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课堂教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8 01:28:07

小班化课堂教学论文

小班化课堂教学论文篇1

一、小班化教学优势分析及其发展趋势

小班化教学,顾名思义是指教师根据学生数量较少的班级现状,采用相应教学方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旨在将小班化的时空优势“化”为更强劲的教育力,从而减少教育盲区。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小班化教学具有四大优势:其一,班额小能使学生获得更高的关注,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个别教育的实施,使学生成绩提高、能力增强。其二,班额小使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更为亲密频繁,从而加强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和班级凝聚力。其三,班额小便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多样化,使学生能更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其四,班额小使学生享有更广阔的教室物理空间、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充裕的个人展示机会,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具有如此突出优势的小班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紧紧跟随目前的课堂改革中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关注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情趣性和实践操作性的前进方向。对语文教学而言,小班化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自主式学习”、“多元化评价”更是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相符。

总之,语文小班化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语文教学的创新和重大发展趋势之一。现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小班化课堂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策略提出几点创新思考。

二、语文小班化教学的创新思考

1.打散课堂“排排坐”,探索课堂组织新形式

大班“排排坐”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固化”在座位上,存在诸多弊端:难以实现深入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使课堂氛围呆滞、不灵动,此其一;不同基础、不同才能的学生接受相同的学习内容,优秀的孩子“吃不饱”,后进的孩子“跟不上”,使语文教学面临“不上不下”的困境,此其二。

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这种课堂“排排坐”的情况亟须打破,新的课堂组织形式应用而生。

(1)优化组合。优化组合策略是指教师整体优化学习内容,促进学生与能力各异的小组成员进行有效的小型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别、能力、特长、学习基础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异质组,课堂座位可以根据分组情况,调整为马鞍形、田字形、U字形等。

教师在上课时,可把要求解决的问题放到小组里去讨论,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营造一种既有“小组内以合作为主,竞争为辅”,又有“小组之间以竞争为主,合作为辅”的学习形式,这样,优秀的学生能对后进生给予及时帮助,而集体竞争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组内部的合作。

(2)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的核心是因材施教。在课堂中可将语文程度相似的学生归为一类或一层,依据差异提出分层要求,然后采用“同步教,异步学”的方法分层施教,之后加强个别辅导。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共同特点和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可在群体中增加个别化施教的因素。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为例:

(3)走班制。所谓“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历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如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同一年级4个班,固定相同的语文课上课时间,开设A、B、C、D等4个不同层级的语文课,不同层级的学生到相应层级的班级上课。任课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兴趣特长,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学生也学会了如何正确评价自己,并逐渐找到努力的方向。

小班化实施走班制,相较大班而言,避免了人员的大规模流动,便于学生学习和学校管理。

2.改变课堂“一言堂”,探索课堂教学新策略

“一言堂”就是指教师一个人的课堂,教师完全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则完全扮演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这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是相违背的。语文课更容易出现教师自己滔滔不绝分析课文的情况。小班化教学采取新的教学策略,让更多的人有发言权,让学生主导自己的课堂,让家长走进孩子的课堂,练练讲讲的课堂变得更多元、更丰富、更精彩。

(1)前置学习。小班化具有班额小,教师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突出优点,这就为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前置性学习”提供了条件。前置性学习是指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即“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

课堂操作步骤简单概括为:学生根据前置性学习单自学――小组交流分享――组员汇报学习成果――教师介入,解决共性问题――课堂练习或拓展。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训练交流汇报的技巧等,同时要促进人人参与,切实扭转以往那种少数“尖子”撑局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局面。

(2)活动教学。活动教学是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学习材料,或者说将学习内容附着于活动中,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主动交流,实现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活动教学是一种“做中学”,教师可通过开展“实践操作、游戏竞赛、角色表演、质疑讨论、分组辩论”等课堂教学活动,以及“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如,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时,组织学生改编课文,借助表演课本剧的形式体会藏在善意的谎言下的“爱”和“美”,比讲解更有效。

(3)家长课堂。小班化使师生关系紧密的同时,也使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更加紧密,这种密切的家校联系,使家长走进课堂、参与课堂成为可能,使学校教育焕发出多方参与的奇异光彩。“家长课堂”中,家长可扮演三种不同的角色:其一,旁观者。家长只在教室中倾听观察学生的课堂行为。其二,引导者。家长在课堂问题中,协助老师指导学生讨论、活动。其三,传授者。家长传授自己擅长领域的知识。比如,在上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风筝》时,可以邀请会做风筝的家长来介绍风筝,指导学生做风筝,让学生做中学。

三、结束语

实行小班化教学是语文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体现。优化组合、分层教学、走班制打破了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 前置学习、活动教学、家长课堂重新划分了课堂话语权,不仅增加了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目前,小班化教学模式并不成熟,还有待进一步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赵笑梅 文莉 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3)。

[1]许佩君 周养娟 小班化语文协作教学课例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2,(6)。

小班化课堂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教学改革;小班化;研讨式

一、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背景

随着世界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和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已经到了极为紧密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当今世界不能没有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因此,国际问题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影响。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也必将对中国未来的战略机遇期形成挑战。对国际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对于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重要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程将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的基本观点、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在了解西方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讨论当前的热点国际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辩明是非,准确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对外战略与政策,从而形成正确的国际观和全球观。

二、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该课程旨在实行小班化研讨式教学,首先是基于对目前大班化教学弊端的认识:

1.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有的同学将其视为升级版的“形菡策”课,也有的同学将其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对理论素养的提高兴趣不大;

2.教学的组织形式单一,课堂教学人数多,大教室授课,师生交流互动存在很大困难,基本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教学相长难以实现;

3.考核方式简单机械,由于班级多、规模大,又属于考查课程,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都采取交课程论文的方式,这种方式使学生能相对容易地通过考核,但人文社会科学应予追求的学生表达能力,即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无法得到锻炼。

4.单向度的讲授式教学,使得教学内容趋于肤浅,使得学生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了解几近缺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研究能力。

三、小班化教学的设计

本课程是面向本科生开设的小班化、研讨课程。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发表见解,对于切实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该教学流程的设计,改变了以往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授课的做法,使教学内容保质循环更新。

四、小班化教学的成效

小班化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减少班级人数,使课堂讨论互动成为可能。《国际问题纵论》课程每个班级的人数都严格控制在30人以内,课堂教学以学生讨论为主。这种授课取得一定的成效。

第一,实现了以教师“教”为主到学生“学”为主的转变

作为探究高深学问场所的大学教学,在本质上应该是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但是,一般的理论课程因班级人数过多,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只能采取讲与听为主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的学习资源大多来自教师的储备和整理,而且这种资源的流向是单向的,即从教师流向学生。在这种由听讲和记笔记支配的学习行为中,大学生自身积累起来的资源无法呈现在课堂之中,多样性的学习资源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发生聚合反应。小班教学则有可能学生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有一定的主动性,如本课程授课讲教师准备了17个选题(1.国际政治基本理论;2.硬实力&软实力;3.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问题;4.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问题;5.欧洲一体化及中欧关系;6.中国地缘战略问题;7.中日关系研判;8.世界能源问题及中国的能源战略;9.中美关系问题;10.全球气候与环境问题;11.非传统安全问题;12.朝鲜核危机;13.网络与“数字鸿沟”问题;14.网络与民主化;15.中国的国际介入问题;16.全球化与反全球化问题;17.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第一次上课时让学生自主选择,最终根据学生选择,确定了8个选题(1.国际政治基本理论;2.硬实力&软实力;3.欧洲一体化及中欧关系;4.中国地缘战略问题;5.中日关系问题;6.朝鲜问题与中美安全合作;7.网络与民主化;8.中国的国际介入问题)作为本学期学习研讨的话题。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体现。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变成了学生讨论,教师听,教师从课堂的中心变成课堂的组织者,探讨的此导者和辅助者,这样学生也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探究式的学习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探究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火花相互碰撞,他们在交流与思考的氛围里获得了个体表达的自由与机会,并且彼此相互关心、相互欣赏、相互交流、相互竞争,使良好的个性品格得以养成。

第二,实现了从“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评价方式的转变

《国际问题纵论》课程在考核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改革,大幅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课堂发言表现占30%,期中测试采用当堂写作的方式,让学生就一个国际问题写出分析报告,主要考察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这个测试占总分的20%;期末考试成绩只占50%,考核方式也由一般的书面考核改变为主题演讲,每个学生准备一个8-10分钟的主题演讲,这个演讲所有学生参与评分,学生分数按50%计入学期总分。这样就实现了“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在大规模教学班级中,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经常一一点名,学生的迟到、缺课很难发现,学生看报刊小说、发短信、打电话等违纪现象也难以杜绝,教室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状态要调控到最佳状况有相当大的难度。特别是在考核上没能有效反应教学过程的重要性,学生对于教学过程不重视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在小班化教学中,课堂管理的难度大为降低,学生考勤几乎不需要消耗教师太多的精力,学生学习纪律的维持、学习状态的调节都变得相对轻松,教师的课堂管理负担大大减轻。对于考核方式的改变,也迫使学生更加重视教学过程,任何人如果不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各个教学环节上不花时间和精力进行准备,要取得好的成绩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重过程的考核是保证小班化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 第三,实现了课堂内外的无缝对接

由于课程教学主要是研讨,学生必须在课前阅读相关材料,否则无法参与讨论,因此,可以说课程从来教室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在课堂讨论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很多时候,一个话题无法在一次课内讨论结束,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外继续阅读。这样,课堂的教学也自然地延伸到了课外,特别是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为这种延伸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如除电子邮件以外,学生还可以利用QQ群、微信群等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这种课堂内外的衔接自然有效,最终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教学过程。

五、小班化教学的若干经验

由于课程教学以学生讨论为主,而且每次讨论的话题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学生课前对讨论主题有相当的了解,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在课堂讨论时基本上发不言,只能听其他同学讲,如此一来就失去了小班化探究式的意义了。学生普遍反映上这一类课程对自己是个考验,每次上课有紧张的感觉,课前的准备工作也变得十分重要,对于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通过改革,在讨论式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研讨的选题要有吸引力,特别是应具有可可辩论性。由于选课的学生从大二到大四都有,每个学生专业不同,知识基础不一样,兴趣爱好各异,要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在选择讨论话题就要考虑话题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只有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才能引起共鸣,讨论才不会出现冷场的现象。比如,中日关系问题,既是中国国际关系中的一重要论题,也常常是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学生们普通兴趣很高,诸如此类的话题就是比较理想的研讨主题。

2.阅读材料要准备充分,阅读内容指定精确。由于需要事先阅读材料,但因馆藏的原因,同一本书,大部分学生无法同时借到,所以最好是有电子版的书,或者可以提供重要的期刊论文,这样可以保证所有学生有材料可以阅读。与此同时,对方阅读材料的选择一定要做到精细化,每个学生每周要上十几门课程,不可能在这种选修课上花过多的时间,因此,指定阅读的内容一定要做到少而精,要确保每个学生一般情况下都能在上课前阅读完成。

3.充公发挥鲶鱼效应,带动讨论气氛,加强讨论的引导。一堂成功的讨论课,应该让大部分同学参与发言,现实情况却往往出现两极分化,有些同学几乎没有主动发言的习惯,而另外一些同学却是发言积极分子。比较理想的做法,是要充分发挥那些发言积极者的带头作用,形成良好的氛围,不断鼓励消极被动的同学发表自己见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共赢的效果。

六、优化小班化教学的建议

不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国际问题纵论》课程中小班化教学的实施,对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不能在这些方面加以改革,小班化教学或许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小班化教学的环境要有保障。由于高校大班教学的现状,很多高校的教室都是为满足100人以上的教学而设计的,教室内的课桌椅也都是一排排地固定的,这样的教室一般是不能进行小班化教学的。实行小班化教学,对教学空间和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常情况下,教室的空间不宜过大,课桌椅一般是非固定的,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和组合,如环型、U型课桌摆放方式,使得课堂上的人际空间更加人性化。为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小班化教学的教室应该配备电脑和投影仪等必要的设备,以便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

2.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要完善

小班化教学对学校和对教务部门的教学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固定的学时与课程灵活安排的要求之间的冲突如何解决。一般课程都要求按照固定学时、既定时间和地点进行教学,但这种要求对实施小班化教学是不利的,有时一个话题学生讨论热烈,原定学时无法完成,教师不得已要中止课程,留待下一次课再讨论,事实上过了一周以后,学生对讨论的内容已经陌生,也许讨论的兴趣和热情也不再有,这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再如,口头汇报考核方式的认可问题,一方面,教务部门要求加强过程的考核,不能期末一纸试卷定成绩,但真的实行口头考核,又有专家对实际效果提出质疑。最后,是教学成果的评价问题。实行小班化探究式教学,看似教师从讲课中解放出来了,但实际上,从话题设计、材料准备、讨论引导到考核,每一个阶段都比传统的大班授课付出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如还是按照以往的按教学班级人数计算工作量来评价。这样的小班化教学将无法持续。

3.师生的教学理念要转变

小班化教学旨在突破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实施个性化教学,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多方面新的挑战。教师角色至少要发生以下变化:由实践者转化为研究者,由主讲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习惯于退出舞台中央,但却始终主导着演出的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教学理念而进行。上课中要多提多提发散式、开放式的问题,少提聚敛式、归一式的问题,多提挑战性的问题,少提已经定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偏离主题时,要及时有效地予以引导。按照这种方式训练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他们的思维就会日趋活跃,创造能力也会慢慢地得到培养。 对学生而言,要迫使自己改变被动学习的习惯,要课堂有准备,课中有参与,课后有反思。唯有如此,小班化教学才能名副其实。

综上所述,小班化教学是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也是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要使这种教学真正取得实效,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同努力。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如今一种新教学形式――SPOC课程已经出现,笔者以为,这是传统小班课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它的出现必将使小班化教学更具推广性。

参考文献:

[1]李宏敏.我国高校实施小班化教学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09,(2):33.

小班化课堂教学论文篇3

所谓小班化教育就是相对传统的大班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交流时间充足,课堂互动交流氛围浓厚,符合“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做到了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俯下身子与学生面对面交谈。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进城务工子女也随父母进入城市就读,导致农村小学的生源减少。乡村小学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学龄儿童的数量会呈现下降趋势。为了减少人力资源浪费,提高教学效益,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得以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享受与县城、乡镇中心校同等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平等、均衡发展,积极开展小班化教学已成为农村小学教育的一种趋势。

现结合自己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历,谈谈自己对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认识。

一、小班化课堂教学的优势

1.小班化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小班化课堂教学,老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当中,弯下腰来与每个学生交流、讨论,师生零距离合作,所有学生均会受到老师的感染,心灵受到震撼,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2.小班化课堂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班级人数少,老师就可以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而有的放矢。面对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作业中的问题,教师与学生可以面对面讨论解决,教师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辅导,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层次不同,学情也就不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制订出不同的学习目标,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讲与练,对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层评价。如此这样,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才能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教师并给予合理、科学的评价与激励,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全面发展,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3.小班化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班化教学更多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比如,语文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小班化教学中对学生听和说的能力培养与提高上作用较大。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首先必须学会聆听,在认真听取后针对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分析能力,做出思考、质疑、评价、答复,并且能够用“我的看法是……”或者“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等句式进行表达。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听、说、写等综合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为了进一步巩固素质教育的发展成果,更好地开展小班化课堂教学,应当加强学生的兴趣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加强课外实践,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紧密做好家校共同教育工作,逐步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确保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小班化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

1.合作不一定需要“合坐”

小班化教学模式与“杜郎口”教学模式相比,两种模式有共同之处,可以相互借鉴,但完全不能混为一体。例如,课堂教学过程中调整座位,其目的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合作交流机会,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作业抄袭、课堂纪律较差、课堂注意力分散等。

2.过分注重合作,忽视了独立思考

在小班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的时间充足,而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了,导致课堂热闹有余,而冷静不足,学习积极讨论氛围很好,但是独立思考完成效果降低。例如,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品读文章、赏析语言的环节,则需要学生静心思考,细心品味章节内容,深切感受自己对于文章原本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如果在课堂上老师为了体现合作交流,这一环节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不同生活经历的学生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而一味地交流讨论只会阻碍学生的个性思考和个性思维,久而久之,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时间少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化,便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合作的形式单一

学生围坐在一起开展小组讨论,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课堂学习浮躁虚夸,肤浅不深入的学习习惯和风气,学困生形成了一种依赖性,离开了小组就无法学习,善于发表见解、意见的学生占据了小组讨论的主角,一些不善言谈的学生只是一味地跟着附和,并且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合作方法的指导,名为合作学习,这种情况下还要完成教学任务和内容,就无法全面关注到学困生,实际上也就成了少数优生的个人论坛,交流发言也就变成了个别人的主观认为。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探索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行之有效的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会使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效果有效化,这是我们每一名小班科任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从实际出发,深入课堂教学过程,抓住学生个性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水平,就一定会探索出符合农村小班化教学的新模式。

小班化课堂教学论文篇4

2013年11月下旬,我刊广东站组织了广州、中山和东莞等地45所中小学的350余名校长及业务骨干考察了松山湖中心小学、龙岗中学、松坪学校及华侨城中学,深入细致地了解了它们的特色教育开展情况。

作为随行记者,笔者与考察团成员一同领略了松山湖中心小学的“班级精神家园建设”模式、龙岗中学的“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松坪学校的“先学后研·三段六式”模式以及华侨城中学的“GIFT—思维素质构建”模式。

在为期两天的考察活动中,这四所学校在教学改革、教学实践中有什么经验值得借鉴?考察团成员在观摩与交流中收获了怎样的实战经验和专业灵感?本期《深度报道》将为您呈现。

记者手札

为自主创新力喝彩

2013年11月20日上午,考察团来到本次活动的第一站——松山湖中心小学。在这里,一堂德育示范课具体体现了该校“班级精神家园建设”的创新内涵,具体包括两点。其一,“一、二、三”策略,即一条主线:主题活动;两种模式:案例分析、自主管理;三项策略:个性命名、班级博客和值周风采。其二,道德教育目标,即把学校打造成师生的精神家园,尽可能创设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发现生活、感悟生活和体验生活的道德性,并经历生活的道德要求和冲突,最终形成自己的德行。

离开松山湖小学,考察团来到本次活动的第二站——龙岗中学。龙岗中学的“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备受关注。在交流、讨论环节,龙岗中学“四人合作小组学习”模式的主讲教师在微格教室为诸位教师答疑解惑,就“如何对不同学生分组”“如何展开教学设计”等细节性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2013年11月21日,考察团来到本次活动的第三站——松坪学校。松坪学校小学部“先学后研·三段六式”的教学模式非常重视学生的自学和预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组组互动的研究性学习。例如,在教学《长征》一课时,课堂以学生诵读和自主体会为主,即在诵读中品味,在品味中诵读。合作小组中的每个学员都能从诗文的各个方面进行精彩解读,显示了他们充分的课前预习。其实,学校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认同,教师认同之后,新课程改革才能更为顺利。

离开松坪学校,考察团来到本次活动的最后一站——华侨城中学。华侨城中学将“享受教育”作为办学的核心理念,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入手构建独具特色的“GIFT—思维素质构建”模式,既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注重将快乐带进课堂;既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又让教师的教学成为一种享受。起初,不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持怀疑态度,但随着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学习,他们逐渐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好处,因此,认同并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这次特色教育考察活动约有50多位教师积极参与,反响热烈,他们都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收获更多经验,提高自身水平。通过考察发现,特色教育主要以新课程改革为重心,深入探讨颇具特色的课改模式,力求从理念到教学、从教师到学生都呈现出崭新面貌。

校园巡礼

松山湖中心小学:班级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我们每年都会关注,学生在毕业时,是急于离开这所学校还是非常眷恋这所学校?”松山湖中心小学校长刘建平颇有感触地说,“如果急于离开学校的学生比较多,那将是教育的悲哀”。

班级精神家园的建设

为了让学生眷恋学校,为了让班级成为学生的家,松山湖中心小学竭力打造班级精神家园,从培养学生爱同学、爱老师和爱集体入手,让班级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让学校成为学生眷恋的地方。

松山湖中心小学的“班级精神家园建设”模式已有七年历史,并摸索出一套独有的班级建设模式——“文而化之”,即以颇具个性的班级文化铸就精神家园,也就是说,班级成为教育的生态区,班级工作注重精神文化建设。

一方面,主题活动是班级建设的主线。例如,“我爱我家”“糖果甜心”“做事有始有终”“食品安全知多少”和“志向与学习”等主题活动均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再回到生活中。另一方面,每个年级的主题活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一至六年级主题活动的侧重点分别是“我与己”“我与家”“我与人”“我与国”“我与他”和“我与天”。总之,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

除了主题活动,班主任在每次的班主任例会上,不仅布置近期的班级工作,更针对班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班级的个性化建设

首先,别具一格的班名生动体现了班级的个性化建设。例如,“酿蜜坊”“智慧谷”“太阳家族”“青青葵园”“快乐丛林”“春华秋实”和“松湖雏鹰”等意蕴十足的班名,寄托着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殷切期望。此外,班徽成为班级的精神象征,班歌每个人都会唱、爱唱,班级口号更是铿锵有力,催人奋进。班级的个性化建设首先由班主任提出目标,并选择适合的班名、班徽、班歌和班级口号,在获得学生的认同后,向政教处申请。只有班主任对所带班级的发展方向和精神面貌了然于心,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班级的个性化建设。

其次,班级博客展示班级风采,成为家校沟通的平台。班级博客大到版面设计和栏目设置,小到颜色选择与字体大小都有统一规定,都要与班级个性化建设的内涵相匹配。在班级博客中,既有针对班级问题的讨论帖,又有班级自行落实的各种调查,还有学生的优秀作文片段。总之,班级博客记录着可爱的学生、可敬的教师和可亲的家长,成为班级网上的精神家园。

最后,值周班级工作是班级自主管理上升到学校自主管理层面的一大举措。从“我的风采我展示”到“我的岗位我负责”,从“红领巾广播站栏目广播”到“国旗下讲话”,班级参与值周工作不仅能展示班级的精神风貌,更能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刘建平说:“若干年后,学生或许不再记得语文、数学和英语的成绩,却清楚地记得曾经所在班的班名、班徽和班歌,记得某次国旗下的讲话,记得某个广播站的节目,那就是松山湖中心小学‘班级精神家园建设’模式的成功。”

龙岗中学:一场自下而上的课程改革

龙岗中学的课程改革由教师自行摸索,并在学校统一推广下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从初期的全面铺开,到后来的示范班,再到最后的课题班,这一过程呈现出逐渐收缩的特点。如今,课题班的所有文化课都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且成效显著。在这次课程改革中,鼓励教师的自主探索精神最具借鉴价值。

科学引导课改模式

龙岗中学的课程改革,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改变。“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之所以成效显著,并形成较为科学的、自下而上的课改模式,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尊重教师的课堂自。龙岗中学从2007年12月开始全面推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但效果不理想。经调研发现,并非所有教师都适合“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因此,学校决定尊重教师的课堂自,按照教师的意愿开展教学活动。其二,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龙岗中学的“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申报了国家课题,2010年结题之后,为了推广课题结果,学校设立了课题班,并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课题班的所有文化课。此外,学校还组织教师研习相关的理论。其三,具有完整的操作模式。龙岗中学的课程改革不仅思路明确,更具完整的操作模式,因此,想要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可学习和借鉴。

鼓励自主探索精神

龙岗中学校长縢细浪将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分为三种:一是不少教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方法很有效,不愿修改;二是参与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部分教师不仅没有学到精髓,更丧失了自己擅长的教学方式;三是少数教师被动参与课堂改革,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归根结底,课堂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

在龙岗中学率先实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刘锦钰老师说:“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从繁重的任务中解放自身;另一方面,看到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使人有一种满足感。”其实,“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灵魂在于课堂设计,只有好的课堂设计,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竞争中互动,在互动中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只有鼓励教师的自主探索精神,他们才能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最终获得长足的发展。

松坪学校:渗透文化、充满活力的课堂

在松坪学校的“先学后研·三段六式”模式诞生之初,学校的美好愿景就是:期待渗透文化、充满活力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思维碰撞,智慧闪烁,情感交汇,文化流淌,生命升华。

形成模式,寻求变式

四年后,在“先学后研”的课堂上,学生既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业成绩;又充满智慧,富有感情,有文化;还变得自强、自信,并收获成功和幸福。同时,教师获得发展,教师团队精神在课堂改革中悄然形成,一批教师名声鹊起。

“三段六式”模式初步形成之时,时任校长以“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正在走出这条路”为题,提出在全校推广“三段六式”模式的构想。随后,学校动员家长和学生一同推广“三段六式”模式。

后来,学校通过学习、借鉴、实践、总结和提升等方式,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模式,最终形成了“先学后研·三段六式”的模式,即学生以学案为指导,自学新知,发现并提出疑问,以形成研究课题,然后小组分工协作,探究疑难,展示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形成技能。

学校鼓励教师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例如,语文教师李星到杜朗口中学观摩和学习,回来后,她大胆实践,最终摸索出适合小学高年段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她的成功激励了和她搭班的数学教师周莫涵、英语教师李兰英,最终两位教师也分别找到了适合小学数学和小学英语高年段的教学模式。

建构模式,全线铺开

在学校看来,课堂改革最终的成功还在于:建构模式,全线铺开,最终形成常态化教学。为了激励全校教师大胆尝试、落实课堂改革。学校研究制定了与课堂改革相关的各种制度,并成立专门的课堂教学改革考核小组,旨在让教师认清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这种氛围下,更多教师开始关注课堂教学改革,并积极改进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例如,四年级(2)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刘谨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如痴如醉,她多次把学生带到“课改标兵”李星的课堂,让自己的学生看看别人的学生是如何自学、讨论、质疑与合作的,最终把自己的课堂变成渗透文化、充满活力的课堂。

如今,在松坪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不仅深入人心,更成为学校的重要文化。总之,课堂教学改革激起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真正热情。

华侨城中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华侨城中学成立于1981年,之前一直是企业办学,直到2000年转为政府办学,自此,学校开始了飞速发展。在副校长陶芸看来,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因此,要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就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

生本理念下的“卓越”课堂

其实,华侨城中学拥有较为成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小组以“搭配均匀”为原则分组。具体有三点:一是综合考虑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人际关系等;二是小队成员男女结构适宜,开朗的学生与文静的学生搭配、学科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学科基础较差的学生搭配;三是每个小组安排6—7人,不仅设置一位中心组长,更根据组员的特长安排相应的职务。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小组的具体运作也有三点:一是讨论问题时,先是同桌一对一讨论,若不能解决,就把问题交给中心组长;二是每个组员不仅要分担一至两科学科长的职责,更要分担纪律、统计、纠错、展讲、展写和组织协调等任务;三是不仅组内管理要明确,组与组之间的管理更要有纵横之分。归根结底,分组学习旨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此,学校经过多次调研和会议,构建了“GIFT—思维素质构建”模式(GIFT是引导guide、创新innovate、自主independent、发现find和团队team的英文缩写)。引导、创新自主、发现和团队正是华侨城中学定义“卓越”课堂的基本元素。

陶芸强调,学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学为主,生为本”的理念,以知识问题化、预习结构化、课堂生本化、展示多样化和评价多元化为基本原则,最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观念转变中的高效教学

学校实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难点在于教师观念及态度的转变,为此,华侨城中学有两个举措。其一,领导率先垂范。华侨城中学校长刘良斌将近60岁,还冲在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线。领导走在最前面,这对所有教师来说都是无言的鞭策。其二,学校组织教师向名师、学者以及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成绩突出的同行学习。

课堂教学改革使华侨城中学的课堂教学焕然一新。具体有三点:一是课堂成为学生体验幸福、享受成长的殿堂,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获得全面提升;二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行为得以转变;三是教师既实现了专业发展,又体验到身为教师的职业幸福。

的确,课堂教学改革是为了更接近教育教学的本真,具体须做到四点:一是课堂教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循序渐进,纵深开掘;二是领导班子的决心和各种保障措施是课堂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三是营造健康的学术氛围,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打造一支骨干队伍;四是做到科学评价与激励,加强学习与交流,并注意总结与提升。

权威声音

引领革新,大有可为

——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卿素兰

《中国教师》:新课程改革推行十余年,您对全国的课堂教学改革怎么看?从全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反观深圳南山区的课堂教学改革,您有怎样的感觉?

卿素兰:新课程改革已推行十几年,从全国范围看,它对教育教学理念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具体情况不尽相同:有的教师受益颇深,认为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的教师在夹缝中生存,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缺乏深刻的理解。

在深圳这样经济发达的城市,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的确走在前面。其中,南山区的新课程改革颇具特色。总体而言,学校的组织形式、桌椅摆放以及教学流程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具体来说,可分三个层面:一是南山区的教师基本上是外地调来的名师,虽然他们经验丰富,但有部分名师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这需要时间转变他们的思想;二是南山区的学校从创建模式到微调模式,一直在不断探索,逐渐成熟;三是南山区的学生纷纷受益,虽然受益程度不同,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越来越强。

《中国教师》:您觉得怎样的学校更容易推行新课程改革?怎样的校长更愿意推行新课程改革?怎样的教师结构更适合推行新课程改革?

卿素兰:一般来说,民办学校比公办学校更容易推行新课程改革,毕竟公办学校还有体制的限制。在公办学校中,小学阶段最易推行新课程改革,初中阶段次之,高中阶段较难。

其实,大部分校长都支持新课程改革,尤其是那些有较强发展意识的校长更希望借助新课程改革使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当然,大部分教师也支持新课程改革,尤其是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更易接受新课程改革。的确,部分资深教师自我观念较强,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有一定难度,因此,新课程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

《中国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您觉得教师应培养学生具备怎样的能力?

卿素兰:我觉得,教师要培养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思维能力包括:发散性思维能力和聚焦性思维能力。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沟通、交往、组织、合作、表达与思维能力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归根结底,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让学生受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中国教师》:现在出国的学生年龄越来越小,有的学生甚至小学毕业后就选择出国。那么,我们目前新课程改革的模式跟国外的教育模式是否贴近了?

卿素兰:方向基本一致,但国外不会对课堂进行质量测评,并且学习能力不再是唯一的培养标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交往能力、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也成为培养目标。总之,新课程改革具有前瞻性和正确性,未来必定大有可为。

《中国教师》:目前正在尝试新课程改革的学校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卿素兰:具体有四点。其一,校长的认识是否到位。其二,是否有真正懂教育教学的专家、学者参与新课程改革。其三,学校是否给予教师发挥的平台和机会,对教师是否有激励政策。其四,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必定存在程度上的差异。

考察团论坛

晓园中学主任凌艳秋:课堂诠释个性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师生交流、评价监督,以使学生自主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最终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例如,松山湖中心小学。其优势有两个:一是让学生作为主体自主学习,既提高学生的素质,又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二是相关主题班会的举办,使学生的自身能力凸显,个性发展得到诠释。这样,既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又活跃课堂气氛。

花都剑岭小学主任林惠梅:从知识课堂变为情感课堂

在教学环境和教学理念相结合的前提下,教学从科学的世界进入生活的世界,课堂从知识课堂变为情感课堂。例如,松山湖中心小学。学校努力培养学生的文雅气质和探索习惯,认为这比基本知识的教学更有意义。又如,松坪学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学生能力的高低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有展示的机会,并收获成功的喜悦,最终更加积极和主动地学习。

广州市江南外国语学校校长徐卫红:享受教育也是享受幸福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应做到三点:一是使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二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三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导”,学生应展示“演”,以收获崭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例如,华侨城中学。它提出的“GIFT—思维素质构建”模式将育人环境与自然相结合,使学生善于学习,拓展思维。这样,学习变成了快乐的事,获得教育就是获得成功和幸福。

猎德实验学校校长黄亦斌:以人为本,以生为本

新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例如,松坪学校。其优势有两个:一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层次设置教学模式,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使各种年龄和不同层级的学生参与相应的学习,最终获得不同的发展;二是关注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最终形成较为成熟、可操作和借鉴的改革模式。其弊端有三个:一是由于教师的能力具有较大差异,所以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有所不同;二是教师在应用合作模式时,存在形式主义的弊端;三是教学缺少现代化设备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广州开发区第二小学校长李悦新: 完美演绎“思、研、行、著”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需要教师静心思考和努力钻研,以拥有独立的人格与自由的思想,最终感染学生。例如,松坪学校。在“先学后研”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完美演绎“思、研、行、著”,体现学校教育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的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学生的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学生的创造性;以培养情感为动因,注重学生的感受性;以训练语言(能力)为手段,着眼学生的实践性。

海珠区金影小学主任李瑞芳:“教”与“学”的和谐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自由、民主与和谐的氛围;师以教为乐,生以学为好,旨在形成美好的教学形态。因此,针对特色学校,须依托校本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并在专家的有效引领下,凸显学校的特色。例如,松山湖中心小学、龙岗中学以及松坪学校,它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仅打破常规,更彰显“教”与“学”的和谐关系。

小班化课堂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环境微生物学;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35-03

小班化教学是20世纪70年代欧风美雨的产物,与个别化教学旨趣一致,都是为了克服时展班级授课制逐渐显露出来的弊端,在欧美教育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取得了丰厚的绩效。小班化教学在中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和上海等地借鉴国外小班化教学的经验,并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小班化教学实验,经过多年实验,在改革中不断推广,已经走进改革的关键期和深入区,需要理性判断和深度反思。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科学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意义重大。从2008年伊始,笔者就一直从事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工作,期间亲身看到了环境科学专业在人数上的激增,学生数量的增加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教育扩张的速度,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难以避免的教学质量方面的问题。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多,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更难以进行“因材施教”。然而随着原来承担4个教学班的教学减少到1个教学班的教学,学生数量相对减少,为开展小班化教学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本课程的内涵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笔者采用小班化教学形式,进行了多年的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亲身体验到了小班化教学的魅力,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还有利于学生的学,本文尝试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厘清小班化教学在环境微生物学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影响。

一、核心概念界定

教育界概念万千,容易泛化,容易致使含义模糊,表达概念的词语指称的对象不确定,遂存在偷换概念的可能性。似乎人们都知道环境微生物学,尤其小班化教学的泛化概念,然而却不一定知道其究竟,因此,概念界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关于小班化教学的研究已如汗牛充栋般之多,然关于小班化教学概念的研究却尚未达成一致的共识,笔者尝试结合两位研究者的观点,尽力阐释清楚小班化教学的概念。小班化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的,在减少班级人数的同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通过改革的方式,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教学是指通过安排不同形式的专业发展活动,协助教师制定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教学策略,并且要求掌握在小班教学的同时,如何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提升教学效益的教学形式。由此可见,小班化教学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减少学生人数,而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课堂教学环节、班集体建设等诸方面都需要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教育形式。因此,小班化教学是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深入研究和分析小班教学可以看出,其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充分了解并尊重每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再像传统教育那样进行统一规格化教学,而是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学习课程、评价方式和奖惩制度等。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基于环境微生物学新兴学科课程的独特性,在学生人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超越传统班级授课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升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小班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笔者于2012年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生物系访学期间,有幸旁听了马修博士主讲的环境卫生学课程,亲身观察了其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运用,也深深感受了小班化教学的魅力和优势,小班化学生人数较少,约翰・杜威主张的减少教师解释(讲授),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活动讨论)成为现实,学生的参与率、积极性很高,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受此吸引和启发,加上学校政策支持,笔者结合自己在《环境微生物学》多年的教学实践,开展了多年的小班化教学实践的尝试。整个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原则,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目的,通过启发式问题的设置、讨论课的参与,把原来大班课堂难以运用的教学方法在小班化教学中加以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课程教学的热情,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能力。

(一)启发式问题的设置

班级授课制主要强调教学效率,主张以教师为中心,提倡教师的讲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会陷入“满堂灌”的窠臼,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低,很难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差异,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在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小班化教学实践中,班级人数相对较少,大约维持一个教学班有25~30名学生,教师能够在很短时间内了解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个性特点、学习习惯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启发式问题引导的模式,每章节设置具有启发性的引导式问题,该部分呈现在前一个章节末,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预习学习内容,并在课堂开始前进行简单的提问,以便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在每堂课结束后,结合本章学习内容及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进展,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寻找资料,合作交流,并提交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鼓励学生尝试在课堂上汇报,促进深层次学习的进行。

小班化课堂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 清末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方法 改革

教学方法与社会的文化背景及教学内容有关。中国封建社会专制君权高度发达,思想文化钳制紧密,教学内容主要是从属于人文领域的圣贤典籍。因而教学方法的特征是重视机械记忆与复述和文字形态的学习,以便培养以帝王意志为律令、以儒学教诲为信条的忠臣或顺民。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输入和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改变了中国古典的教学内容,也动摇了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教学组织形式是社会对教育需要程度的产物。古代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对人才的需求量不像近代社会那么庞大,多实施个别指导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也单一化,以“师授学承”的注入式灌输为主,辅之以自学讨论。近代大工业革命兴起之后,对人才的需求量猛增,古代教育机构那种手工作坊式的小批量生产方式已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新的教学内容也要求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清末新政废科举兴学堂,学生人数激增,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势在必然,西方的班级授课制成为一种历史选择。

1.班级授课制的普遍推广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常态的组织形式,它的要点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每个班级都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术业各有专攻的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进度面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学科程度及编制章第二》第十五节:“堂内人数之多寡,以学级数之多寡为定。一初等小学堂之学级数,至多勿得过十级(初等小学堂每半年收新学生一次,五年毕业期内共应收新学生十次,入学既有久近,学业因有深浅。一堂中学生高下之等,必多参差不齐,则教法亦不同等级,故名为学级。同一学级者,讲授时同为一班,即学堂中学生分头班二班三班之说也)。”①

《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学科程度及编制章第二》第十四节:“学堂内人数之多寡,以学级数之多寡为定。一高等小学堂之学级数,至多勿得过八学级(高等小学堂每半年收新学生一次,四年毕业期内共应收新学生八次,入学既有久近,学业因有浅深。一堂中学生高下之等,必多参差不齐,则教法亦不同等级,故名为学级。同一学级者,讲授时同为一班,即学堂中学生分头班、二班、三班之说也)。”②

《奏定中学堂章程・学科程度章》第三节:“中学堂之学级,当以同学年编制之,其每一学堂之级数,之多不得过五级。”③第七节:“中学堂教员,本应各就所长认定一科目,分教若干班学生,惟各省学堂初办,断无许多之教员,应选有兼长之教员,使认教二、三科目。”④

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力量,它能有效地培养较多数量的学生,提高教学效率,1901年以后开始在我国普遍推广,至今仍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2.单班(级)复式授课制

单班(级)复式授课制、二部授课制是班级授课制的变态形式,清末由日本传入我国。

清末,学校初兴,规模较小,不少学校只能采用“单级教授”(单级教授即单班学校one―class school)的教学。地处穷乡僻壤的学校,一些经费、师资缺乏而又学生过少的学校,往往就采取单班教学。中国当时的单级小学一般是学制为四年的初级小学,有点类似中国古代的私塾,但教学内容、学校性质和管理方式都截然不同,特别适用于近代教育刚刚起步的阶段。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学科程度及编制》第二十二节:“全堂儿童,其功夫深浅同等、教授同班、编为一学级之学堂,名为单级小学堂;其功夫深浅不同等、教授不同班、编为二学级以上之学堂,名为多级小学堂;其功夫深浅虽同等,教授虽可同班,而限于屋舍狭窄,只可将儿童分为二起教授,各占半日名为半日小学堂。”⑤在这种特殊的编制方式下,教学方式也不能不有些改变。1911年8月5日,学部奏拟订单级教授、二部教授办法折,单班教授即把几个年级的学生全部编在一个班里;二部教授则将全堂学生于一日之内,由一教员分为前后半日教授。其编制之方,则有单式二部及复式二部两种:单式二部得适用普通教授法,复式二部则须用单级教授法。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奏定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章程在各自的“学科程度及编制章程第二”中,列有专节论述教法。

第十一节:“凡教授儿童,须尽其循循善诱之法,不宜操切以伤其身体。尤须晓以知耻之义,夏楚只可示威,不可轻施,尤以不用为最善。”

第十二节:“凡教授之法,以讲解为最要。讲解明则领悟易。所诵经书,本应成诵,万一有记性过钝,实不能背诵者,宜于试验时,择紧要处另其讲解。常有记性甚劣而悟性尚可者,长大后或渐能领会,亦自有益。若强责背诵,必伤脑力,不可不慎。”⑥

奏定初级、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均把教育类科目列为公共必修课,专门设有教授法、各科教授法等课程。还要求师范学校的教师在讲授各门学科时,都要兼讲如何教授的次序法则,使师范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该门学科的教法。章程规定了师范学校学生必须有教授实事练习,即:“当使该师范学生于附属小学堂练习教育幼童之法则。……”⑦

清末最为流行的教育理论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教育理论。这种方法注意到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和有机联系,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相适应,重视教学和知识的系统性。中国传统教学方法无视儿童生理心理特征和教学系统性,因此二者有本质的不同。在急于寻求与新教育相适应而又简便易行的新式教学方法的清末,赫尔巴特学派的分段教授法受到了热烈的欢迎。1903年,大清新法令明文规定要采用阶段式教学法,主要指的是五段式教学法。1909年蒋维乔等编写的《各科教授法精义》,采用的就是五段教授法,对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除了上述课堂教学的根本方法之外,清末引进的其他辅助教学方法还有不少,比较重要的有:实验法、实习法、直观法和参观法。这些方法的实行,改变了传统的文字学习方式,抽象的书面知识转化为某种直观的形式,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清末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它能有效地培养较多数量的学生,提高教学效率,1901年以后开始在我国普遍推广,至今仍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清末教育改革使中国教育步入现代化的轨道。

注释:

①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01.

②同上:315.

③同上:319.

④同上:325.

⑤同上:302.

⑥同上:301.

⑦同上:404.

参考文献:

[1]庞卓恒.什么是现代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小班化课堂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蓝墨云班课;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0-0179-04

1.概述

《教育信息化十年l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要求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建立新型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育模式,推动教育改革。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学习交流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教育,呼吁教育的变革。翻转课堂应运而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给教育带来新的活力。任何移动设备或PC上,您都可以轻松管理自己的班课,管理学生、发送通知、分享资源、布置批改作业、组织讨论答疑、开展教学互动。

蓝墨云班课是一款实现轻松有趣的互动教学平台,该平台实现课程信息、学习要求、课件、微视频等学习资源即时传递到学生的移动设备上,老师可随时开展投票问卷、头脑风暴、作品分享、计时答题等互动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的移动设备从此变成学习工具,不再只是社交、游戏……。

2.蓝墨云班课平台支持翻转课堂的基础

1)翻转课堂是从英语“FlippedClass”翻译过来的术语,又称“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等,最初的教学实践来源于美国林地公园学校,基本思路是:传统教学是课上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再完成作业,而翻转课堂是把传统的教学过程翻转过来,学生在课前,完成了针对新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交流讨论、汇报展示、拓展提升。“翻转课堂第一次用技术的力量,催促或者倒逼传统课堂发生结构性改变,解决当下教学功能性、主体陛、选择性缺失”。

翻转课堂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改变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成为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导学案、微课),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创设情境、问题探讨、成果展示、交流分享),这样,就使“课堂上听教师讲解,课后回家做作业”的传统教学习惯、教学模式发生了“颠倒”或“翻转”

变成“课前在家里听着老师的视频解讲,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做作业”。这一进一出,教学时空结构、教学的活动流程、师生关系、学习组织及其课堂评价都改变了。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翻转课堂若没有信息技术支撑是不能完成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带来很大影响,包括教育资源变化、课堂变化、课程变化、教学评价变化以及教学方式变化等。

2)蓝墨云班课平台简介

蓝墨云班课是一款基于移动终端的及时反馈互动免费教学工具,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创建课程云班课,并生成邀请码,学生可使用邀请码加入老师的班课。在课堂内外,老师和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如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答疑讨论、计时测试等,投票问卷活动开始后,老师可及时看到反馈结果,头脑风暴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使课堂更加活跃、有趣,老师还可以点评,答疑讨论,可实现专题讨论、分组讨论和课外答疑,计时测试,可以随时开展课堂小测试,帮助老师及时掌握的学习状态,当开展翻转课堂和微课教学时,老师可在课前推送微课、课件、资料等学习资源,学生每一次学习或参与活动,获取经验值,实现老师对学生的过程性的评价。

3.蓝墨云班课平台支持翻转课堂的基础

蓝墨云班课平台包括教师端和学生端,支持PC、移动、平板等教学设备,教师端功能包括了创建班课、资源上传(图片、视频、网页链接、PPT课件、Word文档等)、创建活动(作业任务、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答疑讨论、测试)、通知、创建题库等。学生端功能包括加入班课、签到、学习活动(作业提交、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答疑讨论、在线测试)等。

1)创建班课。登录蓝墨云班课(http:///)或手机APP,输入学校及院系、课程、数字教材、学习要求、教学进度、考试安排、班课封面等信息后完成班课创建。笔者创建班课为《网络技术》,邀请码:207161,在课堂上或通过微信、QQ等方式分发给学生,学生下载APP安装后注册自己的帐号,并使用邀请码加入班课。学生使用云班课的终端设备包括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机,课前课后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自主学习,课中使用PC机进行交流讨论、成果分享等,使用PC机可避免微信、QQ等信息的干扰,提高教学效率。在班课成员中,详细列出了班课成员人数、学习进度、成员信息、获得的经验值等信息,也可查看每个成员的学习行为记录,经验值获取的明细,如果绑定数字教材,可了解到教材学习情况、阅读时间、学习进度、观看视频、练习情况等信息,老师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班课资料。老师可推送资源给学生进行课前自学,资源包括了图片、音视频、PPT课件、Word或Excel教案、超链接等,每个资源可设置标题、分组、类型、经验值、上传方式等,资源分类有助于学生迅速找到相关的资源,经验值可激励学生完成学习,教师也可根据学生获取的经验值来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上传方式可选手或自动完成,上传可在手机端或PC端完成,手机端适合上传手机拍摄的图片或微信链接,PC端上传容量较大的文件,如视频、PPT课件等。笔者在NAT技术应用教学中将资源分类为NAT技术应用(Word/Excel)、NAT技术动画(Flash)、NAT技术课件(PPT)、NAT技术微课(mp4)、技术加油站(超链接)、思科Aspire虚拟仿真游戏攻略(图文)等。

3)测试。测试主要用来测试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效果,在创建测试活动前老师需要登录云班课的PC端,选择不同的课程和章节,创建测试题,试题分为单选和多选题,每题可设置不同的分值、难度系统和知识点等,题干、选项和解析的描述可以增加图片、公式或音频文件,其中的“解析”描述能在后续的测试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试题。试题库创建完成后,就可以创建测试活动了,在设置测试活动的标题、分组、经验值、测试时间、重复次数、题目顺序和查看答案方式后,在试题库中选择试题,完成测试活动创建。老师可随时开始测试活动了。笔者在NAT技术应用教学中,依据教学目标,创建包含NAT技术的知识点的50个单选题和20个多选题,并分别创建了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三个测试活动。课前测试侧重NAT概念和NAT设置命令理解,课中测试侧重NAT配置及调试和NAT故障分析及排除,课后测试侧重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价。通过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测试结果的分析,结合答疑讨论,梳理出学习中的难点,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使课中教学更高效,更有针对性。

4)答疑讨论。是一种线上面对面的答疑或讨论的互动环节,类似于微信朋友圈的功能,但云班课答疑讨论更适合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首先教师创建答疑讨论题,包括了标题、分组、经验值(建议不设置经验值,防止学生刷分,教师可在讨论过程中给予点赞,学生获得经验值)、允许图片语言发送等,随后可开始答疑讨论了,学生可以打字、发语言、即时拍照等,老师可随时进行解答(问题和回答可以连接在一起同时发送),参与学生的讨论,需要的内容可保存到答疑库中,当然老师随时可督促未发言的同学,答疑讨论结束后,学生可看到答疑讨论整个过程中师生的发言。笔者在课前创建了“NAT技术,N,A,T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课中创建“请你列出已排除的故障点”、课后创建“谈谈如何规划校园网内网和外网”等,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高。

5)头脑风暴。是一种线上背对背发言互动模块,该模块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言,相互之间互不干扰。首先老师创建头脑风暴,包括标题、分组、经验值、题干(可上传图片),老师根据教学需求随时开始活动,学生提交结果后,老师对学生的发言加分类标签、点赞等,活动结束后,老师分享每个学生的发言。笔者在课中创建了“什么是公有地址和私有地址”、“IPv4与IPv6的区别”、“NAT静态地址转换命令”等,学生积极性充分调动,同时也让老师随时调整教学进度,提高教学针对性。

6)作业任务。可帮助老师轻松布置作业和任务,并通过小组互评减轻老师的负担,提升学习兴趣和效果。首先老师要创建作业任务,包括了标题、分组、经验值、任务详情(文字、手机拍照或9个以内附件)、小组划分方式(不划分小组、随机划分小组、线下划分小组)、评价方式(老师评价、指定学生评价和学生互评)、设置评分点等。活动开始后,学生收到作业任务信息,加入小组后,提交完成的任务,学生可进行评分和留言评价了。笔者在课前设计了“请你们划出实现NAT技术的拓扑图”,课中设计了“搭建NAT网络”、“配置动态NAT允许公司员工访问互联网”、“配置静态NAT公司WWW服务器”、“实战PK”四个作业任务;课后设计了“设计学校NAT网络方案”。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作业任务中,完成质量较高,达到了教学目标。

7)投票问卷。是老师最常用的快速收集学生意见的模块,老师首先创建投票问卷,包括标题、分组、经验值、题干、选项,完成后,老师根据教学需要随时开展投票问题,开始后,系统提示所有学生参加投票问卷活动,学生提交结果,老师即时看到反馈信息,也可以提醒未参与投票问卷的学生来参与活动。笔者在课前设计了“网络安全相关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反馈结果,分析学情,有针对性进行教学设计;课中设计“评选最强实力小组”投票,活泼课堂气氛,鼓励小组合作,协作学习;课后设计“学习调查”,让老师了解学生学习达成情况(非知识与技能)。

4.蓝墨云班课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模式

笔者以参加江苏省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大赛《NAT技术的应用》为例,浅谈蓝墨云班课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模式,内容包括了资源开发及设计、教学活动设计。

4.1资源开发及设计

在翻转课堂中,知识传授过程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因此,老师准备工作尤为重要。在课前学习阶段,老师需要准备学习资源,包括学习任务单、微课视频、专题学习网站、企业调研、测试题等。

4.1.1设计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是指老师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引导的学习文本,包括了学习目标、背景/准备工作、学习引导、问题思考、调研报告等,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线索,在课前通过蓝墨云班课的通知功能发送给学生。

4.1.2企业调研,完成问卷调查

学以致用,如果学生能了解所学知识和技能在以后的工作中的应用,可大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企业调研,是学生在课前在老师的组织下,由企业工程师现场讲解,交流互动,通过“看、听、问、写”,完成调研任务,在蓝墨云班课的作业任务中上传调研报告,在投票问卷中完成相关的调查问卷。

4.1.3微课资源

微课是指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视频。老师在课前,需要将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等制作成微课视频,通过蓝墨云班课上传到资源库,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制作了“PAT技术、动态NAT、静态NAT、NAT配置”等微课视频。但受时间、技术的限制,老师制作高质量的微课难度较大,目前网络学习资源非常丰富,不乏好资源,如MOOCs、网易云课堂、微课网等在线学习网站,老师只需要把微课视频的“链接”上传到蓝墨云班课。

4.1.4设计测试题

课堂能不能翻转,关键是学生在n前能否完成自主学习,形成“问题”,测试是有效的检测手段之一,老师在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等科学设计测试题,通过学生的测试反馈,疏理问题,突出重点。测试分课前、课中和课后,蓝墨云班课中测试题分单选、多选,定时,定次数,并可实时分析答题情况,为老师提供教学依据。

4.2教学活动设计

本项目教学设计,笔者采用了“体验式”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注重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团队合作,满足职场对人才的需求。整个教学分成课前探索、课中实践、课后拓展,其中课中实践又分“情景创设、情感体验”、“任务引领、探究体验”、“总结评价、强化体验”、“反馈评价、延伸体验”四个环节展开。课前探索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完成知识传递;课中是老师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知识内化和迁移;课后是学生巩固拓展、学以致用的过程。

4.2.1课前探索

课前探索是影响翻转课堂能否实施的关键,包括了学与测,一是学,学生要容易获取优质的学习资源,遇到问题能及时在线询问,并能自觉完成作业。二是测,老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课前自学情况后,才能有针对性设计课内教学内容和环节,否则难以实施“翻转”。

学生通过蓝墨云班课接收老师发送的学习任务单、学习资源,通过自学微课视频完成自学任务。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在“答疑讨论”中留言,老师及时进行答疑。完成自学后,学生及时完成蓝墨云班课中的调查问卷、测试题、思考题和作业任务。作业任务包括绘制NAT技术应用拓扑图、IP地址分配表。

老师通过蓝墨云班课的数据统计功能了解学生的调查问卷、测试题和作业任务完成情况,老师通过这些信息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从而调整课堂教学。

4.2.2课中实践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应包括创设情境、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答疑解惑、实践操作、汇报讨论、成果分享、点评与提升等环节。

1)情境创设、情感体验

活动一:蓝墨云班课上传的作业形式多样,可以是图片、文字、PPT或视频等,在课堂的开始阶段,老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汇报企业调研(江苏林洋公司)、NAT技术应用拓扑图等自学成果,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阐述自己的想法,老师对学生的讲解给以反馈,纠正学生理解错误,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以解答。

活动二:笔者设计了Flash拖曳游戏题,上传至蓝墨云班课资源库中,上课后让学生在线“玩”游戏,在“玩”中完成自学检查。老师可以对多数学生做错的题目进行讲解,针对个别学生给以个别辅导。

活动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仿真软件中验证NAT技术工作原理(n前学生已在蓝墨云班课中自学了“验证”微课视频),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展示,老师梳理本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任务。

2)任务引领、探究体验

本教学环节,引入项目教学的思路,包括了设计规划、仿真验证、实践检验三个教学内容。

任务一:“搭建”网络。根据学习任务单,学生在仿真软件中限时比赛完成NAT网络的“搭建”,截图、TP地址配置表上传至蓝墨云班课(课堂作业一:搭建NAT网络)。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老师组织“答疑讨论”,如C类IP地址的特点、路由器Cisco2960端口有哪些等,组织“头脑风暴”,如列举NAT网络拓扑图中不正确的内容,老师在点评、交流中渗透设计的重要性,学生也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任务二:配置NAT。包括1.动态NAT允许公司员工访问互联网;2.静态NAT公司WWW服务器,笔者设计在仿真软件(Cisco Packet Tracer 6.0)中完成本任务,理由有四,第一,实训室无法满足人手1套设备(2台交换台,5台电脑)。第二,路由器配置端口多次拔插,易导致配置端口的损坏,不适合初学者使用。第三,真实环境中可能比较复杂,从教学上考虑,需要让学生先通过仿真一步一步地学习的要求按照真实的实验逻辑,得出实验结果。第四,本项目教学中选用思科的仿真软件Cisco Packet Tracer 6.0,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国内主流交换机的配置命令与思科仿真中命令基本一样。仿真软件既经济又安全、操作直观性、不受时间和实训环境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本任务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每个小组将配置命令文本、测试及验证截图上传至蓝墨云班课(课堂作业二:配置NAT网络),并通过电子教室演示讲解验证过程。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微课、提问、同学等得到帮助。

任务三:实战PK。仿真学习的作用是提高教学效率,但与实践工作存在差距,为了促进学生知识更好地迁移,为此,笔者设计了实战PK环节,让学生将仿真学习中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检验。本任务实施引入企业岗位概念,分设了项目经理、测试员、技术员等,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培养保存文档资料的习惯,本任务要求学生将配置文件、实物图、小组合作场景上传至蓝墨云班课(课堂作业三:实战PK)。同样,学生可以借助微课、答疑讨论、同学互助得到帮助。

3)总结领会、升华体验

活动一:技能考核。笔者在仿真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设计了排故考核内容,定项目、定时间、定考核点等,学生在线独立完成,系统自动进行评分和分析。

活动二:理论测试。利用蓝墨云班课的测试功能,当堂测试,系统自动评分和分析。

活动三:知识梳理。老师可通过提问的形式(回忆本项目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遇到问题?如何学习的?)引导学生自己梳理本次学习知识并汇报,老师展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内容(蓝墨云班课中保存答疑讨论内容),老师根据学生的测试和汇报进行总结,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4)反馈评价、延伸体验

活动一:完成在线学习评价。师生在蓝墨云班课的作业任务模块中,进行教师评价、学生互评。通过评价学生对自我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活动二:“玩”Cisco网络工程师角色扮演游戏。该游戏虚拟企业的真实工作过程,能训练学生的网络组建技能、排错能力和商业意识等。

4.2.3课后拓展

活动一:虚拟实训室应用。北邮网络虚拟实验室具备了“设备”多、易操作、项目多、教与学互动等特点,适合学生课外拓展学习。开放实验室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活动二:参与实岗训练。与本地网络工程联系,组织学生参与项目的建设。

5.总结与反思

1)蓝墨云班课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将传统的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给学生“松绑”,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课前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视频、超链接、图文、PPT等),完成自主学习,老师利用平台中的答疑讨论、作业任务、测试、数字化教材等有效跟踪了学生的学习进度,避免“放羊式”学习,课中成为师生交流讨论、操作训练、成果展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的场所,不再是“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的“满堂灌”课堂生态。

2)学习习惯的养成。信息时代,网络应用的把“双刃剑”,有些学习沉迷于微信、QQ、手游等,面对众多信息的诱惑,如何保证学生利用移动端进行学习是翻转课堂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蓝墨云班课中经验值、学习行为信息等可监督学生的学习,作业任务、答疑讨论等可让学生的学习在老师监控之下完成。

小班化课堂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微班化教学;合作学习;教学活动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度的加快,农民工子女随着父母进入城镇学校就读,使农村学校的生源严重自然减少。农村学校出现了大量的“小班”甚至只有几个学生的“微班”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投身教育改革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我们农村教师面对教育的这种无奈,如何在学生少、班额小的情况下,努力从大班额教学模式中成功转型,提高“微班”教学质量,办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呢?这就要我们农村教师做好自身的转变,扎实狠抓课堂教学,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就非常适合农村“微班化”课堂教学。农村“微班化”教学如何实施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因材施教,关注全体学生,“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版》)创设和谐的生本课堂,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版》)微班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为学生的个体发展创造条件。因材施教是在承认学生有差异的前提下,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都有所得,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学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具体实施:

(1)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借助教材、工具书以及联系实际自学,将精彩片段或不理解的地方在课文中标注,利用各种媒体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2)学会提问。对不理解的词句质疑,对老师、同学的观点质疑;以提问的形式自己制定学习目标,以疑促学。

(3)学会讨论。在讨论中会积极主动地发言,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观点,会吸取同伴的有益观点及时修正自己的认识。

(4)教给一些具体的、针对性强的学习方法。如怎样听、说、读、写。教师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也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要尊重学生自己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摸索、形成的一些学习方法。

(5)学会反思。让学生学会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自己学习上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语文教学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

微班人数少,教师应俯下身子,和学生交朋友,平等相处,缩小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比如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坐到学生中间一起参与讨论。有时走到讨论得不太热烈的小组中间相机引导。时间一久,学生就觉得自己处于平等的氛围中而无须做作,能够自发地尝试自我实现。同时,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打成一片,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帮助学生,经常跟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以便尽可能为他们创设健康、和谐宽松的成长环境。微班的语文老师要上好课,就要不断地探索、实践、总结。在设计每堂课的教学方法时,首先考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三、语文教学要注重合作学习

微班化教学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呢?

(1)精心组织。没有组织的学习,会使课堂秩序混乱。在刚开始实施合作学习时,教师教学生如何与同伴一起学习,如选择学习内容、学习顺序、学习方法,如何注意照顾到全体学生等。采用学轮流担当的方法,真正让每一个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真正使自主与合作互相促进。

(2)合理协调。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以下两种相反的情况:问题简单时,学生抢着答,以至于学习秩序混乱,此时,就需要教会学生相互“礼让”;问题有难度时,即使有个别同学能回答,但受从众心理支配,也不敢开口,此时就要教会学生“毛遂自荐”。“礼让”和“毛遂自荐”的矛盾达到统一,就能协调学生之间的学习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有序、高效地进行。

(3)有效帮助。合作学习的优势之一便是互相帮助,互相促进。首先要教育学生“愿帮助”,其次是“会帮助”。小学生的帮助不能简单地把答案告诉对方,指导学生避免这种弊端,要让学生回忆老师是怎样启发、辅导同学的,然后依据实际情况帮助同伴。

(4)科学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时,由于缺少了教师的直接指导,学生的学习容易流于形式,此时,教师教会学生评价同伴的学习就显得特别重要。具体包括:讨论时学会赞同、反对、补充;作业时同学间互相批改。

四、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微班化教学让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仔细地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注意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能够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亮点,发挥他们的特长。在微班化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更好地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让这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实实在在地活起来。我在微班化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问题,如果回答对就加以表扬他的“亮点”。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各自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语文教学要寻求创意

微班化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组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更好地促进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的基本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努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微班化教育在班级学生数额减少后,授课形式、教学策略、师生交往、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将大大超越普通大班成为可能。微班化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必将是注重以学生主体,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将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学习场所,更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彼此沟通、彼此交流的场所。这些优越性将大大地加快微班化语文教学的创新,让微班化教学结出S硕之果。

小班化课堂教学论文篇9

小班优教实验呈现了目标明、特点亮、特色新、模式活、氛围浓等亮点。优化了通识培训,转变实验教师观念;优化了组织形式,打造人文课堂;优化了课堂模式,凸显学生中心;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综合素质;优化了班级品味,用文化“装修”校园。

农村教育;有效教学;小班优教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如今农村生源锐减,就邵武市来说,城区与农村学生数相比,五年前约为二比一,现在约为三比一,生源多为留守儿童。而且,农村生源还在呈缩减趋势。以邵武市下沙中心小学为例,2005年的学生数是433人,到2010年就只有165人(其中还包括两个教学点人数),全校10个教学班,平均每班16.5人,点校平均每班不到6人,几年间学生数就锐减近三分之二。有些学校是“一个班级一学生,全校不过十来人”, 且这些乡镇里最远的行政村离乡镇所在地有80多华里,给孩子就学带来很大困难,而类似这样的学校及教学点还将长期存在下去。如何认识小班的优势和劣势,怎样扬长避短,研究农村小班课堂有效教学,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既是顺应自然,也是当下在农村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又是为将来的城镇小班化教学进行承前启后的有益探索,小班教学是新形势下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实践――“小班优教”实验在笃行创新中播种希望

2009年我们反复调研论证,2010年向上级申报项目,2011年4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作为基础教育课改项目正式立项。我们在第一时间成立了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实验小组,编制完成了项目试验任务书,制定了总体目标,确定了试点基地校,并决定项目实验工作分四步走:

准备阶段(2010.9――2011.8):采取“全市统筹,全员参与,分块研究,有序推进”的实验方式。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项目实验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开展调查研究,确定实施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全面布置研究工作。组织实验教师培训,学习掌握有关教育理论。

实施阶段(2011.9――2012.12):实行“分段规划,先行先试,百花齐放,定期交流”的研究方式方案。探索农村小班课堂与大班教学在形式、学科、内容上的差异,探寻农村小班有效课堂教学结构及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升阶段(2013.1――2014.12):运用“把握方向,研讨展示,引导矫正,持续推进”的实验办法。针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剖分析,不断论证,并提出对策,及时有效跟进。

总结阶段:(2015.1――2015.12): 采用“多元探寻,实践检验,反思追问,成果辐射”的实验举措。将农村小班研究成果在日常教学中再实践,再检验,收集整理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总结,推广经验,完成结题报告。

如今,我们已在全市农村学校创造性地打造优质优教的农村小班课堂,完成了教师培训、人文课堂构建、课堂模式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班级文化建设等项 工作。

二、碰撞――“小班优教”实验在自我完善中不断成长

(一)先行先试,力度强劲

首先是建机构,促保障。省教改试点项目立项后,市教育局及时组建了由教育局局长亲自抓、进修学校校长主动抓、实验校校长具体抓的三级研究“共同体”。 其次是建机制,抓管理。早在2010年,邵武市教育局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小班优教工作的意见》的文件,成立机构,建章立制,拟定了实验的总体目标;又于2011年3月颁发了《邵武市中小学基础教育课题研究管理办法》。三是定任务,明要求。领导小组每学期召开两次专题会议,指导小组每周一布置,两周一活动,每月一总结。所有农村中小学也相应成立了项目工作实验小组,制定了各自的任务书,同时确定了实验基地校。几年来,市教育局在例行的开学工作检查、阶段工作总结和年度考评中,都把“小班优教”工作纳入检查督促的视野中,并在学校创业竞赛工作的年度考评中亮分。这些举措,为该项目试验的有效推进夯实了基础。

(二)推动有力、行动有效

思路决定出路,教育教学改革最根本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充分认识到要把“小班优教”实验进行到底,就必须打造一支能适应“小班优教”的师资队伍。为此, 2011年来,市局组织中小学校校长分两批到台湾、山东杜郎口、福建大田等地考察学习,回来后围绕我市农村教育“为什么要改?改什么?怎样改?”等话题进行校长论坛和骨干教师论坛,进行“头脑风暴”。随后,教师进修学校又举办了了3期“小班优教”专题研训,对实验教师进行了业务指导。各校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组织了校本研训。并在实践中重点检验六个“不一样”:

不一样的理念:做好小文章,放眼大世界。小中求新,小中求活,小中求美,小中求特。把每个孩子当做宝。

不一样的排班:变“讲堂”为 “学堂”,室内感受,户外体验。 变单一的秧田式桌椅摆放为 “对称型” 、“品字型”、 “U”字型(马蹄型)、等边型等。

不一样的教法:

①明确学习内容:20%的知识――自学能会;70%的知识――合作学会;10%的知识――老师教会,课上只教学生不会的。

②正确把握时间: 师:生≈1:3。约10分钟――老师指导、点拨、答疑,小结;约30分钟――学生自学、讨论、展示、巩固。

③转变教学方式: “小――小――个”,即小班自学,小组互动,个别辅导。

不一样的服务:实行分类推进,采取一对一倾情辅导,做到学习内容日清周结 ,力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不一样的关爱:对每个孩子进行跟踪记录,采取“3211”幸福工程推进。 “3211”即 ,“新三好”: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少儿;进行两项体育锻炼活动;掌握一项技艺,写一手好字。

不一样的角色:让学生前台自主合作探究,老师退后当导演,互融、互动、互进。

(三)推进有序,优质优效

1.优化组织形式,打造人文课堂。所谓人文,就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关怀。为了让项目试点有序推进,我们采取由易到难从形式上突破的策略,对课桌椅的摆放形式进行改革,变传统单一的秧田式桌椅摆放为 “对称型” “品字型” “U”字型(马蹄型)、等边型等等。授课教师根据班级、年龄、课程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摆放形式。

2.优化课堂模式,凸显学生中心。本着“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农村小班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各个试点学校在每堂课上都要落实“六个100%”,即,上课发言100%,小组互动100%,作业面批100%,展示自己100%,课堂激励100%,幸福收获100%。为了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各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对小班课堂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有益探究。通过实验,已初步形成了农村小班“四段”式教学模式,即,学案铺垫(课前反思)――自主探究(疑惑追问)――合作展示(精讲点拨)――巩固内化(检测小结)。模式的探究本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和谐发展”的思想,做到自然而不随便,规范而不死板。

3.优化班级品味,用文化“装修”校园。校园文化是一幅有“主体的画”,是一首“无声的诗”。 文化影响人格,人格左右行为。而班级文化为儿童人格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农村小班大都只有10―20人,教室显得宽敞,如何开发和利用班级文化资源,是发展学生人格的当然要求。如何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是小班文化建设所不容回避的问题。各基地校围绕在哪“说话”,谁来“说话”,说什么话等内容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故县、肖家坊中心小学和大埠岗小学等校创建了一校一品,每班一特色的小班文化,分别设置了“六角”,即:图书角、生物角、活动角、卫生角、教师角和班务公开角等。

4.优化“爱心家庭”,让留守儿童幸福成长。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自然要纳入实验工作的视野范围。我市适时组建“爱心家庭”,把“为了孩子的幸福成长,让留守儿童家长放心”作为该工程的总目标。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从物质关怀延伸到精神关爱,从师生情谊延伸到亲情关注,从学校管理延伸到社会关心的融合,全方位地改善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确保他们健康、幸福成长。

如吴家塘、卫闽小学等实验校组建“爱心家庭”时,采取“师带生、大带小”的方式,学校把留守儿童与寄宿生按师生比例分成若干小组,一个小组为一个“爱心家庭”,每个“爱心家庭”由一位教师担任“爱心家长”,4至6名高、中、低不同年级的“爱心兄弟姐妹” 组成家庭成员。“家长” 与成员签订“爱心承诺书”,全面关心孩子们的衣、食、住、行、学,做好生活辅导、学习辅导、安全教育辅导、心理情感辅导,尽一份家长的责任。

三、反思――“小班优教”实验在深度的思索中深厚根系

小班化课堂教学论文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高等学校通过思政公共课有效地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不断强化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生源素质相对较差,出现了大班化教学,影响着思政公共课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因此,本文对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从在校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看法、目的、效果等多方面进行调查,解剖思政课中切实存在的问题,希望能为以后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提供便利,为培养出思想素养高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保障。

一、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调查问卷分析

本文针对泰州地区的6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30题,我们随机抽取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的问题涉及学生对自身以及任课老师、教材、教学方法和考核等方面的观点。1.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认知和观点(1)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知。本题的调查显示,11%学生选择“极其重要”;45%学生选择“比较重要”;34.8%学生选择“一般”;7%学生则选了“可有可无”;1.2%学生该题未填写答案。调查结果表明,一些大学生没有正确地认识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重要性,与党和政府的期许、学校的初衷以及教师的叮嘱有差距,影响了大学生对课程的态度以及学习的积极性。(2)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对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327名学生选择“加强思想素质”,占65.4%,“评奖评优”“考研”各占39.7%和35.2%,选择“入党”比例为24.3%,“考公务员”占14.9%,只有8.4%的学生是因为“课程感兴趣”,排在最后一位。结果显示,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持有应付课程任务的态度,课程本身的枯燥也让学生兴趣大减,出现吸引力不足的现象。(3)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的评价。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的评价,385名学生选择“一般,有些效果”,占79%,14%的学生选择“基本没有,持怀疑态度”,有7.6%学生表示“很大”,有10名学生表示“根本没有任何收获,纯粹浪费时间”,占2.5%。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的评价表明,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有一半的学生认为“课堂氛围良好”,选择“比较好”的约26%,课堂出勤率统计全勤的学生达到一半,这些数据表明学生的到课率良好。在课堂方面,多数学生喜欢多媒体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有37%的学生对实践性教学喜欢,有50%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说教的课堂形式。在教学设备及条件上,58%的学生表示满意,29%的学生表示不是很满意,5%的学生特别不满意。在课程考核方法上,80%的学生愿意把平时出勤率等成绩纳入最终总成绩。

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

随着我国高校大学生全面扩招,多数高校采用大班化教学,人数的增多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不太理想。据调查数字显示,50人以下的小班化教学已经屈指可数,50人到100人左右的中班化教学不是很多,100人以上的大班化教学是常见的教学模式,人数在150人左右的超大班化教学更是不足为奇。为了缓解教学压力,大班化的教学实现了高速度与高效率教学,也提高了学校办学效益。然而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教学,由于人数增多,教室越来越大,教学质量、效率等问题等日益增多,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生源结构比较复杂,他们大多数来自于职业高中或者普通高中,文化基础不是很好,学习底子薄弱。此外,商品经济和网络信息不停地改变并冲击着他们的思维头脑,导致个别学生崇尚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喜欢盲目崇奉信仰。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秩序方面。随着人数的增多,教师监控范围有限。一些学生抱着无人监管的心态自己做自己的事情、私下说话、低头玩手机等。教师为了不打扰其他同学正常听课,加之人数太多无法管理等原因,没有及时制止混乱的教学秩序和纪律涣散等问题,导致课堂秩序混乱,从而影响他人的学习。教室空间的拥挤会使学生产生压抑、烦躁等不良心态,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学习,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影响正常教学的运行和效果。2.教学运行方面。“责任分散效应”是大规模教学容易出现的,现在我国高校普遍采用小班化教学上专业课,而公共课都是大班化教学,给学生一种“重要的课程小班上,不重要的课程大班上”的心理暗示,导致学生产生“公共课”不重要的错误主观倾向。来自不同的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全部到一个大教室进行大班化的教学,既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还有艺术生,思政教师面对存在很大差异性、政治理论底子不一的授课对象,产生很大压力。在他们中学时候,文理分科直接导致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有着很大的差异,文理科生在对政治理论方面也有不同的理解,大班化教学对待这种差异性现象则束手无策,没有办法解除这种差异性的问题,很难做到因材施教,从而远离了思政课的教育本意。3.教学考核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在考核时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最后考试成绩占40%,平时成绩占60%。前者属于是“结果考核”,后者是属于“过程考核”。“过程考核”主要是学生平时上课出勤率、课堂上互动积极性等平常表现。大班化教学课程中全部点名不太可能实现,会占用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因此,大多数教师进行随机点名法,导致对学生不能做到全面了解,最终考核也难以评分。4.教学手段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课堂与学生面对面教学,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把思政课的主要内容教授给学生。但是众所周知,思想政治理论课固有的理论性再加上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导致一些学生怀着逆反心理上课。所以在教学方面我们必须首先进行创新,使课堂变得有吸引力,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新的认知,并知道其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自由讨论、自由辩论等方法,并加上多媒体教学、专题教学等,以此提高教学效果。在现实授课过程中多用趣味性强的方法调动学习氛围,如采用案例分析法、事物类比法、角色互动法等,把这些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使教学立体化、丰富化,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除此之外,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丰富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网络在线课程的出现让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讨论和互动更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交流互动更方便。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寻找资源,如最新时事、经典案例等,让课堂更加有针对性,更大化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价值观的人文本性[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

[2]周彩根,刘锁娣.建设主题教育体系创新和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