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0 23:0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班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班教案

篇1

小班剪纸活动教案:老鼠

【活动目标】

1、回忆并生动描述动画片中老鼠的不同姿态和表情,体验生动的造型和色彩所带来的美感。

2、在欣赏的基础上,发现动态的变化规律,尝试用目测剪的方法表现生动的老鼠形象。

3、发展幼儿小肌肉的运动和协调能力。

【活动准备】

l、动画片《老鼠娶亲》,幼儿剪纸作品若干。

2、剪刀,笔,油湎颜料,海绵球等。

【活动过程】

l、播放动画片,引导幼儿重点观察老鼠的不同姿态和表情。

师:老鼠在娶亲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是怎么做的?你能用动作表现吗?

2、欣赏幼儿剪纸作品,集体讨论剪老鼠的方法。

(1)师:它们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做这些动作时,身体的哪些部位发生了变化?

(2)师:猜猜,7已是怎么剪iH来的?先怎么做,后怎么做?

3、幼儿进行创作。

(1)重点:剪老鼠的方法。

(2)难点:老鼠的不同动态。

4、拓印。

5、展示幼儿作品,集体交流、评价。

活动建议:

1、活动延伸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剪纸经验。

篇2

活动由来:

结合我们“多彩的秋天”活动主题,生成了本次剪纸活动。本次活动是在孩子们剪“旋转的小蛇”,初步尝试转纸不转剪的技法后,开展的活动。

活动目标:

1、初步尝试使用“转纸不转剪”的方法,一剪刀剪出树叶的形状。

2、尝试合理使用纸张,避免剪碎纸,做到不浪费纸张。

活动准备:

各色卡纸、大小不同的衬纸、编好的“柳枝”、剪刀、树叶图片。

活动过程:

活动开始,我为了丰富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观察了八张不同叶形、树叶不同排列方式的图片,请幼儿用身体表现出树叶的形状,然后逐一示范剪法。

在材料的投放上,我在大小不同的衬纸上画出了不同的树枝,其中一组为编织的柳枝,供幼儿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衬纸和剪纸的颜色。为实现目标,我特别提醒幼儿合理使用剪纸,尽量不出现废纸。幼儿在剪纸过程中,也能尽量做到这一点。

在近半小时后,全部幼儿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并展示。

分析:

1、从活动开始,到幼儿真正拿起剪刀开始剪,用了近15分钟的时间,显然这段时间过长了。但总怕幼儿的前期经验不够丰富,总担心独立剪纸时会遇到困难,总想做到事无巨细,加上幼儿自由选择用纸的时间,居然就用了那么长的时间。

2、幼儿在剪纸粘贴时,我注意到两个幼儿的作品和衬纸的颜色相同了,几乎看不到树叶。

我并没有及时制止,打算在分享交流的环节,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同时提升幼儿的经验,但巡视一圈过后,两名幼儿均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主动作出了调整。在分享环节我请这两名幼儿介绍了这一小举动,目的在于为其他幼儿提供借鉴。

3、令人欣喜的是,今天第一次请幼儿尝试合理利用纸张,努力做到不浪费纸,没想到真的有许多幼儿能够做到。这足以证明我似乎低估了幼儿的能力。

4、能力比较强的幼儿,不仅能够运用“转纸不转剪”的技法,而且已经能够剪出比较复杂的掌形树叶,而能力若的幼儿,仅仅是用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纸表现树叶。能力差别比较大,这需要今后的活动按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分组组织或在同一活动中分层指导了。

问题改进策略:

1、反思开始部分时间过长的原因,其中最该取消的环节就是教师示范剪法的部分,本意是指导幼儿剪纸方法,但这样似乎禁锢了孩子们的思维,也剥夺了他们自由探索的权利。

篇3

本次活动通过听故事《战胜大灰狼》在情景中激发幼儿对剪纸活动的兴趣。同时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剪刀,能沿着直线剪。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张操作材料和剪刀一把。

2、背景图一份、动物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战胜大灰狼》

价值分析: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幼儿用剪刀剪“篱笆”的兴趣。

——师出示背景图讲述故事:大灰狼就住在附近,实在太危险了,我们怎么办呢?

小结:宝宝真勇敢,想了这么多办法!这样吧,我们在小动物家的周围都插上“篱笆”,大灰狼就进不来了!

二、剪剪贴贴

价值分析:幼儿学习用剪刀剪直线条。

1、教师示范讲解剪贴“篱笆”

(1)看看这张纸上有什么?(一条一条的直线)

(2)复习剪刀的使用方法:小手变把枪,剪刀洞里来睡觉,剪刀张开大嘴巴,咔嚓咔嚓工作忙。

(3)小手拿在纸的下面,从下往上沿着直线剪下来,小心不要剪歪掉。

(4)用固体胶把篱笆粘贴好,要直直的贴,不要让大灰狼钻进来。

2、请个别幼儿试着来剪贴“篱笆”。

3、幼儿动手剪贴“篱笆”

(1)小动物们也想回家给自己造一些“篱笆”,我们小朋友来帮忙好吗?

(2)教师巡视指导能力弱的孩子,帮助他们一起完成剪贴“篱笆”的任务。

三、分享欣赏

价值分析:幼儿对作品分享欣赏,更丰富了幼儿的剪贴经验,同时也提供了幼儿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机会。

1、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出来,欣赏剪好的“篱笆”。

2、请幼儿来选一选哪个“篱笆”造的最牢。

幼儿园小小班手工教案:圣诞帽

一、活动目标:

1、进一步学习粘贴技能,能将材料贴在纸面上,养成良好的粘贴习惯。

2、通过游戏让幼儿喜欢美工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长条卡纸、图形彩纸、浆糊、抹布。

2、铃儿响叮当的音乐,订书机,皮筋。

三、活动过程:

1、音乐游戏,找朋友。

老师:我们都有好朋友,老师请宝宝们去找找你的好朋友和他抱抱,好吗?

2、学习粘贴图形。

*认识纸张和图形。

老师:瞧,这里也有两个好朋友,他们也想抱在一起,是谁?(出示卡纸)认识大大的卡纸。

(出示彩纸)这是什么纸?认识彩纸。它是什么形状的?

这里还有一些图形,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呢?(出示方形、三角形、心形)认识这几种图形和颜色。这些图形想和卡纸做朋友,它们怎样才能贴在一起呢?什么能帮助它们?(浆糊)

*教师示范粘贴。

我们来试试:蘸一蘸,抹一抹,啪——擦一擦。

请个别幼儿上来粘贴。提醒图形要分开一点,不要叠在一起。

那边还有许多卡纸和图形纸,请你们也去贴一贴,做一做,好吗?

3、幼儿操作,粘贴图形。(轻声播放关于圣诞的歌曲)

4、变魔术

卡纸还会变魔术呢,瞧它会变成什么?(教师示范做成一顶圣诞帽)

圣诞节马上就要到了,我给大家变了一顶圣诞帽,漂亮吗?你们想变顶圣诞帽吗?那我们请客人老师变一下。请人帮忙要说:“请帮帮我。”

5、幼儿请客人老师装订圣诞帽。

6、戴上圣诞帽一起过圣诞节,让客人老师给小朋友拍照欣赏。

“你的圣诞帽漂亮吗?你喜欢你的圣诞帽吗?”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小兔造篱笆(粉笔画)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熟悉粉笔的性能,学习用粉笔画稍长的线。

2、帮助幼儿体验相互合作带来的快乐,培养他们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小兔头饰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兔妈妈头饰、大灰狼头饰各一个,水果篮一只、玩具蘑菇(多于幼儿人数)。

2、“袋鼠”、“大灰狼”的出场音乐,笛子音乐,录音机,粉笔人手一份,场地布置图。

3、幼儿已听过《小兔乖乖》的故事,对故事情节较熟悉。

活动过程:

一、呈现小兔、兔妈妈、大灰狼头饰。以游戏活动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为幼儿带好小兔头饰,并带幼儿听音乐跳出场。

“小兔乖乖,外面的太阳真好,我们到外面去晒晒太阳吧。”

(开头设计的目的,首先是让幼儿放松,戴头饰不仅可以让幼儿觉得新鲜有趣,也有助于老师把幼儿导入游戏的情境,使幼儿很快进入角色。)

2、播放大灰狼的音乐,幼儿倾听,感受紧张、害怕的气氛。

3、鼓励幼儿积极思索、想象不被大灰狼捉走的方法。

“哎呀呀,刚才是什么声音?我好害怕呀!”

“怎么,是大灰狼要来了?兔宝宝们,快快想个办法,可别让大灰狼把我们捉走了。”(引导幼儿说出造篱笆的方法,如果说不出,教师可直接说出来。)

二、引导幼儿了解篱笆的外形,并探索篱笆的筑法,自主想象。

1、“小兔乖乖们,妈妈来教你们造篱笆,造一条又大又宽的篱笆,不让大灰狼进来,好吗?”教师运用语言“造篱笆要从上到下,深深地去,造得长长的、密密的”来帮助幼儿掌握造篱笆的技能。

2、观察篱笆,同时“妈妈”在地上示范:

用粉笔在线上画直线,要从上往下,长长的,密密的。

3、请个别幼儿来“造”,了解幼儿掌握技能的情况。

“妈妈一个人造篱笆实在太慢了,谁愿意来帮助妈妈?”(可以请2~3名幼儿来画直线。)

三、渗透造篱笆的技能,鼓励幼儿充分表现。

1、“兔妈妈”发给每只“小兔”一支粉笔,要求“小兔”在大圆圈上造篱笆。又要求“小兔”想办法:怎样造篱笆才能不让大灰狼钻进来。

2、小兔造篱笆(开始时,孩子们出于好奇,造得篱笆宽宽的、松松的)

观察孩子的操作情况,“兔妈妈”故意走到一位篱笆造得又细又密的“小兔”前,做钻进的动作,并说:哎呀,这只“小兔”的篱笆造的真好,大灰狼肯定钻不进来。对造得疏得可以请其他“小兔’来帮助,体现合作。

四、用游戏的方式对幼儿的操作进行评价。

1、兔妈妈:“兔宝宝们,你们真是太能干了!累了吧?快,到草地上去休息一会儿,妈妈现在去采些蘑菇回来。记得大灰狼要把门关关好。宝宝们再见!”(教师退场换上大灰狼头饰戴上出场。)

2、教师以大灰狼口吻对幼儿的操作进行评价。

大灰狼:“我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作出嗅的样子)嗯,好香的味道,那边肯定有一窝小兔子,让我去捉只小兔尝尝。

大灰狼来到篱笆前,做出跳、钻、推的动作,边做动作边说:“这篱笆造得可真高,让我找个洞钻进去吧。咦,找不到洞,气死我了,我就不信推不倒你。这篱笆谁造的这么高,这么密,这么牢,让我没办法去捉小兔。”

“没办法,我就假装兔妈妈,唱支《小兔乖乖》的歌,骗他们开门。”(此时,幼儿已完全融入情境与角色中,当大灰狼唱完后,幼儿马上接下去唱,气氛相当好,完全感觉不出这是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

五、拓展延伸,引发再创。

大灰狼灰溜溜地下场,教师换上兔妈妈头饰,边唱《小兔乖乖》边上场。

“孩子们,妈妈回来了,快开门。”

篇4

【活动目标】

1、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2、仔细观察,了解的外形特征。

3、乐意动手粘贴。

2、掌握使用棉签画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简单了解国家公祭日,画寄哀思。

2、带领幼儿观察过,幼儿会用语言讲述的外形特征。

3、范例一份

4、画好花径的A4纸,制作好的黄色的,固体胶。

5、棉签和绿色的颜料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都知道了今天是国家公祭日,今天大家为了纪念逝去的人们,有很多的叔叔阿姨都去了纪念馆,献上了一束束的表达他们的哀思。

可是我们离南京太远了,所以我们今天一起做一朵来表达我们的心意好不好?

小朋友看见过吗?它是什么样子的?

(有长长的花茎,有绿色的大大的叶子,花开在最顶端,有花芯,还有花瓣,许多细细长长的花瓣,像太阳的光芒一样围绕着花芯。)

2、教师示范讲解绘画的方法。

教师:你们看,老师的这张纸上上有什么呢\(画有花径的A4纸)?

教师:那下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老师要为小朋友们变一个魔术(小朋友闭眼睛好,拿出制作好的范画)

教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把它变出了的?要贴在哪?怎么贴?叶子怎么贴(贴在径的头部,向上开,叶子贴在花径上)

教师:看好哦,首先拿出我们的固体胶,再拿出小,把胶涂在小的下面,然后粘在花枝的最上面,(可重复一次)然后,在

花茎的两边画上大大的叶子(用绿色的棉签涂几片叶子形状)。画好了把绿色的棉签放到盒子里

3、幼儿自由制作,教师进行指导。

篇5

1、依据局部图案的外形、颜色等线索,拼贴出完整的图案。

2、初步感知图形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准备材料:

教具:教师准备大拼图一个、番薯干、

学具:操作图片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找朋友拼一拼

1.教师:今天我请大家吃好很好吃的东西,这是什么呀?(拿出番薯干),番薯干可好吃了,我把番薯干发给小朋友,但是我没请小朋友吃之前,可不可以吃啊?(幼儿:不可以)。

2.我发给小朋友的番薯干和老师的是一样的吗?(不是),我发给小朋友的番薯干啊,只是一部分,它们都有一个好朋友,合在一起就是一整块番薯干了,请小朋友找一找你的朋友在哪里?找到朋友,拿着你们的番薯干碰一碰,然后把它吃掉。

3.番薯干好吃吗?还想吃吗?把有三解形,长方形、圆形洞洞的番薯干发给小朋友,再在小朋友桌上放上填补洞洞的番薯块,填好了,给师看,吃掉番薯干。

二、猜一猜拼一拼

1.昨天晚上,我家里啊来了一只小老鼠,它把我的车车都给弄坏了,我想请小朋友帮我把车车修补好。(发给小朋友图片)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车车修好了,就请小黄老师看看对不对?

3、教师小结。教师出示大图片,请幼儿来说说自己是怎么修好的。

教学反思:

篇6

准备:布置两处有乱扔物品的现场(室内、室外)。

过程:

1.教师提示这里有人乱扔东西,请小朋友把扔在地上的东西捡起来,按物品的特征摆放在应放的地方或丢到垃圾箱里。

2.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整理后的房间或场地。

3.学说一句话“我不乱扔东西”。

4.到另一个现场,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乱扔物品的现象,共同整理与欣赏,学说一句话。

建议:

篇7

活动目标:

1.

运用各种感官的感知来初步了解水果。

2.

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索精神。

材料提供:石榴、柿子、橘子若干

活动过程:

1.

谈话,引出主题:“秋天里有许多好吃的水果,你都吃过那些水果?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水果,让我们看一看,它们是什么?”

2.

请个别幼儿上前摸口袋,摸出一种水果并说出它的名称。(要鼓励每个幼儿都能清楚的说出水果的名称。)

3.

每组一盆,数一数,共有几种水果?比一比,那种水果最大,那种最小,并进行排序。

4.

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1)

你最喜欢哪个水果,摸摸看,它是什么样的?闻一闻,有什么气味?你吃过吗?想一想,它的味道是什么样的?

(2)

你再去摸摸你没有摸过的水果,看看它和你刚才摸的水果有什么不一样?

5.

谈话:“我们幼儿园里有棵石榴树,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石榴是怎么样的?”

(1)

摸一摸,看看它的感觉如何?

(2)

打开石榴,看一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里面是一粒一粒的红色的石榴子)

(3)

篇8

设计者:__区闽安联办园洪老师

故事

大象和蚊子(自编)

在一座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大象,它有着大大的耳朵、长长的鼻子,它的大腿就像柱子一样,走起路来慢慢悠悠,“咚~~~~~~”你们瞧!它来了!

“哦,天气真好呀!好久没有出去玩啦!今天可要玩个痛快!”大象玩着玩着就来到一片嫩绿的草地上,“哦,好累呀,就让我在这睡一觉吧!”(慢慢的躺下,发出打瞌的声音)不一会儿大象就睡着了!

“嗡~~~~~”一群蚊子飞来了,“嗡~~我们好饿呀,哪里有吃的”“咦,这里有只肥肥的大象,嗡~~我们就一块儿叮叮它大大的屁股吧!”“恩~~好吧、好吧!”“嗡~~我叮你的屁股,我叮我叮我叮叮叮”。大象的屁股被叮得很痒,“哦,谁呀?”赶紧用它的尾巴左拍右拍,“啪啪啪”把蚊子赶跑了。

大象走到一棵大树下躺下来又睡着了“呼噜~~~”

“嗡~~~~”嗡子的肚子饿着呢!瞧,它们又飞来了!

“你瞧。它有长长的鼻子,躺我们一起叮它的鼻子吧”“好吧、好吧。着下可以享受一顿美餐啦!”“嗡~~~我叮你的鼻子,我叮你的鼻子,我叮我叮我叮叮叮。”“哎哟、哎哟”大象的鼻子被叮疼了,它用长长的鼻子使劲拍打着树干、一下子就把蚊子给赶跑了!

“真讨厌的蚊子,老是打搅我睡觉!”于是大象走到一块大石头的后面伸伸懒腰,又做起它的美梦了!“呼噜~~~~”

“嗡~~~”蚊子们东找找西找找,“咦,大象哪去了?”“哦,在那呢!伙伴们让我们一起叮叮它的大腿吧!”“嗡~~~我叮你的大腿,我叮你的大腿,我叮我叮我叮叮叮”“哎哟,哎哟,好疼啊!你们这些坏蚊子!”大象非常生气,用它大大的脚使劲跺了起来“咚~~~~”这下把蚊子全吓跑了!

大树林又恢复平静,蚊子再也不敢来了,大象终于可以美美地睡上好觉了!

设计意图:

爱玩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们在音乐区中拿着乐器敲敲打打,一些孩子还经常随音乐节奏自由地作模仿动作。于是我们尝试着把生动有趣的故事与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音乐融入到游戏中,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让幼儿在倾听、欣赏、敲击乐器和游戏的过程中自由理解表达音乐。

小班的幼儿对大象和蚊子都十分熟悉,并且能模仿大象走路时笨拙、可爱和蚊子飞起来轻巧、淘气的样子。因此,我们选择了这两种幼儿在生活中熟悉的并在形态上反差大的动物,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音乐的不同性质。

为此,我们根据设计了此次活动,将富有童趣的故事情节与节奏对比鲜明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演奏简单的乐器,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他们在音乐情境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活动目的:

1、体验、表现音乐故事的情趣,感受与同伴活动的快乐。

2、感受大象和蚊子不同的音乐性质,乐意随音乐做游戏。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通过图片、录像等方式,引导幼儿观察大象和蚊子的形态,并能够模仿它们的各种动作。

物质准备:“大象与蚊子”音乐cd、森林场景、桌面演示教具、“大象”长鼻子、“小蚊子”指偶若干、打击乐器鼓、沙锤等。。

活动过程:

一、幼儿随音乐入场

师:小朋友,瞧!森林里的景色真美啊,让我们跟着音乐到森林里去玩吧!(引导幼儿听音乐手拉手,愉快入场。)美丽的森林到了,小朋友们找个位置休息吧。

[反思:活动一开始,教师注重为幼儿营造一个童话般的游戏环境,引导幼儿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以游戏的形式进入活动室,从而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了幼儿主动融入活动的积极性。]

二、教师演示桌面教具讲述故事,激发幼儿的兴趣。

1、引导幼儿说说大象的特征。

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

幼:大象。

师:大象是什么样子的?

幼:大大的身体,长长的鼻子……

师:是的,大象有长长的鼻子,粗粗的四肢和大大的身体。这只大象在森林里散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小朋友认真听一听。

[反思:这个故事比较简单,要想引起幼儿的兴趣,老师讲述的技巧十分关键。教师在此环节充分地调动起自己的激情,结合桌面教具,运用生动的语言、可爱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讲述了故事《大象和蚊子》,特别是拟声词的运用,令故事中大象和蚊子的角色更加鲜明,具有诙谐的色彩。幼儿们都听了入了神,同时,也感染了参与观摩的客人老师们。]

三、欣赏音乐,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不同性质。

1、结合桌面教具,完整欣赏音乐,重点指导幼儿感受大象和蚊子的不同音乐性质。

师:刚刚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这个故事吧。小朋友们仔细听,哪段音乐听起来是大象走出来了,哪段是蚊子飞出来了?

[在引导幼儿分辨大象和蚊子的不同音乐性质时,幼儿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基本能够分辨得出。]

2、结合片段音乐,启发幼儿利用姿体动作自由表现音乐的角色特点。

⑴引导幼儿听第一段音乐集体表演“大象”。

师:小朋友,你们在听音乐时,大象是怎么走的呢?

⑵幼儿听第二段音乐集体表演“小蚊子”。

师:我们再听听看,谁飞来啦?我们变成小蚊子一起飞起来吧。

[反思:幼儿对模仿大象走路和小蚊子飞来飞去的动作十分感兴趣,特别是男孩子,他们学大象走路时那种憨态可掬的样子,十分可爱。在过渡环节中,我始终用游戏的口吻来调节幼儿的活动量,注意动静的交替,幼儿不易疲劳。]

3、结合乐器感知音乐

(1)教师出示乐器并演奏,引导幼儿辨别大象和蚊子的不同音色。

师:小朋友。你们瞧,这是沙锤,这是鼓,你们听听哪种音乐听起来像是大象来了,哪种音乐听起来像是蚊子的声音,你们听出来了吗?

(2)幼儿演奏乐器,感受大象和蚊子的声音。

师:小朋友们,蚊子来了。(引导幼儿听第一遍)蚊子飞走了,让我听听蚊子的声音。(引导幼儿再次感受第二遍音乐。)

师:咦,大象来了,蚊子要躲起来啦。(引导幼儿听一遍音乐)

[反思:此环节中,教师鼓励幼儿用脚步表现大象的笨重,在提醒幼儿听音乐通过大象与蚊子躲藏的方式来辨别不同的音乐性质时,教师害怕幼儿出错,语言的提示稍多了些,可以适时的退出,让幼儿学会自己听音乐进行游戏。]

(3)引导幼儿再次听音乐演奏乐器,在演奏中进一步感受并表现“大象”与“蚊子”不同的音乐性质。

[反思:小班幼儿对乐器的演奏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选择了两种幼儿易于分辨的、音色对比明显的乐器,让幼儿在扮演游戏角色的过程中,进行乐器的伴奏,进一步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乐器不仅可以用来为旋律伴奏,还成为了幼儿喜爱的游戏道具了。]

四、游戏“大象与蚊子”,体验快乐的游戏氛围。

师:小朋友今天耳朵真灵,现在我们一起来玩大象和蚊子的游戏吧!

教师出示并逐一介绍游戏道具(大象鼻子、大象头饰、蚊子指偶)及游戏场景。

1、第一遍,教师引导幼儿听音乐,并能跟随着音乐的节奏自由表现大象与蚊子的样子。

师:美丽的大森林里面来了谁呀?

幼:大象。

师:对了!我就是大象妈妈,今天我要带着几只象宝宝和我一起到森林里散步。(教师请几个小朋友到旁边戴头饰准备扮演象宝宝。)

师:那剩下的小朋友扮演什

么呢?嗡~~~~~~~~~~~~谁来了呀?(配班教师扮演蚊子妈妈,引导其他幼儿扮演蚊子。)2、第二遍,引导幼儿熟悉游戏的基础上,请个别幼儿来扮演大象,并提醒幼儿大象出来时蚊子要躲在每棵树后,别让它发现了。

师:现在大象妈妈要去休息了,象宝宝们继续玩吧,(蚊子妈妈:“蚊子们注意了,象宝宝的肉可香了,我们可要多叮上几口才能飞走哦。”(师退出游戏)

3、第三遍,教师鼓励幼儿互换角色,听音乐自由游戏。

师:刚才象宝宝和蚊子宝宝都表现的很好,现在你们可以和好朋友交换头饰、指偶继续玩游戏。

[反思:此环节教师主要是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听音乐通过肢体动作大胆表现动物的形态和动态。在此环节,幼儿满足于游戏中躲藏的过程,听音乐的能力还不够,特别是在大象与蚊子音乐过渡的环节,需要老师的提醒。再有就是:由于小班的幼儿的动作局限性大,他们只满足于模仿简单的动作,创造性不够,在后期的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找不同”等各种方式来丰富幼儿经验,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动作。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这样音乐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幼儿的水平将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五、游戏结束

篇9

关键词 有效教学 学习能力 活动设计

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是幼儿学会了多少,而不是老师讲了多少。在很多人看来,幼儿园孩子不需要学什么具体的知识,只要吃吃玩玩就可以了。但在我看来,首先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的启蒙阶段,要把握这一时机,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其次,现在的形势发展(包括家长对幼儿的学习要求和对教师的满意度、现代社会的需求等)也越让我们觉得要从小班就开始实现有效教学。

案例一:在开展“一串红”这个活动中,我事先让家长带幼儿观察认识“一串红”。活动当天,我又带了几盆“一串红”放在班级里,幼儿的活动兴趣明显提高了很多。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你们还记不记得‘一串红’是什么样的?”许多幼儿都把手举得高高的,连平时不爱举手发言的小博都迫不及待地想表达,活动成效明显。

案例二:在小班体育活动“小乌龟运粮”中,我的第一次组织不是很成功,主要是由于准备材料的限制,如垫子太少,影响了幼儿爬行活动的开展。沙包不够重,导致幼儿在运粮过程中沙包掉了。经过第一次活动,我对教案进行了修改,不使用垫子,直接在地面上爬行。将沙包改良,加重分量,修改一些环节。第二次组织活动时,幼儿都能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负物爬行的本领,他们学得开心,教师教得投入,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案例三:一次吃点心的时候,我听见一组小朋友一直在讨论水果。航航说:“我吃过苹果的,我家也有的。”新新说:“我也吃过的,我们家是红颜色的。”明明说:“我见过的苹果是黄颜色的。”航航说:“那我还吃过绿颜色的苹果呢,你有没有吃过啊?”新新说:“没有黄颜色、绿颜色的苹果,只有红苹果。”他们讨论的很激烈。第二天,我正好开展有关水果的活动,特意问那几个小朋友:“你见过的苹果是什么样的?”接着,我将3种颜色的苹果出示给幼儿看,他们明白了原来真的有黄色和绿色的苹果。在小朋友们参一与.I生都很积极时,我看见友友坐着一声不响,嘴巴翘起来了。我去问他:“你怎么啦?怎么不开心啊。”他没有说话。旁边一个小朋友说:“他也想发言,老师没有叫他的名字。”我恍然大悟,于是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友友举手我就会叫他回答。

上述三则案例说明,要实现有效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小班的孩子来说,让他们从开始不愿来幼儿园到喜欢上幼儿园,教师必有一定的方法实现这一转折。同样,无论对于什么年龄阶段的孩子,要实现有效教学,必须要看教师如何把握对策。

一、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做好活动前的准备

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常常会被新奇的事物吸引。通过案例一发现,我班幼儿对于新鲜的事物比较好奇,容易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来观察和了解,对于自己已了解的事物会积极踊跃地来表达和表现自己,体现了较高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因此,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做好各项活动前的准备。

1.教案的准备。教案是否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直接影响活动的开展。因此在活动前应认真解读教案,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进行适当调整。由于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在活动中要注意动静结合,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在完善教案后,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充分把握好活动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

2.物质和经验的准备。材料是否充足也直接影响着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关系着活动效益。一件新颖的教具能够直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能够满足小班幼儿的操作欲望,并能实现在“玩中学”。知识经验的准备为活动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幼儿表现自我的欲望。

二、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做好活动过程中的掌控

小班幼儿的想法天马行空,富有想象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明锐的观察力,做好活动过程中的掌控。正如案例三,幼儿的谈话内容也能作为活动的契机,这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把握机会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内容。在活动中,教师既要关注全体,又要照顾个体,对幼儿的回答及时回应并根据情况进行拓展,满足幼儿的学习欲望。

1.学会抓住契机提问。我们常常会听到幼儿一些有趣的谈话内容,有时会一笑而过。但有心的教师会抓住时机把它作为教学的一部分。相对而言,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得幼儿的积极性提高了,注意力集中了,会成为一次理想而有效的教学活动。

2.将个体融入集体,适当鼓励和表扬。在活动中我常常发现举手的总是那么几个小朋友,有的幼儿由于胆怯等原因不愿表现自己而容易被我们忽视。因此,教师实现有效教学既要关注集体又要注意个体,鼓励胆小、害羞的幼儿突破心理限制,主动展现自我。

3.将趣味融入教学中,学会动静结合。玩是小班幼儿最开心的事。实现小班幼儿的有效教学就要学会将趣味融入其中。有趣味的活动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才能使幼儿真正投入到活动中。动静结合的安排既能抓住幼儿的特点,又能使活动有声有色。

三、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做好活动后的反思

篇10

1、幼儿通过活动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感知和表现声音的强弱、长短,激发幼儿学习节奏的兴趣并且掌握一定的节奏型(xxX、XXxx、

XxxXX。)

2、在掌握一定节奏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创编不同的节奏型,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活动准备: 2、用软板制作的小屋(里边有小动物)

3、多媒体课件《节奏小屋》

4、幼儿操作小卡:各种小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以歌曲:《大猫、小猫》导课。

1、教师与幼儿一起演唱歌曲,力求表现大猫与小猫的声音强弱。

2、感知易拉罐的声音,用易拉罐替代猫叫的声音,再次演唱歌曲。

基础部分:

1、出示软板制作的小屋,引导幼儿观察其中动物,模仿叫声,表现声音强弱、长短。

2、用易拉罐沙锤或拍手来表现出节奏型。

3、多媒体课件《节奏小屋》。

(1)幼儿通过模仿小屋中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再次感知和表现声音的强弱和长短,并掌握其中的节奏型。

(2)启发幼儿用叫声外的各种方式来表达出节奏型。

4、幼儿分组操作动物小卡,尝试创编不同的叫声节奏。

5、请个别幼儿将创作的节奏图卡送进节奏小屋,与他人共享,集体练习、评价。

结束部分: