业管理基础相对薄弱,各级单位的领导始终坚持人多好办事的原则,导致大多单位用工总量超员,人员分布很不合理,过多集中于专业性较低的岗位,而专业性较强、技术复杂度较高的岗位又很难寻觅到合适的人选。

二是没有形成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机制,企业现状认识不清晰。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进行战略性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当前电力企业缺少较为系统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特别是五年或者十年的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企业的决策还主要是临时性和自发性的决定,企业内部也很少对企业人力资源现状进行系统性分析,大多企业做的决定缺乏规划性和计划性,企业整体运行效率不高,一定程度影响员工的积极性。企业不能对现有专业的人员布局进行合理有效界定,也没有形成人员调整的内部规划机制。

三是培训体系不健全,人员转岗存在难度。培训是员工提高技能水平,提升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因此,很多企业已将培训工作纳入企业的重要工作范围,也得到企业各级领导的重视,但由于培训结果难以量化,有些电力企业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企业的培训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对企业的现有培训资源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大量培训计划没有有效执行。由于电力企业又是技术复杂度较高的行业,人员转岗培训持续期较长,培训成本较高,转岗难度较大,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人员的整体布局。

四是激励机制不足,员工队伍安于现状。当前电力企业内部的人员进退机制和人员晋升机制不健全,员工工作压力较小,很多员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干与不干、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思想在企业内部盛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的结构性布局。

五是先进设备的广泛应用加速了人员布局的调整。由于电力行业专业性、风险性较强,电力设备的安全使用和人身安全的防护是行业的头等大事,为提高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新技术的研发、新产品的应用得到各方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新的电力设备在企业内部得到了广泛应用,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投入,导致部分专业人员总量过剩,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人员布局上的调整,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解决方法

影响电力企业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较多,针对不同的企业要进行具体的系统性分析,在分析和总结问题的基础上,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积极寻找解决的方式,针对当前电力企业存在的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应该主要从以下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是查找问题,统筹规划,认真梳理工作流程。解决电力企业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工作流程,积极分析问题所在,查找原因,统筹规划。要对当前企业结构性缺员问题进行专业分析,细化解决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实施方案,通过人力资源规划,有计划、有组织的调整一线职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和培训体系,鼓励员工一线岗位成才。要以解决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为契机,完善人力资源系统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运营水平,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是调整优化组织机构,加强员工入口管理。企业高效协调稳定运作是企业发展不断追寻的目标,企业要力争缩减组织层级,建立起集约化、扁平化和专业化的组织机构,加强内部运营管理才能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在解决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优化机构、加强员工入口管理,控制员工总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一线结构性缺员的压力,能进一步规范电力企业岗位设置,优化人员结构,严格控制管理人员和生产辅助岗位人员编制。另外,采取岗位竞聘,压缩管理岗位职数和合并一线班组也能够减轻电力企业岗位结构不合理和人员总量超员的问题。

三是开展转岗培训,力争人员结构平衡。建立企业内部统筹调配机制,调剂人员冗缺,加大针对定员范围外人员和超员岗位人员的转岗培训力度,充实生产一线岗位,促进内部人力资源均衡配置。当前很多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是学历层次高、能力水平高的人员较为缺乏,而学历层次低,业务能力相对较差的人员又过于集中在技术复杂度较低的工作岗位,导致部分岗位人员过剩,而工作复杂度较高的岗位人员总量匮乏,因此,企业要建立起规范系统的转岗培训机制,集中力量将冗员的岗位人员转移至专业复杂度较高的工作岗位。对于在转岗培训过程中,培训成绩不合格的人员要通过合法合规的措施进行减员处理,通过转岗培训的方式来实现人员结构性平衡。

四是严格绩效考核,确保结构性缺员问题第一时间解决。绩效考核工作具体执行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工作目标的达成,因此,电力企业要适时加强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将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解决情况纳入到绩效考核工作范围内,通过严格考核制度,确保工作目标的达成。要建立起详实细致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标准,对劳动定员管理不规范、解决结构性缺员工作推进不利,影响企业整体工作进度的单位,在绩效考核中要进行严格考核。绩效考核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通过不断细化基础管理制度,加强员工管理等手段不断深化绩效考核基础性工作,切实提升绩效考核管理水平,重视绩效考核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将绩效考核与解决结构性缺员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五是加强企业劳动用工管理,重视一线队伍稳定。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及行业各项劳动用工管理办法和相关规定,逐步加强生产一线岗位人员配置工作,科学合理的选派人员充实生产一线,确保一线人员布局合理。企业要制定员工管理办法,特别是生产一线员工管理办法,在人员布局合理的情况下,对生产一线班组人员要约定一定的服务期限,达不到调动标准的员工不得随意调动,确保一线生产岗位用工需要,促进员工队伍团结。另外,在企业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企业要建立起相关激励制度,吸引和鼓励一些优秀员工在生产一线工作,避免出现员工队伍不稳定造成的人为结构性失衡。

六是建立监督机制,适时跟踪人员使用情况。一些企业一直存在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侥幸心理,在人员使用过程中不够规范合理,也不站在企业战略层面考虑企业整体运行情况,而是随心所欲的用工,人为的导致了较多岗位用工总量结构性不平衡,影响企业整体运行效率。企业的政策制定部门要从企业全局出发,采取人为监督和制度约束双重手段对各基层单位实际用工情况进行实施跟踪,对于出现用工不规范、不合理的单位要进行及时的纠错和指导,引导和规范企业所属各级单位科学的进行人员的配备和使用,坚决杜绝混岗用人机制,也要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群众监督作用,鼓励员工反映各级单位的真实配置员工情况。

三、总结

电力企业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现已成为各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人力资源战略课题,该问题解决的好坏关系到企业整体运行效率的高低和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企业要将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摆在重要位置,积极寻找问题解决措施,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通过不断调整优化组织结构,调整用工方式、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和转岗培训机制等手段来解决电力企业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将成为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安鸿章.面向21世纪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

[2]赵曼.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

[3]付亚和,许玉林.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企业员工管理总结篇10

受传统体制与观念及煤炭行业特点的影响,员工总量的无序膨胀是我国大型煤炭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难以摆脱的难题。在吸收我国企业长期的教训及国外先进经营管理理念的基础上,确定依托科技求发展,严格控制人员规模,不搞“人海战术”的基本方针。围绕这一基本方针,煤炭企业探索采取多种方式,严格把住企业员工的“入口关”,从源头上控制企业员工规模的膨胀;并积极制定与利用多种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企业员工的“出口”,形成流出机制。具体措施包括:严格核定各单位组织编制与各类人员定员,制定严格的管理控制制度;有效地实施全员劳动合同制,使员工由传统体制下的“国家人”转变为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人”。有合同才能进入,合同到期双方权利与义务可自然解除。全员劳动合同制的实施,一方面规范企业人力资源的进入机制,便于从源头上控制企业人员总量;另一方面,利用劳动合同的期限性,形成市场化的企业人力资源退出机制。有效地消除了二级单位内部不规范用工行为,并改变将职工家属子女就业安置作为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的思想误区,并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员工的支持。

二、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地配置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需要与岗位或其他生产要素进行良好的配置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人得其事,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人尽其才,事尽其功”,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地配置,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人员上岗过程中建立健全岗位资格标准与岗位等级序列,实行资格认证与职称评聘分开,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办法,并针对不同的工作性质,在彻底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的基础上,管理岗位与工人岗位实行分类管理。采用多种方式对各类员工进行系统地分析与评价,如直接业绩考核、述职、组织与上级谈话、民主测评等,为企业下一步用人决策及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制度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采用员工调配制度、不合格干部调整制度、末位淘汰制度、岗位轮换制度等多种方式对人力资源配置不断进行优化。同时,也促进员工能力不断提高,个人得到发展。采用多种方式加强人力资源储备,主要包括:矿处级岗位后备干部制度;脱产轮训储备;再就业中心人员储备;多经矿建公司储备;员工子弟培养储备;能力储备;市场储备。

三、全面改革企业教育培训体系

公司在几年的飞速发展过程中,曾面临着优势的自然资源和先进的技术装备与相对落后的管理水平与员工素质的矛盾,而员工培训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由之路。煤炭企业制定详尽的全员培训战略,在员工培训开发体系、培训开发方式选择、培训管理制度方面进行积极地探索与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促进员工整体素质的迅速提升。煤炭企业对企业教育培训体系进行全面改革,确立“交出普教,放开幼教,强化职教”的基本思路,并克服阻力,进行全面实施,使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体系真正全面而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公司人事劳资部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部门,是企业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和指导公司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同时,各单位人事劳资部门负责管理和指导本单位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而公司教育培训处作为公司公共事业发展公司的经费部门,全面负责下岗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和在职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和具体实施。在培训形式上,主要包括:脱产学历培训(计划内);不脱产学历培训(函授、自考)(计划内);岗位技能培训;各种短期专题性培训或研讨会议;岗位学习与岗位练兵;人才后备岗位及岗位轮换。

四、采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员工工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