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垃圾分类行为养成教育成果

时间:2022-08-04 10:22:44

小班幼儿垃圾分类行为养成教育成果

摘要: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养成教育在幼儿园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说在幼儿园培养幼儿形成垃圾分类的行为是对幼儿日后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虽然幼儿园课程中没有明确关于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结合日常生活,联系实际,让幼儿把垃圾分类行为内化为一种习惯。文章中简要地提出初探小班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的培养策略:创设环境、主题活动、社区实践、家园合作等。

关键词:垃圾分类回收;幼儿园;习惯养成教育;教育引导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从小养成的习惯会和他的天性一样自然,这个时期养成的习惯是坚不可摧。所以“养成好习惯”是幼儿园教育幼儿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来,总书记对于垃圾分类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进行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中国进步发展的必然路径。作为幼儿园的教师,我们面对的是祖国的未来,要教育幼儿懂得环境的美,懂得要靠自己去创造和保护环境,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养成好习惯需要从小做起,所以我们开展了班级主题活动《垃圾分哪里》。为了让小班幼儿更直观地懂得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我们遵从幼儿的意愿,基于幼儿的兴趣点,开展了一系列的垃圾分类活动,让幼儿在自己亲身感知、体验、游戏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行为和环保意识。

一、什么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即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的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要爱护身边的环境,注意节约资源。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引导幼儿拥有一个健康生活的态度、养成一种健康生活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二、初探养成垃圾分类行为的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小班幼儿垃圾分类行为的养成教育,所以教师采用了垃圾分类宣传、垃圾分类行为模仿、垃圾分类操作等多方面,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能力。开展此活动,教师在活动前、中、后应该如何做?

(一)活动前:教师要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充足而适宜的活动材料

小班幼儿对于垃圾分类的知识只是停留在概念上,如何正确的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对于幼儿来说还是很陌生的,幼儿认识事物往往都需要借助具体事物,环境创设可以影响幼儿丰富的感官刺激,为了让幼儿更好的理解,我们从本班的文化环境着手,创设了《垃圾分类墙》,将四种颜色的垃圾桶分别制作展示出来,红色(有害垃圾)、蓝色(可回收物)、绿色(厨余垃圾)、灰色(其他垃圾)。由于小班幼儿的各方面能力还比较薄弱,在墙面设计上,教师为幼儿提供四种颜色的垃圾桶以及对应投放的垃圾分类图,并将各种垃圾图利用磁铁吸扣的方式一一分布在垃圾桶周边,请幼儿在区域活动或是餐前餐后的游戏时刻,都能自己动手体验、熟悉垃圾分类的正确投放。教师也在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上增设关于垃圾分类的玩具,从而更好地帮助幼儿深化记忆垃圾分类的行为。如:益智区《垃圾分分类》里包含4个颜色的垃圾桶,100张垃圾卡片,一张垃圾分类的提示图,目的让幼儿从小认识垃圾分类标志,树立环保意识,掌握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方法。幼儿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幼儿园和教师,更需要家长们的配合,教师通过班级网络平台、家园联系栏、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垃圾分类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家园共同合作,尤其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有效落实幼儿垃圾分类行为养成教育。亲子活动的开展就是最好的,在亲子相处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巩固已记忆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能提升亲子之间的情感沟通,如:户外活动时,家长带着幼儿进行《垃圾我会分》游戏,请幼儿争当“环保小卫士”“小小志愿者”等,家长用手机记录下孩子们的在户外拾捡垃圾正确分类的一幕幕,将图片、视频带到幼儿园来,教师请幼儿讲述分享给其他的小朋友,在分享的过程中,幼儿不仅仅在经验上有所提升,也充分体会到了分享的快乐性。

(二)游戏中:教师以直接、间接的指导方式,结合五大领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培养幼儿垃圾分类行为的养成教育

在社会活动《垃圾这样分》中,教师通过课件为幼儿讲解为什么要垃圾分类、各国垃圾分类的现状、生活垃圾分类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垃圾如何分类的意义与方法。语言活动《不乱扔垃圾》,通过情景剧“小猴子的垃圾”向幼儿展示,告诉幼儿不要乱扔垃圾。计算活动《我给垃圾分分类》,幼儿动手操作,将熟悉的生活垃圾一一分类,即增强了幼儿能够按照物体标记将相应的物体归类摆放,也培养了幼儿乐于参与操作活动,锻炼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发展。小班的幼儿不懂绘画的意义,但他们喜欢用无规则的线条反馈内心的活动,美术活动《有颜色的垃圾箱》正是利用小班幼儿年龄阶段的绘画特点开展的,将幼儿自己喜欢的所闻所见表现出来。歌唱表演活动《垃圾分类》是一首朗朗上口的歌曲,通过节奏鲜明、欢快的曲调、重复性语句、简单的肢体动作,让幼儿初步理解感受歌曲的内容。亲子体育活动《我是垃圾分类员》以情景化游戏的形式展开,如:幼儿头戴小动物帽饰,利用垃圾分类的游戏桶,将垃圾卡片扔到正确分类的垃圾桶内,家长要对幼儿的行为给予积极的回应,肯定幼儿的做法,错误的要及时给予纠正,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这些活动都彰显了教师把垃圾分类的行为养成作为一日生活中的重要培养。在亲子郊游的活动中,教师可请幼儿在实际的生活环境下,进行垃圾分类的活动,化身垃圾分类宣传员,向公共场所的叔叔阿姨、小朋友介绍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让幼儿不再是固有的模式单纯学习,而是在生活常见的情景中体验和感受,自己亲身操作,强化“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从而达到教育理念做中学,玩中学。

(三)游戏后:教师和幼儿一起回顾活动,多种方式探究垃圾分类行为养成的价值与意义

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以直接、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实验”的方式,激发出幼儿探究的兴趣,让幼儿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如:开展活动《纸的由来》,纸是谁发明的?纸是怎样制作成的?纸可以用来做什么?纸是可回收物吗?回收后的纸用来做什么?教师通过视频帮助幼儿了解,还可以通过参观“造纸厂”了解造纸的流程以及废旧纸的处理方法,让幼儿更直观的感受可回收垃圾“变废为宝”的过程。活动后幼儿积极思考,时时发现生活中哪些是可以回收的垃圾?哪些是不可以回收的垃圾?可回收的垃圾回收后可以做什么?有哪些可回收的垃圾是可以运用到我们的班级中作为玩具材料的?在幼儿想要探究思考的情况下,教师运用引导、提问、讨论、总结的方式,帮助幼儿梳理,提炼出幼儿有用的生活经验,进行总结。如:有些可回收的垃圾是可以二次使用的,盒子、纸杯、报纸也都能进行二次利用,甚至可以放到小朋友的活动区中辅助进行游戏。幼儿不仅仅要学会垃圾分类,还要树立正确的节约意识,进一步学会怎样利用可回收的“垃圾”。

三、初探养成垃圾分类行为后的教育成果

通过一学年对小班幼儿垃圾分类行为养成教育的培养发现,形成正确的垃圾分类行为习惯,绝不仅仅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教师通过时间的淬炼、家长们的配合,在小班幼儿模仿的最佳时期开展进行丰富多样的活动后,以直接感受、亲身体验、实验操作的方式,帮助幼儿加深对垃圾分类的认知,逐渐形成环保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使其发自内心懂得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利用资源的再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孟许君.幼儿园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教育实践分析[J].新一代(下半月),2017(19).

作者:吕思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