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十篇

时间:2023-05-04 13:21:09

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

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1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17-014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ersonalized care in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86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7 were chosen and divided into personality group (n=43) and routine group (n=43)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patients' admissions. Patients in the routine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emergency care, and patients in personalit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personalized care. The visiting time, first aid time, admission time, the diagnosis rate, and the success rates of transport and first ai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visit time (49.1±15.8) s, the first aid time (19.2±5.7) min, and the admission time (2.15±0.31) h in the personality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routine group (94.2±21.7) s,(38.6±6.1) min and (3.03±0.37) h,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 words] Personalized car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Emergency care

心肌梗死是常?的一种心血管危重病,多种因素均会致使急性冠状动脉出现血液供给障碍,心肌在长时间缺血的状态下会导致心肌部分坏死,且由于急性心梗发作机制较为复杂,病情急,极易出现坏死,进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1-2]。我院择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86例急性心梗患者,研究院前急诊护理中实施个性化院前护理的临床效果,并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86例急性心梗患者,根据患者接诊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为个性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3例,其中个性组男29例,女14例,年龄44~71岁,平均(54.1±5.7)岁,常规组中男30例,女13例,年龄45~71岁,平均(54.2±5.6)岁。所有患者的接诊症状均为腹部不适、呼吸困难、大汗以及胸痛,且满足WHO(世界卫生组织)的急性心梗相关诊断标准[3]。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o理方法

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院前急诊护理,医护人员在接到电话了解情况后前往现场,详细检查患者全身,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关注,行18导联心电图,对患者的发病病情进行准确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与患者表征施以常规抢救措施,主要的措施为吸氧、镇痛、建立静脉通路、抗血凝以及扩张血管,部分患者伴有心房颤动、心律失常和心搏骤停,应对症处理。

个性组患者接受个性化护理。①及时出诊:制定妥善的出诊规范制度,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当接到急救电话时应简明询问相关情况,及时派车前往,到达现场后查看患者病情,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基础急救。②急救护理:在进行急救时,医护人员应当保证环境安静,严禁患者剧烈活动,部分患者胸部存在压榨性疼痛,因此在给药时要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患者平缓情绪。在急救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帮助医师快速建立静脉通路,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建立额外的通路,奠定后期药物治疗的基础。对患者的体征进行密切关注和检测,预防并发症,针对已经出现的并发症应对症处理,将急救护理的整个过程详细记录在案。③心理护理:急性心梗患者的病情较急,且疼痛剧烈,患者在发病时会产生焦虑、消极等负性情绪,不利于急救和病情。所以护理人员应用言语和动作来帮助患者平复情绪,此外护理人员还应保证急救动作快速准确,消除患者的不安心理,充分信任医护人员。④转运护理:患者的病情被稳定且得到一定缓解后,应将患者转运至医院中进行深入治疗,在正式转运到医院前,应与患者的监护人或家属进行适当沟通,如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法等,在患者家属和监护人的同意下才能够转运,且应在达成一致的第一时间转运。在转运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通知院方进行接待患者的相关准备,指导患者平卧,不要移动,保证静脉通路的通畅性,对患者的呼吸情况保持密切关注,抵达医院后,院前抢救人员应该将患者的详细情况介绍给交接医生,如患者病情、体征和症状等,保证患者得到有效、准确的后续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出诊时间、急救时间、入院时间以及诊断率、转运和急救的成功率[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出诊时间、急救时间、入院时间比较

个性组患者的出诊时间、急救时间、入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2.2 两组患者的诊断率、转运和急救成功率比较

个性组患者的诊断率、转运和急救成功率均优于常规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相关文献表明[5-7],急性心梗的临床死亡率较高,且预后不佳,此类情况与院前急救有紧密的关系。有数据显示[8],急性心梗患者在未入院的情况下死亡概率高达45%,因此必须做好院前急救工作,提升患者的生存率。传统的院前急救更多的关注点在急救措施方面,如预防并发症、抗凝、镇痛、建立静脉通路和血管扩张剂等,而忽视了院前急救护理[9-11]。本研究个性组患者在原有的院前急救基础上,强化了护理措施,加入个性化护理措施。

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2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急诊;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1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72-02

主动脉夹层,为一种严重的心血管急症,该病症的临床病症主要表现为病情复杂凶险、发展快以及病发急。近些年,该病症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患者主要发病年龄为50-70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笔者选取我院于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收治的5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1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治疗组25例患者采用有针对性的急诊护理干预。现将其临床急诊护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根据患者临床病症,对患者进行主动脉造影、螺旋CT、MRI、结合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患者病症被确诊。所选取的56例患者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为46-68岁,平均年龄为57±2.4岁。其中腹主动脉瘤17例,升主动脉瘤18例,降主脉瘤2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等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 入选标准 ①明显合并皮肤湿疹、脉搏快、合并头晕等休克表现;②所有患者出现突发性剧烈疼痛或无明显病因,多为撕裂样疼痛或刀割样,持续较长时间疼痛,较难忍受;③两组患者血压升高,且血液水平不稳定。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护理方法 患者住院后接受常规治疗,对患者进行止痛、降压等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患者应注意叮嘱患者卧床休息,注意饮食,保持血压稳定。

1.3.2 治疗组护理方法

1.3.2.1 急诊措施 ①患者住院后,护理人员主动配合医生实施抢救,持续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②患者出现疼痛病症,可给予患者肌注或静脉注射哌替啶、吗啡,如患者疼痛病症不能有效缓解,可给予患者小剂量的止痛剂实施静脉注射,针对疼痛病症,采取切实可行的止痛措施;③给予患者硝普钠微泵输注治疗,静脉滴注利多卡因,可有效降低血压,对患者的心率进行有效控制。应该根据心率以及血压等情况,护理人员应对泵入速度进行调整;④告知患者配合接受常规身体检查,因主动脉夹层较难准确诊断,因此对该病症的治疗,首先应对患者病症进行确诊,之后对患者病症进行诊断,对患者进行各项检查,检查后亲自护送患者回病房,防止出现意外,如患者病症较为严重,应对患者进行床边检查。

1.3.2.2 护理措施 ①在实施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首先应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处于焦虑的心理状态不利于控制心率以及血压,因此医护人员应做好病房巡视,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对患者实施积极心理护理。②叮嘱患者应饮食清淡低盐的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并叮嘱患者在排便时不能过于用力,避免造成血肿破裂;③观察患者心率,如心率过速,可给予患者β一肾上腺索能受体阻滞剂,可有效降低心肌收缩速度。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χ±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心率以及血压情况 正常标准:心率每分钟65-70次,舒张压为60-95mmHg,收缩压为95-120mmHg。治疗组患者实施护理后,血压在正常水平内,两组患者血压对比,对照组低于治疗组,治疗组心率低于治疗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治疗组住院时间为(26.8±2.3)天,对照组住院时间为(39.0±1.4)天,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4例(16.0%),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为11例(35.5%),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与不良反应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腔内血液从主动脉内膜的撕裂口流入到主动脉膜撕裂口,壁内血肿不断扩展,导致主动脉真假两腔分离以及中膜分离而出现的病理改变。该病症较为复杂,发病快且致死率高,会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高血压患者呈现不断上升的发病趋势,主动脉夹层患者随之不断增长[2]。针对该病症可实施有效的诊断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减少患者的病死率。主动脉夹层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发冷等休克表现;股、肱、桡、颈动脉搏动较为微弱,甚至消失,两侧强弱不均衡,上下肢血压差较小;患者血压上下浮动;出现不明原因的背部疼痛或胸部疼痛,常合并腰痛和腹痛。因此急诊护士在对该病症实施护理过程中,应给与患者高度重视,辅助医生进行诊断治疗[3]。

实施有针对性急诊护理,可对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有效的预后效果。通过实施有效的急诊措施以及有针对性的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病症的快速恢复,且较难对该病症进行诊断,因此在临床治疗前,首先应对该病症进行早期有效诊断,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4]。采用硝普钠泵入对血压进行控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急诊期,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控制患者饮食,叮嘱患者注意饮食不可过饱,同时控制饮食速度,如有必要给予患者通便处理。对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有效的急诊治疗与护理措施,有利于准确确诊患者病症,同时实施有针对性护理,可有利于患者病症的快速康复。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怀,仔细观察患者病症,如出现异常,报告医生,采取有效措施对患者实施治疗[5]。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血压对比,对照组低于治疗组,治疗组心率低于治疗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吴秀娟,陈绮坚,李菊梅.3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急诊护理[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63(3):885-886.

[2] 任羽飞.急诊护理对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外健康文摘,2013,63(6):778-779.

[3] 王红玲.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急诊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3,66(9):854-856.

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3

1.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规范化管理者首先确定管理质量目标,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我中心在急诊护理服务过程中全面应用IS0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实施急诊、急救护理质量管理,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不断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及主动服务意识,对各处疾病的急诊抢救制订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抢救成功标准;对成批伤员抢救制订系统的抢救措施。

中心所有工作区域均设有广播通讯设施,若有危重抢救病人或急救出诊任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即启用广播进行呼叫,相关工作人员便立即各就各位投入抢救;对急诊抢救留观病人分男q制订了严格的抢救护理程序和标准,对不同危急程度的急诊病人,按不同的流程予以接诊、处理,保证各类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在不同的工作区域中得到恰当、有效的救治。

2.认真做好上岗前培训。实行各级人员准入制度

我中心共有护士32人,护士助理14人,工友4人,分别担任院内急诊分诊、院前急救调度、分诊导诊等工作。对不同岗位均制订了准入标准与岗前培训考核计划,各岗位的护士上岗前都需按规范化标准认真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者方能上岗。

3.护士长积极有效的管理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证

首先,不同的岗位选择适当的人选,这是各项措施得以实施的前提;其次,强调不同岗位护理人员之间要相互协调配合;第三,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奖勤罚懒,激励并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对主动关心科室建设,工作积极认真、表现突出以及受到病人表扬的护士要鼓励表扬、给予物资奖励,反之则酌情给予批评教育或处罚;第四,护士长本人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工作制订要有详细计划,处处以理服人,不以权压人;第五,在急诊护理管理工作实践中,对发现的问题和工作缺陷,要及时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

4.强化应急反应能力。确保急救绿色通道

急诊急救工作就应突出一个“急”字。为使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恰当的处理,我们对院内急诊和院前急救工作流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院前急救出诊、院内接诊、分诊、抢救、检查、入院的快速反应绿色通道。同时要求做到3o公里内的院前急救出诊1分钟内出车,3O公里以上的出诊2分钟出车,院内抢救时护士即刻到位,并能非常熟练地使用各种抢救、监护的设备仪器,训练有素地按抢救岗位分工主动配合医生实施救治,提高抢救工作效率和抢救成功率。

5.多层次人性化全程优质服务

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4

【关键词】急诊护理;风险;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213-01

在护理学科及其法律制度逐步完善的今天,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成为各级医院的工作重点。作为医院抢救急病危患者的“窗口”,急症科具有病种复杂面广、来势急等特征,正因为此,使得急诊护理存在较大的风险。为逐步改善急救护理水平,提高急诊护理工作的安全系数及效率,我们就应认真分析各类护理隐患,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以避免医疗护理事故及矛盾出现。

一 急诊科存在的护理风险分析

1.1 社会因素带来的风险:随着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患者越来越重视医疗环境、设备和医院的服务态度。他们对抢救和治疗的效果大幅增强,然而,其对医疗护理风险的了解却还远远不够。此外,当前许多医院的急诊科患者居多,而护理人员相对较少,医疗条件差,设备不全,药品准备不充分,等等严重的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导致医院技术力量薄弱,这些都加大了医疗纠纷的隐患,从而使医疗机构产生某种不良的看法,对医院护理人员不信任。

1.2 科室管理因素带来的风险: (1)规章制度落实力度不够,例如护理人员的职责、三查七对制度、交接制度、抢救制度、交接班制度、急救设备的管理维护制度等等。由于这些制度的不完善,医疗人员不遵循相关规章制度,对患者抢救不及时,从而导致医疗纠纷的出现。(2)抢救仪器利用度不高,例如,抢救仪器没有处于备用状态,这势必会影响急救人员的护理水平,同时还会出现许多的不安全因素,如抢救仪器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非正常操作规章、设备出现故障等等。(3)没有规范的抢救记录。这主要表现在医疗人员只注重抢救,而没有及时的进行记录,导致对患者的抢救记录不全面,一旦出现医疗纠纷,抢救记录不能提供合理的法律依据。

1.3 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1)近几年,急诊科护士都趋于年轻化,大部分护士急救经验不足,缺乏对病情的观察,操作技术也不够到位,也就无法正确的判断患者的病情,也有部分护士对患者缺乏耐心,不能细心解答患者的提问,导致了患者和家属的不满,从而出现纠纷。(2)护理人员因素,如操作规程所导致的风险。这是因为急诊中有一部分操作有护士来完成,如:护送危重患者外出检查、输液、配药、使用抢救仪器等,上述均为医疗护理中必不可少的措施,然而有时因护士没有按照操作规程办事,很可能会对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3)护理职业损害带来的风险。急诊患者在病情危急的情况下,急需得到救护,但医务人员在急救时不知道患者有没有患上肝炎等传染病,与患者接触时也没有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因此很可能会导致其自身感染,这也是一种主要的传播媒介[1]。(4) 护士心理损伤带来的风险。急诊科护士长时间都处在紧张、喧闹的环境下,在各类急救患者面前,他们的精神极度紧张,很容易出现厌倦心理;加上患者的素质、病种不同,面对护士,他们很可能变成施暴人群。

1.4 患者因素所致的风险:急诊患者起病较快、病情危急,通常都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且容易产生忧虑和恐慌心理;不同的患者,他们的基础健康质量及机体免疫力都会有所不同,疾病的发展、蔓延状况相对来说也更加复杂性;患者与护理人员未经常性接触,因此不能彻底掌握他们的病情,同一种疾病,其症状可能不同;而不同的疾病,却有可能出现同一种症状,这些对诊断与治疗疾病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护理工作需要在患者的配合与支持下才能有效开展,一旦患者出现了冒险心理、消极排斥的诊治态度等,都会相应地增加护理风险。

二 急诊护理中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

2.1 制定突发时间应急预案:医院各部门应给与急诊工作人员、急诊科设一线、二线值班人员相应的支持,使其能全天二十四小时保持待命和应急状态。一旦医院进入了大量的就诊患者,值班人员应即刻通报医务处,并快速启动医院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时有效的为患者开展抢救与治疗。急诊科实施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如针对大批车祸患者、传染病患者、集体中毒患者应急预案等,能更好的协调医院各科室、员工一起,全身心抢救患者,从而降低护理风险的概率[2]。

2.2 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护士应努力学习法律意识,严格规范自身的工作行为,做到知法、执法,要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法律章程,了解和掌握与护理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同时,要从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出发,逐步增强法制与证据意识,对任职工作树立起高度的责任心。

2.3 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第一、逐步完善并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这是避免差错事故发生的基础,也是规范护理行为的重要保障。护士应做到纪律严明、在岗位上保持应急待命之状态,在护理操作中应按规定进行抢救。第二、应学会总结和借鉴护士长与护理业务骨干的先进经验,要从急诊科的工作状况出发,对科室中的常见护理风险,如心跳骤停、抢救仪器不完善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3]。第三、要从科室特点入手,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针对护理过程中的某些高风险项目,如吸痰、洗胃等,应实现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要站在患者的角度上考虑,避免护理纠纷、投诉现象发生。

2.4 加强业务培训,确保护理工作质量:首先,应对护士开展基本业务培训。培训应涉及法律意识、沟通基准、急救措施等内容,要全面提升护士的服务、救护质量,并按期对护士的业务学习、护理查房情况进行考核,让他们了解各种病症的观察、护理要点及解决措施,从而有效降低护理纠纷的概率。其次,应对护士开展急救技能培训。要让他们了解各类仪器的使用方法、动静脉穿刺、简易呼吸器、心肺复苏术等急救措施,护士长还应带动年轻护士学习理论知识及技能训练,让他们了解如何使用急救药品、常用的药品剂量等知识。

三 结论

总之,急诊护理工作应以人本理念为指导,以病人为工作核心,认真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将社会、医学、心理等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急诊护理工作中。只有树立起强烈的责任与忧患意识,并掌握了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才能有效减少护患纠纷,使护理服务质量真正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蒋进枝. 急诊护理隐患管理的应对措施[J]. 中国中医急症,2010(06)

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5

 关键词:妊娠;梅毒;护理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9例病例来源于2007年9月至2009年4月经确诊为梅毒并在我院分娩的孕妇。入院前已确诊为梅毒患者5例,入院后经临床检验科确诊梅毒患者4例;其中一期梅毒4例,二期梅毒5例;年龄19~32岁,平均24岁,初产妇7例,经产妇2例;所采取的分娩方式有阴道分娩6例,剖宫产3例。 

1.2诊断标准和方法 

1.2.1妊娠合并梅毒诊断标准①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②孕妇本人或配偶有婚外性行为及梅毒感染史,本人有流产、早产、死产、死胎史或分娩梅毒儿;③具有各期梅毒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 

1.2.2实验室诊断方法诊断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查,两项均为阳性者确诊为妊娠合并梅毒[3]。 

1.3妊娠梅毒治疗孕妇终止妊娠前的治疗措施基本同非妊娠梅毒患者。治疗原则为及时、及早和规范足量治疗[3]。首选苄星青霉素,具体方案如下: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病期在一年内的潜伏梅毒采用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青霉素过敏者,口服红霉素片500mg,每天4次连续15d。 

 

2护理措施 

 

2.1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加强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自卑情绪梅毒患者多数缺乏对疾病的基本认识,当患者被确诊为梅毒且得知梅毒对下一代的危害,同时在强烈的自责自卑情绪的趋势下,情绪会突然变得极为忧郁压抑或躁动不安,甚至有轻生的念头。作为直接与患者接触的医护人员,应当与患者进行良好的心灵沟通,耐心听取患者坦露内心中的担忧、痛苦和不安。适时进行细致而有效的心理疏导,同时进行适当的疾病教育,让患者能选择正确的态度来对待现实的困境。同时加强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和解释,尤其是夫妻之间,常常会因为一方染上性病而产生争吵和相互不信任。我们医护人员这时应该耐心劝说病人家属为患者及胎儿的健康着想,放下种种猜测和怪责,让患者家属能主动关心和鼓励患者,减轻孕妇的心理压力,保证妊娠期孕妇能处于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中[5]。

2.2加强妊娠期的管理,做好有效的防护隔离措施,预防交叉感染严格执行及时、及早和规范足量治疗原则。由于梅毒属于性传染性疾病,故应加强孕妇住院期间的隔离防护措施,妊娠合并梅毒的孕妇,应单独入住隔离病房,严格消毒政策,保证其他孕产妇的安全。应尽可能为患者提供一次性的物品,使用后应统一打包由专门的部分进行统一焚烧。患者与身体密切接触的物品应专人专用,由专人安排管理,如毛巾、肥皂、洗盆等,定期进行患者房间及用具的清洁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 

2.3加强分娩期的管理,预先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母婴传播对于选择阴道分娩的患者,应避免采用对胎儿损伤大的手术方式,必要时行阴道侧切,术者动作不可粗暴,避免伤害胎儿头部及皮肤粘附,特别应注意及时保护好胎儿眼口鼻,尽量减少该些部位与孕妇产道的直接接触。对于新生儿,应进行必要的清洁沐浴工作,安置于隔离病房进行一定时期的病情观察,常规进行梅毒的准确检验检测。 

2.4加强产褥期产妇及新生儿病情观察及护理,保证母婴健康安全注意观察产妇是否存在产后感染和出血,及时检查宫底及恶露情况,加强会阴护理,细心观察乳汁分泌,做好乳房护理。由于梅毒病原体也可通过母乳传播给新生儿,故对于母亲血清学检查阳性者,不可实施母乳喂养。为预防交叉感染,新生儿护理及治疗应与正常新生儿分开进行。出生后的新生儿应进行梅毒的实验检测,仔细观察新生儿的皮肤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汇报给主治医生[6]。所有妊娠期梅毒分娩的新生儿常规用青霉素2.5万单位,每日2次,连用10日。加强产妇营养,尽可能给予高蛋白质、高纤维含量、高热量和富含矿物质的饮食。提高产妇的免疫力,避免产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王恂,刘婵芳,向晓光,等.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治疗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J].中国热带医学,2007,6(7):170-171. 

[2]熊海燕,谭小平,刘红桂,等.妊娠合并梅毒42例临床护理分析[J].河北医学,2008,14(9):123-124. 

[3]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9. 

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6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523-01

在大力发展基层医院建设中,放射科室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部门。但由于基层的放射科室建设,设备状况和人员的防护意识较弱,防护措施做不到位,对放射医护工作人员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本文就邢台县基层医院放射防护情况做出的调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加大监管力度的措施的意见。做好放射设备的标准建设维护,按要求进行操作检查,对保护从事放射工作的医护人员及受照射的公众,身体健康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1邢台县基层医院放射科现状及防护分析

邢台县地处河北省南部,山区,受地域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相对较为缓慢。全县共有四家县级医院,十五家乡镇医院,目前只有一部分设置了放射科室,配备了放射检查设备。但由于对于放射科室的作用认识不足,设备条件限制,以及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有限等等问题,在日常的检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就调查的情况来看不容乐观。

1.1基础设施简陋,设备检查能力较弱。

在调查中发现,邢台县的四个县级医院的条件要比乡镇医院要好,配置CT三台、X光机四台。邢台县设有放射科室的乡镇基层医院十五家,共配置了十四台X 光机,且X光机分别是六十到八十年代配置放射设备。受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普遍基础设施简陋,没有专门的隔离操作室,对周围的辐射、医护人员和患者不能达到更好的防护。另外,由于设施的简陋使用面积不达标,基本建设都是检查、治疗等等集中到一起的,没有进行专门的分类和隔开,最常用的就是X拍片检查和普通照相,更深层的检查没有得到开展。

1.2思想观念落后,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

由于人们的对医学知识以及放射诊疗对病情检查和辅助诊断的不了解,以及思想观念上对放射性辐射和照射认识上误区,担心放射检查对身体带来的危险,从而产生不愿意进行放射检查,躲避放射检查。进而造成放射科室建设上的不重重视,都是对放射检查的认识不足所造成的。另外,县及乡镇基层医院,由于条件有限,无法利用高薪招聘的方法,或者以更有利的条件吸引更高层次的专业放射技术人员工作,致使放射科室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邢台县放射工作人员40名,其中影像专业毕业29名,11名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兼任,从事放射诊疗工作,其中三名无学历非专业的人员,初级培训为放射科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学校放射检查标准化培训,认为X线对医患等公众照射危害不大,操作流程和方法上达不到防护的要求标准,这是放射检查工作中必须要调整的内容。

1.3工作环境较差,防护措施不到位。

环境条件决定了基层医院的基础设施都十分的简陋,现有的基层医院的放射科室都没有按照防护标准的要求来建设放射科室,这给放射科室的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危险。在日常放射诊疗的工作中,无法按照规范的作业标准来工作,有的没有穿戴防辐射的铅衣、铅帽、铅眼镜、铅手套等,及其他应有的防护措施,这给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安全隐患。调查检查过程中发现患者及公众的陪护人员几乎疏于防护。更是触目惊心。今后工作中加大监督的力度,保障医患及公众辐射照射安全。

1.4管理不严格,制度不健全。

放射检查一般情况下,做好防护措施,正确得当,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危害,但违规操作,防护不严,就会造成一系列的人身伤害。由于对放射科室建设思想不充分,对放射检查诊断知识的认识不足,多家基层医院的放射科室在管理上存在着很多的漏洞,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危害。管理制度没有上墙标明,诊断管理分工不明确,违规操作,发现问题不及时上报,延误病情。另外,制度管理不严格,病人在检查室,机房门窗不严密,对周围的医护人员和病患造成辐射,以及有患者家属跟随者疏于防护,这都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2基层医院放射科室提升管理建设力度的措施

放射科室是医院临床检查中重要的科室,对于临床中多种病情的检查和辅助诊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尤其对于山区乡镇,距离城市大医院较远的基层医院,加强医院放射科室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加强放射科室的管理,增强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是关系到医护人员和患者身体健康的切身利益,也是很在必要的。

2.1多措并举,建设高标准的放射科室。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卫生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多方筹措下对基层的医疗条件进行了改善。但由于基层医疗环境条件较差,放射检查的水平不高,制约了基层医院的病情诊断水平。今后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对放射检查的正确认识,加大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知识培训,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素质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方式宣传,使患者陪护人员及公众了解辐射照射的危害,加大放射诊疗工作的监督力度,多措并举,在基层医院建设高标准的放射科室,与其他科室分离,建设专业的机房,提升设备的质量和检查能力,将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2.2加强管理,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

要想真正的将放射科室建设起来,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减少对医护工作人员的身体辐射伤害,首先要从管理上入手,操作规范,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制度上墙。检查和诊断人员分开,各司其职,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加强对放射科室医护人员的防护培训,了解设备所产生的辐射对人体带来的危害,要求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来要求自己,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以减少操作不当对自己和患者带来的身体危害。

2.3严格制度,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

放射设备的日常维护,也是是放射科室的重要工作之一。专业放射科室工作人员,懂得设备的检查使用,但不一定就懂得设备日常维护和修理,一旦设备出现问题,没有及时得到修复,不但会耽误患者的检查治疗,还有可能增加周围的辐射,对医务人员和患者带来身体上的危害。因此,必须在内部培养或者外部招聘具有专业能力的工程师,专门负责维修和保护这些设备,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7

一、指导思想

全面深入贯彻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省、市、县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健康”建设,牢固树立常态化防控意识,把疫情防控作为前和今后较长时间的重点工作。紧盯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建立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因时因势完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措施,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将疫情防控工作融入日常管理工作,与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深度融合,找准群众关心的问题,坚持底线思维,改变工作作风,落实工作制度,创新服务模式,完善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提升卫生健康治理能力,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提供有力保障。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更满意的卫生和健康服务,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工作目标

用三年时间,在全县医疗机构基本构建起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制度,制定常态化精准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将防控工作职责固化到现有的行政组织构架之中,将疫情防控制度和举措固化为卫生健康系统常态化工作,融入到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工作的方方面面,充分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路径,巩固深化改善医疗服务有效举措,推广固化医院工作制度,不断创新医疗服务模式,避免因疫情防控给人民群众就医带来不便,在疫情防控中促进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在改善医疗服务中坚守疫情防控防线,实现“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赢”,努力做到诊疗更加安全、就诊更加便捷、沟通更加有效、体验更加舒适、医患更加和谐,全县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就医感受明显改善,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最终取得疫情防控和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双胜利。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问题导向,提升工作实效。紧紧围绕我县疫情防控和医疗服务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更新举措,健全制度,进一步端正医疗服务理念,夯实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持续改进医疗服务工作。

(二)坚持底线思维,做好疫情防控。医疗机构作为疫情防控的重点部位,要坚持底线思维,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在疫情防控中的功能定位,制定并不断完善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措施,认真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为人民群众筑起一道健康安全屏障。

(三)坚持平战结合,提高综合实力。突出“平战结合”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现有医疗资源,完成诊疗流程再造,强化人才培养,切实增强综合防护能力和医疗服务能力,能够履行“战时防控、平时服务、应急支援”的职能职责,将卫生健康系统打造成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医疗劲旅。

(四)坚持协调联动,统筹推进工作。加强与发改、财政、人社、医保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强化部门间协调联动,将疫情防控和改善医疗服务融入改革发展大局,与深化医改同部署、同推进,以改革促发展,以改善促和谐,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更加满意的卫生和健康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

四、工作任务

(一)固化工作制度,构建平战适宜的管理体系。做好“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坚持做好“六稳”、落实“六保”的工作总基调,根据疫情防控工作中暴露出的不足,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健全完善集中统一高效的常态化疫情防控领导指挥体系,重新梳理医院各项医疗管理工作制度,在进一步完善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的基础上,将涉及疫情防控的预检分诊、首诊负责、病人交接与转运、病人随访、陪护探视管理等制度固化为医院常态化管理制度,加强就诊患者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实行科学预防,积极落实“四早”措施,协助做好重点场所防控工作,形成机动灵活、运行高效、平战适用的长效工作机制,实现医院管理制度体系的重塑和革新,为疫情防控和改善医疗服务提供制度保障。

(二)再造诊疗流程,筑牢疫情防控的有力防线。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发热门诊设置管理和医疗机构实验室检测的通知》《省肺炎境外输入疫情防控工作规程》等文件要求,二级及以上医院规范设置独立的发热门诊,严格落实三级医院“三通道”、二级医院“双通道”、其他医疗机构单向单通道流程要求,完成诊疗流程再造,完成率达10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省发热哨点诊室设置要求(试行)》要求,加强发热哨点诊室的规范化建设,持续提升服务人员能力水平,当好健康守门人。进一步优化诊疗流程,明确就诊指引,指示标识醒目、清晰可见,通过医院官网或微信公众号及时向社会公布就诊流程信息变化,引导患者有序就医,避免因疫情防控给患者就医带来不便,为疫情防控和改善医疗服务奠定良好基础。

(三)强化院感管理,夯实疫情防控的整体水平。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站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高度,杜绝麻痹和松懈思想,排查漏洞,补齐短板,持续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开展院内感染风险排查整顿,落实落细院内感染防控网格化管理的各项工作措施,严格执行院感防控“四项制度”,一要固化坚持病区陪护和探视制度,传染病区取消探视陪护,呼吸、感染等科室实行视频探视,其它普通病区全部实行一患一护一探视,同时限制陪护人员随意走动,最大限度减少病区人员聚集,避免交叉感染;二要全面实行病区全封闭严格管理制度,设置唯一进出口通道,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出入病区。加大院内感染防控投入力度,严格落实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和医务人员防护要求;三要强化落实主管医师首诊负责制度,加强监测发现、依法报告和隔离,对疑似或确诊患者及时规范转入定点医院;四要切实抓好医疗机构感控督查员制度,落实医疗机构感控主体责任和一把手负责制,按照《省医疗机构感控督查员制度(试行)的通知》要求,配齐配足感控队伍,加强感控的主动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风险隐患,果断采取防范措施。

(四)强化防控意识,抓好常态化防控措施落实。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和防控意识,认真汲取哈尔滨聚集性疫情等事件经验教训,按照《肺炎疫情期间医务人员防护技术指南(试行)》(国卫办医函[2020]155号),在严格落实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诊疗操作的风险高低进行相应等级防护,严格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工作流程,强化防控措施。严格实施三级预检分诊流程,在门急诊规范设置预检分诊点,安排临床经验丰富的感染性疾病科或相关专业的医师,从事预检分诊工作,实现关口前移,提升预检分诊能力。加强入院人员排查和管理、尤其是加强境外入(返)开人员的排查力度,大力推进健康通行码查验工作,做到不漏一人,及时发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五)强化检测能力,提升肺炎诊断水平。按照“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实验室建设,县人民医院要建设核酸实验室,达到肺炎病毒核酸检测务件,县中医院、复康医院要加强实验室建设,逐步达到肺炎病毒核酸检测条件,满足大规模开展核酸抗体检测工作需要。县疾控中心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实验室全链条质量保证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做好肺炎核酸检测信息记录、上报等相关工作,分级分类推进检验检测专业培训,开展定期抽查复检一致性评价和室间质量评价,保障检测质量和实验室生物安全。

(六)强化分级诊疗,落实医疗机构服务功能。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因势利导,聚焦公立医院门急诊患者高密度聚集、长时间等候的诊疗点位、检查点位、手续办理点位等,通过扩容、增源、错峰、限制人流等手段,进一步推进减量提质。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线救治作用,推动优质疗资源下沉和上下转诊机制落实,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医疗安全。

(七)推进“互联网+医疗”,切实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一是落实预约诊疗制度。二级以上医院通过采取自助预约、网络、银行卡、电话、手机APP等多种方式实现预约诊疗服务全覆盖,全力推行分时段预约,预约时段精确至30分钟内,完善就诊和检查时间段(点)告知,减少预约患者候诊时间,提高预约诊疗效率,避免因患者聚集加大疫情防控风险。到2020年底,二级公立医院预约诊疗率大幅度提升;二是推动落实远程医疗制度。积极建立完善县、乡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立远程会诊平台,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超声、远程心电、远程培训等服务,推进实施“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模式,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避免因不必要的转诊出现基层患者的流动和聚集;三是推进其他智慧医疗服务。围绕患者医疗服务需求,开展检查检验结果、电子病历自主打印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诊间(移动)支付、床旁结算、就诊提醒、结果查询、信息推送等便捷服务,减少就诊人员流动。

(八)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内涵。一是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要针对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等,设置多学科诊疗门诊,制定单病种多学科诊疗规范,建立单病种多学科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制度,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避免患者院内流动,降低院感风险。二是落实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各医疗机构要加强医院社工和志愿者队伍专业化建设,设立医务社工岗位,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设立医务社工部门,配备专职医务社工,开通患者服务呼叫中心,统筹协调解决患者相关需求,为患者提供引路导诊、维持秩序、健康指导、康复陪伴、疫情防控知识宣教等支持服务。三是提升后勤服务能力和水平。各医疗卫生机构要积极探索后勤服务中心模式,加强后勤服务管理,大力改善服务设施和就医环境,为患者提供优美、整、干净、贴心、舒适的就医环境。

(九)优化诊疗服务,切实减轻患者就医负担。一是落实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并实现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逐步扩大临床路径病种数,入径率达到30%以上,推行日间手术,增强临床诊疗行为的规范化和透明度,减少住院天数,避免过度医疗;二是继续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开展二级以上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通知》(达市卫发〔2019〕50号),实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避免过度检查,进一步减轻群众经济负担;三是提供优质护理及延伸服务。推动优质护理服务纵深力展,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二级以上医院优质护理服务活动覆盖率达10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为患者提供上门护理、居家护理、健康教育指导等服务;四是推进合理用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要求,严格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加强点评结果的应用与持续改进,二级及以上医院配备临床药师,实现药学服务全覆盖。依托药学质控中心,组织开展基层医疗机构处方点评,提升全市合理用药和用药水平。

(十)加强行风建设,持续提升患者满意度。一是严格落实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做好卫生计生系统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考评及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达市卫办发〔2017〕236号)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医德医风考评制度,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部纳入市医德医风考评信息化平台,继续开展第三方行风满意度测评工作,持续提升患者满意度;二是严格落实医患沟通制度。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将医患沟通技巧培训纳入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定期组织培训、学习,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医患沟通意识和水平。完善“一站式”服务功能,对患者咨询做到一次性告知清楚,减少患者奔波。并将疫情防控内容纳入医患沟通的内容,助力疫情防控;三是加强医疗行为监管。充分利用医疗“三监管”平台,加强对不规范医疗行为监管,及时通报平台监测结果,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二级及以上医院要进一步规范建设医患沟通中心(办公室),实行“首诉负责制”,进一步完善医疗纠纷预防、处理制度和机制,保障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维护患者合法权益。

五、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20年6月底前)。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根据本工作方案要求,于2020年6月底前制定本辖区单位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重点任务、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限,并召开专题会议对该项工作进行动员和安排部署。

(二)督促实施阶段(2020年7月至2022年11月)。各地各单位要对照具体的实施方案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及时发现疫情防控和改善医疗服务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建立工作台账,制定整改措施,逐项整改提高。我局将不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该项工作进行督促落实和指导,每年进行阶段性评估,对工作开展较差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三)总结评估阶段(2022年12月)。各单位要对该项工作推进情况、工作成效和问题不足进行全面总结,将好的经验和工作模式用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认真分析,不断完善工作方式方法,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和改善医疗服务工作,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分工,认真组织落实。

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8

1.1护理个案编写

护理个案为学生的整体护理实践提供资料,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学生根据资料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并制定相应护理措施。所以个案编写一定要突出护理专业特色,避免直接摘抄医疗病例。我们按“简要病史―医疗诊断―护理体检”的顺序编写,将体现病人健康问题的相应表现反映在护理体检内容中,学生可根据护理个案进行评估、诊断、计划等护理程序训练。结合外科护理教学,我们编写了多例个案。如颅脑损伤护理个案:,男性,35岁,4小时前从高处跌下,来院急诊。诊断为“颅底骨折,脑脊液外漏,脑挫裂伤待排”,收住入院。护理体检:患者神志不清,GCS评分7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迟钝。右耳流出淡血性液体,量不多。呼吸浅促,喉头有痰鸣音。腹软,肢体被动活动无异常。BP130/70mmHg,P60次/分,R22次/分,T37.5℃。

1.2护理个案教学

教学之初个案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主,待学生熟练后则可作为课后自学练习。教学内容为评估、诊断、计划,其余部分待临床实习时学习、提高。

1.2.1护理评估

投影打出个案,教师结合个案中护理体检资料,介绍评估时资料来源,护理体检内容,启发学生分析个案中护理体检资料,指导学生按临床广泛应用的MargoryGordon的11个功能性健康形态分类[3],然后与正常健康形态比较,整理出有改变的部分,这些改变可能就是护理诊断/问题的依据。如上述个案中可找出如下改变:(1)神志不清,GCS1评分7分;(2)呼吸浅促,喉头有痰鸣音,两肺有少量水泡音,R22次/分;(3)右耳流出淡血性液体,量不多;(4)BP130/70mmHg,P60次/分。学习护理评估时,教师应强调从整体护理思想出发,所收集的资料不仅涉及病人身体状况,还应包括心理、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

1.2.2护理诊断/问题

教学时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护理诊断/问题定义,避免与医疗诊断混淆。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预期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4]。而医疗诊断则是用一个名称说明一个疾病或病理改变,以便确定治疗措施。

如上述个案中“病人神志不清,GCS评分7分”是机体对颅内压增高引起的脑缺氧的反应,而不能据此诊断为“颅内压增高”。根据个案资料,学生讨论后认为该患者可能存在如下护理诊断/问题:(1)脑组织灌注异常,与脑挫裂伤、颅内压增高有关;(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病人意识丧失有关;(3)有感染的危险,与脑脊液外漏有关。作出护理诊断/问题后应进行检查:(1)陈述是否符合PES或PE公式[4];(2)护理措施对此是否有效。检查可使学生提高护理诊断的准确性。

1.2.3预期目标

目标是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照顾后的功能、认知、行为等的改变。如上述护理诊断/问题(2)的目标是:“24小时后病人无痰鸣音,血气分析正常。”制定目标时应注意:目标的主语是病人而不是护士;目标应是护理范畴内的,可以通过护理措施达到的;目标应具有现实性、可行性。

1.2.4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是指帮助病人达到预期目标的护士行为,是确立护理诊断/问题与目标后护士行为的具体指导方案。我们将护理措施归纳为评估、治疗、教育三方面,指导学生围绕护理诊断/问题、相关因素、预期目标采用一看、二做、三说的步骤制定护理措施。如上述护理诊断/问题(3)的护理措施是:一看,观察生命体征、流出脑脊液量、颜色、性质q4h;二做,保持头高右侧卧位;清洁右耳道口q4h,禁止堵塞、冲洗耳道;按医嘱使用抗生素;三说,解释避免用力咳嗽、排便的意义。制定护理措施时应考虑到具体性、指导性,这样不仅有利于病人,也使其他护士护理同一病人时有据可循。

二、效果

外科护理学教学前,我们对99级护理班106名学生作了护理程序知识的测试,能初步对护理个案按照护理程序模式进行评估、诊断、计划的占40%,而诊断、计划均较合理的仅占9%,存在许多诸如护理诊断/问题与医疗诊断混淆、预期目标不清、治疗措施与护理措施不分的问题。外科护理学理论教学结束时,我们再次对学生进行了测试,90%以上的学生能按护理程序模式思考,诊断、计划均较合理的占60%,学生普遍反应护理个案能强化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意识。

三、讨论

3.1个案练习能培养学生专业化的思维方式,使学生习惯于按护理程序模式进行护理迄今为止,我国的护理教育仍较重视医学知识、疾病的生理病理改变、专科护理的培养,而缺乏对人的整体性教育,使护士专业学生护理程序知识肤浅,因而,在其毕业后很难真正做到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个案研究是对一个病人的健康问题进行全面分析,通过护理个案可进行护理程序分解式的教学,在收集评估资料、确定护理诊断/问题、提出预期目标、制定护理措施等步骤的运用中给以具体生动的指导。同时结合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如护理诊断/问题要领模糊或错误、护理目标和措施分不清、护理措施和相关因素背离等,进行剖析和讲解。通过个案练习,使学生逐步明确护士要为病人解决健康问题,不是单纯掌握好护理技术操作就行了,接触和评估病人比纯粹的护理技术更重要。护士应考虑如何及时发现病人的健康问题,用什么方法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果如何,这样才是真正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3.2个案练习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的多,理解得不够深刻,学得不活,影响了思维发展和知识的迁移。护士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在临床护理中及时地发现病人的问题,并因人而异地解决问题。我们在外科护理个案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回顾讨论法等新型教学方法,通过暗示、引导、点拨的手段,使学生感悟护理个案分析中所需要的护理知识,举一反三,鼓励想像。

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9

关键词 急诊护理隐患 防范措施

急诊科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是接受患者就诊及抢救危重患者的场所。急诊科的特点是:急、危、重症患者,工作节奏快,患者及其家属心情急躁。因此,急诊科护士必须具有应急能力强、抢救技术熟练、处事敏捷、工作效率高、善于沟通的良好素质。如果护士在患者就诊、抢救过程中处理不当,不仅使患者人身受到损害,医务人员人身也会遇到风险[1]。为了能使急诊患者能顺利就诊,保障其生命安全,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及时发现护理隐患,保证护理安全,现总结多年急诊科工作实践,针对护理隐患所作出防范措施。

急诊护理工作常见隐患

工作人员应急能力低,安全意识不够:常常由于护理人员缺乏工作经验,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够。

院前出诊容易出现的隐患:①呼救电话接听不详,未询问清楚病情、发病时间、地址,导致延误患者的抢救。②出诊速度慢,急救意识不强,未在预定时间内到达现场,影响护理质量。③出诊抢救物资准备不充分、齐全、适用,到了现场才发现抢救物资该带的没有带来,不该带的带来了。④护士技术操作不过硬,如静脉穿刺次未成功,直接影响院前抢救质量。⑤途中转运交代不详,如在转运过程中未向患者或家属交代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如窒息、休克、血压下降、呼吸心跳骤停等。

专业和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危重患者的评估能力差,不能熟练使用抢救仪器,抢救技术不熟练。抢救仪器的故障,如吸引器无力,冼胃机进出水故障、监护仪出现血压或血氧饱和度测不出故障等。护患关系冲突:急诊患者由于病痛折磨和家属的心情焦急,稍有不如意,则易情绪愤怒,充满敌意,向医护人员发泄。护士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如青霉素皮试做成TAT皮试。口头医嘱多:抢救患者时,医生来不及开书面医嘱,口头医嘱多,执行时可能因听不清而用错药、重复用药。基层医院急诊科由于工作忙、护士少,常常易忽略对留观患者的病情观察,对病情记录不及时、全面。

防范对策

加强急诊科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对急诊护士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培训,使其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常见疾病的观察要点与方法及危重患者抢救技术等,并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高年资的护士做好传、帮、带工作,护士长督促低年资护士加强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要求她们苦练基本功,不断组织护士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定期进行理论操作、应急能力的考核。

院前急救防范措施:①增强院前出诊护士的急救意识,提高院前急救技术水平,坚持常年不懈地对护士进行心肺复苏、中毒抢救、人工呼吸、心电监护、复合外伤的处理等培训和考核。②认真接听呼救电话,问清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家庭住址、电话,弄清患者所在位置,并针对患者的病情备齐必要的抢救物资。③配备必要的通讯工具,发现意外情况及时与院部取得联系。

认真做好抢救仪器的交接与管理工作:规定上治疗班的必须检查所有的急救仪器和药品,确保急救仪器完好率100%。仪器由专人负责,班班清点,每周大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抢救仪器突发故障时,立即用人工方法代替,迅速排除故障或换仪器。如备了人工洗胃器、电动吸引器,同时规定所有的仪器一律不得外借。

认真学习医疗规章制度,加强“三基、三严”,从思想上高度认识“护士的工作是慎独的工作”认真做好“三查八对一注意”工作,抢救患者口头医嘱护士应复诵一遍,并保留空的安瓿瓶,抢救结束后核对,督促医生及时补开医嘱。除此外还注意“三查八对”外的差错防范,如曾经一位26岁女性患者,因车祸引起多处软组织损伤,医生在漏问婚育史的情况下,开了腹部拍片检查申请单,护士通过与患者沟通,才知道患者已怀孕3个多月,报告医生后才取消了此项检查。另1例36岁女性患者,诉胸痛就诊,经拍胸片、心电图提示均无发现异常,医生诊断肋间神经痛,护士执行医嘱时经询问病史,检查胸部发现,乳罩侧边有带状疱疹,后报告医生及时重开医嘱处理病情,避免一场误诊。

对留观患者的防范措施:①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②病房管理要求,公示分级管理,密切观察每位留观患者的病情,加强床旁巡视,及时准确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③护士每班查,护士长每周查,护理部每个月查的三级护理质量检查,发现危重情况迅速、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做到忙而不乱。

讲究语言艺术,搞好护患沟通:在急诊接待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热情接待每位患者,态度诚恳、语言文明。要求护士仪表端在,用礼貌用语,避免使用生、冷、硬的语言。当患者或家属表现急躁情绪时,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值班人员相互配合,当其表现出不理智的言语或举动时,及时呼叫总值班或科主任、护士长帮助解决避免与其发生冲突。有纠纷事件发生时,科室及时讨论,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提高服务技能。

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院前急救作为抢救患者第一环节尤为重要。危重患者执行口头医嘱时,应熟悉抢救患者的病情,执行时重复核实准确再执行,所用的安瓿留待抢救完之后,再一一核对,并及时补充抢救用药及物品。急危重患者要住院时,应待患者病情相对稳定,护理人员先通知要入院的病房作好预备。急诊科的抢救设备比较多,护理人员要熟悉及把握每一件仪器的操作程序及保养方法,天天定人定班检查抢救设备性能是否完好,药品是否齐备,要使其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通过多方面的防范对策,使急诊科在护理工作中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不仅降低了差错、纠纷的发生率,而且还培养了护士的观察能力、应急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大大提高了急诊科护理工作的安全系数。

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篇10

方法: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进行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提高门诊急诊护理质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质量。

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中,>90分达到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通过提高门诊急诊护理质量,不但可以提高患者抢救效果,而且还能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专业素质,为急诊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门诊急诊护理质量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73-01

门诊急诊是抢救危重患者医务工作的第一线,通常急诊患者起病急、病程进展快、病情较重,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门诊急救需要较高的医疗质量,而急救护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高门诊急诊护理质量,以此为患者提供迅速、及时、高效的护理服务[1]。为此本文将探讨提高门诊急诊护理质量的措施,尽最大努力抢救患者生命。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240例门诊急诊患者,其中男143例,女97例,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42.3±2.4岁,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平均分为两组,行质量控制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各12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急诊疾病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进行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提高门诊急诊护理质量,措施如下:

1.2.1提高护理人员综合专业素质。专业急救理论及实践培训。组织护理人员统一进行专业急救理论及实践培训,拓宽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面,根据门诊急诊特点,掌握各种抢救技术、止血固定肢体、心肺复苏术、穿刺技术、急救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等抢救技能,同时,也要掌握现代监护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建立急诊药物不良反应资料库,对有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应登记记录,为临床抢救提供第一手临床资料[2]。

1.2.2加强门诊急诊抢救。门诊急诊患者多为急危重症,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急诊就诊范围,重视院前急救,强调时间观念,组织医护人员前往现场抢救,院前现场中初步对患者危情进行判断,同时院内建立“生命绿色通道”,强化急诊护理环节,立即送至手术室继续抢救,从而保证急诊救治的快速有效[3]。

1.2.3强化服务质量观念。坚持以抢救患者生命为中心的服务质量观念,为患者提供迅速、及时、高效的护理服务,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患者相关病史,用药禁忌等资料,为临床医生提供抢救治疗资料,缩短患者抢救时间[4]。

1.2.4加强监护观察。因急诊患者发病时间短、病情严重、病程进展快,为此护理人员应通过现代监护仪器设备,从接诊到手术室抢救,再到术后入室观察期间,严密加强急诊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症状的变化,并依照记录患者临床变化资料,为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5]。

1.2.5规范护理文书。

认真、准确、详细地记录门诊急诊期间患者的临床变化资料及相关所需资料,记录应用急诊药品的品种、剂量、时间等资料,以便统计和查对,以免出现医疗差错[6]。

1.3评定标准。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参照《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所有计量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中,>90分达到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门诊急诊患者病情往往较重,死亡率较高,而门诊急诊护士快速应急能力和娴熟的抢救技能是保证抢救成功的基础之一,通过急诊抢救,并配以合理的护理措施,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积极意义[7,8]。

3.1增强护理服务意识。

3.1.1加强应急反应速度。速度是门诊急诊最重要的特点之一,突出抢救生命至上的观念,因此需要加强护理人员在急诊中的应急反应速度,要求急救门诊护士要具备反应快、动作迅速、护理操作熟练、掌握急救医药及医疗器械的使用、加强医护之间配合,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最有效的抢救护理方案等快速反应的素质[9]。

3.1.2树立院前急救意识。一有急诊任务,应在第一时间组织好医护人员到达急救现场,在现场开展急救,为此需要护理人员具备院前急救专业素质,并配合医生转运患者,在回院途中给予不间断给予心肺复苏、止血固定躯体等抢救措施[10]。

3.1.3加强监护意识。掌握现代监护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根据各种监护数据,并掌握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记录患者临床变化情况的资料,为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11]。

3.2门诊急救流程及管理模式。

3.2.1建立“生命绿色通道”。门诊急诊中,需要快速抢救患者生命,为提高抢救质量,应建立“生命绿色通道”,强化急诊环节,将危重患者迅速推进抢救室后配合医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给氧输液支持,并给予相应检查配合工作[12]。

3.2.2制定急、危、重及公共卫生事件的护理实施预案。总结每次急救护理的经验,制定面对急、危、重患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救处理预案,并依照急救护理方案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演练、考核。强化急救培训,提高抢救效率,规避抢救隐患,推动急救护理工作能有效开展。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行质量控制的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中,>90分达到66.7%,明显高于行常规护理方法对照组的4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张红艳,谭东.急诊病人的输液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5(14):281

[2]陈军.急诊危重患者护理风险识别与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2(29):320

[3]翁淑贞.加强护理规范管理提高急诊护理质量[J].现代医药卫生,2008,12(11):103

[4]汪东亮,孙明,金薇.提高急诊质量管理的“六个环节”[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06(1):158

[5]徐燕荣.对急诊护士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做法与效果[J].东南国防医药,2008,03(16):293

[6]王波.转变对急诊患者急救护理模式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23):285

[7]黄金姣.流程管理在门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蛇志,2012,01(26):134

[8]梁美英,罗银秋.急诊综合护理模式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意义[J].按摩与康复医学(上旬刊),2011,02(6):279

[9]文美月,黄玉娟.门诊患者对急诊注射室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02(16):198

[10]姚峥,刘力松,张育.人性化服务理念在门急诊管理中的具体应用[J].中国医院,2008,12(09):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