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发展方向十篇

时间:2023-09-20 17:54:32

生态城市发展方向

生态城市发展方向篇1

[关键词]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S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4-0013-01

1 城市绿化需要生态学的指导

城市的人工环境改变了自然,同时也改变了植物的生存条件已为人们所共识,而园林植物作为活的生物体,对其在城市环境下所接受的生存条件特点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围绕这一领域的有关研究正在国内外展开,内容纷繁。如从主要的方面进行探讨,可简单地概括为: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为了获得整齐划一的人工美,在空间结构上缺乏群落的分层,往往是单纯的草本、灌木或乔木相互孤立的种植,而生态稳定性最强的乔灌草结构则较少见。而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水土的城市,都有最适合于本地生长的植物群落。所以结构趋向单一的城市园林绿化,削弱了每个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影响了每个城市特有的魅力,不仅有害于城市景观的美化和城市形象的树立,而且也大大弱化了城市园林绿化应发挥的生态效益。

城市的生态条件是一个动态的、综合的因素,加上不同城市的地理环境、城市规模、城市结构等不同而使得这方面的内容更为复杂。有关城市植物生存条件的研究只能由不同城市根据其特点去做,其成果可供借鉴而不能照搬套用。根据发展城市生态园林和解决当前实践中存在的大量问题的要求,要始终坚持生态学的观点,因地制宜。

2 如何做好城市绿化规划

一是生态优先的原则。在植物材料的选择、树种的搭配、草本花卉的点缀、草坪的衬托以及新平装的选择等必须最大限度地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为出发点,也应该尽量多地选择和使用乡土树种,创造出稳定的植物群落;充分利用生态位原理和植物他感作用,合理配置植物,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才能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二是城市绿化规划应体现城市生态学的多样性原则,避免规划建设不当而引发社会分化和内城衰退现象,尽可能减少城市原树种的大拆大建现象。当今,城市绿化是涵盖城乡的系统工程,近郊、远郊都纳入了城市绿化系统规划之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采取绿化与生产相结合的措施、开展多种经营,是城乡一体化大规模发展绿地的基本措施。

3 城市绿化的生态学发展方向

3.1 城市绿化的生态问题

园林是城市的自然空间,这个自然空间的主要标志就是植物。植物作为自养生物和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通过其生理活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植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数量,能否在城市中足以形成改善环境的效益,中心问题是如何发挥植物的光合效能。光合效能的大小决定于叶面积的大小和叶面积指数,这一点在以往对园林植物的配置应用上很少考虑,而从生态的观点来说则不能忽视。

3.2 根据城市生态条件特点改进种植、养护技术的研究

城市环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舞台,根据城市特点进行研究以求得植物种植管理技术的改进,是我们继续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必须跨越的台阶。属于这一范畴的问题很多,潜力也大,是今后我们城市园林工作者必须认真探索的一个重要领域。

3.3 利用城市不同地段的生态条件,丰富园林植物的种类

生态城市发展方向篇2

一、呼和浩特市市区外部空间形态的扩展方向

自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市逐步向外扩展,用地规模不断加大,1976年呼和浩特市规划用地面积为65平方公里,1996年为114平方公里,2010年达154平方公里。根据近几十年的规划图,我们总结出呼和浩特市的城市发展方向——以轴向发展模式为主,向东西两翼方向拓展,同时加大力度向南开发,其中呼和浩特西部是金川开发区,紧邻土默特左旗,其扩展空间相对较少,今后有向东和向南方向扩展的趋势。

二、影响呼和浩特市市区外部空间形态扩展的因素

一个城市外部空间形态的扩展取决于众多因素,对我国城市来讲,国家和城市的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对城市空间形态和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从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政策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呼和浩特市未来城市向东向南扩展的原因。

(一)自然地理条件

规划建设好一个城市,必须“了解自然、克服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从自然中取得自由。地形、地质、气候、水文、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形态变化和发展的基础,影响城市空间扩展的潜力、方向、速度和模式等,成为城市空间扩展的基础条件。

1.地形条件

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市域北部有大青山天然屏障,东及东南被蛮汉山环抱,南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三面环山,呈簸箕状向西南敞开,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呼和浩特市区所处地形为土默川平原,平均海拔1050米,市区内地势平缓,结合表1我们可以得到:西部和北部的大青山,地形坡度较大,成为呼和浩特市向西和向北发展的天然屏障;东部和南部地形平坦开阔,平均坡度为3%—5%,为城市的扩展提供了有力的地形条件。

2.地质条件

地质构造稳定性是城市地域扩展的先决条件。呼和浩特市红山口所见第四纪胶结坡积、洪积砂砾石层中东西方向的断裂,断距达1.6米,说明呼和浩特市地区的新构造运动是比较发的,基于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以及呼市地区松软的土质,可以判定呼和浩特市属于不良地震区,只是近十几年来一直没有发生明显的地震现象。但大青山构造断裂运动发展的断续性是构成本区地震活动的根本原因,而山麓洪积带的前缘湿地沼泽带又造成了抵抗地震最不良的条件,由于内外两种不利因素的共同存在,在城市建设中呼和浩特市向北部和西北部的大青山方向扩展的可能性较小。其次沿大黑河也存在东向的断裂带,全新世以来仍表现为张性倾滑运动,如果潜在震源区发生大震,大黑河断裂带可能会出现地基失稳,砂土液化等现象,在呼和浩特市向南进行城市建设时,应尽量避开沿大黑河的断裂带。

3.气候条件

城市气候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影响城市用地选择和功能布局的重要因素。

气候对城市布局和形态的影响最为显著的是风。呼和浩特市近地面风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冬半年呼和浩特市处于蒙古冷高压控制下,10—4月主导风向为西北风,风向频率7—11%;夏半年呼和浩特市主要受南亚伸向蒙古一带的热低压影响,5—9月主导风向西南风,风向频率6%—9%。从图1呼和浩特市风玫瑰图和近地面风场特征我们可以得到呼和浩特市偏北风和西南风盛行,加之该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小于400mm,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相对稀疏,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多发,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呼和浩特市北部和西南部应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了城市向北和西南方向扩展。

表1呼和浩特市各月平均气温

图1 呼和浩特市风玫瑰图

气温也是气候对城市布局和形态影响因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呼和浩特市位于110°46′-112°18′E,39°35′-41°23′N,纬度偏高,从表1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呼和浩特市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温暖,全年平均气温较低,这样的地区宜采取紧凑的城市形态,不宜采取过于狭长的城市形态。

4.资源条件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本文主要考虑水资源。按照埋藏深度可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两大类。呼和浩特市地表水主要集中在大黑河地区,其次还有几条发源于大青山沟谷的季节性河沟;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南部地区埋深浅、易开采、水质较好,因此城市在扩展时主要的方向是向南扩展,但在扩展中应该注意保护水资源。

(二)社会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是城市外部形态变化的内在推动力,是近代城市形态演变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城市组成部分功能的变化,产生了城市形态变化的内应力,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社会生活、城市运输条件和政治体制等外部影响因素发生变化,增强了近代城市形态演变的适应能力。

1.呼和浩特市各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的主要经济流的方向决定了城市形态的扩展方向。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演变是城市空间扩展的直接动力。地区总产值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和总体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文将其作为重要的因子进行分析:从图2和图3中我们可以得到近十几年呼和浩特市第三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居三大产业之首,所以采用第三产业总产值作为衡量的因子之一;人均GDP作为反映当时的社会发展的指标,对衡量城市发展意义重大,人均GDP的增长,直接刺激投资和消费的增长,进而引发城市用地规模的增长,故将人均GDP年增长率作为重要的分析因子。

图2 呼和浩特市三大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

图表数据来源于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图3 呼和浩特市三大产业产值占总生产总值的比例

图表数据来源于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呼和浩特市城区主要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赛罕区,其中新城区位于市区的东北部,回民区位于市区西北部,玉泉区位于市区西南部,赛罕区位于市区东南部。

图4 呼和浩特市2004-2009年四个分区地区生产总值曲线图

图表数据来源于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从图4我们可以看到四个区域的地区生产总值都在增加,但是相对来讲,新城区和赛罕区的生产总值较强,回民区次之,玉泉区的弱。

图5 呼和浩特市四个分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曲线图

图表数据来源于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从图5来看,新城区和赛罕区位于第一和第二位,回民区较弱,玉泉区最弱。

表2 呼和浩特市2005-2009年人均GDP年增长率

单位:%

图表数据来源于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图6 呼和浩特市2005-2009年人均GDP年增长率曲线图

结合表2本文绘制出了图6,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在近几年间,人均GDP年增长率最快的是新城区和赛罕区,回民区和玉泉区的相对增长较慢。

根据以上三个经济因子分析可以得到,呼和浩特市近年来经济发展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新城区和赛罕区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较强,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建设,因此,新城区和赛罕区向外扩张城市用地的可能性较大,即从区域位置来看,呼和浩特市向东方向(包括东北和东南方向)扩展的趋势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

2.呼和浩特市各区人口条件

区域人口的快速增长,必然导致对住房、教育等的需求增加,从而引发城市土地向城市边缘地区扩张。从表3的2009年呼和浩特各区的人口密度不难得到玉泉区和赛罕区的人口密度较大,向外扩展的可能性较大,结合区域位置,呼和浩特市向南方向(包括东南和西南方向)扩张的趋势性较强。

表3 2009年四个区各自的人口、城区面积和人口密度情况

3.交通条件

交通线路的开辟与建设往往成为城市空间扩展的伸展轴,对城市空间扩展具有指向作用。另外,交通运输速度的提高也使城市空间扩展速度加快,它使分散的城市空间可以通过快速便捷的交通加强联系而成为有机整体, 为城市由集中走向分散、由市中心化走向郊区化提供了可能。城市干线道路网既承担城市骨架的重要作用,也构成城市主要形态,呼和浩特市市区道路呈棋盘式方格网,与城市对外公路一起构成方格与环形放射状, 这种道路网络形态基本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为城市向外扩展提供便利条件。

(三)政策和政府规划条件

政策是影响城市集聚规模和布局的一个重要的长期性决定因素,是政府作用于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对城市空间扩展起到了引导、控制作用。呼和浩特市土地使用制度和住房制度的改革都对城市外部形态演变产生作用,呼和浩特市市局鼓励城市新建新兴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等,这些主要布局在城市,加速了城市向外扩张,带动城市空间由同心圆式蔓延转向轴向式生长;近几年呼和浩特市制定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西联、东理、北控、南拓、中疏”,其中西联主要是通过金川开发区与土左旗的金山开发区联手发展,东理即向东方向梳理,北控为控制城市向北扩展,南拓即集中力量引导城市向南发展,中疏为疏解城中交通等问题,这为呼和浩特市城市的扩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城市发展方向篇3

【关键词】低碳时代;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

引言

近年来,“生态”一词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如“生态县”、“生态域”、“生态省”等等。在这其中,有个名词为“生态工程”,它是一个既年轻又古老,既通俗又深奥的一门学科,它可以应用于很多方面和领域,并使之更加环保和绿色。目前,生态危机以及气候变化已经上升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他们也深深地认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经济的增长只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前提。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低碳经济”的概念被提出了。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低碳时代”。本文就是以低碳发展为主要背景,着重阐述了当前时期下如何建立生态导向型城市。

1 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的概念及重要意义

1.1 概念

生态导向型城市的建设必须基于科学的、合理的、正确地以及实事求是的城市规划,在实际城市规划过程中增添经济、生态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因素,依据相关的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来对城市进行生态规划,它是目前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及结果。简而言之,它是集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循环以及经济高效等方面的人类特殊形式的居住区,它是将生态环境、城市以及人三者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最终形成互惠共生的结构。由上述概念可以得知,生态导向型城市的规划是以人、自然环境以及城市三者为基本要素的,因此在实际规划时,应该注意加强这三者的和谐,这样才能够构建一个非常成功的生态导向型城市。

1.2 构建生态导向型城市的重要意义

低碳经济时代下,构建生态导向型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2)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3)有利于突出生态经济的优势地位;(4)有利于构建与城乡体系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为依托)。

2 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的原则

基于如上关于生态导向型城市的概念以及低碳时代下构建生态导向型城市的重要意义的介绍,目前加强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已经是摆在城市规划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以及研究内容。然而,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之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 城市生态位最优化之原则

所谓生态位,指的就是某个物种在生态群落之中,在营养关系以及空间结构等方面所占据的地位。对于城市生态位,就是一个城市提供城市居民的各种生态因子的总和。它不仅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发展现状以及文明程度,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具体功能、地位及其人口、环境以及资源等方面的优劣程度。基于此,这就决定了它在人们心中的巨大吸引力。因此,在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过程中,应该坚持城市生态位最优化的原则。

2.2 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原则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又称为“城市生态环境容量”,它是指以生态学的角度为根本出发点,城市对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或是承载能力。我们知道,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是非常有限的,这主要是由于城市主要以钢筋混凝土建筑为主,生态系统及其脆弱,而且结构也比较单一。因此,对于城市发展而言,是具有一定的规模的,而不可以无限制地扩大下去。在实际的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过程之中,坚持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主要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实现:(1)在实际规划过程之中,要建立一套科学、准确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模型计算出所规划的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2)实际过程中,要综合地考虑各种净化能力,如城市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及人工净化的能力等,这主要是由于它们与城市的长期生存与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3)要调整控制城市人口的总数、密度与构成,这是一个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3 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具体实施方案

3.1 增加“绿色”面积,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入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景观,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

3.2 制定生态城市规划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加强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

在实际的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应该对文化与社会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系统性地把握及认识,从而最终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将此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于衡量城市生态规划的态势,且以此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制定出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的具体规范及条例等。然后,还应该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这样就可以将各自的生态规划经验相互交流。

3.3 展现城市自己的特色

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只有充分地展示城市本身所具有的特色,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所焕发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周岚, 于春. 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变革[J].国际城市规划,2011,26(1):8-11.

生态城市发展方向篇4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规划;持续性;低碳性

城市是人类聚集的中心地,是人们经济、精神和政治活动的主要地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因此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对人类能否繁衍生存有重大影响。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到工业革命之后,城市才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类的城市发展非常缓慢,大部分城市规模较小,城市基本功能简单。但随着17和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大量的工厂招收工人,这使得很多农村的人进入城市,大大加速了城市的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人类社会和文明也取得了非常高速的发展。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各种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严重的交通问题、城市绿地少、城市的污染严重、通风条件差、卫生条件差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了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像城市的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了。因此生态问题在目前城市的规划中必须加以解决。

1 生态环境与城市规划发展的辩证关系

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是一对辩证关系,首先来考虑一下生态环境对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使得人们生活的更加愉悦,使人们的精神更加饱满,使人们更加投入到工作之中去,这将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城市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们的健康发展为要求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保证人们可以健康的生活。城市的发展必须依靠城市的资源才能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保证城市发展的各项资源都没有受到“污染”,这就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而如果生态环境恶化,那么就会引起一些列的问题,比如,城市的污染问题,有可能使得城市的居民身体条件恶化,人们的健康水平下降,这有可能导致人们的工作能力下降,这就可能不利于城市的发展。最极端的生态问题,比如生态问题引发的大规模的流行病,有可能使得城市的发展完全停滞,有时甚至可以完全毁灭一座城市。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保证城市健康发展必须的条件。

其次,城市规划及发展也会对生态产生影响,城市的规划必然会对城市的特定范围产生影响,对某些特定区域的规划可能会加速或减缓城市特定功能区的发展,城市某些区域的发展或倒退又会对周围的生态产生影响,比如,在我们国家很多城市都设定的经济开发区,我们国家的经济开发区一般位于城市的郊区,在设定之前这些郊区的环境相比于城市的核心地带的生态要更好,随着经=经济开发区的设立,这些区域会飞速发展,这些区域的人员将逐渐趋于密集,生活废弃物的排放也将增大,这就可能使得周围的生态环境出现恶化的迹象,很多地方的经济开发区随着重工业的入住,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厉害。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可以使得一个城市的生态变得更加美好,而一个差的城市规划会使得城市的生态陷入恶性循环。

生态和城市规划发展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能站在系统思维的角度去审视生态与城市规划发展的关系,制定生态型的城市规划方案是每一个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2 生态型城市规划发展方案的特征

2.1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1]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城市的发展是可以持续进行的,城市的功能可以保证其自身的健康发展, 城市具有良好的自我发展功能,城市能通过适当的自我调节来实现城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还要求城市可以与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协调一致,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要求城市的发展有城市居民的参与。

城市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标较为复杂,必须结合城市的空间结构、景观格局、城市功能、资源利用效率、生活环境质量、生态安全格局、社会平等与公平性、发展潜力等一些列属性来来评价城市的可持续性特征。

2.2 低碳的特征

低碳的特征是未来生态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城市向低碳城市的转变,需要从以下这些方面进行把握。

2.2.1 能源的低碳[1,2,3]

城市对能源的利用能否实现低碳的主要标志是,能源能否最充分的利用,能源消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能否有效进行处理。能源的消耗和产业结构紧密相关,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对能源消耗就远远大于以旅游业和农业为导向的城市。因此,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化以及优化升级对城市能源消耗至关重要。当然,技术的革新对能源消耗影响也非常大。

2.2.2 交通和空间的低碳

交通的低碳意味着城市的交通系统碳排放量的降低,城市规划中应该鼓励土地的有效混合利用,并且在城市的郊区(组团或新城)培育次中心和城市中心形成星云网络状结构,避免巨型或单一化的功能分区导致的职住的分离,分离的职能区必然会加大城市的交通量,交通量的增大意味着更多碳的排放,从而对城市造成污染。

空间的低碳主要体现在建筑节能方面,有效的建筑规划和城市规划,能使得建筑的耗能能力大大降低,这就使得能源消耗的减少,从而减少碳排放量。

2.2.3 低碳的生活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低碳产生影响,低碳的生活方式对城市的低碳很有益处,低碳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减少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鼓励城市中的人们采用低碳生活方式很有必要。对于低碳的生活,可以建立低碳教育基地、低碳文化宣传机制和奖惩机制,提升低碳社区品质;建设低碳能源供应系统、垃圾回收系统和碳排放监督系统,保障低碳城市功能。

2.2.4 碳的吸收利用

生态型的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对碳进行回收利用,目前在城市的规划发展中,很少去考虑碳的回收利用,这一方面是归因于技术的问题,另一方面人们的观念之中还没有这样一种碳回收利用的思想。比如目前对建筑垃圾的利用就是一个很好的碳吸收利用的实例,通过对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不仅使得建筑垃圾占用的农田等减少,还能充分利用建筑垃圾作为混凝土填料,这个填料可以减少对粗细骨料的需求,从而减少对碳的排放。另一个例子是二氧化碳的地下储存,二氧化碳的地下储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气候很有益处,但是目前在城市工业的发展中很少有城市规划中涉及二氧化碳的储存问题。因此,在生态型城市规划中,适当地引入这些新的回收利用的方法及理念对城市的发展非常有好处。

3 生态型城市规划是未来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生态型城市规划可以保证城市的规划符合生态的要求,生态的要求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必须的,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是基于人类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出发,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和谐的整体,以自然生态优先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采取科技、行政手段、法律等手段,促进城市系统向更有序、更稳定、更协调的方向发展。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建设宜人的居住环境,实现人、自然、城市和谐共生,持续协调发展。

生态型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远景目标,生态型城市规划可以使得我们国家目前的城市发展从粗放型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向社会稳定、生态安全、生态功能健全的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转变,并运用产业生态学原理与技术组织与改造城市产业,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再生,较少废物的排放,保护与培育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是目前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途径。

3 结论

生态环境和城市规划发展具有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生态环境会影响城市规划发展,城市的规划发展也会影响生态,二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以后城市的规划必须采用生态型的城市规划,这样能保证生态和城市的相互协调发展。生态型城市规划必须从可持续的角度以及低碳的角度加以审视,只有在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低碳发展,才能说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型城市规划,这样一个生态型的城市规划未来将主导城市规划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周性怡.论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建设.地下院30年论文集,109-111.

生态城市发展方向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ee aspects to introduce a moder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first pointed out that the total development of moder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trends, and then describes some of the ways of modern urban design and planning measures and technical means, and finally from the macro level that a modern city. It should be noted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issues.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eco-city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1.1 城市规划设计人性化的发展方向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一个舒适、安全而又文明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创造一个舒适生活环境的责任,如何让城市环境更加适应人的需要成为城市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1.2 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城市方向

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思路是把生态观念作为设计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使人与自然相和谐。制定生态城市的规划,需要建立由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要素构成的规划指标体系。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合理的确定城市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生态资源配置布局等等,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发展的要求进行。同时要充分考虑对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的保护。

1.3 城市规划设计中要突出地域特色

不同的自然环境是塑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而社会文化特征正是改造与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依托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特性,寻求地域的特色,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思路之一。城市规划设计应承继城市当地的历史文脉,突出地方建筑的艺术特色。一个城市的特色是这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形态特征,现代城市要更加注重其自身独有的特色。

1.4 城市规划设计朝着文化城市方向发展

我国有诸多的历史文化古城。对于历史文化古城,规划和设计的重点应在于古城内部旅游产业的选择与协同发展的模式,处理好古城文化遗址保护与环境整治绿化、以及旧城改造和古城文脉复兴的关系。具有文化背景的城市在规划和建设时,要注重协调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关系。

2 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方法

2.1 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方法和措施

在具体措施方面,首先要制定科学的生态城市规划,在制定生态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合理划归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的规模和布局;其次要努力做好生态城市的内容设计,其基本的内容有城市景观的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同时要用生态建筑的科学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

2.2 城市规划设计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城市规划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可持续的城市规划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同时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作为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必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得到改造。具体做法是在发挥示范产业的同时,强调和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2)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专业的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方法与知识,注重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化,调节和控制城市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的生态关系。

(3)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最终要追求的目的,社会发展过程除了明显的经济增长外,可持续发展城市谋求的是在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

2.3 城市规划设计技术手段的改进

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技术手段也由传统的画图和利用木头、纸板等制作成精细的城市模型,发展为电子沙盘和虚拟城市模型等,特别是随着Internet的普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这些新新技术都对城市规划产生了巨大影响。规划设计人员先后提出了虚拟城市、赛博(Cyber)城市和数字城市等全新的概念,这为实现现代城市规划理念提供了技术支持也奠定了技术基础。虚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指计算机根据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数据,生成交互式三维虚拟的环境,继而实现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等感觉的形式,这样不仅能使参与者感受到由景物或模型组成的虚拟环境逼真的存在,也能实时准确地响应参与者的操作和行为,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它的优点是既方便设计人员的审查、讨论,又可面向决策者和公众展示规划设计方案,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加以修正。

计算机流体力学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计算机流体力学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建筑区域规划时,是一项必备的技术支持手段,计算流体力学(CFD)是用于模拟现实中流动现象的一种有效工具。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CFD本身理论方法的不断改进以及精度的不断提高,CFD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包括建筑规划设计在内的许多流体流动相关领域。CFD的优点是为使规划方案更趋合理,它能够提供大量的附加信息。

3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批准的城市规划应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

经过批准的城市规划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要防止认为地对其修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会因急功近利和部门利益的牵扯而违反规划,应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3.2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完善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的试金石和重要标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按照城市规划配套建设,道路先行,水电气跟上。不能顾此失彼,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配套、完善。

3.3 城市的社会公益设施必须得到有力保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开发商投资行为会受利益驱动,造成规划中难以提供完善的社会公益设施,包括城市公园、停车场地、文化体育场所等。这对整个城市的发展造成的不利的影响,需采取有效手段,有力地保障城市社会公益设施依照规划来建设。

4 结语

良好的城市规划在当前和今后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城市的规划设计要更加体现人性化、生态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因素,设计者就应该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科学研究城市发展规模和方向,确定适合城市长远发展的规划和设计,科学指导城市建设逐步实施,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 [J].科技创新导报,2008(8).

[2] 涂军飞.浅谈城市规划建设新模式 [J].科技创新导报,2008(8).

[3] 赵志庆 ,徐苏宁.城市设计过程理论探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 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 [J].科 技 创 新 导 报,2008,5:47.

生态城市发展方向篇6

[关键词]城市化;规模扩张;现代新城;品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1—0029-03

在现代化视野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使得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实质性的飞跃发展阶段,“城市规模扩张”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基本内容,也是21世纪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而“现代新城”理念的提出,无疑让社会和个人眼前一亮。从狭义上讲,城市规模扩张使得城市变得大而宽阔,而加入了创新元素的新城品质模式更加适应了当前社会的发展和要求,使得城市规模扩张不再无序和非理性,让城市生活更加饱满和赏心悦目。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简介

城市规模扩张指的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各项进程,包括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不单单是平缓发展,而是迅速加快其发展速度,城市布局及规模发生结构性调整的过程。在未来的20年,城市规模扩张将是推动中国发展的支撑力量。其中,二线和三线城市(包括乐山市在内)将是推动这一进程的主要动力。

城市理性扩张究其实质,就是要使城市在高速城市化运行过程中,将空间的资源进行最大整合,从而避免“大而空”、“华丽而无品”等严重城市病的产生,试图通过周边新城的超前发展并产生反磁力,以吸引城市人口向新城转移,从而实现有序的城市扩张。

对于新城的概念,《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为:一种规划形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在大城市为重新安置人口,设置住宅、医院和产业,设置文化、休憩和商业中心,形成新的相对独立的社会。

美国学者理解的新城与英国不同,他们认为,新城主要区别于自发形成的居民点和大中城市,是有目的、有规划建设的新城和城市新的发展区。按照美国学者菲乐杰(Pillorge G.J.)和布仁兹(Breins D.R.)的观点,根据新城的性质、规模和所处地点,大致可以将新城分为5种类型:(1)城中城(Newtownsintown);(2)卫星城(satellites);(3)新城市(Newcities);(4)休闲新城(Recreation newtowns);(5)规划发展单元(The plannedunitdevelopment,简称PUD)。其中,规划发展单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城,其用地一般为20~500英亩,是一个大规模新城或郊外城镇发展骨架的一部分。

香港在建设新城时对新城(香港习惯称为“新市镇”)的解释是,新城指在中心市区的合适地点建造居民区和工业区及相关社会服务设施,以吸引新增人口的定居和主城人口的疏散,从而缓解中心市区在住宅、交通和就业等方面日益增加的压力,避免城市恶性膨胀。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既有的各种对新城的理解和分类虽然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但也很难对新城概念下一个完整而又统一的定义。对此,笔者针对本文中所重点研究的新城做了界定,并且用“现代新城”一词进行阐释。所谓“现代新城”,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张,既要对中心城区的区域进行规划设计以疏散中心城区人口,同时,也要对整个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向进行定位设计以使扩张合理、发展有序。

二、乐山市城市规模扩张进程现状

乐山市位于四川西南部,北连成都平原,西接川南山地,东及东南跨川中丘陵,是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乐山市中心城区位处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合处,在历史上一直是成都平原、川西山地和大小凉山之间相互交往以及通向长江流域各处的必经之地,是具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部级历史名城,是世界“双遗产”所在地。

乐山城市的现状格局非常独特。归纳起来,有这样一些独特之处:世界遗产、大佛守护、中央绿心、三江环抱、绿色包围与步行尺度。所有这些,无论对市民或是游客,都构成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城市空间形态,都是这座城市最值得珍惜并要始终维护好的。这些更是乐山建设现代新城,实现向以城市作为目的地的综合竞争转型最重要的资产。

据《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当中介绍,到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8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80平方公里,2020年达到100万人、100平方公里,2030年达到140万人、140平方公里。

按照《草案》规划,“东优、南跃、西接、北拓”将是乐山中心城区城市的发展方向。未来20年,乐山城市空间布局,将以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为三条城市空间发展轴,从而形成“三江串五城”的城市结构。三江即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五城即商务经济区(商城)、田园度假经济区(慢城)、制造业经济区(钢城)、临港经济区(港城)、都市农业经济区(耕城)。

值得深入研究的是,在未来10年,当乐山从一个大约35万人口的城市发展成为一个100万人口的城市,将会对上述独特空间特征形成怎样的挑战。要知道,这不仅仅是城市人口数量增长为其现在的3倍,更意味着城市的格局、空间、产业形态、生活方式与消费行为的深刻变化。为此,既需要思考新的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还需要思考如何将新的城市空间打造成为具有极高吸引力的场所。

如前所述,乐山市在寻觅规模扩张的同时,其空间与人文环境作为城市的四大内在功能之一,其品质与吸引力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城市的发展质量。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如何能够做到既保持一个城市规模扩张或量的增长,又能确保其空间发展品质能够对人们有足够的吸引力,是每一个城市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与思考的。

三、城市规模扩张进程中构建“现代新城”品质理想模式——以乐山市为例

“现代新城”品质理想模式的构建主要受到两个层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现代新城”理想模式构建之初的指导思想;二是“现代新城”理想模式构建所要求的实践方式。这两个层面的要素,都要放在有利于城市发展的视角进行考察。

(一)指导思想

1.创新的理念引领城市发展。在建设现代新城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从乐山市实际出发,以创新的理念和开放的思维,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建设发展之路。“城市建设既是经济建设,又是精神文明建设,更是凝聚民心的政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系列全新的理念应该成为乐山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引领和指针。

2.科学的规划定位城市发展。围绕“三江串五城”的发展建设目标,按照“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突出特色”的原则,充分考虑历史、现状和未来,把握城市人流、物流集中的特点,进行超前系统规划,把城市划分为生活区、行政区、商业区、休闲娱乐区、工业区、生态高教区、宜居生态新城区等空间板块,并对每个板块进行合理定位,使每一个区域整体功能更加完善,作用效果更加突出,相互衔接更加紧密。提高居民小区规划设计标准,从住宅建筑单体设计、居住房型到公共建筑、绿化景观进行全方位优化。通过宏观、微观规划的有机融合,不仅为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确立基本依据,同时也显现不同空间地段的增值预期,为投资者把握投资机会、寻找投资热点提供了依据。

3.构建宜居生态绿色家园。随着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的增加,未来20年,乐山市将规划设置市级公园、片区级(区级)公园、社区公园、街头绿地四级公共绿地体系。在此过程中,要始终奉行“发展为要、环保为先”的理念,强调在推动发展上,优先考虑环境影响,优先增加环保投入,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积极实施“大环保”战略,全面启动“碧水、蓝天、绿地、安宁”工程,坚持城市生态化发展方向。

4.创造精品,体现文化内涵。在整体布局上,本着优化布局、突出重点、别具一格的原则,对不同性质的建筑群落进行宏观控制,使其使用功能与欣赏功能完美结合。在建筑风格上,统筹考虑层高、造型和色彩,精心设计建筑单体,最大限度体现个性特点。在城市色调上,按照整体和谐、改建结合的原则,对骨干道路两侧的建筑物进行外檐装修,利用植物进行造景,形成具有乐山市特色的城市主色调。突出特色美,坚持与时俱进,把现代设计理念和科技成果引入城市建设,利用电子大屏幕、变色灯光柱群营造瑰丽的景观,增强乐山的时代气息。

(二)实践方式

一个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源于社会理念的创新和更新。“现代新城”这一概念颠覆了原有的关于城市“新城”理念的狭隘性,结合惯常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构思,符合乐山市“现代新城”品质理想模式的实践方式应运而生。

1.基于理性思维的现代新城发展模式探索。(1)立足区域、城市,研究“现代新城”空间拓展模式。按照《草案》规划,“东优、南跃、西接、北拓”将是乐山中心城区城市的发展方向。东优,即保护大佛景区,严格控制岷江东侧、岷江二桥以南地区建设活动,优化景区配套服务功能;完善旧城区基础设施,优化旧城区综合环境。南跃,即依托大渡河和岷江向南,形成沿江沿河产业带,完善城市生活配套功能,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西接,即依托乐峨路、嘉峨干道和峨眉河向西,合理安排城市新区拓展。北拓,即沿岷江和竹公溪向北,拓展城市生活空间。这一措施作为重要举措,是未来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现代新城”理想模式的构建从优化城市大格局,利用资源拓展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分析,提出未来城市发展目标走向为构筑山、河、城有机共融的空间形态。(2)多层面综合分析研究“现代新城”的功能定位。从区域、环江河、城市空间与生态系统、基地特征4个层面研究分析主城、新城之间的功能分工与产业布局,·明确“现代新城”的开发应在生态保护基础之上,以休闲旅游为基本功能,以发展旅游度假、文体服务、科技教育、生态居住四大功能为主,形成面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现代化、充满活力和文化魅力的江滨生态旅游新城。(3)以生态安全为导向研究现代新城空间结构。以生态安全为导向,针对现存的条件,决定了“现代新城”建设将面临旅游驱动(优越的自然环境)、教育驱动(已经启动的教育园)、工业驱动(周边的工业区)、形象驱动(现代新城承担着提升城市形象的责任)的综合作用,进而影响现代新城的开发规模与时序。由此提出轴向发展的弹性组团式的空间结构模式,以充分适应发展的不确定性,有利于紧凑发展,并保持各发展阶段的相对完整性,体现有机增长的原则。

2.基于感性构思的“现代新城”城市特色营造。(1)重视基地特征的解读,探索与自然融合的空间形态。第一,构筑山、树相依的生态绿廊——“绿楔结构”。城市布局结构以绿心为核心,通过快速交通干道连接功能片区,形成“一心四翼”的绿心环状组团式城市格局。各发展方向间通过开敞楔型绿带隔离,使绿心与外部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建立以山、树、河、城自然生态为基础的新城生态格局。第二,构筑大渡河之滨的现代化城市新景观一“佛佑文豪”。从乐山的历史文化内涵(郭沫若故乡、著名佛都)出发,提出“佛佑文豪”的独特概念并贯穿现代新城整体设计,将乐山的人文精神与自然特征完美融合,形成独特的城市意象特征。第三,富有趣味的水系网络与滨水岸线——宜人水岸。局部改造环水大道与水岸线护,形成环水公共活动带,将生态保护和休闲观光、岸线景观塑造相结合,梳理整合区内水系。第四,独特的游憩商业中心——魅力之核。呼应现代新城的休闲旅游功能,将休闲、旅游观光功能与商业中心相结合,构筑新城游憩商业中心,形成新城功能复合的多样化的公共核心空间。第五,水岸交融、南北呼应的城市轴线——连接之轴。将绿心大道作为城市的一条南北公共景观主轴线,通过它串联主城、新城的公共中心,同时,建立一系列通向三江的景观轴线,将滨水空间与腹地功能紧密结合。(2)关注城市特色,塑造滨水城市的独特景观。“现代新城”的建设特别强调了滨水环境与城市生活的关系。以水为中心的公众参与的城市生活:滨水地区的开放空间由一系列广场、公园、滨水步道、通往江(河)滨的街道组成;塑造真正生活化的江(河)滨城市,达到赏水、亲水、嬉水、乐水的境界。以水为特色的新颖的旅游生活:保留原有的自然生态组织生态旅游,将文化传承融入旅游活动,包括高质量的滨水环境、独特的游憩商业中心、风情旅游街区、文化主题公园等。(3)整合资源,促进区域旅游发展,构筑新城独特的景观游憩系统。结合区域旅游发展趋势、旅游资源、产品与客源的分析,研究新城及环水旅游发展策略,提出新城的旅游形象定位:独特的滨水城市景观、多元化的休闲度假胜地和地方文化浓郁的生态教育基地。通过旅游系统重组,将乐山市打造为一个产品多元化的旅游目的地;同时,结合资源特征多层次地进行旅游项目策划和设施布局。新城游憩系统由滨水游憩带、绿心公园两大部分组成,带给来访者视、听、触、感全方位的体验。(4)以公共交通为主导,构建安全高效的交通体系。以公共交通为主导,构筑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车流、客流走廊系统,营造均衡合理的交通出行环境,依托“客流走廊”发展多模式、网络化的公共交通,引入快速公交系统(BRT),并考虑不同发展阶段需要,构筑一体化的交通转换枢纽系统;依托山、水、生态廊道、景观轴线布置连续的人性化的步行系统;在江滨各主要功能区域,设置不同规格的码头,引入水上交通工具,作为旅游交通的补充方式,增加滨水地带活动的情趣。(5)立足生态保护,建构城市安全格局。在生态安全格局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新城用地进行生态区域分级,制定相应的建设原则,保护区域整体生态功能;注重结构性绿地和完整的水网体系,构筑优越安全的景观生态格局;为确保新城的开发对区域生态价值造成的威胁降至最低,规划提出一系列的目标和相应的指导原则,包括栖息环境、水循环系统、与景观的结合、适应性管理措施等,确保资源的承受能力。(6)因地制宜,探索新城分阶段开发策略。通过对国内外新城开发与经营的案例研究,结合乐山市“现代新城”构建的自身情况,提出以旅游驱动为主导,多元驱动并存的开发模式,走以旅游带动发展、以文化和环境创造效益的创新之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滨水游乐、主题公园等富有创意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专案或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带动聚集人气,提升知名度,催热新城板块,以点带面,逐步拉动旅游、商业、地产的综合开发,推进“现代新城”有序发展。

生态城市发展方向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经济结构;转型期;哈萨克斯坦

1引言

哈萨克斯坦以阿斯塔纳作为代表的资源型城市,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哈萨克斯坦城市经济在最近20年发展历程中,是托石油、采矿、天然气、煤炭资源优越和哈国强度开发,成了国家重要能源基地。但由于矿物质产资源的开发生命周期性比较短,所得哈萨克斯坦资源型城市都出现为至少是因资源缩微而带来的城市经济衰退现象。为了避免“矿物竭城衰”的现象有所发生,必须得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转型,以面保证哈萨克斯坦的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城市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系统组成的因素之间互相存在、互相制约体系,是社会分工发展变动在城市经济境内的反映,为城市性质以及功能的最初体现。哈萨克斯坦城市的发展去向、规模,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于现有的城市经济结构的态势。哈萨克斯坦在工业型经济结构方面具有现实的比较优势,所以其城市经济结构的趋势还会继续向工业型方向为发展。

城市经济规划的结构重要性,为于它的构成,不是短时间内构成的,而是它的不适应性一旦产生也不是转瞬即可逝的,其次对经济的消极影响不容易克服。因而依托国家的宏观发展政策,不断调整完善经济结构是加速哈萨克斯坦城市经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演化阶段及其结构性问题

2.1城市发展历史较短

在哈萨克斯坦有很多城市是凭用储量丰富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等资源,经过多年的城市建设发展,在山间河谷性地形成了城市人口将近900万资源型工业的城市,比较典型的有阔克什塔乌市、塔尔迪库尔甘市、塔拉斯市、克斯塔奈市阿克套市等城市。

2.2重型经济结构

哈萨克斯坦城市经济结构是城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综合载体,它随着城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形成、发展而形成和发展,哈萨克斯坦是依托煤炭资源开发而形成的资源型城市,产业单一、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资源优势还没有较好地转化成经济优势,经济的外向度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些弱,畸重化、高能耗问题突出;煤炭、电力、天然气等支柱行业占GDP总量的二分之一,产业发展和地方财政的资源型色彩十分突出。

2.3 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与问题

哈萨克斯坦地形比较复杂,特点为东南高、西北低,大部分领土是平原和低地,西部和西南部地势为最低。里海沿岸低,地向南朝里海方向逐渐下降,沿里海地带为低于海平面达28米;最低点为卡拉基耶盆地低于海平面132米。向南又逐渐地升高,形成为海拔200~300米的于斯蒂特高原和曼格斯球拉克半岛上的卡拉套山以及阿克套山(海拔约555米)。(如图1所示)

城市建成区边缘的地带比较平坦的用地,基本发展为城市建设用地,城市不断地再向外拓展,就必要对地形的现状进行改造。东北部具有土兰低地,它从哈萨克斯坦东北部和中部逐渐向哈萨克丘陵过渡,再向东南部天山山脉延伸。在北部方向,哈萨克丘陵和西西伯利亚平原南缘连接在一起的。哈萨克斯坦具有辽阔的草原,草原大约占哈国国土面积的1/3;荒漠以及半荒漠在哈萨克斯坦也分布比较广,从里海延伸到阿乐泰山的半荒漠,仅占哈国国土面积的15%,而北部为广布针叶林带以及人造林带。在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生存环境下,哈萨克斯坦对城市的开发势必会对自自然资源环境造成一定的威胁。随着自然资源的高强度开拓,城市大部分地带为资源采空区,由于复杂的自然地形条件以及自然资源的采空区,使而城市建设用地发展受到了较大限制。

2.4城市用地的布局不尽为合理

哈萨克斯坦城市的用地安排和建设受到城市产业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哈萨克斯坦以自然资源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国家,是于受资源分布和建设方针的影响,工业和生活用地互相交叉布局,边成城市一部分地带的用地功能不尽合理,有一些污染性企业,煤矿地等城市上风向,使城市环境造成比较大的污染,许多工业企业布局分散,主要是资源开采、加工型企业居多,而且规模较小,新兴产业企业不多,产业园区建设滞后。

2.5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

近年来,哈萨克斯坦政府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使城市基础设施综合承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由于受到复杂的自然地形条件,煤炭资源企业的布点影响,一便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较大,现在状况建设的标准较低。致使一部分城市的道路功能、性质的分类不明显,向外的交通和城市内部的交通混杂。(如图2)城市的整体风貌缺乏建筑、道路、绿化、色彩的整体搭配和协调整合比例。

3.对城市发展空间结构的分析 图2-哈萨克斯坦采煤居民区

3.1城市发展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在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各个阶段,产业空间的分布有着不同的特征。对两者的关系应首先从历史维度进行梳理,了解产业空间移位的规律及其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关联。(如图3)

随着哈萨克斯坦经济结构的转型步伐的一年比一年加快,城市面临对产业结构以资源开发为主导便向其它产业转变,城市的投资主体、生活方式、就业岗位、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的情趣、价值的观念至社会的阶层向多元化发展,城市的规划优越性、预见性、科学性、将受到比较大的挑战,城市规划得必须寻求崭新的规划发展对策,以便适应城市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

3.2城市建设用地的拓展和复杂的地形条件的矛盾

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促进必然会加速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推扩城市就业岗位,使城市人口进入比较快的增长期,城市的人口增长促进为城市建设地用地向外扩展。仍而哈萨克斯坦的地处于草原和低地,合理利用地形,创造安全、经济、舒适的人居环境是城市建设的重点。一方面,低地城市具有空间丰富、立体感极强的环境特色,容易形成丰富多变的空间环境,是创造有特色、舒适人居环境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有草原生态环境以及敏感性,脆弱性的特点,便决定了草原的生态保育的重要性和草原开发利用的复杂性及工程技术上的艰巨性。

3.3城市的产业园区建设和城市生态保护的矛盾

城市的经济结构转型一天比一天需要建设发展新的产业园区,而哈萨克斯坦大多数城市便是低地资源型的城市,城市生态环境虚弱,其部山地的地形特点在于先天决定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存在种种地质的灾害隐患,而资源型城市的特征便在后天性取决了对资源开采,工业生产活动成为了城市的主导职能,矿产资源的开发,带来了不可避免地种种的生态隐患。如果不实行合理规划,偏重的城市工业发展,产业发展,工业园区建设,便会进一步加快城市的 生态环境恶化。(如图4)

4规划的对策

4.1城市规划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科学发展的核心,城市是人的城市,因此城市规划首先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哈萨克斯坦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早期在“先生产,后生活”的建设方针指导下,人们生活质量较差,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在城市经济结构转型期的规划中首先应转变城市建设方针,秉承“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重视城市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的建设。同时,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注重人的发展,尽可能地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人们的幸福感,把资源型工业城市转型升级为功能设施齐全、人们安居乐业、生态环境优美、社会高效文明的现代化新型城市,使哈萨克斯坦人民对城市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2统筹兼顾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

随着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推进和城市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以阿斯塔纳市和阿拉木图市为代表的直辖城市的乡村地区建设速度也必然会大大加快,如果这些地区没有合理的规划,任由城市无序蔓延发展,不仅会给乡村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也会给城市未来空间拓展埋下许多隐患。哈萨克斯坦城镇居民人口约 有900多万人,达到人口总数的57.4%,因此,城市规划相关部门应更新观念,正确把握城市发展的总体方向,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村镇规划编制,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哈萨克斯坦应以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宽广视野和思路来谋划农村的发展,统筹全国所有城市的发展。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为下一步编制具体的哈萨克斯坦城乡全覆盖规划提供了许多宏观指导性意见。

4.3开展城市专题规划研究,增强城市规划的灵活性

城市经济结构转型期,哈萨克斯坦城市面临着许多复杂多变而又极具挑战的严重问题,这就要求城市规划工作者能够深谋远虑、高瞻远瞩,以资源型工业城市面临的具体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城市规划专题研究,例如,针对城市生态环境严重破坏问题,划定生态分区,在生态分区管控下再进行其他城市专题规划。同时,在专题规划研究中,综合考虑、科学预测资源型工业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隐形因素,根据不同情景进行不同的规划假设,制定出相应的“应变计划”,创造性地解决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增加城市规划的弹性和实用性,使城市规划由理想蓝图向动态的、实际的、可持续的方向转变,进一步明确城市规划强制性和引导性内容,建立城市规划的动态调整和备案机制。

4.4、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突出低地和草原特色

哈萨克斯坦城市空间布局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一个良好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必然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积极的有利条件。哈萨克斯坦城市空间应遵循“有机分散、紧凑集中,分区平衡,多中心、多组团”的形态进行布局。在提升城市主城区建设的同时,应考虑周边其它组团城市的建设,倡导城市主城区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解决主城区城市用地紧张和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制定城市用地总体发展战略,针对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混合,用地结构混乱的严重问题,着力调整城市用地结构。针对城市主城区严重污染型企业和占地面积较大、不宜在市中心建设的仓储、物流、货运等设施,在城市地区重新规划其用地,分时序、有计划的将其全部外迁,将腾出的用地进行重新合理规划,协调周边用地性质,调整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吸引汇聚人口,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承载空间和需求,完善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资源型工业城市经济结构合理快速转型。

哈萨克斯坦低地和草地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其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应按照“显山露水、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规划思路,根据其自身优越的自然资源要素,确定城市空间结构、道路系统、城市风貌、景观格局等各项城市要素的规划布局,各类建筑物的布置与建设都必须考虑与城市自然地理环境的协调吻合,突出哈萨克斯坦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

4.5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对哈萨克斯坦的城市来讲,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无疑是吸引外来投资,进而更快地摆脱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向新型城市发展的基础。因此,哈萨克斯坦应对国内城市的生态环境采取具有策略性和针对性的措施,积极有效的进行环境的改善、修复和维育,做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生态敏感区进行严格保护,禁止任何形式的城市建设。科学地制定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合理地利用山体、水体、植被等自然生态景观,构建城市绿色廊道,加快各类绿地景观的建设,完善城市景观绿化系统。同时,城市的产业用地需要严格合理的规划,集中有序、分区分类地发展城市工业,始终要以生态、环保为优先建设原则,贯彻到城市工业园区发展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旨在把工业园建设成为循环生态产业园,为城市经济结构转型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5结语

哈萨克斯坦资源型工业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未来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城市经济结构转型迫在眉睫,之前的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已不能够科学合理的指导城市良好发展。引导城市经济结构合理转型和城市建设有效改善的城市规划,必须针对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建立起一种随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调整、自我完善的长期有效机制,实现城市规划由理想的发展蓝图向动态的、实用的、长期维护的可持续方向转变,以积极有效地推动城市经济结构转型。

【参考文献】:

[1]袁政.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市城市建设卓有成效[J].《中亚信息》2003年10期.

[2]傅孟林.哈萨克斯坦的城市[J].《干旱区地理》1984年第04期.

[3]赵忠超;赵军.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设计策略研究――以济南市泉城广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1年07期.

[4]彭薇娜.重庆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的现状和发展道路[J].《重庆建筑》2014年01期.

[5]杨建梅.哈萨克斯坦调整工业创新发展规划[J].《中亚信息》2008年第02期.

[6]顾凡,哈将开始新一轮城市公共设施改造[J],中亚信息》2008年第02期.

[7]Экономика зарубежных стран. Р.Е.Елемесов, А.М. Мырзахметова, А.М. Джулаева, С.Д. Алиева

[8]Айма?ты? экономиканы бас?ару м?селелер?. Сма??лова, Г?лжихан Совет?ызы

[9]Инновационная экономика. Сабден, Оразалы

[10]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Миклашевская Н.А. Холопов А.В.

[11]Трансвормация экономики Казакстана:рыночная экономика, реформы,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политика. Есентугелова А

[12]?лем экономикасы. Сахариев Сембай Сахариевич, Сахариева Анель Сембаевна.

生态城市发展方向篇8

一、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低碳生态城市(Low-Carbon Eco-city)”概念是“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和“生态城市(Eco-city)”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复合起来的综合概念。“低碳经济”的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概念脱胎于2003年英国政府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切入点是能源的利用和气候的变化。尽管地球变暖是否由人类活动引起还有争议,但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发展方式对气候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因此提出要从能源角度和气候角度,保护地球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提出低碳的理念,并提出城市的发展要遵循低碳理念。“生态城市”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这个概念最早是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NSCO)在“人与生物圈(MBA)”计划中提出的,计划中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用综合生态方法来研究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不是“低碳”、“生态”、“城市”

三个词的简单叠加或者说用“低碳”和“生态”限定“城市”,而是三者相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完整的概念,并超越了原有概念的涵义。“低碳”不仅局限于降低碳排放,更延伸到经济产业、消费理念,甚至是城市的集约化发展道路上,从能源资源角度进一步强调了生态化。“生态”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态,超越了原有单纯的学科意义,发展成为一种方法论,用于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种系统方法论。“城市”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是在对传统城、乡辩证否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城-乡复合共生系统,是人类住区发展的高级阶段。(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1)

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把生态城市与低碳经济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复合起来,在2009年国际城市规划与发展论坛上首次明确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低碳生态城市”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节能、环保型城市,是一种强调生态环境综合平衡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而建立起的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低碳生态城市可理解为是生态城市实现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切入点的生态城市类型(沈清基等,2010),也即“低碳型生态城市”的简称。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的策略与路径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大力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城市发展道路是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反思和改变旧有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探索符合可持续要求的城市发展道路。总的来讲,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合理、有序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不同类型低碳生态城动态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按照可持续发展程度对低碳生态城进行分级评价,引导城市政府和市民建设生态城的创新意识,逐步推动同类城市在生态城建设方面开展友谊竞赛并实现互帮互学;

2、建立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合作机制;

3、充分借鉴中国传统的生态思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城;

4、通过良好的设计和精细的管理,使城市成为景观上具有吸引力,具备良好服务、设施齐全、社会和谐的宜居城市;

5、通过建设成本可负担、发展模式可模仿、自身发展可持续的“先锋”城市实践,引导全国其他城市转变发展模式。(仇保兴,2009)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引导政策

为了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0年8月15日启动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工作,并积极推进低碳试点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同时,近期正在组织实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这个方案重点从强化目标责任、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实施重点工程、加强节能低碳管理、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完善相关经济政策、推动五省八市试点、健全体制机制等十个方面,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2011年6月,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实施意见”(财建〔2011〕341号),在“十二五”期间积极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9月份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批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财建〔2011〕867号),公布了第一批试点示范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名单,①推进绿色小城镇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0年正式启动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2010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合作框架协议,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2010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无锡太湖新城合作框架协议》;201 0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河北省共同签署《关于推进河北省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合作备忘录》;2011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研究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政策建议、指标体系、示范技术等工作,引导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同年6月,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申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建规〔2011〕78号),启动新建低碳生态城镇示范工作。另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与美国、瑞典、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有关部门签署了生态城市合作方面的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展生态城市方面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推行步骤

低碳生态城市的推行主要包括诊断、规划、实施、运营、评估五大步骤。规划和设计之前需进行诊断,诊断城市现状的生态制约条件和价值点;建立一套综合实施体系,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运营是一套体系措施,需要对城市运营状态实施信息监控和动态管理,及时验证、校准和调整城市规划;评估是检验基础,评估城市建设及运营状况,其结果将成为新一轮诊断依据。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践行概念与内涵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总体概述

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12年2月,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80个,②占到地级市比例的96%,如下图2所示。

除了地方政府在建设目标层面的积极响应和倡导,相当一部分的城市(城区)也已经开始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活动,这些结合各自地域特色开展的实践探索为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以及运营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利于从中总结和归纳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策略。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类型分析

根据目前正在开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案例用地性质和开发建设模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类: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现有城区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和现有城区扩张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

1、城市新建地区低碳生态化的实践

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是指在既有建成区以外,以低碳生态发展模式开展新城的建设。调研发现,低碳生态新城的选址所占用的土地性质各不相同,其中中新天津生态城和唐山湾(曹妃甸)生态城具有探索型的代表性。其特点为,开发建设过程中尽量不占用耕地或实现占补平衡,是以盐碱地、滩涂地的生态化恢复、改造为主进行的从规划到建设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

相对来讲,低碳生态新城实践受到的现状约束性因素较少,规划设计和建设发展的余地较大,可以通过制定指标体系等手段来较好地和相对完整地应用低碳生态城市有关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技术,全方位地开展建设活动,但同时也存在依靠政府投资、建设成本相对较高、人口集聚、产业集聚需要依托周边城市辐射力等方面的缺点。目前中国所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多数属于这种类型。(李迅等,2011)

2、现有城区原址改造的低碳生态化实践

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主要是指对原有城镇进行的低碳生态化改造,其特点是根据当地的现状发展水平和特色,兼顾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利用适宜的低碳生态技术,逐渐改变原有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共赢。如浙江安吉充分利用当地“竹乡”的资源禀赋,形成了从竹产业的原料供应、竹制品的初、深加工到竹产品的销售这样一条循环、高效、完整的产业链;北京的延庆、密云地区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实际需求,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财政补贴和技术扶持下,在新能源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力发电等)、生态修复、垃圾分类处理、循环产业等方面进行了建设示范和应用。相对于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见效慢,需要政府加强扶持和引导,但我们应当意识到,既有的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是我国当前最应重点推进同时也是未来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一种类型。(李迅等,2011)

3、现有城区扩张发展的低碳生态化实践

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也属于新城建设,有别于原址改造型的最大特点是与主城区距离不远,属于主城区扩张发展的范围。如厦门市结合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在集美、翔安、同安、海沧等四个新城的建设中,启动了低碳生态新城规划,逐步实现城市建设由岛内转向岛外,推动厦门进入“全域特区”时代。目前,集美新城(21平方公里)、同安环东海域(114平方公里)、东海科技创新园(4.9平方公里)、翔安低碳研究所和低碳配套产业园(10平方公里)已选定为低碳新城示范区,开始按照低碳要求进行规划建设。(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1)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问题剖析

  综上所述,无论是政府提出的建设目标还是正在开展的建设实践,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热潮已经席卷中国大地,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探索低碳生态城市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当前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尚处探索阶段,其建设和发展中所表露出的问题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为导向不明、目标缺失、理论缺失、唯技术论四大方面。(李迅等,2011)

导向不明具体表现为:(1)尽管当前地方政府已经普遍对低碳生态城市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进行了不同程度和规模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活动,但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动机不够明晰、盲目跟风,一味强调政绩工程的现象;(2)尽管全国90.2%的地级以上城市均提出了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但从其提出时间和地理分布上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呈现提出时间早、分布密度高的特点,而且当前开展生态城市实践活动最为积极的多数也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城区),以至于造成了“低碳生态城市等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一种错误认识;(3)尽管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投入成本很高,但其具有见效快的特点,因此在多种因素的驱使下,很多城市在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时选择了“新城运动”,而见效慢、推动慢的建成区生态化改造则处于被当权者冷落的境地。

目标缺失具体表现为:(1)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忽视与中国国情和客观需求的结合,如上海东滩生态城和廊坊万庄生态城均是因为生态城开发占用了农用地等土地性质方面的问题造成生态城建设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困境;(2)由于目前尚未出台全国性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尽管各地出于实践建设的需要纷纷制定了地方性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但是缺乏宏观层面的目标引导性,导致地方在制定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目的不清、导向不明的问题。

理论缺失具体表现为:(1)目前学术界尚未对低碳生态城市有一个明确、公认的定义和理解,其名称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2)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地位、编制方法和体系等目前尚未得到明确,各地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均属于探索性阶段,对于编制内容和深度均没有统一、明确的要求,无法对规划编制后的建设实施起到很好的保障和引导作用。

唯技术论具体表现为:(1)目前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摒弃一些传统的低成本、高效益的手段,热衷于追求技术的新、奇、特,热衷于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盲目地将高投入与高回报划上等号;(2)低碳生态城市的实践中还存在着建设选址盲目性较大的问题,将地点选在自然基底良好的生态敏感区内进行开发建设,不但是对自然环境的极大干扰,同时也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引发连锁性自然灾害,对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安全造成隐患,酿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字体:大 中 小]

四、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发展与展望

在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实践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由于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且目前尚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 方法论、指标体系、规划设计原理、政策体系以及相关的建设技术和实践经验,中国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开展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活动需要今后在以下六方面进一步提升: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的理念目标需要进一步深化

低碳生态城市强调尊重过去,着眼未来,因此确立正确的城市发展理念,应建立科学化评估生态城市发展的指标体系,遵循平衡、共生、发展、循环的原则,顺乎自然规律的发展之道,将城市加入到整个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循环的平衡当中,将生态学的最小干预自然、让自然做主的理念贯穿到整个规划设计管理的全过程。同时,要以人为本,把人的因素与生态并重,确立人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低碳生态城市的目标应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四个维度进行构建,最终是要通过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来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和社会和谐的总体目标,达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发展思路需要进一步转变

我国当前已经进入城镇化的中后期,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重建“微循环”。从全国情况来看,许多城市在发展中已经到了转型的门槛前,其空间格局、基本框架,在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建设之后,已经基本定型,各类大型基础设施也已基本建成。同时,城镇化初期大拆大建的弊端,也已充分暴露,市民对社区环境改善的愿望及提升居住舒适度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在这种条件下,城市的发展思路应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将传统集中式、机械式的处理方式向分散、有机化、生态化的处理方式转变,由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向小型补充式设施建设转变,由集中处理排放向就地就近处理转变,由各公用设施功能分离向综合利用转变。同时,在规划建设理念方面,还应实现由自上而下向规划透明、设计透明、上下结合、充分调动民间创新积极性转变。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的规划引导需要进一步加强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引导城市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要以其高度的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在实现优化城市资源要素配置、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协调各项事业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建设优质人居环境、维护全体市民公共利益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具体来讲,各层次的规划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层面,应当重视研究区域内的城市化战略和政策,人口、产业、城镇的集聚发展,综合交通体系以及区域生态格局等;(2)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应当重视研究城市的性质与功能、规模与容量、空间与形态以及城市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和中远期发展预测与控制,尤其是通过生态运行模拟技术综合调配生态基础设施的配置;(3)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应当重视研究城区土地利用、建设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控制、建筑空间形态与市政基础设施控制以及城市规划指标落实。

(四)城市低碳生态化的技术体系需要进一步创新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技术涉及城市规划与设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设计、产业发展选择、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废弃物处理与管理、绿色交通规划与管理、能源生产与利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等方面,其研发、推广与应用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当前对于技术体系方面的应用和实践多数为单项技术的尝试,因此迫切需要对各项低碳生态技术开展系统性、整体性的尝试与整合,形成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集成技术,进一步指导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推广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与可行模式。

(五)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发展政策需要进一步健全

低碳生态城市仍处于不断探索中,当前对低碳生态城市起促进和保障作用的法规政策体系还很不完善,政策、市场、技术三方联动的体制创新仍需不断探索。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涉及的能源、资源、土地、水、环境保护、经济等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衔接。当前迫切需要总结国内外成功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案例,逐渐转化为可推广、可复制的组织和运营方式,形成明确的引导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导则,同时,制定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有关财税、产业配套政策,以城市公共政策的形式从宏观上进行引导,保障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更为周到的低碳生态城市。

(六)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国际合作需要进一步拓展

低碳生态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到人类长远发展的环境、生态、资源、健康等全球性科学问题,这些问题一直都是各国政府和科学界关注的热点。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聚集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通过不同国家与地区、不同文化与思维方式、不同学科领域的思维碰撞,通过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科学家之间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交流,共同致力于世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当前,没有其它任何一种城市发展战略像低碳生态化城市发展战略这样存在如此普遍的共识,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必然是中国乃至世界城市未来的发展模式。低碳生态城市理想的实现,即始于我们今天的认识和行动。让我们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努力,让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携手创建我们美好的生态未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永续发展!

注释:

生态城市发展方向篇9

关键词:城市化信息化生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涵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在其社会、经济和生态上应该具有可持续性。目前,我国处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新时期,在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同时,也出现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我国城市化是在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低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对我国城市而言,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最为突出的。

信息化是我国城市面临的新主题,它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方方面面,也必将导致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出现新的动向。笔者从新时代下城市的功能与空间结构变迁的角度出发,探讨信息化对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试图寻求解决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新对策。

1.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可持续性问题

我国的城市化,首先是一个工业化过程,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然结果。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城市化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为了快速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城市在不加限制地发展包括各种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污染生态环境的高污染企业在内的第二产业;同时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用地快速蔓延,城市郊区耕地资源锐减。目前,由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透支使用导致城市未来发展难以为继是我国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具体体现在土地资源流失、水和能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方面。

1.1. 城市建设呈粗放增长,土地资源紧缺

目前,在我国城市化速度快的城市及地区,城市蔓延的趋势十分明显。到2006年,全国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约24万km2,人均占地面积为130多m2,与发达国家的人均82.4 m2和发展中国家的88.3 m2相比,要远远高于国际标准 。城市用地的快速扩张将导致郊区耕地锐减,影响了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全社会的粮食生产。

1.2. 城市快速发展,水资源与能源资源过度消耗

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的短缺成为制约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水资源而言,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重污染的工业项目盲目建设,对城市周边和水源地造成了严重污染;同时工业的发展、人口的集聚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可供城市利用的水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城市分布密集的地区。例如北京市人均水资源不足300 m3,为全国人均量的1/7,是全国水资源最为缺乏的城市之一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工业发展、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和私人汽车的拥有量大幅增加,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巨大需求使得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能源短缺问题。

1.3. 机动化水平提高以及工业生产所带来的大气污染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而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距离过大,使得人们的出行需要靠汽车交通来解决。而随着城市中私人汽车拥有量和使用频率的增加,由汽车所排放出来的氮氧化合物在不断地污染城市;同时城市工业生产也对城市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据国家环保总局预测2010年城市中氮氧化合物的排放量将达到228t、NO的排放量将为2476t,已经具备了形成光化学污染的条件 。

从以上现象中体现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是由工业发展、人口规模、交通出行、城市扩张等因素造成的,而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缓解资源过度使用和控制环境污染。

2. 信息化对城市生态可持续性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由城市的功能设置与空间结构不合理所引发的负面效应对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而信息化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将对城市的各个方面产生新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信息化背景下的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在缓解资源过度利用和控制环境污染方面的意义进行探讨。

2.1. 信息化的城市产业

信息技术带来了城市产业结构的更新,传统工业将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产业转型,大型企业逐步向现代化的中小型企业转变,信息产业占城市产业的比重逐步增加。城市的产业布局不再以传统的密集工业区的形式存在,它将走向分散化和小型化。其结果是,由于密集工业区的解体,城市中大规模的污染将会消失,其次信息产业的生产过程对物质资源的消耗相比传统工业将明显降低。

但是,从信息产业的构成来看,信息产业包括以相关设备生产为主的信息硬件制造业和提供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为主的信息服务产业。其中信息硬件制造业与传统的制造业相比,虽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要小得多,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信息服务产业涵盖了信息传输服务、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以及信息产品制造等内容,与信息硬件制造业相比,具有低成本、低消耗的特点。

2.2. 非物质化的城市生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逐步从传统的物质媒介中被解放出来,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各种资源的消耗。同时研究未来网络数字城市的学者指出,未来城市中许多建筑物的功能将被网络上的虚拟设备所取代,如电子家庭银行系统取代真实的银行储蓄所 。而随着网络互联技术的提高,工作、交往、休闲等日常活动具有了在网络上完成的可能性。

2.3. 复合使用的城市功能

在信息时代,由于远程办公、远程服务、网络购物、线上商务会议等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产生,使得商业、生产和居住等功能空间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相互融合,实现了土地的复合使用。功能区之间的边界变得不确定,城市中出现了功能使用上的模糊性 。混合使用的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人们在居住和工作场所之间钟摆式的移动,对减少城市交通所带来的能耗有着积极的作用。

2.4. 更加繁忙的城市交通

在信息时代,学者对于城市交通功能的发展趋势有所争论。信息技术的推崇者认为随着远程工作的盛行,有形的交通会被无形的数字通讯所取代,城市的交通功能会有很大程度的下降 。.但总体上有更多的学者认为互联网络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和经济上的往来更加频繁,对城市交通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虽然人们从居住地到工作场所的通勤次数减少,但是人们出于其他目的的出行数量将增加。同时由于工作时间安排具有流动性,人们的通勤时间得以错开,在缓解了高峰期堵塞现象的同时也增加了人们的潜在通勤量。因此,在信息技术影响下,城市的交通压力依然存在,空气污染和汽车使用带来的能源短缺问题仍将持续甚至有加强的趋势。

2.5. 离散化发展的城市空间

在信息时代,人口与产业的空间布局将具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城市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布将向城市延伸,在城市中心区之外形成新的功能聚集区,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空间的离散化。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散将使得传统的单中心城市模式向多中心模式发展,城市的空间结构由圈层式向节网状发展。因此,信息化城市具有持续向外扩张的可能性。

3. 信息化影响下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

信息化是我国城市化的新动力,它对城市的产业构成、生活模式、交通组织、空间利用和土地拓展模式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也将相应地出现新的机遇和面临新的挑战。笔者认为,为促进我国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应针对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的新特征采取五方面的对策。

3.1. 大力推动传统工业的信息化转型和信息产业的发展

工业在我国城市产业结构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传统工业是以制造业为主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而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可在工业生产中直接或间接地减少物质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因此引导传统工业的信息化转型对于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发展信息产业的过程中,应该逐步促进信息行业向低成本、低能耗、无污染的信息服务业倾斜发展,以更大程度地减少城市产业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3.2. 适当发展虚拟空间

网络上的虚拟空间将取代现实中的部分空间来容纳工作、交往等日常活动。因此,适当地提倡和发展互联网络上的虚拟空间,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出行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和能源消耗。同时,以虚拟网站代替现实建筑物的功能,对建造材料和建筑使用能耗的节约也有着正面的作用。

3.3. 借鉴紧缩城市思想促进城市空间的复合使用

在信息时代,走向信息化和分散化的城市产业使相当一部分生产场所和生活场所得以临近,城市中的各种功能存在相互融合的可能性。在此前提下,运用“紧缩城市”的理念,进行高密度开发以创造出城市中居住、工作、休闲和公共服务功能混合的布局,可以在更短的距离内提供更多的工作和容纳更多的活动。这样不仅能降低交通需求、减少能源消耗,并且增强了人们之间联系,为城市生活创造新的活力和多样性。

3.4. 建立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公共交通网络

在信息时代,城市交通将更加繁忙,而交通结构将由工业时代松散的扩展形态向环形的网状结构发展,城市交通更多地向郊区延伸,非通勤性长距离出行将日益频繁。然而,我国的资源现状和大气污染问题不允许城市交通过多地依赖私人汽车,而应在城市化建设中建立起线路密集而灵活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来解决大部分日常出行问题,并推行TOD开发模式,加快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建设,以支持信息化导致的城市空间扩展和适应信息时代繁忙而灵活的交通需要。

3.5. 建立生态控制框架控制城市扩张

在信息时代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将进一步在其自身和周边地区进行疏散,具有持续向外扩张的可能性。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该结合城市空间的复合使用以及信息城市多中心的空间结构特征,建立起新的生态框架 ,以防止城市化过程中盲目的低密度扩张所导致的城市周边土地资源被进一步占用。

生态城市发展方向篇10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结构的改变对城市景观形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只有一种全新的景观形式才能刺激城市生态景观沿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城市化往往会给人一种破坏自然环境的错觉,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城市就是高大华丽的建筑群体和大型的工厂企业。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城市建设的高潮,城市的规划也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合理。人们的环境意识也随之增强,追求生态景观的和谐是当今社会的重点话题。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对生态景观和自然环境的保护,这也说明城市并不一定就是自然环境的对立面,城市化进程也不等于是人工的建筑化进程。城市化的概念和发展进程都会遵循时代的要求而演变和改进,城市化进程也会赋予生态景观新的含义。如果能够将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内容看成是创造和谐、优美、生态的人居环境,那么城市化与生态景观就自然不会对立,而是完全可以达到统一的目的。

城市化进程中景观格局的演变

1.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景观格局的变化

一个完整的景观格局系统不仅需要结构上的完整性,也应该在功能上体现出其连续性,这才是景观格局整体性的表现。景观不是单个元素的简单集合,它需要各组成要素特征的统一体现。近年来景观格局的整体性受城市化进程的冲击和影响较为严重。受城市化的驱动,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其空间格局也在不断演变,这也就会相应地影响到城市的景观格局。城市化不但使城市用地逐步扩张,使土地资源过度紧张,也不断冲击着城市的景观系统,使景观格局不断地发生变化。城市化对城市市区环境的景观格局影响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密度越来越大、交通日益拥挤、绿地面积不断减少、自然景观持续减少。城市化对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导致城市特色的逐步消失,城市的人文环境和整体面貌也失去了原有的特点。景观格局被人为分隔得支离破碎,其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甚至威胁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2.城市化进程中郊区景观格局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中对郊区景观格局的影响也非常明显。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突出表现就是城市边缘区的出现。城市边缘区是存在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特殊区域,其人口的密度相对较低,但是土地利用却比较复杂,城市郊区虽然具有农村的景观,但是其功能却依托于城市。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郊区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景观格局变化区域。大多数的城市郊区呈现出不连续的空间景观格局形式,且由于各个郊区发展方向的不一致,使郊区的景观格局变化也有所不同,但城市化进程对郊区景观格局的总体影响主要表现在环境脆弱、土地的消失、开阔区划土地的逐渐减少、农田面积的不断减少、本地植被的消失、景观整体美学价值的下降、居住环境的单一视觉效果以及生态系统的破碎等。

城市化进程对景观设计方向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对生态景观及景观格局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受到越来越多社会关注的根本性问题。城市化进程对景观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虽然突出,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对人类发展也是一种有利因素。它不但带动了社会各界维护生态环境的新热潮,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和触动了景观设计行业向新的方向发展和探索。在城市化进程中,景观设计通过不断的吸取失败经验、借鉴成功案例、开拓新思路使景观设计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对景观设计的方向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向生态景观设计方向发展

生态景观设计是城市化进程对景观设计方向影响最为深刻的部分。生态景观设计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以及城市化与环境的对立问题。生态景观设计是建设生态城市最为有效的手段,结合城市化进程的特点,生态景观设计发展方向和设计思路基本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景观设计的目的最终是满足人的需要,这一点与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完全一致。在城市化进程中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传统的景观设计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色彩和基本功能,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人们的精神需求。在景观设计中所传递出的现代人文气息和城市意境,也将成为一种景观设计潮流。以生态景观设计为手段,以人为本为思想,是城市化进程中生态景观设计的一大发展方向。

(2)保护资源、节能型生态景观设计思想:城市化进程中,对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暂时的,但是对不可再生资源造成的影响却不可小觑。城市的持续发展是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对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是保护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存的关键。现代景观设计在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也不能不考虑资源保护与节约问题。生态景观设计中对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能够大大减少对资源的消耗。比如一些生态景观设计可以合理地利用风、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从而大大减少对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生态景观设计从节能方面考虑是其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城市化进程中对景观设计的需要。

(3)充分利用废弃土地和淘汰的城市空间: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关闭的工厂和废弃的用地,已经成为城市改造过程的标志。生态景观设计也将着眼于对此类土地的生态恢复上,将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景观尽量降至最低,改善土地利用环境,恢复生态景观的平衡状态。

2.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景观设计方向发展

国际化大都市是现代城市化发展的目标,世界上的国际化大都市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枢纽,国际化大都市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的高度现代化、服务功能的高度完善化和景观环境的高水准化等。通过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大都市景观设计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它们具有比较一致的特点,那就是其景观规划设计得较为科学且合理、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其设计和规划具有较高的延续性和整体性。比如法国巴黎在景观设计中很好地将景观与历史文化相融合,巴黎建立了贯穿历史的绿道和“历史轴线”,将景观空间与人文历史进行了有机结合,使建筑与景观共同形成了一道绿色走廊。重视景观恢复与重建,同时也注重景观系统的维护,是一些国际化大都市的景观设计重点。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景观设计也将逐步向国际化大都市方向靠近,并兼具自身特点,在景观设计上考虑融合自然环境、城市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和现代社会的精神风貌,进而设计出具有良好自然开放空间的景观系统,使城市的景观格局更健全。

3.向科学、合理的园林景观设计方向发展

城市化进程不但影响了生态景观的设计方向,也影响了园林绿化的设计思路。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各种新的植物种类和种植技术也不断涌现。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种植设计也日益科学、合理,科技含量也日益增高。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将逐步走向成熟,景观功能也将不断完善,进而为大量的园林植物生长创造出更好的环境,使城市园林景观更加优美,这也是城市化进程给景观设计带来的积极影响。

4.向景观布局紧凑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紧凑城市是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它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问题。景观布局的紧凑化设计也将成为城市景观设计的主流。景观布局设计的紧凑化,主要体现在景观功能的集中化和用地布局的集约化上,使城市的空间格局能够按照片区特色体现出来。同时,其景观的特色设计也会更加突出。景观的特色设计是一个城市文化背景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能够脱颖而出的重要方式。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大众化和统一化的现象日益严重,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自身的景观特点,就必然会被其它城市同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必然会影响到景观设计行业的革新,使景观设计者意识到,城市化需要具有特色的景观设计理念。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