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5 14:21:24

常规管理论文

常规管理论文篇1

1、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班级常规管理就是日复一日地做一些平凡而细小的事,诸如:出勤、纪律、卫生、学习、吃饭、睡觉等。具有事情小、头绪多、见效慢的特点。魏书生有一段话:人生在世,节,好过,年,好过,平常日子不好过。过个节日,演台大戏,喊阵口号,掀个高潮,很容易调动人的激情,但是,节日过完了,大幕拉上了,口号消失了,高潮平息了,平凡的岗位还得一年一年地过,平淡的事情还得一件一件做。最难的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过平常的日子,做平淡事情,仍然能高高兴兴、快快乐乐。这让我想起某穷苦人家的春节对联: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天有门地有门赊借无门。横批:卡死老子。

我认为,班级常规管理的终极目的就是在班级规矩的形成过程中、在细小而繁杂的日常事务处理中让学生逐渐养成终身受用的好习惯的。因此,很多事情不是讲几次就能规范的,不是开一个主题班会就见效的,而是要天天坚持、样样落实,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2、多思考,有所为,有所不为。

现在普遍的情况是,班主任被定为“全能战士”和“办事员”,既要管学生,又要管家长,还要管科任老师;既要管学生校内纪律,还要管学生校外表现,还要管学生家庭教育;除了班级纪律管理、思想教育,还要具体督促检查甚至辅导学生各科学习……真可谓“班主任工作是个筐,什么内容都要往里面装”,不但什么都要管而且都要管好。如果平均使力,面面俱到,被动应付,疲于奔命,结果是什么也管不好,工作价值无从体现。因此,一定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不能纯粹的水来便开沟,而应主动地出击,不断创新管理方法与措施。

比如:午休时间的处理。通常的做法是规定一个时间全部到教室,老师到堂照管。上一届曾有一名学生要求在家做作业、休息,并不影响她的学习;现在的班级上期曾因中午的纪律难管、抄作业现象严重,调整为住校生在教室做作业、休息,走读生通过书面告知家长作息时间且签字同意后在家。这样既解放了自我又给学生了更宽松的环境。如果我们一味跟踪,把所有的责任都往自己肩上扛,连学生中午在家休息、学习都不放心,谈何对学生的尊重。

3、所有规矩都要力求有一个可操作的执行标准。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巨头沃尔玛提倡微笑服务,老总视察时发现“微笑服务”没落到实处,于是叫来了服务员准备批评他。服务员说:我刚才微笑了啊,你怎么能批评我呢?老总没有批评他,而是思考如何让微笑可以衡量。后来对此作出了具体要求,所有新员工必须这样宣誓:我保证:对三米之内的顾客露出笑脸(露出上八颗牙),直视顾客的双眼,热情与顾客打招呼。

我们的班级管理也存在着班规无法落实的情况,原因之一就是很多班规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执行标准。就如《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原则性的话,不细化我成班规公约等条款,不便操作、落实。在我们的常规管理进程中,一定要力争班规的可操作、可量化。比如我对学生迟到的处理,通常会精确到多少分钟,一周累计有多少次;处罚也是有差异的,如迟到抄作息时间1遍/分钟、跳绳50个/分钟等。

4、梨无主,吾心要有主。

元朝许衡逃难途中,同行的人争先恐后地去摘路边的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在树下而不动,大家觉得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那人说:“现在时局这么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说:“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常规管理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坚守我们的规矩,想好了再说,说了就要算,定了就要干。决不能因为外界环境有变而在执行上随意打折扣,这让我想起了上期4月29日学校响应上级号召开展的“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清楚地记得,发到班主任手头的通知要求很高,我班在教室就已按要求商定了口号、明确了要求。结果领导讲话一结束,学生跑步乱成一团,策划者的意思是电视台记者来了再整齐吧,最后记者没来,怎么结束的就可想而知了。但是,我班一直是按既定方案坚持到最后的,并有总结。为什么?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确计划了就得执行。

5、选对人比培养人更重要。

每个班主任都希望能最大化地实现班级自治,这就需要根据班级实际设置岗位,我认为纪律委员这个岗位必须是对班主任绝对忠诚且有正义感的学生。所带06初纪律委员T,虽然成绩并不优秀,但仍没影响到他在同学们当中的威信,都被他的公正无私与执著而感动,并且还能就班级纪律管理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如《自习课纪律为什么越来越差》;现在所带班级班长,上期为纪律委员,本期已是班长分管纪律。也非常负责任,比如上期4月9日,两个小时的周前会刚刚结束,我回到办公室便有班干部拿着一叠抄写的作息时间表交给我,说晚上收视课上课时,部分同学在教室外面不愿进来,纪律委员将门关上并记下了迟到者的名字,招来了少数人的不理解,气坏了纪律委员。他为了维护纪律的严肃性,自己抄起了作息时间表,这一举动让很多同学感动,大家自发地帮忙以安慰他。所以我选择的管纪律的干部通常对班上自习课的纪律比我的要求还高,群众满意度也比较高,因为每次民主选举都会有很高的得票。

现在比较流行的是魏书生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让每一位学生都来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即实行班务承包责任制。特别是现行的班团干部一定要承担具体的事务,不能只是个名誉干部。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很多具体事务直接落实到人,这也主要在于发现人才,用人之长。如我班的财务部长、公物主管、音响控制等。

6、剑胆琴心出奇招

这主要是针对问题学生的管理而说的,千万要少有情绪,多用智慧,胆大心细。如对重点人员坚持观察,如行迹可疑要突击搜查,这种办法往往会搞得学生措手不及。例如①蒋、郑二人月考时回家悄悄拿现金1000余元,被及时发现;②张中午上课时慌慌张张跑向教室,袖口内藏一手机,通过手机发现上课不听讲却发短信;③两女生深夜翻墙外出被捉手机短信见真相。所以我对这类学生向来是让证据说话,依规定处理。较少婆婆妈妈,往往是用软软的话来表达硬硬的原则。再如三学生逃课5天,让学生家长自己逐级办理处分表。

二、班级常规管理的实践探索

1、值日带班制度

班上每天一名值日班主任,这是学生轮流担任的。其操作仍分小组进行,小组有多少人就承包多少天。组长安排轮次,值日班主任一天的服务内容基本如下:记录好出勤情况,每节下课擦黑板、整理讲台并向该堂科任老师收集对学生的评价,维护好教室的清洁卫生并督查当天的扫除,写好班级日记第二天早上挂到指定地点。每周末定期对课堂上学生违纪的次数统计,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相应惩戒。

2、学生基本情况表

采集本班每一个学生的详细信息装订成册,会给日常工作提供很多便利,通常这是我接任一个新班做的第一件事。基本情况表包括以下内容:姓名、出生年月、家庭住址、原就读学校,父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等,总之,有了这些信息,稍做归类整理,学生的情况就一目了然了,特别是刚开始还不熟悉需要什么统计的时候会省很多事。

3、小组合作竞争制度

根据学生成绩及表现将班内学生分成人数均等、成绩相当的若干小组,通常每组6—8人,设组长一名。座位相对邻近,即使座位轮换都是按小组移动,小组内的组次由组长安排,要求小组团结互助、争取共同进步。每月有常规管理评比,根据《班级操行奖惩条例》累计出小组成员总得分评出等级;每期末会根据月平均得分及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出等级;每期还会组织几次有针对性的小组竞赛。因为实力相当,评比指标多元,所以小组间你追我赶、小组内互信互助。

4、学习成绩跟踪督导卡

学生的学习成绩始终是学校老师、家长最为关注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指标。特别是进入初三,经常进行考试排名,各科老师重点是盯在自己的学科上的,班主任引导学生综合分析非常重要。通常我会设计一个“学习成绩跟踪督导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每次考试各科的分数及排名,另一部分便是年级排名的升降变化统计图。每次考完过后要结合数据找准突破口和补救措施,自定下次的目标。针对部分学生因为成天疲于奔命,往往“只顾埋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不会合理安排时间,办事效率不高的现象。每次月考成绩出来后,我们还会展开形式多样的学生交流,比老师居高临下的说教效果明显得多。

5、班主任信箱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班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曾在班上设立了班主任信箱以搭建师生沟通的平台。收到的信件通常有心理求助类、检举揭发类、意见建议类。我都会通过各种形式给予帮助、解答。对心理求助的同学,我通常也会以书面的形式给他回信;对检举揭发类,我通常会不动声色,欲擒故纵;对意见建议类酌情处理,及时做出反应。

6、学生行为习惯干预记录

从管理的角度说,这主要针对班上“大法不犯,小事不断”的学生采取的一种“零存整取”的形式,重在施加心理压力,因为此类人主要是管不住自己。其记录分为时间、地点、事实、干预措施等项目。从学生的成长角度说,这是便于存在不良习惯的学生在每一次违纪登记时可做一个自我回顾,便于时时矫正。另外,如果家长来校时可做一个有据可查的具体汇报。

有人说,没有通过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7、家校沟通

班主任要做好引领,让家庭与学校互动。如班主任向学生介绍学校任课老师的情况、班级管理的一些思想、学校的美好前景等并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回家介绍给家长;利用中期考试设计一个较全面的汇报表和家长进行书面沟通;学校有什么管理上的变化(包括作息时间变化、放学因事学生不能及时回家等)一定要主动及时告知家长。

常规管理论文篇2

一、德育渗透在常规管理之中

小学生的一日生活常规正是培养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良好行为规范训练的最普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小学生年龄小,思想纯,可塑性大,每天学校的引导,无疑都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举足轻重的影响。因而,我们加强常规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常规管理中注重“三导”。

1.校会导向。

每周一次的校会,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渠道之一,每周一次的校会可让师生不断明确方向,形成共识,导之行动。

国旗下专题讲话让我们“有机结合,宣传激励,形成系列,注重实效,正面引导。”

2.制度导训。

健全完善德育管理制度,不仅是落实德育到位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的需要,是明理导行的保证。

我们以查带训,以查促进,健全完善了“热爱祖国每日升降旗制”,全面发展“班级评优制”和“个人学分制”“一日常规六查制”;“每周活动八查制”;“红领中监督岗制”等等。各项规章制度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形成了德育渗透学校全面育人的管理体系,强化了对学生的训练。

3.竞赛导行。

我们每天公布各班全面发展情况,周周小结,月月发流动红旗,期末评优发奖,总结表彰,形成学校不断地竞赛激励机制。每个同学在竞赛中进步。每个班级在竞赛中奋发向上。

二、德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我们从管理入手,要求各科教学德育渗透入格。

一写:各学科必须把德育目标写进教案;二看:课堂

教学看德育渗透的措施落实;三导:以育人意识检查指导德育渗透到位。

我们用“两全”指向,为各种教学渗透德育引路。

(一)全面贯彻方针:全面育人意识,渗透思想教育,培养良好习惯,发展学生思维,重视能力训练,关心学生身体,培养意志的品格,支持学生活动,减轻学生负担等。

(二)面向全体学生:厚爱中下生,提高优等生,关心帮助每个学生成长。

培优补差有效果,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

三、德育渗透在丰富彩的活动之中

活动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受到教育的好形式。活动只是途径,育人才是目的。

我们特别注意活动中的德育渗透,强调寓教于乐,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受教育,养习惯、启智慧,练本领,长才干。

开展活动,我们力求“两让”:让一次活动使学生得到多种效益,一举多得,让每次活动都能令学生终生难忘,留下金色童年的美好记忆。在活动中,我仍还特别注意了“三结合三训练”。

(一)结合各种活动渗透养成教育,强化行为规范训练;

(二)结合各种活动渗透"五爱"教育,强化意志品格训练;

(三)结合各种活动渗透艰苦奋斗的教育,强化自主自理能力的训练;

四、德育渗透在评比之中

常规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研究生;管理 在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的情况下,为了保障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各个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下发了众多管理性的文件,但由于研究生规模增加过快和文件执行中存在的过渡性等问题,使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1],本文将从研究生课程管理、日常管理、毕业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

1.关于研究生课程管理

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后,研究生课程是对其进一步的提升。多数高校对其规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毕业需修满14个学位课学分和13个非学位课学分。但通过调研多个高校,研究生在选课的阶段存在着以下问题:

1)选课比较盲目

虽然研究生在网上选课前经过了导师的审核,但所涉及到的课程仍局限在导师所熟悉的课程。同时,所选课程和后来所做的课题往往相关联不大,就其原因主要是在选课时研究生的毕业课题没有确定。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生所选的课题往往是熟悉、“容易得高分”、“结课形式是交大作业的”等等。

2)研究生结课形式多样

有些研究生课程,尤其是非学位课,由于学术型或应用型的特殊要求,需以提交论文或大作业(应用型)的形式结课。但在现有评分体系下,未对其有明确的规定。授课教师在对其评分时往往流于形式,对学生论文的重复性、学术型或准确性缺乏甄别。

3)研究生一级学科实验评分体系不完善

研究生一级学科实验是培养研究生的动手实验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多数学校在开设这一课程时无法做到评分体系的一致。一级学科实验分为多个项目,学生自主选修。但在研究生管理系统中不能体现这一特征,研究生的一级学科成绩仍挂在某一个实验老师系统下,但成绩是由其所修实验课程的老师共同提供,这个授课老师和学院带来很大的困惑。有些学校为了解决这一困惑,规定研究生必须修完几个一个学科实验项目,再分别对研究生的实验报告和分数进行甄别,统一判断该生的课程成绩,然后由学院科研秘书统一登陆成绩。这一手段暂时解决了实验评分体系缺失的问题,但仍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人为因素过大,给学院带了很大的工作量[2]。

2.关于研究生日常管理

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应以研究生自我管理为主,尤其是生活方面。通过调研,本文只针对学生的学业方面进行讨论:

1)研究生日常出勤的管理

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学习时间,应对研究生的出勤给于约束,主要是通过建立研究生点到制度和奖惩体系对其进行管理。在研究生课程、学术讲座以及其他活动期间,对研究生进行点到。点到制度是个被动的制度,但现阶段它仍有存在的必要。通过它,可为学院提供评判研究生课程成绩、学术报告、奖学金等的资料。

2)研究生授课教室的管理

研究生授课教室,尤其是学院自主授课阶段的专业课教室,多与其他部门混用。这类教室一般为学校公共教室,且为多媒体教室,可用于研究生上课、学术报告、会议、学生活动等。由于没有独立的教室,这给研究生课程带来了不确定性,时常停课,严重时造成有些课程不能按期结课的现象。

3)研究生课程监督管理体系的不完善

针对研究生课程的完整程度,尤其是课时的保障,需要加强管理。通过调研,多数高校对研究生课程的监督管理主要由研究生所在学院的科研副院长、科研秘书和研究生辅导员负责。在管理过程中,经常是科研秘书一边做规定一边监督,不能保证监管的分开,无法做到严格管理。同时在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职责不清等现象。

3.关于研究生毕业管理

为了保障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毕业需满足学校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主要体现在学位论文的质量、创新学分等方面。研究生学位论文需经过所在学院内部审核、学校抽检、外审、学位论文答辩等程序,每一阶段都存在着淘汰机制。经过调研,研究生在毕业阶段存在着论文检索比例超过30%、小论文未按期见刊、答辩不能通过、材料不全、材料不能提交等问题[3]。

4.结论

针对硕士研究生管理中的若干问题,各个高校都在加强管理,这些问题正在逐渐得到改善,但同时应在源头上进行管理,即对研究生加强“学业、生活、毕业”等方面的教育,从思想源头上对其进行教育,进而以学生催进老师,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存在的土壤。

[参考文献]

[1]郭俊,曾伟.中国研究生管理研究现状与反思:2000~2010[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04),3:58~63.

[2]胡剑波.刍议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嬗变[J].教育教学论坛,2014(03):150~151.

常规管理论文篇4

仅供参考的结论?

毛晓沪的律师――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赵运恒告诉本刊记者,即便是同一只碗,得出不同的鉴定结论,这在古玩界也属正常现象,只能代表各自的学术观点不同。至于谁更权威,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

举个例子,文物的真假有多重鉴定机构,由国家文物管理部门来规范,每一个鉴定结论的法律效力如何、各个鉴定结论发生冲突时如何处理都没有法律规定,从而出现了本案所发生的问题。对同一件文物出现两个不同的鉴定结论,作为人民法院采纳哪一份,缺乏法律依据。不像司法鉴定,对于鉴定结论,有级别关系,由司法部统一管理,在出现结论不一致时能有法可依。

现阶段,我国现有鉴定机构的法律地位都是一样的,除非结论一致,或者当事人本人没有争议,否则谁说了也不算。由于存在这样的法律缺位,当对某一艺术品的真伪、价值鉴定结论出现不一致的时候,法院也无法作出评判。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没有专门规范鉴定市场的法律法规,也没有专门监管鉴定市场的行政部门。各地的鉴定机构,有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开的,有博物馆开的,有拍卖公司开的,还有个人开的,良莠不齐。在利益面前,鉴定如同纸片乱飞。所以,拍卖市场上有着“不保真”行规,买了假的只能自己“认栽”。

行规不等于法律

尽管赝品泛滥,尽管造假猖獗,收藏界却不兴打假。因为这个行业有它的独特行规,这就是买真买假全凭眼力,捡到“漏”算自己走运,“看走眼”算自己倒霉。可是,行规毕竟是行规,它根本就不可能代替法律。当然,只有制定专门的文物鉴定法,对鉴定部门和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的程序、鉴定失误的赔偿等作出规定,才能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我国《拍卖法》第61条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这条规定让艺术品投资者即使买到赝品,也很难维权。

现在缺乏相关的鉴定师资质考核机制,艺术品鉴定只代表专家个人意见,从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是否被故意高估这个角度,在法律意义上界定困难。在很多国家,文物鉴定机构和鉴定师的入行门槛都很高,法律规定上对于保护消费者也有完善的规定。专家建议,我国在这方面的管理有待完善,可以借鉴外国法律,赋予购买者一定期限的“后悔权”;而收藏者也应到具有法律效力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以免上当受骗。

启动“问责制”

据悉,目前的文物鉴定市场并没有单独的主管部门,而是涉及工商、文物局、消协等多个部门。多头管理的结果,就是谁也管不了、谁也管不好,而这样造成的直接结果是没有颁发专业鉴定资格证明的部门。

古玩及字画鉴定能力不同于其他鉴定,靠科学仪器是检验不出来的,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仅这点就使选择鉴定人非常难。消费者需要鉴定的时候往往不知应该找谁来鉴定。即使找到了鉴定人,由于鉴定人资质的问题,也很难起到作用。

常规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 医院;药房;规范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5(a)-166-02

药品作为一种关系到民生的特殊商品,合理使用优质药品、安全用药与医疗质量和医疗过程紧密相连,与社会稳定和谐密切相关。药房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药房管理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医院医疗工作的进行、制约着医院的发展。药房规范化管理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是在院长及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由科主任全面负责, 以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为核心,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标准化原理为基础,将标准化贯穿于药房规范化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以提高个人素质和效能,提高工作质量、效率和学术水平为目标的现代化管理方法[1]。本文就我院药房管理的工作实践谈谈加强管理促进基层医院药房规范化建设的体会。

1 加强人员管理

1.1 健全药事管理组织机构

为推进药房规范化管理,我院成立以医院领导、各临床科室领导、专家和药房相关领导共同组成的药事管理委员会,行使对药品的使用、新药的申请购进、临床用药评价、医师处方与病历用药点评、抗生素分级使用管理、药品质量情况分析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监督、指导的职能。

1.2按照“五常法”进行规范化管理

药剂科成立药品质量管理小组,按照“五常法”进行规范化管理。“五常法”包括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主要用于改善工作场所的环境,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品质,确保安全,提升形象[2]。

1.3 定期组织药剂人员培训学习

药师要有忧患意识,要与时俱进,积极进取, 开拓创新, 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夯实基础理论水平,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才能赢得各项工作的主动权,增强行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使药剂人员热爱本职工作,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和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敬业精神[3]。为适应药师职能转换的新形势,我院不但定期组织药剂人员参加药学专业学习,还组织学习临床医疗知识,讨论分析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培训相关药事法规、医疗法规;教育大家要依法从业,增进医师药师业务交流,提高药学服务质量。

1.4 严格药房工作人员业务考核

对药房工作人员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定期进行考试与考核,考核成绩与个人岗位和薪资挂钩,以提高每个药剂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从而促进药剂人员主动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药学服务质量。

2规范药房制度管理

为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我院建立了药品购进、验收、质量管理、储存、养护、保管和调剂配药各环节的岗位职责;完善了处方管理制度、新药审核制度、特殊药品管理制度、药品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登记制度等,规范了各项工作内容职责,调动了医院药剂人员的积极性,减少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3 强化药品管理

药品管理是药房工作的核心内容。药师应做到依法用药,依法管药。

3.1 严格审核处方

坚持按照“四查十对”制度严格审核处方及发药,对有配伍禁忌、超剂量处方、用法错误、不合理用药等缺陷处方作出登记,及时告知医师,修改正确后方可发药。发药时双人复核,向患者详细解释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等。开展用药咨询,提高药学服务水平,增加患者满意度及对药师的信任度[4]。

3.2加强药品效期管理

药品的有效期是指药品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能够保证其质量的期限。严格执行药品有效期登记制度,药房每月定期全面检查药品的质量、效期,通过微机设置预警系统 ,每日开机则提示近效期的药品;药剂科主动了解临床用药动态,及时与药库、药房及临床科室进行沟通,制定合理的购药计划;科室计划领药,合理库存,发药坚持先进先出、近效先用的原则,既确保临床用药质量,又减少药品报损,避免浪费。

3.3 科学储存药品

药房配备空调、冰箱、冷藏柜、抽湿机等必要的储存设备,按照每种药品对温湿度、遮光、密闭、冷藏、凉暗处等贮存要求进行保存。药房要指定专人每天对药房、药库的温湿度,冰箱、冷藏柜内的温度进行检查登记、调控及维护在规定范围 。需遮光的药品一般在门诊药品架上陈列当天用量,避免光线对药物的影响;化学药、生物制剂、药品与非药品、外用药与内服药应根据剂型、药理作用分类存放,合理陈列;拆零药品设置专用调剂台,按用途固定位置分类存放。

4 重视药房信息化管理

利用网络技术完善药房信息管理 , 进行处方用药分析和用药评价及药品利用度的研究,及时为全院医、护、患提供新药信息、药品质量信息、药物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药学信息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实现药学资源共享,提高药房工作效率。

5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药剂人员应加强医德修养和医风建设,认真贯彻执行《药品管理法》和国家各项法令法规;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切实做好本职岗位工作,临床药师收集和学习最新的药学科技情报,为临床医师和患者提供药学服务,指导合理用药,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更体现了医院的人文关怀。

6 结语

医院药房是集管理、技术、经营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科室,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药品分销的主体,其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用药的安全、有效[5]。加强医院药房各项管理,全面加强医、药、护、患之间的联系沟通,促进药房规范化建设,是药学模式转变、开展全面药学服务的前提,也才能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理念, 保证为临床提供质量可靠、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安全的药品,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华.医院药学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13-16.

[2]何广明.现代管理五常法[M].香港:明窗出版有限公司,2001:4-7.

[3]孙礼琴. 综合性医院药房规范化管理实践与思考[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16(2):157-158.

[4]杨建军,董晓莉.医院药房质量管理规范化体系的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9):844-845.

常规管理论文篇6

广东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实验室结合专业方向,将实验室分成两部分,一是教学型实验室,包括食品微生物实验室、食品分析实验室和食品工程实验室,主要承担本科实验教学、大学生创新实验及大学生挑战者杯等任务;二是科研型实验室,包括水产品贮藏与加工研究室、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研究室、亚热带特色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研究室、海洋药物研究室和两个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与安全重点实验室、水产品深加工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要承担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实验任务。每年,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专业方向,共计10个班,约350人的毕业实验都是由这两部分实验室承担,又尤其是教学型实验室为主,基本上60%~70%的毕业生论文实验都安排在这部分实验室。因为这些教学型实验室首先是要完成大量而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兼顾科研实验任务,这给毕业生做论文实验带了较大压力,加之学生对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仪器设备操作使用、维护及注意事项不太了解,而且在实验过程中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期间又缺乏有效的指导机制和监督机制,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活动的随意性增加。举个简单例子来说,学生毕业实验结束,剩余的实验原料、试剂药品,经常是未妥善处理,往往还放在实验室的试剂柜或药品柜中,还等着实验人员清除,这大大增加了实验室老师的管理工作量。而毕业论文实验的指导工作量仅仅归于指导教师本人,这无形中也会引发指导教师、学生与实验室老师三者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毕业论文实验的正常开展,进而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同时也影响了实验室正常管理工作。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以食品微生物室为实例,对毕业论文实验的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想法,以加强对毕业论文的规范与管理。

2毕业论文实验管理建议

2.1进入实验室的培训

学生开展实验前,先将安排在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所有学生集中,针对这些学生进行集中培训。首先,让这些学生了解和学习学校及学院有关实验室的各项规章与制度,如《广东海洋大学实验室安全制度》,《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实验守则》,《广东海洋大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与《广东海洋大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等,让学生明白怎样进入实验,进入实验室后该如何做,出了紧急情况如何处理及损坏仪器改如何赔偿等等。然后,实验室老师跟指导老师一起对这些学生进行实验室包括常规常用试剂的配制,基本仪器设备的使用,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等基础实验技能的培训。因为笔者管理的是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因此结合实际,对学生安排了菌种的接种,培养基的制备,实器材的包扎,高压灭菌锅使用,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染色方法(尤其是革兰氏染色法)等基础实验的培训,介绍了各种实验技能的操作方法及要点,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仪器设备的维护。之后让学生一个一个进行动手学习操作,纠正不规范及错误动作,让他们真正学会这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同时,让学生了解食品的各种表:微生物室管理登记表,如进出实验室登记表,仪器药品的领用表,仪器设备借用记录等等。做到有根有据,有章可循,让学生明白这些手续是如何办理与填写。此外,在培训会中还规定了实验室小组长,让其安排好每名毕业生实验固定的位置和柜子,安排每天实验室的值日,其他学生必须听从小组长安排,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来,以减轻实验老师的负担,还能锻炼学生的管理与自我约束能力。培训结束后,对这些进入食品微生物室的学生还要进行考核。考核分为笔试和仪器操作考试(辅以口述),成绩达95分者方可进入实验室开展毕业论文实验。经过培训与考核,学生就能安全有序,合理正确的开展实验了。

2.2实验过程的管理

经过进入实验室前的培训与考核,实验过程中的管理负担应该会相对少些。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按时按点到实验室,并做好考勤登记表。不能像以往散兵游勇似的,每天9点一拨人,10点一拨人,甚至是12点到实验室的。实验老师要时常抽查出勤表,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个人出勤少、在实验室露脸少的学生要督促并警告,而且要及时跟该生的指导老师汇报,让其指导老师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实验出勤情况,另一方面可以规范实验室管理,树立实验室管理威信。针对个别学生因为实验安排需要的特殊情况(如做微生物的生长曲线是),提前申请,可以另行处理。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时常需要借用药品试剂、仪器设备,实验老师规定每周几个固定的借用时间点,只能在这规定些时间点跟实验老师借用仪器设备。不能像以往那样,学生缺什么仪器,缺何种试剂,实验室老师像保姆似的,必须随时给准备好。这不仅耽误老师时间,也对学生也没有约束作用。规定好借用时间,也有利用督促学生安排好自己的实验进程。实验过程,需要使用到大型精密仪器设备,需提前预约好,如果预约好,又没按时使用的话,要口头警告,若是再犯此类错误,停止使用相关仪器设备一个月。如需要借用一些大型的仪器设备,或者是固定资产,而且使用时间较长的,指导老师需要提前跟实验室老师沟通协调,并做好借用登记。实验过程中,遇到实验理论或者技术问题,学生需及时跟指导老师联系沟通,实验室老师如有条件,也可协助解决。如果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任务的同时,毕业生需要开展毕业实验,实验室老师要妥善安排好毕业论文的实验场所。

2.3实验结束后的管理

学生毕业论文结束时,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室老师必须重视收尾工作,首先实验室老师要检查学生试剂药品、仪器设备的归还及完好情况,督促做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督促学生填写好有关使用情况登记表,清洗实验过程所用玻璃器皿,清理实验所剩的实验样品、试剂药品,对于有毒有害试剂要回收统一处理,对于不按规定执行的学生,实验室老师要及时上报指导老师和学院,以阻止其答辩工作及其毕业离校事宜。其次,实验室老师应及时跟其指导老师汇报学生在实验室的工作情况,这将作为评价学生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3结语

常规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毕业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2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人才培养最有一个环节,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一次考核,是衡量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认定的必备条件。我院自2013年首届毕业生到如今已经历了四届毕业论文工作,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出现了不少问题,笔者就针对我院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提出对策。

一、我院经管类毕业论文现状分析

第一,学生数量连续增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近几年随着学院不断扩招,经管类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班学生增加将近1倍,教师平均指导学生人数比例高。

第二,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我院毕业论文启动在大四年级第一学期的中期,学生忙于应聘求职,有少部分学生准备考事业单位或研究生,学生对论文选题、开题等环节敷衍了事,无法集中精神去阅读参考文献,做实地调研等,以致学生论文选题偏大、内容空洞及拼凑痕迹明显等问题。

第三,指导教师不够重视,缺乏必要的指导。教师教学、科研工作量较大,对学生论文指导多数在面上的指导,对于论文撰写的方法及论文内容的指导比较欠缺。另外,聘请了较多的校外指导教师,在兼职教师管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如部分教师是其他高校的教师,因距离较远,与学生当面指导的机会很少,主要通过网络、电话联系,效果不理想。

第四,过程管理没有真正落实到底,缺少有效的监控。学院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结合其他高校经管类毕业论文的管理,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过程管理体制,从学生选题、开题答辩、中期检查、及论文答辩等环节都有相应的管理文件,但管理真正落地及监控是比较缺失的。像开题答辩及论文答辩环节,由于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原因,答辩环节没有起到实际的管理效果。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措施

第一,加强指导教师管理和培训。首先,加强指导教师的筛选。对指导教师的筛选不仅仅是在学历和职称上,更应该结合指导学生的负责程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建立论文指导奖惩体制,对不能胜任的导师取消去指导资格,并与教师教学业绩考核挂钩。其次,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由于学院指导教师组成的多样性,不仅有本学院教师和院外教师,还有校外高校教师及行业人员,所以对指导教师培训非常必要。培训内容应包括指导规范、论文系统使用等多个主题的培训。

第二,加强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建设和落实。根据学院实际,结合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规定,制定过程管理文件。对导师选择、选题规范、开题答辩、中期检查、论文答辩及申诉程序等制定规范化流程。对计划任务书、文献综述、文献翻译、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表、学生指导记录、论文评阅、指导记录、毕业论成绩评定等各类文档的填写提出具体的内容和规范要求,并印制成册,使责任明确,管理更科学、更规范。

第三,加强学生选题管理。首先制定各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性意见,从选题原则、选题的内容要求、范围要求、题干要求、选题方式和选题的审核程序等方式作出规范和要求。其次,规范学生开题答辩流程。以论文答辩的流程开展学生的开题答辩,严把学生论文的选题关,对于不符合要求,没办法完成的选题进行第二次开题答辩,不通过者延期论文答辩时间。

第四,重视论文答辩环节。论文答辩是毕业论文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答辩,可以全面了解学生论文质量及导师的指导水平,是考核学生综合专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的等多方面的素质。首先,加强学生答辩资格的审核。论文指导教师同意学生答辩,学院采用系统对学生论文进行检测,如重复率超过学院规定标准,直接取消其答辩资格。其次,设计论文合理规范的答辩流程,如对学生陈述时间、指导教师提问时间及提问重点、论文不予通过的原则性意见等做基本规定。最后,建立答辩应急机制,应对答辩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

三、毕业论文质量保证实践效果

为提高我院毕业论文质量,在前几届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结合其他经管类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经验,主要采取了管理过程规范化、制度化,部分毕业论文选题与教师科研相结合或与学生科研项目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如下:

第一,加强了学生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毕业论文从选题、开题到论文撰写是一个比较长的周期,每个环节完成情况奖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质量。国际商学院结合前几届毕业论文管理的经验和问题,经过多次的讨论和修订,制定了《国际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明确了毕业论文的目的和要求,规范了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其中包括明确了学院、系、导师和学生的职责和要求,论文选题审核、开题答辩、中期检查及毕业论文答辩等各个环节的流程。与此同时,学院还设置了毕业论文领导工作小组、学院督导组监督并认真实施毕业论文各个环节的检查制度,采用自查、互查和抽查等相结合的方式,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和整改。通过规范化制度保证毕业论文顺利完成。

第二,将学生论文和指导教师课题或学生实践科研项目相结合。部分学生毕业论文是学院科研项目的一部分,通过真题真做,有效地提高学生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导师科研项目压力,既保证了毕业论文质量,带来了双方互赢的结果。

第三,加强了校外指导教师的管理。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推进,校企合作交流越来越频繁,为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提高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来源渠道,改善师生指导比例,引进了校企合作单位校外指导教师作为论文指导教师。为此学院制定了专门的校外教师指导工作规范,由校外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导师,指导学生论文。明确了两名导师的工作职责,分工合作。这种校企合作的指导方式,不仅让学生选题更贴近社会和生产实际,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性和事业性,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第四,更加重视学生论文的写作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根本保证。为提高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专门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设了《文献检索与研究方法》的课程,本课程围绕论文选题确定、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外文翻译以及论文撰写等毕业论文全过程,进行文献检索、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各环节科学训练,奠定毕业论文的质量基础,训练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

第五,加强了过程管理对学生毕业论文成绩的影响。毕业论文成绩是否合格是影响学生是否能正常毕业及是否授予学位的必要条件,因此,将对学生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贯彻至整个过程管理,对学生起到了监督作用。对于未按要求完成相关文档的学生,第一次给予警告,第二次暂缓其毕业论文答辩资格。对于开题报告答辩未通过学生,给予第二次开题答辩资格,如不通过则暂缓其毕业论文答辩资格。对于毕业未通过者,取消其毕业论文答辩资格。对于毕业论文答辩未通过学生,给予结业处理。以上制度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确保学生按规定完成论文,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第六,加强了对导师的管理制度。导师在整个论文过程中,是指引灯,也决定了学生论文质量好坏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对导师管理非常重要。建立了导师反馈机制。对于首次被学生投诉的导师,经学院调查,确实存在工作失责的,学院给予谈话处理。如多次被投诉属实者,取消其论文指导资格,如情节严重的,按学校教学事故处理。进行了论文导师评价制度。在论文答辩结束后,由学生对导师进行评价,作为学院评定优秀导师和选拔下届导师的依据之一。

四、结语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最全面的一次实践和考核。也是提高本科院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一环。根据我校几年的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要从教师、学生和管理上着手,加强过程管理,制定管理规范,力求解决每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章晓宇.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的问题及改革构想[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9.

[2]张志成,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

常规管理论文篇8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省规章规范性文件监督规则》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工作实际为加强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的管理,保障抽象行政行为合法有效,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本规则所称的规范性文件。根据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管理文件。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所属行政管理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

第四条规范性文件一般称规定、决定、规则、细则、规则等。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管理的综合部门;向本级政府提出制定规范性文件项目的部门为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具体起草部门。其各自的职责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政府法制部门负责下列具体工作:

1.编制制定规范性文件计划草案。

2.审查提出制定项目部门的调研论证题纲;

3.组织提出制定规范性文件项目的部门起草规范性文件草案;

4.审核规范性文件草案内容的合法性和适当性;

5.协调处理规范性文件制定过程中出现的意见分歧;

6.向本级政府常务会议作出规范性文件草案的审核说明;

7.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8.对本级政府的规范性文件进行解释、备案工作;

9.依法对政府所属行政管理部门和下级政府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

10.其他相关工作。

(二)提出制定规范性文件项目的部门负责下列具体工作:

1.及时提出制定规范性文件项目的计划;

2.组织项目的调研论证;

3.按计划起草和报送规范性文件草案;

4.配合政府法制部门对规范性文件草案的合法性、适当性审核;

5.协调相关部门会签规范性文件草案。

第二章规范性文件的内容

第六条规范性文件的内容。以行政强制措施或者法定的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政管理规范。

第七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制定规范性文件:

(一)法规、规章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所属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制定规范性文件的

(二)法规、规章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有关问题作出具体规定的

(三)上级行政机关要求下级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的

(四)法规、规章的规定不具体。

(五)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制定有关行政管理规范的

第八条制定规范性文件。

(一)可以合并作出规定的内容。

(二)不能作出合并规定的内容。

(三)对于同样的情况。

(四)代替现行规定的作出废止原规定的规定;

(五)代替现行规定部分内容的作出废止被代替内容的规定。

第九条规范性文件不得作出有溯及既往效力的规定。

第三章结构与形式

第十条规范性文件一般应当包括名称、制定的目的法律依据、适用范围、主管部门、具体规范、法律责任、生效日期等部分。

第十一条规范性文件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名称:

(一)对某一方面社会生活或行政管理工作作出部分性规定的规范性文件。

(二)对某一方面社会生活或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作出安排的规范性文件。

(三)对某一方面社会生活或行政管理工作作出比较全面、具体规定的规范性文件。

(四)对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作出具体实施规定的规范性文件。

(五)对某一方面社会生活或行政管理工作作出制度性规定的规范性文件。

第十二条规范性文件的外部结构。以条作为基本的构成单位。

第十三条规范性文件中条数比较多的应当以分章的形式表述。每章须加有标题。章的标题前面用汉字号码标明顺序。

由其内容相近的若干条组成,章内条数比较多的应当以分节的形式表述。每节须加有标题。节的标题前面用汉字号码标明顺序。

第四章起草、审核与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

应当于年的月底前向政府法制部门提出制定规范性文件项目计划,提请本级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的部门。由政府法制部门进行综合、平衡,编制年度制定计划草案,呈报本级政府批准后下达执行。

第十五条特殊情况需要追加制定计划的向政府法制部门提出追加制定计划申请。作为追加计划执行。

第十六条制定规范性文件项目计划。

第十七条列入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的项目。按时向政府法制部门报送文件送审稿和起草说明。

起草部门应当广泛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涉及其他部门职权的应当与有关部门协商取得一致意见,起草规范性文件过程中。经协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应当在起草说明中说明存在分歧意见及其原因和理由。

第十八条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可行性调研论证工作。根据调研论证工作的需要,协调政府法制部门和相关部门的人员参加。

第十九条审核规范性文件送审稿。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颁布的法律;

(二)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

(三)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颁布的地方性法规;

(四)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门的行政规章;

(五)国务院及其所属各部门的政策规定;

(六)省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的政策规定。

第二十条政府法制部门完成规范性文件送审稿的审核后。

审核报告应当包括制定该文件的必要性、可行性、有关法律和政策依据、需要说明或研究解决的问题、有关部门之间分歧意见的协调情况和法制部门的处理建议等内容。

第二十一条政府法制部门完成规范性文件的审核之后应当制作文本草案。由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须经局务会议集体讨论决定。行政管理部门的规范性文件草案。

第二十二条政府常务会议讨论规范性文件草案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列席参加会议。

由其法制工作机构负责人到会作审核报告。行政管理部门局务会议集体讨论规范性文件草案时。

第二十三条政府讨论通过的规范性文件。一般以通知的形式。

应当包括机关名称、文号、规范性文件名称、法定代表人署名、日期等内容。规范性文件的政府令。

第二十四条规范性文件除以正式文件外。

第五章备案与解释

第二十五条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应当严格遵守和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

规范性文件备案实行下管一级的原则。下级政府的规范性文件须报送上一级政府和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审查;政府所属部门的规范性文件须报送本级人民政府备案审查。

由政府法制部门负责实施。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工作。

第二十六条规范性文件后。由主办部门负责报送备案。

应当呈报规范性文件正式文本5份、起草说明1份,规范性文件报送备案。备案报告1份。

第二十七条规范性文件的起草说明。

(一)制定文件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起草过程;

(二)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依据的名称、机关、文号和时间;

(三)对文件内容需要说明的有关具体问题。

第二十八条对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

(一)否超越职权;

(二)否违反上位法的规定;

(三)规定内容是否适当;

(四)否违背法定程序;

(五)否符合规定的方式。

第二十九条政府法制部门发现报送备案审查的规范性文件存在问题。

(一)规范性文件超越权限、违反上位法的规定、规定不适当或者违背法定程序的由有管辖权的政府法制部门责令制定机关限期纠正。并予以公布;

(二)规范性文件未按规定方式公布的由有管辖权的政府法制部门确认无效;

(三)规范性文件内容与上位法规定基本重复。

(四)规范性文件在制定技术上存在问题的政府法制部门可以向制定机关提出处理意见。

(五)市政府与县级政府的规范性文件之间、市政府各部门的规范性文件之间存在矛盾的由市政府法制部门提出裁决意见。

应当在接到上款各项处理决定或意见之日起15日内,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报送处理结果。

第三十条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某些条文内容需要进一步明确或者作出补充规定的由政府法制部门提出意见。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责成政府法制部门作出解释或补充规定。

行政管理部门对本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作出解释的应当自作出解释的10日内报送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对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规范性文件解释有异议的可以提请政府法制部门审查。

第三十一条政府法制部门发现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解释不适当。必要时可以直接撤销。

第六章清理、修改与废止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所属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每2年组织一次规范性文件的清理。清理的结果。并按规定报送备案。

第三十三条已经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一)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或政策规定已经修改、停止执行或者废止的

(二)实际情况已经发生变化。

(三)所调整的对象已经消失或者发生变化的

(四)所规定的内容已被新的规定取代或者需要与有关规定合并的

第三十四条需要修改、停止执行或者废止的规范性文件。报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以原规范性文件形式予以修改、停止执行或者废止。

以原规范性文件形式予以修改、停止执行或者废止。需要修改、停止执行或者废止行政管理部门规范性文件的由部门局务会集体讨论通过后。

常规管理论文篇9

关键词:言论自由;网络权利;法律规制;公民参与;政策制定

一、网络言论自由概述

(一) 网络言论自由的界定

如今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实现了通过飞速发展的网络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即时运用各种网络工具公开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异常活跃。可见,网络言论自由是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是言论自由的一种表现形式。

网络言论作为公民言论的一种新的表达形式,具有交流便捷、促进信息透明化,促进自由、追求真理,深化民主,打击腐败等特征,逐渐成为我国公民日常生活中言论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实现了通过飞速发展的网络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即时运用各种网络工具公开发表自己的想法以及见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异常活跃。可见,网络言论自由是言论自由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是言论自由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 互联网言论自由的特征

第一,广泛性。一是享有网络言论自由的主体十分广泛即由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利用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资源,相互交流;二是网络言论主题内容广泛即人们进入网络可以无所不言。

第二,隐密性。网络言论的匿名性特征实质上是一种法律之外的保护,这种保护会极大的减少表达者在表达时的后顾之忧[1]。

第三,迅捷性。即新的网络交流工具的出现,使人们一改传统书信,电报等通讯方式,几乎可以足不出户或者通过手机就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流。

第四,非理性。在虚拟网络中,网民通常不会使用自己的真实身份,在发表言论时常常基于当时对某一主题的感性认识,有时甚至是盲目的,这种缺乏理性判断而又激烈的情感宣泄其结果往往具有伤害性,因此也容易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我国网络言论自由法律规制现状及缺陷

(一)我国网络言论自由法律规制的现状

目前,我国比较重要的有关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等。

(二)我国网络言论自由法律规制的主要缺陷

1,从立法角度看,立法层次低,制定主体混乱。我国众多的网络管理制度多是行政性规范和地方部门的规章,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即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目前法律规定中普遍存在问题是未能构成严谨的科学的法律体系。立法层次低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欠缺一定的民众参与性。

2,从法律实施及救济途径看,我国政府往往采取单一严厉的措施,网络言论自由缺乏一定的尊重和保障。当前,政府对于网络的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对于出现的问题也就无法有效得到解决,往往采取关闭封锁的手段。

三、我国公民参与国家政策制定过程的实际情况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民众的法治观念不断增强,并积极参到国家政策决策过程中。

(一) 公民参与趋于多元化形式,尤其是网络民意异常活跃。现阶段,我国的普通民众可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参与方式的多样化是政治生活日益多样化和透明化,整个人类社会走向现代政治文明的过程。[3]

(二) 公民参与逐步纳入法制轨道。尽管我国公共制政策制定法制化进程还不尽完善,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健全,但是通过《价格法》,《行政复议法》等的制定过程,都能感受到公民的积极参与。

四、我国公民参与国家政策制定过程的实际问题

公共政策制定如果缺乏全民的参与,必然就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就很难去评估公共政策的实效。公民逐步通过一定形式参与了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并不意味着公民就能够有效地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目前实际情况是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水平仍然较低。

1.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制度体系来看,对于听证制度,由于缺乏法定程序,参证人员不透明等因素,在实际运行中往往流于形式,民众对此争议比较大。而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等似乎更是让民众可望而不可及。

2.从政府自身管理来看,未能或不愿及时公开相关信息,造成信息不对称,进而无法实现民众与政府的有效互动。

3.从民众参加公共政策管理形式来看,越来越多的民众更愿意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意见,该形式虽然具有广泛,高效的特点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着参与进程。

五、建构完善公民网络参与的对策

(一)完善我国网络言论自由法律规制

1,网络言论的立法主体应该更加具有民主性和明确性,制定的法律规范内容要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构成科学严谨的法律体系。

2,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政府有必要采取多种更具针对性而非单一的管理措施,在尊重和保障网络言论自由的基础上,严格依照法定程序有序地进行管理,并依法提供合理的救济途径。

3,制定完善的法律以保障公民的网上言论自由。这里所说的“法律”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 即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从各个法律层面明确隐私权的法律地位。

4,制定行业规章,加强行业自律。行业规章的制定有利于增强互联网行业从业者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此外,为了更好的保障我们的言论自由,进而促成网络言论自由制度体系的构建,行政、司法等各个环节的完善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强化政府与民众的有效互动

积极搭建政府信息交流公众平台,让民众的网络言论在科学合理的法律规制下正确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权,合理地表达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从而构建和谐有序高效的社会管理局面。

结语

公民网络言论自由是公民言论自由的自然延伸,应当受到国家的保护。所谓言论自由应在宪法和法律的允许的范围内,网络言论自由也不例外。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民意异常活跃并影响着公共政策制定。但由于我国自身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以及政府自身管理的漏洞,公民参与国家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水平较低,如何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法律制定体系来规制公民网络言论自由,从而有效提高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和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有效性,形成和谐有序高效的社会管理局面势在必行。(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四新.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190页.

常规管理论文篇10

[关键词]政府会计变革;新公共管理;制度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9)01-0008-05

20世纪末,各国政府转变了各种管理控制方法,包括组织结构、财务和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的其它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例如,很多政府进行分权、私有化活动等,并引入产出和结果导向的计划与控制、顾客导向、引入竞争、质量模型和多维度绩效评价等。所有这些改革即所谓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本文关注其中与政府会计有关的一些改革。

新公共管理被认为是一种功能主义方法,其主要目标是增加政府的经济效率和效果。为了理解政府会计变革,不能从单一的视角去理解(Hopwood andMiller,1994)。本文主要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政府会计变革,包括引入的各种原因、变革的过程和效果。在分析组织和变革过程时,制度框架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维度(Greenwood and Hinings,1996)。

一、新公共管理与政府会计变革

新公共管理(NPM)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而使它更有效率和效益,并且在传递商品和服务时更具有经济性(Hughes,1998)。胡德将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概括为:向职业化管理转;明确的绩效标准与衡量指标;更加注重产出控制;实行部门分权;引入市场机制,强化政府内部竞争;私人部门的管理风格和方法;强调资源运用上的克制和节约(朱仁崎、彭黎明,2003)。经合组织(OECD)1995年度公共管理发展报告《转变中的治理》把新公共管理的特征归纳为8个方面:转移权威,提供灵活性;保证绩效、控制和责任制;发展竞争和选择;提供灵活性;改善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信息技术;改善管制质量;加强中央政府指导职能(赵景来,2001)。德国学者GemodGnming指出,新公共管理的确凿无疑的特征至少包括20种(朱仁崎、彭黎明,2003):削减预算、VOUCHERS、绩效责任、绩效稽核、民营化、顾客观念、分权化、战略规划,管理、生产和供应的分离、竞争、绩效测评、管理风格变革、签约外包、自主管理(弹性)、审计的改善、人事信息管理(诱因)、使用者付费、政治和行政的分离、财政管理的改善、技术的更多利用。

新公共管理的范围非常广,包括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过程)和政府的内部管理。从与政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来说,宏观层面的宏观经济管理、公共财政管理等和微观层面的公共部门管理、公共部门财务管理将对政府会计信息产生更多的需求。对于宏观经济管理而言,其信息来源不仅包括政府会计提供的信息,还包括政府的相关统计数据(这些数据也间接的来源于会计信息)。公共财政管理更依赖于政府会计信息,公共财政管理主要体现在财政收支管理和公共预算管理、成本管理、投资管理、绩效管理等,这要求政府会计能够提供有关预算、成本、绩效等信息。新公共管理强调结果和管理者的责任,故政府会计的新公共管理需求观是站在政府管理者的立场上,他们需要政府会计信息为其公共管理决策提供支持,从而更加有效地配置和使用公共资源,履行政府对社会公众的受托责任。因此,他们需要管理取向的政府会计模式。

20世纪80年代前,各国政府的财务管理,主要强调投入和过程,政府通过财务预算和管理程序来控制。采用产出导向的计划和控制是在20世纪末的政府革新。这是由于各国面临预算赤字,在社会任务和政府功能上出现危机。随着新公共管理的推进以及应计制在政府会计的逐步推行,各国引入产出导向的计划和控制,如预算和中期与年度财务报告。

二、制度理论与政府会计变革

(一)制度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改变控制是为了提高绩效,增加经济效率和效益,但组织变革并不仅仅是为了增加效率和效益,组织内外环境和制度也对管理变革起到重要作用。而制度理论强调社会结果和组织环境的社会和文化方面(如规则、知识、权力、利益、标准、特定群体和社会的习惯)对组织的影响,组织也反过来影响它。相对于功能理论,制度理论拓宽了组织的范围,考虑了组织环境。

旧制度经济学关注组织形式和它们的特征,尤其是效率,也关注制度的影响和其它社会和文化方面。通常,旧制度经济学表明“制度,经济”和“社会,文化”是组织变革的重要因素。制度理论不仅关注组织,也关注组织内的个体,即制度理论关注经济角色、社会文化问题、个人和组织、环境和它们的相互影响。总之,制度理论的范围很广。

社会制度经济学没有关注改革的原因和经济效率与效果。社会制度经济学主要关注模仿(为什么一些组织跟随趋势、模仿其它组织、为什么存在变革的固定模式与同构组织)。该领域的学者认为变革有时仅仅是为了满足外部的规则与预期,例如为了满足外部法律的规定。近年来,有些学者开始关注绩效衡量的影响、竞争逻辑、进行变革的理性原因等。这表明组织及其个体关注社会理性和社会效率,也表明制度经济学关注理性和效率概念,包括社会和其它问题。

(二)制度理论与政府会计变革

Houwarrt(1995)认为,当新公共管理被引入时,新公共管理被作为各国政府应对环境变化的一个工具,如预算压力(经济因素)等内部因素、预期和正式规则(如外部制度)的外部改变。内部管理者不满足于传统、阶层制、投入导向工作方法等,也是一个因素。

如前所述,制度观也认为财务困境、正式规则、预期组织环境的改变,可能导致管理变革。这些变革不仅使组织更加企业化和增加经济效率和效益,而且在面对新的内外需求时显示出敏感度(做好准备或漠不关心),或者正式完成新的需求和预期。另外,制度理论关注各种要素的相互关系,例如,一旦引入新的会计系统,它不仅影响组织的效率,而且影响内外预期、组织和个体的利益与习惯。

Bum和Scapens(2000)基于旧制度经济学提出了个政府会计变革框架(scapens,2006)。他们定义规则(roles)、惯例(routines)和制度(institutions)作为解释会计变革的基本概念。在他们的框架中,规则(rules)是正式陈述程序,而惯例(routines)是实际使用(Bums and Scapens,2000)。Burns和Scapens认为,会计背景下的规则作为正式会计系统的一部分被写入操作手册,而惯例是实际使用中的习惯和会计实践。规则通常不会经常改变,只在某些时候改变。但是,惯例作为日常工作方法的改变可能逐步改变。惯例的改变可能来自于现行工作方法的经验、规则的改

变或社会压力要求改变(来自于组织内外不满足于某种实践和绩效,社会价值的新发展,某群体增加相对权力,或其它组织内外制度的改变)(Oliver,1992;Greenwood and Hinings,1996)。虽然惯例可能受规则影响,但惯例在某些方面通常不同于正式规则。一个正式规则的改变并不必然意味着管理者、其他员工的实际思考和工作方式将马上按照规则进行。在可以观察到的实际思想和行动改变之前需要一段时间。

Burns和Scapens认为,制度规范了个体的日常行为和工作程序。反之,制度也是日常行动和工作方法的结果(Bums and Scapens,2000)。制度使组织趋于稳定,或者趋同于某一组织,但它们不是不变的。广义的社会制度构造了组织的外部制度环境,而特定的内部制度规定了内部制度环境(它与外部环境因素紧密相连)。内部制度环境包括各种实践,如各种被长期认为是习以为常的惯例(Scapens,2006)。组织文化是内部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它强烈影响参与者的信念、价值观和实践。

惯例植根于组织的历史,被相对稳定的制度定型,可以预期,惯例通常以一种渐进的方式改变。但是,当一个组织或其环境经历了一个巨变时,如政府进行私有化改革,某些惯例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主要转变,这可能是因为员工知道组织的生存面临危机(Scapens,2006)。

制度理论和Bums和Scapens的框架可以作为分析和理解引入新公共惯例后会计的变革过程。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理解组织的会计改变过程,包括引入的原因和效果,制度理论提供了一个广泛的框架来分析政府会计变革。制度分析也可以显示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变革的效果与新公共管理思想所倡导的相一致。

迄今为止,有少量的实证研究用制度理论解释政府会计的渐进式变革(Nor-Aziah and Scapens,2007;Ter Bogt,2008)。制度理论(如社会制度理论和Burns and Scapens的框架)能提供一个基础来理解和分析政府引入新公共管理导向会计变革的原因、变革的过程及其效果。它主要通过关注3个方面的问题:(1)政府会计变革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经济因素和其它制度影响在引入会计变革中是否起重要作用。(2)如果起作用的话,哪些作用来自于执行正式会计系统的主要变革。(3)从长期看,这些变革是导致了组织功能的更加企业化,还是它们引入只是为了遵守外部环境中的法律规定,因此其效果主要是象征性的。

三、政府会计变革的原因

旧制度理论认为经济的和其它制度原因可能导致组织改变。社会制度主义者认为这些影响因素包括模范、外部法律等。Btog(2008)详细讨论了会计变革的原因。很多学者认为很难严格区分组织会计系统的改变与其它新公共管理变革,如引入新组织结构、质量管理、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等。他们认为大多数变革实际上相互作用,也是政府长期变革过程的一部分。

很多学者认为会计变革的主要目标是增加组织的经济效率和效益(Bogt,2005)。20世纪末的各国预算削减,导致了各国引入增加效率和效益的各种技术。除了经济合理性,社会,政治合理性要素也对引入变革起重要作用,例如,为了将来拉选票和获得政治支持。引入变革也是社会、政治和政府部门绩效的结果。由于很多投票人对政治和政府丧失信心,或不满足于政府绩效,导致了20世纪末很多西方国家投票率的急剧下降。这将加速变革,尤其是引入分权和产出预算以及相关的计划和控制文件。当然,还有其它一些社会原因导致变革,但它们在本质上是象征性的。例如,在某种程度上,引入某些变革是受这样一些因素的影响:一种时尚或趋势去跟随新思想,担心被其它组织的同事认为是一个落后者,或来至于外部咨询者的建议,或来至于经验教训。

四、新公共管理下政府会计变革的影响

会计变革的效果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这些影响只是逐步可见,需要一个过程。本部分讨论引入一些主要会计变革的影响,如应计会计、产出预算、绩效预算和基准。

(一)应计会计

20世纪70~80年代引入应计制意味着政府会计人员需要一些额外的培训来适应这个新系统。但从20世纪50年代起各国逐步从传统的现金制转向修正的现金制或修正的应计制会计系统,使得编制资产负债表成为可能。而且,要求年底报告应付和应收数额也使计算应计支出和应计收入成为可能(Bac,2002)。

严格地说,引入应计会计到现存系统基本上不冲突,也很难引起严重问题,尤其是因为通常引入应计会计最初被认为是一种技术变革。组织继续关注财务信息而不是产出和结果,这意味着受托责任过程没有根本改变(Bog and Helden,2005;Mol,2006)。

由于应计会计的引入是一个渐进过程,很难在短期内看出其效果。但总体而言,应计制有利于经济决策制定和组织功能的实现。应计制是一种更企业化的方法,首先它具有财务意义,但逐步地它将渗入组织的一般管理和他们的思考方式。有些政府会计人员认为,没有应计制的引入,就不可能编制产出预算并提供信息给活动和产出的单位成本。在应计制下,能获得预算和作业成本的及时记录。

(二)产出预算

在新公共管理导向下,很多国家在20世纪末引入产出预算。以前的研究认为产出预算及其绩效信息,以及相关的中期和年度报告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一些政府会计人员认为,最初,新公共管理思想看起来很吸引人,但细想起来很难执行。新公共管理很可能是一种好的思想、一种实用主义和企业化的方法,但在政府中实行并不容易。绩效衡量,作为新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很难执行。但总体而言,新公共管理有利于计划和控制,尽管它只是提倡产出导向。新公共管理导向有利于部门和活动的成本结构的透明度,也有利于提高财务预算和报告的质量。在产出导向下,很少有组织超过他们的预算和支出不足;即使他们超支,中期报告也会提醒他们。这表明新公共管理导向有助于改进组织的财务管理。产出预算能使政府会计人员更多地关注产出和绩效,有助于定义任务和明确责任结构,变得更加专业化和企业化。新公共管理和产出预算也影响会计实践,尤其是组织文化(从投入和过程导向变成产出导向)。另外,产出预算的引入通常与分权相结合,分权后组织层级更少,灵活性增加。分权组织的任务、产出和结果导向和透明度也将逐渐增加。通过这种方式,组织文化将逐步改变,组织制度也跟着改变。

编制产出预算也将影响非财务人员。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员需要预算和控制信息,也参与到生产这种信息。这主要是因为预算和控制信息在本质上并非严格的财务信息,而是内容导向。这意味着生产和解释预算及控制信息不再是财务人员的专利,内容导向的雇员也开始关注财务信息。

总之,引入产出预算意味着市民服务和政治家的活动(如定义和讨论政治领域的内容)已经逐步变得更加关注。比以前更频繁的是,特定政策领域正考虑更广的政策项目内容。在有些领域,更多的政府人员开始参与产出预算。

(三)绩效预算和基准

绩效衡量、新公共管理、引入产出预算和基准密切相关。事实上,绩效衡量是一个基本概念,它在引入所有这些会计技术变革中起重要作用。它与会计和会计变革的技术方面紧密相连,将改变组织管理的其它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文化),也评估和控制管理者的活动。

有些政府管理者反对绩效衡量。但大多数管理者认为绩效衡量很重要。基准提供了一个相对绩效标准。而且,如今绩效信息的收集采用平衡计分卡或者质量模型(如INK模型和EFQM模型)。很多政府管理者担心政府绩效衡量的恰当性,这确实不是新技术能完全解决的。虽然存在这些问题,但基准能逐步提供更有效的可比性绩效信息。基准能提供计划和控制信息,并提供一个相对绩效。从这个角度说,它有助于提高组织活动和绩效的透明度。

政治家更需要关注绩效信息,因为他们要直接面对公众和媒介的评论。由于不确定性的增加,很多政府越来越关注绩效和绩效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基准使绩效信息逐步在控制政府组织和提供更透明的信息给外部利益相关者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引入产出预算也有助于政府实行绩效导向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将影响内部制度,也影响外部制度。很多政府开始关注信息的透明度、绩效和绩效信息,开始将工资水平与绩效评估相连。这不仅出现在组织的高层,也出现在组织基层。

新的和现存的绩效信息将逐渐变得更加重要。改进和正视这些信息将增加它们的使用,这将促进更加绩效导向的组织文化的发展。而更绩效导向的组织文化,通过增强人力资源管理,也促进绩效信息的使用。

五、基于制度理论分析新公共管理下的政府会计变革

旧制度理论及其代表如Greenwood和Hinings(1996)认为经济和其它制度因素将导致变革。经济问题如预算压力,在引入各种会计变革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很多改变被引入是因为它在其它地方获得了成功,看起来更加现代化,这是某些利益相关者所预期的或者被强制要求的。很多因素,如在社会制度经济学中提到的模仿和外部法律,也起到重要作用。

根据制度理论和Burns和Scapem(2000)框架,各种会计变革可能被认为是规则的改变。这些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变,如预算削减和有义务引入应计会计和产出预算,也可以被认为是规则的改变。这些外部改变影响引入各种管理改变到组织革新,包括引入新的会计系统。当执行新的会计系统时,可能出现某些技术难题,这说明宣布一个规则的改变和只是纸上谈兵时相对容易。

组织的参与者是否能完全理解和遵守规则的改变,如在多大程度上他们将改变惯例,很多政府会计人员认为新的会计系统和信息在刚开始或很长一段时间很难使用。根据制度理论,惯例持续的表现为日常经验和发展的结果的轻微改变,但它们植根于组织的价值和传统。

经过一段时间,惯例能够制度化,因为它们变成了制度的一部分,例如,制定了组织内外的思考方式(Hopwood,1990)。各种因素可能影响制度和作为制度一部分的惯例。各种政府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如由于政府及其绩效可能显著的影响外部制度,价值和预期将会改变。由于政府的低效和不灵活导致了内部的不满足,内部制度将改变。制度的改变将刺激规则和惯例的改变。而内外价值的改变通常是逐步发生的,而不是惯例的剧烈的大改变的结果。

惯例的稳定性、改变的渐进性和组织历史的影响也显而易见。新规则,如新会计系统,已经引入但没有很好的理解,或者生产的信息被认为是无用的(例如,由于系统的不完全,不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或者由于人们没有学会如何使用)。新会计系统的信息可能很难用于控制组织,参与者继续使用现有惯例。这并不一定是他们抵制改变。很多政府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的决策和控制继续基于传统的投入和过程导向信息(Scapens,2007)。这些传统的工作方法来至于文化和以前的关注投入和过程的培训。另一个导致继续使用旧系统的原因是新会计系统的规则还没有与其他规则和系统(如绩效评价系统)保持一致。但是,惯例在多年后将逐步改变。这将增加实际绩效信息的使用、服务导向、根据产品和效果思考(Modell,2004)。这些发展可以认为是与新公共管理思想保持一致的变革。

除了绩效信息,还有很多规则逐步改变的例子,如质量和人力资源管理、内部制度(如组织文化)(Busco et al,2002)。也就是说,从组织内部看,高质量绩效、保持一致、顾客导向等比以前更加强调和重视。这也是年轻的政府会计人员,在他们的专业培训时接受了新公共管理思想的熏陶,所提倡的。变革不仅由于预算削减和新规则所致,外部社会和政治压力也会导致变革,如生产率的下降、更多的市民批评等(Abrahamson,1996)。由于社会和政治因素,政府不仅需要引入新规则(如产出和结果预算),而且要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他们的惯例(如在控制组织时更加关注绩效)。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改变决定放弃过时的和不成功的工具和工作方法是对各种压力的合理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