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十篇

时间:2023-09-20 17:54:31

常规能源和新能源

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篇1

[关键词] 河南;非常规能源;丝绸之路经济带;时机;如何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 F4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3-11-6

Reflect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Unconventional Energy Development in Henan

Yao Yaming Huang Zhiquan Cui Jiangli Xing Kuang Wang Hongjian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 Henan 450011)

Abstract: Henan has not only wid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basin, but also complete age distribu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roduction base for conventional energy, but also a province with large new energy resources. Simultaneously, it will be a promising provi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nconventional energy (including geotherm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Henan unconventional energy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optimizing energy structure, adhering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entral Plain Economic Zone and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realizing Henan leap development. Thus it is suggested to rel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Henan unconventional energy development action plan,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and major project planning as guidance, to coordinate the exploration, demon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work of unconventional energy; take unconventional energ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as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llaboration platform, to converg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unconventional energy talent and technology;take three major demonstration experimentation zones as carriers to realize breakthrough in the key technology and process. Ultimately, commercial exploitation of unconventional energy in Henan can be realized, adding fue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entral pla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Key words: Henan;unconventional energy; Silk Road Economic Belt;opportunity;how to develop;reflection

家中原经济区、世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已全面启动,作为这个区、带上具有重要地理、历史地位的河南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已经在常规能源和新能源方面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河南,由于还蕴藏着更为丰富的非常规能源(含地热资源),对于其的勘探开发利用,将会成为河南实施清洁能源、美丽中原一个新的亮点。

近些年,我国能源面临着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是油气供需缺口大,每年需大量从海外进口石油、天然气。 2015年进口原油3.28亿吨,天然气621亿立方米,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60.6%、32.6%,特别是石油,已大大超过50%的心理防线,严重影响到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二是结构不合理,我国能源构成中,煤炭占比高达70%以上,不仅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危害人们身体健康[1]。

目前,人们虽说采用了许多对策,包括节约能源和发展新型可再生能源,但是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如开始利用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可再生资源,但短期内则难以替代油气资源;发展生物质油,但存在着与人类争夺粮食的危险;进行煤化工,但是造成的环境污染亦不容小视。

当前,北美特别是美国成功开采非常规天然气,尤其是页岩气,给我们在替代能源开发方面带来新的启示。2009年美国煤层气产量就达到560亿立方米,2015年页岩气产量更是达到2 800亿立方米,从而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页岩气的规模化开采让美国政府相比过去有了更大的战略调整空间,大大增强了美国在能源外交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主导权,也对全球天然气市场、能源供应格局以及地缘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河南是中国常规能源(石油和煤炭)生产基地,也是新型能源(生物制油)潜在大省,同时也是非常规能源(页岩气和煤层气,以及地热资源)蕴藏量巨大的地区。据专家估算,河南省页岩气资源量预计3万亿立方米以上,煤层气资源量超过1万亿立方米,在国内排名均比较靠前。

适逢国家加紧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对能源需求必将会越来越多,河南有非常好的非常规能源资源,应该成为下步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建议省政府启动和实施“非常规能源行动计划”,做好非常规能源的勘探、开发规划以及示范实验区建设工作,构建综合创新平台,突破一些关键技术,建立起一支具有解决理论问题和工程实践问题的综合队伍,早日形成常规能源(煤炭)、新能源(生物制油)和非常规能源(煤层气、页岩气、地热)三足鼎立的格局。非常规能源的开发将极大地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装备制造业研发、生产和技术服务水平的提升,对河南人才培养和扩大就业以及进一步辐射我国中西部地区非常规能源开发起到积极推进作用,使河南成为非常规能源创新开发和技术输出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已组织有关科研人员对国际国内非常规能源的勘探、开发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且在相关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具有了非常规能源方面一定的人才和技术基础,希望成为非常规能源开发中的重要力量[2]。

总之,加快河南省非常规能源勘查、示范和开采步伐,对不断改善能源结构,提升河南省能源战略地位,建设美丽中原,造福全省人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非常规能源开发的必要性

我国近年从海外进口原油所占比例接近60%(2015年已达60.6%),不但每年要用掉大量外汇,而且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已经严重威胁到国家的能源战略安全。即使是超级大国――美国,也不敢使能源依赖进口。

1.1 我国石油依赖度接近60%,严重威胁到国家战略安全

自1993年起,中国成为原油纯进口国;2004年,原油进口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2009年,中国进口石油约2.04亿吨,比上年增长约14%,进口依存度达到52%,首次超过舆论认为的50%心理防线;2015年,中国石油消费的进口依存度已达60.6%。据中国社科院的《2014年中国能源发展报告》预计,2020年、2030年国内所需的石油量分别为5.3亿吨和6.5亿吨。如果未来10~20年中没有大油田被发现,石油进口量还将不断提高,国内油价会受国际油价波动、地缘政治、气候变化、运输等种种因素影响,涨跌更加频繁。中国能源环境已从“比较安全”向“比较不安全”转移,国内能源供求将更多受制于国外,严重威胁到国家战略安全[3-4]。

因此,大力勘探、开发本土能源,降低对外依存度,是改善能源供应紧张局面的根本。

1.2 煤炭所占比重过大,环境污染严重

2014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34.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0%,煤炭占比依然高达77.8%。而我国煤炭利用中的80%是原煤直接燃烧,同年全国发电量47 000.7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发电量为38 253.2亿千瓦时,占81.39%。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2014年全社会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1 059万吨和2 218万吨,名列各国之首,其中因燃煤产生的排放量分别占70%和90%,由此带来了诸多严峻挑战。首先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国际社会碳减排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国在应对生态环境气候改善和承担碳减排义务谈判过程中承受巨大国际舆论压力;其次,能源消费过度依赖煤炭的现状已造成国内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第三,我国煤炭资源赋存条件与主要产煤国家相比相对较差,煤层埋藏深、自然灾害多,且随着开采强度、深度逐年增加,条件越来越复杂,煤矿安全生产的压力加大;高强度开发煤炭资源,富煤地区环境承载能力面临挑战,由此带来的次生灾害增多[5]。

加大非常规能源的开发利用,既有利于调整能源结构,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1.3 加快非常规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建设美丽中原的迫切需要

中国常规油气资源不足,而且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合理,开发非常规能源是改善这种局面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河南省在改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程度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且已初见成效,但是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美丽河南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而河南非常规能源在全国占有一定的比例,必将是下一步勘探开发非常规能源的重点区域。为此,我们要加快非常规能源的勘查、开采力度,加速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能源以及地热资源的利用步伐,优化河南能源生产结构,早日形成常规能源、新能源和非常规能源三足鼎立的格局,实现河南非常规能源开发利用本地化,增加河南省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6-7]。

河南非常规能源的开发利用,对改善河南省人民生活、优化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为实现中原经济区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开发的可行性

2.1 国际上有成功开采非常规能源的先例

2.1.1 美国“页岩气革命”取得突破性进展。美国为了调整国内能源供应格局,增强能源外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导权,近年来利用水平井加多段压裂、清水压裂和同步压裂等先进技术,对本土蕴藏丰富的页岩气进行开发,大量生产液化天然气替代原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0年美国页岩气产量超过1 380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年总产量的23%,超过俄罗斯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2015年,美国页岩气产量更是高达2 800亿立方米,比我国常规天然气产量还多1 400亿立方米。美国页岩气开采量大幅提升,使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不断降低。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显示,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从2005年的60.3%降至2013年的42%。未来十年美国计划把石油进口量再削减三分之一,届时,美国能源综合自给率将达到75%[8-9]。

2.1.2 美国、加拿大煤层气开发效益显著。煤层气作为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得到了许多国家的青睐。美国是世界上煤层气商业化开发最早取得成功的国家,是迄今为止煤层气产量最高的国家。加拿大是目前煤层气商业化开发速度最快的国家。2009年美国煤层气年产量已达560亿立方米;截至2015年底,美国煤层气井共32 000余口,其中17 000口井在进行生产;2016年新增1 000口煤层气井,美国煤层气产业开始进入稳定的发展阶段。目前,美国煤层气年产量已占天然气年总产量的8%~10%,对美国天然气的市场供应已形成重要的补充。

尽管各国的煤层气资源条件和政策等有所差别,煤层气产业发展的状况有所不同,但国外煤层气的成功开发和快速产业化发展,尤其是美国和加拿大的经验值得借鉴。一方面表明煤层气资源的开发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可行和现实的,另一方面显示煤层气产业会随着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不断发展壮大[10-11]。

2.2 河南非常规能源资源丰富,是下一步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

2.2.1 页岩气开发潜力较大,前景最为乐观。页岩气作为富有机质页岩地层系统中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潜力大,开采寿命长。中国国土资源部调查的结果初步显示,中国页岩气资源量巨大,预测总量高达134.42万亿立方米,可采页岩气储量约25.1万亿立方米,将满足我国今后200年的天然气需求。到2020年,我国的页岩气产量有望达到1 000亿立方米以上,成为我国能源供应的一个重要来源。

河南页岩气预测资源量超过3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太康隆起海相页岩,濮阳凹陷、周口坳陷等海陆交互过渡相页岩和南襄盆地陆相页岩层中[9,12]。

2.2.2 煤层气资源较为丰富,分布非常广泛。河南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相应地煤层气资源也十分可观。据权威人士评价,河南省煤层埋深2 000米以浅的煤层气资源总量为10 427亿方,平均资源丰度为1.18亿方/平方千米。全省主要煤层含气量集中在中二叠世早期山西组二1煤,以二1煤甲烷含量最高;豫北、豫西、中部、南部煤田为中高煤层气含量区[11-14]。

2.2.3 地热资源相当可观,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地热资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能源之一。据测算,地球内部的总热能量约为全球煤炭储量的1.7亿倍。对于地热资源丰富的河南省来说,其开发的重要意义自然不言而喻。河南省中低温地热资源非常S富,主要分布在郑州、开封、周口、新乡、鹤壁、安阳、洛阳、濮阳等地。据计算:河南省每年的地热可开采热水量资源为5.510063×108立方米,可利用热能量为1.0947881×1017焦,折合标准煤3.7415×106吨[7]。

2.3 河南已初步具有非常规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和人才基础

近年来,河南煤田地质局、河南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在煤层气资源评价、勘查选区、开采实验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河南地质矿产局积极涉足页岩气勘探开发,并且积极参与国土资源部第二轮页岩气开发招投标,一举中标温县、中牟两个页岩气区块;河南省地矿局水文地质队在郑州、开封等地进行地热水开采实验,为地热资源的开采进行了很好的技术储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是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高校,是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骨干高校之一。学校现设有54个本科专业、5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3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19个省级二级重点学科、3个专业学位类别、13个专业学位领域。学校现有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精品课程14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学校1981年获得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具有硕士研究生单考权资格和推荐并接受免试研究生资格、开展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资格及工程硕士招生培养资格。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2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特别是2016年年初,成为金砖国家大学联盟成员,从此开创了学校国际合作的崭新局面。

学校拥有教职工1 50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顾金才、王浩、倪维斗、周丰峻、王光谦为我校教授、双聘院士。学校现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院士工作站,1个院士实验室,30余个研究院所。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了50多项部级科研项目,作为主要参加单位参与了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课题的研究。近3年,学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参与完成的2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42项,其中学校作为主持单位获得的省部级奖励30项。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和能源企业合作,就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能源以及低热资源勘查、开采、利用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汇聚了一批专业人才,掌握了一些工艺技术。特别是近几年,开展科技援疆,为新疆非常规能源的研究、开发、利用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7,15]。

以上技术和人才储备为河南非常规能源的开采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3 非常规能源开发思路

3.1 基本情况

依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科专业优势和非常规能源团队实力,开展河南非常规能源(地热)勘探、开发、利用一体化和理论、方法、技术三创新综合配套示范工程。其目的是,为落实《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和发展清洁能源,促进循环经济,创造绿色环保,实现能源结构和供应多元格局,建设美丽中原。

总体思路是适应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变化,借助国家中原经济区的良机,将河南建设成为全国特色鲜明、经济效益好、竞争力强、产业体系先进的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绿色环保基地。项目定位是全国非常规能源大型研发、试验、开发、利用示范区。项目目标是解决河南在开发非常规能源方面的关键技术和工艺、重大理论和实践难关,实现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创新理论、方法、技术,实现一体化、基地化、大型化、现代化和集约化发展,达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目的,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河南页岩气资源评价、目标选区、开发利用的综合物探、地质理论与钻探技术研究;二是河南煤层气富集规律、压裂工艺、井上下联合开采综合方法应用研究;三是河南地热资源前景、分布规律预测与勘查开采、循环利用综合配套技术研究[13,16]。

3.2 实施的主要内容、步骤

3.2.1 成立机构。成立非常规能源开发利用研究中心。该中心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主,以资源与环境学院、水利学院、电力学院、机械学院主要人员为基础,与省内、外有关从事非常规能源的高校、科研机构以及能源集团等大型企业共同组成。

3.2.2 创新立项。按照科技部和省科技厅有关科技项目相关规定,对河南非常规能源项目进行立项。题目:河南非常规能源(地热)勘探、开发、利用一体化和理论、方法、技术三创新综合配套示范工程。按照重大专项类别,先后在河南省、科技部和国家分别进行立项。

题目下设三个分课题:

一是河南页岩气资源评价、目标选区、开发利用的综合物探、地质理论和钻探技术研究[6-9];下设四个子课题:

① 河南主要沉积盆地(坳陷、凹陷)盆地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页岩分布状况;② 河南页岩气资源潜力及其分布规律;③ 页岩气储集物性分析;④ 水平井钻井工艺及压裂改造技术。

二是河南煤层气富集规律、压裂工艺、井上下联合开采综合方法应用研究[6,7,11];下设四个子课题:

① 河南煤层气地质与资源综合评价;② 河南煤层气含气量、储集物性研究;③ 压裂工艺技术研究;④ 煤层气排采工艺技术研究。

三是河南地热资源前景、分布规律预测与勘查开采、循环利用综合配套技术研究[6-7];下设四个子课题:

① 河南地热形成条件、资源远景及分布规律;② 河南深部地热资源、浅层地热能和干热岩资源特点;③ 地热循环、可持续开采技术攻关研究;④ 地热开采过程中地下水的保护措施研究。

3.2.3 示范试验区工程。改变过去固守在校园或研究室内封闭式研究模式,一开始就走产、学、研、用一体化道路,分别在主要盆地(坳陷、凹陷)选择三个示范实验区,完成非常规能源(地热)勘探、开发、利用一体化和理论、方法、技术三创新综合配套研究生产[1-3,6-7]。

① 页岩气项目选择在中牟地区;② 煤层气项目选择在平顶山地区;③ 地热项目选择在洛阳地区。

3.2.4 预期成果。在预定的时间内,力争达到5项预期成果。

① 取得一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及以上级别奖励;② 提出一套适合河南地质条件的非常规能源探、采、用一体化理论、方法、技术;③ 发表一批高水平学术论文(SCI10篇,EI10篇,核心期刊20篇);④ 申报一批国家专利(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制定一套非常规能源行业标准,其中,页岩气、煤层气、油页岩分别1~2个标准;⑤ 打造一个在国家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科研创新团队。

3.2.5 孵化园区。先期已经完成的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一种连通地面与地下开采煤层气的方法;一种循环开采地热资源的方法。计划先行将这些专利向省政府汇报,以技术入股形式M入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省内煤炭、水文等企业,在河南全面推广这些技术。

3.2.6 实施规划。按照“1133”目标进行规划实施,即成立一个研究中心,设立一个项目,建成三个示范区,分三个阶段进行。

① 一个中心:非常规能源(地热)开发利用研究中心;② 一个项目:河南非常规能源(地热)勘探、开发、炼制、利用一体化和理论、方法、技术三创新综合配套示范项目;③ 三个示范区:一是页岩气项目选择在中牟地区;二是煤层气项目选择在平顶山地区;三是地热项目选择在洛阳地区;④ 三个阶段:一是2016.1―2016.12完成机构组建、人才引进、项目立项;二是2017.1―2018.12完成项目评价、技术研发、示范工程实施、试生产;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储备;三是2019年开始,全面开发利用,实现规模化生产,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4 效益预测

4.1 经济效益非常突出

到2020年页岩气形成10亿立方米、煤层气形成10亿立方米、地热利用10亿方的年生产能力,并随着技术进步和工艺的进一步成熟,2020年后产量将会快速增长。按目前天然气1.5元/立方米价格计算,10亿立方米页岩气产值为15亿元,10亿立方米煤层气产值为15亿元,10亿立方米地热产值为10亿元,合计40亿元。以后,每年会逐步增加。

4.2 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第一,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第二,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第三,循环综合利用,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第四,有利于河南省能源地质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第五,能提供各层次大批就业岗位。

4.3 产业带动效应显著

河南省非常规能源(地热)勘探、开发、利用一体化和理论、方法、技术三创新综合配套示范工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密切,成功实施将带动中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效调整产业结构。

4.4 专业人才培养加快

通过非常规能源行动计划的实施,不仅能加快非常规能源开发所需专业人才的培养,还能带动相关产业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促进高校扩大工科人才培养规模,成为我国在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综合评价、工艺技术、装备制造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10-13]。

5 问题与建议

由于河南非常规能源成藏条件、分布规律有其独特的地质特征,在开发难度上面临着比美国更加复杂的技术和环境问题,即使与四川、山西、新疆等省区相比,河南开发方面的问题也较多。因此,建议无论是在地质理论,还是开采工艺或组织管理,还是具体实施等方面都要及早筹划,统一部署。特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5.1 建立机构,统筹能源开发

在省级层面成立非常规能源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科学可行的非常规能源专项规划,统一部署非常规能源的勘探、开发、利用。适时建立河南非常规能源集团,尽快使非常规能源成为河南能源的重要成员,进一步提升河南在国家能源领域的地位,为减少CO2的排放,创造绿色GDP做出贡献。

5.2 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主成立非常规能源开发利用研究中心

依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科人才优势,联合省内外相关院校、科研院所、能源企业,成立非常规能源开发利用研究中心。建议省政府设立专项资金予以资助,汇聚非常规能源高端领军人物和专业技术人才,开展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利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5.3 以项目建设为依托,解决重大理论和工程问题,加快人才培养

按照科技部和省科技厅有关科技项目相关规定,对河南非常规能源(地热)勘探、开发、利用一体化和理论、方法、技术三创新综合配套示范项目按照重大专项类别,先后在省、科技部和国家分别进行立项。

通过项目的实施,达到摸清河南非常规能源(地热)的资源状况和分布规律;解决非常规能源勘探和开发的重大理论问题;加快河南非常规能源勘查、开采、利用的人才培养步伐。5.4 以三大示范实验区为载体,攻克关键技术和工艺难关

非常规能源的勘探和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走产、学、研、用一体化道路。建议省政府投入资金分别在中牟、平顶山、洛阳建立三个示范实验区,引进、吸收、消化、集成和创新先进技术,攻克河南非常规能源开采关键技术,编制科学开采工艺流程,制定水质、生态环境保护标准,达到规模化商业性开采的目标[14-16]。

5.5 加强国际战略合作

在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利用金砖国家大学联盟成员的优势,积极与国际上在非常规能源开采领域取得重大成果的相关研究机构和能源公司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人员交流和技术合作。设立非常规能源专业论坛,以促进国际交流,从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方面保障非常规能源的高效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 刘池洋,张复新,高飞.“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J].中国地质,2007(3).

[2] 吾满江.艾力,姚亚明,张俊敏.能源科学知识概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 邹才能.非常规油气地质[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

[4] 赵文智,何等发,宋岩,等.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J].地质论评,1999(3).

[5] 崔民选.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 童怨.“非常规油的成因与分布”[J].石油学报,2012(S1).

[7] 姚亚明,崔树军,陈建军,等.“地球科学新理论、新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07(2).

[8] 张义杰.准噶尔盆地断裂控油特征与油气成藏规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9] 车长波,杨虎林,刘招君,等.我国油页岩资源勘探开发前景[J].中国矿业,2008(9):1-4.

[10] 李小地.“中国大油田的分布特征与发展前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2).

[11] 刘成林,车长波,樊明珠,等.“中国煤层气地质与资源评价”[J].中国煤层气,2009(3).

[12] 聂海宽,唐玄,边瑞康.页岩气成藏控制因素及中国南方页岩气发育有利区预测[J].石油学报,2009(4):484-491.

[13] 姚亚明,刘池阳,赵增禄,等.“焉耆盆地侏罗系煤系源岩评价与成烃机理研究”[J].沉积学报,2003(3).

[14] 秦勇.中国煤层气地质研究进展与评述[J].高校地质学报,2003(3).

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篇2

又是多么深刻地改变了我们长久以来建立起的能源行业?

随着深海油气、页岩油气、煤层气等一系列非常规油气资源逐渐进入商业化开发的阶段,也许现在是时候让我们系统地思考这些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引发出的“能源革命”给整个能源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让我们以欧洲为例来具体看待这个问题。数据显示,欧洲正在成为全球能源市场的最主要的一部分。这种崇高的地位不仅仅得益于欧洲诸国领先的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因为欧洲正在成为能源(尤其是化石能源)的最主要进口区域。目前欧洲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市场,也正在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市场。

保障能源安全是欧洲在能源领域的一贯政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欧洲不仅在政治上重视与主要能源供应国的关系,努力实现能源供给来源的多元化;欧洲各国还在经济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积极寻找各种替代能源。

非常规资源可能会是欧洲未来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重要方法。如果欧洲不希望错过这次声势浩大的非常规资源革命,那么它就必须尽快获得公众的支持,并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改变进行时

众所周知,世界能源版图正在发生变化,这一变化将不仅影响能源经济,更会对整个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大规模商业开发成就了人们口耳相传的美国制造业勃兴。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欧洲能源消费者来说,能源价格却一直居高不下,这成为了制约欧洲经济复苏的重要原因。

而且,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对于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社会大众很多都还持着非常谨慎的态度。这意味着我们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用于协调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那么,这场席卷全球的非常规油气开发革命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水平井和水力压裂技术在美国的完美结合,引爆了美国资源开发的大潮。“页岩气革命”彻底改变了美国,走向了全世界。

美国常规油气的产量已经连续多年下跌。非常规油气的商业化开发不仅彻底中止了这一趋势,甚至足以保障美国到2020年都可以实现油气增产。

如今,另一种非常规石油――轻紧油又横空出世,可能会是改变美国能源格局的另一个要素。轻紧油生产所用的横向开采和水力压裂技术,与页岩气的生产技术一脉相承。

尽管现在就奢望轻紧油能够实现稳定的商业化生产还为时过早,但是人们已经开始规划轻紧油美好的未来――成为继页岩油气之后又一股革命性力量,改变世界能源格局;彻底缓解世界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帮助降低国际能源价格。

如果一切都按照人们所预想的那样,也许十年之后,美国就会成为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气产量最大的国家。到那时,整个世界将会为之焕然一新。

天然气面临的选择

天然气作为一种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可以说是传统能源中的绿色能源。但是天然气价格的区域性差异始终客观存在。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可能会有助于这个老问题获得新的解决方案。

天然气共有三个主要市场――美洲、欧洲和亚太地区――这三大市场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竞争。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里,三大天然气市场加强联系,逐渐成为一个类似国际石油市场的国际天然气市场。

随着非常规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国际间天然气贸易也日渐频繁。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系列举动都会给传统的天然气供应国和与石油挂钩的传统天然气定价方式足够的压力来做出改变。以亚洲市场为例,如果覆盖全亚洲的天然气贸易中心得以建立,无疑可以大大增强亚洲天然气贸易的竞争性。

欧洲实际上也拥有大量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储量,如果能够实现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将会在欧洲能源的多元化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欧洲社会普遍对非常规油气资源接受程度不高,民众和环保组织对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十分忌惮。同时,欧洲也并没有美国那样完备的非常规油气开发法律法规体系。

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技术进步来解决实际开发中的困难,需要政府和产业制定适当的行业准则和制度规范。这些都是北美能够实现页岩气革命的成功基础。

动员欧洲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会给常规天然气供应商施加压力。这一举措可以给日益成长的欧洲天然气市场注入足够的活力,让欧洲天然气价格不至于始终保持在一个高点。我们已经看到欧洲天然气市场为新的定价机制而努力。无论如何,各方面为天然气市场而做出的努力都值得我们肯定,当然,一切工作都还未结束。

天然气价格并不是竞争中要注意的唯一要素,天然气对电力行业的重要影响也需要我们考虑在内。不同地区的电力价格是不一样的。欧洲和日本便比美国和中国的电价都要高。

更高的燃料成本催生出了更高的投资成本,更高的投资成本又催生出了更高的可再生能源补贴成本。这些成本的增加最终都通过电价传递给了消费者。事实上,我们预计,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补贴将会使欧元区居民用电价格增加15%,如果成本不能降低,全世界范围内电力价格都会增加15%左右。

目前能源业内普遍认为天然气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而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大规模商业开发将缓解世界范围内的能源供应紧张局面。但政策选择是艰难的,如果人们可以充分利用非传统资源给人们带来的好处的话,欧洲将需要面对更多的选择。

但是目前,仅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对欧洲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前景并不乐观。根据天然气生产的黄金法则,水是非常规资源开采的核心要素。随着水力压裂法的广泛运用,水逐渐成为了非常规资源开发的关键要素。民众和环保组织对非常规油气资源的谨慎态度就大多源于水力压裂法对水资源的污染。而这就要求能源行业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运用高水平的水管理措施。

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能够帮助我们在开发自然资源的过程中逐步适应来自社会和环境方面的要求和压力。经过整个行业长时间的积累和计算,为了达到这些标准而采取的措施仅使得我们的天然气价格上升了7%.

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篇3

近期,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对新能源发展规划的制定情况作了全面介绍和解读,并称条件成熟后,将适时出台新能源规划。而在此之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如3月份财政部公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等。这种种迹象表明,新能源行业将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得到长足的发展,而投资新能源也将获益匪浅。

认识新能源

新能源是相对常规能源而言的,因此可以称新能源为非常规能源。常规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等,在技术应用上已经比较成熟了,并且现在已经被大规模的使用了;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水能、生物质能等等,都是在新技术基础之上系统开发利用的能量。不过也有将核能列入常规能源的,因为用核能发电这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并且也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例如法国,核能的发电量甚至能占到当年发电总量的76%,不过从习惯意义上而言,一般还是把它归入到新能源中。

相比新能源能源,常规能源的大量消耗,容易造成严重的污染,而新能源的污染相对就较轻,甚至没有污染,如太阳能、风能等等。其次,相对于某些常规能源将在未来的某一天枯竭的问题而言,新能源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几乎不会枯竭,例如太阳能,几乎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除非太阳没了(估计要是人类还能在没有太阳的时代生存,那么可能又会有另一种新能源取代太阳能)。

不过,新能源的优势虽然多,面临的唯一问题可能就是技术问题。而推动技术不断革新的背后力量除了国家政策外,另一股可能就是资本的力量了。

新能源前景

有人说,“第四次”能源革命已经到来。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国都开始把新能源看作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点之一,而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任后提出的“哪个国家在清洁能源技术中领先,哪个国家就将引领21世纪的全球经济”也被广泛的认同。奥巴马政府也一直在致力于推行新能源政策,并且加大了对新能源技术的投入。在美国硅谷,大约有80%的风险投资基金开始转向新能源领域,而新能源也已成为了美国风投的第三大行业,仅次于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行业。

在法国,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就开始转向新能源领域,尽量减少对常规能源的依赖,经历三十余年的发展后,核能就已成为法国的主导电源,占全国总发电量的七成多,其次则为水利发电。

而我们的近邻日本,也是自石油危机之后开始致力于新能源的开发,其太阳能发电量一直都位列世界前茅。日本经济产业省制定的最新一项计划是,到2030年风力、太阳能、水力、生物质能和地热发电将占日本总用电量的20%。也有报道曾称,通过对新能源的利用,日本每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只有美国的37%。

但是我国对新能源的利用目前却还没有这么发达,核电的占比才2%左右,这意味着未来新能源在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据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王骏介绍,中国将力争在205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总比重从目前的9%提高到40%左右,占据主导能源地位。而近年来,我国政府用于新能源领域的投资每年增幅都在20%以上,2008年

对新能源企业的资金扶持规模达到38亿元。

投资渠道

新能源上马的项目都非常大,动辄上亿。对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要拿出这么一大笔钱做投资,肯定是不可能的。并且如果没有专业人士的分析你如何能准确的判断这个项目在未来是否会盈利?因此,直接投资是不可能的了,但是却并不意味着就不能投资。若想参与到这场“盛宴”中来不妨试试间接投资。

间接投资的首选还是股票,A股中概念板块就有70只股票与新能源相关,产业涉及核能、风能、水电等等,几乎所有的新能源产业都涉及到了,有的公司还是新能源设备的提供商,在产业链上占据着优势地位。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新能源概念股都值得投资,在这70只股票中也不乏ST股票,这就需要你有择股的能力,不要跟风盲目的追涨。

对择股能力没有什么信心的话,也可以通过基金投资新能源。在年初各基金公司出的2009年策略报告中,就有许多基金公司看好新能源,甚至不少基金公司都以新能源为投资主题,可以适当的关注这方面基金。

其次还可以通过信托产品投资新能源。现在市场上推出了不少专门针对新能源领域的信托产品推出,例如,北京信托发行的“振兴2号能源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等。除此之外,不少的PE信托产品也将重点放在了新能源上。不过信托的资金门槛较高,一定要慎重选择。

最后一点,其实应该算是一个风险提示,因为当资金开始涌向新能源领域时,往往也意味着一个泡沫正在形成中,虽说现在新能源的投资还不至于像世纪初的网络股那般疯狂,但是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还是必要的。

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篇4

关键词:新能源;安全;立法;核能

Abstract:PromotingthedevelopmentandusingofnewenergyisanimportantcontentinChina’sresourcestrategy.Aperfectlawsystemisnecessarytorealizethegoalofnewenergydevelopmentstrategy.SecurityisanimportantfactorindevelopingandutilizingnewenergyinChina,anditinvolvestwolayers:macrosecurityandmicrosecurity.TherearelotsofshortagesinthesecuritylegislationofnewenergyinChina.Thispapertakesthelegislationofnuclearpowersecurityasanexample,andclaimsthatnuclearpowersecuritylegalsystemshouldincludelegislativestructure,basicprinciples,enforcementmechanismanddetails.

Keywords:newenergy;security;legislation;nuclearpower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增加,常规化石能源供应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安全成为我国必须解决的战略问题。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仅有利于解决和补充我国化石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我国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过程中,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国家的能源战略目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过程涉及众多的法律关系,本文主要就新能源开发利用中安全机制的立法问题进行探讨。

一、能源安全及其现状

安全是人们最常见和最常用的词汇之一,通常是指各种(天然的或人为的)事物对人不产生危害、不导致危险、不造成损失、不发生事故、运行正常、进展顺利等安顺祥和、国泰民安之意[1]。其外延既包括个人身心免受外界危害,也包括社会稳定和谐、国家有序运转。对能源安全而言,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宏观安全,即在国家能源战略上考虑的能源安全;二是微观安全,即在具体能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避免对居民、环境造成损害。

1.宏观能源安全(注:本文主要论述微观能源安全,对于宏观能源安全不做深入探究。)及其状况

宏观上的能源安全主要是指能源供给安全。目前世界范围内能源结构以常规的化石能源为主,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7%。但化石能源正面临逐渐枯竭的问题,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按照目前所探明的储量,只能维持不到一百年的时间。而且,化石能源在利用过程中会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给环境造成极大危害。目前,各国都在积极探寻符合自己国情的新能源开发之路,如德国和西班牙的风能、瑞典的生物质能和英国的光伏发电与潮汐能。

但是对于核能,各国的态度则不尽相同。法国是大力发展核能的典型代表,大约80%的电力来源为核能,美国、日本的核能占发电量比重也超过了30%。在德国,虽然也曾一度把核能作为发展的重点,但由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等的影响,政府开始重新审视核能的价值。2002年德国通过《核能禁止法》宣布放弃核能,计划到2020年逐步关闭所有核电站;瑞典也于1980年通过全民公决决定将于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停止使用核能源[2]。但客观地讲,核能相比常规能源是一种公认的清洁、高效的能源,是一种技术比较成熟,成本相对低廉,适于大量商业开发的能源。虽然出现了数起事故,但大多是人为因素导致而非技术上的问题,正因如此,大多数国家都将核能视为应对能源危机的一项重要手段,即使是明确立法终止核能的德国,随着能源紧缺的加剧和环境污染的压力增大,重新启用核能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排名第二的一次性能源消费国,但常规能源的保有量却远远不能满足要求,除了煤炭基本可以自足以外,石油、天然气的供应缺口很大,大多依赖进口,这对我国能源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针对这种状况,我国的应对之策一方面要积极通过外交手段改善与主要能源输出国的关系以确保常规能源尤其是石油的稳定供应。另一方面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这是长远之计。对此,国家在政策和法律上都体现出了高度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实行优惠的财税、投资政策和强制性市场份额政策,鼓励生产与消费可再生能源,提高其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要大力开发风能,加快开发生物质能,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2005年2月28日十届人大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该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在众多的新能源种类中,由于分布特点、技术成熟度及自身特性等方面差异显著,在开发利用中也需要区别对待,不可一概而论。针对我国常规能源尤其是石油供应异常紧张、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不成熟、成本过高的现状,大力开发核能是当前较为可行的应对之策。但目前核能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不到1%,核发电量占我国总发电量2%左右,这与世界上核能占一次能源6%~7%、核电占电力总量17%的平均水平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我国核电发展仍然显得落后,规模小,发展慢[3]。面对这种现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核电建设,重点建设百万千瓦级核电站,逐步实现先进压水堆核电站的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自主化;要加强核燃料资源勘查、开采、加工工艺改造以及核电关键技术开发和核电人才培养。另外,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能源发展规划,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00万kW,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4%左右,在建核电容量1800万kW左右。提高核能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对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微观能源安全及其现状

能源安全从微观方面来说主要是指在能源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即对人员、社会、环境的危害。在我国,常规能源在利用过程中突出的安全问题,如频繁发生的重大煤矿安全事故、井喷事故、环境污染事故等,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了极大的损害,给社会环境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常规能源所带来的安全威胁。但是新能源并不等同于清洁能源,利用中也会存在安全问题:如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制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生物质能发电时排放的氮氧化物含量也比较高。其中利用核发电时涉及到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对核安全管理的任何疏漏和麻痹大意都有可能导致严重核事故的发生,酿成灾难性后果。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为例:欧洲受污染的区域达到20万平方公里,受到核辐射危害的人数达到320万,直接致死的人数为50余人,还有数万人因辐射而致癌,周围大量动植物死亡或出现变异,而且还存在目前尚未明确的潜在危害[4]。由此可见,在核能开发中,安全问题是头等大事。影响核能微观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①技术安全。核能利用是一项技术含量非常高的系统工程,从铀矿采集到制成核燃料,再到核反应发电,最后到核废料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核燃料环,每个环节都会产生放射性核废料。核能技术安全就是要解决将核废料产生的放射有效隔离在生物圈之外,因为一旦进入生物圈,将会给人类及自然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目前人类在处置核尾矿和低能核废料方面技术比较成熟,技术安全面临的最大难题在于如何处置高能核废料,高能核废料中所包含的钚有着长达数万年的半衰期,目前只能将其暂时浸泡在巨大的水池中冷却和封闭储存,还没有找到一个最终的处置方案。

此外,在技术开发中会面临开发失败的风险,对于投入大量研发资金的开发方来说,风险的防范或减轻可以通过开发前充分的论证来保证开发方案的科学性,在开发过程中也要时刻关注技术发展动态,同时可以引入商业保险制度,一旦出现风险,可以分散损失。

②管理安全。核电厂是一个大规模、复杂的人—机系统,其安全性依从于系统设备(硬件和软件)、环境和人员三方。随着科技进步,设备可靠性不断提高,运行环境大大改善。而对于人,由于其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特性,表现出极大的可塑性和难以控制性,因而由人为失误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事故发生率相对于设备事故率的下降而趋上升。有专家统计,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世界上所有工业事故中包含人为失误的从20%扩大到80%,核电站的平均人为事故率为70%以上。20世纪发生了几次震惊世界的严重核事故,主要是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或者是操作规程不科学,或者是操作人员违规操作。这些事故对世界核电发展和核安全水平产生了巨大冲击,但同时也成为促进核安全科学发展的动因,表明核安全法律制度的健全特别是有效实施保障在核能利用中应当占有显著地位。

二、对我国新能源安全立法现状的剖析

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对新能源开发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方向,但目前在新能源立法方面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伴之以财政部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发改委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在新能源领域的立法还存在很大空白,十分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即使是在这样有限的立法文件中,也几乎找不到有关新能源安全方面的规定,可以说这个问题基本上被忽视了。目前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只有针对核能利用规定了较多的安全立法规范,下面将对此作重点考察。

1.我国核能安全立法的渊源

我国核能安全立法的渊源体现在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国际条约与惯例4个方面。以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为核能立法的基本法;行政法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材料管理条例》(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1986年)和《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1993年)三大法规为主;部门规章有《核材料管制条例实施细则》(1990年)、《核电厂设计安全规定》(1991年)、《核电厂厂址选择安全规定》(1991年)、《核电厂运行安全规定》(1991年)、《核电厂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规定》(1991年)、《民用核燃料循环设施安全规定》(1993年)、《民用核承压设备安全监督管理规定》(1993年)、《核设施的安全监督》(1995年)、《研究堆运行安全规定》(1995年)、《核动力厂设计安全规定》(2004年)等。国际条约主要有《国际原子能机构特权和豁免协定》、《国际原子能机构规约》、《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关于核损害民事责任的1997年维也纳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关于中国实施保障的协定》等。2.现行立法之检讨

①法律渊源体系结构不合理。从上述渊源情形来看,核能安全的整个立法体系杂乱并且枝节横生,根本未形成体系结构。整个立法体系以大量的部门规章为主,效力层次太低,与核能安全的重要性不符。而且现有的法律大多是陈旧的,无法适应新的核能开发与利用的要求。尽管有《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作为新法支撑着整个体系,但它本身也是从管理层面对核能利用进行调整,在技术方面的法律多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部门规章中,这对于核能领域新技术的利用是不利的。

②监督管理职能分配不足,主要体现在《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职能分配过于分散。国家环保总局、卫生、公安部门等众多部门都想在管理上分得一杯羹,而这样潜在的危险是有利益时争着管,一旦发生核污染,就会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责任追究无法实现。例如,对核设施安全的许可由隶属于国家环保总局的核安全局审管;对放射工作的许可则仍按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的规定由卫生、公安部门审管;对贮存、处置放射性固体废物的许可则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管。因而,同是有关放射性的许可登记却涉及多个部门的管理,这样不利于对整个放射环境的统一监督管理。

③奖励制度不够重视。法律的功能奖励与惩罚是并存的,但是现实运用中往往会出现只重惩罚而忽视奖励的情况,核能安全立法中也不例外。对于责任以及惩罚的规定,在每一部核能法规中都有体现,但是对于奖励,在《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基本上只是在第4条和第7条中提及,相对于第8章的责任规定而言,实在不足以形成奖励制度,不过是流于形式的做法而已。

三、我国新能源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以核能为聚点

针对我国目前在核能安全立法中存在上述诸多问题,应当对现行规范性文件进行梳理,构建一套比较完善的核能安全法律制度。笔者认为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立法体系,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确立风险防范原则

风险防范原则作为一个明确的法律概念产生于德国,风险预防的定义主要包括四个要素:一是损害应该避免;二是科学研究在确定威胁时有重要作用;三是预防危害的行动是最基本的,即使在缺乏因果关系的结论性证明之前;四是所有的技术发展应当满足不断减少环境负担的要求[5]。风险防范原则强调对安全问题进行认真的提前规划和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潜在的有害行为,这一点对核能安全非常重要,因为核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灾难性后果。因此,核能安全立法的重点应着眼于事前的风险防范,围绕整个核能利用环节,尽可能考虑所有可能的风险因素。风险防范原则还有一个关键的内容是,当对某一行为的安全后果尚不能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时,应当采取谨慎的态度。在核能利用中,对于一些可能会造成潜在威胁,但目前尚不能科学证明的行为,不应贸然实施,而应暂时搁置,等待科学的发展和论证。

2.以法律规范明确各类主体的权利义务

核能开发利用中涉及到众多的法律关系主体,包括核能的行政主管部门、核设施营运单位、核技术利用单位、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单位以及在上述单位的涉核工作人员。如前所述,人为因素是造成核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各类涉核主体行为作出严格的法律规范对于核能安全至关重要。我国目前核能监管体制是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安全行政主管部门等实行多头管理,因此,可以借鉴国际上通用的实践和法则,按照“一件事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由一个独立于其他各类主体的国家统一机构来进行安全监管。我国可由国家核安全局作为全国统一监管机构,负责对相关放射性活动的许可登记,以加强对放射环境的统一监督管理,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应配合核安全局的监管工作。国家核安全局应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应享有授权立法权和独立的执行权,其具体的职责权限应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定。对于其他主体包括核设计单位、核设施的建造单位、运营单位以及涉核工作人员,也应制订相应法律规范,明确其权利义务。

3.安全制度应包括事前预防、事中应对及事后救济

①事前预防制度。在技术安全方面主要是在工程设计上要尽可能考虑到一切可能会出现安全隐患的环节,确保设计的安全、科学。首先是选址安全,民用核电站建设有它要求的地理和地质条件,核燃料和核废料运输安全条件、紧急事故疏散条件等。核设施不能距离城市太近以免引起社会不安;不能设在人群密集的地区以便紧急事故疏散。核废料处置设施的建造必须考虑合适的地质条件,防止地震、火山等事故造成放射物质外泄(注:就在本稿即将完成之际,日本又发生了一起核泄露事故:2007年7月16日日本发生里氏6.8级大地震,世界最大的核电站刈羽核电站发生含微量放射性物质的水泄漏事故,设计时的抗震强度不够是造成这起事故的重要原因。有关事故的详细报道可见章冬琴“日本核电站遇强震泄露影响世界”,《燕赵都市报》2007年7月18日。)。比如美国亚卡山脉高能核废料处置项目,就是经过20年的地质调查和科学论证,才确定将位于内华达州的亚卡山脉作为唯一的高能核废料永久深藏库的建造地点[6]。其次是要保障核设施自身的安全,包括核电站、反应堆、冷却池、核废料储存设施、核材料运输设备等。

在管理安全方面,在核能运行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尽可能杜绝一切人为因素产生的危险。从以往的经验教训来看,几乎所有的核安全事故都是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因此管理安全是核安全的重中之重。首先要规定相关主体的资质,可以通过颁发许可证的方式来保证具备相应资质的企业从事核设施的建造和运行;相关涉核工作人员必须通过专业资格考试方可取得上岗资格。其次在核设施运用过程中要制订严格、科学的操作规程,工作人员务必严格遵守;同时还应建立核反应堆运行数据实时监控系统,随时了解核运行的情况。此外还应健全核能行政主管部门的安全监管制度,比如可设置督察员制度,派遣专门的督察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核设施的安全进行检查。

②事中应对制度。一旦出现了核安全事故,要有一套完善的应急处理机制,以便及时控制事态,将影响降到最小,它包括及时确定应急等级、对事故核设施及时采取有效的封闭措施、立即进行周边居民的紧急疏散、组织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例如,在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大量的碘和铯等放射性物质外泄,致使周围环境的放射剂量高达200R/h,为允许指标的2万倍,1700多吨石墨成了熊熊大火的燃料,火灾现场温度高达2000℃以上。救援直升机向事故反应堆投放了5000t降温和吸收放射性元素的物质,并通过遥控机械为反应堆修筑了高达几米以上的绝缘罩[7]。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放射性物质扩散的强度。

③事后救济制度。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仍不免发生事故的情况下,要采取有效举措防止损失扩大,包括对受害人员的救助,进行核事故清理等工作,事故发生后要及时公布事态的发展状况,保障公众的知情权。重大核事故的影响范围非常大,如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影响到前苏联多个加盟共和国以及德国、波兰、瑞典等多个欧洲国家,因此在核事故处理中需要加强国际合作。要建立完善的法律责任制度,包括核能安全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的责任,核设施运营单位及工作人员违规运营和操作的责任以及核事故处理不利的责任。责任的具体形式有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其中的民事赔偿制度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对核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核设施运营企业可以用商业保险金来承担部分赔偿责任,但因核事故而产生的赔偿数额可能非常巨大,企业通常无力承担全部责任,其余部分应由政府来承担,相应资金可通过在电费中附加相关税收的方式获得。

在核能利用中安全问题是关键,加之我国目前正在积极发展核能,因此从立法上严格规制从而保证其安全使用就显得尤为突出。

参考文献:

[1]徐德蜀.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08.

[2]德国核能政策落单[EB/OL].[2006-07-17]..

[3]汪永平,赵守峰,袁玉俊,等.2020年中国核能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核科技报告,2005(1):150-159.

[4]韩显阳.人类应和平利用核能——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二十周年祭[N].光明日报,2006-04-26.

[5]朱建庚.风险预防原则与海洋环境保护[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2.

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篇5

能够引起世界能源格局变化的因素有许多,既包括经济因素,也包括政治因素,既有资源分布问题,也有能源技术问题,但最终都是通过影响能源供需的方式来实现的。从长期来看,美欧对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大规模商业开采,可能会影响全球能源价格走势和能源供求关系,进而引起世界能源供需格局的深刻变化。(一)世界能源资源匮乏的局面将得到缓解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能源供需失衡是制约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由于常规油气资源的稀缺性和世界地域分布格局的非均衡性,国际能源市场基本处于卖方市场状态,能源消费国,尤其是新兴国家大多只能被动接受国际油气价格。在石油领域,欧佩克(OPEC)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和出口集团,2012年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62.5%,雄居世界第一位。俄罗斯则是独立于欧佩克之外的最大石油出口国,2012年石油出口份额为14.5%。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2012年其天然气出口量占到世界出口总量的19.8%。此外,中东的卡塔尔、阿尔及利亚,以及西方的挪威、加拿大等也是国际天然气市场的重要供应方。①近年来,国际油价呈现大起大落态势,增添了世界经济运行的不稳定因素。虽然油价波动同时受世界经济状况、地缘政治形势、资本投机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但与欧佩克及俄罗斯等能源供应大国(集团)对油气资源的垄断不无关联。而随着“页岩气革命”的发生,全球能源资源匮乏的局面将大大缓解。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估算,全球页岩气可采储量达187.51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已探明常规天然气的储量。其中,北美可采储量最多,达54.68万亿立方米,占全球页岩气可采储量的29.16%;亚洲可采储量为50.55万亿立方米,占26.96%。如果将包括页岩气在内的非常规天然气都计算在内,全球可采储量更是高达921万亿立方米,接近常规天然气储量的5倍。②这种新变化将使得世界油气市场得到重要补充。得益于页岩气开发在商业上的成功,美国多年追求的“能源独立”梦想正逐步成为现实,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地位更趋强势。美国在率先突破页岩气开发的技术瓶颈后,页岩气产量从2005年的209亿立方米急剧增加到2012年的2653亿立方米,年均增长44%,其占美国国内天然气总产量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4.1%攀升至2012年的38.9%。[10]22美国从2009年开始取代俄罗斯,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到2010年,包括页岩气、致密层砂岩气、煤层气在内的非常规天然气已占到美国国内天然气产量的59%。[11]此外,美国已将先进的页岩气开发技术应用于页岩油领域,使其页岩油产量不断增加。2010年美国本土页岩油产量已达到约50万桶/日的规模,计划到2015年达到200万桶/日,到2020年则达到300万桶/日的规模。[12]随着美国对非常规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其天然气自给率不断提高,使得美国自2011年开始天然气进口量低于日本,2012年降至世界总进口量的8.7%。③目前,多个欧洲国家已紧随美国步伐,对页岩气、页岩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重视。其包括页岩气在内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可观的储量。这些变化使得国际能源市场逐渐向买卖双方相对平衡转变。也使得传统油气生产国对外能源合作的积极性提高,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尤其是新兴经济体持续增长的能源需求将得到满足。(二)“页岩气革命”使全球油气供应中心“西移”,消费中心“东移”二战以来,从中亚经海湾再到北非马格里布的广义大中东地区一直是世界油气资源的储藏、生产和供应中心,在世界能源格局中占有主导地位。而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发生,引发全球对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热潮。美国、加拿大、巴西、委内瑞拉等美洲国家相继发现储量丰富的非常规油气资源,美洲地区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储量位居全球之首,远超中东地区的常规油气资源储量。这意味着,尽管未来大中东地区仍然是全球油气出口的中心,但是油气生产中心将由大中东地区“西移”至美洲地区。[13]美洲,尤其是北美地区由此而成为新的能源生产基地,只不过其产量更多地是满足自身需求。从需求方面看,新兴经济体需求上升,发达国家需求下降,从而导致世界能源消费格局发生改变。一方面,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一批新兴经济体成功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加之其原有产业结构与增长方式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变化,能源需求在未来必将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短期内难以完全摆脱经济危机影响,复苏趋势尚未明朗,加之产业结构高端化,将对其能源需求增长产生抑制作用。在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对能源需求不断扩张,发达国家能源消耗增长乏力的共同作用下,未来全球油气消费中心将由美欧“东移”至亚太地区。从2012年世界各国石油进口情况看,美国仍然占据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的地位,其石油进口量占世界各国石油进口总量的18.8%;中国和印度这两大新兴经济体紧随其后,分别占12.0%和7.9%,日本、韩国等亚太国家同样成为国际原油市场的重要需求方。④从2013年的情况看,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这也印证了世界能源格局变动的趋势。(三)顺应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非常规油气资源消费将显著增长,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将发生重要变化由于全球富集易采的陆上常规石油资源面临枯竭,仅剩下生产成本较高的深海油田和边缘地区油田,可能无法继续满足全球能源需求。伴随着低碳发展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清洁发展的压力,因此天然气成为重要选择。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在基准情景下,全球天然气需求将从2007年的25.20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50年的46.53亿吨标准煤,即增加约85%,而全球石油需求到2050年将比2007年下降约23%,[14]这表明天然气有望成为未来世界能源消费的核心。而由“页岩气革命”所催生的非常规天然气产量剧增,将为世界能源消费格局的这种变化奠定现实基础。预计到2035年,全球以页岩气为主的非常规天然气产量可达1.6万亿立方米,占同期天然气供应增量的近2/3,非常规天然气在天然气总产量中的份额也将从目前的14%上升至2035年的32%。[15]因此,从长期来看,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将逐渐由石油向天然气,由常规天然气向非常规天然气,由传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变。

二、“页岩气革命”重塑主要经济体的相互关系

“页岩气革命”的浪潮使得以页岩气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资源生产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将影响未来全球能源供应版图,引起世界能源格局的深刻调整。而且,由于油气资源具有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属性,所以“页岩气革命”会引起世界主要经济体相互关系的变动,重塑全球能源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一)“页岩气革命”重塑全球经济秩序首先,美俄之间将围绕国际天然气市场定价机制展开博弈。自20世纪70年代“石油美元”地位确立以来,世界石油贸易体系就以美元为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美元主导着国际能源秩序甚至是国际经济秩序的发展。但随着“页岩气革命”的发生,天然气在世界能源消费格局中的地位日渐提高,这可能会引发全球能源秩序及经济秩序的重塑。因为与石油市场的全球化不同,当前国际天然气市场的区域性比较明显,北美、欧洲和亚太三个市场的天然气贸易定价机制尚不统一,采取何种货币作为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势必会深刻影响国际能源秩序,甚至是全球经济秩序的发展。俄罗斯作为常规天然气的最大储藏和出口国,欲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天然气联盟,掌握国际天然气市场的定价权。目前,俄罗斯已联合伊朗、卡特尔、阿尔及利亚等天然气生产与出口大国,在天然气出口国论坛(Gas ExportCountry's Forum,简称“GECF”)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其向“天然气欧佩克”的国际组织转变。与此同时,随着“页岩气革命”的发生和美国全球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地位的确立,美国正在不断提高其天然气消费的自给率,甚至有可能在未来数年内转变为天然气的净出口国。因此美国也希望建立以美元为主要结算货币的国际天然气市场定价机制,引领天然气市场的国际秩序。由此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国际经济关系中,美俄围绕天然气定价机制的激烈博弈将会长期存在,这必将对国际能源秩序以及全球经济秩序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其次,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大规模商业开采以及其开采成本的不断降低,预示着未来全球油气市场供需基本面趋于平衡,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与繁荣。目前,美国页岩气的开采成本已由2007年的73美元/千立方米降至2010年的31美元/千立方米,仅为同期常规天然气开采成本的60%,甚至随着水平钻井和水力压裂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页岩气的开采成本有望仅为常规天然气的45%。[16]同时,美国页岩油的开采成本也在不断降低。以美国最大页岩油田———Bakken页岩油田为例,其勘探开发成本已由2006年的34.45美元/桶下降到2009年的11.16美元/桶,远低于墨西哥湾深海油田60美元/桶的成本。[17]24较低的油气生产成本为美国国内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强了其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改善了对外贸易形势;同时,非常规能源产业的发展为美国国内创造了数百万个就业机会,有助于美国制造业的回归与“再工业化”进程,这些都成为了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复苏的新动力。今后,随着美国页岩气、页岩油开采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扩散和改进,各地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采成本也有望大幅下降,进而推动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大规模商业开采和国际能源价格的下降,使国际油气价格能够在一定时期内维持稳定、低位的水平,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与繁荣。(二)“页岩气革命”影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首先,美欧可能逐步实现“能源独立”。尤其是美国作为全球页岩气、页岩油资源的巨大储藏地,在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居于世界领导地位。据EIA的估算,美国“技术上可开采”的页岩气储量达24.4万亿立方米,可满足其40年的天然气消费需求;[18]而页岩油的储量更是可观,占到全球页岩油储量的70%以上,其中仅Bakken页岩油田的资源量便达4000亿桶,超过沙特阿拉伯2646亿桶的常规原油储量。[17]25受美国影响,加拿大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页岩气商业化开采的国家,目前其页岩气年产量已超过80亿立方米,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还增加了对欧洲和亚太地区的供应。页岩油的开发,也使美国得以改变在1970年以来石油产量下降的趋势,于2008年开始止跌回升,甚至可能再次成为全球最大的产油国。油气产量的急剧增加正在使美国的对外能源依赖度不断降低。根据BP的统计数据,美国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已从2005年的19.7%降至2012年的12.3%,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也从2005年的53.9%降至2011年的46.4%,2012年略有回升,为51.7%。而根据EIA的报告,页岩气占美国天然气产量的比重将由2011年的30%提高到2015年的43%,2035年则达到60%,[19]预计美国将在2016年成为液化天然气(LiquefiedNatural Gas,简称“LNG”)的净出口国,2021年成为总体天然气的净出口国,2025年则成为管道天然气的净出口国。[20]到2030年美国可能完全不需要从中东进口石油,依靠本国和加拿大、墨西哥等邻国的能源供应,就可以确保能源安全,从而摆脱受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21]其次,传统油气供应大国地位受到挑战。鉴于中东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独特地位,战后数十年来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心一直没有离开过该地区。而欧盟的油气供应对俄罗斯的依赖较大,大约1/3的油气进口来自俄罗斯。多年来,中东产油国、俄罗斯等凭借其庞大的油气资源储量、生产及出口能力,逐渐成长为具有传统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大国”。然而,随着“页岩气革命”的发生,美欧等传统能源消费大国的能源自给率正在不断提高,其对中东、俄罗斯等传统油气中心的依赖度不断降低,这会对传统油气供应大国的地位和地缘政治影响力构成直接挑战,进而引发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变革。比如美国由于国内页岩气产量的急剧增加,天然气对石油的替代作用日益凸显,其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已由2001年的28.6%大幅下降至2011年的15%;[22]同时,美国取消了大量天然气进口合同或进口意向,这迫使俄罗斯不得不中止巴伦支海一处预定投资额达400亿美元,以美国为出口目的地的天然气田建设工程。[23]接下来,一旦欧洲开发非常规天然气的成本得到控制,形成产业规模,并进行大规模商业开发,那么其对俄天然气供应过度依赖的局面将会得到大大缓解。即便欧盟在短期内无法突破页岩气开采的技术瓶颈,它仍有可能大量进口原本流向美国的LNG,以部分替代来自俄罗斯的管道天然气。而且,由于LNG多采用短期合同的现货交易方式,相比采用长期合同的管道天然气方式相比,价格更加低廉,[24]所以欧盟也乐于进口更多的LNG。从现实情况来看,2009年欧盟LNG的进口量就大幅增加了23%,而从北非和俄罗斯进口的管道天然气则减少了13%。[25]同时,将推动世界油气地缘政治格局的结构性调整。美国由于能源自给率的不断提高和对国际能源市场依赖度的不断降低,其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将得到显著提升;而中东产油国及俄罗斯由于对世界油气市场的影响力将受到削弱,其在地缘政治格局和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将下降。如此一来,美国可能从中东地区实施必要的战略收缩,降低对中东事务关注和介入的力度,顺应世界能源战略格局和经济重心东移的趋势,全力实施“重返亚洲”战略,导致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博弈日趋激烈。而欧洲由于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减轻,可能在与俄的能源、经贸、外交及人权等的战略对话上态度趋于强硬,这为双边关系的发展增添了诸多不稳定因素。由于世界能源消费重心向亚洲地区转移已成为必然,中东产油国、俄罗斯等传统能源供应大国会逐渐将目光投向能源需求持续扩张的亚太市场,与中国、印度等能源消费大国的联系亦将日益密切。虽然美国逐步实现能源独立降低了与中国、印度等国争夺中东油气资源的激烈程度,但鉴于中东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利益出发,也绝不会轻视自身在该地区的战略存在,仍会维持相当的地缘政治影响力。由此在美国、中东产油国以及中国、印度等新兴能源消费大国之间,将形成一种复杂的油气地缘政治互动格局。

三、“页岩气革命”与中国国际能源

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篇6

论文摘要:图书馆及社会各界的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丰富的内涵,通过对两种管理模式的员工思想工作、员工行为规范约束、常规管理、开发管理、创新管理等主要管理内涵的优缺点作比较,可以得出由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必然改造传统人事管理以及由两种管理的优胜面组建成新型管理模式的结论。

    在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竞争就是资源的竞争,资源的竞争更多的体现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上。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包括图书馆在内的社会各界对人员的管理也开始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由于两种管理的“理念”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管理原则、方法、模式和内涵。管理内涵的优劣,决定着管理效果的好坏。因此,要想更好地选择和推广最好的员工管理方式,有必要对两种管理的主要内涵作比较研究。

    一、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涵

    传统人事管理是指对人事关系的管理,一般是指人事部门作为组织内的职能部门所从事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广义的人事管理,是指包括图书馆在内的一切组织机构(即单位、部门、团体等)对组织内人群的管理。

    人力资源就是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称。而人力资源管理是各组织机构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现代管理措施和手段,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保持和运用等方面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川。

    在管理工作中,两种管理方式都是以员工思想工作、员工行为规范约束、常规管理、开发管理、创新管理等为主要内涵(项目),都很重视抓好这些管理项目。每个组织机构只要做好这些管理项目,就可把对员工的管理工作做好,获取应有的管理成效。这也是两种管理模式最主要的相同之处。

二、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传统的人事管理与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既有历史上的渊源关系,又有本质的区别。传统人事管理将事作为重心,把人降格为“执行指令的机器”。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将人作为重心,把人作为第一资源。它们可作比较的方面很多,本文就从多个方面来作比较。

    一是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员工思想工作方面的比较。组织机构的员工思想工作,一直是每个组织机构的重要管理环节。传统的人事管理中,如图书馆等许多组织机构以往的思想工作,都是教育、引导员工共同遵守组织机构的规章制度,共同关心组织机构的整体发展,共同把组织机构的整体工作做好。这样的员工思想工作缺点是针对性与灵活性不强。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思想工作仍是管理内涵的重要部分。以人为本的员工思想工作,就是针对性强.人性化与个性化突出.用以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端正员工思想认识,帮助员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工作态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的思想工作[(2j。做思想工作有许多方法,如:批评、处罚,用以触动员工的错误观点;说服、教育,用以引导员工提高思想认识;动员、激励,用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等。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工作中,不管采用何种思想工作方法,解决什么样的思想工作问题,都是采取“尊重个性,个别对待,因势利导,强势发展”等策略,打破所有的“共同”,针对不同的员工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相应的办法引导每个员工向好的方面与优势的方面发展。图书馆如制订以人为本的员工思想工作准则,应注意改变原来的“一体化”观点,确立允许员工个性展现的新观点,使之能在以人为本的员工思想工作中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二是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员工行为规范约束方面的比较。所谓员工行为规范约束,即指以特定的条例约束员工的社会行为的管理。传统人事管理中的员工行为规范约束,是用较为保守、集中、单一的条例去约束员工的社会行为。在以往,包括图书馆在内的许多组织机构都订有员工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服务承诺等,用以规范化地约束员工在工作、学习及社会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即从大道理上说的公共行为、社会行为),对规范员工行为,稳定员工队伍,乃至保持社会稳定,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说是对社会稳定起作用,不是夸大其词。因为我们的员工们能做到言行检点,循规蹈矩,这就是对社会稳定的一大贡献。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统一性等优点,但也很大程度限制了员工的开发性和多样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员工行为规范约束,是以较为开放、杂散、多样的条例去约束员工的社会行为。制订适应以人为本的员工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条例、服务承诺条文等,都是突出人性化和个性化,特别注意制订适用于高职称人员的岗位性行为准则、职业道德和服务承诺,允许陈景润式的员工专心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必去关心整个组织机构的事情,不必注重仪表和礼貌性的言谈,即符合以人为本的员工行为规范所含主旨。新的员工行为规范条例,关键是能促进个性发展,落实“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思想内涵。以人为本的员工行为规范约束,在促使员工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并能遵守法律的前提下,给员工更多的空间,更多的自由,更能允许其个性的展现与张扬。组织机构完全可以通过引导员工作个性的展现与张扬来开展科研、资源开发、在线服务等多方面的特色工作,从而提高工作的档次,进一步把工作做得更好。好的员工行为规范约束,必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员工行为规范约束,就是有突出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但也有缺少规范性和统一性等不足之处[[3]0

    三是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常规管理上的比较。常规管理,即指按一些日常工作条例、部门管理规定、业务工作操作细则、上下班时间规定等日常规章制度去进行的管理。在以往,包括图书馆在内的每个组织机构都制订有许多管人、管事、管物等多方面的规章制度,在组织机构的日常事务管理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保障了组织机构日常的整体工作能正常、有效地开展。这就是广义传统人事管理中的常规管理。这种常规管理能统一本单位全体员工的工作步骤,发挥集体战斗力的作用;但是统管性过强,不能充分发挥好每个员工的“个性化”作用。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规管理不但不会放松,而且会进一步抓好。首先是进一步完善常规管理所需的规章制度,建立一套以职工为本的独立全面的常规管理条例。组织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中所需的常规管理条例,是符合“能位匹配、互补优化、激励强化、公平竞争”等原理的条例,是能充分发挥每个员工战斗力的并能取得巨大成效的条例。关键的是,以人为本的新常规管理条例是以人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充分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和价值,突出人性化与个性化,制订适用于个别人和个别岗位的个性化条例。例如‘旧常工作管理条例”中,会制订“高职称人员在搞科研期间,可选择任何有利地方开展工作”(即不用坐班)类似的特殊化条例,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地调动和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业绩,为最终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其次是注意全程、全面执行好新订条例的实施。制订出特别有新意、有特色的并适应新时期本部事业发展需要的常规管理条例,需要通过很好地落实、执行,才能生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常规管理,是统管性不强,但能充分发挥好每个员工的“个性化”作用的管理形式[[4j0

   四是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开发管理上的比较。员工队伍管理中的开发管理,是指组织机构针对职工队伍所进行的员工智力开发管理。开发管理的目的是要把每个员工的智力资源都开发好,使之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如图书馆等各组织机构都有过自己的业务学习计划、人员培训规划,这些属于传统人事管理中的开发管理。但管理不够全面,不够系统,针对性也不够强。所以说传统的人事管理没有统筹性,没有长远为单位作人才的使用规划,本单位的发展也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是单调的调配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开发管理,是指针对组织机构职工队伍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所作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所需的开发管理规划,首先是根据每个员工的知识结构与所干工种及专业爱好等确定其开发方向,其次是明确、详细地制订好每个人的终身开发计划,然后是通过汇总、调整全体员工的开发计划去形成组织机构的开发管理规划。优质的开发管理规划,经过实施后,能够不断地把员工的智力资源开发出来,形成各自有独特优势的知识结构,达到理想的开发目的。科学的开发管理,就是促使每个员工沿着自身知识结构中的优势开发下去,使之得到不断地强化,形成越来越大的知识优势。如今,网络的开通,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员工须逐步成为国际通用的人才,要求其所作的知识资源开发是多文种、多数据库的开发,这就使得组织机构在短期和长期的规划中有明确的目标,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人力资源的储备,进行合理培养,合理调配。因此,制订好管理规划,并切实地加以实施,这在组织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是非常必要的。

    五是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创新管理上的比较。员工的知识优势形成后,如何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创新管理要做好的事情。创新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在创新活动中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特长,获取尽可能多的创新产品。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中,有些组织机构注意组织员工开展科研,有些组织机构制订过科研奖励条例,这些都属于创新管理,但是不够系统、不够全面。更主要的是没有根据员工的特长去组织个人的创新活动,对创新成果所采取的激励手段基本上以物质激励为主,方式比较单一,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图书馆原有的创新管理正是如此。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创新管理,是指管理者在根据员工特长去规划、组织知识资源开发、重组及学术研究等创新活动,并实行全程跟进,及时发现与处理好有关问题,协调好各种关系,保证创新活动有序、快速、高效地开展下去等过程中的管理行为,能鼓励和促进个人获得多方面的创新成果。开展新型的创新管理,首先要有科学、系统、全面的管理规划。在创新管理规划中,应根据每个员工的特长与组织机构特色及社会需要,为其确立长期的创新方向,制订中、短期的创新计划,然后形成总体规划。其次应做好跟进的管理与服务,为员工开展创新活动排忧解难,协调好各种关系,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其三要有创新奖励条例,在期终或年终搞好创新总结,对取得创新成果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资鼓励,提高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主动性。其四要重视社会需求(市场)的调研,注意及时对创新规划作必要的调整,以便为读者与用户生产出急需的、作用大的创新产品。更主要的是,组织机构的管理者(如图书馆的领导等)应树立强烈的创新管理意识,要对全面开展创新管理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把本部的创新管理抓好。这些也就是新型创新管理形式的优势所在。

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篇7

新能源 英文名称:new energy resources 定义: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又包括风能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海洋能以及核能等非化石能源,特点是资源潜力大、可永续利用、环境污染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展新能源成为很多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也开始大规模推进"新能源"产业,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

我国新能源立法现状与发展障碍

现状

2005年2月28日,我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以下简称《可再生能源法》),创造了中国法律出台速度最快的纪录,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实施一年以来,各级政府都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给予了空前关注。同时,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等相关实施细则的出台,各类投资商、开发商和制造商纷纷涉足该领域,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进入了加速发展期。

2007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及《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等新政策的出台,更是让可再生能源企业看到了光明的未来。总体而言,《可再生能源法》确立了以下一些重要法律制度:一是可再生能源总量目标制度; 二是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审批和全额收购制度;三是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与费用分摊制度;四是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和税收、信贷鼓励措施。该法律具有出台速度快、对产业支持率高、影响大的特点,但同时,由于《可再生能源法》总体上是政策框架法,其有效实施有赖于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适时出台配套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技术规范和相应的发展规划。在一年的实际工作中,可再生能源产业遭遇了细则出台速度过慢、细则难以实施等一系列困难。

新能源产业发展障碍

1、许多政策法规还不配套加快发展新能源,必须要借助国家的政策支持,建立具体、明确、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新能源法实施细则》、《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及费用分摊管理办法》,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优惠政策还比较少,体系不完整,支持力度明显不足,而且政策的协调性、稳定性也较差,还没有形成鼓励新能源持续发展的经济激励机制。

这些法律法规的执行不能令人满意,在一些国家明确鼓励支持的技术和产业方向,某些利益集团的态度是有用的就执行,没用的就拒不执行,而行政部门也只能束手无策。

2、融资机制不健全

新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除了需要有政府的扶持政策外,还需开拓确保资金需求的融资渠道及其融资方式。为加快推进新能源发展,国家己设立了新能源发展专项基金。但从总量看,国家对新能源的投入仍然不足,尚未形成稳定的政府资金投入机制。

3、研发能力弱,装备制造技术水平较低目前,我国己安装的风电机组大部分要进口,另外受体制、系统接入、成本等方面的制约,风力发电的产业化程度较低;小水电装备制造业设计规范陈旧、设备使用率低、寿命短,加之存在公平上网、电价等问题,对小水电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太阳能热利用市场庞大但技术单一,企业众多但科研投入少,有关政策尚未到位,难以与国际太阳能热水系统技术水平接轨,系统技术水平低,缺少系统设计软件技术。

完善我国新能源法律制度的措施

细化或补充配套法律制度

除了已经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管理办法》、《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及费用分摊管理办法》以及各项税收财政倾斜的措施以外,我国近期还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研究和制定下述一些行政法规或规章、技术规范及标准、规划,包括: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总量目标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目标及相应规划等等。

协调相关政策法律措施之间的关系

我们应当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法律原则和规定,及时对现行的行政法规、规章、技术规范以及相应的规划、计划进行清理,并注意整合各项相关政策法律措施。

落实现有的政策法律措施

许多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政策法律措施的可执行性比较差,有些法律制度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难以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指标要求。因此,严格执行《可再生能源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技术规范、规划、政策的规定是保障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重要方面。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依法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列入议事日程,要按照法律的规定和规划的要求,明确责任,严格管理,各项优惠措施要确保到位。

评估政策法律的实施情况,及时调整法律措施

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篇8

关键词:创新国际化;折衷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本土化理论;产业升级理论;资源基础理论

一、引言

创新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或直接建立国外R&D机构以及建立国际技术联盟等形式将技术创新活动扩展到国外,以创新资源获取的全球性、创新人才国际化、创新组织网络化为特征的技术创新范式。它使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外部组织之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交易网络。企业可以更广泛地借助组织外部的知识和信息源构建自己的技术知识结构。

理论研究可以深入分析创新国际化发展的机理和规律,全面认识创新国际化的生态环境,准确把握和测度创新资源国际分布、流动和全球配置的动态与趋势,这样才可以制定适宜、有效的国际化路径和政策。尽管目前常州市企业创新能力仍然较弱,技术创新国际化程度仍然较低,但仍然能在恰当的理论指导下,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和赶超。

二、常州市创新国际化发展中的理论基础

(一)创新国际化折衷理论

邓宁提出的一种具有影响广泛的关于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称为折衷理论。获得、利用及开发三种关键的优势是企业跨国投资的主要目的,其中包括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和内部化优势(Internal advantage)。

常州市科技型企业可以通过创新国际化战略来获取上述三种优势。首先,东道国技术资源丰富,常州市企业通过走出去战略可以充分享用这一重要资源。各国和各地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技术领域也各有不同,如日本筑波科学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硅谷、英国剑桥的科学园区等。通常,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优势包括丰富的高级研发人才、领先的科技资源和最新前沿资讯等。这样,实施创新国际化战略有利于常州市科技型企业引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层次研发人才,解决当前困挠常州的高级科技人才匮乏的问题;有利于跟踪科技强国的研究开发最新成果,捕捉各行业发展前沿资讯,整合各种有利资源;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研发资源便捷地利用,更容易获取发达国家和地区技术集聚所产生的输出效应,促进边做边学的机制产生,在知识和技术两个方面加强积累,最终能够实现持续发展,长期竞争优势亦由此产生。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国际市场竞争已经逐步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供应链竞争时代,常州市企业急需通过所有权优势提升在整条供应链的地位。

目前,常州市企业大部分仍处于供应链中的最低端,只能从中赚取极低利润,并且受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制约比较严重。通过创新国际化战略,企业逐步从低端迈向中端甚至高端,从加工为主转向研发和品牌营销,最终才能提升企业的所有权优势。长期的对外开放和以技术换市场的失败经验表明,单纯的外部市场的交易关系并不能保证技术创新水平的逐步提高。内部化优势旨在以企业的内部市场替代外部市场,只有在企业内部建立市场,才能更好地解决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因此,常州市政府必须推动科技型企业积极实施创新国际化战略,通过中外合作、独资、中外合资等形式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机构,或者通过兼并和收购国外科技型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建立企业内部市场,克服外部市场上的交易障碍,获得先进技术,增强内部优势。

(二)创新国际化小规模技术理论

1977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刘易斯·威尔斯在其发表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一文中率先提出了小规模技术理论(Theory of Small Scale Technology)。小规模技术理论是基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研究而形成的,主要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企业与国外发达国家公司竞争时表现出来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拥有在民族产品生产上的竞争优势;其次是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劳动密集型小规模生产技术;最后是实施产品低价营销战略。

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即使是业务范围和企业生产规模不大、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也能够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和经营来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竞争优势,这摒弃了原来那处认为只有垄断的技术优势才能打入国际市场的错误观点。常州市企业应该以此为签,积极寻找自己的切入点,打入国际价值链的中上游。

(三)创新国际化技术本土化理论

基于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行为的关注,众多产业学家和经济学家从多角度进行了分析,其中英国经济学家拉奥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本土化理论”。根据他的分析,对科技不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优势的最重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处于其特定的环境中,技术升级亦是在此种环境中进行,这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创新环境有显著不同,主要是要素成本与质量有本质区别;其次,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对于商品有其自身的特殊偏好和需求,为了更好地迎合当地的消费需求,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通过对进口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本土化设计和改造,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创新,并且对于市场的把握可以看作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另外,对于产品的本土化改造,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企业来讲从生产成本上看更具有优势,在小规模生产中,成本更低,经济效益更好;最后,正是因为技术上的劣势,使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把相当大的精力投入对市场的研究之中,通过准确地细分市场,开发出与名牌产品特征不同的具有差异化的消费品,通过在较大的市场中准确定位自身的立足之地,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完全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目前,常州市的大部分企业仍以技术引进、模仿、吸收为主要的技术提升手段,基础性、原创性的技术创新极少,这点从企业申报的专利大多集中于新型实用型专利可以看出。这些企业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后,通过对产品市场需求调研,根据国内消费者的需求适当的改造、消化和创新,使生产出的产品贴近我国的生产制造能力和价格、购买能力和消费偏好、产品质量,这使得一部分产品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更具竞争力。该理论有助于常州市企业重新审视自已的竞争优势,使他们更容易理解从技术模仿中如何寻求竞争优势,进而形成自身的特色,在与国际性的大企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创新国际化产业升级理论

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开始加速增长,这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经过经济学界的深入研究形成了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该理论表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发达国家企业致力于引导技术发展的潮流,表现为大量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和处于尖端的高科技领域;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是利用其特有的“学习经验”和组织能力,目的是掌握和发展现有的生产技术,所以并没有表现出很强的研究与开发性。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阐述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投资的结构,特别关注新兴工业化地区,国家由发展中转变为发达、产业由传统转变为高技术的变化趋势。这一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促进技术创新与积累、提升产业结构和加强国际竞争力等众多方面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这将为研究常州市企业创新国际化战略奠定理论基础。“十一五”期间,常州市国民经济总体呈现高投入、高增长、高效益的发展态势,但民营经济仍是常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国际化程度仍然不高。因此,灵活运用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并结合常州企业实际情况,不断激发企业做大做强、向外向型、科技型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国际化能力。

(五)创新国际化资源基础理论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安蒂思·彭罗斯教授认为,“企业既是一个管理单元又是一个综合了长久以来由管理决策确定的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企业成长动力的源泉恰恰是企业内部的资源。”这位经济学教授通过建构“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强调了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作为企业成长基础的突出特征和功能,揭示了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并把资源作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更关注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获取、配置和整合能力,而不是其竞争规模。因此,常州市企业实施创新国际化战略时,应当以资源的获取、配置和整合作为重点工作,从而提升技术创新国际化战略的效果。

其于上述观点,常州企业的创新国际化发展若想取得理想成绩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常州市企业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有效的创新资源。资源的投入对于各种层次的技术创新都是非常必要的,在全球范围内识别有利资源,并获得这些资源是成功实施常州市创新国际化战略的关键因素。从微观层面即企业角度来看,较好地利用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特有资源,与东道国企业开展交流,充分配置企业资源,促进创新活动的产生和扩散是企业创新国际化成功的关键;其次是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技术创新资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常州市企业需要不断强化其特有的企业文化和价值体系,使公司自身的技术资源与外部创新资源熔合来实现更大的竞争优势。有限的资源通过资源配置可以实现物尽其用,使企业创新成本降低,增强企业创新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效果;最后是整合全球范围内的创新资源。对创新增值活动的全球性整合是全球竞争的本质。整合是一个企业战略的关键维度,随着企业在价值链中角色的逐渐复杂化与交叉化,整合有限的资源对于企业来说越来越重要。基于此认识,将企业拥有的资源与企业外部可获取资源成功地进行整合,是常州市本土企业由创新优势资源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的必经之路。

三、结束语

创新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这要求常州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化带来的机会,与此同时规避国际化的风险。这就要求深入研究创新国际化发展的机理和规律,全面认识创新国际化的生态环境,准确把握和测度创新资源国际分布、流动和全球配置的动态与趋势,制定适宜、有效的国际化路径和政策。

参考文献:

1.龚绍林.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国际化趋势及我国对策[J].当代财经,1996(12).

2.陈菲琼,虞旭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自主创新的反馈机制研究:以万向集团OFDI为例[J].财贸经济,2009(3).

3.朴抱一.知识力密集型企业——华为20年启示录[N].中欧商业评论,2008(3).

4.陈劲.创新全球化——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范式[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

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篇9

这是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描写中国未来田园诗般的生活景象。

现实却是,作为当今世界碳排放大国之一,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中,中国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中国政府承诺,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左右”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

要完成这两个指标并非易事。中国发展新能源一直受到资源禀赋与经济转型的双重束缚,同时还面临技术开发难题,这些都亟须从国家层面加强战略规划,并在能源体制改革方面有所突破。

概念之争

如何定义新能源是一件复杂又有争议的事。

“从不同角度来定义,提法就很多,有的称新兴能源,有的称可再生能源,还有的称清洁能源。”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高级工程师孟宪淦对《支点》记者说。

孟宪淦1974年开始从事太阳能利用工作,30多年来,经历了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全过程。在他看来,新能源是“新的能源”,与传统、常规能源相对应。例如,核能过去是新能源,现在不是;氢、页岩气现在也都是普通能源。

“新是相对旧的,多元发展的能源。”国家与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姜鑫民持相同观点。

然而,也有业内专家持对立观点。中海油研究院高级经济师单联文告诉本刊记者,中国及整个人类可看的范围内都是传统化石能源,全球只有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的区别。

新能源的概念难以界定,具体到其特性也是争论不休。

中国能源网总裁韩晓平分析说,核能、天然气就是一种清洁能源,低碳且利用高效,而可再生能源因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就不能算是新能源。

一位长期从事能源报道的国内媒体人士在与本刊记者讨论时则坚持,“清洁可再生”应是新能源的核心。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将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页岩气、生物质发电、地热和地温能、沼气等都归为新能源的范畴。

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明确指出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是可再生能源。

显然,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提到新能源,并没有包括水利发电。孟宪淦解释说,可再生能源的重点是“重复可利用”,而水利发电已是常规发电。

战略摇摆

概念的不确定性,恰恰折射出全球能源焦虑背后的战略摇摆。

“非化石能源(新能源)没有前途。”单联文对石油“峰值论”持否定态度。他认为环境问题与能源需求永远是一对矛盾,现在还没有办法解决,修复碳排放,人类将倒退2000年。

“石油峰值”指历史到了某个时刻,全球的石油产量已经用掉了全部可采资源量的50%,到达了折返点,然后就开始转头向下。

上世纪五十年代晚期,美国限定石油进口,坚守能源独立。1956年,美国石油供应充足,但地球物理学家哈伯特向美国石油学会递交的一份报告认为,美国本土48个州的常规原油产量将在15年左右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再也不回升。1970年,哈伯特的预测成真。

“中国要从中汲取教训,要坚持进口能源多元化、进口渠道多元化,避免重蹈美国覆辙,否则过度开发国内能源资源,将导致能源安全危机。国内各种能源的生产、勘探、布局都要提前规划,产量要细水长流。”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系副主任孙泽生对《支点》记者表示。

然而,过去10年美国兴起页岩气革命,以具有商业吸引力的价格释放了大量以往无法采掘的储量。这对中国有极大诱惑。

2011年,国土资源部在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项目中,设置了“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项目。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推进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国家能源战略已将页岩气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中国页岩气资源在勘探阶段就面临严峻考验。

“中国没有美国页岩气开发的基础设施和工厂化条件。页岩气是有了管道后再钻井,一次上百口井,中国目前既没有完善的管线和管网,也没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单联文说。

姜鑫民则指出,页岩气开发关键是技术突破,如水平井多样压裂,由于中国地质条件复杂,人口密集,勘探、施工能否跟上值得怀疑;同时在资源采出后,市场能否接受企业高昂的成本,也是个问号。

“页岩气开发是一哄而上,并没有形成社会联动体制。” 单联文说,中国应由政府组织规划,经济、政治、科研、贸易、商业体制形成一个环境。“中国已形成几十年的资源开发模式要继续走下去,加大非常规能源开发。”他说。

不仅是页岩气,新能源的发展也有问题。“没有技术上的根本突破,是导致新能源成本高企的原因。”单联文指出,“非化石能源从5年前兴起,发展到现在,正呈‘残废、劣死’之态势。”

接近国家能源局的业内人士对《支点》记者透露,在国家能源局最近召开的内部会议上,相关领导也提出“整个中国的能源战略还不够清晰,现在大家需要重新‘摸一摸’。”也就是说,对各种能源如何开发利用,生产分配,国家层面需要明确一个大的宏观框架。

改革滞后

事实上,国家一直在致力于制定系列能源发展规划。

在整体能源发展上,今年年初,中国了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具体阐述能源发展的主要任务、政策保障措施和规划实施。

在新能源发展方面,“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年,新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提高到4.5%,减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4亿吨以上。同时,该规划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采取的行动、拟出台的重大政策作了明细要求。

能源发展规划并不能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以可再生能源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开始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并通过财政拨款、项目补贴等方式资助可再生能源的研发,通过贴息信贷、税收优惠等方式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

然而,发展至今,专家们认为,在中国整个能源系统中,可再生能源短期内难以发挥重要作用,其主要原因是新能源开发还处于成长期,市场普及的门槛过高。

单联文还指出,当前国内发展新能源,在体制、研发、技术上都希望短期见效,急功近利,没有长期的超前的研究,都是短期的拿来主义。

“国内新能源发展才刚刚开始,短时间内都不会大规模进入市场,其研发还需要长远规划,以解决诸多技术难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能源外交研究中心主任王海运持相同观点。

除了技术上的问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并网运行难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新能源的问题主要是并网结构,需要通过电网消化。”浙江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对本刊记者表示。

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数据,2011年中国光伏并网装机容量为2.12GW,而当年光伏安装量为2.89GW。这意味着,2011年国内光伏系统并网率为73.4%,即近四分之一项目未能并网;而分布式光伏的并网情况更为艰难。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经济司副司长范必撰文指出,中国能源改革进展缓慢,至今为止,生产计划、电量计划、运输计划、项目审批、国家定价仍普遍存在,能源领域普遍存在着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双轨制,价格机制在能源生产经营中的自动调节作用受到了抑制,这也是导致新能源没有突破性进展的原因之一。

“政府不敢改革,一会补油,一会补气,交叉补贴,合理的价格机制无法形成,节能、清洁能源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韩晓平说,能源价格问题上,矛盾聚焦,这需要政府有正确立场。

依赖之痛

“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的格局,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相对清洁高效的能源所占比例较低,是中国能源结构的严重缺陷。

而位居中国中部的湖北省,由于长期处于“缺煤、少油、乏气”的困扰中,经济发展速度越加快,能源瓶颈问题就越突出。当前,随着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加快,在某种程度上讲,以湖北为龙头的中部地区能否解决能源问题,将是中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实现稳增长的关键。

从2000年至今,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耗每年平均以5%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2003—2005年甚至达到了10%。

近年来,中国石油的进口量持续增长,石油供应对外的依存度已经超过了国际普遍认为的警戒线50%。

湖北正在患这种“依赖症”。

2007 年,国家正式启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十一五”期间,湖北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3.9%,增速居中部六省第一。其中,工业的拉动作用功不可没。但统计数据也表明,近5年湖北省工业部门所消耗的能源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70%,比其他产业部门消耗的能源总和还要多。

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湖北省经济增长和能源供应的矛盾也进一步凸显。

据湖北省统计年鉴,湖北常规的能源资源中,水能占97.35%,煤炭占2.47%,石油占0.13%,天然气占0.05%。水资源方面,湖北开发程度全国第一,开发率超过 90%,已近饱和。

因此,湖北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目前,全省用电量的60%以上依靠火电厂发电,而发电用煤的98%需要从外省购入,且电煤长期受产能、价格、运力等因素的制约。

近年来,虽然湖北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能源。面临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然而,新能源目前尚难担当重任。风电刚刚起步,太阳能发电、核电和生物质能的大规模利用尚未开始。且湖北全省新能源存在开发成本高、资源分散、规模较小等问题。

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篇10

北美的能源产业正在开发页岩气、致密油、油砂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来生产安全可靠的能源产品。能源业人士通过革新技术,将过去被认为“非常规”、“不经济”、“难获取”的资源变得经济,获取方式也更为环保。

在加拿大,我们正在开发油砂,加拿大油砂是世界上几个规模最大的能源储备之一,其能源可采总量可达到1700亿桶,可供整个北美的汽车跑上35年。正是能源业的新技术,使我们得以安全环保的开发利用这些非常规资源。

页岩气和致密油是北美另外两个非常规油气资源,它们正在改变人们对能源短缺的认知,同时也以不可抗拒的力量重塑全球市场。水平定向钻井技术和水力压裂技术激发了深藏在页岩层中天然气的潜能,使得天然气将足够支撑美国和加拿大的经济发展一百年以上。

到2040年,天然气的需求会增长60%。届时,天然气将满足超过25%全球能源需求。在未来的三十年,非常规天然气将增长400%。

随着深水勘探和生产的发展,北美能源安全的未来将持续转变。通过我们这代人的努力,深水勘探的概念已经从图纸变成了现实。到2040年,预计北美和全球深水生产规模也将翻番。

能源转型正发生在北美和全球经济疲软的时间节点上,经济可靠的石油天然气的涌入将有利于全球经济复苏。2010年,非常规油气资源产业为美国新增了 60万个工作岗位,并创造了760多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

天然气使美国的钢铁工业重新焕发生机,帮助重建国家的基础设施和汽车制造业。天然气还将复兴美国的石化产业,促进发展先进的塑料盒并出口高价值的消费品。新供给的天然气将帮助重型机械制造商为全球的农业和建筑业生产推土机、农业机械等重型机械。

此外,北美的能源转型带来丰富的天然气,也带来了更多的环保效益,天然气燃烧比其他能源更为清洁,这将帮助我们减少废气排放、实现环境整治的目标。在Kearl 地区,我们生产油砂的排放水平和其他地方的油源一样。

新能源共识

能源转型还带来政治面貌的转变,新能源共识正在显现。来自世界各地、各自政治阵营的决策者们,认识到能源是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所必不可少的。

奥巴马在最近的国情演讲中指出:“美国需要一个全面策略,发展每一个可利用的美国能源。”奥巴马已经认识到技术和投资的潜在转变,在一个涉及新能源共识的重要声明中,他指出:“天然气的发展有利于创造工作岗位,并让我们的卡车和工厂更加清洁、廉价,这证明了我们可以使经济发展和环境和谐同生。”

能源部长朱棣文重申了这个观点。他表示天然气回收对环境是无害的,“天然气是一个优秀的过渡燃料”,因为它能够实现清洁燃烧。

但这个共识还未被公众接受,许多北美人仍对非传统石油和天然气的发展怀有疑虑。新能源打开了机会之门,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恐惧。这些恐惧大多来自对相关技术和产业标准的误解,有时候媒体助长了这种误解。如果我们要维持和扩大新能源共识,我们能源产业每一分子必须努力去促进包括决策者和一般公众对新能源的理解。

角色和责任

蓬勃发展的页岩气,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今年1月政府对“Keystone XL”项目的决议,这三个案例说明政府和产业各尽其责,协同合作的重要性。

企业需要帮助公众对产业发展建立信心并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美国国家监管机构建立了一个名为FracFocus网站,企业可以登陆这个网站,提供钻头流动数据。通过详细披露那些混合了少量化学物质和水、沙的压裂液体,会让人们认识到,这个液体的主要成分已经被广泛应用,包括那些可以在家庭里找到的一般消费品。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埃克森美孚公司将继续领导业界与政府监管机构合作,呼吁政府和产业合作伙伴在欧洲实现同样水平的公开和问责。

2010年的墨西哥湾泄露事件提醒我们,风险管理的失败将带来重大的影响,包括生命的逝去、财务损失以及对环境的破坏。

当然,即使使用最佳办法进行特别关注,事故仍有可能发生。这就是我们所寄予希望的所有预防措施必须备份,以做好万全的准备。负责任的风险管理意味着时刻为紧急事件做好准备,必要时反应快速,有效地减少伤亡和损失和减轻有害影响。

在Keystone XL事件中,国务院检察长最近指出,为期三年的过程中,从亚伯达省至德克萨斯州的管道铺设并无不良影响。这的确是一个中立和不妥协的评价。不幸的是,Keystone XL管道项目最终被宣布停止进行,沦为了华盛顿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后,这个决定对那些履行职责监管这一项目的政府雇员也是一种伤害。

政府在制定能源政策时有责任将焦点集中在国家利益上。Keystone XL项目可以把加拿大巨大的油砂资源与美国的世界级炼油能力连接起来,对美加两国都大有裨益。为了在这次战略机遇面前持续前进,我们必须不断和政府官员和普通公众沟通,阐明失去这次机会的后果。

为了满足全球不断上升的能源需求,我们的能源产业必须拥有10年20年乃至30年时间的规划,美国基于两年和四年周期的选举对长期规划和投资来说是一个重大障碍,而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长期规划,其对就业和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将长达数十年,进而阻碍美国经济复苏成长和参与到全球的竞争。政府本应该通过彻底和周到的规定为美国的工商业提供怎么把事情做好的规则,但今天政府的管理过程,因为程序复杂、监管层多、机构重复已经让任何事情都无法做好。这种现状已经成为了对手和特殊利益集团的工具。

要想促进投资和创新,为能源产业带来进步,不管什么国家,都需要为能源业提供资源使用权、稳定政策,竞争机会和长期计划等外部条件。

对产业来说,不管何时面临这些类似的机遇,企业的使命总是清晰的。有责任去打开新的能源之门,让能源供给更安全更可靠,并对环境负责。

同时,必须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定长期的计划,使产业发展不受到全球及地区经济发展起伏的影响,并且不断投资,专注于完整操作与最佳实践经验。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不断发展技术,在价值最大化的同时,提高安全效率和环境绩效。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这么做。

政府的主要使命在于保证市场的自由与开放。不通过补贴、命令或者惩罚性税收政策来人为挑选赢家和输家,而要允许企业持续不断的投资与创新,通过竞争使能源供给变得更安全可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